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管理和會計的就業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FG47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45-02
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在經濟溝通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會計專業學生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會計專業目前的就業方向主要有:國內企業、外(獨、合)資企業、事務所、公務員或教師、理財咨詢。
一、目前我國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
1.國內企業
國內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很多中小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于會計崗位,他們需要找的只是“賬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財務管理和分析能力的專業人才,而且,此類企業財務監督和控制體系大都相當簡陋,薪金大部分都在1 500元左右,且發展空間有限。
2.外(獨、合資) 企業
大部分外資企業的同等崗位待遇都遠在內資企業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資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和方法比較成熟,對新員工一般都會進行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工作效率高的一個原因是分工細致,而分工的細致使我們在所負責崗位上只能學到某一方面的知識,盡管這種技能非常專業,但對整個職業發展過程不利,因此員工難以獲得全面的財務控制、分析等經驗。后續培訓機會多是外企極具誘惑力的另一個原因。財務管理也是一個經驗與知識越多越值錢的職業,而企業提供的培訓機會不同于在學校聽老師講課,它更貼近實際工作,也更適用。此類企業新員工的合理月薪在3 000元以上,絕大部分外企能解決員工的各種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
3.事務所
事務所是目前會計專業畢業生普遍看好的就業去向,在事務所能學到很多東西。事務所工作節奏快,相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工作壓力較大,但是,更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和團隊合作,在國際會計準則、專業性、意志等方面能給予地獄般的磨練。事務所的薪資水平高低不一,小事務所的月薪在1 000元左右,大一點的則在3 000元左右,外資大所實習生(試用期)都能拿到5 000元以上。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很多畢業生會選擇在小事務所積累經驗之后跳槽到外資或大型事務所,也是因為這種原因造成小事務所人員流動頻繁。
4.公務員或教師
近幾年,畢業生選擇的另一種就業渠道就是報考公務員或教師。此類職業比較穩定,通常工作壓力較事務所小得多,但發展空間有限。
5.理財咨詢
現在對個人理財咨詢職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會投資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財咨詢服務必將走進更多城市白領的生活。此類人才的需求增長點應在社會投資理財咨詢服務機構。銀行個人理財咨詢師的待遇因區域不同而有差異,但最少也應該在月薪2 000元以上。隨著經驗的增長,收入也必將隨之增長。可以說,理財咨詢是一個剛剛興起的陽光職業,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也很大。
6.注冊會計師
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注冊會計師、律師和醫師是三個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職業。在我國,近年來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每年都保持在60萬人左右,這也說明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巨大。十年前,我國就提出要發展30萬注冊會計師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對注冊會計師隊伍發展的需求還將進一步擴大,行業的人才缺口將會很大。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十分注重專業能力、綜合素質和國際視野的培養,其畢業學生,已成為各大企業和金融證券機構競相爭搶的對象。相對于其他職業來說,注冊會計師較高的薪資水平也是吸引畢業生的原因之一。
二、調查方案設計
1.數據來源與樣本篩選
由于2008年統計數據要在2009年6月左右才會公布,因此,筆者選用2005―2007年統計數據進行歸納,結合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并根據目前的就業形勢和特點采用一部分網絡問卷的數據進行補充。問卷調查對象是2007―2009屆應屆畢業生。經過篩選剔除無效樣本,最終收集調查問卷78份,其中網絡問卷58份。
2.問卷設計
為了便于對不同樣本比較分析,反映不同樣本群體的傾向性,本次調研問卷題型分為封閉題和開放題兩種,共20道題,封閉題型16道,開放題型4道。封閉題型為一致性程度題,其中,13題選項為“完全贊同”、“基本贊同”、“一半贊同一半不贊同”、“基本不贊同”和“完全不贊同”。
三、調查結果分析
1.會計專業畢業生流向分析
2005―2008年,畢業生去向基本相同,大多數同學選擇就業。但根據統計數據表現,2007―2008年就業率明顯下降,且繼續深造或待業(包括自主創業)的人數有所增加,而且增加的勢頭很猛。2007年的待業人數大約是2006年的3倍,大約占總畢業人數的20%。。
2.畢業生就業薪酬狀況分析
據調查統計,畢業生就業薪酬多集中在“1 000元以下”、“1 000―1 500元”和“1 500―3 000元”三個數段。1 000元以下薪酬的人數三年連續降低,但仍然占就業人數的絕大百分比;1 000―1 500元的人數比例趨于均衡,大約占30%~40%之間;3 000元以上薪酬人數有逐步增加的趨勢。這一薪酬狀況充分反映了畢業生就業特定崗位群的薪酬制度。據了解,現在大多數企業招收新員工要試用1―3個月,且試用期工資較低。樣本中部分畢業生還處在實習階段或試用階段,故這一薪酬狀況符合市場特性。根據對往屆畢業生薪資情況的調查,畢業生工作一年左右,其薪酬待遇將會有較好的改善。
3.畢業生求職感受調查分析
根據對樣本問卷進行分析,在“你認為自己求職困難嗎?”這一問題中,32.05%的人回答不困難,33.3%的人回答困難,34.65%的人認為有一定難度。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自己求職困難是因為“沒有工作經驗”,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自己專業能力較差,不能適應工作需要”,此外,“心理素質差”也被列為原因之一。認為“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占38.46%,認為“專業能力較差”的占15.38%,認為“心理素質較差”的占10.26%,認為“缺乏應聘技巧”的占19.23%,認為對工作待遇等“期望過高”的占7.69%,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占5.13%,其他占3.85%。
四、問題與對策
根據以上調查顯示,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而且競爭激烈;畢業生的心理狀況和實踐經驗都會一定程度地影響其求職的成功率。我們必須重視這一問題,并分析問題的原因,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調查結果表明,心理素質已經成為影響學生求職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教育教學中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和途徑,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參與意識。要開展更多有利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社會實踐和參與其他集體活動的機會。要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以使其能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尤其應采取措施,提高活動中弱勢群體的積極性,增強其自信心,有效提高全體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
2.注重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方法
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是財務會計、會計手工操作、網絡財務和稅法,核心技能是財務軟件操作和會計實務操作,這點大多數企業也認同。會計專業有其自身特點:理論知識難度較大;強調邏輯性和抽象思維;需要較好的數學和語文基礎;實踐性強。因此,學校可以嘗試校企聯合的方式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鍛煉,也為畢業生的實習和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
3.加強就業指導力度
就業工作中要加強指導,幫助學生更正就業觀念、降低就業期望值,明確就業目標,擴大就業區域范圍。鼓勵同學自主創業,有計劃地對自己的目標進行規劃。學校應該配備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跟蹤幫助心理狀態不佳的學生,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好心態,樹立自信心。
4.培養復合型人才
要了解各個不同行業經濟業務的特點。比如,房地產行業的會計核算所涉及的經營周期會比較長,往往超過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時間;存貨的計量不能只是按計劃成本來核算,更應該按市價來估算,其應收款項金額會比較大等。通過這種方式的培養,學生既會有會計專業知識,又能了解各行業的特點,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設身處地地從企業的角度來記錄經濟業務,競爭力自然就提高了。
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水平是一項必要而艱巨的任務,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從學校內部來說,可以根據市場發展需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學生正確的擇業觀;從社會環境來說,政府要創造條件鼓勵畢業生多種方式就業。
參考文獻:
[1] 趙小蘭.試論就業保障體系與職業指導――以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為例[J].經濟論壇,2007,(23).
[2] 趙北平.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7,(1).
今天,當我們邁向世界的步伐逐漸加快,當我們的企業和貿易逐步與世界接軌,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正慢慢地暴露出其弊端,企業對科學管理方式的期待變得越來越急切。工商管理的需求,已經成了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工商管理專業在這一趨勢下應運而生。
經濟與管理 忙中有序
在去大學的火車上我曾遇見一位老鄉,他一聽說我是學工商管理,立即夸獎我是“未來的女老總”。盡管這樣的話是明顯的恭維,但說明他對這個專業有一定了解。雖然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一定都能當老總,但這個專業確實是培養管理人才的。
雖然在高考招生中,工商管理是文理兼收專業,但在大學課程的學習里,因為絕大多數課程都與數學有關,所以這一專業對學生的數學基礎要求很高。工商管理學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課程主要是經濟和管理兩部分。在大學里,工商管理學光專業課就要開到五十多門,西方經濟學、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國際金融、統計學、財務管理、會計、企業戰略管理、管理心理學等都是這一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也正因為這樣,如果學習沒有規劃,大學四年的時間和精力容易在應付專業課考試上被消磨,而沒有足夠的精力干些實事。這就需要大家學習過程中要分清主次,我建議大家把精力放在與今后求職意向緊密相關的幾門課程上。
作為一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既要學會分析需求與供求的關系,也要學會計算生產成本和企業利潤,同時還要看得懂財務報表,掌握員工和消費者的心理。記得大二開投資經濟學時,老師用半個學期的時間給我們講股票,每節課的大屏幕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股票走勢,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明白了什么是A股,什么是B股和H股,班里有的同學甚至還在股市里牛刀小試了一把。
作為一名綜合性管理人才,不能只懂專業知識。管理者就是要與人打交道,所以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一定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為了培養我們活躍的性格和敏捷的思維,大學四年,我們的專業課常以討論的方式開展。史玉柱和巨人集團、褚時健和紅塔集團、楊元慶和聯想集團等都是我們分析的案例和討論的話題,模擬公司設置管理層、設計調查問卷、建立企業文化、進行決策分析,這些都是我們課堂教學中要涉及的內容。
拓展類專業 實踐為先
除了課堂上的討論,社會實踐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很重要,單純的課堂理論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管理者。我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每年都有幾次到工廠和企業去參觀實習的機會。當時我在成都上學時,每年春季的糖酒交易會,學校都要特別給我們專業的學生放假,鼓勵我們去參加糖酒會,提前體驗工作的樂趣。
當時上學的時候,經常會在課堂上看到陌生的面孔,一打聽才明白,原來是外系來蹭課的學生。確實,關于泰羅的管理思想、大衛•李嘉圖的經濟學說、《大敗局》的案例分析等,對于喜歡經濟管理和有創業意向的同學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外系的學生都這么喜歡,本系的學生就自不必說,有的同學甚至等不及畢業,就想把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了。所以到大二的時候,我們班就有好幾位同學在學校周邊開店創業了,有家里幫助投資開網吧的,也有幾個人合伙湊錢開小店的,當時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在學校附件開了一家小飯館,不足三十平米的一個小店,裝修得非常有特色,最有特色的還是飯菜,一盤小小的炒飯都很考究。剛開業時,我們系的同學輪流去捧場,后來我們班又有幾位同學陸續在校門口開服裝店、鞋店的,每一次開業時,我們都集體去捧場,那種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很多人都說,工商管理本科開設的課程太多,什么都學,什么都學不精,這話不無道理。如果把這一專業劃分歸類,它應該是屬于拓展類專業,因為它培養的不是專業技能,而是綜合素質。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經過四年的學習,這一專業的學生在思維方式、應變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得到了鍛煉,氣質自然也就顯現出來了。上學時,經常聽老師說起我們的一位師兄,剛畢業工作難找,就去一家公司做門童,但是因其身上特殊的氣質和良好的表現,不到一個月,就被老板發現,后來逐步提升,沒幾年就當上了總經理助理。后來有一次師兄被邀請回學院講座,大家發現領導除了看上他特殊的氣質外,更重要的是一些細節:在前臺不在的情況下,他用流利的口語成功地接待了外國客人,幫助急著打卡上班的同事把車停在了地下停車場;被調崗后,他還報了計算機培訓班,進行了辦公軟件的培訓,再加上上學期間在企業參加過實習,多種能力加在一起,正是我這位師兄不斷邁向管理高層的階梯。
拒做“萬金油”從基層做起
盡管與前幾年相比,工商管理熱的勢頭有所冷卻,但是據我國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最近幾年我國企業的職業經理人需求每年都大幅度遞增,目前在不少大城市已形成一個職業階層。不管是外企、國企還是民營企業,對中高層管理人員的需求日益增長。有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約需要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200萬左右,而目前普通高等學校合計有管理類學生約百萬人,而工商管理類學生不足10%,所占比重與需求嚴重失調,可見,工商管理專業的就業前景總體來說是看好的。
一般而言,工商管理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的去向多為企業管理、人事管理、企業文化設計等崗位。而由于這一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學方面的知識,因此企事業單位或會計事務所都是合適的就業方向。在校期間,經濟法學也是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必須扎實掌握的一門學科,到法律事務所任職也是畢業生的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此,筆者建議大家在學校期間首先要學好統計學和市場分析與預測,其次還要學習人力資源的相關知識。除此之外,財務管理和會計應該說是重中之重,如果在大學期間能考取初級或中級會計師資格證,就業前景將更為廣闊。
當然,如果想繼續深造,學生還可以在畢業后選擇報考經濟學類或管理類的研究生,也可以考慮在工作三年后報考MBA,即工商管理碩士。由于很多事業有成的人都選擇在創業后繼續深造,所以讀MBA期間,還可以結識不少成功人士,為自己日后的職業發展積累人脈。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涉農會計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胡翠萍(1985-),女,安徽池州人,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安徽 合肥 23003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9-0018-02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業經濟蓬勃發展,各地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農業上市公司已近100家,對具備農業相關知識的會計人才需求很大。作為高等農業院校,在培養涉農會計人才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近年來,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數量仍存在“既多又少”的矛盾:一方面,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各類高校會計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機會較之以往少了很多,加上很多企業在招聘時認為,農業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質量得不到保證,導致農業院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面臨不具優勢的尷尬境地,嚴重制約著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的發展;[1]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具備農業相關知識的會計人才需求量很大,而多數高等農業院校在制定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時恰恰忽略了這個重點,導致培養出的會計人才不了解農業經濟和農業會計核算的特點,不能勝任涉農企業相關崗位的工作,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脫鉤。[2]因此,對高等農業院校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高等農業院校培養涉農會計人才的必要性
1.農業企業蓬勃發展對涉農會計人才的需求
農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生產基地和農戶,處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地位。近年來,我國龍頭企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壯大,經濟類型趨向多元,輻射領域拓寬。農業企業經營往往涉及農、林、牧、漁等多種行業,實施多種經營與雙層經營的復雜管理體制,核算方法具有靈活性,生產成本核算方法復雜,因而普遍缺乏能夠熟練掌握農業生產業務核算的會計人員。[3]培養涉農會計人才迫在眉睫,高等農業院校在培養涉農會計人才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使命。
2.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迅速發展對涉農會計人才的需求
截止到2013年5月底,安徽省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9282戶,出資總額413.7億元,成員總數22.97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的擴大和出資總額的增加,無疑對其會計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核算現狀堪憂,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配備專門的會計人才,而是由不具備會計從業資格的合作社成員兼任。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的不斷擴大,必須設置專門的財務崗位,招聘專業的涉農會計人才。
3.村級委托機構對涉農會計人才的需求
課題組在實地走訪六安、池州、安慶等地區村賬機構及其主管部門的過程中了解到:會計服務機構亟需既熟悉會計知識又了解農業基本知識的大學生,但是一方面由于會計服務機構很難吸引大學生,另一方面即使是高等農業院校開設的會計專業,也沒有體現“農字”特色,培養出的會計專業學生無法適應農村會計崗位的要求。因此,高等農業院校應開設涉農會計方向,為農村會計工作輸送專門人才。
二、高等農業院校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1.培養目標同質化,沒有體現農字特色
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確定培養何種人才,培養的人才應具有何種素質,將來要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等。然而目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面還存在著定位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目標不清晰等問題。由于目前沒有直接設置與農業會計相關的專業,農業高等院校基本上放棄了培養涉農會計人才,而是直接參與到與其他綜合性高校、財經類高校會計專業的激勵競爭中,但農業高等院校在這場競爭中不具優勢。筆者將安徽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和山東農業大學六所農林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方案與綜合性高校和財經類高校進行對比,發現它們在會計專業的培養方案、目標定位和課程設置上基本相同,農業院校并沒有體現農字特色。該現象表明高等農業院校沒有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導致涉農會計人才培養缺失,培養的通才會計人才不能實現充分就業。[4]
2.課程設置套路化,涉農會計課程缺乏
與工業產品相比,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有著明顯不同。近年來,農業高等院校基本上放棄了涉農會計課程的建設,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其他綜合性大學、財經類大學幾乎沒有差異。基本包括基礎會計、成本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設置沒有將會計與農業有機結合起來,缺乏農業會計、農業成本會計、農業財務管理等體現涉農會計的相關課程。雖然有的高等農業院校開設了諸如“農業會計學”類的課程,但是教師在授課時并沒有將農業與會計緊密結合起來,實際上講授的還是“基礎會計”的內容。涉農會計課程建設被忽視,必然導致涉農會計教材的缺乏。
3.實訓基地缺乏,實踐教學不足
目前,涉農會計學生對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特征和農產品成本核算方法了解不足。學生沒有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不懂農產品的生產程序、加工特點以及銷售渠道,無法了解農產品的成本構成要素,不能掌握農產品成本核算的正確方法。[5]究其原因是因為高等農業院校缺乏實訓基地,亟待與涉農企業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為涉農企業提供會計人才。
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從當前部分高等農業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來看,實踐教學占的比重較低,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且形式單一,難以起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
4.涉農會計師資短缺,農業背景缺乏
師資水平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但是高等農業院校的涉農會計師資普遍存在短缺現象。由于會計專業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師資力量明顯不足,教師上課量太大,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6]并且教師大多是從財會專業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缺乏農業背景和實踐經驗,即使開設了涉農會計的相關課程,也只能照搬書本上的知識,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三、高等農業院校涉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思路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農業院校應根據院校類型、特色、市場需求等制定涉農人才培養目標,要以農為本,突出農字特色,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會計人才。為農業經濟系統培養兼具農業經濟管理和會計學知識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上,要充分考慮到農業經濟和涉農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以此來適時調整涉農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經濟,同時拓寬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
2.根據學生意向組建涉農會計班
僅開設幾門涉農會計課程不能滿足學生對涉農會計知識的全部需求,有必要根據學生的意向組建涉農會計班。具體措施為:在第四學期開展關于涉農會計需求情況及就業前景方面的講座,學期結束前統計具有該意向的同學組建“涉農會計”班,從第五學期到第六學期針對“涉農會計”班的同學增設“農業企業會計”、“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農業企業財務軟件應用操作”等專門講解涉農會計的課程,以滿足涉農崗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3.加強涉農會計課程建設
教學內容、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展現專業特色等一系列教學目標的最終落腳點是科學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我國農業經濟系統對會計人才有巨大的潛在市場,與此相悖的是涉農會計專業人才與農業高等院校涉農會計課程的缺乏。因此,應加強涉農會計課程的開發,根據農業經濟系統的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目標,開發諸如“農業企業會計”、“農業財務審計”等涉農會計課程。
4.建立農業基地與會計教育結合模式
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學生不適應涉農崗位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對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過程、加工方法、農產品特點了解不足。因此,農業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農業基地與會計教育相結合的模式,讓學生參加農業基地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經營管理活動。在參加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了解農產品生產方法、農產品成本構成要素,使學生真正了解涉農會計核算的知識體系。
5.加大實驗室建立力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會計學是技術性、應用型很強的一門學科,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更要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會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因此在會計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傳統的會計模擬實驗已不能滿足涉農會計實踐教學的要求,因此高等農業院校應拿出專項資金或者與涉農企業聯合建立ERP實驗室。通過ERP沙盤模擬系統可以讓學生掌握農業企業各個環節的業務流程。通過沙盤模擬,學生不僅掌握了涉農會計處理的基本技能,還能在畢業后迅速適應涉農會計崗位的需要。
6.加強涉農會計師資隊伍建設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當鼓勵專業教師到涉農企業調研,了解涉農企業會計崗位的真實需求,了解涉農企業會計核算的特點,只有將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積極采取措施改變傳統教育形勢下教師的作用和地位,為教師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和條件。同時,加強教師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在交流中汲取更多的涉農會計知識,繼而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涉農會計人才,還可以從涉農企業招聘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作為實訓指導教師,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參考文獻:
[1]王立新.服務區域社會經濟是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07,(17):12-15.
[2]吳子愷,徐華亮,潘柳燕.地方綜合大學農林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4,(3):22-26.
[3]周燕,劉萬才,鄧春景.高等農業院校法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研究[J].改革與發展,2009,(8):160-161.
[4]鐘麗萍.社會主義新農村視野下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之管見[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