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公園景觀綠化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園景觀綠化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園景觀綠化設計

    第1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1 工業園區簡要概況

    工業園區具體是指在某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業企業的區域,是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工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域環境。當前,對于開發區的定義已不僅僅停留在場地要求上,而將景觀設計及綠化作為硬件設施加以規劃,多元化的、科學健康的園區環境成為工業園區的標志。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工業園區僅僅就是工作的地方,并不承載休閑、娛樂、住宿、醫療服務等條件。工業污染一直是困擾工業園區的主要問題,國家一系列的對工業污染的防治舉措,使工業污染問題已得到極大改善。景觀設計是出現,成為園區發展方向的最大兩點,本文就是以此為論點,對工業園區的未來發展規劃出一個新的方向。

    2 綠化景觀設計思路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新型的工業園區設計已經轉變為系統化的建設模式,工業園區設計不僅僅在于合理的規劃各類工業的生產布局,工業園區市政景觀設計必須從規劃、景觀到建筑設計都體現出生態、科技和文化的內涵,更重要的是為業主提供集生產、研發、物流、展示及融資等內容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為企業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發展平臺。要進一步明確該道路兩側的建筑、景觀規劃設計,確定正確的設計定位及發展方向,使建筑、景觀、市政道路等設計相輔相成,融為一體,致力體現出所設計的工業園區的現代、簡潔、大氣及通透的設計風格,工業及地域文化的特色;還要逐步完善綠地系統、硬質景觀、標識系統、附屬設施等景觀建設的內容,在滿足園區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人性化的服務空間及自然、生態的自循環系統,使該景觀走上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具體工作中,可以參照以下建議。

    2.1園內主路景觀規劃,功能分區與節點廣場都市生態花園路與人文關懷。根據沿路各類用地的規劃性質、功能特質和車輛、行人分布與活動規律,景觀結構為“生態景觀帶+交通林蔭道+休閑步行林蔭道+街角花園”,主路的景觀主題:園融通順和諧的工業園。

    2.2輔路景觀規劃,鄉土歷史與自然生態保護利用。依據實際狀況,盡可能實現帶狀民俗文化園+生態林蔭道+濱水觀光帶的景觀,可不拘一格設計合適的景觀。

    2.3綠化景觀規劃,實現節水節約型園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其中以綠化帶為主,體現環保主題。盡可能保留種植土和原土壤結構是道路景觀的主體――植物生長的根本前提,原有植被的利用是道路綠化盡快成景、穩定更新的保證,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前提。在花園休閑步行道在商業金融區的植物景觀是圍繞商業展示建筑展開的。通過植物景觀的圍合,為商業展示建筑提供一個植物背景,烘托這一區域的商業休閑的氣氛。各主入口植物景觀以高大挺拔的大喬木以及色彩絢麗的整形修剪灌木為主要植物材料,并與道路林蔭樹品種一致。疏林草坪植物景觀以草坪結合高大庭蔭樹為主要植物配置方式。通過高大茂密的植物景觀,在非機動車道與城市交通干道之間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將街道步道空間與吵雜的車行環境有效地隔離。在道路交叉口處,合理栽植h

    2.4照明設計,夜環境的詩意與功能燈光照明工程起著方便游人觀賞夜景的作用,同時,也是道路景觀美化亮化的一部分。在夜間以燈光的手段強化和突出道路景觀的設計構思和造型特點,使夜景成為一個以線帶面、突出重點,既統一和諧又主次分明的優美景觀。

    此外,在設計時還要將街道景觀小品設計、建筑藝術設計、居住小區綠化、文化廣場與生態休閑以及雨水與中水的收集利用等等多方面考慮進去,以期獲得最佳設計效果,打造高品質工業園區。

    第2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道路;綠化;園林設計;施工

    中圖分類號:K92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的總體要求

    1 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思潮,這一思想具體體現在城市道路中,就是強調城市中的主人翁精神,各項設計均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

    2 體現道路景觀特色。同一條道路的綠化應該有統一的景觀風格,不同路段的綠化形式可以稍有變化:同一路段的植物選用應注意相互協調,注重植物空間、色彩的搭配。在設計過程中應結合道路周邊環境,充分利用園林中的各種設計手法如,借景、透景等,將街景融入到道路景觀設計中去,使其成為有特色的道路綠化設計。

    3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城市綠化樹種的選擇,關系到道路景觀效果的成敗以及綠化效益是否充分發揮等問題。所以,在城市道路綠化樹種的選擇上,應考慮各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考慮實用價值和觀賞效果。根據本地氣候、土壤和地上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合該地生長的植物,以保證樹木的正常發育和抵御自然災害,保持穩定的生態系統。尤其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切勿盲目追新,大量采用未經試用的樹種,造成經濟效益受損,生態環境破壞。

    4 綠化設計應結合遠期效果。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道路改造日新月異,因此,道路綠化任務也在不斷增加,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道路修葺完善并開始使用后,道路綠化也將隨之成型,栽植的樹木將不會經常更換、移植。所以,道路綠化設計要有長遠的觀點,既能滿足近期使用功能,又要兼顧后期綠化效果。

    二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內容

    城市道路綠地設計的具體內容包括行道樹綠化設計,分車帶綠化設計、交叉路口、交通島綠化設計和路側綠帶綠化設計等部分。根據它們所處位置的不同,道路綠化應進行分項設計。

    1 行道樹綠化設計。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種植的綠帶稱為行道樹綠帶,其主要功能是為行人提供遮蔭,調節溫度、濕度、防塵、降噪,同時美化沿途街景。行道樹的選擇應以冠大蔭濃的喬木為主,樹冠優美,分支點一般設置在3m左右。行道樹的栽植一般采用對稱式栽植,在特殊情況時,應根據道路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遇到人行道一側有高壓電線時,有高壓線的一側可栽植沒有明顯主干的樹種,或有主干但可以改造的樹種。如下圖:

    2 分車帶綠化設計。在分車帶上進行綠化,成為分車綠帶。位于上下機動車道之間的稱為中間分車綠帶;位于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或同方向機動車之間的為兩側分車綠帶。綠帶的寬度根據行車道的性質和街道的寬度而定,較窄的有1m,寬的可達幾十米。分車帶上的植物配置除考慮到增添道路景觀外,首先要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的要求,不能遮擋車輛和行人的安全視線。

    分車帶的種植形式可根據寬度采用多種形式的綠化種植。一般較窄的分車帶可種植低矮的灌木和草本,可起到綠色隔墻的作用。寬度達到1.5m以上時,隔離帶上的植物搭配可采用多樣化,種植形式可采用規整式或自然式。通過合理的搭配喬木、灌木、地被等植被,形成形態各異、色彩豐富、層次錯落的綠色長廊。為增加分車帶景觀效果,可輔以園林設計中的各類小品,如置石、雕塑等,達到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相結合的景觀效果。

    交叉路口、交通島綠化設計。(1)交叉路口。道路交叉口的綠化主要功能是滿足車輛正常通過。綠化設計上必須保留出一定的安全視距,使行人、車輛能及時看清周邊環境的變化,作出及時的反應。根據兩條相交道路的等級狀況,測算出相應的停車視距,并繪制視距三角形。在視距三角形內,不能有阻礙視線的物體,因此在道路綠化設計上應取消較高植物的栽植,如因特殊需要,可在道路交口附近設置可移動的種植箱,既能美化道路,亦可避免遮擋安全視距。(2)交通島綠化。交通島的綠化設計應結合交通組織,引導行車方向、維護交通安全。一般交通島綠地應設計成封閉式綠地。通過在交通島周邊的合理種植,可以強化交通島外緣的線形,對誘導駕駛人員的行車視線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雪天、霧天等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彌補交通標示的不足。交通島綠地應保持各路口之間的行車視線通透,沿交通島內側道路繞行的車輛,在其行車視距范圍內,駕乘人員視線可以通過交通島邊緣,誘導行車方向。

    4 路側綠帶綠化設計。道路綠帶是指在道路的側方,布設在人行道邊緣至道路紅線之間的綠帶,道路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道路環境的特殊,路側綠帶的植物選擇既要考慮植物對光、水分、土壤、溫度的要求,又要滿足美觀和功能的需求。路側綠地的寬度不一,并與周邊環境的用地性質關系緊密,因此在植物配置上應注重植物的造型、色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如下圖:

    三 城市道路綠化施工和養護管理

    1. 道路綠化種植土的質量決定著道路綠化的效果。在道路施工過程中, 產生許多混凝土、瀝青、二灰等建筑垃圾, 大部分由道路施工單位運走, 但還是有少量的殘留物留在綠化帶中, 若不清運走, 直接影響樹木的生長。因此, 清理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劣質土壤, 是綠化施工第一道工序, 要清運劣質土壤, 回填適合樹木生長的種植土。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回填土中, 摻入草木灰和稻殼, 并施入餅肥或有機肥作基肥, 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肥力; 并用懸耕機細耙土壤, 使土壤充分拌勻, 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利于樹木生長。

    2. 強化栽植技術規范要求。道路綠化本身立地條件差, 除了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外, 按技術規范要求進行栽植, 也是保證樹木正常生長的重要一環。首先, 樹穴的規格要根據樹木土球的大小決定, 不能挖太小, 否則樹木的根系難以扎下去;對于較大喬木的栽植穴規格, 若地下水位高, 要挖深一點, 然后放一些瓦塊、粗沙, 做成透水層, 便于透水, 這樣喬木栽植后根系不宜腐爛, 樹木成活率較高;對于一些地被物的栽植, 要均勻合理, 澆水后要夯實與土壤緊密粘連, 保證成活。其次, 要加強遮蔭措施, 可用遮陽網進行遮蓋, 避免陽光直射灼傷植物; 對于一些高大喬木除了按技術規范要求栽植外, 為了防止風吹歪倒, 還需用木樁打支撐。

    3. 做好養管工作是保證景觀效果的關鍵。道路綠化樹苗栽植完成后, 養管工作是關鍵。首先, 必須澆透定根水, 適度修剪、整形、打支撐, 做好防護措施, 防止行人橫穿踐踏樹苗。重點放在平時的養護管理上, 生長季節雜草長勢特別快, 為了防止雜草與樹苗爭奪養分, 必需勤除雜草。其次, 做好抗旱澆水保苗工作, 防止樹木花草灼傷、水分蒸發而死亡。第三, 養管工作必須要勤、要細, 樹冠的整形修剪、疏枝、抹芽、中耕、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缺一不可, 對缺株、死株適時進行補植。冬季, 為了防止雪壓和霜凍, 要及時清理樹上的積雪和冰凍, 維護好道路綠化景觀整體美感。養護管理只有實行長效管理、精細管理、制度管理, 才能使道路綠化出精品, 才能保證道路綠化景觀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四 總結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和施工養管工作是城市整體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加強和提高道路綠化設計、施工、養管水平,才能使道路綠化真正成為展示城市綠化水平和形象的重要窗口。

    參考文獻

    [1]楊麗君.創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思路的探討[J].工程與建設,2009

    第3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濱水景觀;景觀生態設計;南京東、西長巷公園

    1濱水景觀的概念

    城市濱水區域是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的集合,它是城市的邊緣地區,一般與江、河、湖、海接壤,屬于地理位置復雜的區域。濱水景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邊界特征和線性特征,隨著人們對景觀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更注重對濱水景觀的親密性和可達性,處理好濱水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們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在南京東、西長巷公園景觀設計中,在努力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同時,引入“文化再創造”這一概念,無論是在景觀功能的分區,還是在具體景觀的設置,都充分沿承了當地的文化,設計出具有強烈地域特征、連續性很強的藝術濱水景觀區域。

    2南京東、西長巷公園城市濱水景觀的地域特色體現

    2.1南京東、西長巷公園現狀分析

    南京東、西長巷公園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東干長巷附近,依托南京古城墻,面臨秦淮河,東接石頭城,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它景觀帶跨越長度大,西起中山南路,臨近美河園、南京市西街小區、上碼頭等,東至晨光路,臨街雨花橋、仁厚里小區等。西長巷公園與東長巷公園互為一體,由長干橋隔開,位于長干橋以西到中山南路之間的地帶稱為西長巷公園,位于長干橋以東到晨光路之間的地段稱為東長巷公園。

    2.2南京東、西長巷公園地域性濱水景觀設計分析

    2.2.1親水景觀設計。城市濱水景觀打造的重中之重就是親水空間。南京東、西長巷公園水域的景觀感受來自聞水,還未進公園時,用植被高低阻隔視覺可以直接觀看到公園部分景點。明城墻與秦淮河濱水景觀之中用主干道和次干道的鋪裝材料不同分割出界限,靠近明城墻的寬為3~5m的主干道用青石板鋪路,靠近濱水景觀一側的臨水岸用寬1~2m的鵝卵石鋪路,中間采用排列整齊的筆柏或墊高的文化石墻來統籌空間層次。在濱水景觀設計中,充分保留原有邊界,在不破壞連續性的前提下,突出重點區域,用矮石墩加鎖鏈的方式標識出水與岸的界限,既不妨礙人的觀景視線,又劃分了功能分區,景觀形象上顯得適度與親密。而墊高的文化石墻除了展示精美的雕花古代扶欄之外,扶欄下用咖啡色陶瓷缽種植鮮艷的矮牽牛,點亮綠色景觀空間的美感。

    2.2.2景觀營造自然生態群落方面。南京東、西長巷公園兩側綠化景觀主要包括林帶綠化、駁岸綠化兩部分,每個部分綠化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公園綠化質量和南京城區生活品質的高低。經過詳細調查,東、西長巷公兩側現狀綠地的大喬木基礎較好,具備較好的植物景觀骨架,但現狀植物種類不夠豐富,各區段綠地的骨干樹種在種類、季相變化上差別不大,且大部分地段不夠重視下層綠化,多以草坪覆蓋,地被植物種類單一。

    總體布局:東、西長巷公園綠化景觀提升工作主要是在現狀資源、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建設以植物景觀為主題的“林帶新八景”,組織富有節奏變化的線性植物景觀空間序列:實施“植物空間組織、林帶彩化、駁岸生態化”。

    (1)植物空間組織。對沿岸林帶進行植物景觀空間布局規劃,突出秦淮河線性景觀的序列性;依托原有景觀,新建設“林帶新景”。(2)林帶彩化。梳理現狀植物群落結構,豐富林冠線變化:通過“彩化”突出各區段的季相特色,增添視覺美感,提升綠化景觀品質。(3)駁岸生態化。以現狀為基礎,分別對一級駁岸和二級駁岸進行護岸種植,一級駁岸綠化區域主要分布在下沉式小廣場至老橋之間,全長680m;二級駁岸綠化區域主要分布在河岸之間,全長1750m。

    2.2.3濱水景觀民俗文化氛圍。充分挖掘秦淮河文化特色,彰顯秦淮河歷史文化底蘊,做到現代感與歷史感相交融,內涵上賦予其更豐富深刻的秦淮河歷史發展意義,達到南京秦淮河文化傳承的目的。實現臨水建亭,有一邊I}缶水、多邊臨水或者完全深入等表現模式。在小島上、湖心上、岸邊石磯上也都是臨水建亭的最近之所,可以使水面景色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間層次。小橋流水也是東、西長巷公園園林及風景繪畫的典型景色,因此橋也是水景設計的一種表達元素。

    充分挖掘親水資源優勢,結合秦淮河漕運文化特色元素,形式上結合親水棧道、平臺、淺灘、鄉土水生植物來做濱水景觀的營造。創造愜意、靈動的水上活動空間,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秦淮河水文化體驗。

    第4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北方綜和公園;綠化景觀;園林;施工設計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綜合性公園園林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景觀風貌的重要體現。綜合性公園園林綠化水平的好壞,不僅影響著整個城市面貌,反映出城市綠化的整體水平,是衡量現代化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城市園林綠化不僅可以給城市居民提供安全、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改善城市氣候、保護環境衛生、豐富城市藝術形象、組織城市交通和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創建文明城市的需要。

    1北方綜合公園園林綠化設計原則

    1. 1充分發揮植物在綜合性公園中的機能

    植物在長期的生存進化中,與環境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生態關系,不同的植物種都有其最佳生長狀態的生態因子要求。由于城市工業、交通、建筑及居住人口密集等因素的影響,一般城市都存在空氣水系污染嚴重、“熱島效應”、“城市霧障”等等不良環境因素,在進行植物配置時,要注重植物抗性的,多選擇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城市綜合性公園通常面積較大,具有復雜多樣的“小環境”,在進行植物配置時,為取得最佳的配置造景效果,必須首先考慮小環境下植物的生態因子。

    綠化植物種類繁多,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態、花形、色彩、氣味,并隨著四季的變化展示不同的豐姿,具有其它材料不可比擬的視覺、嗅覺和聽覺機能;還有營造空間、調節日照、風速和空間組合元素的作用。此外它還具有解決許多環境問題如涵養水源、凈化空氣、水土保持等功能。特別是北方,由于季節、氣候等原因的限制,植物配置以及栽種需要協調整合,同時運用統調、對比、調和、對稱、均衡、韻律等園林技法,才能充分展示具有北方特色的綜合性公園的美麗和個性特征。

    1.2 考慮美學手法,具有北方特色的公園園林綠化景觀

    園林綠化景觀造景是運用藝術手法進行美的組合,從而形成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植物造景時能體現植物的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城市中的高樓、道路、橋梁等硬質材料構成的現代化城市景觀,使人有遠離大自然,景觀單調之感。點綴在城市中的公園綠地正好與挺直生硬的高樓、道路、橋梁形成高低錯落、剛柔相濟、軟硬搭配、色彩調和的統一效果。給建筑設施增添了自然的生機,豐富了城市立面形象,使城市景觀更加豐富多彩。城市公園中的樹木花草隨著季節、生命周期的不斷變化而發生的色彩、姿態、線條、質地的變化,成為了城市環境中獨特的動態風景,增加了城市的美感和魅力。

    2北方綜合公園園林綠化施工

    2.1施工準備

    2.1.1熟悉、審查施工圖紙和有關的設計資料,熟悉、審查設計圖紙的內容;

    2.1.2做好四通一清,認真設置消火栓,四通一清是指水通、電通、道路通暢、通信通暢和場地清理;

    2.1.3場地清理,園林工程的平整場地與建筑施工的平整場地有一定的區別,在園林工程中的平整場地不只是簡單的清掉垃圾,主要包括場地的清理,去除雜草、灌木、建筑垃圾等影響植物生長的雜物,為土山地形施工和種植施工創造條件。

    2.2公園綠化大樹、草坪等景觀施工

    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著不同的樹種,容易呈現出異樣而多彩的景觀。種植材料和播種材料一般選擇根系發達、生長茁壯、無病蟲害、規格及形態符合設計要求的材料。

    綠化中大樹移植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在公園綠化中,針對大規格的喬木,我們將植樹時間確定在 3月下旬~4月上中旬。挖掘裸根苗木時,首先保證苗木根系少受損傷 (根系要保證不低于胸徑的 10~12倍)。對于常綠樹種,移栽時必須帶土球。土球直徑為樹徑的8~10倍左右,土球完好、平整,用蒲包或麻繩捆綁緊。用吊車吊苗時,鋼絲繩與土球接觸面放 3. 3cm厚的木塊,以防止土球因局部受力過大而松散。運苗時,由于苗木過于高大,必須使苗木保持一定的傾斜角度放置。為防止下部枝干折傷,在運輸車上做好支架。栽植時,據苗木深淺要求,將苗木放入坑內。栽植深度略高于原地坪,防止積水爛根。帶土球苗木剪斷草繩 (若為麻繩必須取出 ),取出蒲包或麻袋片,邊埋土邊夯實。裸根樹木栽植時,要求根系舒展,不得窩根,當填土至坑的 1/ 2時,將苗木輕輕提幾下,再填土、夯實。樹木栽好后,做好三角支架或鉛絲吊樁,支柱與樹干相接部分要墊上蒲包片,以防磨傷樹皮。

    3微地形的營造施工

    在公園綠化工程中,適宜的微地形處理有利于豐富造園要素、形成景觀層次、達到加強園林藝術性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園林綠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臺階式、混合式等幾種微地形模式。根據作者多年研究,根據其功能對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處理原則:

    3.1結合自然地形、充分體現

    自然風貌。自然是最好的景觀,結合景點的自然地形、地勢地貌,體現鄉土風貌和地表特征,切實做到順應自然、返璞歸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3.2以小見大,適當造景。

    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觀形態等方面的變化創造出豐富的地表特征,為景觀變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質。在較大的場景中需要寬闊平坦的綠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來展現宏偉壯觀的場景;但在較小范圍,可從水平和垂直兩維空間打破整齊劃一的感覺。通過適當的微地形處理,以創造更多的層次和空間,以精、巧形成景觀精華。

    3.3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與地形之中。地形景觀必須與景園建筑景觀相協調,以消除建筑與環境的界限,協調建筑與周邊環境,使建筑、地形與綠化景觀融為一體,體現返樸歸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4結語

    道路綠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好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個城市景觀與生態。因此,城市道路綠化應該要合理組織、加強城市綠化景觀的建設,實現城市景觀中人與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續發展的局面,形成景觀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系統,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飛,王仰麟,李正國.兩岸典型城市生態功能網絡的組成與結構[J].生態學雜志,2007,26(3):399-405.

    [2]張明娟,劉茂松,徐馳等.南京市區景觀破碎化過程中的斑塊規模結構動態[J],生態學雜志,2006,25(11):1358-1363.

    第5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生態型城市;綠地景觀;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探究城市園林綠地景觀設計,是建設生態型城市的前提。園林綠地設計,包括道路綠化、居住地綠化、公園綠化、城郊生態綠化等各個方面。要建設生態型城市,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生態型城市,建設生態型城市的要求,各種綠化的特點等,這樣才能通過園林綠地的設計來建設生態型城市。

    一、生態型城市的概念

    生態型城市,是20世紀70年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一個概念,其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二是指社會環境,要求人與人之間融洽共處。生態型城市是一種城市良性循環的理想狀態。

    二、園林景觀設計對建設生態型城市的重要性

    一個舒適的生態型城市環境要包括:清新的空氣、豐富的綠化、整潔的街道、清澈的河流以及寧靜、和諧的文化氛圍。而這些,都可以在園林綠地景觀的設計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實現。因此,建設生態型城市就是建設綠色城市。

    1、園林綠地景觀的生態效益

    園林綠地景觀可以很好的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其一,園林可以帶來豐富的植物、動物,改變城市單調的鋼筋水泥的生態結構;其二園林綠地可凈化城市空氣,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一個大型的植物園林可有效的調節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比例,改善城市中被污染的大氣環境;其三,園林綠地可調節氣候,植物可以改變空氣濕度,其呼吸作用可以在城市內部形成微循環,特別在夏季能有效降低城市高溫。

    2、園林綠地景觀的社會效益

    園林綠地景觀給人們提高了休閑社交的場所,融洽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在這些享受自然,身心得到放松,更好的開展人際交往。在商業和城市中心修建廣場綠地,還可以吸引人流,帶動周邊商業和娛樂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良好的自然環境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起到緩解壓力調節情緒的作用,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學習當中。

    三、生態型城市園林綠地景觀的設計

    闡述了原理綠地景觀對生態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就要研究園林綠化景觀的現代化設計問題,下面給出幾種現階段園林綠化設計的主要理論和方法以及對此的一些建議。

    1、綜合性公園綠地設計

    綜合性公園綠地,一般是一個集中連片的大型綠地,面積一般在幾千到上萬平米之間,在城市中集中分布,其主要是在早晚的鍛煉以及節假日文化娛樂活動中吸引人流,是人們健身和娛樂的公共場所。同時,綜合性公園的生態效益也非常的明顯。這里動植物種類繁多,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被稱為城市的“肺”。

    城市綜合性公園綠地的設計,首先要選擇好合理的位置。綜合公園的面積較大,應選擇在交通方便,環境開闊的地區,一般選擇在原有綠化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如河流、山、森林的地方就地利用。其次綜合性公園的設計要以人為本,突出為民服務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綜合性公園的內容分區設計,一般包含人工綠化、雕塑、走廊、小型廣場以及健身娛樂場所的設計,一般在公園主干道的入口不遠處,方便市民使用。要注意各種綠化植物的搭配以保證美觀和四季變化中的協調,如高大喬木與灌木,各種松柏竹藤的選著都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自然環境的要求。

    2、城市中心廣場設計

    現代的城市,都要在城市中心區域建設廣場,這也是出于生態型城市建設的需求。城市的中心區域一般是各種商業活動的集中地,這里商場和寫字樓林立,建筑擁擠,僅靠道路難以承載巨大的人流,中心廣場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城市中心廣場的設計,一般選址在城市中心,面積較大,可以輻射整個城市,起到聚集作用。廣場的設計以大面積的空地為主配以適當的綠植,空地面積要足夠大以滿足人流聚集的要求;要配有噴泉、雕塑、座椅等設施供市民觀賞娛樂與休息使用。廣場周邊要設置方便交通系統,以發揮廣場的中心效應。

    3、道路綠化設計

    現代城市中,道路交通必不可少,我們有時間都會花在在城市道路上。因此,道路的綠化設計也尤為重要。道路綠化以綠化帶和街角公園為主,在城市中隨處可見,與人們的接觸最為密切。綠化帶的設計遵循道路的整體設計,一般沿公路分布,以種植冬青松柏等四季常青型綠植為主,配以梧桐、楊柳等高大樹木,一般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綠化環境的同時起到安全、降噪、遮陰的作用。較寬闊的道路,在中間位置也可設計綠化帶,增加綠化面積。街角公園一般處于十字路口的街角,一是起到降低交通噪音對附近居民的影響;二是為出行在道路上的市民提供暫時的休息場所。道路綠化設計要考慮到交通環境下是視覺特點,避免出現綠化影響道路安全的現象,道路綠化在一定區域內要保持風格統一連續,服務市民出行。

    4、居住區和工作區綠化設計

    居住區和工作區綠化,一般做為居民小區和辦公樓的附屬綠地出現,是距離人們生活最近的園林。他們的面積一般不大,設計一般以灌木、楊柳、花草等觀賞性強的植物為主,配以走廊和座椅,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利用和享受的綠化設計。適當的附屬綠化,在供人們使用的同時,可以美化小區和辦公樓的環境。這類園林綠化的設計,要以觀賞為主,注意植物與建筑的結合,在建筑附近,以花草藤類水池為主,在距離建筑較遠的地方以樹叢為主,可選擇榆樹、槐樹等樹種。

    5、生態公園的設計

    城市生態公園,是以城市生態保護和恢復為目的而設計的一種城市綠地景觀類型,其概念為:位于城市城區或近郊,以保護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環境為主,以建設地域性的、多樣性的、具有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態系統為目標,提供游覽、實踐、自然科學教育為目的的園林。

    城市生態公園與一般的綜合性城市公園的區別就是強調“生態性”,這類公園的設計,也與綜合公園的設計不同。首先,生態公園與綜合公園的設計理念不同。設計的方法是要求從構思到具體的建設都應該貫穿著人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在這里,設施和人是處于次要的地位的,是從屬的地位,自然的、可自我演替的生態系統才是最主要的,主導的。其次,生態公園的設計目的不同。與綜合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的目的不同,生態型園林的設計目的是以保護和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為主。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對本地域原有的生態系統破壞很大,生態公園既是用來改變這種自然生態循環斷裂的現象。生態園林也屬于園林的一種,其設計也需要遵循園林設計的幾個步驟:一、選址。為了充分生態園林的生態效益,其選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在城市生態網絡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影響著其生態效益的發揮。其次,對于城市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敏感惡化的地點,也是生態公園優先考慮的地點。二、規模與功能。生態公園的規模設計,不能貪大,要注意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力求以最小的土地實現最合適的、最大的生態效益。生態公園的功能分區,景觀的格式布局,要以自然環境為主,在保證動植物生態可自然循環的基礎上點綴人類活動板塊。

    總結:

    城市的生態化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園林綠地景觀的設計是完成城市生態化建設的保障。園林綠地設計不僅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涉及到城市規劃學、生態學等各個學科,還是需要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充滿文化底蘊和和思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生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方面,還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程昊. 論生態城市中園林綠地的作用[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

    第6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公園;帶狀公園;海滄灣;植物配置

    1帶狀公園的概念

    帶狀公園一般為沿著城市道路、城墻、水濱等有一定游憩設施的狹長綠地。帶狀公園的寬度受用地條件的影響,一般呈狹長形,其狹長的綠地具有長軸和短軸的特征,長軸上頭尾距離甚遠,短軸上則空間較為局限。

    城市帶狀公園跟其他城市公園一樣,不僅影響著市民的生活質量,還具有美化城市、調節城市小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維系城市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多種生態效應。它特殊的呈帶狀的空間屬性,是城市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的將城市綠地形成網絡和系統,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2帶狀公園的植物配置原則

    2.1多元性、連續性、本土性原則

    帶狀公園的形態特征及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其植物景觀營造具有多元性、連續性、本土性等特點。在營造植物景觀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1]。

    (1)植物多元性體現在滿足這么長地段不同人群及不同的景觀空間作有變化的植物配置設計,達到植物與人的和諧和植物景觀的變化。

    (2)植物的連續性包含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時間上能體現植物四季的變化,空間上不管在局部還是總體上,都能使植物整體有聯系。

    (3)植物本土性,體現的就是植物的文化性,每個地區都有適應該地區環境氣候的優美的鄉土樹種,應用鄉土樹種不僅完美的體現植物的形色香韻之美,同時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發展,有效的改善城市環境,從某種程度講植物的本土性也是表現地域的差別也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的一直展示。

    2.2帶狀公園植物空間組織的原則

    (1)帶狀公園中的植物景觀和其他類型公園植物景觀一樣,應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包括變化和統一、協調和對比、均衡和動勢、韻律和節奏等。這些法則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藝術要領[2]。對于帶狀公園這種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就應特別注重韻律和節奏基本原則,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產生節奏韻律,避免布局呆板。

    (2)帶狀公園特有的長軸短軸的特征決定其植物空間的組織有其特殊的原則。長軸上植物空間的組織應從整體上考慮其延伸性、引導性和方向性,長軸方向的空間組織就是按照一定的韻律,將分為若干空間段落的公園應用植物進行空間串連的過程。

    短軸方向上應在有限的寬度內盡可能增加空間層次性,利用植物景觀使某些區域不會被游人一覽無余,也增加植物層次性。可采用多層栽植手法,配置高低不同、色差和質感不同的植物,避免短軸植物變化單一。亦可根據需要設置障景、對景等植物景觀,達到吸引、引導人視線的作用。

    帶狀公園平面構圖上的林椽線和在立面構圖上的林冠線,也是較為明顯的觀賞點,這就強調其植物空間組織也應注重其整體效果上的變化與美感。

    3廈門海滄灣公園植物景觀的營造

    3.1海滄灣公園概況

    廈門海滄灣公園整體呈帶狀分布,東邊臨海,且隔海為廈門島內岸線,可賞海可觀島景。西邊緊鄰海滄大道,與海滄區內重要干道交匯,而大道另一側多是小區,公園更多成為周邊居民常去公共場所。北邊端點為海滄大橋西岸引橋下,南邊端點為嵩嶼碼頭,全長585km,寬度10~86m不等,總面積16萬m2。從公園整體帶狀分布,寬度以30m以下為主,即依托城市道路又依托水系,清晰的體現了帶狀公園的各種特征,因此其為典型的城市帶狀公園(圖1)。帶狀范圍之長,為海滄若干空間綠地及幾條道路進行了空間的串連,公園設計應用良好的景觀植物,營造優美的環境,展現濱海景觀和城市風貌,突出濃郁的地域風貌,是海滄城市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海滄發揮其重要的生態效應。

    32海滄灣公園整體空間布局要素

    公園設計上從北至南,空間布局按照文化體驗區、海景觀光區、運動休閑區三大區域及9個景觀節點進行設置。公園靠道路一側基本是人行道及自行車道,沿線原有5m寬的人行道,現總體配合海滄慢行系統規劃,在人行道內側畫線2m寬作為自行車道,對其局部根據景觀內容進行改造,比如在靠近停車場區域的人行道采用2m寬的人行道,接樹陣廣場區域人行道拓寬至8m寬,通過大節點與節點鋪裝整體考慮,改造后人行道富于變化,保證整體的連貫性、協調性,豐富了整個濱海景觀)。公園靠海側設置海濱木棧道或漫步道,共鋪設木棧道3km、彩色混凝土漫步道15km,沿途設置多種景觀文化藝術小品、體育設施及配套設施,對護岸局部改造,增加親水性。海滄灣公園建設突出文化、休閑、運動的定位,注重濱海景觀文化特色的展現。

    3.3海滄灣公園植物景觀組織

    海滄灣公園以植物為依托,將公園的9個節點很好地串連在一起。

    3.3.1原址現狀

    (1)海滄灣周邊地區的自然山體植被尚好,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植被群落結構特征,海滄大道綠化相對簡單,主要為行列狀種植的銀海棗,基地上殘存有部分蒲葵、垂葉榕、木麻黃、三角梅等植物。東部海面的島嶼由于受人為干擾少,植被生長較好。基址中段岸線部分灘涂有零星的紅樹林分布,對構成濕地生態系統和具有特色的紅樹林景觀具有重要意義,應以保護和拓展。

    (2)用地太狹長,植被單一,景觀綠化不足,無法形成大面積綠地。因此綠化設計上,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保留大樹及有一定景觀效果的植物,根據海滄灣公園植物設計原則及配合景觀設計要素精心設計,補充大苗種植,整體綠化植被豐富,量大,規格也大,真正形成生態性濱海景觀。

    (3)現狀基址中,全線地形太過平坦,豎向空間變化單一,區域內的景觀資源由于易于一覽無余而顯得平淡,無特色。因此海滄灣公園綠地基本都做微地形處理,形成有高有低、有坡有平的或遮擋或放開的長軸綠化景觀效果。

    3.3.2植物景觀設計構思

    通過植物景觀的營造,把海滄灣公園建設成為開放式的大型帶狀綠地。根據不同生態習性與功能對各分區進行配置,形成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園林植物景觀。 利用植物的豐富姿態、季相變化等觀賞特性,創造不同的空間序列。種植設計的指導思想根據設計原則要求統一布局,分區配植,考慮造景的需要,這有助于植物來分隔空間,將喬木、灌木、棕櫚科植物及樹木高度、形態、物候期、季相等綜合考慮,通過散植、叢植、片植、孤植、列植、混植等多種配植方式,力求創造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植物群落,結合高大喬木種植,塑造一條綠色的天際線,同時起到防塵隔音的效果。 在植物群落的空間組合形態上,應注重人在不同空間場所中的心理體驗與感 受的變化。從密林小徑、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緩坡綠坪,形成疏密、明暗、動靜的對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多元感悟空間。

    3.3.3植物景觀組織要素

    (1)植物品種的本土性。海滄灣公園植物的選擇以適宜本地生長,且生長健壯良好,姿態優美的本地鄉土樹種為主,以保證園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長發育條件,并反映出各個地區的植物風格。總體基調樹種以鄉土樹種榕樹類為主,公園基調樹種為鄉土樹種印度橡皮榕、小葉榕。除基調樹種外主要喬木有紅葉橡皮榕、斑葉橡皮榕、大葉榕、高山榕、盆架子、鳳凰木、火焰木、大花紫薇、細葉欖仁、雞蛋花、刺桐、雞冠刺桐、南洋楹、木棉、美麗異木棉、臺灣欒樹、重陽木、菩提樹、掌葉萍婆、紅花及黃花風鈴木、水石榕、藍花楹、垂榕等,其中棕櫚類有皇后葵、蒲葵、狐尾椰子、銀海棗、加那利海棗、布迪椰子、棍棒椰子、國王椰子、美麗針葵、散尾葵等。

    主要灌木地被有三角梅、千層金、千頭木麻黃、臺灣赤楠、澳洲鴨腳木、翅莢決明、非洲紅花夾竹桃、穗花棋盤腳、扶桑、紅花矮種美人蕉、花葉良姜、鵝掌柴、黃金榕、變葉木、非洲茉莉、美蕊花、大花蘆麗、軟枝黃蟬、紅桑、黑金剛、紅葉石楠、大葉紅草、金邊假連翹、蜘蛛蘭、文殊蘭、長春花、時令花卉、馬尼拉草等,其中修剪成球的主要有海桐球、非洲茉莉球、黃金榕球。

    (2)植物配置的多元性。海滄灣公園以植物為主要材料創造適宜的戶外空間,著力營造宜人的環境,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亦是人性化的體現。因公園帶狀分布范圍長,其服務對象廣泛,為了滿足眾多不同文化此層次、年齡段的人群需求,公園的植物景觀應根據不同的空間類型、不同的審美情趣作有變化的設計,達到人與植物的和諧。

    公園應用植物常綠與落葉、綠色與彩色、開花與觀葉、高與矮等的形、位的不同,色、香、花的不同,來滿足多元性要求,使綠化在視覺、味覺的感官效果上都能感受到變化,讓綠化增強景觀對感官的愉悅而消除疲勞。單從灌木應用來看,公園應用的色葉品種有紅桑、變葉木、花葉良姜、千層金、黃金榕、黑金剛、紅葉石楠、大葉紅草、金邊沿階草等;觀葉品種有鵝掌柴、扶桑、千頭木麻黃等;觀姿品種有澳洲鴨腳木、三角梅樁、垂榕柱及修剪成球的黃金榕球、海桐球、非洲茉莉球等;觀花品種有紅花矮種美人蕉、蜘蛛蘭、翠蘆莉、杜鵑等。喬木上更是注重應用高層、中層合理搭配,大花喬木合理應用有地塊甚至成片種植,公園用做主要觀賞樹種有小葉榕、橡皮榕、重陽木、雞蛋花等,還有樁景樹如盆架木樁、菩提樹樁、掌葉蘋婆樁、黃槿樁等。等等植物搭配手法的應用,使公園植物配置多元化。

    海滄灣公園植物組織還注重在局部位置根據功能或景觀需求“適地適樹”。比如公園沿線2個休閑健身器械結合兒童沙坑的位置,周邊都種植高大喬木,常綠結合落葉,使冬暖夏涼,周邊草坪為主,以利于兒童嬉戲及安全考慮。公園主要的節點或入口處多以較復雜的層疊地被灌木大喬或樁景組合,而其他寬度較窄地段一般地被以流線的形式,帶狀或成片種植,喬木以自然成群為主,也在其中點綴些球類或樁景類,形成即大氣又美觀的綠化效果;靠海濱海步道這側,喬灌木地被配植結合坐凳、步道的變化及沿海防護的需求布置。

    公園中同一品種植物并不是同一規格,有的規格甚至有特大、大、中、小幾種規格混合,按合理的比例配置;另外同科品種也會以不同的色彩、大小組合搭配,如高大的印度橡皮榕,周邊有時候會搭配紅葉橡皮榕、斑葉橡皮榕,形成一種搶眼的對比。

    (3)植物的聯系性。海滄灣公園5.85km長,其帶狀性要求其植物的營造更應該考慮植物本身的聯系性。植物的聯系性可以從時間和空間上來體現。

    時間上,通過植物季相上植物色彩、質感的變化來彌補因其寬度的限制而可能形成一段距離的植物會相對的單一。空間上5.85km的長軸上,要保持實體空間的的聯系性,植被需要有基調樹種的聯系,因此公園植物根據總體設計三大區域(文化體驗區、海景觀光區、運動休閑區)進行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植物景觀配置,文化體驗區以印度橡皮榕、小葉榕、黃槿為基調樹種;海景觀賞區以印度橡皮榕、華棕為基調樹種;運動休閑區以印度橡皮榕、華棕、黃槿為基調樹種。短軸上考慮視覺的聯系性,通過視覺的引導、借景、多層次的植被空間,喚起人游覽下去欲望,進行植物景觀聯系體驗。

    在公園特有的區域,比如節點五有一段綠化寬度空間只有5m左右,如若簡單的自然綠化,就會讓人感覺這段是個道路邊分帶綠化而已,不是公園的一部分,因此設計應用規整的植物垂榕綠墻及細葉懶仁來組合休閑空間,形成公園里休息的空間,又使人行道與靠海下層步道連接起來,即遮擋道路上透過公園的視線,也使公園整體通過特色的綠化設計聯系起來。

    (4)植物的生態性。植物是公園中唯一有生命的造景元素,需要保證其畢命力的良好展現。因此,不同的植物存在不同的生理特征,對陽光、水分、酸堿、冷熱的喜好不同以及其他抗性等生理、生態特性的差異。只有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態習性,才能創造出具有持續生命力的美好景觀效果。此外,要成分發揮植物的生態效應,如改善局部小氣侯,增加空氣濕度,吸附塵埃和有害氣體等[3]。

    海滄灣公園植物配置充分考慮植物自身的習性,陽性陰性、喜陽喜陰、喜濕喜旱等,根據其不同習性進行合理的配置,比如三角梅陽性植物、美人蕉喜陽植物,只有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才容易開花旺盛,因此不能種植在林蔭下;林蔭下種植灌木如鵝掌柴、杜鵑、蜘蛛蘭等。

    公園綠化配置上,應突出植物本身特有的風情來配置,觀賞喬木及棕櫚植物的配置有分有合,以分為主,一般不做混搭,長軸上一般是一段觀賞喬木一段棕櫚植物(圖2),短軸上也是一般各自成叢種植或者分前后分主次種植,在短軸寬點的位置,觀賞喬木和棕櫚植物可以種植在同個短軸位置,靠道路一側一般以觀賞喬木為主,靠海邊濱海景觀步道上配置部分棕櫚植物(圖2)。

    公園某些位置景觀視線差需要遮擋,比如排污入海涵洞口位置,應選用植物整株較為濃密且常綠的樹種進行遮擋,有夾竹桃、垂榕、千頭木麻黃等。

    2014年7月綠色科技第7期公園節點二設置的生態建筑,是將公園管理間及公廁隱蔽在微地形土堆中,土堆地形綠化植草,使生硬的建筑生態化,既有微地形綠化遮擋視線效果,又形成高聳的生態坡地,成為公園滑草的一個好去處(圖3)。

    3.4對海滄灣公園植物景觀組織感悟

    公園重點突出植物造景,共種植200余種喬、灌木、地被及時令花草,營造一個個植物群落,達到“景隨季變,步移景換”的效果;在樹種選擇上多選用鄉土植物,充分考慮沿海防風、土壤情況的要求,有體現亞熱帶風情的棕櫚植物,有遮陽的本土樹種,也有觀賞性較高的大花喬木和灌木,并應用不少大喬、樁景等樹形優美樹種進行孤植及叢植。總體而言,海滄灣公園植物景觀較為成功,以基調樹種貫穿和聯系各個分區,使園區內基調色彩統一,而各個分區的骨干樹種又有差別,植物種植,疏密有致,高低變化,色彩豐富。如此將公園長軸分段組織,變不利由有利。短軸上植物的層次感還較為欠缺,林冠線變化較小,當然這些也是因為海滄灣公園本身短軸寬度的限制,相對不容易在橫軸上創造景觀。

    4結語

    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城市生態系統、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帶狀公園作為城市公

    園的形態之一,其狹長之態及范圍涵蓋之廣,更能在城市中起到生態、文化作用。因此,要在城市帶狀公園中營造良好的植物景觀需要充分考慮帶狀公園的各種特點,應用好植物的各種習性,并結合景觀要素,盡量學習和借鑒前輩的優秀作品,因地制宜地組織、配置植物,營造出優美的帶狀公園植物景觀。

    參考文獻:

    [1] 雷艷華,楊琴軍,劉磊.淺析城市帶狀公園植物景觀――以武漢漢口江灘公園一期為例[J].華中建筑,2010(7):144~147.

    第7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一個優秀的公園環境設計,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個區域的文化品味,渲染擴張其獨特的個性,強化區域內的景觀買點,給周邊區塊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價值。如何讓公園給臨沂帶來深刻的社會效益,促進臨沂的經濟發展?如何利用現代的景觀設計手法使公園的生態性、功能性、藝術性得到全面的詮釋,同時把人民公園打造成臨沂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個標志性的綜合性主題公園是設計的重中之重。

    設計理念

    現代綜合性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成果是滿足游客們休閑、娛樂、游憩教育的功能需求,我們在設計中從全方位著眼考慮設計空間與自然空間的融合,注重于全方位的立體層次分布,運用提升、改造的設計指導思想來分割、組合、強化人民公園的現狀空間。追求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密切結合,相互輝應,相得益彰。

    理念一:提升改造理念----公園現狀綠化結構與水體結構比較完整,運用提升改造的設計理念重新布局空間,強化公園在城市中主體綠肺功能。

    理念二:保留理念----從公園整體風格考慮,對公園內的建筑、綠化、水體、小品進行選擇性的保留理念,顯現綠地的可延續性,設計的環保生態性。

    理念三:生態理念----從完整的生態系統把握設計,保護現有綠地,維持綠地植物的多樣性,增加植物的空間層次,實現城市綠地的可持續發展。

    理念四:人本理念----設計以人為本,從普通市民的角度切入,創造滿足現代人多樣生活需求的綠地空間,我們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設計主題

    山東自古是禮樂之邦,山東音樂是中國北方音樂的重要代表。民歌、歌舞、曲藝、戲曲、器樂都極為豐富,有“書山曲海”之譽;本公園充分挖掘自然生態資源、禮樂資源及深厚的文化資源,營造以“城市自然音樂廳”與生態為主題的綜合性主題公園。 通過詮釋聲音、音樂、樂譜、樂器等形式把古今音樂、中外音樂、音樂文化結合在自然生態環境中,來烘托臨沂人民公園的形象。

    1.城市自然音樂廳

    充分展現自然界的聲音、國內外古今音樂、民族音樂、樂器及其音樂文化。通過公園的立體音樂系統、浮雕、文字等形式展示古今音樂中、現代的流行音樂、民族音樂、紅色音樂、古箏音樂、佛教音樂等;通過市民參與活動、植物雕塑、綠化等形式展示來展示國內外音樂名家、樂器等。

    2.自然生態

    生態是景觀的靈魂。一個好的設計,必須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回歸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便是生態設計的體現。在本案的設計中, 設計中自然生態的理念一直貫穿始終,體現了尊重自然而不僅僅是改造自然的現代設計思想,追求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密切結合,相互輝映,相得益彰。吸引游客走出家門,來到戶外,投入自然的懷抱,溶入綠色的環境,享受這美好的優質生活。

    3.通過夜游音樂燈光系統和公園的夜間音樂文化結合公園自然生態環境,強化公園的的主題形象。結合沂河的景觀燈光系統,對臨沂人民公園的燈光系統整體規劃,進行音樂夜游燈光系統設計,使公園的夜游系統與沂河的燈光系統合二為一,相輔相成。

    公園的夜游燈光系統根據音樂系統的節奏、韻律變化而改變燈光系統的明暗與色相,突出其城市自然音樂展廳的主題形象

    景觀元素的處理

    園林景觀就如同人的臉譜,臉由五官和面頰等元素組成,公園園林則由綠化、水、石、地形、文化、等元素組成。景觀元素的設計提升改造,對人民公園的景觀效果至關重要的關系。

    1.綠化為園之膚

    本提升設計中處理園林植物堅持三條原則:充分保護和利用現有植物;使用本地植物構景;堅持生物多樣性與實用性。

    豐富公園原有的植物結構構成,柔化公園的林際線,使公園的林際線與城市天際線相協調。

    增加色葉、開花植物,強化公園的色相、季相特征。

    強化現狀植物的豎向結構,增加中小喬木、灌木、地被植物,重組公園空間結構。

    2 地形園之體

    尊重原地形層次豐富的地脈空間。在綠化區域提升時,引入“微地形園林”概念,造型起坡,形成富有凹凸曲線的園之體,營造優美的林冠線和輪廓線。

    A、以小見大,適當造景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觀形態等方面的變化創造出豐富的地表特征,為景觀變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質。通過適當的微地形處理,以創造更多的層次和空間,以精、巧形成景觀精華。

    B、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與地形之中 ,以消除建筑與環境的界限,協調建筑與周邊環境,使建筑、地形與綠化景觀融為一體,體現返樸歸真、崇尚自然。

    3水為園之脈

    景觀因水為秀靈,水因景觀而鮮活。公園水景資源豐富,提供了做好水景文章的基礎。優美的臨水景觀成為整區景觀亮點。

    公園原有駁岸為硬質駁岸,設計中通過降低駁岸道到常水位的處理方式來強化公園的生態性,滿足游客的親水性。

    豐富駁岸線的景觀特征,設計有較強清水性的親水平臺、亂石灘、沙灘、亭、景觀橋等,強化駁岸線的飽滿性。

    公園原有水體為靜水,通過小體量的噴水、流水來與靜水形成動靜的對比,強化水的特性。

    利用水生植物、沉水植物、臨水植物來豐富水面空間,

    4 文化園之魄

    沒有文化的園林缺乏生命力。城市的建筑,人民公園的一草一木,無不在述說著城市的歷史。人民公園本身注重文化的培育與修建,用文化構園,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越高。此次公園提升景觀設計中,使用具有園林文化色彩的景觀建筑、小品、構筑物,與人民公園提倡的文化相協調,豐富環境文化內涵。

    5石為園之骨

    石文化是園林文化的重手筆之一。在提升過程中,運用園林置石手法,在重要景點配置風景石和景觀植物組合的小品,石上題刻文字,視覺上給人以盆景的享受,精神上又給人品味咀嚼的含蓄意蘊。

    6 小品園之飾

    景之為“品”,貴在雋永,雖為小品,耐人賞玩。本提升方案增加標示牌,警示牌等標識,以及坐椅,垃圾桶等公益設施,按園林藝術品設計,使之成為公園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第8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1屈原公園景觀設計原則

    將原臨江公園改名為屈原公園,并在園內布置屈原雕像以及一些詩作碑刻,也賦予了整個公園歷史文化背景,同時也為整個常德市增添了些許文化氛圍。屈原公園利用沅江、護城河、九重天住宅區以及人民路分隔,不再另砌圍墻,使人在城市道路上行走就有了到公園的感覺。結合到城市的發展,屈原公園應有長遠規劃,預留發展空間,分期按階段實施。可以適當增添牌匾、石刻等點景,增加人文因素,激發游人在園中游覽的藝術想象空間,從自然景觀緩慢過渡到特色景觀。

    1.1異質性原則

    屈原公園中,樹種豐富,且有護城河環繞,與公園內各種元素結合,追求整體景觀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根據整體帶型地形環境,為追求景觀整體的有機設計,與周圍綠地結合起來,分段進行功能分區。

    1.2多樣性原則

    屈原公園的綠化密度很高,同時也帶來了動物景觀的多樣性,能誘惑昆蟲、鳥類和小動物棲息。而城市生物的多樣性包括景觀多樣性,這是城市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維持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

    1.3景觀連通性原則

    城市景觀生態學強調維持和恢復景觀格局的連續和完整性,維護城市綠色斑塊,濕地自然斑塊等綠色斑塊之間的空間聯系。這些空間聯系的主要結構是景觀廊道,如水系、城市公園等廊道。在屈原公園中開辟廊道,除了作為文化與休閑娛樂走廊的功能外,還充分利用水系作為自然景觀生態廊道,把園內各綠色斑塊組織起來,形成景觀連通的整體。在開敞的水體空間中,應該慎用明渠轉暗,使市民充分體驗到了水的肌理,達到親水的目的。另一方面,少用鋼筋水泥、混凝土等生硬材料,還湖以自然,維護城市中的自然生境,使之成為水生、濕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棲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態過程得以延續。同時,用自然的方法也可減少工程造價。為了減少親水性與維持生態系統完整性之間的矛盾,采取挺水植物、浮水植物與沉水植物搭配設計。同時,通過設計臨水棧橋隨水位呈錯落疊置變化,可以解決湖濱水位變化與植物配置方法之間的矛盾。漫步于屈原公園中,從東到西,除了給人感受到一種歷史文化氣息外,還有種街旁小游園的感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園的造景藝術與園路的巧妙設計。

    1.4路比綠化低

    在屈原公園中,園路常是淺埋于綠地之內,隱藏于灌木之中的。在山麓邊坡外,暴露的園路會留下人行道橫行痕跡,極不美觀。設計者往往是讓園路比綠化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然后是匯水的問題,園路兩側距路l米左右,一般要安排很淺的明溝,降雨時是匯水集中流入的雨水口,天晴時則化為自然草地的一種起伏變化。

    1.5園路的曲折性

    自然條件好的園林用地設計園路曲折不成問題,在屈原公園中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設計了很多的富有曲折有韻味的園路。采用這種處理手法,可以使游覽路線延長,增加游覽中的趣味,提高綠地利用率,有時也人為地創造出一些人工景點配合園路的曲折和起伏。比如,在轉折處布置山石、樹木,或者處理地勢升降,使園路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避免三步一彎,為曲而曲,脫離實際情況。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同時,園路也可以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處理成不同寬狹;坐凳、坐椅處做成外延邊界;小路旁的過路亭廊;還有園路和小廣場的互相結合等。這樣寬窄不一,曲直結合,可以使園路多變,更加生動,使人們在一條路上休閑、停留、人行或運動互相結合,各得其所。

    1.6風土民情

    屈原公園加入了歷史文化背景之后,改建后的公園也擁有了獨特的地方特色,考慮了本地人所喜愛的活動、風俗、生活習慣等地方特點來設置項目內容,使湖湘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此次展旨在將屈原精神與深遠的菊文化巧妙地融合起來,展示湖湘文化的厚重,體現常德的城市文化內涵。園內眾多的詩作碑刻將屈原文化與常德當地的地方文化融合到一起,更為公園景觀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充分利用寬闊的水面,臨水造景,運用美學原理和造園藝術手法,利用水體的優勢和獨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為主,適當配置游憩設施和有獨特風格的建筑小品,構成有韻律、連續性的優美彩帶。使人們漫步在林蔭下,臨河垂釣,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氣息。

    2屈原公園景觀設計的問題與建議

    2.1管理問題

    在屈原公園的調研過程中,很多市民反映公園的管理政策不完善,很多設施得不到及時的修理,給使用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路旁的垃圾桶沒有得到及時地清理,影響公園的美觀和市民休閑的心情。

    第9篇:公園景觀綠化設計范文

    【關健詞】公園;規劃建設;思考;建議

    引言

    現代社會已進入到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多種多樣,中小城鎮的公園在人們娛樂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它變為了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建設的主要要求是公園能滿足居民休閑娛樂的需求,同時影響市民的生活,增加人們對縣城文化歷史的了解,更加珍愛自己生活的這寸土地,從而推動近代化的進程。公園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生活,也使市民對城市形成共同的歸屬感。

    公園的構成要素(自然水、觀賞植物、景觀建筑等)構建出與城市高樓大廈完全不同的景觀空間,緩解了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滿足人們對自然的渴望。公園為城市增加了一塊綠色,美化了縣城的環境,給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閑空間,營造了生態小游園。公園因為其位置好、面積大、景觀美而成為城市的標志,與現代流行的“園林城市”連線。近兩年我縣正在進行公園規劃建設,文章下面結合筆者的一些工作經驗,對做好小城市及縣城公園的規劃建設工作提出了一建議與思考。

    1 整體把握公園類型

    明確公園類型,確定建設什么性質的公園是公園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公園規劃設計首先要明確和解決的問題。確定公園類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整體把握。一是要從城鎮建設規模考慮,公園建設是城鎮化建設和發展到一定規模產物,公園的類型和規模要與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二是要從城鎮居民的實際需要上考慮,公園的類型決定了公園的功能,要從城鎮居民的實際需要出發,體現以民為本的城鎮建設理念,確定公園建設的類型。三是從縣域經濟的實力上考慮,公園建設作為城鎮公共建設項目,一般來說規模大、投資多,需要政府財政負擔,因此,要根據財政收入情況,確定公園類型。

    近幾年來,隨著我省城鎮建設的不斷發展,城鎮規模的逐漸擴大,綜合性公園建設已成為城鎮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完善了城鎮功能,體現了城鎮化發展水平,也正是這個原因,被列為園林城市創建一項重要內容。綜合性公園具有功能齊全、內容豐富的特點,可以滿足城鎮居民的多種需求,與城鎮居民不斷增長的文化娛樂要求相適應。就我省的情況看,一些縣城有功能單一的廣場和活動場所,最缺少的綜合性的休閑游憩場所。隨著我省各地縣域經濟實力的發展,綜合性公園的建設已成為可能,成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綜合以上幾個方面考慮,在縣級公園建設上,建議以建設綜合性類型公園為主。

    2 合理確定公園面積

    公園的面積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公園的規模和氣勢,但不是說公園的規模越大越好,面積越多越好。要與縣城面積、縣城人口相適應,不能貪大求全。要處理好公園建設與城鎮建設的關系、近期建設與遠期建設的關系,要與城鎮的發展規模相適應,與城鎮的長遠發展相適應,與人口的自然增長相適應。公園作為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要結合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在城鎮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框架下,合理確定公園用地面積。

    3 強調總體規劃的特點

    總體規劃強調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 親人性: 規劃堅持“ 以人為本” 的原則,以創造身心再生空間為目的。作為一個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空間,公園提供一系列現代體育休閑和活動的設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和愛好者的休閑活動需要。把人的行為與環境設計結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核心”,滿足“人性回歸”的渴望,力求創造環境宜人,愉悅舒適;景色引人,健身休閑;尺度適宜,親切近人;達到人景交融的親情環境。(2) 生態性: 設計理念上遵循設計結合自然的原則。依據土地的適宜性進行生態景觀設計,構成宜人的生態景觀, 盡顯自然之美。造景以創造自然環境為主題,在植物配置上,既要考慮植物的觀賞特性,又要考慮植物的生態學特性和生物學特性,創造高效、和諧的人居環境中的植物景觀。(3) 地方性: 提煉場所文脈精神,展示洪澤地方文化特色。景觀設計要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在景觀設計上結合洪澤的地方特色,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

    4 塑造多樣化的活動空間

    隨著城鎮的發展,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得人們鄰里關系淡漠,同時人們位于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中,越來越遠離自然。綜合公園,作為社會公益事業,是提供公共交往和各種休閑的場所,因此在公園中增加公共空間是一個明顯的趨勢。綜合公園的對象主要是人們的戶外活動,各種各樣的活動需要相應的空間形式來配合。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休息時間的增多以及城市的人口老年化,對公園的公共活動空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根據各種人群的行為活動需求而創造的空間,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向人們提供緩解城市壓力的調劑方式,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情緒安寧,如健身、賞景、唱戲、交友等。比如說舞蹈空間需要開闊場地,情侶需要私密空間,球類運動需要相對專業的空間等等。讓人能最大化地接近自然,公園中可親近、可坐、可躺、可踩的草坪很受人們歡迎,人們可躺在草坪上曬曬太陽、聊天等。

    5 重點突出綠化種植

    公園綠化種植是公園規劃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按照建設部頒布的《公園設計規范》([1992]384號),作為綜合性公園,綠化面積最少要占公園總面積的70%以上。因此,公園規劃設計要突出綠化種植這個重點,保證公園綠化用地全部用綠色植物覆蓋,建筑物的墻體、構筑物要布置垂直綠化。考慮到公園的景觀和功能,在綠化種植中,要注意喬、灌、花、地被(草)、藤等植物的合理配置,注意層次,色彩搭配,分層配置,突出植物的季節性,觀花、觀葉和觀果植物相結合。做到景觀與功能的統一,設計與效果的統一,自然性與人性化的統一。在喬、灌、花、草、藤使用上,建議以喬木為主,突出喬木的使用和數量。喬木具有生長期長、樹干高、樹蔭大等生長特點,從規劃設計來說,有利于公園功能的配置;從使用性來說,為公園提供了更大的可利用的空間;從養護上來說,便于管養,符合節約化園林的建設理念。

    6 巧妙運用植物造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观看1314色|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青青热久免费精品|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国产成人a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