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室內設計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裝飾材料;室內;環境藝術
一、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各行各業為了適應這種趨勢,都在不斷提出新的觀念。目前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行業中被大眾認可的和比較流行的觀念有:綠色生態設計、簡潔設計、民族化設計、個性化設計和可持續發展設計。這些設計觀念與傳統的觀念有所不同:傳統的設計觀念講究室內精巧的造型,豪華的裝飾和富麗堂皇的風格;現代的設計觀念更趨向于表現自我個性,追求簡潔的室內風格。在當前社會的大環境下,現代設計觀念也融入了可持續發展設計、綠色生態設計和民族化設計。
二、軟裝飾材料在實現室內設計效果方面的優勢
現代室內設計的發展促進了軟裝飾材料的發展,在實現這些設計的時候,軟裝飾材料充分發揮了它的優勢。軟裝飾材料種類繁多,色彩、圖案豐富,質感多種多樣,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更易于實現設計師的想法。軟裝飾材料正好具有施工簡便,保養、維護、更換及清洗方便易行的特點,而且在實現簡潔設計的同時,軟裝飾材料具有更多的藝術元素,附加價值更多。民族化設計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裝飾風格,它多以造型、圖案和色彩來表現民族信息。個性化設計要求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對裝飾材料色彩、圖案和質感的把握,來展現個性化信息。對比而言,軟裝飾材料在這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由于軟裝飾材料在色彩、圖案及質感等方面都比硬裝飾材料更容易處理,因此具有品種繁多,花色、圖案豐富的特點,能夠適應各種不同需要,而且加工成本更低。
綜上所述,軟裝飾材料在實現室內設計效果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僅如此,軟裝飾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元素,對塑造室內環境藝術氣氛也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對比硬裝飾材料而言,在達到設計效果時所花費的成本更低,更加節省資源,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設計觀。
三、軟裝飾材料受人們重視的原因
在以前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也會有與軟裝飾材料相關的設計,但是其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并未成為設計師和居住者考慮的重點,因此對軟裝飾材料的研究和探討很少,這可以從目前國內對軟裝飾材料研究的著作幾乎為零來佐證。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軟裝飾材料的研究是比較零散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但是這種狀況近年來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相關的調查報告表明,最近幾年軟裝飾材料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是因為近年來流行的“輕裝修,重裝飾”、綠色環保等理念使人們認識到軟裝飾材料的優勢和重要性,這種優勢體現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要達到同樣的裝飾效果,軟裝飾材料比硬裝飾材料更容易實現,而且效果更好;二是施工簡便、保養維護及更換方便,而且在價格方面也較其它裝飾材料低。基于以上兩點考慮,促使人們在室內裝修的時候更偏向于選擇軟裝飾材料來實現目標,被關注程度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內需,從而帶動了整個軟裝飾材料行業的發展。
四、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軟裝飾材料選擇及使用存在的問題
正是因為國內近年內涌起的軟裝飾材料熱和對軟裝飾材料的研究貧乏,再加上人的盲目從眾和追趕時尚的心理,使得本來就缺少理論指導的軟裝飾材料市場變得更加混亂,因此目前國內對軟裝飾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存在問題就顯得不足為奇了。這些問題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以下幾點:
(1)以設計師的喜好為標準,不對自己的想法加以實現。這樣不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且還存在浪費經濟的可能性。
(2)盲目使用高級、多功能材料,淡化設計過程和設計效果,以為使用高級、多功能材料就算上檔次,就一定能夠產生良好的室內環境。初次裝飾的時候可能會節省很多錢,但是由于材料質量的低劣,使用壽命的短暫,加快了清洗維護,更新換代的速度,從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3)過分強調軟裝飾材料的使用功能或者裝飾功能,忽略另外一邊。目前國內有不少消費者在選擇軟裝飾材料的時候走的比較極端,要么只重視材料的實用功能和價格,要么只重視材料的裝飾效果,這是因為室內裝飾是一個相當耗費時間、金錢和精力的事情,有些人就只要求材料的實用功能和價格,不管材料的裝飾效果;有些人則只考慮材料的藝術價值,忽略了材料的使用功能。正確的做法是在保證材料的實用功能前提下,應盡可能的貨比三家,從中挑選裝飾效果好的。
五、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軟裝飾材料的運用趨勢
(1)消費量越來越大。 從前面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軟裝飾材料的消費在室內裝修總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有明顯的上升,這說明軟裝飾材料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軟裝飾材料的優點,隨著“輕裝修,重裝飾”這種理念的普及,軟裝飾材料必將成為室內裝飾的新寵。軟裝飾材料的消費量也會繼續呈現上升的勢頭。
(2)越來越注重統一性。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統一性觀點源至于哲學的對立與統一,是對室內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實現室內環境的和諧。
具體來說,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應考慮室內色彩的統一性、室內圖案的統一性等。越來越多的裝修實例可以說明人對室內統一性的要求正在上升,統一的室內環境能顯示出和諧的氣氛,能給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形成室內基本色調。
(3)個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的室內裝飾行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且有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支撐;并且能夠很好地傳達自己的個性信息,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人們對軟裝飾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有越來越明顯的個性化傾向。
從整體上來說,雖然國內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行業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總體的發展方向是前進的,總體水平在逐步提高,逐漸從為了裝飾而設計轉變到為人而設計。
參考文獻:
[1]李田. 關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與教學的探討[J]. 南昌高專學報. 2005(02)
[2]屈云東,曾釗新. 環境藝術的形式美及其審美實現[J]. 求索. 2008(05)
由于人們長時間半生活活動于室內,因此現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相對地是環境設計系列中和人們關系最為密切的環節。室內設計的總體,包括藝術風格,從宏觀來看,往往能從一個側面反映相應時期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隨著社會發展的歷代的室內設計,總是具有時代的印記,猶如一部無字的史書。這里由于室內設計從設計構思、施工工藝、裝飾材料到內部設施,必須和社會當時的物質生產水平、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狀況聯系在一起;在室內空間組織、平面布局和裝飾處理等方面,從總體說來,也還和當時的哲學思想、美學觀點、社會經濟、民俗民風等密切相關。本論文主要是針對市場上的裝飾材料的種類和市場價格進行調查。
正文
裝飾材料的分類:
一、瓷磚。
現在市場上裝飾用的瓷磚,按照使用功能可分為地磚、墻磚腰線磚等。地磚花色品種非常多,可供選擇的余地很大
1、釉面磚
釉面磚是裝修中最常見的磚種,由于色彩圖案豐富,而且防污能力強,因此被廣泛使用于墻面和地面裝修
2、通體磚
通體磚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質和色澤一致。通體磚是一種耐磨磚,雖然現在還有滲花通體磚等品種,但相對來說,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磚。由于目前的室內設計越來越傾向于素色設計,因此通體磚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被廣泛使用于廳堂、過道和室外走道等裝修項目的地面;一般較少會使用于墻面。多數的防滑磚都屬于通體磚。
3、拋光磚
拋光磚就是通體磚坯體的表面經過打磨而成的一種光亮磚,屬于通體磚的一種。相對通體磚而言,拋光磚的表面要光潔的多。拋光磚堅硬耐磨,適合在除洗手間、廚房以外的多數室內空間中使用。在運用滲花技術的基礎上,拋光磚可以做出各種仿石、仿木效果。
4、玻化磚:
為了解決拋光磚出現的易臟問題,又出現了一種玻化磚。玻化磚其實就是全瓷磚。其表面光潔但又不需要拋光,所以不存在拋光氣孔的問題。
5、馬賽克
馬賽克的體積是各種瓷磚中最小的,一般俗稱塊磚。馬賽克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因為它曾是十幾年前裝飾墻地面的材料。馬賽克組合變化的可能非常多,比如在一個平面上,可以有多種表現方法:抽象的圖案、同色系深淺跳躍或過渡、為瓷磚等其他裝飾材料做紋樣點綴等等。對于房間曲面或轉角處,玻璃馬賽克更能發揮它小身材的特長,能夠把弧面包蓋得平滑完整。缺點是耐磨性較差。
二、地板
木地板:木地板分實木地板、實木復合地板、強化木地板等
1、實木地板是木材經烘干、加工而成,具有花紋自然,腳感舒適,使用安全的特點,是臥室、客廳、書房等地面裝飾的理想材料。實木的裝飾風格返璞歸真,質感自然,在森林覆蓋率下降、大力提倡環保的今天,實木地板則更顯珍貴。
2、實木復合地板分三層實木復合地板、以膠合板為基材的實木復合地板等。
3、強化木地板(浸漬紙層壓木質地板)屬于木材衍生材料,分為耐磨層、裝飾層、基材層與防潮層四層。
地板裝修一般市場價格:
一:地板(菠羅格、某牌、一等品9 0cm9cm 1 8cm)1 5 0元/m2
擱柵(落葉松,3cm 5cm、干燥不帶樹皮)850元/m3
地板漆(某牌、亮光、漆三度)185元/組
水柏油、地板釘(某牌、3英寸)l.5元/m2
人工:鋪地板(含擱柵加防腐)20元/m2,油漆8元/m2(三度)
二:①地板(菠羅格、某牌、一等品90cm9cm1.8cm)150元/m2
②油漆(某牌三度)32元/m:(含人工)
三、涂料
(一)、涂料的分類:
四、吊頂板
耐火紙面石膏板 耐水紙面石膏板 防水石膏板吸聲石膏板 礦棉板 礦棉吸聲...高晶天花板 硅鈣天花板 金屬天花板 條形天花板鋁天花板 礦棉天花板 阿姆斯壯礦棉天花板吸音天花板 鋁扣板吊頂 石膏吊頂。
飾面板材
飾面板材也叫貼面板,是裝飾單板貼面膠合板(簡稱裝飾板)的俗稱。他是家庭裝修中一種主要的面層裝飾材料,屬膠合板系列,是以膠合板為基礎,表面貼各種天然及人造板材貼面。它具有各種木材的自然紋理和色澤,廣泛應用于家庭及公共空間的面層裝飾。
基層板材
基層板材是相對于飾面板而言的。他是從裝飾材料的使用功能上進行區分的,在實際運用中,任何板材均可作為基層板材。一般來說,基層板材料具有造價低、強度大、不易變形、附著力強,可滿足造型及以后貼面施工需要等特點。
細木工板的優缺點是什么?如何挑選?
細木工板的優點是:規格統一,易于加工,不易變形,可粘貼其他材料,重量輕,便于施工等,使家庭裝修中墻體、頂部裝修和木工制作的必不可少的木材制品。
細木工板的缺點是:由于上下兩層是夾板,中間為小塊木條壓擠的芯材,有時中間有空隙,熱脹冷縮后易開膠、鼓面、變形。
藝術設計學科的專業實踐通常包括專業實習、專業社會調查以及專業實踐幾個方面內容。
一、專業實習
藝術設計學的專業實習是在高年級開設的一門綜合性實踐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就業環境,探尋自我社會定位。一方面,它是學生將學校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應用和實踐的平臺,是對學生四年專業學習水平的全面檢驗;另一方面,它能讓學生融入社會基層,幫助學生獲得社會生活經驗,實現自身價值,塑造和完善人格。總之,它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次嘗試,在嘗試中進行綜合能力的鍛煉,在嘗試中不斷成熟和發展。
藝術設計學是一門實用學科,這一學科性質決定了它必須走服務社會的道路,而服務社會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入社會,深入生產第一線。本科學生在學校經過三年的專業理論、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技巧的學習,掌握了基本的設計理論,也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但未經歷過從設計到產品的過程,其具體運用的認識和經驗都極度缺乏。例如一幅大型的戶外平面廣告,電腦里的小樣與實際成品會有巨大的差異,成品需要講究與環境的協調性,講究視覺沖擊力,對這些差異的把握是需要足夠的實踐經驗的。又如室內設計中的造型與家具尺寸的問題,教科書上有前人總結的經驗,但在實際應用中也不能缺乏靈活性,同樣一個造型在不同大小的環境中尺寸是怎樣變化的,同一件家具的設計是否能跳開人體工程學和傳統造型等的束縛而有所創新,等等。這些靈活性的獲得,也需要足夠的實踐。特別是對生產材料的運用,可以說是學生的致命弱點。就室內設計而言,木板面材和地板面材就有幾百上千種,他們的紋飾、性能、檔次、價位如何,怎樣使用等,對于一個設計師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見識更需要實踐經驗。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全面了解生產過程。為此,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選擇實習地點”。由于專業實習接受單位的客觀條件限制,專業實習單位一般采取學校推薦、用人單位聘用、學生自行聯系等方式確定。選擇的實習單位要有實力和活力,能為學生提供較高水平的技術平臺、鮮活的生產現場、充足的實踐機會。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選擇實習導師”。除了為學生聯系一個有較高專業水平的設計師作為導師外,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向身邊每個團隊成員學習,每個設計師都有他擅長的,甚至包括工人師傅,他們在長期的生產施工過程中總結了很多既規范又有效的多快好省的方法,這些都是在教科書上學不來的。在專業實習期間,學生還應主動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情況,以便及時得到教師各方面的指導,同時指導教師要及時進行實地檢查,監督和檢查學生的實習情況并給予有效指導。
藝術設計學科的專業實習是畢業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畢業設計是四年本科學習績效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個本科生在校期間提交的最后一份“課堂作業”,而專業實習就聯系著畢業設計,是畢業設計的前奏,是畢業設計的醞釀期,同時也是畢業設計題材、內容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是“確定實習內容”。實習的基本指導原則是將課堂學習內容應用于實踐,實習要有鮮明的專業特色,不提倡與專業學習內容毫不相干的實習。在實習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擺正位置、調整心態,正確處理學習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矛盾,協調好學校與實習單位的關系,提醒學生留心身邊的工作,啟發學生在工作中發現和挖掘各種潛在的題材和研究項目,并指導學生將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有機結合起來等等,這些都是實習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專業社會調查和專業實踐
藝術設計學科的專業社會調查是幫助學生認識市場、適應市場的重要教學活動。藝術設計學是一門與社會時展、人類經濟活動緊密相連的學科,從事藝術設計的人員如果沒有敏銳的市場意識,就將被市場無情拋棄。藝術設計學科要重視教學與市場的結合,關注和研究當前經濟發展的特征,動態搜集和整理市場信息,從而使教學活動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充實而不空泛。
社會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環境調查、市場經營調查和專業(行業)現狀考察。其中,社會環境可以細分為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它是一切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的基礎。顯然,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條件和歷史時期內,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具有相對穩固性,或者說具有不可更改性。但在局部區域,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具有其個別色彩,這些個別色彩是構成對設計及其設計事務起著根本作用的外部條件。明確地向學生傳達與之相關的信息,對于學生正確理解社會大環境和小環境,對于學生建立有效社會調查、形成完整社會認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市場經營則可以細分為市場結構和市場經營狀態,它反映了藝術設計服務對象的市場表現。與社會環境相比,一個產品的市場結構和市場經營狀態具有更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也是學生進行專業社會調查的重點所在。要進行市場調查,首先要確定目標市場,這是在紛繁市場下確立市場調查坐標的第一步,同時也是重要的一步。其次,將目標市場按高、中、低層次分解為若干個市場區間,為紛繁的市場分門別類。再次,要深入目標市場的具體經營單位,采集鮮活的市場數據,為專業社會調查報告的撰寫收集充分和翔實的資料。
關鍵詞:室內結構;收納空間;一體化
隨著建筑結構類型的變化,建筑結構給室內空間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隨著人們住房壓力的與日俱增,很多人無法擁有充裕的居住空間,人們對室內收納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以室內收納空間的拓展應該充分考慮與結構的融合。充分運用主體結構帶來的優勢。
1、城市住宅室內收納空間現狀
從我國城市住宅發展來看,在住宅功能空間設計上,一直延續著片面重視“居住行為空間”的設置,而忽視“生活物品空間”的設置,住宅儲藏與收納空間設計的基本理念非常欠缺。目前,我國的住宅開發存在一味追求大面積,對儲藏空間的設置卻十分吝嗇,缺乏系統設計和考慮,影響居住品質。居家儲藏空間設計與需求脫節,設計上沒有形成整體性的收納空間意識,以致普遍忽視儲藏與收納空間,住宅儲藏與收納空間只是設置很少的壁柜,傳統家具仍是中國住宅長久以來儲存居家生活物品的主流方式。
據我國近年的一項城市住房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購房者對收納空間有極強的使用需求,70%以上的受訪者均表示需要收納空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家生活用品與日俱增,很多住宅當前的儲藏空間已遠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儲藏要求。隨著人們對住宅儲藏空間的需求越來越高,住宅內儲藏與收納空間成為住宅設計必須重視的問題。
2、城市居住建筑的結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筑成為城市化的象征性標志,隨著人們對住房的需求越來越大,居住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城市里高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我國城市住宅建筑的結構一般是框架或者框架剪力墻,框架結構的優點是由梁柱形成承重體系,其墻體不受力只起維護和分隔作用,因此建筑平面布置靈活,可形成較大的建筑空間,能在不改變建筑總體結構類型和不增加單位面積造價的情況 下,且能夠保證使用者生活環境質量。建筑立面處理也比較方便。
在室內空間中,結構的是作為室內空間的組成要素,往往成為室內空間的元素依托,如何將建筑結構和室內收納空間設計相結合,達到室內結構與收納空間的完美統一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難題。
3、設計原則
3.1結構靈活可變
這里主要指墻體等構件靈活可變,空間和結構可以根據功能而改變形態、位置或尺寸。如兩個房間之間的墻如具有靈活性,則在將其拆除后便可以將兩個空間合并為一個大空間,從而改變使用功能。
3.2空間功能靈活可變
空問功能可變即一個空間是為幾個不同的功能而創造,而不是為了某一個功能。在有限的居住空間里,某些空間功能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進行轉換。如一個房間可以根據住戶的需求用作起居室、臥房、書房、餐廳等,這樣住戶就能夠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符合其生活習慣的功能組合方式。為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在室內巧妙地設置可移動的隔斷。如可以移動的家具。
3.3以人為本
空間結構要考慮人的生活動向便與行動需求,每個空間都應該有每個空間的活動范圍。
空間結構也應考慮到人的個性,注重心理感受,讓居住者身心舒暢。盡量運用植物原材料,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4樸素但不單調
樸素風格,不是線條簡單,而是要容納更多的實用功能,也不是純粹簡潔風格,而是要在簡潔明快的色調基礎上,追求實用大方,形式服從功能。強調的是“時尚、實用、隨心所欲”的家居設計理念。
4設計方法
4.1結構與家具一體化
現代住宅建筑結構為家居平面布置提供了多樣性,為我們的功能分區提供了很多種可能。傳統室內設計的隔墻其實在承力上基本沒有任何作用,而且占用了有限的室內資源,我們應該致力于把這種結構與家具充分的融合,使其既能夠分隔空間同時又兼具收納儲藏的功能。
4.2有序的組織空間
住宅室內各個空間功能性質會隨著人們居住行為模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住宅室內空間設計要按照人們的不同需求合理組織,各功能空間的界定要靈活有序的劃分,應采取恰當的設計方法有效地分割和組織空間,同時滿足居住空間功能需求的多樣性。
4.3合理的選材
傳統室內隔墻有效地分割和組織空間以阻隔視聽干擾。新型收納空間結構如果能取代傳統隔墻就必須具有其全部的優點,所以在設計住宅收納空間結構的時候合理的選材尤為重要。既要注重材料本身的實用性,安全可靠,又要與室內其他的材料合理的匹配,這樣才能發揮收納結構在居住空間中的作用。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融合和科技的進步,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戶型住宅設計應從“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緊跟時代的發展,更好地體現出技術、經濟與人的和諧關系。從發展的角度考慮,有預見性地利用住宅收納結構解放室內空間,使其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功能需求。
參考文獻
【1】萬怡芳, 祝靜. 住宅空間靈活性、可變性設計方法探討[J]. 民營科技, 2011(4).
【2】李睿. 基于人心理需求的住宅室內空間設計研究[J]. 藝術科技, 2014(3).
【3】叢日俊. 室內空間與家具一體化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3.
【4】黃小蕾. 室內空間的伸展性設計[D]. 青島大學:2009.
論文摘要:當下大學生普遍存在對專業課程學習的動力不足缺乏興趣的問題,對其成才非常不利。本文基于體驗營銷的視角結合從目前大學生學習情況提出大學生“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從而為提高大學生學習動力以及為高校教育提供合理建議
2011年是中國進入“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通過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興國戰略,從而造就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后備人才支持。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完成了到大眾教育的嬗變。當今社會發展越來越要求個體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大學生只有學會學習、善于學習、主動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學習中實踐”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目前大學生學習的特點
1.1專業課學習態度放縱
經過高考的洗禮,剛進入大學的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他們有資格進行“休養生息”,從而逛街、網游、看電影等輕松悠閑的享樂主義泛濫,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游戲人生之上。此外,他們把對專業課有用的基礎課當成所謂的“游戲課”,這種不負責任的生活學習方式不但嚴重影響了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更為眼中的是對其人生的價值觀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1.2專業課學習精力投入不足
大學生有權就所選課程聽取教師課堂講解與教誨而不被拒絕的權利,同時聽課的權利也可以放棄,但是這不能成為大學生不上課以及上課不注意聽講的借口,所謂天道酬勤,一份投入一分收獲,低投入必然帶來低產出。因為自身自控能力的缺失以及外在環境的干擾,大學生很難將足夠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1.3專業課學習收獲甚微
大學的課程學習具有知識的專業性、外延的開放性、運作的自主性、求解的探索性、運用的實踐性和個體的差異性,與初高中相比,這就需要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深刻的理解與實踐。大學講師的普遍投入不夠,授課方法四班,尤其是針對文科性較強的專業,他們的講解往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大學課堂一般以“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大學老師對理論的講解模式讓學生對課本內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上這兩點都導致了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低收獲量。
2大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遠不如以前,大學校園里的厭學現象愈演愈烈。通過對目前大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將大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主要問題歸結如下。
2.1缺乏學習目的
“不知大學為何而學,又不得不學”成為大學生對課本內容無目的性的主要原因。專業課本具有極強理論性,沒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沒法在枯燥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學習動力。比如,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只有在對市場有充分經驗后才有興趣于《西方經濟學》課本里的那些經濟需求和供給曲線、圖表分析以及各種函數公式,只有深入了解企業內部結構和整體市場才會知道怎么寫出一份適合本企業產品的營銷策劃書。目的不明確讓其很難有足夠的動力去深入體味自己專業的樂趣所在。
2.2缺乏專業興趣
趙德雷博士在他的調查報告中說,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半數以上(56.8 %) 的大學生覺得學校開設的課程與實際聯系不大,44. 7 %的被調查者認為現在上的課“基本沒什么意思”,感到“非常有興趣”的只占5. 3 % ,剩下一半的學生都持折中態度。相比專業書籍,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職場類書籍,認為自己能從那些實在的案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且為自己在職場方面增長經驗。
2.3很難深入理解專業內容
具備良好的學習品格與堅強的學習意志這兩點積極學習態度的同時,大學生要學過且學懂、學透了才能提升自己專業技能。在課堂教育中,大學教師給學生主要傳達理論知識,但“嘴把式”的學生是不受企業歡迎的,而那些深刻理解所學專業內容、敢想敢做且做得漂亮的大學畢業生才是企業需要且可以重點培養的對象。
3大學生專業課的“體驗式營銷”模式
體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體驗式營銷已作為一種為體驗所驅動的營銷和管理模式,完全取代了把功能價值居于核心地位的傳統的特色與功效營銷。本文針對大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主要問題,提出把營銷中的“體驗營銷”運用到大學生的專業課上,即專業課的“體驗式營銷”模式,以達到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的目的。
3.1經濟學中的體驗式營銷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寫的《體驗式營銷》一書中指出:體驗式營銷(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站在消費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動(act)、關聯(relate)五個方面,重新定義、設計營銷的思考方式。此種思考方式認為消費者消費時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消費者在消費前、消費時、消費后的體驗,才是研究消費者行為與企業品牌經營的關鍵。體驗式營銷具有五個特點,即關注顧客的體驗,以體驗為導向設計、制作和銷售你的產品,檢驗消費情景,顧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體驗要有一個“主題”。
3.2大學生專業課的“體驗式營銷”模式的概念
所謂“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就是類同于經濟上的體驗式營銷,把學生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聯想等要素融為一體,作為學生學習內容、目的和興趣主要依據,注重學生在學習前、學習時和學習后對“體驗學習”過程的全程參與,以充分響應學生所學內容運用于實踐的訴求,推出滿足他們個性化需求的學習模式。本文把這種“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融入大學生專業課,使專業課的學習更加具體化、實用化。
3.3“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的特點
體驗模式的主要有一下幾個特點:關注學習者的體驗,關注學習者對理想學習內容的渴求;體驗要有一個目標,“為何而學”是“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的關鍵。以體驗為主導,學以致用,課程與實際的緊密聯系引起學習者的動力與興趣,引導學習者的實踐;學習者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體——積極地心態與扎實的理論為“體驗”做鋪墊。
3.4“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的戰略模塊
伯德•施密特將這些復雜多樣的體驗形式稱之為戰略體驗模塊(sems),以此形成體驗式營銷的構架。戰略體驗模塊由五種不同體驗模型組成,即感覺、情感、思考、行動和關聯。下面將是從這五種體驗模型來闡釋“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運用。
3.4.1感官體驗模塊
感官營銷的訴求目標是創造知覺體驗的感覺,它經由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可能是味覺與嗅覺。現在大學多進行的是多媒體教學,優秀的課件在背景圖及圖顏色的選擇方面有較強的吸引力(視覺上)。學校有關部門可以為學習者播放與專業課相關的視頻或者申請到相關專業的企業進行產品流程的近距離接觸等一系列的感官活動,這樣可以讓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對所學專業聽覺與觸覺上有更多了解。
3.4.2情感體驗模塊
情感營銷的運作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種情緒,以及能使學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這種情景中來。學習者從自己內心深處挖掘對所學專業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然后順藤摸瓜,從最基礎的內容學起,這樣學習目的性也得以體現。同時,自信、幽默、積極進取和樂觀向上的心態既能提高施教者和學習者的學習,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以情動人、美化心靈和提高素質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施教者以審美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多數大學生喜歡聽俞敏洪老師的講座,他們被于老師自信、幽默風趣、淵博的學識和充滿激情的演講所吸引,認為自己對未來變得有信心。
3.4.3思考體驗模塊
思考營銷訴求的是智力,以學習本身引起學習者的驚奇、興趣、對問題集中或分散的思考,為學習者創造認知和解決問題的體驗。比如,一個正在學習營銷策劃的學習者若只聽老師講解是沒法理解營銷策劃書的環境分析、swot分析、市場選擇和定位等的具體操作;若讓他模擬參與到一個企業的市場營銷策劃中,并賦予他一定的責任,使他不得不為所做項目進行思考,在集中思維過程中明白課本中的理論應當如何與實際相聯系,也更深入認識專業理論的實戰性。
3.4.4行動體驗模塊
行動營銷的目標是影響身體的有形體驗、生活型態與互動。同上例,學習者透過深入思考,根據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對自己所缺知識進行補充學習,將書本的理論轉換成他所策劃的實物,將理論用于實踐,設計出調查問卷,經過反復修改以達到調查的目的,親身收集調查數據,然后根據數據分析,觀察再思考,最后寫出一份優秀的營銷策劃書。思考與行動是不可分的,它們是相鋪相成的。
3.4.5關聯體驗模塊
關聯營銷包含感官、情感、思考、與行動營銷等各個層面。比如,假設存在“面包”這個食品,那么必然存在消費者,消費者肯定會從面包的色、香、味或者品牌偏好來選擇面包,為吸引消費者就必然存在宣傳者和策劃者。所以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會單獨存在,就像小學的語文課本里要計算數值,數學課本里有文字,市場營銷專業里需要學習財務會計和應用文寫作一樣。
“體驗式營銷”學習模式從感官、情感、思考、行動與關聯五個戰略模塊和例子闡釋了“體驗”在專業課程里運用,簡言之就是:學生能加深對所學知識學以致用的關鍵是以體驗為基礎認識到“為何要學”,從而引導他“怎么學”;確定學習內容與將所學內容用于何處的目標;通過學習,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4結論
總之,體驗經濟越發適用的今天,企業如果善于運用體驗式營銷,能夠為取得消費者的認可,贏得消費者的忠誠度,最終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增添砝碼;大學生如果善于運用體驗式學習模式,從而也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認識自己的專業課程,在不斷對專業課的探究與實踐中提升自我,贏得學校和企業的青睞,最終不但得到自我遠大理想的實現和自我價值的最大化。21世紀的大學生,既要追求生活數量,也要講究生活的質量、生活的品位。在生活中追求美,保持青春的激情和浪漫,以一種“體驗”的心態去學習、生活和工作。
參考文獻:
[1]伯德•施密特(美). 體驗式營銷[m].劉銀娜,高靖,梁麗娟 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4.
[2]顧明娣,屠錦紅.當代大學生“學習態度”調查報告——以江蘇宿遷學院為例[j].科技信息,2009(29):156,162.
[3]倪洪濤.大學生學習權的類型化[j].現代大學教育, 2010(3):11-18.
2.我國農村反貧困機制的構建——基于"政府-市場"雙導向視角的研究余明江,YUMing-jiang
3.基于合肥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的建議與思考宰斌,王智源,孫雪濤,ZAIBin,WANGZhi-yuan,SUNXue-tao
4.對中國廢除農業稅后涉農法律制度的思考張云燕,ZHANGYun-yan
5.安徽農村社會保障地方性立法探析王凌燕,WANGLing-yan
6.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職務犯罪問題研究李高峰,LIGao-feng
7.安徽農村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現狀與優化途徑王志蔚,岳光,孫杰軍,WANGZhi-wei,YUEGuang,SUNJie-jun
8.后金融危機時代財務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王輝,WANGHui
9.民間合會的風險防控制度研究鄭啟福,ZHENGQi-fu
10.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營銷研究——以望奎皮影戲為例劉海英,王倩穎,楊艷麗,LIUHai-ying,WANGQian-ying,YANGYan-li
11.升金湖濕地人為干擾特征及保護對策研究張樂勤,ZHANGLe-qin
12.知行合一:高校學生突發性事件的預防邏輯姚其煌,李小蘭,YAOQi-huang,LIXiao-lan
13.新改制院校女教師職業發展困境與對策周穎,ZHOUYing
14.《編輯之友》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CSSCI2003-2008年數據吳林娟,WULin-juan
15.中國法制現代化范式的消解和建構——從中西法律價值觀的比較維度許潔,XUJie
16.我國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劉源,LIUYuan
17.金融全球化下對外資保險公司的法律監管——金融危機后的思考薛瑩榮,許文華,XUEYing-rong,XUWen-hua
18.淺談域名與商標權的法律糾紛陳建德,CHENJian-de
19.新時期如何完善僑務法律制度鄭丙浩,王麗霞,ZHENBin-hao,WANGLi-xia
20.晚唐詩人曹松生平事跡考略方勝,FANGSheng
21.綜論宋代思鄉歸隱詞汪大白,WANGDa-bai
22.蘊藉心靈的山水家園——郭祥正山水情結的際遇秉性分析瀟瀟,XIAOXiao
23.學分制條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唐紅萍,陳楓,TANGHong-ping,CHENFeng
24.淺論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潘雨群,PANYu-qun
25.高校武術運動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述評張玉強,郭榮娟,劉宇,ZHANGYu-qiang,GUORong-juan,LIUYu
26.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基本模式及語用策略陸昌萍,LUChang-ping
27.泛讀"i-1假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鄭家順,ZHENGJia-shun
28.研究生就業"既成事實"心理芻議姜家生,JIANGJia-sheng
29.臨床醫學類大學生自主學習狀況調查王潤玲,WANGRun-ling
30.從"性善論"到"理想國"——《孟子》闡微李慶寶,強光中,LIQing-bao,QIANGGuang-zhong
31.禮教對女性人生的設定及其用意邵孔發,SHAOKong-fa
32.明代詩畫家程嘉燧的藝術風格論李東海,LIDong-hai
33.室內設計中的混搭風格應用吳智雪,吳智螢,WUZhi-xue,WUZhi-ying
34.虛擬現實技術在首飾展示中的應用研究張瑋,ZHANGWei
1.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經濟績效與運作模式——基于安徽省繭絲綢產業的調查研究張廷海,武云亮,唐敏,ZHANGTing-hai,WUYun-liang,TANGMin
2.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研究陳俊梁,CHENJun-liang
3.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回眸與思考吳越,程堅,WUYue,CHENGJian
4.合肥"四區三縣"農民旅游市場實證研究——兼與農民旅游市場樂觀論商榷丁雨蓮,陸新文,DINGYu-lian,LUXin-wen
5.農民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監管的研究朱霖,葉宜德,吳曉紅,ZHULin,YEYi-de,WUXiao-hong
6.試析鄉村精英在群體性沖突預防中的功能殷瓊,YINQiong
7.論90年代以來聯合國視域下中國的反霸思想葉三梅,YESan-mei
8.推進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徑探析張練,ZHANGLian
9.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評估的若干問題探討楊杰,任紹敏,YANGJie,BENShao-min
10.民間組織與中國食品安全郭志全,GUOZhi-quan
11.突發災害背景下的企業社會反應行為研究樊建鋒,田志龍,FANJian-feng,TIANZhi-long
12.企業員工職業壓力源分析及干預對策研究林莉,熊村,曹語桐,LINLi,XIONGtun,CAOYu-tong
13.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陶璐,TAOLu
14.高校檔案工作的風向標和催化劑——對教育部、國家檔案局第27號令的解讀汪小琴,WANGXiao-qin
15.中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人權視野劉茂林,劉永,LIUMao-lin,LIUYong
16.犯罪慣技和標記行為的偵查辨析及價值鄭立勇,ZHENGLi-yong
17.企業合并的反壟斷法規制許敏智,XUMin-zhi
18.試論我國體育仲裁機構的建構孔云龍,KONGYun-long
19.基于心理契約看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郭超,GUOChao
20.當代大學生戀愛挫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劉志翔,毛丹,LIUZhi-xiang,MAODan
21.文翁二題潘定武,PANDiag-wu
22.從范成大早期田園詩到《四時田園雜興》——兼論范成大詩中農事題材對田園詩的滲透管舒,GUANShu
23."夢里鄉關云滿路,釵壓綠鬟蟬亸"——試析清代徐燦詞的鄉關情思方勝,FANGSheng
24."董永遇仙"故事系統中傅員外形象的敘事分析丁伯林,紀永貴,DINGBo-lin,JIYong-gui
25.文化詩學視域下王國維"境界說"之再思考凌晨,LINGChen
26.符號中的藝術——簡析卡西爾《人論》中的藝術觀李成玉,LICheng-yu
27.《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樊卡婭,FANKa-ya
28.新形勢下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于德,YUDe
29.非藝術類生源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武恒,王傳貴,WUHeng,WANGChuan-gui
30.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魏月紅,WEIYue-hong
31.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陳玉霞,CHENYu-xia
32.傳統燈具設計的藝術特征及其現代運用王永軍,孫嵐,WANGYang-jun,SUN
33.安徽旅游門票的設計現狀及對策探討陸方歡,LUFang-huan
1.農村和諧社會建設與傳統倫理支持——以L縣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為例吳業苗,WUYe-miao
2.論新儒學對農村新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闞紅艷,KANHong-yan
3.中國農民道德行為調查報告滕瀚,汪保根,蔣書祥,TENGHan,WANGBao-gen,JIANGShu-xiang
4.糧食產量與國民生產總值反向波動關系研究肖雙喜,XIAOShuang-xi
5.農業標準化生產中的農戶行為分析張娟娟,張宏杰,ZHANGJuan-juan,ZHANGHong-jie
6."市鎮村體制"下實現城鄉和諧的路徑探析王艷萍,WANGYan-ping
7.電子政務下我國公共危機治理系統探究梁俊山,HANGJun-shan
8.信息化時代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的新思路姚垚,YAOYao
9.《管子》論"本"蔣傳和,JIANGChuan-he
10.宗教神學的斷裂,世俗哲學的突破——"軸心時期"中國文化轉折探源孟淑媛,MENGShu-yuan
11.安徽城鎮居民住房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馬井靜,李靜,MAJing-jing,LIJing
12.基于4C理論的旅游紀念品開發研究周海燕,ZHOUHai-yan
13.科學基金績效評估問題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分析徐溪紅,XUXi-hong
14.動態市場環境下飯店人力資源柔性管理探討魏芬,WEIFen
15.高校黨務、校務公開工作芻議張健,ZHANGJian
16.高職院校公共管理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思考李艷秋,LIYan-qiu
17.投資者-國家仲裁中"法庭之友"的參與高波,GAOBo
18.檢察機關量刑監督制度芻議向寬宇,黃純麗,XIANGKuan-yu,HUANGChun-li
19.析房產登記行為糾紛的審查處理——兼議民事與行政交叉問題的解決吳顏艷,WUYan-yan
20.轉基因動物產業化法律監管問題研究綜述劉旭霞,耿寧,LIUXu-xia,GENGNing
21.南北朝文學相互影響探析潘江艷,PANJiang-yan
22.袁宏道"趣"論的自然主義誤區——兼與張少康先生商榷俞香云,YUXiang-yun
23.沈從文文學批評的禪學意蘊岑琳,朱浩,CENLin,ZHUHao
24.吳語"Vv+A"韻律結構分析張煒,劉民剛,吳為善
25.中美大學生威脅言語行為性別對比研究陸厚祥,朱躍,LUHou-xiang,ZHUYue
26.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口語錯誤的實證分析歐陽宏,OUYang-hong
27.淺析黨的思想教育活動規律——基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踐李奕,張勁俊,LIYi,ZHANGJin-jun
28.復雜性思維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姜玲玲,JIANGLing-ling
29.論法學教學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陶有云,TAOYou-yun
關鍵詞:“十一五”;當代中國;美術研究;學術成果;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十一五”期間,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變化較大,隨著高等美術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學轉換,高校教師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長,研究機構紛紛成立,課題申報數飛速上漲,立項數不斷上升①,但高品質的學術成果卻并不多見,反而在總量擴大的情況下,質的相對比率反而下降。這種情況在“十五”期間已經出現,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規模,對學術期刊進行學術評估,對核心期刊進行動態評估,加強對課題項目后期資助的審核及資助力度,出臺各種對優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獎勵措施,各家出版社對優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計劃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不良的學術風氣依然存在,量與質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國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學科研究的整體態勢是個體性的研究增加而集體性的研究減少,專門領域內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個案研究比較多,邊緣性研究比較多,地域性美術研究亦逐漸增多,一些新興學科的概論性著作也逐漸增加。整體上說明了學科研究領域的面在不斷擴大,基礎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這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國家項目的推動及省(市)、部門各級項目的立項與資助力度不斷增強,大多數有研究前景的個人與集體項目都能獲得各種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成倍增加,盡管存在種種問題,但在總體上還是推動了學科研究的發展,因為其中的開題、評審、答辯等種種環節,在掌控論文的學術質量上還是發揮了作用,還有一些學生在認真地鉆研學問。
與美術史論的傳統學術研究相比,創作實踐方面的研究更為活躍。美術市場空前繁榮,展覽不斷,當代藝術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畫冊、期刊及各種出版物讓人目不暇接,對現狀的研究也隨之展開,美術批評理論也隨著批評實踐活動而有所發展,推動了各種創作理念;尤其是設計藝術理論研究,雖然還處于初創時期,亦初具規模,這與設計藝術教育的普及有關,與學科的基本教育規模與實踐性有關,其研究成果大多還體現在教材與基礎理論問題上。
現依據“十一五”期間美術與設計藝術學科研究的主要情況與基本特點,分述如下。
一、基礎理論研究
“十一五”期間的美術基礎理論比較薄弱。與“十五”期間相比,在研究范圍上無突破,在數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還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輔助教材為主,如“美術概論”一類,有鄧福星的《美術概論》(2009年版)、趙一丹的《美術概論》(2008年版)、陳美渝的《美術概論》(2007年版)及高國良的《影視美術概論》(2008年版)、肖清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7年版)、朱主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6年版),其特點是強調了個體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體編著的大一統模式,展開了多元論述。在門類美術的基本理論研究方面,近十年來還是局限在影視美術,未見其他門類美術的著述。在博士論文方面,則有些專題性的理論研究,如王云亮的《話語的轉型:以宗白華的中國畫理論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討20世紀中國美術理論話語的現代問題。
在“十一五”國家課題立項中,基礎理論方面的選題比例也小,占美術類課題總量約17%,其中包括對西方藝術理論的研究,設計藝術理論、批評理論及各項專題理論研究,未見原理論研究,而且有些選題重復立項。
與美術基本理論研究現狀相比,設計藝術理論的研究成果略為突出,且作者隊伍也趨向年輕化,其成果形式還是以教材為主。如余強主編了一套設計藝術基礎理論叢書(2006年版),以及邵宏編著的《設計學概論》(2009年修訂版)、胡守海的《設計概論》(2006年版)、張燾的《室內設計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編的《空間設計原理》(2007年版)、清華大學課題組編的《設計藝術的環境生態學》(2007年版,“十五”規劃題)、何燦群主編的《人體工學與藝術設計》(2007年版)、陸小彪等的《設計思維》(2006年版)等等。專題性研究則有桂宇輝的博士論文《包豪斯與中國設計藝術的關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學位論文《器以藏禮:中國設計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術史研究
“十一五”期間的美術史研究依然是重頭戲,成果數量不少,但值得稱道的卻不多。其間以教材為多,特別是中外美術通史寫作,雖然看似以個人撰著為主,體現研究主體的學術立場及其觀點,實際上還是取通用的體例及通常的史學觀,無甚建樹。五年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美術史出版有13本,外國(西方)美術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屬于簡編。②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個人專著。應該說,這與“十一五”期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大力展開有關,與設計藝術學科的興起與普及有關,與文化研究及新美術史學觀的興起也有關系。外國美術史寫作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陳平的《西方美術史學史》(2008年版),特別是他又主編了一套“美術史里程碑”叢書,包括《羅馬藝術》、《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及《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
美術史的研究方法是這一時期倍受關注的問題。圖像學、藝術形態學、藝術社會學及藝術心理學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意識形態研究、比較研究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斷地滲入中國美術史學界,挑戰傳統的歷史文獻學及風格樣式研究。其間,較有影響的是美籍華人學者巫鴻的著作被介紹到大陸,如《禮儀中的美術》(2005年版)與《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屆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會議主要著眼于青年一代的美術史學者,而來自各藝術院校及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所提交的論文,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兩天會議不時掀起討論的熱點,如華南師范大學顏勇的論文《西學語境中的傳統畫論: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種現代詮釋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學吳雪杉的論文《清初“四僧”與歷史書寫――民國時期美術史的一個考察》,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張鵬有關寺觀廟堂繪畫、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獨到之處。2008年4月第二屆年會在四川美術學院召開,其研討的主題是“美術的地緣性”,并設六個分論題,即(1)差異與融合;美術考古的視角;(2)地域性母題的圖像呈現;(3)美術及其理論中的地方觀念;(4)地緣性與風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價值限度;(6)地緣性理論的回顧和反思。顯然,年會的學術議題已轉向有關方法論的專題研究,“研究視角”比“學術立場”更受人關注。2009年10月第三屆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召開,主題是“邊界與范式”,曹意強與潘耀昌均關注到越界問題,即在全球化視野下的“世界藝術研究”;而在“中國古代美術研究新視野”的專場討論中,鄭巖、張鵬等人所提交的論文依然注重圖像分析,注意討論具體的問題,由此及彼,由小見大。這樣的研究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所接受。
中國美術史專題研究的主要成果來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項目。如屬于“十五”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中國道教美術史”(2003年立項),其課題成果之一《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李淞著)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2009年),與其同時獲獎的還有李超的《中國早期油畫史》(2001年立項的國家年度課題)及裔萼的專著《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史》(2001年立項的文化部青年項目)。
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在“十一五”期間依然是一熱點③。已出版的專著有呂澎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2006年版)、張曉凌主編的《中國現代美術史文獻集》第一輯(2007年版)、陳瑞林的《中國現代美術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榮春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原名為“中華民國美術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凱負責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的課題組(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于2006年相繼在香港、上海組織召開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海內外學者就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問題展開討論。張曉凌負責的“中國現代美術史”課題組(“十五”國家重點)也相繼在北京、杭州組織召開編委會,其項目將在2010年下半年結題。鄭工的《民國時期美術思潮》(2001年文化部項目,原題為“20世紀中國美術大論辯”)已于2006年結題(將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數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如顧丞峰的《現代化與中國百年美術》(2007年版)、薛娟《中國近現代設計藝術史論》(2009年版)、馬琳的《周湘與上海早期美術教育》(2007年版)、華天雪的《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間,研究范圍擴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強了,其特點是以現代化理論為核心,注重社會文化的整體轉型,同時也在進一步整理資料,敞開學術視野,消除偏見。
中國書法史論研究在“十一五”期異軍突起。說“異軍”則是因為在20世紀書法漸次游離出了中國美術圈,而在21世紀,在學科整合的過程中開始有所溝通,學科建設迅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推出了一批成果。如叢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國書法史》叢書(2007年版),歐陽中石主編的《中國書法藝術》(2007年版);專題研究成果可見之南方出版社的“書法研究博士文庫”(第1輯,2009年版),王元軍的博士后出站報告《漢代書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
三、區域美術(含民族美術)研究
“十一五”期間區域美術研究比較活躍,正因為這一時期通史性的寫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而地域性的美術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關文化教育單位的重視,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項目進行扶持。區域美術研究的特點,一是文化中心區域,二是文化邊緣區域。如北京的地區性美術研究就有兩項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編的《20世紀北京繪畫史》(2007年版)與李福順主編的《北京美術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規劃項目)。前者聚集了國內頗有建樹的美術史論家,如李樹聲、薛永年、水天中、單國強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學者。二者體例不同,水平各異。相比“十五”期間出版的《上海美術志》(2004年版)和《20世紀上海美術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體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門文化局近年也資助一批有關澳門美術與設計方面的研究項目,已結題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華的《澳門繪畫史》、劉佳的《澳門設計藝術》。由澳門基金會編輯出版一套《澳門史新編》(2008年版),收錄了莫小也的《澳門早期美術史:遠古至1850年》與鄭工的《澳門美術史的分期與分類》。莫小也的研究課題“澳門美術史”(2003年立項的國家年度題)也基本完稿。
相關的研究成果還有李偉卿主編的《云南民族美術史》(2006年版)、張亞莎的《美術史》(2006年版)、范曉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術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術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臺灣美術史》(2007年版)。還有一些民族美術史的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立項,如彭林緒的《土家族工藝美術史》(2007年度)、張景明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絲綢之路與西北民族美術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復的《中國少數民族刺繡工藝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鐘浩的《中國朝鮮族百年美術發展歷程與特性研究》(2009年度)。
區域研究的性質應屬于文化研究,或者說是有關地方知識及在特定空間區域內文化關系的總體敘述,故在文化邊界、共時性關系、差異性論述等問題上容易形成關注的焦點。只是目前美術學界對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義認識還不明確,故在寫作時容易出現視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認識誤區,就是將區域美術研究作為局部范圍內的一般美術史寫作,即被縮小了空間范圍的通史性寫作。實際上,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都不一樣,要解決的問題更不相同。這一問題在2010年4月的“中國地域性美術史研究暨《北京美術史》學術研討會”上已被提出,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邊緣性的文化研究
邊緣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十一五”期間,美術學及設計藝術學處于學科的基本建設階段,新的邊緣類型學科出現不多,其隊伍基本是由民間美術、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構成,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興起后,帶動了民間美術與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研究熱潮,但真正理論上的帶動卻是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如喬曉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文集》(2008年版)、吳志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視野下的福建民間美術》(2008年版)、沈泓的《節慶狂歡:民間美術中的節俗文化》(2009年版)等。還有一些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立項,絕大部分都屬于調查報告④,其立項在美術及設計藝術類中每年的比例數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2008年有四項,2009年有六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分別為當年美術及設計藝術類總立項數(含文化部項目)的19%、10%、17%(不含工藝史研究),但重點題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為50%,而2009年則為100%。⑤
隨著2007年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藝術市場學也為人們所關注。有些學者開始研究藝術市場的運作規律,涉及種種與藝術品交易有關的經濟現象,思考其中的理論問題,并涉及當代藝術的存在意義及其評價體系,重新判定藝術與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重新判定藝術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面對藝術的公共性,面對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藝術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藝術社會學的內容必須置換,重新書寫,其研究方式也不是傳統的歷史學所能勝任的。應該說,這方面的研究正處于開始階段,研究成果多是調研報告,以及建立在宏觀基礎上的分析判斷。中國藝術市場的不規范,許多統計數字不可靠,資料來源也很復雜,給深入而客觀的研究帶來很大困難。有些學位論文涉及到藝術市場機制、藝術市場語境下的當代藝術發展問題,關于中國藝術市場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由趙力主持,并主編了一套《藝術財富》叢書,如《藝術財富》(一)(2006年版)、《藝術財富:全球藝術市場新格局》(2007年版)、《藝術財富:全球化與中國藝術市場》(2008年版)、《藝術財富: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市場》(2009年版);同時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還陸續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研究報告。自2009年起,國家文化部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也連續了2008年與2009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園管理委員會、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主辦了“2010藝術經濟論壇――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藝術市場與藝術收藏”,其議題有宏觀經濟背景與目前藝術市場、中國經濟發展和藝術市場復蘇、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是否能夠走出危機以及亞洲藝術市場的前景。
五、創作理論與實踐研究
美術創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歷來是美術學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大多數著述都停留在基礎性技法理論教材的編撰,也有結合自身的藝術創作實踐總結一些經驗,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試圖建構一個系統的創作理論框架,實現自己的藝術主張。
與原理論研究不同,創作理論的研究正在于實踐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術性的成分比重較大,或者說,其解決的主要就是技術理論問題。特別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斷出現的當代社會,藝術的創新性不斷為人所重視,而創作理論與實踐研究卻有所不足。研究比較活躍的應屬設計藝術學科,如新媒體藝術、圖形創意研究、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運用等,論文數量較多,也有一定的見地,而那些傳統的繪畫與雕塑領域,創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間立項的一些國家課題,有望在這一方面取得發展。如2007年度的“中國畫寫意傳統中的世界性研究”(國家重點)、“中西繪畫圖式與時空觀念比較”(國家一般);2008年度的“書法創作理論研究”(文化部項目);2009年度的“當代中國水墨語言體系研究”(國家一般)、“中國北派山水畫的自然形態與筆墨形態研究”(國家一般)、“基于工作過程的服裝設計理論與方法論研究”(國家一般)、“數字傳媒設計中中國元素的融入及其應用研究”(國家一般)等。
六、問題及反思
問題一: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選題規劃上最突出的問題是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設計藝術學的項目規劃與立項,也在擠壓美術學的項目資源。在國家學科分類目錄上,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都是二級學科;同樣,在國家學科分類及代碼表上,美術與工藝美術、書法也是并置的。
因為多項學科均囊括在“美術學”內,造成每年“美術學”類的項目申報數居高不下,從而引起項目資源配置上的問題,導致“美術學”類的申報項目被大量削減,影響了學科的健康發展。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一些新興學科的研究出現不少學術泡沫,與規劃項目扶持不當也有關系。我們往往看到社會的需求,卻沒有注意到項目承擔者的實際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
問題二:學術創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獨到的見解,這一點在集體編撰的項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終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這并不意味著否定集體的智慧,否定研究課題的集體行為,否認學科帶頭人的積極意義,而在于我們如何正確處理科研立項中學科的“體系化”建設與“課題性”研究的關系。所謂“體系化”建設,即指那些學科的系統性理論建構;而“課題性”研究,則是針對某一具體項目的深入研究。從目前的學科發展情況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這些“通史”或“通論”,而更需要在某一課題上深入發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如果沒有基礎性的“課題”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論”只能停留在編撰的水平,不斷重復地拼湊組合,在所謂的“框架結構”上做文章。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不需要學科的體系化建設,學科的體系化建設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論”上,而應該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論派別,從基礎理論開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構成“百家爭鳴”的大局,促進學術繁榮。
現階段我們更需要獨辟蹊徑式的研究,從而加強某一選題的研究力度,以點帶面,拓寬研究的領域。特別在傳統的中國美術史學領域,鼓勵那些最適合個體性研究的選題系列,形成幾項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如中國的宗教美術就是一個極有學術發展前景的研究領域,尚且不論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術,論敦煌學的影響及其在國際學術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國各地的佛、道美術作品,數量也極其龐大。中國古代美術遺品中,半數以上應與佛、道有關。這是其它國家和地區難以具備的文化遺產與學術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樣,古代美術遺址及遺跡的保護與研究也迫在眉睫。過去,我們已經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圖錄與圖冊,相關的文獻資料也陸續加以整理,但深入細致的高品質論文卻難得一見,相關的研究選題也很少。
另外,繼續鼓勵少數民族美術研究,以邊緣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單一性的主體敘述,建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新格局。同時,由少數民族美術及邊遠地區的美術研究拓展至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美術研究,提升區域美術研究的學術水平,既看到歷史文化在不同區域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揭示美術在地區性政治生活與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
問題三:美術基礎理論研究貧弱。基礎理論需要較長時間的學術準備,尤其需要由創作理論沉積一段時間后再行引發新的突破。目前,藝術創作空前活躍,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度也大,但卻匱乏新的理論思考及相關藝術實驗的研究報告。
我們不能說美術創作中沒有學術問題。過去美術家總期待著理論家幫他們解決理論問題,而理論家往往又幫不了這個忙,因為那些理論問題都與創作實踐密不可分。與其他的人文學者一樣,美術創作者總為范式問題所困擾,而突破范式的束縛則被認為是天才的創造力的體現。但范式的成形及傳播需要知識的幫助,一個成系統的新知識才能支撐藝術的新范式。當代藝術鼓勵創新,也為新的藝術理論出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這種理論又會支持新的藝術批評,促進藝術創作的實踐,溝通藝術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審美聯系。(責任編輯:楚小慶)
① 僅就“十一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情況統計,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快速遞增為29項,2009年度為30項,分別占當年立項課題總量的21%、30%及29%,連續三年居各學科之冠。“十一五”期間,美術與設計藝術部分的結題數量也高居各學科之首,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為9項,2009年度為12項,分別占當年結項課題的53%、50%與40%。
② 統計資料來源于國家圖書館館藏書目。
③ “十一五”期間,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的課題立項數占當年美術學及設計藝術學項目總數的比例約為23%(2007年)、25%(2008年)、31%(2009年)。
④ 如“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傳統手工藝的保護、發展”(2007年度國家重點)、“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人口述史數據庫”(2007年度國家重點)、“閩臺民間美術淵源與流變”(2007年度國家一般)、“珠江流域少數民族銅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7年度國家一般)、“毛南族傳統織錦技藝的搶救與研究”(2007年度文化部課題)、“安徽省徽州雕刻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2008年度國家一般)、“現代社會湘西南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生態與保護研究”(2008年度國家西部)、“贛閩粵邊區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2008年度國家青年)、“中國苗族刺繡藝術數據庫”(2008年度國家數據庫)、“中國現代手工藝術的發展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全球化背景下的嶺南莨紗綢服飾文化資源保護與復現對策研究”(2009年國家一般)、“布依族摩教藝術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民間美術資源的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撒拉族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區撒拉族民間藝術為例”(2009年度國家西部)。
⑤ 據《全國藝術科學規劃歷年立項課題匯編(1983-2009)》統計。
Primary Analysis on Research State for Chinese Fine Art in the 11th Five-Year Period
ZHENG Gong
(Institute of Fine Art,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