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岳陽樓記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岳陽樓記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岳陽樓記翻譯

    第1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陳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則何如(《為學》)

    (二)作代詞,相當于“他(她、它)”“這”。

    “之”常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它大都位于動詞或介詞后面,形成動賓(動+之)或介賓(介+之)的格式,但具體指代的內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狼》)

    公與之乘(《曹劌論戰》)

    名之者誰(《醉翁亭記》)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另一種大體相當于“這件事”。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于“我”或“你”。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三)作助詞,具體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1.作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

    如:山間之四時也(《醉翁亭記》)

    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覽物之情(《岳陽樓記》)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作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翻譯。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四)作句末語氣詞,湊足或調整音節,無實在意義,可不譯。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之”還有兩種特殊的用法,一是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可不譯。

    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公輸》)

    第2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關鍵詞】初中;新課標;語文;文言文;翻譯

    依據初級中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現在使用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大量的增加了文言文課文的數量。而閱讀理解文言文,對初中學生來說,又是最感頭痛的一件事。因為文言文中的字面意思難于理解,如這個問題不能很好解決,學生就很難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更談不上判別其優劣而有所學習借鑒了。怎樣來閱讀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意思,我認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文言文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

    翻譯成現代漢語這又是大多數初中學生感到傷腦筋的事。學生遇到不懂的字詞只會一味的去查找工具書,沒有很好的理解,再次碰到還是不會。的確,由于古今漢語在詞語意義、語法結構上的許多差異,表義習慣的不同,一個生活在現代漢語語言環境中的中學生,在翻譯文言文中是難免要有許多困難的。

    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發現,學生在翻譯文言文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些和現代漢語中的字面形式相同,意義卻不同的詞難于區別;二是有些句子語序顛倒不容易把意思表達的通順合理;三是有些句子省略成分較多,不容易把意思表達完整。針對上述困難,我總結出相應的三種方法,供學生參考。

    一是要辨析:

    就是將在進行文言文翻譯時遇到的那些和現代漢語詞匯似乎相同,但又不同的字詞,要認真地比較、分析,找出字詞所表達的幾個含義,分別放到句中分析是否通順,符合句意,把握它在本文中的正確含義;然后從中選出最恰當的一個意義。不要把它們當作現代漢語來理解。例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卑鄙:身份低微

    2、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制:規模

    3、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稍稍:漸漸

    4、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 嘗:曾經

    5、或王命急宣――《三峽》 或:有時

    如果我們不加辨析,草率地將上面五個加點的詞當成現在漢語來理解。 “卑鄙”譯作“行為不道德”;“制”譯作“制度”;“稍稍”譯作“稍微”;“嘗”譯作“品嘗”;“或” 譯作“或者”,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文言文中這五個詞應翻譯為“卑鄙:身份低微”、“制:規?!?、“稍稍:漸漸”、“嘗:曾經”、“或:有時”。在進行辨析時還要特別注意文言文中和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相似的由兩個單音節詞構成的詞語現象。例如:

    阡陌交通――《桃花源記》 交通:交錯相通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妻子:妻子和兒女。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如果把“交通”、“妻子”、“絕境”當作現代漢語中的字面形式相同的雙音節詞來解釋,那就錯之千里了。

    二是要調整:

    就是將文言文中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順序的詞序進行整理,使之通順。在文言文中一般作補語的“于”字結構,翻譯時都要放在狀語的位置上。還有一些特殊句式翻譯時要作更大的調整。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譯為“沒有這樣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例1中“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裝句,應調整為“汝之不惠甚矣”;例2中“吾誰與歸?”是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即“吾與誰歸”。這樣一調整,學生在翻譯時就容易多了。

    三是要補充:

    這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古代文言文文辭簡略,翻譯時要進行適當地補充;二是古人寫文章,常常省略許多句子成份,翻譯時則要把這些省略的成份補充出來。例如:

    1、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譯為:醫生喜歡給沒有?。ǖ娜耍┲尾?,把(治好?。┳鳛椋ㄗ约旱模┕凇?/p>

    2、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

    譯為:不單是(抓住了)有利時機,而且也是(由于)人的謀略(高明)。

    3、然則北通巫峽,南極蕭湘。――《岳陽樓記》

    譯為:既然這樣,那么(洞庭湖)往北可以通到巫峽,向南可以通到蕭水和湘水。

    例句翻譯中加括號的字都是增加的,在翻譯時,如果不作較多的補充,意思就表達不完整不明確。

    學生在翻譯文言文過程中要靈活地運用上面談到的三種方法,切不可死搬硬套。

    另外,在翻譯時,主要采用“直譯”的方法,適當輔以“意譯”。所謂“直譯”,就是把原文逐字逐句的對譯過來;所謂“意譯”就是根據原句或原文的大意進行翻譯。

    第3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我們在一種格調高昂的狀態里向文本深處漫溯,那些遷客騷人啊,在個人的恩怨進退中悲悲喜喜,患得患失,他們心中想的,念的,牽的,掛的,只有個人榮辱啊!這樣的得失觀,悲喜觀,看上去精于算計,實質上是缺少大智慧的表現,內心不篤定,意志不堅定,這樣的人又怎能不為自己所推崇的價值觀而累?

    看看我們的范仲淹是怎樣的一個仁人志士吧!學生們把目光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們用心傾情地誦讀著。“這一段哪個字出現的最多?”他們讀完后,我拋出一問。學生們想了想,竟然不約而同地說:“是‘憂’字,‘憂’出現的最多?!薄俺ァ畱n’字,還有一些語氣詞,它們在傳遞怎樣的情緒?”我繼續問。“‘嗟夫’、‘噫’這兩個語氣詞,翻譯過來是‘唉’,也是在傳遞著一種憂的情懷?!?/p>

    “哦,原來范仲淹最后一段著力陳述的,是他的憂傷啊!你們認為這樣的憂傷是緣于他自己嗎?”“不是,他進憂的百姓,退憂的是國君,他‘先天下之憂而憂’,憂的是天下,心中沒有自己?!薄斑@樣的憂哪里是憂傷,這樣的憂分明是大寫的憂啊,這樣的憂書寫著大寫的人,大寫的人踐行著大寫的憂。孩子們,范仲淹的憂乃是大憂,是胸懷天下,心系百姓的大憂??!這樣的大憂來自什么?”我又將一問拋給學生們。

    “這樣的大憂來源于他對百姓,對國家的愛?!蓖瘍簜儾患偎妓鞯鼗卮?。我贊賞著,“范仲淹的大憂來自于大愛,正是因為有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深深的愛,他才會如此擔憂著他的國君,他的百姓。他一生宦海沉浮,但不管是進還是退,他始終恪守著自己的人生信仰,政治理想。修身、治國、平天下,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為百姓,為國家謀利益,謀發展?!睂W生們靜靜地聽著,屏氣凝神地望著我,讀岳陽樓,讀范仲淹,竟然讓他們讀出了久違的莊嚴,久違的神圣。

    第4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B。它的內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讀通、讀懂,正確理解文言句子的結構關系和含義;二是將文言文句子翻譯成合乎規范的現代漢語。理解是正確翻譯的前提。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有三項:

    1.“信”。指譯文準確無誤,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意思翻譯出來。

    2.“達”。指譯文通順暢達,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文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指譯文優美自然,生動形象,完美地表現原文的寫作風格。

    對于中學生而言,關鍵是要做到“信”和“達”。

    中考翻譯文言文還要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字字落實,準確翻譯,恰當轉換古今句式,巧妙處理古代修辭,譯出原文的語氣和風格特點。

    備考策略

    1.通讀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學習必須“以教材為本”,舍棄教材單純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讀教材,要達到三個標準:一是正確朗讀,二是正確理解句意,三是會解釋重點詞語。對初中1冊到6冊文言文課文的學習,都達到了這個目標,就能為“理解并翻譯文言文”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掌握六種方法

    ①抄錄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以照原文抄錄。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畫線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譯時都應該照抄。

    譯文:滕子京被降職遠調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譯時要添加,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畫線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語“草木”,也省略了介詞賓語“之”。

    畫線部分譯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沒有(能夠)抵擋它的。

    ③調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詞語排列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在翻譯時要調整譯文的語序。

    例: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

    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該將“地”調整到“有余”之前,將“民”調整到“不足”之前。

    譯為: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數方面還不夠多。

    ④刪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無實際意義,或者同義結構中詞義完全相同的詞語中的一個可以刪除不譯。

    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保ā蛾惿媸兰摇罚?/p>

    畫線部分的“之”是個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可不譯。

    譯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嘆息了好一會兒,說:“如果(將來我)富貴了,不會忘記你的。”

    ⑤替換法。就是將文言詞語替換成現代詞語,這是翻譯的關鍵,因為文言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都要替換成現代的雙音節詞。替換時要注意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例: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畫線部分必須替換的文言詞語有三個:“每”—常常,“時”—當時,“許”—同意。

    畫線部分譯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但是)當時的人不贊成這種比法。

    ⑥對譯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詞語、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譯。這是落實“直譯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侯可傳》)

    句中的“可”“晨”“馳”“發”“櫝”“出”“券”“歸”“主”須替換成現代詞語,然后按照語序對譯成現代語句。

    譯為:侯可早晨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歸還給它的主人。

    以上這些方法,在翻譯文言句子時,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翻譯文言句子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用這些方法。

    例題透視

    例: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點詞。(2006年河南省實驗區中考卷)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此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試題材料出自教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題時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結構上是一個假設關系的復句,然后用“直譯”的方式來翻譯,要特別注意:“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譯為“使……受苦”;“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譯為“使……受勞累”。

    答案: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的責任交給這個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經受苦惱,使他的筋骨受勞累。

    例: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語句。(2006年江蘇省鎮江市中考卷)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此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試題材料出自教材《岳陽樓記》,考查點涉及到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語氣等。解題時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礎上,突破考查點:“北”,方位名詞作狀語,譯為“往北”;“南”,方位名詞作狀語,譯為“往南”;“多會于此”,狀語后置句,譯為“多在這里聚會”;“得無……乎?”表示反問語氣的固定句式。

    答案:雖然如此,那么(這兒)往北可通巫峽,往南可到瀟水湘水,降職遠調的官員和詩人,大都在這里聚會,(他們)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會診

    從平時的訓練和中招閱卷的情況來看,翻譯文言文的失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誤譯文言實詞。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冻鰩煴怼?/p>

    畫線部分誤譯為:這確實是處在危急和決定國家存亡的秋天??!

    “秋”的意思是“時刻”,這里譯為“秋天”是錯誤的。

    應譯為:這確實是處在危急和決定國家存亡的時刻??!

    第5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1)作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

    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可譯作“它(它們)”?;蛑弊g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十則》)

    ④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⑤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

    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③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

    ③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

    可譯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③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

    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③敏而好學。(《<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

    三、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狼》)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如: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四、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賣油翁》)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懼,投以骨(《狼》)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4、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出師表》)

    ⑤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⑥誠直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

    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五、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說》)

    ②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

    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六、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第6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綜觀文言虛詞的考查形式,預測2014年仍以選擇題為主,常見的問法有:選出下列句中加點文言虛詞解釋有誤(或正確)的一項;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項;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及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組;此外,還有一些題目要求直接解釋詞義。

    【重點虛詞】

    一、之

    1.作代詞。

    可以代某人、代某事、代某物??勺g為“他(她)、他(她)們”“它(它們)”。如:具答之。(《桃花源記》)

    2.作助詞。

    ①作結構助詞,譯為“的”。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②作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需要翻譯。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③作音節助詞,不需要翻譯。如:公將鼓之。(《曹劌論戰》)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⑤作結構助詞,充當定語后置的標志。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3.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二、而

    1.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如: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可是”“卻”。如: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4.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并且”。如: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三、以

    1.作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②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為“把”“拿”“用”等。如:屠懼,投以骨。(《狼》)

    2.作連詞。

    ①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②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3.作動詞??勺g為“認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四、于

    1.表示時間、地點,可譯為:“從”“在”。如:舜發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表示時間、地點,可譯為:“到”。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對象,可譯為:“對”“向”。如: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4.表示比較,可譯為:“比”。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真題解析】

    1.(2013浙江麗水卷)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不敢出一言以復(來) 遺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向) 就學于南都書舍(在)

    C.俟其欣悅(他,指老師)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 輟耕之壟上(去)

    【解析】這是辨別虛詞解釋正誤的選擇題,分別考查到“以”“于”“其”“之”等虛詞。C項中的“其喜洋洋者矣”的“其”是遠指,相當于“那”。答案為C。

    2.(2013浙江溫州卷)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

    A.乃記之而去 B.輟耕之壟上

    C.子墨子九距之 D. 公輸盤之攻械盡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之”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用法。例句中的“之”作結構助詞“的”。A句中的“之”作代詞,指《小石潭記》;B句中的“之”作動詞,解釋為“往,去”;C句中的“之”作代詞;D句中的“之”作結構助詞,與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答案為D。

    3.(2013四川宜賓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及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輟耕之壟上 舜發于畎畝之中

    B. 傭者笑而應曰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C. 為天下唱 行拂亂其所為

    D. 百姓多聞其賢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A組中的“之”分別作動詞(去,到)和助詞(的),B組中的“而”分別表示修飾(地)和轉折(但是),C組中的“為”分別作介詞(向)和動詞(行為),D組中的“其”都作代詞,指代人。答案為D。

    4.(2013四川成都卷)下列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則玉城雪嶺跡天而來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D. 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解析】A組第一個“而”表示修飾;第二個“而”,表示轉折,解釋為“但是,卻”。B組第一個“之”作結構助詞,解釋為“的”;第二個“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組第一個“為”解釋為“被”;第二個“為”作介詞,解釋為“替,給”。D組中的兩個“以”都是憑借的意思。答案為D。

    【備考策略】

    一、根據句中位置推斷

    有些文言虛詞,它的意思、用法常常與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有關,處于句首、句中、句末時,其意思、用法就有不同。如“乎”用在句尾時常常作語氣詞,或表疑問語氣,或表反問語氣,或表揣度、商量語氣,或表感嘆語氣等。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碑敗昂酢庇迷诰渲袝r,相當“于”,可譯為“在”“對”。例:“吾嘗疑乎是。”又如虛詞“夫”“蓋”用于句首表示發語詞。例:“夫戰,勇氣也?!?/p>

    二、根據固定詞語推斷

    還有一些虛詞常與別的虛詞或詞語相配合,形成固定的用法,也具有固定的意思,我們可以借此來推斷該虛詞的用法。如“其”與語氣詞“何”或“乎”連用,表反問語氣。例:“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何”連用表反問語氣,可譯為“怎么”。“……者……也”連用,表判斷語氣,解釋為“……是……人”?!盀椤边B用,表被動,可譯為“被”。

    三、根據前后詞性推斷

    有一些虛詞,我們可以根據它前后詞語的詞性,去推斷這個虛詞的用法。如“而”作連詞表并列關系時,它們前后詞語的詞性、結構都一樣,前后詞語可以對調位置,意思不改變。

    例:“黑質而白章?!庇伞岸边B接的前后兩個詞語都是名詞,那么我們可以推斷句中的“而”表示并列關系。如當“之”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后面,則作襯音助詞,無實義,可不譯。例:“悵恨久之。”當“之”用在表示地方名詞之前,一般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去”等。例:“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當“之”用在動詞之后,一般作代詞,可譯為“他(們)”“她(們)”“它(們)”等。例:“擇善而從之。”

    【牛刀小試】

    1.(2013山東臨沂卷)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為”和“折處輒為潭”中的“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B.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C.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2013福建泉州卷)下面加點詞詞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 稍稍賓客其父 窺鏡,謂其妻曰

    C. 蒙辭以軍中多務 未嘗稍降辭色

    D. 結友而別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2013廣東湛江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 ①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雹诖巳诱?,皆布衣之士也

    C.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②徒以有先生也

    D.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萬 ②聶政之刺韓傀也

    4.(2013湖北荊門卷)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②且焉置土石

    B. 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②芳草鮮美

    C.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①濯清漣而不妖 ②水落而石出者

    5.(2013湖北黃岡卷)下面選項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先帝稱之曰能 諸葛亮之為相國

    B.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終于邦域之內

    C. 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

    6.(2013浙江杭州卷)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 然遭世亂,且貧無書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 因請寓宿,手抄歸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7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關鍵詞:文言語法;歸類復習;必要性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段古漢語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雖然不要求初中學生對古漢語語法知識有系統的掌握,也不作為語法概念納入中考范圍,但我認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向學生傳授一些古漢語語法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中考復習階段,教師對分散在整個初中階段六冊語文課本里的古漢語語法知識加以歸類,初步給學生比較完整的古漢語語法知識體系,對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古漢語,鑒賞古漢語,提高古漢語素養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古漢語語法知識的歸類教學,進入高中、大學學習的學生反饋的信息都是比較積極的。

    初中語文古漢語語法知識大致歸納為如下幾種類型:實詞類活用現象,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本文對文言句式歸類復習例舉。

    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句式常見的有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幾種。組織學生復習時,可以按照上述四種句式逐一歸類復習。

    一、判斷句

    文言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通常情況下不使用判斷詞“是”?;拘问接校骸啊撸病保啊病?,“……者,……”,“……,……者”等。例如:“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保ā睹献佣隆罚┚渲小啊咭印焙汀啊摺病倍际潜硎九袛嗟?,相反“是”字作為代詞使用并不表示判斷。有時用“則”“乃”“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保ā对狸枠怯洝罚┚渲小皠t”表示判斷。“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保ā睹献佣隆罚┻@是一組雙重否定的判斷句,加上排比修辭的運用,使語氣更強。學生全面地了解了判斷句的格式,在閱讀文言判斷句時就能夠較準確地把握判斷句語氣和語義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現代漢語一樣,通常有承前省略,承后省略和對話省略(語境省略)等。省略句顧名思義就是省略了某個詞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時要聯系前后句,否則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語。如:停數日,(漁人)辭去。(《桃花源記》)(2)省略謂語。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3)省略賓語。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保?)省略句子。如:“忠之屬也??梢裕ㄖ┮粦??!笔÷缘摹爸弊执浮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比?。(《曹劌論戰》)(5)省略介詞:如:林盡(于)水源(《桃花源記》)。(6)省略量詞,古漢語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數詞直接與名詞結合。如: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記》)再如:一(只)狼得骨止,一(只)狼仍從。(《狼》)了解了省略句的特點,學生在翻譯時就必須把省略的成分補出來,否則句意就不準確,句子也就不順暢了。

    三、倒裝句

    句子成分中某個成分沒有出現在他固有的位置,出于表達的需要,被提前或移后了,這樣的句子就叫倒裝句。倒裝句常見的有:謂語前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修飾語后置(分定語后置和狀語后置)等。(1)謂語前置(主謂倒裝)。為了突出謂語,將謂語置于主語前,以增強表達效果。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將謂語“甚矣”前置,就起到了強調謂語的作用。(2)賓語前置:①代詞賓語前置。如:“吾孰與徐公美?”(《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②介詞賓語前置。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③依靠“之”字前置,在這里“之”是助詞,無實在意義,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銘》)(3)修飾語后置有兩種情況:①定語后置。在文言文中,為了突出表達效果,有時將修飾語置于中心詞之后。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千里”是做中心詞“馬”的定語,后置在“馬”的后面,突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領。②狀語后置。在現代漢語中,狀語都是放置在中心詞前面的,如果放在中心詞后面,就叫做補語。古漢語中,處在中心詞后面的補語必須要按照狀語加以理解,這種語法現象就叫做狀語后置。如:“公與之乘,戰于長勺?!保ā恫軇フ搼稹罚坝陂L勺”是做“戰”的狀語,按現代漢語語法要求狀語與中心語的關系應是“于長勺戰”,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強調修飾語,可以將狀語放置在中心詞的后面,這就有了“戰于長勺”。了解了文言文這種獨特的語法現象,在理解、翻譯句子意思時,就要按照狀語來理解、翻譯,絕不可以按照現代漢語把它理解成補語。(4)被動句。主語是接受謂語動作行為的,即主語是受事者。例如:小樹被風吹倒了?!帮L”是施動者,主語“小樹”是受動者。古漢語中的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①語義上的被動句,就是不使用被動詞的被動句。這類被動句中的動詞本身帶有被動意味,理解時需聯系上下文,翻譯時需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帝感其誠”中主語“帝”不是施動者而是受動者,因此應翻譯為:天帝被他的誠意(挖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動。②有標志詞語的被動句,初中階段常見的有:①用“于”字表被動的,如:“百里奚舉于市?!保ā睹献佣隆罚芭e于”即“在……被舉薦”。②用“為”“為……所……”表示被動。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保ā蛾惿媸兰摇罚盀椤奔础盀椤谩?,其作用是引出動作行為的施動者。這樣的復習使學生對古漢語被動句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必將對學生準確地理解、翻譯文言被動句有很大幫助。

    第8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旅游資料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08-02

    1.引言

    旅游資料的翻譯是一種實用性跨文化翻譯??紤]到旅游資料語篇的跨文化和以海外游客為接受對象的特點,對它的翻譯必然涉及改寫策略。譯者應以介紹中國文化、吸引國際游客為原則。本文將結合翻譯改寫理論,分析旅游資料翻譯的改寫因素。

    2.跨文化翻譯

    中文旅游宣傳資料承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何將這些文化信息有效地傳遞給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外讀者,是旅游資料翻譯的重點和難點。何自然認為,"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金惠康教授在其專著《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中指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兩種語言體系所承載的文化特征表現為完全重疊、部分重疊、不同、類似、相同、文化空缺或互相矛盾。"對于文化缺省和互相矛盾的文化特征,要求譯者盡最大努力去彌補和調整文化空缺,以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深層次障礙,最終達到兩種文化互相有無、互相融合的目的。換言之,譯者需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需求與認知能力,需要在這一個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任務重點是傳遞出準確地原文蘊含的文化信息,根據譯者自己對譯文讀者的認知特征做出綜合估量,然后用適合的表達方式幫助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之間的最佳的對等,實現最成功的的交際。

    翻譯的本質表明:由于原語讀者和譯語讀者信息預設量不盡相同,因此在解讀文本時,譯者視域和作者視域不可能完全重合?;谠淖x者與譯文讀者認知環境與文化習俗不盡一致,原文與譯文受各自不同的交際環境影響,為實現譯文預期的交際功能,就必須做出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適當調整。旅游資料的翻譯不應該僅僅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解構,譯者應考慮其對旅游宣傳文本的可接受性,成功實現跨文化翻譯中的文化信息交流。旅游文化信息的傳遞必須是譯者一種自覺的言語行為,而絕非簡單的找出詞典上的對應詞,卻將文化信息棄之荒野。

    3.跨文化視域中的旅游資料翻譯簡析

    作為一種對外宣傳資料,旅游資料語篇有兩大功能:一是傳遞信息,二是誘導行動。翻譯的目的在于吸引廣大海外游客,激發游覽興趣,并增強對異國文化信息的了解。這類文本的核心是目標語讀者。在實際旅游生活中,外國旅游讀者可能會因文化差異對富含文化背景的譯文往往會有理解上的困難,故譯者應該調整文化信息,增加相應的文化背景解釋或注釋。考慮到目的語讀者更有效地接收信息,譯者有時應添加新信息來加強傳播效果。作為目的語讀者的英文讀者因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倘若直譯,勢必影響到信息的有效接受。旅游資料翻譯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來吸引外國游客參觀。只有準確詮釋文化語境,譯語才能從文化意義的角度恰當地再現原語文化所要傳達的意義及信息,如,河南南陽著名景點"內鄉縣衙"被譯為"Yamen in Neixiang County"。對于漢語讀者來說,"衙門"極具傳統的國文化特色。然而對于不太了解中國封建文化的海外游客來說,"Yamen"是為何概念呢。這里倘使一味堅持音譯,很難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但是如果譯為"China's first feudal County Office - Neixiang County Office",其包含的文化信息內容一目了然,很好地激起游客的參觀興趣,加深對中國古代郡縣政府制度的認識。

    中國擁有豐富悠久的人文景觀,其蘊含的文化信息淵源遠流長。在漫長的華夏文化歷史進程中,人類的歷史社會活動、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也賦予了人文景觀深刻的文化內涵。古文詩詞在旅游資料中頻頻出現,引經據典,涵義深刻。譯者應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對翻譯中涉及到的文化信息能夠準確適當地傳達給目的語游客。下面是岳陽樓景點的《岳陽樓記》中最后一段的英譯:

    原文: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文:Ah! I have tried to study ancient statesmen's minds, which might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above-mentioned people in that they were unaffected by the state of landscape or vicissitude of life. When serving in court they worry about the people; when among the common people they worry about the monarch…

    原文中的"仁人","居廟堂","處江湖"可以說是漢語獨有的文化負載詞。此類詞匯在文化旅游資料中比比皆是,文化底蘊豐富,最能體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信息。"仁人"譯為"statesmen",是考慮到作者范仲淹的官員身份,英文意義接近"政客、公務員",基本上達到了翻譯的跨文化交際目的;"廟堂"原意寺廟之意,比較接近"temple",但是譯者從語篇原義出發,推論出"政府、附院"之意,譯作"serving in court ",比較貼近原文意圖,降低了游客的閱讀難度,非常有助于外國游客了解中國文化。

    4.結語

    中文旅游資料的翻譯是一種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方式。文章認為旅游資料翻譯欲達到較好的翻譯效果,譯者必須采取靈活翻譯策略,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破譯源語非語言符號即文化信息內涵,努力將旅游資料中的文化信息準確地傳遞給海外游客,以促進我國涉外旅游行業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歐陽莉.岳陽樓英語導游與中西文化理解的差異[J].云夢學刊,2011(2).

    [3]潘衛民.景點英譯的格式塔詮釋[J].中國科技翻譯,2006(04).

    第9篇:岳陽樓記翻譯范文

    一、創造良好學習氛圍,消除學生對學習古詩文的恐懼感

    要想讓初中學生學好古詩文,語文教師不僅要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符合時代特點的教學原則、高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更要具備高尚的文言修養、文言品行。課堂上教師要表現出對課文內容相當精熟,基本能背誦課文,對古詩文中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來,旁征博引,得心應手。教師良好的展現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學好古詩文的好處,頓生仰慕之情,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信心,鼓舞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溫故知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如教學《三峽》一文時,我用地理知識中的長江三峽知識設計導入新課《三峽》。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用風景名勝中的“四大名樓”自然導入《岳陽樓記》。在教學《扁鵲見蔡桓公》一文時,用三個成語串連整篇課文的情節:是誰“病人膏育”?為什么“諱疾忌醫”?又怎樣“防微杜漸”?整堂課學生探索意識濃厚,積極發言、爭相回答,把課堂交給學生,不但教學效果優秀,還溫故知新,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三、引用故事情境,感染學生

    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他們愛聽故事,愿意置身故事情境想問題。教師進行教學時,針對教學內容,選擇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導入新課,既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又能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如教師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可先回想、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教師給學生詳細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遭遇,讓學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從而生發學生的對古詩文的閱讀興趣。

    四、改變教學手段,吟詠玩味古詩文

    死記硬背不但不能讓學生受到古詩文文化熏陶,反而會使學生產生了厭惡情緒,事與愿違,泯滅學生的靈性、興趣;而吟詠玩味可以給學生帶來快樂、愉悅的情趣,可以促使學生自己獲取新知。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描述了壽鏡吾先生吟詠玩味的情景:搖頭晃腦,陶醉其中,以致于學生游戲起來而不知??梢姡髟佂嫖妒菂^別于為背古詩文而讀的賞讀,是為理解而讀的品讀。古人云,吟詠是一種由口入心、意會、品味的過程,韻味吟中得,興趣吟中生。多吟,自會進入文中廣闊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豐盈和深刻。因此,教學古詩文應該引導學生反復吟詠,品味課文語言的音韻美,感悟作品蘊涵的精神魅力,讓人物形象駐入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美化學生人格。

    五、實現多樣化、巧妙化的教學手段,創造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奮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 亚洲欧美成人网|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午夜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