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物流社團工作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就業力;物流管理;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logistics personnel employm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s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c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 abilities to be employed,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further defined. The teaching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idea of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method for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近年來物流業發展迅猛,已逐漸成為服務業的支柱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13年全國物流業增加值3.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5%,物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8%,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8%[1]。各省和地區根據本地的經濟情況做出了適合地域特點的物流發展規劃。許多企業也將物流倉儲、運輸及分類加工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數量增加迅速。與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大的預測不符的是,物流專業大學生在物流行業就業的比率較低,2013山東省高校畢業生人數為51.5萬,就業率為81.6%[2],物流專業畢業生人數為9 175,就業率為91.51%,但在物流相關行業內就業僅占29.48%,如圖1。物流行業內就業率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供需矛盾”,即學校培養出來學生不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結果造成了物流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合適的工作,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專業人才。
就業力不足是社會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最深層次的內在矛盾,就業難問題的癥結所在,要解決物流專業大學生行業內就業率低的問題,必須提高學生的就業力。為此,應以提高高校學生專業就業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素養高的畢業生。
1 基于就業力提高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1.1 物流管理就業力的定義。就業力(Employability),國內有些學者譯為“可雇傭性”。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DFEE)關于就業力的定義是,就業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國學者Harvey、Locke和Morey認為就業力一般從學習而來,其本質是“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后,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3]。
參照《物流術語》(GB/T 18354-2006)物流管理是“為以合適的物流成本達到用戶滿意的服務水平,對正向及反向的物流過程及相關信息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現代物流管理涉及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信息科學及工程技術等多門學科。因此,我們對專業就業力的界定是:物流專業學生不斷通過系統知識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獲得,能在持續發展的物流人才需求市場上獲得更多就業機會,滿足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實現職業發展與自身價值的綜合能力[4-5]。2005年DEST就業技能框架包括如下能力:溝通能力、計劃和組織能力、團隊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問題處理能力、學習能力、進取心、科技。根據對用人企業和畢業生的調研,將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力概況為:個人能力(溝通能力、吃苦耐勞能力、抗壓能力、責任心),物流專業能力(物流技能、物流實踐經驗、物流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職業發展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應聘能力)。
1.2 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提高就業力作為人才培養的衡量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科學合理地設置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教學中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升其個人特質。為了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對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作為人才輸出的關鍵環節的學校,通過課程體系的優化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專業能力與就業競爭能力。通過學校的教育和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理論基礎和能夠提供職業持續不斷發展的知識支撐,讓其具備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
2 構建提高就業力的物流管理課程體系框架
2.1 物流管理本科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山東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07份。通過問卷分析發現,在本科教學階段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三方面:①86.78%調查對象表示課程體系和課時設置不盡合理,以學院為例通識類課程占總課時比例高達32%。②教學方法單一,以教堂、教材、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教學方法占據主要位置;78.5%的調查對象表示實踐環節投入不夠,課程實踐比重低、課時少,應在日常教學中增加物流作業實訓、物流管理實訓及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③65.42%的人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類課程教學方法單一,與實際結合效果差,沒有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輔導,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2.2 物流管理課程體系。針對以上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和教學實踐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提高就業力為目的,構建了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框架包括:通識類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和實訓課程以及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并且課程在教授過程中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第一學年主要以通識課和學科基礎課程為主,第二學年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第三學年通過綜合實驗和實訓課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從第三學年和第四學年系統培養學生的求職能力。
(1)通識類課程。通識類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通識類必修課是指教育部或學校規定的,原則上各專業必須修讀的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外語、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課程、體育等。另外可以開設通識選修課程,如人文學科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語言與寫作類等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個人基本能力: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心態、自信、職業道德素質、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等物流課程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在教學手段方面建議增加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能力,以深化課堂教學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可與團委組織的社會實踐統籌進行,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參加社會考察、社團公益活動、服務社會和社區等形式完成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吃苦耐勞能力、抗壓能力、責任心等。
(2)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是指某一學科門類中各專業學生均應修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是按學科門類設置的專業基礎課,在學科門類中打通,以體現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如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會計學、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這類課程是管理類學科的理論基礎,可以為進一步開展專業課的學習夯實理論根基。
(3)專業課程。專業必修課是指該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幫助學生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學會在更深入的專門知識領域內進行理論分析和技術應用的能力。不同的學校對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同,但大多根據物流的環節設置課程,再結合學科及實踐前沿理論。如采購、倉儲、運輸、國際物流、物流專業英語、供應鏈管理、物流戰略等。地方高校應根據地域特色本著為服務地方經濟培養人才的原則,開展專業教育。例如山東省擁有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港口資源,在課程體系中體現出港口物流和國際物流等特色課程。
(4)綜合實驗與實訓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是為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對物流基本技能和物流流程的深刻認知而開設的。主要包括:物流企業模擬運營、物流項目運作、物流仿真實驗、物流作業實訓、校企合作等。
物流企業模擬運營和物流項目運作類課程,突破傳統課堂講授的方法,通過案例教學、虛擬游戲、仿真模擬實驗等,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團隊合作、制定工作計劃、實現工作目標、完成案例總結,這些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組織協調能力等。通過虛擬游戲模擬多團隊的管理對抗,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并理解物流的典型過程、關聯和問題,通過多輪模擬改進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這種學習方法對學生理解物流知識,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有很好的效果。
物流仿真實驗則是通過物流仿真軟件進行仿真建模,以了解現行物流管理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辦法。還有很多3D軟件,可以分角色模擬配送中心的運營。通過仿真模擬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鍛煉運用物流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可以與物流企業合作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校企合作教學計劃,這樣既完成了實踐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們的實際操作能力。
(5)職業發展課程。職業發展課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我意識,樹立良好的職業觀、就業觀,促使大學生正確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以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課、職業素養培養課、求職模擬、創業指導課[6]等課程。
生涯規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大學生個體的特殊性,培養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意識[7]。高校的人才培養中要充分考慮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并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道路,要建設開放和靈活多變的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提升大學生差異化就業的能力。職業素養培養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法規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開展擇業觀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掌握選擇職業的方法和技巧。除了理論指導外,授課方式多采用實踐的方式,如模擬應聘、禮儀素質等內容。通過大學生的能力測評、創業指導等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立體式的服務。可以在大學四年分階段進行,提高他們的求職技巧及就業核心競爭力,從而使他們順利找到滿意的工作,并能在職場內發展順利。
3 結束語
針對現在物流行業發展的現狀和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提出了旨在提高學生就業力的培養體系。
(1)優化教學課程設置,調整學分分布結構。依據提高就業力的人才培養要求,教學課程應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特征,所以物流管理專業設置的課程應兼顧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驗和實訓及職業發展五個方面。在學分分配方面,應加強綜合試驗和實訓類、就業素養培養等課程的學分。
(2)改進教學手段,探索多形式的授課方式。在實際中教學方法手段應該不斷豐富和創新,來滿足不同興趣和接受能力的學生需求,增強學生對物流專業的感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和作用,通過幻燈片演示,案例教學、物流仿真模擬軟件等形式,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案例和物流軟件模擬教學可以營造與實際相仿環境,增強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多層次、漸進式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規范地將專業知識教育與職業素養培養結合在一起,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通過循序漸進的職業能力提升過程,全面不間斷地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 2013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EB/OL]. (2014-03-07)[2014-06-25]. http://.cn/wltjwlyx/226760.jhtml.
[2] 佚名. 山東省將出臺促進大學生就業實施意見[EB/OL]. (2013-07-08)[2014-06-25]. http:///shandong/yuanchuang/2013/0708/1590139.shtml.
[3] Mantz Yorke, Peter T Knigh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C] // Learning and Teaching Support Network(LTSN), 2004.
[4] 張體勤,江巖. 基于就業力視角的大學生就業政策研究[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9,229(7):72-74.
[5] 謝晉宇. 可雇傭性開發:概念及其意義[J]. 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1,22(1):46-54.
[關鍵詞]電子商務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創新實踐
一、電子商務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電子商務以及移動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為我國工業信息化和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活力。然而,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和市場的需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在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過程中,對實踐教學環節都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實踐內容和實踐質量都還無法盡如人意。據統計,華東區院校擁有專業實踐基地的比例較高為36%,而其他區域這個比例數都在15%以下。教師中約67%認為“缺乏專業實習”是電子商務專業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各項問題之首。76%的學生對學校實驗課的滿意程度為“一般”或“不滿意”,更有高達80%的學生對學校專業實踐安排的滿意度為“一般”或“不滿意”。當前電子商務畢業生就業不佳的事實使包括本校在內的很多高校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企業渴求有實踐經驗的電子商務人才,而這點正是目前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短板。
因此,無論從學生的需求和滿意度情況,還是社會人才需求的脫節現狀,都充分說明了改善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實驗、實踐教學環境,結合社會需求來落實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已成為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充分體現了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電子商務創新實踐基地的定位與功能
那么,在如何開展電子商務的實踐教學問題上一些學校和教師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如李志榮等(2005)認為電子商務實驗教學中心應能提供給學生電子商務實踐教學所需要的教學模擬環境和網絡實踐環境,讓學生遵循中心的管理規范、按照中心的教學體系和方式、采用中心的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 理解專業知識、解剖專業知識、認知專業知識,并通過提供模擬電子商務企業經營過程讓學生對網上商業活動過程進行了解、參與和分析, 掌握電子商務經營規律和工作原理,加深對電子商務技術知識應用的理解,掌握電子商務發展趨勢。李曼(2009)指出實踐教學應包含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實習教學、課程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等共同構成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并有所側重地實現著電子商務實踐教學的功能與目標。吳麗花等(2008)強調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需要通過電子商務基礎實驗平臺、電子商務開發與應用平臺和電子商務實踐與創新平臺來鞏固教學成果、培養學生應用技能和創新素質。胡桃、呂廷杰(2008)研究認為電子商務實踐教學是指利用教學模擬環境、網絡環境和社會對電子商務專業知識的商業化運用進行觀察了解、參與、模擬和再現、修改、評價、總結和創造等教學活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是一所集電子信息、現代制造與光機電一體化、知識管理與技術經濟等領域為一體的綜合型大學。電子商務專業以培養具有電子商務運作管理、電子商務系統設計與開發能力,能夠利用網絡開展商務活動、從事電子商務系統設計和開發、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前期學校已經進行了電子商務實驗室基礎實驗環境建設,購置了相應的電子商務模擬軟件和網站面頁設計、物流供應鏈管理方針等軟件,以及網絡、域名、服務器、數據庫等基礎實驗環境平臺。接下來應該進行系統的需求分析,建設分層次和分階段的實踐教學綜合環境平臺,即以創新為目標的電子商務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該實踐基地應該完成已有軟件和平臺的整合、集成,以“鞏固課程知識,強化創新與實踐意識,突出技能訓練,培養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融合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為一體,重視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堂教育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正確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模式上來。
電子商務實踐基地的主要功能總結如下:
1.實踐基地要幫助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電子商務專業知識進行復習、深化和運用,用實踐的形式來鞏固知識、理解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把在專業理論課中學習過的知識點,轉變為可以操作的活動和過程,聯結成一個具有明顯實踐特征的經驗型知識體系,“To hear, you forget; To see, you know; To do, you learn”,只有動手去做才能完成對知識的認知、驗證、應用和創新活動。
2.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煉問題、概括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商業機會的意識和能力。
3.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領域、改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實踐提高適應商業活動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提供電子商務開發、創新、創業的實驗環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國際、國內電子商務知識、網站開發、商業策劃、創業比賽,開展電子商務相關技術、競賽的培訓。同時也承擔相應課程的教學創新實驗。
三、電子商務創新實踐基地的活動規劃與開展
在確定了創新實踐基地的功能目標和定位后,還需認真研究落實電子商務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模式、管理機制、運行方式、基地環境建設等系統性問題。對創新實踐基地的活動內容、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法、活動開展、網站建設、基地管理、校企合作模式及如何開展合作等方面進行規劃和建設。
自2009年起,學校已經連續舉行了三屆電子商務創新應用大賽,無論是技術實現類還是創意策劃類都涌現了大量有特色和有個性的優秀作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電子商務的興趣,為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應用潛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使得學生利用已學課程和知識,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團隊合作創新,初步體會了工程性研發項目從構思、設計到實現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總結成功經驗,繼續保持和加深與電子商務企業(如已有合作基礎的百度、京東等)的合作,接觸更多中小型的電子商務企業,探索雙贏的長期合作機制。利用電子商務創新實踐基地為優秀作品提供孵化器,對有潛力的項目進行評估,給予平臺展示,甚至是資金資助和人員指導,或向企業推薦進行合作開發。
擴大競賽的覆蓋面,繼續突出電子商務競賽的創新性。過去十多年由于信息化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對電子商務都有了基本的認識和興趣,如何吸引非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尤其是非信管專業的學生也積極參與到電子商務的創新實踐中上應是未來競賽組織工作的一個重點。畢竟電子商務過去十多年的成就更多地是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年輕人共同創造和努力的結果。當然,對于電子商務專業和信管學院的學生,根據課程設計和學科體系建設的需要,對學生在創意和技術實現上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在學校競賽的基礎上,指導和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各類競賽,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國際國內電子商務知識培訓、網站開發、商業策劃、創新、創業比賽,開展電子商務相關技術、競賽的培訓,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規劃和開展一系列的電子商務創新基地活動。組織指導學生申報和開展國家級、北京市、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研究,以及各項影響范圍廣、級別等級高的競賽,如國家教指委主辦的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
整合已有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電子商務創新實踐基地管理平臺網站,實現實訓性強、內容整合、功能強大、一站式管理服務的門戶網站特點。使學生在實驗室或校園內隨時都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瀏覽創新實踐內容、進行活動報名、做創新實驗和企業實訓項目、提交創新實踐成果,通過網上平臺的創新與實踐論壇、網上答疑、老師與企業教官指導與點評等板塊,加強教師、企業、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供創新基地管理、信息、活動回顧等信息使實驗中心的管理高效化和現代化,并為優秀的學生創新實踐作品提供展示和網絡運行環境。網站設計應美觀、簡潔、導航功能強,應包括創新基地介紹、基地新聞、創新基地管理、信息、活動報名、創新實踐與實訓平臺、創新與實踐交流園區、學生創新作品展示、活動回顧、后臺管理、網站幫助、相關鏈接等功能版塊。
實踐基地將聘請知名高校電子商務領域優秀教師和專家,定期開展交流活動或專題講座。開闊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和學生的視野,了解最新發展和研究動向。邀請一線電子商務企業的管理者定期向學生和老師介紹電商企業實際運行狀況和人才需求情況,為學生和企業提供交流溝通平臺,以及加強專業教師和一線企業的合作,促進實踐教學。尤其應該注重與學校周圍科技園區新興的中小電商企業合作,實現雙方互惠互利,共同進步。并積極開展與北京所在地的一流高校間的合作交流活動,學習先進經驗和辦學理念,尋找共同合作的基礎。
發展和加強已經建立起來的“電子商務協會”作為學生社團的功能,采用成立創新實踐基地管理組織和電子商務創新協會(學生組織)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基地管理組織由院領導親自主抓,指派基地主任(可教師兼職)負責基地管理,各項基地活動指定教師組織策劃,由電子商務創新協會(學生組織)進行基地活動的開展,協助承辦創新實踐基地舉辦的各項比賽和活動;組織會員參加協會舉辦的電子商務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學習講座;組織會員對當前電子商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進行學習、討論和分析;組織會員開展相關知識講座及討論:如演講、辯論與談判,電子商務發展前景探討,公關、促銷策劃,推銷策略及藝術,市場營銷、經濟學,法律等;組織會員開展相關實踐經驗交流大會(不定期);創建維護協會的宣傳交流網站;對會員進行有關電子商務知識、經營管理、商務談判和推銷策略等相關認證的培訓。在與幾所電子商務專業建設較好的院校交流發現,這種雙向管理模式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