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化學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與發展問題,已成了當代世界共同面臨的兩難選擇,成了對21世紀人類最嚴峻的挑戰,人類不得不面臨新的環境問題。為了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必須依靠近年在國際上引起極大關注的化學領域——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y)。
一、“綠色化學”的提出和內涵
“綠色化學”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美國環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學對環境的友好。1995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副總統戈爾專設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以推動社會各界進行化學污染預防和工業生態學研究,鼓勵支持重大的創造性的科學技術突破,從根本上減少乃至杜絕化學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綠色化學”這個名稱廣為傳播。
“綠色化學”是當今社會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綠色化學工藝”中,理想狀態是反應物中原子全部轉化為欲制得的產物,即原子利用率為100%(原子經濟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著生產過程中廢物的排放量越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小。
把綠色化學融合于中學課程教材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之中,便綠色化學成為中學化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學化學教育的嶄新課題。
二、“綠色化學”在中學化學中的滲透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應該抓住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多角度的進行環保教育。
1.抓住教材的環保內容滲透環保教育
化學教師應該結合化學教材中的許多章節向學生介紹環保的相關知識。如結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紹空氣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結合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的教學,在課堂上介紹其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和相關的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結合煉鋼煉鐵的工業流程,介紹工業污染及廢氣、廢渣的處理;結合重金屬元素的教學,介紹重金屬對水的污染并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結合磷肥的相關知識,介紹湖泊水質的富營養化;結合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內容介紹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決方法等等。課堂是教師的第一陣地,作為化學教師,我們要抓住這一陣地,緊密聯系教材,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學生理解環保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逐步培養起環保意識。
2.在實驗教學中推進環保教育
作為化學教師,我們要利用實驗教學,讓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實踐中來。首先,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實驗習慣,如在密閉系統或通風櫥中操作有毒氣體,對反應后的尾氣進行吸收,不讓其擴散到空氣中,反應后的廢液、廢渣不隨意倒入水池,而是分類回收等等,使學生養成環保的好習慣。其次,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從環保角度設計、改進、挑選實驗方案,選取實驗藥品。使學生盡可能采用一些無毒無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實驗方案和選擇一些無污染、可回收、可循環利用的藥品。從小培養學生在科學實驗和工業生產上的環保意識。
3.發揮考試的導向功能,強化環保教育
近年來,環境保護試題在各地中考試卷中都有出現。這些題有的落點仍在化學的基礎知識上,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推動中學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我覺得,中考中環保試題應向著綜合型發展,難度有所提高,范圍更加廣泛,促進我們更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鼓勵學生多了解環保常識,多把書本中的理論與社會實踐相聯系。我們化學教師要在平時就注重把身邊實際與知識相結合,在日常考試練習中給學生營造一個重視環境保護的外部環境。
4.利用豐富的課外活動開展環保教育
根據現行《中學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僅靠在課堂上的培養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把環保活動作為化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培養學生環保意識作為化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來認真有效的實施。 ① 專題講座。結合國內外重大的環境污染問題和重大的環保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如結合6月5 日世界環境日向學生介紹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有哪些;結合9月16 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向學生介紹臭氧層的相關知識及其被破壞的原因和氟里昂的應用及其替代技術;結合我國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動談談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 ② 組織學生參觀活動。我們可以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廠(如焦化廠、水泥廠和鍍鋅廠)和受污染河流等處參觀,與廠里工人和技術人員及河流周圍的居民交談,明確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環保的緊迫性。③ 組織學生進行小課題調查研究 a.組織學生對雨水、江水和工廠廢水、民用廢水的pH值測定后進行比較;b.了解空氣質量是怎樣評估的,API值與空氣質量級別的對應關系,調查繁忙公路上二氧化碳及空氣污染氣體的含量;,c.調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況,與以前情況對比如何;d.對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氣質量、不同酸度的飲用水的條件下的生長情況;e.從環保角度改進課本上一些實驗,并進行討論研究。通過這樣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活動在環保第一線,把平時所學的化學知識用到實處,親身參與環保活動,真真切切體會到環保任務的艱巨性,有利于學生把被動的培養環保意識轉為自發的主動的培養自身的環保意識。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一場綠色變革浪潮正席卷全球,二十一世紀將成為綠色世紀。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開展綠色化教育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綠色化教育有利于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學化學必須體現綠色化學教育,要讓綠色化學的思想和內容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之中,真正做到綠色無所不在,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夠充滿生機,綠意盎然。
參考文獻:
(1) 《十萬個為什么—環境化學分冊》
關鍵詞:微型實驗;綠色化學教育;環保意識;教育模式
Mini-experimental and green chemistry education: approach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Gu Chunxiu, Wang Zijun, Li Ying, Zhang Tong, Liu Cheng, Ma Aiqi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pay attention to penetrat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kil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ombin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processes, based on practice, we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penetration during the pract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way we have accumulated a certain amount of experience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mini-experimental; green chemistr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ducation model
1 問題的提出
綠色化學理念應用于實驗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對于高校來說,實驗室特別是化學類實驗室是不容忽視的污染源,應引起高度的重視。開發與研究微型實驗,讓學生參與微型實驗設計的過程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綠色化學教育形式。對于學生環境意識的滲透與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同等重要[1,2]。要使學生認識到實驗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對環境所產生的危害,并盡可能將廢棄物回收、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3],包括對暫時不能利用的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觀念[4],至關重要。微型實驗從環保綠色的角度出發,對有毒有害的實驗內容或試劑進行微型化、綠色化改進,旨在提高學生化學素養、增強其綠色環保意識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本領[5]。
2 本實驗課題研究的目標
本研究所涵蓋的范圍是高校化學、生物、醫藥等相關專業基礎化學類實驗。從試劑用量入手,用盡可能少的試劑,獲得較明顯、清晰的反應結果。使常規實驗微型化,做到實驗藥品的微型化與綠色化,實驗儀器的微型化,改進實驗教學內容,開發微型化和綠色化實驗,提高實驗教學效能,是我們研究的目標[1]。研究的內容涉及生物醫藥系學科專業實驗,如無機與分析、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實驗課程內容。研究從綠色化學的角度出發,針對課程實驗中涉及有毒有害化學試劑、有毒有害生物材料、價格昂貴或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實驗內容、實驗項目進行微型化、綠色化改造。
具體目標[5]:
(1)不改變實驗方法,保持常規實驗儀器,從試劑用量入手,進行半微量和微量探索,力求在符合常量分析滴定準確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減少試劑用量,降低實驗成本。
(2)推廣使用微型實驗儀器,縮短實驗時間,節約藥品,提高實驗安全性。
(3)對易產生有毒有害廢氣、廢液的實驗進行綠色化改造,降低藥品濃度,降低實驗排廢量,提高實驗效果,減少環境污染。
(4)對大量使用“有機溶劑”和“有機試劑”,因產生“三廢”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實驗進行微型化改造,重新設計實驗路線和實驗方法,根除污染源。
(5)對實驗內容進行選擇,改進實驗教學,盡量做到溶劑、原料及產品無毒或低毒,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劇毒的有機物,開發微型循環實驗,提高實效性。
3 實驗微型化、綠色化改造
綠色化的根本是從根源上去除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理想的綠色化方法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試劑、原料,不再產生有毒副產物,不用再處理廢物,達到“零排放”。將綠色化學的新理念用于預防化學污染,開展微型實驗是對常規實驗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3.1 實驗藥品試劑的微型化與綠色化
有機試劑大多有毒、易燃、易揮發,若按常規實驗量進行,既消耗試劑,又增加成本,而且污染大、三廢處理困難。在微量化學實驗中縮減試劑用量可節約藥品、降低成本,降低事故發生率和危害性,縮短時間,減少污染,節能減排。如1-溴丁烷的制備有機實驗,可以將藥品正丁醇由原來的10 g減為5 g,無水溴化鈉由原來的15.5 g減量為8 g,濃硫酸由20 mL減為10 mL,進行微量化改造。又如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可改用微型實驗裝置[6],試劑冰醋酸由14.3 mL減為2.0 mL,乙醇由23.0 mL減為3.0 mL,濃硫酸由7.5 mL減為1.0 mL,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在無機與分析[7]―莫爾法沉淀滴定實驗中,降低AgNO3標準滴定溶液濃度,從常用的0.1 mol/L降到0.02 mol/L時,其測定結果的相對偏差仍可達到0.5%以內的要求;滴定終點的磚紅色仍很敏銳,由于試劑量降低,產生的廢物相應減少,污染程度明顯降低,減少了硝酸銀貴重試劑的用量,降低了實驗成本。而且實驗的AgNO3廢液通過AgCl,Ag2CO3逐級轉化,再經高溫加熱分解得到單質銀,徹底解決了含銀廢水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3.2 開發微型循環實驗,提高實效性
高校各化學類實驗室實驗產物的簡單回收和實驗廢液的長期積累,造成的直接結果是污染危害程度加劇,同時面臨實驗廢物處理費用的高昂支出。如果我們進行各實驗間的串聯[8],將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化學實驗、普通化學實驗與綜合實驗各實驗項目有機整合,開展循環實驗,可使產物變為部分實驗的原料。如將有機合成實驗中無水乙醇的制備的產物無水乙醇作為茶葉中咖啡因的提取實驗的提取溶劑;茶葉中咖啡因的提取實驗的產物咖啡因作為儀器分析實驗紫外光譜測定飲料中的咖啡因的標準品等。在萃取或重結晶操作化學實驗中[10],產生的廢有機溶劑,如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等,提純后都可用于后續實驗。如乙醇可反復用于茶葉中咖啡因的提取、柱色譜分離等實驗。適當開設多步合成實驗,將多個單元操作實驗串聯在一起,如開設的有機物或藥物的合成與表征實驗,將酰化、氧化、水解、酯化、熔點測試、薄層色譜技術和紅外分析等單元操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串聯實驗,不僅可以實現多學科交叉和高度的綜合,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技能,還可以提高化學試劑的使用率,降低實驗成本,使學生養成不輕易排放廢物的習慣,減少化學實驗室的污染,對學生進行綠色化學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推進化學實驗綠色化。
3.3 選擇毒性低的藥品及原料―用無毒或低毒試劑代替高毒試劑
及時修訂實驗內容[8-11],制定適宜的實驗教學計劃。盡量采用無毒、低毒試劑,用天然產物代替毒性高的化學試劑。在水蒸氣蒸餾實驗中將原教材中毒性較大、不易自然降解的有機試劑改成從一些天然產物中提取揮發性油,如從橙皮中提取橙皮油或八角茴香水蒸氣蒸餾等,原料來源廣泛,產物處理簡單,低毒性替代品的使用,既可減少污染又可達到實驗教學的標準,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如不選用苯、甲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作為溶劑或原料的實驗[11],不選用重鉻酸鉀等毒性大、污染嚴重的試劑作氧化劑,不選用硝基苯或苯胺作為產品的實驗。提純試劑盡量使用綠色溶劑―水。盡量選擇低毒、污染較小且后處理容易的實驗項目。在應用波譜解析液相色譜實驗流動相的選擇時,倡導盡量使用環境污染小、毒性小、危險性小、三廢處理容易的流動相溶液。
3.4 實驗儀器的微型化改造
儀器微型化不但能減少試劑在器皿上的附著量,還能克服實驗時儀器裝置復雜、易燃易爆藥品和副反應多以及污染環境等缺點。在有機實驗和藥物合成與天然藥物提取實驗中,我們將實驗儀器進行微型化改造,采用微型實驗制備儀,同時將試劑用量縮減,在完成整個操作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實驗的特點開發新的微型實驗。如在天然大蒜油的提取實驗中,學生采用微型儀器對市售大蒜進行大蒜素的提取,試劑的減量使微型實驗時間大大縮短,學生可以根據實驗過程對大蒜素實驗條件進行正交實驗設計,并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完成實驗方案的開發。為此類有機制藥類實驗提供了參考。
4 充分利用各種途徑進行環境綠色化教育
在各種化學類及專業實驗中,教師對實驗廢物的態度對學生環境綠色化意識的培養具有直接示范和表率作用。教師應是“綠色化學實驗”的積極倡導者,努力做到實驗無害化,處理廢氣、廢水,變廢為寶;實驗微型化,節約藥品,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4.1 以活動為載體的環境意識培養
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結合一些問題,搜集大量資料,展開討論,進行展覽宣傳,強化環境意識。同時,開展社會實踐,滲透環境知識。如組織參觀污水處理廠、密云環保局、密云水庫,并請專家介紹講解,從實際出發,以環境知識滲透為重心,開展教育活動。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探究學習,真題真做,提高綜合素質。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污水來源、測定意義,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生態觀,樹立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觀念。
4.2 開展第二課堂,掌握環保技能
化學類、生物制藥類實驗廢液種類多,每次實驗后,對污染大、毒性大的溶液進行專項回收,然后利用第二課堂活動進行溶液處理[12]。由于學的是生物、醫藥專業,學生完全可以在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尋找方法,對溶液進行處理。由于將所學知識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同時認識到自己所學專業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通過環保活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環保技能。
4.3 進行環保法制教育
化學類及生物制藥類實驗課不是法律課,不能在課堂上大量講授法律,只能利用滲透的方式,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自然引入相關的法律知識:介紹某物質或某操作方法可能產生的危害―相關法律條款―消除污染的方法,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5 教育評價
多年來的綠色化學教學實踐證明,在化學類實驗教學中實施環境素質教育具有如下特點:
(1)以實踐教學為載體,將綠色化學實驗教學與環境意識培養相結合,學生在提高專業素質、實驗技能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環保意識。
(2)促進了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3)強化了環境教育的滲透,有利于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4)互動式綠色化學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力,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5)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與能源的浪費等是人為造成的,讓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化學本身造成的,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化學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念。
(6)實驗教師通過微型實驗方案設計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運用,豐富環境教育的內涵。
(7)從綠色化學教育現實出發,聯系社會與環境,使教學內容與形式更生動、更靈活、更充實。
從環境的角度去認識綠色化學,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供參與多層次應用綠色化學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研究綠色化學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養成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5]。讓學生在研究活動中思考問題,保護環境,獲得綠色化學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能,增強用綠色化學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的本領,使學生樹立環境道德觀、環境價值觀。
綠色化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與化學有關的環境、資源、能源等問題,培養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關心環境的情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意識”。在與環境密切相關的化學學科(各類污染中化學污染占80%~90%)中,結合環境教育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感知和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努力將環保意識轉化為一種自覺心理,一種潛意識,最終使每人、每時、每刻、每處都感受著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自覺地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君,佟俊旺,王川.某醫學院校大學生環境意識教育的效果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6):1067-1069.
[2] 楊敏,邱峻霖,楊景勇.廣西大學生環保意識現狀的調查分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3(2):30-32.
[3] 鐘嬋娟,謝寶華,曹小華.化學實驗“綠色化”四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3):140-141.
[4] 余訓爽.淺談高校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建設[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3):162-165.
[5] 谷春秀,王曉蕾,李穎.微型實驗的開發與研究―分析專業常規實驗微型化[J].生命科學儀器,2012,12(10):3-9.
[6] 蘇一理.醫學院校微型實驗與醫學有機化學實驗教學[J].華章,2013(9):185.
[7] 鐘國清,蔣琪英.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綠色化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9):150-153.
[8] 高萬壽.以綠色化學理念指導高校化學實驗教學[J].教育探索,2010(6):62-63.
[9] 張紅梅,王彥卿,周秋華.基礎化學實驗綠色化的研究[J].廣東化工,2010(2):174.
[10] 羅斌.基礎化學實驗的綠色化[J].山西化工,2011(3):73.
關鍵詞: 初中化學教育 綠色化學 化學實驗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其核心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按照綠色化學的原則、最理想的化工生產方式是:反應物的原子全部轉化為期望的最終產物。它的主要特點是:
1.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采用無毒、無害的原料;
2.在無毒、無害的條件下進行反應,以減少廢物向環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圖使所有作為原料的原子都被產品消納,實現“零排放”;
4.生產出有利于環境保護、社區安全和人體健康的環境友好的產品。
初中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基礎教育,在初中階段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把綠色化學基礎知識融入化學教育中,使其成為素質教育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充實教學內容,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綠色意識及環保意識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一、增強教師的綠色意識
化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觀念更新,具備綠色意識才會產生積極的行為效果。因而教師應該努力做到:收集環境信息,增強自身環境意識;注意收集有關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信息,以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污染問題。
二、滲透綠色化學思想
教師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擴充綠色化學內容,如原子經濟論、綠色反應、綠色能源等,引導學生建立綠色化學思想,用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思維方式考慮和解決實際問題。化學教材中有許多涉及化工生產和實際生活的問題,是進行綠色意識滲透的好素材。采取實例講解、對比實驗和工業流程模擬的方法進行滲透行之有效。例如在講“氮氣的用途”時,介紹三種途徑:(1)人工化學固氮;(2)雷雨閃電固氮;(3)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氮。人工化學固氮能耗高且工藝復雜,生產過程中易產生大量“三廢”而嚴重污染環境;雷雨閃電固氮在實踐上不便于控制和掌握,對環境也很不友善,固氮量有限且易流失;而植物根瘤菌,既不消耗能源,又不需要大量廠房和機械設備,對環境無污染的生物固氮是化學家不懈追求的目標。再如:在做CO還原Fe■O■的實驗時,引導學生改進對尾氣的處理,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由此激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尾氣、廢液等的處理問題的探究;倡導回收舊電池,減少污染,等等。要求學生在課外多關心生活中的化學,鼓勵他們多運用綠色化學知識思考,關心環保問題。
三、實施綠色化學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綠色化學實驗是在綠色化學的思想指導下,用預防化學污染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對常規實驗進行改革而形成的化學實驗的新方法。實踐證明,綠色化學實驗在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樹立環保觀念方面有其獨特地位與功效。
1.推廣微型實驗是實現綠色化的重要途徑。微型化學實驗是指以微小量的試劑,在微型化的儀器裝置中進行的化學實驗。微型實驗所用試劑量一般為常規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它具有現象明顯、操作簡單快捷、節省經費、減少污染、安全、便于攜帶等優點。在微型化帶來實驗現象不明顯時,可借助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把實驗結果放大。比如,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把硫粉從常規用量的0.5克減少為0.02克,生成二氧化硫的量從1克減少為0.04克,排污量大大降低。微型實驗儀器可以利用廢棄物代替。像注射器既能充當滴管、做反應容器,又能制取和收集氣體;青霉素藥瓶可做試劑瓶、集氣瓶,一次性輸液器可做導氣管、多用滴管等。
2.改進實驗是實驗綠色化的有效手段。很多化學實驗是沿用多年的設計方案,污染環境且成本高,長期以來一直危害師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加以改進,以達到安全可靠、快捷方便、現象明顯、可控制排污量的效果。比如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在注射器A中吸入一定體積空氣,C的活塞推至底部,在一段細玻璃管中放入適量銅粉,用乳膠管和注射器連接起來。實驗時,用酒精燈加熱處銅粉慢慢地推入A的活塞,空氣通過熱的銅粉發生反應后進入C中使C的活塞外移。再推入C的活塞使氣體經過熱銅粉進入A內,如此反復2―3次,空氣中的氧氣全部被消耗掉。再冷卻至室溫,把剩余氣體全部推入A內,觀察減小的體積,約合五分之一,準確度很高。該實驗與在鐘罩內點燃紅磷測定含氧量的實驗相比,沒有毒性物質生成,安全可靠,且新穎別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驗廢物處理回收是實驗綠色化的有力措施。保護環境應從教室、學實驗室做起,從我們身邊做起。在化學實驗中產生大量“三廢”,如何處理廢物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習慣的難得機會。如把用過的酸堿鹽等各種廢物分別放入回收容器內,采用中和、吸收、回收循環利用等方法處理;對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的實驗,在通風櫥內完成,并將尾氣集中收集處理;對重金屬離子一般采用沉淀回收方法進行處理;有機溶劑經處理后再循環利用。這樣對實驗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又使學生學到了實際應用技術,同時節約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關鍵詞:綠色化學 化學實驗教學
自1991年美國環保局提出綠色化學這一新術語以來,綠色化學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和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化學界和工業界的新變革。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環境問題日益關注,使得傳統化學舉步維艱,難以進一步發展。同時人類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不能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物質享受,一定要在發展的同時顧及生態環境的協調性,否則人類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綠色化學應運而生,成為整個化學界一顆耀眼的明珠,它是進入成熟期的使人類和環境協調發展更高層次的化學,是粗放型化學向集約型化學的轉軌。近年來,綠色化學受到了世界各國高度的重視,綠色化學與技術已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和任務之一。定期在美國、歐洲和亞洲舉行的有關綠色化學主題的會議不斷增多,反映了科學界以及公眾對綠色化學日益增進的關注,綠色化學組織和綠色化學網絡在美國、意大利及英國等國的創立也表明綠色化學已是世界科技發展的熱點。為了使化學呈現一片新的生機,為了人類的生存和未來,大力推廣綠色化學,很多國家設立了綠色化學獎:1999年世界上第一本“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雜志問世;2002年美國出版了第一本“綠色化學”教科書。目前我國也已加入這綠色化學的研究行列,綠色化學及綠色化學教育在我國也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我國在1995年中科院化學部確定了“綠色化學與技術”的院士咨詢課。1996年召開了“工業生產中綠色化學與技術”的研討會;1997年由國家科委主辦的第72屆香山科學會議就是以“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科學的挑戰――綠色化學”為主題,這個會議宣告了我國的綠色化學研究和開發工作已正式開始起步了,這對我們化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導思想也提出了新的課題。
1、綠色化學的內涵及綠色化學的必要性。綠色化學亦稱環境無公害化學或環境友好化學,是用化學的技術和方法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或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的使用和副(廢)產物等的產生,力求使化學反應“具有原子經濟性”,實現廢物的零排放。其目標是把傳統化學和化工生產的技術路線從“先污染、后治理”變為“從源頭上根除污染”。是當今國際化學科學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具有社會需求和科學目標的新型交叉學科。它不但具有重大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也表明化學的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1998年中科院院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時清的積極倡導下開設了一門獨立的綠色化學新課程。1999年9月26~28日在清華大學召開了有國內外多所大學參加的“大學綠色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對“綠色大學化學課程體系”、“大學綠色教育問題”等進行了交流與研討。化學實驗課是在高等院校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最合適的課程之一,這是化學實驗課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因為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是非常合適和必要的。
2、化學實驗教學與綠色化學教育。
2.1 結合綠色化學教育加強化學實驗教材建設。在高校化學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首先應加強教材建設。由于綠色化學這一領域剛剛形成不久,“具有原子經濟性”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1991年才由美國著名有機化學家Trost在《Science》上提出,1996年以前出版的教材都未能反映綠色化學的內容,所以化學實驗用教材也需要做一定調整。目前我國有機化學實驗有些內容已改為少量或半微量實驗,文獻闡述了無機化學實驗中的綠色化學教育問題,但仍需要進一步調整。應先從綠色化學的基本原則出發選擇更新一些具有時代性與綠色化學有關的內容,如汽油無鉛化、洗滌劑無磷化、原子經濟性減少廢物的排放等。分析化學實驗應增加分析化學內容:擴展一些新開發的環境友好工藝中采用的新試劑和新技術。如:有機化學教材中介紹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應。一般是使用反應是用液體酸催化劑,如:H2SO4,HF;或用Lewis酸,如:AlCl3、ZnCl2等催化。由于使用H2SO4,HF類酸催化劑后,酸廢液的后處理工藝復雜,產生的廢液會污染環境,催化劑再生困難;AlCl3、ZnCl2類酸催化劑選擇性不高,分離產物時催化劑被水解放熱,并產生大量的HCl氣體。近年來國內外報道的負載型固體酸催化劑和其它固體催化劑。如用蒙脫土為載體的固體酸催化劑(K10),金屬鹵化物,硅膠型催化劑,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應中表現出了優良的環境友好催化性能。這樣于點點滴滴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的內容,在介紹基本原理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到新的應用和發展。也可在教材中以專題形式增加綠色化學的內容。設置開放實驗。從傳統化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完善教材內容,實現從傳統化學到綠色化學的轉變。
2.2 結合實驗教學實際加強綠色化學教育。文獻闡述了如何處理對實驗室環境構成嚴重危害的在實驗中使用的各種各樣的試劑,闡述了農藥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及與綠色農產品相適應的未來的化學農藥也應該是直接應用于綠色農產品的綠色農藥。可開展與實驗教學有關的一些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廢物利用研究,如:從電鍍液中回收鉻化合物。回收干電池、鎘鎳電池等實踐活動是很有意義的。不僅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進行了綠色化學教育。
2.3 實驗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的綠色化學設計。化學實驗的實施,既要考慮實驗成功、尤其合成實驗還要考慮具有高的原子利用率,能用簡單、安全、對環境友好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價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轉化為天然或設計的目標分子,還要考慮最少的廢物和副產品,而且要求對環境無害,可見其難度之大。因而有必要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適應高層次的綠色化學教育。采用多媒體、Internet等信息教育手段進行實驗教學。用多媒體演示對環境有毒有害的生產和已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時介紹減少有毒有害工藝。在綠色合成設計實驗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可以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傳遞更多的信息,同時利用三維動畫效果形象地展現實驗操作,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是滲透綠色化學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積極創造綠色化學教學條件,構建綠色化學知識體系,不斷充實化學課本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介紹化學史時,教師可從正反兩方面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教育。講解放射性元素時,教師要對居里夫婦的精神及堅決反戰的人格表示欽佩,但也要就海灣戰爭中使用貧鈾彈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提出批評。介紹環境問題時,教師可著重于介紹20世紀發生的公害事件,指明工業及傳統化學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使學生明確綠色化學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教育,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不斷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綠色意識。
2.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
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應最大限度地實現實驗的綠色化,引導學生樹立綠色化學思想和環境保護意識,具體教學策略如下:(1)改進化學實驗。首先,采用無毒原料、溶劑、催化劑進行化學實驗。例如,做完銀鏡反應后,可將清洗試管的硝酸替換為三氯化鐵溶液,避免產生二氧化氮有害氣體;在萃取碘單質實驗中,可將四氯化碳替換為二氯甲烷作為萃取劑,消除刺激性氣味,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在乙烯的制備實驗中,可將硫酸替換為氧化鋁作為催化劑,避免濃硫酸造成污染;其次,優化化學實驗方法。又如,在海帶碘元素的檢驗實驗中,可將灼燒提取法改進為煮沸提取法,簡化實驗操作程序,縮短實驗時間,減少因灼燒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再次,改進化學實驗裝置。再如,利用密閉的裝置減少實驗敞開操作,可將注射器作為密閉的反應容器,進行銅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制備與性質等實驗,將污染物消除在密閉裝置內。(2)開展微型化學實驗。在高中化學實驗中,可在保證實驗教學效果的前提下進行微型化學實驗,以達到降低實驗成本、提高環保效益的目的。微型化學實驗多采用點滴板、小試管、井穴板、多用滴管等微型化儀器,使用最小化的試劑用量,一般液體用量不超過1mL,甚至一些現象明顯的定性實驗可在試紙或濾紙上完成,如碘顯色反應、溴水褪色、苯酚的檢驗、驗證鹽類溶液酸堿性等實驗。(3)“三廢”的綠色化處理。在高中化學實驗中,要及時對必須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和生成的污染物進行綠色化處理,從源頭處控制“三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廢氣處理過程中,可采用封閉的實驗操作方法,減少有害廢氣的產生量,并對廢氣進行有效處理或用氣囊收集。在廢液處理中,可利用中和反應處理含酸堿的廢液,使溶液pH值達到6.5~8.5之后再排放;也可用碳酸鹽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等方法沉淀、分離含有重金屬離子的廢液。在廢渣處理中,可回收一些化學實驗中剩余或產生的金屬進行再利用,如銅與硝酸反應剩余的銅片、銀鏡反應生成的銀等。對于不能綜合利用的固體生成物則要進行無毒化處理。(4)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高中化學實驗中,教師可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實驗教學,尤其對于危險系數大、污染嚴重的實驗而言,可通過電腦模擬、實驗錄像等對實驗過程進行演示,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同時,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模擬錯誤的實驗操作,將不良的實驗后果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認清實驗操作不規范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實驗室“三廢”對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加深學生對綠色化學的認識。
3.在課外實踐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
在高中化學教育中,教師要積極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傳統化學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認清利用化學手段進行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性,引導學生關注綠色化學,理解綠色化學的重要意義。教師可根據化學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實地調查、環保知識競賽、探究性學習、文獻研究等。在實地調查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化工廠、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生態農業示范區等,對當地水資源、空氣質量、環境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可開設相關課題,組織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如研究生物催化劑的優點、研究高效低毒農藥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在文獻研究中,既可讓學生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和互聯網資源,收集有關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的文獻資料,也可邀請有關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使學生獲取最新的科研信息。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更加關注綠色化學,能夠運用已學的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 化學教學 綠色化學教育 環保意識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嚴峻而緊迫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化學會針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了“綠色化學”口號。“綠色化學”是指在反應過程和化工生產中,盡量減少或徹底消除使用和產生有害物質。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綠色化學教育,使綠色化學的觀點與新課標的教學融合在一起,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一、 聯系地方環境狀況,樹立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
利用化學學科優勢,教師可以密切聯系當地實際,給學生介紹本地區的資源特點、工業狀況、環境現狀,以及本地區突出的環境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地方工業和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城市污水、工業“三廢”的無節制排放,不僅阻礙了農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而且給生態系統造成了重大危害,嚴重危及人體的健康。我們應組織學生成立化學興趣小組,利用閑暇時間對空氣和附近工廠的廢水進行采樣分析化驗,指導學生寫出有關環保方面的調查報告。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讓學生意識到實施綠色化學的重要性;明確發展經濟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提倡綠色化學,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從而樹立學生的綠色化學思想。
二、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內容
現行的化學教材已經融入了一定的綠色化學知識,教師要時刻滲透綠色化學教育。例如:實驗室制氯氣的實驗中,多余的氯氣應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防止尾氣對環境造成污染,教師可同時講解氯氣用于自來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等;在談到“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問題時,教師可講解酸雨的危害與防治、大氣的污染與防治;在談到“氮氧化物的產生及轉化”時,教師可介紹硝酸型酸雨和光化學煙霧的危害,以及汽車尾氣的處理;在“原電池”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出化學電源產生的負面影響,并倡導回收舊電池,減少污染;在講“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時說說能量的開發與利用、能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等等,使學生意識到應合理應用化學,用綠色化學觀點防治污染、保護環境,并為人類在綠色的地球上生存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
化學教材中實驗所占的比重很大,實驗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的產生排放給環境造成了危害。 在化學實驗中實施綠色化學,有利于充分發揮現有藥品的利用率,減少原料的消耗,降低實驗成本,減少學校的開支,同時可減少污染的排放,提高環境質量。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教師可以從下幾個方面著手。
1. 開展微型化學實驗
用綠色化學的新理念對化學實驗進行微型化,發展微型化學實驗,利用微型儀器、盡可能少的試劑進行實驗,能減少中間生成物的轉移過程和試劑在器皿中的附著量,從而減少實驗中的“三廢”。它具有現象明顯、效果良好、節約實驗材料和時間、減少污染、安全、便攜等優點,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2. 改進化學實驗,減少環境污染
化學實驗總伴隨著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的生成,這些產物中許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質,會造成環境污染。做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考慮這些實驗有沒有污染環境,是否可循環利用、可回收再用、可再生利用,如何防止污染。在不影響實驗結果、觀察效果的前提下,改進實驗內容與儀器裝置,或變化實驗程序,從而盡量減少實驗試劑和實驗產物對環境的污染。
3. 實驗操作規范化,妥善處理實驗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在化學演示和學生分組實驗中,都存在著“廢氣、廢液、廢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處理過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習慣和體現綠色化學理念的難得的機會。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在演示實驗時要言行一致,做到實驗操作正確規范,尤其是涉及綠色化學教育的內容,比如在藥品的取用和稱量、液體的量取和轉移、過濾等基本操作過程中,準確熟練的動作可避免藥品灑落、揮發而造成污染。每次實驗完畢后的廢液,一定要按指定程序傾倒或回收,這樣才會牢固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
4. 創意利用廢物
【關鍵詞】化學教育綠色化學理念環保思維
引言
我國加速教育改革也意味著社會對教育事業提高了重視程度,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形成環保意識,不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化學教育中,通過不斷滲入綠色化學理念,可以讓綠色理念和實踐教學充分結合,在教學綠色化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建立綠色環保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思維。
一、將綠色化學理念滲入化學教育的重要性
在化學教育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有助于進行新型化學人才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可以提高化學改革的動力。在化學教學中滲入綠色化學理念可以讓學生產生環保體驗,從綠色環保角度看待化學知識。融入綠色化學理念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形成環保習慣,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效率,為社會輸送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環保型人才[1]。在化學教學中,涉及到很多有毒、有害物品,使用綠色化學理念展開教學,有助于避免有毒害化學物質帶來的傷害,提高化學課堂的安全性。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減少學生受到的健康威脅。同時滲透綠色化學理念,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思維,從教師自身做起展開生態環境的保護,將環保意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得到思維的轉變,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在環保思維下展開的化學教學,更加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滿足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在環保思維指導下進行的教育,是對教學改革的落實,有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在化學教育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的策略
(一)重點展開綠色化學教學內容
在化學教育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需要加入綠色化學教學內容,需要讓學生突破思維的限制,明白化學和環保之間的關系。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課程內容,增加綠色化學內容,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接受綠色化學的理念[2]。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和綠色化學理念聯系起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講解霧霾現象的形成和治理,霧霾作為社會熱議的討論話題,會快速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經過對霧霾現象的講解,教師可以將綠色化學理念向學生傳遞,學生可以正確認識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融合綠色化學教學內容,將綠色化學理念更完整的傳遞給學生,可以將化學知識和生活問題聯系起來,提高化學教育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化學學習。
(二)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
在很多化學課程中,化學知識都能聯系到環保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和環保理論的聯系,充分體現出學科優勢。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得到環保理念的灌輸。例如在實驗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從綠色環保理念展開實驗教學,在環保理念下將化學知識和環保知識融合起來,從而可以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教學化學反應實驗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針對新能源開發利用進行討論,讓學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能源問題的嚴重性,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重視能源問題,可以在生活中節約能源,這樣才算是有價值的化學教育。教師通過將化學實驗和綠色環保結合起來,讓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化學,了解到化學的兩面性,從而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做到節能環保,從自己做起建設綠色環保社會。
(三)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
在教育領域中,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十分常見,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微課、慕課的使用,讓化學教育效率有了質的飛躍,使得教育改革加快了腳步。為了讓綠色化學理念更好地融入化學教育,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在興趣引導下更加專注的進行化學學習。例如教師可以使用動畫視頻向學生展示溫室效應、冰川變化,基于動畫視頻資料,學生更直觀了解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在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介紹引發環境污染的化學藥品和化學反應。這樣綠色化學理念才能得到更好的滲透。
綠色化學又稱為環境友好化學,是指[1]在制造和應用化學品時,應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廢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危險的化學試劑和溶劑。其目的是節約資源,從源頭防止污染,將治理環境從治標轉向治本。其兩個最顯著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廢物的排放。綠色化學的核心內容是原子經濟性,即在通過化學轉換獲取新物質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子。理想的原子性反應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100%)轉變成產物,不產生副產物或廢物,即實現廢物的零排放。
1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加強環境教育
我院無機化學實驗是為材化、生工、化藥學院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加強環境教育非常重要,當學生進入實驗室做第一個實驗時,指導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結合實驗可能用到的有毒、有害藥品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白這些藥品對環境和身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它們的主要來源,污染環境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方法。例如:實驗室經常用到的硫酸.硫酸具有腐蝕性、強酸性。廢棄硫酸會對地下水,對土壤造成污染,實驗中應盡量減小其用量。在無機化學實驗中還經常遇到重金屬污染物主要有Hg、Pb、Cd、Cr等毒性顯著的元素,它們是主要的水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也應嚴格控制用量。通常無機化學性質實驗取用試劑一般1-2ml,可改為點滴板操作,試劑取用的量幾滴即可,.盡量減少藥品用量,減少污染源。通過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有毒有害物質就在我們身邊,無機化學實驗是一個不可怱視的污染源,廢液、廢氣、廢渣都會對環璄造成污染,從而改變學生在實驗室隨意大量使用試液,亂倒廢液、廢渣的現象,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2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綠色化學理念的滲透
按照綠色化學理念,無機化學實驗中使用化學品應遵循4R原則[2]:減少用量(Reduce)、不用危險品(Reject)、循環使用(Recycle)、回收重用(Reuse)(1)減少用量例如:在檢驗SO42-離子的實驗中,學生往往一下子加入了較多的BaCl2溶液。假如在實驗前向學生講解鋇類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是易溶于水的BaCl2,水中鋇離子最大允許濃度為1.0mg/L,過量的BaCl2轉入廢液中會造成水質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讓學生通過查表知道BaSO4是溶解度很小的不溶性鹽,在1L水中僅溶解1.05×10-5mol(25℃),只要加入少量的BaCl2溶液即可觀察到明顯的白色沉淀現象,這樣既節省了試劑,又達到了實驗目的,更重要的是凈化了實驗環境,增強了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2)不用危險品例如:做沉淀反應的目的是根據溶度積規則及平衡移動原理驗證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及沉淀轉化。傳統沉淀反應實驗選用的試劑有:Pb(NO3)2、AgNO3、K2CrO4,而Pb2+、Cr6+是有毒金屬離子,Ag+是貴金屬離子。根據綠色化理念在選擇試劑時,盡量不用有毒化學試劑,而用低毒或者無毒試劑代替,可將沉淀離子及沉淀劑改為Cu2+、Zn2+、硫化鈉、氫氧化鈉,這樣在降低了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的同時,也達到了驗證溶度積規則及平衡移動原理的目的。傳統實驗和改進實驗的對比分析詳見表1。(3)循環使用例如:氧化還原反應實驗中過氧化氫氧化性的驗證,傳統實驗是Pb2++S2-=PbS黑色沉淀,PbS+4H2O2=PbSO4+4H2O,Pb2+是有毒金屬,從綠色化學角度考慮應淘汰,將這個實驗改為I-與H2O2反應則溶液的顏色由無色變為棕紅色,即可證明H2O2將I-氧化成了I2此實驗方案現象明顯,使用試劑種類少,且碘是可再生原料,符合綠色化學原理。.(4)回收重用例如:四氯化碳萃取碘的水溶液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在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紫紅色剛好消失,利用反萃取把四氯化碳分離出耒,最后進行蒸餾,使四氯化碳回收再利用。通過綠色化學理念的滲透,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做實驗旳興趣,培養了學生設計實驗及創新精神,加深了對綠色化學提倡“更安全”概念的理解。
3推廣微型化學實驗
微型化學實驗是20世紀80年代經濟發達國家的高校為解決化學專業耗資巨大的三廢處理問題、實驗安全問題及一些試劑價格過于昂貴而發展興起的一種新實驗方法,它的試劑用量是常量實驗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目前常規無機化學實驗,藥品用量較大,不僅造成浪費,還污染環境。因此在高校無機化學實驗中開展微型實驗非常必要,制備實驗的產品數量要以不超過后期測定的需要為原則,性質實驗點滴化。將常規實驗裝置進行改進或采用先進的微量手段代替以往的常量測定。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儀器,如:紅外、紫外、色譜、核磁共振等,可以有效的將合成與鑒定融合,并對少量產物進行定性、測定。從而實現了以盡可能少的試劑獲取所需化學信息的目標。如性質實驗,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試劑的濃度,減少試劑的用量。微型化學實驗的主要優越性在于:試劑用量大大減少,同時減少了相關輔助材料、水電的消耗,降低了實驗成本,大大的節約了費用,也提高了實驗的安全性。此外,因為微型化學實驗產生的“三廢”量很少,不但改善了實驗環境條件,而且極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微型化學實驗具有減少污染、安全、節約實驗經費與時間等優點,是化學實驗綠色化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提倡和采用。
4實驗廢棄物的回收、處理中的綠色化學理念的滲透
無機化學實驗由于實驗項目內容覆蓋面大,實驗所需要試劑和藥品種類繁多,學校實驗室一般廢棄物大多簡單處理就直接排放,特別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缺乏回收處理,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的污染,這也是成為實驗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3]。因此引導學生把用過的酸類、堿類、鹽類等各種廢液、廢渣分別回收,達到一定量后,根據其性質進行處理,這樣對減少浪費和減輕污染十分必要。對于廢酸可用于沖洗廁所,也可以進行中和處理并達到規定的pH值[4]后排放。對于重金屬及其鹽可加入堿、碳酸鹽、硫化鈉使金屬離子變成氫氧化物、碳酸鹽、硫化物沉淀。對于有的可利用離子,可以保存在專門的廢液試劑瓶中,用于其它實驗。無用殘渣埋于地下。廢鉻酸洗液用高錳酸鉀氧化后循環使用;含銀廢液可制成硝酸銀變廢為寶;含氰化物廢液可倒入堿性亞鐵鹽溶液處理;汞:可以用注射器收集起來放入瓶中用水覆蓋,微小汞粒撒上硫磺粉。總之,廢棄物的處理應根據“變廢為寶、安全廢棄、分別處理”的原則。
5多媒體仿真實驗是實施
綠色化實驗教學的最佳選擇之一多媒體實驗教學可將一些試劑耗量大、價格昂貴、毒性大、對環境污染嚴重且不易控制的化學實驗采用計算機模擬實驗,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操作也能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運用科學的手段來實現化學實驗“零排放”、“零污染”。它的實施將對化學實驗綠色化,以及環境保護、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無機化學實驗中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實驗,如Cl2、SO2、H2S、CO等氣體的制備及其性質實驗,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它不僅嚴重地危害了人體健康而且極大地破壞了環境,若將這部分實驗釆用多媒體模擬化學仿真試驗,用文字、聲音、圖象、動畫的效果,使學生在虛擬實驗室里做實驗并達到身臨其摬的感受,既能夠實現無機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又能夠幫助學生清晰、生動地觀察無機化學實驗現象和實驗方法,又避免了污染,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取得在真實的化學實驗中難以實現的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低碳經濟和綠色化學的概念與內涵
現代社會出現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類的生產、消費模式。以碳為主的能源物質在被人類利用之后,都變成了以CO2為主要物質的氣體,造成了溫室效應、蝴蝶效應。在多哈提出低碳經濟理念之后,全國乃至全球都在倡導低碳模式經濟。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詮釋,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而低碳經濟是一種高效的、環保的經濟模式,其特點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減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時提高使用效率,且著重于清潔能源的開發與使用,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從碳到低碳是一個從化學到社會生活的過程,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它與我國的化學教育有著緊密的關聯。綠色化學重視對環境的保護,通過清潔能源、原子經濟等內容的學習,可實現綠色化學。綠色化學是對化學原理的轉化,通過化學方法來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和應用,在研究過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強化其綠色作用,從技術和經濟角度分析,綠色化學能夠從源頭、生產過程以及使用等各個環節減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時的化學教學中,貫徹“低碳經濟”的觀念,培養學生“綠色化學”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二、在化學教育中重視低碳經濟與綠色化學教育
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了化學課程的性質、目的以及方法。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化學課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化學為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利用化學來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同時,學生能夠從化學教育中了解化學物品給人們生活和健康帶來的影響,且能夠借助化學手段治理環境污染,開發并且利用化學資源。另外,化學教育中要強調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心,當學生在遇到與化學相關的問題時,能夠利用化學知識科學地解決問題。由此可知,我國新課程對中學化學有了全新的詮釋和要求,新課標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為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化學教學指明了方向。
三、對中學生進行低碳經濟與綠色化學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學化學教學要選擇真實的問題情境,突出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主題,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科學教育與人性發展有機融合起來。在平時的化學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貫徹綠色化學和低碳經濟的觀念
讓學生接受綠色化學思想,把綠色化學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初中和高中的化學課本直接或者間接地對綠色化學都有涉及,但僅是停留在書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綠色化學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時間帶學生到化學工業園進行參觀、實踐,親身接觸化學物質的轉變和生產過程,形象地說明綠色化學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經濟的影響力。介紹空氣污染及防治,抓住時機向學生介紹綠色化學及其主要特點,在教學中盡可能滲透、強化綠色化學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溫室效應及其危害與防治,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金屬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同時通過綠色化學的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真正實現節能減排,低碳經濟。
(二)建立綠色化學和低碳經濟的意識
人教版新課程下的化學教材,著重于從多個角度闡述了綠色化學和低碳經濟的內涵、概念。例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講述了酸雨、大氣污染與溫室效應的關聯;介紹了循環操作、交換劑再生、催化劑中毒等概念;介紹了有毒物質的性質、使用、保存;介紹了與綠色化學相關的再生、使用替代產品、回收以及重復使用的工業化學內容。其中包含了許多低碳經濟的理念,例如:以海水為原料提取鎂、接觸法制硫酸……這些綠色化學技術充分說明了低碳經濟并不一定需要極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應對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為地球盡一份力量。
(三)從實驗中體驗綠色化學和低碳經濟
綠色化學實驗具有基本的5R原則,即reduce(減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環使用)、rejection(拒絕使用)、regeneration(再生)。從化學試劑的選擇、化學反應條件的控制、化學反應結束后三廢的處理等,充分體現了能源、化學試基礎教育劑、化學反應、反應產物、劑量等的低碳化等特點。這些具體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將化學實驗微型化,實現綠色化學。課堂演示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要避免出現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實驗應在小燒杯或小試管中進行,在點滴板上觀察。由于實驗藥品劑量的普遍減少,既節約了藥品資源,又減少了化學污染,同時還能夠直觀地觀察實驗結果,效果非常明顯。
2.優化實驗內容、裝置和方法。化學實驗離不開氣體、液體和固體的產物,部分實驗產物具備毒性或者對環境、人體有害的特點,因此,實驗中既要保證實驗的效果,還要對實驗的內容和儀器、方法進行改善,盡可能在密閉條件下或在通風櫥中進行,以減少實驗產物對環境的污染。
3.妥善處理化學實驗的廢棄物。化學實驗為了能夠得到科學、真實的實驗數據,往往要產生許多廢棄物,而這些產物卻沒有較好地得到處理。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化學反應洗滌、吸收或轉化,將有害產物回收利用。這樣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綠色環保和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還能給學生及早灌輸低碳經濟的觀念,將普通的化學實驗最終提升為綠色化學實驗。
(四)實踐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