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分子生物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分子生物技術

    第1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生物制藥專業主要課程

    主要課程:生物化學及生物化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藥理學及藥理學實驗、藥劑學及藥劑學實驗、生物技術制藥、生物制藥工藝學、發酵工程、藥品與生物制品檢驗。 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還包括相關類課程的見習、實驗操作(物化學及生物化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藥理學及藥理學實驗、藥劑學及藥劑學實驗)和實習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相關類課程的見習、實驗操作(物化學及生物化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藥理學及藥理學實驗、藥劑學及藥劑學實驗)和實習等等。

    生物制藥專業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從事生物藥物的資源開發、產品研制、生產、技術管理、質量控制等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制藥、新能源、醫療設備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藥/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醫療設備/器械;

    4 醫療/護理/衛生;

    5 其他行業。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醫藥代表、銷售工程師、生物制藥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醫藥代表;

    2 銷售工程師;

    3 生物制藥;

    4 銷售代表;

    5 研發工程師。

    生物制藥專業培養目標

    第2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制藥;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發展騰飛的新世紀里,在我國的生物制藥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面對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制藥的發展態勢,使得《生物技術制藥》這門課程的內容和擴展也很快,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生物技術制藥教育體系必須實時改革[1]。本文作者根據這幾年來的從教經驗,談談幾點看法。

    一、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特征分析

    1.1優化教學體系,避免教學內容重復

    生物技術制藥課程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內容涵蓋了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細胞工程、生物材料以及化學工程等相關學科,內容較多,學科相互交叉,講授難度較大。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已經學過了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等基礎課程。但是,對于生物材料和化學工程方面的知識了解較少,而這方面知識對于整個生物制藥來講極為重要。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在保證基礎知識掌握的前提下,增加了生物材料和化學工程方面的內容。并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科研帶動指導教學,重視開拓學生科學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2]。

    1.2突出學科特色,調動學生積極性

    生物技術制藥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以實驗為基礎,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生物技術制藥領域發展迅猛,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結合不斷應用于這里,共同推動了生物技術制藥科學理論技術的持續創新。如用于水處理的高分子樹脂材料,后來卻可以用于分離純化糖類、蛋白質類等藥物。近年來,許多新型藥物如緩釋劑、微膠囊等使用了可以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如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羥基乙酸等。這些生物材料的使用豐富了生物技術制藥的內容。在通過不斷介紹新的生物材料的基礎上,并結合新技術在制藥領域的應用,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生物技術制藥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教學是一種藝術活動,生物技術制藥課程教師應有扎實的生物科學、藥物科學、化學工程等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寬廣的人文知識底蘊、熟練掌握教學基本技能,講起課來才能收放自如,能引人入勝,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1運用交叉學科分析研究問題,拓展學生科學視野

    在進行《生物技術制藥》教學時,既強調對基本概念的解釋、理論的歸納,同時應注重各個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從分子生物學、藥學、醫學、生物材料學以及化學工程等多角度進行理論研究與分析,教授學生以生物技術制藥歷史發展的觀點、從不同學科認識問題,使學生真正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如在酶工程制藥中對于酶的固定化教學中,筆者就融合了生物材料、分子生物學和藥學等知識。酶是一大類具有特殊結構的蛋白質生物大分子,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和藥學兩種角度來講授;而對于固定酶所用的明膠、聚乙烯醇等材料是生物材料課程學習的重點內容部分,如材料的理化性質、結構特征、制備、應用等。通過對酶及其負載生物材料的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從多學科角度講授酶制藥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酶工程制藥的理解。

    2.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和現代信息化技術

    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論通過圖文并茂生動地表達出來。通過部分動畫演示和觀看教學錄像即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快速理解接受理論知識。筆者在備課時訪問各種電子化的課程資源庫,獲得直接相關的資料;課堂上給學生提供生物技術相關的學習網站如小木蟲、丁香園等網站,引導學生不斷學習的興趣。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提高了學生教學效率[3,4]。

    2.3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使學生充分掌握《生物技術制藥》這門課程,更好地為今后的生產實踐服務,為科研服務。生物技術制藥實驗課程設置了基礎實驗和綜合實驗[5]。與理論課同步開設了DNA的提取;細胞融合;細胞轉染等實驗,作為課程實驗的基本環節。綜合實驗是為了提高學生興趣和科學素質設置。實驗過程中我們進行了生物材料殼聚糖的制備,生物酶的制備;開展了以殼聚糖負載生物酶的實驗。這些實驗引起了學生極大興趣,使得在課堂上講授的枯燥的理論在實驗中變得生動而具體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通過上述對《生物技術制藥》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激發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對于教學效果有極大的幫助。期望培養出具有視野開闊、專業素質優良、有較強實驗操作能力,可以將專業理論和技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創新性和競爭性人才,實現現代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凌建亞,張國英,陳敏,等。基于協同創新的生物技術制藥課程建設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5,5:101-104.

    [2]趙卓,郭剛,吳超,等。以科研優勢帶動研究型教學的《生物技術制藥》教學改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39(8):155-157.

    [3]姜海蓉,彭方毅,敏,等。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2):440-441.

    [4]楊德龍,栗孟飛,李唯,生物技術制藥教學改革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5,32(2):106-109.

    第3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Research,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Rahway, New Jersey

    Lene Lange,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Novozymes A/S,

    Bagsvaerd, Denmark (Eds.)

    Advances in Fungal

    Biotechnology for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2004, 445pp.

    Hardcover EUR 157.50

    ISBN 0-306-47866-8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an S. Tkacz, Lene Lange編

    不斷完善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為真菌研究和真菌產品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長期從事生物制品研究的美國科學家Jan S. Tkacz和丹麥科學家Lene Lange,以及其他的39位專家,系統收集了工業、農業、醫藥真菌相關資料,撰寫出版了本書,這對幫助真菌工作者了解世界真菌研究動態,促進真菌學科深層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書包括四個部分和一個關鍵詞索引,各部分末尾均附有詳細的參考文獻目錄。第一部分遺傳學技術,包括4個小節:1.真菌實用分子分類;2.絲狀真菌基因組學;3.真菌生物技術的分子工具盒;4.農桿菌的轉化。第二部分特殊的(次生)代謝物質,包括4個小節:5.信息階段的真菌聚乙酰合酶;6.多功能聚乙酰合酶的其它功能;7.無核糖體的肽合成;8.類異戊二烯:基因群與化學問題。第三部分酶與綠色化學,包括5個小節:9.絲狀真菌的差異表達與蛋白分泌物;10.真菌蛋白的人工進化;11.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12.絲狀真菌的有機酸產生;13.真菌的風味與香氣。第四部分寄主與真菌的相互作用,包括3個小節:14.人的真菌病原物:分子生物學的作用;15.植物病原物與寄主的分子相互作用;16.木本共生菌根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

    本書作者結合自己的成功研究經驗,對真菌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文獻和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編和強化。該書的重點不是一般的研究歷史回顧,而是選取典型的科學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如:分子分類、基因組學、真菌分子生物技術工具、真菌分子互作、現代生化以及人工進化等。本書系統性強、取材新、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可供從事微生物學、生物技術研究和技術開發人員參考,也可供大專院校的教師和研究生閱讀。

    謝明,副研究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第4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分子生物學;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梁衛紅(1968-),女,山西祁縣人,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楊獻光(1980-),男,河北邯鄲人,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河南 新鄉 453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省級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SJGLX134)、河南師范大學教學研究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52175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1-0110-02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及其規律的科學,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為標志,分子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該學科的最大特點是發展迅速,并在生命科學領域與其他學科融合交叉,對現代生物學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和深刻,因此分子生物學在生物學基礎理論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制藥、生物工程、藥學、環境科學等專業,都將“分子生物學”作為本科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或專業主干課,重視“分子生物學”教學已成為生物專業廣大師生的共識。本文結合近年來河南師范大學本科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實踐,就分子生物學的課程體系安排、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

    “分子生物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基因表達與調控以及技術方法等。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理解遺傳物質的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及其分子機制、基因表達調控的基本模式、遺傳物質突變、修復和重組的機理,了解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原理和應用。為在有限的學時和條件下,使學生理解抽象的分子生物學理論和基礎實驗原理,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嘗試:

    1.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定位

    從學科角度來講,分子生物學涵蓋面廣、學科內容更新快,與“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生命科學主干課程有一些交叉,所以在開設該課程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本校生物專業2005年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中,該課程為36學時,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設定為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水產養殖專業的選修課,實際開設時間是在學生教育實習之后11月到來年的1月,共9周,每周4學時。在教學中,筆者發現雖然在大四開設時,學生已經具備了預修課程的專業基礎知識,但是由于95%以上的大四學生在這學期復習考研,而“分子生物學”又是許多生物專業碩士生入學考試的必修課,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開設晚,學起來感覺時間緊、壓力大。鑒于此,在2010年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分子生物學改在大三第一學期,以每周2學時的方式面向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水產養殖三個專業開設,這樣學生可以在一個完整的學期內學習這門課,擁有了較為充裕的時間,系統掌握“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從反饋意見上看,學生非常認同這樣的改革。

    2.課程體系的制定和完善

    本校生物專業本科“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體系自2005年以來進行了三次調整,第一次是從2005年起,采用了雙語教學的模式,主要原因是當年本校面臨本科教學評估,雙語教學已經列為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的觀測指標之一,為使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的雙語教學授課率達到15%,綜合各方面因素,“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成為一個試點。為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分子生物學”課程嘗試采用雙語授課形式,旨在提高大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但是當時適合高等師范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原版分子生物學教材很少,幾經篩選,本校最終將《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作為學生的教材。該書以24個專題的形式講述細胞與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的特點,染色體結構,DNA的復制、損傷修復和重組,基因表達調控,分子生物學常規技術,每個專題相對獨立,簡潔易懂,但是系統性和深度尚有欠缺,難以適應學生考研的需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補充大量內容,因此無論教還是學,這本教材在使用中的缺陷都比較明顯。鑒于此,自2009年起,本院選擇了《現代分子生物學》作為教材,首先考慮該書由著名學者朱玉賢等編寫,是“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其次該書也是多所學校分子生物學考研復習的推薦參考書。該書在編排上分11章,從染色體與DNA,生物信息的傳遞,分子生物學方法,基因表達調控,疾病與人類健康,基因與發育,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等方面介紹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和技術,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并未完全按照該書的內容講授,有些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重疊的內容采用略講方式,而有些內容則在教學中進行了補充或刪減,例如:本教材中DNA修復和轉座部分的內容薄弱,脈絡不清晰,筆者主要依據《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進行了補充,而該書中一些與分子生物學主線關聯不緊密的部分,則進行了刪減,2012年,本校在多年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結合本科生的特點,出版了《普通分子生物學》一書,以易教易學作為編書的出發點,參考了多部目前國內外主流的分子生物學教材,構建了一個重在基礎、兼顧前沿、簡潔明了的體系,全書分6章,介紹了DNA的結構和復制,RNA的結構和轉錄,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基因表達的調控,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該書在結構上分為三個模塊,即基因組的維持、基因組的表達和調控、分子生物學技術,方便學生對學科體系的整體認識。

    3.課程內容的優化

    分子生物學是從生物化學分化延伸出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一些內容和生物化學有較多的聯系或重疊。但是分子生物學有自身的學科特點,突出對生命現象分子本質的解析。由于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是在“生物化學”之后開設的,在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通過討論,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兩門課的側重內容,在注意系統性的前提下,著重講解教材的重點與難點,例如:在“生物化學”中已經有較大的篇幅講述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將略講,教師在講解復制、轉錄和翻譯等過程分子機制時,以溫故知新的方式,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進行要點概括,借此為下一步的教學做鋪墊,并檢測學生的背景知識掌握情況,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而且使學科特點在教學中更加突出,專業課教學學時分配更加合理,起到了引導學生關注專業基礎知識關聯性的作用。

    4.課程設置的調整

    鑒于本校生物專業學生普遍有考研的需求,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要求高,希望能更貼近考研的要求,所以在2010年的培養方案中,分子生物學采取了分級、分段開設的方法,在大三面向所有專業開設的“分子生物學”,教學重點放在系統性和基礎性上;在大四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的“高級分子生物學”,旨在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提高專業基礎理論的綜合能力,在學科的深度和廣度上做進一步的擴展,不僅補充了最新的國內外分子生物學前沿和熱點內容,而且選擇一些重點科研院所的考研真題進行剖析,引導學生完成拓展和提高。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贊同這一課程改革方式。

    二、課程實踐環節與理論環節的有效銜接

    實踐教學是“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條件所限,目前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僅開設了理論課,實驗課尚未開設。為解決這一問題,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盡最大可能的將基礎理論的講授和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相結合,堅持既要使教學沿著課程的主線進行,又要努力使實驗技術的介紹與理論課教學合理的銜接的原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驗教學的不足,旨在通過課堂教學,使理論和實驗教學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些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原理和方法按照表1所示的安排在基礎理論部分的講解中進行了介紹。

    作為任課教師,要使課堂教學精彩,還應深入科研第一線,這樣才能利用科研和生產實踐中的例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1]尤其是分子生物學這樣更新快的學科,教師必須了解和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和前沿熱點,將自身科研實踐中的經驗、體會和感悟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專業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努力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內容有效的融合,在教學中采用了一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每節課之后有要點回顧和知識鏈接提示,留給學生較為寬松的時間進行復習和延伸學習;設置一些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提高題、實驗分析題,安排學生課下自行選擇完成,以便學生檢測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時將知識梳理歸納,增加了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三、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的新的教學模式,順應了國家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是考評學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2]2005年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作為第一批教學模式改革的課程,率先采用了雙語教學形式授課,一方面是出于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專業課教學模式的一種嘗試和探索。從2005至2008年的實踐和學生反饋意見上看,雙語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同和贊成雙語教學,認為通過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全英文課件,感覺學習“分子生物學”并沒有開課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難,通過學習,理解和掌握了學科知識體系,專業英文的閱讀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對專業詞匯有一定的積累,很有成就感,對這門課更有興趣了。從任課教師的反饋意見上看,由于難以找到合適的教材,所以在備課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氣,充實教學內容,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信心不足,擔心由于缺乏專業英文口語訓練,造成專業術語的發音錯誤等問題。所以實際上,本校生物專業分子生物學開設的動因主要來自學校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3]筆者認為,雙語教學的有效實施尚需從課程體系、師資培訓、評價機制等多方面予以保證。[4]雙語教學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從實際出發。

    鑒于目前雙語教學可用教材有限,選擇適合的原版教材存在較大的困難,而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更新快,內容多,為適應絕大多數學生的考研難度需要,2009年以來,本校生物專業“分子生物學”選擇了中文教材授課,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系統性、基礎性和前瞻性上,每年的授課內容至少更新30%,從學生的反饋意見上看,這一調整更加貼近學生的需要。這些年來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改革實踐也使本校認識到無論是常規教學還是雙語教學形式,從學科特點、學生基礎、師資條件等因素出發,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服務于人才培養這一目標才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1]鄭用璉.課堂的“磁力”來自哪里[J].中國高等教育,2004,(8):36-38.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7.

    第5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課程體系的制定和完善本校生物專業本科“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體系自2005年以來進行了三次調整,第一次是從2005年起,采用了雙語教學的模式,主要原因是當年本校面臨本科教學評估,雙語教學已經列為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的觀測指標之一,為使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的雙語教學授課率達到15%,綜合各方面因素,“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成為一個試點。為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分子生物學”課程嘗試采用雙語授課形式,旨在提高大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但是當時適合高等師范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原版分子生物學教材很少,幾經篩選,本校最終將《InstantNotesinMolecularBiology》作為學生的教材。該書以24個專題的形式講述細胞與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的特點,染色體結構,DNA的復制、損傷修復和重組,基因表達調控,分子生物學常規技術,每個專題相對獨立,簡潔易懂,但是系統性和深度尚有欠缺,難以適應學生考研的需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補充大量內容,因此無論教還是學,這本教材在使用中的缺陷都比較明顯。鑒于此,自2009年起,本院選擇了《現代分子生物學》作為教材,首先考慮該書由著名學者朱玉賢等編寫,是“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其次該書也是多所學校分子生物學考研復習的推薦參考書。該書在編排上分11章,從染色體與DNA,生物信息的傳遞,分子生物學方法,基因表達調控,疾病與人類健康,基因與發育,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等方面介紹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和技術,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并未完全按照該書的內容講授,有些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重疊的內容采用略講方式,而有些內容則在教學中進行了補充或刪減,例如:本教材中DNA修復和轉座部分的內容薄弱,脈絡不清晰,筆者主要依據《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進行了補充,而該書中一些與分子生物學主線關聯不緊密的部分,則進行了刪減,2012年,本校在多年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結合本科生的特點,出版了《普通分子生物學》一書,以易教易學作為編書的出發點,參考了多部目前國內外主流的分子生物學教材,構建了一個重在基礎、兼顧前沿、簡潔明了的體系,全書分6章,介紹了DNA的結構和復制,RNA的結構和轉錄,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基因表達的調控,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該書在結構上分為三個模塊,即基因組的維持、基因組的表達和調控、分子生物學技術,方便學生對學科體系的整體認識。

    課程內容的優化分子生物學是從生物化學分化延伸出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一些內容和生物化學有較多的聯系或重疊。但是分子生物學有自身的學科特點,突出對生命現象分子本質的解析。由于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是在“生物化學”之后開設的,在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通過討論,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兩門課的側重內容,在注意系統性的前提下,著重講解教材的重點與難點,例如:在“生物化學”中已經有較大的篇幅講述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將略講,教師在講解復制、轉錄和翻譯等過程分子機制時,以溫故知新的方式,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進行要點概括,借此為下一步的教學做鋪墊,并檢測學生的背景知識掌握情況,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而且使學科特點在教學中更加突出,專業課教學學時分配更加合理,起到了引導學生關注專業基礎知識關聯性的作用。

    課程設置的調整鑒于本校生物專業學生普遍有考研的需求,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要求高,希望能更貼近考研的要求,所以在2010年的培養方案中,分子生物學采取了分級、分段開設的方法,在大三面向所有專業開設的“分子生物學”,教學重點放在系統性和基礎性上;在大四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的“高級分子生物學”,旨在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提高專業基礎理論的綜合能力,在學科的深度和廣度上做進一步的擴展,不僅補充了最新的國內外分子生物學前沿和熱點內容,而且選擇一些重點科研院所的考研真題進行剖析,引導學生完成拓展和提高。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贊同這一課程改革方式。

    課程實踐環節與理論環節的有效銜接

    實踐教學是“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條件所限,目前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僅開設了理論課,實驗課尚未開設。為解決這一問題,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盡最大可能的將基礎理論的講授和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相結合,堅持既要使教學沿著課程的主線進行,又要努力使實驗技術的介紹與理論課教學合理的銜接的原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驗教學的不足,旨在通過課堂教學,使理論和實驗教學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些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原理和方法按照表1所示的安排在基礎理論部分的講解中進行了介紹。作為任課教師,要使課堂教學精彩,還應深入科研第一線,這樣才能利用科研和生產實踐中的例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1]尤其是分子生物學這樣更新快的學科,教師必須了解和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和前沿熱點,將自身科研實踐中的經驗、體會和感悟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專業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努力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內容有效的融合,在教學中采用了一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每節課之后有要點回顧和知識鏈接提示,留給學生較為寬松的時間進行復習和延伸學習;設置一些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提高題、實驗分析題,安排學生課下自行選擇完成,以便學生檢測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時將知識梳理歸納,增加了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的新的教學模式,順應了國家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是考評學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2]2005年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作為第一批教學模式改革的課程,率先采用了雙語教學形式授課,一方面是出于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專業課教學模式的一種嘗試和探索。從2005至2008年的實踐和學生反饋意見上看,雙語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同和贊成雙語教學,認為通過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全英文課件,感覺學習“分子生物學”并沒有開課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難,通過學習,理解和掌握了學科知識體系,專業英文的閱讀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對專業詞匯有一定的積累,很有成就感,對這門課更有興趣了。從任課教師的反饋意見上看,由于難以找到合適的教材,所以在備課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氣,充實教學內容,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信心不足,擔心由于缺乏專業英文口語訓練,造成專業術語的發音錯誤等問題。所以實際上,本校生物專業分子生物學開設的動因主要來自學校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

    第6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關鍵詞:環境監測 生物傳感器 生物大分子標記物

    一、引言

    生物技術具有和其他現代高新技術相同的主要特征,諸如開發周期短、效益高的特點,從現階段來看已經突破了基礎的理論研究階段,從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逐步進入技術應用階段。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應用的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不但在食品工業、高新技術農業、藥品和發酵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還在環境科學、環境監測評價及防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預見,生物技術必將成為環境科學中重點應用的技術。

    二、生物技術的研究要點

    1.生物技術的研究特點

    1.1以生物作為研究對象,不過多地依賴于地球上的有限資源,主要在于對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2研究環境相對簡單可行,生物技術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研究過程相對簡單,可實現連續化操作,同時具有良好的環境友好性,能有效地節約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1.3利用生物技術開發的生物制品具有純度高、質量優和安全可靠的特點,是未來新產品開發的一個新途徑。

    1.4能有效的解決傳統技術下不能予以解決的難題,能根據人類的需求對生物的品種進行合理的改良,創造出更加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物類型。

    三、常規監測技術中微生物的應用

    水體中的致病菌有可能引起各種傳染病,因此,水質的細菌學測定,特別是腸道細菌的檢驗,在環境質量評價、質量衛生監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致病菌在水中存在的數量較少,直接監測比較困難,而且檢查結果為陰性也不能保證絕對安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常選用糞便污染指示菌——大腸菌群作為代表 。另外還有發光細菌法、污染物致突變的微生物監測,藻類與水質污染監測方式,用于監測水環境的微生物學指標是可行的。

    四、生物傳感器

    1.BOD微生物傳感器檢測儀(BODs)

    生物化學需氧量(BOD)是環境監測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它表示水中污染物的綜合污染程度。目前國內外普遍規定樣品在 20℃的溫度中培養5d,分別測定培養前后的溶解氧, 二者之差即為BOD5 值,以氧的 mg/L 表示。但該方法操作較復雜,耗時長,且干擾因素多,結果準確度及重現性差,不能及時為環境管理和決策、科研、事故污染鑒定等提供科學依據,無法滿足當前環境監測中快速測定的要求。因此,快速、準確測定水體中 BOD 一直是環境監測中的一大難題,而BOD微生物傳感器檢測儀就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得到廣泛應用。

    2.DNA生物傳感器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

    基于生物催化和免疫原理的生物傳感器在環境領域中獲得了廣泛應用。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開發了以核酸探針為識別元件,基于核酸相互作用原理的 DNA 生物傳感器。該傳感器可用于受感染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分析、優先控制污染物的檢測以及污染物與 DNA 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環境污染監測中具有潛在的巨大應用前景。

    3.可檢測化學制劑和生物制劑的生物傳感器

    美國田納西大學(位于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的研究人員利用由生物工程技術制成的、存在雜質時會發出藍綠輝光的微生物,開發成功一種基于芯片的環境生物傳感器樣品。這種被稱為生物發光型生物指示器IC(bioluminescent bioreporter IC,簡稱 BBIC)的器件技術可在眾多的應用(從航天器到反恐)中巧妙地檢測出氨、鋅等各類化學物質。

    4.光纖化學/生物傳感技術

    光纖技術與光譜分析技術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光纖傳感技術。光纖傳感技術突破了光譜分析的傳統模式,光可由光纖直接導入樣品,而樣品不必放入光譜儀中就能進行測定。特別適用于環境污染物、生物藥物,以及生產過程的原位、在線監測和對樣品的無損測定。早在十幾年前,人們就曾經預言:光纖傳感技術的出現將不可避免地引起分析實驗室及分析控制儀器的又一次革命。隨著環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發展,對各種與人類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的化學物質的測定和變化過程的監測,已顯得特別突出和重要。由于光纖化學/生物傳感技術具有實時、在線及遠距離自動監測和對樣品無損測定等特點,人們對它在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給予了較多的關注,特別是在溶解氧、pH、濕度和水質毒性等監測要素的應用。

    五、生物大分子標記物

    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將生物大分子標記物的檢測應用到環境監測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生物大分子標記物檢測由于其測定指標全面、準確、系統且具有特異性等優點。生物大分子標記物是指生物體內的一些對外界環境變化敏感并能產生一些可檢測變化的大分子物質,這些大分子物質能夠反映環境變化對生物體的影響。

    1.核酸分子標記物檢測

    核算分子標記物檢測方法有核酸分子損傷檢測技術、報告基因標記技術及DNA芯片技術。

    2.蛋白分子標記物檢測

    環境中的許多污染物能直接與生物體內的蛋白質發生反應從而對生物體產生影響,或者誘導 (或抑制)生物體內一些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生物體內一些蛋白質的量。因此,生物體內的許多種蛋白都可以作為環境中有害物質暴露的生物標記物應用于環境監測中。蛋白分子標記物檢測方法有酶分子標記物檢測、金屬硫蛋白( Metallothione in ,MT)的檢測、熱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 in , HSP)的檢測及抗氧化劑防御系統的檢測。

    六、微核技術

    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為了檢測出已經存在或潛在的危害,各種環境污染監測技術應運而生。植物微核技術是根據遺傳學上染色體畸變的原理而建立的一種環境污染的生物監測方法,在對大氣、土壤、水環境中各種有毒污染物的遺傳毒性檢測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國內外大量的對比實驗研究表明,該方法普遍適用于檢測環境致突變物,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監測的有效工具。微核技術可用于監測大氣污染,監測土壤污染,監測水污染,監測有機物污染,監測重金屬污染,監測物理輻射污染。

    第7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關鍵詞】先導化合物;活性篩選;發現

    先導化合物是指通過生物測定從候選化合物中發現和選定的具有某種藥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穎的化學結構,并有衍生化和改變結構發展潛力,可用作研究模型,經過結構優化,開發出受專利保護的新藥品種。

    一、先導化合物的尋找

    (1)從天然產物活性成分中發現先導化合物。19世紀至20世紀期間,從植物中提取、分離得到了許多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藥物。這些藥物無需修飾即可直接應用于臨床,如嗎啡、奎寧、紫杉醇等。此外,還有許多藥物是以從植物中提取的物質為先導化合物,進行結構修飾,獲得了很好的治療結果。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從動物和微生物中分離提取并獲得新的先導化合物。多種具有抗菌活性的天然抗生素被分離出來,如青霉素、四環素、鏈霉素、氯霉素、紅霉素等。對天然菌類提取物的優化蓬勃發展,創制了百余種抗生素,包括后來在臨床中得以廣泛應用的阿莫西林、頭孢哌酮和阿齊霉素等。同時,大量的非抗生素類藥物也從這類先導物種被提取或優化出來,包括從橘青霉素中提取得到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美伐他汀等。內源性生物活性物質也是先導物的重要來源。開發和應用體內這些微量的內源性物質為先導化合物尋找新藥是目前藥物研發領域中的新興方向。(2)通過分子生物學途徑發現先導化合物。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可以利用這些研究來發現先導化合物。(3)從代謝產物中發現先導化合物。代謝產物是指新陳代謝中的中間代謝產物和最終代謝產物。科學家利用高端技術進行提取和分析這類先導物并進行改造以獲得新藥。如由二級代謝產物偶氮化合物磺胺米柯定發現磺胺類強力和長效H1受體拮抗劑諾阿司咪唑,由于其不易通過血腦屏障,因此無中樞鎮靜作用,也沒有抗膽堿作用,它與組胺競爭細胞上的H1受體,起抗過敏作用。(4)從臨床藥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藥新用途中發現。臨床藥物的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惡心、干嘔、視力模糊、頭昏、嗜睡等。根據這些不良發應研究其作用機制,可以發現某些先導化合物。如新型的碳酸酐酶抑制劑利尿藥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二、先導化合物的活性篩選

    (1)非抗菌活性先導化合物的篩選。現代生物技術,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使采用重組微生物技術篩選非抗菌活性先導化合物顯示出優越性。該方法簡化了分析檢測過程,降低了結果的假陽性的發生,適用于高通量篩選系統。目前采用此技術建立了許多有效的先導化合物篩選模型。以重組微生物技術為基礎的靶位篩選系統是將編碼外源靶蛋白的基因克隆,轉移到宿主(微生物)體內并進行表達,再采用經典方法對重組微生物的特性(如存活)進行評價。(2)抗癌活性天然先導化合物的篩選。隨著對腫瘤發生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以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相關酶、受體為作用靶點,設計出一些利用新的作用機制篩選抗癌藥物的方法。例如,抑制DNA拓撲異構酶、抗有絲分裂、抑制生長調節及信號傳導途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方法。這些方法特別適用于天然抗癌先導化合物的跟蹤分離篩選,利用這些方法已篩選出一些新的有潛在抗癌活性的天然先導化合物。(3)抗氧化活性先導化合物的篩選。抗氧化活性先導化合物一般應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例如,利用多靶點機制,從南海真菌中分離出來的一系列全新結構的鹿角縮酮類化合物,此類化合物能抑制苯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環收縮,與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劑L-NAME合用能明顯減弱其舒血管作用。而且,能顯著抑制過氧化氫誘導的細胞凋亡、線粒體膜電位下降和細胞色素C的釋放,也提示該化合物具有胞內抗氧化作用。

    三、先導化合物的優化

    先導化合物存在缺陷,如活性不夠高,化學結構不穩定,毒性較大,選擇性不好,藥代動力學性質不合理等等,對先導化合物進行化學修飾,進一步優化使之發展為理想的藥物,這一過程稱為先導化合物的優化。優化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化學操作和生物學評價、發現決定藥理作用的藥效團;或得到特異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藥物。二是改變先導化合物的化學結構,反復試驗。例如利用生物電子等排體對先導化合物進行優化。

    參 考 文 獻

    [1]趙愛國,韓宇萍.從植物藥中篩選先導化合物的策略[J].中國藥房.2002(9):517~519

    第8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有些企業為了節省開支,不安排員工體檢,甚至雇傭患有傳染病的工人加工生產食品,導致食品存在病原體,危害消費者的健康,食品運輸和儲存的管理問題。在食品進入市場的過程中,包裝、儲藏和運輸出現問題,會造成食品污染。有些食品因檢測的技術和方法不當,樣品檢測過于單一,食品凈化不徹底,也使食品的質量得不到保證。

    現代生物技術及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1.現代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又稱為生物工程,主要是以現代生物科學為基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并根據生物的某些特性,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改造以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新型技術。現代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質工程和發酵工程五個領域,這些技術在食品安全管理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基因工程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和基礎,它幾乎貫穿于細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等其他領域,并對這些領域的技術具有指導作用。(1)基因工程:又稱為分子克隆技術、DNA重組技術,是以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為基礎的一種新興生物學技術,在分子水平上將異源基因與載體DNA在生物體外進行剪切、拼裝和重組,并通過微生物質粒、噬菌體等作為載體,將重組后的DNA轉入受體細胞,從而獲得符合人類需要的產品或創造出新特性。(2)細胞工程:是一種運用細胞生物學技術,有計劃有條理地改良遺傳物質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細胞培養、細胞移植、細胞融合、細胞重組等技術,與基因工程有許多相似點。應用細胞工程進行育種和培養獲得新的遺傳物質,往往比普通的遺傳物質具有更高的抗性和更多的營養成分。(3)酶工程:是指利用酶、細胞器等具有的特異催化功能對酶進行改造,借助給定的技術手段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產品,主要包括酶的固定化技術、酶的修飾化技術和細胞固定化技術等。酶工程在食品添加劑、食物保鮮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食品中添加一種或幾種酶,根據檢測結果可評價食品的質量,操作簡捷,可行度高。(4)蛋白質工程:是一種在基因工程的基礎上,融合蛋白質晶體學、蛋白質化學等科學而達到人類需求的新型技術。由于它是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所以也稱為“第二代基因工程”。2.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現代生物技術運用于食品生產已有很長時間,它被廣泛用于輔助生產發酵類食品,如酸奶、面包等。現代生物技術具有靈敏度高、定位準確、迅速等獨到的優點,它在食品安全檢測、安全管理控制領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創新性的技術不斷被研發出來,對食品功能性的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換言之,在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中引入生物技術,可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分為食品安全檢測管理和食品加工管理。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目前廣泛采用的生物技術有分離培養法、免疫學培養法、分子生物技術、生物芯片和生物傳感技術等。以生物芯片為例,它是食品檢驗中快捷的技術,根據食品的安全情況建立安全檢測監控體系,找出食源性疾病的閾值,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預警和反應系統。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如對食品中毒素的檢驗和殘留藥物的檢測等,生物芯片都可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生物工程技術在食品加工管理中主要應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等技術。以基因工程為例,它應用于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優化食品的生物資源和品質。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可改良動植物的品種,比如,可培養抗病蟲、抗病毒的植物或耐干旱耐潮濕的植物,這為制作食品消除了很多安全隱患。目前,市場上許多轉基因食品以其獨有的性質廣受消費者歡迎。同時,基因工程還可改善食品的品質,比如,可改良奶牛的生長激素,既增加牛乳的產量還提高牛乳的質量;可改良豬的生長激素,控制豬的總質量與其瘦肉的比例。二是改進食品中的菌類。不良菌種不僅給食品帶來危害,而且還會使整個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癱瘓。原因是:一旦用不良菌種發酵,食品的質量就會下降。食品安全管理的目標就是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用不良菌種而使食品質量受損,從客觀上直接給食品安全管理帶來了危險。而基因工程可改良菌種、提高食品發酵的安全性,從而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1994年美國Calgene公司研制的轉基因番茄上市,這是第一個通過食品安全管理的轉基因植物食品。在我國,轉基因水稻、玉米、小麥和各種水果也都通過了食品安全管理系統檢測,并在全國范圍廣泛采納。

    第9篇: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范文

    一、通過所系融合構建園藝生物技術教學平臺,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

    (一)整合資源,為培養人才提供良好的實驗研究條件園藝學一級學科下包括的果樹、蔬菜、花卉、茶學、園藝產品采后學等二級學科(或方向)都涉及生物技術。由于學科劃分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從事品種改良以及采后生理學的教師、設備等被分散在5個不同系中,不利于園藝生物技術的發展。2002年,華南農業大學整合園藝學科中與生物技術有關的人員和儀器設備,構建了園藝生物技術教學與實驗實習平臺———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該所為校級研究所,下設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室、細胞工程育種研究室和脫毒與快繁室等3個研究室(或實驗室),主要為科研和培養研究生提供實驗條件。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的人員全部來自園藝學院各系,其中教授8人。

    (二)教學與科研結合,努力提高本科生的實驗技能和研究能力2003年,根據園藝學科及華南地區園藝產業發展的需要,園藝學院創設了園藝生物技術方向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為方便教學管理,在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又組建園藝生物技術系,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與園藝生物技術系聯合辦公,人員及設備統籌使用。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園藝生物技術系則側重于本科生教學和培養上,兩者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相互支持。通過所系融合,使教學和科研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改善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驗條件,不僅大幅度提高了園藝生物技術平臺的使用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生物技術實驗技能和研究能力,同時還促進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園藝生物技術平臺的教師近年來承擔了2項“863”課題、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50多項省部級課題。以果樹、蔬菜、花卉和茶樹等園藝植物為材料,開展了分子標記、基因分離和克隆、轉基因、基因功能鑒定、細胞工程、種苗脫毒與快繁及采后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顯著;同時還承擔了多項學校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為本院和外院學生開設20多門課程。

    (四)加強硬件建設,為新專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靠的實驗教學保障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需經過嚴格的技術訓練,如果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創建園藝生物技術專業將成為空談。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驗設備相對比較昂貴,僅靠教學經費不可能滿足儀器購置的需要。因此,必須通過科研帶動學科建設,利用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廣東省211工程建設和重點學科建設、本科優教評估和人才引進等項目,多方籌措資金。有了良好的實驗條件、配套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為新專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靠的實驗教學保障。

    二、制定科學的課程方案

    園藝生物技術專業根據現代生物技術的特點,結合園藝專業的發展趨勢,制定了“園藝+生物技術”的復合模塊培養方案。園藝,是本專業的立足點,要“站穩”,但不應該花費太多的學時。我們壓縮了原有園藝專業課中的“各論部分”的課時,保留園藝學的核心課程園藝概論、園藝植物分類學、園藝植物育種學和園藝植物栽培學等,形成“園藝模塊”。生物技術模塊則開設園藝植物生物技術、植物細胞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原理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等專業主干課,另外還設置了一些選修課,形成全新的課程方案。

    三、建立和完善園藝生物技術學科及其理論體系

    由于園藝生物技術是園藝學的一個新興領域和學科分支,從園藝生物技術所成立之初起,就特別重視學科建設和園藝生物技術理論體系的建立。2002年,華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編著了《園藝植物生物技術》一書作為研究生校內教材使用。由于該教材學術體系較系統、理論較嚴謹、體例統一、內容新穎和能充分反應園藝植物特點等因素,于2005年被教育部遴選為“研究生教學用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國內首次公開出版的《園藝植物生物技術》研究生教材[1]。2007年又主編出版了“國家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和《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實驗指導》等本科生教材[2-3]。

    四、創新實驗室管理機制,實行全面開放和資源共享

    從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與園藝生物技術系成立之初起,所系實驗室就按照開放型教學研究實驗室的模式進行運作,建立和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對本科生、研究生實行完全的開放管理,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力促進了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綜合與滲透,加強了橫向聯系和合作,提高了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成人性开放大片|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激情成人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