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特殊教育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特殊教育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特殊教育教學反思

    第1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翻譯規范、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大陸譯本、臺灣譯本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翻譯研究迅速發展起來。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統理論。他用一種描述性的以目標語為中心的,關注功能和系統的方法來進行翻譯研究。從此,翻譯研究開始從純理論研究走向文本描述。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Toury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描寫翻譯研究理論。Toury(1995:21-112)認為,如果翻譯研究不想依靠語言學等其他學科并自身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那么它必須發展一種描寫性方法。Toury提出了著名的翻譯規范理論。它通過對譯者翻譯行為趨勢的描寫和研究來構筑翻譯研究的理論體系,并將其運用到翻譯實踐和翻譯相關活動中,作為理論指導。

    本文選擇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和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第七本兩個版本作為文本分析對象,分別從三個翻譯規范的角度研究并比較了大陸和臺灣兩個中文譯本在各個層次上的翻譯規范。

    2.預備規范

    預備規范包括翻譯方針的選擇以及翻譯的直接程度,是翻譯行為開始前影響譯者的宏觀因素。

    我們來看一下大陸的翻譯版本及其譯者。在哈利波特的前六本的譯本中,由于譯者在不斷變換,我們會發現譯作中出現主人公名字前后不一致、作品風格截然不同等問題。為了在作品風格和語言上達到高度一致,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第七本的翻譯決定交由翻譯經驗豐富的馬氏姐妹。由于馬愛新在國外,兩姐妹經常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進行溝通,翻譯出來的第七本也大受歡迎。

    臺灣系列譯本,前三本是由彭倩文所譯。彭倩文也翻譯過許多兒童文學作品,包括Peter Carey的Jack Maggs,Thomas Keneally的Schindler’s List等。后三本由彭倩文為首的團隊翻譯。

    J.K.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主要的受眾群體是兒童,所以原文語言淺顯易懂,簡單活潑,便于兒童理解和接受。因此,譯文的總體風格應與原文保持一致,采用平實簡單的語言,但又要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兩本譯文在這一點上都把握住了基本方向。

    3.初始規范

    初始規范是譯者自身的宏觀選擇,確定譯文究竟是傾向源語規范還是目的語規范,是更注重譯文充分性還是可接受性。

    Example 1:

    Lupin,greyer,more lined; …… and Mundungus Fletcher,small dirty and hangdog,with his droopy,basset hound’s eyes and matted hair.

    馬譯:盧平,更加憔悴瘦削;……蒙頓格斯?弗萊奇,小個子,邋里邋遢,一副猥瑣樣,眼皮像短腿獵犬那樣耷拉著,頭發蓬亂糾結。

    彭譯:路平頭發更白了,臉上的皺紋也更多了;……還有矮小骯臟、鬼鬼祟祟的蒙當葛?弗列契,一雙無精打采的短腿獵犬眼睛和一頭缺乏光澤的頭發。

    在描寫Lupin的時候,“greyer,more linked”被分別翻譯成了“更加憔悴瘦削”和“頭發更白了,臉上的皺紋也更多了”。這樣看來,大陸版本的描寫稍顯抽象,臺灣版本的描寫更加具體形象,就更容易為年輕讀者們接受。

    但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同一譯者在翻譯同一部作品的過程中有可能從以源語規范為主轉換到以目的語規范為主,反之亦然。這就說明翻譯規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在考慮多種現實因素的情況下,可以不斷進行選擇。張南峰就曾指出:“翻譯等比較復雜的活動,可供選擇的行為比較多,例如一個詞或者句子怎么譯,甚至有無限的可能性”(2008:116)。總而言之,翻譯是一個靈活多變的過程,譯者也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本文所討論的哈利波特第七本的兩個譯本在其所在地區都大受歡迎,可以說達到了可接受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在翻譯開始前,預備規范和初始規范決定了譯者的宏觀策略。而在翻譯開始之后,則由操作規范影響譯者的微觀策略。

    4.操作規范

    操作規范涉及翻譯過程中具體翻譯策略的選擇,可分為結構規范和語篇規范,屬于影響翻譯作品的微觀因素。語篇規范包括語言規范和文學規范;結構規范主要是指譯者在翻譯中對原文本的增刪、搬移和重組。

    譯者為了迎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通常會對原文本進行省譯、增譯和改譯。在JK羅琳創作這部作品的十年中,很多當年的小讀者都已經長大,同樣作品中的主人公們也長大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話,如果說第一本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那第七本就是一部青少年讀物。作品的內容也從歡快喜悅的魔法世界變成了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危險經歷。第七本書的風格更加嚴肅沉郁。因而譯者也會采用更加正式的詞匯來描寫主人公,來敘述整個故事。

    在結構規范上,譯者會根據目的與文化的習慣,對源語文本進行省譯、增譯和改譯??傮w來說,目的語規范對譯者策略的選擇起著主要作用。

    語篇規范包括文學規范和語言規范,前者主要指譯者決定用什么來翻譯某種體裁、某種文學作品,后者則包括一般的語言或文體規范。

    Example 2:

    ‘Genius!’yelled Harry.

    馬譯:“你太有才了!”哈利喊道。

    彭譯:“真天才!”哈利喊道。

    “你太有才了”這句話2007年春節聯歡晚會后變成了熱門詞匯。臺灣版譯成“真天才”,只是將意思平實地表達出來??梢哉f,馬譯在這里更加的本土化,不僅具有充分性也有可接受性,而彭譯只照顧到了后者。

    在語篇規范上,臺灣版和大陸版譯本語法上盡量保持對源語文本的充分翻譯,以學習英語語言規范,完善漢語;另一方面為了內容的傳達以及譯文的可接受性起見,又無法擺脫漢語的語言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仍傾向目的語的語言規范。

    5.小結

    總的來說,大陸版本的中文譯本更加傾向于源語語言規范,比起可接受度來說更具充分性。相比而言,臺灣版本譯本以目標語語言規范為主,更具可接受性。但兩個譯本都比較忠實,譯者的意圖都得到了較好地實現。

    翻譯研究正在從規范性翻譯研究走向描寫翻譯研究,規范性的翻譯研究更多的是微觀的研究,不夠全面。翻譯研究還應該有另一個視角,也就是宏觀的視角。兩者并不矛盾,兩者應該結合起來,這樣的翻譯研究才能揭示翻譯的全部。

    References:

    [1] Rowling,J.K.2007.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 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J].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 皇冠編譯組譯.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M].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第2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是特殊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它指導學生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學科教學基本理論、一般規律和基本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從事特殊教育學校教學的能力。但是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在工作后表現出小學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明顯欠缺的問題,需要盲校、聾校花費較長時間來培訓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小教專業的畢業生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扎實,進入工作崗位馬上能夠適應教學工作,致使許多盲校、聾校在招聘時寧愿選擇小教專業的畢業生。這種現象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現有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學校對師資的需要?應如何有效地設置特殊教育教學法?本文試通過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研究,使學生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基本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力,滿足特殊教育學校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為其他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講授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設計

    筆者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專業2012級和2013級學生――分別是98人和80人為教學對象,根據該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對現有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的教材進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復的內容,重新編排教學大綱,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邊教學邊調整課題方案,不斷完善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采用了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本課題是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一邊實施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教學,一邊調整教學計劃,使現有的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逐漸符合特殊教育學校需要。

    三、研究過程

    本教學研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收集相關資料

    這個階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和信息,擬定課題方案,整合教材。筆者和其他課題組成員基于特殊教育學校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和新課程理念,根據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兩類兒童的特點和小學數學學科知識體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和《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作為教材,選用《小學新課程教學法》和《小學數學教學基本功訓練》小學數學教學法和網絡資源等為教學參考資料,通過對《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及其他教學參考資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包括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等理論知識。

    (二)第二階段――實施教學階段,調整教學計劃

    1.理論教學。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著重從理論方面闡述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其中第一部分闡述了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法的基本理論;第二部分闡述了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及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包括數與代數的教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和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

    2.實踐教學。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應通過實踐課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學技能,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突出本課程的實用性。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實踐教學由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部分構成,校內實訓主要通過課內討論、試講、說課和評課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數學教學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實訓則是利用見實習、畢業實習和就業(頂崗)實習等機會在基層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實地教學,由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作專業指導。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為例。該校與廣西南寧市盲聾啞學校、百色特殊教育學校、北海特殊教育學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學校建立見實習基地,為學生見實習提供很好的實踐場所。另外,這個階段根據課程實施的具體要求,選編及錄制了部分學生教學錄像,以配合教學。

    3.教學方法的選用。本課程的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借鑒先進的教學模式,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和實踐型教學法等。

    4.考核手段的選用。在考核上,改變傳統作業與考試方式,將每部分教學理論與特殊教育小學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寫教案、試講、制作課件等作業形成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理論,同時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本課程采取平時作業和期末考查相結合的方式,平時作業(占總成績的40%)包括課堂討論、教學計劃設計、觀摩課的評析、校內實訓(試講、說課和評課);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60%)為隨堂考查,為指定教學內容按照要求設計一份教案,并選派小組代表在限定時間內進行試講。

    在第二階段,筆者采用行動研究法,一邊實施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教學,一邊調整教學計劃,使現有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逐漸符合特殊教育學校需要。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整理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這個階段筆者將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法這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課件、教學案例集和學生實踐作品集匯編成教學資源包,這些既是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為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講授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提供參考。

    四、實踐效果及反思

    本課題立足于特殊教育學校對師資的需要,通過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能力。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獲得學生基本認可,學生在見實習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學技能也獲得見實習單位的肯定,2012級學生現已畢業,就業率達到百分之百,用人單位對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非常認可。

    第3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同課異構;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

    一、引言

    隨著《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等文件相繼印發,特殊教育迎來了新一輪改革,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教育教師作為特殊兒童的教師,不單純是學業教師同時也扮演著生活助理師、心理輔導師、康復訓練師的職責,是學校、家長與學生的最重要的紐帶。因此,如何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具有重要意義[1]。

    二、特殊教育教師發展的制約瓶頸

    目前特殊教育對象復雜化、多重化給特殊教育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單純的學科知識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加上很多特殊教育學校在一開始由于沒有準入制度的限制,大部分普校教師在沒有經過任何培訓或者儲備任何特教知識的情況下就可以轉崗進入特校工作,他們面對一些情況復雜的孩子沒有很好的處理應對方法和能力,而職后培訓大部分也是理論講授居多,沒有開展針對性實踐跟崗,難以實現一訓一得,這給特殊教育教師的后續培養和特殊教育學校發展帶來了很大問題。而“同課異構”作為一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不僅貼近教師教學實際,有利于構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動,而且它在資源共享的同時,關注人與人之間思想的融合,傾向于一種力量的感召,能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2]。

    三、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成長分析

    本文主要通過對訓前、訓中、訓后三個階段進行“同課異構”課程設計實施,有效提高特殊教育教師課堂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其專業成長(如表1所示)。

    基于“同課異構”的培訓課程實施后,通過進一步開展了訓后跟蹤調查和訪談了解特殊教育教師訓后感受。在訓后問卷調查中教師們對“同課異構”任務驅動的培訓模式整體滿意度達到85%(如圖1所示)。

    同時在基于“同課異構”的培訓活動中,學員們認為,第一,“同課異構”材不同的處理,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中體現了執教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風格,可以充分實現資源互補。第二,通過“同課異構”活動,領略到了各所特殊學校的精英教師教學,同時從導師點評和學員互評中學到很多,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的優點,看到了“一個資深的教師都是從小事慢慢成長”,再回到學校重新上這節課時,就會有新的思路,就會有更大的進步和成長。第三,“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教研交流活動,讓學員能夠真正實現認真去聽、認真去想,認真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從而碰撞出新的教學理念,引發出對課堂最優化的思考。

    從課堂滿意度調查結果和這些一線教師分享的心得中可以看出“同課異構”活動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和觸動,有助于教師自我教學風格形成和思想智慧的啟迪,能夠促進特殊教育教師有效成長,具體總結分析如下。

    一是立足參訓教師實際,分層分類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滿足差異性教學需求。特殊教育兒童的類型多、程度重,學生差異大,課堂教學干擾性強,秩序容易失控,特殊教育教師除了掌握單純學科知識外,還需要綜合掌握運用心理調適、康復訓練、評估診斷等多學科知識,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師群體小,特殊教育培訓項目往往是不分學科的集中培訓為主,這種傳統的集中理論培訓與集體跟班觀摩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特殊教育教師現實需求。因此,立足目標需求,按照盲、聾、培智、其他類別等進行分層分類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可以很好幫助參訓教師實現個性化教學培訓,滿足差異性需求,提高培訓實效。

    二是通過“同課異構”活動,促使同學科教學的參訓教師實現“幫扶帶”,互研教材,產生智慧碰撞。在培訓過程中,按盲、聾、培智等三大類分組進行“同課異構”活動,期間既有一線特殊教育名師的跟崗實時指導,又有同學科教學的參訓教師的互相切磋,很好實現新老教師“幫扶帶”。在整個過程中高校教師全程理論指導,一線特殊教育名師全程答疑解惑,不斷推進參訓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研討和相互點評,各參訓教師對教學設計進一步完善后再進行組內“同課異構”展示[3]。教學研磨過程中參訓教師為了避免“撞車”或者“照本宣科”,會更加深入研究學生與教材,采取“自行備課,組內研磨”的方式,使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方面做到“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讓參訓教師在短時間內領略不同教師風采,看到各師各教,各顯神通,產生智慧碰撞,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例如,有學員認為“通過同課異構能感受到其他老師對教材的深刻解讀,感受她對課堂的準確把握,領略到她對課件技術、網絡視頻和生活視頻精妙運用,體會他們對學生的密切關注,從而更好有助于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三是“同課異構”培訓研習,打破常規“集體培訓,個別展示,群眾觀摩”的弊端,實現人人參與互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凇巴n異構”的培訓設計,打破特殊教育教師常規培訓中多學科混合培訓、集體跟崗觀摩,無法滿足差異性需求的壁壘。通過針對性開展的同學科教學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能夠突破特殊教育學校校內小群體交流,思維受限的弊端,提供了校校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參訓教師跳出各自的舒適圈,接觸和看到更多優秀名師的展示和指導。同時在培訓過程中既有一線名師“同課異構”示范展示,又有組內教師“同課異構”示范研磨和組間優秀教師代表“同課異構”展示,層層推進,互聽互評,促進反思,另外還建構有“高校專家+基地名師”的雙導師指導機制,讓參訓教師充分實現理論到實踐的相互融合轉化,達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提升課堂教學能力,促進專業成長。

    第4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1 特殊教育學校校本研修的內容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校本研修的內容包括理論學習、課堂實踐、教學研究、基本功訓練和論文寫作與答辯等內容。

    1.1 理論學習。根據聽障、視障、智障等不同專業,學習并掌握相關特殊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法律法規。每一名教師都要制定一份三年的專業成長規劃;針對新入職教師,還應制定“青年教師三年校本研修計劃”:第一年,系統學習手勢語、手指語、盲文,熟悉盲、聾、智障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特殊教育課堂教學常規;第二年,熟悉各科教材、教法,能基本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第三年,傳承和發揚骨干教師的優良傳統,能獨立承擔并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1.2 課堂實踐。特殊教育的課堂實踐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包括聽課、上課、評課等環節。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賽教和學科教研活動,并組織學科組長和學科組成員對每一節課進行現場點評。全體教師要積極參與,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1.3 教學研究。教學研究包括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改革研究和教育專題研究等。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催化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應制定相關的教科研管理和獎勵制度,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級科研課題,通過課題的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4 基本功訓練。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基本功包括手勢語、盲文、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計算機操作和多媒體運用等。基本功訓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校本研修中,青年教師基本功的學習與考評一般都穿插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因此,教研組在特教教師基本功培訓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5 課題研究。課題研究的過程包括選題、收集資料、制定和實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數據、撰寫論文、總結成果等,這是特殊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必需具備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學校校本研修的方法

    2.1 理論學習。方法一:學校分期布置學習任務,讓教師學習各自專業的理論,以自學為主。要求做學習筆記,寫學習心得,定期進行考核和檢查。方法二:根據學校校本研修實際和教改課改的情況,采取自薦與聘任相結合,發揮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各學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帶頭示范作用,通過講座或示范課的形式向同行傳授課堂教學經驗、展示教學基本功與教學技能,促進全體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方法三:開展“一人學習,眾人受益”式研修。要求外出學習、考察培訓的骨干教師,必須寫出學習匯報材料,同時制作成幻燈片,利用校本研修時間對全員教師進行二次培訓,產生“一人學習,眾人受益”的效應。

    2.2 課堂實踐。方法一:堅持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教研制度。尤其是近年來,電子教案的使用,為教師集體備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次備課更是教師個性教學的體現。方法二:發揮優秀教師引領作用。特殊教育學校要堅持做好“青藍工程”,讓每位教齡在三年以下的教師尋找一名師傅“結對子”,并簽訂師徒協議,定期組織匯報課,以這些特定形式將老教師對新教師的傳、幫、帶落到實處。從而有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2.3 教學研究。方法一:開展大教研活動。大教研活動包括集體備課、個人授課、現場說課、全校反饋、積極修改等環節。它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突飛猛進、迅速的成長起來。是打造骨干教師的一個比較有效的途徑。方法二:開展校園網絡學術論壇活動。利用校園網絡平臺,讓教師們積極在網上發表教學反思、教學經驗論文等,達到資源共享;學??梢院Y選出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文章推薦到特殊教育期刊上發表,促使教師的科研水平、專業技術能力等的顯著提高。

    2.4 基本功訓練。基本功的訓練是提高新教師素質的重要方法。學校每學期應制定一定的學習任務,研修教師自己進行練習,學校在一定的時間進行考核。實行基本功過關制度,教師的每一項基本功都要達到一定的標準。

    2.5 課題研究。方法一:專家引領。針對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普遍出現的疑難和困惑,定期不定期地邀請國內知名特教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實踐指導等活動,進行“現場診斷,臨床會診”,幫助教師解答疑難。方法二:實踐提升。隨著特殊教育課程改革步伐的邁進,國內許多特殊教育學校開始試用普校教材,與聾校教材相比,知識和信息量增大了、廣泛了,教育資源豐富了,但針對特殊學生,教育的難度也加大了。教師該如何根據特殊學生特點把握好教材的程度呢?學??梢苑纸萄薪M設立運用教材課題,讓教師們邊探索運用邊總結經驗,撰寫科研論文,以培養和提升教師課題研究能力。

    3 特殊教育學校校本研修的層次

    3.1 抓緊新教師培訓,做好入職第一步。對于處在步入特教崗位初期的新教師,應主要進行進入職業角色、熟悉特教崗位工作方面的崗位培訓。培訓內容為特殊學生心理學、教育學等業務理論知識以及中國手語、中國盲文等基本功訓練,同時要為每個新教師安排一名指導教師手把手的進行指導。學期末對每名新入職教師進行業務理論以及基本功考核,同時要求他們為全校老師上一節課堂教學匯報課。這些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為新教師的順利上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2 搞好青年骨干教師培養,打造教師隊伍中堅力量。對于處于職業成熟期的教師,主要進行勝任職業角色方面的培訓,賦予他們一定的課題研究任務或培養新教師任務,促使其摸索和積累一定工作經驗,提高職業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績。

    3.3 塑造專家型教師隊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對于處于職業高原期的教師,學校應多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向前邁進,渡過教師成長過程中比較困惑、痛苦的階段。以尋求新的生長點后取得新的發展和新的成績,實現生命歷程質的飛躍。

    4 特殊教育學校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

    4.1 規范校本研修的層級管理。校本研修工作必須有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管理場”,使所需管理的項目(包括人員、課題、時間、信息等)一進入這個“場”,就能運轉自如,“低耗高效”。為此,學校應構建校本研修組織系統,形成校本研修網絡,有利于校本研修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校級領導是校本研修的決策層,把握校本研修的方向,并提供人、財、物、時等方面的支持;各職能部門是執行層,具體組織和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并通過管理擴大參與面,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組是基礎層,在教研組長的帶動下,參加到校本研修和教科研活動中。

    4.2 做好校本研修組織制度管理。學校應建立健全的一整套的校本研修組織管理制度,包括校本研修方案審查制度、校本研修過程指導制度、校本研修檔案管理制度、校本研修評價激勵機制等,使校本研修工作形成長效管理機制,以保障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實處。

    4.3 注重校本研修的資料管理。學校應要求教師嚴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項工作,注意做好教學檔案和個人檔案資料的積累工作,做到有計劃、有總結、有反饋、有整改、有實效。學??蓪⑿1狙行藁顒又杏楷F出的優秀教案、教學反思、典型案例、教育故事、心得體會等整理成冊,讓大家共享、共勉,給教師成就感。

    第5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特殊教育專業自開設以來,就有兩種人才培養取向:一是以知識型、研究型人才為培養定位,以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為主;二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給予特殊教育高度關注,要求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出臺,明確提出建立“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師中培養康復類專業人員。

     

    在這種政策背景下,眾多高校紛紛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并加強康復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即使以知識型、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北京師范大學也在思考培養出的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復學專業,重點培養能勝任未來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復訓練人員,成為與特殊教育學平行的專業。一些院校紛紛申請增設此專業。但是,現實情況是,有教育康復學專業的院校仍是少數,絕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專業。這些院校為了適應特殊教育的發展,加強康復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就要增加一些康復類課程。

     

    部分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增開了動作康復訓練課程,以針對有動作障礙的人士開展康復訓練為教學目標。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也有類似的專業或課程,如運動康復學、物理治療學等。但是醫學、體育院校開設的類似課程因為培養目標的不同,在教學中難以給師范學校中的動作康復訓練課程提供指導。所以,探索適合特殊教育專業動作康復訓練課程的教學實施方案成為當務之急。

     

    一、動作康復訓練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目前,特殊教育專業開設該課程的主要有重慶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昆明學院等少數院校。各院校在課程開設中,課程性質、課時、實驗教學、評價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慶師范大學以課外選修課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時間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一年的學習;理論課時較少,以大量的實踐為主。考核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整體來說,這些院校的課程開設,主要以實際情況為依據,相對來說缺乏借鑒性。所以,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一)可供師范類院校學習的訓練方法有限

     

    學校針對動作障礙人士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種,如針灸、按摩、理療、運動療法等。師范類院校的學生由于缺乏醫學背景,再加上未來面對的主要是有動作障礙的兒童,所以,在動作訓練方法的選擇上和醫學、體育類院校有較大差別。

     

    (二)師資缺乏

     

    目前,全國幾乎所有的特殊教育專業都面臨康復訓練師資缺乏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康復訓練人才的培養需要長期進行;而且這類課程的實踐性強,需要教師具有大量的臨床實踐教學經驗,而這也是缺少此專業高校教師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師資的缺乏成為制約課程的一大問題。

     

    (三)重理論,輕實踐

     

    由于師資缺乏,而且現有師資的實踐能力有限,所以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建設中,存在完全的純理論教學;或者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安排少量的實踐課。這樣安排的結果,就是培養了一批“紙上談兵”的人才,與該課程的教學要求相去甚遠。

     

    二、對動作康復訓練課程的思考

     

    (一)對課程的認識

     

    動作康復訓練課程體現“醫教結合”的課程設置理念,旨在培養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康復技能。在課程定位上,學生不能向醫學類院校的相關課程看齊。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沒有深厚的醫學基礎,只是開過一門課——特殊教育醫學基礎。它主要是介紹和各類特殊兒童有關的醫學問題,并沒有深入講解人體的神經、肌肉,以及人體各動作出現的影響要素。其次,教育康復和醫學康復有所不同。作為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立足點和歸宿還是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雖然康復機構也成為就業方向之一,但是康復機構的基本要求還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學,特別是個別化教育為主;醫學類康復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出路則以醫院或醫院系統為主。從這兩點出發,筆者認為,醫學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來用到特殊教育專業中,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借鑒醫學院校的動作康復訓練課程,進行加工、整合,以適應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選用

     

    目前國內相關課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醫學基礎的醫學、體育院校學生使用,對醫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師范生來說,這些教材的難度較大;而且相關的教材主要是對運動康復方法的介紹,沒有提及運動康復的對象??紤]到課程面向的對象特點及今后的服務對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陳秀潔主編的《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和金容主編的《動作障礙兒童訓練新指引》這兩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教學內容。這兩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學和運動學的知識較少,較適合師范類院校使用。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分配

     

    根據動作康復訓練的課程目標分析,學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內容:動作康復訓練的對象——腦癱兒童的定義、病因、診斷、合并障礙;正常兒童的動作發展和腦癱兒童異常姿勢發育;動作康復訓練方法——平衡療法的基本理論、重要觀念;肌張力及其檢查;動作障礙的評估;動作訓練的技術和方法。如果相關院校的課時較多,還可以加入日常擺位技術和動作訓練的其他方法的介紹。對于基本知識以理論講授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實踐教學為主。

     

    (四)實踐實訓環節的探索

     

    1.編制實驗課教學大綱和學生實訓指導手冊。與實踐課對應,教師教學要制定實驗課教學大綱,明確實驗課時數、實驗名稱、實驗的目標、實驗的內容,便于老師開展實踐教學;與實驗課教學大綱相應,教師教學要制定學生的實訓指導手冊,主要呈現實驗課中的具體操作要求,為學生開展實訓提供指導。

     

    2.實驗課學時的安排。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下,學校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此,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實驗課的安排上,學校應加大課時量。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54課時的總課時量,可以把實驗課時數設置在36課時以上。但是學校這樣安排還不足以讓學生掌握動作康復訓練的技能。據了解,重慶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選修動作康復訓練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時間,利用周五、六、日這三天,超過580個小時,連續不間斷地學習。到學年結束時,學生才能進行動作的評估、動作訓練的設計和具體操作。

     

    3.實踐教學形式的探討。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也不能采取單純的講授式,教學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選擇能調動學生主動性,促進其積極主動學習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幾種形式,教師從課堂教學中逐漸過渡到實習實踐現場,并結合學生的經驗反思。

     

    (1)直觀演示。本課程很多內容需要老師用各種手段演示給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針對某些內容,如人體各肌肉的介紹、平衡觀念的解釋、動作評估的方法以及各發展階段的主要訓練方法,可以采用直觀演示的方式;教師或學生的直接演示,讓學生理解抽象的觀念、掌握評估和訓練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實踐教學中,案例往往被認為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針對一些重點內容,如動作障礙的評估,教師提供大量的評估案例,課上與學生一起分析,課下讓學生討論,理解評估表各項目是怎么確定的。通過分析、觀察與總結,教師讓學生找出評估表中各項目之間的聯系,并和教材內容進行對照,深化知識。

     

    (3)實踐觀摩。通過以上兩種形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實踐觀摩則是把學生帶進訓練現場,讓學生親身經歷、觀摩康復訓練師的操作技巧,與兒童互動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學生從課堂進入現場的過渡階段。

     

    (4)實習操作。筆者所在學院學生的實習恰好安排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中期,所以利用一個月的實習期,給學生布置實踐內容,讓學生把所學變為所用,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建議有條件的學??梢赃m當延長實習時間,讓學生多實踐、多接觸個案,增強實踐操作能力。

     

    (5)經驗反思。在實踐教學中,經驗反思貫穿其中。對案例分析反思、對課堂模擬的反思、對現場觀摩反思、對實習過程反思,這些不僅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并結合實踐活動,迅速提高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五)課程評價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對章節教學的評價考核。教師對章節教學內容的評價,不僅能知道學生哪個章節有問題,還能促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注重知識的積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應各章教學,編制章節練習題是評價章節教學效果、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途徑。章節練習題在使用時較為靈活,既可以進行章節小測驗,又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檢查。

     

    2.加入實踐教學的評價考核。動作康復訓練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平時的操作過程,哪里有問題,如何糾正,糾正后的效果怎樣,都要在實踐環節體現,因此,教學評價對這些內容也要進行系統考查。在課程評價考核中,教師可以在傳統的期末考試基礎上,加入實踐課的考核。評價考核形式包括平時成績、實踐課考核和期末考試成績三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情況(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回答問題情況、實踐課操作情況;實踐課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對個案的評估、訓練計劃的擬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術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試成績則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查。同時,對這三個部分的權重也可以做適當分配,如平時成績占5%,實踐課考核占25%,期末考試成績占70%。當然,權重的分配要和學校的具體情況聯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實踐課考核的重要性。

     

    三、總結

     

    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在醫學、體育類院校已形成成熟的體系,但是對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來說,課程的教學仍處于起步階段,課程實施很多方面還需要相關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豐富教學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師范類院??祻陀柧氄n程體系;同時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需要更多的動作康復訓練師資,以滿足特殊兒童的需求。

    第6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以人為本;管理

    從特殊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雖然沒有普通教育那么悠久,但特殊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殊教育的觀念不斷更新,特殊教育的對象不斷.擴大,國家立法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大量運用于特殊教育,為改善特殊兒童學習和生活的質量提供了幫助。

    一、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內涵

    特殊教育學校管理通常是抬學校自身的內部管理,但該內部管理并不是將學校作為一個封閉系統來理解的,學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學校與社區、學校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系。它涉及到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總務管理以及協調學校與社區、學校與社會其他部門以及學校與家庭的關系等方面。特殊教育學校并不一單指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它還包括普通學校中的特殊班,也包括民政、殘聯、衛生系統的一些特殊教育組織機構,如殘聯的職業培訓中心、聾兒康復中心等特殊教育機構。就普通學校管理原則而言,因制訂原則的依據不同,故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種種說法。但歸根結底,我國的學校管理原則應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學校管理經驗的高度概括。就特殊教育學校管理原則而言,既具有學校管理的一般性原則,也有體現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特性的特殊性原則;這些原則既要符合特殊教育基本規律、基本理念,同時也要能反映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規律和經驗。

    二、當前特殊教育學校的主要問題

    1、經費嚴重不足。特殊教育學校普遍存在著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無論校舍還是校園環境,無論學校設備還是辦公條件,與普通學校相比都有極大差距。一些特殊教育學校沒有公用經費,舉步維艱,不能維持正常運轉,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2、辦學設備嚴重缺乏?!短厥饨逃龑W校暫行規程》規定:“學校應具備符合規定標準的教學儀器設備、專用檢測設備、康復設備、文體器材、圖書資料等;要創造條件配置現代化教育教學和康復設備。”但目前,有許多學校的應有設備還相當缺乏甚至處于空白。

    3、專業教師短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專業教師嚴重不足。北師大特殊教育系主任、特殊教育專家謝非教授在談到我國特殊教育現狀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醫院里最危重的病人需要醫術最精湛的醫生去救治,而特教兒童是最難調教的一個學生群體,卻由眾多技術并不精湛的教師去任教,這合理嗎?”謝非教授的話發人深省。反思以前的特殊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管理者,要改變特殊教育現狀,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加快特殊教育發展,必須要調整師資配備,充實師資力量,將學校的精兵強將配備到資源室輔導點和特教生就讀班。

    三、“以人為本”思想下的特殊教育學校管理創新

    1、以個性凸顯特色。個性意味著“個別性”和“多樣性”,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學校工作也同樣如此。另外,“個性”意味著“完整性”,把人的智力、身體、情感、價值分割開來“培養”的任何行為,都是會傷害到個性的,要以個性凸顯特色。

    (1)根據學生特點,發展學生個性。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把大力開展職業教育作為辦學的特色。特殊兒童雖然在身體方面有了障礙,學習和生活上有了困難,但我們還應該看到他們仍有各種潛力。如聾啞學生聽覺有障礙,但視力優于常人,對事物的形狀和色彩有比較高的敏感性,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這是他們學習美術和書法的潛能。

    (2)尊重教師的個性發展,推出個性化的教學能手。關于教師隊伍的建設,傳統觀念過分地強調應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制訂詳細周密的培訓、業務交流等教科研計劃,制定統一格式的教案、作業、考試等,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一個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的規范、嚴謹?,F代教育理論則與此有顯著的不同。教師是一個個鮮活的主體,同樣一節課,相同的教學方法、輔助用具、教育對象(學生),由兩位個性不同的教師去上,可能得到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這就是教師的個性差異造成的結果。

    2、建立規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以“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不斷完善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建立全面性、規范性、操作性強的學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設上,建立加強情感溝通、政治學習、思想交流,廣泛聯系,縮短領導和群眾的心理距離,密切干群關系。

    3、開放管理增強辦學活力。開放的環境是孕育創新的良好土壤,能給學校注入無窮的活力。學校只有與外界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和傳遞,才能更好地獲得生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林波,李英.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建設[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6:58—60.

    第7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城市教師駐校計劃(Urban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是進入21世紀后在美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師教育模式,被稱為繼傳統的大學化教師教育模式和選擇性教師計劃之后的第三種教師教育模式(third-vay)。作為第三種教師教育模式,它在彌補以往教師教育模式的不足,解決城市學校的教師短缺問題,為其培養難以雇傭(hard-to-staffareas)學科的、勝任多元文化教學的合格教師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本文以得到奧巴馬總統交口稱贊的波士頓教師駐校計劃(Boston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 BTR)為個案,對該計劃的狀況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國的教師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長期以來,波士頓城市學校面臨著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流失嚴重等問題。比如,個別學科(數學、科學、特殊教育和英語語言學習者)教師短缺、教師的多樣化程度較低、將近一半的新教師在工作后前3年流失。而現有的教師培養模式又暴露出種種弊端。“這些弊端意味著它們無法培養在城市學校課堂中成功任教的教師”。因此,BTR應運而生,提出自己的使命:“基于和為了波士頓公立學校系統,招募、培養教師以及進行持續的入職指導?!盉TR的教師培養過程大致分為計劃的管理、駐校生的招聘和選拔、指導教師的招聘和培訓、駐校學年、策略性安置駐校生和畢業生、人職指導六個部分,每個方面均制定有詳細的標準。

    一 “波士頓教師駐校計劃”的主要特征

    (一)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一體化的制度設計

    如上所述,BTR將教師招募、培養和人職指導視為教師完整培養過程的三個組成部分。它們前后緊密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拓展了教師教育的內涵,而且“它將教師的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機地統合在了一起,實現了教師培養的一體化。”BTR首先通過一系列嚴格的招聘程序,選拔那些有志于從事城市學校教學工作的人員作為未來教師的候選人。一般而言,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職業轉換者和社區管理者最受青睞。接下來,進入職前培養階段,即“駐校年”(Residency Year)時期。屆時,BTR將未來教師安置在中小學校,并指定一名跟隨指導教師(MenlorTeacher)負責駐校生的學習指導。每周駐校生要花費4天時間在指導教師的班級中進行課堂教學體驗,與指導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周五,駐校生參加碩士理論課程班,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學生通過實踐學習理論,借助理論理解實踐,有機地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融合。駐校年結束,駐校生成為城市學校的一名正式教師,繼續接受BTR為其提供的3年人職指導,旨在使其盡快成長為領導型教師。BTR貫通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的做法,“體現了有效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特征”,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可以說是教師教育領域的一大突破。”

    (二)領導體制的一體化

    與以往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管理機構相分離的管理體制不同,BTR成立了由學區、麻州大學教育學院和波士頓卓越計劃三方組成的領導機構,專門負責該計劃的實施。BTR是一個專門負責領導、管理該計劃實施的獨立機構,擁有自己的工作人員。它不僅限制麻州大學教育學院在該計劃實施中的權力,“BTR的課程管理和教授是由其雇傭的工作人員來實施,合作伙伴麻州大學教育學院對其的權力是極其有限的,”而且,在與學區的關系上,BTR設計了“一腳在內,一腳在外”(one-foot-in,one-foot-out)的體制,使其獨立于學區、不涉。作為BTR的領導機構,主要負責統一規劃和安排組織教師的招聘、培養和人職教育等事宜,克服了傳統教師教育模式職前和職后教育機構各自為政的弊端,保證了培養的實效。

    (三)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一體化

    BTR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各階段的培養目標明確,又具有較強的銜接性。BTR的教師職前培養在層次上屬于學士后的研究生教育,在性質上又是一種教師資格教育,旨在使駐校生具備一個教師的“最低限度的必要資質能力”,以便駐校生在駐校年結束后能夠勝任課堂教學。在駐校年期間,跟隨指導教師采用“逐漸放權的方式”,駐校生在半年后要承擔50%的教學任務,駐校年結束,必須能夠承擔100%的課堂教學工作。同時,駐校生還要接受研究生課程學習。駐校年結束后,考試合格者可以獲得州頒發的初級教師資格證書和麻州大學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與獲得“最低限制的必要資質能力”的職前培養目的相銜接,BTR將新任教師的綜合能力提高作為人職教育的主要目標,幫助學生發展成為學校領導角色所需要的技能和創建建設性團隊的能力,使學生高效地“由新教師成長為著名的教師”。與教育目標相對應,BTR的職前教育課程設置主要以學科教學類課程為主,包括教學基礎、教學計劃制定、數學、科學、英語學科教學法、沉浸式英語、特殊教育、全納教育以及適應多元文化教學需要的相關課程。BTR的入職教育課程主要有學科指導團隊、基于學校的指導、專業學習共同體和校友網絡課程等。

    (四)教育場所的一體化

    如前文所述,創建BTR的目的在于為城市學校培養急需的數學、科學等學科教師。為了保證駐校生畢業生能夠留在這些學校工作,BTR將駐校生未來的就業學校作為職前培養和職后教育的場所,企圖教會他們學區獨有的教學經驗、培養他們對學區的情感、提高教師的保留率。在長達1年的學習期間,他們沉浸在未來的工作學校中,學習學校長期積累的獨自的課堂知識,體驗學校的文化,增加對本學區環境的感情,形成適于本學區課堂教學情景的能力。據統計,有85%的駐校生畢業后選擇在波士頓公立學校工作,并保持至今。

    (五)教師教育者的一體化

    BTR是一種由城市學區自己培養需求教師的模式,注重選擇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學區學校教師擔當該計劃的教師。參與培養計劃的教師主要有跟隨指導教師、課程教師(Course Instructor)、現場主管(Site Director)、臨床指導教師(Clinical Teacher Educator)四類教師。除臨床指導教師外,其他教師均來自于學區的公立學校,大部分教師甚至是在崗教師。課程教師負責理論課程的教授,他們主要來自于波士頓轄區的大學和學院以及知識豐富的實踐者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其中“大多數都是著名的、有經驗的學區教師。”對跟隨指導教師的要求是,成為一名跟隨指導教師,必須具有至少3年的教學經驗,熟練的教學技能、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興趣、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意識?,F場主管(Site Director)由實訓學校優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或教學指導擔任,大部分的現場主管仍然在職。

    二 “培養期制度+新手指導期制度相銜接”的特殊教師教育模式

    借鑒波士頓教師駐校計劃的經驗,以及結合我國特殊教師教育的現狀,本人認為,“培養期制度+新手指導期制度相結合”模式可以作為我國特教教師師資培養的基本途徑之一。

    (一)模式的含義

    第一,培養期制度,是指將招聘到的新教師集中到教育資源優質的特殊教育學校掛職學習一年。期間,采用“師徒制”的方式,指定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擔當指導教師,專門承擔新教師的學習指導任務。新教師一邊跟隨指導教師進行課堂體驗式學習,一邊參加在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舉行的理論課程學習。學習結束后,通過考評的新教師可以授予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并正式上崗。學習期間,新教師享受見習期教師的待遇。未合格者,解除合同。此處,本人參照了林曉鳴老師在《中國教育報》上曾提出的教師培養期制度的理念。之所以倡導建立特殊教師教育培養期制度,是因為從國際上看,它符合學士后特殊教師教育模式的理念和做法;從國內特校新任教師擁有的知識結構現狀看,它有助于改善其知識結構不完善的狀況。從專業背景看,我國特校目前招聘的畢業生可以分為兩類:非特教專業師范生和特教專業師范生,前者一般具有精深的學科教學法知識,但很少接受過特殊教育教學的專門訓練,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技能;相反,由于目前我國高校特教專業(本科)教學方案普遍存在著學科教學法課程欠缺的弊端,后者畢業時雖然擁有深厚的特殊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技能,卻缺少學科教學法的知識。無論哪種情況,都有礙于畢業生及時勝任特校的教學工作。通過培養期的教育,可以使新教師欠缺的知識得以補充,知識結構得以完善,促進其盡快地勝任特校教學工作。

    第二,新手指導期制度,是指正式上崗教師培養制度。即為正式上崗的教師再提供3至4年的跟蹤指導,使其迅速度過“新手到老教師”的轉型期,成長為著名教師。

    第三,“培養期制度+新手指導期制度相銜接”。是指以教師教育理念為指導,遵循教師專業成長規律,堅持階段性、整體性和持續性的原則,開展職前和職后一體化的教育,持續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具體實施措施

    “培養期制度+新手指導期制度相銜接”模式的實施,要求大學、特殊學校、地方政府和社會多方參與和合作,一般以省級為單位最佳。

    1 建立一體化的特殊教師教育機構

    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機構是實施教師教育一體化的載體。因為,“從內容上講,教師培訓包括培養和培訓兩方面”,所以,建議各省可以將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作為本省的特殊師資培養和管理機構。為了保障師資培養和管理的效率,首先應當創建一個合理的管理體制。第一,為更好地利用大學教育資源,建議將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掛靠于本地大學的特殊教育學院(系)。第二,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內部機構。首先,建立領導協調系統,由負責管理特殊教育的省教育廳特殊教育專干、地區(市、州)教育局特殊教育專干、地方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系)院長(系主任)組成教師教育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科學預測,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各項工作。其次,建立專家支持系統。由大學特殊教育專家、課程專家、特校骨f教師、名校長組成專家組,負責特殊教師教育計劃的制訂、課程開發和課程評估等等。再次,建立特殊教師教育隊伍。組建一個由特校骨干教師和大學知名教師組成的特殊教師教育團隊,承擔對新教師的培養任務。特別要注重選拔特校中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具有專業發展渴望的、善于傳授教學知識的一線教師進入特殊教師教育隊伍。最后,建立考評系統。建議實施發展性評價,對培養過程實施全程監控,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培養質量,而且可以對學生產生一種專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 確立一體化的培養目標

    教師培養“主要是指通過系統的教育使其獲得教師資格,為進入教師隊伍,獲取教師職業認證做準備,它是教師任職的前提條件?!庇捎谛陆處熗ㄟ^四年的本科學習,已經擁有了比較寬厚的學科知識基礎,但是,缺少特殊教育學、教學法等特殊教師教育相關知識,因此,培養期的培養日標定位于使學生了解、掌握特殊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使其形成特殊教育教師最低限度的資質能力,能夠初步勝任特校教學工作。本培養曰標的達成以獲得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為憑證。根據教師成長規律,新手指導期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于實際教學技能的提高,幫助教師迅速度過轉型期,由新手成長為領導型教師。

    3 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培養目標實現的載體。根據培養期的培養目標和新教師的知識背景,培養期的課程內容可以設置兩類:一是設置以特殊教育教學為主的課程體系,包括特殊教育概論、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兒童評估、各種類型特殊兒童的心理和教學法、盲文、手語、個別化教育計劃制訂等,其服務對象為非特教專業的畢業生。另一個是設置關于學科教學法的課程體系,比如,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及其教學法等,其服務對象為特教專業畢業生。不管哪類課程,都應當包括課堂實踐教學和研討兩門課程,以加強新任教師的知識運用、轉化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形成。

    4 以特校課堂實踐教學為主、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理論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

    “通過教學來學會教學(learn how fo teach by teaching)是BTR創建的根本理由?!蓖ㄟ^臨床實踐培養教師是BTR模式的基本特點。無論培養期還是新手指導期,新教師都要植根于特校的課堂,通過親自體驗來理解、運用教學知識,鍛煉和形成教學能力。同時,新教師必須每周參加在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舉辦的理論課程學習。在理論課上,新教師在學習特殊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還要就本周在課堂體驗中遇到的問題展開研討,尋找解決方法。在下周進行課堂體驗時,他們就可以應用和驗證這些方法。這種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式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新教師將理論和教學實踐有機地融為一體,提高教師培養的科學性、實效性,使新任教師快速成長。

    教師教育一體化的實施是一個復雜、艱巨的工程,需要我們不懈地探討、實踐才能得以發展。本文只是提出了特殊教師教育一體化的一個不太成熟的思路和實施輪廓,以供各位同仁商榷。至于它的科學性、詳細的實施方案、可行性論證,將是我進一步努力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4][8]Barneit Berry, Diana Montgomery, Rachel Curtis, Mindy Hernandez,Judy Wurtzel,Jon Snyder.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Urban Teacher Residencies:A New to Recruil, Prepare and Retain Effective Teachers in High-Needs Districts[R].http//teachingqualily,org.

    [2][5]bostonleacherresidency.org/program/2011-04-20.

    [3][1O]Jesse Solomon. The Boslon Teacher Residency: District-BasedTeacher Education[J].Joum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9(5):478-488.

    [6]UTRU Qualily Standards for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s[R].Urban Teacher Residency United,2009,2.http//utrunited.org/EE_assets/docs/2010_UTRU_Revised_Stan-dards_and_lndicators.pdf.

    [7][9]屈書杰,商霄杰.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一體化——美國“教師駐校培養計劃”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11(10):48-52.

    [11]Boston Teacher Residcncy: How It Works/lnduction.bostonteacher residency.org.

    [12] http://Bostonteacherresidency.org/evenrs.

    [13][14][18] Stacey Childress, CeofrMarietta,Sara Schuman.Boston Teacher Residency: 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Long-term Impact[R].N9-309-043.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Colleg,20089.http//hbspharvardedu/educators.

    第8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師 專業發展 研究綜述

    分類號:G760

    1 引言

    特殊教育教師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特殊教育教師不僅包括直接從事特殊兒童教育的一線教師,還包括培養從事特殊教育一線教師的教師;狹義的特殊教育教師主要指前者,即在各類特殊學校直接從事特殊兒童教育教學和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教師,在普通學校中承擔附設的各類特殊班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以及承擔隨班就讀輔導的教師及相關訓練員。本文所提的特殊教育教師是廣義上的。特殊教育教師責任重大,他們承擔著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責任。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特教特辦”,大力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2012年9月20日,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2號),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愛心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規劃目標,并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培訓、管理制度、待遇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以期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黨的十報告進一步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營造有利于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這些要求給包括特殊教育教師在內的我國教師的專業發展繪制出了美好的未來發展藍圖。

    自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學應被視為專業”以來,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迅速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教育界研究的熱點。盡管在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有不盡相同的理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第二類是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教育);第三類認為以上兩種涵義兼而有之。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應理解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從教師專業結構層面看,教師專業發展可有觀念、知識、能力、專業態度和動機、自我發展需要意識等不同側面”。我國內地引進范寧編譯的《霍姆斯協會報告:明天的教師(1986)》之后,很快掀起了一股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熱潮。受此研究熱潮的影響,我國特殊教育領域學者也開始涉及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研究。本文對我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期總結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處。

    2 國內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研究內容極其廣泛,研究范圍包括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和內涵、發展階段和途徑、發展內容、影響因素及評價等諸多方面。

    本人通過中國期刊網(CNKI)檢索發現,我國專門針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具體的檢索方法是: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檢索項”欄中選擇“主題”,在“檢索詞”中分別輸入“專業發展”和“特殊教育教師”,關系欄中選擇“并含”,時間選擇“1986-2012”,匹配選擇“模糊”,來源類別選擇“全部期刊”,共檢索到492篇期刊論文。運用同種方法在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共檢索到學位論文773篇。通過對所檢索的文獻進一步整理后發現,大多數研究主要是從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現狀和策略三方面人手。

    2.1 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的研究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受全納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我們只需要一種教師,沒有必要把教師細分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師。故主張打通傳統的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之間的分隔,突破二者在教師專業素質“線性”排序或“面上”并列的局限,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納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專業素質結構。提出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專業理念、專業智能、專業情懷和專業規范四大子系統,其中專業理念起統帥作用,其余三者是基礎,四個系統內部之間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有各種障礙的特殊兒童,工作復雜程度非普通教育工作所能相比,專業性更強。因此,特殊教育教師除要具備普教教師條件外,還必須具備崇高的專業道德和人道主義服務精神、先進教育理念和正確教育信念、復合型知識結構和綜合型能力結構、健康心理和良好個性品質等特殊的專業發展內涵。

    2.2 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某個地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進行調查,研究該地區教師專業發展情況和繼續教育情況。趙巧云(2009)采用自編問卷,對河北省15所特殊學校教師從專業道德、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教育理念、心理健康、個性特征、自我專業發展需要和意識等7個維度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河北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整體良好,但整體素質內在構成因素間發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狀況需引起重視,特殊教育理論知識與特殊教育訓練能力急需擴充與加強,專業發展意識與工作需要及學校要求有關。陳芳(2011)也以此問卷為藍本,對湖南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進行了調查。郭啟華(2012)基于對安徽省56所特殊教育學校1498名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調查得出結論,目前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師存在專業修養不高、科研意識和能力欠缺和專業認同感不足等現象。田寅生(2011)對江蘇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就繼續教育的認識、培訓課程和教育模式的需求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不同職稱、學歷、教齡的教師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培訓課程、培訓模式等方面的需求存在顯著性差異。

    2.3 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或策略的研究

    教師專業發展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是外部環境、文化、制度等“外因”和教師自主學習等“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關“外因”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從職前培養、入職標準、職后培訓和構建保障制度等方面人手。有關“內因”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強調自主學習、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

    2.3.1 有關教師專業發展“外因”的研究

    (1)關于職前培養方面。有學者認為,我國長期以來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主體是中等師范學校的特師班和由此類學校轉型的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其師資培養目標跟不上國內外特殊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存在培養目標滯后、課程結構不合理(如目前特殊教育學校的實際工作一般是由康復教育、基礎文化課教育和勞動職業技術教育三大部分組成,但師資培養的課程中并沒有體現相應的專業知識結構)、課程整合性、綜合化的水平較低等現象。因此,在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培養方面應完善培養目標、實行課程分層和分流、增強課程的綜合化和實用性。申仁洪(2004)提出,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教師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開放的特殊教師教育體系,做到培養目標定向化、課程設置模塊化,同時要注意教育培養實踐性和養成方法多樣性。

    (2)關于提高教師入職標準方面。有學者通過國際比較認為,大多數國家是通過建立特殊教育教師資格標準(職前)的做法來體現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認證,我國也應順應形勢,制定符合我國實際和地區需要的特殊教育教師資格標準,以有效地規范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準。

    (3)關于教師職后培訓方面。有學者指出,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訓體系,但存在培訓工作不夠規范、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形式死板、參培人員缺乏動力、積極性不高、對一線教師科研能力培訓不夠和培訓管理部門不夠協調等問題。因此,要改變培訓模式,倡導校本培訓、交互式培訓、研究型培訓、遠程培訓和短期培訓相互結合的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實效。也有學者認為,校本培訓是當前推進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最有效途徑,要多采用“以學代訓”、“以研代訓”等校本培訓形式。

    (4)關于構建保障制度方面。制度建設主要包括政府層面和學校層面的制度。有學者指出,目前我國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要求不明確,執行力度較差。因此,政府要爭取制定一部專門針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法規,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權利、義務、時間、條件、經費等做出明確的規定,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各地政府在職稱評定、表彰獎勵等方面,要對特殊教育教師給予適當傾斜。此外,特殊教育學校也要對本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精心規劃,給予制度、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如保障進修時間、提供學習經費、完成學業者獎勵制、年終考核專項加分措施等,盡可能給教師創造寬松的繼續教育環境。

    2.3.2 有關教師專業發展“內因”的研究

    受教師專業成長研究成果的影響,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部因素,學者們主要強調自主學習、教學反思和科學研究。有學者指出,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師要善于自主學習,要懂得抓住每一個可能的學習機會,向書本學習、向校內外的同行學習、向自己的學生學習,不斷提升和充實自己,使自己適應特殊教育專業化發展的要求。要經常性地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具體的教學行為進行總結反思,不斷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找到新的發展點和突破點。也有學者強調,科研是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根本利器,要努力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強科研活動的規范性,逐漸引領教師走向科研的“幸福之道”。

    3 當前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顯現的主要特點

    從以上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現狀可以發現,特殊教育理論界與實踐界對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顯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3.1 研究視角比較開闊

    綜觀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們的視角越來越開闊,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管理學和生態學等角度進行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在不同學科層面探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

    3.2 研究內容較為詳實

    目前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現狀和策略等方面。尤其是在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或策略方面,研究者不僅從基本原理、價值取向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剖析,而且還從教師個人教學經驗、職后培訓等多層面探索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3.3 研究方法注重實證

    我們知道,教育研究從方法論層面看,可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結合研究三類,具體方法主要包括調查法、文獻法、問卷法、實驗法等。從目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情況上看,研究者比較注重調查、問卷和訪談等實證方法,研究成果顯得比較真實、可靠,這對于探索出提升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路徑意義較大。

    3.4 研究隊伍逐漸壯大

    從研究者的身份來看,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研究的主力軍還是高校教師,但已有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學校一線教師涉入這一研究領域。另外,已有較多研究生關注這一研究領域,碩士(博士)論文選題開始選擇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這樣一支多元化的研究隊伍無疑會使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水平越來越高。

    4 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盡管近年來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對特殊教育改革與建設的科學化實踐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其研究與實踐畢竟還處于初始階段,與普通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相比,存在研究成果相對太少、研究內容比較零散、研究范式模仿痕跡明顯和基礎特殊教育研究多、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少等問題。筆者認為,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

    4.1 創新研究方法。彰顯特教特色

    從我國目前有關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范式模仿普通教育教師專業化研究范式痕跡明顯,有些甚至是套用。例如,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所提出的自主學習、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三種策略,基本上就是參照普通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辦法而來的。當然,我們可以模仿和借鑒普通教育教師專業化研究成果來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領域的發展和成熟,但不能完全模仿或者套用研究模式、方法,還要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尋求具有特殊教育特色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在研究過程中融入特殊教育特色元素,這樣才能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從而促進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

    4.2 拓展研究視野,加深研究深度

    特殊教育教師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它既有教師職業的特性,又有特殊教育和任教學科的特性,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應該更關注后兩者特性的研究。從目前研究情況看,特殊教育體育學科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相對更多,其他學科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因此,研究者應該拓展研究視野,加大其他學科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力度。另外,或許是研究者過于重視實證研究方法的緣故,研究成果中高水平理論并不多見,這將會對特殊教育教學實踐造成嚴重的后果。為此,研究者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造詣,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理論研究深度,擴大研究影響力。

    第9篇:特殊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教育模式;特殊教育;校本培訓

    基于國家對于特殊教育領域的重視,我國特殊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在此大環境下,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模式已基本確立,并形成了獨有的特色。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是全新的培訓領域,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深入分析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訓模式,有助于我國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創新發展。

    一、我國特殊教育師資發展的現狀

    特殊教育師資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對象具備普通學生的發展規律,但又與普通學生不同。教師要對這些學生進行觀察,對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使教育過程具有針對性。我國特殊教育教師不但需要具備科學文化、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也要掌握更多特殊教育理論,為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能夠在特殊學校及特殊班級為特殊學生提供服務,為特殊學生普及知識,帶來快樂,讓特殊學生也像普通學生一樣受到應有的教育,享受學校的美好時光。我國部分特殊教育學校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每周組織教師參加業務學習,學校選派優秀的教師,諸如手工班教師,蒙臺梭利教師,啟智博士教師,以及優秀班主任在業務培訓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引導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二、我國特殊師范教師教育培養的模式

    我國現有的特殊師范教師教育培養的模式有兩種,分別是大專類的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其中,三年制大專特殊師范教育模式的生源以參加高考的高中畢業生為主,學生入學后所學專業分類比較明細,按照教育對象的障礙類別分類,術業有專攻,專業對口,教育對象相對單一。這樣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學生在三年內學習到比較專業的教育知識,有利于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發展,可以為國家、社會培養較多的專業類優秀特殊教師。但是,三年制教育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學生在有限的三年時間內既要掌握一般師范類教師所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又要掌握特殊兒童教育的教學方法,培養目標的實踐較為困難。四年制本科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其生源素質優于三年制大專特殊師范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一般是在我國綜合性大學中以更為系統、更為專業的方式為我國培養高等學歷的特殊教育專業教師,是全世界眾多國家普遍采用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模式之一。我國現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的主流力量是四年制高等院校,四年制大學為我國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

    三、我國特殊教育師資發展的途徑

    (一)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是指教師在固定時間內在本校進行業務學習,其時間和地點可以根據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進行安排。校本培訓能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專業能力。另外,校本培訓也可以在學校所在城市內利用周末時間組織教師培訓。在具體的培訓過程中,優秀教師講授典型的事例,分享有趣的書籍和自身的教育經驗,與眾多教師一起交流學習,使特殊教育的教師能夠傾聽心靈的聲音,停下腳步,發現更好的自己。

    (二)在職進修

    特殊教育教師的在職進修能使教師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對自己本專業的知識或更多教育領域的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在職進修可以由學校組織,也可以教師個人參與。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運用到的知識技能需要在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學習,而在職進修就是教師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網絡學習

    網絡學習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它主要采用自主學習和協商學習的方式進行。相對傳統學習活動而言,網絡學習能共享豐富的網絡化學習資源,以個體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突破了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網絡學習為教師提供了方便,讓教師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豐富的知識,既可以節約時間又可以提升自己,是現代教育行業一種有效又廣泛使用的學習方式。

    (四)公開課鍛煉

    學校內組織教師開展公開課比賽以及每年的教師基本功大賽,對于教師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公開課后的自我反思及教師集體評課環節,能促使教師之間互相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公開課比賽,不僅能夠為教師的交流展示創造機會,還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能夠展示自己的風采,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積攢經驗。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現有的特殊師范教師教育培養的模式,即大專類的特殊師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師范教育的模式,需要進行有效改進,以此促進特殊教育的師資發展。而校本培訓、在職進修、網絡學習以及公開課的鍛煉都是特殊教師教育師資發展的新途徑。

    作者:郭燕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南寧兒童康復中心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成人福利app|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网免费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成人av电影网站|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午夜成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