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國石油公司高級副總裁肯特•韋爾斯在新聞會上說,工程人員當天下午2時半左右關閉了新控油罩三個閥門中的最后一個,再沒發現原油泄漏的跡象。他說:“我很高興,現在再沒有原油流入墨西哥灣。事實上,我非常激動。”
英國石油公司是在對漏油油井進行“油井完整性測試”后宣布這一結果的。該公司于10日卸除了舊的控制漏油裝置,換上了目前的控油罩。
據美國媒體報道,接下來需要觀察新控油罩封住漏油后,是否造成油井其他地方出現漏油點。
曠 日持久的漏油危機,正在讓英國石油公司(BP)陷入破產和被收購的傳聞中。
業內盛傳,BP北美分公司正在考慮申請破產保護,試圖“斷尾求生”――避免因墨西哥灣事故帶來的巨額索賠。
“那絕對都是不實的傳言?!?月11日,BP倫敦新聞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對《財經國家周刊》回應道,“我們有雄厚的實力和強大的融資能力?!?/p>
4月20日晚,BP在墨西哥灣的一座鉆井平臺爆炸起火,井下原油大量泄露造成嚴重環境污染,預計BP面臨的賠償和清理費用可能高達400億美元。截至目前,油井泄露依然在繼續。
“事故已經對BP公司乃至石油行業都造成嚴重創傷,這遠非金錢可以估量。”一位跨國石油巨頭的高管對《財經國家周刊》說,如果這次的措施再不徹底起效,曠日持久的漏油很可能將BP拖至破產,出售資產或被收購將是不得已的選擇。
“不管是哪家公司,現在收購BP的風險都太大?!敝袊患掖笮褪凸镜母邔訉τ浾咛寡?BP的漏油油井一直沒堵住,而且大規模的環境損失賠償和訴訟官司還將陸續啟動。
將直接影響全球石油行業BP變數的格局。
漏油難止
事故發生后,BP采取了安放巨型鋼筋水泥罩、開啟止噴閥、設置吸油管等多種堵漏方案,但效果均不佳。
對此,BP媒體發言人Matt Tailor在5月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電話采訪時語焉不詳,僅表示“預計還要幾周才能完全堵住漏油點”。
6月3日,BP派遣水下機器人切斷漏油點處一段受損管道,并在漏油點罩上了一個漏斗狀泄油收集裝置。這個用橡膠基材料制成的新裝置彈力極強,如同一頂帽子一樣牢牢罩住漏油點,控制住泄露原油不會隨水流擴散。再借助虹吸管,污油被吸附到海面船只集中處理。
BP稱借助這個裝置在6月4日當天收集了6077桶漏油,6月5日收集量增加至1.05萬桶;此外,還有3270萬立方米天然氣被引至海面燃燒掉。
新辦法似乎初見成效,但BP依然沒有十足把握。
BP官網消息指出,這個水下1500米的復雜裝置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由于以前從來沒有應用于如此水深,收集油氣的能力和成效還不能保證。
中海油服(601808.SH)一位高管對《財經國家周刊》說:“水下情況遠比地面鉆井復雜,壓力強弱、洋流變化情況都影響著堵漏效果,能不能堵住、何時堵住BP其實自己也沒底,事故嚴重程度已經超出其應急處理的控制能力之外。”
此前,BP開始在油井附近開鑿另一口減壓井,業界公認這是徹底遏制油井繼續噴涌原油的唯一有效辦法,但鉆井大約需時3個月才能完工并發揮效果。
危如累卵
漏油事件讓BP成為了眾矢之的。
Matt Tailor表示:BP將負責堵上泄露的油井,并盡力清理干凈海面的浮油。對這一事件公司會負責,承擔清理費用和合理的損害賠償。
6月7日,BP宣布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修建“障壁島”支付6000萬美元。在這里,美國政府已批準建造六個“障壁島”來保護濕地不受漏油污染,BP承諾將分批支付共計3.6億美元工程款項。此前,BP已經付出了12.5億美元。
瑞士信貸報告認為,BP的支出費用可能高達370億美元,其中清理費用約為150億至230億美元,另外140億美元為索賠費用。如果此報告預測準確,BP將面臨滅頂之災。2009年,BP凈利潤139.55億美元,以此為基準,該公司約需要2.65年不做任何額外開支才能付清這筆賬單。
“最壞的時刻還沒有過去?!鼻笆鍪蜆I內匿名高管認為,油井一直沒堵住,再這樣曠日持久拖下去,再強大的公司也可能拖破產;而環境損失賠償還沒有大規模開始,大筆的罰單還在后面。
資本市場的表現已經不妙?;葑u、穆迪、標普等信用評級機構一致調低對BP的信用等級,“用腳投票”的投資者則紛紛拋售股票,BP股價一路狂跌不止。
6月9日,BP紐交所股價暴跌15個點左右而降至14年來最低,至此BP單在美國股市的市值已蒸發過半,縮水約900億美元。
“最可怕的是資金鏈條出現問題,而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又被堵上,即使是BP這樣業界排名前列的公司,危機在短時間也可能將其擊垮?!鼻笆鍪蜆I內匿名高管指出:“一直以收購者形象利于業界的BP,很可能淪為被收購者,出售資產以籌資將是不得已的選擇。”
如果BP“”,世界油氣巨頭排名將重新洗牌。
業界權威的美國《石油情報周刊》(PIW)公布的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BP僅次于中石油排名第六。BP擁有14.2噸石油儲量、12802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其油品銷量更是達到了45584萬噸位居全球第三位。
如此一家巨無霸,無論被哪一家油氣巨頭收購掉,收購方都將體量陡增,成就為令人瞠目的“超級巨無霸”。
收購傳言之下,一些著名投行已在為BP謀劃婆家。渣打銀行6月10日報告認為,如果中石油收購BP,將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因為兩家公司在業務結構上沒有重疊。中石油若收購BP,“將從一家低成長性的公司變為全球石油巨擘,大幅提高盈利能力。”
業界人士分析,無論是中石油還是其他油氣巨頭,單獨吞下BP的可能性均不大,最終的可能性還是分拆收購部分資產。
PIW 排名顯示,BP的總資產為2282億美元,無論是中石油還是其他排名靠前的油氣公司,都無法一下子掏出如此巨資。
行業變局迫近
受墨西哥灣事故波及,海洋油氣開發開始承受壓力。
事故發生后,美國奧巴馬政府已經宣布全面暫停位于墨西哥灣的33座深海鉆井平臺的工作,并延長了對批準新深海油井的禁令。
“在調查結果出來以前,我們對墨西哥灣事故無法進行評價??偟膩碚f,我們是非常希望BP能夠盡快解決這一問題?!痹诮邮堋敦斀泧抑芸酚浾卟稍L時,法國道達爾全球天然氣、電力、新能源總裁Philippe Boisseau出言謹慎。
作為全球第五大油氣一體化上市公司,道達爾的海洋油氣開發技術同樣在業界引以為傲。他們認為,墨西哥灣事故雖不能證明所有的深海石油勘探都存在問題,但整個石油行業都需要從中汲取教訓。
截至目前,BP的事故調查結果還沒有公布。但業界普遍觀點是,人為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居大。因為在很多海域,BP的作業水深早已超過3000米,而出事鉆井水深僅1500米――從邏輯上看,事故并非因為技術水平不夠所致。
問題的關鍵更在于:BP出事之后的應對能力。專家指出,開發者將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將更多更深的油氣鉆出來,而相關保全措施如安全生產、應急處理卻未得到同樣多的重視和研究投入――這才是導致出事之后整個油氣行業都無計可施的根本原因。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管清友認為,墨西哥灣事故將直接影響全世界的海洋油氣生產,“項目審查會更加嚴格,很多此前看來可行的開發項目可能需要重新審查而被推遲或下馬,油氣公司需要大規模的增加安全投入?!?/p>
“安全投入的增加,將直接帶來開發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短期看海洋油氣開發會有隱憂,不過并不會影響到全球石油供應而推高油價。”管清友稱。
對剛剛起步的中國海洋油氣開發而言,墨西哥灣事故,是個絕好的安全教育機會。
截至2008年,中國海洋原油累計探明技術可采儲量63325萬噸,剩余技術可采儲量35353萬噸,海洋已被看做了解決中國能源安全的希望之地。
2009年,中國最大的海洋油氣開發商中海油生產油氣4766萬噸石油當量,約占到全國油氣總產量的兩成。中海油計劃未來20年里,將投入2000億元,在南海建成5000萬噸油氣當量,深海油氣開發為戰略重點。
“中國油氣開發處在由淺海走向深海的敏感階段,需要更加注重安全生產,必須保證零事故發生,絲毫差錯都不能出?!惫芮逵迅嬖V《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墨西哥灣事故警示深海開發一旦出事將是毀滅性的,“中國的公司,根本經不起折騰?!?/p>
“發生意外事故后,在行業內技術領先的BP都只是束手無策,應急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币晃粯I內觀察家指出,既然如此,當前各大石油公司競相走向深海,將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冒險賭局。
資料:
歷史上全球十次嚴重石油泄漏事件:
①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② 2002年11月 利比里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③ 1999年12月 馬耳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④ 1996年2月 利比里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圣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⑤ 1992年12月 希臘油輪“愛琴?!碧栐谖靼嘌牢鞅辈坷启斈醽喐鄹浇|礁擱淺,后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⑥ 1991年1月 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⑦ 1989年3月 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了污染,當地的鮭魚和鯡魚近于滅絕,數十家企業破產或瀕臨倒閉。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⑧ 1979年6月 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
為了籌措賠付款,BP出售資產已經成為必然。??松梨?、雪佛龍、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中石化……若干潛在買家被反復熱炒,他們都被視為BP漏油事件的可能受益者。就在7月上旬,BP已經宣布了一項價值2.89億美元的出售計劃,買主是美國的麥哲倫石油公司。這個消息似乎印證了之前美國石油公司將從BP身上獲益的猜測。
然而,在媒體熱炒收購事件的同時,也有一批人低調地躲在公眾視線之外,這些人看似與石油行業無關,但卻從BP漏油事件中獲益良多。
影星科斯特納:變身除油專家獲訂單
兩屆奧斯卡獎得主凱文?科斯特納便是這群低調的受益者之一,這位好萊塢金牌演員兼導演以他不老的俊朗外表和迷人笑容,贏得了一代又一代影迷的厚愛。與此同時,他還身兼樂隊老板、電影制片人和商人等多重身份,在多項領域都有投資,正所謂“演而優則商”。
不過科斯特納的商業能力一直被廣泛質疑。1995年他擔任《未來水世界》制片人時,為了完美的布景而不斷追加投資,加上糟糕的財務計劃,使影片成本超出預算兩倍多,導致這部藝術上制作精良的電影遭遇商業的滑鐵盧。就在同一年,他從美國政府手中買下了專門研發海洋石油污染處理的“海洋治療解決公司”(Ocean TherapySolutions)。當時沒人能理解這家公司對一位電影明星來說價值何在,人們認為又是科斯特納理想主義者的天性作祟,使他為了一句虛無縹緲的“拯救地球”的口號而不斷地花冤枉錢。
在以后的15年里,科斯特納在哥哥丹尼斯和一群科學家的幫助下,花費數千萬美元開發出一套分離海水和石油的先進技術。不過,從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對他們的產品表示興趣,直到本次BP漏油事件改變了一切。
“我們已經等待了很長時間,”科斯特納說,“我很高興我們的產品可以重見天日,但對于本次啟用它們的原因,我感到很難過?!本驮谀鞲鐬成`涂炭的悲慘景象傳遍世界的同時,BP決定試用科斯特納公司的三臺設備進行海水凈化,試用效果非常理想,于是BP立刻追加了26臺的訂單。
現在,科斯特納公司出品的海水凈化器已經被布置到墨西哥灣四周,以最高每臺每分鐘200加侖的速度凈化著這片被人類奪去蔚藍的海水?!?989年,凱文目睹了??松镜穆┯褪录?。”科斯特納的一位友人對媒體表示,“他非常震驚,因為人們告訴他,當時還沒有處理海洋石油污染的技術。從那以后,他就一心撲在這件事上。這個項目花費的每一分錢,都是他從自己腰包里拿出來的?!?/p>
當然,僅憑BP的訂單還不足以彌補15年來科斯特納為海洋凈化事業付出的金錢與心血。然而對于一位理想主義者來說,自己的設想可以付諸實際應用,便已經是最好的獎賞。
股神巴菲特:環境污染再保險業務猛漲
BP漏油事件爆發伊始,就有一些頗具遠見的分析師提醒投資者:不要只盯著石油產業,保險公司,特別是再保險公司,或許能成為本次事件的受益者。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將導致工業污染相關的保險業務量上升,保費也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保險公司也將為已經簽訂的保單尋求再保險,以實現分散風險的目的。
事實正是如此。7月中旬,沃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保險公司就接到了一個再保險大單,美國第七大保險公司CNA將為其價值20億美元的石棉污染保單尋求再保險。石棉是一種常見的工業原料,其造成的健康損害往往在污染數年后才會出現。然而BP事件后美國人對工業污染的重視程度陡起,可以料想,相關的索賠事件定然增加。因此CNA保險公司到更財大氣粗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身邊尋求庇護,也就情有可原了。
早在2006年,巴菲特就借英國環境污染索賠風起之機,收購了勞埃德銀行旗下不堪重負的Equitas保險公司。此次借著BP事件的東風,巴菲特旗下的保險業務或許又能開疆擴土。
巴菲特還持有世界最大的廢水處理公司之一Nalco Holding 6%的股份,目前BP正在使用該公司生產的一種試劑用以分解墨西哥灣泄露的石油。不過根據該公司的說法,單純出售試劑并不能給它帶來盈利。
除此之外,巴菲特在??松梨?、Conoco Phillips等BP的競爭對手身上也有投資,另外他還投資了核能、太陽能和風能公司NRG Energy,這些投資無疑都將從BP事件中獲益。另外還有分析師指出,巴菲特有生以來最昂貴的投資――北伯靈頓鐵路,也將從石油業的打擊中收到好處。一些研究表明,北伯靈頓鐵路的收益與更高的天然氣價格,以及美國電力行業煤炭的使用量呈正相關,因此油價上漲必將給股神的這筆投資帶來額外的價值。
巨鱷索羅斯:投資巴西石油公司獲益
無處不在的國際投機巨鱷喬治?索羅斯,也從BP漏油事件中獲得了意外的好處。為了防止BP石油鉆井平臺爆炸的悲劇再次發生,美國政府已于7月12日了深海石油鉆探禁令。此舉將使美國今年的原油產量減少240萬桶,使明年的產量減少2500萬桶。那么,美國的石油缺口將如何彌補?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南美國家――巴西。
近幾年,巴西的深海石油鉆探進展神速。2008年曾有報道說,巴西國有石油公司Petrobras租借的深海石油鉆探設備,已經占到世界全部設備的80%。據測算,巴西的深海石油儲量可能達到500億桶,這個數字足以排進全球石油儲量的前六名。
Petrobras宣布將投巨資進行深海石油開采,并表示可與外國投資者合作。在所有參股Petrobras的外國投資者中,有一個人很少被媒體注意,那就是喬治?索羅斯。
2008年8月,索羅斯斥資8.11億美元入股Petrobras。而在當年的另一份報告中,顯示在巴西石油公司的投資已經占到索羅斯基金總額的22%。
2009年,巴西礦業與能源部長在一次采訪中說:“巴西不得不暫停部分深海石油開采項目,因為缺乏足夠的設備?!蹦敲船F在美國因BP事件禁止深海石油鉆探,這些閑置的設備完全可以向巴西轉移。一方面來自美國的石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限制巴西石油產量的硬件瓶頸消除,BP漏油事件真可謂是巴西石油行業的重大利好。
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也在大力支持巴西的深海鉆探業。去年9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詹姆斯?瓊斯飛赴巴西,商談向巴西石油公司貸款的細節問題。美國進出口銀行同意向Petrobras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這個數字還有可能增加。
【關鍵詞】康菲渤海漏油;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救濟;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5-079-02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對海洋石油開發中可能帶來的巨大環境污染如何進行有效救濟,一直沒有引起相關部門和國人的重視,渤海灣漏油事件的發生,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也提醒我們:現階段海洋石油開發中如何對環境污染進行有效救濟的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地步。
一、我國海上石油開發環境保護機制存在的缺陷
渤海灣漏油事故各方在事后的應對表現,與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各方對渤海灣漏油事件的消極應對,根源仍在于我國海上石油污染監管和法律救濟機制的缺失。
(一)海洋環境污染監管機制乏力
監管主體地位不對等,環保部是部級單位,國家海洋局是國土資源部下屬的二級管理局,地方政府更有省、地、縣之分,發生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之后如何協調配合?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渤海灣漏油事件發生后,只有國家海洋局不斷簡單、重復地聽取報告、通報,缺乏科學、有效、系統的應對措施,凸顯了我國重大溢油事故應急反應機制存在的巨大漏洞。
(二)法律救濟體系不完善
由于海上溢油的巨大環境風險,美國專門制定了1990年石油污染法,建立起精巧、復雜的法律救濟體系,其核心機制是財務保證制度、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嚴格責任制度、責任限制制度、石油污染信托基金制度等,對如何有效避免重大溢油事故以及事故發生后責任方的義務,如何進行有效救濟,充分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盡快恢復海洋環境提供了系統的法律依據。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刑事處罰、行政處罰、行政協調、民事賠償、基金補償、民事訴訟、公民訴訟等相結合的完善救濟體系,為公民、民間團體、政府機關運用法律武器維護經濟權益、環境權益、公共利益提供了便捷、充分的法律救濟渠道。我國并沒有制定專門的石油污染法,沒有建立起針對海上石油泄漏污染的特殊法律保護機制。發生石油泄漏事故后,只能依據民法、侵權責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一般法尋求法律依據,且現有法律法規僅規定了刑事處罰、行政處罰和民事賠償,而沒有建立公益基金制度、公益訴訟制度,保障機制不充分。由于海上漏油事故對沿岸居民經濟權益和生態環境侵害的普遍性,大多數國家均建立起完善的公益訴訟制度,允許相應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及公民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用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由于我國在公益基金制度和公益訴訟制度上的空白,導致在發生重大海上石油泄漏事故時受害人和生態環境受到的巨大損失和傷害往往無法得到及時、充分的賠償。
(三)法律救濟力度不夠
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僅規定了20萬元以下的處罰幅度,這相對于石油開發企業每年上百億元的利潤實在是九牛一毛,難以起到任何警示作用。同時,這種處罰方式,缺乏與污染程度、違法程度之間的聯系,導致行政處罰缺乏力度。對于污染民事賠償的范圍,美國1990年《石油污染法》規定了6大類:清污費用、自然資源損害費用、不動產或個人財產損失、生活用途 、利潤和贏利能力、公共服務。我國法律并沒有關于海上石油污染民事賠償范圍的規定。
(四)法律規定過于原則
雖然《刑法》、《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對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究竟造成多大數額的損失方構成“重大損失”、石油是否屬于“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因而,重大海上石油泄漏事故的刑事責任追究很難準確合理的運用。
二、我國海上石油開發環境污染法律救濟機制的改善建議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發和利用海上油氣資源對于解決我國日益嚴峻的能源緊張問題意義重大。然而,在致力于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高度警惕海上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可能帶來的巨大環境污染風險。這次的渤海漏油事件即是一次災難,也是我們重新開始重視解決海洋環境污染問題的起點。建議相關立法機關盡快制定和出臺專門的《石油污染法》,全面、系統地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污染救濟體系。主要措施如下:
(一) 完善海洋環境污染監管機制
首先,應明確環保部在海洋環境保護上的核心職能,建立起以環保部為核心,統籌協調國家海洋局、國家海事局、國家漁業局以及地方政府的聯合監管體制,明確各部門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其次,建立國家級的防海洋石油泄漏應急機制。最后,政府機關應依法及時充分披露信息。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為了保護公眾利益和有效處理漏油事故,美國聯邦政府設計了專門的救助網站( RestoretheGulf.gov) ,該網站為公眾提供全面的漏油事件信息。①反觀渤海漏油事故,政府機關反應遲鈍,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損害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
(二)建立海上石油開發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強制責任保險和財務保證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風險預防制度。 國務院2011年10月17日的《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 所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就是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②這種保險機制中,排污單位向保險公司預先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費;保險公司則根據約定承擔賠償責任,對于排污單位事故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直接向第三人賠償或者支付保險金。③環境責任保險在保障環境受害人權益得到充分及時賠償的同時,合理分擔了環境污染企業的經營風險,獲得了各國的支持。海上石油開發風險巨大,一旦發生石油泄漏,便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因而,我國應立即開展對海上石油開發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試點工作,合理防范和分擔巨大的海洋環境污染風險。
(三)加強海洋環境污染的法律救濟體系建設
第一,通過制定新的司法解釋,明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相關法律構成標準。對于構成本罪的“重大損失”、石油是否屬于“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等予以明確,對于“后果特別嚴重”的情形予以細化,為本罪的司法認定和責任追究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第二,加強行政處罰的力度,提高處罰標準。第三,建立完善的民事賠償法律體系。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民事賠償的范圍,明確各種損失的評估機構、標準、程序等。在舉證責任分配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被告在因果關系、免責事由上負有舉證責任。
(四)建立海洋環境公益訴訟法律制度
環境公益訴訟即公民或者法人 (特別是環保公益團體)出于保護公益的目的,針對損害公共環境利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起的環境公益之訴,④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對原告資格的認定都限于“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這就限制了與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社會團體對環境公益提訟。對于民事環境公益訴訟,應放寬原告訴訟的資格限制,賦予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同時,應建立起公益訴訟的配套制度體系。
注釋:
①王慧.中美海上石油泄漏應急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 ( 3) 85 .
②.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新華文摘,2009(11).
在中國,由企業責任導致的環境災難并非特例,類似事件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仔細觀察這些事件,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特征,即環境影響的處理過程、程序相對較為透明,公眾大體上能夠獲悉主要信息。但在賠償和處罰問題上則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賠償和處罰常常無疾而終,即便最終有結果,也經常讓人哭笑不得。例如紫金礦業廢水污染汀江事件,有誰知道最終的賠償是多少?賠償給誰?結果合理么?
毫不夸張地講,很多導致環境災難的企業往往都是納稅大戶,對政府的公關能力相對較強,因此,環境災難事件發生后,由政府出面進行賠償調解的中國式做法是一種最常見的模式。在渤海漏油事故中,法院是否接受漁民訴訟請求不得而知,而政府出面調解的賠償方案卻早被康菲石油高調拋出,10億元的賠償基金是如何計算得出并被接受的?缺乏細節、缺乏說明。
有很多人可能會辯解說,環境損害評估是一項很專業的工作,很難向公眾解釋清楚這些專業細節。實際上,沒有人會否認這項工作的專業性,但就文字表達而言,將這樣的專業工作用公眾能理解的語言文字表達清晰卻并不是什么高要求,相反,這是對專業工作者文字能力的起碼要求。如果用這種借口來搪塞,那么就是對公眾智力水平的不信任,也是對專業人士文字能力的侮辱。
對比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處理,可以發現,英國石油公司并沒有明顯地采用種種借口來推脫自己的責任,而是采取了與康菲公司截然不同的賠償策略。在個人、團體對英國石油公司采取大規模法律行動之前,BP就開設了專門的損害賠償通道,接受受害者直接提出的賠償請求。最終,BP以78億美元的代價實現了庭外和解,但這只包括受事件影響的漁民和其他索賠人,并不包括美國司法部和其他聯邦機構的索賠,而BP在全球范圍的聲譽及其它損失則無法計量。
就事件的嚴重性而言,康菲公司的渤海漏油事故或許無法與墨西哥灣漏油相比,但從善后賠償的方式及態度上卻表現出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不是兩個公司的道德水準有差距,顯而易見,這是在不同制度環境下采用的不同策略,對兩個公司來說,策略也許都是最優的。
而且,在康菲公司看來,責任完全由他們來承擔也是不合理的。盡管事件發生時關于中海油是康菲公司大股東的說法最終被證明是子虛烏有,但中海油才是渤海蓬萊19-3油田真正開發權擁有者則是不可爭辯的事實??捣乒局阅軌蛟谑鹿视吞镒鳂I,完全是由于與中海油合作的結果,中海油還根據合作協議拿走了自己相應的原油分成。
在目前披露的賠償方案中,中海油是怎樣一個角色并不明朗,康菲公司與中海油在這一問題上有什么樣的默契也不得而知。但是,由于中海油是一家大型央企,在事故責任處理中處于怎樣一種角色,采取怎樣一種態度卻是不能含混其詞的。海上采油是一項技術難度很大的工作,假如不說明清楚,很容易讓人揣測康菲為了繼續能夠與中海油合作而不得不采取忍氣吞聲自己出血的做法,而中海油則利用自己的身份影響力在政府協調賠償的過程中發揮有利于康菲公司的作用。這種揣測無疑是不健康也并不為人樂見,但中海油在此問題上的角色一日不明確,揣測繼續存在也不能說是不合理的。
[論文關鍵詞]海上鉆井平臺 油污損害 賠償基金
一、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基金設立意義的背景研究
從1897年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鉆井近海石油的勘探開發距今關于海上鉆井平臺石油開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截至2009年9月海上鉆井平臺已由當年的一部發展至1249部,世界石油開采重點已經慢慢由內陸轉為海洋。海洋油氣總產量占全球油氣總產量的比例已從1997年的20%上升到目前的40%以上,其中深海油氣產量約占海洋油氣產量的30%以上。在世界已發現的油氣可采儲量中,海洋油氣約占41%。由此可見海洋石油儲備量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但隨之而來的是對環境的破壞,石油一旦發生泄漏無疑對生態產生嚴重的破壞。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等一系列重大漏油事件告訴我們,海上鉆井平臺發生漏油事故其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經濟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一旦發生漏油其可回收的部分僅僅占漏油總量很少的一部分,海洋自然降解效率也是微乎其微。海上鉆井平臺漏油會對附近的水產品養殖戶及漁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污染的周邊水域又不利于養殖,所以經濟上的損失是持續性的。同時又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由于海洋覆蓋大范圍的油膜使得海洋內氧氣含量劇減,需氧型生物的生存必將受到威脅,同時厭氧型生物會大量繁殖使得海洋基層食物鏈條發生改變,自下而上的影響整個食物鏈條。也同時由于油膜的存在,對于附近的水鳥棲息同樣產生影響,食物短缺,覓食沾染油污等等都會對整個生態造成破壞。由于科技的限制,我們目前無法零風險地進行海上作業,所以合理配套的應對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國有關海洋油污損害賠償相關法律法規有《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海商法》等,但是對于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都沒有明顯的表述。一旦啟動訴訟程序必然實施的是《刑法》及《民法通則》的相關懲罰措施,針對性較差。又或者根據國際公約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但是并非所有國家都加入國際公約范疇。所以以上這些條例都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下需求。另一方面若是采取國際仲裁方式來解決紛爭,往往都是在外國仲裁,由于司法不健全,仲裁公信度不高使得有關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這一方面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決。
由于訴訟時間長,遭受經濟損失的漁民及養殖戶不能及時得到經濟賠償,如果發生在旅游勝地、海水浴場附近等等甚至對旅游業也造成沖擊,這直接關系到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其造成的后果可能對整個周邊經濟體系造成嚴重破壞。另一方面由于資金不足對于環境破壞的補救不能以迅速有效的方式進行,使得生態破壞不能控制在最小的方面。同時又由于訴訟理賠金額低,不足以彌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仲裁金額不定甚至大到企業負擔不起,可能最終導致企業破產。如果損害賠償遲遲不能到賬,而最后的爛攤子只能由國家協同處理,沒有??顚S弥荒苡蓢覔芸罾速M納稅人的錢。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關于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基金的設立呼之欲出。
二、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基金的實施研究
我國已有非常完善的船舶油污賠償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只是其包含范圍未覆蓋至海上鉆井平臺。完全照搬照用不免有不合時宜的地方。因此部分內容應相應進行修改,例如征收對象部分的修改,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征收對象為運輸持久性油類物質貨物的所有人或人也就是實際收益人。但是海上鉆井平臺不同,其面積之大,危害之強是船舶不能比擬的。另一方面海上鉆井平臺不參與運輸,本身就是開采設備有直接經濟利益基礎,所以海上鉆井平臺損害賠償基金的征收對象應為海上鉆井平臺經濟利益的直接關系群體或個人,如海上鉆井平臺所屬公司等等。
再有征收標準的更改,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規定的標準為每噸持久油類物質收0.3元。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我國2006年原油產量為1.8368億噸,這還是多年前的數據,排除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危機對石油需求的下滑,我國未來的石油產量應該還會增加。而海上鉆井平臺占整個石油開采的30%左右,因此其每年也至少有千億噸的石油產量,由于石油開采環節處于經濟鏈條的最底層,為了公平原則其征收價格應為每噸0.03元至0.05元。這樣其征收款總價就約為每千萬噸30到50億元,估計總價格全年超百億元。
其基金管理機構設置可與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設置相同款項也都繳納國庫,其征收細則可根據現實情況進行調整。但在使用金額的限度上應大大放寬上限。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放款上限為每次不超過3000萬元。但由于海上鉆井平臺漏油危害性比船舶油污損害大造成后果更加嚴重,3000萬元的上限是完全不夠用的。因此可將船舶油污損害賠償上限設定為30億元,這樣可以保證在事件的開始階段
有大量的資金支持,保證損失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而法律責任部分也可使用與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的相關條款。
最后一方面,由于海上鉆井平臺漏油的危害性極其巨大,但其有一定的作業范圍,位置相對固定,有提前預警的條件。因此可以由相關單位進行定期檢查及抽查,以及對于相關地質的考察發現問題的及時更改,設備陳舊的迅速更新。如果企業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可向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基金申請資金貸款,而其利息應低于銀行同期利率,一經審核通過立即放款。這樣有利于企業資金盤活、設備更新,又能對漏油的損害進行提前預防。符合海上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基金設立的意義,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環境報告書;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效率;可持續發展
一、環境報告的產生背景
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全球經濟迅猛發展,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也使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然而在這背后,人們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水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資源短缺等等。這些問題不斷干擾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此同時,經濟的進步帶領人們走進了知識高度發展的文明社會,人們逐漸開始有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
因此在現代社會,利益相關者不僅會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會重視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環境、資源以及社會的影響,對企業環境信息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環境報告書就是為了滿足這些信息需求而產生的。環境報告書是反映企業及其所屬業務部門和生產單位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環境影響,以及為了減輕和消除有害環境影響所進行的努力及其成果的書面報告[1]。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愿景和戰略,保護環境的承諾,為減少污染所建立的管理系統或政策,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業績,對環境風險的評估等各種各樣的企業環境信息。通過編制環境信息報告,企業能夠向外界披露這些信息,滿足各領域對信息有所需求的信息使用者。
二、環境報告的重要性
(一)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學術報告《共同的未來》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就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著眼于社會效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實現長期有效的發展。而且企業立足于社會,享受自然資源以及社會給予的保護和權利,有責任回饋社會,并對除股東以外的其他社會成員如消費者、員工等乃至人類后代負責。
環境報告書披露了企業與環境的關系,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以IBM公司2011年的環境報告書為例,該報告:一、解釋公司在保護環境方面的投資以及回報,向股東和債權人說明資金是如何運用和回收的;二、闡述公司所使用的材料和技術對環境無害,讓消費者以及環保組織等放心;三、描述對排放有害物質的嚴格控制,致力于降低排放;四、介紹對產品的管理,包括產品的包裝、安全性、回收與再利用等,控制每個環節不傷害環境,盡到對環境和對未來的責任;五、介紹與能源和氣候相關的項目,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購買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這份環境報告書向全體社會成員表明了IBM公司與環境的友好關系和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決心以及致力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承諾,塑造了良好的公司形象,讓外界更信賴IBM公司,讓消費者更愿意購買IBM公司的產品。
(二)降低企業負面影響
環境報告書除上述內容外,還可以包括對與企業相關的環境污染或資源浪費等負面事件的回應,包括緊急事態的處理、管理辦法、向外界道歉以及對未來的承諾等等,有效的回應能降低事件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保護企業形象,盡量減少公司未來將面臨的損失。
以英國石油公司BP為例,該公司因操作不當以及監控不力,在2010年發生漏油事件,即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海洋遭到嚴重污染,周圍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濕地和海灘被毀,居民的健康受到影響,當地旅游業、漁業遭受嚴重打擊。這次事件對BP的負面影響極大,因此從2010年開始,BP公司每年的環境報告書都包括了對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回應。2010年的環境報告書詳細介紹了對事件的調查和回應:包括衡量對環境的影響,對當地居民和社區的賠償、對油污的清理工作等,也包括了對未來保護環境和資源、支持當地漁業及旅游業的承諾等內容。2011年和2012年的環境報告書則繼續跟進漏油事件的最新動態,BP公司表示“利用從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吸取的教訓”,設立了專門的項目來增強安全和風險管理。通過這些環境報告書,社會看到了BP公司的努力,譴責也逐漸減少。公司的聲譽雖然暫時還無法挽回,但負面影響已顯著降低。
(三)提高企業運作效率
編制環境報告書時,企業需要收集公司各個流程的信息,包括原材料的采購與使用、加工處理、產品的包裝運輸、科學技術的使用等,然后進行歸納總結,篩選編制報告所需要的環境信息。相關人員在采集這些信息的同時,也對公司的業務流程進行了監督,使得資源浪費和低效率操作的概率降低。除此之外,為更高效地采集、披露和利用環境信息,企業可以建立專門的系統來監控整個企業的運作,在控制環境污染,監管資源浪費和低效使用的同時,有效提高整個企業的運作效率。
以日本東芝集團2012年的環境報告書為例,該集團環境報告書的生產流程部分詳細記錄了產品的“綠色生產”流程,并用流程圖表示各個細節,解釋了在各環節中集團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溫室氣體的排放等,同時計算了生產流程的生態效益。東芝集團在收集這些生產流程環境信息的同時,充分了解了每個環節,奠定了流程優化和流程再造的基礎,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提高了生態效益。東芝集團的環境報告書還包括“綠色產品”、“綠色科技”、“綠色管理”等部分。其中“綠色管理”這一模塊闡述了企業一整套環境管理的機制,包括環境成本控制、環境會計審計、外界對企業的評價等,表明東芝集團建立的機制能夠對企業的運作進行嚴格管理,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率。
三、中國的現狀
環境報告書在國外早已盛行,而且國外企業并不僅僅局限于環境報告,而是采取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形式,既披露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如污染排放、資源使用效率等,也披露經濟活動對人文社會的影響,如提高(企業擴張)或降低(企業裁員)就業率,公司占地對當地娛樂設施的影響、是否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等。相較而言,中國在環境報告書以及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方面非常落后,企業通常都不會編制環境報告書,披露環境信息也僅是在會計報表附注里作出簡要說明,而進行環境成本核算的更是少之又少。這主要與我國的會計制度與法規有關。盡管我國已制定并頒布了不少環境法律法規,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體系,涉及環境因素的會計法規幾乎是空白[2]。會計制度與法規不健全,對企業的環境信息監管力度不夠強,再加上企業對環境報告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企業不重視環境報告書的編制以及對環境信息的披露,甚至是不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相對于其他社會成員而言,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最大的。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先從企業做起。因此政府應該完善會計制度,制定關于環境會計的法規,要求企業,尤其是對環境有巨大影響的企業,如重工業、石油天然氣行業、印染業等行業,規范編制環境報告書,披露企業環境信息。
參考文獻
試想,如果全中國每個人都節約一滴水,那就是14億滴水,相當于普通人家26個月的用水量;每個人都節約一度電,那就是14億度電,按照一天發電7500萬度電來算,相當于整個三峽發電站18天的發電量;每個人都節約一塊錢,那就是14億元,如果照平均每天開銷100元來計算的話,那就要供1000戶家庭用38年!可想而知,從個人做起是多么的重要!而個人的小事卻恰恰關系到可持續發展戰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甚至關系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低碳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選擇性的義務,而是已經成為了一種刻不容緩的責任,一種每個人都應當承擔的責任!
想到資源流失,就想到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雖然事件初步處理完畢,漏油得到了控制,海上浮油得到不同程度的打撈,但是遭來的異議會消失嗎?那流失的浮油能收回嗎?那因油蓋在海面而死去的生物能復活嗎?這次的漏油事件已不僅是資源流失的小事了,并導致許多不利于生態的事情發生,真是可悲;想到環境破壞,就又想起那甘肅的泥石流,汶川的大地震,玉樹的地震,印度大海嘯等等災難,難道不像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生態而發起的報復嗎?人類為破壞環境而付出了多大的代價,難道有誰不知道嗎?
看到以上的內容,我相信每位讀者都會有不同程度差別卻又近乎類似的震撼!這種震撼不是單純的一種震驚,一種驚訝,而是一種發自人類內心本能的一種呼喚,一種祈求,一種求生的哀號,一種渴望生存下去,但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世界上的資源一天天地減少,污染一天天地加劇,人口一天天與資源數成反比地增長而無能為力!
人類真的不行了嗎?人類真的沒有辦法了嗎?人類就只能等著世界末日的到來了嗎?都不是。人類還有救!地球還有救!
有人可能會問那怎么做?告訴大家,答案很簡單,就是從我做起從家庭小事做起,做到節約,環保。就像我們家一樣,節約方面比如不開無人燈,不浪費糧食,洗衣機等衣服多的時候才用等。環保方面比如出門購物不用塑料袋,自帶布袋;出門上街盡量不開車,騎自行車;不隨地亂扔垃圾等。這些都是個人乃至一個家庭應該做而且也并不難做的事,可以說是隨手就能做到的事,但是卻在與此同時,我們就節約了一點資源,保護了環境,雖然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力量很微不足道,很渺小,但是如果個人和家庭都能在與此同時,影響了另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就會影響再另一個家庭,這樣就會一傳十十傳百地影響下去,都時候就不再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十個人,一百人,一千人,乃至成千上萬的人都會加入到我們的行列來,此時的一點小節約,匯聚起來就是大節約;一點小環保,就成了大環保。這樣的話整個社會就能完全行動起來,投入到低碳中來,建造低碳家園,打造一個環保的節約型社會!
在此,我向社會呼吁:行動起來吧!一起創建低碳家園,為人類環保事業做出貢獻!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這樣的悲劇發生,都時候可就真的來不及了!
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工作,總體上我國食品中化學物的污染 處于較低水平,合格率達到90%以上,不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
但是,當化工企業發生事故或在短時間內向環境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 質、造成環境污染時,可能造成特定時期、特定范圍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 的超標,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不容忽視的是,化學污染物的品種日益增多,特別是管道泄漏、爆炸 等化工事件,往往會導致多種未知或已知的化學物進入環境,有些甚至沒 有檢測方法和評價標準,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
化學污染經3種途徑“入侵”食品
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廢氣等排放到水、土壤等環 境介質中,若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特別是化工企業發 生事故后短時間內向環境排放大量化學物質,更會導致環境污染。環境中 的化學污染物可經過3種主要途徑污染食品。
1.農作物吸收土壤、灌溉水和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造成有毒有害 物質在供人類食用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中“濃縮”。
2.環境中不能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進入食品,經生物鏈的 富集作用(即高等動物吃低等動物)進入豬、牛、羊、雞、鴨、魚等供人類 食用的動物體內。
3.化學污染物還可以在食品加工、包裝、運輸、貯存等過程中污染食品。
避害原則:平衡膳食,避免蓄積
人和動物如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可能會產生健康危害。根據損害發生 的時間,食品化學污染物導致的食源性疾病,分為急性或亞急性、慢性,急 性或亞急性食源性疾病又稱為食物中毒。根據損害發生的性質,慢性食源 性疾病又可分為致癌性、非致癌性。
無論是意外事故導致的,還是種養 殖、加工運輸過程中發生的不可避免的 食品化學物污染,一般地說,不同食品 類別、不同化學物有其各自的污染特點。 如:二嗯英類化學物容易蓄積在脂肪含 量較高的動物性食品和生長期較長的捕 食性魚類體內,重金屬鎘容易蓄積在大 米等谷類食品中。
因此,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預防 有毒有害物質在體內蓄積并引起健康損 害的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平衡膳食”, 避免長期進食單一種類食物。而對于突 發性食品安全事件,應及時了解政府機 構的相關信息以及消費預警,發現 身體不適時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