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輿情管理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應該說,《旅游新報》在舉國同悲的國家哀悼日的荒唐舉動,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中國新聞出版界并不多見,它在互聯網上所引發的社會輿論,并不止于公眾情感在道義上的壓倒性勝利,作為一起新聞類公共事件,同時還具有深刻的標本意義。那么,在眾多的網絡評論里,我們究竟能體驗到一種怎樣的輿論傾向?又能從中透析出怎樣的現實問題?本文試圖從網絡輿情這一視角對《旅游新報》事件作一粗淺分析。
5月20日19:08,騰訊網較早刊發了《重慶地震報道違背社會公德被停刊》的新聞,次日8:30,該條新聞的評論帖子及點擊數量約為480條,至11:00,已激增到2385條,至15:30,達到4248條(此時相關圖片已被網站刪除),至5月22日18:00,達到4755條,基本接近峰值,盡管隨后還有零星評論加入,但整體數量已經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筆者以5月21日8:30至5月22日18:00騰訊新聞BBS評論中的577條主帖及跟帖(4條無關帖子排除)作為研究樣本,借助內容分析法,得出網民對于該條新聞的三種基本態度:
一、支持意見487條,占樣本總數84.4%
主要包括兩種類型:
⒈對《旅游新報》的憤怒、斥責與鞭撻。這類評論共476條,占支持意見總數的97.7%,占樣本總數的82.5%。評論中“”、“卑鄙”、“缺德”、“道德淪喪”、“敗類”等字眼比比皆是,更有以粗口直接唾罵者,言辭尖刻,情緒激烈,表達了廣大網民對《旅游新報》在國家哀悼日期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強烈憤慨。如:“把娛樂建立在災難之上,天理不容!”;“這是對整個國家哀悼日活動的褻瀆,對死難同胞的不尊重,良心何在?”;“在國家哀悼日出現這樣的情況簡直就是藐視國家和人民的尊嚴,應該嚴懲!”;“支持停刊處罰決定!!”等等。輿情學者劉毅認為:“從數量方面分析民意的贊成或反對態度,是考察民意唯一科學的方法。70%是數量對比的絕大多數的觀念……從這一共同基礎出發,民意是公正的。”①從統計數據考察,批評以至于痛斥《旅游新報》并贊成對其進行停刊處罰的意見占樣本總數的84.4%,與通常情況下網絡留言的觀點分立、眾說紛紜相比,價值取向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而這種主流意見所折射的,正是汶川大地震以來華夏神州無處不在的莊嚴民意――一種在災難面前空前凝聚而決不允許絲毫褻瀆的民族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情緒化、非理性的言論占到支持意見的絕對多數,“憤怒”是這些言論的基本態度。通常,網絡輿情都是某種社會問題日益積累而由某一公共事件刺激公眾情緒而急劇生成。在《旅游新報》事件中,網民高度集中的憤怒情緒固然是對不良媒體批判的宣泄,但從更深層面看,實際上也是對大眾媒體長期走娛樂路線、偏重“眼球經濟”、忽視人文關懷不滿情緒的一次集中爆發。如某網民留言:“不光是一個編輯部一個刊物……社會大眾的心態,追求物質刺激,道德的淪喪……能說和傳媒大亨們沒有關系?”。再如:“重慶的很多報紙只會宣揚奢華,消費,享樂,充斥著浮躁、奢靡。似乎這個西部城市里只有小資、新貴。缺乏對弱勢階層的關注,只能讓社會斷層拉大,有必要引起注意了。”多年來,對新聞娛樂化、庸俗化的反思僅僅局限于學術探討的范疇,而在實踐中卻被眾多媒體奉為迎合市場的“至寶”,“硬新聞軟著陸”、“嚴肅新聞軟包裝”已經成了許多媒體的思維定勢。此次《旅游新報》在舉國同悲之時仍然不忘“性感路線”,竟以人的生命和尊嚴作為娛樂對象,正是其慣性思維造成的惡果。有關部門對其進行停刊處罰,正應了一位新浪網友的憤言:“希望你這次可以‘娛樂到死’!”網民的不滿和擔憂情緒以及善意的警示,值得當今眾多媒體認真反思。
⒉對新聞體制、新聞事故責任追究等方面的理性思考。相關留言共11條,占支持意見總數的2.3%。這類留言雖少,且大多只是只言片語,卻不乏理性的深刻與思辨的嚴謹,發言質量較高。有網民質疑,新聞出版物每期發行都要經過層層審批方能面世,而像第60期《旅游新報》這般低俗的報刊,如何得以越過數道關口而堂皇出籠?有關部門是否有失職行為?在痛批報紙責任人的同時,主管部門是不是也要負一定責任?從網民的質疑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社會公眾對當前某些媒體新聞把關和導向審查流于形式的不滿,以及對建立重大新聞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的迫切呼吁。為死難平民而設的國家哀悼日在我國尚屬首次,《旅游新報》的悖逆行為與哀悼日的嚴重沖突也引發了一些網民的思考。有網民希望從法律層面建立長效機制,以便在法定的全國哀悼日期間對媒體的行業行為進行制度約束,并提出了相應的違規懲戒措施。
二、反對意見26條,占樣本總數4.5%
在《重慶〈旅游新報〉地震報道違背社會公德被停刊》的新聞評論中,4.5%的反對意見在發帖總數中只占到絕對少數,與壓倒多數的主流意見相比,輿情沖突并不明顯。雖然如此,作為輿情矛盾統一體中的構成要素,它所代表的對立立場和觀點仍然明確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反對意見又是顯著的。同時,因其提出的多是涉及政治、法律和意識形態的重大原則性問題,普通網民對其正確性辨識有一定困難而容易產生附和與認同心理,加之網絡言論的隱匿性特點,易被寄生在網絡里的消極政治群體“渾水摸魚”,因而對這類意見應予以高度重視。
反對意見主要包括三種類型:
⒈認為對該事件的處理與新聞自由存在沖突。相關評論共17條,占反對意見總數65%。這一數據表明,新聞自由雖然是個老話題,但卻一直是新聞傳播界最容易產生是非爭議的領域,也最容易成為某些人“說事”的“噱頭”。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對新聞自由有著本質不同的框定,新聞觀認為,新聞自由從來都是階級的、歷史的、相對的,絕對的新聞自由是不存在的。由于網民具有海量性特征,其素質參差不齊,對新聞自由的理解也就千差萬別,但最常見的理解誤區仍然是片面化與絕對化。如某網民留言:“國民有言論自由,這個權力不能被輕易抹煞。”又如:“說實話,我雖不贊同這樣的報道,但我同樣也不贊同全國只有一個聲音。”雖然后一條帖子的反對點擊量一度為305人,但贊成點擊量也同時達到了262人。不少網民就此展開辯論,有網友嚴肅指出:“這不是全國一個聲音的問題,是對褻瀆公眾感情的媒體應有的處理。”實際上,即使在一貫標榜新聞自由的西方國家,在遭受重大災難時,也罕有媒體以新聞自由的名義做出違背社會公德、傷害民族感情的舉動。例如:“9?11”恐怖襲擊發生后,美國許多媒體都用大量篇幅報道了民眾晝夜排隊獻血、全體國會議員在關閉的國會山前齊唱《上帝保佑美國》、警察和消防隊員救援受難者等非常具有人情味和激勵意義的報道②,美國媒體所表現出的團結和愛國精神令人刮目。“9?11”一周年紀念時,一些知名媒體如福克斯電視臺等決定將9月11日定為“無廣告日”。據《華爾街日報》估計,“9?11”周年紀念日當天,美國所有媒體的廣告總收入將減少2億美元③,各媒體均表現出國難時期應有的道義和應負的責任。我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后,5月19日至21日全國哀悼日期間,幾乎所有平面和網絡媒體在版式設計上都以莊重、肅穆的黑白兩色寄托對數萬逝去同胞的哀思,《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西方主流平面媒體在報道有關地震救援情況時均配發黑白照片,以示哀悼。而《旅游新報》卻在全國哀悼日的第一天就以令人震驚的形式大唱反調,以娛樂的心態調侃災難,徹底拋棄了新聞道德與媒體良心,嚴重違背了社會公德和傳統美德,嚴重褻瀆了神圣的民族尊嚴,嚴重傷害了崇高的民族情感。有網友這樣評論:“不尊重公眾的共同情感,就沒有你的自由。”可謂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⒉認為該事件屬于道德而非法律范疇。相關評論共7條,占反對意見總數27%。這類網友認為,《旅游新報》事件僅僅局限于道德范疇,應該從道義上予以譴責,對其做出停刊處罰缺乏法律依據。隨著我國法制進程的加快,公民的法律意識普遍增強,遇有爭議首先從法律層面進行思考已經成為許多公民的自覺習慣,這無疑是法制的進步。在這起事件中,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對《旅游新報》做出停刊整頓的處罰決定,有著明確、充分的法律依據,分別是《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五十六條,《報紙出版管理規定》第三條、第二十五條、第六十條,及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建立違紀違規報刊警告制度的意見》。《旅游新報》若不服處罰決定,可在法定期間向有關部門提出行政復議。
若對這類網民留言作進一步反思,我國新聞法制尚不健全也是不容回避的客觀現實。多年來,有關部門非常重視新聞職業道德的建設,但由于種種原因,新聞法制建設卻十分滯后,我國至今尚未出臺一部完整的《新聞法》,對長期困擾新聞界的一些問題沒有明確、具體的禁止性規范,僅靠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一些分散的行業條例、規章和黨委部門的宣傳政策作為調節手段,系統的新聞法制框架尚未建立,導致了當前新聞傳播界在很多方面無法可依、進退失據,同時也使無德媒體有了可乘之隙。不少網民僅從道德層面來審視《旅游新報》事件,正是對這一問題的現實寫照。
⒊無聊型惡意反對。共2條,占反對意見總數8%。這類意見以油嘴滑舌、無聊惡搞為特征,在反對意見及樣本總數中均占極少比例,不具備分析價值。
三、中性意見64條, 占樣本總數11.1%
網民對新聞本身提出疑問的帖子共52條,占該類意見的81.2%,其余意見或對《旅游新報》表示同情,希望公眾原諒,或模棱兩可,約占中性意見的8.8%。
中性意見通常位于輿情沖突的中間地帶,反映出輿情傳播主體一種松散的、非關切的無謂心態,基本無意見傾向或傾向性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網友對新聞本身存疑的52條帖子。由于騰訊新聞頻道次日將《旅游新報》的相關圖片刪除,造成眾多網友不斷提出疑問,如:“能不能把《旅游新報》報道的部分內容公布,讓大家看看,他們到底做了什么?”、“究竟是刊發了什么樣違背社會公德的報道?為何語焉不詳?”等等。在騰訊網的這條新聞中,《旅游新報》封面及其內容圖片是構成該條新聞最為重要的事實元素,如果沒有圖片,僅憑新聞中“嚴重違背社會公德”、“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含混表達,傳達給網民的只能是一頭霧水。5月21日騰訊網還給該條新聞配發了兩幅圖片,遺憾的是大約在當日下午即將圖片刪除。因為新聞要素的殘缺,后來網友未能實現對新聞文本的全面解讀,從而無從發表意見,這也是后來發帖量迅速減少的原因。因其暫未發表意見,筆者將其列為中性類目,但這類網友無疑都是潛在的意見主體。實際上有些網友一定程度上已經表達了不滿情緒和各種猜測,如:“應該寫明如何違規了,都寫了些什么,才好讓人判斷是非,不能只是單方面發言”、“ 請問刊登什么了?有時候過猶不及啊”。等等。這些帖子再度說明,媒體在新聞時,尤其是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新聞,信息公開不但要及時,更要全面、充分,努力使公眾了解到有關事件的盡可能多的信息,媒體應當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充分信任公眾對于所謂“負面信息”的接受與包容能力,若出于某種顧慮而對事實遮遮掩掩,只會因信息不對稱而使公眾產生更多的質疑、不滿與誤解,也為各種流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刺激生成新的熱點話題,甚至引發二次公共事件。
通過對《旅游新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在“量”和“質”上的梳理與分析,可以看出:網絡輿情所表達的觀點和立場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新聞傳播業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問題單”,而通過較為科學的方式把準這些問題的脈搏并逐步在關鍵領域尋求突破,是新聞傳播業實現自身變革與發展的唯一路徑選擇,這也正是《旅游新報》事件在網絡輿情視角下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注釋
①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58頁
②黃昆侖:《從“9?11”事件災難新聞報道看中美媒介生態的差異》,聯易網吧
移動化將成互聯網發展主旋律
2012年,移動互聯網將持續高增長、移動社交將成為發展重點、移動電子商務將迎來發展契機……無疑,2012年的互聯網,移動是關鍵。
“2012年將是真正爆發點”。在2011中國移動開發者大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說,目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仍然沒有達到很大的規模,國內深度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僅有5000萬,但是到2012年,隨著Android智能手機價格下降、智能手機普及率提升,將有數億的新用戶涌入。“今天我們看到5000萬用戶,但是在一年以后我們能看到1.2億,并會很快向13億高速擴散。”
李開復的話并非空穴來風。易觀國際12月23日的分析報告也指出,2011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4.3億,環比增長49.2%;在201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將保持穩定增長,有可能突破6億,超過互聯網用戶數量。
用戶數量的迅速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引起企業的激烈爭奪。在2011年,一些互聯網巨頭們已做好布局,只待2012移動互聯網爭奪戰的爆發。中國移動已迫不及待地推出移動互聯網開放平臺戰略,宣布將在2012極力“拉攏”全球開發者;百度規劃更龐大、創想更超前的“云戰略”,期望成為整合產業鏈資源的“樞紐”;阿里巴巴高調宣布自主研發的阿里云,以及騰訊整合無線業務后推出的QQ-Service……除了這些大佬,還有更多企業進入移動互聯網,希望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行業中占得一席之地。
移動互聯網企業已紛紛準備在2012年大展拳腳,而投資基金的快速涌入,將為他們增加更多的“底氣”。在2011年,有多家以移動互聯網為目標的投資基金成立,盛大、聯想、創新工場等設置了多種形式的移動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數據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已經披露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投資案例為109起,總投資額為6.21億美元,超過2001年以來歷年總投資額。
相對于移動互聯網競爭出現白熱化,2011年已度過群雄亂戰階段的互聯網領域,將在2012年逐漸規范化。社交網絡和電商就是典型。這些互聯網領域,雖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但企業的主要精力,將放在挖掘自身的市場潛力上,行業發展步入模式探索或轉型期。
“2012年將是微博商業化、體系化的一年。”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截至2011年10月,中國微博用戶規模已達到2.6億。艾瑞咨詢分析認為,從用戶增長規模數據來看,微博的用戶培養已進入成熟階段。
實際上,新浪、騰訊等微博運營商在2011年已開始嘗試微博商業化贏利之路。2011年10月17日,新版新浪微博正式開放升級,除了頁面布局的調整,還增添了更多的社區平臺屬性。另一方面,新浪微博微幣業務也正式落地。11月初,新浪微博推出“微號”,欲以此代替繁瑣的郵件地址,貴金、雅銀系列微號均收費;12月初,繼京東商城、淘寶商城等B2C先后入駐新浪微博“微商城”之后,凡客誠品也正式在其官方微博開辟促銷頁面;而微博的另一巨頭騰訊,也于2011年11月初開始嘗試通過“微賣場”為企業銷售產品。探索微博的盈利模式,無疑成為眾微博大佬們2012年的工作重點。
2012年,開放平臺和移動社交將成為SNS網站的兩大發展趨勢。
“開放是社會化網絡成功的關鍵。”開心網CEO程炳皓認為,在臉譜網開放平臺成功經驗的刺激下,開放平臺將成為中國SNS網站新一輪發展趨勢。的確,在2011年,包括開心網、人人網、騰訊等在內的多家社交網站爭相對第三方開發者開放平臺,通過資源共享、利益分成的模式,吸引大量第三方應用入駐,從而實現豐富網站功能、增強用戶黏性的效果。不難想見,在2012年,社交網站將在這條路上更進一步。
“許多新用戶都來源于手機,這或許將成就未來的社交網絡。”人人網CMO江志強透露,移動社交用戶數量在急劇上升,目前每天已經有40%的用戶通過手機訪問人人網,未來人人網將利用龐大的用戶基礎與手機結合,主攻移動社交領域。開心網則在2011年12月也推出移動社交產品“圖藤”,它定位于“移動互聯網的新生代微博”。業內人士分析稱,這是開心網從PC社交向移動社交轉變的戰略之舉。無疑,向移動社交領域進軍,將成為社交網站未來的又一出路。
另外,在2012年,電商行業依然極為活躍。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2012年的電商發展將更趨冷靜,更多的企業開始嘗試,如何結束粗放式增長,實現理性發展。
淘寶的轉型策略選擇的是品牌化、規范化。雖然因此導致十月圍城事件,但這無法逆轉馬云的決心。“電子商務必須要升級,淘寶已經做了9年,如果還停留在以前,以后的挑戰會更大。”相信,2012年,馬云會繼續貫徹他的轉型升級策略。作為網購領域首屈一指的大佬,淘寶的轉型必將帶動更多的B2C網站和平臺走向品牌化、規范化。
SoLoMo,即社會化電子商務、本地化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的又一個重要的趨勢。SoLoMo的價值在于,消費者可以借助Social將購物分享到社交網站上,可以借助Local,了解所在位置各店家的促銷活動,而Mobile使這一切變為現實、成為可能。SoLoMo給予電子商務的不僅僅只是一個概念,還有一個明確的方向。SoLoMo襲來,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前的上網交流方式,也改變了企業與消費者的互動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動,傳統的購物供應鏈向線上轉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
SoLoMo,將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時,也為三者分別提供了新的發展天地。相信,2012年,在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站、電子商務不斷發展之際,SoLoMo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網絡生態將更加良性有序
2011年,在多方的努力下,健康的網絡文化正成為主旋律。在2012年,隨著網民心態的轉變、地方政府的改進、中央引導的加強,這一趨勢將愈發明顯,網絡在向社會生活的滲透過程中,將變得更加有序,推動社會前行。
“在電視上看到佛山小悅悅事件的視頻,總共播了8分鐘,我看的時候恨不得跳進熒屏去喚醒那些麻木的路人。”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說。
實際上,這一幕慘劇喚醒了更多“路人”。在小悅悅慘劇經媒體披露后,一場有關人性、道德的大討論席卷大江南北。媒體以及社會熱心人士共同掀起了一場以“拒絕冷漠,傳遞溫暖”為主題的愛心運動。隨著運動的開展,一大批愛心救助的新聞躍入人們的眼簾,人們突然發現其實這個世界并不冷漠,到處充滿著溫暖。
有網友指出,“小悅悅”事件的標本意義就在于,它喚醒了社會對關注和幫助他人的思考。2011年掀起的“道德風暴”不止一次。在經過一次次的自我道德反思,目睹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道德壯舉”后,蟄伏在草根大眾的心中的善,不斷浮出表面,構成社會道德的主流。在網絡的推動下,道德的示范力量,也在社會中不斷擴散,而這勢必將影響中國網民在2012年,心懷善意,面對世界。
讓網民們心態發生變化的不止“道德風波”,還有謠言事件。在深感網絡謠言的破壞性后,一些網友已經開始自發組成辟謠聯盟,抵制謠言。不過,這僅僅是開始,隨著網民社會責任感以及自身辨別力的提升,2012年必將會有更多的網友加入“辟謠大軍”,屆時,網絡環境將進一步肅清,謠言滋生的土壤也將逐漸清除。
2011年,網民積極參與公眾事務、理性表達民意訴求的趨勢更加明顯。無論是在甘肅校車事件中,還是在空氣質量檢測標準的大討論中,網民已經不再簡單的通過網絡發泄個人對社會的不滿。更多的網民開始從制度建設的角度發表意見,期望政府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這種來自民間的監督力已然形成,且為社會各界所重視。相信,2012年,網民將表現得更加成熟理性,網絡生態將更加健康積極,整個社會也將走向良性發展。
事實上,在2012年,改變的不僅是網民這些“圍觀”者,還有各地政府部門這些“被圍觀”者,政務微博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今遍地開花的政務微博開通,順應了信息傳播手段的新變革,也顯示出政府對公共信息傳播更加重視。”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主任廖圣清認為,2011年是中國政務微博“元年”,也是中國政府信息公開的“里程碑”。但他同時指出,政務微博運作與網民的信息需求尚存在差距,仍存在一些問題。
“政務微博將會不斷升溫,微博問政水平將不斷提高。”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關系研究中心、輿情研究實驗室在12月20日聯合的《2011中國微博年度報告》中,對2012年政務微博的發展趨勢作出以上預測。
這一預測暗藏于2011年末的種種跡象中。11月17日,“北京微博廳”整合部分北京市政府組成部門和區政府共同上線運行,一個多月內已經整合了42個單位。12月22日,上海浦東新區開始試運行“微博廣場”,除了包含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微博40個,首批還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各界名人等127個微博入駐。12月14日,合肥市宣傳部門召開宣傳工作會,也計劃給政府部門集體開微博。一切都表明,中國政務微博正從部門“單打獨斗”向整合多部門、多地區的政務微博群發展。2012年,這一現象必將蔚然成風。
除了形式的進步,還有內容的進步。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了“賣菜微博”,幫助滬郊菜農賣卷心菜,讓網民感動,認為“貼心”。12月,北京警方微博第一時間公布西直門商場火災調查,第一時間公布來福士中心墮樓身亡事件,被網友認為反應積極、信息公開及時,從而有效地清楚了事件可能存在的流言蜚語。如今,已經有政務微博做出了極好的榜樣,這必將帶領政務微博在2012年更加親民、更加貼心。
2012年,中央部門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網絡文化健康發展。
“領導帶頭、全辦動員,制定措施、落實責任,努力推動我國外宣、網宣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央外宣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主任王晨近日要求,全國外宣戰線、網宣戰線要把深入學習六中全會精神作為首要任務,緊密結合實際,努力貫徹落實,以實際行動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在深入開展學習活動的同時,發揚真抓實干精神,堅定不移地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確定的方針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落到實處,轉化為具體的工作項目。”文化部部長蔡武日前表示,學習全會精神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和首要政治任務,“要把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活動引向深入”。
顯然,在2012年,十七屆六中全會在網絡文化方面提出的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將被貫徹落實,中國網絡文化生態的建設將得到更強有力的引導。
互聯網法律體系將逐步完善
2011年,我國在互聯網立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不遠的2012年,互聯網相關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將進一步健全、完善。相信,未來互聯網法律體系將最終形成,從而為互聯網監管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2012年,互聯網相關立法仍將不斷推出,其中,商務部正在起草的網絡購物條例最值得期待。
“網絡購物發展需要發展,也更需要規范。”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常曉村2011年12月20日表示,網絡購物發展很快,是擴大消費和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長。雖然業務發展很快,但網上假冒和偽劣現象時有發生,需要認真規范。
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對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進行了規范,但從整體上來講,目前網絡購物中出現的不少問題,還需在立法上深入解決。
常曉村稱,為了促進網絡零售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目前商務部正在起草《網絡零售管理條例》,并積極爭取將該條例列入2012年國務院立法計劃。
從常曉村的表態看,商務部《網絡零售管理條例》2012年有極大可能出臺,這無疑將成為2012年互聯網引人矚目的大事之一,因為該條例將使網絡購物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有完善的市場規則,明確網絡零售市場各參與主體的權利、責任、義務關系,進一步明確有關部門管理職責,它將促進網絡零售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
將互聯網立法瞄準網絡購物領域的,還有國家工商總局。
2011年10月,媒體報道稱,國家工商總局正計劃出臺政策對網絡團購行業進行監管,政策調研已進入收尾階段。2011年11月,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團購消費維權工作的建議》,工商機關可以對團購網站實行登記注冊與備案登記相結合的準入制度。一旦確定某團購網站存在欺詐消費者等失信行為,應將其計入該網站的信用記錄。
以此來看,在2012年,國家工商總局推出網絡團購相關法規的可能性較大。屆時必然可對團購網站形成有效監管,減少網絡團購消費糾紛的發生。
其實,在2012年,關于互聯網立法,多個部委都將有所動作,如工信部可能出臺方案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完善電子認證服務標準規范;新聞出版總署可能對網絡出版進行規范;國家工商總局可能對網絡公關進行規范等。
在互聯網相關立法不斷推出的同時,2012年,各項法律法規也將向前繼續推進。其中以各地正在陸續推出的微博實名制新規最為引人關注。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12月16日了《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注冊微博客賬號要用真實身份信息,即“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否則只能瀏覽不能發言。相關網站需要在3個月內完成對用戶的規范。
這一規定后,立即引起各地的效仿。天津、廣東、上海等地相繼試行微博實名制度。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門戶網站也相繼啟動微博用戶實名認證。
不過,雖然實名制的好處眾多,但也有輿論認為此舉將對微博的發展造成沖擊,當新規全面執行后,微博可能失去很多用戶,以及用戶安全可能遭受威脅等。
因此,在微博實名制全面執行后,利弊必然會有所體現,這也需要政府部門的管理舉措跟緊,趨利除害。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網絡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虛擬班級
在我國當前的網絡用戶中,相當大的人群是在校大學生,這也間接說明了高校是網絡推廣和發展最迅速的地方。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也使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高校輔導員充分運用網絡載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一、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的基本特征
第一,快捷性。互聯網與電視、廣播、報紙等其他傳統媒體相比,傳播速度更快、傳播信息更新。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第二,開放性。網絡媒體在傳播輿論信息方面往往比傳統媒體更加開放,具備更強的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時空的限制。
第三,平等互動性。網絡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一種平等交流的氛圍,促進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與溝通。其匿名性也使學生更加放松、更加能夠暢所欲言。將真實的想法傳達給輔導員。使輔導員能夠接收來自于學生的最真實有效的信息反饋。
二、網絡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優勢
(一)使用成本低廉。突破時空限制
輔導員只要會上網,通過簡單的申請和注冊就可以很輕松地創建自己的騰訊QQ、人人網、飛信、博客和微博賬號。網絡載體有其低技術含量和小成本的優勢。增加了它的可接受性和廣泛應用性,為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力量和人文環境。另外,網絡載體利用了網絡雙向互動、廣泛覆蓋和更新及時等優勢,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
(二)豐富學習內容,促進資源共享
與傳統的思想政教育的形式相比,網絡載體能融多媒體特性于一身,生動、新鮮、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德育臺力。網絡載體的共享特性使得不同民族地域、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認知風格的人能夠很方便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學習共同體。每個人在網絡載體上個人見解的同時,都可以通過瀏覽他人的信息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借鑒他人的學習成果促進自身成長。
(三)倡導自主學習,加強道德體驗
網絡載體中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是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主動參與的活動,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別具一格的表達方式體現自己獨特的思想與魅力。通過師生對校園文明話題的交流和討論,還可以誘發學生真正的道德沖突,喚起真情的道德體驗,促進自身道德素質提升,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反思能力
高校輔導員是社會人群中大腦思維最活躍、知識結構最豐富、創新能力最強大的群體,網絡載體能為輔導員產生新的看法、觀點和思想提供最廣闊的發揮空間,大家可以就某一問題進行平等交流和真誠溝通。其特有的“平等、開放、共享”的信息機制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孤島狀態,形成了一個開放的溝通社區,可以隨時記錄教育心得,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認真負責、開放發展的反思狀態。
(五)構建虛擬班級,實施動態管理
網絡載體構建的“虛擬班級”是以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為主要驅動的新型學生組織。可以加快信息與共享,強調全員參與和分工協作,從而提高輔導員和班級的工作效率。例如QQ群、人人網的公共主頁或小組、飛信群組、博客群和微群等。在“虛擬班級”中,主要采用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和激勵共進的管理機制。
三、運用網絡載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會運用網絡載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隊伍
高校輔導員既要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又要懂得運用網絡載體,要從這兩方面提升素質。這就要求其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教育技能。也要掌握熟練的網絡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有敏銳的思維,能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精神。
(二)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高校輔導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道德意識。遵守網絡道德,增強法制和責任意識,杜絕發表非法煽動性言論,自覺抵制各種不良影響,提升自己的素養,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三)迅速占領網絡信息宣傳與傳播的陣地
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部署下,輔導員要融入到網絡載體中學生所組成的群組中,在群組中擔任管理員,與學生共同經營虛擬班級,師生共同參與熱點和敏感問題的討論,及時地了解和掌握網絡輿情。適時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網絡載體的育人功能。
(四)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機制
為了能夠順利、有效、持久地開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完備的運行機制非常重要。我們要將運用網絡載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列入到輔導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規劃中,確定工作目標與發展規劃,學校要有專門負責的部門制定工作規范與管理條例,以嚴格的工作紀律規范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為。
(五)利用網絡載體促進校園民主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堅持整頓與規范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以取締私屠濫宰專業村(戶)或私屠濫宰窩點、搗毀私屠濫宰肉品非法經營網絡為重點,從宰前、宰中、宰后等各個環節入手,集中開展私屠濫宰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分子,大力規范肉品生產經營行為,健全長效管理機制,促進屠宰及肉品市場秩序根本好轉。
二、總體目標
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決私屠濫宰問題。到2012年6月底,努力實現縣城銷售的豬肉全部來自定點屠宰企業。到2012年年底,努力實現城鎮銷售的豬肉全部來自定點屠宰企業。
三、組織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肉品安全監管,嚴厲打擊私屠濫宰等違法行為,規范屠宰市場和肉品流通秩序,保障肉品消費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經研究,決定成立縣肉品衛生安全專項治理行動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商務局,胡正民兼任辦公室主任。
四、主要任務
(一)堅決整治違規屠宰生豬行為。
縣商務部門會同縣公安、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畜牧等部門,以偏遠農村、城鄉結合部、主要交通道路周邊、肉食品加工集中地為重點區域,采取主動查處與根據群眾舉報信息查處相結合、定期巡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等方式,深入整治違規屠宰生豬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發現的私屠濫宰專業村(戶)或私屠濫宰窩點,一律予以取締;對從事私屠濫宰活動,或者為私屠濫宰提供場所或儲存實施的單位和個人,依法給予嚴厲處罰,涉嫌犯罪的堅決移送公安機關查處。同時,嚴厲打擊向生豬或生豬產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質等違法行為。
(二)加強定點屠宰企業資格證牌使用管理。
商務部門結合生豬定點屠宰企業資格證牌審核換發工作,加強對定點屠宰資格證牌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對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出借、轉讓定點屠宰證書或者標志牌的,立即報請縣政府取消其定點屠宰資格。對于一證多用、違法設立屠宰分廠和車間的,要依法予以取締。對冒用或使用偽造定點屠宰證書或標志牌的,以及取消定點屠宰資格后仍然屠宰生豬的,依照打擊私屠濫宰的有關規定予以嚴懲。
(三)嚴格生豬屠宰檢疫檢驗。
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規范屠宰檢疫行為,嚴格實行全流程同步檢疫,堅決杜絕只收費不檢疫以及檢疫證明填寫不規范等現象,嚴厲打擊進場未經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生豬的行為。商務主管部門要督促定點屠宰企業嚴格執行肉品品質檢驗制度,規范檢驗程序和檢驗證章使用,嚴禁未經肉品品質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品出(廠)場。畜牧獸醫、商務主管部門要密切配合,確保定點屠宰企業出場肉品全部經檢疫檢驗合格,并具有檢疫檢驗合格證章。
(四)深入整治經營私屠濫宰肉品行為。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以各類經營豬肉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集貿市場、超市等為重點,加大巡查和執法力度,嚴厲查處銷售無檢驗檢疫證明或檢驗檢疫不合格豬肉的違法行為,督促豬肉經營者依法落實進貨查驗制度和肉品安全責任。
(五)嚴防私屠濫宰肉品流入加工消費環節。
質監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監督各類肉制品加工企業、餐飲服務單位和集體食堂落實進貨檢查驗收制度,在采購肉品時嚴格查驗檢驗檢疫證明,確保所使用的肉品全部來自定點屠宰企業。各地要以肉制品加工專業村、肉類加工小作坊、學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小餐館、旅游景點餐飲服務單位等為重點,加大巡查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使用非法定點屠宰企業屠宰、無檢疫檢驗合格證章肉品的行為。
五、工作安排
(一)動員部署階段。
去年11月份,召開了動員會議,對治理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
(二)排查清理階段。
去年底,各相關單位已按要求和進度,集中對轄區內各類養殖、收購販運、屠宰、肉制品加工、銷售、餐飲、集體食堂等肉品生產經營主體進行了拉網式檢查,摸清了實際情況,掌握了違法違規線索,對違法行為進行了查處。
(三)集中整治階段(2012年1月—2012年4月)。
針對排查清理階段發現的薄弱環節和重點問題,確定整治的重點區域、重點單位和重點時段,部門聯合執法與單獨執法相結合,堅決取締私屠濫宰專業村(戶)和私屠濫宰窩點、搗毀私屠濫宰肉品非法經營網絡,查處違法犯罪案件,探索建立長效機制。
(四)總結驗收階段(2012年5月—6月)。
各部門對專項治理情況進行全面總結,采取自查和交叉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防止出現漏網和反彈。迎接市商務會同有關部門組成聯合督查組的檢查,形成總結報告報市商務局。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保障。
要根據肉品安全整頓治理的統一部署,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保障,統籌推進打擊私屠濫宰專項治理、“瘦肉精”專項整治及打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工作,確保取得實效。對相關部門監管力量不足、執法裝備落后的,要抓緊研究解決;對部門職責不清、存在監管漏洞的,要及時明確負責部門;對長期存在的私屠濫宰專業村,既要堅決予以取締,也要考慮歷史因素,出臺必要的政策措施,處理好善后事宜,避免激化矛盾。
(二)加強部門協作,堅持綜合治理。
縣商務主管部門要牽頭建立打擊私屠濫宰部門協作機制,密切協作配合關系,共享監管信息,形成打擊私屠濫宰的全過程無縫隙監管鏈條。有關部門要切實強化“檢打聯動”,發現有私屠濫宰或者銷售、使用私屠濫宰肉品線索的,要相互通報并及時組織聯合執法,堅決予以打擊。尤其要注意追蹤生豬源頭和肉品流向,查清違法違規網絡和非法生產經營鏈條,堅決打擊分工明確、宰銷一條龍的私屠濫宰違法犯罪團伙。要進一步健全監管部門與公安機關間的案件查處協作機制,各監管部門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線索,必要時協調公安機關提前介入,及時控制涉案人員,固定證據,深挖違法犯罪網絡,嚴厲查處暴力抗法行為。
(三)建立公告制度,健全長效機制。
縣商務主管部門要抓緊研究建立公告制度,對供應當地市場的屠宰企業,依法及時予以公布,對從事過私屠濫宰違法違規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予以公布并采取專門的監管措施。深入研究私屠濫宰產生的經濟、社會原因,從法律、經濟、行政等方面入手,制訂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探索完善各環節索證索票機制,積極推進各環節記錄信息的電子化和互聯互通,實現肉品全過程可追溯,為打擊私屠濫宰提供有力支撐。
(四)加強宣傳教育,調動公眾參與。
關鍵詞:信息網絡化;政府;行政管理;挑戰;對策
一、引言
在現代社會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和知識取得了飛速發展,互聯網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使得我國邁入了信息網絡化的時代。在信息網絡化環境下,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通過計算機網絡對外界提供服務和信息已成為必然,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政府要想更好地發揮其在現代社會中應有的作用,對外界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在新鄭管理中,就必須正視信息網絡帶來的挑戰,要積極的做好應對工作。
二、信息網絡化的概述
信息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真實反映,它包括文字、數字、符號、圖片、圖表等。信息網絡化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狂下下,在網絡上傳播的信息。與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相比,信息網絡化有著許多不同點。首先,信息網絡化實現了無時間和空間障礙的交流和傳播。在網絡化環境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信息交流;其次,信息網絡具有共享性。互聯網具有開放性,也正是因為互聯網的開放式使得網絡信息可以實現共享;再者,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在網絡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1-2]。對當代政府而言,充分利用網絡、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和現代化辦公手段,大力推進政府信息網絡化建設,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簡化辦事程序,向社會公共信息,提供便民服務,促進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重要途徑。雖然信息網絡化發展給當代政府工作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網絡信息化的發展使得政府管理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從而引起政府職能的轉變,為了更好地發展政府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政府就必須積極應對信息網絡化帶來的挑戰[3-4]。
三、信息網絡化對政府行政管理帶來的挑戰
(一)促使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
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使得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難度越來越大,而那種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信息網絡化環境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必然會給社會的發展引進先進的設備和理念,如果政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以往的管理方式、方法,信息就難以貢獻,勢必就會影響到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推動“電子政府”的建立,無政府主義現象可能泛濫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政府逐漸認識到網絡的優越性,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也會越來越高。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政府也將成為主流。雖然電子政府的建立是大勢所趨,但是網絡的自由性,使得公民可以隨意的利用網絡來傳播消息,尤其是那些虛假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將處于無序狀態,無政府主義可能泛濫,不僅影響到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嚴重時還會引發社會矛盾。
(三)對政府行政管理人員提出了更要的要求
在網絡信息化時代里,對政府行政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網絡化的發展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觀察力,要求行政管理人員具備專業的素質和較強的服務意識。政府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引導社會主義公共事業更好的發展,為人們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如果行政管理人員能力不足、素質不高,勢必就會影響到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實現,從而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四)信息安全問題
信息網絡化發展對政府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網絡信息化安全問題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網絡化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步伐分子利用網絡來散播搖籃、虛假信息,當這些虛假的信息被傳播后必然會引起一定的社會響應,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二是政府在依托計算機網絡進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時,政府相關信息很容易受到網路黑客的攻擊,從而造成重要信息的丟失,從而引起系列問題。
四、信息網絡化環境下政府行政管理的對策
(一)明確政府職能,擺正政府角色
隨著信息網絡化的發展,政府行政管理環境也發揮了巨大的變化,而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作為社會穩定發展的調節者和推動者,在網絡化時代里,政府要明確其職能,結合時代背景,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將政府職能從管理型轉向服務型,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同時,要改變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方式,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行政管理信息的共享。另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要適當下放權力,將以往那種事事親力親為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鼓勵者,制定有效的政策來調動社會一切力量來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
(二)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
在明確政府職能,正確定位政府角色后,政府應當積極的結合時代背景加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要建立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對那些與信息社會不相適應的官僚型行政體制進行結構性變革,要精簡機構,完善人事制度,加強行政管理監督,從而更好地發揮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維護社會市場秩序,推動社會公共事業的更好發展[6]。另外,政府明確目標,健全各種管理機制 政府在貫徹落實規章制度時,應當明確自身的管理目標,完善績效標準,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完善公務員管理制度的運行機制,建立有效的公務員培訓機制,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保質保量的完成。
(三)培養專業的人才
網絡時代里,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必然會帶動政府行政管理的革新,要求行政管理人員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服務意識。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行政職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政府應當山里利用高新科技技術,培養高素質人才。一方面,要加強行政管理人員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的教育與培養,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操縱能力和水平,為政府行政管理培養一直專業的行政管理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強化素質教育,注重行政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素質和服務意識,只有行政人員具備高尚的職業操守,才能更好的發揮職能,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發揮行政人員應有的作用,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7]。
(四)強化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網絡環境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格外重要。首先,政府應當加強宣傳,引導人們合理的利用網絡傳播信息,提高他們的正確輿論傳播意識;其次,要加快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如《互聯網信息管理條例》,要明確網絡行為人的職責,進一步落實實名制,對那些違法范圍行為給予嚴厲懲處,同時要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對立法加以完善和改進,從而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另外,要加大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的應用,以技術為依托,提高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系統的安全性[8]。
五、結語
信息網絡化的發展給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既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使得政府認識到計算機網絡的重要性,實現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然而在信息網絡環境下,政府行政管理理念、方式也發揮了重大變化。而政府行政管理作為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行政職能,就必須結合網絡信息化給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明確政府職能,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網絡行為,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強化素質教育,提高行政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從而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動社會事業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普.政治安全:網絡時代的挑戰與對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2]忻超.我國電子政務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與對策分析[D].河海大學,2003.
[3]許正興,運用電子政務改進我國行政管理的路徑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2.
[4]于浩.大數據時代政府數據管理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5(03):127-130.
[5]張一迪.信息社會我國政府行政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5(06):90-91.
[6]孔祥雯.淺談網絡時代對政府管理的挑戰與對策[J].新聞天地(論文版),2009(08):56-57.
〔關鍵詞〕社交媒體;政府社交媒體;韓國政府;政府公共關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8
〔中圖分類號〕G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2-0157-0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started to apply social media,the social influence is growing.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started to apply various social media tools actively since 2009,which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effectively,increase the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and citizens satisfaction with government.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otivation,policies and measur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of South Korean government.Based on this,the pap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government.
〔Key words〕social media;social media in the government;south korean government;governmental public relations
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基于Web20基礎之上的社交網站、博客、論壇、微博、微信等各種社交媒體(Social Media)迅速風靡全球。社交媒體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政府治理等多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并對政府的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務有重要的影響。近年來,世界各國政府日益認識到社交媒體的重要性,美國、韓國、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泰國等多個國家的政府部門紛紛開始應用社交媒體。
韓國政府部門對社交媒體的應用起步較早,2010年韓國中央政府的40個政府部門就開通了Twitter賬戶[1],其中26個政府部門還開通了Me2Day賬戶。目前韓國政府的社交媒體發展正處于應用轉型期。良好的網絡環境,較高的網民自律意識以及較為完善的網絡監督制度,為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奠定了基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政府也開始應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社交媒體,但與其他國家相比,在應用的廣度、深度及作用發揮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堅持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政府部門需要利用社交媒體推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逐步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政府透明度。韓國是世界上網絡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首個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同時,韓國與中國同屬于亞洲文化圈,文化背景高度相似。因此,分析并借鑒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吸取韓國的經驗,更快速地找到有效采納社交媒體的方法和途徑。本文第二部分將對與政府部門社交媒體應用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第三部分分析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動機和相關政策;第四部分介紹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具體舉措;第五部分對韓國政府部門成功應用社交媒體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出對中國政府的啟示。
1文獻綜述
本文對社交媒體的內涵、政府部門社交媒體應用、韓國政府部門社交媒體應用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與梳理。首先,社交媒體一詞由“Social Media”翻譯而來,也有學者譯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學者們對社交媒體的界定主要是從社交媒體平臺類型以及平臺上用戶關系建立的角度進行的。例如:《What is Social Media》一書的作者Mayfield(2007)認為,社交媒體是伴隨著各種社交軟件的開發逐漸普及的,在共同的目標和利益的基礎上增加對話、合作和建立社會關系等。Hansen,Shneiderman和Smith(2011)⑸緗幻教宥ㄒ邐一系列支持用戶之間進行社會互動的在線交流工具[2]。Khan,Yoon和Park(2012)對社交媒體的定義較為全面,他們認為社交媒體包括來自互聯網的一系列技術和系統,目前已被廣泛用于維護社會和職業的關系(例如Facebook和LinkedIn),促進知識共享(例如Wikipedia和Blog),達成共識(例如Twitter),以及通過信息文本、音頻文件、視頻或圖像等形式進行信息交流[3]。
其次,針對政府部門社交媒體應用的相關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界定、應用動機、應用的風險和優勢、應用策略等方面。JIgnacio,Rodrigo和JRamon(2013)將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定義為通過采納一組技術來促進政府部門與公民和其他組織間的互動參與[4]。Park(2011)等人總結出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有利于培養公民參政意識、推進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的結論[5]。Gohar,Bobby和Sang(2014)通過對韓國政府部門中的289名員工進行調查,探究了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風險和優勢,研究發現二者均明顯影響了政府部門員工應用社交媒體的意愿和滿意度[6]。至于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策略,Mergel(2010)將其分為推出策略、拉進策略和聯網策略3類[7]。其中推出策略主要服務于公民,將社交媒體作為現有溝通渠道的補充;拉進策略指運用社交媒體將公民吸引到政府其他的機構網站或博客中;聯網策略則指將社交媒體作為直接與公民進行交流的方式,積極促進公民參與到政治進程中來。推出、拉進策略是以內容為導向的,僅僅促進單向交流,而聯網策略則以行為為導向,注重促進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雙向互動。
隨著韓國政府部門開始嘗試采納社交媒體,韓國學術界也逐步重視對該領域的研究,并在實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第八屆網絡計量學、信息計量學與科學計量學國際會議暨第十三屆科學合作網絡大會在韓國首爾召開,會上韓國學者Khan,Yoon和Park探討了社交媒體在公共部門中的應用狀況,并且對韓國和美國政府應用社交媒體的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此后,一些學者開始對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特點、策略和效果等進行探討。例如:Chung,Seong和Han(2014)通過分析韓國政府部門應用Me2day的情況來探討韓國政府和公民之間開展網絡互動的特點和結構[8];Myongho,Sam和Sunghun(2013)對韓、美兩國政府是如何應用社交媒體的進行了比較分析[9];Gohar(2014)等人將Twitter網絡策略分為G2C和G2G兩類,來探討韓國中央政府的Twitter應用策略和效果,結果發現政府部門的Twitter網絡策略并不一定能提高公眾參與政府社交媒體活動的積極性,但它在加強G2G的關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10]。
與此同時,國內學者也日益關注社交媒體在政府部門中的應用研究,研究對象以我國政府部門常用的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為主,主要分析這兩大社交媒體的應用特點、功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等。部分學者對韓國的社交媒體應用進行了研究,例如:車今善(2015)對中韓SNS平臺及使用動機進行了比較[11];趙在九和娜(2013)對韓國政府、企業、大眾的媒體社交現況及特征進行了分析[12]。通過文獻回顧發現尚未有學者對韓國政府部門的社交媒體應用進行系統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開拓性。
2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動機和政策
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主要動機在于社交媒體的獨特優勢、韓國“政府30時代”計劃以及韓國良好的網絡環境等因素,近年來韓國政府部門積極探索多種策略來更好地應用社交媒體,同時制定和實施了相應的社交媒體政策和風險管理政策,為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
21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動機
211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參與性有利于政府更好地開展工作
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社交媒體可以為大眾提供更廣泛的意見表達空間,同時使得用戶之間的聯系加強,便于大眾實時交換意見和分享信息。當政府部門采納社交媒體后,政府和公民之間的溝通就從間接溝通變成了直接聯系。公民可以直接向政府表達觀點和意見,而不需要中間機構的幫助,極大地促進了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培養了公眾的積極參政意識。此外,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決策的階段上,政府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從公民那里獲得大量的想法和建議,以完善政策內容;公民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向政府提供信息,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為隨后的政策實施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212韓國“政府30時代”計劃要求韓國政府積極采納社交媒體
2013年6月,韓國政府了“政府30時代”計劃,該計劃的核心目標是將政府擁有的信息在國民提出要求之前進行公開,重點在于公共信息的開放與共享、政府與國民的溝通和合作。隨著“政府30時代”計劃的實施,韓國政府將向國民公開和共享更多涉及國計民生的信息和數據,從以往“政府提供”模式逐漸轉變為“以每個人為中心”模式,最終建立“開放與共享的政府”。因此,韓國政府部門積極采納社交媒體可以進一步推進“政府30時代”計劃的開展,通過采納多種社交媒體與公眾進行交流互動,促進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以及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213良好的網絡環境,較高的網民自律意識以及較為完善的網絡監督制度,為韓國政府部門采納社交媒體奠定了基礎
通過制定頒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韓國率先實行了網絡實名制,這使得韓國成為了網絡安全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并樹立起了網民的責任和自律意識。另外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7月,韓國已有821%的家庭連有互聯網,784%的國民已有3年以上(包括3年)的網齡,并且852%的國民每天至少使用1次互聯網[13]。良好的網絡環境、網絡服務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都促使韓國政府更多地采納社交媒體,以便更好地適應新形勢。
22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政策保障
為了推進信息化的發展,韓國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實施同時為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環境。通過文獻搜集與網絡查詢,獲得了與韓國信息化相關的主要政策,詳情見表1。表1韓國信息化相關政策概覽
分類政策名稱互聯網振興網絡多媒體廣播事業法信息通訊產業振興法信息保護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保護法案關于促進信息和通信網絡利用與信息保護法電子簽名法信息化促進基本法電子政府法信息保護產業振興法個人信息保護關于建立信息系統安全與保護個人信息隱私的條例個人信息保護法其他通信秘密保護法數字內容管理條例縮小數字鴻溝條例
政府部門在應用社交媒體的同時必須注意如何安全利用這些技術,并意識到其中的潛在風險,例如意外安全漏洞、T工透露個人信息和計算機安全問題等。避免這些風險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和實施社交媒體政策。Han和Cho等人(2011)將韓國政府實施的社交媒體政策內容概括為8點:遵守相關法規;牢記發帖所處的網絡環境;當涉及與政府相關的問題時,向通信部門進行咨詢;在政府以外的網站發帖時,否認發帖內容代表個人的意見;身處高管職位的工作人員要學會考慮別人的意見;不透露任何敏感信息;在社交網絡中謹記公職人員的身份;關注服務對象的需要、自身的工作責任以及政府的宗旨。
避免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潛在風險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制定和實施相應的風險管理政策。Han和Cho等人(2011)對韓國政府制定的SNS風險管理指南進行了總結:第一,不要刪除已的帖子,這種行為可能會引起猜疑;第二,按照組織的風險管理指導方針使用SNS;第三,在部門主管的指導下創建SNS消息;第四,盡量避免使用不恰當的信息、資源或者語句;第五,了解自身所在組織的重要資源;第六,用積極的態度回答問題;第七,向員工提前告知將在新聞媒體上公布的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第八,謹慎對待在SNS上的內容,因為它們可能會被新聞媒體引用;第九,分享一些人性化的故事;第十,當別人產生誤解時要舉出證據進行辯護。
3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舉措
從2010年開始,韓國大部分政府部門已經積極采納各種社交媒體工具,具體情況見表2。例如:韓國保健福祉部、行政安全部和知識經濟部等17個政府部門都在使用Twitter和Facebook。除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之外,韓國政府部門還應用了Me2day、Scribd、Flicker和Blog等社交媒體工具,并且將它們劃分為兩類:一類是Twitter、Me2day、Flicker和YouTube等以傳遞信息為中心的社交媒體工具,主要用來政府的政策或方針;另一類是Facebook,Yozm和Cyworld等,主要用于建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韓國政府針對社交媒體的應用特別頒布了四項評價標準,分別是信息的開放性、信息的及時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信息的可控性,并根據這四項評價標準對應用的多種社交媒體工具進行了排序。其中Twitter和Me2day在信息的開放性和信息的及時性方面表現的較好,這些工具允S用戶之間“互粉”,而Facebook的信息交互性最好,例如評論或者點贊等功能,有助于在朋友之間建立共識。隨著韓國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的推廣使用社交媒體,韓國本土的社交媒體軟件也開始逐漸興起,包括KakaoTalk、Kakaostory、BAND、Line等,并迅速占領了較大份額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表2韓國政府部門社交媒體使用基本情況
韓國政府部門TwitterFacebookMe2dayBlogYozmYouTubeTstory總統府總理室企劃財政部教育科技部外交通商部統一部法務部國防部農林水產食品部知識經濟部保健福祉部環境部勞動部女性家族部國土海洋部行政安全部資料來源: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Kim(2013)由于各政府部門的具體職能不同,有些韓國政府部門只采納一種社交媒體工具,有些則采納多種形式的。例如,韓國的企劃財政部通過應用Twitter和Facebook提供了一個問答服務,使得晦澀難懂的經濟概念和相關法律條款變得通俗易懂。農林水產食品部和保健福祉部則主要使用Twitter在政府與公民之間形成一種快速即時的互動。韓國的大部分政府部門還設置了推特管理者來專門管理推特信息的與回復,以更好地使用推特。Gohar(2014)等人通過對2011年1月份至8月份期間韓國政府部門的推特應用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設有推特管理者的政府部門賬號擁有的粉絲數量是那些沒有推特管理者的兩倍。以韓國的農林水產食品部(Ministry for Food,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和農村振興廳(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為例,前者的部長積極推動利用社交媒體加強與公眾的交流,要求所有員工來監控、參與和回復部門的推特賬戶,其賬號粉絲數為52 496,在所有部門的粉絲數量上排名第一;與之相比,農村振興廳就沒有安排相應的人員去管理它的推特賬戶,因此其賬號粉絲數僅有1 229,在所有部門中排名倒數第二[14]。
此外,韓國的國家資訊社會局(NIA)的相關資料顯示了韓國民眾在使用社交媒體方面存在的數字鴻溝,處于貧困線以下的民眾僅占比194%,而在貧困線以上的則超過50%[15]。為了最小化這種數字鴻溝,韓國政府已經頒布了五項策略,分別是:加強信息利用;加強信息政策集成;開展關于信息生產、使用和共享的信息文化項目;加強信息治理;加強信息化的國際合作。同時韓國政府還開展了信息網絡村莊(INVIL)項目來減少數字鴻溝的影響,該項目建立在曾經被排除在信息網絡之外的農業,漁業和山區,通過創建信息網絡環境來縮小數字鴻溝。
4韓國政府部門社交媒體應用的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部門也開始應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論壇、RSS訂閱等社交媒體,但是還存在許多不足,例如:政府社交媒體的應用形式相對單一;網絡安全保障機制不健全;民意表達和政府互動的欠缺等。此外,互聯網行業的準入限制、政府內部忽視協作和交流等因素也阻礙了政府部門更充分地應用社交媒體。要進一步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增加政府透明度,必須重視和完善社交媒體的應用。韓國政府部門應用社交媒體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國提供有益的啟示。
41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社交媒體平臺
韓國政府應用的社交媒體種類多樣,除Twitter和Me2Day之外,還有Facebook、Scribd、YouTube、Flicker和Blog等。另外韓國政府在門戶網站的導航上還專門設置了“Social Media”欄目。通過首頁的鏈接,可以快速鏈接到各政府部門的社交媒體平臺上。但目前我國政府部門應用的社交媒體以微博、微信為主,運用形式相對單一,內容主要是單向地政策信息,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較少。為此,應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社交媒體平臺,通過采納不同的社交媒體工具,來實現多平臺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共享,擴大信息傳播的范圍,惠及更多的用戶,同時也更有利于廣大民眾獲取政府信息以及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
42建立中國政府社交媒體評價制度
韓國政府部門根據信息的開放性、信息的及時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信息的可控性這4項評價標準,結合各種不同社交媒體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來有針對性的使用社交媒體,最大化的發揮了政府社交媒體的作用。我國可以借鑒韓國的經驗,建立中國政府社交媒體評價制度,對政府社交媒體的使用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具體可以從政府社交媒體內容、政府社交媒體與公眾的互動性、政府社交媒體實際解決的問題等其他方面來進行全面細致的評價,以此來更好地促進政府社交媒體的持續健康發展。
43設置管理者專門運營政府社交媒體
為了更好地使用推特,韓國政府部門設置了推特管理者來專門管理推特信息的與回復,對韓國政府部門的推特應用數據的分析結果也顯示,設有管理者的政府部門賬號擁有的粉絲數量是那些沒有管理者的兩倍。可見,設置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提高公眾關注度和參與度。因此,要把中國公眾對政府社交媒體偶爾的關注變成經常的關注,可考慮設置專門的管理者來進行政府社交媒體的運營,做好消息的與回復、轉發評論、與公眾進行互動等工作。同時,由于政府社交媒體管理者傳達的是政府的聲音,代表著政府的形象,所以設置的管理者不僅要精通社交媒體的操作和使用方法,還必須具有把握政策和社會輿情的能力。
44根據不同群體的特性采納社交媒體
除了Me2Day之外,韓國政府部門使用廣受年輕人歡迎的Podcast,受職業群體青睞的Twitter以及受政客喜愛的Cyworld,即韓國政府部門在采納社交媒體方面遵循了不同群體的愛好特性,以此來更好地與公民建立長期的信任關系。為了與公民進行更恰當、更長期的互動,我國政府也可考慮根據不同群體的特性來采納不同的社交媒體。例如,針對高校學生群體,可以采納語言靈活性和娛樂性較高的社交媒體,來加強政府社交媒體對高校學生群體的吸引力,讓他們把關注時成一種習慣;對于大多將政府社交媒體作為一個實用性工具的職業群體,則需要以報道公眾關心的內容為主,增強實時新聞的跟進,并運用準確的語言對新聞事實進行描述,以此提高政府社交媒體在職業群體當中的權威性。
45促進政府社交媒體的全民參與
與韓國相比,我國在數字鴻溝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地^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人群之間存在顯著的"數字鴻溝"。在整個網民群體中,使用政府社交媒體工具的還是少數,“數字鴻溝”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政府社交媒體的推廣使用,服務受眾范圍也很有限。因此,要重點關注被排除在信息網絡之外的地區和人群,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縮小數字鴻溝,具體可以從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眾使用新信息通訊技術的能力等方面做起,以此來促進政府社交媒體的全民參與。
參考文獻
[1]Seong Eun Cho,Han Woo Park.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net:The case of the Twitter activity of South Koreas Ministry for Food,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J].Scientometrics,2012,90:9-23.
[2]Hansen,D.,Shneiderman,B.,& Smith,MA..Analyzing social media networks with NodeXL:Insights from a connected world[J].Burlington,MA:Morgan Kauffman,2011:284.
[3]Khan,GF.,Yoon,HY.,Park,HW..“Social media use in public sector: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Korean & US Government”,presented at the ATHS Panel during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ometrics,Informatics and Scientometrics & 13th COLLNET Meeting,23-26 October,Seoul,2010.
[4]JIgnacio Criado,Rodrigo Sandoval-Almazan,J.Ramon Gil-Garcia.Government innovation through social media[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9-326.
[5]PARK June,CHOI Hong,PARK Sung-Min.Social Medias Impact on Policy Making[J].SERI Quarterly,2011,(4):125-129.
[6]Gohar Feroz Khan,Bobby Swar and Sang Kon Lee.Social Media Risks and Benefits:A Public Sector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4:1-22.
[7]Mergel,I.Government 20 revisited:social media strategies in the public sector[J].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0,(33):7-10.
[8]Chung Joo Chung,Seong Eun Cho,Han Woo Park.SNS use by the Korean government:a case of Me2Day[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24):25-41.
[9]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parison of social media use for the US.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0-317.
[10]Gohar Feroz Khan,Ho Young Yoon,Jiyoung Kim,Han Woo Park.From e-government to social government:Twitter use by Koreas central governme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95-113.
[11]車今善.中韓SNS平臺及使用動機比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33-38.
[12]趙在九,娜.韓國媒體社交的現況及特征[J].新聞戰線,2013,(3):24-26.
[13]N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Agency:2013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White Paper(Republic of Korea)[EB/OL].
[14]Gohar Feroz Khan,Ho Young Yoon,Jiyoung Kim,Han Woo Park.From e-government to social government:Twitter use by Koreas central governme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105-106.
[15]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parison of social media use for the US.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4.
[16]Se Jung Park,Yon Soo Lim,Steven Sams,Sang Me Nam ,Han Woo worked Politics on Cyworld:The Text and Sentiment of Korean Political Profiles[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1,(29):288-299.
[17]Chulmo Koo,Namho Chung,Dan JKim.How do social media transform politics?The role of a podcast,‘Naneun Ggomsuda’in South Korea[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4:1-14.
[18]英{斯?默格爾,鄭思斯,袁嘉祺,等.公共部門的社交媒體策略[J].中國行政管理,2012,(7):128.
[19]劉濟群.國外社交媒體影響力研究述評――進展與啟示[J].現代情報,2016,(3):158-166,177.
[20]吳云,胡廣偉.政務社交媒體研究進展[J].電子政務,2013,(5):42-50.
【關鍵詞】輔導員;學生宿舍;管理方法
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1]學生宿舍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娛樂、休息、交往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表達思想、吐露心聲、釋放壓力的精神之處,更是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學生宿舍管理是課堂教學的擴展和延伸,加強對學生宿舍管理不僅對高校科學有序發展、和諧校園構建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更為關鍵的是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加強管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找準時機,適時深入
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要注意把握時機,盡量利用課余時間,如果在晚上要避開其休息時間,不要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學習和睡眠,晚上九點左右比較適合,一來學生大部分已經歸寢,輔導員有與之交流的對象;二來此時間段學生上自習或是進行各種活動都已完畢,洗漱也還沒有開始,正是他們想找人談心或是話家常的空閑時間段。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要注意適時深入,此有兩層含義。一是常規檢查中,可以靈活安排,每學期對所帶的學生可以按班級全部檢查,也可以抽樣檢查,但要注意的是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最后要達到每個宿舍都檢查到位,每個宿舍的被檢查機會要均等,不然學生會產生疑問,認為老師不公平,不去他們宿舍,不關心他們,對老師增加不信任感,進而抱怨甚至抵觸,對輔導員以后開展其他工作產生負面影響。二是緊急情況下,一定要第一時間到達問題宿舍,及時制止各種危險活動,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應急措施,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一定要及時上報。
二、帶著話題,打破僵局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是一開始便會很順利的,學生和老師之間更是如此,由于身份的不同,學生總是認為老師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能與自己平等交流,這樣學生和老師之間就會出現交流的困境與尷尬,為了打破這種尷尬緊張的局面,輔導員可以帶著話題深入宿舍,調動起學生交流的積極性。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之前可以事先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各種渠道從中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最新的輿情動態,包括國家大事、娛樂新聞、活動盛事等;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也可以帶著學校最近要求學生做的一些任務,提醒并指導他們按時完成。輔導員可以以周為單位,設置不同的問題或活動,每次查寢時把這些問題或活動拋給不同的對象,通過觀察他們的表現,比較出他們的不同,同時還可以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
三、身臨其境,為其解憂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愿意與你分享他的故事。這就要求輔導員在打破僵局以后,主動地走入學生們的心靈世界當中,了解他們的疾苦,體味他們的冷暖。當發現他們生活確實困難時,幫助他們申請助學金、貧困生補助,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自強不息;當發現他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針對性地引導、疏通、答疑解難;當發現他們在感情上出現問題時,勸慰他們以學業為重,不要為情所困,整日渾渾噩噩、消極度日、浪費青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把學業和愛情很好地結合起來。
四、強調制度,規范教育
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一定要向學生強調學校的規章制度,多次強調才能引起重視,牢記心中。我院制定了全面、詳盡的《學生宿舍管理條例》并且與課堂紀律相結合,要求學生不準遲到、早退、曠課,寢室禁用大功率電器,杜絕一切違法犯罪活動,不準在宿舍經商,特別強調“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求學生搞好宿舍衛生,愛護公物,爭創優秀,每周學生會干部負責檢查衛生,評出最優最差宿舍,同時要求發揮學生特長,搞好宿舍文化建設。學生宿舍實行行為德育分制度,把學生在宿舍的行為表現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并同優秀學生、優秀班團干部、先進班集體、評定獎助學金、實習分配聯系起來。這些制度,雖然開學之初已經公布,但是要想讓學生引起重視,就要經常提醒,時刻強調,讓制度逐步深入學生心中,教育得以規范化。
自從我院實行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制度以來,我們的學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院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在學生管理中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不僅使輔導員的專業技能得以提升,而且最關鍵的是使學生整體狀況發生了更好的改變。同學們通過與輔導員交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衛生習慣,他們每天生活規律,按時上課,遲到、曠課、早退的現象減少,他們按時歸寢,也讓違法犯罪活動無隙可乘;同學們通過與輔導員交流認識到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宿舍中已形成互相關心、互相照顧的氛圍,對和諧校園的構建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同學們通過與輔導員交流,思想境界和道德覺悟提高,集體觀念增強,班級榮譽感提升,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并且為之行動起來。
成績代表過去,未來任重道遠。肯定成績的同時,許多困難和矛盾正在出現。因此,我們要繼續充分利用好宿舍這個與學生交流的主陣地,加強與學生溝通,明確他們所需、所想,形成師生融洽的關系。我們要繼續探索,形成更加規范的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的管理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學生管理成績,達到師生共贏的效果。
作者簡介:孫麗紅(1983-),女,漢族,山西臨汾人,助教,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成人教育學專業碩士,現在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從事輔導員工作。
參考文獻:
一、新聞排行榜設置現狀
我國網絡媒體設置新聞排行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人民網是先行者之一,早在2000年就推出了相關欄目。近10年來,不少網站特別是大型網站爭相仿效,陸續跟進。發展到今天,不僅百度、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有影響的商業門戶網站位居其列,40家全國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中也有80%以上設立了新聞排行榜。①
事實上,網絡新聞排行榜具有“議程設置”的意義,更容易吸引網民的注意力。同時,由于它是大量網民選擇的結果,也可能引起“從眾心理”,帶來更多的點擊率。從編排角度,新聞排行榜的設置,主要涉及所處位置、排行分類、顯示數目、周期安排和附加配置等方面。
從目前情況來看,不少新聞排行榜置于首頁位置,折射出網站對此的重視。其中,有些是將這一欄目的名稱列在導航區或第二三屏,有些是將欄目名稱和新聞標題同時列出,一般居于第二至第四屏,也有些處在倒數第一二屏。
新聞排行榜早期不分類,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通過總結正反面經驗,結合技術條件的改進,網站陸續出現了分類排行。就現狀而言,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點擊排行榜。通常按新聞內容設總排行和分排行,前者從后者中產生。這種總、分結構,可以顯示較多的新聞,也可以避免因單一排行而出現某類新聞過多的狀況,有利于引導和滿足不同網民的需求,運用這種分類排行的網站目前最為普遍。二是表情排行榜。網民在瀏覽新聞的時候,多少會產生情感上的反應,表情排行榜為網民表達這種情感開了方便之門。新聞表情排行榜目前通常設8種表情,但用詞和排序有所不同。如東南網是:挺你,搞笑,難過,生氣,同情,新奇,路過,老套;而騰訊是:高興,感動,同情,憤怒,搞笑,難過,新奇,無聊。表情排行榜點擊方便,又有趣味性,對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不無吸引力。三是跟帖排行榜。跟帖多為網民對新聞發表評論或看法,因而有些網站又稱之為“網友評論”或“熱評”。它反映了網民對新聞關注的深度,比表情性的評論又進了一步。目前,人民網、新浪、網易等都設有這類排行榜。總體來看,采用后兩種排行方式的占少數。
新聞排行榜的周期安排,目前按時、日、周、月、季和年顯示的均有,其中以日為周期最多,以時、季和年為周期的都很少。人民網、千龍網、東方網、東南網、大河網、內蒙古新聞網等都按日、周、月顯示,網易還加上了每小時排行榜,荊楚網則增添了季度和年度排行榜。這種對周期的細分,著眼于不斷地發掘新聞的潛能,不僅為網民提供了多種選擇,也有利于延長相關新聞的生命周期,提高新聞的利用率。
新聞排行榜顯示的數目,網站之間差別較大,少則個位數,如中國經濟網只有8篇;多則3位數,如重慶晚報網站達100篇。有的總排行與各分排行數量相同,如大河網、華龍網、騰訊等均為10篇,新浪均為20篇;有的總排行多一些,各分排行少一些,如人民網分別為50篇和10篇,新華網分別為30篇和15篇,千龍網分別為20篇和10篇。有的點擊排行與跟帖排行相同,如網易均為10篇;有的點擊排行少一些,跟帖排行多一些,如人民網前者為50篇,后者達100篇。這些數據上的差異,與網站資源和覆蓋面的不同有一定的關系。
新聞排行榜的附加配置,涉及上傳時間、來源、點擊數、發表評論、閱讀新聞和回顧查詢等輔助因素。這些配置,為網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與服務,有助于增強新聞排行榜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注重這些配置的網站并不普遍,特別是像大河網、華龍網、網易等配有點擊數的更少,而這恰恰是證明和提高新聞排行榜可信度所必需的關鍵指標。在配置回顧查詢方面,人民網、東方網和新浪是起步早、做得好的少有的幾家,網民點擊這些網站相關欄目的“回顧”標簽,可以查閱它們過去多年的每日新聞排行榜。這不僅方便了網民,也提高了新聞的利用率和附加值,為網站增加了贏利來源。
二、大學生視野中的新聞排行榜
媒體自我感覺好的地方,不一定會贏得受眾的掌聲,反之亦然。新聞排行榜在網民中的反映如何,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網民是新聞排行榜的消費者,又具有“旁觀者清”的優勢,不了解他們的態度和想法,就很難判斷新聞排行榜的實際效果和改進方向。
由于目前很少見到網民在這方面的反饋信息,不久前筆者專門就新聞排行榜作了一次問卷調查,填答者涉及京滬4所高校105名文理工科大學生,回收有效問卷100份。選擇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主要考慮到他們是瀏覽網絡新聞最多的群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2009年大學生接觸網絡新聞的比例為88.9%,超出網民總體近9個百分點。②應該說,經常瀏覽網絡新聞的大學生,對新聞排行榜有較多的發言權;作為一個相對理性的網民群體,他們的認知和評價也可能具有更多的參考價值。
統計分析這次調查的結果,主要有以下發現:
多數大學生關心或較關心新聞排行榜。問卷就大學生對新聞排行榜的關注度,列出了“關心、較關心、不太關心和不關心”四個選項。調查顯示,關心者為14%,較關心者為50%,兩者共計64%,占被調查者多數(見表1)。這說明,新聞排行榜對大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省時高效是大學生關注排行榜的主因。在問及上述大學生關注的原因時,選擇最多的是“省時間、效率高”,占其總數的81%;其余依次是“新聞排行榜的位置比較醒目”(44%)、“多數人關心的新聞更有價值”(41%)、“看了新聞排行榜其他新聞可看可不看”(6%)、“其他”(3%)。(見表1)不難看出,“省時高效”是新聞排行榜吸引大學生關注的主要原因,也是它的明顯優勢所在。
新聞排行榜的配置和位置影響關注度。在這次問卷調查中,分別有25%和11%的填答者不太關心和不關心新聞排行榜,兩者合計占36%。究其原因,他們選擇最多的是新聞排行榜“缺少點擊數”和“缺少可信度”,兩項均占這些填答者的39%;其次為新聞排行榜“位置不醒目”(33%)。(見表1)而在改進新聞排行榜的建議中,被調查者選擇新聞排行榜“應放在網站首屏位置”的占56%,選擇新聞排行榜應“顯示點擊數”和“配置跟帖榜”的分別占50%和40%。(見表2)由此可見,新聞排行榜如何配置和放置,關系到它能否吸引網民的注意力,不能不加以重視。
新聞排行榜中的新聞可重點跟蹤報道。在改進新聞排行榜的建議中,問卷還列出了其他一些選項,被調查者選擇的結果是:“新聞排行榜的新聞可重點跟蹤報道”居第一,高達64%;其余依次為:“新聞排行榜應有回顧查詢”(32%),“新聞排行榜應按日、周、月顯示”(26%),“報紙刊登其網站昨日新聞排行榜,以吸引讀者關注網站”(20%),“設立新聞表情排行榜”(16%)。(見表2)這些數據,對于網站如何將新聞排行榜做深、做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調查的總體情況看,新聞排行榜的確存在不少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但是,大學生對它的基本評價不是負面的、消極的,而是正面的、積極的。這里的關鍵是新聞排行榜物有所值,尤其是能夠減少網民選擇的成本。《人類傳播理論》的作者認為:“新媒介較大地拓寬了我們的選擇,但是,當我們需要規劃和指導時,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我們無所適從。”③面對網絡媒體創出的海量新聞,即使是富有閱讀和識別能力的大學生,也有尋求“省時高效”之瀏覽捷徑的愿望。“更多的信息將需要更多的”,④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排行榜擔當了網民“新聞”的角色,它可以使網民在瞬息之間獲得大家關心或感興趣的新聞,是解決其注意力短缺的有效途徑之一。應該說,新聞排行榜適應了新聞消費者便捷地獲取受眾關注的信息的需要,其成長性值得看好。
三、提高排行榜的可信度和能見度
網民對新聞排行榜的關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可信度與能見度,這是本次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下面著重就此談兩點粗淺的看法。
一是提高新聞排行榜的可信度。真實可信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排行榜的生命。如前所述,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對新聞排行榜不太關心或不關心,而他們選擇最多的原因之一是其“缺少可信度”,比例接近40%;換句話說,他們5個人中幾乎有2個人持此看法。這一現象似乎有些令人費解。按理說,新聞排行榜是網民選擇的結果,客觀性強、可信度高才符合邏輯。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感覺這種看法并非沒有道理,因為它與大多數新聞排行榜沒有顯示點擊數有關。這從他們選擇最多的另一個原因――新聞排行榜“缺少點擊數”――中得到證實。“缺少點擊數”和“缺少可信度”成為并列第一的原因,看來并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反映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試想,沒有點擊數,何以證明可信度呢?聯系到建議新聞排行榜“顯示點擊數”的被調查者高達50%,這一點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
問題回到大多數新聞排行榜為什么不顯示點擊數。這可能有技術上的原因,但又不盡然。有些具有技術優勢的大型或重點網站也無此信息。有網民猜測這是網站怕點擊數少,顯示之后反而幫倒忙,產生“負廣告效應”。其實這種擔心可能是多慮了。現在有的網站新聞排行榜顯示的點擊數,高的上千,低的為零,落差驚人,但這不見得有損網站的形象,倒可能因其實事求是而贏得網民的信任。所以,從增強可信度的角度考慮,新聞排行榜還是應該盡可能顯示點擊數。
這里還有一個與可信度有關的問題值得探討。據業內人士透露,有的網站有時對新聞排行榜進行人為的控制,也就是說對網民自然點擊的結果作了更動。產生這種情況,想必也是出于負責任的考慮。如果新聞排行榜中出現了《出版管理條例》規定不能刊登的內容,包括假新聞,不予刪除顯然不妥。但是,除此之外,如果隨意更動新聞排行榜,比方調換新聞的前后次序,甚至將不在其列的新聞放將進去,開新聞排行榜的“后門”,那就無異于制造假新聞,令人難以容忍了。但愿這種假設是無稽之談,否則將會毀掉新聞排行榜的生命,這是我們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二是提高新聞排行榜的能見度。這次問卷調查有三個選項涉及新聞排行榜的位置問題,結果發現被選率都不低。因位置醒目而關注者占被選者的44%,因位置不醒目而不關注者占被選者的33%,而建議新聞排行榜“應放在網站首屏位置”的高達被調查者總數的56%。顯然,網民的基本傾向是希望新聞排行榜置于突出或比較突出的位置。
有些網站早已意識到新聞排行榜位置問題的重要性。例如人民網創設相關欄目之始,就將其置于首頁導航欄目的“黃金地段”,網民一眼就能看到。2001年初改版后撤去了這一欄目,并將其移至新聞主頁第二屏;但后來又作了調整:不僅在新聞主頁導航區增設該欄目,而且讓它重新亮相網站首頁,成為今天的格局。這一轉變應該說是適應網民需要的明智之舉。
業內有些人士認為,新聞排行榜不安排在首頁或首屏,可以促使網民瀏覽較多的內容。這的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本次調查顯示,只有6%的被調查者認為“看了新聞排行榜,其他新聞可看可不看”。可見網民想看的內容,他們還是會主動去瀏覽的,并沒有因為看了新聞排行榜而受到多大的影響。反過來,如果不看新聞排行榜,有些內容也未必會引起網民的關注。所以,這個問題還是要辯證地看待。
實際上,為了避免網民瀏覽顧此失彼,也可采取中新網模式或騰訊模式,即將排行榜分置首頁或主頁不同的區間,以促使網民擴大或延伸瀏覽的范圍。
在國外,不少有影響的網站將新聞排行榜置于比較突出的位置,并將欄目名稱和新聞標題同時列出,一般居于網站首頁第二至第四屏。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是如此,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和法國世界報網站也不例外。這對于我們不無啟發意義。
“數字革命傳教士”尼葛洛龐帝認為:“關于信息的信息,其價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⑤新聞排行榜用非語言符號迅速、客觀地顯示了網民關注的熱點和重點,是對新聞之價值的再發現。它本身也傳遞信息,而且這種信息同樣具有新聞價值。它所蘊含的新聞學和傳播學意義,將會隨著實踐的發展進一步顯現出來。
從實際情況來看,新聞排行榜不僅有利于網民,也給記者、編輯和網站帶來了好處。它可以使記者尤其是編輯及時把握網民需求,并且引鏡自照,不斷改進新聞的采編。它可以使網站增加信息量,提高點擊率,增強贏利能力。此外,它對于管理層了解輿情,及時引導輿論也有禪益。總而言之,新聞排行榜可以使新聞消費者、生產者和管理者“三得利”。網絡媒體應不斷研究和解決新聞排行榜發展中的新問題,充分挖掘這一“信息的信息”的潛能,讓它更好地服務于受眾和社會。■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注釋:
①中央新聞單位和有關部門主辦的網站9家: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國際在線,中國網絡電視臺,中青網,中國經濟網,中國臺灣網。地方新聞單位和有關部門主辦的網站31家:千龍新聞網,南方網,北方網,東方網,紅網,安徽新聞網,東南網,中國甘肅網,中國江西網,廣西新聞網,金黔在線,南海網,長城網,華龍網,東北網,大河網,荊楚網,新聞網,中國江蘇網,中國吉林網,東北新聞網,寧夏新聞網,青海新聞網,大眾網,黃河新聞網,西部網,四川新聞網,天山網,內蒙古新聞網,云南網,浙江在線。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cn
③斯蒂芬?李特約翰、凱倫?福斯著,史安斌譯:《人類傳播理論》(第九版)第339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一、工作思路
以加快推進蘇區振興發展為動力,優化畜牧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著力推動草食畜產業、繼續推進“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標準化示范創建、動物衛生監工作規范化示范創建”三大創建工作。以“穩增長、保安全”為目標,以“調結構、轉方式”為主線,突出牛羊產業、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畜產品質量安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工作重點,全面推進我縣畜牧業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二、工作目標
一是努力確保畜產品持續穩定增長。二是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三是努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發展牛羊生產
1、推進牛羊規模養殖。抓好國家實施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發展和基礎母牛擴群增量項目實施的契機,擴大母畜飼養規模,培育一批牛羊規模養殖場。支持規模養殖場基礎設施改造,加大肉羊高床圈養、乳肉兼用牛養殖等技術推廣,提升牛羊標準化生產水平。
2、推行草畜配套。加大草地改良與開發利用力度,發展人工牧草種植,推進“糧-經-飼”三元結構調整,推行草畜配套。加強青貯、微貯、氨化等飼料設施建設,提高農作物秸稈等農副產品的利用率。
(二)穩定提升豬禽產業
3、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管理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的要求,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實施畜禽養殖標準化項目等,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
4、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培育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聯戶經營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合作社規范運行,加快“公司+農戶”等模式發展,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產業鏈,增強產業帶動能力,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三)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
5、宣傳貫徹省政府《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實施意見》。編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宣傳掛圖和舉報電話,宣傳到鄉鎮、村、組。對畜禽規模養殖場戶和鄉村獸醫人員,開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技術和政策法律法規培訓。
6、建立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機制。強化病死畜禽“四不一處理”制度,指導大型養殖場、屠宰場建設無害化處理設施,建立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機制,建立覆蓋全縣的舉報網絡,強化日常巡查制度,加強部門聯動,全面開展育肥豬保險,落實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
7、加大依法打擊力度。認真履行職責,督促畜禽養殖、屠宰加工、生產經營者落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主體責任,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在強化日常巡查的基礎上,聯合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主動與司法部門聯系,嚴厲打擊出售、屠宰、拋棄病死畜禽的違法犯罪行為。
(四)加強動物疫病防控
8、落實動物疫病預防措施。完善動物防疫制度,落實畜禽養殖場(戶)防疫主體責任。強化消毒滅來源、疫病監測、疫病凈化、檢疫監督、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防控措施,確保免疫密度和進度。對規模養殖場實行“五查三下達”制度,對散養戶全面推廣“三針同免”技術和“整村推進”免疫模式,確保免疫質量。散養家禽免疫推行“源頭免疫”制度,積極探索動物防疫新機制、新模式,提高全縣動物防疫工作水平。
9、落實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標準化示范創建。今年鉛廠、麟潭、思順、聶都、杰壩、揚眉等鄉鎮實施示范創建活動,爭取4個鄉鎮通過驗收。
10、做好突發疫情應急準備。進一步健全應急機制,完善應急預案,規范應急處置程序,做好應急物資儲備,開展應急演練,切實做好應對突發動物疫情準備。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節假日和重大活動期間值班制度。
11、強化動物衛生監督。加強縣和鄉鎮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建設,開展“提素質,強能力”行動,推進檢疫申報點規范化建設,扎實開展動物檢疫工作。強化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逐步完善規模養殖場專職報檢員制度,推行定點屠宰廠(場)檢疫室規范化建設。落實官方獸醫監督巡查制度,督促企業落實進廠(場)檢查登記、肉品檢驗、“瘦肉精”自檢等制度,嚴格巡查抽檢,堅決查處出售、屠宰病死畜禽等違法行為。加強縣動物衛生監所及鄉鎮動物監分所建設,力爭今年建成動物衛生監達標示范縣。
(五)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
12、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導規模養殖場落實省對我縣減排任務的要求,配套建設糞污處理利用設施。抓好“三區”規劃落實,完成地理標注和養殖區域分布圖繪制工作。探索畜禽清潔生產新模式、突出抓好“生豬高床養殖節水減污技術”推廣,加快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改造。加強畜禽糞污治理技術指導,大力推廣節水減排、種養結合、有機肥加工、沼氣發電等糞污處理與利用技術、工藝,促進糞污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引導畜禽養殖業與種植業緊密結合,大力推廣“豬沼果”、“豬沼菜”、“豬沼草”等生態養殖模式,推行農牧結合、畜地平衡,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六)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13、加強投入品的監管。強化獸藥經營、使用環節GSP、GUP管理。抓好飼料經營監管。全面貫徹《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突出飼料原料、違禁添加物、飼料產品標簽和飼料產品標準等方面的監管。
14、抓好養殖環節監管。做好規模養殖場的登記備案工作,落實養殖場(戶)、屠宰場等生產經營主體的畜產品安全主體責任。指導養殖場建立完善養殖檔案,健全飼料、獸藥等投入品使用記錄,推進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加大官方獸醫巡查力度,落實監管責任。
(七)加強畜禽屠宰行業管理
15、完成畜禽屠宰管理職能承接工作。貫徹省農業廳、省編辦、省商務廳《關于做好全省畜禽屠宰監管職責調整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抓緊完成縣級畜禽屠宰監管職能劃轉,落實機構、編制、人員,做好屠宰監管公文、材料、檔案和經費項目的承接,盡快履行職責,保持上下貫通、運轉順暢,確保屠宰監管不留空檔,有序銜接。
16、加強屠宰管理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專題培訓,熟悉屠宰行業規律、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等,提高隊伍管理能力。
17、切實履行屠宰監管職責。嚴格屠宰行業準入管理,嚴格落實屠宰企業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屠宰監管臺賬制度,實行痕跡化管理,完善畜禽進場、驗證查物、檢驗檢疫、無害化處理等檔案記錄。組織開展生豬屠宰專項整治,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屠宰病死畜禽、注水等違法犯罪行為。健全屠宰環節病害豬無害化處理監管制度,組織做好屠宰環節“瘦肉精”監督抽檢。建立統計信息員隊伍,進一步完善畜禽屠宰統計監測制度,及時報送統計信息。
(八)加強畜牧業信息化建設
18、做好統計監測和信息宣傳工作。做好畜牧業生產統計,開展畜產品生產、價格、效益監測,提高統計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同時,做好飼料生產、動物衛生監督、動物疫病防控、草地資源等專項統計工作。加強形勢分析和信息預警,強化宏觀指導。充分發揮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站、手機等新型媒體的作用,突出重點工作,加大信息宣傳力度,做好輿情應對工作。
(九)加強行業管理和隊伍建設
19、加強政策落實和項目監管。規范工作程序,創新工作方式,全面抓好扶持政策落實。加強項目規范化管理,落實項目“四制”。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強化監督檢查,確保政策落實到位、項目規范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