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課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分設置上,清華大學本科生要選修13學分,必須選擇包含2門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1門藝術與審美類課程。理、工、醫類在規定課組內選課;文科生要跨專業學選課。南昌大學通識課程包括兩個門類:“一類通識課”相當于公共基礎課中的必修課,有思想政治、外語、軍體和計算機類;“二類通識課”由歷史與文化類等五大門類組成。在“二類通識課”中,全校本科學生都必須至少選擇每個門類中的一門課。這樣,人文通識課就達到了10學分以上,很顯然學分要求太高,不適合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因其總學分共80個左右。為了符合這個標準,有的學校就把原本就有的課程,如兩課類、體育算作人文通識課程,并不是真正的課程改革,不符合通識教育的宗旨。吳薇在以理工科院校為藍本的、《大學教師發展與大學傳統文化教育———基于某大學的問卷調查》中,用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許多大學生對此類課程不感興趣,這一數據占到被調查人數的67%;而57%的大學生認為校園文化環境的缺失,只是上好一兩堂課不起什么作用;52%的大學生認為教師的課堂講授反映出其對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重視,這一數據直接關聯到38%的大學生,他們認為學校缺少高素質的人文教師與學者,大概是影響課堂質量的重要原因。還有23%的學生認為除了專業知識傳授之外,很少有教師在專業課堂中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因此一些學生不滿意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低。對此,超過80%的學生認為教師轉變觀念和提升教育思想是首要問題,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學識水平,拓展視野,同時大部分學生希望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表達藝術。雖然這份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傳統文化素養薄弱,但是現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一些院校似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部分大學生出現了“厭其師煩其道”的現象,可見,在高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將其作為拓展知識、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學會做人等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本應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育人效果卻并不理想。
二、傳統文化課實效性差:顯性課程有待規范和提高,隱性課程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待發揮
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是要從立德樹人、培育核心價值觀的角度來培養中華民族的一代新人。如果說高校中開設的傳統文化類文化素質課屬于顯性課程,那么專業課教學以及校園人文環境熏陶所承擔的就是人文素養的隱性課程。當前高校傳統文化課程實效性差的原因可以歸為兩個方面。
(一)顯性課程有待規范和提高
1.適用的高質量的傳統文化教材缺乏———選讀相當比例的原著應成為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F在,專門為傳統文化等通識課編寫的教材比較少,更多的是比較專門的教材,而且教材普遍存在“大而空”的問題,缺乏以問題帶經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證問題的編排方式,不能引起學生進一步閱讀文本的興趣。近百年來,經典教育在正規學校中被趕出課堂,而且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反對讀經,導致學生基本上都未接觸過經典的原著。因此,選讀相當比例的原著應成為傳統文化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至少要成為師范院校學生的必修課,尤其是師范學校文科學生的必修課。同時,繼續并增加義務免費讀經和經典的班。
2.教法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性———確定學習的次序、理清理念與佐證的關系是關鍵。許多傳統文化課由一個教師將各家各門從先秦到清代、從天文地理到易道嘗試列出專題,由學生自己先做一個策劃或收集資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后教師再做相應的補充與總結;或者是由多位教師分主題分別講授,這不失為好的嘗試和創新。但是,無論是教師一言堂還是學生自主作業,都要注意理念為先,把握靈魂,知識或歷史的梳理更應發揮到佐證的作用。由此,一切的前導其實應從中國傳統文化靈魂最深厚和基礎的儒家經典選讀為前導課程,對于中國人所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及思維方式有所把握和了解,再以傳統文學、藝術及民俗后續各單元知識和材料等來佐證,把握好傳統文化思想的脈搏,在傳統與現代性的追尋中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
3.教學內容缺乏科學性———可嘗試模塊組合以適應不同專業素養的培養需求。因為傳統文化課程涉及面太廣,也沒有統一的教材樣板,導致“因人授課”,授課教師只挑擅長部分講授的情況較普遍,也缺乏專家進行正規課程建設;面對文科生、理科生不同的知識結構,如何進行課程建設,經驗不足。開設通識類課程的目的在于人文基本素質養成。但是由于迫于應試壓力等各種原因,學生有時并不能將其溶化于骨髓并遷移到專業素養中,達到慎篤的境界,所以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可嘗試結合各專業的特點,教學設計可根據不同專業的專業素養要求來設置模塊,結合專業及崗位實際添加和選擇相應內容,強化教育,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
(二)隱性課程潛移默化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專業課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渠道,能否充分通過專業教學進行文化素質的關鍵。
1.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自覺性差。很多教師認為,專業課教學不同于文化素質課,沒必要滲透文化素質教育,而且專業學習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即使教師講得很枯燥,學生依然能夠堅持學下去,這就使某些教師對在專業課中融入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要重視扭轉高校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誤解。首先,建議提倡高校教師讀經,呼吁各大中專院校能夠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其次,編訂印發一些有助于澄清誤解的小冊子。其三,有的教師只把傳統文化當成學術研究的對象,對修身和通經致用的重視不夠。
2.專業課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需要進一步提高。就承擔專業課教學的教師來說,多數教師過去所接受的依舊是傳統的分科的單科教育,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內容相對缺乏,因此難以將文化素質教育滲透其中。
3.專業課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教育難以量化,缺乏激勵機制。由于競爭機制的引入,大學教師大都承擔著相當多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工作量極其繁重。教師的文化素質良莠不齊,對教師在專業課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難以提出具體的要求,因而目前尚無法建立起完善的激勵和評價機制。
4.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化”系統存在問題文化素質的“內化”。首先是輸入和吸納,其次是實踐中外界刺激與個人體驗的互動,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融合為素養,最后為“悟”,主體完成自身素質的建構。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為主體的內化提供了契機,創設了情境,因此它在文化素質教育中是關鍵的環節。而目前,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三、提升傳統文化課程的實效性
顯性課程體系要科學化,隱性課程要有機制保障,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是關鍵,切實提升傳統文化課的實效性必須將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作用相結合。
(一)顯性課程體系要科學化、規范化
衡量傳統文化類課程在校內全部課程體系中所占的位置,設定其課程的類型和課時;選用的教材既要因材施教,又要經典;教學方式要改變“一言堂”,可以采用講座的形式,分成幾個模塊或專題進行講解,以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專長,優勢互補。
(二)隱性課程逐步形成機制上的保障
一是在教師的素養方面,專業課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深刻認識到在專業教學中挖掘人文素養因子對學生成為全面成長的人才的重要性;二是要建立一個較為有效的保障與激勵機制。
1.建立完善的教師文化素養考評機制。(1)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增加以傳統文化為主的文化素養考試科目。(2)高校教師的崗前培訓要增添文化素養方面的內容。(3)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督導評教要設立教師人文素養的評價點。(4)教師職稱評定時設立人文素養方面的評定標準。
【關鍵詞】職教 語文 教學改革 昆曲人才
為保護昆曲,文化部專門制定了《保護和振興昆曲十年規劃》,昆曲被確定為國家重點保護藝術。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指出人才是關鍵。藝術類高職昆曲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同于一般職業學校人才的培養,昆曲具有豐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要根據昆曲專業的特色,改革課堂教學內容,語文課程教學更應如此,刻不容緩。
如何創造性運用和優化教學策略,提高藝術類職業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要的一點是要結合專業教學實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意義上做到文化課為專業教學服務。
一、昆曲地位及人才需求
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老而高雅的昆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藝術形式,融文學、戲劇、表演、音樂、舞蹈、美術于一體,是富有詩情畫意的舞臺綜合藝術,集中國古典藝術與美學之大成,是東方藝術的杰出代表。
目前,昆曲正面臨著很好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生存危機。隨著社會文化背景遷移,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戲曲開始不景氣,傳統戲曲普遍受到冷遇,昆曲的現狀更是讓人擔憂。雖然聯合國吹來的東風讓我們看到了昆曲曾經的輝煌,但我們更應正視昆曲的發展。大力培養新一代昆曲人才是昆曲發展的關鍵。
新時期昆曲人才應具有高水平的表演才能和扎實的基本功,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較高的文化素養、較強的藝術創造力和勇于改革創新戲曲藝術事業的氣魄。作為一所專門培養昆曲人才的藝術職業學校,在平時文化課教學中需要如何努力,才能更好地和昆曲人才的培養接軌呢?
二、藝術類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現狀
藝術類職業學校文化課學習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不高,此現狀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二是無高考壓力,使語文學習的短期目標缺失,長期目標又難以形成;三是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無興趣,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能較認真地參與整個課堂教學。
最近在高職昆曲表演專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幾個現象,讓筆者想到了一個可以嘗試進行改革和探索的語文教學模式,將語文課和專業“學戲”課相結合,簡稱“文”與“戲”的結合。
三、教學改革中“文”與“戲”的結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睈垡蛩固褂芯涿裕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泵绹逃也剪敿{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材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重要。既然目前所用教材不能讓大多數學生感興趣,那么可以結合專業課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大多數學生感興趣又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材內容。筆者提出“文”與“戲”結合的教學改革觀點,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高職昆曲專業大多數學生缺乏文化課學習的積極性,他們無高考壓力,覺得文化課不需要花心思去學習,但普遍對自己專業感興趣。語文課上,偶爾會看到2008級昆曲學生在座位上比劃專業課上的手勢動作,嘴里似乎還默默背詞;2009級昆曲班中,在講《牡丹亭·驚夢》片段,提到“春香鬧學”中的老生陳最良時,一位游離課堂之外的學生突然說:“老師,陳最良是誰呀?”當跟他解釋的時候,他聽得很認真。這些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出現的小插曲,說明學生對和自己專業相近的內容普遍感興趣。如果語文課堂教學以這樣的興趣點來組織語文教學,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二)有助于學戲課的理解和掌握
古典戲劇劇本畢竟帶有點文言性質,學生理解起來確實存在障礙,在上2009級昆曲《中外戲劇作品選讀》選修教材時,問及學生《牡丹亭·驚夢》中的臺詞,“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如何解釋時,許多學生都說不懂。而部分學生其實正在學戲課上學唱《驚夢》片段,這說明學生在學戲過程中并未對唱詞有準確的理解。語文課的講解和分析,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空白。
(三)劇本的文學價值普遍較高
昆曲劇本內容非常值得學生精讀和欣賞,其文學價值絕不低于其他選修教材。況且從高二下學期語文教學就進入到選修階段,在學生開始學戲課之后,與其選修其他內容不如選與學生專業學習密切相關的古典文學劇本,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徜徉在古典戲文中,提高學生文學修養,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學戲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可有效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探究能力,語文應用和審美教育兩種能力是語文課程的雙重任務。
昆曲作為中國戲曲“百戲之祖”,形成了東方獨有的文化審美特征,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其劇本繼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文辭典雅。學生在專業課上所學經典折子戲都是古代戲曲文學的不朽之作,如《牡丹亭·游園》《長生殿·小宴》《水滸記·活捉》《浣紗記·寄子》《白蛇傳·水斗》等。
將經典昆曲劇本作為語文課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在欣賞昆曲劇本內容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更好地理解和熱愛祖國的傳統戲曲文化,提高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能力。還可以在閱讀鑒賞過程中,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五)從戲曲表演者所具備的能力來看
明代戲曲家潘之恒常年觀劇,逐漸形成了自己對戲曲表演的審美標準,提出“才、慧、敏”的范疇概念。所謂“慧”,指演員所秉含的內在理解能力,即“一目默記,一接神會,一隅旁通,慧所涵也”。
湯顯祖,昆劇表演理論的真正奠基人。認為藝人只有在舞臺上自覺地流露出角色真實的內心情感,才有可能使觀眾在觀賞中進入忘我的境界。要準確體驗角色的情感,藝人對劇本必須想方設法“博解其詞而通領其意”。
關于扮演,李漁提出,演員在演劇之前,首先要“解明曲意”,即細致深刻地領會劇本的主題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解明情節,知其意之所在,則唱出口時,儼然此種神情”。
潘之恒戲曲審美標準中的“慧”,湯顯祖二度創作理論中“博解其詞而通領其意”,以及李漁的“解明曲意”,都在向我們闡述一個真理,即作為昆曲演員必須精確地理解劇本內容,洞悉劇本中角色的情感,最終在舞臺表演時才可能“舞蹈者不知情之所由來”,使“賞嘆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而以上所說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用心培養和積累。這對于正在學校學戲的學生來說,最好的訓練和積累過程就是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和培養。
(六)可以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根據《現代教學設計論》的論述,有效教學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教學效果,通常以學生的成績作為判斷的依據;二是教學效率,以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時間及教學的代價相比較而得出判斷;三是教學吸引力,一般以學生對繼續學習的傾向性做出判斷,反映學生的學習意愿、動機、毅力等方面的情感態度。語文課堂要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要始終給學生一種吸引。
“文”與“戲”結合的語文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教學吸引力的指引下,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四、“文”與“戲”結合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語文和戲文教學兩門課的考評機制要結合起來,必須改變傳統的考核模式。探索一種更加適合改革之后的教學考核和學生成績測評模式。
(二)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需要加強對戲劇劇本的研究,拓展戲劇專業方面的文學理論知識。同時,要和專業老師共同探討行之有效的上課內容和方式,如何讓“文”與“戲”的結合更加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同時提升。
當然,如何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教學的整體規劃和分步落實,需要教學的循序漸進。相信凡是真心致力于教學的老師,都有這樣的能力,也愿意去鉆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文”與“戲”的結合,是藝術類職業學校尤其是戲曲表演類專業實現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值得探討的課改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吳新雷,朱棟霖.中國昆曲藝術[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簡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 復習課;問題驅動;分層教學
數學作為一門中職學校傳統文化課,怎樣體現出它的應用價值,提高中職學生運用基本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對中等技術人才的數學素質的要求變得十分重要。
一、中職數學教學現狀探析
“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技能為核心”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中職數學課的教學即要作為公共基礎課為專業課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又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新一輪公共基礎課改革中,中職數學課的課時量大幅削減,而作為基礎公共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點卻不能大量刪減,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矛盾凸顯,課堂教學很難向深層次推進。
此外,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數學只停留在對一個又一個的公式、符號、定理及習題的記憶與反復演練上。剝離了數學知識的實際來源,被動地接受與灌輸,于是學數學就顯得枯燥無味。再加上中職的學生本身數學基礎薄弱,對數學學習沒有信心,有畏懼心理。
怎樣讓學生能夠擺脫機械的記憶與訓練,跳出枯燥的題海,重新迸發出思維的花火,將冰冷的數學知識化為火熱的思考,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之美呢?筆者將問題驅動式教學引入中職數學課堂,將數學課設計成環環相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來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問題”生成的結構與流程
首先,進行教材分析,確定教學主線。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確定一條教學主線,以此將驅動課堂教學的問題串聯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有問題的生成都將圍繞這一教學主線展開。如果說數學知識如同一顆顆閃光的明珠,那么教學主線就是串起明珠的絲線,在教學主線的串聯下教學內容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構建學生知識結構中的有機組成。
其次,圍繞重點,分解難點。剖析教學內容,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再加工,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將圍繞教學重點生成若干個問題,通過上述問題將難點分散,形成梯度,為不同程度的同學搭起同構知識的“腳手架”。
最后,適當選題。根據已經確定的教學主線和重點,以及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情況、預設的學習目標選取例題,即要有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梯度,便于分層次教學。
三、案例的深層解讀
解析幾何是高中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本質是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圖形的性質,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本堂課的教學主線確立為用幾何法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圍繞這條教學主線,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判定以及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生成驅動本節課教學的“問題鏈”。
問題一:判斷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方法
回顧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發現可以用判別式法通過確定直線與圓交點的個數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或用幾何法比較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的大小關系進行判斷。
對直線方程、圓方程相關知識的回顧,為下一步知識的綜合運用掃清障礙,鋪平道路;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體現了解析幾何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指導思想,也是本節課中判斷直線與圓位置相關問題的重要方法。
問題二:直線與圓位置的判定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判定是可以直接利用判別式法或幾何法,是對相關知識的直接運用,是本節課的基礎。學生通過理論與問題相聯系,對判別式法和幾何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為進一步綜合運用上述兩種方法搭建好了知識與能力的架構。
例1:判斷直線l:y=-x+2與圓C:x2+y2-2x=0的位置關系。
(變式練習1)已知直線l:y=x+m,圓C:x2+y2-2x=0,試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問題三:相交弦問題
通過例題1和變式練習1,學生對用判別式法和幾何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有了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有關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問題,大都可以化歸到用上述兩種方法加以解決”并與學生共同進行探究。
例2:例1中,已知直線l:y=-x+2與圓C:x2+y2-2x=0相交,求直線l被圓C所截的弦長。
對于例題2,教師可以給出三種不同的解法,讓學生比較三種解法的差別:解法一為幾何法,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抓住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之間的關系,利用垂徑定理求所截弦的長度,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運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勾股定理,減少中間過程,降低計算量;解法二為判別式法,通過解直線與圓的方程組直接求交點的坐標,再利用距離公式直接求所截弦的長度,目的明確,方法直接,但有時計算量較大;解法三利用韋達定理,避免了直接求交點坐標。因此當交點坐標計算較繁時,解法三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同時,解法三中也蘊含了解析幾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設而不求,即通過設點A、B的坐標為求弦長的過渡量,而并不直接求出。這種思想方法在解決軌跡問題的時候也經常用到。
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解類似的問題時,以幾何法為主,學有余力的學生兼顧其他方法,拓展思路。這樣既符合中職學生起點低,基礎薄弱的特點,又能為基礎較好的同學提供開闊思路的方法,實現了教學的層次化。
(變式練習2)若過點P(0,3)的直線l被圓x2+y2=4截得的弦長為2,求直線l的方程。
問題四:切線問題
切線問題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其中求過圓外一點的切線方程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采用幾何法,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首先判定點與圓的位置關系,若點在圓上則過該點的切線只有一條,若點在圓外則過該點的切線有兩條;在設直線方程的時候要特別考慮斜率k是否存在,以此突破難點。
例3:過點M(6,8),作圓(x-3)2+(y-4)2=25的切線,求這切線的方程。(點在圓上的情況)
(變式練習3)已知點P(2,3),過點P做圓(x-1)2+(y-1)2=1切線,求切線的方程。(點在圓外的情況)
四、問題驅動教學的反思
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其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載體就是“問題”。
1.問題驅動教學有效解決了中職學生數學學習中高目標與低
起點的有效銜接問題。采用問題驅動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原有知識點,通過“問題鏈”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使之成為相互聯系的有機體,便于學生進行知識的同構;問題的設置分散了教學的難點,一串精心設置的問題如同逐級上升的階梯,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幫助下沿著臺階拾階而上,最終到達預先設定的終點,落實教學目標。
2.問題驅動教學對中職數學課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可
行性方案。問題驅動教學既以問題為平臺,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起共同的準備知識的基礎;又以問題為導向,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努力方向。既讓基礎薄弱的同學學會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深入探究的機會。
3.問題驅動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問題是由教師拋給學生的,學生被動地接受問題、解決問題,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處理好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之間的矛盾有待進一步的發掘。
其次,要抓住“問題鏈”的主線。數學問題有很多,解題方法也有很多,因此需要分析尋找其中的共性,加以歸納總結,實現多解歸一、多題歸一,而不是簡單的一題多解,進行解題方法的羅列。
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搭建“腳手架”。教師要針對學情生成問題,或增加梯度降低難度,或適當發散鞏固提高,解決好知識“腳手架”何時搭和怎樣搭的問題,讓數學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知識結構中的有機組成。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育:動態與省思[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2]羅增儒.中學數學課例分析[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3][美]R?M?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