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的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任務;評價標準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設計學習任務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以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筆者結合課堂教學的實踐,對信息技術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在信息技術課上為使學生能夠較好完成任務,筆者曾使用過多種方法,如切斷網絡,在這種硬性規定下學生基本能完成任務,但完成的質量和效果卻差強人意,而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要使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應從學生的興趣著手,找對適合他們口味的學習任務形式,設計多種方式,讓學生從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愉悅和成功,做到學以致用。為此,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學習任務:
一、游戲式的任務
游戲是很多學生喜愛的活動。因此設計形式活潑、富有趣味的游戲式的任務,將所學的知識蘊涵于游戲中,是學生喜歡的一種任務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一種好辦法。
信息技術選修模塊中的“算法與程序設計”,對于初學者來講比較枯燥和難學。如何讓這些算法和程序生動起來,游戲式的任務不乏是最佳選擇之一。如,在講解控件工具箱中的滾動條時,將知識點蘊涵于“變化匹諾曹的鼻子”的例子中:隨著滾動條的移動,匹諾曹的鼻子會變長或縮短。在本次課的課堂任務設置中讓學生完成類似“變化匹諾曹的鼻子”的作品。在最后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非常高,有農夫過河,變化的燈光等作品。由此可見此類游戲式的任務能激發學生自主參與,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并在完成任務中獲得愉悅和滿足。
二、開放式任務
培養學生自主創新意識是我們一直所提倡的,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的開放式任務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學生的優秀作品是很重要的資源,在學生的很多奇思妙想的作品中,都能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意識,這一過程既是一種啟發,又是一種提高。
如,在《多媒體設計》教學中對于一些Flash和Photoshop任務,我們就應該以這種開放式任務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做的不是練習,而是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作品。如,在講Photoshop文字效果處理的時候,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制作賀卡、制作對聯、個人簽名的設計等,將自己的想法結合所學知識,創作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拘泥于一些形式、不囿于束縛。像這些既可鞏固所學知識,又可基于理論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學習任務,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操作實踐性任務
實踐性任務是“學以致用”的最好注解,學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過程中,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及策略,在鞏固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逐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這種聯系實際的問題,不僅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使之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四、創編式任務
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些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根據課堂知識,讓學生自己設計題目,讓他們加入學習任務的設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學生自己在創編題目的過程,就是一個自學的過程,一個深層次理解和思考的過程。另外,在科學探究中最為重要的素質就是置疑能力。只有能提出高水平的問題,才可能有高水平的發現,因此讓學生自己設計任務的題目還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不是停留在記憶知識的表面。
五、層次化任務
根據分層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習任務的設計必須講究層次性。所以,教師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適當減少他們的練習量或適當降低他們完成任務的難度,解決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應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解決他們“吃不飽”的問題,從而努力使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提高。
因此,可以將學習任務分成幾檔:基礎任務(人人必做)、選擇性任務(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進行選擇,可全做、或部分做)和挑戰性任務(難度較高,主要針對“吃不飽”的學生)。基礎任務的要求以學生能通過會考為原則;選擇性任務可根據練習內容或題型設置多個題目;挑戰性任務主要將本堂課知識點的深入應用,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關鍵詞]油田化學劑;氯含量;微生物;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TE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9-0070-01
引言
微生物采油技術經過近50年的研究和現場試驗,已獲得較大的進展,在油田開發后期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油藏應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技術。目前的研究和現場試驗表明,微生物采油技術適合一定范圍的油藏類型,與其他提高采收率技術相比具有較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費用低、操作簡便、不污染地層和環境,因此受到國內外的關注,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 影響微生物采油的化學劑
油田開發的各個環節基本上都要使用化學劑,只是目的不同,使用的化學劑種類不同,如鉆井、修井、完井,壓裂、堵水、調剖、固砂過程使用的化學劑,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緩蝕、防垢、除垢、殺菌劑等油田注入水常用處理劑,油田開發后期化學法提高采收率技術使用的大量驅油劑。這些化學劑視濃度的不同對微生物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相對而言,用量較大的化學劑如注入水處理劑和三次采油驅油劑的影響更大。
2 油田化學藥劑中氯含量的測定方法
2.1 鹵代烴消去法
在Na OH醇溶液中通過消去反應將碳骨架上相鄰兩個碳原子上的HCl脫去一個或若干個,再與Na OH反應,生成Na Cl,使有機氯轉換為無機氯,形成不飽和鍵,產生炔烴或烯烴,再以萃取法將水和油兩相分離,測定出總的氯含量。該方法實驗步驟較為復雜,對鹵代烴位置的選擇性較強,并非全部鹵代烴都會發生消去反應,試驗中進行兩次萃取,水油兩相分離不完全,存在較大誤差,有機氯的轉化率和實驗回收率也較低。
2.2 氧燃燒法
將樣品經給氧瓶直接燃燒,分解后使有機氯轉變為無機氯,再以Na OH溶液吸收,測定出總氯含量。氧燃燒法樣品回收率可達90%以上,且實驗步驟簡單易操作,還可多組實驗同時進行,結果重現性也較好。
2.3 微庫侖直接燃燒法
以微量注射器將樣品注入到微庫侖儀的石英管中燃燒,在高溫作用下,摻燒產物通過O2與N2混合氣體進入滴定池中,從而測定出總氯含量。該方法簡單易行,但樣品回收率較低,只有60%左右,有機氯含量較高時,回收率偏低,因此,該方式更加適合測定油溶性油田化學劑,難以測量水溶性油田化學劑。
3 化學劑中的氯對微生物采油的影響
3.1 直接作用
3.1.1 影響微生物蛋白質、核算及結構大分子的合成
氨基酸分子可通過肽鍵縮合為肽鏈,成為生命的基礎,若進入微生物的化學劑中的氯阻礙了某肽鍵的合成,則會破壞蛋白質的合成,或破壞其中的水膜、電荷,從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甚至致死。核酸是生物遺傳的基礎,如果侵入生物體的化學劑中的氯破壞了核酸分子,改變其特異結構,則會影響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中的結構大分子有很多,如細菌中的磷壁酸、肽聚糖、脂多糖等,化學劑中的氯能夠影響其在合成中的酶,從而抑制結構大分子的合成。
3.1.2 影響微生物的呼吸系統
微生物呼吸時需要消耗碳水化合物來生成體內的各種成分,在此過程中,對酶的代謝分解十分重要,如果化學劑中的氯影響了酶的活性,則微生物的生長會受到影響。
3.2 間接影響
3.2.1 pH值
pH值能夠顯著影響微生物細胞質膜上的電荷,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此外,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下才能發揮最大效果,pH值改變后,部分酶的作用會減弱甚至消失。堿驅、堿強化聚合物驅等化學劑中的氯會使p H值升高,而鹽酸等會降低pH值,從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
3.2.2 滲透壓
微生物細胞的半透性膜能夠通過對細胞內外壓力的調節使壓力趨于平衡,維持微生物的正常代謝。如果微生物的滲透壓超出細胞內的滲透壓,則細胞外的水分會滲入細胞內,使細胞膨脹、破裂,若細胞內的滲透壓高于細胞外的滲透壓,則會使細胞內的液體滲出,細胞萎縮,抑制微生物生長,致其死亡。鉆井、完井、油水井防砂作業時使用的多種離子型化學劑如油酸鈉、KCl等都會改變微生物所在環境的滲透壓,影響其生長。
4 化學劑的影響作用原理
化學劑對微生物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化學劑對微生物細胞結構的影響,一些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質可直接破壞細胞結構,使微生物死亡。二是化學劑與微生物細胞中某些生化物質結合,使其喪失原有的生化性能,不能正常生長代謝,最終導致死亡。無論是哪一種影響,都與化學劑濃度密切相關。只有化學劑濃度超過一定范圍,才能對微生物產生影響。如目前油田注入污水處理多用陽離子季銨鹽類以及其與氧化劑的復配物,一般加藥量在9~10mg/L,當細菌數高于102個/mL時,藥劑加量須加大2~3倍才能控制細菌的生長。在實施聚合物驅的區塊常出現高細菌腐蝕速率現象,也是注入的驅油劑中聚丙烯酰胺和甲醛共同影響地層中細菌生長造成的。
5 如何消除化學劑中的氯對微生物的不利影響
要從根本上消除油井化學劑中的氯對微生物的影響,必須從微生物的篩選和育種上著手。首先,在含有油井化學劑的地層水中,通常存在已自發突變,能夠抵抗化學劑中的氯影響的微生物,從產出液中篩選出這些微生物,再進行二次篩選即可得到滿足微生物采油所需的微生物。其次,利用基因重組或右邊對微生物菌株進行改造,增加其性狀,能夠獲得在不利化學劑影響下仍能良好存活的菌種,從而消除油井化學劑中的氯對微生物的不利影響。
總結
在油田開發的各個階段都會使用不同性質的化學藥劑,這些化學劑多數對微生物有直接的影響,但由于地層環境的作用,實際的影響大大下降,因此在微生物采油中只要精心設計,同時結合微生物篩選及馴育工作,完全可能避免化學劑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振宇,石梅,王大威,常劍飛,竇緒謀.大慶油田本源微生物群落分布及采油機理研究[J].石油學報,2006,S1:95-100+105.
一、會計信息化對預算執行控制的影響
會計信息化規范預算編制流程,強化數據分析比較。會計信息化管理平臺要求部門必須按照預算管理流程進行預算編制、調整、審核、審批和執行。以支定收,結合部門預算規劃和科研實際需要,按照關鍵節點有計劃地執行預算。會計信息化通過對各類支出結構的數據分析,強化了數據分析比較。例如:辦公費、差旅費、三公經費等會計科目的人均支出對比。通過對預算的執行和調整、監控和分析、考核與評價,真正發揮預算管理的權威性和對經費保障的指導作用。
會計信息化實現了預算執行實時監控。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預算控制數,按照各個預算科目將基本支出(公用經費、人員經費)、各種經費來源的科研項目支出以及基建項目、修購項目等預算金額錄入系統,設置預警功能。對經費執行過程進行實時監督,以防超預算開支、突破預算額度、預算科目之間調劑,有效控制項目執行部門挪用專項資金的情況發生。會計信息化管理平臺,在預算執行的過程中,可以與科研管理系統實時交換、互動及依存信息,預算執行比例隨時顯示,方便上報。預算控制職能改由會計信息化系統自動完成,由人工監控向自動監控轉變,一旦某項支出超過預算額度,系統將自動提示,同時向財務主管預警。
會計信息化管理平臺可以將預算執行客觀數據納入年終考核體系,使預算考核從主觀績效評價轉變為客觀績效評價。在會計信息化系統中,科學設計績效評價指標, 運用正確方法進行考核評價,能夠提高部門預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加強預算管理的績效考核,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各部門的工作業績,制定獎懲制度,并以考核評價結果作為以后年度預算安排的依據。通過對預算的執行率進行考核, 部門在編制下一年度預算時會著重考慮資金安排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從而降低單位運行成本, 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會計信息化對財務審批控制的影響
(一)建立崗位責任制
系統維護人員根據財務業務中每個人角色的不同進行授權,設置不同的權限。
(二)建立內部審批制度
按照會計審核―項目負責人―財務主管―分管工作所領導―所長等管理環節,進行電子流轉審批。
(三)規范網上報銷流程,增加時效性
降低了對空間性和時間性的要求,解決了必須在指定時間、空間找領導簽字的困擾。科研人員不必到處找領導簽字,同時,領導也能夠隨時掌握部門的財務狀況。通過會計信息化管理系統,科研人員可以在網上填寫報銷單,并通過局域網上傳給分管領導,即使領導不在辦公室,也能夠依賴局域網突破時空限制,進行遠程網上審批。
(四)大幅拓展管理幅度,是對辦公自動化的補充手段
實現信息高度集成,使上級與基層之間可以更準確、更及時和更全面地實現信息溝通。用電子的手段較好地保留了上層領導的原始意見、審批流程、內部請示等環節,對辦公自動化手段進行補充,大力相應國家無紙化辦公的號召。
三、會計信息化對會計檔案控制方面的影響
(1)加強會計電子檔案與數據存儲、備份管理,會計信息化建立了新的會計檔案管理制度,不僅要保存紙質會計憑證,還要保存會計電子數據。
(2)會計信息化能夠實時記錄財務工作網上流程,并將其轉變為可視的網上電子信息,供授權用戶隨時對會計檔案進行查詢、監督。審批后的紙質憑證經過加密掃描到會計信息化系統中,一經上傳,不可刪除,只可作廢,財務審批由領導親筆簽名轉變為電子簽名,并將報銷單據的電子信息和數字簽名捆綁加密。
四、會計信息化對內部審計控制方面的影響
(一)財務工作實現可視化監控
會計信息化是一個高度集成、規范、統一的管理平臺,它為各部門間的協同工作提供通暢的溝通機制。授權用戶可以在任意時點登錄會計信息化管理平臺,實時查看待辦事項的流轉狀態,待辦事項已經經過哪幾個環節,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目前在哪個節點等待審批。會計信息化使會計工作不再是一個孤島,而是整個單位業務開展的樞紐。會計信息化不僅滿足了財務管理的動態化需求,同時,它通過建造一個科學工作流引擎,來驅動跨部門的業務流程的運作。
(二)應用模式向持續在線審計轉變,在線獲取信息--實時分析--報告結論
數據可以被分為一般的業務常規數據和審計人員自定義的或根據專項檢查特殊要求分出的非常規數據。會計信息化管理系統應用之前,很多內部審計項目需要依賴手工對帳表憑證和數據資料進行檢查、計算、復核和分析,效率抵、時間長、準確性差、成本高。
五、會計信息化對決算評價控制方面的影響
可以通過會計信息化手段的決算收支模塊對預算收支模塊進行對比、上下年決算對比、單位收支變動趨勢、結轉結余資金、事業基金等進行分析,預測單位未來的財務實力。一是通過部門決算與預算的收入金額和構成對比,對差異進行認真分析,對收入來源分析。部門收入來源主要包括財政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其他收入、上級補助收入和附屬單位繳款等6種主要來源。通過預決算數據對比,找出差異,分析原因。二是通過部門決算支出與預算支出差異率的分析,對支出結構進行分析。會計信息化系統的決算模塊已按照財務制度設置了較為詳盡的審核公式,通過對基本支出決算分析,能夠發現基本支出各項實際支出是否符合國家相關財務制度的支出標準,三公經費、會議費、勞務費和咨詢費等重點科目是否存在超標準超范圍支出;通過對決算中的人均支出進行分析,了解基本支出中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支出各類款項之間的構成比例;通過對項目支出分析,能夠發現項目支出明細是否按規定用途列支,有無列支人員經費等情況。三是通過單位上下年度決算收支數據的對比,分析單位上下年度收支變化的原因,制定下一步開源節流的方案、提高財政經費使用效率。四是通過對單位近幾年的收支構成進行分析,預測單位今后收支趨勢;通過對收入來源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單位各項收入來源的變動趨勢;五是通過結轉和結余占本年收入合計比重以及事業基金、專用基金結余增減變動評價指標的分析,查找原因,調節下年預算。
一、以人為本抓管理,夯實基礎促工作
1、堅持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工作的能力。
年初我們制定了科室的學習計劃,堅持正常的科室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方式,組織科室人員學習政治的理論知識和財經的專業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努力建設“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的學習型科室。不斷吸收新知識,與時俱進,適應工作需要,提升整體工作能力。引導科室人員團結一致、謙虛謹慎、真誠待人,踏實工作、加強品性修養,做一個高尚而有品位的人,樹立良好形象。
2、明確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制。
根據省局黨組提出的三化管理的要求,緊緊圍繞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今年財務工作的目標任務,積極進取、扎實工作成效顯著,為確保又好又快地完成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任務,財務科制定工作崗位責任,明確人員崗位的職責權限、工作分工和紀律要求,月月有工作計劃,周周有科務會,強化了人員的責任感,加強了內部核算監督,同時促進了財務人員合作與團結,從制度上奠定了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基礎。
二、圍繞目標抓落實,扎實工作出成效。
1、上半年財務收支情況
全系統實現收入103萬元,占年度預算26%,比上年增長-44%;其中:市局收入40.5萬元,占年度預算21.3%,比上年增長-80.2%;
全系統實現支出593.2萬元,占年度預算的60.5%,比上年同期增長38.2%;其中:市局支出220.9萬元,占年度預算61.3%,比上年同期上升41.4%;縣級局支出272.3萬元,占年度預算43.2%,比上年同期上升29.6%;
2、規范財務管理,年初重新修訂了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對縣級局的預算定額執行標準,認真編制了全系統的財務總預算和各單位的財務收支預算,為規范財務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證,今年對全系統的財務收支兩條線的執行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中沒有發現大的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都是按財務制度的規定執行。
3、加強報賬員隊伍建設,組織報帳員進行了微機應用技能培訓及相關業務知識培訓,下基層指導工作,提高了報帳員辦公室自動化應用能力和工作效力。
4、合理調度資金,保證全系統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年度預算和全系統事業發展需要,及時調度資金,保證了全系統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
5、對全系統固定資產進行了核查登記,組織下發了國家局配備執法車輛和辦公用電腦、快檢裝置、復印機等現代辦公設備并組織安裝調試,使全系統的辦公條件又上了新的臺階,對全系統往來款進行了清查,為迎接省局的檢查做好了準備。完善了固定資產臺賬,為下一步全面資產清查打下了基礎。
6、積極整理會計檔案,規范會計檔案管理。我們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組織全科室人員對2013年的會計檔案進行整理歸檔,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完成了會計檔案歸檔工作。
(一)很難保證信息的真實性
在現代化企業管理中,信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真實的信息來源于企業的生產管理、資金流向、物資準備等方面,這些數據都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一旦信息缺乏真實性就會造成企業管理失控。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存在這方面的問題,由于沒有對數據進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導致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企業管理部門為了逃避責任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提供真實的數據,導致信息不準確和信息缺失。鑒于以上原因,應該建立統一的財務信息體系,實行統一編碼,以此來保證信息的完整度和準確性,這樣企業就可以有效的進行財務管理,為企業的生產提供準確真實的數據,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傳統的會計系統很不完善
傳統的會計流程不夠完善,不能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的真實面目,傳統的會計流程反映速度較慢,造成企業的信息滯后,信息的精確度也會有所降低,導致企業無法對財務資金實行實時的控制。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許多企業已經將電子技術信息化運用到財務中,但由于傳統的會計系統存在手工記錄的方式,導致數據缺失,無法實行企業財務信息化的完整與統一。
(三)缺乏財務信息管理人才
在企業管理方面,企業對管理型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有生產專家,研發專家,技術能手等,但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就缺乏財務人才。在我國,很多的企業都是家族企業和國有企業中,他們的財務管理人員大都是通過關系進入企業的,普遍存在學歷低,素質差的現象。這些管理人員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學習,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現代化企業需求。企業在這方面應該擴大人才招聘,儲備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人員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從而加快企業信息化管理建設的步伐。
二、探討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一)加快專業軟件開發和應用
企業為了實現資金的統一管理,做到資金鏈不斷裂,應當加快企業專業軟件的開發進程,保證真實和有效的企業財務信息,讓企業的資金運作更加細致、科學、透明。企業與軟件公司對企業內部的財務現狀、資金利用率等優劣情況進行分析,設計一種適用于本企業實際需要的財務軟件。為了避免黑客和網絡騙子對系統進行侵襲,必須要構建安全保障體系。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確保從軟件開發到硬件維護,從系統操作到資料收集得到有序操控。其次,要想進入系統,必須通過安全認證,進入身份識別、有效信息檢測等方式。只有這樣,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才會安全可靠。
(二)更新企業財務管理理念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不僅僅是電子技術的運用,還關系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對企業的相關領導層有更高的要求。財務信息管理理念要不斷創新,突破難關,重在速度和質量上有更大的發展。與傳統財務管理模式不同,他的優點是可以集中管理,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企業內部設置一個數據庫,通過數據庫可以和各個分公司進行數據共享,對資金實行監控與管理等等。這樣整個企業的全部資金活動都被控制在信息化管理系統里面,各部門之間互相監督,共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在外部,企業通過數據庫進行橫向和縱向之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市場的最新動態,上下級之間相互交流,對信息進行準確的分析,把握市場的最新走向和發展形勢。
(三)強化企業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
企業要想快速的發展,管理者應該高度重視財務管理信息化。企業實行信息化不只是在硬件上設立電腦、開設幾條網線就行了,主要關鍵在軟件上,說的準確點是加強內部管理。通過提升內部員工的管理能力,形成一種自動自覺的工作氛圍。此外,管理者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識,還要帶動全體員工都提高安全意識,可以讓員工對所有信息做到備份,對計算機系統進行設防,并安裝防火墻,各種殺毒軟件,定期清理,及時維護、全面的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四)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關鍵詞: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通過高校教育培養專業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發展中財務管理的實際需要。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必須注意結合實際的市場環境,實現高校教育與企業用人之間的銜接。校企合作是當前的教學新模式,能夠全面提升教學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本文對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特點和現狀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進一步對其應用實踐做出了分析。
一、財務管理專業的概況
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財務管理專業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一門成熟的學科,不僅擁有大量的教學資源,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績。并且在各大高校的教育體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成為了商科學生必修的主要課程之一。就財務管理專業自身的特點來說,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教學必須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在高校開展財務管理專業教育對于學生、學校和企業來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當前,我國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發展,也就是說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此類課程,幫助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但是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現狀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盡管社會企業十分缺乏財務管理的專業人才,但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有很多無法順利就業的情況,這說明學校的教育與企業的需求出現了脫節。因此,各高校應該從實際出發,大力推行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針對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并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
二、校企合作的積極意義
所謂校企合作,顧名思義的可以理解為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在財務管理專業這一對實踐性要求非常高的教學課程中,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學校和企業的合作能夠創造一種雙贏的局面,使學校和企業各自從中獲得好處,不斷相互促進各自的發展,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具體來說,實行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信息對接的基礎實驗平臺,將企業的實際運營管理經驗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以信息化方向為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方向。也要不斷開拓學校和企業合作的新形式、新內容,加深實驗教學與企業管理之間的相互融合。這樣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更加豐富有趣,而人才的培養也會更有針對性。同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能為企業的發展增添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使企業能夠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種雙贏的關系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推動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校企合作的具體優勢還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可以從師資力量的角度進行分析。眾所周知,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水平對教學實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些教師只對財務管理的內容感興趣,卻缺乏對現代企業內部運行制度的基本了解,而財務的運作和控制體系是進行企業財務管理的必要基礎。以往的財務管理教師大多都是熟悉書本理論知識,而缺乏相應的企業財務管理的實踐經驗。因此在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中以都是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知識為輔,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機會到企業進行深入的考察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實際工作經驗的要素,提高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也可以積極聘請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人才到高校進行講學,通過講座、課堂等形式對高校學生進行教學。教師隊伍的多樣化以及教學能力的不斷優化,都能有效提高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
其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必須針對性的提高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的實踐性,保持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之間的一致性。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重點不能只局限于資本市場下的投資融資問題,而應該同樣重視企業內部財務運作機制和控制體系。因為在實踐工作中這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當前教學實踐性較差的問題,使學生能夠置身于企業環境下進行學習,把握好企業財務管理的關鍵點,進行有效的學習。一些在企業運行中的實際問題,比如現金的管理、成本的控制、資產的增值等都需要以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進行研究。而課堂教學只能從宏觀的角度提供多種選擇方案,具體的操作還必須從實際出發。由此可見,校企合作能夠全面提高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
(二)改善學生就業局面
近年來,高校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也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在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下,學校與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就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能夠進行必要的實習。在企業的實習不僅僅只是為了補充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也是為了讓學生熟悉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環境和基本流程。這樣一來在畢業之后學生就已經對財務管理的工作崗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企業也會更愿意招聘這種無需多加培訓就能即刻上崗工作的人才。對于企業來說,還可以直接與學校建立用人合作。由于在實習中就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個人素質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在高校中直接挑選人才,節約人事招聘的成本。總的來說,校企合作無疑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促進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促進企業發展
校企合作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也是難得的機遇。首先是大量的優秀人才貯備能夠解決企業用人的需要,以人才形成競爭優勢,得到巨大的發展。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也能部分承擔企業的工作,減輕企業的工作壓力。其次是企業形象的樹立與改善。不管是教師和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學習,還是企業派出工作人員進行合作教學,都能促進企業參與高校教育,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這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成本低廉且收效甚好的宣傳,能夠提高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增加大眾對企業的好感,從而產生一系列的附加效果,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實踐
如上所述,財務管理專業實行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具有諸多優勢,能夠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但同時,很多高校在財務管理專業的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不當,并沒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導致了教學問題的產生。因此,高校必須不斷審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針對缺陷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
(一)強化實踐教學
針對當前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水平低下的問題,高校應該強化實踐教學在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比例,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優化實踐教學的成果。具體來說,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該盡可能的全面有效。一方面應該包含與財務管理相關的所有知識,使學生打開視野,提高知識貯備量;另一方面也應該在教學中突出重點,以應用性原則調整教學體系。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合理性,可以讓企業人員和高校教師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課堂上可以適當進行手工模擬實驗、沙盤模擬實驗、財務軟件模擬實驗等教學,以便使學生了解一定的基礎知識,為企業內的實踐活動打下基礎。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由專人指導學生在企業現場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接觸實際業務的機會。總之,財務管理專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
(二)加強合作管理
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恰當的管理,才能保證其正常功能的發揮,對教學起到實在的促進作用。一方面,企業和高校應該從制度上進行有效管理,建立起相關的組織機構,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高校應該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選擇合作企業,保證合作企業的正規性。一般來說,經營管理規范、人員素質高的大中型企業往往能夠對實習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選擇。在此基礎上,學校和企業應該共同協商,組建管理委員會,對校企合作的相關事務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合作項目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也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管理,以確保教學質量的提升。按照項目管理的規范和原則,學校方面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樹立明確的教學計劃,督促學生完成實踐任務。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企業規章制度的教育,以免學生的活動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而企業方面則要在對實習現場的學生及其活動進行管理,安排適當的實踐任務,指導學生掌握工作方法,高效地完成學習計劃。教學過程的管理還應該形成書面的報告總結,只有及時接受反饋信息,才能解決好實踐教學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彬.淺析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J].經營管理者,2012(04).
[2]才華.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4(24).
[3]趙文偉.校企合作視角下財務管理教學實踐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15(18).
目前,高校學生學費標準是在財政、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范圍內,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培養成本和生源狀況等因素確定的,并需報有關教育、價格、財政部門備案。實施學分制收費后,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課的方式改變了以往按學年收費時的管理模式,為了體現學分制對高校管理的激勵作用和收費“個性化”管理的優勢,財務收費工作也面臨新的課題。
1、合理確定學分學費和專業學費收費標準
在學分制管理下,學生學費一般由專業學費和學分學費兩部分組成,學校可在學年學費中劃出一定金額作為學分學費,并統一規定每學分的收費標準,再將規定的學年學費減去學分學費之差列作專業學費;但是也有學校不設置專業學費,將每學分收費標準按“學年收費標準×學制÷專業總學分”計算得出。應該說,后一種方式沒有體現學分制管理的激勵效應,所以一般高校均采用前一種方式,將專業學費按學制平均分攤到每一學年。這樣提前畢業的學生按規定可減免部分專業學費,從而體現對學生的激勵效應,但學分費和專業學費的標準如何確定卻是見仁見智,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從現行做法看,高校一般規定學生四年制、五年制本科畢業必須修滿的最低學分為160分和200分,每個學分的價格基本定位在60—100元,扣除學分學費后即為專業學費。從科學合理的角度看,應該根據“受益原則”來確定學分學費和專業學費:學分學費和專業學費類似于企業成本核算中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學分學費應該是直接用于學生學習的各項耗費按單位學分計算的支出,應屬于教育成本中變動成本核算的范疇。由于我國將高等教育列為公共財政的范疇,因而現行的高等學校核算體系中未體現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從方便和實用的角度看,可以將直接用于教學的“商品和勞務支出”和人員經費中的“學生助學金”合計分攤至在校生所選學分,從而計算出每一學分學費。為了取得較為合理的數據,可選擇近年來有關數據進行計算,求出適合各校校情的學分學費標準。
由于目前高校會計核算中均采取項目和科目核算相結合的方法,因而按照上述辦法可測算出全校性的學分學費或者各專業學分學費,同時也就能測算出專業學費。以規模為3萬人、四年制綜合性大學為例,計算出近三年的學分學費標準分別為77元、86元和84元,剔除一些非正常因素,可選取80元作為學分學費的單價,每個專業學費按(學生收費標準4600元×4-160×80)/4計算得出專業學費1400元。
2、細化優化每生收費項目管理
在學年制收費管理模式下,高校對學生實行“一次性契約”的收費管理方式,在學生不發生其他特殊情況下,學生從進校到畢業離校的收費政策是固定不變的。而在學分制收費管理模式下,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計劃,高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不再實行“批量式”的收費管理方式,轉而需要實行“靈活、個性”的收費管理方式,由于學生選課的差異,輔修、重修的出現,使每個學生學分學費標準各不相同,由此產生的每個學生的應收學費標準均可能不相同。這樣,學生應收費信息不能批量定義,即便是在較為先進的計算機收費系統管理下,學生收費信息的核對和扣款的工作量都比以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收費監管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學分制收費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學分制收費使得學校收費更加明細化,有利于遏制教育亂收費,按學分收費則可使學費收取更加透明,更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及其家長的知情權,但同時對收費監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收費總額、標準、項目、程序等都應列入監管的范圍,在公正、公平、公開原則的基礎上,高校應采取多種途徑將主管部門檢查、社會監督、收費公示等形式結合起來,加大對輔修、重修等收費項目的管理,規范休學、轉學、提前畢業學生交費及學生退費管理。嚴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提高或變相提高學費,不得出臺新的收費項目,不得向學生收取除國家規定項目外的其他任何費用。按學分制的管理要求,學生正常完成規定學業所繳納的學費總額不得高于實行學年制的學費總額;高校可以對補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學習該門課程的學生收取學費,學費標準不得超過原來學習該門課程的費用標準即學分學費標準;因考試不及格而不能取得某課程學分的學生,將有一次免費補考機會,補考后仍不及格需重修的,學校將按這一課程的學分收費標準收取學分學費,重修費用不應高于原來的選修費用。
二、實施學分制對預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預算管理的難度
在實行“部門預算”的管理下,高等學校的預算一直執行較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基本實行“以收定支”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實施學分制后,國家對高校的財政預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預算編制、執行、控制等各個管理環節都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撥款依據的不確定性對財政預算撥款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現行的部門預算管理方式下,財政部門對高校撥款的依據是高校各類在校學生人數,在學年制收費管理條件下,它比較符合高校管理的實際情況。但是,在學分制管理條件下,高校在校生人數是一個動態而不確定的概念,任何時點的學生人數都不能作為財政部門撥款的依據。在這樣的條件下,建議財政部門應采取指數平滑法,以近年來高校年初在校生人數按加權平均數進行測算,將該學生人數作為撥款依據。如某高校2004、2005、2006、2007年初的在校生人數分別為19500人、19800人、21000人、22000人,以此測算的2008年撥款人數為19500×10%+19800×20%+21000×30%+22000×40%=21010人。
當然,參與計算的年度和權重系數也可以根據高校的學制和高校發展的速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人員基數更加符合財政管理的要求和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
2、學費收入實現的不確定性加大了收入預算編制的難度
預算收入是學校預算編制的基礎,在現行財政管理體制下,高校的預算資金包括財政預算資金、非稅資金、轉移性收入、單位其他資金、債務資金等。學費收入屬于非稅資金的范疇,是根據學生人數和收費標準進行測算的,在高校實施學分制后,由于學生選課的個性化差異使學費收入的測算較學年制管理方式下有較大的難度。目前,高校“一上”預算編制在上一年度的
七、八月間,最終“二下”預算一般在每年年初,這與學生選課交費有一定的時間差,且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由此加大了學費收入測算的難度。這就需要學校財務部門與教學部門增強溝通和協調,盡量實現數據共享,使財務部門盡快了解有關學生選修學分的信息,以便財務部門測算出較為準確的學費收入,科學合理地編制預算收入。
3、學費收入實現的滯后加大了高校的財務成本
在學年制管理方式下,學費的收入入賬一般在每年九月,且相對穩;在學分制管理方式下,專業學費的收入在九月份實現,但是學分學費有近一半收入在下一年度春學期開學后實現,這勢必造成了學費收入實現的滯后,加大了高校財務的機會成本。在目前高校經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這種機會成本包括按貸款利率計算的滯后實現的學費收入的貸款利息、按存款利率計算的滯后實現的學費收入的存款利息。以每生收費4600元、每年專業學費1400元、貸款年利率5%、存款年利率3%計算,這種機會成本為(4600-1400)×8%/2=128元,萬人大學所增加的機會成本為128萬元。這種情況導致了高校財務供求矛盾將更為突出,也使高校的財力的調節作用隨之減弱,對預算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新晨
學分制收費管理為高校實行彈性學制創造了條件,為學生提供了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但是這種管理方式也給財務管理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衍生出不少新情況,使高校財務管理工作面臨新挑戰。除了上述分析的收費和預算方面的影響外,資產管理、資金使用效益、校內部門間協調等都面臨一些新的情況,需要財務部門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思路、規范管理程序,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和溝通,從而進一步減少學分制收費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學分制管理的優越性,促進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史萬兵:高等教育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04.
[2]江蘇省高等學校學分制收費管理暫行辦法[Z].
[3]張鳳霞等:高等學校學分制收費管理的思考[J].經
【 關鍵詞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方向;學習目標;方法;就業導向
Discussion on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Yang Kai-qia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ShanxiTaiyuan 030000)
【 Abstract 】 Since 1998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catalogue, and formed 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a new major, beca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volves multiple disciplines cross fusion, the students are comm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fused, I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study in study direction, target, content, method,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 Keywords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goals; methods; employment guidance
1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目前的狀況
1.1 課程設置不集中,專業目標不清晰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所設課程約36門,涉及經濟、管理、計算機及網絡,屬三個不同的社會領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但往往是聯系不起來。時常會發生前一節課剛剛建立起的模糊概念,在下一節課時串聯,聯系起來一頭霧水。學完一門課,理論考試成績很好,但自問:就這點知識可以應用到社會中嗎?心里就會十分忐忑。
1.2 理論學習任務重,社會實踐認識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普遍存在著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不協調現象,實踐活動太少,造成學生只懂理論,不懂實踐,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較難實現。學習形式往往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以能否掌握書本知識的角度評判,而忽視了實踐學習的重要性。理論和實踐不能較好的融合,這樣培養具有較高信息專業素質學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1.3 學習方法單一,新技術適用性差
在當今信息社會下,對信息專業新的學習方法探索不多,多數學生的學習方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輸式”和過分偏重照書師講生授的傳統的學習模式,而缺乏生動有吸引力的學習方法和手段,如案例的討論學習等。
1.4 行業需求不顯著,就業導向不明確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社會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大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崗位?社會需求是什么?社會管理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有搞軟件開發的,所學專業為軟件工程;搞網絡的,所學計算機專業;搞財務的有財務、會計專業;搞管理的有工商(行政)管理專業。
我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很多單位不了解,不認為對單位有什么幫助。而且大學剛畢業就安排做管理工作的機會很少,很多學生是根據用人單位需求,臨時改變自己求職專業的,而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又感到所學專業知識的匱乏。
2 造成學習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困惑的原因
2.1 專業特性因素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作為一門覆蓋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系統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的橫向新學科,其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而這種“廣而全”的課程體系必然使信息管理專業面臨一個嚴峻問題,那就是學生對信息管理的專業性質、理論體系感到玄妙莫測,不知道如何安排學習計劃,把握好理論體系,如何有效地確定學習目標,以及重點提高哪些素質或能力等。
2.2 對現代信息管理的認識不足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目前處在一個尷尬的地步,企業管理與計算機相結合,本應該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專業,但是恰恰是這個專業的定位造成了學生所學知識面的廣泛和不精的后果。由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邊緣性學科,就是學的很多、很廣、很泛,在學校一般性地學習基本上沒有什么作用,可是在工作以后,就會發現哪一門課程也有用,但不如其他專業專攻的精。
目前的社會環境以及企事業單位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的認識還停留在計算機專業或一般的企業管理專業之中,主要是需要干活的(學計算機專業),并不認為自身管理存在問題,更談不上需要信息管理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意識就更為模糊,簡單的認為就是計算機專業的另命名。單位錄用后就是網管,要不就是IT企業,很少搞企業信息管理。
2.3 學習重點與學生的自身興趣有關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修管理學和計算機,它的優勢和劣勢一樣明顯。比學管理的多計算機,比學計算機的多管理。但是沒有學計算機的專業好,管理學沒有學管理的好,這就要看在大學里自己如何努力了,學這個專業必須學的更精彩才會有好的工作。從畢業生就業情況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搞信息化建設是對口專業,考研是主流,主要看個人愛好、發展方向較為廣泛。
為適應當前社會需求,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單向發展,就是說喜歡編程的走編程的路,想做網管的就走網管的路,喜歡企業管理的專攻市場營銷、會計等管理專業,想考研、考公務員的就注重基礎課和對應專業的學習。這種現象的出現與社會大環境有關,更與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及社會就業定位有關,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實際內涵。按個人興趣單科的學習就不如直接轉到單科專業去,那樣學習效果更為有效率。
2.4 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不融合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在信息化社會下,對新的學習方法和探索不夠,理論學習和實踐不能有機的結合。體現在:首先學習方法單一,以老師 “講授式”的傳統學習模式為主,缺乏生動有吸引力的學習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學習和討論學習等。對優秀學生的評價還停留在高中階段的考試分數制,而忽視了實踐活動在大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其次,信息技術沒有真正的應用到學習實踐中去,對多媒體的利用率不高,也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在專業學習中的優勢。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不能相得益彰,實踐活動太少,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沒有較好的融合起來,不能有效地互動、互證。造成信管專業學生只懂理論,不懂實踐。
3 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思路
3.1 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樹立大專業概念
信息管理顧名思義就是對信息進行管理,信息管理的活動包括獲取、整理、存儲、加工、傳輸和輸出等,管理的目的是讓人們在需要時及時獲得所需的信息。信息系統是為了實現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一套工作系統,它的組成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的人、管理信息的規程、管理信息的設備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隨信息而產生的,自古就有,只是到了上世紀60年代,由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近幾十年來,基于計算機的信息系統應運而生,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信息系統就是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的系統。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對信息進行分類、管理、以及研究如何應用的科學,是從信息中發掘財富。因此,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必須樹立大專業的理念,以管理學科為基礎,以數據庫和計算機知識為手段,用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方法來確立專業培養目標。
現代社會正是信息化社會,大量紛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從中獲得有效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與計算機相結合,使計算機成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實用。例如:民航、鐵路訂票系統就是對機票、車票這種信息的查詢和管理系統,可以說軟件開發最主要采用的客戶就是幫助企業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統。
隨著科技發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人們將會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信息管理在企業與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將會意識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門專業不僅僅是計算機技術與管理學的結合,更包含了對信息處理的新型技術與方法。
3.2 現代行業的發展分析,確定就業市場空間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誰占有了信息就占有了先機。任何行業競爭的實質就是信息的競爭,由于計算機的普遍使用人們對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正是為滿足社會各界對信息的需求而設立的。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一個管理學與計算機科學相交叉的專業,所學的課程一般包括管理學相關課程、信息檢索相關課程和計算機相關課程。現在一個普遍現象是管理專業不懂技術、計算機專業不懂管理。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正是為社會培養既懂經濟管理又懂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只要學好本專業,必然體現出我們競爭的優勢。
3.3 強化社會實踐,開闊學習視野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實踐性強,信息量大,多學科融合的專業。構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習體系,必須參與相應的實踐活動,如果條件允許也應設計一些綜合性的實踐環節,以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強化對基礎理論的理解與應用,提高學習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素質。
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課程學習中,案例學習是被公認的一種有效而生動的學習方法。案例學習法不拘泥于嚴格的理論定義和精確的推理,采用事實說話的方法,收集大量現實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師生、學生間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行性方案,從而強化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指導今后的學習及發展。有條件時還可以參與社會實踐,走出去,通過“眼見為實”的方法來理解開設各門專業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結論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為了適合社會對各類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其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也是隨著社會發展對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出現的,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明確無論什么樣的人才都是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地調整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模式,及時地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殷曉永,楊帆,唐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Computer Era, N o.11 2005.
[2] 鄭榮.基于多學科融合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J].情報科學.
有效的專業發展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技巧,進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本研究采用階層線性分析方法,調查學校的組織氛圍與自我導向學習對中小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跨層次影響機制。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層次的自我導向學習與組織層次的學校組織氛圍正向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自我導向學習是學校組織氛圍與教師專業發展間的中介。結論表明,在開放性的學校氛圍中,教師會更多地投入專業發展活動。
關鍵詞
學校的組織氛圍 自我導向學習 教師專業發展 階層線性模型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專業發展被定義為教師參加專業相關活動的行為,該參與過程不僅能幫助教師獲得相關的教學技能、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術(Jackson & Davis, 2000),而且還將在專業活動過程中,通過與學校及外部組織的互動進一步增進其對社會環境與形勢的了解,隨時掌握先進的教育觀念,以維持和發展較好的教學實踐。Reyndolds(2002)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有專業發展的學校教師其教學效能遠高于沒有參與專業發展的學校教師,而且其流動率也遠低于沒有參與專業發展的教師。然而,根據本文作者主持的全國“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研究發現,我國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動機普遍不高。例如,2014年我國西南地區中小學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比例僅達29.02%。因此,如果能充分了解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影響因素,將會增加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動機,并增進政策制定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了解以確保教育政策能有效地執行。
教師專業發展相關議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教師專業學習、學校組織文化、教師的認知以及工作滿意度等方面。事實上,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往往受其所持有的態度與信念的影響,而個人所持有的態度與信念又常受其所屬團體或者學校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要受到個人內部因素和各種組織因素的影響。學校組織氛圍對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組織因素,學校組織氛圍較佳的環境中,教師能更明顯地感受到學校行政單位對其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支持,并且還更愿意參與專業發展的方案。同時,許多研究都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是促進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催化劑。Mushayikwa和Lubben(2009)二位學者指出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依賴于個人與工作、組織及環境之間的互動。因此,學校組織氛圍與自我導向學習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層次影響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中介機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二、理論與假設
1.學校組織氛圍的相關研究
組織氛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過去相關研究學者對組織氛圍的定義也不盡相同,許多學者認為組織氛圍是指個人對于所處的組織政策、組織規范以及程序等外部環境的一種集體知覺。不同學者對學校組織氛圍的研究所選擇的層面有所差異。Stern和Steinhoff(1981)根據Lewin與Murray的理論架構以發展壓力和控制壓力來描述學校組織氛圍。其中,發展壓力會增強個人實現其成長需求的滿足,而控制壓力會阻礙個人表現及個人心理成長需求的滿足。Hoy和Clover(1986)認為學校組織氛圍是學校環境中相對持久的特性,它是由校長行為和教師行為交互影響所產生,它能影響學校中師生的行為。
學校組織氛圍包括六個層面,前三個層面描述校長行為,后三個層面描述教師行為。其中,校長行為層面包括支持行為、指示行為和限制行為,支持行為是指校長對教師真正關懷與支持,對教師的批評也屬于建設性的;指示行為是指校長為完成學校組織任務而采取嚴密監督教師的行為;限制行為是指校長交付教師與教學無關任務,致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而教師行為層面包括協助行為、親和行為和疏離行為。協助行為是指教師為追求學術和專業知能而相互支持的作為;親和行為是指教師彼此密切合作,感情融洽,相互信賴了解;疏離行為是指教師對學校及同事吹毛求疵,對教學工作表現消極的行為。
本文引入Hoy等人關于學校組織氛圍開放指數的概念,以校長行為開放指數與教師行為開放指數來描述學校組織氛圍開放程度,校長行為與教師行為開放指數越高,表示學校組織氛圍越開放,反之則越封閉。但是,校長行為與教師行為彼此是相互獨立的,校長的開放行為并不能保證教師的行為也一定開放。校長行為開放指數=支持層面得分-指示層面得分-限制層面得分,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協助層面得分+親和層面得分-疏離層面得分。本文以校長行為開放指數與教師行為開放指數的得分區分成四種學校組織氛圍類型,作為本研究學校組織氛圍分類的依據。
2.學校組織氛圍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校長是塑造學校氛圍的關鍵重要人物,開放型的校長通常展現出關系取向的領導風格,會主動關心與尊重他人,適時與他人溝通以促進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并且給予員工在工作與專業發展活動所需要的支持。Sandholtz與Scribner(2006)研究了學校行政對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學校校長或是學校行政人員的引導,對于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此外,Burbank與Kauchak(2003)的研究發現當教師之間彼此合作與相互學習時,其在專業發展的表現方面要優于沒有參與合作學習的教師。Buczynski與Hansen(2010)也以教師組成學習伙伴關系來探討其在參與教師專業發展上的影響,結果發現教師通過彼此合作與相互學習的過程可以提升他們的教學知識。因此,開放的教師行為也將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雖然先前的研究已指出開放性的組織氛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缺乏實證上的研究,基于上述認識,本研究采用實證方式驗證學校的組織氛圍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并形成假設1。
H1:開放性的學校組織氛圍正向影響教師專業發展。
H1a: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正向影響。
H1b: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正向影響。
3.學校組織氛圍對自我導向學習的影響
自我導向學習是指學習者不需要他人協助的條件下能承擔起個人發展的責任,采取主動性并積極地擬定學習計劃的傾向。教師本身既是教學者,更應該是終身學習者。為了順應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趨勢,每一位教師應當具備自我導向學習的傾向,不斷地充實自我能力和學習新的知識以適應教師職業發展需要。就學校層面而言,校長應該積極鼓勵教職員工發揮其個別學習策略,建立起更多成本與效率兼備的學習基礎設施,采用更多的彈性學習方法使教師成為自我導向的學習者。有研究表明,校長的開放行為會影響教師的學習態度并且能增進教師的學習意愿(Cho & Kwon, 2005)。就教師的開放行為而言,教師之間的協助與扶持對于學習資源的擴展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公開地對教學目標或者方法進行交流,進而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過程。同時,親和的教師關系還有助于形成正向的學校氛圍,而這種氛圍有利于使教師體驗到積極的情緒狀態并形成自我驅動的學習傾向。因此,學校應當通過校長行為以及同事之間的良好關系來改變教師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基于以上分析,形成假設2。
H2:開放性的學校組織氛圍對自我導向學習具有正向影響。
H2a: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對自我導向學習具有正向影響。
H2b: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對自我導向學習具有正向影響。
4.自我導向學習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自我導向的學習者對于學習具有相當大的控制程度,能主動學習并掌握更多的學習資源,進行自我鞭策和自我超越。許多研究顯示,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職能、工作表現及組織承諾具有正向的關聯性。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較高的學習者能夠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有效利用周圍的學習資源,并持續不斷地參與學習活動。Guglielmino(1997)的研究表明,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計劃相對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缺乏自我導向學習的傾向并降低了他們參與計劃的動機與意愿。此外,Mushayikwa與Lubben(2009)的研究認為在富有挑戰性的環境中進行教學的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會影響其能否能成功地發展自身的專業。Opfer, Pedder,Lavicza(2011)探討了自我導向的學習對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當教師越具有自我導向的學習傾向時,其對于參與專業發展的意愿越高,也愿意面對因專業發展所造成的教學或自我進修等方面的改變。因此,本文認為,自我導向學習程度較高的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的參與程度也較高。由此及之前的分析,形成本文的假設3和假設4。
H3:自我導向學習能正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H4:自我導向學習在學校組織氛圍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1.樣本的選取和數據收集
本次研究的樣本來自我國的103所中小學以及其中的教學人員,本文作者與各學校的相關負責人進行溝通后,將相關問卷分發給教學一線人員并對這些問卷進行了編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10份,回收有效問卷1487份,回收率為94.48%,其中有效問卷為142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57%。
2.變量測量
教師專業發展量表是以Guskey(2003)的專業發展理論以及由Shulman(1999)的教師專業發展知覺量表為依據編制而成。量表包括“我具備課程準備的能力以幫助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等20個題項;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是以Guglielmino(1997)所開發的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量表以及Fisher與King(2001)所開發的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量表為參考依據編制而成。量表包括“我會為了學習設定特別的時間”等16個題項;組織氛圍量表以Hoy和Clover(1986)的小學組織氛圍描述問卷為基礎編制而成,包括支持、指示、限制、協助、親和及疏離等六個行為層面,學校組織氛圍以校長行為開放指數與教師行為開放指數來描述其開放情形,包括“校長會給予教師表達意見的機會,并充分考慮其建議”等33個題項。
四、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各研究變量的Cronbach’s 恍哦認凳在0.845~0.868之間,均不低于可以接受的0.70,說明這些變量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教師專業發展、自我導向學習、校長行為開放指數以及教師行為開放指數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學校組織氛圍量表各層面平均得分介于2.22至3.80之間,我國教師在學校組織氛圍量表各層面的得分以指示型特征最為明顯,而校長指示型行為是不利于開放的學校組織氛圍的形成。其中,指示型、協助型、支持型、親和型的平均得分高于中數3,屬于中上程度;而限制型和疏離型的平均得分則低于中數3,屬于中下程度。
依據樣本受試者填答所得的分數,計算得到校長行為開放指數的平均數為-3.76,教師行為開放指數的平均數為25.54。研究結果表明,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得分在-41至17之間,平均數為-3.76,由于本量表編制最佳理想校長開放指數最高分為 20分,最低分為-44分,這就表明我國中小學校校長開放指數達到中上程度;而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得分在-16至48之間,平均數為25.54,由于本量表的最佳理想教師開放指數最高分為49分,最低分為-19分,表明我國中小學校教師行為開放指數達到中上程度。
經計算得到校長行為開放指數與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并將個體層次的數據合并成學校層次的數據后,全部的學校可分為四種學校組織氛圍類型。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中小學校教師感受到學校組織氛圍為開放型最多,占34.0%,依次為封閉型26.2%,疏離型24.3%和投入型15.5%。
五、基于多層線性模型的假設檢驗
以下TPD、SDL、GED、AGE分別表示教師專業發展、自我導向學習、教師性別、教師年齡;CPOI、CTOI、SSCAL、TSF分別表示校長行為開放指數、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學校規模、學校成立時間。
第一步,本文建立了自我導向學習和教師專業發展沒有任何預測變量的虛無模型。
自我導向學習的虛無模型:
第1層:SDL=?茁0j+e
第2層: ?茁0j=γ00+u0j
教師專業發展的虛無模型:
第1層:TPD=?茁0j+e
第2層:?茁0j=γ00+u0j
利用HLM6.08對兩個虛無模型進行參數估計,所有模型的組間變異都是顯著的(自我導向學習:τ00= 0.112,χ2 =543.217,p
第二步,隨機回歸模型分析。
教師專業發展的隨機回歸模型:
第1層:TPD=?茁0j+?茁1j SDL+?茁2jGED +?茁3jAGE+e
第2層:?茁0j=γ00+u0j
本論文利用隨機回歸模型來分析層次1截距的組間變異情況。隨機回歸模型不考慮學校層次自變量,僅以自我導向學習作為層次1的自變量,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專業發展的截距在學校之間存在顯著變異(τ00=0.138,χ2= 429.017, p
第三步,截距預測模型分析。
教師專業發展的截距模型:
第1層:TPD=?茁0j+e
第2層:
?茁0j=γ00+γ01CPOI+γ02SSCAL+γ03TSF+u0j
在層次2中分別加入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和教師行為開放指數,研究結果表明,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和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是顯著的(校長行為開放指數:?酌01=0.452,p
第四步,自我導向學習的截距預測模型分析。
自我導向學習的截距模型:
第1層:SDL=?茁0j+e
第2層:
?茁0j=γ00+γ01CPOI+γ02SSCAL+γ03TSF+u0j
在層次2中加入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和教師行為開放指數,研究結果表明,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和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對自我導向學習的影響也是顯著的(校長行為開放指數:?酌01=0.452,p
第五步,檢驗總體層次解釋變量對結果變量的總效果是否因中介變量的存在而消失。
自我導向學習的截距模型:
第一層:TPD=?茁0j+?茁1jSDL+?茁2jGED+?茁3jAGE+e
第二層:
?茁0j=γ00+γ01CPOI+γ02SSCAL+γ03TSF+u0j
研究結果表明,在層次2加入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層次1加入了自我導向學習后,校長行為開放指數對教師專業發展依然存在著積極而顯著的影響(?酌01= 0.376,p
此外,在層次2加入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層次1加入了個人變量自我導向學習后,教師行為開放指數對教師專業發展依然存在著積極而顯著的影響(?酌01= 0.201,p
六、研究結論
過往的研究中指出許多個人特質及工作因素會影響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意愿,其中個人因素包括個人的態度及對工作的期待,而工作因素則包含學習系統、工作條件、工作多樣性及工作自主性等。然而,少有研究在同一個模式中分析個人及學校情境因素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過程性機制。因此,本研究采用階層線性模型分析了自我導向學習的個人因素及學校組織氛圍的組織因素如何影響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這將有助于簡單線性回歸所造成的組內數據非獨立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結果更進一步表明,自我導向學習及學校組織氛圍兩者都顯著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自我導向學習為中介變量影響學校組織氛圍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雖然在成人教育領域中,自我導向的概念已被廣泛的研究,然而在專業發展中卻很少受到注意。本研究發現,如果教師具有較高的自我導向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程度也較高,因此學校行政單位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須重視教師個人的自我導向學習。學校行政單位可舉辦相關訓練或者課程以改變教師的認知與動機,影響其自我導向學習的程度,進而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的人事部門應該關注于多樣的方案以促進教師的自我導向學習,例如可以利用自我導向學習量表作為評價工具幫助教師了解其自我導向準備程度,對于在自我導向學習量表中得分較低的教師,學校人事部門要提供教師發展的方案及學習資源以協助教師形成自我導向的學習。另一方面,對于在自我導向學習量表中得分較高的教師,學校應鼓勵教師擔任教學輔導教師,并可由這些教師擔任規劃及執行學習計劃的工作以利于其專業發展。
本文的研究指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除了個人層次的自我導向學習之外,學校情境因素也會影響教師個人參與專業發展的意愿及程度。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并沒有強制教師必須參加某種專業發展,但是如果教師有意愿參加相關的專業培訓或研習,需要首先獲得學校行政單位的許可。本研究發現,學校組織氛圍與其校長行為密不可分,而校長行為開放指數與教師專業發展顯著地正向相關。因此,校長在學校組織氛圍與教師專業發展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學校給予鼓勵及支持的策略,將會增強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的動機。這些策略包括提供財務及非財務的獎勵,例如,職位的晉升及減少工作負擔等將會鼓勵教師追尋專業發展。教師之間也有必要成立專業學習社群,專業學習社群是由不同或相同專業領域的教師組成,教師可以進行共同合作及討論,擬定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技巧,目的在于最終提高教學質量,當教師自己處于開放性的組織氛圍中,他們會愿意將專業發展視為自己的責任。
本研究證明了自我導向學習的中介效果,學校組織氛圍通過自我導向學習對專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學校人事部門必須提供相關的服務以協助教師更清楚地認知到自己專業能力的程度,當教師能意識到自己學習方面的弱勢與不足,就會主動參與專業學習,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將得到提升。教師在開放的學校氛圍中,感受到高度的校長支持行為、高度的教師協助行為與教師親和行為,無論在行政上或是教學上都能相互支持,這將有利于提升和增進教師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我國教師要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條件是獲得學校行政管理上的支持,學校如果能提供許多獎勵來鼓勵教師持續性的學習及參與專業領域的進修,比如以公假或減少授課時數等方式讓教師參與研習活動,這將有助于參與專業發展的教師感受到學校的重視和認同并發展自身的專業。
參考文獻
[1] Jackson,A.W.,& Davis,G.A.(2000).Turning Points 2000:Educating Adolescents in the 21st Century.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2] Guskey,T.R.(2003).Analyzing lis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visionary leadership.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87,4-20.
[3] Krauss,S.E.,& Guat,K.A.(2008).An explor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workplace learning among novice teachers in Malaysia.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11(4),417-426.
[4] Klein,K.J.,Dansereau,F.,& Hall,R.J.(1994).Levels issues in theory development,data collection,and analysi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2),195-229.
[5] Fisher,M.,King,J.,& Tague,G.(2001).Development of a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 for nursing education. Nurse Education Today,21,51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