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露節氣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露存在的時間短暫,于是它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生短促,曹操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嘆人生短暫、人生無常,含有悲涼的意味,所以露的意象與秋景也就難解難分。大約是露水及秋日黃昏的遲暮、無常意蘊有以致之吧。但我總覺得用露比喻人生別有意味:人生雖短而可以圓潤無比。
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與露相關的占了兩個:白露、寒露。露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白露是秋天到來的象征,《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逸周書?時則訓》也有“白露之日鴻雁來”之說。白露為農歷八月的節氣,白露以后,陰氣漸重,清晨的露水也一天厚似一天,凝結成一團團的、白白的水滴,因此叫“白露”。杜甫有詩句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民間認為白露日,平時乖巧的鷺鷥會發野性離巢而飛,所以養鷺鷥的人家白露這天,絕不將鷺鷥放出籠外。鶴在這一天,也會發出高亢的鳴聲,似乎是在告訴人們秋天的來臨。
寒露,是農歷九月的節氣,寒露,顧名思義,是天氣寒冷使空氣凝結成露水的意思。農諺有云:“寒露百草枯。”此時惟有不畏霜寒,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寒露時節宜種麥,所謂“寒露至霜降,種麥莫慌張”。從前有一種說法,寒露期間,“雀人大海為蛤”,雀大約是一種候鳥,深秋天寒,飛到南方溫暖地帶越冬,古人發現原來熟悉的這種鳥突然都飛向海邊,由于他們沒有關于候鳥遷飛的認識,直觀地以為這些雀變成了海中的蚌蛤。
露水還是高潔的向征,常為高沽之人所飲用,《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蟬,在古人看來是清高的,漢代人把蟬的形象作為貴官冠上的裝飾,為什么呢?因為蟬“飲露而不食”、“居高食潔”。
古人很早就賦予露水延年、長生的功能。莊子筆下的飄然不群的邈姑射之山的神人,就是飲風吸露而成。后來的漢武帝好神仙,于神明臺上,立銅人張開手掌以接甘露,以為飲之可以紅顏常駐甚至長生成仙。《漢書?郊祀志》:“其后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藝文類聚》引《三輔故事》云:“漢武帝以銅作承露盤,高二十丈,七圍,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欲以求仙也。”
三國時代魏明帝仿效漢武帝,于芳林園置承露盤。陳思王曹植還寫了《承露盤銘》。
《神異經?西北荒經》云:“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六百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原注:“張華曰:‘天酒,甘露也。”’)
《洞冥記》也說漢武帝時,有所謂吉云國,出一種草叫積云草,人吃了可以長生不死。太陽照在吉云草上時,上面有五色露水。東方朔得到黑、青、黃三露,各盛五個盒子,獻給漢武帝,漢武帝把這些露賜給群臣飲服,群臣的疾病因而治愈。
開元時代,定唐玄宗生日八月初五為千秋節。這一天,百官向皇帝獻承露囊,囊用絲結成。民間此日也仿制為節日禮品,互相饋贈。
后世醫家,雖不相信飲露可以成仙,但在他們看來,露水也是治病、延年的吉物良藥。
《本草綱目?水部》云:“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稟肅殺之氣,宜煎潤肺殺祟之藥,及調疥癬蟲癩諸散。”
“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別有化云母作粉服法。八月朔日收取,摩墨點太陽穴,止頭疼,點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
賦予美的自然物以正面的實用功能,是我們文化的特點之一。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露水的實用功能也關乎美,陳藏器說“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唐代的楊貴妃據說每天要吸飲花上之露水,所以才成絕色美人。
《續齊諧記》載,司農鄧紹,八月朝(初一)入華山,見一童子,用五彩囊袋承取柏葉上的露珠,采得滿滿一袋。鄧紹問之,童子回答:“赤松子先生取以明目也。今人八月朝作眼明袋,象此也。”
取秋日的露水用以洗眼,并演成民間風俗。江蘇有些地方人們八月朔日,一定要起個早,取來草頭上的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點在小孩的額頭及腹部,以祛百病,謂之“天灸”。湖北一帶,“天灸”日為八月十四日,民間用朱水點小孩的頭,俗信可以去災。人們還以錦彩做“眼明囊”相互饋送。從前露水與百姓生活關系密切,從這些風俗可推知,我想這樣風俗的形成不必因為赤松子的存在,而是民間認識到露水的美與清潔而加以利用的結果吧。比之帝王、貴族以露水求長生,民間的作為要智慧得多了。
將露水神化的極致是甘露之說的出現。甘露顧名思義指的是甜美的露水。《老子》上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管子?小匡》:“時雨甘露不降,飄風暴雨數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漢書?宣帝紀》:“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宮。大赦,以甘露連降,改年為甘露”這是了不得的大事,因為甘露的出現被視作祥瑞,它昭示的是天下的太平,帝王的有德。《爾雅正義》引《援神契》云:“德及于天,斗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則黃龍見,醴泉涌。”所以古代多有宣稱天降甘露,并鄭重加以記載者,甚至以甘露為年號者,如東漢明帝時代曾因天降甘露,而昭告天下,策告宗廟,遍賜群臣。以甘露為年號,除了漢宣帝的公元前53至公元前50年,尚有三國魏曹髦(高貴鄉公)的公元256年至260年;三國吳孫皓(末帝)的公元265年至266年;前秦苻堅的公元359年至364年;五代東丹王耶律倍(遼義宗)的公元926年至936年。帝王禪代之際,常有人聲稱甘露普降,如曹操的兒子曹丕欲稱帝,各地紛紛上奏降下甘露。晉代魏的時候,同樣的事情就又大量發生了。
不僅帝王之德,臣下的德政也可以招致甘露等祥瑞的出現,如過去的史書說,東漢吳郡的陸閎,做潁川太守,“致鳳凰、甘露之瑞”。同為吳郡的沈豐,做零陵太守,到官一年,甘露降所屬五個縣,“流被山林,膏潤草木”。山陽百里嵩為濟南相,甘露降于郡。作為嘉獎,漢安帝拜他為大鴻臚。
直到清代,賢人致甘露的觀念仍不絕如縷,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一云:“方文襄嘗與王青蘿、鄧敬所、何古林講學西樵。甘露連降三日。青蘿詩云:‘同德之磋,如氣之和。同心之涵,如露之甘。…
甘露又與醴泉并稱,醴是甜酒,醴泉謂泉味如甜酒,也就是甘泉了。《禮記?禮運》:“圣王所以順而弗悖也,故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東漢王充則把醴泉與甘露看成是同一種東西,他在《論衡?是應》中說:“《爾雅》又言,‘甘露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醴泉,乃謂甘露也。今儒者說之,謂泉從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故日醴泉。”
王充是疾虛妄的具有科學精神的學者,他認為古人所稱的甘露猶如滋潤長養萬物的 甘雨,這種甘雨,“非謂雨水之味甘也”。甘露也是這樣,它使土地“滋潤流濕”,萬物“洽沾濡溥”(普遍得到滋潤),所以人們稱為甘露,不必露水味甘也。王充還指出的確有一種露水甜如蜜糖,但這種露水常附著于樹木,而不附著于五谷,這種甘露不能使萬物豐熟,災害不生。可見他對甘露祥瑞的說法已經有所保留了。
甘露到底為何物?李時珍《本草綱目?水部》解說甚詳:“按《瑞應圖》云:‘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晉中興書》云:‘王者敬養耆老,則降于松柏;尊賢容眾,則降于竹葦。’《列星圖》云:‘天乳一星明潤,則甘露降。’已上諸說,皆瑞氣所感者也。《呂氏春秋》云:‘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和之美者,揭雩之露,其色紫。’《拾遺記》云:‘昆侖之山有甘露,望之如丹,著草木則皎瑩如雪。’《山海經》云:‘諸沃之野,搖山之民,甘露是飲,不壽者八百歲。’《一統志》云:‘雅州蒙山常有甘露。’已上諸說,皆方域常產者也。杜鎬言:‘甘露非瑞也,乃草木將枯,精華頓發于外,謂之雀餳。’于理甚通。”
關于李時珍首肯的杜鎬說的雀餳,宋代王陶《談淵》云:“杜鎬博學有識,都城外有墳莊,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驚白于鎬,味之,慘然不懌。子侄啟請,鎬日:‘此非甘露,乃雀餳,大非佳兆,吾門其衰矣。”’(《說郛》三四)
這種所謂的“雀餳”,大約由露水與植物所分泌的淀粉類物質所合成,故有甜味,后人不解,遂致神化,然后世醫家,已多不信。
以露水、甘露為求仙之神水的觀念,大約與《山海經》的記載有關,《海外西經》:“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
《大荒西經》也云:“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
【中秋節有意思的對聯】
塵中人自老;天際月常明。
塵中人自老;天際月常圓。
冰壺含雪魄;銀漢漾金輝。
冰壺含雪魄;銀漢漾金波。
亭空千霜月;水續萬古流。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無。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
皓月無幽意;清風有激情。
泛渚懷袁子;登樓學庾公。
清光同會合;秋色正平分。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國強家富人壽;花好月圓年豐。
一曲霓裳傳玉笛;四圍云錦擁金徽。
一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輝增。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玉鏡明。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輝增。
幾處笙歌留朗月;萬家簫管樂中秋。
三五良宵開玉宇;大千世界涌冰輪。
三五良宵澄銀漢;大千世界光玉輪。
擴展閱讀:經典中秋節對聯
輪影漸移花樹下;鏡光如掛玉樓頭。
笙歌曲中千家月;紅香里萬顆珠。
喜得天開清曠域;宛然人在廣寒宮。
霓裳舞起終宵朗;玉女歌揚徹夜輝。
桂子自金蟾而細落;濤聲逐白馬以齊來。
三五良宵,秋澄銀漢;大千世界,光滿玉輪。
桂花開時,香云成海;月輪高處,廣寒有宮。
袁宏泛渚;
庾亮登樓。
上下聯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說新語》。上聯故事出自此書的《文學》篇。袁宏少時貧困,為人江上運租。某秋夜清風朗月,鎮西將軍謝尚坐船過江,聽聞江渚客船之上有誦詩聲,覺其詩情優文美,又非前人舊作,贊嘆不已。遣人詢問,知為袁宏詠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揚。下聯故事出自前書之《容止》篇。庾亮鎮守武昌,某秋夜氣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樓詠詩。不久,庾氏飛屐而來。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或則因月夜吟詩而名聞于世,或則人雖暮年而登樓秋詠之興致不減,秋夜賞月吟詩看來確實是一件賞心樂事。
中天一輪滿;
秋野萬里香。
這是“鶴頂格”對聯,即藏頭聯。上聯首字“中”,下聯首字“秋”,點明時節。聯中雖不現“月”字,但“一輪滿”已點出月滿時的景觀。中秋聯頗多以“月”為題材者。如廈門虎溪巖是賞月勝地,“虎溪夜月”是廈門名景,其處對聯曰:虎踞迎風爽,溪流印月清。此聯也屬“鶴頂格”,“虎”“溪”二字指明地點。
一天秋似水;
滿地月如霜。
此聯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見,意境清幽,使人氣定神閑。從形式上講,簡潔凝練,對仗工整,屬小類工對。
二儀含皎潔;
四海盡澄清。
二儀,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潔,端在于月光之皎潔。四海之所以澄清,緣于月光如水。此聯的妙處在于其含蓄,未嘗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儀”對“四海”,“皎潔”對“澄清”,頗為工整。
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家明。
同為詠月,遣詞不同,意境遂異,有此“明”字,心胸便起暢亮之感。若套用佛家“體”、“用”二字,上聯為“體”,僅指名為圓月;下聯則為“用”,月之光滿玉宇,灼然可見。流水對寫到此境界上,著實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聯為明末清初文學家金圣嘆所撰。據傳,金圣嘆到金山寺閑游,寺宇長老出對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后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史稱“生題死對”。上聯兩用“半”,下聯以“中”對之,又有“二”、“八”之對,十字之中六者為數,且皆合于情理。若無才情者,難以成此對聯。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聯為陶淵明《移居二首》的詩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下聯為左思《招隱詩》的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聯,工穩妥貼;處士情懷,悠然可見。
綠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無。
李白《把酒問月》詩有句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來明月猶在,古人已逝,今之視昔,正如后之視今,怎能不唏噓感慨!此聯意境正如李白詩,不同者在于,白詩豪情奔放,此聯簡約含蓄。然感嘆明月長存、人生苦短的意緒,并無二致。從形式上講,“青史”對“綠窗”,“在”對“無”,工穩且靈活,平仄上也無問題,乃佳對。
泛渚懷袁子;
登樓學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跡前已言之。正如重陽節聯中屢用陶淵明與孟嘉,中秋節對聯中也用袁宏與庾亮之事,以顯得更具人文氣息。不過相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陽,其重要性要略遜一籌。
清光同會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則指政治清明,所以說“同會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說“秋色正平分”。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此聯為杜甫五律《月夜憶舍弟》詩句。白露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為農歷八月節。杜甫化節氣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為家人團聚之時,故睹月思鄉之念頗重。是以杜甫此句借為中秋聯,分外合適。
月靜池塘桐葉影;
風搖庭幕桂花香。
上聯中池塘月靜,實為靜;桐葉落而影動,是為動。下聯風吹簾幕,實為動;桂花飄香,則從視覺轉而為嗅覺。此聯對辭工穩,靜中有動,意境優美,幽而不傷。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來明月十分圓。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稱為三秋之半。上聯據此“望文生義”,以為所謂“中秋”者,即是說此日擁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聯“明月十分圓”前貫“算來”二字,將人仰頭仔細察看月亮的行為,還有頗為奧妙的心緒,全寫了出來。富于才情,于此可見。此聯頗為流行。與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幾處笙歌留朗月,萬家蕭管樂中秋”,也都寫得清新可讀。
葉脫疏桐秋正半;
花開叢桂樹齊香。
落者自落,開者自開,物有常則,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 、 為有暗香來――展想象 析因果
為加強學生仔細品味詩歌的意識,我舉小學已學過的孟浩然的《春曉》,讓學生分析詩的內容。學生甲在理解詩的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時,認為是“夜里聽到了風雨聲,花也凋謝了”。學生乙反駁道“花不是凋謝了,而是被昨夜的風雨打落了”。學生乙的分析極有道理,這兩句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樣的理解才能鑒賞出這兩句在表達技巧上用了虛寫的手法,也更能表達作者的惜春之情。看來,只有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合理的因果分析,才能準確把握詩詞的含義。
二、 京口瓜洲一水間――看結構 辯啟承
月考中,出現了這樣一首詩: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在理解詩的內容時,一學生提出全詩中“古來相接眼中稀”和其它幾句聯系不上,很突兀,不知道怎樣理解。我這樣引導:后兩聯四句是詩的第二個層次,其中后三句是“月下沉吟久不歸”中“吟”的內容。“眼中稀”是指像能寫出“澄江凈如練”的優秀詩人謝玄暉那樣的人很少。表現詩人身處暗世,缺少知音的感情。也就是說“古來相接眼中稀”承接了上句中的“吟”,又啟了下句中的“謝玄暉”。 在詩中起了金針暗度的作用。看來,對詩句中某句的理解出現思維斷層時,要考慮結構上是否有啟承關系,以便深入理解,全面把握詩詞內容。
三、忽聞岸上踏歌聲--――知古樂 巧理解
古代詩詞里面,有好多樂曲名附有特定含義,關注古代樂曲名,也就理解了詩詞的真正含義。如:
柳稍青 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這首詞中“吹梅角遠”,有學生把“梅”理解為“梅花”,“吹梅”就是“吹落了梅花”,這樣的理解在詞中解釋不通,究其原因是缺乏古典音樂知識。“角”是古代的樂器,“吹梅”是指“吹《梅花落》這個曲子”。《梅花落》與《折楊柳》同為笛曲代表,以傲雪凌霜的梅花為主題。“吹梅角遠”化用李清照的詩,寫在春天時候他們郊游賞梅,聆聽那余韻悠長的笛聲。
另外,《陽關曲》、《折楊柳》為李延年所作,唐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和懷念征人之作。
《花》指陳后主作《玉樹花》,泛指亡國之音和不祥之音。
四、每逢佳節倍思親―――懂民俗 促領悟
中國的傳統節日,寄托人們別樣的相思,疏理古代傳統節日,了解當時的民風民俗,有助于理解詩詞內容。如: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首詩中出現冬至這個節氣,冬至在唐代和今天的元旦相似,政府官員要放假,民間人們互贈食品,搞慶祝活動。這樣的節日,正是和家人團聚的時候,而詩人卻在邯鄲的驛館中抱膝獨坐,只有燈影相伴,形單影只,思念家鄉,盼望團聚之情就躍然紙上了。
另外,還有幾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的節日,期盼雨水豐沛。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或女兒節,向織女乞求賜以智慧的靈魂和靈巧的雙手,以及美滿的姻緣。
寒食節,禁火,外出游春,吃現成食物。
臘八節,慶祝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驅逐瘟疫的祭祀儀式。
五、欲把西湖比西子 ―――抓修辭 深感悟
古詩詞的語言是含蓄凝練的,作者往往通過恰當的修辭表達深層的含義。其中典故、借代、互文這三種修辭在古詩詞中運用較多,也是學生理解詩詞的難點。簡析如下:
(一)典故的運用
夢中作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 酒闌無奈客思家。
詩的第三句“棋罷不知人換世,”是一個典故,講的是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束,斧已爛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作者在這里借此典故表現想超脫時空而又不得不回到現實的仕與隱的矛盾。作者復雜的情感蘊含在這樣一個傳說中,極其凝練幽深。
可見,不知典故內涵,很難揣摩透作者的內在情感。
(二)借代的運用
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只渡清洛河。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這首詞中“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以女子服飾“珠翠”代指女子。有學生看不出是借代手法的運用,理解為“萬歲山前青蔥樹木環繞”,顯然和上下文聯系不起來。句子應該理解為“萬歲山前許多女子歡歌起舞”,寫出了此地以前歌舞升平的熱鬧場景,和下文的破敗悲涼形成對比。
(三)互文的運用
互文這種修辭,學生如果把握不到位,會把整個詩句意思肢解了。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從時間上來看,不符合邏輯。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著秦漢時的邊關”。再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有學生理解為“主人下馬客人回到船上”從全文看,不符合事理。應理解為“主人和客人共同下馬一起到船上”。
六、直把杭州作汴州――――找明勝 尋古跡
古詩詞中出現的一些名勝古跡,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把握名勝古跡的歷史內涵,就走近了作者,容易把握詩詞的情感。如:
臺城
劉禹錫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花。
其中“臺城”是現在的南京,在古代又稱“建康、建業、金陵”。歷史上共有三四百個皇帝在此建都,歷經三百多年。臺城見證了歷史的興衰更替。詩句可理解為“臺城六個朝代以來都異常繁華”和下句“萬戶千門成野草”作對比,揭示作者對歷史興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