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醫學實用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PDCA 循環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 實訓教學 口腔醫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0-0083-02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是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如何提高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實訓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我們自2012年起在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的實訓課教學中引入了PDCA 循環監控教學質量,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方法
(一)學生分組
我院2010 級口腔醫學技術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實訓課教學方法;2011級為實驗組,采用PDCA 循環監控教學質量。2010級有62人,男生15人,女生47人; 2011級有49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35人。這兩個年級的同學在年齡、性別、高考錄取成績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兩個班級同學實訓課實行小組實訓教學,每組12~13人。
(二)教學方法
1.實驗組教學方法: 實驗組實訓課教學時引入PDCA 循環進行教學質量的監控。P(Plan) 評估、制訂計劃: 在開始每個項目的實訓之前,評估學生對該項目相關實踐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制定出適合的教學計劃。D(Do)執行計劃:學生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要求完成操作,教師檢查合格之后學生開始進行下一個的流程。每個操作項目進行5個循環PDCA循環。C(Check) 效果檢查:實訓時,教師觀察學生的操作流程是否正確、操作手法是否得當,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對不足之處進行指正,并做好記錄。A(Action)處理: 每個實訓項目、甚至每個操作流程完成之后,教師都要將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該問題進行處理。帶教老師要對實訓教學進行總結,及時修正和完善教學計劃,并將成功的經驗和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推動下一個PDCA 循環和依據。
2.對照組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實訓傳統方法教學,為了使學生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每個項目重復5 次。
(三)觀察指標
1.實踐技能考核比較:每個項目的第5次操作為本項目的實踐技能考核。學期結束時,按照口腔修復工技能考核要求對學生進行綜合性技能操作考試。
2.學生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有學習興趣、實踐能力、教學效果3 個方面的變化,每個問題有顯著提高、提高和無變化三個選項。
3.技能操作結果比較:對兩組同學每個操作項目的第一次操作結果與第五次操作結果進行比較,觀察其作品的變化,分為顯著提高、提高和無變化三個級別。
(四)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
二、結果
第一,實驗組和對照組項目操作技能考核和綜合技能考核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項目操作技能考核評分與學期綜合技能考核評分見表1,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第二,實驗組和對照組調查問卷結果比較: 兩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第三,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第一次和第五次操作訓練作品進行對比,實驗組作品有顯著提高的為34人,占69.39%;對照組為28人,占45.16%。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高職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是培養高質量的口腔技術人才,滿足義齒加工企業對高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徑, 是推動我國口腔工藝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門學科,在我國起步晚,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制作工藝和人才培訓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實踐教學作為高職口腔醫學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的最主要的途徑。
在傳統實訓課教學模式中,教師注重講授實訓的目的、內容、方法和步驟,演示整個操作流程;學生往往是機械接受教師的講解,以便完成實訓內容。教師對實訓過程的監控不足,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即使多次重復實驗,仍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甚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同學在重復實驗中學習興趣缺乏。
PDCA 循環是一種全面質量保證管理體系運轉的基本方式。早期PDCA循環主要是用于產品的質量監控,近年來,PDCA 循環在提高醫學教育教學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喬峰等人發現,基于PDCA理論的口腔外科臨床帶教模式下的學生在操作實踐掌握情況、理論考核成績、病人滿意度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傳統帶教。劉洪等人在全口義齒工藝技術實訓教學中引入PDCA 循環,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興趣均有明顯提高,更能適應崗位需要。
在本研究中,引入PDCA 循環的同學實訓成績明顯好于采用傳統方法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實施PDCA 循環來監控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的實訓教學,在每一循環中均能解決一些問題,通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循環,能不斷糾正在實訓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于帶教教師而言,有利于師生交流溝通技巧的提高,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師提供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內容及目標,有利于發揮帶教教師的指導作用,更有利于培養合格的、實踐能力強的口腔修復工藝人才。對學生而言,帶教教師在實訓過程中能夠及時地發現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的熟練度,讓學生在實踐技能逐步提高中對這門課程充滿興趣,有利于實訓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
綜上所述,在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的實訓課程的教學中引入PDCA 循環,能夠有效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學生快速適應將來的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于海洋.口腔固定修復工藝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周光勇.高等職業教育導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3] 潘沼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齒周圍組織的慢性破壞性疾病,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控制引起牙周病的菌斑,收到明顯療效。但目前治療牙周病的抗菌藥物多局限于抗生素類的化學制劑,而對中藥的研究甚少。我們利用中藥大黃的明顯抗厭氧菌作用和甲殼胺配伍制成中藥大黃滴劑,旨在提出一種新的牙周抗菌制劑。現就其主要實驗室研究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標準菌株和培養條件
1.1.1標準菌株選用北京口腔醫學研究所微生物室保存的國際標準菌株。牙齦卟啉菌P381和ATCC33277,粘性放線菌ATCC19246,中間型普氏菌ATCC25261,具核梭形菌ATCC10953,伴放線放線桿菌Y4,變形鏈球菌c型和d型,中間型鏈球菌ATCC27335,齒雙歧ATCC27534。
1.1.2培養條件變形鏈球菌和中間型鏈球菌在MSA培養基中微需氧培養2天,余菌株在CDC培養基中厭氧培養5天。
1.2主要試劑
1.2.1大黃總蒽醌北京制藥研究所提供。
1.2.2大黃酸標準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0757-9703。
1.2.3甲殼胺取比度0.78粘度45cps灰分0.8%。
1.2.4大黃滴劑北京口腔醫院藥房配制。
1.3實驗方法
1.3.1大黃對牙周致病菌的抑菌試驗取大黃總蒽醌和大黃酸標準品,用瓊脂稀釋法[1]做細菌敏感性試驗。
1.3.2甲殼胺的凝集試驗將各菌接種在相應的液體培養基中,內含一定濃度的甲殼胺,培養后觀察各菌生長情況。
1.3.3甲殼胺對變形鏈球菌的解吸附試驗用齲活性試驗方法,將標準板浸入含變形鏈球菌的液體培養基中,經48小時培養后,將有變形鏈球菌附著的板再浸到含甲殼胺的溶液中,連續觀察附著的變形鏈球菌從板上的脫落情況。
1.3.4大黃滴劑的體外抑菌實驗取成品大黃滴劑,按倍比稀釋的原則,稀釋為原液的100%、50%、25%、12.5%和6.25%。用鋼管法分別加入到各菌的菌平皿中,培養后觀察抑菌結果。
2結果
2.1大黃抑菌試驗測定結果大黃總蒽醌和大黃酸標準品的抑菌效果大致相同,除對變形鏈球菌、中間型鏈球菌和伴放線放線桿菌無作用外,對口腔其他常見菌均有作用。對牙齦卟啉菌ATCC33277和中間型普氏菌ATCC25261作用最強,大黃總蒽醌濃度在1.4μg/ml,大黃酸標準品濃度在4.17μg/ml時都有抑菌作用。
2.2甲殼胺凝集結果甲殼胺除對齒雙歧ATCC27534無凝集作用外,對口腔其他常見菌都有不同程度的凝集作用。
2.3甲殼胺解吸附試驗結果甲殼胺對附著的變形鏈球菌有一定解吸附作用,這一作用的最有效濃度是5mg/ml。應用甲殼胺后10min開始起作用,60min后使附著的變形鏈球菌完全脫盡。
2.4大黃滴劑的體外抑菌實驗結果大黃滴劑對口腔常見菌有明顯抑菌作用,即使稀釋至原液的1/16仍有作用。
3討論
在我國應用大黃治療疾病已有悠久的歷史。大黃有廣譜抗菌作用,大黃中起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為蒽醌衍生物,而蒽醌衍生物中有抑菌作用的成分為大黃酸、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王文風等[2]報告,大黃蒽醌衍生物對臨床常見的100株厭氧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我們利用大黃的明顯抗厭氧菌作用,尤其是對脆弱類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敏感的特性,制成中藥抗菌藥物,治療牙周疾病。
用瓊脂稀釋法做幾種口腔常見菌對大黃總蒽醌和大黃酸標準品的敏感性,發現二者的抑菌效果基本相同,對牙周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對牙齦卟啉菌ATCC33277和中間型普氏菌ATCC25261,即使濃度在1.4μg/ml都有抑菌作用。但大黃對變形鏈球菌、中間型鏈球菌和伴放線放線桿菌無抑菌作用,說明對由伴放線放線桿菌引起的青少年牙周炎可能無作用,而對厭氧菌引起的牙周炎作用較好。
甲殼胺做為一種生物多糖高分子物質,因其可溶性、成膜性、可吸收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藥劑中作為填充劑、黏合劑、薄膜包衣材料、緩釋控釋材料等在醫學上研究很多[3]。近年來,在口腔方面的應用也漸漸受到重視。甲殼胺除對齒雙歧無凝集作用外,對其他口腔常見菌均有凝集作用。這樣,甲殼胺就可把牙周袋內的細菌凝集沉淀在牙周袋的局部,然后局部針對性用藥,而無需在整個牙周袋內達到高濃度。這是甲殼胺做為緩釋控釋制劑的特性。
甲殼胺對變形鏈球菌有解吸附作用,這就彌補了大黃對鏈球菌抑菌作用不甚理想的缺點,使變形鏈球菌從牙面上脫落,抑制了菌斑在牙面上的附著。變形鏈球菌是牙頸部齦上菌斑的重要組成,而齦上菌斑的存在又為齦下菌斑的形成創造條件。所以,消除齦上菌斑是防止齦下菌斑形成的前提,甲殼胺對變形鏈球菌的吸附作用,正是抑制齦上菌斑的形成,這就不利于牙周病的發生。實際上,甲殼胺對變形鏈球菌的解吸附作用和凝集作用是相輔相承的。
大黃酸標準品和大黃總蒽醌的抑菌作用大致相同,但大黃酸標準品提煉困難,價格昂貴。考慮到大黃酸提取過程的復雜性和患者對藥物價格的接受能力,我們用大黃總蒽醌代替大黃酸標準品做為抑菌劑,甲殼胺為輔料,制成大黃滴劑,體外抑菌實驗證明對口腔常見菌均有抑制作用。
綜上,大黃滴劑經實驗室研究證明有明顯抑菌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其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肖曉蓉著.口腔微生物學及實用技術.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