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數據分析軟件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據分析軟件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數據分析;網絡拓撲;節點管控

    中國分類號:TP31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824(2013)03003004

    0引言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將各種信息感知設備及系統通過接入網絡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巨大的智能網絡[12]。物聯網作為一次技術革命,代表了通信技術和計算技術的未來,被稱作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3],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的廣泛關注[4]。

    作為物聯網的主要支撐技術之一[5],信息處理軟件直接影響著物聯網的用戶體驗及其進一步發展[67]。但是已有的物聯網數據處理軟件的功能較為單一,可擴展性不足,應用領域受限。為了改善物聯網數據處理軟件的功能性和擴展性,為用戶提供快速、高效的物聯網實時管控方案,本文設計并實現了一種模塊化的多功能的物聯網數據分析與處理軟件。該軟件采用模塊化設計,以VC++ 6.0作為主控模塊實現環境,便于在Windows系統環境下方便地使用本軟件;服務器采用Apache Tomcat 6.0搭建;數據庫模塊基于MySQL 6.0實現,以保證軟件的易擴展性和穩定性;拓撲顯示模塊采用Flex和flash player ActivX 10.0進行開發,以改善用戶體驗。

    1軟件的總體設計

    1.1主要功能

    本軟件旨在為用戶提供一套快速、高效的物聯網實時數據處理與管控方案,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數據解析和處理功能:軟件可對物聯網數據進行協議解析、分析、處理和存儲等操作,并同相鄰網絡層設備進行數據交互。

    2)網絡數據的存儲功能:軟件可通過數據庫讀寫操作,將網絡重要歷史數據存儲于遠程數據庫中,并可進行讀取等操作,為物聯網網絡管理人員提供便利。

    3)網絡拓撲顯示功能:軟件采用FLEX技術繪制目標物聯網網絡拓撲,并通過定時發送拓撲數據請求實現網絡拓撲狀態圖的實時更新,提供了優越的用戶體驗。

    4)網絡信息查詢和控制功能:本軟件集成了網絡節點信息的顯示、查詢能力,用戶可對網絡節點相關狀態進行針對性的查詢;同時,提供網絡屬性調整和節點控制功能,用戶可根據實際需要修改網絡節點參數,控制網絡運行情況。

    1.2軟件系統總體架構

    本軟件系統運行于C/S架構的服務器平臺上,作為遠端服務器控制軟件完成網絡監聽與數據包接收、網絡數據分析處理、網絡拓撲狀態顯示以及節點信息查詢與控制等物聯網管控工作。系統總體組織架構圖如圖1所示。

    圖1軟件總體架構圖軟件功能模塊主要由6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網絡通信模塊、參數設置模塊、數據處理模塊、拓撲顯示模塊、信息查詢模塊和數據庫交互模塊,如圖2所示。其中,網絡通信模塊完成底層的網絡通信工作;參數設置模塊接收并設定用戶輸入的軟件工作基本參數;數據處理模塊負責數據包的解析、判別和數據分類處理工作;拓撲顯示模塊負責為用戶提供網絡拓撲和節點簡要信息的顯示;信息查詢模塊為用戶提供網絡節點詳細屬性的查詢和節點控制;數據庫模塊負責完成網絡數據的存儲和查詢等工作。

    圖2軟件系統功能模塊1.3軟件系統工作流程

    本軟件功能模塊間的數據流關系如圖3所示。各模塊間通過相應接口完成網絡數據的上傳、分析與處理和控制命令的下發操作。首先,軟件接收來自網絡的各類型數據,并對其進行分類與解析。隨后,軟件將數據處理結果通過數據庫模塊進行存儲。在此基礎上,拓撲顯示模塊和信息查詢模塊分別通過查詢/更新數據庫進行信息顯示和用戶控制指令的下發操作。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庫模塊掃描數據庫中的相應表項,提取控制信息后通過網絡通信模塊下發至目標網絡。

    圖3軟件工作流程圖2主要功能模塊的實現

    2.1網絡通信功能模塊

    網絡通信模塊是本軟件的底層數據通信模塊,該模塊采用完成端口模型(I/O completion port, IOCP)作為本軟件的網絡服務引擎,由于IOCP規定了并行線程的數量,并使用線程池對線程進行管理,從而避免了反復創建線程和線程調度的開銷,提高了本軟件的并行處理能力。該模塊通過構造完成端口模型類(IOCPModeSvr),使用CreatIOCompletionPort()函數創建完成端口對象;構造ListenProc()函數監聽來自物聯網感知層網絡網關節點的連接請求;使用bool CIOCPModeSvr::SendMsg()函數響應上層控制命令的下發要求,向客戶端發送控制命令幀。

    2.2數據分析與處理功能模塊

    數據處理模塊是物聯網數據分析與處理軟件的關鍵組成模塊之一。該模塊接收來自底層網絡模塊的數據幀,并進行分類、分析、處理及重構等操作,為上層數據應用奠定數據預處理基礎。通過創建DataProc類實現該模塊,具體包括:

    1)通過內聯函數checkType()快速解析由底層網絡上傳的數據幀的協議類型與數據類型;

    2)構造getInt()、getRangeString()等函數完成數據幀的數據進制與格式轉換;

    3)使用ProcessRecvData()函數分析數據幀,重構出信息處理所需數據;

    4)完成相應數據處理功能,主要包括數據聚類、數據計算、數據范圍判斷、數據異常的處理、反饋數據幀的構造。

    2.3參數設置模塊

    參數設置模塊是物聯網數據分析與處理軟件的系統參數初始化模塊,該模塊讀取用戶設置的軟件運行參數,并對軟件進行相應運行參數初始化。該模塊響應用戶參數設置操作,讀取參數并判斷參數是否有效。若參數設置有效,則對軟件相應運行參數進行修改,同時顯示軟件當前連接狀態,界面實現如圖4所示。

    圖4參數設置界面

    2.4數據庫與Web服務器

    本軟件采用MySQL數據庫進行原始數據的存放,其中已經直接保存了經由數據分析與處理模塊上傳的全部數據,主要數據表包括:表node_topu_stat,用以存儲網絡所有原始拓撲信息;表node_info_stat,存儲網絡節點上傳的狀態信息;表control_stat,負責存儲用戶的查詢和控制指令。由于上層的拓撲展示模塊所需要的是最新的數據信息,因而需要Web服務器模塊將冗余的原始數據進行初步處理,為拓撲顯示模塊提供無冗余的信息,以實現基于拓撲圖的物聯網實時監控。首先,通過對數據庫中各分類表加入觸發器實現數據的初步提取。其次,在本模塊中,數據處理模塊所生成的最新數據進一步轉換為能夠表示拓撲圖的XML文件,即將節點所上傳的鄰居表轉換為節點與邊的關系。本系統中使用了Web服務器所能支持的JSP技術實現了實時訪問數據庫生成轉換數據的功能,拓撲控制模塊直接訪問該頁面的地址,即可實現拓撲數據的獲取,如圖5所示。

    圖5數據庫與Web服務器2.5拓撲顯示模塊

    網絡拓撲顯示模塊是與用戶進行交互的主要模塊,用戶通過點擊“網絡拓撲”訪問拓撲展示模塊。該模塊通過定時向Web服務器數據處理模塊發起拓撲數據請求實現網絡拓撲的實時更新。通過向數據處理模塊獲取拓撲XML數據,圖形界面將其轉化為拓撲圖中的“節點”與“邊”的實際圖形對象,并將其他附加數據作為標簽保存在給節點,方便用戶查看。模塊工作流程及實現界面分別如圖6和圖7所示。

    圖6拓撲顯示模塊圖7拓撲顯示界面2.6信息查詢與控制

    本模塊中的查詢控制功能是指對物聯網可控節點發送控制指令。查詢控制指令與拓撲數據一樣,需要經過數據庫作為中轉,整個中轉回傳的代碼構成了控制模塊。控制指令需要根據實現指定的通信協議發送。在控制指令的收集窗口中,用戶可以進行相應的選擇,控制模塊負責將用戶在窗體中的選擇輸出至與數據庫相連的JSP頁面,并由JSP頁面將其存入數據庫中。網關通過定期與服務器通信獲得最新的操作指令,將其轉換為控制指令最終發送至物聯網節點,實現界面如圖8所示。

    3結束語

    本文設計并實現了一種多功能物聯網數據分析與處理軟件。該軟件通過網絡監聽、數據分析處理、網絡拓撲顯示以及節點信息查詢與控制等功能模塊實現對物聯網數據的有效處理。通過將該軟件移植于實際物聯網應用環境,驗證了該軟件能夠快速、高效地處理網絡數據,且易于擴展,為多模異構網絡條件下的物聯網創新應用平臺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8信息查詢與控制界面

    參考文獻:

    [1]孫其博,劉杰,黎.物聯網:概念、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綜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33(3):19.

    [2]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 Geneva: ITU, 2005.

    [3]劉強,崔莉,陳海明.物聯網關鍵技術與應用[J].計算機科學, 2010, 37(6):110.

    [4]劉云浩. 從普適計算、CPS到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的視界[J].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 2009, 5(12):6669.

    [5]鄔賀銓. 物聯網的應用與挑戰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22(5): 526531.

    第2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 軟件數據庫 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6)05-0000-00

    1 引言

    數據庫的核心價值就是能夠安全穩定的運行,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嚴格的遵守數據庫設計理念,通過合理的邏輯分析來實現最終設計。數據庫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數據之間的互有特征來將數據整理,形成一個共有的數據實體,并且按照應用環境實現對數據實體的轉化。本文中筆者將對計算機軟件數據設計的相關原則進行詳細的介紹。

    2數據庫設計原則

    為了更好的滿足數據庫的應用體驗,數據庫設計中要重點遵守以下原則。

    (1)合理規范數據命名;數據庫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對于數據命名有著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們大多都是通過字母大小寫的分辨來實現對數據的分類處理,這種方式也是我們后臺程序編寫過程中常用的方法。在數據命名的過程中也要嚴格的遵守命名長度要求。(2)不用游標;在數據庫設計過程中,在某些特殊的使用場景要避免游標的使用。因為很多大型數據在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由于游標導致出現死機的情況,這樣就違背了數據庫建立和使用的原則。在一些必須要用游標的情況下,要通過輸入相關數據以避免低性能游標的情況發生。(3)精簡設計;由于在數據庫使用的過程中對于數據實體之間的關聯要求很高,因此要盡量實現一事一地,將各個實體信息進行分化處理,通過簡化各類數據之間的交互流程來實現數據性能的提高。(4)調整數據性能;數據庫中對于數據交互要求很高,通過合理的數據結構調整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數據調用和存儲,極大的提高數據運行和使用效率。通過合理的數據調整來實現數據運行邏輯的簡化。(5)減少重復字段的使用;重復字段的使用會造成數據冗余,這樣也很容易導致數據庫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數據應用不一致的情況。減少重復字段的使用能夠更好的明確關鍵字之間的關系。

    3 數據庫設計

    3.1 數據庫設計理論分析

    在數據庫建立的過程中,選擇數據模型十分重要,數據庫的結構選擇、數據操作方法等對于數據庫的后期使用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數據庫的設計過程中首先要根據用戶的應用需求,通過選取常用的數據模型的方式來便于客戶應用過程中進行數據調取;其次,就是要以數據庫結構基礎為根本,通過數據庫結構約束的建立來保證數據庫的結構完整。由于數據約束在數據庫的設計過程中也會對數據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通過數據約束來實現對數據語法關聯等實現數據實踐。

    3.2 數據庫設計的實踐探索

    在軟件開發的過程當中,對于軟件窗口的合理分析,從屬整體系統的邏輯性設計對于軟件開發數據庫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所謂從屬關系,就是對于數據庫當中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從而形成各自獨立的從屬形式的數據表格;這種數據表格在使用的過程當中能夠使數據變得更加條理化;在數據庫當中一般都是以文字的形式來展現的,這就使得數據不但能夠更加直觀的展示給使用者,而且能夠在數據調用的過程中通過數據分析來有效的提升數據庫的容錯性。假設在程序設計的過程中使用者輸入錯誤,數據庫能夠對其進行提示,并限制下一步的動作,從而避免使用者出現錯誤。軟件系統的設計效果對于軟件設計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數據庫的設計使用過程中要根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對數據庫系統的整體系統進行管理,通過固定的流程形式來進行相關操作。

    3.3 數據庫設計案例分析

    軟件設計過程包含諸多內容,首先就是要對未來系統的使用需求進行分析,并且按照軟件的設計理念來歸納用戶需求,從而實現對所需設計軟件的邏輯分析,進而對軟件進行物理設計。

    (1)數據庫需求分析,就是在軟件設計之初對于用戶的需求進行分析,根據客戶對軟件的信息要求以及后期應用過程中的安全要求等來取得相關信息,從而實現對數據庫內容的前期規劃。(2)數據庫概念設計,首先就是按照集成設計的理念,然后對軟件整體進行分析,進行實現對軟件整體的合理分解,模塊化小單位的設計能夠極大地提升軟件設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之后再講小模塊進行容納組合;或者對軟件系統通過數據分析進行整體化的布局。(3)數據庫邏輯設計,數據庫的邏輯模式對于設計者在使用過程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數據庫設計對于內容的邏輯有著很高的要求。數據庫的設計要對根據最終使用者的傾向來進行設計,并且在復雜的數據結構中針對各個用戶進行針對性的數據調用,并且能夠實現數據庫的數據保密。(4)數據庫的物理設計,數據庫物理設計是對龐大數據庫當中索引、分區等相關資料區分的內容,(5)數據庫維護,數據庫維護是數據庫設計最后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夠保證在軟件設計完成并且投入使用后能夠穩定的運行。

    4 結語

    在本文中我們對計算機軟件數據庫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數據庫的設計運用不但是為了滿足數據使用者的設計需求,而且是保證計算機時代數據安全、系統穩定的重要保證。所以說在數據庫設計的過程當中,除了設計前期的邏輯設計、數據分析之外,還要對數據庫進行物理設計、維護等工作。以上是筆者對計算機軟件庫設計原則及應用的幾點認識,希望能夠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潘博.計算機軟件數據庫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原則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8).

    [2] 黃山,王妍.淺議計算機軟件數據庫設計的原則及重要性[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4(11).

    第3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關鍵詞】網絡數據分析 計算機網絡系統 系統開發

    1 基于網絡數據分析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開發重要內容

    1.1 網絡系統安全性的保障

    在開發過程中,要將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觀察所進行的開發任務是否符合現階段計算機軟件的使用需求,并根據網絡中比較常見的病毒類型來對系統軟件進行加密,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使用威脅。軟件加密可以理解為開發過程中的重點內容,關系到系統是否能夠在規定的標準內達到使用安全標準,隨著系統使用時間的增加,很容易出現漏洞現象,此時所進行的開發也要從軟件的更新方面來進行,這樣在使用過程中即使遇到嚴重的安全性下降問題,也能夠通過后期的使用更新來得到解決。由此可見,在設計期間科學的利用網絡數據分析能夠使計算機網絡系統開發到達更理想的效果,這也是現階段開發技術中重點提升的部分功能,需要技術人員加強創新研究。

    1.2 網絡數據分析在系統開發中的體現

    運動網絡數據分析能夠在短時間內促進軟件開發任務更好的進行,同時這也是開發期間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針對傳統方法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新型數據庫運用時要作為重點解決的內容。開發過程中如何運用數據庫,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內容,并且能夠隨著使用過程中效果的不斷提升,來促進管理計劃在其中更好的落實。軟件投入使用后對于病毒的檢測是自動進行的,這樣能夠避免出現使用安全性下降的嚴重問題,同時也能夠確保使用期間操作人員更好的向系統發出指令,以免造成嚴重的安全不達標現象。對網絡系統進行加密處理,能夠確保其中的軟件得到更好的使用,并保護重要的數據信息不會丟失。

    2 基于網絡數據分析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開發建議

    2.1 進行網絡數據備份

    在開發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穩定的現象,造成嚴重的數據信息丟失,針對這一問題,在開發過程中,需要針對爭議性比較大的部分數據來進行備份處理,將其保存在網絡存儲盤中,這樣即使開發期間軟件存儲系統出現問題,也能夠快速的通過網絡備份來對數據進行還原處理,確保開發任務可以繼續順利進行。在開發期間,所遇到的問題都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的合理運用來得到快速解決,這也是計算機網絡軟件開發過程中技術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在此環境下,技術人員應當針對經驗來進行相互交流,在短時間內快速進步,并達到理想的使用安全性標準,這樣后續的設計任務也能夠順利進行,幫助提升軟件使用過程中的創新性,能夠在網絡環境中快速的完成數據補充與內容更新。

    2.2 提升軟件的使用兼容性

    設計時兼容性的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展開發任務需要通過框架結構測試來觀察是否能夠適應使用環境。在設計初期,如果發現兼容性不達標的問題,可以通過對后續軟件設計框架的調整來達到理想的使用狀態,同時這也是設計期間需要重點注意的內容,關系到系統的運行使用的安全性,對于一些比較常見的安全性不足問題,在設計時會重點的優化解決。以免造成嚴重的安全性下降問題。設計期間要合理運用網絡數據分析功能,對軟件的數據組成進行科學分析,并篩選出其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數據進行備份處理,以備使用。

    2.3 虛擬局域網的應用

    運用虛擬局域網,能夠在短時間內擴大軟件的存儲功能,并幫助更好的提升使用過程中的軟件穩定性。運行期間,系統能夠在網絡平臺中自動的搜索更新數據庫,并在網絡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完成更新任務,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降低使用過程中的網絡安全性影響,并且在存儲功能與數據分析功能上都會有很明顯的進步,這也是傳統方法中難以解決的,在這樣的環境中,網絡數據功能的實現會通過虛擬局域網部分。這種方法更方便對軟件的安全性進行檢測,發現問題也能在局部范圍內解決,不容易造成嚴重的安全性下降問題。設計技術的合理選擇直接關系到后續軟件是否能夠正常使用,并且在功能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現象,針對傳統方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能夠更好的解決,并促進使用效果得到更多的發揮,解決網絡環境中所受到的安全威脅。明確重點的技術方法之后,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科學的落實應用,高效完成網絡系統的開發與設計任務。

    3 結語

    計算機網絡系統開發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任務,即使現在的網絡技術已經日漸成熟、網絡安全防范體系也日趨完善,但是網絡安全問題是相對存在的。因此,在實際計算機應用管理中,只能根據網絡寬帶的特點和具體的應用需求去找到平衡網絡安全和網絡性能,以此為指導思想來配置網絡安全軟件。

    參考文獻

    [1]劉勇.“計算機網絡實驗課程”仿真系統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3(03).

    [2]楊麗坤.計算機網絡辦公自動化系統開發技術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02).

    作者簡介

    田海宇(1978-),男,現為黑龍江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

    第4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復雜工程;虛擬仿真;創新能力;課程群;實踐體系

    0.引言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基礎學科,計算機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非常重要…。但由于學校的學科優勢、專業特色、課程設置、管理模式等情況各異,實驗室資源條件也各不相同,計算機教育必須應對網絡化時代的挑戰,無論是技術發展、管理手段,還是學習模式變化,都使計算機領域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成為必然。因此,引入虛擬仿真技術解決計算機復雜工程問題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1.教學內容面向解決系統化工程問題

    復雜工程問題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學校應面向計算機類專業的就業領域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的情況修訂培養方案,在修訂過程中把握3條主線,即軟件架構與應用軟件類(包括系統架構、軟件開發等)、硬件應用設計類(包括嵌入式、組成原理等)、數據科學類(包括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始終貫穿培養方案,如圖1所示為改革后的課程群。應用軟件類第一學期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第二學期開設c語言實踐課程;第三學期開設數據結構課程,奠定軟件開發基礎;第四學期開設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提升軟件開發能力;第五學期開設專業程序設計課程,例如Web程序設計、軟件綜合課程設計等,強化專業應用軟件設計開發能力;第六學期開設智能終端軟件開發和軟件工程等軟件設計課程,提升應用軟件系統創新設計能力;第七學期開設軟件架構與應用開發課程,全方位提升軟件架構設計開發能力,使學生從進入校園到離開校園,應用軟件設計能力連續提高,直至就業。在此過程中,學校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以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系統化地培養應用軟件類人才。硬件應用類第一學期開設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第三學期開設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課程;第四學期開設計算機組織與結構課程;第五學期開設嵌入式系統設計課程,奠定硬件開發基礎;第六學期開設硬件綜合課程設計,提升硬件開發能力。學校要瞄準“互聯網+”,適應行業需求,增設數據科學方向。第一學期開設高等數學及計算機科學導論等課程;二學期開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第三學期開設離散數學及數學建模/計算方法等課程;第四學期開設算法分析與設計課程等,奠定數據分析基礎;第五學期開設數據挖掘基礎課程,強化數據利用基礎;第六學期開設大數據分析與處理、云計算與大數據實踐等課程,提升大數據平臺搭建和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力,使學生從進入校園到離開校園數據分析處理能力連續提高,直至就業。實驗室組建課外科技活動小組,包括嵌入式系統興趣小組、智能終端設計開發小組、網頁制作及組網興趣小組等。

    2.課程群建設面向復雜工程設計

    我們把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組織與結構、操作系統和編譯原理4門專業課構造為計算機系統核心課程群,重構了課程群的知識體系與實驗體系,如圖2所示。

    軟件架構方向培養學生系統的軟件設計開發能力。我們將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和軟件工程4門計算機專業課程構造為該方向課程群,如圖3所示。

    數據科學方向主要培養大數據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畢業生具有信息科學、管理科學和數據科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大數據科學所需要的計算機、網絡、數據編碼、數據處理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練掌握大數據采集、存儲、處理與分析、傳輸與應用等技術。基于此,我們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數學、算法分析與設計和數據挖掘4門計算機專業課程構造為該方向課程群,如圖4所示。

    3.引入虛擬仿真模式,建立多位一體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在信息技術網絡化、服務化的演變歷程中,信息服務日益豐富,使計算機軟硬件系統規模不斷增大,復雜性不斷提高,信息安全的形式也日益嚴峻。傳統的基于單機和實物的實驗教學條件難以呈現異構、復雜的網絡環境,難以觸及計算機體系結構(例如cPu設計、多核設計等),難以分析實時、潛在的安全威脅,導致學生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對所學知識缺少系統性認識,在能力上無法適應產業發展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須引入虛擬仿真實驗技術,解決計算機各學科中的實驗教學問題,完善現有計算機各學科實驗教學體系。應重點開展與網絡、計算機體系結構和信息安全相關的基礎訓練、綜合設計和創新拓展3層次虛擬仿真實驗,并通過隨課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踐、畢業設計等環節實施,實驗體系如圖5所示。

    4.統一規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學生應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設計CPU,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在理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各課程以完成基本計算機系統設計和實現為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在加強原理性知識講解的同時,強化工程化實現方法的訓練,力求學生在系統原理和工程實現方法兩方面均有收獲。

    5.統一規劃課程實驗體系

    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中,實踐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計算機系統設計問題的過程,更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計算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和實踐內容,需要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實驗體系,圍繞教學改革目標設置各課程的階段子目標和相應的實驗內容;完成模塊設計和實現后,再通過綜合實驗來最終集成,形成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設計和實現。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我們安排了8個教學實驗,通過精心安排和組織,8個實驗由基礎到全面,由運算器、控制器到CPU設計,構成了一個基本完整的CPU系統。

    (1)實驗1(海明碼)和實驗2(乘法器)的目的在于了解和熟悉計算機系統的容錯技術和海明碼原理以及計算機系統的補碼booth乘法器的原理。

    (2)實驗3(算數邏輯運算單元)的目的是掌握簡單運算器的數據傳送通路和驗證4位ALU運算器的組合功能。

    (3)實驗4(時序部件)的目的是理解計算機控制器中時序控制部件的基本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啟停邏輯電路、節拍脈沖發生器的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法,了解啟停邏輯電路、節拍脈沖發生器等電路的結構特點。(4)實驗5(硬布線控制器)的目的是理解指令譯碼器的作用和重要性,學習設計組合邏輯控制器。硬布線控制器的控制信號直接由各種類型的邏輯門和觸發器構成。

    (5)實驗6(微程序控制器)的目的是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原理,進一步掌握指令流程和功能,了解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6)實驗7和實驗8(CPU設計)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計算機組成原理知識以及對計算機系統結構的初步學習,設計一個完整的CPU體系結構(包括指令系統、尋址方式、數據表示、寄存器結構、存儲系統和流水線結構等)。

    第5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關鍵詞:航空電源,虛擬儀器,測試

    中圖分類號:TP27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航空科技的發展,先進的機載設備大幅度增加,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飛機對供電系統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對其供電品質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驗證航空電源系統的設計制造是否滿足給定的要求,以及為新產品的研發和產品的維修提供依據,就必須對其性能參數進行全面系統的測試。

    當前,虛擬儀器技術日益成為測試技術發展的主流。在虛擬儀器技術中,可以用功能強大的計算軟件代替某些傳統的測量儀器, 實現“軟件即儀器”的設計思想,從而使測試系統更為簡潔、靈活、方便。根據測試任務和要求,設計了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航空電源測試系統。

    1 系統的總體設計

    航空電源測試系統是以測控計算機為核心的高速數據采集與處理的數字式測試設備,由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組成。測控計算機是整個綜合測試系統的核心,通過控制測控計算機中的軟件來實現對拖動臺的轉速、鼓風機的風速等控制;測控計算機通過數據采集系統實現對交直流電源系統相關數據的采集,并由測控計算機進行分析與處理;最后通過控制面板將測試結果和生成報表予以顯示,并根據需求進行打印。系統的總體結構圖如圖1 所示。

    圖1 系統總體結構圖

    圖2 軟件設計模塊

    2 系統硬件

    航空電源測試系統在結構上由拖動臺、油冷裝置、鼓風機、數據采集系統、計算機測控系統、交直流電阻負載箱等組成,能夠實現交直流電源系統的綜合測試。數據采集系統主要由信號調理箱和高速數據采集卡實現對數據的調理與采集;計算機測控系統的硬件部分主要是測控計算機,該測控計算機選用較先進的工控計算機,這樣可以保證實時數據采集分析、存儲的需要,使得該系統具有很好實時性和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交直流負載箱主要提供滿足檢測所需的直流、單相交流、三相交流的大電流負載;拖動臺采用變頻調速控制。在功能上測試系統由激勵源、數據采集和控制處理系統、顯示系統組成。激勵源主要用來產生測試被測部件時,系統正常工作所需的各種輸入信號;數據采集和控制處理系統主要由計算機以及配套的各種硬件共同完成對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同時對加到被測部件的各種激勵進行實時控制。

    3 系統軟件

    航空電源測試系統能夠依據國軍標HB6448-90、GJB181A-20O3、GJB181-86的有關規定及系統要求,對交、直流電源系統的參數進行測試,且具有自動加卸負載的功能。

    該系統采用 LabVIEW作為系統開發語言,具有可視化、交互式、標準的 Windows 操作界面,很強的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功能和功能齊全的軟件工具包,符合測控系統的自身特點。

    航空電源測試系統的軟件設計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法,該系統由四個子系統構成:交流測試子系統、直流測試子系統、數據庫管理子系統和系統幫助子系統。如圖2所示。其中交、直流子系統不僅進行數據采集、處理、顯示、回放以及對發電機轉速、變頻器電源等設備運行狀態進行監測,還對數據庫進行管理。它的程序結構層次清晰,便于今后可以進一步擴展系統的測試功能。

    電源測試程序是整個系統的控制中心,它負責管理和協調各軟件子模塊的工作,完成測試程序的產生和執行。具體檢測程序中系統支持兩種 GJB 的數據檢測,測試人員可以通過界面下拉菜單選擇不同 GJB 標準進行測試,測試系統將按照檢測人員選擇的待測項目調用測試功能子系統,并生成測試報表,供檢測人員參考或分析。參數測試相如圖 3 所示。

    4 實驗應用

    以三相交流穩態參數測試為例,采樣率為115k,發電機A、B、C三相采集通道分別為AC115V-1,AC115V-2,AC115V-3,啟動拖動臺并使發電機工作。使用GJB181分析軟件進行三相穩態參數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

    5 結束語

    該測試系統已經用于航空發電機性能參數的實際測試。通過實際應用發現,該系統運行可靠穩定、人機交互界面友好、功能強大、操作簡單,測試結果準確可靠、精度和準確度高,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工程技術的要求,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梁虹,吳瑞金,果占治,吳立勛.基于虛擬儀器的直升機電源綜合測試系統[J].信息與電子工程. 2007,5(1):26-30.

    第6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關鍵詞:labview;接地測量儀器;數據分析

    引言

    隨著電網接地裝置性能檢測方法的日益成熟,進行接地裝置測量的儀器設備層出不窮,市場上魚龍混雜,目前國內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法、標準對其性能要求進行限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構對其進行入網檢測、校驗,這就給接地裝置的準確評估帶來了極大的隱患[1]。

    該文章針對接地測量儀器,研究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校驗系統,可以對接地裝置的電流、電壓、接地阻抗等方面進行準確評估,避免了由于測量設備的誤差所造成的錯誤評價,消除了對電網的安全運行帶來極大的危害,保證了其性能和精度的要求。

    1 系統的總體設計

    系統由硬件和測試分析軟件兩大部分組成,系統的總體設計如圖1所示。分析系統以 labview12.0為開發平臺,而軟件是虛擬儀器的核心部分,系統總體設計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的總體設計框圖

    系統軟件由控制底層硬件管理模塊與分析功能模塊組成,完成虛擬儀器特定的邏輯分析處理過程。硬件是虛擬儀器工作的基礎,主要由調理電路、數據采集卡和計算機組成,完成對被測信號的采集、傳輸、運算處理及顯示測試結果等。

    2 測量方法

    圖2 接地電阻測量原理圖

    該文章采用三極法進行測量,接線原理圖如圖2所示,其中電位極處于實際的零點為區內,在確定電位極位置時,可在接地體與電流極之間多個位置測量嘗試,而實際中常采用0.618法,即電位極到接地體的距離dGP是電流極到接地體距離dGC的0.618倍,而電流極到接地體的距離是根據接地網最大對角距離確定的,一般取dGC=(4~5)D,D為接地網最大對角距離[2]。

    3 系統軟件設計

    在系統的編制過程中采用了結構化和模塊化編程的基本思路[3]。軟件應用DAQ實現了硬件-NI數據采集卡與labview軟件之間的信號輸送,并開發了一套高效、準確的信號分析系統。軟件設計框圖如圖3所示。

    圖3 軟件設計框圖

    4 信號分析系統

    信號分析系統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時域分析、頻域分析和相關性分析,通過分析可以得到電流、電壓信號的均值,再根據數學模型測量得到接地電阻的值[4]。分析系統前面板和程序框圖如圖4、圖5所示。

    圖4 程序前面板

    圖5 程序框圖

    5 結束語

    該文章針對接地電阻的測量,設計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數據采集和信號分析與處理系統,實現了對信號的時域分析、頻域分析、相關性分析等[5]。系統利用labview軟件分析準確和高效,對接地電阻進行精確的測量。該系統同樣可以廣泛用于測試測量領域,完成對信號的實時采集和處理。

    參考文獻

    [1]何金良,曾嶸.電力系統接地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卜云平.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測量[J].實用測試技術,2000(2).

    [3]楊樂平,李海濤,楊磊.labview程序設計與應用[M].2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4]蔡國英,張宏群.基于labview的信號產生和分析系統[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07,26(7):12-14.

    第7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硬件部分由濾波電路和放大部分組成,因為微波頻率信號再由頻率/電壓轉換電路轉換成電壓信號幅值較小,而且有干擾信號,無法直接被單片機采集,所以,需要經過濾波放大電路后才可以送給單片機。濾波電路采用Sallen-Key濾波器,Sallen-Key濾波器又稱雙極點電壓控制電壓源[3],如圖2所示。濾波器輸出信號后再通過放大電路,電路采用LMC6484[4]組成的放大電路,如圖3所示。經過放大電路后,C8051F310單片機利用內部自帶的10位A/D轉換器對放大后的信號進行采集得到電壓信號,然后送給上位機。

    2系統軟件設計

    軟件系統主要包括C8051F310單片機對電壓信號的采集程序和用LabVIEW編寫的上位機。

    2.1C8051F310單片機采集程序C8051F310單片機內部自帶10位AD,轉換速率可達200ksps,具有17個外部單端或差分輸入,VREF可以在外部引腳或VDD中選擇[5]。設計采用單端輸入,VREF接5V電壓,可以采集到0~5V的電壓信號,精度為0.00488V,可以滿足實驗需要。串口發送利用單片機的串口發送給上位機,波特率設置為9600,單片機采集完電壓信號后,立即發送給上位機。圖4為單片機采集程序流程圖。

    2.2軟件設計溴酸鹽檢測與分析系統的軟件部分在LabVIEW平臺上進行開發,采集硬件部分的電壓信號,利用RS—232接口將信號傳入PC,及時地顯示信號數值及其波形,完成對溴酸鹽檢測與分析系統硬件設備的檢測,設計流程如圖5所示。數據處理包括數據接收和數據分析。在數據接收方面,上位機一幀一幀地接收數據,每一幀有4個字節數據,分別為:1個字節的幀頭、2個字節的電壓值、1個字節的幀尾。為了保持數據的可靠性,程序采取對50組數據求平均值的方法。這里采用的是移位寄存器,在大循環框內使用2個移位寄存器,程序每一次循環4個數都不斷疊加直到50組數發送完成,然后對這個總數求平均值。數據分析方面,由于傳感器輸出的電壓值與所測溴酸鹽濃度值之間存在明顯的非線性,為了提高測量精度,必須進行非線性化校正,使之線性化。線性化方法很多,在此應用最小化二乘法原理實現曲線擬合,而且選取在Matlab平臺上實現[6]。先用精密天平稱量不同質量的溴酸鉀粉末,再用蒸餾水分別配置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50μg/L的溴酸鉀溶液,并用滴管分別取不同濃度的溴酸鉀溶液進行測試,得到的數據如表1所示。得到數據在Matlab平臺上進行曲線擬合,分別用二,三,四,五次多項式進行擬合,如圖7~圖10所示。可以看出,用五次多項式能夠很好地擬合出電壓值與溴酸鹽濃度值的關系,而且在計算機上實現起來也比較快速、容易,因此,采用五次多項式進行擬合。從圖10的曲線圖可以很容易得到溴酸鹽濃度值與傳感器輸出電壓值之間的關系,五次多項式的系數分別為0.2764,-2.4990,7.0900,-5.5968,7.3794,2.6526,因此,擬合的曲線方程可以表示。

    3系統實驗

    先用精密天平稱量不同質量的溴酸鉀粉末,再用蒸餾水分別配置5,10,15,20,30,40,50μg/L的溴酸鉀溶液。配完溶液后,用滴管分別取不同濃度的溴酸鉀溶液滴到薄壁玻璃瓶內進行測試,得到的數據如表2所示。

    4結論

    第8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關鍵詞:無線溫度采集;ZigBee;CC2530;DS18B20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93

    1 前言

    工農業安全生產過程中需要對環境溫度進行檢測,傳統的溫度檢測方式多采用有線傳輸方式,使用溫度傳感器采集環境溫度并將溫度值傳輸給單片機,單片機將溫度值通過總線將數據傳輸到控制中心,采用的總線有485總線、Can總線、以太網總線等,有線傳輸方式具有傳輸速度快、傳輸可靠等優點,當對于監控范圍廣、監測點數量多等復雜環境情r,有線傳輸方式布線困難、成本高。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溫度采集傳輸趨向于無線傳輸方式,無線傳輸方式具有使用靈活、覆蓋范圍廣等優點,因此無線溫度采集系統將會有廣泛的應用市場。

    本文設計了基于ZigBee的無線溫度采集系統,采用CC2530片上系統芯片作為系統控制器,選用DS18B20溫度傳感器采集環境溫度,利用CC2530芯片內部的RF收發器將溫度值無線傳輸,為實現多點溫度采集,選用星形網絡拓撲結構。協調器模塊通過RF收發器接收各終端節點發送的數據,接收數據可顯示在LCD1602液晶屏上,同時利用RS232串口模塊將數據傳輸到上位機,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及保存。

    2 系統硬件設計

    本文設計的無線溫度采集系統包括溫度采集終端和協調器接收系統,采用ZigBee星形網絡拓撲結構。溫度采集終端由溫度傳感器芯片、CC2530片上系統芯片、時鐘芯片以及天線組成,該模塊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協調器接收系統由CC2530片上系統芯片、接收天線、LCD液晶顯示屏和FT232接口轉換芯片組成,該模塊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

    2.1 溫度采集終端系統設計

    溫度采集終端系統實現環境溫度采集,溫度傳感器采集數據傳輸到CC2530芯片,CC2530片內單片機將接收數據轉換成溫度數值,同時讀取時鐘芯片寄存器獲取當前時間值,溫度值和時間值通過CC2530片內RF模塊進行無線發射。

    2.1.1 溫度采集模塊

    溫度傳感器選用美國DALLAS公司生產的DS18B20芯片,該芯片溫度測量范圍廣,測量精度高,可實現-55℃~+125℃范圍內的溫度采集,且其接口簡單,使用一根數據線即可完成溫度值的傳輸。

    2.1.2 時鐘模塊

    時鐘芯片選用美國DALLAS公司生產的DS1302芯片,該芯片為低功耗時鐘芯片,晶振頻率為32.768kHz,能夠實現對年、月、日、周、時、分、秒的計時,還可實現閏年補償。DS1302時鐘數據傳輸使用SPI模式。

    2.1.3 CC2530模塊

    CC2530是為實現ZigBee應用而開發的片上系統芯片,內部集成了8051控制器、高效2.4GHz的RF無線收發器、片內RAM和其他功能外設。該芯片結合了基于IEEE802.15.4標準的ZigBee協議棧Z-Stack,可提供完整的ZigBee解決方案。

    ZigBee設備類型分為終端設備(End-device)、路由器(Router)和協調器(Coordinator),溫度采集終端系統初始化設置為終端設備,系統上電后搜索網絡協調器,發出請求信息,連接成功后,該模塊將接收到一個16位的從節點地址,采用CSMA-CA機制獲得信道使用權,獲得使用權后,即可向協調器接收系統發送數據。

    2.2 協調器數據接收系統設計

    協調器數據接收系統實現無線網絡的組建,CC2530內部的RF模塊接收各溫度采集終端發送的溫度及時間數值,并傳輸到CC2530內部單片機,單片機模塊將接收到的溫度、時間信息一路發送到LCD液晶顯示屏模塊實時顯示,一路通過FT232模塊傳輸到上位機,以便進行數據分析及存儲。

    2.2.1 CC2530模塊

    利用CC2530首先組建無線網絡,該模塊被初始化為協調器。其內部的RF無線收發器接收各溫度采集終端發送的溫度及時間值,利用片內單片機將無線接收數據發送到液晶顯示屏進行顯示,同時將無線接收數據通過FT232模塊以USB接口模式發送到上位機。

    2.2.2 LCD液晶顯示模塊

    LCD液晶顯示屏上顯示各溫度采集終端采集的溫度值及時間信息,為降低系統成本,選用LCD1602液晶顯示屏,該顯示屏可顯示兩行數據,每行包含16個字符,各溫度采集終端采集發送的數據輪流在液晶屏上顯示。

    2.2.3 FT232串行通信模塊

    FT232芯片為USB到UART串行接口轉換芯片,由于目前多數筆記本電腦沒有RS232接口,使用該芯片CC2530內部單片機可通過USB接口與PC機通信。CC2530內部包含2組串行通信接口,可選用任一組與上位機通信,配置UxGCR寄存器設置串行通信傳輸速率,本系統中設置波特率為9600bps,8位數據位,1位停止位,無校驗位。編寫上位機軟件,可對接收到的各溫度采集終端發送的溫度值進行分析、保存。

    3 系統軟件設計

    溫度采集終端系統上電后,首先完成對DS18B20、DS1302的初始化,并將該節點初始化為終端設備,然后連接調節器,網絡連接成功后,讀取溫度值和時間值,并將數據發送給協調器,該系統的程序設計流程圖如圖3所示。

    協調器數據接收系統上電后,首先完成對LCD1602和UART串行通信的初始化,將該節點初始化為協調器,然后建立網絡,并將溫度采集終端加入網絡,接收溫度采集終端發送的溫度和時間值,將接收數據發送到LCD1602液晶顯示屏,并通過UART串行輸出至上位機。協調器接收系統軟件流程圖如圖4所示。

    4 結束語

    本文設計了基于ZigBee技術的無線溫度采集系統,選用CC2530芯片設計溫度采集終端和協調器數據接收系統,建立無線傳感網絡,采用星型網絡拓撲結構實現了多點數據采集,完成了該系統的硬件和軟件設計。該系統數據傳輸可靠,功耗低,節點易于擴展,且硬件結構簡單,成本低,可應用于復雜環境下的溫度采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雷純,何小陽,蘇生輝.基于ZigBee的多點溫度采集系統設計與實現[J].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10,29(2):4346.

    [2]胡慶,杜小丹,羅正華.基于ZigBee技術的智能校園無線溫度采集系統[J].電子設計工程,2011,19(24):7577.

    [3]鄧磊,王子敬,范玲俐.基于ZigBee無線網絡的溫度采集系統設計[J].電子元器件應用,2010,12(2):3941.

    第9篇:數據分析軟件設計范文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50

    [本刊網址] http://hbxb.net

    一、引言

    軟件工程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在專業技能上又表現出更高的操作性。從學科特色來看,軟件工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融合,其內容圍繞軟件需求、系統分析、軟件設計、技術實踐等環節,強調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然而,傳統的軟件工程實踐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學內容往往單一、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如軟件開發中的數據流程無法提供應用環節,學生難以從中發現數據關聯性問題,導致執行效率較低;在現代軟件開發環境下,難以滿足多層分布式架構設計要求。

    二、軟件工程實踐課程內容的拓展

    (一)軟件工程建模應用設計

    傳統教學中軟件工程實踐課程建模設計,主要采用數據流程圖方式,其優勢在于從數據流程圖的繪制上展現軟件設計過程。

    然而,在繪制軟件設計流程圖過程中,往往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同時,由于對整個軟件需求、軟件功能分析不到位,導致數據來源不統一、數據需求不清晰、數據存儲出現異常、數據冗余度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所以,有必要改進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拓寬教學方案,特別是在流程圖設計分析上,需要從軟件工程分析、軟件數據分析、軟件功能分析等方面適當延伸和拓展。如在軟件功能分析上,需要借助于軟件數據流程圖進行頂層設計,抽象出各軟件功能子系統及相關單元的功能;在軟件數據分析上,需要區分軟件實體、屬性及關聯性,并對相關數據庫進行識別,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不同的數據信息結構建立E-R模型。

    (二)軟件工程建模設計拓展

    傳統建模設計主要從系統功能上確定不同的模塊,比較適宜面向過程的設計環境。但對于面向可視化、面向對象、面向事件驅動下的程序設計環境,則顯得不相適宜。因此,需要從建模設計上進行擴展,保留原來軟件過程類模塊設計的主要內容,圍繞軟件結構、軟件數據、軟件界面等進行擴展。如在系統結構設計上,可以采用集中式結構、分布式結構,還可以采用集中-分布式結構;在確定軟件應用模式上,可以采用B/S結構,也可以采用C/S結構;在確定數據設計上,可以采用邏輯數據集關系進行規范化處理,也可以采用物理數據集關系進行編碼和命名;在界面設計上,根據軟件功能及業務需求,來組織輸入、輸出,從而滿足不同軟件設計的開發需要。

    三、軟件工程類課程實踐教學模式

    軟件工程類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從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優化上,聯系軟件工程設計實際,突出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實踐性、應用性。根據軟件工程類課程特點,在改革實踐教學模式上,圍繞實踐教學綱要目標,融入多種實踐教學方法。如案例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逐漸深入、細化軟件工程理論知識與應用的展開。

    (一)進銷存C/S案例分析與應用

    C/S?件結構基于客戶、服務器關系,適用于業務流程復雜、對軟件響應速度較高的軟件開發項目。在C/S結構中,用戶根據角色權限來操作相應功能模塊,并實現進貨、銷貨、庫存匯總及各類報表的輸出功能。

    在數據庫設計上,要從軟件執行效率、處理異常及滿足業務需求等方面,設計系統數據庫表、E-R圖和數據視圖。在數據庫表結構設計中,根據不同數據字段項的使用特點,來優化系統后臺數據庫結構。如在SQL Server 2008數據庫中,可以定義員工名稱表、商品基本信息表、客戶基本信息表、倉庫部門信息表、進貨商品信息表、用戶權限表、退貨商品信息表、銷售商品信息表、庫存信息表等,以滿足進銷存管理系統設計中不同業務信息的統計與關聯。在數據庫視圖設計上,常用的有標準視圖、索引視圖、分區視圖三種,利用Select語句進行視圖檢索,確定入庫視圖v-GoodIn、v-ReGoods、v-UserSell、v-UserView基本視圖。針對C/S結構中軟件表單編碼的設計,要從信息交換、處理、傳輸、共享等方面來優化編碼規則。如在進貨商品基本信息格式上,以“系統當前日期+‘JH’+7位數字編碼”為規則,來提升商品信息識別效率。

    在系統觸發器設計上,要保證商品信息數量一致性。如在t-Goods觸發器設計上,對于某商品信息沒有歷史記錄者,則觸發入庫信息表tb-Stock;若該商品在庫存信息表中,則將該余量進行及時相加,保障庫存信息實時更新。

    (二)進銷存B/S模型設計與應用

    B/S模式是基于多層應用結構,將原來的表示層、業務邏輯層進行分離,便于開發人員提供簡潔的功能操作界面。下面以ASP?Net為例來探討軟件工程實踐教學。

    ASP?Net三層應用結構中,第一層是用戶表示層USL,封裝了人機交互的表單與組件,滿足業務邏輯層與系統用戶之間的信息傳輸需要,并通過簡單的校驗后傳送給瀏覽器進行顯示。第二層是業務邏輯層BLL,主要是對不同應用業務規則和邏輯的封裝,便于用戶通過業務邏輯層進行多種功能的調用,以及訪問數據庫等;第三層是數據訪問層DAL,通過與數據庫進行交互來獲取查詢記錄、插入、修改、刪除數據庫記錄等操作。

    在B/S軟件工程模型中,數據訪問包括業務實體訪問和數據操作兩部分,業務實體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各類業務數據,而數據操作是基于對數據庫的檢索來完成的信息傳輸服務。

    Model業務實體層主要存儲與業務實體相關的數據屬性值;DBUtility公共類主要是從Web.congfig配置信息庫中獲取類庫,滿足對數據庫相應操作的訪問;DAL數據訪問層主要是記錄數據庫的表結構,滿足增刪、修改等功能;BLL業務邏輯層主要是滿足創建數據庫類,以及對數據庫進行訪問調用。

    四、軟件工程實踐課程案例實施要點

    軟件工程實踐課程在案例教學實踐中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對于典型案例的選擇與應用,要貼近軟件工程實踐需求,特別是接近行業軟件開發現狀,體現案例的實踐性、應用性。

    二是在引入典型案例進行講授與實踐操作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統合。如對于一些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可以選擇面向對象的綜合性案例,讓學生能夠從結構化模型分析中,了解和認識不同功能模塊的設計要求和方法;還可以讓學生從項目討論中,自己動手來設計程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三是要優化典型案例的教學方案,不同案例的導入要與教學目標相適應。要讓學生從案例實踐中,明確為什么這樣設計,懂得為什么要撰寫不同的設計任務,根據軟件工程生命周期來細化程序設計要求,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具備什么樣的功能等,多從程序設計案例分析上加深理解。

    四是案例分析要融入師生互動與參與,特別是通過對程序設計不同功能、不同環境的變化,如何從運行時效性上來優化程序設計;通過分組探討等方式,來共同編寫執行程序,來對各小組程序進行分析,讓學生參與提問與改進,從具體的程序設計開發中積累經驗,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協作能力。

    五是強調案例導入分析與總結歸納,特別是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對錯誤和不解進行歸納,來分析成因和問題所在,積極總結改進思路和方法,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引領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另外,軟件工程類課程實踐教學具有特色性,不同教學內容、不同課程在實踐應用中還有差異。如對于當前流行的軟件開發語言及程序設計,NET與J2EE架構具有相似性與差異性,在典型案例導入中,要結合企業需求、教學分析、學生實際來選擇,體現軟件工程類課程實踐教學的可操作性,滿足學生從案例分析到職場應用的有效過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在线网址|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91啦中文成人|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性开放大片| 欧美成成人免费|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青青草成人影院|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