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飛屋環游記影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但是日子總沒有像他們計劃的那樣,汽車要維修、房子在漏水、孩子要上學,他們被迫一次又一次地用到這筆積蓄,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出發的時間。最后有一天,老太婆過世了,老頭子一個人待在這個空蕩蕩的房子里,變得孤僻起來,不愿與人接觸。
如果不是房地產拆遷隊威脅要拆掉這所老房子,如果不是政府派人來準備將他送到養老院,老頭子不會爆發出這么瘋狂的行動——
他在房子上面綁上成千上萬個氣球,在一天早上大喊一聲,他的房子忽地飛起來了!他駕駛著氣球房子,穿過雷電,飛往夢幻瀑布。
那是多么壯觀的一幕,五顏六色的氣球拽著一整幢房子在空中飛行,去實現妻子和他共同的夢想……
當他這輩子身體最糟糕、財務最貧窮的時候,他卻開始了自己走向夢想的旅行,當房子騰空而起的,才發現原來無須等待存多少錢,自己早可以上路。
這就是《飛屋環游記》,看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豆瓣的影評上我看到了來自觀眾內心的各種聲音,有說愛情的、有說房子、有談夢想的、還有談年齡老去的。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與其等待,不如嘗試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
其實上帝不需要你做每一件事都成功,他只需要你嘗試,勇敢去做。很多時候我們好似在等待一個機會,奮起勃發;抑或等待一個人來拉你一把;或者是我們總猶猶豫豫,瞻前顧后。我們把這些等待的原因很多時候歸結為外部條件的不滿足,其實是內心恐慌。怕被拒絕,怕沒有面子,怕浪費時間,怕損失金錢,怕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選擇了等待。
尼爾·菲奧里在《戰勝拖拉》一書中寫到:“我們真正的痛苦,來自于因為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焦慮,來自于因最后時刻所完成的項目質量之低廉而產生的負罪感,還來自于因為失去人生中許多機會而產生的深深悔恨。”確實是這樣的。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慢慢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因為時常的拖拉已經讓我們養成了習慣。好似我們在尋找最大最好的稻穗或者蘋果而錯過了很多本可以很早擁有的東西。
新西蘭導演塔伊加?維迪提在不惑之年的新作是《追捕野蠻人》,在獨立電影人最
>> “這將是一場野蠻人的較量” “野蠻人”施瓦辛格 野蠻人 奇襲“野蠻人” “野蠻人”來了 “野蠻人”并不野蠻 《暗黑破壞神3》:野蠻人和三個追隨者的歡樂旅行 PE野蠻人自白 野蠻人再度來襲 《門口的野蠻人》 “野蠻人”也是“情人” 門口的野蠻人 高貴的野蠻人 “野蠻人”姚振華 解讀《等待野蠻人》 資本的“野蠻人” “野蠻人”的進化 野蠻人的“野蠻成長” 不能“野蠻”解決“野蠻人” “新野蠻人”等7則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醫學 > 先來一個小清新一起“追捕野蠻人” 先來一個小清新一起“追捕野蠻人”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楊局長")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大受好評的叢林探險
新西蘭導演塔伊加?維迪提在不惑之年的新作是《追捕野蠻人》,在獨立電影人最愛的圣丹斯電影節上,這部電影受到了極大好評。
按普通觀眾的邏輯,維迪提的成名之作是2010年的《毛利男孩》,而在內地他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前年的《低俗僵尸玩出征》,講的是一群生活在現代的吸血鬼日常,他們也要付房租,他們也要溝女,他們也會為小事吵架……該片被香港導演和影評人大力推薦,還借由鄭中基等香港演員配成粵語版發行。
今年這部《追捕野蠻人》是根據1986年新西蘭暢銷小說《野豬肉與西洋菜》改編,在爛番茄的新鮮度一時間達到100%,目前IMDb分數8.1,豆瓣也是8.1分,你問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看那么特別?又不見得。懵查查的小胖子跟喪偶倔老頭的探險組合,《飛屋環游記》早就拍得婦孺皆知;展現壯闊自然的叢林探險,又比不上《蠻荒獵人》那么真實殘酷。 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那么它好在哪?這是一部有點舞臺劇的夸張劇,細節很好玩,13歲的主演朱利安演技純熟讓人有代入感,這些都是優點,但是更值得看的,是片里無處不在的“孤獨感”。
在新西蘭廣袤的自然空間下,“孤獨”這種容易被忽略的感受非常容易迸發,要不是因為孤獨,相愛的獵人夫婦不會想要收養一個被稱之為“bad egg”的小男孩,要不是因為孤獨,小男孩也不會這么容易就融入這個家庭,要不是因為孤獨,小男孩和老獵人不會相伴去叢林流浪……
相伴去流浪探險,這可能是人類之間最容易培養深刻感情的經歷,就像《末路狂花》《殺出個黎明》《瘋狂麥克斯》等等,大家都是在“歷險”的過程中結成同盟,不離不棄,在危機與生存面前,人會展示出最真實的本我,而此刻陪在你身邊的人,則是你系統默認的最佳陪伴者,而這時,你的孤獨感就會在快節奏的“被追趕的危機”和有生死相關的同行者陪伴之下,得到解除。 孤獨被消除的條件
關鍵詞 動畫教學;數碼動畫;軟件;MAYA
1.學習Maya的必要性
三維動畫已經成為電影、電視、游戲以及其他媒體中的一部分,它以更加豐富和復雜的方式來表現特殊的效果。隨著三維動畫行業的不斷成熟,我們看到產生巨大差別的不再是令人吃驚的技術,而是技術所表現的內容,當然還有它對觀眾情感所起的作用。并且現今影視作品當中,票房前十名都是用三維軟件輔助制作的,這其中不乏Maya的影子。我們是動畫專業的學生,應當與世界流行趨勢接軌,所以應當掌握一門三維軟件使我們在將來的社會實踐中更具戰斗力。
在游戲和動畫的應用中3dmax一直占有主要的位置,但是這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09年的票房寵兒都有3D技術助陣:《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冰河世紀3》《變形金剛2》《X-man前傳:金剛狼》《飛屋環游記》《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等等。現在的國際大作中,每10個中有6個都是有Maya的參與的。在北美有46%的游戲動畫工作室使用Maya,在日本更是有50%的公司的3D軟件許可是Maya的許可證。這些數字告訴我們,Maya已經成為當今國際3D開發市場上的主流方案。
MAYA因其功能強大,所以成為專業人員們在這些領域中的首選工具之一。掌握MAYA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課程循序漸進的學習,利用相關的功能和命令加上自己的靈感創建出神奇的三維效果。記住:藝術是技術的前提,軟件只是工具,但是沒有很好的掌握工具,藝術也只能是空想而無法得到實現。所以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才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2.Maya的高級模塊
2.1 在Maya中讓我很感興趣的是一個叫Artisan的工具
Artisan 工具可用于以更藝術的方式操縱幾何體,允許使用筆刷工具繪制其值和特性。Artisan是一個基于直觀繪制和雕刻的界面,可在最短時間內提供高質量的復雜結果。它讓我們能隨意的雕刻NURBS面,從而生成各式各樣繁復的形象。如果你有數字化的輸入設備,如數字筆,你更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制作復雜的模型。
2.2 在文件引用方面
新設計的項目窗口提供了訪問和編輯你的項目文件的位置更大的靈活性。 一種改進的默認項目結構使其更易于管理的項目目錄以及目錄中創建自定義插件數據。另外,命名空間編輯器設計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創建和管理你的場景對象的命名空間組織。 功能改進包括對象名單在彈出的窗口,更好的命名空間層次結構顯示,等等。
改進“名稱空間編輯器”使您能更好地控制場景對象的名稱空間組織的創建和管理。編輯器以新的樹視圖顯示為特色,從而可以更輕松地查看名稱空間的層次結構。 其他改進包括:1)現在“列出內容”在彈出窗口中顯示對象列表,而不是僅在“腳本編輯器”窗口中。2)“選擇所有空的名稱空間”使得選擇所有空的名稱空間并對其進行操作更容易。3)“收攏到子名稱空間”將移除空的名稱空間。 4)“設置當前名稱空間”提供了可視化指示器和對當前名稱空間的控制。5)名稱空間編輯器概述。6)創建名稱空間。7)編輯名稱空間。8)移除名稱空間。
3.開創性的制作工具
3.1 Maya Cloth
過去我們的動畫人物總是顯得僵硬呆板,更不用說人物的外形細部刻畫方面了,而運用Maya Cloth能夠創建出具有強烈真實感的人物服裝所用的布料,比如人物身上的各種飄逸的感覺,如飄帶,披肩,上衣以及褲子上面的各種裝飾、紋理等等,都能做的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一般。除此以外,Maya軟件中所包含的動力學系統能夠使服飾的運動效果更加逼真,高度模擬布料的動態動作。另外,運用這個模塊還可以輕松地制作出其他各類織物,如被單,各類皮革制品,各種旗幟,帷帳等等,都可以表現的栩栩如生,極具模擬性。但是Maya Cloth最擅長表現的古代仕女那柔美的身材以及飄逸秀美的衣衫。
3.2 Fur
Fur是Maya的一個模塊,利用Fur可以在多層面NURBS曲線模型上創建帶有紋理和陰影的逼真的毛皮和短發,既可以設置毛皮的屬性,如顏色、長度、寬度、禿度、透明度、凹凸、卷曲度,伸展方向等,也可以局部畫出。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Artisan,把大多數毛皮的屬性直接畫到表面上并且梳理毛皮。可以利用牽引系統,定出毛皮的運動,或是毛皮對動力場的反應。
3.3 Maya live
Maya live是我們很喜歡的一個工具,它能把非線性編輯及后期合成的部分內容加入三維制作過程中,解決了三維虛擬對象與視頻圖像對位合成的難題。Maya live能自動進行并加速完成與移動匹配的這種耗時的處理任務。匹配移動是由計算機產生(CG)場景的活動電影膠片來匹配攝像機或物體的移動。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重建活動場景中三維對象的復制品,它包括物體間的相對位置和場景中攝像機或物體的移動。
由于與Maya集成,匹配移動過程與我們做的動畫配合得天衣無縫。可以很容易地把CG物體載入到場景中去,以進行對效果的檢驗。還可以在兩種處理中轉換,這兩種處理是:攝像機繞靜止的點的移動;點繞靜止的攝像機移動(稱之為物體跟蹤)。在最近上映的新片《緊急迫降》里,鏡頭從三維飛機的外觀搖到駕駛員在機窗里操作的活動畫面的天衣無縫的運動銜接便是用了Maya live完成的。
4.Maya 的工作流程
Maya的用戶界面相當直觀,且操作簡便,用戶可以非常容易的對其全局進行充分的把握,靈活性極高。在全屏范圍工作下可以調出工作所需要的所有工具,再也不會煩惱多余的各類菜單和圖標礙眼了。另外,對于一些重復性任務,我們可以編寫一些簡單的MEL過程來輕松應對,減少了大量的工作時間;在設計特定的環境特定的項目的時候,還可以用高端的三維操縱工具來控制各個場景的各個組成部分,相當的便利,且極具藝術性;如果要調整Maya內部的基于結點的體系結構也是相當便捷的,可以任意的進行拖放等等。。總之,Maya這種相對開放的界面能夠使用戶的自更寬,鼓勵用戶做出各種各樣滿足私人喜好的嘗試,是一種進階的軟件設計模式。
參考文獻:
[1] 范璐. 圖象、動畫軟件的教學探索[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05).
一、英語電影片名漢譯策略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不乏對英語電影片名漢譯策略的研究,這些研究或以傳統的翻譯標準對一片多名即同一部電影的不同漢譯片名進行分析和比較,品評優劣, 以期改善因片名誤譯或片名不統一造成的混亂, 或分析英語片名的漢譯策略該遵循的原則是歸化還是異化, 或總結漢譯片名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并進行分類, 提出或應直譯,或應意譯,或應兩者結合, 或應音譯等的翻譯策略[1],或以審美的眼光,從翻譯美學角度, 借助翻譯美學理論和標準分析梳理漢譯片名的翻譯策略,認為在翻譯美學視角下,在進行片名漢譯時應充分發揮漢譯優勢,最大限度地追求漢譯語片名的形式美和意境美。[2]筆者試圖從接受美學視角進行分析,認為英語電影片名成功漢譯的宗旨在于心中有觀眾,要讓電影的觀眾即影片的接受者能夠在看到片名的瞬間就被吸引并產生強烈的觀看欲,甚至單從一個美妙的漢譯片名就能獲得美的享受。
二、接受美學理論簡述
20世紀60年代末,以德國康坦茨大學的文學史專家、文學美學家H.R.姚斯 (Hans Robert Jauss)和W. 伊瑟爾(Wolfgnag Iser)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最早提出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這一文藝理論,認為美學研究應集中在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反應、閱讀過程和讀者的審美經驗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學的社會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過問與答和進行解釋的方法,去研究創作與接受和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動態交往過程,要求把文學史從實證主義的死胡同中引起來,把審美經驗放在歷史、社會的條件下去考察。[3]這一理論突破了傳統文藝理論的界限,主張把研究領域擴展到對作品的接受活動,探索創作與接受、作品與讀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考察作品被讀者接受并產生作用的條件、方式、過程和結果,強調接受活動和接受者在歷史與現實進程中的能動作用,把讀者放到至關重要的地位。[4]
三、接受美學影響下的英語片名漢譯策略
姚斯提出了一個接受美學中的重要概念――期待視野。它“主要指讀者在閱讀理解之前對作品顯現方式的定向性期待,這種期待有一個相對確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5]期待視野決定了讀者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判斷標準,以及對作品的基本態度和評價。作者在創作時,必須考慮讀者的期待視野,考慮到能否為讀者所理解與接受。這就給作家提出了要求,希望作品的視界能與讀者的視界相一致,即所謂的視界融合。[6]在翻譯電影片名時,這一原則尤為適用。一個好的電影片名不可忽視觀影者即影片接受者的期待視野。譯者在翻譯時應以電影觀眾為視覺主體,將觀眾的審美體驗與電影創作的視界相融合,充分考慮觀眾的心理認知特征、文化素養水平、審美情趣和期待視野,并力圖創造滿足觀眾審美眼光和期待視野的美妙譯名。
(一)音美與形美相結合
電影是視覺藝術的一種,它是感官的,經驗式的,既是社會的折射,也是人類表達內在感受的有效途徑。電影片名之于電影的作用應為畫龍點睛, 又為觀眾觀影的向導。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片名的審美價值與觀眾的價值體驗密切相關,片名翻譯的宗旨在于喚醒觀眾,將觀眾導入特定的體驗中,讓其有躍躍欲“視”的感覺。[7]因此,英語片名的漢譯應符合漢語的美學原則。
美的語言本身就能給人以美的體驗和享受并引起美的共鳴。在翻譯美學看來,“語言美”應該是存在于語言中的一個審美信息結構。既然是一個結構,它就不僅僅是可以意會的,也應是可以言傳的,也就是說,語言美是具備其自身基本特征的。著名翻譯理論家劉宓慶先生將語言美的基本特征概括為:高度和悅的視聽感性;精致獨到的結構形態;深刻巧妙的涵義蘊含;精心鑄造的審美意象;鮮明的文化著色。其中,最基本的特色即為對視聽感性的要求:“看起來悅目,聽起來悅耳。”[8]
因此,成功的英語電影片名的漢譯應做到音美和形美的完美統一。從音美的標準應能做到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形美的標準則應做到言簡意賅,整齊勻稱,看來賞心悅目。音美形美兩者若能做到有效結合,則佳譯成矣。
實際上,英語片名漢譯中不乏做到音美與形美結合的佳譯,例如:經典系列電影Mission:Impossible的漢語譯名《碟中諜》,另一部題材相似的系列電影The Bourne Identity譯為《碟影重重》,兩部譯名都通過疊韻和疊詞的使用,成功做到了語音和結構上的雙重平衡對稱,又緊密貼切地反映了電影的主題,可謂經典的成功譯例。另外,漢語四字格的使用也使得若干影片片名翻譯增色不少。恰當的漢語四字格可使譯名看上去工整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浮生若夢》,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My Fair Lady《窈窕淑女》,Cast Away《荒島余生》, Twilight,《暮光之城》,Inception 《盜夢空間》,Gattaca 《千鈞一發》,I, Robot《機械公敵》等等,可謂數不勝數。這些四字格的使用無疑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心理,這樣的譯名也極易讓中國觀眾接受。
(二)意象美與形式美相結合
“意象”在中國美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美學的一個基本范疇。“意”指藝術構思時的意旨、情志、意趣、感受乃至聯想、情思、思緒等等;“象”指出現在主體想象中的外物形象。[9]但要達到意象美的翻譯目標又只能依托于語言美,因為不存在虛無凌空的藝術意象,要實現高層級的語言美的基本特征就必須依靠語言美。
而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譯者若能追求意象美并實現形式美與意象美的有機結合,則對于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及審美期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電影片名翻譯中追求的意象美可通過漢語詞匯的聯想意義或詞匯構成的內涵組合烘托出意境之美而實現,片名譯名應力圖使觀眾對電影內容和主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藝術共鳴,并激起觀眾對美的感受和追求。為做到這一點,有的譯者甚至不惜舍棄電影原名而進行“重命名”。 如美國影片Up,講述了一位老人曾經與老伴約定去一座坐落在遙遠南美洲的瀑布旅行,卻因為生活奔波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政府要強拆自己的老屋時才決定帶著屋子飛向瀑布,路上與結識的小胖子羅素一起冒險的經歷。影片英文名稱可謂簡潔至極,然而反而是這樣極度簡潔的片名更加難以進行翻譯,譯者在翻譯時舍其簡潔而去其精要將片名巧妙譯為《飛屋環游記》,該譯名緊貼影片主旨,體現影片題材的同時充分展現了影片夢幻的冒險色彩。又如:影片As Young As You Feel 譯為 《豆蔻年華》。譯者借用了唐代杜牧的《贈別》詩中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詩句本意大意說柔弱美麗的十二三歲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梢頭的嫩芽。豆蔻年華一詞用來形容青春少女由來已久,見此詞尤見初長成之少女娉婷玉立,意象如何不美。可見,這些譯名無不符合中國觀眾的期待視野,并完美體現了形式美與意象美的統一。
(三)催發觀眾審美情感
審美情感是促使主體在觀覽客體時產生感興、催動靈感的絕好催化劑:主體在面對不同的人、物、景、境時,要從無動于衷到興致勃勃靠的就是情感。[10]所謂觸景生情,“情”可以將休眠狀態的思維催動,文藝作品的價值體現即在于此。
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征。歸根結底,電影是一門藝術。著名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情感”,藝術以情動人。情感的催化作用是多方面的,感興之生、想象之起、物我之交也都是情感在起作用。觀眾對于一部電影的接受和喜愛始于對影片名稱的接受和喜愛,因此影片名稱本身就應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并激發其觀賞影片的興趣。
例如:經典影片Goodbye Again譯為《何日君再來》,中文譯名借用深受中國觀眾熟知喜愛的歌曲名稱,讓觀眾在看到影片名稱的剎那似有裊裊歌聲在耳,心中自然涌起隱隱的離愁別緒。這一譯名即成功傳達了電影主題,又滿足了觀眾的期待視野,同時將影片主題要反映的無奈愁思絲絲入扣的感染觀眾,相信觀眾見此影片名稱定如似曾相識,何愁不感覺相見恨晚而躍躍欲“視”呢?
結語
電影片名可謂影片的點睛之筆,英語電影片名的成功漢譯對于英語影片的票房成功至關重要。要譯好英語片名實屬不易。譯者在翻譯時應將觀眾放在心里,充分尊重和揣度觀眾對于影片的期待視野和審美情感,盡力創造音美形美俱佳又頗具意象之美的佳譯,有效幫助展現影片的藝術價值,實現影片的商業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巖.英語影片名漢譯現狀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 (6):110-111.
[2]王容.從翻譯美學視角探析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J].長沙大學學報,2013(1):95-96.
[3]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21.
[4]付曉丹.從接受美學看片名翻譯的藝術魅[J].電影評介,2013 (10):70.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學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9.
[6]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143.
[7]彭曉希.接受美學理論視角下的電影片名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