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文化范文

    藝術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文化

    第1篇:藝術文化范文

    時光如飛逝,很快,開學已經近三個月了,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節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我報名參加了西洋樂器合奏《我心永恒》。沒想到,沒過一級的我,居然被音樂王老師破格錄取了!

    從那天起,我進入了緊張的樂器訓練當中,每天都要占用兩節自習課及一節課外活動課來進行彩排,每天的作業都要寫到很晚,寫完作業還要抽出時間來練習樂器。

    忙碌的訓練生活讓我感到厭煩,甚至還有些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選擇報名呢?也是存在一些僥幸心理吧,即使報名了也選不上,因為一共有四個薩克斯手,這幾個選手分別是八極九級十級,和他們比起來,我應該算是出學入門者吧,但事實卻是相反,我被選上了還通過了種種選拔。

    第2篇:藝術文化范文

    (一)通過公共藝術實現文化價值,彰顯地域文脈與認同

    公共藝術是當代的文化現象,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文化發展水平與精神追求,是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公共藝術具有顯而易見的文化隱喻功能。楚國800年的輝煌既是歷史,也是巴國楚地上人們的共同記憶,這種記憶往往以圖騰、繪畫、曲藝等方式體現在一代代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的身上。人們骨子里的文化情節卻往往在文化自覺的應力下,讓人生在其中而不自知。文化的沉淀在現實中的反映便是藝術之美,它是對生活的真實進行藝術再創造的結果。在城市個性日漸消隱的今天,“千城一面”的臉盲癥既是社會現象,又是文化病態發展的結果。在城市建設中沒有了彰顯城市氣質的文化和浸潤在生活點滴中的藝術,又何談城市價值和文化認同?巴楚文化亦如此。傍晚城市廣場上的漢劇表演、武漢江漢路步行街的“熱干面”雕塑、古琴臺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既是時間長河里平淡生活影像中的一幀幀畫面,也是文化投射在真實世界中的印記。正因為公共藝術作品美學效應的發揮有特定的空間構造,只有彰顯場所精神,聯系地區發展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承載地區文脈,才會獲得較強的文化認同,這種認同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動力。由此可見,利用公共藝術的文化隱喻喚醒人們對自身文化的關注并繼續形成固定的社會態度,證明了公共藝術是地域文化傳承中最溫和親民的手段。古人強調形、氣、神的互轉共生,“形”為“物覺”,“氣”為信息傳遞、能量轉換,“神”為大道升華。①藝術人類學指出,所謂同化不會產生和諧,建立在差異之上的美與美的共生,才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不可否認的是,巴楚文化亦是中華文化的一支,以其鮮明的特色影響著巴國楚地人們的現代生活,與中華大地的人民共享祖先的饋贈。這些饋贈該如何以活態的形式傳承,恩施州的三岔儺戲以國家認可的藝術表演和以國際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定位,成功實現了現代轉換。②

    (二)公共藝術可嘗試用現代的、藝術化的、開放性的手法傳承巴楚文化

    對于文化遺產這種言必稱古的財富,其傳承發展卻需要以老樹發新芽的態度進行,畢竟只有“活”的文化才有傳承下去的可能。城市公共藝術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的面向公眾的藝術形式,它以表達公共意志為核心,以藝術內容公共性和市民的廣泛參與為主要特征。巴楚文化并非單一的“巴文化”,也并非單一的“楚文化”,而是先在巴地后在楚地界域上受巴文化和楚文化浸染從而顯示出巴、楚文化共同特征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流和融會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動態文化,其發展必須是一種開放的態度,所以這里選擇城市公共藝術這種現代的藝術形式,發揚以城市市民為受眾、在公眾的參與中發揮作用的特點,將巴楚文化以現代的手法繼承下去。結語中國文化史是各民族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當代的文化趨同性特征亦得益于以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為代表的相互溝通。文化的趨同性對藝術的影響絕不是當代出現的,如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唐朝文化添上異域風情的一筆,日本浮世繪讓西方繪畫藝術掙破了寫實的牢籠走向抽象和自由,以及曾紅遍全球的流線型設計都是文化交流對藝術影響的有力佐證。藝術是穿越時空維度的自由的因子,承載著公共精神的公共藝術更是文化的沉淀,可以說生活不息,文化不止。雖然人們對美的看法不盡相同,但社會屬性使人對物質形態外在的審美情趣趨于相同,這些共同的審美特征就是形式美的法則。由于公共藝術設置于公共空間中,人們在與公共藝術交流、互動中產生情感的交流。在體驗城市空間的過程中,糅合人文環境而產生文化認同,公共藝術實際發揮了空間場性的功能。由于公共藝術一般存在于特定的公共空間環境中,并在實際功能和文化心理等方面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存在著整體的利害關系,因此,整體關照與協調就成為公共藝術在營造具有共享性、人性化和審美效應的場所的重要問題。③運用公共藝術的方式在環境和社會變換的狀態下,將傳統藝術以活的姿態有機地延續下去便是可行的。

    作者:郭媛媛

    第3篇:藝術文化范文

    [關鍵詞]藝術學 形式美 特征

    藝術是美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學這個大門類中,包含著一般藝術學、音樂學、美術學、戲劇學、舞蹈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建筑學等多個具體的藝術種類。以繪畫和書法來講,現在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歷代的文人藝術家和宮廷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即文人書畫和宮廷書畫。實際上,在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中,也有不少優秀的書畫作品值得去發掘和研究。我國藝術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歷朝歷代出現了無數的優秀藝術家和藝術產物,宛若天上的繁星一樣,難以計數,讓人目不暇接。因而,藝術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同樣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一、形式美的藝術法則

    形式美法則是我國遵循的較成熟的藝術體系,在藝術的領域中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則,也有民族審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則,以建筑為例,大體上有以下4方面:

    1 對稱與均衡:環境和組群,多為立軸型的多向均衡:不同地區用法各異。存在著動態均衡和靜態均衡兩種形式。

    2 韻律與節奏:凡是構成序列轉換的一般法則。如起承轉合,通達屏障,抑揚頓挫,虛實相問等,都有所使用。韻律在外觀的處理上依靠連續。間歇,反復,交錯,增強,減弱等布置某些構件,可以使建筑在變化中獲得統一,統一中仍有變化,造成生動活潑的效果。節奏則單座建筑規則劃一,群體變化幅度較大。

    3 對比:通過形式和內容的對比關系可以突出主題,強化藝術感染力,重視造型中的對比關系,形、色、質都有對比,常見的是體形的大與小,實與虛,直線與曲線,色彩的冷與暖的對比。但對比寓于統一。同時也很重視造型中的微差變化,如屋頂的曲線,屋身的側腳、生起,構件端部的砍削,彩畫的退暈等,都有符合視覺心理的細微差別。即在有限的空間創造出鮮明的視覺藝術效果。

    4 比例:形式美的比例關系成熟,無論城市構圖,組群序列,單體建筑,以至某一構件和花飾,都力圖取得整齊統一的比例數字。比例又與尺度相結合,規定出若干具體的尺寸,保證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諧有致,符合正常的審美心理,也符合造型中比例與尺度的規律。

    二、藝術與建筑的美學特征

    (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筑,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是一種具有多種決定因素的歷史,它傳達歷代建筑文化,幾乎囊括了人類所關注事物的全部。正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才使得建筑一直在忠實地扮演著歷史賦予它的文化特色。是顯示建筑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的表征,我國文化所具有的內傾心態、群體意識和倫理價值及思維的直覺體悟。都在建筑中有深刻的表現。四合院可說是單體簡明、群體豐富、虛實并重的。實是建筑物,虛則是指建筑物的個體,二者融為一體。不可分割。裝飾的式樣、色彩、質地、題材等都服從于建筑的社會功能,如宮殿屋頂用黃色琉璃。彩畫用貼金龍鳳,以表示帝王的尊嚴,私家園林用青磚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磚木雕刻,以體現超然淡泊的藝術形式。我國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空間序列。

    (二)實用價值和結構緊密結合,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物。起著畫面剪輯的作用,因之帶有一定的結構關系。是活動的媒介和組織者,也就是景象觀賞――連續與不連續――視點運行的憑介和向導,對于游者具有途徑的意義。是一項頗為活躍的因素。必須通過導引才能組織成為景象,否則便是一些偶然的物質堆砌,不能體現園林的實用功能及其藝術思想。通過其自身所包含的導引,才使其要素成為一種富有趣味的、具備游覽實用價值藝術空間――使意境作用于游者而發揮其藝術感染力。同時又可使人身臨其境做畫中游。主體與各體是互相包含。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有機體。各體是有限的,主體是無窮的,這種有限與無窮的對立統一。構成園林景象的豐富多彩。正是這樣,才顯得格外美妙奇幻。而感人至深。遺存至今的優秀作品,總是巧妙地使基礎與導引雙方融會一氣,提供了藝術研究的范例。

    (三)它們大部分都趨向規格化,定型化,有相當嚴格的規矩做法,通過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但也很注意細微的變化,既可遠看,也可近賞。又有規整式與自由式之別。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融于環境,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緩慢。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緊促,如人工經營的園林。但不論哪一種序列,都是由前序、過渡、、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

    (四)藝術風格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地區性和民族性。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筑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皇家園林一般總是帶有均衡、對稱、莊嚴豪華以及威嚴的氣氛。無論是建筑或是裝飾,所包括的范圍極其廣闊。大到宇宙、風水、宗教,小到書法、詩文、繪畫、戲曲,其所選用的題材和手法更是數不勝數,雕鏤、堆砌、繪刻、鑲嵌,內容有神話故事、人物歷史、寓言傳說。凡是和皇家帝王有直接關系的建筑、裝飾莫不利用其形象和布局作為一種象征的藝術手段。而江南地區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并與住宅相聯。占地甚少,小者一、二畝,大者數十畝。園景的處理,善于在有限的空間內有較大的變化,巧妙地組成千變萬化的景區和游覽路線。常用粉墻、花窗或長廊來分割空間,但又隔而不斷,掩映有趣。通過畫框似的一個個漏窗,形成不同的畫面,變幻無窮,堂奧縱深,激發游人探幽的興致。有虛有實,步移景換,主次分明,其趣無窮。江南以“栗柱、灰瓦、粉墻”為特色,強調色彩的調和風格清秀、樸素淡雅,而北方皇家建筑以用色大膽,追求對比效果,鎦金、彩繪很有特色:紅柱、琉璃瓦、紅墻或灰墻為特色,色彩以紅黃藍綠為主強調色彩的對比。注重突出莊嚴華麗雄偉的氣勢,總體性、綜合性很強。

    我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了這樣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建筑體系,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水平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是自然環境、建筑、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他們之間相互滲透影響,我國歷代有很多大詩人賦予人們各種感受。也就是說,意境能使建筑的景觀有靈魂、賦予環境情感和生氣。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大大的豐富了其文化內涵。感化人的思想境界,打動人的心靈。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時代的象征。在藝術中,形式是載體。內容是表達。是要追求的至高無上的“意境”。而意境產生于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游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

    第4篇:藝術文化范文

        藝術團體,來學校為師生普及高雅藝術,使學生們近距離享受高雅藝術的魅力,感受經典、學會欣賞、懂得藝術,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園文化內涵,受到師生熱烈的歡迎,在校園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堅持長期開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藝術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與現代社會脫節,也不是只有少數專業人士才能享受的專利,學生們希望學校能更經常性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高雅藝術引進校園。普及高雅藝術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建立長效機制,由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在高校建設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長期深入開展下去,為高職院校學生創造學習、欣賞和參與高雅藝術的條件,從而達到培養全面高素質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

        倡導紅色校園文化,營造高雅藝術氛圍。紅色校園文化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一種新途徑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強、形式多樣化、與時俱進、價值高等優勢,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園文化內涵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舉辦一期青年者團學干部培訓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連續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進行紅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訪三學”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紅色教育,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黨的偉大。通過主題班會、我的團日我做主、廣播臺、QQ群、微博等途徑,加強對學生進行紅色校園文化活動的宣傳,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的輿論氛圍。

        加強學生藝術團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的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為了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各個高校都應當組建自己的大學生藝術團。這些藝術團招收有一定藝術素養背景的學生作為主要群體,組建舞蹈隊、合唱團、管樂隊和話劇社等藝術團體,并給藝術團提供相應的場地、教師等資源,使其成為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主力軍,在校內外各種文化交流與藝術教育展演活動中承擔重要的任務。

        本校從2002年開始,一年一度的藝術節已經舉辦了10屆。在學生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給同學們提供了施展才華、張揚個性的舞臺,是學生組織和學生社團活動的一次盛會。參與人數和獲獎人數都是全年學生活動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學生藝術團在內的學生社團80個,學生中不乏會小提琴、鋼琴、古箏的同學,且有幾位達到八級、十級水平。學生參與各個協會的興趣也很大。可以說,全院師生對文藝生活有著極高的熱情和期盼。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藝術修養及綜合素質。各個高校應當高度重視藝術教育的作用,把藝術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環,大力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普及高雅藝術,讓藝術的氣息充滿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普通的學生都有機會欣賞高雅藝術、參與高雅藝術,構建真正符合學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園藝術。這不僅培養了廣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促進了校園舞臺藝術水平的提高與繁榮,更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藝術教育水平的提高。

    第5篇:藝術文化范文

    【關鍵詞】敦煌文化藝術;影視;傳播

    敦煌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在敦煌考察時曾強調,“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為文化瑰寶,敦煌文化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珍貴的史料價值。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就是通過視聽結合的影視藝術傳播方式傳承敦煌文化,記錄敦煌歷史,呈現敦煌史料。

    一、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現狀

    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成果主要有動畫片《九色鹿》(1981年)與《夾子救鹿》(1985年),電影《敦煌》(1988年,中日合拍),電視劇《大敦煌》(2006年),紀錄片《敦煌》(2010年),電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第5集《飛天》與第25集《敦煌經變畫》(2020年),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第八期之“敦煌大劫案”篇章(2014年),以及網絡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2020年)等。整體來看,目前敦煌文化藝術在影視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動畫片和各類紀錄片與綜藝節目,這也是當前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現狀。近年來,紀錄片與綜藝節目導演不斷挖掘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拓展創作空間,推出了一批符合現代受眾審美趨向的高品質紀錄片與節目,在國內外達到廣泛傳播的效果。近年來,在中國電影年度票房不斷突破400億、500億、600億和電視劇數量與質量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以敦煌文化藝術為主要文化內容的電影與電視劇數量卻屈指可數,現有與敦煌相關的部分影視劇作品也僅限于對敦煌外景地貌的呈現,缺乏有代表性的文化核心內容。從本質上看,影視劇留給影視工作者的藝術創作空間更自由、更多樣、更豐富,傳播力也更直觀、更持久、更深入人心,但目前實際以敦煌文化藝術為主要文化內容的影視劇作品卻較為匱乏。數字化時代,視聽傳播成為時代趨勢,加強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劇創作傳播,打破當前固有的傳播類型現狀,可以更好地傳承敦煌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二、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方式

    影視作為視聽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傳承、傳播敦煌文化藝術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方式主要有紀實性創作傳播、動畫創作傳播、電視節目創作傳播與影視劇創作傳播。紀實性創作傳播主要針對敦煌的史料價值和傳承意義,以高質量紀錄片為載體,以期達到史料價值呈現與文化傳承效果。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2020年播出的電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的《飛天》(第5集)與《敦煌經變畫》(第25集),通過視聽結合的影視藝術呈現出“飛天”運動與自由之美、“敦煌經變畫”色彩與形象之真,吸引了一大批觀眾并受到諸多贊譽。紀實性創作要求在精準把握敦煌文物景貌及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做到表現內容真實生動、傳播形式新穎獨特,更好地傳播敦煌文化,進而提升大眾文化審美力。動畫創作傳播指根據較低年齡段人群特點進行特定創作傳播,如可以推出以敦煌壁畫故事為靈感來源的單篇或是系列動畫片(含動畫電影)。取材自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和《舍身救鹿》兩則故事,創作播出的動畫片《九色鹿》與《夾子救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兒童與青少年。敦煌壁畫故事精彩、內容豐富,動畫創作傳播應以廣大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為主要目標受眾,加強敦煌題材故事文本創作,打造具有敦煌文化特色的動畫作品,使其成為具有現實教育意義及時代特征的系列專題動畫,提升敦煌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綜藝節目創作傳播指根據敦煌題材進行情景式或全景式的節目制作與播出。2020年愛奇藝以敦煌文化為題材推出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類節目《登場了!敦煌》,由知名主持人汪涵擔任團長,與青年藝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在“敦煌有緣人”(其他藝人)的幫助下,集齊徽章,解鎖敦煌謎題。在探索的旅程中,節目嘉賓拜訪并結識了多位敦煌文化藝術領域的名人與專家,探尋敦煌文化藝術的“奧秘”。此類節目以游戲體驗的方式將敦煌文化藝術融入其中,使神秘而遙遠的敦煌文化走進生活、走近大眾,讓大眾感受到敦煌文化藝術的魅力。影視劇創作傳播是指以敦煌文化為主題或主要表現內容的影視作品制作與播出。電影《敦煌》(1988年)和電視劇《大敦煌》(2006年)雖專注于敦煌文化,但從內容與形式來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加上播出時間較早,因此知名度并不高。此外,2002年上映的電影《英雄》,以及分別于2011年、2015年上映的電影《鴻門宴傳奇》《天將雄師》等影視作品都曾在敦煌取景,雖展現了敦煌的地形地貌,但對其歷史文化涉及較少。敦煌作為具有獨特文化藝術資源的大寶庫,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創造成果是進行影視劇藝術創作的獨特資源。在“一帶一路”與西部文化崛起的過程中,打造“敦煌文化”影視IP,推出叫好又賣座的影視劇精品,以此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使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三、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提升策略

    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創作與傳播,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人文精神,體現其審美品質,這需要在傳播策略上仔細斟酌與實踐。經過研究梳理,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的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加強傳播內容多元化表現。首先,豐富人文情懷和人性情感,使敦煌文化藝術更有溫度和熱度。敦煌文化藝術影視作品要以人文情懷和人性情感為原點,進行藝術化加工打造,使影視作品傳播出人文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念。其次,突出民族精神和敦煌精神。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精湛技藝在敦煌壁畫、雕塑、文獻等方面均有所體現,要著重選擇能夠體現團結勤奮、堅韌不拔、執著奮斗的民族精神與敦煌精神的影視作品。最后,體現環保意識與生態思維。文化藝術影視作品創作者要把保護自然和愛護環境的理念藝術化地植根于傳播文本內容中,以點帶面,使觀眾可以產生深刻的生態觀念,形成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存局面。二是借助傳播載體多樣化呈現。新媒體時代來臨,電腦、智能手機、智能平板等移動終端迅速發展,形成了“一機在手,天下我有”的傳播格局。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和B站、西瓜視頻、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及直播平臺也迅速崛起并發展壯大。無論是移動終端還是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平臺,都是傳播載體,區別在于前者屬于設備類傳播載體,后者屬于軟件類傳播載體。敦煌文化藝術可以借助豐富的傳播載體,充分利用移動終端的便捷性和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即時性、碎片化的特點,向大眾傳播敦煌文化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敦煌文化藝術便達到了大眾化與日常化的傳播效果。三是引導創作人員專業化發展。在敦煌文化藝術的影視傳播中,創作人員即傳播人員,只有以這樣的身份自我定義,才能在創作環節帶有強烈的傳播責任與意識。由相關專業人士負責敦煌文化影視創作的籌備策劃、團隊組建、資本投入、經營管理、拍攝制作、宣傳發行、市場營銷等環節,可以借鑒好萊塢創作團隊和國內優質IP系列創作團隊的產業化影視作品生產模式,形成敦煌文化藝術影視創作與傳播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將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在贏得當前國內利好的影視市場的同時,進軍海外影視市場,更加強有力地傳播敦煌文化藝術,促使敦煌文化藝術創造出更大的人文價值和經濟效益。

    結語

    第6篇:藝術文化范文

    從平民百姓到皇室貴族,從物質生活到意識形態,中國人與陶瓷藝術品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愫。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陶瓷藝術有著輝煌的歷史,陶瓷藝術作為中國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她使中國走向了世界,更使得世界認識了解了中國文化。陶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中國陶瓷精湛的制作技藝曾經影響了世界,從而冠以中國的英文名“CHINA”亦即陶瓷,足以證明中國的陶瓷文化在世界上輝煌的影響力和地位。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民俗文化,因此,它與民俗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陶瓷藝術品以自身獨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質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見證。

    朱熹曾說:“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著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馬俑,張揚著力量,張揚著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形象地記錄著那個時期的歷史。“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明清時期的斑斕與柔麗,是社會生活與審美觀念使然。改革開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綜合作用的結果。

    陶器和瓷器是人為制作的物品,它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然反映人的主觀意識,陶瓷藝術裝飾表達了人的自然觀念,人的想象、情緒和理想。陶瓷藝術裝飾精致地表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歷代陶器和瓷器裝飾紋飾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有人類自身,而且在這一紋飾中,總是執著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國陶瓷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歷史的尊重。陶瓷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所映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藝術化的追求,它不愧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中國陶瓷遵循著中國古老的造型法則:“制器者尚象”。“象”是器物形式意味的特定指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象”要既指向形而下的有形之物,又指向形而上的無形之道。在中國古典陶瓷藝術作品中我們看到古代藝術家往往借助器物的造型來尋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深深地沉浸在自然中去體味自然的奧妙。“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宋代大詩人蘇軾的這首題畫詩通過“穴窗窺野鳥”的故事,闡釋了中國人的這種“道法自然”藝術態度。這種虔敬的尊重自然、師法自然的藝術態度千余年來一直貫串在中國古典陶瓷藝術之中。“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圓似月魄墮,輕如云魂起”。“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這些古代詩人歌詠陶瓷的名句中,用來形容古代陶瓷之美的全是大自然的物象與物事:蒼翠的峰巒、皎潔的圓月、飄逸的白云、清冽的霜雪,吟唱的是一種純凈無暇的與自然相和諧的心境。中國陶瓷為中國人創造了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空間,一種情景交融的空間,一種氛圍和一種氣象,讓人心境平和、身心合一地去親近自然,去與萬物和諧。

    中國陶瓷文化,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中國陶瓷藝術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中國陶瓷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歷史的,更是現在和未來的。在世界上,中國陶瓷是一種象征,其文化精神超越了時空的限定。中國陶瓷藝術有近萬年的歷史,它的遺存無比豐富,這是任何其它門類的藝術品種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它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而深刻,可以說中華民族將她最內在的本質、她對生命的感悟、對自然精神的心領神會,完美地表現在了它的博大豐厚的陶瓷藝術中。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蕓蕓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中國陶瓷文化散發出沁人心肺,震撼著現代文明的火與土的結合,是人類在藝術史上瑰寶。

    (作者單位:景德鎮陶陽路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學院)

    第7篇:藝術文化范文

    【關鍵詞】羌族文化 釋比文化

    一、藝術與巫術

    羌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羌族的族源來自我國古代的西羌,最初居于西北河湟一帶,大約在秦漢之際,其中一只遷來岷江上游,一直傳襲至今。我國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中的各民族,他們的族源均與古羌有著聯系。羌族迄今信仰原始宗教,巫師稱為“釋比”。

    羌族是一個信奉原始宗教,信封“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的民族。依羌人觀念,視天地日月,山川樹石為神,篤信大自然有無數法力無比、威嚴神圣的神靈治理期間。受這種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災納福、驅疫解厄以及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儀禮和民族習俗。在羌族社會中,年中祭山、祭廟、還愿祈福,都有定規祭日。在眾多的祭祀活動、生活禮儀中,不但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議程、儀規。且必請一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能任主持,擅長占卜、能驅鬼邪,并且能歌善舞,唱誦經典,還能編演由上述神祇、先祖、民族英雄業績為故事的十個、傳說與戲劇表演的人,出任主祭。這種人,就是所謂的釋比。因此,這些被羌族稱為釋比的人物,受到羌族社會的尊重與愛戴。而釋比者,以及由他們傳出的精神與文化的信息,給予了羌族社會巨大影響。

    因此釋比與釋比文化也是羌族社會中頗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現象。

    羌族釋比的主要社會職司是祭司,是民間巫師。他是羌族祭祀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但在他主持祭祀禮儀,從事禳災解厄、施展巫術驅邪,操辦婚喪嫁娶的各種儀禮過程中,也借助各種藝術表現手段,體現著釋比乃是集音樂、舞蹈、戲劇表演于一身的民間表演藝術家的作用。

    二、釋比的音樂

    作為“演唱、演奏家”,釋比在主持法事時,要念唱請神經、解穢詞、消災經,并誦唱民族史詩和民間故事傳說。若是喜慶婚禮中,要唱喜歌、酒歌,主持喪葬祭祀,要唱誦喪葬詞等。而且,在各種演唱中,都要敲擊羊皮鼓,撥浪鼓,或率領一個小型樂隊做伴奏音樂,氣氛性音樂、或作為念誦經文的節拍與過程。尤其在跳羊皮鼓舞時,此舞為祭祀性舞蹈,釋比跳時無樂曲、無歌唱伴隨,只有羊皮鼓、相盤兩種打擊樂器,敲擊不同的音響、節拍為舞蹈伴奏。釋比變法器為樂器,發揮音樂功能,其演奏伴奏的作用,更是明顯。在個別地區還有多聲部民歌演唱。釋比在這些活動中,或為主奏員或似樂隊指揮,指導整個樂隊的演奏。這種以演唱為主、主奏打擊樂,是實際上的樂隊指揮,充分顯示釋比是一位民間音樂的藝術家、指揮家。而且,通過他的祭祀中發揮的音樂作用,也繼承傳播了羌族民間聲樂器樂的演奏藝術。為保留、承繼羌族古老的民族音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釋比的表演

    作為“民間舞蹈家”,釋比舞蹈表現的形態是有目共睹的。羊皮鼓舞是每年四月初一、十月初一舉行羌族祭山會歡度羌歷年,由釋比必定安排的一個儀式程序。屆時,釋比頭戴金絲猴皮帽,左手拄神杖、右手執響盤,率領一隊人手執羊皮鼓的釋比,圍著“山王塔”莊嚴起舞。有的地方還用此舞,于靈棺前,圍棺而跳,以送死者,或謝賓客。也有安葬完畢,仍請釋比到家,在室內堂屋、寢室擊鼓跳動,以驅逐晦氣,迎來吉祥。

    作為“戲劇表演者”,釋比在祭司職司中的表現,可以任其為民間音樂家、民間舞蹈家。說釋比是戲劇表演者,這是從釋比在法事儀式中的表現而提出的。釋比在主持各類祭祀禮儀活動中,不但要主持儀式,要開壇誦經,在一些大型祭祀活動中,不但要講頌民族史詩的光輝業績,并還要演唱由上述史詩、英雄傳統而演化出來的同民戲劇或插演娛人為主、神人共樂的戲劇劇目。這就是說,要演出“釋比戲”以娛深、娛人。事實證明,釋比者作為戲劇表演者是客觀存在,是其形態尚處于戲劇萌芽狀態而已,還須說明的,釋比者不僅在羌族歷史文化,詩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傳承上有著極大的功績。而且對羌族的民間歌舞、戲劇藝術的傳承上有著極大的功績。而且對羌族的民間歌舞、戲劇藝術的傳承發揚,也有著很大的貢獻。

    第8篇:藝術文化范文

    摘要: 本文通過對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服飾特征進行大致論述,來闡釋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產物,只有以古老中國的傳統文化為設計源泉,創作出凝結著中華民族神韻和精神風采的現代服裝,才能推動輝煌燦爛的中國服裝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現代時尚的殿堂,只有讓世界從我們民族的當代服飾中看到更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民族服飾才能夠真正成為世界的。文中并舉出在服裝設計中運用的較為精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水墨畫與剪紙加以論證說明。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服裝設計;結合與融合

    中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疆土遼闊的國家,更是文化古國,中國素有“衣冠禮儀之邦”之稱。中國的服飾藝術是中國深厚人文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數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歷練與發展,取得了如今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各個朝代、各個地域、各個民族及各個階級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具有時代特色的服飾制度與服飾風俗。并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可參考對象,很多元素更是可以在現代設計中加以應用,這就需要如今的設計師對中國的服裝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時刻懷揣一顆敢于探索與發現,敢于創新與實踐的中國心。

    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那么何為中國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載體,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鮮明的民族特征,這些文化符號從原始氏族的圖騰、商周的象形文字、秦漢的印章到形形的民俗圖形、吉祥紋樣,構成了民族文化的符號系統。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多彩,為服裝設計創作提供無限的靈感源泉。尋找體味本民族各種文化差別,用現代的語言解讀其中不同,用現代的手段表現這種差異,用現代的技術體現這種個性。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多元化的設計日漸發展,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這些傳統和特點無疑會在設計師的身上打下烙印,并將其注入自己的設計理念,必然會使設計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成為現代服裝設計師展示中華文化的藝術特色和美感,塑造獨特服裝造型的重要手段。這些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是現代服裝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源泉。學習借鑒民族服飾文化應當是每一個設計師都不可忽視的課題。又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回眸中國悠久的服飾發展,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雖在漢朝確立,但其得到重大發展的階段卻在唐代和清朝。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后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深刻意蘊。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后,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承襲歷代服飾發展的,都逃脫不了繼承、延續、革新的緊密關系。不僅中國古代各朝服飾如此,中國現代的服飾也延續著這樣的步伐。在現今世界文化如此頻繁的相互影響下,中國的現代服飾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創新、個性化、商業化、強烈的民族風格等等成了如今服裝的代言詞。

    藝術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們的創作之根就是中華民族之根!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很多優秀哲人的思想,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思考形式,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眾多的表現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去詮釋,用現代的語言去解讀,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多元傳統文化將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靈魂。不管承認與否,我國傳統多元文化與歷史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和創作觀。

    從傳統服飾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獲得各種時期的配色、材質、圖案以及精美絕倫的傳統工藝。閃耀的巾式面料,艷麗的民族色彩,傳統的鳳凰、牡丹、祥龍等中國吉祥圖案,精致的刺繡、滾邊、盤扣,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地被設計師們運用在時裝設計中,成為表現中國風情的重要手段。對于傳統圖案可以較自由地運用打散、切割、錯位、變異等方法,將這些新元素進行新的設計重組,達到一種獨特的效果。例如香港設計師張天愛,在她的設計中選用了鮮艷的晚清時期龍案蘇繡,這種元素與前衛極端的西方妝扮相融合,另類的訴說著現代生活對傳統東方情調的懷念。在運用元素時,必須從整體考慮,服裝的造型、材料、色彩、圖案、細節、飾品以及人體形態、化妝都要在一種格調下統一起來。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推陳出新,把傳統與現代融合,創造出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需求的服裝。

    當我們追溯傳統文化的淵源,民族服飾的特色,去解釋當前的服飾現象和當代的服飾風格時,可以看到,現代服飾并不是所處時代僅有的和自發的創造,而是歷史進化的產物、傳統文化的延伸服飾設計的藝術表現力需要豐富的文化內涵來支撐,沒有文化積淀的作品是蒼白無力的、淺薄的。因此,傳統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內涵,是現代服飾設計中的靈魂文化,傳統文化深厚的藝術美感,是現代服飾設計創作的靈感與激情源泉。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國畫、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剪紙刺繡等數不勝數,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若我們把這些元素巧妙地運用到服裝設計中去,用現代的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借助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形象地表述,比如中國獨有的一種繪畫形式――中國傳統水墨畫。水墨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首先體現在水墨藝術有的簡潔的形式語言,即“計白當黑”的樸素形象。水墨藝術簡約的畫面不等于簡單,而是形象簡捷,寓意豐富,妙在以、極少的要素表達最多的信息。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運用的就很多了,在服裝中留白的運用,淡墨與濃墨的和諧組合,服裝整體造型抑或圖案純粹簡潔而又豐富,磅礴大氣而又飄逸非凡,大面積的白與或濃或淡不同層次的黑制造出脫俗靈動的意境,將中國畫筆墨的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感。這又為何不能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服裝設計的經典融合呢?再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剪紙藝術,它是中國民間美術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是民間美術的基礎,更是能為服裝設計錦上添花的重要課題。剪紙藝術造型體現了人類的豐富設計思想,既有直觀的圖形,又有內涵豐富的特定文化,它與服裝設計水融,是物化了的藝術符號,表達了一系列的社會意義,是民族的思維群體同化的藝術符號。我們面對如此豐厚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再認識、再發掘,準確把握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和中國審美精神的內涵。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學中的審美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服裝設計思想,而服裝設計思想反過來又影響著傳統文化審美觀念。服裝作為一種不論是原始時期主要以遮羞保暖為主要功能或者現代人們所追求的個性化符號性等更高層次追求的體現和人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中華五千多年文化做鋪墊,放眼世界,無論從款式造型上吸取營養,還是在設計意識及設計形式上,我們應底氣十足,將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的服裝設計領域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論傳統文化對影視服裝的影響與作用,《電影評介》2009年19期。

    [2]論中國元素與現代設計,《上海工藝美術》2010年01期。

    [3]關于中國元素概念的論述,《文學教育(上)》2011年08期。

    第9篇:藝術文化范文

    樂都區第五屆

    梨文化藝術節收入創新高

    4月16-18日,海東市樂都區第五屆“碾伯·寨子”梨文化藝術節在樂都區碾伯鎮下寨村梨園盛大開幕。本屆梨花節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推進環境衛生治理,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為宗旨。三天來,我區共接待游客15.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00萬元,這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本屆梨花節是由海東市樂都區人民政府主辦,區文體旅游廣電局和碾伯鎮人民政府承辦。活動當天,吸引了近萬名游客前來觀賞。除賞花以外,還有詩歌朗誦會、婚紗攝影展、酒文化擂臺賽、旗袍走秀、太極拳表演、地方曲藝展演、器樂演奏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擁有五百多畝的生態梨園,吸引了八方游客前來賞花游玩,樂都區梨文化藝術節成為樂都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本屆梨花節活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短程旅游引主流。本地游客出游熱情高漲,其中自駕游游客數量劇增,外地游客以省內周邊城市為主;二是周邊農戶產業帶動明顯。每戶農家提供的農家飯、品農家菜、買農產品等帶動了景區內農家樂及農戶家的發展,使農戶們在經濟效益上得到提高。三是旅游消費帶動明顯。梨花節期間,我區酒店、餐飲、星級酒店等收入明顯增長。四是旅游市場秩序井然。旅游、交通、公安、市場監管、消防等有關部門嚴格執行專人值班制度,確保了梨花期間旅游市場安全。展示樂都鄉村旅游的優美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国产91青青成人a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麻豆精品传媒成人精品|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欧美综合乱码精品成人网|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香蕉|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