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眾音樂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韓流,文化,韓國
1.中國內韓流的定義
韓流是中國媒體為了描述韓國歌手在中國的演出受到中國青少年熱烈歡迎的熱潮所創造的新造語,媒體原封借用了此詞。
韓流包括狹義的韓流與廣義的韓流。狹義的韓流是哈韓族熱愛媒體在中國所宣傳的韓國大眾文化(以電視劇、歌謠為主),以及他們喜歡韓國藝人,學習韓國語,渴望去韓國的現象。但是考慮到中國的人口及面積,僅僅這樣定義韓流未免有些簡單,并且說其是一種現象也有些不足。廣義的韓流是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縮略語。現在韓國大眾文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電視劇出口,歌手的演出,而是向中國人展示了韓國的傳統文化。另外,韓國文化在向中國出口的同時,中國文化進入韓國市場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
韓流剛進入中國時,很多人認為它只會在一群無知的新人類間流行一段時間,繼而就會消失。也有人認為盡管從韓流的演出場面和韓劇的收視率上等來看,人們對韓流的熱情高漲,但韓流沒有給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任何影響。事實上,韓流存在東南亞的每個角落,韓國藝人的活動對提高韓國的國際形象產生很大的作用。
2.中國內韓流的原因
2.1 位置和宗教
中國和韓國從地理位置上相近。在韓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自韓國建立之日起到日本占領前兩國不僅在政治領域,而且文化領域和經濟領域也互相影響。中國到清朝為止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與西方不同的獨特的東方文化,并給周邊國家帶來了深邃的影響,起到了中心國家的作用。論文參考網。而韓國在歷史上堅持國家自主的同時,為了國家的發展,積極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這一先進文化也曾傳到過日本。論文參考網。作為半島國的韓國,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以中國為跳板,引進大陸文化,因此中國文化對韓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形成韓國傳統的基礎是儒教文化。儒教產生于中國,傳于韓國。韓國以儒教為基礎形成所有的生活文化。不論是統治秩序,禮儀,還是價值觀等都基于儒教。歷史上韓國和中國的關系主要是韓國在中國影響下發展。而隨著西方文明開始興盛以后,這種狀況有所改變,韓國大力吸收西方文化并得以飛速發展。人民大學某教授稱現在中韓兩國間的交流似乎比兩岸間的交流更為廣泛深入,并指出韓流的存在是必然的。
2.2 韓國大眾文化的特性
韓國大眾文化的特性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調諧,并始終細致而現實的反映對社會的關心,對人生的關照及對生活的濃厚興趣。這也是韓國大眾文化吸引中國人的原因之一。中國曾試圖模仿韓國電視劇并制作了幾部青春劇,但是少了幾分韓劇中的那種既新鮮又具有生動感的生活情趣。即使模仿韓劇中的人物、服裝、內容、音樂、觀點等,最終還是失敗了。韓劇所體現的時尚,幽默與社會世態及文化含義使我們感受到了東方文化特有的魅力。
韓劇與歌謠的主題思想由于具備西歐文化的趣味形式,又具有東方文化的幽默與
勸善懲惡等思想要素,所以既不輕薄也不低俗,也正因為這一點,中國人對其毫無排斥感,相反能從中體會出快樂與趣味。特別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的新一代在優裕的經濟環境長大,韓流的傳來符合他們對文化感性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對西方的音樂,在感覺上有相當大的異質感,而韓國由于把西方的音樂與東方的情致、文化相結合,適應了新人類的文化要求,因此得到了強烈的響應。
2.3韓國政府的支持
作為提升韓國國際形象的手段—韓流,為了維持其可持續發展,韓國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韓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極力協助韓國藝人在中國的演出和出版唱片等。最近在韓國漢城成立了名為“韓流發祥地”的組織,并積極籌劃在中國成立“韓流體驗館”。
3.韓流的影響
3.1 對韓國的影響
韓流附帶著經濟效果。直接的效果體現在韓流的主要形式光盤、電視劇、電影、游戲等及相關產品的出口額增加,間接效果體現在通過對電視,電影中所出現的轎車、手機、服裝、家電用品的了解,提高了人們對韓國產品的購買欲望。同時,人們關心韓國歌手所用的各種用品,如化妝品(技法)及發型等。另外游覽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地能使一般觀眾仿佛置身于劇中,成為劇中的主人公,因此這些拍攝地成為了有名的觀光勝地。論文參考網。對于藝人們來講,既有當地的商業拍攝邀請,也具有向當地進軍的基礎。通過大眾媒體,電影、電視劇及流行歌曲,韓流熱潮的傳播速度較快,加上追崇的對象是年輕人,其強度也較深。韓流波及效果如此之高,以至于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了韓流熱風。
3.2 對中國的影響
3.2.1經濟方面
韓流對中國的影響很多。首先是經濟方面。在這里,筆者借一例子加以說明。最近中國移動通信模仿韓國移動通信,推行移動通信與網絡間的連接。這超出手機的本身服務界限,屬于市場營銷的一個重要手段。中國國內20多家手機廠商在激烈的競爭中使出渾身解數,各自提出不同特色的服務。在華手機企業摩托羅拉公司已經被在這領域中突出的中國波導公司超越,奪走了其中國手機業老大的位置。
3.2.2衣食住方面
由于受韓流的影響,對韓國明星的狂熱和社會生活的巨大壓力,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外貌。與中國相比,韓國的物質生活更加富裕,美容手術也相對發達。這也中國人樂于韓國式美容的原因。
另外,在中國青少年當中出現了學習韓國語的熱潮及韓國留學熱。這無疑也是受韓流的影響。北京外國語大學一名2年級學生說不會韓國語的人只能對韓國文化一知半解。最近想到韓國留學的年輕人猛然增加,據韓國教育部統計,中國留學生以4.4746萬人占在韓國際留學生的70%。
韓流就其本身來講,具有持續性的意味,也包含一時流行的意味。但是從韓國電視劇不斷出口中華圈,韓國藝人進軍中國的態勢,以及韓國演藝策劃人的長期而縝密的對中國市場的攻略來看,韓流具有可持續性的可能性。在中國,韓國的大眾文化符合中國人的文化要求并以多種形式迅速發展。韓國為了使韓流在中國得以持續發展,積極發揮韓國大眾文化的特性,并通過中國媒體極力擴大韓流在中國的影響。
韓國正在實行這樣一套方案,利用韓國的明星效應,占領以哈韓族為主的青少年商品市場,隨著韓國藝人在華的知名度的提高,通過產品廣告及廣播,電視等手段不斷進軍中國市場。
我們不應該把韓流看成韓國文化單方面在中國的流行,而應該站在中韓文化交流
的高度上,以韓流為契機,促進中韓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我們應該通過文化方面的持續性的合作,增加兩國人民間的關心與理解,謀求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參考文獻】
[1]???.??(Koreanwave)? ?? ?? .2002.
[2]陳飛 .韓流. 現代出版社. 2000.
【關鍵詞】音樂;網絡;傳播;發展
隨著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傳播的全新形式。互聯網以完善的功能實現了資源共享和信息的交換,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各種資源得以共享。網絡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改變。互聯網音樂資源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載體,既有突出的積極作用,又有其局限與缺陷。
一、網絡與音樂傳播
“音樂是這個聲音世界的一部分,一種基于時間上的聲音組織藝術。”[1]“音樂是感情生活的音調摹寫。” [2]音樂傳播是指音樂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傳播媒介來構建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橋梁。可以說音樂傳播是音樂現象得以存在,音樂作品得以實現其功能的一種社會行為。由于傳播,使得音樂從自己到他人,從個人到多人,屬于信息的共有化過程,具有交流交換擴散的性質 ,傳播離不開社會關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又體現一定的社會關系,傳播必定是一種互動性的行為活動,傳播要達到效果必須要雙方都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傳播是一種行為,一種過程,一種系統。
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綜合性傳播手段、整合傳播模式、多元化傳播者以及跨國傳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文化理念。音樂網絡傳播在傳播中除了傳播音樂作品外,還傳播音樂的創作、演奏、制作技術,傳播各種音樂新聞、學術論文、創作思想,以及提供各類音樂軟件的共享服務等。這種音樂的傳播方式,把每一個人所面對的計算機世界,變成了一個音樂的虛擬大社區。 音樂的網絡傳播,既具有上述傳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即即時性、反復性、時差性、主動性、交流性、自由性。由此必然帶給人們音樂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并最終使得整個音樂藝術范式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給當代和未來人類的音樂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相比以往的傳播方式,網絡音樂具備無限的可重復性,這是電視等其他音樂形式所沒有的。網絡中的歌曲可以被反復欣賞、下載、復制、傳送,網絡音樂的反饋不僅是及時的,更是雙向甚至多向的,這使得網絡音樂具有其他媒介無可比擬的互動性,音樂制作和傳播的成本也較以往大大降低。
二、網絡對音樂傳播的影響
網絡傳播的高速、廣泛和即時性,導致了音樂創作觀念的豐富和前瞻性。互聯網絡為人們構筑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現實”世界和信息寶庫,使得藝術創作可以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便利,迅速獲得當今世界不同風格、各種類型的藝術信息和音樂作品。可以說,當今藝術創作者的視野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開闊和廣博。反過來,音樂藝術作品一旦問世,就有可能隨著網絡和其他媒體傳遍世界的任一角落,藝術創作者可以很快收到受眾的反饋評價,與他們展開雙向的交流和藝術觀念的碰撞。
其次,網絡傳播推進了音樂創作的個性化、自由化。網絡是一個自由空間,網絡的創作和傳播具有極大的自由度,每一個創作者都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藝術激情,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語言的探索和創造并直接進行自由的傳播。傳播中的人為導向、人為干擾基本消失了,創作者也不必考慮某些組織、個人的肯定和愛好,其個性化創作思想、創作觀念得到極大解放,從而創作產生大量不同特色、獨具一格的網絡原創音樂作品。
再次,創作觀念的生活化、娛樂化。作為大眾傳播的強勢媒介,網絡傳播在引導大眾的藝術接受、消費過程中,促進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相互親近,藝術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神領地,而成為當代大眾可以共享的日常生活對象。這種藝術與大眾日常生活的廣泛對話,直接促使音樂創作走向生活化、娛樂化。多數作品以通俗易唱的生活化曲調和趣味幽默、娛樂搞笑的歌詞為主,表達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自娛自樂,展現的是藝術的消費功能和大眾娛樂功能。從宏大敘事到日常生活、從心靈審美到感官消費,音樂藝術的創作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三、互聯網對于音樂傳播的作用與價值
互聯網是一個面向公眾的開放系統,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而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自愿地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構造出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成果,并允許他人去共享自己的勞動果實。互聯網的運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使人們能夠更加迅速地了解周圍世界。它不但極大減少了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和失真,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而且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互聯網“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個世界性的圖書館和第一個全球性論壇。任何人,無論來自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時候,他都可以參加,互聯網永遠不會關閉。而且,無論你是誰,你永遠是受歡迎的。你不會由于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穿戴、不同的而被排擠在外。在當今的世界里,唯一沒有國界、沒有歧視、沒有政治的生活圈屬于互聯網。”[3]通過網絡的傳播,使更多更好的音樂得到最大限度的擴散,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美好的音樂,使音樂創作、表演、接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音樂的發展突飛猛進,促進了當代藝術的發展。
音樂屬于精神生產范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其物質材料的運用,技術結構的掌握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向,亦顯現出它的較為復雜的精神創造價值。網絡傳播對音樂創作觀念帶來的變化具有普遍的意義,這種從經典到通俗、從審美到娛樂、從精英到大眾的變化,已逐漸成為當代音樂藝術的基本現象,為此我們必須要在理論上重新審視,在實際上做出更為有效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羅杰?卡曼.音樂課[M].海南出版社,2004.3
[2]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6
[3]趙宋光.論音樂的形象性[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7.2
[4]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研出版社,2004.10
[5]戴里克?柯克.音樂語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3
論文摘要: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表現出了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但是其悲觀性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基于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和文化因素這三個語境中生成的。
文化工業,在當代
三、文化因素
(一)歐洲中心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原先是在歐洲的文化背景下成立的,而歐洲的文化有很深的古典文化、高雅文化的傳統,與大眾文化截然不同。由于深受此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當法蘭克福學派被驅逐到美國這一無古典文化傳統的國家時,他們所見到的 自然 就是一派大眾文化的跡象。自然,其成員對大眾文化極度的不適應,甚至存在難以克服的偏見。以阿多諾為例,馬丁·杰就特別指出:“在他的星叢中,頗令人吃驚的是第三顆星,那就是上流文化街守主義,盡管他有馬克思和 現代 主義的傾向,但如果不把第一沙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的復古的反資本主義考慮進去,就很難充分理解阿多諾。他對大眾文化的內在反感,對官僚統治的強烈亂視,以及對技術的工具理論的無限厭惡,都是一種意識的標志,退種意識形成于對德國上流社會衰落的覺悟,他的思想中反映出深深的悲觀主義潛流。133229.cOmn(a)(12)“對于在流亡時期遭際的各種土生土長的 藝術 形式,他都嗤之以鼻。歸跟結底,歐洲中心主義使阿多諾決不會同情美國人,更不用說同情西方之外的比較原始魷文化形式了。a(a)(185)從阿多諾的一段苦澀的表白中,也可以看出其隱含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寓意。“在美國,我從文化邊界的天真中解脫出來,獲得了從外部看待文化的能力。這里提供我意j’%到的一個例子:與我而言,盡管所有的社會批評與意識都有 經濟 優勢,但是絕對的精神關聯物卻總是自明的。在美國,我被告知的自明性不再具有任何合法性,與精神相關的東西不會得到明確的尊重,不像中歐和西歐,這種尊重滲透在所謂的受 教育 階級那里;這種尊重的缺席導致精神朝著批評的自我決定方向出發。m(3)(25)阿多諾在這里雖然沒有提到大眾文化,但是以歐洲人的眼光看待美國文化并拿歐洲文化與美國文化作對比的意圖卻是一目了然的。在這種比較中,他還是傾向于歐洲文化,因為美國文化本來就缺少歐洲文化中無需證明的“精神”,人們對“精神”缺少必要的敬意。難怪,阿多諾雖已取得了美國國籍,但是從來沒有真正在他選定的環境中感到安然自得。針對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對大眾文化一向持有的不屑一顧的態度,馬丁·杰在《辯證的想象》一書中,曾經形象地把他們說成是‘舊耳曼的‘王公貴族’(german`mandarins’)"。由此可知,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等人骨子里充滿的是一種守舊意識。
(二)藝術氣質
阿多諾從小就受 音樂 的熏陶,母親和居家未嫁的姨母阿加泰一起循序漸進地向他灌輸音樂知識,使他在孩提時代就迷上了音樂。并且隨著年齡增長,他對音樂的這種迷戀經久未泯。除了學習音樂,阿多諾還練習鋼琴,得到了幾位鋼琴教師的指導,最終能彈一手的好鋼琴。從阿多諾的教育背景和知識譜系中可以看到,全部都是與“高雅文化”相關,長期浸于這種文化當中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而一個人的知識構成影響著他對事物的認識。從高雅文化的角度看,大眾文化難免就是一種低級文化,阿多諾對爵士樂的敵意就源自于先天的審美趣味。這也是他對大眾文化進行批判的原因之一,雖不是主要原因。這樣就形成了藝術(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對立模式,并且藝術本身具有的烏托邦功能和救贖的可能性卻因為大眾文化的破壞而破滅了。在阿多諾的眼里,文化 工業 的世界已完全沒有了希望,他的工作只能是對大眾文化的極力貶損。他嘆息到:“除了絕望能拯救我們之外就毫無希望了。”“只有拒絕贊美現狀,才有可能保存一個未來:在那時,寫詩將不再是野蠻的行為了。n(6](338)
(三)表述方式
阿多諾采用夸張的手法。阿多諾深受精神分析學的影響,馬丁·杰把精神分析學也歸為阿多諾多種星座中的一顆星。阿多諾在(最低限度的道德》中說:“精神分析學中除了夸張的東西之外沒有什么真實的東西。”因此,不排除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不受精神分析學這種夸張手法的影響。并且阿多諾本人也為之辯解,認為任何有效的認識的基本成分都是“夸張的因素、對對象過火的因素、自我超然于現實力量之上的因素’s。[4](58)0。夸張意識是純粹現實的東西的抗衡力,因此應當是任何有效的認識論的補充。n(4](87)所以,同樣不排除他傾向于用極端的語匯宣講自己的批判理論。同時,促使阿多諾傾向這種夸張式語言的另一原因是,文化工業造成了語言的工具化,語言成了單向度的,它不能表達否定,不能再抗議壓制,與揭示意義相反,言說除了成為社會中統治力量的工具外,什么也不是。“擺脫神話學影響的語言,作為整個啟蒙過程中的因素,又返回來具有了神話般的魔力。語言詞匯與內容相互區別和分離開來。如痛苦、 歷史 、甚至生活這些概念,變成了抽象和失去了這些內容的空詞匯。is[7](36)從上面的分析中,筆者認為,為了擺脫這種單向度語言的束縛,阿多諾除了采用夸張式的語言,已經決無其它途徑能抵制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統治了。另外,疏于或不屑于做進一步的資料收集分析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習慣于逞思辨推理之能,長于在“總體”上做宏大敘事的文章,結果就把許多必須注意的細節或者丟棄,或者簡約化,甚至可能壓根不知。
關鍵詞:音樂藝術網絡傳播創作觀念
一
音樂的傳播既是音樂得以產生和生存的原動力,也是推動音樂藝術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國際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綜合性傳播手段、整合傳播模式、多元化傳播者以及跨國傳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為網絡傳播子系統的音樂網絡傳播,在傳播實踐中除了傳播音樂作品外,還傳播音樂的創作、演奏、制作技術,傳播各種音樂新聞、音樂學術論文、音樂思想,以及提供各類音樂軟件的共享等。這種音樂的傳播方式,把每一個人所面對的計算機世界,變成了一個音樂的虛擬大社區。
音樂的網絡傳播,既具有上述傳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即:“即時性、反復性、時差性、主動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語)。此外,我們認為,基于網絡傳播的強大效應,以及復制技術的廣泛運用,導致“文化的生產被驅回到一種精神空間之內,但這種空間不再是舊的單個主體的空間,而是某種被降低了的集體的‘客觀精神’的空間”(弗·杰姆遜《后現代主義,或后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又如阿多諾所批判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藝術的審美深度、個性價值、歷史感等“經典”標準逐漸“削平”,大眾娛樂功能和商品消費功能得到大大加強。再者,由于傳播技術、使用環境、欣賞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樂網絡傳播只能以在線獲取(pull)為主,而非在線欣賞(take),如曾遂今所講的只不過是“音樂復制的自來水效應”罷了。由此必然帶給人們音樂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并最終使得整個音樂藝術范式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給當代和未來人類的音樂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二
如上文所述,音樂的網絡傳播將給音樂藝術的創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變化,促進當代音樂藝術的發展和范式轉換。對音樂藝術創作觀念而言,其影響和變化具體表現為:
首先,創作觀念的豐富性、前瞻性。網絡傳播的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資料、信息獲取的廣泛性和即時性,導致了音樂創作觀念的豐富和前瞻性。互聯網絡為人們構筑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現實”世界和信息寶庫,使得藝術創作可以坐享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便利,迅速獲得當今世界不同風格、各種類型的藝術信息和音樂作品。可以說,當今藝術創作者的視界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開闊和廣博。反過來,一部音樂藝術作品只要問世,就有可能隨著網絡和其他數字多媒體傳遍世界的任一角落,藝術創作者可以很快聽到、看到受眾的評價,與他們展開雙向的交流和藝術觀念的碰撞。與不同地域、不同專業、不同目的的人們的交流和互動,將極大促進創作觀念的豐富性和前瞻性。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交流帶來的藝術創作的觀念和創作意識的趨同,對藝術創作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
其次,創作觀念的個性化、技術化。網絡是一個自由空間,網絡的創作和傳播具有極大的自由度,每一個創作者都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藝術激情,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語言的探索和創造并直接進行自由的傳播。過去傳播中的人為導向、人為干擾基本消失了,創作者也不必考慮為了博得某些組織、評委的肯定和愛好,其個性化創作思想、創作觀念得到極大解放,將會創作產生大量不同特色、獨具一格的網絡原創音樂作品。另外,在音樂網絡傳播中,技術對音樂創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許多以前難以實現的個性化藝術構思和設想,通過網絡及數字多媒體技術與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協同配合,現在已經可以做得干凈利落、無懈可擊了。如利用計算機動畫制作、音樂制作、音頻處理的技術優勢,創作出現了大量的flash音樂文件,把音樂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同時,技術的進步和使用也加深了人們對技術的依賴性。
再次,創作觀念的生活化、娛樂化。作為大眾傳播的強勢媒介,網絡傳播在引導大眾的藝術接受、消費過程中,促進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相互親近,藝術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神領地,而成為當代大眾可以共享的日常生活對象。這種藝術與大眾日常生活的廣泛對話,直接促使音樂創作走向生活化、娛樂化。比如《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特務小強》《芙蓉姐姐》《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等網絡歌曲,多數作品以通俗易唱的生活化曲調和趣味幽默、娛樂搞笑的歌詞為主(歌曲常被稱為“口水歌”;歌詞如“翠花,上酸菜”以及“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等),表達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自娛自樂,展現的是藝術的消費功能和大眾娛樂功能。從宏大敘事到日常生活、從心靈審美到感官消費,音樂藝術的創作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最后,創作觀念以大眾(受眾)為本。“當代藝術不僅僅要求觀眾證明自己,而是要激發觀眾,并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觀眾的支持”,“今天的作品并不需要成為絕對權威或受人頂禮膜拜,它們把觀眾作為朋友”(杜夫海納《當代藝術科學主潮》)。在網絡傳播和網絡藝術中也是如此。雪村、香香、龐龍、楊臣剛等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一夜走紅,無不是網絡大眾的點擊和支持所賜。同時,網絡傳播非常強調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參與性,強調溝通。這種傳播過程的交互性和大眾評價的巨大威力,使得創作者(藝術家)為了贏得更多的支持率(點擊率),將會盡可能地從大眾的層面出發,以大眾的審美標準為本,創作更多適合大眾藝術情趣的作品,即所謂的“民間性情之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大眾(受眾)為本的創作觀念,與接受美學的基本立場、觀點相一致,延續了文藝理論從“作家創作——作品文本——讀者接受”的歷史演進,也進一步提升了網絡傳播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結語
筆者認為,網絡傳播為音樂創作觀念帶來的變化具有普遍的意義。這種從經典到通俗、從審美到娛樂、從精英到大眾的變化,已逐漸成為當代音樂藝術的基本范式。為此,我們有必要在理論上重新審視,在實踐上作出更為有效的探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流行歌曲演唱 審美意識 大眾文化 學術綜述
2010-2013年度,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載的關于流行歌曲演唱研究的論文共16篇。總體上表現出研究思維和研究角度多元性的特點。通過對以上論文資料的整合、梳理,它們主要是從當代流行歌曲發展的審美意識、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流行歌曲演唱在我國高校教育中的發展等角度來進行研究。提出的新觀點豐富了我國流行音樂研究的成果,對我國流行音樂理論研究方面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將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篇進行論述。
一、當代通俗歌曲發展的審美意識
自1927年中國流行音樂誕生以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發展道路頗為曲折。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得到全面復興并迅速崛起。目前,流行音樂已從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邊緣地帶走上了中心舞臺。而流行歌曲更是占據了最主導的地位,引領著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潮流,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更理性地思考,更加注重它在社會環境中的引導作用。
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暨南大學2012級博士生曹樺發表在《音樂創作》2013年第7期的《當代流行歌曲演唱發展的審美期待》一文中,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對流行歌曲演唱在流行歌曲乃至流行音樂的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進行研究。在他的論文中,第一部分寫流行歌曲演唱審美嬗變,第二部分寫流行歌曲演唱的審美缺失,第三部分寫流行歌曲演唱的審美期待。曹樺認為“目前流行歌曲演唱的最大悲劇是‘把當美感,這種美感實際上是一種錯位’――現在有不少流行歌曲,在歌詞的內容上俗不可耐”而對于流行歌手來說,美學的修養和美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這種“錯位”便體現出中國當前流行歌曲演唱中審美的缺失。
“審美期待”于目前面臨“審美流失”現狀的中國流行音樂而言,尤為重要。曹樺把流行歌曲演唱的審美期待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一)歌唱形態給人以最為直接的感官沖擊,歌者不僅要聲音能要受眾感到和諧,歌手的動作姿態、著裝要能養眼。
(二)歌唱內容和情感表達要悅情。情的表達要有技巧,要有方法。
(三)氣質表現要悅心。
(四)歌唱神態要悅神,“悅神是審美形態的最高要求”。中國傳統美學特別強調藝術的神韻和意境對人的精神的影響。
基于曹樺博士在這方面的思考和探究,認為流行歌曲演唱的審美缺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目前以商業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的,對流行歌手的包裝更多體現在以奪取觀眾的眼球為主,對于歌手的包裝往往重外形而非聲音品質及音樂素養,如此這般,流行音樂難免被誤解為茶余飯后休閑調侃之佐料,相較于嚴謹且更具藝術內涵的藝術歌曲而言,流行歌曲更一度被等同與膚淺粗陋的“口水歌”。這些都是對流行歌曲的盲目認知。
二、流行歌曲演唱的技巧
在中國當代流行歌壇中,對于如何唱好流行歌曲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專業人士大多數認為“要唱好通俗歌曲,必須先學美聲”,非專業人士大多數則認為“唱的音夠高,唱得就好”。從筆者個人的流行歌曲演唱的學習和實踐經驗來看,流行歌曲的演唱應是演唱者對作品內涵的把握以及個人情感的抒發。通俗歌曲演唱的三個基本要素是氣息、音樂感覺、對歌曲的整體把握。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郜鋒和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音樂系教師白潔發表在《音樂創作》2013年第6期的《通俗唱法的思考》一文中,主要就如何學好流行唱法,怎樣唱好流行歌曲,如何規避演唱流行歌曲時常見的幾個誤區等進行論述。筆者十分贊同他對中國當代流行歌曲演唱認識誤區的兩點解讀:
(一)專業人士大多數認為要唱好通俗歌曲,必須先學美聲
現實中有的人由于缺乏對流行唱法知識的了解與把握,認為無需系統學習流行唱法,學了美聲唱法就自然會流行唱法。這種觀點是把美聲唱法的發聲方法與流行唱法的發聲方法等同,忽視了美聲唱法聲音的掩蓋特征和流行唱法聲音的自然特征,其結果只能是聲音非驢非馬。
(二)非專業人士大多數認為“唱的音夠高,唱得就好”
郜鋒認為歌唱是一種美的藝術表達形式,應該以美為最主要的宗旨,而非以唱的音有多高或者有多低作為一個人唱功評判的標準。筆者很贊同郜鋒的這個觀點,當下湖南衛視一檔很火的節目《我是歌手》,就很好地應證了郜鋒的批評。《我是歌手》就是由非專業的觀眾來評定每位歌手的演唱,節目采用淘汰賽制,在節目中順利晉級者往往都是一些擅長高音、嘶吼的歌手。如擅長中音低音區演唱的黃品冠,在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他并未選擇采用高音區演唱甚至是嘶吼的方式來演唱。在比賽現場,他的表演中規中矩,主要是抒情為主。他的聲線平穩、歌曲演繹完整,單一樂器的伴奏也讓這種聲線特質發揮到了最佳水平,他演唱的每一個音符都處理得很精致細膩,在我看來,他是真正的實力派歌手,是很好的流行歌手,他的淘汰著實讓我感到可惜。事實上,高質量的高音演唱確實能給歌曲增添渲染力,但飽滿的中低音同樣也是很有感染力的。這也是我們現在對流行歌曲演唱的審美認知中缺失的一部分。
李曼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戲劇》2011年第3期上的《理性認識流行唱法》就如何理性認識流行唱法進行了闡述,文中主要圍繞氣息、共鳴、真假聲運用、喉位、語言咬字吐字、演唱風格等,探討流行唱法與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在幾大唱法的藝術共性中窺見流行唱法的個性特征,以期提升演唱者對流行唱法聲音的掌控能力。李曼認為歌唱藝術不僅是聽覺藝術,也是表演藝術。一首優秀的歌曲在優美的旋律基礎上,必須經過演唱者的二度創作才能準確、完整地表達作品的內容,同時還須經過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讓聽眾了解它、接受它、欣賞它,這是表演藝術的本質。文章強調我們一定要以理性的認知來參與聲樂唱法特別是流行唱法的研究,并以此從根本上來推動中國流行歌曲的發展。
三、中國高校流行演唱專業的發展
中國流行歌曲演唱專業教學一直是中國聲樂演唱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在專業院校才設置有流行音樂專業。然而,流行歌曲演唱對系統、科學、專業教學的需求卻是相當迫切的。這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如何發展中國流行演唱專業教學進行了更廣泛、更深入地思索與探究。
沈陽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聲樂教授白麗萍發表在《人民音樂》2012年第12期的《流行演唱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研究》一文中,通過對我國各藝術院校流行演唱專業的課程設置的考察,全面了解了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結構、課程學時、硬件設置、師資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的現狀,并對各藝術院校流行演唱專業各個課程之間的關系,以及課程之間的結構層次和內容加以分析,構建了由演唱、表演、舞蹈以及心理學、藝術理論、藝術實踐等課程組成的流行演唱專業課程框架。文中提出的高等藝術院校流行演唱專業課程設置方案,為本專業的課程設置提供了借鑒和幫助,為本專業的發展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四、從文化視角對流行歌曲演唱的研究
在當今多元化的音樂世界里,流行唱法作為歌唱藝術的一種,集時代性、平民性、娛樂性為一體,形式靈活,風格多樣,受眾廣泛,其發展勢頭不可估量。
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暨南大學2012級博士生曹樺發表在《音樂創作》2011年第4期上的《中國流行音樂及演唱風格探析》,文章主要分三個部分來寫,首先是對“流行音樂”進行理論界定;然后從音樂的風格上,把中國的流行音樂的發展總結為三個階段,歷經了三次發展。他認為中國流行歌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它們也體現著中國特定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思潮的特點。最后,曹樺提出了當下流行音樂的演唱風格的四種表現形式。曹樺認為中國流行歌曲的發展,與時代政治、文化、經濟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折射出大眾情感結構和社會心態,這種可理解的社會心態和大眾情感又促進多種不同的流行音樂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我國流行音樂風格發展是從對西方流行音樂風格模仿到萌動到爆發再到復歸平靜的一個過程。回歸音樂本位,才是音樂學者追求的目標,也是中國流行音樂風格發展的大勢所趨。
而在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跨地域交流的日益頻繁與深入,交流、融合、創新與發展也成為了中國音樂發展的一大重要趨勢。
天津音樂學院現代音樂系教師陳燕發表在《藝術評論》2013年第7期上的《論中外流行音樂文化交融的創新――以〈中國好聲音〉為例》一文中,以大型音樂電視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為例,從中外流行音樂風格的混搭、中外流行音樂發聲方式的嫁接、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交織這三個方面很好地闡述了中外流行音樂文化交融的創新。陳燕認為現在很多的媒體節目極大地延展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傳播平臺,各種不同演唱風格的混搭、不同唱法的交織、各種演唱方式的嫁接,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現。這些媒體節目不僅推動了通俗歌曲演唱專業的發展,而且更體現出當今流行音樂中一種新的音樂文化現象:多種流行音樂元素相融合,多元化音樂風格相借鑒,古典與流行、傳統與國際相碰撞的中外流行音樂文化大交融。
中國流行音樂發展至當代,已經具有鮮明的“兼容并蓄”的時代特征。在當下的發展勢態中,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特性不斷被重寫、強調并予以創新,外來的流行音樂的各種風格與元素也不斷被大膽糅合,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不斷開拓新的道路,讓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單從數量上來說,2010-2013年國內關于流行歌曲演唱的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并不豐碩,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新的角度和現象,對我國流行音樂研究都具有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曹樺.當代流行歌曲演唱發展的審美期待[J].音樂創作,2013,(07).
[2]郜鋒,白潔.通俗唱法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3,(06).
[3]白麗萍.流行演唱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研究[J].人民音樂,2012,(12).
[4]李曼.理性認識流行唱法[J].四川戲劇,2011,(03).
箏作為我國古老的民族器樂,從先秦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其音色優美、表現力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我國形成1股以少兒為主體,百萬大眾學習古箏的熱潮。孩子可以通過學箏來學習音樂、了解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學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身修養。本文針對目前我國古箏音樂教育出現的1些問題如:為什么要讓孩子學習古箏、怎樣的環境能讓孩子學好古箏、教師如何正確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看待古箏考級等。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將不利于古箏教育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社會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也會影響下1代國民的素質。
關鍵詞:少兒古箏教育;教育方法;考級
ABSTRACT
As our primitive national instrument. Zither had existed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before Qin Dynasty. For its graceful timbre and performance.many people love it deeply Recendtly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forming a tide which the juveniles are enjoy in studying zither.childer can tabe adcantage of studying zither to leam music and know the musiced culture of nationed ,to form a good habit of study and improve the value of children .This thesis is aim for some questiones that appearing in musical education of zither in our country recently ,such as why shall we let our children studying zither well ,how does the teacher guide the students correctly,how correctly to think about the test of zither favorable to the davele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zither n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ial musical education .It will even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peple of the next generation
Key words: Juvenile zither education; The regulation of education ; The test
目 錄
摘要……………………………………………………………………………Ⅰ
Abstact…………………………………………………………………………Ⅱ
緒論……………………………………………………………………………1
1、為什么要讓孩子學習古箏………………………………………………1
2、營造少兒學習古箏的良好氛圍…………………………………………2
1.培養學生的興趣………………………………………………………2
2.家長的責任……………………………………………………………3
3.科學的教學方法………………………………………………………3
3、正確指導少兒學習古箏……………………………………………………4
1. 全面學習綜合素質提高箏藝…………………………………………4
2.感悟風格與流派………………………………………………………5
3.保持自然手型…………………………………………………………5
4.明確教學目的…………………………………………………………6
5.演奏技巧問題…………………………………………………………7
6.內心聽覺的培養………………………………………………………7
4、如何看待少兒古箏考級…………………………………………………7
結論……………………………………………………………………………9
有一個叫綜合素質問答環節。問的大多是文化常識,我總會絞盡腦汁去猜答案,當聽見余秋雨先生的肯定答復后,會為平日里唐詩三百首的積累而竊喜。現在回想起那些音樂天賦極高的選手在此環節中的窘迫時,不禁讓我詫異:對同一個選手,他文化底蘊與專業知識的差異怎會如此之大?而選手們的尷尬難堪似乎是一面鏡子,場外觀眾一起答題的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文化缺失,正好借此機會充電。娛樂氛圍放松情思的同時也讓文化盲區得以滋潤。
這便是節目制作者的聰明之處,他知道當今社會下的大眾缺乏的不是娛樂方式,而是和娛樂分家的文化內涵。缺什么補什么,那就把這精神層面的東西融入節目中,滿足人們的需求。它拉近了文化、娛樂與大眾的距離。這也是青歌賽雷打不動,收視率遙遙領先的原因。
值得欣喜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把文娛結合做得很好的節目不斷走進生活。這要感謝電視人,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惡俗娛樂文化只是一時的喧囂,那種收視率也只會是一時的領先。要想穩坐釣魚臺就要走內涵路線,大打正統文化牌無疑為傳統文化傳播打了一注強心劑。“漢字拼寫大賽”的成功不會僅僅引領一陣短暫的文化熱潮,畢竟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這段文化是咀嚼不完的。我們需要這類節目來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胃口。
余秋雨先生曾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文化界一想到學問,便立即產生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范圍,幾乎不會想到諸如電視文化這樣的領域呢?所以我們同樣需要文化界涉足娛樂,兩者達到一種良性的共生關系。電視傳媒是大眾接觸最多最廣的傳播介質。一些一味追求收視率的制作人會乘機殺偏風,這便是文化人擔當起責任的時候了。他們應該對其正確引導,用高雅取代低俗,用創新文娛取代老套娛樂。
當然,看與不看,決定權在觀眾手里。還好中國觀眾有種對于文化本能的親近,這要歸功于自小開始的國學教育。大眾都想受益,這種對文化的追求是好的。這種環境下,好的節目會口口相傳成為經典,爛節目會隨時間流逝被人淡忘最終銷聲匿跡。觀眾對于文化的認知態度直接決定了娛樂節目的表達高度。對于青少年,傳統文化的弘揚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接受的文化教育反應出的是整個社會的進步與否。
文化與娛樂本是一家。如果娛樂要背著文化的本意去發展是不會長久的。善于利用這種魚水關系,大眾素質提升了,社會自然會進步。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一:
[1]應詩真著.鋼琴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2]李晨陽.巴赫《帕蒂塔》的世俗性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3]王倩.舒曼《升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研究[D].沈陽音樂學院2013
[4]李應華著.西方音樂史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5]吳曉.格拉納多斯的《12首西班牙舞曲》之舞蹈元素研究[D].燕山大學2014
[6]韓萌.肖邦夜曲的旋律結構、人文性解釋及演奏詮釋[D].燕山大學2014
[7]潘雅清.鋼琴演奏的心理調控技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8]姜珊美.淺析舒曼《阿貝格變奏曲》Op.1[D].西安音樂學院2012
[9]蔡良玉著.西方音樂文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10]鄒建平,施國憲編著.羅西尼[M].東方出版社,1997
[11]姜洋.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初探[D].沈陽音樂學院2013
[12]張鵬.穆索爾斯基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和聲運用特征之探析[D].沈陽音樂學院2013
[13][美]保羅·亨利·朗格(P·H·Lang)著,張洪島譯.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14]王一凡.圣桑《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15]劉碧琳.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風格特征與演奏詮釋[D].陜西師范大學2014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二:
[1]廖叔同著.西方音樂一千年[M].三聯書店,2004
[2]王黎平.淺談電影音樂審美的多元化[J].電影文學.2010(22)
[3]邢藝,主編.西方鋼琴作品曲名全集[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4]肖晶.羅西尼聲樂套曲《威尼斯賽船會》的藝術特色及演唱風格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3
[5]楊儒懷著.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郭賽男.論羅西尼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及演唱風格[D].山東師范大學2011
[7](美)弗里德伯格,著.成功鋼琴家攻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8]高為杰,陳丹布編著.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卡爾·萊默爾(KarlLeimer),瓦爾特·吉澤金(WalterGieseking)著,姜丹譯.現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10](德)格奧爾格·克內普勒著,王昭仁譯.19世紀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11]曾睿娟.羅西尼歌劇唱段中女聲花腔部分的特點及其運用[D].武漢音樂學院2006
[12]宋晶.羅西尼喜歌劇中兩位女主角羅西娜與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7
[13]李京憲.羅西尼藝術歌曲《舞曲》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把握[D].上海師范大學2013
[14]高曉光,吳國翥編著.鋼琴藝術百科辭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
[15]錢仁康,錢亦平著.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16]張玲玲.透過歌劇《塞密拉米德》看羅西尼次女高音的風格及特征[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9)
[17]喻家燕.鋼琴學習中的踏板基本運用技法[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2)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三:
[1]邱鑫.久石讓音樂中的和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王少維.縱聚類音樂分析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3
[4]冶鴻德.二十世紀(五種)音樂分析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
[5]石慧.梅西安《被遺忘的奉獻》音樂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1
[6]邱鑫.久石讓音樂中的和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7]蔣長清.電腦音樂與多聲部音樂寫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
[8]王藝.約翰·菲爾德夜曲初探[D].山西大學2010
[9]陳昀.福斯特歌曲在美國大眾音樂發展中的地位[D].華南理工大學2014
[10]王菲.軍旅歌曲《熱愛》藝術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11]耿仁甫.音樂分析法研究[D].貴州大學2008
[12]歐陽文思.音樂鑒賞中動漫的現念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13]許黎.無詞人聲作品類別與特征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2
[14]張盼盼.約翰·斯塔米茨交響樂的音樂學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4
[15]劉巖晶.申克音樂分析體系與傳統音樂分析體系個案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12
[16]金華芳.《陜北四章》第一樂章的音樂分析及演奏心得[D].中央音樂學院2011
[17]司季發.序列“準則”與賦格“結構”的融合[D].福建師范大學2013
[18]蔣長清.電腦音樂與多聲部音樂寫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
[19]程露.高平《舞狂》音樂分析與演奏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3
[論文摘要]考察近幾年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迅猛發展,我們會發現其中存在的大量問題都根源于我們關于藝術教育價值目標缺乏應有的深入思考,以人文教育統領技藝教學,以大眾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審芙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幾年來,全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層次看來,藝術教育的發展是令人樂觀的.從生源基礎來說,中小學基礎音樂的教育的積極廣泛開展,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來源;從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育來看,各大音樂(師范)院系的持續擴招,各大綜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藝術院(系或者專業)I從高校藝術教育的推廣普及來講,各級各類高校文藝活動如“藝術節”等節慶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國的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長為例,自2006年全國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過百萬以后,藝術類高考熱潮迭起,全國每年以約20%的水平遞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創紀錄的四成增長,2008年繼續遞增19.4%。同期,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設或則新增藝術類專業。但是,從深層面來看,對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進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調查的人士都能夠體味到,我們時下的藝術教育教學存在著巨大的隱憂。首先是高校藝術類教學水平在擴招形勢下出現下滑;在就業形勢壓力下,許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藝術類專業學校)的藝術專業辦學出現萎縮局面,更為危險的是許多藝術類專業教師乃至于教學主管領導,沒有把藝術教學的目標確立為開發學生自我創造潛力的獨特活動,視藝術教學為校園中令人愉悅的裝飾品,把藝術教學的存在看做可有可無;在各種藝術具體教學活動中,藝術類教學的發展為技巧技能的強化訓練所左右,教學效果服從和服務于少數人(精英)的成功,教學創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學主體——學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對于藝術作品和生活審美感知的淡漠。這些問題最終必將導致我們藝術教育作為美育和素質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在自己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對這一課題加以思考,并尋求應對之策。
一
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體制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公共藝術類教育)兩個層次,分別針對于藝術專業學生和廣大非專業學生。但是無論專業和非專業教學中,我們都有意無意地把技能訓練,技法技巧的強化作為重點。因此無論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數的安排,還是大學生廣泛參與的社團文學藝術活動中,只講求專業忽視技巧背后對于藝術美、人性豐滿的追求。這必將導致藝術教育教學陷入對于技能技巧的無限崇尚,對于時尚藝術的跟風模仿(這對于感知敏銳而又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修養的高校學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學生藝術設計表現出來的無生機的雷同,音樂創作演奏演唱中呈現出來的刻板的“神似”,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學校校園各級各類文藝活動中屢見不鮮。在這種教育教學氛圍內發展的藝術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對于思想的表達,無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現,更加無法成為透射大學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審美趨向的強力音符。在這種技能技巧教育主導取向指導下的藝術教育,必然導致“習藝愈勤,修養愈淺”。這種所謂的藝術教育在許多教育學者必然是看來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統領技藝技巧教育就成為藝術類教育教學的必然選擇。當代科學史奠基者薩拉將科學、宗教和藝術視為人類對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結晶體,將之喻為一個三棱錐體的三個面.從錐體底部的各個側面看去,它們之間似乎相距甚遠,但愈往錐體頂端攀登,它們的距離愈靠近,及至頂端,達到了完整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能技巧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對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獨特視角的審視、統領和構造自己的技能技巧。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對于特定對象和作品的創造性理解之中時,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因為只有這樣,藝術才具有創造者個體的屬性,才具有內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義,這就是現代意義的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統一。所以,有必要加強藝術史、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特別是美學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訓練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通過廣泛而深人的人文學識修養教育和引導,實現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這是走出‘‘藝術創造一技藝訓練”這一教育教學困境,培育具有創造力的藝術人才的必然選擇.
二
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和造就“我國21世紀的一代高素質新人”。因此我們的藝術教育應該是大眾教育,即面向每一個受教育者,以提升整個受教育群體的藝術素養和藝術創造力為最終目標標,這就是藝術教育在高校內的大眾化。但是基于我們傳統的藝術教育的目標取向,藝術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藝術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創造,藝術教育只能為一部分人服務,無論是閑暇階層,抑或是天賦異稟者。這種藝術教育的“精英化”實際上否認了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大眾化。鑒于此,美國音樂教育學家貝內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經基于傳統音樂教育中五線譜的教學作過這樣的論述:“五線譜是非常復雜的,哪怕是單行譜表.如果我們想要普通音樂課上所有的在校孩子們都培養起實際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學生們在這樣的課上唱歌和演奏比較簡單的音樂,那我們也必須花上過量的時間來教讀譜技能。事實上,我們已經這樣做了大約兩個世紀了,結果卻是令人羞愧.只有極少比例的學習者的樂譜讀寫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門階段……,這不是我們現有藝術教育教學活動的真實寫照嗎?特別是面臨時下商等學校持續擴招,我們將面對著越來越多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興趣愛好豐富多樣的大學生,我們的藝術教育的對象受到越來越多的置疑。許多藝術教學工作者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工作目標也越發模糊了。高等學校文化藝術活動,無論專業還是非專業領域,總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總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夠參與的活動。這必然導致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宗旨的錯位。
以上問題的解決的關鍵在于我們轉變對于藝術教育的“精英化”觀念,實現藝術教育的大眾化,更需要我們對于藝術教育的內涵上作更深層次的理解。首先在藝術教育教學的對象上,我們的專業教學和公共藝術類教學應該注重發掘大多數人的藝術潛能,善于激發少數優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發掘代替單一的技能技巧評比,最終實現藝術教育對于大多數人的本來意義——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其次,在教學內容的豐富化,我們要特別注意將具有表現力的,能夠激發起學生活力的各種作品,無論其風格特色抑或是來源地域,都應該引入我們的藝術教育教學。而不是與此相反,以在我們現有許多學校的專業音樂教學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樂和“非主流音樂學習外國音樂的興趣僅僅局限在歐洲文化圈之內;更沒有能夠充分尊重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許多優秀的本土音樂文化,近年來高校專業音樂教學對于青歌賽中原生態唱法的“失語癥”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學校應該將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尤其是重視普及,加強公共藝術類教學的師資,改革教學體系和內容,為最廣大的高校學生創造良好的藝術潛能發掘展示和培養的環境。
三
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尤其是專業藝術教育,存在著強大的社會功利性慣性。由于傳統社會中的藝術教育是少數人享有,藝術教育強調技能技巧的專業要求,許多人把藝術等同于一種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場化經濟的作用下,人們思考藝術教育的功能時往往與經濟利益掛鉤。對于許多考生而言,藝術類高考錄取分數較低,以后能夠獲得高薪的期盼,往往是他們涌人藝術類高考群體的重要原因。同樣,許多高等院校在藝術專業設置和教學中,片面強調的是投入產出效益比,追求的是藝術類教學的模式化流水線式教學,無不是功利化在藝術教育中的體現。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許多綜合性、理工類院校中,包括大多數藝術教育工作者乃至于高校的教育主管領導在思考藝術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時,仍然把藝術教育功能的基礎建立在以藝修德,以藝開智,以藝促體之上,簡而言之,藝術的功能只能夠依賴依附于德育、智育和體育,這何嘗不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慣性的功利化取向呢?這些取向的存在對于許多高等院校的辦學理念、行為發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由此,我們在高等院校看到的藝術教育教學和校園文藝活動的違背藝術發展規律種種表現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