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普通地質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普通地質學;教學改革;主要方向
0引言
《普通地質學》課程(該課程還有其他一些名稱,例如《地球科學概論》、《物理地質學》、《動力地質學》)是地質類專業的學生最早接觸到的專業基礎課,是專業啟蒙課程[1]。因此,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很可能會對后續多門專業課程的教學產生很大影響。鑒于此,教師們應該高度重視這門課程,應該確保其有很高的教學質量和很好的教學效果。
1主要內容和特點
1.1主要內容
《普通地質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地質學的任務、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地質作用及其特點和研究方法、礦物、巖漿作用與火成巖、外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巖、變質作用與變質巖、地質年代、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風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質作用、冰川及其地質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質作用、海水的地質作用、湖泊及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塊體運動、行星地質概述、地球的演化、人類社會與地質環境[2]。
1.2特點
《普通地質學》課程介紹了地球的物質組成、內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地球的歷史等,內容很多,幾乎涉及到了地質學所有的領域,因此,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總括性的課程。通過這門課程,學生可以對地質學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作為地質類專業的入門課程,《普通地質學》可以看作其他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基礎性是該課程另一重要特征。再者,地質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普通地質學》課程涉及到地質學的幾乎所有領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2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
2.1教學內容和學時
《普通地質學》課程幾乎涉及到了地質學的所有領域,內容很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重點,合理安排學時。
該課程是地質類專業的入門課程,課程的重中之重是地質學的概念、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地質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雖然這些內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應安排足夠多的學時[2]。在這些內容當中,尤其重要的是地質學的研究方法,例如“將今論古”、“以古論今、論未來”等,要向學生詳細講述,還要舉例說明,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為這些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質學思維和基本的地質能力[2-3]。
該課程中的地球的物質組成、內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地球的歷史四個方面的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中幾乎都會有更詳細的介紹,因此,在該課程中只需要對最關鍵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述,其他內容概述一下即可,沒必要面面俱到。例如,在講解地球的歷史這方面的內容時,需要詳細講述地質年代的確定方法,即地層層序律、生物層序律、切割律、同位素年齡,而對于地球演化的整個過程,只需要概述一下即可。
對于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地質入門課程來說,要重視實踐教學,確保充足的實踐學時數,而且應該是室內和野外實踐教學相結合,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一些概念或原理有直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能激發他們的專業興趣。
2.2教學目標
《普通地質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向學生傳授地質學的入門知識,但更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質學思維、基本的地質能力以及對地質學的興趣[2-3]。如上文所述,該課程中的很多內容在后續課程中會有更詳細的介紹,但是學生的地質學思維和基本的地質能力卻主要是在這門課程中培養的[2-3]。另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學生對地質學感興趣,那么他專業課的學習效果可能就會非常好,因此,如何培養大學生對地質學的興趣是在學生剛進入專業課學習時就應該被探索的重要問題,該課程是地質類專業大學生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對激發大學生對地質學的興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
2.3教學方法
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還要采取一些措施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學效果。首先,課堂上教師可以經常提問或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體,例如,在講到巖漿作用與火成巖時,可以放一些巖漿活動的照片或者視頻,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概念和原理,也有助于學生專業興趣的激發。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學模具和計算機軟件。例如,在講到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用計算機軟件制作一些動畫,這樣比單純的講述更直觀,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課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讀一些地質科普類或者啟蒙類的讀物,例如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還可以鼓勵學生多讀一些外文的普通地質學方面的著作。這樣可以使他們開闊視野,增強對地質學的興趣。當然,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讀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文獻。此外,可以讓學生根據所讀文獻撰寫讀書報告,還可以讓部分學生就所讀內容進行課堂匯報。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普通地質學》課程中所學知識就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外開展地質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動,并撰寫研究報告或者論文,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質學思維和基本的地質能力[2-3]。
2.4考核
這門課程的考核應該基于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應該適當減少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重,以鼓勵學生平時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平時成績的來源可以有多個方面,實踐課成績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另外還可以包括讀書報告、課堂匯報、課堂討論、課外研究等。期末考試試題應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對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況。
3總結
《普通地質學》課程內容狠多,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合理安排學時。地質學的概念、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應安排足夠多的學時。此外,還要確保充足的實踐學時數。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向學生傳授地質學的入門知識,但更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質學思維、基本的地質能力以及對地質學的興趣[2-3]。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還要采取一些措施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學效果。在課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讀文獻,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地質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動。該課程的考核應該基于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應該適當減少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重,以鼓勵學生平時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期末考試試題應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對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況。
【參考文獻】
[1]舒良樹,解國愛,王博,等. 新形勢下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夏邦棟.普通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
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剛剛的《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由此可見,普通高色發展、多樣化發展是一個戰略性命題。因為特色發展不僅是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問題的有效辦法,更是提升普通高中品質的必由之路,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要求,是普通高中內涵發展的核心內容。本刊本期刊發的通訊《打造師生成長的精神家園——株洲市直高中學科基地建設掃描》,為我們解讀普通高色發展、多樣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范例。
讓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辦出特色、凸顯個性,這是普通高中發展的當務之急。眾所周知,所謂辦學特色,指的是一所學校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既做第一,又爭唯一”。近些年來,株洲市市直高中通過學科基地建設,為我們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一流高中“既不在大,也不在全,關鍵在有特色,并善于把特色發揮到極致”。
株洲市率先在市直高中建設學科基地,有這樣兩個背景:一是株洲是個新興工業城市,企業辦學曾占據城區學校的“半壁江山”。2006年前后,這些基礎薄弱的企業辦學陸續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如何提高其辦學質量、打造其辦學特色?二是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各種問題不斷地涌現出來。譬如一部分老教師的新課程理念是否內化為課堂教學習性與課堂教學行為,一部分新畢業的年輕教師專業化發展能否跟得上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否形成,如何整合區域優質的教育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等等。這兩個難題成為擺在株洲市教育主管部門面前的十分緊迫而又必須盡快解決的重大課題。基于此,市直高中“學科基地建設”應運而生。
三年內投入4500萬建設14個學科基地(每個學科建設一個學科基地),學科基地的建設主體是學校;每個學科基地確立一名可以跨學校、跨地區組織學科團隊的主持人;學科基地建在哪?怎么建?一線老師說了算;學科基地不搞終身制,三年內沒能有效履行學科教師培訓、新課程資源開發、拔尖人才培養的職責,沒有起到立足本校、服務城區、輻射全市的作用,將被取消基地資格……這些關鍵詞的背后,無不隱藏著教育局、學校和老師三個方面創建學科基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目前,株洲市四中的藝體特色、株洲市二中的科技創新特色、南方中學的學科特色、株洲市八中的辦學思想特色、株洲市三中的教學模式特色、株洲市一中的活動特色,已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觀景象。
推動普通高色發展、多樣化發展,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責任重大而光榮。我們相信,如果全省各地像株洲市那樣,扎扎實實以學科基地建設為抓手,打造普通高色發展、多樣化發展,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和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必將在湖南教育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您好!衷心的感謝您在百忙之中翻閱我的這份材料。
我叫,男,21歲,來自于甘肅蘭州。20××年6月畢業于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礦山測量專業。
我在20××年2月至20××年4月期間在公司名稱:白銀三原銅礦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主要進行礦井地質編錄,巖芯鑒定,CAD礦圖處理與制作,以及地質勘察和礦山測量等。正是我在學校的學習的應用;在學校的各種實踐,又使我思維更加縝密,更能吃苦和接受挑戰;現場的施工管理工作對我的團隊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在作為礦井地質編錄、地質勘察和礦山測量時,必須要通過大量實地實習才能確保工作質量,學校正為我們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學校在巖芯鑒定、礦井地質編錄、地質勘察和礦山測量異常重視,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掌握這些基本的技能。我們所學的專業課程有:普通地質學、礦物巖石學、測量學、古生物學、地史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礦井地質學、沉積巖與沉積相、水文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礦床學以及礦圖等等。
具有相關實習經驗,可以迅速適應繁瑣、枯燥的工作。實習經歷使我不會再像剛剛步出象牙塔的學生,對于自己的工作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相反,我會更安于自己的本分地去進行相對繁瑣、枯燥的日常工作。
尊敬的工明科礦業(中國)有限公司的作領導,在看到貴單位的招聘信息后,我便十分希望可以得到這一職位。但我也知道,我目前還是在校學生的身份可能是攔住我的最大障礙,這只是我一個美好的愿望罷了。不管怎么說,能夠收到您的約見,我就會很興奮的,期待您的佳音!
關鍵詞 低分子肝素 脂代謝 載脂蛋白 維持性血液透析
腎功能衰竭、心腦血管疾病是終末期腎臟病(ESRD)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而脂質代謝異常又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1]。目前不同種類肝素對載脂蛋白的影響報道較少,為此,本文對一組長期血液透析,同時使用不同肝素的患者血脂、載脂蛋白水平進行觀察,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9月收治慢性腎衰竭患者60例,均規律維持性血液透析3個月左右。普通肝素組(應用普通肝素抗凝,UFH)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1~62歲,平均48±12.5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6例,多囊腎病2例,高血壓腎動脈硬化4例,慢性間質性腎炎2例,糖尿病腎病6例。低分子肝素組(低分子肝素鈣,5000U/支,LMWH)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32~63歲,平均49±13.0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5例,多囊腎病1例,高血壓腎動脈硬化5例,慢性間質性腎炎2例,糖尿病腎病7例。兩組均有成熟的動靜脈內瘺,均應用聚砜膜透析器(費森尤斯F6透析器,膜面積1.3m2),碳酸氫鹽透析液,流量500ml/分,動靜脈瘺血液流量210~250ml/分,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時。沒有降脂治療,常規用活性維生素D、降壓藥和促紅細胞生成素等治療。
方法:①治療方法:實驗開始前對兩組抽空腹血,測定載脂蛋白等,并做比較。針對LMWH組,在血液透析時應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u抗凝,中間不追加用藥;UFH組在血液透析開始時應用普通肝素15~20mg靜脈注射,透析開始后每1小時追加1次,劑量6~8mg,結束前1小時停用肝素。對兩組透析2個月、4個月、6個月后抽空腹血測定載脂蛋白等,分析對照實驗結果。②檢測項目:觀察初始及治療后每兩月空腹靜脈血測定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載脂蛋白A、B、C、D、E。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X±S)表示,做重復測量的方差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
結 果
對血脂的影響:兩組透析前血膽固醇(TG)、血甘油三酯(TC)無差異性(P>0.05)。透析開始2個月TG、TC水平較透析前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透析4個月LMWH組TG、TC較透析前開始下降,與透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UFH組TG較透析前有所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TG、T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時LMWH組TG、TC進一步下降,而UFH組TG、TC較前進一步升高,與透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TG、TC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脂蛋白、載脂蛋白的影響:透析前兩組的血HDL、LDL、APo-Al、APo-B、APo-C、APo-D、APo-E無差異性,透析2個月后兩組上述指標較透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透析開始4個月后LMWH組的血HDL、APo-Al開始升高,血LDL、APo-B、APo-E開始下降,較透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Po-C、APo-D較前無明顯變化;而UFH組LDL開始升高,HDL水平較前下降,包括上述載脂蛋白較透析前無差異性(P>0.05),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透析6個月后LMWH組的血HDL、APo-Al進一步上升,血LDL、APo-B、APo-E進一步下降,較透析前有顯著統計學意義;APo-D、APo-C較透析前無明顯變化。而UFH組APo-B、LDL、APo-E進一步升高,APo-Al、HDL水平進一步下降,較透析前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Po-D、APo-C較透析前無明顯變化。
討 論
慢性腎衰竭患者多數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多種因素參與該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其中脂質代謝異常是其最主要的病因之一[1]。有報道血液透析患者長期使用肝素鈉可加重脂質代謝紊亂,而低分子肝素具有改善脂質代謝紊亂作用[2,3]。近年來,血液透析作為治療腎衰竭的有效替代治療方式在我國越來越普及。抗凝劑對載脂蛋白有何影響,有必要對此進行總結。
本文主要觀察的是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作為血液透析抗凝劑的效果及安全性已經臨床驗證,在血液透析抗凝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結果顯示,透析中LMWH可使血TG、TC、LDL、APo-B、APo-E降低,HDL、APo-A1升高,尤其超過4個月的長期使用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脂質代謝存在良性的影響;而使用UFH抗凝,加重了原已存在的脂質代謝異常,呈現與LMWH組相反的結果。雖APo-C、APo-D均多存在于HDL,但觀察到兩組與實驗前比較并未象HDL一樣發生改變,原因不明。
總之,影響血液透析患者脂質代謝紊亂因素很多,抗凝劑只是其中之一。結合文獻報道及我們的臨床觀察,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LMWH的應用減少了出血并發癥的同時,對減少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腦血管并發癥可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Pennell P,Leclercq B,Delahunty MI,et al.The utility of non-HDL in managing dysliPidemia of stage 5 chronic kidney disease.Clin NePhrol,2006,66(5):336-347.
關鍵詞:師范院校;“地質學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149-02
一、前言
“地質學基礎”又稱“普通地質學”(簡稱“普地”),是當前國內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主要介紹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后續學習自然地理專業課以及未來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地質學基礎。近年來隨著師范院校本身發展定位的調整以及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在具體實踐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師范院校現有教學環境下提升教學質量是所有從事“地質學基礎”教學的一線教所面臨的緊迫難題。本文將結合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的實踐和改革經驗,探討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利用好師范院校現有的教學資源有效促進“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出路和手段。
二、師范院校“地質學基礎”課程現狀
由于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在后續課程學習和工作中都離不開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因此一直都將“地質學基礎”作為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給予了高度重視[1]。該課程是基于野外考察和實驗觀察的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課程,包括了課堂理論教學、實驗室觀察實驗教學和野外地質實習教學三個相互獨立但又緊密聯系的環節和部分。長期以來,在大多數師范院校的地理科學專業中僅開設了這一門地質類課程,不像地質專業還有“巖石學”、“礦物學”、“構造地質學”等相關后續課程繼續深入學習和了解地質學領域。因而,在師范院校中“地質學基礎”課程課時量安排較多。
三、“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師資力量薄弱。“地質學基礎”課程體系龐雜,知識內容豐富,在專業地質院校中通常會由一個各學科出身的教師組成一個分工明確的教學團隊負責“普地”教學。而在師范院校中則往往只有一名或至多兩名地質學科班出身的教師負責全系(學院)的“地質學基礎”教學,教學任務繁重。而當前高校教師在教學之外又承擔著科研任務,一旦該教師需要離校進行野外考察或參加學術會議,整個學院的“地質學基礎”教學活動就只能暫停。
2.教材建設滯后,知識內容陳舊。當前大多數師范院校采用的教材普遍時代較老,教材知識老化,無法涵蓋和體現最近十多年國內外地球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由于教材較為陳舊,必然會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加之師范院校本身地質學研究薄弱,難以及時了解地質學前沿科學進展,使得當前師范院校“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嚴重脫節滯后于科學研究,亟需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師范院校總體人文學科強而理工科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學生普遍數理基礎薄弱,在“地質學基礎”中涉及較為復雜的物理變形和化學變化部分內容就會遇到學習困難,從而對礦物巖石和構造地質這些重要組成部分難以深入理解。
3.缺乏實驗室硬件設施,教學形式單一。地質學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實驗內容,比如實驗室內礦物巖石標本的鏡下觀察鑒定和地球化學部分內容的實驗室操作對于觀察地質現象和理解地質過程至關重要,然而大部分師范院校因為缺乏相應實驗設備只能舍棄這些重要的實驗環節而僅僅停留在學生對礦物和巖石標本的肉眼觀察上。這樣一來就將在顯微鏡下栩栩如生的礦物巖石標本變成了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4.野外考察實習難以深入。地質學是一門來自于野外觀察實踐的科學,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野外實踐才能牢固掌握相關知識[2]。大部分地質專業在四年里要進行累計超過兩個月的地質學各個方面的綜合野外實習,然而師范院校的地質學實習往往只是作為自然地理六大要素實習的一部分,不能進行長時間的系統野外訓練。加之很多學校實習經費緊張,只能人為壓縮實習時間,在短短的1―2天內進行地質學實習,很容易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足夠的野外訓練,最終也很難學到相關的地質技能,等真正見到了地質現象也是“兩眼一抹黑,一問三不知”。
四、改進措施與途徑
無獨有偶,上述這些問題不僅在師范院校內部廣泛存在,在一些石油院校的地質學教學中也存在。下面結合筆者的具體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六條相應的改進措施與途徑。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教師人員招聘和團隊建設時,有意識的加強地質學背景的人員補充。同時,在當前國家放開科研人員兼職的形勢下,師范院校可以從其他地質院校或研究單位聘用學有專長的教師或研究人員充當兼職教師進行授課。
2.更新教材,及時了解學科前沿。教師應當多采用國內地質學領域的新穎而有價值的優秀教材,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只使用師范院校自己編纂的教材,而且嘗試借鑒國外優秀地質學教材用于課堂教學。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需要多關注地質學國內外前沿進展,廣泛閱讀地質學研究文獻,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介紹“地質學基礎”的前沿進展和發展趨勢,從而彌補教材知識陳舊的不足,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3.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大學學習本身是一種主動性極高的知識和思維探索,需要主動和高效的自學能力作為基礎。在“地質學基礎”課堂教學時間不斷壓縮的情況下,教師只能也應該鼓勵學生開展課外自學。如果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學的重要性并積極訓練這種能力,沒有學生課前和課后的認真準備,那么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將會事倍功半,因而尋找一條督促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的有效途徑顯得迫切而重要。可以讓學生提前獲知自己要講解的知識內容,上課時提前預習相關知識點,同時采用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一些地域性比較強的知識點,比如說喀斯特地貌部分,可以鼓勵來自廣西或貴州等省區的學生自己收集材料,走上講臺為大家講授,具體講述方式也可以由主講學生自己把握。通過這種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更好地引導了學生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地質現象。
4.創造實驗條件。盡量利用現有資源設計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地質學科學的探索樂趣。
5.重視野外地質實習。地質學來源于野外考察,地質學的教學也離不開野外考察,因此即使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也要盡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在學校附近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野外實習。走出教室創造條件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近距離觀察地質現象,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利用多媒體和影像資料輔助教學。在學校教學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具體說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鼓勵學生在自學網上共享國內地質學精品課程和國外優秀教學網站。(2)BBC、探索發現、美國國家地理等拍攝的大量地質學紀錄片可以直接用作教學素材。(3)通過微信、QQ和微博等方式向學生分享一些精美的地學圖片用于地質學教學的案例分析,很多地學工作者的博客也經常會分享一些科普文章。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三方面的資源,就可以極大地彌補師范院校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的不足,讓學生在足不出戶的情形下開展有效的地質學學習。
五、結語
“地質學基礎”是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學生學業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師范院校的“地質學基礎”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在當前“地質學基礎教學”中出現了四個主要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個人教學經驗提出了六點改進意見,認為在現有條件下依然可以采用一些途徑改良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質認識實習;野外教學;實習路線;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5-0052-03
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是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類專業及其相近專業在《地質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課程結束后的第一次野外實踐性教學。近年來隨著我校地質類專業擴招,大一暑期的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學生人數的增加,實習指導教師資源緊張,更要求指導教師有廣博厚重的地質學基礎,于此,對作為學生今后從事地質工作的第一領路人(即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中的指導教師)的隊伍建設意義重大。
一、教師隊伍現狀
按中國地質大學的傳統,地球科學學院承擔全校地質類專業《地質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課程教學,同時也承擔課程結束后的地質認識實踐性教學。但由于在暑期安排的實習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而增加,地球科學學院的教師本院任務也繁重,因而可以采取各地質類院系主要承擔、地球科學學院協助的模式。從各院系的調查發現,今后到北戴河參加地質認識實習的專業班級還有可能增加,所以,有效地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建立一支穩定、成熟的指導教師隊伍也是完成高質量實踐教學的基本保證。2011年、2012年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幾大院系的學生和指導教師情況調查如表1。
按照學校野外實習要求,每個班級配備的指導教師為1.5~2.0,由表1中可知道,資源學院和工程學院指導教師人數偏少,班均指導教師比例偏低,需要地球科學學院的援助。工學院近年來均得到地球科學學院援助教師2~3人。此外,從指導教師學歷情況了解,碩士學歷以上占約90%,年齡在40歲以下教師占60%~70%,且其中有約10%~15%指導教師所學專業屬于非地質類專業,這種情況主要存在于在環境學院和工程學院。
二、提升實踐性教學理念,深化地質學理論功底
實習指導教師要端正教學態度,提升實踐性教學理念,明確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的性質、目的、任務,明確該第一次野外實踐性教學對于學生的影響和現實意義。教師本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有較高的野外實踐性教學水平,吃苦耐勞,給學生做出表率,生動熟練地介紹實習線路上各教學點相關地質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描述地質現象。北戴河的地質認識實習涉及地層、巖性、構造、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及其地貌等地質學基礎的范圍非常廣泛。基于各種實際情況,院系派出的實習指導教師并非完全是地質出身。所以按慣例,所有指導實習的教師需要提前到野外備課,熟悉實習區的自然地理、區域地質、地層、構造等地質概況,根據所在院系專業特點確定7~8條實習路線和具體實習任務。為了保證野外實踐性教學效果和質量,集體備課結束后,指導教師進行室內教案準備,進行備課總結。對于第一次指導實習的教師,由地球科學學院與本院系共同組織,不論學歷、不論年齡,凡是第一次到北戴河實習基地指導實習的新教師試講,通過試講關。試講教師從資深教師或隊長處隨機抽取線路進行試講,再由其他老教師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事實證明,試講對于第一次帶實習的教師,有很大的督促作用,對于保證教學質量效果明顯。
三、勤能補拙,強化野外技能訓練,提高野外教學水平
在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中,學生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只有具備了扎實的野外地質技能才能為學生“師表”、為學生“師范”,學生和教師共同“快樂地質”。根據近3~4年來的情況看,指導教師不具備野外地質技能或比較生疏的情況時有存在,這種情況在北戴河實習的教師隊伍建設中是不可忽視的,必須在備課期間通過強化訓練達到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描述典型地質現象的過程中,需要現場指導學生繪制一些地質素描圖,比如老虎石的連島沙壩平面示意圖、上莊沱大石河河谷階地剖面,無論是平面示意圖,還是地質斷面圖、信手剖面圖,其中包含的地質元素很多,教師應掌握這些地質素描圖的繪制技巧、要領。在備課期間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練習,在指導學生現場繪制時才得心應手,才能應對學生在野外的各種疑問,獲取好的教學效果。
四、及時檢查學生的野外記錄簿,增強室內整理的效果
野外記錄簿是野外地質信息的第一手資料,是“野外地質工作中用來承載原始資料的最重要的載體”,要嚴格要求學生規范編錄,培養科學工作的習慣和態度。指導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的野外記錄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救。盡量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對于在學生野外記錄簿中發現的問題,比如野外編錄的格式不規范、地質素描圖內容要素不全、文字描述的順序混亂、測量數據擦涂等不復合要求的問題指導教師必須給予重視,且應在在第一次野外記錄簿檢查嚴格要求改正,所以在最初實習的幾天中指導教師最好每天檢查學生野外記錄簿,及時掌握學生的野外實習狀態,及時督促,從實習開始就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野外編錄習慣。由于北戴河野外教學資源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各院系專業外還與其他高等院校各地質專業學生共享,所以在不同實習線路的教學點上的停留時間受限,有些地質現象在觀察、測量、記錄后還需要回到實習基地后再整理補充,比如一些地質素描圖可以在野外現場完成草稿圖,回基地后進行界線修改、填寫圖例符號、上墨等。對于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和有普遍傾向的問題,指導教師可以在室內整理,在教室以課堂教學的形式給予集中講解。室內整理通常是每兩天的實習任務就安排一天的整理,但北戴河地區屬于典型的海洋氣候,實習期間遭遇暴雨天氣的情況比較多見,為了安全會調整路線和室內整理時間,指導教師應該能根據實際情況實時予以機動處理,鼓勵學生的地質興趣,鞏固野外教學效果。
五、“點”“面”結合,“地質思維”
在指導地質認識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應以“看到什么講什么”為主,就事論事要先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地質現象,再進行描述、分析,再把教學現場的“點”與實習區域的“面”結合,把相關知識點“串“起來,使學生從對地質基礎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使理論聯系實際,完成“書本知識—野外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應切忌發揮過度,以免誤導學生。在所選的實習路線中,并非所有教學觀察點的地質現象都清楚明了。一些線路上的觀察內容不甚明顯就需要進行對比分析,尋找證據。如雞冠山路線的正斷層、湯河地塹、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等;石門寨路線中的風暴巖成因、奧陶系馬家溝組與石炭系本溪組地層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沉積旋回的沉積歷史等。在北戴河地質認識實踐性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地質學知識和原理去分析、研究古今地質作用過程的地質思維能力也是指導教師在整個野外教學中貫徹的一個思想。“將今論古”、“以古證今”在各教學路線的教學點都有體現。如,把鴿子窩—小東山—老虎石的海洋地質作用、大石河中上游的河流地質作用與整個秦皇島地區(或華北地區)的地殼運動聯系起來,對比三級古波切與三級河流階地高程,尋找三次大的地殼上升地質證據;觀察燕山大學北坡古風化殼露頭在垂直方向上巖性、結構、礦物成分等變化特征與規律,分析其經歷的風化條件和秦皇島地區的氣候環境變遷。此外,視不同專業方向在實習線路內容中滲透一些工程實踐內容,提高學生對后續專業知識的興趣與渴求。比如,堰塞湖路線可以與邊坡工程結合給學生講解護坡工程、邊坡治理工程;上莊坨路線中大石河河流地貌可以講解工程建設場地的選址問題;沙鍋店巖溶地貌可聯系地表巖溶塌陷、巖溶突水、水庫滲漏等巖溶地質問題;燕山大學北坡古風化殼的工程意義很明確,更能直觀介紹巖石風化程度對巖體穩定性的影響;七里海瀉湖線路中瀉湖生物種類的變化與海水污染、生態環境的關系。
六、結論與建議
高水平、高素質、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是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面對今后在北戴河基地實習的學生人數可能會增多的情況,對于指導教師的需求和要求也會更高,高素質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也是中國地質大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需求。針對一些現實問題,本人在此提出以下建議:(1)院系領導和指導教師本人對地質認識實習的重視程度和理念需要加強和深化。(2)院系應給非地質專業的實習指導教師給予鼓勵和支持,創造有利條件,幫助提升地質基礎知識。(3)帶實習的老師隊伍應該有一定的穩定性,每年頻繁輪換不利于實習效果提高,可考慮2~3年輪換一次,并保證一定人數的指導教師的穩定性,保持以“老”帶“新”比例,鍛煉與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指導教師隊伍。(4)利用北戴河地區的旅游優勢,在野外實習任務完成后,各院系組織學生和教師在海灘舉行交流節目,變限制學生私自下海為有老師帶領的寓教于樂聯歡。(5)建議建立學生對帶隊老師的評分機制,以督促教師自律和實踐性教學水平的提高。(6)在保證地質基礎知識實踐性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和開辟專業觀摩性教學新路線。
參考文獻:
[1]肖軍,朱蓓,等.“快樂地質”教學——以北戴河實習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07,(01).
[2]王家生,龔一鳴,等.地質實踐教學成績的評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質認識實習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0,(04).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中國 重慶 401331)
【摘要】地質學是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通過總結地質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分析了地質學在地理科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體現。為發揮地質學在地理科學專業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礎保證。
關鍵詞 地質學;地理科學;實踐性
Study on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LIU Yong-lin
(Geography and Tourism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Physical geology is an important introduction cours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which is the basis to study other course.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geology, the status of geology in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It is provided assurance for play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Key words】Physical geology; Geographical science; Practicalness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地球的構造運動、地球的演化歷史及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地質依據的一門學科。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的巖石圈(包括整個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地球發展演化史及地質學的應用。除了地質學之外,地理學也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的一門學科。因此,地質學與地理學在研究對象的側重點上具有明顯的差異[1-4]。
1地質學的教學內容和特點
1.1地質學教學內容
根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結合地質學在地理科學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將地質學教學內容分為:地質學緒論、礦物巖石學、構造運動和構造變動、地殼演化史及地質學的應用,并結合地理學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設置了一些室內實驗和野外實習內容(表1)。結合地理科學專業特點,目前師范類地理科學專業選用的教材為宋春青等主編的《地質學基礎》。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擴展學生的地質學知識,推薦夏邦棟的《普通地質學》做為參考教材。推薦英國學者羅納德·路易斯·勃尼威茲著的《寶石圣典》和許靖華著的《地學革命風云錄》做為課外延伸讀物。
1.2地質學教學特點
1.2.1內容多
地質學研究內容為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地殼演化。物質組成涉及到元素、礦物和巖石三個層次;構造運動包括褶皺、斷裂、新構造運動及板塊構造理論等,涉及面及其廣泛;地殼演化從老到新為前寒武紀、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5個地質時代的地球古地理、古生物、古氣候。因此,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地質學教學內容及其豐富,知識點及其多。
從涉及的基礎學科來看,理解地質學的一些概念,必須掌握必要的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基礎知識[3-5]。比如晶體的形態,就需要有較好的幾何知識和數學空間想象能力。再如構造運動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力學知識。
1.2.2地質學實踐性強
地質學研究對象是巖石圈,也涉及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而為了認識地球,必須進行野外調查,收集標本和地質測量,只有在野外工作的基礎上,才能深入的分析和加深理解一些地質現象,這些決定了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質學的發展史,表明地質學是“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循環往復的形式。再如:礦物和巖石的鑒定,必須經過一定的實踐才能掌握,若只通過理論學習,將會使學生摸不著頭腦,慢慢就會失去學習地質學的興趣[1-5]。
1.2.3理論抽象
地質學中的多數理論十分抽象,若沒有見過實物,單憑想象是很能理解地質學的知識點。比如褶曲的分類,斷層的分類等。若能結合實驗和多媒體手段,為方便學生理解地質學概念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宋春青等主編的《地質學基礎》教材,圖件少,文字多。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提供一些圖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影響。其次,可以使用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正斷層形成的動畫視頻等。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很直觀的掌握地質學的知識點。
2地質學在地理科學專業中的體現
地質學基礎是地理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時空觀、發展觀及其地質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地理科學專業其它后續課程奠定堅實基礎。但又不能采用地質類專業一樣的教學模式,畢竟地理科學專業和地質類專業培養目標和側重點不一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突出地質學在地理科學專業中的特色。
2.1突出重點
因為地質學研究內容豐富,而地理科學專業培養目標不同于地質學專業,不可能每一個地質學知識點都需面面俱到,且都講的十分透徹。比如:礦物晶體就不需要講的很透徹,只需學生掌握晶體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質即可。再如:地球的外圈層結構,在地球概論中會涉及,因此這一部分不需要細講。但對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學習后續課程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點需詳細講授,如:構造運動的概念,形成原因等。這是學習地貌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
2.2注重與地理科學專業及相關課程關系的敘述
前面已經敘述,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巖石圈,而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因此,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聯系,尤其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關系最為密切。地質學基礎是地理科學專業其它后續課程,如:地貌學、氣象和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和植物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自然災害學等課程的基礎。只有掌握了一些地質學知識,才能較好的理解和掌握后續課程中的知識點。因此,在講授地質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注重地質學與地理科學專業相關課程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地質學的重視,才能使學生明白地質學在整個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2.3地質學與地理學實踐結合
地質學和地理學都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分支自然地理與地質學結合最為密切,在地質學野外實踐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通過地質學知識來講解地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及其產生機理。如重慶師范大學在地質學野外實踐過程中,通過講授四川盆地的地殼演化史,來講解四川盆地在地貌上的分布特點及形成機制。
3結束語
地質學基礎在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地質學中的礦物和巖石、構造運動及地殼演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對以后學習地理科學專業其它后續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為今后的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地質學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地理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并結合室內實驗、野外實習和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深入淺出的講授地質學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常華進. 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的體會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2,1:60-63.
[2]程先富. 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教學方法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28(2):238-241.
[3]韓國棟. 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課程教學計劃的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3,4:76-79.
[4]劉護軍. 高等師范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49:209-210.
【關鍵詞】煤炭院校 地質工程 教育現狀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233-02
煤炭院校地質工程專業因其自身特色,有著與一般地質類院院地質工程專業不同的特點,本文作者從煤炭院校地質工程(或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現狀出發,探討煤炭院校地質工程專業學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現狀及煤炭地質教育現狀,并提出了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改革的幾點個人看法。
一、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現狀
1.學科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現狀
1)學科專業設置現狀
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質資源與與工程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差別。以部分煤炭院校為例,中國礦業大學地質工程設置資源勘查工程、巖土工程勘察、鉆探技術與工程、地學信息技術四個專業方向;山東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設置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專業;而安徽理工大學只設置地質工程專業,下設資源勘查與地質工程方向。因而從學科專業設置分析發現:專業設置的種類不一,同一名稱的專業所賦含的意義不同。如有些大學設置的地質工程僅指工程地質,而有些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不僅包括資源專業,也包括工程地質,甚至包括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專業。通過分析發現,煤炭類院校地質工程專業學科設置比較混亂,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專業設置標準。
2)課程設置現狀
對課程設置進行分析發現,不同煤炭院校地質工程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存在一定的差別,表現為:辦學層次較高的一本煤炭院校開設課程相對更多,普通二本煤炭除院校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核心相對要少。以中國礦業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為例,安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地史學、構造地質學、巖體力學、煤田地質學、礦產資源勘查方法、礦井地質學、礦床學、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質學、土質學與土力學、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勘察方法等,而中國礦業大學除了開設上述課程以外,還開設了地質勘查與評價、鉆探設備與工藝、能源地質學等。在專業選修課方面,煤炭類高校均開設了儲如采煤概論、油氣地質、數字地質、瓦斯地質與煤層氣地質等選修課程。由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或地質工程)課程現狀分析發現,與煤礦行業緊密聯系的課程開設并不很多,與此同時,不同煤炭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統一的規范性,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也造成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存在差異,與煤炭地質(或煤礦)工作實際需求可能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實情。
2.煤炭地質教育現狀
煤炭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與一般地質類院校的地質資源與工程(或地質工程)一樣,屬于艱苦專業。然而煤炭院校開設的地質工程有其自身的特色,培養的畢業生大多從事煤礦地質相關的工作。煤炭院校地質教育無論是從師資力量到學生就業,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師資力量不足或失衡
受煤炭行業影響,煤炭院校師資隊伍不穩定,在特定歷史時期(煤炭行業不景氣時期)教師轉崗、離校,導致目前煤炭類院校中師資力量存在年齡斷層,表現為缺乏中青年教師現斷層,嚴重阻礙了煤炭為地質教育的發展,個別煤炭類院校甚至出現影響力下降的現象。受高校地域(或地理)位置影響,煤炭院校的層次因地理位置出現教師資源的重新分配,導致一本院校和地方性高校師資力量出現嚴重不均衡的現象。
2)煤炭地質人才培養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
“十一五”以來,隨著國家對煤礦開采安全的關注度上升及煤炭產業的高速發展,煤炭地質類人才成為緊缺人才。但從行業看,從事煤礦工作的技術人才中整體學歷層次偏低,從事煤礦現場一線的地質類人才嚴重缺乏。據有關資料[1-2],大學以下學歷層次占我國地質人才結構的90%。造成高層次地質人才緊缺的原因與現今地質類專業工作艱苦、收入較低、地處偏遠及社會偏見等有關。針對煤炭類院校而言,由于畢業生就業范圍主體為煤礦,加上目前煤炭行業受政策、市場影響及安全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畢業選擇多樣化的去向,部分學生選擇讀研或從事其它行業的工作,從而也導致煤炭地質人才供應量減少。
3)培養模式的改革仍跟不上煤炭行業的實際需求
雖然國內高校一直在強調地質工程專業教育改革[2,3-6],地質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仍然跟不上煤炭行業的實際需求。煤炭類院校地質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雖然為培養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良好職業道德,掌握煤田地質勘查技術專業(職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從事煤田地質與勘查、煤礦建設與生產部門的工作,還能服務于其他地質部門企事業單位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然而,在課程設置、專業教學及培養模式上仍然不能緊密與煤炭行業聯系起來,培養上過多注重基礎理論學習,實踐能力薄弱,造成培養的畢業生從事煤礦工作時不能順利開展工作。分析產生原因,認為目前國內高校設置基礎課程時所花費的學時較多,用于專業課教學的學時較少,用于設立和開展實踐教學的學時更少。因而,煤炭學校地質工程專業的這種培養模式更談不上是一種“定制式”教育模式,也不可能符合煤炭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二、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改革的幾點認識和建議
針對前文對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教育現狀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認識和建議。
1.規范學科專業設置,增加專業課學時和選修課程
對于地質資源工程專業學科設置,國家層面(如教育部高教司)應統一規范專業名稱,如資源勘查工程方向、地質工程方向。而相關的專業方向如地球物理信息技術方向或勘查技術與工程方向單獨設立專業。同時在廣泛征集煤炭院校意見的基礎上,對于不同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應統一規定專業核心課,并提供選修備選課程名錄,以便不同煤炭院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選修課時。與此同時,為保證專業課學時,應改革目前煤炭院校的學時分配制度和學分制度,將某些公共課壓縮學時或改變成課外自休的形式,強調專業課開設,保證專業課有充足的學時和更多專業課程的開設。
2.進一步推進煤炭地質人才培養的改革
無論是煤炭院校師資力量的培育,還是招生就業的實施規劃,國家應加大煤炭院校的支持力度,從體制上保證從事這一行業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這一行業中,使更多的高級人才愿意從事煤炭地質工程教育行業,使更多的學生愿意從事煤炭地質這一艱苦行業。
3.改革現行煤炭院校的培養模式,試行“定制式”培養
要改變幾十年來既成不變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與煤礦企業緊密聯系,想弄清楚煤礦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開展與企業聯系或合作的“定制式”培養模式,解決畢業生知識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這一現狀,真正培養出有利于煤礦行業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人才。
除此之外,煤炭高教地質工程專業應大規模提倡教學改革,如:強調不同年齡層次教師任教學學時的均衡,形成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與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制度;加強煤炭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創造條件搭建與企業相聯系的產學研平臺,使更多師生能融入到煤礦企業生產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改革教學模式,鼓勵教學方式改革,提倡教學藝術創新,開展多途徑、多渠道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激發煤炭院校地質工程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通過以上種種措施、方式和建議,將煤炭院校地質資源與工程專業的教育改革推上一個新的臺階,直正為煤礦行業的發展培養有用的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余際從. 地質工作發展與地質人才培養[J]. 中國地質教育,2009,(3):35-37.
[2]余際從,段怡春,趙連榮,沙景華,劉粵湘,儲祖旺. 我國地質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 中國地質教育,2011,(1):3-11.
[3]趙鵬大. 地質教育改革:若干觀點、情況及思考[J]. 中國地質教育,2000,(1):3:3-7.
[4]劉瑞. 回顧地質事業的發展,思考理科地質教育改革[J]. 中國地質教育,2002,(2):4-7.
[關鍵詞]湖南省安化縣球甲侖黃鐵鉛鋅礦礦床地質特征 控礦因素 找礦方向
[中圖分類號] P6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7-4-2
1區域地質背景
湖南省安化縣球甲侖黃鐵鉛鋅礦區位于南華準地臺、江南地軸北段,安化―寧鄉―瀏陽東西向構造帶與安化―會同華夏系褶斷帶聯合而形成的雪峰孤形構造區。
2礦區地質
2.1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由老至新依次如下:
2.1.1震旦系下統南沱組(Zan)
分布在礦區南部邊沿,出露面積約5km2。巖性為冰磧含礫砂巖、頂部為含礫砂質板巖。灰~暗灰色,厚~巨厚層狀,層理不清,砂質、泥質結構,塊狀構造,含黑色燧石,乳白色石英、板巖等礫石,礫石呈半滾圓狀、棱角狀,礫石大小不一,分選性差,礫徑一般為1~3mm左右。大者可達1~10余厘米,含量一般為3~10%左右,含星點、結核狀黃鐵礦,頂部含量較高。礦區內厚度不詳。
2.1.2震旦系上統陡山沱組(Zbd)
分布在礦區南部,呈帶狀展布,出露面積約2km2。陡山沱組地層,按巖性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巖性段:
(1)下部為一套碳酸鹽巖系,是礦區區黃鐵鉛鋅礦的含礦巖系。厚6―20 m。巖性主要為白云巖、炭質白云巖。
(2)中部為條帶狀絹云母板巖、炭質板巖。條帶狀絹云母板巖、炭質板巖,黑~灰黑色,薄~中層狀,微層理發育,風化后呈頁片狀產出,板狀泥質結構,成條帶狀構造。厚13~30m。
(3)上部為硅質炭質板巖、炭質板巖。硅質炭質板巖、炭質板巖,呈灰~淺灰色,中層狀,板狀泥質結構,層理清楚,層面平整,巖性致密堅硬。厚30~45m。
本組總厚約50~95m。
2.1.3震旦系上統留茶坡組(Zbl)
下部為中層狀硅質巖,單層厚15~30cm,整體呈煙灰~灰黑色,常見灰黑、淺灰色硅質相間形成條帶構造,隱晶結構,巖性致密堅硬,厚15m左右。中部為黑色薄~中層狀硅炭質板巖,厚10~15m。上部為煙灰~灰黑色,厚~巨厚層硅質巖,層理不清,厚40~50m。
2.1.4寒武系下統小煙溪組(∈1x)
黑色炭質板狀頁巖,底部有厚數至10余米炭質板狀頁巖、薄層硅質巖。
2.1.5寒武系中統探溪組(∈2t)
為中~厚層炭質板狀頁巖夾薄~中層狀泥灰巖,灰巖夾炭質板狀頁巖,炭質板狀頁巖夾白云質灰巖,泥質白云質灰巖及泥灰巖。厚278~407m。
2.1.6寒武系上統(∈3)
下部為泥質條帶狀灰巖,層厚穩定,巖性變化不大。上部為深灰色薄~中層狀灰巖,泥灰巖、白云質泥灰巖。厚507~649m。
2.2構造
礦區在一級北西西向主干構造的基礎上迭加一系列北東向背、向斜構造,由西向東依次命名為漂水洞向斜,球甲侖背斜,紅泥村向斜、密巖溪背斜。上述褶皺被一系列后期北東、北西向斷裂切割,組成礦區復雜的構造格局。
2.3巖漿巖
礦內巖漿巖不發育,向西7km有大神山花崗巖體。區內僅零星分布有石英閃長巖脈、煌斑巖脈等。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在留茶坡組地層中見有火山玻屑物質,是巖漿活動的另一表現。此外,黃鐵鉛鋅礦層內石英脈及碳酸鹽巖中方解石脈普遍發育,見硅化、碳酸鹽化蝕變。均表明礦區的熱液活動,并與成礦關系密切。
3礦床地質特征
3.1礦化層特征
礦化層(含礦白云巖)在地表風化后呈黑色、棕褐色土狀或砂糖狀含錳粘土,局部形成褐黑色“鐵帽”。礦體氧化后S已基本流失,而黃鐵礦氧化成褐鐵礦殘留在原地,Ca、Mg質流失而顯質輕,也增加了鐵的相對富集(圖1)。該層特征明顯,分布于震旦系下統南沱組冰磧巖之上。厚度一般1~5m,最小0.63m,最大10.5m。礦化層在礦區范圍內地表出露長度5925m,分布于礦區的南部,由西向東沿著近于平行的北東向背向斜(漂水洞向斜、球甲侖背斜、紅泥沖向斜、密巖溪背斜)的傾伏端和仰起端婉延展布。地表產狀、形態變化特征與陡山沱組地層一致。
3.2礦石質量
本礦床礦石類型為閃鋅礦石、黃鐵礦石、方鉛礦石。礦石肉眼下成銅黃色或棕黃色,多呈浸染狀、條帶狀產出。
閃鋅礦為主要礦石礦物,以棕黃色為主,粒度較粗,一般粒徑2―5mm,為不規則他形粒狀,解理清楚,呈不規則團塊狀、脈狀分布于黃鐵礦或脈石礦物內。
黃鐵礦為礦石中另一主要礦石礦物,呈銅黃色,晶體以微粒為主,可見原生沉積型和后期充填交代型兩種,后期黃鐵礦呈條帶狀沿裂隙充填。
方鉛礦為次要礦物,與閃鋅礦緊密共生,分布不均勻,多呈星點狀分布,在由方鉛礦組成的富礦團塊中,可見立方體晶形。
4控礦因素
(1)地層條件:礦層產于震旦系陡山沱組底部,層位穩定,礦床頂板為炭質板狀巖,底板為冰磧含礫砂巖、冰磧礫泥巖,礦體賦存于白云巖中。
(2)構造條件:區內北東向復式褶皺,仰起向斜,傾伏背斜構造,再加上后期北東向斷裂切割,形成礦區復雜的構造格局。復雜的構造為后期礦液的運移、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強烈的擠壓往往使礦體加厚。礦石中可見熱液活動現象十分明顯,黃鐵礦和石英脈形成的條帶狀構造,說明后期礦液流動和運移(圖2)。
5找礦方向
(1)球甲侖黃鐵鉛鋅礦產于陡山沱組底部的白云巖中,地表氧化后多形成褐鐵礦、黑色、黑褐色錳土,含鉛鋅較高。湘中地區該層位的黃鐵礦普遍存在,但黃鐵鉛鋅礦床在本區還是首次發現,為該地區尋找鉛鋅礦提供了方向。
(2)陡山沱地層界于上覆留茶坡組厚層硅質巖和南沱組冰磧含礫砂巖之間,三者巖性差異大。硅質巖形成數十米的陡崖,陡山沱組在陡崖下形成斜坡,冰磧層抗風化能力比白云巖強,二者接觸稍微向上突起。這種地貌特征是尋找礦層露頭線的標志。
(3)礦層底部冰磧含礫砂巖中含有黃鐵礦結核、團塊,含量較多時一般成礦條件好,因此可以根據冰磧巖中黃鐵礦結核、團塊多少間接了解找礦遠景。
(4)構造是礦床再造富集的空間條件,斷裂發育地段、褶皺有利部位成礦較好。
6結語
通過對安化縣球甲侖黃鐵鉛鋅礦區域背景、礦區地質、礦床地質特征、控礦因素及找礦方向的分析研究,為本區進一步開展勘查與找礦工作,以及湘中地區開展黃鐵鉛鋅礦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與成果。
參考文獻
[1]《礦床學》,地質出版社,熊曉云,2007.7.
[2]《普通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夏邦棟,1995.8.
[3]《構造地質學》,地質出版社,馮明等,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