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工程地質條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程地質條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工程地質條件

    第1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特殊巖土工程;地質條件;實踐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 A

    我國國土幅員遼闊、地形多樣,不僅有巖體堅硬、致密且穩定性好的地質條件,也有復雜多變的特殊地質條件。如黃土地區:黃土區域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使其具有一定的濕陷性,再加上黃土下部土質多含碎石之類,使得在該地區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難度比其他土質類型要大。軟土地區:軟土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固結系數小、固結時間長、靈敏度高、擾動性大、透水性差、土層層狀分布復雜、各層之間物理力學性質相差較大等特點。在復雜地形地質條件下進行巖土工程勘察,主要工作包括:搜集與整理工程所在地區的氣溫、凍土層深度、地溫、降雨量等氣候狀況;分析工程所在地土質構成和下伏土層的分布區域、土層性質以及形成原因等;分析當地地下水類;細致研究當地植被生長狀況等。

    1 復雜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巖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野外勘探工作方面

    在對復雜的地形地質巖土做勘察時,都要求在短時期內完成較重的任務,而且它的突擊性也特別強。所以這要求勘探工作者在勘探前就要制定出周密的計劃,為完成工作做好準備。實際的巖土工程勘探工作中,常常因為對勘探區地層、建筑物結構與功能等情況的了解不明確,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勘探點間距與深度

    勘探點間距方面,依據規范要求,對于復雜的地基情況應加密勘探點,不能因時間、金錢等因素堅持采用原勘探方案,為以后工程埋下隱患。但是有的勘探人員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按照之前大綱執行;現場編錄人員辦事不細心、隨機應變性差,造成相鄰兩勘探點之間地層相差過大甚至懸殊;還有,沒有對勘探區的巖土特性進行充分了解,隨便依據某一地基等級就進行勘探,而對采集的巖土在室內進行試樣分析時,常發現濕陷性土、鹽漬土等特殊性巖土,造成地基等級因此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勘探點間距不合理。

    勘探深度方面,一般而言5至6層的磚混結構住宅,孔深15m即可滿足勘探要求,如果存在軟土層的情況,15m深度顯然不能滿足要求;相對的,在有碎石土地區一般的2至3層建筑物,如果也盲目依據15m深勘探,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

    (2)原位測試

    原位測試應依據規范嚴格進行,如不規范調零將出現數據采集不準的狀況;特別是在地溫和氣溫相差比較大的夏、冬季節,觸探指標相差更加明顯;進行標準貫入試驗時,孔深與桿長的校正常不符合規定,在孔底有殘留與縮徑的情況下,標貫器沒有落至測試位置的情況常常不能及時發現,導致標貫擊數失真嚴重等。

    (3)地下水位測量及試樣采取

    在地下水位測量的實際施工作中,在量測鉆孔水位時,忽視周圍是否有滋出地下水的陡壁和抽水井等情況,造成地下水位的測量非常不準,從而給工程施工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試樣采集時未按照規范要求嚴格進行,從而出現原狀樣密封不到位、數量不夠、高度不足等情況,導致含水量的散失。

    1.2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方面的問題

    (1)地基均勻性評價

    目前,對于高層建筑的地基均勻性的評價有特定的規定進行參考,但是對于一般性的建筑物卻沒有與之對應的評價方法,因此,有一部分單位就按照高層建筑的地基性評價方法進行對一般建筑物的評價,但是,這種方法并不十分合理,現在急需要各地區根據本地的地形地質特點制定出適合本地的評價方法;( 2) 地震的效應問題。在對砂土或者飽和粉土做液化初判時,對于地下水位的選擇應該以設計基準內的年均最高水位為準,近期內年最高的水位也可用,但是很多單位卻用在勘探時測出的水位,這顯得非常不合理;( 3)關于地基的承載力的特征值確定和一些基礎方案的選擇。我國的土地資源豐富,地形地質條件也表現出復雜多變,所以目前用查表法的方法來確定一個地區的地基承載力是不合適的,甚至會對一些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

    在地基均勻性評價方面,高層建筑依據《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90進行,而一般建筑則按照GB50021-2001的規定要求進行;但是因為國家未給出相應的評價方法,部分單位就以高層建筑的地基均勻性評價方法為參考進行一般建筑的地基均勻性評價。但是此種方法被大部分專家認為缺乏合理性。

    (2)地震效應問題

    對于重要的建筑場地,應當進行地層剪切波速測試,然而部分勘察單位卻常以“地區經驗”進行場地類別與覆蓋層厚度判定,給工程抗震造價帶來很大影響。而且,在巖土工程評價中,對于地基處理后場地類別、場地地基土類別、剪切波速是否發生變化等情況,也極少予以重視。

    (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與基礎方案的選擇雖然GB5007-2002取消了用查表法確定地基土承載力值的方法,但是仍有很多地區使用此方法,但由于缺乏足夠經驗,無法建立起適合自身的成熟有效經驗。勘察單位各自為政,更有甚者故意借助所謂“地區經驗”達到降低承載力指標的目的。

    選擇基礎方案時,必須將場地地層情況和地區經驗相結合,以此為依據對二者進行綜合分析。選擇基礎方案需要勘察人員和設計人一起分析研究,之后選擇合理、經濟的可行性方案。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勘察單位不與設計協商,簡單考慮工程造價就提供基礎方案,而設計方也常對此視而不見,為以后工程造價造成嚴重影響。

    2 復雜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巖土工程勘察實踐

    2.1 采用和創新先進的巖士工程勘察技術

    依據實用性高、針對性強的基本原則,為了達到有效測量巖土層的評價指標與相關參數,在復雜地質條件下進行巖土工程勘察時,主要的勘察技術和方法大致包括:工程地質測繪、地質勘察取樣、地質鉆探、靜探、波速測試和室內試驗等。

    (1)地質測繪

    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工程進行地質測繪,其主要目的為:細致地分析、調查所屬地區地形,深入研究該地區的地貌特點、地質構造、地層與不良地質等情況,從而能夠更好地劃分復雜地質條件的地貌單元、巖土的分布情況、巖土形成原因與年代、巖土的性質等,完成鑒定巖土層風化程度的工作等。

    (2)巖層鉆探

    進行巖層鉆探時可使用KY-250型鉆機、100A-D型鉆機等進行,鉆探方法可采用全部采芯、泥漿護壁、回轉鉆進等方法。砂土層巖芯與粘性土巖芯采取率分別大于75%和90%,仔細觀察與描述各個土層宏觀特點。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地層結構分布特點進行研究,做好不同深度的底層采樣工作之后再認真做好分析工作,詳細記錄各土層垂直與水平方向發生的變化,最終達到確定復雜地質條件巖土的工程勘察相關指標的目的。

    (3)原位測試試驗

    使用原裝液壓靜力觸探探頭完成靜力觸探試驗的測試工作,并將采集的信息在電腦上進行分析、整理。使用標準落錘自由落體法進行標準貫入試驗,注意做好試驗前的清孔工作,保持20次/min左右的錘擊速率。原位測試試驗也可以使用動力觸探法,通過該方法能夠有效完成風化基巖物理力學指標的確定。

    (4)巖土工程勘察的室內試驗

    依據擬建場地環境中出現的巖土工程問題,在室內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試驗;借助于此方法,能夠科學判定巖土相關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為巖土工程評價與分級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標準。物理性指標試驗一般包括:測定土層物理性質、壓縮試驗、水質分析、顆粒分析等。

    2.2 復雜地質條件下巖土工程地基的處理技術

    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的沉積地層,其土壤顆粒構成屬于細砂、粉細砂一類,直徑多數在1.6mm~2.2mm之間;尤其是一些地區表層的砂子含水量低、粉細砂多呈松散形狀,因此不適于當作天然地基,應進行必要的處理。

    (1)巖土工程地基的處理技術之一:墊層法

    作為進行淺層地基處理的主要方法,墊層法(又稱水墜法)廣泛應用于黃土地區的松散粉細砂層。實施時,開挖基坑至設計處理深度,將樣樁在基坑兩側設置好,鋪設砂子,控制鋪砂層厚度為0.25m;鋪好之后,注水至與砂子面齊平的位置;在砂子中插入鋼叉并搖勻。砂子如若已經沉實,則提出鋼叉,并在相距0.1m位置,重新插入進行搖勻,重復上述過程。

    (2)巖土工程地基的處理技術之二:強夯法

    強夯法是加固軟土地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借助于速度快、成本低、施工簡單等優點,強夯法在地基處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夯錘下落帶來的巨大沖擊波與能量撞擊地基土,地基土層可以被快速、有效的夯實,沙土振動液化現象、土地濕陷性、地基壓縮性等都得以有效降低,實現地基承載力和穩定性的雙重目標。

    (3)巖土工程地基的處理技術之三:振沖法

    振沖法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振沖法,需要添加填充材料(礫石、砂子等);另一種是不需要填充材料就地振密的振密法。在黃土地區多使用振沖礫石樁的方法,對于中等或較粗的沙礫地基多使用振密法。借助于水沖與振動加固土壤的振沖法,其對地基加固的原理也比較簡單,常用于振密松砂之類的地基。此技術通過振動器沖力帶來的強力振動,將松散飽和砂層得到一定液化后借助振動而實現砂粒的重新排列之后減小其空隙度,同時加回填料,通過振動器振動力實現砂層的擠壓、加密。

    結語

    總而言之,巖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做好巖土工程勘察尤其是復雜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勘察工作至關重要。只有不斷提高勘察技術探尋新的方法,才能為我國巖土勘察工作以及建筑事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楊旭然,蘇航,王宏剛.淺談巖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法[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7)

    [2] 姜明友.巖土工程勘察中常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8)

    第2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水文工程;地質條件;滲漏措施

    某高等院校的生態水系工程,而且在景觀上和湖水系相配套。其中湖體是環形,寬度在100至500米,湖體的中心線長度約為5400米,占據的水域面積是1.2km2,并且中心區域具備寬度為1km的湖心島。因為此湖的容量比較大,區徑的流量相對有限,為了可以確保生態工程順利運行,一定要維持充足的水量。所以湖盆的滲漏量必須控制在相對較小的范圍之內。此生態工程比較特殊的地質條件與水文條件等相關因素直接影響著生態工程的成功建設。

    1 水文工程的地質勘察目的

    1.1 綜合性的水文地質勘察

    綜合性水文地質勘察一般是對某個地區完成的,比如對某個農業基地或是某個生態工程,主要目的就是對該特定地區的水文地質進行分析與研討,進而為該地區開展的有關活動提供基礎資料,比如說農業生產資料,進而確保該地區的生產活動正常開展。

    1.2 特定的水文地質勘察

    特定的水文地質勘察主要是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進行的專業調研,在根本上解決生產和地下水掛鉤的有關地質活動研討。比如某個地區的水質能否滿足居民飲用的相關需求,或是某個地域能夠當作煤礦業的開采基地等。

    1.3 工程地質的勘察

    工程地質的勘察就是針對某個地域的地質條件完成的。某些特定地區的地上模擬建造特殊類型的建筑物,在施工之前必須對該地區的地質條完成細致且深入的勘察調研,進而防止后續工程在施工方面因為地質條件出現無法解決的施工問題。另外,施工之前對該地區的水文地質調研,可以為后期的工程項目設計提供合理、科學、可靠的依據,保證工程項目可以安全、有效的完成。因為建筑物的類型和功能結構的不同,所以在進行水文地質勘察時需要落實的有關信息也不同,并且勘察的內容和項目也存在一定差異。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工程項目在施工建設之前,必須進行水文地質勘察,調研過后提供的有關依據在設計工程項目之前一定要仔細、認真研究和參考。比如后期需要建設高層建筑,必須在設計和施工之前對地基的穩定性和抗震能力進行調研,絕不可讓工程項目在后期施工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如果修建的是水庫或是水壩,其中壩基的穩固勘察是非常重要的。針對各種類型、不同功能、結構的建筑物,在前期的水文地質勘察過程中內容偏重點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如果工程項目后期的設計出現變更或是調整,水文地質勘察的內容也必須隨之改變,并且與工程項目的設計內容一致,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后期的工程項目建設提供科學、合理、有效的依據。

    2 水文生態工程的滲漏防止措施

    2.1 滲漏水的檢查

    水文生態工程的滲漏水一般有多種形式。依據滲水量主要分成慢滲、快滲漏和漏水及涌水。具體的檢查方式如下。第一,宏觀找漏。對于滲漏水比較集中和相對嚴重的位置,可以用肉眼觀察,檢查出漏點。某些時候要鑿掉松動部位,探索出真正的漏點。第二,干水泥粉找漏[3]。對于每日滲水量相對較小的慢滲位置,首先要擦干,然后再撒上一層干水泥粉。比如干水泥表面呈現濕點或是濕線,也就是滲漏孔縫。第三,膠漿找漏。對于相對輕微的大面積的滿身位置,利用上述方式難以找到漏點,就需要擦干滲水位置,然后再滲水位置表面上涂抹一層水泥漿,最后撒上一層干水泥粉。比如干水泥的表面出現濕點或是濕線,就是滲漏位置。第四,鑿槽找漏。如果工程項目的轉角位置發生滲漏時,沿著水路探尋滲漏的源頭。有時候需要在結構上進行鑿槽,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滲漏位置。

    2.2 滲漏水的處理方式

    地下工程項目的滲漏水處理通常利用以排為主和堵截相互結合的方式。也就是導出巖石里的滲漏水和裂縫水機涌水,同時截斷將地表水進行排除,利用堵或是注的方式,將被覆層的滲水源頭封閉堵住。如果滲漏水比較大,可以利用引排方式,把滲漏水排放到水溝中。

    (1)明排引流。滲漏水存在一點或是一段相對較短的裂縫中,而且滲漏的水量比較大時,可以利用明排引流。就是在滲漏位置鑿開一定的深度,設置聚水漏斗,并在漏斗的下方插入塑料管,把滲漏水排放到排水溝中。該方法適合運用在等級比較低的工程項目中。

    (2)暗排引流。就是沿著裂縫滲漏位置鑿出Y型槽,并且在槽底部設置飲水通道,比如說角鋼反扣和鐵皮槽等,其中槽盒飲水通道可以把滲漏水排放到排水溝中。

    (3)明排和暗排的相結合。如果拱頂或是側墻發生滲漏,而單側墻的下部并未滲漏,為了可以降低工作量,可以利用封堵的方法。對于滲漏水的引排位置表面一定要封堵,具體的操作方式如下。對于滲漏點比較小的空洞和裂縫,可以直接利用促凝劑水泥與防水涂料完成封堵,還可以利用引流導水管完成封堵。針對大面積滲漏位置,必須利用多層抹面和防水砂漿制作剛性防潮層。首先對堵漏的引流排水進行檢查,解決滲漏壓力。對于活動性的斷裂縫和開裂縫,可以利用樹脂或是其他相關粘接劑完成橡膠板和塑料布等的粘貼處理。在粘貼過程中,利用粘結劑把水泥砂漿的表面均勻涂3度,而黏貼材料的表面要涂2度,然后設置為5至15分鐘,使粘結劑里的溶劑可以自然揮發掉,最后將黏貼材料很自然的貼于水泥砂漿上。該方法一定要在相對干燥的環境中完成,可以單獨應用,還可以和其他有關方法相互結合著運用。利用其他相關措施處理滲漏水過后完成粘貼,產生的效果更好。

    2.3 滲透水的處理技術

    針對面積相對較大的滲漏位置,一定要及時查找到漏水點,為后續的工作做好準備。在找到漏水位置之后必須進行封堵,并在清理漏水位置表面之后將漏水口封堵,然后對漏水表面進行加固,主要利用適宜的抗裂砂漿涂抹在漏水位置的表面,同時完成表面養護工作,保證漏水表面具有較強的防滲漏能力。針對滲漏水相對較大的裂縫,可以內部澆筑快速凝結的相關漿液,同時對表面完成加固,避免漏水現象的再次出現。針對西部的結構,漏水位置的處理形式與面積相對較大的漏水位置解決方式是不同的。首先一定要澆筑漿液,然后填入止水條;其次對細部結構的漏水表面進行處理,并涂抹有關防水材料;最后,完成養護工作,避免漏水現象的再一次出現。

    3 結束語

    水文工程的地質條件勘察作為許多工程項目建設之前的重要任務,其勘察數據可以I為后續的建設項目提供合理、科學、可靠的依據,還能為工程項目的設計提供有關參考,為后續的現場施工容易出現的問題完成提前備案,從而確保工程項目的正常進行。地下工程項目的滲水現象,在進行處理時一定要遵循排水與封堵的有效結合形式,綜合考慮當地的地質環境,利用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一定要治標治本。

    參考文獻:

    [1]郭永海,王駒.高放廢物地質處置中的地質、水文地質、地球化學關鍵科學問題[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11).

    [2]項彥勇.裂隙巖體中非飽和滲流與運移的概念模型及數值模擬[J].工程地質學報,2012(2).

    [3]戚國慶,黃潤秋.土水特征曲線的通用數學模型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 2013(2).

    [4]張宜虎.采用等效滲透系數法搜索滲流自由面[J].工程地質學報, 2010(2).

    第3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工程地質;基礎;選型

    1.工程概況

    某建筑項目由11棟7層、4棟9層、1棟27層和2棟32層建筑物組成,場地下設1層地下室,總用地面積32448.513m2。場地原始地貌為一級階地,地勢寬緩開闊,整體呈北高南低,后經人工圍墾形成大小不一的人工養殖池塘,經過場地平整,成為現今較為平坦的建設用地。

    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2.1巖土條件

    根據勘察報告,場地內主要巖土層描述如下:

    (1)人工填層(Q4ml),包括:

    ①-1素填土:灰褐色,灰黃色,松散~稍密狀,稍濕~濕,土質較均勻,成份主要以粘性土為主,含中粗砂,偶見少量碎石、塊石。局部分布。

    ①-2中粗砂素填土:淺灰色,以稍密狀為主,飽和,淺部稍濕,填料為中粗砂,已經過低能量強夯處理,但部分地段處理效果較差,密實度不均勻,基本消除自重濕陷。普遍分布。

    (2)第四系全新統海陸交互沉積層(Q4m),包括:

    ②-1淤泥質土:淺灰、灰黑色,軟塑~流塑狀,飽和,含有機質、腐殖質。場地絕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②-2粉質粘土:灰黃色,可塑狀為主,稍濕~濕。主要以透鏡體型式分布。

    ②-3含泥中粗砂:淺灰色,稍密~中密狀,飽和。普遍分布。

    (3)第四系更新統沖洪積層(Q3al+pl),包括:

    ③-1粉質粘土:灰黃、褐黃色,可塑狀,稍濕~濕,局部分布。

    ③-2含泥中粗砂:灰黃夾灰白色,稍密~中密,飽和,場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4)花崗巖殘積土層(Qel):

    ④殘積砂質粘性土:灰白色~淺灰黃為主,濕,呈可塑~硬塑狀。母巖為花崗巖,巖石風化徹底,組織結構已全部破壞,場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5)燕山期花崗巖風化帶(γ52(3)),包括:

    ⑤-1全風化花崗巖:灰白、灰黃色,巖石風化劇烈、組織結構基本破壞,僅局部可辨,該巖石為極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屬Ⅴ級,遇水易軟化崩解。場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⑤-2a砂礫狀強風化花崗巖:灰黃、褐黃色,巖石風化強烈,組織結構大部分風化破壞,基本可辨。為極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該巖土層浸水擾動易軟化。在場地絕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⑤-2b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灰白、褐黃色,巖石風化強烈,組織結構部分破壞,但花崗結構清晰可辨,為軟~較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局部分布

    ⑤-3中~微風化花崗巖:灰白、淺灰黃色夾肉紅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裂隙較不發育~發育,多成閉合狀。以堅硬巖為主、局部為較硬巖,巖體較完整,巖體質量等級以Ⅲ級為主。未鉆穿。

    2.2水文條件

    該工程勘察深度內地下水主要包括賦存和運移于中粗砂素填土①-2、含泥中粗砂②-3及含泥中粗砂③-2孔隙中、④~⑤-2a層孔隙網狀裂隙中及⑤-2b和⑤-3層裂隙中的潛水~承壓水(②-1、②-2、③-1層之下或風化帶中局部滲透性突變部位具承壓性質)。上述各含水層除相對隔水層阻隔的部位外,基本相互連通。穩定水位埋深0.10~2.65m。場地地下水對砼結構有弱腐蝕性,對鋼筋砼結構中的鋼筋在長期浸水情況下有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潛條件下有中等腐蝕性。

    3.地基基礎選型分析

    場地地基土均勻性較差,場區基巖無臨空面及軟夾層,分布有輕微液化砂土,填土及軟土厚度較大,上部地基穩定性較差。采用樁基等穿越后能保證地基穩定,較適宜擬建物建設。

    該工程地下室底板下殘留的軟弱土層①-2及②-1總厚度一般4~5m以上,天然地基條件差,建議采用樁基礎,樁端持力層可根據擬建物荷重大小分別選擇全風化花崗巖或砂礫狀強風化花崗巖或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或中微風化花崗巖。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及施工條件可從以下樁型進行比選。

    3.1預應力管樁

    優點是機械施工速度快,噪聲污染較小,樁身質量有保證,單樁承載力穩定,較為經濟。缺點是大面積施工存在明顯“擠土效應”,對臨近建筑物影響較大;抗水平力能力差。

    場地較為平坦,交通方便,表層承載力滿足樁機的正常施工要求。場地內素填土層局部夾碎石等硬質物,因其分布范圍及厚度不大,預先清除部分填土條件下對沉樁影響不大;含泥中粗砂②-3、③-2層呈稍密~中密狀,砂層底部常因礫石含量較高而相變為含礫粗砂、局部甚至相變為含卵石礫砂,密實度較高,對沉樁有較大影響;此外,場地北部基坑開挖面以下可作持力層的全風化巖及砂礫狀強風化巖厚度較薄,限制了本樁型的使用。

    3.2大直徑沉管灌注樁

    優點是穿透能力稍強、可調節樁長、無截樁、接樁問題、造價相對預制樁較高。缺點是施工質量難控制,砂層中受承壓水影響,施工常常出現樁身混凝土離析等問題,影響樁身承載力;其次是施工速度慢,工期相對較長,且存在打樁震動及噪音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等缺點;此外,施工中局部地下水水頭較高時,易造成混凝土產生離析,影響樁身質量。

    對施工而言,機械設備可直達現場,場地表層的地基承載力可滿足設備施工。采用此樁型,產生一定的擠土效應和噪音、振動等,但場地周邊無市政道路或居住區。

    3.3沖(鉆)孔灌注樁

    優點是穿透能力強,為非擠土樁,能使樁較順利進入持力層設計標高,同時樁徑較大,可獲得較高的單樁承載力。缺點是施工質量難控制,常常出現樁底沉渣過厚、樁身縮徑、夾泥等問題,影響樁身承載力;其次是施工速度慢,造價較高。應選擇施工經驗豐富、管理先進的施工隊伍施工。

    對施工而言,機械設備可直達現場,場地表層的地基承載力可滿足設備施工。采用此樁型,施工會產生一定的振動及噪音,但場地附近無構筑物及居民區,影響較小;使用該樁型施工會產生泥漿,但該場地處于郊區,對周邊影響較小。

    4.樁型推薦

    根據上述樁基分析優缺點和成樁可行性分析,結合擬建物特點,各擬建物樁基選型建議如下:

    擬建的27-32層高層建筑物,建議優先考慮采用沉管灌注樁,樁端持力層為砂礫狀強風化花崗巖,樁徑為φ700mm(樁端φ800mm);其次,可采用沖(鉆)孔灌注樁,選用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⑤-2b或中微風化花崗巖⑤-3為樁端持力層,樁徑為φ1000~φ12000mm。其余擬建物及純地下室部分建議采用沉管灌注樁,以砂礫狀強風化巖為樁湍持力層。

    第4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工程地質分區 工程地質評價 定遠縣

    1 前言

    定遠縣地處安徽省中部,位于江淮分水嶺北側,地理座標為東經117°12′2″~118°5′22″北緯32°12′6″~32°42′22″,全縣總面積2891km2。境內分池河、窯河兩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2條。隨著國家對基建工程的投入不斷加大,需要提高對定遠縣工程地質條件的整體認識,使勘察工作具有針對性,本文根據定遠縣地形地貌、自然地質條件、水系河谷特點等情況,對定遠縣進行工程地質條件分區,希望對定遠縣土地的總體利用規劃有所裨益。

    2 資料來源和分區依據

    2.1 資料來源

    本文根據定遠縣近五年來90多份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經過分析、篩選,選擇近800個鉆孔資料,并參閱相關區域地質報告[1],進行歸納整理而成。

    2.2 分區依據

    2.2.1地形地貌。定遠縣大部處于江淮波狀平原區,東南局部處于沿江丘陵平原區的江北丘陵平原亞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和東部為起伏不平的山區,中部為廣大的波狀平原區,南部為河谷平原。

    2.2.2地質構造。郯廬斷裂帶的主干斷裂定遠池河~肥東西山驛斷層和內部斷裂藕塘~巢湖市清水澗斷層自北向南斜貫縣區東部。郯廬斷裂帶北側屬華北地層,南側屬華南地層區。

    2.2.3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定遠縣北部發育有巖溶較發育的碳酸鹽巖,屬崩塌、滑坡低易發區,池河中下游受非法采砂活動影響存在崩岸現象,廣大的波狀平原地帶,表層膨脹土發育,存在膨脹土變形地質災害。

    2.3工程地質分區

    綜合上述因素,定遠縣可劃為Ⅰ類高山區、Ⅱ類中低丘陵區、Ⅲ類波狀平原區、Ⅳ類河谷平原區。Ⅰ類高山區可再分為北部高山亞區(Ⅰ1)和東部高山亞區(Ⅰ2);Ⅳ類河谷平原區可再分為窯河平原亞區(Ⅳ1)和池河平原亞區(Ⅳ2)。各區具體分布見圖1。

    圖1 定遠縣工程地質條件分區圖

    3 各區工程地質特征

    3.1北部高山亞區(Ⅰ1)

    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在縣城東南的泉塢山也有零星分布,總面積約193.2km2,占縣國土面積約6.4%。組成物質主要為震旦系、寒武系和奧陶系堅硬的薄~中厚層狀碳酸鹽類夾碎屑巖巖組,巖性主要為白云質灰巖、白云巖或兩者的互層夾層,地基承載力高,但巖溶較發育,可能產生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

    在發育有河流的地段,兩岸表層還發育有6~9m厚第四系上更新統粉質粘土,多呈棕黃~棕紅色,硬可~硬塑狀,含鐵錳質結核及灰白色高嶺土,底部含較多砂礫,構成河流兩岸的河漫灘或一級階地,承載力標準值180~220kPa,壓縮模量5.0~6.0MPa,飽快粘聚力30~40kPa、內摩擦角10~14度。

    3.2東部高山亞區(Ⅰ2)

    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總面積約204.1km2,占縣國土面積約6.8%。組成物質主要為揚子地層區燕山早期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以及中元古界薊縣系變石英角斑質凝灰熔巖和變石英角斑質凝灰巖。上述巖石抗風化能力弱,地表多為全~強風化。區內主要地質構造以北東向的斷層為主,對于大開大挖的工程還可能產生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

    3.3中低丘陵區(Ⅱ)

    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高山亞區南側和池河主干的左右岸,多呈零星散布,總面積約165.4km2,占縣國土面積約5.5%。表層組成物質主要為白堊系棕褐色泥質粉砂巖、細砂巖,底部為砂巖夾礫巖,具有遇水軟化失水開裂現象,強度較低。

    在部分小山丘之間的河流兩岸表層尚有以下三層堆積物:①層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物,以粉質粘土為主,厚1.5~8.0m,灰黃或灰色,可塑~硬塑,含少量鐵錳質結核,主要構成河流兩岸河漫灘,承載力標準值110~130kPa,壓縮模量4.5~5.5MPa,飽快粘聚力20~30kPa、內摩擦角10~14度;②層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物,以粉質粘土為主,棕黃色,硬可~硬塑,含鐵錳質結核,層厚4.0~15.0m,具弱膨脹潛勢,易引起建筑物地基的膨脹變形,承載力標準值180~220kPa,壓縮模量6.0~8.0MPa,飽快粘聚力30~45kPa、內摩擦角10~15度,構成河流的一級和二級階地;③層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物,以粉土為主,灰黃色,可塑,局部夾薄層細砂,層厚1.0~5.0m,承載力標準值150~180kPa,壓縮模量6.0~7.0MPa,飽快粘聚力10~20kPa、內摩擦角18~23度。

    3.4波狀平原區(Ⅲ)

    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的大部分地區,總面積約1581.2km2,占縣國土面積約52.8%。受池河和窯河兩岸支流切割影響,波狀平原區呈崗沖相間地形,微地貌為崗坡地、崗沖地,構成池河和窯河的二級階地。表層組成物質為第四系上更新統坡積、沖洪積物,厚度一般大于20m,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夾少量灰白色次生粘土,棕黃~灰黃色,硬可~硬塑,具有弱膨脹潛勢,易引起建筑物的基礎變形。承載力標準值180~240kPa,壓縮模量6.5~8.0MPa,飽快粘聚力40~60kPa、內摩擦角13~15度。

    3.5窯河平原亞區(Ⅳ1)

    主要分布在縣境西部,合徐高速公路以西,總面積約219.3km2,占縣國土面積7.3%。表層組成物質可分為兩層:①層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物,以粉質粘土為主,層厚0.5~3.0m,局部缺失,灰黃~灰色,可塑,承載力標準值110~130kPa,壓縮模量4.5~5.0MPa,飽快粘聚力20~25kPa、內摩擦角10~12度,構成窯河河漫灘或一級階地;②層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物,以粉質粘土為主,局部底部含少量砂礫,含鐵錳質結核,灰黃~棕黃色,層厚10~20m,構成窯河二級階地。承載力標準值200~240kPa,壓縮模量7.0MPa,飽快粘聚力40~50kPa、內摩擦角12~15度。

    3.6池河平原亞區(Ⅳ2)

    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池河左右岸,總面積約634.8km2,占縣國土面積21.2%。表層組成物質可分為兩層:①層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物,以粉質粘土為主,層厚1.0~5.0m,灰黃~灰色,可塑,承載力標準值110~130kPa,壓縮模量4.5~5.0MPa,飽快粘聚力20~25kPa、內摩擦角10~12度,構成池河河漫灘;②層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物,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棕黃色,承載力標準值180~240kPa,壓縮模量6.0~7.5MPa,飽快粘聚力35~55kPa、內摩擦角15~20度,層厚5~15m,構成池河一級和二級階地。池河河槽內多含有可供建設工程所用的優質中粗砂,經多年采砂,池河兩岸多形成崩岸現象,建議對采砂由無序開采轉為有序開采,對已發生崩岸部位采取塊石護坡處理。

    4 結束語

    (1)本文所收集的資料大多來自相對集中城鎮,資料的分布相對不均,部分分區界線控制點較少,局部分界線尚需進一步驗證。

    (2)池河平原亞區的資料大多集中在分區界線附近,其中心的資料較少,地層地質結構情況尚待進一步驗證。

    第5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公路;標段;工程地質條件

    1 沿線工程地質條件

    1.1 地理位置

    本項目合同段位于貴州省畢節市南部,路線位于畢節市納雍縣境內,東連貴陽,南接六盤水、安順,西接云南昭通,北臨四川。路線所經過區域的行政區劃分屬于畢節市納雍縣。合同段起點位于納雍縣董地鎮以補魯寨,終點位于納雍縣化作鎮,路線全長7.414km。

    1.2 地形地貌

    區內地處云貴高原東北部、貴州高原地貌三大區域的黔西北山地,地形為波狀起伏的欠對稱地形。路線走廊的地形地貌受地質構造、巖性和侵蝕強弱的影響較大,山脈走向基本與構造線一致。路線所涉及到的地形地貌為巖溶峰叢溝谷,地形較陡,起伏劇烈,路線經過處海拔最高為1792.0m,最低為1366.0m,相對高差約426m。

    本段的地貌類型為溶蝕峰叢溝谷地貌。

    該地貌地形起伏劇烈,溝深山高,斜坡陡峻。該段處于維新背斜的核部,地層巖性主要由碳酸鹽巖以及殘留于山頂的強風化玄武巖構成,巖層產狀較為平緩,局部受斷裂構造影響產狀較陡。該地貌具有坡直峰尖的特點,溝谷及峰叢的延展多受構造線走向的控制,山頭多呈尖錐狀溶峰,高度100~200m,坡角40~60°,接近河谷地段溝谷深切,谷坡陡峻,坡度可達80°以上。溶洞多在峰腳谷坡殘留。落水洞、漏斗等在地下暗河發地段較普遍,洼地則少見。此類地貌形態多為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區,對路線通過形式影響很大。

    1.3 水文氣象

    1.3.1 水 文

    區內河流為山區雨源性河流,屬于烏江水系。地表大小沖溝發育,河谷深切,大沖溝常年流水。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小溪溝多發育在碳酸鹽的峰叢谷地地帶短距離徑流,一般雨后數天即干涸,對路線方案的影響有限。

    1.3.2 氣 象

    擬設路線所在地區屬亞熱帶至溫帶云貴高原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降水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酷暑時間較短,但常出現干旱、冰雹、低溫、綿雨、雪凝等自然災害。路線所在區域四季分明,春、秋、冬三季較長,夏季較短;四季各有其氣候特點。

    項目所在地區四季氣溫變化差異較大,年平均氣溫11~15℃,年平均最低氣溫0~4℃,無酷暑嚴寒,氣候溫和。

    1.4 地層巖性

    工作區沿線出露地層巖性較簡單,由一套碳酸鹽巖夾硅質巖(硅質條帶)構成,按地層時代、巖性可劃分為覆蓋層和下伏基巖兩大類別。其中下伏基巖主要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

    1.4.1 第四系(Q)

    沿線大部分地段基巖,第四系土層分由也比較普遍。沿線第四系土層多為殘坡積成因的粘性土、碎石類土;在沖溝、巖溶洼地和槽谷的階地上有沖洪積成因的卵石土、角礫土及溶蝕溝谷地帶崩坡積成因的碎石土等。沿線殘坡積碎石土較普遍,骨粒成份主要為硅質巖,含量一般70%左右,稍密-中密狀態,常具有一定厚度,但厚薄極不均勻,平面上數米內厚薄相差可達10數倍。此類地層在較陡斜坡上有分布,厚度可達10m左右。緩坡上分布更為普遍,且厚度最大超過50m。

    1.4.2 峨眉山玄武巖(P3β)

    零星出露于斜坡各山頭上。巖性為層集塊巖、層火山角礫巖、塊狀玄武巖、火山角礫巖、凝灰巖等。地表為全-強風化狀,呈半巖半土狀,對開挖路基邊坡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1.4.3 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

    分布于全線,是全線主要地層。灰色厚層、中厚層夾薄層灰巖、燧石結核灰巖、燧石條帶灰巖,為硬質巖,力學強度高,是各類構筑物良好地基持力層。主要不良地質為巖溶、卸荷裂隙、崩塌和巖堆等。巖溶主要表現形式有溶蝕槽谷、溶洞、漏斗、巖溶洼地、落水洞、暗河等,在一些地段陡壁上層間溶洞呈串珠狀發育。

    1.5 地質構造

    1.5.1 區域地質構造背景

    設計線路區域上位于川滇經向構造帶和川黔經向構造帶之間,近東西向構造體系向近南北向構造體系過渡地帶,工作區內褶皺、斷層發育,構造形跡定形于燕山期,沿線構造以北東向和東西向的褶皺為主,發現2條斷裂構造,大多數構造走向與路線大角度斜交,未發現活動性斷裂構造。

    1.5.2 褶 皺

    路線從起點到終點主要經過維新背斜,其特征簡述如下:

    總體呈北東45°展布,中段局部呈南北向和東西向,背斜平面上略呈“S”形。設計路線大致沿背斜西翼通過,與背斜軸呈大角度相交。該背斜核部寬緩,地層由二疊系中統茅口組組成,傾角多在10~15°左右;兩翼地層為二疊系上統和三疊系下統。

    1.5.3 斷 裂

    該設計路線沿線共發現董地斷層、曾家寨斷層等2條主要斷裂,其特征分述如下:

    (1)董地斷層: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60°,延伸長約19km,斷層走向與地層走向平行。斷層影響帶有東西向的裂面發育和陡傾的節理裂隙發育,巖溶的發育強度明顯強于周邊。推測在路線K116+626處斷層與路線近于垂直相交,設計路線以路基形式通過,對路線影響小。

    (2)曾家寨斷層: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60~80°,延伸長度57km。北盤相對下降,斷層影響帶巖層產狀陡傾甚至直立或倒轉。斷層破碎帶及節理裂隙密集發育帶,巖石破碎,巖溶較為發育。受斷層影響,在曾家大寨隧道出口一帶產狀為170~180°∠56~66°的裂隙較發育,巖石大多呈裂隙塊狀結構,邊坡的穩定性稍差,對隧道出口段圍巖完整性與坡體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2 水文地質條件

    2.1 地下水類型及含水巖組特征

    地表水系總體不發育,地表水貧乏,局部地表水系較發育,地表水體較豐定,如董地及花廠一帶。由于沿線多為碳酸鹽巖石,巖溶發育,多形成巖溶洼地、溶洞、落水洞、地下暗河,其地下水較貧乏,埋深較大。沿線泉點流量均較小,多數泉點流量在0.01~0.5L/s之間。全線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第四系土層孔隙水、巖溶水二種類型。現分述如下:

    2.1.1 第四系孔隙水

    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潛水含水巖組,主要分布于溝谷、洼地、坡腳局部松散土層中,接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的補給;潛水的埋深、徑流條件因地而異,排泄條件和水位變化受大氣降水影響較大。含水層厚度整體不大,無統一地下水位,季節性顯著,但在溶蝕盆地及寬大槽谷內該類地下水較豐富,水位埋深較淺,對公路建設施工及營運有一定影響。

    2.1.2 巖溶水

    屬可溶巖含水巖組,賦存于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碳酸鹽巖巖石的巖溶裂隙溶洞中。此類地下水埋藏深度較大,多大于50m,沿線除總溪河外,為補給區及徑流區,降雨形成的地表水通過洼地、落水洞、巖溶裂隙直接向地下補給,導致地表水體貧乏,在地勢很低的地方排泄。該類地下水對路線影響較小。

    2.2 地下水補逕排條件及動態變化特征

    區內巖溶水、巖溶裂隙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通過洼地、漏斗、天窗、落水洞等直接補給。區內地形切割深,逕流較短,以巖溶泉或地下河形式排泄于地表,排泄區多位于河谷、槽谷兩側及盆地邊緣,匯集總溪河及其支流。

    2.3 水質特征及腐蝕性

    沿線環境水水質類型以HCO3-Ca型為主,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總體為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

    3 不良地質現象及特殊性巖土

    沿線主要不良地質現象及特殊性巖土有巖溶、崩塌與巖堆等,以巖溶最為突出。

    3.1 巖 溶

    對路線影響最大的是第四系土層下的溶溝(槽)、石牙及隱伏溶洞,地表出露的溶洞、洼地、落水洞對路線影響不大,隱伏溶洞對橋涵地基及隧道施工影響很大。

    3.1.1 溶 洞

    按影響控制因素可分為層間控制型、構造控制型兩類,以層間控型溶洞為主。其中層間控制型溶洞的底板與巖層產狀一致,洞口多呈方形、半圓形或扁豆狀,洞體較寬敞,溶洞頂板及洞壁較為完整。裂隙對溶洞的發育起導向作用,個體溶洞串珠在裂隙上,此類溶洞洞體的延伸與巖層產狀的關系密切,一般傾角較陡處的溶洞規模比傾角緩的地段大、延伸長;在巖層產狀平緩的崖壁上,由于受平行于陡壁裂隙較發育而層間裂隙不發育的限制,該類溶洞發育規模一般較小。

    3.1.2 巖溶洼地

    沿線路及其附近巖溶洼地較發育,對線路有一定影響,主要是隧道地表洼地雨期匯集地表水并滲入地下,對隧道產生充水危害。

    3.1.3 溶溝、溶槽

    沿線碳酸鹽巖石廣泛分布,受區域構造影響,由于垂直型的構造節理裂隙發育和后期沿裂隙的溶蝕作用不斷加強,形成縱橫交錯的溶溝、溶槽,對地基連續性影響較大。在路基地段的溶溝、溶槽需將其中的第四系土層清理干凈,采用換土的方式來處理;在橋梁通過地段的溶溝、溶槽宜采用清理、換填或跨越的方式處理。

    3.1.4 巖溶漏斗、落水洞

    區內巖溶漏斗、落水洞較發育,對線路有一定影響。路基通過時要采取跨越或回填處理,回填處理時要保持原有泄水功能。巖溶漏斗、落水洞是地表水補給地下的最直接的通道,雨水通過它直接向地下灌入,如果隧道洞身處于其下方時,雨期隧道突水突泥危害很大,一定要加強排水泄洪能力。

    3.2 崩塌與巖堆

    沿設計路線上崩塌與巖堆較為少見,對線路影響不大。

    4 結 論

    綜上所述,本標段地形地貌條件復雜,地層巖性較簡單,地質構造中等復雜,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巖溶不良地質作用較強烈,工程地質條件為復雜,對公路建設影響較大。

    參考文獻

    [1]楊志法,占躍平.龍游石窟群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及保護對策初步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0,8(3):291~295.

    [2]王,馬國彥.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及其主要工程地質問題[J].工程地質學報,2002,10(1):38~45.

    第6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建筑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勘察;基礎選型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升高,人們對衣食住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作為其中的一項,同時也作為保障經濟發展的基礎,新時代下對建筑行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建筑的施工要求。21世紀下不僅要求一棟建筑美觀大方,更重要的是質量符合標準。一座建筑的質量好壞要從它的設計方案追溯起,建筑工程的設計方案好壞嚴重影響到了施工質量。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必須要做好水文地質條件的勘察工作,充分了解當地工程施工場地的地質層、水文層分布,為建筑工程基礎選型提供依據。

    1工程概況

    一項建筑工程有主樓、裙樓以及地下車庫組成,主樓樓高246m,一共58層;裙樓樓高26m,一共有6層;地下室一共2層。整個工程包括了主樓、裙樓以及外擴地下室。主要擬定采用鋼筋混凝土聯合型鋼筋混泥土筒體結構,荷重量約為195×104kN;裙樓和地下室擬采用鋼筋混泥土鋼架結構,最大單柱荷載標準值為9×103kN,最大的柱間距離為8.4m×9.6m;整棟建筑室內設置的高度為11.50m,室外設置的高度在11.00m和11.20m之間,地下室擬設置的高度為低于地面2.85m。建筑施工步驟為:先整平室外地坪,再開挖17.15m的主樓范圍基坑,最后是開挖14.75m的裙樓和外擴地下室基坑。

    2勘探工作量布置

    工程勘察勘探點的設置地點、工程的勘探孔深度需要綜合考慮2大因素,第一因素是建筑物的特征和外形,第二因素是當地巖土工程,勘探方法要經過深思考慮,不應當直接使用鉆機進行鉆孔。

    2.1勘探點數量的設計和深度要求

    2.1.1勘探點數量設計和位置設計

    主樓、裙樓、地下室的勘探點分別設置在框架和中心位置中、建筑物的周圍、柱網位置。除此之外,主樓、裙樓、地下室的勘探點設置的距離和深度要綜合考慮嵌巖樁的設定,主樓、裙樓、地下室的勘探點設置要符合2個要求,一是基坑支護的設計,二是和地下水控制設計。按照上述勘探點的設置和布置位置要求,場地一共要設置43個勘探點,且這43個勘探點包含控制性鉆孔和一般性鉆孔。主樓的控制性和一般性分別為5個和4個;裙樓的控制性和一般性分別為10個和4個;地下室的控制性和一般性分別為8個和12個[1]。

    2.1.2勘探孔的深度和設定要求

    上述我們已提及勘探點設置的數量和布置要求,這里主要闡述勘探孔的深度和設定要求。主樓、裙樓、地下室的勘探點深度設置要求分別為:主樓滿足周圍足樁基本要求、裙樓滿足周圍足樁基本要求、地下室滿足基坑支護要求和足抗浮樁深度要求。根據上述主樓、裙樓、地下室的勘探點設置要求,勘探孔的深度要求具體為:(1)鉆孔的深度要結合當地地勢地形,如工程主樓的控制性勘探點和一般性勘探點分別需要深入到地下20m和15m;(2)裙樓的控制性勘探點要深入到中風化層中7m,裙樓的一般性勘探點要深入到中風化層內5m,并且規定,孔的深度不能低于31m;(3)外擴地下室的控制性勘探點深入到中風化層的6m,一般性勘探點需要深入到中風化層的4m,并且孔的深度不低于30m。

    2.2現場原位測試工作量布置

    2.2.1波速測試孔

    主樓、裙樓和地下室波速孔的設置數量分別為主樓2個,裙樓2個,地下室1個,總共5個。其中主樓的2個孔主要是為了檢測巖土層剪切波速和壓縮波速而進行全孔波速測驗;裙樓和地下室則采用剪切波速測驗。

    2.2.2試驗孔數量、孔深要求及動力觸探試驗孔的目的

    按照工程所需,場地中一共要設置21個試驗孔,21個試驗孔的深度必須要達到第四紀覆蓋層。進行觸探試驗孔的目的是要查明場地中底下層泥土的性質。

    2.2.3承壓含水層水頭觀測孔

    在場地內要設置5個足夠深度的觀測孔測定承壓含水層水頭。

    3場地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布局情況

    3.1場地工程地質情況

    3.1.1場地地形要求

    進行施工的工程場地舊貌是學校和酒店的用地,現已全部拆除,地形為高程在10.58~12.16m的平坦地面。主要包括2種地貌,一是階地地貌,二是古河道漫灘地貌。

    3.1.2施工場地巖土層分布

    經過勘探和測試以及泥土試驗。以下簡要介紹圖1中每一土質層的詳細信息。

    (1)在①的所有區域:-1層中含有大量的破碎磚塊和瓦礫,占了整個土層的50%~70%之間,填土時間在5年以上,除此之外,部分區域含有大量垃圾,深度為1.1~1.7m之間;-2層含有少量的磚塊和瓦礫,土質較-1層細膩,填土時間在10年以上,距離地面1.1~3.8m之間。-2a層填土為黑褐色,埋藏有大量的腐敗植物以及各種工程垃圾,如螺絲釘等,因為埋有大量的腐敗植物的緣故,泥土散發腥臭味。距離地面大約4.7m,厚度為0.4m。

    (2)在②的所有區域:-1層因為有水份的緣故泥土呈現光澤,且質地較軟,距地地面大約2.7~7.5m之間,厚度在0.5~3.1m之間;-1a層泥土呈現密集狀,有紋理,距離地面2.9~6.7m之間,厚度0.5~3.2m之間;-2層主要為灰色土層,土層切面有光澤,土質干軟,距離地面5.1~9.2m之間,厚度1.1~13.7m之間;-3層土層有光澤,呈現黃灰色,土質韌性較好,距離地面13.2~19.8m之間,厚度1.2~11.6m之間。

    (3)在③的所有區域,-1層參雜粘土,有少許的鐵錳氧化物,因此泥土呈現和黃色混雜灰綠色。距地面3.3~18.5m之間,厚度0.7~8.6m之間;-2層切面有光澤,泥土質地和顏色如-1層,距離地面6.8~23.5m之間,厚度0.7~6.1m之間;-3層土質密實狀,有紋理,為黃灰色雜土,距離地面9.3~20.3m之間,厚度0.6~4.7m之間;-4層土質和顏色如-3層,距離地面10.1~25.6m之間,厚度0.4~8.9m之間;-5層泥土顏色如-4層,但泥土質地較硬,部分地區含有細砂,距離地面10.5~33.2m之間,厚度0.6~7.7m之間。

    (4)④區域填土質地改變較大,泥土質地軟,但含有少量的粗砂子,且分布不均勻,含量為5%~25%,粗砂直徑在2~8cm之間,主要粗砂為石英石、石英砂等。距離地面12.8~33.9m,厚度0.3~4.6m之間。

    (5)在⑤的所有區域:-1層土質由于風化嚴重沒有結構紋理,主要為砂質土,部分區域含有巖塊,但與水容易變軟,距離地面16.9~34.7m之間,厚度0.4~3.9m之間;-2層泥土顏色和-1層泥土顏色相差大,主要為紫棕色泥土,含有碎石、砂巖等,距離地面19.2~37.4m之間。-3層泥土顏色如-2層,質地較-2層軟,含有軟巖,遇水變軟,距離地面19.2~37.4m之間。

    3.2場地水文地質情況

    3.2.1場地地表水

    經過勘探和調查了解之后,施工場地范圍內沒有地表水。

    3.2.2場地地下水

    經過調查和研究,施工場地主要包含3層地下水層,一是潛水層,二是承壓水層,三是基巖裂隙水層。他們的具體分布如下:

    (1)潛水層。施工場地的潛水層主要由人工填土和漫灘軟弱構成。人工填土層主要包含的雜質有:在①區域中,-1層泥土松散,-2a泥土粘淤,-2泥土松軟,填料雜亂,這一層中含有大量的瓦礫、磚塊,孔隙大因而透水性較好,雨季時出水量比干旱期大[1-2]。漫灘相軟弱土層,在②的范圍內,-1a含水量高且泥土粘稠,屬弱透水層;-1層粘土層;-2層粘土淤泥層;-3層粘土,透水性弱層。7~8月份是當地地下水位最高的季節,12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是當地地下水位最低的季節,野外的勘察時間是2007年的9~11月份和2008年的8~9月份,從施工場地每個鉆孔和當地開挖的水坑實際測量數據來看,當地地下水位埋藏較淺,自然地面下一般在0.7~1.7m之間,高度大約為9.63~10.47m之間,平均水位高度為10.20m。當地淺層水主要為自然降雨和當地生活用水,流失方法為蒸發排泄和側向滲泄。當地的地下水位是隨著季節而變化的,每年的變化幅度在50~100cm之間。

    (2)承壓水。當地施工場地地下承壓水主要有2層:①第1層承壓水:第1層承壓水集中在西半部,在③區域內,-3層粉土和粘土結合成含水層,且這一層透水性能好。-1層和-2層分別是是硬塑粘土和可塑粘土,這2層透水性一般,-1層和-2層又同時和-3層粘土相接;-4層是質地軟的可塑粘土,透水性一般,同時和粉質粘土的④層相接。本次勘察在A5、A9、A13、A16波速孔中量測了承壓水頭,承壓水頭距離地面2~2.9m,高程9.06~9.38m之間,平均水頭高程為9.20m,當地水平比較穩定,但一般在雨期水位會有所提高,每年的變化幅度大約0.5m。該含水層補給和排泄分別是側向徑流和上層孔隙水越流補給、側向徑流方式排泄。②第2層承壓水:第2層承壓水由砂質土混合粘土的④層組成含水層。因為泥土中含有大量粗砂,因此透水和富水性較好。在③區域內,-4粘土層和-5粘土層相連,-4粘土層和-3層粉質相互參雜;第2層承壓水地下水位比較深,東半部和西南部水位相反,東深西南淺。承壓水頭埋深在地面下2.51~3.07m之間,每年的水位變化幅度為0.5m。補給方式和排泄方式和上述第1層承壓水層一致。

    (3)基巖裂隙水。經過實地調查和研究,當地沒有斷裂通過,下伏巖體保持完好,富水性和透水性較差,地下水量比較貧瘠,經過調查,僅僅在部分風化層縫隙中發現有少許地下水。資料顯示,當地的單井涌水量經常是干井狀態。風化層縫隙中少許水的主要來源上層覆蓋層滲透補給,但由于裂縫和分布不均等因素影響,往往是徑流不暢,且呈現多變性。這一層水排泄的主要方法是滲入其他地層。

    4場地和地基的抗震度分析

    4.1場地抗震性

    根據當地填土的抗震裂度,需要設置相應的地震加速度。如當地抗震防裂度為Ⅶ度,設計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就為0.1g。擬在古河道漫灘和階地之間建設場地,每一層地基土有明顯差異,由于當地古河道漫灘的底下土質主要是濕潤的軟土,按文獻判斷當地抗震性差[3]。

    4.2場地波速孔波速設置

    在場地中設置了5個速度為141~204m/s的鉆孔波速檢測,場地泥土厚度大約在15.8~35.6m之間,擬建設屬Ⅱ類場地。結合當地土層,可以確定地震作用計算所用的設計特征周期值為0.40S。

    5場地基礎方案設計

    本次施工項目三者合一的工程,即主樓、裙樓、地下室合為一體的工程,地下室上方無建筑物,這樣的建筑工程往往荷載量大,因此對建筑地基的要求很高。由于天然地基土的強度不能夠支撐底層上面的建筑物,因此設計鉆孔灌注樁基礎方案[4]。

    5.1主樓、裙樓、地下室的樁基礎持力層

    5.1.1主樓持力層的選用

    主樓比較高,對荷載量要求高,要求單樁豎向承載力達到荷載量的要求,從施工場地的土質層來看,我們建議采用第⑤-3層作為樁端持力層。

    5.1.2裙樓持力層的選用

    裙樓高26m,和主樓相比,它的荷載量要求比較低,因此建議以⑤-2層作為持力層。

    5.1.3地下室持力層的選用

    由于本工程中地下室比較大,且上層沒有建筑,建筑和覆蓋層重量低于地下水浮力,因此,地下室要設置抗拔樁,以抵制水浮力的抗拔力。結合當地地質和建筑經驗,地下室的樁端持力層應當和裙樓相同,同時,地下室抗拔樁應當要深入到中風化層中,即以表2中⑤-2層作為樁端持力層[5]。

    5.2單樁承載力估算

    結合工程,估測鉆孔灌注樁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以A9、A5、A6、A34波速孔為例,估測鉆孔灌注樁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見表2。

    6結語

    綜上,在施工之前對施工場地的地質水文進行勘察和調查,有利于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對當地地質水文進行勘察,有利于確保建筑的穩定和安全,對建筑順利進行發揮著重大作用,因此,建筑在施工之前,應當對當地的地質水文進行詳細的勘察和記錄,為后期建筑的施工提供參考價值。除此之外,結合當地的地質水文,要設置一套合理且能夠施行的施工方案,確保建筑工程的安全穩定進行,保障施工建筑的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代尚京.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內容和方法[J].西部探礦工程,2016,28(7):159-160,163.

    [2]于志剛.水文地質情況對于工程地質勘察的影響的探索[J].世界有色金屬,2016(11):78-81.

    [3]張萬成,米濤.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的危害探討[J].文摘版:工程技術,2015,7(53):202-202.

    [4]尹湃.淺談巖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質勘察的地位及內容[J].科技信息,2011(22):12-15.

    第7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復雜地質;巖土工程勘察;策略

    我國幅員遼闊,在不同的地方也存在著各不相同的地質條件,在巖土工程勘察中,在對不同地質條件進行勘察時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所采取的策略也不相同。對于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進行勘察過程中,要使用科學有效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巖土工程勘察的高效性及高質性,促進其進一步發展。下面就對復雜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巖土工程勘察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有效策略。

    1 復雜地形地質的巖土勘察工作中的問題

    1.1 野外勘察工作中的問題

    在進行巖土工程勘察的實際工作中,往往由于未明確了解勘察區域內的地層、建筑結構以及功能等方面的情況,從而有一些問題出現,根據實際情況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1 勘察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深度

    對于勘察點之間的距離而言,要根據相關規范要求,在對復雜地質進行勘察時要將勘察點加密,不可由于時間以及金錢等因素限制而使用原方案進行勘探,從而造成在今后工程勘察中出現問題。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勘察工作人員仍然根據之前要求要進行;現場編錄的工作人員工作馬虎,隨機應變能力不強,導致兩個相鄰的勘察點之間的地層有很大差距;另外,未充分了解勘察區域內巖土特性,隨意以某一地基等級為依據來實施勘察工作,然而在室內對所采集巖土做試樣分析時,往往會發現一些特殊性質巖土,比如濕性巖土以及鹽漬土,導致地基等級因此而出現變化,從而造成各個勘察點之間出現不合理間距。

    對于勘察深度而言,一般來說,若為5―6層磚混結構住宅,只要能夠達到15m的孔深就能夠滿足要求,但是若有軟土層存在,則15m深度就無法滿足相關要求;相對而言,對于存在碎石土的區域,在對2―3層建筑物進行勘察時,若也按照15m深度來進行勘察,也就會導致資源浪費。

    1.1.2 原位測試

    在進行原位測試時要根據相關規范嚴格執行,若調零時未進行規范操作,則所采取數據將會不準確;尤其是在夏季及冬季,地濕與氣候有比較大的差距,將會出現差別更明顯的觸探指標;在實施標準貫入試驗時,在校正孔深與桿長時往往與規定不相符合,當孔底存在殘留及縮徑時,標貫器未落到測試位置,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標貫器數嚴重失真。

    1.1.3 測量地下水位及采取試樣

    在測量地下水位的實際工作過程中,在對鉆孔水位進行量測時,未注意周圍是否存在陡壁以及抽水機會滋出地下水,導致在測量地下水位時不準確,從而引起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有不必要麻煩出現。在采取試樣時,未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來執行,導致有原狀樣密封不到位、高度不足以及數量不夠等情況出現,引起散失含水量。

    1.2 分析評價巖土工程中所存在問題

    1.2.1 評價地基均勻性

    在對地基均勻性進行評價時,對于不同建筑物要按照不同要求進行評價,也就是說高層建筑與低層建筑,其評價要求與規范是不同的,但是對于該方面的評價,國家并未給出相應方法,有些單位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對于高層建筑與一般建筑,都根據同樣方法及規范要求來對其進行評價,也即是將高層建筑的評價方法用于一般建筑。而這種評價方式無是缺乏合理性。

    1.2.2 確定地基承載力的特征值以及選擇基礎方案

    雖然在有關規定中將地基土的承載力值確定方法取消,但是在很多地區內仍然使用該方法,但是因為經驗不足,無法將與自身條件比較適合的成熟有效經驗建立起來。在不同的勘察單位,其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有些單位內甚至是以所謂經驗為依據要將承載力值降低。

    在對基礎方案進行選擇時,必須結合場地的地層情況以及地區經驗,從而對這兩者做出綜合分析。在對基礎方案進行選擇時,勘察人員與設計人員要共同進行研究分析,然后選擇出經濟、合理的可行方案。

    2 勘察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巖土工程的策略

    2.1 利用及創新勘察技術

    要將實用性高以及針對性強作為基本原則,為能夠對巖土層評價指標以及相關參數進行有效測量,在對復雜地質條件巖土工程進行勘察時,所采用的技術以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工程地質測繪、地質鉆探與靜探、地質勘察取樣、波速測試以及室內試驗。

    2.1.1 地質測繪

    對于復雜地質條件的巖土工程而言,在對其進行地質測繪時,主要目的包括對所屬地區地形進行細致調查及分析,對該地區之內的地質構造、地貌特點以及地層與不良地基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從而能夠對地貌單元、巖土形成原因及年代、巖土分布情況以及其性質進行更好地劃分,從而完成對巖土層風化程度的鑒定。

    2.1.2 巖層鉆探

    對巖層進行鉆探時可以使用100A-D型鉆機以及KY-250型鉆機,鉆探方法主要全部采芯、泥漿護壁以及回轉鉆。對于砂土層巖芯以及粘土層巖芯,其采取率分別在75%及90%之上,對于各個土層的宏觀特點要進行仔細觀察及描述。為能夠對地層結構的分布特點進行更好地研究,在對不同深度底層做好采樣工作之后,要將分析工作認真做好,對于各個土層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所出現變化要進行詳細記錄,最終將工程勘察中的相關指標確定下來。

    2.2 處理復雜工程地基的相關技術

    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地區所存在的沉積地層,其土壤顆粒的構成在分類上都屬于細砂以及粉細砂,其直徑大部分都在1.6mm―2.2mm,特別是在有些地區內,其表層砂子含水量比較低,粉細砂大多數呈現松散狀,所以不適應作為天然地基,需要進行一定處理。其處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2.2.1 墊層法

    墊層法是處理淺層地基的主要方法,在對松散粉細砂層進行處理過程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進行實施過程中,對基坑進行開挖到達設計處理深度,在基坑的兩側設置好樣樁,鋪設砂子,將鋪砂層的厚度控制在0.25mm;在將砂子鋪好之后,對其進行注水,到達與砂子面相平齊位置,將鋼叉插入砂子之中,并且搖勻。

    2.2.2 強夯法

    強夯法多用于軟土層的加固中。該方法所具有的優點就是速度快、成本低以及施工簡單,因此在處理地基過程中其也有著廣泛應用。通過夯錘在下落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沖擊波以及能量對地基土進行撞擊,從而能夠快速、有效地將地基土層夯實,能夠有效降低沙土振動液化現象、地基壓縮性以及土地濕陷性,從而使地基承載力以及穩定性得以實現。

    2.2.3 振沖法

    該方法可以分為兩種,即振沖法與振密法。振沖法需要添加材料,而振密法不需要添加材料。在黃土地區,大部分都是利用振沖法,而對于中等砂礫地基或者較粗砂礫地基,大多數都是使用振密法。振沖法主要是利用水沖以及振動來將土壤加固。該方法是利用振動器的沖力所產生的強大振動,使松散飽和砂層在經過液化之后,通過振動而重新排列砂粒,從而使其孔隙度減小,同時向其中加入回填料,利用振動力使砂層得以被擠壓而加密。

    3 結語

    對于復雜地形地質條件的巖土工程,在進行勘察時不能與一般巖土工程的勘察相同,要注意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要采取有效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使巖土工程勘察有更好的效果以及質量。

    參考文獻:

    [1]孟悅.巖土工程勘察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技術應用[J].江西建材,2012(6).

    第8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健詞開采技術條件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 四村礦區磁鐵礦

    中圖分類號:P3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四村鐵礦位于廣東省西北部懷集縣境內,50年代已發現。過往地質工作都處在普查階段,對礦區的水文、工程及環境地質條件研究不夠深入。在2009年4月,礦區進行了最新的儲量核實工作,通過綜合論證,認為該礦區開發利用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加強對礦區的水文、工程及環境地質條件研究有現實指導意義。

    1.水文地質條件

    1.1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特征

    本區屬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標高272.3m,南部標高150m,最低點海拔標高80m左右(礦區桃花河)。水系發育,桃花河為本區干流,蛇曲形,自北向南流馳。河床寬40~120m。一般流速0.3—0.5m/s,急流處可達3.06m/s,流量36m3/s左右,水質良好,為良好的供水源地。主要支流分布于河的東側,以南坑小河為主,于南坑村附近匯入干流,一般流量3m3/s左右。

    1.2巖石含水性

    1.2.1第四系孔隙含水層

    分布于魚尾、麥村、江根榜等附近沿河兩岸。巖性為卵礫石層,砂泥質粘土層含孔隙水,水位隨地表河水位升降。厚4m左右,上有厚4~6m的黃褐色亞粘土復蓋。本層受桃花河切割,未見泉水出露。

    1.2.2變質巖系風化裂隙含水層

    該含水層是根據風化應力作用導致巖石破裂富水的特征劃分的,其下限即風化裂隙發育的最終深度。由于變質巖系風化裂隙發育,致使本區風化裂隙含水層普遍。一般厚26m,埋深18m,上部除風化裂隙透水層外尚有厚5m左右的黃褐色亞粘土層復蓋。含水層大致隨地形呈波狀起伏。底板最低標高62.21m,低于當地河水面。地下水位均高于河水位,一般標高120m,最高157.10m,最低91.52m。泉水為下降泉出露標高100~148m,流量0.1~0.5 L/s,水溫20℃左右。地下水普遍含較高的鐵質,在泉水附近多見黃褐色膠狀沉淀物。

    鉆探工程靜止水文觀測結果見表1,從表中看出,鉆孔靜止水位標高一般高出礦區侵蝕基準面標高。地下水直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而進行短途的逕流,沿山腳、溝谷切割的地段溢出地表。谷腦為泉水出露的最高點,順溝向下地下水依次排出,泉流量逐增。泉水量及標高隨季節變化明顯,旱季水量小(或干枯)并順溝位移;雨季則反之。地下水量與大氣降水密切相關。

    表1鉆探工程靜止水文觀測結果表

    1.2.3花崗巖風化裂隙含水層

    分布于花崗巖的表層,風化裂隙發育,含有裂隙水。在桃花河東岸可見地下水呈線狀沿山坡溢出,水量微小,水溫23℃,由此推測新鮮花崗巖具有隔水作用。地下水為裂隙潛水,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坡谷排泄。

    1.3斷裂含水性

    區內新鮮的變質巖系致密堅硬,不具原生的裂隙和孔隙,但是后期構造斷裂的作用,則形成一系列構造斷裂含水帶。礦區全部礦體分布于F1和F3主斷裂含水帶間的南北向斷裂群含水帶中。

    構造斷裂帶大部分有后期石英脈、方解石脈、輝綠玢巖等脈巖充填。從充填物的種類、結構、構造、蝕變等特征看,本區構造斷裂經歷了多次活動和多次充填膠結過程。因此斷裂帶大部公空間已被占據,只在具有晶洞狀、晶簇狀石英及方解石脈和部分構造巖中尚保存一定的孔隙和裂隙成為地下水賦存和運移的場所。這些孔隙和裂隙一般都不甚發育,寬幾毫米至數厘米。

    構造斷裂含水帶的寬度和斷裂的規模(圍巖破裂的寬度)相當。F1斷裂規模大,其含水帶寬度亦大,據34線CK1鉆孔揭示,礦體上盤就有23~28m寬的含水帶。

    構造斷裂帶都普遍富水,并具有承壓性,但富水性較弱,水頭亦不高。原資料中全區施工的十九個鉆孔,涌水孔有七個,占鉆孔總數的37%,涌水量0.01~0.41 L/s,水頭標高92~114m左右,水溫23~24.5℃。1號泉出露于南北向斷裂附近,涌水量達3.76 L/s,該泉之大顯然除排泄風化裂隙水外,尚與斷裂水有關,并表明局部地段斷裂富水性較強。

    地下水位北高南低,大致和地勢相當,水溫亦有北高南低的微變。從而推測構造斷裂水的循環自北向南位移,這和斷裂發育的方向一致。

    構造斷裂水是溝通了風化裂隙含水層和地表水流,成為未來礦坑充水的主要因素。

    礦區近年來開采的幾個采場因深度有限,除18號脈在地表水面以下開采需間歇排水外,均可自然排水。

    1.4礦床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

    四村礦區鐵礦的幾個主要礦體的大部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地形不利于地下水的自然排泄。局部風化裂隙含水層底板低于當地河水位,可以導致地表水的返補給,深部構造斷裂含水帶雖然含水微弱,但它溝通了風化裂隙水和地表水流,補給來源豐富。綜上所述,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屬于中等~復雜類型之間。

    2.工程地質條件

    礦體主要由磁鐵礦及透輝石、石榴石、粒硅鎂石、金云母等矽卡巖礦物構成。以塊狀、浸染狀、稠密浸染狀、條帶~條紋狀構造為主。局部有角礫狀礦石,也有后期礦物膠結,從地表采場觀察及鉆孔礦心采取率大部分大于70%看出礦石一般較完整。礦體內部個別地段有1~3層夾石,也是逐漸過渡的蝕變巖。礦石整體上說為硬質且較完整。

    本次對礦體頂底板巖石進行物理力學性質測試。各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2、3)。

    表2礦體頂底板巖石物理性質測試結果表

    表3礦體頂底板巖石力學性質測試結果表

    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變質巖、石英砂巖、巨厚石英脈、局部夾黑云絹云板巖、綠泥石巖,或以矽卡巖礦物構成為主,較為完整。從表2、3可見,礦體圍巖均為較硬質巖石或硬質巖石,局部板巖、片巖、綠泥石巖在減壓遇水時,存在崩解特征,是地下坑采最不穩定的巖性,所以需對坑采經過的構造破碎帶及頂底板軟弱層進行支護,但一般不會構成井下安全隱患。

    據坑道及鉆孔等資料,風化帶內巖(礦)體結構破碎,裂隙發育,軟弱層多,巖(礦)石易碎,穩固性差;特別是在有地下水作用時,構造破碎帶及軟弱層易發生軟化、崩解等,所以需對坑采經過的風化帶礦體、構造破碎帶及頂底板軟弱層進行支護。而位于風化帶以下,巖(礦)石結構堅硬,裂隙減少,巖(礦)體較完整,一般不透水,不含水,地下坑采穩固性較好。

    18號礦于接觸帶附近,直接產在礦區F1主斷裂下盤,與F1產狀基本一致。礦體直接頂板為金云母透輝石巖或巨厚的石英脈,底板為透輝石角巖或綠泥石巖。巖石比較堅硬穩固,從地表開采現場觀察,采場壁一般達70°~80°,而無需支護。

    綜上所述,該類礦床的礦石及礦體底板圍巖,仍屬穩固較好的巖石,頂板圍巖相對穩固。礦體地下開采為主。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

    3.環境地質條件

    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2001),工作區的地震動值加速度0.05g。據歷史和近代地震資料(《中國地震目錄》),懷集縣均未發生過破壞性地震,是比較穩定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 度。今后礦山建設考慮地震影響時,可以此為依據。

    礦區近年有民采,采礦方法以露采為主,局部有水平坑采。主要采礦位置在18號礦體、雞腳坑礦段、下坑礦段。由于邊坡巖石較穩固,目前未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由于近年來小規模民采較盛,地表剝土范圍較大,出現山體植被遭受破壞,有輕微水土流失現象,環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下坑礦段目前的露采坑邊坡陡、邊坡垂高達50~60m,今后有可能出現滑坡現象。18號礦體露天采坑在桃花河邊,采坑圍堤頂面高出水面僅2m(沽水期間),訊水期可能出現河水漫過圍堤造成水淹礦坑。

    上世紀70年代,廣東省地質局755隊在詳查過程中對礦區的巖礦心放射性檢查,所有巖礦心均未發現放射性異常。

    核實區礦體離民居直線距大于700m。開采礦石的放炮震波對民居無影響。

    核查區內礦體較分散,出露礦體主要分布于兩山坡之間水溝傍及山坡中部脊地,主礦體埋藏于深部,需地下開采。礦體頂底板巖石為較硬巖。鐵礦床開采,不會造成山坡開裂和地表塌陷。但18號礦體地表采坑,隨著深度的加大,要注意邊坡的安全,并防范其對水電站宿舍造成的危害。

    本礦床以原生礦石為主,主要礦物為磁鐵礦,品位中等,屬易選礦石。根據礦區調查結果得知,在方圓10km范圍內有多座選廠,年選礦能力為5~13萬噸。礦石選礦可在當地完成。選礦廠排出污水對當地環境污染造成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環境地質均屬簡單偏~中等類型之間。

    4.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類型

    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屬于中等~復雜類型之間,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環境地質均屬簡單偏~中等類型之間。綜合所述礦床開發技術條件屬復合型礦床(Ⅱ-4型)

    5.礦床開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5.1有利因素

    (1)礦體均呈南北向脈狀展布,礦石中以鐵為主,可用地下坑探采掘工程進行開采。

    (2)主要礦體有較大的延長和延深,有一定規模,利于采掘工程的有效使用。

    (3)礦石及頂底板圍巖的穩固性較好,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復雜之間,存在減壓遇水崩解的頂底板圍巖不多,對開采時的支護、防水、排水等工作都較有利。

    5.2不利因素

    (1)礦體層個數較多,產出較分散,分布范圍大。垂直或水平方向上,礦體之間的距離大小不一,從數米至百多米。部分礦體受后期北西向斷裂錯移。不利于采掘工程的合理布置。

    (2)在垂直方向上,礦體埋藏深度、標高不一,不利于采掘工程的有效利用。

    (3)礦體埋深0~200m,。大部分深部礦體需地下開采。

    (4)礦體頂板圍巖相對穩固、局部出現軟質巖,礦體開采時局部邊幫易產生崩塌。

    【參考文獻】:

    第9篇: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關鍵詞]城區供水 現狀 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資源評價

    [中圖分類號] TD1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7-1

    1徐水縣城區供水現狀

    徐水縣城現狀供水水源均為地下水。城區有市政供水水井三眼,分別設在移動公司院內、聯華超市后院和工商銀行院內,日供水能力為7600m3,實際日供水量3500m3,井深均在150m左右,含水介質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水,地下水類型為微承壓、淺層水,含水層巖性為中、粗砂,厚度在15~30m之間,單井出水量均為140m3/h,這三眼井已經實現聯網,供水面積約2km2,現有用戶3500戶,集中供水總人口在1.5萬人左右,供水占縣城總人口的20%。由于市政集中供水能力不足,絕大部分用水單位只能依靠自備井來解決供水問題,城區現有自備井93眼,日取水量1.39萬m3。

    2水文地質條件

    水源地處于拒馬河-瀑河沖洪積扇緣較強富水小區。水力性質,為承壓水。含水組底板埋深250m,含水層巖性以中砂為主,厚度一般40~60m。地下水補給條件及逕流條件相對較好,導水系數1000~2000m2/d。富水性較強,單位涌水量10~20m3/h。水位埋深一般小于24.73m。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鹽―鈉、鈣、鎂型,礦化度0.412~.554g/L,水質良好。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為側向逕流補給,地下水由西北流向東南,排泄方式以側向逕流排泄為主。

    3地下水資源評價

    3.1參數計算與選擇

    3.1.1降水入滲系數(α)

    降水入滲系數根據以往成果,結合調查區地下水水位埋深及包氣帶巖性組合確定。地下水位埋深大于8m時,各類砂為主區域,為0.263-0.304;以砂性土為主區域,為0.203-0.24;以粘性土為主區域,為0.179-0.197。

    3.1.2給水度(μ)

    根據《黃淮海平原(河北部分)水文地質綜合評價地下水資源評價專題報告》的試驗計算結果,結合調查區水位變動帶巖性確定徐水縣平均給水度度。μ=0.061。

    3.1.3深層水釋水系數(u*)

    采用河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編制的《河北省保定市地質環境監測報告》(2001-2005年)數據。μ*=0.0069。

    3.1.4井灌回歸系數(α1)

    根據《河北地下水》,結合《徐水縣水的中長期供求計劃》。地下水水位埋深大于8米,井灌回歸系數為0.1-0.16。選取:α1=0.10-0.16。

    3.2地下水均衡計算

    3.2.1降水入滲補給量

    計算公式:Q降入=A*X*α*10-1。式中:X-降水量取徐水縣2008-2009年平均降雨量524.5mm,A-均衡區面積(km2),464km2,α-降水入滲系數。

    計算結果Q降入=5735.51*104m3。

    3.2.2井灌回歸補給量(Q回)

    計算公式:Q回=Q灌?α。式中:Q灌-農業灌溉開采地下水量(104m3/a),α-井灌回歸系數。均衡區農業灌溉開采地下水量,根據各鄉(鎮)農業灌開采強度乘以均衡區內的面積得出。

    計算結果:Q回=1275.57*104m3/a。

    3.2.3側向流入、流出量

    計算公式:Q側入(出)=K*M*B*I*365*10-4= T*B*I*365*10-4。式中:Q側入(出)-側向流入、流出量(104m3/a)K―計算斷面含水層滲透系數(m/d),T-計算斷面導水系數(m2/d),M-計算斷面含水層厚度(m),B-計算斷面寬度(m),I-垂直計算斷面的水力坡度。

    計算結果:(1)淺層水第Ⅰ+Ⅱ含水組。全區側向流入量:2394.74×104m3/a,全區側向流出量:134.35×104m3/a;(2)深層水第Ⅲ含水組。全區側向流入量:1162.10×104m3/a,全區側向流出量:963.12×104m3/a。

    3.2.4地下水開采量

    計算結果:淺層水開采量。10999.98*104m3/a;深層水開采量:229.65*104m3/a。

    3.2.5地下水儲變量

    (1)淺層地下水。采用公式:Q儲變=μ?A?ΔH*102。式中:μ-地下水變幅帶給水度。取值:0.061;A-計算面積,464km2;ΔH-年均地下水位變差(m/a)。根據區內2008-2009年12月26日長觀資料,采用加權平均值:-0.6m/a。計算結果:Q儲變=0.061*464*(-0.6)*102=-1698.24*104m3/a。

    (2)深層地下水。采用公式: Q儲變=u*?A?ΔH*102.式中:u*-深層水釋水系數。取值:0.0069;A -計算面積,440km2;ΔH-年均地下水位變差(m/a)。根據區內2009-2010年3月長觀資料,采用值:-0.1m/a。計算結果:Q儲變=u*?A?ΔH*102=0.0069*440*(-0.1)*102=-30.36*104m3/a。

    3.3地下水均衡計算結果

    2009年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為9405.82*104m3/a,總排泄量為11134.33*104m3/a,補排差為-1728.51*104m3/a。儲存變化量為-1698.24*104m3/a,地下水總補給量小于總排泄量,為負均衡,均衡差為-30.27*104m3/a,為儲變量的1.78%,滿足均衡計算的允許誤差要求。2009年深層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162.10*104m3/a,總排泄量為1192.77*104m3/a,補排差為-30.67*104m3/a。儲存變化量為-30.36*104m3/a,地下水總補給量稍小于總排泄量,為負均衡,均衡差為0.31*104m3/a,為儲變量的1.02%,滿足均衡計算的允許誤差要求。

    4小結

    擬建水源地位于本次調查區的富水地段,地下水徑流條件良好,是徐水地下水的補給的上游,極利用地下水的補給。因此,擬建水源地,開采利用深層(第Ⅲ含水組)水,做為城區供水的短期、應急的備用水源地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吳遠健.城市水文地質管理應用分析探究[J].地球,2013,05:96~97.

    [2]周正義,趙鵬飛,張陽.關于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分析與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3,03:3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1|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91成人免费版|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成人自拍小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成人口工漫画网站免费|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成人在线免费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视频成人|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