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果“香米飯”是香濃濃的語文課堂,那么“米”就是教師在課前的教學預設,“巧婦”就是一位好老師了。 一位老師在執教《江雪》,放手讓學生提出了一個具有挑戰性問題:“你對這首詩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嗎?”一生滿臉疑惑地問道:“老師。這位老翁為什么那么冷的天還要去江中釣魚?”于是課堂出現了似乎精彩又令人尷尬局面:“我知道。因為那老翁愛吃魚”,“我認為老翁家里窮,沒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釣魚是要去賣的”。老師若有所思:“這是你的理解,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學生一臉茫然,這時一生突然站起來:“老師,現在江面結著冰,不可能釣魚的”。老師始終沒有打破這一僵局:“是嗎?有沒有不同意見?”學生還在兜圈子:“那有什么,可將冰鑿破呀!”“有時天冷,河面不一定結冰的。”老師恍然大悟:“喔!是這樣,你們明白了嗎?”學生齊答:嗯……有點明白了…… 看到這案例,我心中始終“亮”不起來,課堂中老師讓學生質疑,因為質疑往往是生成的智慧點。但學生提出疑問并一個接著一個提出不同見解時,教師顯得無奈,任由學生牽著鼻子,沒有巧妙地召喚潛藏在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面對生成,這位教師無所適從。 一個精彩的生成資源就這樣流失了,因為老師沒有深入地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五言絕句《江雪》是柳宗元詩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朱子荊認為:“千、萬、孤、獨,兩兩對說,亦妙。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獨釣寒江雪”中的“釣”字是詩眼――那是安史之亂后的中唐,苛政猛于虎,“唐賦”沉重地壓榨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再加上自己被貶,精神受打擊。“釣雪”是詩人憤怒的、反抗的呼聲!透露出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憤心情。
二、思考:沒有優質“米”,“炊”出來的“米飯”怎能有香?――對教學預設的反思
富有智慧的生成卻流失的現象,在當今語文課堂中屢見不鮮。有些老師認為這是教師缺乏教學機智所致。仔細分析,這種機智缺失的背后,那是老師自身的文學素養,是老師對教材解讀的能力。執教《江雪》一文的老師沒有能把握時機,引導學生創造精彩,是因為她沒有走進作者創作背景,缺乏對教材深入的解讀。如果一堂課是一鍋香飯。教學預設不到位,就相當于沒有“優質米”,沒有優質的米。炊出來的“飯”怎么會香呢?這個“優質米”靠的是“巧婦”對教學預設的精心“加工”。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固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課前預設是一堂課成功的第一步,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對學生了如指掌,老師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揮灑自如。精彩的“動態生成”往往來自于教師課前的教學預設,我們除準備好預案之外,還有更為豐富隱性的預設,那就是對教材的解讀,對自己設計的解讀,對學生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有精彩的生成呼之欲出。
三、審視:尋找“優質米”.備好“優質米”.炊出“香米飯”――對教學預設的重新審視
(一)解讀教材――尋找“下鍋優質米”
葉圣陶老先生說得好: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老師要用教材教。這個“用”字的內涵多深哪!如何“用”,我想首先就是解讀教材,讀懂作者,讀懂文本的主人公,讀懂作者所賦予的語言文字,“言為心聲”,與文本中的主人同喜同悲,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1.與作者相遇。小學階段選人的課文大多數是文學精品,鮮活生動的故事。很多出自著名兒童作家之筆,這些兒童作家在創作時都寄托了一定的思想,但時間、空間、閱歷、氣質都是橫跨作者與讀者間的鴻溝。在教學中,作為老師要設法通過作品走近作者,感悟作品,了解、體會作者的創作之意,表達之情,言后之思。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作者1951年生于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后,于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后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很多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后工作于街道小廠時的經歷。《秋天的懷念》是他懷念母親的文章,教學時緊緊扣住“好好兒活”一詞,并作為自讀研究的主題,抓住四件事和母親的四句話及―個景色描寫,引導學生在“秋天”的回憶中,理解‘‘母愛”的內涵――“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在“懷念”的情意心中感受‘‘母愛”的思緒一“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在“秋天的懷念”中提升母愛的認識,獲得“自己”的思考――我們學生該怎樣“好好兒活”。
2.與背景相遇。每篇課文都有它的創作背景,如果我們掌握了它的創作背景,就能高瞻遠矚,駕馭課堂。如人教版第十二冊的散文詩《匆匆》,朱自清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當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當時的作者剛剛二十出頭,大學畢業,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但社會的動蕩,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為,但又找不到奮斗的目標,心情特別壓抑,因此寫下了這篇散文。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了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而且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還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離于作品之外。
3.與原著相遇。小學課本中有些題材是選自名家的小說,編者只是提取其中一部分供小學生閱讀,作為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就要走進原著,了解原著的故事內容,解讀原著中的主人公,教學中才不會斷章取義,才能心有帷幄。小學教材中很多都是名著名篇,如教學《草船借箭》要讀《三國演義》,教學《少年閏土》讀讀《故鄉》,這些經典作品如果老師在課前能讀讀原著,上起課來,更能準確地把握人物特點分析,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4.與編者相遇。目前使用的實驗教材是編者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憲法”,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的,其中大有講究。我們要解讀單元組合方式、解讀文本呈現方式、解讀課后練習意圖、解讀“綜合性學習”、解讀從說到寫科學合理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解讀探究與積累運用融為一體的“語文園地”。如果能站在編者的角度重新審視教材,就會看得更高、更遠,就會有另一種發現。當然有時必須根據編者意圖擴大視野與高度,要由一份教學內容生發開去,鏈接起與之相關的文本,形成同類型的或同主題的素材庫,放大教材的資源,從而使教材內容在豐富背景的襯托下獲得全新的視野和意義解釋。
此外,我們在解讀教材時還要以三種眼光去解讀文本:一是讀者的眼光,二是兒童的眼光,三是教師的眼光。帶著這三種眼光解讀教材,我們才有了用心與文本進行反復對話的靈氣,才能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價值與意義,深刻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解讀設計一淘好“下鍋優質米”
前面說到要深入解讀教材,這個過程是把教材讀厚。“課堂是教師基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共同分享,創造文本意義的一場‘精神盛宴”’(周益民語)。但在教學時,我們要跳出對教材的解讀,做到深入淺出,設計預案。對這篇課文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理解教材,教學的角度把握教材。假想自己就是學生的角色,作為學生,對這篇課文理解到什么程度?哪兒是容易理解的地方?哪兒是難懂的地方?哪兒會和作者有共鳴?哪兒會有疑惑?在對教材進行專業解讀后,接下來就要基于兒童的心理維度,對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設計,使兒童樂于接受。談到這,不妨用一個特級教師的課堂設計來加以說明。
浙江省特級教師王崧舟對《只有一個地球》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就是一種為生成的預設。
板塊一:學生默讀課文,發現并提出問題。估計學生的問題有:
為什么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為什么說地球像一葉扁舟?
為什么說地球是渺小的?
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來形容人類的活動范圍?
根據學生的問題,教師隨機點撥:哪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哪些問題之間有聯系、哪些問題需要重點思考。
板塊二:引導學生自主釋疑。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讀書并尋求答案,組織學生匯報,在隨機匯報中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以下幾點:
為什么說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為什么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為什么人們要隨意毀壞地球資源?
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引導點撥,集中到對課文第4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讀第4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畫面。
2.補充閱讀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板塊三:從向地球母親訴說的角度切人,引導學生寫話并朗讀。 地球!我親愛的母親 你的孩子 從名師身上我們悟到了為生成的預設具有下面―些特征。 1.構建“板塊式”程序。越來越多的研究與實踐表明,開放的、板塊式的教學結構為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空間,師生在課堂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為教學的生成提供了基礎。反之,直線式程序難以包容課堂教學的復雜多變。就語文教學來說,教材中大量文學作品的出現,以其特有的“召喚結構”,為教學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到會有哪些不確定因素,出現哪些不同的發展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相對簡單,一節課的教學板塊以3-4個為宜。
2.講究“留白”藝術。簡簡單單教語文,是目前語文界的共識。教學設計的流程要簡約,要留給學生空間,就像西洋的油畫畫布上布滿油彩,而中國畫常有大塊的“留白”,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兩種畫法的不同中得到一些啟示?一節課時間常數是有限的,要在有效的時間里讓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嘗試、拓展開放,就必須留有余地,不能安排得滿滿當當,更不能下課鈴響了還要“拖堂”。
3.設計精妙的細節。“細節”是我們老師的“課外功夫”。眾多名師在課堂中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學生如沐春風,怡然自得,為什么?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教材細節之處的挖掘。王崧舟老師的《草船借箭》一課,因慧眼獨具地開發出了諸葛亮的“三笑”而成為經典。要把握好經典,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如果老師能對文章的妙處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課堂上便會自如地引導學生去感悟。
(三)解讀學生――為“優質米”尋“巧炊之婦”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作為開放的、創造性的生命體存在,各自的知識、經驗、思考等都具有個性,才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如果教材得到充分解讀,那我們的教學設計還要關注學情的解讀,有“優質米”還要“巧炊之婦’,-―-老師對學生人文的解讀。
1.關注已有。如果你上課所預設的問題,學生早就在預習中所知,那可想而知,你的課堂對學生會有多大的吸引力呢?相反,如果你預設的內容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學生在課堂上會有幾人能進入你的境界呢?我們在解讀學生時,要關注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是我們教學預設的重要前提。
2.關注興趣。孩子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孩子會怎么理解文本的價值?我們為孩子們發掘教材中最有價值的閃光點展開、深入教。因此,提前將學生、教師、情景歸人視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假想出現的不同情況,尋找對策進行處理。通過解讀學生的興趣點,要能夠找到那些看似平常,但是又能夠牽動文本全身的點,也就是讓孩子們對文本內在的聯系發生驚奇,對某個教學點預備多種方案。如周益民老師在執教《大海啊,故鄉》時,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你們覺得大海是小伙子還是大姑娘?是老奶奶還是老爺爺?是大胖小子還是丫頭片子?課堂現場孩子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扣住文本侃侃而談。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教學就是要面對學生,走進學生心里。
關鍵詞:設計;課堂;人生
備課的重要性、備課的作用無須多言。然而能夠精心備課,精心設計課堂卻只有少數老師能做到。筆者敢斷言,各地教師中,抄教案、追教案的大有人在。很多老師之所以寫教案是因為領導要檢查,或是評職稱需要。盡管寫教案不等于備課,備課也不等于寫教案,但本人認為,對寫教案持絕對應付的態度,對寫教案持抵觸情緒的老師很難在業務上有很好的發展。本人也曾固執的認為寫教案只是一種形式,然而近幾年的閱讀和教學實踐,改變了本人對于備課的看法。特級教師竇桂梅,備《秋天的懷念》一課,九易其稿。著名教師于永正說:“不備課,或者備得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精心備課,能使我們收獲課堂的精彩。設計課堂,就是設計人生。
下面談談筆者對備課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1不能讓備教材、備教程成為備課的全部
所有老師都承認備課的重要,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上課之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即通常意義上的“不備課無法上課”。于是不少老師就有意無意的將備課與備教材等同起來。至于備教程,對多數教師來說,幾乎可以不予考慮,至多只略作考慮。因為多數老師多年來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單一。而且用傳統的講授法上課,方便易行,無須多慮。至于上課效果,孩子不想聽,則大多歸究于學生的學習品質不好。而有的老師則已滿足于自己已有的幽默的語言等教學技巧,對自己每節課的“表演”已感滿足,事業上缺乏進取心。
教研活動給許多老師的感受是機會總是幾個人的,大多數人都是看客,是沒有機會得到展示與鍛煉的,因此自身發展的積極性和研究教學的勁頭就不足,存在著混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在進入課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于是我套用電視主持人的一句臺詞鼓勵教師“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應該說任何機遇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不努力意味著絕對不會有機會,而努力了就會有機會。為了鼓勵教師、鍛煉教師,我給教師搭建了不同的平臺促進教師的發展。
我們常常忽視備課的必要環節:備學生、備教法、寫教案。
2備教法,崇尚賈島“苦吟”精神
對于每一節課,都需在教法上多動腦筋,以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對于情境的創設、尋找新知與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切入點、如何設計學生課堂展示環節、如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學能力等都需要教師課前精心策劃。竇桂梅老師為一節課九易其稿,蘇霍姆林斯基為教學“植物的根”苦思如何讓學生對新知感
到好奇,華應龍老師教學“角的認識與度量”一節,找到“玩滑梯”這個小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黃愛華老師教學“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以游戲貫穿課堂……無不經過“苦吟”后才能獲得。專家稱之為“磨課”。教學上我們不能年復一年的走老路,無激情,缺創新,我們要想讓自己的教學生活有更多的感動,我們要想收獲成長的樂趣,就得以“苦吟”的精神精心設計教法。新晨
3超前備課很有必要
既然備課需要“苦吟”,就需要時間,加之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如果不做到超前備課,很有可能因一個突發任務的干擾而導致匆忙“上陣”。這樣,備課就很難做到充分。另外,超前備課,我們可以有盡可能多的機會搜集到有關的教育教學信息。超前備課,也為進行有效的隱性備課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單元備課、教案提前寫一兩個課時等都是超前備課的常用形式。我在QQ群中得知有的學校領導要求老師提前寫七八個課時的教案,我認為這不一定妥當。因為教學設計還要與學生的實際學情相聯系,一個老師很難超前那么多時間去預測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情況。
4重視隱性備課,但不要忽視顯性備課
二、課時與課型:一課時,感悟鑒賞課
三、預習要求:1.初步體會文章的內涵和情感。2.閱讀《秋天的思念》(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余部分。
四、教學設計
(一)導語設計(用2分鐘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了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了命運的咽喉”,譜寫出音樂史上最光輝的篇章,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古今中外像貝多芬這樣勇敢地與命運抗爭的強者很多,《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之一。
(二)簡介作者(投影史鐵生的畫像,配樂朗讀,屏幕顯示)
史鐵生是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多次想到自殺,但最終還是勇敢地面對苦難,頑強地生活下來,成為我國文壇的一名專業作家。在這一過程中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我與地壇》,解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部分:史鐵生對于生命的感情是與地壇聯系在一起的。請快速閱讀第一部分。思考問題:
1.史鐵生為什么喜歡地壇?
2.這個安謐、寧靜的地壇給了史鐵生什么啟示?請重點推敲以下語句,談談自己對它們的理解:“它等待我出生……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教師小結:靜謐的地壇給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緒背景,一個沉靜思考的環境,生死不由自己決定,人活著就是順從自然。雖然殘疾了,但還是應該熱愛生命。
板書:我解讀生死:殘疾不消極,熱愛生命
3.地壇以怎樣的特點,給了史鐵生這樣的啟示?這一部分有哪些文字描述了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重點在第一部分的第3、5、7三個自然段。其中應重點推敲的語句有:
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自在坦蕩。”
第5段:“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
第7段:“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譬如……譬如……譬如……譬如……”
教師引導:描寫景物也是作者對大自然的解讀。作者在這幾個自然段里集中地借自然景物道出了他對生命的感悟:地壇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激勵作者勇敢地面對不幸;像那些小昆蟲一樣,人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生命的喜悅和美麗;地壇在不斷的變化中仍然保持了萬古不變的生命永恒。這一段段景物描寫,也是史鐵生心魂的歌舞。語言細致工巧,充滿了靈氣,又稍帶幾分神秘色彩。
板書:地壇容納我:荒蕪不衰敗,生命永恒
教師小結:地壇這座歷經四百年滄桑的古園,給了作者豐厚的饋贈。所以,作者“常常到那園子里去”“去窺看自己的心魂”。作者從心底發出這樣的感嘆:“哦,地壇,我的古園,我的精神家園。”
板書:精神家園
導讀第二部分:史鐵生在地壇里經歷了艱苦的精神跋涉,其中每一步都有他母親的伴行。是母親的理解和愛,幫助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1.你是怎樣理解“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教師小結:母親不僅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于形色的痛苦。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寫出他最終理解了母親?
教師概括為四則材料:(1)設想母親的心理;(2)寫小說回報母親;(3)整日懷念母親;(4)痛悔自己的倔強和羞澀。
3.哪一則材料或哪幾句話特別打動了你?請你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自己的體會。
第一則材料,重點推敲的語句有:“她知道……知道……知道……但她又擔心……”。“她知道……她只是不知道……”“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這些文字傷痛議結合,既包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對母親心情的至切理解。
第二則材料,重點推敲的語句:“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
第三則材料,重點推敲的語句:“又是……又是……又是……又是……。”把地壇一日從早到晚的景色與思念母親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痛徹肺腑。
第四則材料,重點推敲的語句:“她視力不好,端著眼睛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
4.從上面的研讀說明:史鐵生從母親身上讀懂了什么?“……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成為史鐵生的生命航標。
板書:我讀懂母親:承擔苦難 堅強生活 生命航標
5.看MTV《懂你》,創設氣氛。聯系課文、歌詞,談談自己對母愛的理解和體會。而后齊讀第二部分的第7自然段,帶著深深的敬愛來解讀母親,懷戀母親。
(四)總結課文:課文的兩個部分在內容上緊密相連。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我與母親的故事。文章結尾處寫:“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這說明母親與地壇已經融為一體了。地壇使我平和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么活”的問題;母親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所以,《我與地壇》雖然寫了不少客觀的景觀和人事,但那不是重點。作者思路的關鍵在“我”與對象的關系上,重點在“我”從對象所獲取的生存感悟上。
板書:感悟生命
(五)讀后作業:1、閱讀《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余部分
2、寫《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
附: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史鐵生
地壇容納我:荒蕪不衰敗 生命永恒 精神家園
我解讀生死:殘疾不消極 熱愛生命 感悟生命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資源;資源開發;多維策略
語文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教學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需要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本人的重視。
一、創新使用方法,開發教材資源
教材與教學活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其往往會將教材作為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然而對于學生來講,其能夠從教材中獲得更多新的知識。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創新使用方法,將教材中的資源都開發出來。
比如:在講解《相信未來》這篇課文的時候,由于此篇詩歌寫于一個瘋狂的動亂年代,一個禁錮著年輕人思想的年代,因此這篇詩歌中有很多意象。但是學生在理解這些意象的時候往往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將本篇詩歌中的意象都劃出;接著教師要利用多媒體來播放濮存昕關于《相信未來》這篇詩歌的朗讀,學生在邊聽邊看的過程中感受這篇詩歌的主題,感受詩歌中意象背后的內涵。同時這篇詩歌中還巧妙的運用了反復手法,反復手法成為本篇詩歌的一大亮點。意象、反復手法就可以被看作為教材資源,只有老師將這些教材資源都開發出來,那么學生才會覺得原來語文課是非常有趣的。
二、激發學習熱情,開發學生資源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都調動起來。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會固定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教學內容。
比如:當老師要講解郁達夫《江南的冬景》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即: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東北的冬景、江南的冬景都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讓學生觀察這些地區的冬景有什么不同之處?這個時候有的學生會說:東北的冬景給人一種寂靜、肅穆的感覺;然而江南的冬景給人一種和暖、溫柔的感覺。當老師帶領學生領略完東北的冬景與江南的冬景的區別之后,教師要與學生一同走進郁達夫的散文,領略郁達夫筆下的江南冬景。教師通過創設這樣一個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迅速從上節課或者課間游戲回到本節課。接著在分析本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根據郁達夫要描寫的冬景圖來將不同的段落分配這四個小組。當分配好之后,教師讓小組內的成員相互討論,為每個小組的冬景圖題名,并且小組還要完成老師提出的以下幾個問題:1.描寫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什么樣的特點?3.作者感受如何?4.運用了哪一種手法?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也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
三、注重課堂生成,開發課程資源
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受到了課程資源開發的影響。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增強自身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將課程資源的作用都充分發揮出來。雖然語文這門學科的資源比較多,但是教師要將語文教學目標作為參考依據來適當調整課程資源。在平時的工作中,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發現有趣的資源,并且將其引入到語文課堂中,以此開拓學生的視野,營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比如:在講解沈從文的《邊城》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教師給學生留下足夠多的時間來朗讀這篇課文。當學生朗讀完之后,教師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等到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接著說:這個故事很美吧,描寫“情竇初開”的小說有很多,為什么沈從文的小說能夠感動我們呢?同時教師還要提問:“情竇初開”與哪些因素有關聯呢?學生回答:年齡、對象、地點、環境。接著教師要根據學生回答的年齡、對象、地點、環境,探討此篇小說中的邊城環境等,確保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四、積累教學經驗,開發教師資源
語文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下去也會受到教師自身經驗的影響。有些老師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去講課,在課下他們并沒有反思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這就導致教學質量呈下滑趨勢。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從日常教學活動中積累經驗,依據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來判斷教學方法是否得當。
比如:在講解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我、地壇與母親這三者的關系,將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在講解本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即:熟讀課文,了解作者的哲理性思考。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師要選擇情境教學法,讓學生能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史鐵生一生的經歷。在課堂中,教師還要設計不同的問題,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借助問題來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思考我、地壇與母親這三者的關系,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在講解完本節課之后,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課主題的理解,教師推薦學生在課下閱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其要認識到語文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不同之處。語文這門學科擁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然而語文教師要掌握開發教學資源的方法,營造活潑、和諧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楊敏芬,林宣龍.以有效利用資源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淺論[J].江蘇教育研究,2012(10)
短短四天的觀摩和學習,對我來說,勝過自己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在語文教育中的摸爬滾打;短短四天的觀摩和學習,給了我深深的震撼和沖擊;短短四天的觀摩和學習,我聆聽到了名師們豐厚的文化底蘊,碰觸到了他們靈動的教育智慧,欣賞到了他們高超的教學藝術,感受到了他們高漲的教育熱情,領會到了他們灼爍的教育真諦,觸摸到了他們執著的教育情懷……
一
知道韓軍老師,也僅僅是知道一點他的新語文;看到韓軍老師,我感受到的卻是一個人對教育可以如此“癡迷”和“瘋狂”:他的《雷雨》,先用簡潔的文字與學生梳理了文中人物及其之間表面的和深層的關系后,接著亮出了有關教參資料中對周樸園的“臉譜化”的評價,告訴孩子們要復雜一點來看待作品中的人物,黑白分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他援引了《雷雨》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引導學生讀出關鍵詞,讀出《雷雨》的“神秘”:從周樸園的罪狀和悲慘結局中,讀出了“神秘”的冥冥之中自有報應的天意;讀出了“神秘”的兩大誓咒的成讖。課堂的深度在于韓老師在周樸園的一個“周”字上做足了文章,做出了極致。他緊緊扣住 “周”字,先讓學生利用“周”字來巧妙組詞,并把這些詞語出示出來,然后層層剝筍,在對“周”的層層要義及本義的追溯中分析戲劇的結構,解讀人物的命運,引導學生“悲其天憫其人”,進而開啟學生對老天須謙卑,須敬畏。他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巧妙化身為艾青,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用故意背錯來激發學生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探究;抓住學生提出的“紫色靈魂”來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中的人物形象。貫穿在兩節課始終的是韓老師那忘我投入的激情朗讀,那淵博睿智的教材解讀,那涌動閃現的精詞妙句。聽韓老師的課,有些人覺得他“過”了;對此,我卻不茍同,因為我從中感受到的卻是韓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癡”和“瘋”。武林高手到了一定的境界,摘花拈葉皆可傷人于無形中,無招可循,無跡可覓。韓老師是修煉來的,不是模仿來的!!
二
余映潮老師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時,整節課沒有一個提問,但是,所有的學生都被他調動起來,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余老師用“讀一讀,記一記,寫一寫,講一講”構成了自己的“板塊教學”。第一板塊中,余老師始終將閱讀的方法指導和學生的閱讀結合相互交叉。在讀出旋律感,讀出重音感,讀出停頓感的三次達標誦讀后,又讓學生進行自由誦讀和角色研讀。多次朗讀后,讓學生一起背誦全詩。第二板塊中,余老師出示了海涅、汪國真、食指和王家新等人詩作的精彩片段讓學生抄錄到本子上;出示的同時,余老師用三言兩語精煉地點明這些詩歌的立意所在,與所學詩歌有效聯系。然后讓學生用剛才學到的技法來自由誦讀這些詩句,多樣背誦,將積累做到了實處。在“寫一寫”這一板塊中,余老師先是點明詩歌的特點,每一句詩幾乎都是一個獨立的演講主題;然后讓學生寫一個“微型演講稿”,稿中要用上詩中的一句話。為了更好地給學生的寫作以抓手,余老師出示了兩則演講稿,一則表達優美,一則表達樸實;接下來就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創作。“講一講”板塊中,余老師則把舞臺交給了學生,讓學生當眾朗讀自己的“微型演講稿”,余老師則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一對善于聆聽的耳朵和一張富有人情味的嘴巴,三言兩語隨時點評學生的習作,話語中充滿了對學生的贊美和肯定。而孩子們則用自己的習作演繹著精彩,也展示著課堂的精彩。相信這節課在老師們心中可能是一時的觸動,但在孩子們心中的影響卻是一生的。
接下來余老師用大量詳實的課例通俗易懂地為我們作了《閱讀教學10味》的專題報告。從中,我看到了余老師對教學的靜心、凈心和精心。如果說韓軍老師是大俠楊過,狂野灑脫,那么余映潮老師就是郭靖,沉穩內斂。
三
同樣是講授《雷雨》,程翔老師卻上出了別樣的韻味,我感受到了程翔老師樸實的教學風格和踏實的治學態度。程翔老師上了兩課時,為我們展現了《雷雨》教學的全過程。他是在所有授課教師中唯一一個沒用多媒體課件的人。第一課時,程翔老師由學生日常中對話劇的態度入手,把人們不喜歡看話劇歸因于它是一種對話體,接著引入一組概念讓學生明白對話體的單位是對話篇、對話段和對話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雷雨》課文進行劃分。劃分的過程中,程老師隨時關注學情,在實踐中啟發學生明白:尋找話題切換之處可以確定對話段。在讓學生概括對話段的內容時,程老師隨時發現、隨時對話、隨時點撥、隨時肯定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后讓學生明白對話的雙方一個是主動者,一個是被動者,兩者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同一話題中,兩者可以互相轉換。這一課時中,程翔老師用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彰顯了自己的教材理念:教材是有功的(用葉圣陶的話來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習課文重要的是學習它的功能,從而更好進行語文的后續學習。在第二課時中,程翔老師讓學生聚焦對話段之一“回憶梅小姐”,再進行有效輻射,引導學生主動從閱讀中發現問題,進而引入了“潛臺詞”的概念;并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理解“愛情”,理解“魯侍萍”的性格特點,明白雷雨的主題就是關于“命運”和“人性”,并熱情地推薦學生去閱讀《雷雨》的全劇本。
如果說韓軍老師的《雷雨》是一條奔放激蕩的瀑布,那么程翔老師的《雷雨》就是一條潺湲的小溪,緩緩流進學生的心田;如果說韓軍老師的《雷雨》是一瓶濃度高淳的烈酒,那么程翔老師的《雷雨》就是一杯余味無窮的紅酒,讓人品后久久回味;如果說韓軍老師的《雷雨》是一場鋪天蓋地的暴風雨,那么程翔老師的《雷雨》就是一夜潤物無聲的綿綿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程翔老師,更像是洪七公,用自己深厚的內功在輕描淡寫中就可驚天動地。
四
說起王君老師,感覺真是慚愧,真正知道她的名字,是去年同縣區一位語文老師到校傳經送寶時提到過,我就去百度了王君老師的博客,未經允許就擅自闖入,在王君老師的小家中我徜徉逗留……等王君老師站在臺上的那一刻,我忽然有種沮喪,因為王君老師是如此的漂亮:她可愛的娃娃臉,會說話的大眼睛,得體的服裝搭配,傳達了別樣的韻味。即便是她站在那里不說一句話,看著也是一種美的享受。等到她開始展示自己的課堂時,我卻被一股洪流淹沒——我悲涼,不,確切地說,是悲哀——面對著主席臺上神采飛揚的王老師,我忽然發現,自己這么多年來在語文教學中種種用心的探索和頓悟竟然是那么蒼白和無力,那么單薄和膚淺。
《散步》中幾個關鍵詞的提綱挈領,就穿起了課堂的線性推進:聊聊“我們”,感受到了人物的個性魅力與和諧關系;聊聊“田野”,感受到了優美的環境和美麗的未來;聊聊“散步”,感受到了家的溫馨幸福和責任的甜蜜甘心。結尾處“圓形”的句式分析與感悟,讓人感覺清新自然,如沐春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則用“想,悟寫法”“寫,學手法”巧妙組成了課堂的板塊拼圖。讀寫的巧妙融合具化了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理解和運用,送故事的巧妙穿插增加了學生對“紀念碑”后面更多深層次東西的全面了解;那些感動我們的“人民”的一一展現,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是人文的沖擊和精神的洗禮。
聽王老師的課,如聆聽舒緩的小夜曲,讓人心意流淌;如欣賞新發的嫩芽,讓人滿目清新;如置身優雅的山澗,讓人神氣澄澈……王君老師就像那不食人間煙火的小龍女,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學生,更征服了在座的老師。
五
《喂,出來》展現了潘宏達老師流暢的教學藝術和悲憫的教育情懷;《項鏈》展現了王岱老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對學生的巧妙引領;《臺階》《秋天的懷念》則分別展現了孫鴻飛老師和張淼老師的情味教學和氛圍營造;《風雨》展現了張穎老師對美景的敏感捕捉和對語言的細致品味……
此外,張斌利、李志剛等校長老師的精彩講座讓我感受到一所好學校會給學生帶來多龐大的幸福和多深遠的影響,一位好校長會給一所學校帶來怎樣的精神品味和人文氛圍……
另外兩位年輕的80后,她們的報告似乎和語文教學風馬牛不相及,但是,誰能否認董明不是我們很多精神貧乏的教師的警示?誰能否認老咪對美的解讀不是我們很多缺少生活品味的教師的追隨?她們兩個人雖然都很年輕,但是卻都歷經歲月的滄桑,人生的打磨,站在我們面前的她們是釋然的,更是淡然的,她們把自己最深的最痛的過往輕輕翻過,用美麗的容顏靚麗的心態來面對生活,面對人生。她們兩個人字字珠璣,句句錦玉,一如于丹,每一句話聽在耳里音韻婉轉,落在心里回音裊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