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多網絡環境設計背景概述
現階段,國內通信網絡主要包括2G/3G網絡、WLAN、4G、LTE網絡等,網絡共存的復雜居局面,給LTE網絡建設以及維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對此需要在多網絡環境下,做好四網協同規劃以及優化工作,將其落實到LTE網絡規劃建設以及運營的實際當中。在進行LTE網絡規劃設計時,則需要做好LTE網絡融合以及精準規劃分析,以提升LTE網絡建設效益。
2基于多網絡環境的LTE網絡規劃設計理論
2.1協同因子基于多網絡環境下,進行LTE網絡規劃設計,則需要將所有會影響到設計目標的因素,列入到LTE網絡規劃方案內,與LTE網絡規劃目標的有關因素,均數據協同因子。在進行LTE網絡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基于建設區域內的網絡情況,分析是否存在GSM與TD-SCDMA網絡超忙區域或者超閑區域,了解區域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區域內是否具有WLAN,明確規劃區域內網絡用戶情況,了解用戶的業務特征,以確保LTE網絡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2.2融合建模在進行LTE網絡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分析協同因子給協同目標所造成的影響,進而構建邏輯關系,此過程便是協作建模過程。在LTE網絡規劃設計過程中進行協同個建模,則需要對LTE網絡規劃區域進行聯合分析,重點分析網絡與業務類型,以及用戶與終端等。分析LTE網絡建設區域內的網絡資源以及網絡承載情況,接著要分析建設區域內現有網絡用戶以及終端特征,比如用戶的網絡行為以及終端對WLAN的支持程度。除此之外,需要分析LTE網絡所承載的通信業務類型,比如流量以及資源消耗等。在進行協同規劃的過程中,覆蓋面以及容量設計是主要內容,LTE網絡存在著弱覆蓋問題,包括泄漏問題與切換問題、合路問題等,因此需要重點規劃[1]。
3基于多網絡環境的TD-LTE網絡規劃設計
3.1頻率規劃LTE網絡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基于行業發展規劃建設,TD-LTE網絡已經成為了網絡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頻段問題。TD-LTE網絡技術核心,主要為頻率時分復用,基于此方式來解決頻點干擾問題。而且除了頻率復用范圍內的小區,也可以利用相同頻點,實現頻譜高效利用。為了能夠解決同頻干擾問題,在進行TD-LTE網絡規劃時,則需要將室外分布網絡的頻率,給設定為D頻率,而室內的分布網絡系統頻率,則設定成E頻。3.2網絡覆蓋設計與2G網絡與3G網絡相比,進行TD-LTE網絡規劃設計,需要確保網絡覆蓋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網絡建設區域不同,以及用戶需求不同,則對TD-LTE網絡的覆蓋需求不同,通常TD-LTE室內分布系統,若在高層建筑,則多采取光纖分布系統,現階段利用變頻系統方案的較多,以確保LTE網絡的MIMO功能,實現TD-LTE網絡高覆蓋。TD-LTE網絡提升覆蓋面,主要是借助MIMO技術以及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等。在進行TD-LTE網絡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則需要依據鏈路預算,進而明確網絡覆蓋距離,并且要科學的預算信道性能。除此之外,還需要基于區域熱點邊緣業務通信速率,實現有效覆蓋[2]。3.3網絡容量規劃設計在進行TD-LTE網絡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合理的規劃設計網絡容量,以此避免TD-LTE網絡運行的過程中發生資源浪費問題。實際規劃的過程中,則需要按照建設區域內用戶分布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同時還需要重點分析頻率調制以及通信干擾因素等,以確保TD-LTE網絡容量的合理性以及準確性。為了能夠確保容量規劃設計的精準性,則需要做好實際測量作業,以充分的掌握TD-LTE網絡覆蓋區域以及周邊的吞吐量,進而確保TD-LTE網絡結構以及站距規劃的合理性。做好規劃設計網絡仿真工作,將規劃數據錄入到系統內,進行數據傳播,規劃相鄰區域,接著要進行頻率與時隙的規劃設計,最后配置用戶與業務模型,進行系統仿真時,要按照調度網絡速率以及調制方法等進行,以精準的獲取TD-LTE網絡容量。3.4設置網絡參數在進行TD-LTE網絡參數規劃以及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視TD-LTE網絡覆蓋面問題,這是衡量網絡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因此在實際規劃的過程中,要確保網絡區域邊緣用戶即使是在通信網絡不佳的狀態下,可以實現網絡自動切換。在進行TD-LTE室內分布網絡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則需要確保相鄰覆蓋區域能夠實現異頻網絡覆蓋。TD-LTE網絡規劃設計中室外網絡參數,于復用距離范圍內,使用具備差異化頻點,以此避免發生同頻干擾,于復用距離外的則使用相同頻點。TD-LTE網絡規劃技術的過程中,要合理的運用各種技術,包括變頻技術與MIMO技術等,以確保在多網絡環境下,能夠實現高效傳輸,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網絡服務[3]。
4結束語
基于多網絡環境下,進行TD-LTE網絡規劃設計,要基于協同因子,做好協同建模理論,在實際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規劃TLTE網絡頻率與覆蓋面等,重點解決弱覆蓋問題,全面提升LET網絡的服務質量,實現LET網絡的MIMO功能,建設TD-LET網絡。
參考文獻
[1]樓正華.TD-LTE網絡規劃設計探討[J].中國新通信,2014(17):98+100.
[2]劉威,陳海燕.基于多網絡環境的LTE網絡規劃設計[J].電信科學,2014(09):164~168.
KTV系統的基本原理為:將歌曲存儲在視頻服務器中,將包廂電腦和服務器通過網絡相連,客人在包廂中通過遙控器、鼠標,控制面板等點歌工具,根據菜單上的顯示,選擇自己想唱的歌曲,視頻服務器接到點播請求好,把節目準備好,快速傳到請求端,將視頻信號給電視,音頻信號給功放,供客人娛樂。
關鍵詞:音響系統 功放
1.緒論
1.1 工程概述
KTV音響的網絡設計是根據房間的大小和檔次的高低還有使用目的不同決定的,按照房間的大小通常分為:豪華型(總統型)、PARTY型(中包間或者套間)、普通型(小包間)按照檔次分:高檔次豪華包間、中檔次PARTY包間、低檔次經濟型包間。為了能讓更多的人能體驗到音樂的享受,我們對PARTY型的KTV房間進行音響系統的設計。
1.2 KTV音響的趨向走勢
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這也促進了娛樂場所的繁榮,對于KTV音響行業,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催生了越來越多的KTV音響品牌,這也造成了愈發混亂的音響市場。
為了贏得客戶,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各大KTV音響品牌不斷的研發新產品,深化市場操作,提升品牌形象。2010年北展,幾大KTV音響品牌都有新品展出,但真正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卻寥寥無幾。
2.KTV網絡綜合布線系統
2.1 KTV網絡拓撲結構
1、綜合布線系統采用星型拓撲結構,共劃分為數據內網、因特網、語音網、弱電專網四個布線系統,其中內網與外網采用物理隔離。
2、四個布線系統均包含: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子系統、垂直主干子系統、管理間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未來將擴展為建筑群子系統。
3、數據內網
數據內網系統的機房設置在綜合樓一層18軸的網絡中心機房內,與數據外網、語音網、弱電專網共用同一機房。內設內網主配線柜(NMDF)及光纖配線架(ODF)。
內網系統的數據模塊采用RJ45六類屏蔽模塊、水平系統采用六類屏蔽雙絞線(FTP),數據主干采用12芯萬兆多模光纖,主配線柜至各樓層配線架布放2根12芯萬兆多模光纖。
4、語音網
語音機房設在綜合樓一層18軸處網絡中心機房內,內設語音主配線柜及PBX。各樓層設語音樓層配線架。語音插座采用RJ45六類非屏蔽模塊,可與外網數據模塊互換使用;語音水平線纜采用六類非屏蔽雙絞線(UTP),由樓層配線柜引至各工作區子系統、垂直主干采用50對三類大對數線纜;語音點與外網數據點等數量設置,共474個語音點。
5、弱電專網
弱電專網主配線架設在辦綜合樓一層18軸的網絡中心機房內,各樓層設有樓層配線架;弱電專網主干采用萬兆多模光纖;弱電專網插座采用RJ45六類非屏蔽模塊、弱電專網水平線纜采用六類非屏蔽雙絞線(UTP);弱電數據點共20個。
2.2系統信息點分布
KTV部分按照每包廂設置1個雙孔信息點(話音、數據)至DJ臺,在洗杯臺旁設置1個話音點。由子配線間引入包廂1條超五類電纜至DJ臺,由子配線間引入包廂1條3類四芯電話線先至DJ臺,再并聯一條3類四芯電話線至洗杯臺。包廂內部根據裝修設計圖紙,設置 2 部話機。包廂內的電話之間需并接。
3.KTV音響設計
3.1 KTV中的音響配置問題
其實KTV中音響配置最重要的是話筒的選擇,在過去都喜歡使用SHURE等舞臺專業話筒,直到最近才意識到KTV中所用話筒的專業性。怎樣才能選擇到一款合適KTV使用的話筒呢?我個人認為要看話筒以下幾方面內容:穩定性、互用性、耐用性、時尚性及大眾性。
3.2 KTV中的功放選擇
合并式卡拉OK功放與前后級分體搭配的選擇主要看應用房型的實際需求,18平米以內的房型建議選擇200W左右的DSP合并式卡拉OK功放。18平米以上到25平米左右的房型可以選擇三通道200W的DSP卡拉OK功放來增加中置音箱作中高音人聲補音。超過25平米以上的包房就要考慮使用前后級分體搭配。主要考慮聲壓級、聲場均勻度、混響聲場建立等因素。主要音箱的后級功放配合音箱的特性來選擇合適的功率,輔助小功率音箱可以使用多通道小功率后級功放來降低成本。
4.KTV的聲學設計
4.1 聲學設計概述
KTV裝修中的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他涉及到建筑、結構、聲學、通風、暖氣、消防、照明、音響、視頻等等,還涉及到安全、實用、環保、文化(裝飾)等方面問題。但是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聲學效果差,裝修特別豪華的KTV,我們去唱歌時同樣存在聲學缺陷,感覺是唱歌很吃力(指音響系統很好的情況下)或者是有聲染色現象。有些地方是串音現象嚴重,甚至使KTV場所成為聲音的污染地,噪聲的發源地。
4.2 音響KTV效果因素
關鍵詞: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
前言
近幾年來,網絡貸款平臺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它最早在孟家拉國出現,是一種經濟服務平臺,這種新發展的金融模式是由孟加拉國的格萊忙銀行的創始人發明的,建立之初專注于小額信貸服務,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信貸問題,這一經濟模式對于世界金融的創新有重大的影響,后來這一模式逐漸發展成熟,被歐美等國家吸收,發展速度加快。我國在2007年出現了第一家本土化的小額信貸網絡平臺。自此,網絡借貸平臺在我國迅速發展,短時間內成為我國金融界常用的交易平臺之一。但是由于網絡借貸這種新型的貸款模式在我國剛剛起步,法律體制各方面都不健全,因此,可能出現貸款用途無法掌握、非法挪用貸款、非法集資、違約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網絡借貸的長期、穩定發展,為了促進網絡借貸的長期、穩定發展,文章對網絡借貸法律援助網絡平臺進行研究,期望促進我國網絡借貸的健康發展。
1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建設意義
網絡借貸平臺的出現為中小企業借貸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從全局來說,網絡借貸平臺有效增加了我國的金融供給,利于解決金融供給的結構性不足和總體性欠缺。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P2P網絡借貸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通共享的特點,實現了理財人和借款人的高效對接,其程序十分便捷,并且交易十分簡單,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信息傳播,也使中小微企業甚至是個體經營者融資成為可行的交易。網絡借貸平臺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供給,形成了市場多級生態的金融供給,有利于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同時,網絡借貸平臺的出現是民間借貸透明化運作的嘗試,是應對經濟低迷,保持經濟繼續可持續增長的有效手段。但是,當前網絡借貸平臺存在很多運營不規范的現象,法律糾紛案件數量上升,這對于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不利,同時損害了相關主體的權益。為了促進主體的維權,應當建設網絡貸款法律援助平臺,為他們提供相關的法律幫助,聘請專業律師在線解答他們的相關疑問,讓他們了解網絡借貸存在的風險及相關的法律文件對平臺的約束,從而降低網絡借貸案件的發生率,促使網絡借貸平臺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2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總體設計
2.1平臺設計要求
(1)擴展性當前我國的網絡借貸案件逐年增多,涉及網絡借貸的糾紛每年都以極高的速度增加,案件的數量在不斷的飛速增長。由于案件數量的增長,網絡借貸維權援助的工作量也在不斷的增加,要求應用系統能夠承受由于業務量增長產生的負荷。這就要求網絡借貸平臺有良好的系統擴展能力,足以滿足今后不斷出現的新的業務需求。(2)可靠性本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在設計過程中采用B/S結構,即便有大量的客戶同時進行系統訪問,系統也能夠高效運行,應用緩存技術降低數據庫服務器的負載,采用SQLSERVER2008數據庫,確保數據庫的安全、穩定運行。(3)安全性由于整個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在網絡上運行,因此,應該考慮網絡外部和內部的攻擊問題。為了保證整個平臺的安全、穩定運行,需要建立一個安全保障體系。平臺采用CA認證技術作為網絡安全保證,確保了網絡借貸平臺信息的安全,采用B/S結構,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獨立存在,后臺數據庫和瀏覽器不能直接連接,保證了數據庫的安全。(4)互通性由于隨著技術的發展,平臺需要進行技術完善、變換組織結構和擴充工作內容,因此,平整在不同的應用軟件和網絡平臺上應該能夠實現數據相互通信和共享,便于整個平臺的運行。(5)可維護性要求軟件的代碼具備良好的說明文檔和注釋,支持和維護多個開發小組。
2.2平臺網絡結構圖
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的網絡結構采用了多臺服務器,見圖1,服務器包括應用服務器、WEB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為了確保平臺的數據安全,采用了防火墻技術將內網和外網進行分類,應用服務器位于DMZ區。用戶在對平臺進行訪問時,外網的用戶只能訪問DMZ區,并且只允許指定的協議訪問。數據庫服務器位于防火墻的DMZ區,為了防止受到外網的攻擊,只允許應用服務器節點進入。
3平臺軟件結構設計
根據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的總體業務需求,應用B/S模式,也就是瀏覽器/服務器的體系結構,見圖2。該體系結構方便后期的內網、外網維護和軟件的,降低了后期的維護成本。根據圖2可知,平臺劃分為客戶層、表示層、業務層和數據層。客戶層也就是客戶端,通過計算機設備上的網絡瀏覽器,采用Http向應用服務器發送信息,并接收返回的結果。表示層的作用是進行信息交換,由ASP.NET提供服務。業務層使用C#開發,通過調用業務邏輯模塊程序,從數據庫查詢相關信息,并處理返回的數據信息。數據層是用于存儲軟件系統的數據的存儲倉庫,采用的數據庫為MicrosoftServer2008。
4平臺功能模塊設計
網絡借貸法律援助平臺有統一的運行環境、數據結構、業務流程。系統采用B/S模式,主要包括:網絡借貸案件管理模塊、網絡借貸政策法規模塊、在線咨詢模塊、系統維護模塊,如圖3所示。
4.1網絡借貸法律案件管理模塊
(1)案件登記案件登記模塊的主要作用就是實現網絡借貸案件的登記,平臺記錄下相關咨詢人的信息及案件的詳細內容,記錄在平臺的數據庫中,并且根據設定的條件判斷數據庫中是否存在重復案件,如果有重復案件,平臺管理人根據系統列出的案件列表進行處理。完成的操作如下:打開網絡借貸法律援助網絡平臺,登記案件,記錄相關的案件的違法情況、涉案人信息等相關的信息。登記案件信息之后,檢查該案件在網絡平臺中是否為重復案件,如果不是重復案件則對案件進行登記,將案件保存在數據庫中,同時生成案件編號;如果是重復案件,則將案件咨詢的問題保存。案件登記之后,志愿者律師對這些咨詢的問題進行一一回復。(2)案件處理案件處理模塊,主要是處理新登記的案件,志愿者律師填寫案件的處理意見,也可對未處理完成的案件完成后續操作。需要完成的操作如下,平臺中選取未處理的案件;同時顯示相關的咨詢信息,律師填寫處理意見,將處理意見保存到平臺數據庫中。(3)網絡借貸案例分析網絡借貸案例分析模塊中,精選了和法律規定相關的典型案例,幫助網絡借貸相關的執法部門和使用者全面了解網絡借貸中存在的風險和當前我國對于網絡借貸平臺的相關監管法律,有利于網絡借貸平臺使用者更準確的識別風險,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實用性。
4.2網絡借貸政策法規模塊
政策法規用于處理政策法規信息錄入、瀏覽、查找政策法規內容、打印等工作。政策法規管理操作如下記錄網絡借貸相關政策與法規內容,如《P2P網絡借貸平臺相關法律法規及案例》;根據政策法規類型瀏覽相關政策法規內容;輸入查詢條件,查找相關政策法規;打印政策法規內容。
4.3在線咨詢模塊
由于當前網絡借貸平臺還不規范,存在很多的法律問題,該咨詢模塊可以邀請一些律師志愿者在線解答網絡借貸法律問題,為他們提供法律指導,提高維權效率。
4.4系統維護模塊設計
本模塊包括系統管理、系統備份、權限、角色管理和基本資料輸入等。(1)用戶管理。系統管理員把用戶根據權限進行劃分,并對角色進行定義和管理;(2)日志管理。包括系統操作日志、系統安全日志、維護日志等;(3)數據管理。系統管理員負責資料數據的生成,數據維護和導出的管理。系統用戶可以根據權限設定導出相關數據。
4.5平臺管理模塊
平臺管理模塊主要是對平臺的信息進行維護,管理平臺的用戶,添加、刪除用戶等。
5平臺登錄主界面的實現
一、 網絡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設計、開發網絡中,離不開各種理論的指導,教學設計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可為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提供理論指導。
1、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問題和需求,確定解決它們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并對教學結果做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
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景、借助老師與同學的幫助,通過協作和會話的方式,達到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網絡課程在設計時應新型的教學方式,貫徹以能力發展為主,知識傳授為輔的原則,突出學習者的認知主體地位,提高學習者的主體參與程度,加強對學習者的引導和幫助,促進學習者主動進行意義建構。
二、 網絡課程設計的原則
網絡教學把傳統教學中以“教”為中心的傳授戒指教學過程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的探索性的學習過程。針對網絡教學的特點,網絡課程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交互性原則
網絡課程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相應的反饋。表現的知識應該是可操縱的,而不是教材的電子搬家。能夠提供良好的導航系統和功能,賦予學生串聯知識和網絡瀏覽的自。
2、協作性原則
協作學習有利于高級認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而網絡為協作學習提供了理想的環境,提供協作學習和協同工作的工具和網絡空間。網絡課程設計中要體現以下兩種協作關系,積極引導學生參與。
(1)學生與學生的協作。
(2)老師與學生的協作。
3、重視隱性知識傳遞的原則
隱性的性知識是指不能系統闡述的知識或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一些理論認為隱性知識是當今世界上個人、組織及至國家競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在設計網絡的時候,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來傳遞隱性知識,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知識結構中的一些經驗去分析和理解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
4、個性化原則
網絡課程要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學生是學習的認知主體,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問題、意義建構的過程。所以要重視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首創精神。
三、網絡課程設計中相關內容
1、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是學習者在網絡教學活動實施中應達到的學習結果或標準,對教學目標的闡明,可以使這種結果或標準具體化、明確化,為制定教學策略提供依據。因此,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一定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編寫,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
2、學習環境設計
網絡課程中的學習環境應包括自主學習環境與協作學習環境兩部分。(1)自主學習環境的設計。自主性是網絡學習的一大特點,如何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空間是實現自主學習的保障。因此自主學習環境的設計應包括:知識內容豐富的案例和學習資源,建立自測習題。(2)協作學習一干二凈設計。協作學習是網絡教學活動的又一特征,在認知過程中,通過與人協作(包括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和學習者與老師之間的協作)可以更進一步地培養其高級認知能力。網絡課程應為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設計一個良好的支撐環境,讓學習該環境中通過協商、會話共同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
3、教學策略的設計
(1)設計教學內容的媒體表現。網絡環境中的信息豐富多彩,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層次可以將教學內容用直觀的圖像,動畫和視頻,恰當的聲音解說來表現。
(2)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建構主義認知理論“情境”是進行意義建構的要素之一,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龐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化信息傳播方式為學習者創設豐富的資源情境,案例情境,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習者參與,積極探索。
(3)提供適宜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組織形式
4、設計完善的教學評價系統
(1)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根據學生的學習善進行教學調整例之更富成效的一個過程。這里的教學調整是指對網絡課程本身的改進以及對網絡教學策略的完善。
本文介紹說明了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這門課在網絡課程建設展開中的思路與措施。在對課堂與網絡的授課輔導優勢進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此次教學改革賦予課堂以教學“舞臺”、賦予網絡以學習交流的“后臺”的教學模式,使兩者負載不同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并針對產品設計課程特點,構建了豐富的網絡課程教學手段和管理模式,如階段性任務驅動模式、情境化的學習環境、信息資源空間、多元化交流平臺、試題庫試卷庫等,以此解決本課傳統授課形式中的許多常見問題,令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效果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關鍵詞:
產品設計;網絡課程;課堂;教學模式;任務驅動
一、研究背景
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是產品設計專業必不可少的入門課程,該課程主要教授產品設計的一般程序和相關的設計方法,要求學生綜合前面所學的基礎知識包括造型基礎、材料與工藝、人機工程學等課程知識,運用標準產品設計程序和方法展開設計實踐。本課程因涉及多方面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并且產品設計過程中要掌握的方法與思路都非常豐富,故而這門課對學生來說需要大量理論聯系實際的作業操練。針對以往課堂教學的不足,在我校的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網絡課程教改實踐中,我們將網絡課程構建起來,并與課堂教學緊密配合,建設了以課堂為舞臺、網絡為后臺的雙平臺教學模式,和實現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同時使教師也能夠進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密切有效的監管和輔助推動,以保障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
二、課堂與網絡的教學職能與教學特點
從授課形式和教學效果來說,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特點和職能各有特色。課堂教學比較形象直觀、有序高效,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容易感染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比較深入的交流,但是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不能一對一指導,而且有些需要輔助練習的信息材料不易方便獲得,學生的思考練習也就無法更加有效進行。網絡教學具有時空開放性、信息豐富性、交互便捷性的特點,學生能夠被豐富的知識所吸引,能夠更宏觀地理解教學內容,可以隨時查閱各類知識點并進行練習和自測,教師也能夠與之一對一進行監管和交流,但是課程重點難點的解析在網上傳達不夠形象生動,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不能很透徹,學生的積極情緒難以調動。因此,此次在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綜合運用課堂平臺和網絡平臺,使課堂與網絡教學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創設了系統性的雙平臺學習環境。
1.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舞臺。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應創設一種能夠激發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情境,以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輔助他們建構知識系統。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格外注重情境的創設,突出面對面互動交流直觀性特征,師生在這里能夠通過語言、動作、表情進行生動形象、富于情感和情趣的溝通,雙方的交流興致和參與熱情被充分地調動起來。①啟示引導的教師舞臺,課堂首先是教師運用教學手段傾注智慧與經驗的表演舞臺。在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這門課中,課堂教學主要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課堂教學重點講授課程概論和設計程序、設計方法等主要章節的重點和難點部分,其他一部分課程知識內容則簡略講授,留到網絡教學平臺上由學生自主深入學習。因此課堂上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展開重點教學,主要突出兩種教學手段:一是使用情境創設手段導入產品設計相關問題,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形式傳達,以融入情感、貼近生活、用語生動的情景描述與相關視頻引人入境,將產品設計課程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娓娓道來,并以設問形式調動學生共鳴體驗和同步思考;二是選取典型性、深入性的教學案例闡釋設計流程、設計方法、設計理念,采用分步解析的手段,將產品設計案例的背景內容如市場環境、過程中的問題與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生動解析,讓學生設身處地、展開同步思索與探討。這些過程中,繪聲繪色的“表演式”教學結合豐富的多媒體視頻工具,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了學生的學習思路,使學生輕松掌握本課程的學習框架和學習策略。②交流互動的學生舞臺,課堂教學的另一職能就是提供給學生社會交互與展現成就的空間。本次改革中課堂教學專為學生提供了一部分時間建設社會交互舞臺:一方面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設置的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們在課上展開討論、發表見解,通過作業討論過程,學生們習慣于“頭腦風暴”的熱烈討論,大大提升了思考的積極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學習任務完成后,將由各個學生團隊在課堂上進行個性化成果展示,教師和其他同學將對展示成果進行提問、評析、建議和打分。這種交流也令學生的思維和應答能力都變得靈活流暢。在作業展示時,課堂上眾目聚焦的講臺成為了學生展示自我風采和公平競爭、互動交流的舞臺,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課下主動學習、豐富自我的積極性,同時學生也會從大家的提問和建議中獲得啟發,進一步地完善自己的作業成果。
2.網絡教學———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后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也說明了網絡教學作為學習后臺和大本營,在本課程中將承擔更多自主學習任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特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將承載學生更多的學習精力和提供活動與交流空間。每一階段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就需要進入網絡課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深入地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遠程監督和指導,在學習方法和課程內容上加以指導,輔助學生順利完成網絡課堂作業。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中的網絡學習任務主要有非重點章節和參考資料的學習,以及完成課下作業。產品設計網絡課堂經過精心設計,形成了如下運行模式:①階段性的任務驅動,任務驅動方式是本課程改革欲達到的重點目標,這是一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本課網絡課堂中針對各個知識單元,由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多個完整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任務驅動分為四個階段:任務布置、任務求解、任務點評和任務終評。任務布置階段,教師在網上布置各個學習任務;任務點評階段,學生通過網絡調查、實地調查、分析討論完成學習任務,適時通過網上答疑向老師求教,教師可以一對一地為學生解答和指點;任務點評階段,結合了課堂教學,隨機挑選學生在課堂上匯報展示任務成果(如設計定位作業中要對某類產品的消費者群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準確描述),師生共同點評,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并修改作業;任務終評階段,最終作業上傳網絡后,再由教師進行終評,給出該項作業成績。②情境化的網絡教學,美國著名情境認知研究專家布朗和科林斯認為,學習和思維都是基于情境的,他們不能孤立地鑲嵌在個體的大腦之中,而是通過情境中的文化活動或工具發生在人類的大腦中。因此要讓學生在網絡教學中能夠真正進行有效學習和動腦筋思考,不能靠教條的知識羅列,而應引導學生進入與現實相聯系、容易理解的情境。在本次網絡課堂的課程建設中,特別安排課程課件各個章節知識點都有情境化的案例說明,如商業化產品設計思想方法一章中,產品開發、市場分析、消費者研究等都營造了富于感性的案例情境啟發學生理解實際問題,并以大量圖片、豐富描述、視頻資料等方式渲染內容生動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投入;同時,以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的設計問題激發學生展開同步思考。情境化教學令學生能夠從理性和感性上理解課程目標,思考為何學、學什么、怎樣學,令學生形成自我觀點,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興趣。③師生共建的學習資源,產品設計課程內容與科技發展、實際生產以及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學生的設計應有科學性、時代性、前瞻性、實踐性,在作業過程中常常需要查詢和參考相關資料,因此,網絡課堂還提供給學生源源不斷的新鮮信息,主要包括新科技與生產技術方面的相關信息、現實的和概念的產品案例和新鮮設計思想與方法等,使學生不斷地接收到較新的設計潮流與熱點信息之中,學生的視野開拓了,學習興趣和創新思路也就被充分調動起來,在課堂上的發言也就愈加踴躍。這些信息資源由師生共同建設,學生們參與到學習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通過對實際設計信息的自主理解與加工,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將自身原有知識經驗與相關知識結合,進行主動建構和聯系應用,不再僵化理解課程理論,而是主動積極地探索新知識。④暢所欲言的網上交流,網絡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其交流的方便性和多元性。此次網絡課堂建設為促進交流,搭建了答疑系統、論壇系統,實現網絡交流功能。同學們如果在學習和作業過程中有疑問,可以隨時在答疑系統咨詢教師,教師會保障每周有二到三次查看網上的學生問題,使學生的疑問得以解答。網上論壇供學生們彼此交流,供學生們共同探討和分享學習上的新發現和彼此在設計上的想法、經驗等。教師通過答疑系統和論壇系統保持對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興趣的關注和了解,在課堂上采取一些相應的方式來激勵和表揚學習積極分子,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如表揚優秀論題,請論壇版主發言等。
三、教學改革小結與展望
此次課程改革過程中,課堂與網絡的雙平臺教學建設具有啟發性、驅動性、監控性、搭配性的系統化教學環境,使教師從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學習指導者和興趣激發者,學生成為知識的自主建構者和積極表現者。毫無疑問的,課程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改方案初步運行中也呈現出種種的問題,如學生較多,任務驅動時間難于一致把握;小部分學生難于調動其網上自學積極性;教師對網絡進行監管和經營比較費時費力等。這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探索解決的方法,網絡與課堂雙平臺的教改方案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進程中繼續不斷深入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曉鋒,王忠華.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2):67-70.
關鍵詞:網絡監控 系統開發 實現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12-0175-01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監控系統的應用越來越不可忽視。網絡系統中可能存在危險內容或者危險操作,所以需要網絡監控系統對其管轄范圍進行管理,給予實時的、動態的監控。通過軟路由技術,能夠實現統一觀測不同的網絡。
1 網絡監控系統的開發環境
網絡監控系統用高級電腦編程語言VC++編寫程序,能夠實現直接在底層的操作,且占用較少的空間資源,使系統的穩定性更高,效率更高。網絡監控系統的開發環境還應該包括服務終端和客戶端,兩者都需要硬件組成,即PC機、硬盤、網卡,服務終端的要求要高于客戶端。此外服務終端用Windows98/NT/2000操作系統,客戶端用Windows98/NTworkststion/2000的操作系統;服務終端支持動、靜態IP協議,客戶端要求IE4.01以上的瀏覽器。
2 網絡監控系統的功能
網絡監控系統能夠進行全方位的網絡監控,能夠實現的功能有:網絡控制、網絡監控、遠程制定、計費管理。
2.1 網絡控制
網絡控制包括兩種控制方式:訪問控制、下載控制。訪問控制是保證健康、安全的上網環境而設置的,通過對IP地址的管理分類,篩選出可以進行訪問的IP列表,以及禁止訪問的IP列表。下載控制是通過對IP參數的設置,來禁止或限制從INTERNET上下載信息,以保護網絡的安全和效率。
2.2 網絡監控
網絡監控包括:監控的設置、遠程鎖屏、實時通信、屏幕監看和遠程控制等。客戶端和服務器的監控參數、客戶端登錄口令、啟動方式是由監控的設置來管理的;遠程鎖屏要選中要進行鎖屏操作的客戶端,進行鎖定指令的執行。實現與任意客戶端進行實時對講、實時消息傳送的功能,即為實時通信。屏幕監看,在不影響客戶端的情況下,屏幕監控選中的客戶機。遠程控制即遠程控制客戶機,在監控的服務終端對客戶端進行操作。
2.3 遠程定制
遠程定制由一般定制、客戶機中我的電腦的定制、菜單定制、控制面板定制組成。能夠改變客戶端屬性、以及客戶基本信息的為一般定制;改變客戶端啟動設置及其他設置,則由客戶機的我的電腦定制控制;菜單定制,對客戶機開始菜單中的定制,防止操作失誤;控制面板定制,屏蔽客戶機控制面板,防止操作失誤。
2.4 計費管理
系統提供多種計費方法,收費管理包含:設置發卡參數,用戶單位設置,用戶類別設置,新用戶注冊,計費參數設置。
3 網絡監控系統的設計實現
3.1 服務器與客戶端的通信
在internet上傳輸數據,用的是基于消息的異步存取策略,即Winsock,服務器與客戶端的信息傳遞便建立在Winsock的基礎上。PC間的通信利用面向連接的TCP、和面向無連接的UDP協議建立。UDP是網絡監控系統常用的協議。客戶端和服務器間的通信通道,通過建立Socket端口,執行ReceiveMsg和SendMsg等函數來實現。
3.2 網絡監控系統中線程通信
一個獨立的進程可由多條線程組成,一個線程是一個運行的程序。CWinThread派生CWinApp,通常,主線程由CWinApp等派生類提供。CWinThread支持輔助線程、用戶界面線程。CWinThread對象允許一個給定程序,包含多個線程。根據需要,創建其中一種類型的線程,調用AfxBeginThread函數,運行時,可設定的參數實現修改安全屬性、創建標志、優先級、堆棧大小。線程間的通信靠事件維持操作同步。
3.3 系統的設置實現
注冊表讀寫函數class RegEdit等,編寫其代碼。系統運行中,可以對注冊表進行管理和操作,如修改系統設置、IE屬性等。對注冊表的操作屬于對系統底層進行的操作。
3.4 托盤的實現
系統運行時,要求客戶端的監控系統界面不能占用桌面其他空間,以防影響其他程序的運行和顯示,將其設置成為可最小化的程序,設計其圖標在界面右下角任務欄,便于操作。代碼中定義MainFrame等函數,進行相應的程序編寫,來實現監控系統的最小化。
3.5 對數據庫的連接、訪問
在計費管理中,存在著用戶的數據和信息,需要建立數據庫來進行整合和管理。利用SQL SERVER建立數據庫,ODBC是SQL的程序設計接口,ODBC的使用可以簡化程序,避免與數據源沖突。再利用ODBC編寫代碼時,經常要用到的以下幾種函數:數據庫類的CDatabase,記錄集類的CRecordSet,可視記錄集的CRecordView。定義CDatabase函數,可實現對數據源的連接;定義CRecordSet,從數據源中提取記錄集;CRecordView類對象能夠通過控制,現實數據可數據記錄。
3.6 網絡數據安全
在網絡監控系統中,需要提供驗證過程,即客戶端向服務器發送帶有賬號、密碼的數據報。一旦在發送過程中,賬號和密碼被網絡中其他用戶、或者其他監聽軟件截獲,會造成數據泄密、非法篡改等不良后果,所以,數據報不能夠用明文發送,應對其應用加密算法,數據報傳送至服務器,服務器利用相應算法進行解密,這樣一來,傳送過程便有了保密措施。網絡監控系統中常采用對稱密碼體制的一種——DES,對數據報進行加密解密,此算法已經足夠滿足對安全性的要求。
4 結語
在網絡監控系統中,用VC++進行編程開發,網絡系統中基于底層的設計,與操作系統緊密結合。它能夠在管轄區域內對監控源進行實時、動態的監視、控制、管理。而且含有多種計費方式,助于提高系統的穩定性,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校園網絡工程需要若干個技術來支持和實現,本文介紹兩種常用技術:一是寬帶傳輸技術。它是通過載波的控制來傳遞數據的技術,發送根端數據內容命令調制器(modl-ator)改變載波的物理特性,接收端則通過解調器(de-modulator)從載波上讀出這些物理特性的變換,將其還原成數據。“調制”通常通過改變調制“振幅、頻率、相位”三種物理特性來完成,主要有三種調制方式:振幅調制技術、頻率調制技術、相位調制技術。除了上述三種調制方式外,人們也著手研發新的載波調制技術,新的“正交幅度調制”(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QAM)技術就在工程師們的努力之下問世了。QAM是一種結合ASK與PSK的綜合型調制技術,同時控制載波的“振幅強度”與“相位偏移量”,讓同一個載波信號得以呈現出更多的邏輯狀態。二是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虛擬局域網)。其實可以說是交換式技術的高級應用。原本交換式技術只能提供兩個Port互傳數據,但是VLAN將應用范圍大幅地延展開來,不但增進整體效益,更方便管理。簡單地說,VLAN有兩個主要的功能:一是將交換機上的連接端口劃分成不同的組,因此當廣播信息包在傳送時,便只會在該連接端口所屬的組內傳送,不同組的連接端口不會收這個信息包,因此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干擾。二是將多個交換機分割成不同的組,并且限制不同組間的數據訪問權限,提高管理的安全性。
二、校園網絡工程中的產品選定
在校園網絡工程中選擇網絡產品的范圍比較廣泛。對于網絡產品的選擇,國際上以千兆以太網產品系列為主,一些通過國家相關認定的產品,比如CIS-CO、H3C、神州數碼、銳捷、華為等產品的質量和使用壽命都是過關的。結合所在學院自身狀況和國家所給與的資金支持,在施工設計中由H3C公司推出H3C3100-SI系列的交換機的網絡智能方案,得到了學校的認可和肯定。在具體的實施方案中,采用了H3C5500、匯聚層交換機H3C3600-SI、接入層交換機H3C3100-SI等產品,這些都是在以核心交換機的基礎上組成的,對產品的考察均采用較為先進的芯片交換技術ASIC,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幾百個千兆端口共同使用,可以有效保證網速的高效、快速。另外,在一些交換設備的架構過程中,對應于后臺的電源以及設備室的溫度控制,都是需要一定的可靠程度。因此,對產品科學的考察和選擇,能夠滿足基本配置程序的共同使用,這些都能更有利于數據傳輸并大大提升校園網絡的服務實效。
三、校園網絡工程服務器的選定
學校的基本服務群體是以學生為主。因此,校園網絡在處理和選定服務器設備時,要能夠滿足多個教學應用,在建設時要使用高性能的服務器,保證工程的安全性、設備的完整性和建設的規范性。一般院校的服務器主要是配置多臺PC電腦,他們分別承擔學校的教學資源使用工作,如DNS、Email、教務管理系統、精品資源課程及后臺數據庫管理等。這種分模塊配置服務器,不僅可以增強對教學服務體系中各個方面的管制,還可以加強教學中的服務器和數據庫共同來支持RAIDS。對于儀器的選擇和使用上還要給出合理的平衡和體系認證,為專業的人才提供一種快捷簡便的服務,加強后期的保修能力。同時,校園網絡工程使用專業的服務器系列產品,也可以更好地提升校園網絡服務器體系的使用性能。
四、校園網絡工程中的安全網絡管理
校園網絡系統的安全管理風險主要來自物理層、網絡層、系統層、應用層和管理層。因此,校園網絡工程要盡可能地規避風險,加強安全網絡管理。首先,學校應該通過建立和完善使用互聯網環境的制度和規則,適當減少人類和環境對網絡的影響,提高網絡管理人員的素質等。其次,學校要配置相應的軟件和硬件防火墻,防止病毒入侵。目前筆者所在學院主要采用硬件防火墻,在用防火墻型號為:H3CSecPathF1000-S-EI,支持外部攻擊防范、郵件過濾、內網安全、網頁過濾、流量監控、應用層過濾等功能,能夠有效保障網絡安全;采用ASPF(ApplicationSpecificFil-ter)應用狀態檢測技術,可對連接狀態過程和異常命令鏡像檢測;提供多種智能分析和管理手段,其拓撲結構如圖1。目前雖然完成了防火墻功能建設,但是還不能完全保證校園網絡安全運行,還需要在后期的建設過程中逐步完善。
五、校園網絡工程的布線系統設計
布線系統對于現代的信息網絡傳輸系統而言是一種切實可行或者具體可操作的規范化系統。在校園網絡工程中,采用較好的布線系統設計,不僅可以與現代建筑工程相連接,而且還能夠滿足一些傳輸產品基本信息部件的需要。因此,布線系統設計就需要在一些標準體系下,建立起完整系統化的音頻、視頻、數據、圖片及多媒體相關的信息流,并加以結構化傳輸,將其中的結構化進行幾方面的劃分,從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系統的內劃分:不同工作的系統、管理中的系統、設備的整理完善系統、建筑工程群的系統、后臺維護系統等。在布線系統實施過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實施一些管理單元,采用的往往是點帶動面,即由簡單的一個子系統來帶動全面的點系統,以此來管理系統中的單元體系。據此,布線系統中的各個點便能做到非常好的配合和實施,可以給予校園網絡工程實施的點信息系統和點管理相應的協同,在設備區中央的大樓也能夠更好地體現點點之間的鏈接環節,使得校園網絡工程能更好的完成對一些設備與設備間的布線系統的完善布控。
六、校園網絡的拓撲結構模型的選定
在具體創建本學院校園網絡拓撲結構模型的工作時,對于第一期工程建設的實施,主要圍繞核心層、交換層、匯聚層、接入層等結構的合理化,采用了幾個不同的結構管理,體現在不同的實施環節,為創建工作打好基礎。其拓撲結構模型如圖2。目前,結合本學院實際情況,依據網絡工程生命周期特征設計出了校園網絡拓撲結構,主干線采用千兆光纖通信,接入學院數據中心,然后采用100兆雙絞線通往學院教學樓、學生宿舍、學生食堂、行政大樓、大學生活動中心、實訓樓、學術交流中心、展示中心等場所。總體來說,網絡拓撲會因為網絡設備、技術和成本的改變而有所變化,例如最早期為節省成本和布線方便,多采用總線型網絡,后來集線器成本大幅下降,局域網中的節點數大幅增加,因此逐漸走向星型網絡的拓撲。而近年來網絡幾乎已經成為每家公司的必須品,因此如何讓兩個甚至更多個的局域網連接起來,就成為對網管人員的大考驗,于是這時候網絡拓撲又開始傾向混合式網絡。
S著互聯網通信技術還有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傳統電信業務的網絡化得到迅速發展。基于IP的多媒體業務紛紛涌現。比如IP電話取代傳統電話,Email取代普通信件,微信取代傳統短信,以及IP視頻會議的廣泛應用。這些網絡應用無時不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現代生活。傳真技術也逐漸由傳統的電話網傳真過渡到網絡傳真。網絡傳真的出現,使得人們更加高效,便捷的收發傳真,且成本低廉。
傳真通信向高速、高效、移動、網絡化和集中管理方向發展;而傳真報文由簡單的文件傳輸向彩色圖像傳輸發展。在這種發展形勢下,傳統傳真通信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或個人的要求,越來越暴露出它的缺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作效率低。在一些大型企業或政府機關,會有大業務量的傳真需求。即需要將一份傳真迅速的傳送到很多個子公司或部門,或者需要通過傳真將一份好多頁的文件下發給每個子單位。這種情況下,管理人員需要安排多人多個傳真機進行傳真操作。每發送一次,需要經過撥號、訓練、發送等階段,耗時較長,效率較低。
第二,傳真成本較高。雖然傳真業務按通話時間和傳送文件時間收取費用,資費標準和電話一樣,但長年累月下來,傳真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尤其是遠距離傳真通信費用較高。在傳真業務量大的企業,傳真成本高尤為突出。
第三,無法傳輸彩色圖片。傳統電話網傳真速率最高只有33.6kbps,傳輸一份彩色圖片耗時很長,既不經濟又不可行。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彩色傳真的發展。
傳統電話網傳真越來越不適應通信技術的發展。針對網絡傳真的應用,早在1998年,國際電信聯盟就針對網絡傳真業務討論了相關的技術問題,確定了F.185、T.37、T.38建議[1],以此指導和規范網絡傳真的發展。
2.網絡傳真技術概述
ITU-T確定了三個建議:F.185、T.37、T.38。這三個建議規范了網絡傳真的方式、協議、流程及傳真通信的格式。在F.185中,定義了兩種網絡傳真方式,分別是“實時網絡傳真”和“存儲轉發網絡傳真”,同時具體描述了通過Internet進行傳真的業務指南和技術要求;T.37協議規定了“通過Internet Email傳輸傳真的規程”[2],如圖1所示;T.38協議則規定了“IP網絡上三類傳真實時通信的規程”[3],如圖2所示。
T.38協議定義了傳真數據封裝的兩種方式:一是采用TCP方式;另一種是采用UDP方式。對于TCP方式來說,由于實行的是無差錯的重發機制,可靠性高,但是對信道的要求較高。如果信道存在丟包或數據出錯的情況下,時延會顯著增加,導致網絡進一步堵塞,從而可能迫使通信中斷。而UDP方式,數據包結構簡潔,沒有一些頭信息和沒有呼叫建立信息,不能自己糾錯,因此需要應用層提供糾錯能力。
T.38規定了呼叫建立過程,并提供了兩種方法。一種采用H.323,一種采用SIP。H.323定義式無QoS保證的分組網絡上的多媒體通信系統標準,不僅能夠發送和接收語音、傳真,而且可以支持多種視頻業務、數據業務。SIP協議是一種信令協議,用于建立會話。T.38建議中規定了基于SIP協議的實時IP傳真網關間的呼叫建立規程。該規程要求SIP呼叫信令用一個單獨的通道,缺省值為5060,而使用另一個端口作為傳真數據的傳輸通道。
3.網絡傳真方案設計
實時網絡傳真是網絡傳真機中的一個功能模塊。對于網絡傳真機來說,除了網絡傳真功能以外,還有PSTN傳真、打印、掃描等功能。所以,系統架構要注重模塊化、結構化,同時軟件系統采用分層設計,有利于功能模塊的劃分,減少耦合度和復雜度,提高整機的擴展性和可靠性。
網絡傳真機通過以太網口連入互聯網,可以與支持T.38協議的網絡傳真機或網絡終端進行高速高質量的傳真通信,鏈路層協議基于標準的IP協議、傳輸層協議基于有連接的TCP協議、應用層通信協議按照T.38建議組包。網絡傳真發送采用先掃描后發送的方式,即先把所有要發送的原稿掃描到存儲器中,然后再建鏈發送。
實時網絡傳真系統方案由打印分系統、掃描分系統、人機接口分系統、通信分系統組成。分系統包含各自的硬件、軟件和結構,自成體系,能獨立運行。系統框圖如圖3所示。
實時網絡傳真的傳真數據由掃描分系統提供;在收到網絡傳真后,將數據送到打印分系統將它還原成紙質文本;通信分系統負責網絡傳真通信;人機接口分系統負責人機交互,接收操作員命令和顯示通信狀態。
實時網絡傳真采用SIP/SDP的呼叫建立規程。SIP呼叫建立用于IP環境下僅進行傳真通信,在此環境下不提供話音通信。SIP信令控制管理模塊采用單獨的TCP/UDP端口發送T.38傳真呼叫,缺省值為5060,用于呼叫信令。當建立網絡傳真連接后,使用一個隨機的TCP端口傳送傳真信息。SIP呼叫建立共有5個階段過程:用戶位置,用戶能力,用戶有效性,呼叫建立和呼叫處理[6]。雙方采用SDP進行能力協商,以確定網關或終端支持和使用哪些選項。SDP會話描述是采用UTF-8文本字符。當使用UDPTL和TCP傳送時,采用特定的T.38相關的屬性來標識其能力。
根據SIP協議,該模塊主要由消息層、事務層和對話層組成。下圖描述了SIP消息如何在PJSIP組件之間傳遞的。
SIP終端(Endpoint)是SIP協議棧的核心部分。它為SIP組件分配池,管理定時器,擁有PJLIB的IO隊列實例,管理PJSIP模塊,從運輸層接收SIP消息,然后將其轉發給其他模塊。
通過SIP呼叫,建立連接后,進入報文傳輸過程。此過程與傳統T30通信一致。
4.結束語
傳真通信作為一個傳統技術曾經得到很廣泛的應用。它的特點主要是傳輸真跡,使用方便。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真技術與網絡結合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實時網絡傳真作為基于 IP技術的應用,已經得到廣泛的關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立柱,網絡傳真通信原理與技術,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4
關鍵詞:網絡;自動化辦公;原則;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08-0000-01
The Design of Network Automation Office
Zhang Shiqiao
(Children'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05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network office auto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modern enterprise technology to the important office applications,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and in large and small businesses,is being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a set of effective networking and office automation office softwar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ature office transaction processing,naturally became a pressing problem.
Keywords:Network;Automation office;Principle;Design
一、系統需求概述
如今,已經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無論是機關還是企事業單位,都在從傳統的人工管理體制向信息自動化管理體制過渡。是否具備先進的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至關重要。如果辦公還停留在簡單的文件分發、文檔處理、數據綜合等簡單的事務上,將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也必須導致效率低下,發展緩慢。
一個單位系統龐雜,一個好的系統管理軟件就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幫助定位各部門人員工作職能,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傳遞相關業務知識和有效利用這些知識的最佳管理系統。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好它,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糾正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誤,以便及時采取正確的行動;及時傳遞正確有效的知識給領導和員工,幫助全面提高整體辦公效率及業務水平。
二、系統設計原則
根據當前網絡辦公自動化的發展現狀,結合實際情況和網絡建設的實際進程,確定了本系統開發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自動化辦公系統的開發采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以一揮而就,必須尊重“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穩定推進”的開發策略,在開發之初,一定要做好分析、規劃和設計,在此基礎上,按照設計要求再進行深入開發。
(二)實用性原則。要突出工作流程的自動化、管理程序的人性化和處理過程的監控化,要根據內部的核心辦公需求,因人而宜、因工而宜,避免功能閑置造成的不便,做無用功,力求做到即符合實際,又提高工作效率。能否把業務有機而緊密結合起來,增強系統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將成為系統成敗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系統的實用性是衡量這個軟件質量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因素。因此,系統開發之初就要進行全面周密的系統需求分析,做好需求調查,確保系統的實用性。
(三)伸縮性原則。每一個自動化辦公系統都是根據的業務需求和該單位的實際工作動態變化而設計出來的,這就決定了系統本身必須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和伸縮性,能夠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避免用戶因為工作需要調控不了,無法擴展模塊。
(四)人性化的設計原則。一個好的系統不但適用,而且讓人用著舒服,這就需要在系統的設計上更加突出人性化,使普通用戶無需進行培訓就能操作本系統,通過強大的在線提醒功能讓用戶隨時方便快捷、準確及時地讓用戶清楚當前所要辦理的相關事宜,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辦公事務處理,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總體設計
(一)登錄流程。進入系統前,用戶先要從登錄頁面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完成身份驗證,如果驗證錯誤,將禁止用戶登陸。用戶進入系統之前都必須通過身份驗證,該系統所采用的是窗口驗證方式,用戶輸入登錄用戶名和密碼后,系統會判斷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將給出“此用戶不存在”或“密碼有誤”的具體提示信息,便于用戶判斷;反之則進入系統主頁面。
(二)頁面基類。頁面基類主要提供用戶基本信息,依據繼承頁面的模塊進行權限驗證,提供錯誤處理的方法。各子模塊式以動態的方式加入到系統中的,所以用戶進入系統后,系統會動態地從數據庫讀取已經安裝的子模塊信息,并提供使用入口。在此基礎上實現各個頁面的功用信息和方法
四、數據庫設計與實現
(一)數據庫邏輯設計。用戶基本信息表基本信息表用來存儲登錄帳號、檔案等信息。如下表。
字段名 描述 類型 長度 是否允許空 知否主鍵
User id 用戶ID int 4 否 否
User name 姓名 varchar 50 否 否
Login id 登陸ID varchar 50 否 否
password 密碼 varchar 50 否 否
(表一 戶信息表)
(二)實施建議。目前,自動化辦公系統正在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中,但是還有一些人對網絡環境下辦公自動化的本質理解淺顯,認為只是辦公過程中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使用和推廣,就是單一的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事實上,自動化辦公系統是一個融合了技術、經驗、方法、流程的共同體,它不是一個僅屬少數人使用的系統,而是一個單位都要使用的系統,只有大家充用的運用它才能體現系統的優良特性和使用效果。
五、結語
在網絡自動化辦公系統推進中,應加強大家對網絡環境下自動化辦公的教育和引導,加大自動化辦公的培訓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對系統開發人員的培訓,通過把自動化辦公系統應用到工作中,有效降低辦公成本、提高執行力,進而改變原有辦公思維習慣,從以往的手工辦公方式向現代化、數字化辦公轉化,全面實現了辦公現代化、資源共享化、傳輸網絡化。
參考文獻:
[1]范玉順,胡耀光.企業信息化規劃的基本框架與方法[J].新技術新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