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探究實驗范文

    探究實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探究實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探究實驗

    第1篇:探究實驗范文

    【關鍵詞】 初中物理 物理實驗 實驗探究 教學經驗

    自課改以來,長海縣與大連市所用的物理教材是相同的,前四年用的是上海科技版新教材,近五年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兩個版本的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較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大量實驗探究性的內容,幾乎每一個概念、規律、公式的得出都是通過實驗探究來完成的。而實驗探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提出問題、假設猜想、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多年的物理教學工作使我在實驗探究教學方面有了點滴的心得體會。

    初中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實驗主要是以能力取向為主,在訓練各種能力的內容安排上,都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性,特別是注意加強基本知識的訓練。對于實驗探究的各個環節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實驗探究教學中要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問題

    探究實驗的教學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老師要注意問題的提出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習《摩擦力》時提出:我們都會走路,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嗎?但是我們發現有時我們走得很穩,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嗎?那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

    要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鼓勵大膽提出假設,開展討論,分組設計檢驗猜想的實驗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實驗器材、先后測量哪些物理量、具體如何操作等。例如:在《重力》一節的教學中,“探究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引導學生猜測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形狀,體積,質量等因素是否有關,并設計選用相關材料進行探究;在《摩擦力》教學中,“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讓學生以實驗組為單位,猜測“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大小有關”。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設計實驗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要注意該方案的可行性,可設計多種實驗方案,然后選擇一種最好的,最易實施的方案。例如:在研究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們可以用教材中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例子來完成。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實驗中要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遵循安全、易行的原則。如:對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實驗的觀察時。第一步,先定性觀察電阻變化或電壓變化都能引起的電流變化;第二步,固定電阻,定量觀察電壓變化對電流的影響;第三步,固定電壓,定量觀察電阻變化對電流的影響。

    5.分析與論證

    實驗結論的得出要注意有層次性,例如:在研究物體的溫度變化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加熱相同質量的水和沙子,得出的結論中就不要寫物體的溫度變化快慢與比熱有關而應該寫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利用上述問題的結論可以解決“內陸地區為什么比沿海地區溫差大?”的問題。

    當然,在實驗探究活動中我們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開放性決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整個教學事態的發展必須處于教師的引導、控制之下;也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更輕松一些,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夠有序、有效?這就要求設計者更充分地估計學生學習現狀、教學內容的難度,同時更恰當地進行環境設計、媒體設計等。

    (2)真實的教學環境相比,在探究教學設計中教師有充足時間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周密計劃、反復檢查。因此,教師要對探究教學所涉及的各個因素進行反復的預演,達到能夠比較精確地控制這些因素,特別是對整個探究過程的把握,是設計的難點之一。

    (3)鼓勵提問,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教師該從一開始實施實驗探究教學時,就要保護、促進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因為多數學生還未養成發問的習慣,而且此時心中即使有問題也顧慮重重地怕自己提的問題太簡單、怕提錯了問題被別人笑話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討,更不用說進行深入的實驗探究了。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是完成設計的關鍵為此,我們應該深刻理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講過的這句話:“錯了也沒關系,錯了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

    第2篇:探究實驗范文

    關鍵詞:實驗探究;課堂生成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11-0016-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本文從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由一道實驗題的討論生成了一節生動的富于創新的動態探究性課,以此為例,說明基于實驗設計的動態探究性課堂的生成過程。

    1 新課題的提出

    1.1問題起源

    在一次實驗復習課上,為向學生說明實驗設計題的解題方法,我安排了這樣一道基礎化學實驗設計題:如何用銅和硫酸制備硫酸銅?指出可能的反應原理,判斷優劣,并指出具體的實驗操作方法。

    大部分同學都會得出以下兩種方法:

    ①Cu+2H2SO4 CuSO4+2H2O+SO2

    ②2Cu+O2 2CuO;CuO+H2SO4=CuSO4+H2O。

    1.2思維矛盾的產生

    顯然,第二種方法更好,其硫酸的利用率高且不產生有害物質。那么按照理論思路,即按反應順序選擇先灼燒,再與硫酸反應,最終生成硫酸銅的方法是否合理呢?我向學生展示下圖,讓他們選擇實際的操作方法。

    圖2方法應該更合理。選擇用一定濃度的稀硫酸和銅片共熱,同時向其中通入氧氣或空氣,這樣可以避免設備復雜、固體銅不易灼燒且灼燒不充分、浪費原材料的情況出現,同時也能降低能耗,體現了實驗設計應遵循的科學性和簡約性的原則,理論和實際的矛盾使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

    1.3思維火花的產生

    在課上我列舉了工業制硫酸銅的原理: 銅粉、空氣氧化法生產硫酸銅是在稀硫酸溶液中進行的,這是一個固液氣三相反應,銅粉必須在稀硫酸中充分的鼓泡,讓銅粉懸浮起來,懸浮的銅粉在加熱的稀硫酸中被氧氣氧化為硫酸銅。同學們在已有認識和實際問題矛盾的解決中,思維的火苗也越燃越旺!

    有位同學提出:能否用電解的方法,即銅作陽極電解一定濃度的硫酸溶液,通過發生如下反應:Cu+H2SO4 CuSO4+H2來制取,產物無污染,還有副產物氫氣可以另作他用。查詢資料無先例后,我將學生分組,課后設計實驗方案,安排一節課實施學生設計的實驗,研討其中問題。實驗探究過程如下。

    2新課題――銅陽極法制硫酸銅實驗的探究

    2.1實驗用品

    濃硫酸、純銅(作陽極)、直流電源、天平、石墨電極、烘干裝置、導管、燒杯(250 mL)等。

    2.2實驗目的

    探究銅陽極法制硫酸銅實驗的可行性;不同濃度的硫酸以及不同時間段的實驗效果對比。

    2.3實驗設計及分析

    按圖3所示連接好實驗裝置。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分別注入體積比為13和16的硫酸溶液;選用干凈的銅片為陽極,實驗前,稱量銅片的質量并記錄,石墨為陰極,控制相同的電壓(18V)進行電解,實驗時間均為15分鐘,同時分時間段(5分鐘、10分鐘、15分鐘)記錄產生的實驗現象,結束后,取出燒杯中的銅片,洗凈、烘干后稱量記錄其質量。實驗現象及實驗相關數據如表1所示:

    2.4實驗注意事項

    (1)兩種不同濃度的稀硫酸配制后,應全部冷卻到室溫時再開始實驗;

    (2)兩個燒杯中陰陽兩極間的距離應保持相同;

    (3)兩只燒杯中的電解最好是同時進行,以便比較。

    2.5實驗結論

    通過上述實驗,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用銅作陽極電解稀硫酸,可制得一定濃度的硫酸銅溶液; (2)硫酸的濃度對電解速度有較大影響,濃度越大,電解速度越快; (3)由于溶液中銅離子的濃度不斷增大,達到一定量后,銅離子將被還原在陰極析出,使硫酸銅溶液的濃度難以持續增大; (4)當溶液中同時存在較多量Cu2+和H+時,電解時銅和氫氣可在陰極同時產生; (5)從工業生產考慮,用這種方法產出的硫酸銅溶液中含有較多的硫酸,不純凈,且隨著銅從陰極析出,硫酸銅濃度持續增大受到影響,因此不宜進行大量的工業生產,并且電解能耗高,原料的利用率也不高。綜合考慮,在工業生產中不宜采用這種方法。

    在經過探究總結后,我又提出幾個預設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動態課堂得到進一步延續,也使得探究從理論上繼續深化,如可否運用氯堿工業原理加以遷移,避免銅離子在陰極上被還原?能否解決硫酸銅與硫酸混合在一起不純凈的問題等?學生提出電解池以陰離子交換膜隔開,在陽極室注入少量硫酸銅溶液,陰極室注入硫酸溶液,進行電解。圖示如下:鑒于時間和儀器、設備的原因,我們未就這一原理的實際應用的可行性進行進一步探究,但在學生的思想中埋下了創造的種子,為更深入的探究埋下了伏筆。

    3反思與總結

    從上述實驗探究新課題產生的過程來看,思考得出基于實驗設計的動態探究性課堂的形成有以下幾個步驟:原始問題的提出和探討思維矛盾的產生思維火花的形成新探究課題的設計探究性課題的實施新問題的提出。因此,動態探究性課堂的生成,尤其是基于實驗設計的探究性課堂的生成,對學生的思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動態探究性課堂的生成是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包括思維、方法、內容數量以及深度的延續,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可以使學生走出既定教學內容對于思維的束縛,引起他們強烈的探究興趣,同時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以及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僅滿足于對教材實驗的探究分析,而應善于捕捉學生的興奮點,突破陳規,靈活的運用多種方法開發具有研究價值和教學意義的探究性課題。基于實驗設計動態課堂探究課題的開發,需要對學生實際技能、實驗本身的有效性等因素,多方面思考,如通過將教材理論進行實驗物化、關注異常實驗現象、通過實驗驗證疑難問題、改進實驗的反應條件以及新實驗方法的應用等,均可以作為生成實驗課題的思路來源。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影響教學效果最直接的因素,不論是原先設計好的教學內容還是課堂上動態生成的內容,都有其特定的價值。研究性教學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探究,促進學生感知、體驗、感悟、內化而得到經驗知識的過程,無疑對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張揚和自由精神的煥發起著巨大的作用。教師既應通過預設的問題進行探究性教學,對課堂上動態生成的問題也應發揮創造性,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追求過程的價值,不硬性規定教學的進程和學生的同步發展,而是承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注重“留有余地”和設計的靈活性,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之間相互了解、互相學習的平等對話過程。

    參考文獻:

    [1]孫丹兒,王祖浩.化學教師實驗研究選題的新視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9(2):91~93.

    [2]朱志平.課堂動態生成資源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

    [3]李燕琴,趙雷洪.差異性實驗及其在化學探究教學中的運用[J].化學教學,2009,(9):37~39.

    [4]蔣旗軍.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和探究活動的無限性[J].化學教學,2009,(4):23~25.

    [5]肖麗華.化學課堂教學因生成而精彩[J].化學教學,2009,(3):22~23.

    第3篇:探究實驗范文

    1.物理實驗探究教學過程中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1 處理好實驗探究教學與傳授式教學的關系。

    傳授式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使學生厭學、逃學。探究性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能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實驗探究教學費時間,且學校的教學設施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這樣完全實施實驗探究教學是不現實。因此,這兩者不是對立的教學。怎樣處理好兩者關系呢?我的方法是:因地制宜盡可能多地開展實驗探究教學。例如,介紹新儀器時,采用傳授式教學。如在做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說明為什么用煤油,而不用水和酒精?在實驗儀器的選擇中,采用探究式教學。

    1.2 處理好實驗探究教學中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實驗探究教學既重過程又重結果。因為:①所有的科學探究離不開科學原理。如果一個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是不可能的。再從假設步驟看,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假設都是基于他頭腦中的知識理論,離開自己已有知識去任意猜測,只能導致實驗探究失敗。因此,實驗探究不能輕視結果。②科學方法寓于科學知識中,是知識的核心和脈絡,兩者密不可分。科學方法從學習知識過程獲得,離開知識,談論方法,無異于是天方夜譚。科學方法反過來又可以指導人們如何獲得科學知識。在實際探究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和理解科學概念、原理,又要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科學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要注意實驗操作對實驗效果的影響,實驗步驟將直接影響著實驗效果、實驗結論。例如,研究杠杠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要求杠桿在水平方向平衡,這樣才便于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1.3 處理好實驗探究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關系。

    這就需要學校在初二、初三安排課程表時有針對性地對物理課堂作適當的調整,提倡開展連堂課。要全面看待這一問題,如果單純從知識的傳授來說,實驗探究教學是要比傳授式教學花費的時間多得多。但是如果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培養來看,它則是一種比較經濟的教學方式。

    2.實施物理實驗探究教學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 學生實驗探究的目標要明確。

    為了便于比較、檢查,我在每次實驗教學中,首先給學生明確指出實驗目的和主題,避免學生無目標地進行探究,浪費時間。

    為了提高探究實驗教學的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將探究按適當的層次分步進行、控制條件。例如“探究電阻一定,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實驗探究中,限制學生自主取電壓值,規定電壓分別取1V,2V,3V時對應電流值。這樣既節省時間,又容易得出結論。

    2.2 從實際出發對一些實驗進行組合。

    例如,可以把歐姆定律與伏安法測電阻放在一個課時里完成。

    第4篇:探究實驗范文

    一、探究性實驗

    例1.衛生部2005年4月6日了《蘇丹紅危險報告評估》,報道中提到蘇丹紅是一種人工色素(工業染料),它在人體內代謝生成相應的胺類。科研人員以鼠為實驗材料,探究蘇丹紅是否能誘導鼠肝癌的發生。請完成下列實驗:

    (1)實驗材料和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飼料;三種不同劑量的蘇丹紅溶液A、B、C(分別為低、中、高濃度);其他所需條件均滿足。

    (2)實驗目的:探究蘇丹紅能否誘導大鼠肝癌的發生。

    (3)方法步驟:

    ①。

    ②。

    ③。

    ④兩年后,檢查大鼠的健康狀況,統計各組大鼠肝癌的發生率。

    (4)實驗結果預測與分析、實驗結論:(至少寫出三種情況)

    ①。

    ②。

    ③。

    解析:首先,關注實驗目的“探究蘇丹紅能否誘導大鼠肝癌的發生”,說明這是一個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的預期結果有多個可能性,針對每一種結果都應該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因此預期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不止一個,而是多個。這一點和驗證性實驗明顯不同。關注實驗目的還因為實驗結論是緊緊圍繞實驗目的來回答的。

    其次,關于實驗方法和步驟的設計,這是實驗設計題的關鍵,只有正確理解題干給定的信息,明確實驗原理、實驗目的,正確使用實驗材料用具,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步驟,這一步難度較大,不過實驗方法和步驟的設計也是有一定規律的,一般都是三步:第一步是分組編號,如①選取身體健康、發育正常、體重相當的大鼠若干,隨機平均分成四組,并編號甲、乙、丙、丁,分別飼養。

    第二步要針對各組施以不同處理,如②甲、乙、丙三組每天分別飼喂普通飼料+蘇丹紅溶液A、普通飼料+蘇丹紅溶液B、普通飼料+蘇丹紅溶液C;丁組每天飼喂普通飼料,四個組每天飼喂飼料的量相同。

    第三步一般是培養觀察和記錄統計,如③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飼養兩年。兩年后,檢查大鼠的健康狀況,統計各組大鼠肝癌的發生率。

    最后,關于實驗結果的預測和實驗結論的分析,探究性實驗要將合乎情理的實驗結果全部進行預測,當然每個結果對應一個相應的實驗結論。如①如果四個組大鼠肝癌的發生率相同,說明蘇丹紅不會誘導大鼠肝癌的發生。②如果四個組大鼠肝癌的發生率依次是丙乙甲丁,說明蘇丹紅會誘導大鼠肝癌的發生,而且劑量越高,誘導大鼠肝癌的發生率越高。③如果大鼠肝癌的發生率是甲、乙、丙組相似,但高于丁組,說明蘇丹紅會誘導大鼠肝癌的發生,但跟劑量大小關系不大。參考答案:略

    二、驗證性實驗

    例2.某同學從互聯網上查到:乙烯利具有促進植物早開花、多開雌花的作用。請根據下面提供的實驗材料,加以驗證。(藥物處理時間:當植物長至4片真葉時,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幼苗的生長點滴上處理液;當長至12個節位時,便停止滴液)

    (1)實驗材料及用具

    適宜濃度的乙烯利溶液、盆栽長至兩片真葉且長勢一致的植物幼苗若干盆、蒸餾水、滴管、燒杯、帶塞小口瓶等。

    (2)實驗步驟

    ①把長勢相同的植物幼苗分成相等的兩組,編號,第一組為實驗組,第二組為對照組。在相同的適宜條件下培養。

    ②。

    ③。

    (3)請設計一個簡單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4)實驗結果及結論

    實驗結果:。

    實驗結論:。

    解析:首先從題干獲取信息“驗證乙烯利具有促進植物早開花、多開雌花的作用”是該實驗的目的。顯然是個驗證性實驗,那么驗證性實驗是驗證結論的,所以實驗結果只有一個,實驗結論也只有一個,這個實驗結論肯定是實驗目的。

    其次實驗方法步驟的設計和探究性實驗設計相同,也分為三個步驟,同樣要遵循對照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等量性原則。這個實驗還要求用圖表表示有關結果或事實,這也是常用的實驗基本技能。

    最后實驗結果的預測和實驗結論都是唯一的。

    參考答案:(2)實驗步驟:②當該植物長至4片真葉時,于每天下午(晴天)16:00左右在實驗組的幼苗生長點滴上處理液;當長至12個節位時,便停止滴液,對照組滴蒸餾水。③過一段時間觀察實驗結果。

    (3)表格:

    處理對照組實驗組

    首次開花時間

    開花情況雌花數

    雄花數

    雌、雄花之比

    (4)實驗結果:實驗組的該植物首次開花時間比對照組提早,而且開出的雌花比對照組多。

    實驗結論:乙烯利具有促進植物早開花、多開雌花的作用。

    第5篇:探究實驗范文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呵護童心立橋柱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是以他們的學習興趣為轉移的。唯有學生愛上探究,才會有積極持久的求知興趣,創新意識才會萌芽。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未知、充滿色彩的世界,教師要精心呵護他們與生俱來對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孩子知道只要用心、留心、細心,探究就這般簡單又有趣。那次雨后,地面上出現了許多蚯蚓,課前,幾個同學對草叢中的兩條蚯蚓產生了興趣并且發表著自己的高見,眼中閃著渴望的光彩,我也被吸引住了。幾位同學用懇求的語氣說道:“老師,我們能把它們帶回教室去觀察嗎?”瞧著孩子們興致盎然的樣子,我點了點頭。于是,“蚯蚓運動組”“蚯蚓用餐組”“蚯蚓喜歡的家”等活動小組自發地產生了,孩子們量的量、畫的畫,那份專注不需要別人去督促,儼然是一個個專業的科研人員,一條條蚯蚓是那么普通,然而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那么有趣,孩子們帶著一個個真實的“問號”回到了課堂,玩中融學,學中有樂,樂中有得。激發學生興趣,不僅要善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親身體驗和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動力。

    二、絕知此事要躬行,自主探究鋪引橋

    在實驗探究中單靠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師總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到頭來還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讓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研究,自己找路走,親身經歷多次失敗與成功,才能形成一種能力。例如:在電磁鐵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釘子,繞著同樣的線圈,為什么有的釘子帽是南極,有的釘子帽是北極呢?這種現象不必告訴學生是什么原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么一回事。這樣促使學生去觀察、去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會發現電磁鐵的磁極不同是因為線圈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不同,或線圈的繞向不同。再如指導學生認識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系也是可以這樣做。分組做實驗,并按教科書后面的記錄形式把實驗活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從而知道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與磁鐵的數量關系,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反之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少。如果我們在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實驗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在學生實驗時,教師應該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操作潛能,去提出新的問題,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使探究活動變成學生跳起來摘得到的“蘋果”。

    三、心中悟出始知深,質疑問難架主橋

    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實驗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必要條件。學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動中,才能體驗科學,并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教學《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課時,當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實驗探究過程,發現馬鈴薯在清水中是沉,而放在鹽水中又浮起來的秘密時,我又送給了各小組一份禮物,分別是油、醋、蜂蜜,要求各小組把馬鈴薯放入不同的液體中,觀察想象,然后告訴老師明白了什么?學生分組實驗后問題出現了,有的說:“馬鈴薯放入油中是沉的,”有的說:“放到蜂蜜中是浮的”,看來不同的液體也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一節科學探究課即將圓滿結束了,我無意將同學們實驗用過的醋、油、蜂蜜、水都倒入了水槽中,不料,平常善于觀察的一位同學舉手了:“老師,水槽里的各種液體怎么分層了?”我接著問:“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語氣肯定地說:“那是液體的輕重不同,比水輕的易浮,比水重的易沉。”××說:“我知道最底層的是蜂蜜,因為它密度大,最上層是油,密度小。”愛做實驗的××說:“我們倒不如將軟木塞、塑料塊、葡萄全部放入水槽中,看看它們各在哪一層”。實驗結果發現軟木塞浮在油上,塑料塊浮在水上,葡萄浮在蜂蜜上。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使課堂上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思想交鋒,從而有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四、接天蓮葉無窮碧,創新驗證筑橋墩

    在做驗證性實驗時,要多鼓勵小學生思考本實驗有沒有比這種方法更好更直接的方法,在求新中探究好方法,如小學生在被動模仿老師的演示《冷和熱》的實驗時,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變化規律。這時老師可鼓勵小學生換一換思考的角度,讓學生經歷、體驗由熱到冷的過程,教者可問:你能用什么辦法讓熱水冷下來?你怎么知道熱水變冷了?這些問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接著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熱變冷的過程。教學實踐中學生能夠設計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覺地使用溫度計和做些記錄來形象地描述熱變冷(或冷變熱)的過程。通過反復驗證,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就使小學生在仍然做這種驗證性實驗的同時,達到了求新而探究的目的。學生收獲了僅是科學的結論嗎?也許更多的是實驗探究應有的創新態度。

    五、柳暗花明又一村,合作探究拓橋面

    第6篇:探究實驗范文

    關鍵詞: 電工基礎 綜合性課堂教學 實驗探究

    一、教學設想

    從21世紀的人才尋求來看,具有綜合知識、綜合思維,綜合能力的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將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與教學必須符合時代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要達到這一標準,職業中學《電工基礎》教學必須轉變觀念,要通過教師綜合性教學方略的實施,引起學生綜合性學習方式的變革,使之學會從多視角、多難度理解、融合社會、人和自然,使其具有綜合知識,綜合思維,綜合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

    本文以《自感現象的應用與功率因素的提高》為例,努力改變課堂教學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習主體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習主體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感現象的應用與功率因素的提高》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與技能。

    (1)深化對自感現象的認識,掌握自感現象的應用(日光燈電路)。

    (2)學會功率表的使用方法。

    (3)通過日光燈電路,驗證提高感性電路功率因素的方法。

    (4)會設計實驗電路,小組間能獨立完成實驗操作。

    2.技能與方法。

    (1)通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方法研究――實驗操作等一系列探索過程,使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2)通過綜合性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自感現象的研究介紹激發學生奮發學習的精神。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目標的設置體現了知識與技能,兼顧了過程與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教學過程

    1.引入:

    借助多媒體演示日光燈電路啟動過程。

    2.提出問題:

    日光燈電路是如何應用自感現象的。

    3.研究問題:

    分析日光燈電路工作原理及功率因素的提高。

    4.設計實驗:

    (1)展示電路圖。

    (2)實驗器材一套。

    自耦變壓器,萬用表,交流電流表(0―2.5A),功率表,日光燈電路元器件1套(40W燈管1根,鎮流器l個,啟輝器1個,日光燈電路接線板1個,電容器4個)。

    (3)2人一組根據電路圖將日光燈電路各器件安裝成日光燈電路裝置。

    5.實驗探究:

    (1)電容先不并入,合上開關K,調節調壓變壓器,使輸出電壓逐步增加到220V,觀察日光燈的點燃過程。

    (2)燈管點燃之后,記錄電流I,功率P,并分別測量燈管兩端電壓UD和鎮流器兩端電壓UL。

    (3)計算視在功率S,無功功率Q和功率因素λ。

    (4)并入電容C,在保持調壓變壓器輸出電壓為220V的情況下,電容由1μF,2.4μF,3μF,6μF逐漸增大,觀察電流I和功率P的變化。

    6.得出結論:

    (1)提高功率因素方法之一:在電感性負載的兩端并聯一只電容量適當的電容器。

    (2)并聯電容后,電路的總電流減小了,與電壓的相位差也減小了,因而功率因素提高了。

    7.思考問題:

    (1)并聯電容是否越大越好?

    (2)并聯電容提高功率因數的方法對日光燈電路工作有否影響?

    (3)測量的功率P與實際功率P存在誤差的原因?

    三、理性思考

    1.通過實驗探究的活動,讓學生綜合能力得到較多的培養。

    本節探究課題的主要目標是:如何提高電路的功率因素。屬于本課題能力目標的要素,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獨立完成。不屬于本課題的過程目標,教師要大膽指導,對學生的各項能力分別突出不同的要求,如物理思維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探究)、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等,學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發展。

    2.學習手段的綜合使用,讓學生領悟清晰的結論。

    在實驗實踐中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并意識到合作是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學習興趣。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分析問題,設計問題,合作實驗得到數據,通過表格,較清晰地得出結論。

    3.建立合作型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得到潛能的開發。

    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精神、主體實踐、主體創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要。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所體現,這是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的。本個案中,始終由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活動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要使學生通過探究獲得足夠的知識和智慧,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著眼于終身教育,立足于方法教育,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能有所收獲,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說明(教學人員).

    第7篇:探究實驗范文

    【關鍵詞】實驗探究法 物理課程改革 猜想

    一、實驗探究法

    實驗探究法是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是在教師啟發指導下,由學生親自動手設計,操作大量實驗,制作簡單實驗教具,在操作實驗和自制教具過程中經過觀察測量、分析、推理、概括等一系列抽象思維活動,自己建立物理概念,總結歸納物理規律,從而獲得新的物理知識的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的著眼點不是物理知識的結論,而是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領略物理知識的全貌和物理學發展中所形成一系列研究物理學的科學方法的教學和研究。目前,許多教育工作者認為不能僅僅把實驗課放在演示(現象)證實(已有理論)的地位上,而是應該把它當作科學學習過程的核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個壞得教師是廉價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這就要求我們物理教學中不僅告訴學生物理結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家是如何提出問題,采取什么樣的方法研究探究問題,還要盡量創造帶有研究氣氛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受到物理學家思維的啟發,熏陶和感染,進而領會物理學家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這對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掌握科學方法,抓住知識的來龍去脈,彌補學習枯燥,激發學習的興趣,樹立熱愛科學的信念是大有益處的。

    近年我國的探究性學習在理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現了一批學者。徐學福介紹探究教學理論的發展及其對我國探究教學的啟示,從理論上分析了目前我國教育界對探究性學習認識的偏差,靳玉樂從心理學教育學角度論述了探究學習的理論基礎,對探究教學的類型、特點、條件進行了周密的分析,對探究教學的模式進行詳盡的解說,還進一步指出了探究教學的實施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應該注意的問題,評估的辦法,可以說對探究教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

    實驗探究法的整個教學過程,一般分為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實驗驗證,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等五個環節,其中猜想是這種教學方法的關鍵。

    什么是猜想?猜想是科學思維的一種形式,是根據已知事實或已有知識對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因果性,規律性做出嘗試性的解釋。科學猜想不是隨意的猜測,是當研究問題的已知條件很不完善,或用推理的方法極為困難時,先用想象的方法估計幾種可能的探索方向和范圍,然后再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的方法檢驗。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猜想也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在物理研究領域中猜想與直覺、靈感等同屬于非常規方法。

    數學家高斯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縱觀物理學史,情況正是如此。

    落件運動是司空見慣的,由久以來人們只知道落體在墜落過程中不斷地加速,但伽利略仔細觀察后,猜想落體的加速運動是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被加速的,即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增量相等,而后他的實驗,數學計算和邏輯推理證明了這種猜想是對的。海王星的發現也是猜想的結果。19世紀40年代,天文學根據計算推斷行星的運動,發現天王星的運動和計算結果不符,他們猜想在天王星附近還有另一個行星,擾亂了天王星的運行軌道,法國的勒威耶算出了猜想中的這個行星的位置,不久柏林天文臺的加勒用望遠鏡對準勒威耶算出的位置進行觀測,果然見到了一個行星,它就是海王星。

    直到近代,當物理學家遇到疑難問題時,也還是習慣于先用猜想法尋找答案,發現光電效應后,有些現象舊的電磁理論解釋不了,愛因斯坦則比照普朗克的量子論猜想光的發射和接受是一份份的,從而建立了光的量子理論。

    從認識論角度來看,學生認識物理世界與物理學家認識物理世界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當老師提出一個新奇的問題時,學生也常常會聯想過去學到的知識進行猜想,這樣,他們就在探索知識旅途中正式起步了。無怪乎實驗探索法的第二個環節就是猜想,下面就以兩個知識點的教學案例做具體說明。

    為了探索電流強度與電壓的關系,教師先指出導體中電流是由電壓產生的,接著提出問題,那么電流強度跟電壓大小又有什么關系呢?由于前面在電壓概念的教學中,電壓概念是與水壓類比才建立起來的,因而學生就會做出猜想,既然生活中所見水壓越大水流越急,那么很可能電壓越大電流強度越大,甚至猜想兩者成正比,從而,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如何用干電池,小燈泡來驗證。

    在講到“打水漂”的物理原理及動作要領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猜想力,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在二戰期間,英美盟軍為了緩解蘇聯在東線之壓力,決定炸掉德國魯爾地區的埃德、摩納兩座水壩,但水壩非常堅固,轟炸很難進行。后來工程師們發現水壩的致命的缺陷,只要有足夠的炸藥在水壩上爆炸,水壓就足夠把水壩摧毀。接下來怎么做呢?學生在下猜想后答道:用巡航導彈?飛機高空轟炸?低空俯沖轟炸?用魚雷轟炸?但我告訴學生,在當時的現有條件下,上述辦法都行不通。最后啟發學生,兒時都玩過打水漂,你們是怎么做的?學生們接著熱烈地討論兒時如何打水漂,有的甚至會使石子在水面上連續跳幾次。我因勢利導指出,英國工程師巴恩斯先生就是借于兒時打水漂的靈感發明了“水漂彈”也叫“跳彈”。

    一般的說,當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學生并不能直接設計出可供探索的實驗方案來,其中必須有一個猜想的環節,猜想實際上是學生根據已經獲取的知識,對所提的問題做初步回答,從而就為設計實驗方案指明方向確定范圍。因此,猜想對實驗探法的整個教學過程有著至關重要意義。

    在實施實驗探究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抓住猜想環節,不但要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而且要鼓勵學生勇于猜想,充分發揮自己的猜想能力。

    二、有效地鼓勵學生猜想

    1 始于問題

    能夠提出問題是猜想和創新的開始。一名教師在一門課中,到底是給學生教得是沒了問題還是教的能提出更多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是思考的結果。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學會猜想。沒有問題一定不會有創新。我們的學生要養成會猜想提問題的習慣。例如,同樣對蘋果落地這種現象,其他許多人也看到了,但他們會對此視而不見,認識不到現象背后的問題,而牛頓從中發現了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引導他去探索、去研究。

    2 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中有了興趣,就可以使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忘我的暢游,不知疲倦,就能在學習中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真正鉆研進去。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在講到電學部分,比較燈“220V。60W”與“220V,100w”哪只亮時,首先讓學生回答,學生往往不假思索地認為“220V,100W”的亮,但通過學生的探究,對兩只燈串聯和并聯兩種不同的連接方式的實驗后,很快就發現自己的猜測是錯誤的。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挖掘潛力

    近年來,科學家們對人類的大腦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發現人腦的潛能無比巨大。每個人都具有比已經達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礎,所以要樹立挖潛觀,鼓勵學生有效的開發自己,充分地釋放自己的潛能。

    4 勤于實踐

    學習中勤奮刻苦是任何一個人學有所成的必要條件,他是一名學生應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質。任何一個人不想付出艱苦的勞動,不想經過實實在在的努力就想僥幸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三、結語

    第8篇:探究實驗范文

    1 驗證大氣壓的存在

    器材 一個去了殼的熟雞蛋,一個細口瓶(其口徑略小于雞蛋),一盒火柴。

    步驟 (1)雞蛋的選擇,選一只口徑略小于雞蛋的瓶子;(2)點燃幾根火柴投入瓶內,接著把一只去了殼的雞蛋的小頭端朝下堵住瓶口。

    現象 火焰熄滅后,蛋被瓶子緩緩“吞”入瓶肚中。

    分析 火柴燃燒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大部分氣體被排出。當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后,瓶內氣體由于溫度下降,壓強變小,低于瓶外的大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有一定彈性的雞蛋被壓入瓶內。

    結論 大氣也存在壓強——大氣壓。

    2 利用雞蛋來證明液體蒸發吸熱

    實驗過程 把剛煮熟的蛋從鍋內撈起來,直接用手拿時,雖然較燙,但還可以忍受。過一會兒,當蛋殼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剛撈上時更燙了。

    分析 因為剛撈上來的蛋殼上附著一層水膜,開始時,水膜蒸發吸熱,使蛋殼的溫度下降,所以并不覺得很燙。經過一段時間,水膜蒸發完畢,由蛋內部傳遞出的熱量使蛋殼的溫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燙手。

    結論 液體蒸發吸熱。

    3 利用雞蛋來證明分子之間有間隙的實驗

    實驗過程 選外殼完好的蛋,埋入食鹽中腌制一段時間,可以制成一只咸蛋。雖然蛋殼仍然完好,但連內部的蛋黃都變咸了。

    分析 因為物質的分子間存在間隙,而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食鹽分子擴散到蛋黃中,使蛋黃也變咸。

    結論 (1)分子之間有間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4 利用雞蛋驗證力學問題

    雞蛋在運輸過程中用軟而薄的包裝材料包裝后,就可以堆成多層長途運輸而不損壞,是由于這種結構的拱形曲面可以抵消外力的作用,結構更加堅固。建筑學家模仿它進行了薄殼建筑設計。這類建筑有許多優點:用料少,跨度大,堅固耐用。薄殼建筑也并非都是拱形,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則像一組泊港的群薄殼結構:一種曲面構件,可以承受各種強大的力。

    5 利用雞蛋殼做成不倒翁,并研究物體平衡問題

    5。1 做不倒翁

    將雞蛋敲一小孔,吸出蛋清蛋黃,然后注入水泥漿,待其在下部凝固后方可使用。原理:一是勢能低的物體比較穩定,物體一定會向著勢能低的狀態變化。 當不倒翁倒下的時候,由于集中了大部分重力的底座被抬高,造成勢能增加,所以不倒翁要回復原來的位置。二是從杠桿原理來說,不倒翁倒下時,重心的作用點一直處于端部,不管支點在哪里,雖然底座的力臂較短,但是力矩=力×力臂,不倒翁還是會因為底座那頭力矩大而回復到原來位置。三是底部為圓形,摩擦力小,便于不倒翁回到原來位置。

    5。2 研究物體平衡問題

    利用不倒翁和書本研究,不倒翁扳倒后總能自動回正,而書倒后就不能自動豎立。

    結論:一個物體穩定和不穩定有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支持物體的面積的大小,另一個條件是物體重心的高低。即重心越低越穩定,底面越大越穩定。

    6 浮沉現象

    實驗 把一只去殼雞蛋,浸沒在一只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松開手后,發現雞蛋緩緩沉入杯底。撈出雞蛋往清水中加入食鹽,調制成濃度較高的鹽溶液。再把雞蛋浸沒在鹽溶液中,松開手后,雞蛋卻緩緩上浮。

    分析 物體浮沉情況取決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體積就是它所排開液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可以對應表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因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當蛋浸入清水中時,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將下沉。當浸沒在鹽水中時,由于鹽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將上浮。

    7 慣性、摩擦阻力現象

    實驗 選用外形相似的生雞蛋、熟雞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們在原處旋轉。能迅速旋轉的是熟雞蛋,緩慢旋轉幾圈就停止的是生雞蛋。

    第9篇:探究實驗范文

    關鍵詞:實驗探究活動課;意義開展;反思

    太陽高度角的教學歷來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們分別使用了教具演示法、公式法,但學生普遍感覺到很抽象,不易理解,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的推行,新課程理念日益為大家所接受。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主張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的統一,主張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我們嘗試使用地理觀測法來進行太陽高度角的教學,并設計了一堂地理活動探究課,下面我就介紹這堂課的實施過程與反思,和各位同仁交流

    心得:

    觀測秋分前后的日影變化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日出、日落日影的角度測量,明白除了秋分之外日出日落都與正東正西存在一個夾角。

    2.通過對一天當中某幾個時段日影的測量,計算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3.通過對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的記錄,結合地方時和區時的知識,計算出測量地的經度。

    【活動器材】

    一個標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圓盤,一根長一米的筆直的木棒,皮尺,量角器,指南針,釘子數枚,黑色簽字筆一支。

    【活動步驟】

    1.首先,把圓盤平放在能夠讓陽光隨時照射到的開闊的地面上,調整圓盤,使圓盤上的方向與指南針指示的方向一致。

    2.用釘子把木棒垂直地固定在圓盤的正中央。

    3.從6點到18點每隔兩小時用筆在桿影的頂端做上記號,其中,11:50到12:50每隔五分鐘做一次記號。

    4.用皮尺把各個時刻日影的長度測量出來,并填好相應的

    表格。

    5.把各標記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

    【活動結論】

    1.當地日影日出時指示( )方向,日落時指示( )方向,正午指示( )方向,所以該地日出方向為( ),日落方向為( )。

    2.當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為( )。

    3.當地的日影最短出現在( )時( )分左右,所以該地經度約為( )。

    【總結】

    提交實驗表格、撰寫小論文。

    【活動深化】

    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有關的問題:

    1.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

    2.如何利用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某個地方的地理坐標。

    3.樓房的間距與高度的設計問題。

    【教學反思】

    1.教學效果:通過抽查班級問卷調查得到以下一些結論:

    (1)學生課前預習時間調查:預習時間少于15分鐘為13.8%;少于30分鐘為39.7%;多于30分鐘為34.5%;來不及看的為9%;不知道看什么的為3%。

    分析:通過活動學案的發放,大部分的學生能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并能夠積極地、有目的地進行預習。極少數學生尚未對預習給予必要的重視。

    (2)學生活動課期間注意力集中時間調查:集中精力時間15分鐘為1.7%;20分鐘為46.6%;30分鐘為53.4%;45分鐘為13.8%。

    分析:我們的學生參與活動的注意力集中可維持在30分鐘

    左右,明顯要比課堂講授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多了。

    (3)學生活動課堂效率調查:對活動內容聽懂知道比例40%為3.4%;聽懂知道比例60%為46.6%;聽懂知道比例80%為51.7%;聽懂知道比例100%為0.3%。

    分析:活動課大多數同學理解、獲取知識的效率高于課堂

    講授。

    (4)活動期間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調查:喜歡教師講授的為21%;喜歡學生討論的為31%;喜歡學生互教的為48%。

    分析:說明在地理活動課中,大多數學生還是能夠適應這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但也有一些學生不是很適應,教師應當耐心地輔導這些學生,讓他們盡快適應。

    2.應注意的問題:

    (1)活動組織:活動前,宜向學生強調安全紀律,介紹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發放學生活動學案,強化課前預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迅速進入狀態。活動開展時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宜采取分組活動。在這一環節中,小組長的選擇至關重要,應選取那些對地理感興趣、動手能力強、性格較外向的學生擔任。由于組員較多,活動中提出的問題也較多,老師一個人忙不過來,可事前對小組長進行培訓,讓他們做小老師在活動中指導本組的學生,起

    到互學的作用,效果較為明顯。

    (2)活動的評價:活動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因此采用形成性評價較為適宜。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先在每個小組進行組內評價,達成一致,選出最優。然后再各個小組展示成果,進行互評。評價的內容可涉及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測量的速度、歸納的結果、表達的準確性、創新方法的提出等。

    (3)預設與生成:地理活動課由于學生的參與性較高,與在課堂上講授相比有更多的動態資源生成,教師對于生成的這些動態教學資源應給予高度的重視,而不應拘泥于備課的預設,強行壓制。比如在這個活動學案中,我們設計了從6點到18點每隔兩個小時用筆在桿影的頂端做上記號,其中,11:50到12:50每隔五分鐘做一次記號。原本預設學生在這個活動中通過對比發現正午太陽的影長是最短的。但實際在11:50到12:50每隔五分鐘測的效果并不很明顯。對于這一動態生成的資源我們并不是跳過,而是從地方時和區時的差別、太陽高度角在一天的平均變化速度推測出原因,學生的知識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綜合與深化。

    綜上所述,地理實驗探究活動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變機械記憶為主動記憶,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潛能和創新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加強互助協作,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地理實驗探究活動課應當被重視,確保開展和實施。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成人看片app|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69| 成人污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