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商業模式基本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模式基本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關鍵詞]開源軟件 文獻 計量分析

    [分類號]G250.72

    開源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功應用到很多行業。開源思想、理念得到廣泛認同。陸首群指出:自由/開源軟件的發展,搞活了全球的軟件產業,對重組軟件產業提出挑戰,同時也為中國軟件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開源的產生和發展是IT行業的必然趨勢,開源軟件將對整個軟件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外對開源軟件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應用上都達到一定高度,國內起步較晚。筆者利用文獻計量法統計2000-2009年10年間我國開源軟件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以揭示10年來該領域研究發展軌跡、研究內容、學術成果及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得出研究熱點與趨勢。

    1 文獻計量分析

    利用CNKI學術期刊、碩博論文、報紙、會議論文、年鑒等數據庫,以“開源軟件”為檢索詞,檢索時間段為2000年至2009年6月,進行題名或關鍵詞檢索,經篩選后得到474篇與開源軟件相關的文獻。

    1.1年度文獻數量分布

    年代分布分析反映出開源軟件研究狀況及發展速度,揭示研究熱點時期,具體如表1所示:

    論文年度數量分布呈現出明顯的遞增趨勢和階段性特征,可將國內開源軟件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①初始階段(2000-2002年):該階段國內開源軟件研究初露端倪,發文總數5篇,約占總數的1%。②穩步發展階段(2003-2005年):該階段研究論文的數量逐年穩步增加,處于上升階段,占總量的20.7%,開源研究引起重視。③激增階段(2006-2009年),論文數量激增,每年發文100篇以上(2009年只統計半年且考慮滯后性)。

    1.2 論文期刊分布

    發文量5篇以上(含5篇)的期刊共9種(其中?表示核心期刊),占總刊數的5.84%,共收錄論文100篇,占論文總數的21.1%。載文期刊比較分散,核心期刊論文偏少,說明高質量論文不多。論文期刊分布如表2所示:

    1.3 作者論文數量分布

    作者總人數為519人,發文量最高的為華南師范大學奉國和與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陳智俐(含第二作者),各有4篇;發表3篇以上文章的共有9人(含第二作者),占總人數的1.7%,共發文29篇,占發文總量的8.2%。以上數據表明該領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1.4 主題分布

    基于文獻分析,對當前開源軟件研究主題進行劃分調整,依主題分成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其中基礎理論研究細分為:開源社區、開源協議、開源商業模式、其他;應用研究分為:開源推動、教育、企業、圖書館、其他應用。按以上主題對所得的474篇文章進行主題歸納,得到開源軟件論文主題分布如表3所示:

    2 基本問題研究

    2.1 開源社區

    開源社區是推動開源不斷發展的關鍵因素,很多學者指出開源程序員匱乏、開源文化、開源意識缺乏、參與度不高,影響了開源軟件發展。譚佳佳對開源軟件開發人員社區參與動機進行調查分析,系統研究開源軟件開發人員持續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開源軟件發展的重要標志為是否有成熟的開源社區,良好的開源社區環境有利于開源軟件長足發展。

    2.2 開源商業模式

    奉國和歸納出8種開源商業模式,并指出數字圖書館建設可采納的三種開源模式。錢磊指出中國開源軟件商業運作存在兩個嚴重問題:①依然按照傳統商業軟件的模式來運作開源軟件,從國際開源社區那里免費地獲取源代碼,稍作修改后變成自己的產品,然后出售軟件許可;②緊抱“自由軟件”的陳舊概念,認為軟件產品就應該“自由”(其實是免費)地使用,低估了軟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與全球正在積極推進的知識產權保護做法背道而馳。開源軟件要發展,開源企業要生存,開源要成為軟件行業的突破口,需要成功的商業模式。

    2.3 開源協議

    開放源代碼軟件是在著作權法下通過許可證體現的開放、自由和共享理念,它的法律基礎是版權許可,研究開源軟件首先應當分析各種開源軟件的許可證模式。楊彬通過對比,分析開源軟件與商業軟件許可證的差別,總結開源軟件許可證的發展現狀和分類,分析開源軟件許可證的法律性質,并對4種典型開源軟件許可證進行評析。另外,秦明對一些開源軟件知識產權問題進行了研究,車璐對開源軟件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了研究,王廣鳳對開源與商業軟件進行了對比,這些都從本質上是對開源協議的剖析。許可協議達幾十種之多,各種協議存在差異,運用開源軟件之前有必要理清其許可協議,以免引起不必要麻煩,各種協議的詳細比較參見文獻。

    3 應用研究

    3.1 應用推動分析

    3.1.1 高校推動作用2004年7月中國成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宗旨是推動中國開源軟件發展和應用;促進中日韓以及中國與全球關于開源運動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為促進全球開源運動做出貢獻,開源軟件推進聯盟標志著國內開源軟件應用開始走向有序。清華大學網絡中心2007年的FLOSSWord項目通過網上問卷調查,得出結論之一是開源軟件的發展需要以高校作為切入點,因為高等院校處于研發的最前沿,對于開源軟件的態度最為開放。倪光南指出如果沒有大批開源軟件人才的支撐,開源軟件在中國不可能有很大的發展,在中國的推廣使用也會受到制約。在軟件領域人才的作用比其他領域更為明顯,所以應強調在高校加強開源軟件的教學和應用。張文正指出了高校開展開源教育的重要性、意義以及應注意的問題,歸納出高校可參考的開源軟件類別。作為知識創新重鎮的高校有條件也有義務大力推廣應用開源軟件,為高校信息化建設和國內的開源軟件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文獻分析表明,高校成為推動開源發展的主要陣地。

    3.1.2 國家意志傾斜引導開源不只是少數技術人員的事情,也不是少數企業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開源軟件具有深刻的內涵,將給社會帶來變革力量,向開源軟件傾斜應該成為國家意志。

    3.2 教育領域應用

    3.2.1 學校信息化建設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級各類學校都在積極構建信息化教學管理平臺。由于開源軟件的巨大優勢,已引起教育工作者關注,不斷探索開源軟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前景。宋繼華、唐偉系統歸納了基于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與郵件服務器、門戶管理、桌面應用等開源軟件構建數字校園的基本框架。劉頸總結出中小學從桌面應用到服務器應用可用的開源軟件。很多文獻涉及到運用開源軟件Moodle構建教學管理平臺,且為中小學教育帶來的便利。目前中小學普遍存在資金短缺、信息人才匱乏、管

    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開源軟件可以幫助學校扭轉這種不利局面,為學校新一輪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3.2.2 人才培養 很多學者探討開源軟件在大學及中小學中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探討高校開設開源軟件課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很多建議與開展開源教育的思路。教育工作者意識到,開源軟件在國內要發展,需要懂開源的人才,在中小學開始引導學生開源意識是可行和必要的。高校則是培養開源人才的重要陣地,在高校加強開源軟件的教育對人才培養起著重要作用,所有這些無疑會促進中國軟件業的發展。

    3.3 中小企業應用

    中小企業面臨著資金、人才、管理信息化等一系列問題,開源軟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上述難題。郝晨健等通過對中小企業信息系統軟件平臺的需求因素分析,提出選擇開源軟件構建企業信息系統軟件平臺的具體策略和選擇流程。

    3.4 數字圖書館應用

    3.4.1 應用開源動因 開放源碼思想的興起和開放源碼軟件的蓬勃發展,給中國數字圖書館界提供了一個“低代價可持續發展”的機會、一個以高性價比產品獲得重要競爭力的機會。數字圖書館建設中運用開源軟件是圖書館建設可行的一種開發模式,可以節省經費開支,提高圖書館的創新能力。針對國內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情況,結合我國國情,應有效地選擇、利用、本地化和再開發目前比較成熟的開放源碼軟件,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我國數字圖書館系統建設的層次和起點,加快其發展。

    3.4.2 具體研究

    ?分析開源軟件。張智雄歸納數字圖書館可用的幾類開源軟件:門戶類、機構倉儲類、內容管理類、知識發現與知識管理類、其他重要開源軟件等;劉蘭等對2007-2008年國外有關開源軟件的研究歷程進行述評,并花大量篇幅闡述國外開源軟件在數字圖書館領域的應用情況,對于國內運用開源軟件建設數字圖書館具有啟示作用;阮莉萍。對國外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開源軟件(Koha,PHPMyLibrary,PMB)進行介紹,并從基本技術特征、系統功能和技術服務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為開源軟件在國內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建設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董麗、張首紅等對Fedora、DSpace、Greenstone進行比較分析,為國內從事數字圖書館系統開發和設計的同行提供參考;畢強分析中國數字圖書館開源軟件本地化現狀及應用情況,并探討開源軟件在中國圖書館行業本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具體應用。唐兆琦、鄭巧英利用Dspace構建學位論文提交與系統;林穎、張智雄利用Dspace構建中文機構倉儲系統:葉鷹等提出以Dspace作為數字圖書館核心引擎的Lib2.0模型,綜合資源、技術和服務管理討論了基于Dspace構建Lib2.0的技術可能性和應用優越性;祝忠明等提出以Dspace為基礎的一種自助提交和開放搜尋與聚集為主要手段的學科知識庫建設框架;董麗等以Dspace為基礎平臺構建清華大學圖書館讀者培訓門戶系統,提供用戶身份的統一認證、不同身份讀者的講座預約、課程信息和課件的流程以及資源批量加載功能等。另外,有學者對OpenResolve、MRTG、Net~ow、RAKIM Linux+Qt/Embedded等構建圖書館應用系統作了探討。國內數字圖館建設對機構倉儲開源軟件Dspace、Fedora等應用到了一定深度,在圖書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將會有更多的開源軟件應用到圖書館建設中,推動國內數字圖書館的發展。

    3.5 其他應用

    很多學者也研究開源軟件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力負荷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開源軟件應用呈現出多樣性。

    4 存在問題

    李國杰指出中國開源存在的問題:①我國許多企業、大學與科研單位只把開源軟件當作可免費獲取的資源,對開源社區的貢獻比較少,也不太重視開源軟件的“游戲規則”;②有些單位在封閉的環境下從事對Linux內核的修改,甚至將開源軟件變成違反GPL規則的閉源軟件;③我國對如何利用和回饋開源軟件社區了解不足;④在中國極少純開源模式運作的軟件公司;⑤電子政務、中小學遠程教育等國家出資的項目還沒有向開源軟件傾斜,公共財政幾乎還沒有支持過開源社區;⑥國家應該加強對開源軟件的重視,向開源軟件傾斜應該成為國家意志。上述問題的存在阻礙了開源軟件在中國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深思考。

    5 研究熱點與趨勢

    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國內開源領域研究熱點與趨勢主要集中在:

    5.1 開源社區建設

    加大開源社區建設,培育開源軟件健康發展。社區里積聚著許多貢獻者,他們開放軟件源代碼,把自己對各種開源軟件的使用體驗拿出來共享,共同討論,為其他用戶選擇開源軟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意見。這樣共享的環境,與互聯網創新且開放的精神相符合,社區是推動開源不斷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國內的開源社區發展存在無序、動蕩、無目標狀態,表現出人氣不足、人才缺乏、項目缺少、運行不穩定等缺點。支持發展開源社區是推動開源的基礎工作,應該作為持續、長期的任務來做。國家應該從政策層面支持鼓勵企業等團體從事開源社區建設,幫助開源社區持續健康發展;并將開源軟件作為軟件產業突破口,大力培育開源社區,促進開源軟件良性發展。

    5.2 開源商業模式探討

    開源軟件要發展需要良好的商業模式,它不是免費軟件,人們平常所理解的開源軟件免費主要是指程序源代碼免費,除此之外的技術支持、服務、培訓是不免費的。“軟件=程序+文檔+支持+培訓+專業服務”,如果將程序看成核心要素,而其他4個為要素,那么傳統的商業軟件主要靠核心要素謀取利潤,但開源軟件由于其特殊性,即源代碼開放,任何人可以自由獲取,此時利潤主要來源于要素,通過要素的實施幫助企業獲取利潤。這個等式其實也表明開源軟件的商業模式應該圍繞要素開展。開源軟件在過去20年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世界軟件發展的格局,也是中國民族軟件發展的一個契機。國內開源企業要發展,需要深入探討適合本土的開源商業模式。只有這樣,開源企業才能發展壯大,才能托起國家民族軟件產業的大旗。目前國外有很多成功的開源商業模式,但國內還缺乏典型成功案例,使得開源企業或個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不愿過多投入,花更多精力去研究。國內急需開發成功的開源商業模式,推動開源軟件良性發展。

    5.3 開源與人才培養

    首先,就人才培養而言,開源軟件有特殊的優勢。商業軟件的源代碼不開放,因此通過培訓只能學習該軟件的操作和外特性。開源軟件則不同,首先,通過學習、分析開源軟件的源代碼,了解軟件更多內涵,有利于提高培訓水平和軟件人才的水平。其次,開源軟件在國內要發展,特別是開源社區的建設、開源商業模式的構建等,需要懂開源的人才。高校則是培養開源人才的重要陣地,在高校加強開源軟件的教育對人才培養起著重要作用,作為知識創新重鎮的高校有條件也有義務大力推廣應用開源軟件,為國內培育優秀的開源人才。

    第2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所以,陳春花教授很擔心中國企業家的出發點:不信看看中國企業家喜歡的問題與美國企業家喜歡的問題,就大不一樣。為此她在《重塑企業經營模式》中疾呼:產品時代已經結束,你與顧客時代同步了嗎?

    同樣是有學術背景,但在創維實戰的楊東文先生,顯然覺得問題的關鍵不是觀念,而是know how――如何操作的問題:企業當然要以消費者為核心,問題是如何或怎樣來實現這個核心導向呢?

    不用擔心沒有答案,在本期你會“親密接觸”蒙牛總裁牛根生的絕技,他一口氣列出了蒙牛商業模式的16個支點。盡管我與牛根生是朋友,交流過很多問題,但讀到這16個支點仍然感到是一盤智慧大餐!在中國特色管理上,我相信中國企業家中超過牛根生的并不多,只不過,特色太多了,一方面說明你智慧,另一方面也可能說明不夠成熟。

    事實上,模式背后仍然是人的問題。本期關于娃哈哈的討論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沒有宗慶后的娃哈哈,是不是一個空殼品牌?達能當年為了業績利用強人宗慶后,現在終于體會到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心境。利用者最后反被人利用,很正常!

    就商業談商業不好說誰對誰錯,當我們發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時,大多是我們自己“畫地為牢”的時候。跳出目前的商業活動,我們看看《清明上河圖》或近代的山西商人,就會明白衰亡顯然問題不是出在沒有商業的繁榮上,而是出在支撐賺錢的組織與制度體系上。營銷就是要賺錢,但賺錢卻并不必然是營銷。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先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消費者最大的權利是什么?是擁有“用腳投票”的自由吧?你這個企業不好,他們就到別的企業買,免受你這個企業的剝削!正是消費者的選擇權造就了優秀企業。沒有消費者選擇別的企業,就沒有優秀企業。

    那企業最大的權利是什么?企業會不會受消費者剝削?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企業沒有選擇消費者的能力或自由,那么就是在受消費者剝削!也正是企業的選擇權造就了優秀消費者。沒有企業選擇消費者,就沒有優秀的消費者。

    我建議大家從這種角度去看本期推出的一系列營銷戰略文章,比如路長全在“十大綱領”中談的價值鏈分工。為什么人家能夠選擇價值鏈的盈利端,你只能做苦力?說白了仍然是你沒有能力選擇客戶!所以路先生提出的“切割營銷”,第一個著力點――找出你的客戶,并且將此視為營銷的基本問題。

    現在是強調營銷的“組織意義”的時候了。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里德曼說的那樣,這個世界僅有兩種方法協調千百萬人的經濟活動:一種方法是軍隊和極權主義的強制手段;另一種方法是市場的個人自愿結合。“營銷”就是市場讓個人自愿結合形成企業組織的唯一方法――個人加入企業主要是賺錢,個人要賺錢的前提是企業盈利,營銷就是為了盈利!由此你才會理解,為什么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區別一個組織是不是企業的唯一要素就是營銷。

    第3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春運是中國人永恒的話題,火車票也是,剛推出沒幾年的12306網站更是。今年金山獵豹瀏覽器所帶的搶票插件更是讓春運這個話題有了更多的技術含量。搶票插件是否影響了網絡購票的公平?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從技術和消費體驗角度來說,12306更應該自己采用這樣的簡單技術,或者變通采用,甚至還要提供更多的便利。

    比如,用戶可以直接預置好訂票信息(比如可以在提前售票時間的基礎上,再提前5天時間用于預約),并且直接在網站上充值,系統一旦放票,用戶只需要一鍵提交,如果能自動提交就更好了。從運營角度看,這樣減少了重復提交的次數,網站擁堵的情況可以得到根本緩解。在購票時段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預約操作的時段,實現24小時營業,就贏得了新的公平,也就無需約談搶票軟件了。或許在下一個春運的時候,能有這個變化。2013年春運售票的一個重要變化是放票的時間節點由4個增加到10個,客觀上減少了擁堵,可以理解為是一個進步,雖然這一步還不是很大。

    當然,我們想談的不只是一個在賣票環節如何更優化的問題,而是從運營視角談春運秩序優化問題。其中賣票是基礎,是重要的運營數據支撐前提。

    賣票,基于鐵路的基本運輸計劃,直接將預測變成預定。在群眾剛需出行的剛需時間內如何調度出更合適的運力特別重要。預約和預售已經解決了重要的訂單確定性問題,它提示出對運力的具體需求,基于這個需求如何挖掘并增長出關鍵幾日更多的運力來,是非常具有操作價值的。比如長途和短途的分離,長途始發區域停靠車站的減少,提高發車密度等等,可以讓更多的運力進入隊列。

    甚至這也不是我們要深入談的。解決鐵路春運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只是這個話題常常會引發我們對于危機的再認識,這個認識是我們對于真正的問題反應常常會慢一拍,我們雖然一直在進步,也在不停地解決問題,但是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也一直在出現。只有真正面臨不得不過的坎時才會警覺和想方設法,在它不是威脅的時候,我們最擅長的就是失去起碼的感覺,直到它再次出現。

    到底能不能比問題出現的速度再快一些認識到?對于互聯網世界,我們面臨的危機呢?

    2013年1月15日,在杭州舉行的淘寶大學年會上,阿里巴巴集團主席、CEO馬云發表了演講,其中提到“幾年前在上海,和很多當時做易趣的賣家交流。她們說做得比較好,一年做5萬。如今,一個網商一天做5萬,都不敢出來說自己做得比較好。電商不是商業模式,不是技術,而是一種生活方式”。電子商務從傳奇到普通人的普通事,也就不到10年工夫,互聯網的紅利被許多先機者分享,雖然其中依然有互相之間的慘烈廝殺。

    艾瑞咨詢最近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已經突破了3.88億,手機已經超過臺式機成為了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其中3G用戶已經突破了2億人。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終端數量已經非常龐大,并且還在迅速增長。

    這個大逆轉,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大型企業的不安,更有許多還在電商之路上蹣跚的傳統企業的不惑:沒有跟上第一班車,第二班車也要跟不上了嗎?甚至許多企業對于是不是有第二班車還不清楚,第三班車長什么樣還缺少足夠的想象空間。

    我們常說O2O(Online To Offline),試圖將線上和線下的價值做足夠的融合,然后是不是存在著一個主次?線上線下的黃金分割點在哪里?

    以我的觀點,那就是必須是線下為主,處于0.618這個點比較長的一側,也就是線上是為線下服務的,我們將它稱呼為OFO(Online For Offline)。

    第4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關鍵詞】比較管理;研究對象;分析范式

    一、比較管理研究的歷史演進

    自1959年哈賓森和梅耶斯的《工業世界的管理:國際分析》的問世以來,比較管理研究已經有50余年的歷史,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縱觀比較管理的研究歷程,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1.基礎理論探究階段(1950年代—1970年代)

    二戰后,歐洲大陸有過一場關于各國企業管理模式的大討論。在1959年,哈賓森和梅耶斯(Harbison和Meyers)出版了其著作《工業世界的管理:國際分析》,正式拉開比較管理研究的序幕。在此之后,有眾多學者加入到比較管理研究的隊伍中來,并且出現了許多經典性的研究成果。但整體來看,這一階段主要是形成比較管理研究的概念體系以及搭建研究框架。其中,法默和里奇曼(Farmer和Richman)在1964年開創性地提出了第一個比較管理理論框架,尼希根和埃斯塔芬(Neganhdi和Estafen,1965),孔茨(Kootz,1969)在法默—里奇曼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完善的分析框架。在1969年,漢默(Scholl hammer)通過回顧已有比較管理研究的理論取向,提出了“比較管理理論叢林”的觀點,并歸納出比較管理研究的四大學派:社會-經濟方法(The Socio-Economic Approach)學派、生態學(The Ecological Approach)方法、行為方法(The Behavioral Approach)學派和折衷-經驗方法(The Eclectic-Empirical Approach)學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綜合的比較管理理論分析框架。

    2.經驗分析盛行階段(1980—1990年代)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比較管理理論研究逐步深化的同時,在管理實踐領域出現了“日本奇跡”:日本人在戰后不太長的時期內,在國際市場上一個一個地奪走美國汽車、煉鋼、造船、手表、照相機、家用電器等工業在世界上的優先地位;到1980年,日本的GDP已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前蘇聯;1974年到1980年,日本經濟增長率是美國同期的3倍。面對日本企業的全面進攻,為什么作為管理理論發源地和大本營的美國企業只能節節敗退?不少美國學者痛定思痛,對日本企業的成功之路進行了認真的探索。于是出現了以美日比較管理研究為主題的“管理新潮流四重奏”:《日本企業的管理藝術》(Pascale和Athos,1981)、《Z理論》(Ouchi,1981)、《企業文化》(Deal和Kennedy,1982)和《成功之路》(Peters和Waterman,1982)。這一階段的一個突出成果或共識是:優秀的企業文化(價值觀)是企業成功的決定性要素。

    3.制度主義與多元化階段(1990年代—)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缺乏經過系統整合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分析范式和更為有效的分析工具,導致了比較管理研究逐漸歸于沉寂,甚至被邊緣化。90年代后,歷史制度主義開始進入比較管理研究領域。阿恩特(Arndt,1981)和艾耶(Iye,1997)利用比較制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跨國公司的營銷管理戰略在在不同國家的適應性問題。卡洛里(Calori,1997)等遵循權變的邏輯思路和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方法,構造了一個造成英、法兩國管理方式差異的影響因素模型。1990年,斯坦福大學開設了一門新的研究生專業課: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CIA),以深刻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研究在經濟、政治、組織和社會諸域的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結這些域的制度的性質。近年來,新制度經濟學(歷史的制度分析)又與比較制度分析相融合,稱為歷史比較制度分析,即HCIA方法(Historical &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Saxenian,1994)、《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Fukuyama,1995)、《比較制度分析》(青木昌彥,1999)。

    二、比較管理研究的目的、任務和基本問題

    高闖和關鑫(2010)為比較管理所下的定義可視為對比較管理研究目的的高度概括,他們認為“比較管理是從比較分析的視角研究不同環境系統(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環境)中企業的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及其內在規律性,揭示不同國家或地區企業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生成與演進機理,破解其一般演化規律,探尋不同國家或地區企業管理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不同國家或地區企業管理的相互借鑒與移植提供可能性論證和理論依據”。比較管理是研究具體情境和不同情境的管理活動,其基本假設是組織和組織的情境是異質的。因此,情境化是比較管理研究的根本出發點。

    結合研究目的和情境化研究,比較管理研究需要完成如下任務:識別不同情境下管理活動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尋找引致這種相似性差異性的根源;描述不同國家管理活動的演進軌跡及其規律;揭示管理方式與經濟績效的關系;提煉中國情境下的特殊管理問題、概念和邏輯;為管理移植提供可能性論證;探討管理移植的內容、方式、路徑和策略等。

    比較管理研究著重解決三方面的基本問題:一是“導致不同管理情境下企業管理模式、方式和行為等出現差異的因素是什么”;二是“影響企業管理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三是“管理移植可行性的影響因素、移植內容、移植方式與策略等”。第一和第二個問題需要學者們采用適當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去追本溯源,從而還原事物的本質,這屬于解釋性研究的范疇。第三類問題則需要學者們運用解釋性研究的成果,并結合企業管理實際提出解決具體的策略,進而提升企業的管理有效性,這屬于對策性研究的范疇。對于解釋性研究,學者們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于管理移植的研究,一方面是成果的數量和影響力都遠低于解釋性研究,另一方面,就為數不多的管理移植相關的研究成果來講,學者們也大多處于對移植客體的描述和介紹,缺少系統的理論研究和案例研究。與比較管理研究的沉寂相比,近些年,跨文化管理研究逐步興起,這種反差有力地證明對策研究在比較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

    與其他研究相比,比較管理研究在其形成和發展之初缺乏對研究對象的清晰而又統一的界定。由于研究對象模糊且復雜多樣,使得比較管理一直沒有建立明確的研究范疇和完整的話語體系,導致進入90年后期比較管理研究成為一門“沉悶的科學”。

    關于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學者們不論在界定上還是在表述上都有所差異。從國外來看,法默和里奇曼將研究對象界定為管理過程諸要素,尼希根和埃斯塔芬、孔茨都認為管理實踐是比較管理研究的對象,而麥肯錫咨詢公司的7S模型則直接指向商業模式。盡管表述不一致,但國外學者都將研究對象集中指向為對實踐而非對管理理論的比較。

    國內學者的觀點可歸為如下四種:(1)重合說。這種觀點認為,比較管理研究與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一致,都指向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原理、職能和方法,所不同的是比較管理在研究這些問題時采用了比較分析方法。(2)管理現象說。以楊海濤(1988)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比較管理主要研究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管理現象”的異同點、模式及其效果,并且對這些管理現象與文化地域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3)管理思想與實踐說。曹德駿(2010)等認為,比較管理是通過比較方法對本域與異域的管理思想與實踐進行研究,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處于不同情境中的主體加以對比分析。(4)管理方式說。黃群慧(1998,2010)認為,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和組織內部條件下,組織管理部門和人員履行管理職能的方式,即不同情境下組織管理方式的差異。

    上述關于比較管理研究對象的認識和界定能夠幫助研究者迅速找到從事比較管理研究的入手之處。然而科學的主要目標不是關注表面化或表層化的現象,而是揭示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結構、作用力和趨勢。以上提及的“思想”、“現象”、“實踐”、“理論”、“方式”等中包含著許多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碎片式的元素,難以真正實現比較管理研究的目的和任務,也無法體現出比較管理的解釋性特征。我們可以將比較管理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向管理實踐,但蘊含在管理實踐之中并支配管理實踐的管理機制或管理機理更應成為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

    四、比較管理研究的分析范式

    科學的范式是任何一門學科建立、發展、成熟和更替的前提。更進一步說,“沒有范式,就沒有科學,因為范式是理論化的坐標或者羅盤。以此坐標為地基,才有可能將某一研究范圍歸類與規范化”。范式的意義在于“范式決定了我們的著眼點,決定哪些問題允許被提出,如何回答所提出的具體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手段”。

    在比較管理的研究歷程中,先后經歷了法默—里奇曼分析范式、尼希根—埃斯塔芬分析范式、哈羅德·孔茨分析范式和麥肯錫7S模型等的演進。每種范式都在一定意義上搭建了比較管理的分析框架,法默—里奇曼范式指明了進行比較管理研究所必需的概念體系。尼希根—埃斯塔芬范式將管理哲學變量引入分析框架,并肯定了管理哲學的可移植性。孔茨范式引入了內部環境因素變量,并將管理基本原理與環境因素區別開來;7S模型認為企業商業模式的評價可從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風格(style)、員工(staff)、技能(skill)、戰略(strategy)、共同的價值觀(shared vision)7類指標進行細化,從而提高了范式的可操作性。然而每種范式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對象缺乏統一的界定;過分強調比較管理的解釋性特點,忽視了對管理移植的關注;管理情境分析不夠全面;沒有深入探討范式的具體應用問題。這些局限性的存在要求我們對比較管理分析范式進行系統的整合,以推動比較管理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五、比較管理研究展望

    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與自然科學和成熟的社會科學相比,比較管理研究在概念體系的構建、研究對象和邊界的確定、分析框架的整合、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尚待完善與優化。因此,比較管理研究首先要借鑒其他相對成熟的比較學科,如比較生物學、比較政治學、比較歷史學、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概念體系和分析工具;其次,在比較管理研究中需要引入與整合經濟學、文化學、生物學等的理論和方法。如生物學、制度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中所倡導的演化分析方法,其思想內涵和提供的分析工具不僅能為其它社會學科所引入,對比較管理研究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一,可以廓清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并進行更具針對性和動態性研究;第二,可以回答比較管理研究的基本問題中的前兩類解釋性問題;第三,有可能發現“基因的管理對應物”。

    展望未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各國管理實踐活動的不斷交融與創新,比較管理研究將有更大的應用空間,其研究將主要表現出如下特征:強化具體情境下企業管理模式特征、生成及演化規律的研究;加強對管理移植的理論研究,尤其是系統的案例研究;關注不同情境下具體管理職能的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1]Farmer R N and Richman B M.A model for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4,7(2):55-68.

    [2]Harbison F and Myers C A.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ial world: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M].New York:McGraw-Hill,1959.

    [3]Koontz H.A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transferability of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9,12(4):415-429.

    [4]Negandhi A R and Estafen B S.A research model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American management know-how in differing cultures and/or environ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5,8(4):309-318.

    [5]Schollhammer H.The comparativ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9,12(1):81-97.

    [6]曹德駿.比較管理學科的發展問題[J].比較管理,2010(2).

    [7]高闖,關鑫.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與邊界[J].中國工業經濟,2010(12):138-148.

    [8]黃群慧,張艷麗.比較管理學學科理論體系構思[J].社會科學,1998(12):68-71.

    [9]楊海濤.比較管理學導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10]楊虎濤.演化經濟學講義——方法論與思想史[M].科學出版社,2011

    第5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關鍵詞] 系統觀 國家數字信息資源戰略 規劃模式 環境分析

    [分類號]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紀90年代以后基于系統觀的戰略規劃思想在企業戰略管理中逐漸被重視,其依據戰略管理的系統特性,明確戰略管理系統的環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個開放、有效的戰略管理系統。戰略管理系統的環境因素包括內部環境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內部環境因素主要有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關者、信息渠道。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行業環境因素和一般環境因素,行業環境因素主要有競爭對手、供應商、行業政策等,一般環境因素指社會、文化、科技、政治、法律。這些環境因素都具有相關性,他們相互作用。通過系統地對戰略環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學的戰略,這便是系統觀思想在戰略規劃中的應用[1]。

    1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環境分析方法

    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是對數字信息資源發展中的戰略性重大問題進行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重大謀劃。它是從戰略管理的高度來討論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和管理問題,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目標,建立和擴大競爭優勢,而對各種數字信息資源生產要素(包括數字技術、數字資源和數字信息管理體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總體謀劃。數字信息資源對組織、國家來講承擔了雙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經濟資源,又具有駕馭其他資源的能力,因此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更需要從系統的角度綜合研究[2]。

    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關鍵是對環境的分析,對于國家數字信息資源戰略來講,外部環境為一國之外的全球環境,內部環境則指的是一國內部的條件。環境分析即為對全球的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環境的分析和我國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環境的分析。在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環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些影響組織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具體的衡量因子見表1[3]:

    PEST方法將所有與組織發展相關的一切外部因素分為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這四類,對每一類又細分了其具體影響因子,對這些影響因子的綜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種定性的評價外部環境的方法,其優點是能做到科學全面、具體細致的識別環境的條件和變化因素,且簡單可操作性強,因此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不僅可以用于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們也將其應用到內部環境的分析,是一種很好的戰略規劃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外部環境分析中的改進

    如果直接將PEST方法應用于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中會發現有許多子指標并不適用于數字信息資源相關活動中,例如,數字信息資源受技術的影響較大而受經濟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衡量技術環境的子指標只有兩個,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分析的需要,經濟環境指標卻又顯得過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確的分析結果,必須對現有的PEST方法結合數字信息資源的特征進行改進。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研究了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具體內涵。2003年,美國南康涅狄格州大學通信、信息和圖書學院學者和他的學生調查了開展“數字圖書館”項目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要思考以下問題[4]:

    1)數字化時選擇那種原材料作為數字化收藏對象。

    2)數字化實踐采用哪些標準、規則和指南。

    3)數字化中有哪些與版權和產權相關的信息政策法規。

    4)數字化實踐中最關鍵的技術問題是哪些。

    5)數字化實施中,在硬軟件開發、系統設計和人力資本方面,圖書館的技術市場定位的發展趨勢和興趣所在。

    根據國內外在數字信息資源研究方面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國家層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

    基于系統觀的基本思想,筆者提出國家層次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如圖1*。

    在進行正式的戰略規劃過程之前必須做的工作是戰略背景研究,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概狀進行分析,得出規劃的理念和規劃方法。規劃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戰略功能定位之前對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要實現的效果和產生的影響的初步構想,即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功能是具體而明確的,規劃理念則是較為抽象和假設性質的,可能借鑒的是其他行業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經典的哲學理論,但在后續的戰略規劃過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導的作用。規劃方法的選擇也是非常關鍵,通常一個數字信息戰略的形成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規劃方法。我們提出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將數字信息資源看成一個整體,研究影響其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因此可以稱為是一種基于系統觀的戰略規劃模式。這一戰略規劃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2.1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總體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步驟。環境分析是為了掌握組織內部和外部的變化力量,以便及時作出有效的反應,回避風險,識別危險和機遇,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優化長期或短期的規劃。數字信息資源的環境分析即為識別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宏觀環境和內部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得戰略規劃能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5]。

    我們將這些因素分為全球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總體環境和我國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內部條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從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四個方面來分析。政治維是指與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相關的國際政治環境。經濟維是與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全球經濟環境。技術維指數字信息技術,如當前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其中許多技術都對數字信息資源產生影響。社會文化維是從社會人文角度來考慮的一個尺度。通過將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的外部因素劃分為這四維,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識別外部的環境。對于數字信息資源的內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關鍵問題是組織內部數字信息資源的數量、類型、分布規律,組織內現有的經濟能力和技術能力、組織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政策導向等。目的是識別組織開展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資源能力,亦即進行可行性條件分析,需要在組織內部開展充分的調研。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構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面臨的機會、威脅、優勢、劣勢。

    2.2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功能定位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首要任務,前文提到,由于數字信息資源的多重角色,決定了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功能的多元性。這一階段要明確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愿景和戰略使命陳述。

    ①戰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弗雷德?R?戴維的觀點,愿景就是解決企業要成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這個基本問題。例如我國聯想集團的戰略愿景就是“未來的聯想應該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6]。許多企業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業難以實現的戰略目標,更多的是企業家的一種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過愿景的確立,能起到激動人心的作用,因為愿景并非是虛無縹緲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與毅力才能實現。

    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愿景即為明確數字信息資源建設朝哪個方向發展,表達了戰略規劃的宏觀愿望。例如新西蘭的國家數字戰略中,戰略愿景是“為所有的新西蘭人創造一個數字化未來。數字通信技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進程、為新的機遇打開了大門。我們必須借助技術的力量將公眾和與之息息相關的事情聯系起來,表現出我們的創造能力,發揚獨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強和南太平洋鄰邦的交流”[7]。

    ②戰略的使命陳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業戰略研究中,使命陳述是解決企業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這個基本問題,和愿景相比,企業使命是在企業愿景基礎上,具體的定義到回答企業在全社會里經濟領域經營活動的這個范圍或層次。企業使命是比愿景內容更具體、更符合實際的概念。

    按照戴維的研究,使命應包括以下九個要素:顧客、產品或服務、市場、技術、對生存,發展和利潤的關注、理念、核心競爭力、公眾形象以及對員工的關心。這九個方面也成為評價一個企業戰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標準[8]。

    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中也要求能準確的定位戰略的使命。同樣的在新西蘭的國家數字戰略中,其中內容戰略的使命陳述是為新西蘭公眾提供無縫的、便捷的信息訪問渠道,使公眾獲取與之生活、工作、文化相關的重要信息。具體的使命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國家內容戰略;開發在線文化門戶;實施國家數字資產檔案項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語言信息項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過合作伙伴資金來開展現有內容數字化以及新的數字內容的創作。

    戰略愿景和使命陳述的確立對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德魯克曾說過形成一個清晰的戰略愿景和使命是戰略家的首要責任[8]。愿景能對群體產生激勵、導向作用,讓這些群體產生長期的期望和現實的行動,在企業使命得以履行和實現的同時,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證和實現。凱勒對前人研究上歸納出使命陳述的價值是:一有助于戰略規劃與組織文化相契合,使戰略規劃的實施獲得堅實的組織文化支撐。二是合理建構的使命陳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響力。因為使命陳述表述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響的邊緣群體的利益。同時,使命陳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組織與受眾之間的“契約”[9]。

    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進程中,國家使命、愿景和戰略目標已逐漸清晰,我國的國家使命是建設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和平共處的和諧社會。我國的國家愿景是把我國建設成為能夠持續發展的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的國家戰略目標是2020年左右實現小康社會、在21世紀中期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這些都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愿景和使命陳述形成的指導思想和重要依據。

    2.3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形成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最終目的,也是前面兩個階段的最終研究成果。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后,需要為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制定正確的戰略。戰略內容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法律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組織機構和最佳實踐。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重在管理,一個完善的法律政策體系的建立有助于為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障。因此應根據戰略的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應的執法部門對突發事件進行初步的控制。數字信息資源標準規范的建立是從源頭上做好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管理工作的基礎,戰略的其它內容都要貫穿和體現這些標準規范。現有的許多標準規范如內容描述標準DC,唯一標識符標準,開放檔案信息參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技術創新是指積極探討對數字信息資源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數字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商業模式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增加資金收入的行動,為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募集資金,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相關產業的經濟利潤。組織機構是指要建立一個統一、協調、合作的組織機構,各部門自覺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接受統一的監督,共同促進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最后,還要在實踐中積極探討可行的實施模式,尋找最佳實踐方案。經過這三個階段,便完成了一個系統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過程,下一步便轉入戰略實施階段。

    3結論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具有四個明顯的特點:(1)既考慮到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的外部環境又考慮到與數字信息資源相關的內部條件,采用系統綜合的思想對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形成一個全面、客觀、綜合的戰略分析基礎。(2)運用了PEST環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將外部環境用政治、經濟、技術、文化四個維度來衡量,使得抽象的戰略規劃過程變為科學的、具體的、可行的分析過程。SWOT方法則根據環境分析結果得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所面臨的機會、威脅、優勢、劣勢,從而構造了清晰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分析框架,進一步促動戰略的形成。(3)將戰略功能定位作為一個單獨的戰略規劃階段,顯示了戰略功能定位判斷的重要性,明確了戰略功能定位在戰略規劃的作用。它是整個戰略規劃工作的主導思想。(4)最后,提出了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內容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法律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組織機構和最佳實踐這六者。

    參考文獻:

    1董小煥.論企業戰略管理的系統觀. 集團經濟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歐斐生.臺灣生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經營分析模式之應用探討.臺北: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經盛管理咨詢.中國企業文化戰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第6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草原天路,位于張家口市張北縣和崇禮縣的交界處,分為東線與西線,目前已開發132.7公里。橫跨沽源、崇禮、張北、萬全、尚義五縣,是連接2022冬奧會崇禮滑雪場,赤城溫泉和張北草原風景區的一條重要通道。 

    一、張家口草原天路生態旅游開發的理論基礎 

    (一)生態旅游興起及其原因 

    作為一種被迫的商業旅游產品,生態旅游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潮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旅游形式。在精神和物質財富滿足的同時,生存危機致使人類開始思考自身的發展模式以及生存方式。生態旅游是當代世界旅游業新的發展觀,作為世界旅游業經濟的新增長點,是可持續旅游的實現途徑。 

    張家口地區改革開放較晚,尤其在傳統的發展觀念上走過不少彎路,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同時也汲取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在承辦2022年冬奧會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下,張家口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勢在必行。 

    (二)生態旅游的哲學內涵 

    與傳統哲學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元對立觀不同,生態哲學認為人離不開自然,同時自然只有納入到社會當中才會體現其價值。自然的人性化與人的自然化的相融合是通過人類對自然的改變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與維護而實現的。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從實踐出發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認識自然界客觀性的前提下,主張人與自然在社會中的統一。自然和人的協調一致,作為統一的世界不可分割。所以生態旅游的哲學內涵是生態經濟供給能力的有限性和旅游經濟發展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矛盾運動的動態平衡。生態旅游的矛盾體現在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不能滿足旅游開發的需求,以及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環境破壞、污染超出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和自凈能力。生態旅游作為未來旅游的指向標,是對環境危機的反思和矯正。生態旅游的主體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通過生態工程和環境教育的實施,實現旅游開發、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協調,實現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發展生態旅游是人們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的具體體現。

     

    二、張家口草原天路發展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相矛盾的問題 

    傳統發展觀的哲學根源是“人類中心論”。草原天路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就是與傳統發展觀相矛盾的問題。人們的思想一直局限于人類中心論的范圍內,生態赤字以及人類的代際間的不公平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把自然當成技術生產的原材料,無限的索取和透支。發展生態旅游是生態哲學的世界觀,它反對不加節制的無序開發,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哲學基本問題,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開發者對草原天路的生態建設意識淡薄,重造輕管現象突出,致使生態旅游的整體效益不明顯。 

    (二)草原天路旅游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2015年,草原天路招商項目16項,新增6條“天路”連接線,總投資20億元,協議引資8.7億元。天路兩側風電產業、采礦業的興起導致原始植被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目前草原天路吸引國內外觀光游客已超過100萬人次,周六日接待量最高達5000多輛車次。草原天路旅游產品的客觀性決定了自駕游的旅游方式所導致的汽車尾氣排放,加重了天路道路的空氣污染。隨著外來游客的增多以及越來越多草原娛樂項目的開發,草原天路面臨著草甸退化、大氣、水、固體廢棄物、違章建筑等多層面生態破壞的危險。 

    (三)單純景區開發商業模式和路權之間的矛盾問題 

    草原天路被稱為中國版的66號公路,但即使是美國的66號公路,其核心功能并非旅游。從全球范圍來看,公路歸屬權屬于國家,比起封閉的園區式景區,也很少有城市直接將公路作為旅游目的地來運營。但隨著人們旅游習慣和消費能力的變化,自駕游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旅游市場份額。天路在區域和空間規劃開發過程中容易陷入景區式開發的思維邏輯,商業模式更是迫切將草原天路中路的價值變現。 

    2016年5月轟動一時的草原天路收費事件,后來因為輿論,門票計劃暫緩。草原天路的價值變現與公共治理之間的矛盾,加大了監管治理的成本;當地政府和運營企業如果不能正確定位天路旅游產品商業模式,草原天路將變成尷尬之路。 

    (四)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信息不充足 

    個性化強、方式自由是自駕游區別于團體旅游的最大特點。目前為止,天路仍然面臨著自駕游配套基礎設施和服務不夠完善的問題。管理者在開發過程中缺乏全局意識,草原天路入口偏僻,至今沒有官方網站以及天路旅游路線規劃指南,周邊路標設置不合理,路況信息不及時,游客多以論壇方式傳遞信息,又往往會由于路標指引、服務區、加油站等交通信息不詳細或者缺失而不知所措。這些問題都會使草原天路的自駕游效果大打折扣。 

    三、為推進草原天路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出意見與建議。 

    (一)建設天路生態文明,努力打造生態保護核心區 

    在人與自然物質之間的交換活動作為人類社會的基礎的同時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提供了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天路旅游開發,從“人化自然”的角度來看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不遵守自然規律,超出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就會與“自在自然”相排斥。所以發展天路的旅游業,就一定先從建設草原天路生態文明開始,努力打造生態保護區,沿路打造沽源濕地重點水源涵養區,樺皮嶺木林集中分布區,張北草原生態保護區,在天路環境承載能力和自然資源供給能力相協調的前提下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發展的轉變。

          (二)使草原天路縱深立體發展,形成生態輻射區 

    緩解草原天路生態保護區的環境承載壓力,大力發展天路周邊生態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政府應該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在天路周邊投資以農業生產模擬、農業科學教育、畜牧養殖模擬、野生植物觀賞等形式的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充分發揮草原天路周邊生產性功能和生活性功能,不僅改善周邊生態環境質量,緩解生態保護區的環境承載壓力,而且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等服務,拓展了草原天路周邊旅游的新空間,開辟了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

    (三)豐富草原天路文化內涵的服務性旅游 

    草原天路開展具有草原文化內涵的服務性旅游將吸引旅客消費重心由觀光型向文化型旅游商品轉化。要使天路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需要重點收集有關天路周邊旅游歷史,深入調查研究元中都遺址,明確文化營銷策略,提高旅游產品文化檔次水平。通過舉辦一系列的草原天路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天路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地域文化內涵。 

    (四)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宣傳綠色旅游理念,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 

    要想使草原天路旅游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改善旅游住宿條件、加強旅游餐飲服務監管;合理設置停車場、加油站等基礎設施;配備景區環保設施,加強景區的環境管理。通過政策扶持、財政投入,企業參與或眾籌的方式來完善旅游交通網絡、信息服務的建設。提高游客自身素質,引導大眾培養綠色旅游環保理念,如選擇電動汽車、小排量汽車、大型載客電動旅游汽車集體出行減輕大氣污染,適當選用燃油添加劑,合理的控制旅游時間。 

    (五)政府主導,立法加強核心區生態保護 

    為了更好的解決天路核心區生態資源配置和管控等突出的問題,政府應及時起草生態補償條例及相應的法律措施。用法治思維建立旅游開發生態補償系統,使得生態保護區有法可依。同時進一步增強法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推進“以查促改”,對天路周邊地表水、環境空氣實時監測,對沽源、崇禮、張北、萬全、尚義五縣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和預警分析。不斷加大對核心區生態補償政策力度,明確生態補償的范圍、目標和措施等。嚴格按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要求,建立草原天路周邊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制度,每年對草原天路生態功能區范圍內的5個縣域進行考核,針對考核中存在的問題,督促有關縣落實整改,推進“以考促保”。 

    (六)由“一路”向“一帶”發展,發揮草原天路生態帶動區功能 

    以草原天路為引擎,連接張北、沽源、崇禮、萬全、尚義五縣生態旅游線路,借助草原天路聯通山西和的區位優勢進一步輻射壩上草原、承德避暑山莊、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等。打造環北京兩小時休閑旅游產業帶,借助草原天路形成華北北部生態旅游新格局。 

    第7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關鍵字:微博 作品 著作權

    一、微博簡介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2012年10月,有報告顯示至2011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成世界第一大國。作為一種創作者及傳播者參與度都更高的媒體(也被成為"自媒體"),微博有著受眾更廣泛,傳播更便捷且迅速的特點。網絡的發達,使創作作品及其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絡上,侵犯他人著作權的事件層出不窮,如某些網站未經權利人許可,又未注明作者,轉載他人文章的行為時有發生。此種行為已然成為現今網絡環境中侵犯他人著作權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微博這種新型傳播方式也難以擺脫傳統網絡侵權行為的襲擾。

    二、微博的著作權屬性分析

    微博究竟具有怎樣的知識產權屬性?微博的內容,除去所配的圖片,一般以文字為主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博客不同,其具有嚴格的字數限制,即字數不能超過140字,追求言簡意賅的傳播效果,這與其所期望打到的傳播便捷迅速的目標是相一致的。然而,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這最多140字的短小文字究竟是否構成《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

    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作品的類型,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對作品作出如下解釋:"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從這一定義中可以看出,我國保護的作品必須具有兩個實質要件:一,具有獨創性;二,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下面就以這兩個要件來分析微博的內容是否構成"作品"。

    關于作品獨創性的認定,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都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帶。由于法哲學基礎的差異,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知識產權理論對獨創性的認定標準并不相同。英美法系受"商業版權說"的影響,注重保護版權人的財產利益,故而法律更多地鼓勵人們通過創作不同類型的作品來促進知識的產生和傳播。除了保護擁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文藝作品,也保護沒有多少創造性的事實作品、功能性作品,如1790年,美國制定第一部版權法將地圖和圖表納入與圖書同樣的保護范圍。也就是說,早期的英美國家立法對作品獨創性的要求比較低。于此不同,大陸法系國家從開始就采取了比較嚴格的獨創性標準。這些國家的立法注重保護作品中蘊含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權利,要求作品具有較高的"創作高度",故而將大量平庸的、常識性的東西排除出版權法保護的范圍之外。而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曾對作品保護條件的規定:"享有版權保護的作品必須是初創作品。作品中反映的思想不要求是新的,但其文學的和藝術的表現形式必須是由作者首創的……",這一規定顯然更傾向于英美法系的標準,即只要求作品的首創性,而不對作品的價值做更高的要求。我國著作權法有關的獨創性的規定,只有原則性的表述,對于作品原創的標準已經明確,但是否要求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則沒有明確規定。

    以微博所載內容來看,由于字數的限制,相較于傳統文字作品的信息量大大壓縮,但文字本身的多寡,并不能成為判斷是否為作品的依據。比如作為傳統作品領域的詩歌,有其特殊的格式要求和文學價值,無可爭議地被認定為作品的范疇。某些微博的內容也的確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如近年來逐漸興起的微型小說,一般也就數十字,姑且不論其文學價值的多寡(這也不是法律能夠判斷的問題),其創作本身體現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是作者自身思維內容的表現形式。鑒于我國著作權法對作品的獨創性沒有明確的量上的規定,從保護微博作者創作積極性,以及鼓勵信息傳播的角度來說,對此類內容給予作品的認定,應為合理。但對于沒有實際意義,純粹流水賬式的記錄,如對一天工作內容的總結,或者網友間的聊天調侃,由于其缺乏最基本的創作要素,當然構不上著作權法獨創性的要求。

    著作權法構成作品的另一個形式要件,即能以有形形式復制,此要求也不能成為否認微博是作品的理由。在網絡環境下,文字、圖形、影像等信息并不是以有形形式加以復制和傳播的,但是這些信息可能僅是傳統作品表現形式的轉換,并無實質差異,對這些信息能否給予著作權法保護曾存在一定的爭議。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對此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3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在網絡環境下無法歸于著作權法第3條列舉的作品范圍,但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人民法院應當予以保護。"也就是說,數字化以后的文字、圖形、圖像等信息與其本身一樣,都被認為是作品,那么,認定微博內容為作品就沒什么障礙了。

    三、微博的法律保護意義及方式

    既然微博可以被認為是作品,理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但其處于網絡環境中,又有其自身不同以往作品的特點,故而權利內容與其他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差異。

    傳統文字作品,諸如書籍、報刊等,其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出售得以實現,如圖書作者通過將圖書的版權賣給出版商,進而印刷出版,消費者付出價款獲得紙質書籍,從而使權利人取得商業利益。即使是數字化的圖書,也是通過權利人授權網絡中的用戶,用戶付費閱讀的方式實現商業價值的。(雖然網絡盜版較之紙質出版更加嚴重,但并沒有對其商業模式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即作者創作,用戶付費閱讀的模式)

    我國2001年修改的《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了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這是微博作為網絡環境中的作品最重要的權利形式之一。以信息網絡傳播的微博作品,與其他文字作品同樣蘊含了作者的智慧和思想,區別僅是篇幅長短。但是,僅僅認為對微博的保護就是保護其內容,顯然是不恰當的。"任何作品的內容,無論是反映哪一事實現象,都是作者思想觀念的集中反映。如果賦予作者對其思想的壟斷權,勢必會禁錮人類文化的發展,阻礙作品的廣泛傳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指出:"版權保護的不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的表現形式。"

    微博作為一種很簡短的表現方式,一方面表達出原創者的思想,另一方面通過對所表達思想的高度概括、提煉,以極為精煉的方式(在短短140個字以內)呈現出作品的內容來,可以說,這種簡單、概括的方式正體現了微博傳播方式的獨特,而這種獨特本身體現在它的表現形式上,而非其中蘊含的實際內涵,因為從內涵的角度來看,由于篇幅限制,其與傳統的文字作品在表達的廣度和深度上肯定會存在差距。

    因此,筆者認為,對微博的保護是保護其在網絡傳播中,以特定形式展現給受眾的這種表現方式,即特定的微博創作者,通過創作一條140個字以內的微博,向不特定的公眾傳播的方式。對其最基本的保護,應當是在轉載其微博時注明作者的姓名,尤其是在未直接轉發作者原始微博(因為直接轉發會顯示原作者的姓名)的情況下,應當標明原作者以保護其合法權利。

    由于微博的興起才短短數年,對其是否應納入著作法的保護以及具體的保護方式還存在不少爭議,有待我們進一步地研究。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http:///view/1567099.htm,最后訪問時間:2012年11月20日

    [2]吳漢東.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第8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關于SAP花34億美金收購SuccessFactor,以及甲骨文花費19億美金收購Taleo的討論已經很多了。實際上,通過這些收購,SAP和甲骨文加強了他們對云計算技術的支持。但是我想要知道,過幾年后,這些是否還重要呢。因為很明顯的,盡管SAP和甲骨文嘗試通過云技術來增強他們的產品與服務,但那太晚了!為什么?一言以蔽之,ERP(企業資源計劃)軟件,即將終結。

    沒錯,ERP的生存期已經屈指可數了。由于高速發展的云技術的推廣,人們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我所指的轉變就是從20世紀開始以產品為基礎的“一次性購買”經濟模式正在向21世紀以服務為基礎持續發生客戶關系的“訂購型”經濟模式轉變。

    想一想,你很有可能就是這一爆炸性成長消費群體中的一員,例如通過Pandora或Spotify來訂購音樂;你也可能是那些采用Netflix觀看你喜歡的電影,而不再租借某張DVD;或者,你也可能是高速增長的、享受Zipcar租車服務的一員,拒絕擁有汽車,而只愿意短期租用;又或者,你也加入到人數不斷擴大的、反對購買軟硬件這一群體中,成為只愿意從云上租用應用和服務的一員。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和文化,我們正在放棄擁有那些有形的商品,相反,去成為享用某種服務的一員,例如聽聽音樂、開開車、看看電影或者與同事聊聊天。

    很顯然,這種文化的轉變對于業務模式的影響是深遠的。為什么?成功不再是簡單地統計你賣了多少件商品,而是有多少客戶持續地使用你提供的某項服務,并且你怎樣能把這種持續的客戶關系轉化成收入。

    當今,訂購型經濟由眾多的技術革新所推動,包括通訊、媒介、科技、消費服務,以及很多上億元規模的行業,這些促使訂購收入模式迅速繁榮發展。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還有很多創新性公司采用訂購商業模式,徹底地變革了他們所在的行業,包括、Box、Tata、VNU傳媒和Zendesk等等。

    當然,并不僅僅是那些新興公司倡導這種訂購模式。更能夠衡量這一變革的標志是某些傳統產品型公司的轉變,例如戴爾,正在加速其自身服務模式的再造。戴爾意識到銷售低利潤的硬件,如果與提供服務相比較,幾乎看不到前途。因此,據Michael Dell介紹,戴爾公司已經收購了幾家服務公司,重新把精力放在“關注產品價值,而非產品成本”上。這一舉措很奏效。Michael Dell在最近的投資人電話會議上指出:“這是全新的戴爾。在第三財季中,我們的企業解決方案和商業服務部門的業務收入增長了8%,達到了創紀錄的47億美金。”

    其實,戴爾只是向服務模式轉型過程中的、眾多行業中的大企業之一。根據最新的Gartner報告,“到2015年,全球2000家經營非數字化媒體產品業務公司中的35%,將通過訂購型服務的收益模式,保持每年收入增長5%~10%的速度。”

    為什么說這些都是ERP終結的信號?因為由SAP、甲骨文等公司所提供的、僵化的ERP系統都是針對20世紀大生產時代的產品,而并非針對以服務為基礎的21世紀。因為當初ERP開發的目的就是用來追蹤流水線上的產品,而不是追蹤客戶在不同時段所享受的服務。這些訂購型業務模式在采用傳統技術時,勢必不斷地掙扎,受困于很多基本問題,比如:

    目標客戶是誰?

    如果問一問SAP或者甲骨文,你在任何一個時間點,究竟有多少活躍的客戶?其答案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定單、客戶還是產品?是的,如果問一問ERP,你的企業實現了多少擴展銷售,或者去年有多少客戶續約?你得到的答案只是一片空白。ERP當然不是用來管理以客戶為中心的交易。在訂購型經濟中,除非你能夠把客戶關系變成收入,否則只能是死路一條。

    如何按照所希望的方式給服務定價?

    訂購型服務定價模式多種多樣,包括簡單的月付費模式、基于用量的收費模式或者一次性收費。不幸的是,ERP系統強迫客戶做很多毫無意義的工作,來保證價格的正確,比如會被迫為一年中的每個月都采用不同的產品編碼,類似于“服務產品SKU(二月)”、“服務產品SKU(三月)”等等。而且簡單成本相加的方式并不適用于服務業務。企業客戶所需要的是簡單的A-B定價模式,以測試客戶對于某項新業務的喜好程度。然而,在ERP中簡單的修改定價,也需要花費幾個星期。

    “續約”按鈕在哪里?

    訂購業務的宗旨就在于不斷變化中的客戶生命周期,包括簽約、升級、附加服務,以及續約服務。ERP系統的核心就是只能給你提供一個“購買”按鈕,實現最終交易跟蹤,卻缺乏能夠用來處理客戶生命周期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為什么我不能賣給所有人?

    訂購模式的企業,例如Salesforce和Box,發現他們可以成功地把服務銷售給從個人用戶到大型的企業用戶。他們需要很多工具來管理業務,如B2C世界中如何應對海量重復發生的付款交易、B2B交易中如何管理復雜的發票及合同。這些工具需要管理那些來自不同渠道的客戶,例如網絡自助服務、移動設備、直銷或渠道銷售,甚至通過Facebook獲取的客戶。舊有的企業技術適用選擇這個或那個,而你真正需要的卻是有能力管理各種渠道銷售。

    我的財務狀況如何?

    訂購模式企業的生存取決于他們如何評估管理,包括如何評估管理訂購、賬單、現金流和收入等相互制約關系的能力。不幸的是,這些數據各自存在于不同的軟件環境中。訂購數據在CRM系統中,分類帳和現金流在財務和ERP系統中,銷售收入則經常通過系列復雜的電算表來計算。要想統籌協調這些數據,還是自求多福吧!

    正是由于以上這些原因,ERP的日子屈指可數了。訂購模式經濟需要具有評估、變現客戶關系能力的全新軟件。要想在這一新經濟市場中獲勝,企業必須掙脫ERP的禁錮,進入全新的世界,否則只能葬身于風險中。

    注:本文作者為Zuora公司的創始人和CEO,他曾經在Salesforce公司擔任首席戰略官及首席營銷官

    反對觀點:

    SAP執行董事會成員

    技術及平臺產品負責人史維學:

    ERP會消亡的觀點在我看來是荒謬的。我認為ERP會繼續存在下去,E是Enterprise(企業),R是Resource(資源),P是Planning(規劃),只要有企業、有資源、有規劃,就會有ERP。只要ERP代表的這三個詞繼續存在,那就一定需要ERP。當然,ERP也在不斷經歷重新思考、自我更新以及再發明、再創造的過程,不斷地推進ERP發展,這項工作也是由SAP在引領,就像SAP最早去把ERP做成功一樣。

    如果看一下生活當中所有偉大的體系、偉大的事物,會發現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可以不斷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比方說,北京既是一個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化城市。

    天心天思軟件有限公司技術產品總監郭三銘:

    此文章中所述,盡是ERP客戶們面臨產業變革時面對的難題,但是并不能以此來表示ERP毫無價值。

    你可以批評說,過去的ERP在數據集中之后,發揮出來的效益不是很突出,也可以說針對數據處理的結果方向還有更大改進的空間。但是你不能否決,數據集中絕對是所有信息化/管理化的第一步,而這正是ERP最大的價值。

    第9篇:商業模式基本問題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企業;融資

    1.做好微小企業融資對我國經濟盡快走出金融危機影響有著獨特作用

    “微小企業”區別于中小企業,按照銀監會的關注,中國的小企業一般是指營業額在3000萬元以下、人數100人以下的企業。全國共計6000萬左右的微小企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0% 以上,提供了75%左右的就業機會,并且創造了5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微小企業不僅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我國經濟中最活躍,最有生機的力量,對我國經濟盡快走出金融危機影響有著獨特作用,是推動我國微觀經濟全面復蘇和宏觀經濟進一步趨好的基礎力量。

    微小企業的發展,是我們克服金融危機影響,推動產業結構實現升級的基礎。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經濟結構的不合理表現的更加突出,而微小企業往往是結構調整的先導。這主要得益于它的突出優勢,一是由于微小企業面臨交易規模小、次數多,交易成本大等易受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風險,激勵它們有較大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動力。同時,它們創新成本相對較低,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基礎。二是微小企業的通過強化市場的競爭程度而不斷提高著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微小企業的大量發展強化了社會收入的均等化趨勢,促進了社會分配制度的進一步優化。四是微小企業的大量發展彌補了大中型企業產品種類單調的缺陷,使商品種類和特色更加豐富,滿足了不同層次人們的消費需求,在促進了消費結構合理化的同時,也影響著經濟結構的調整。

    同時,微小企業的發展,也是發展和穩定宏觀經濟,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復蘇的基本力量。我國要盡快走出金融危機的影響,離不開微小企業的發展。其次,微小企業通過分散整個社會總資本而促進經濟增長。再次,微小企業的發展,是克服金融危機影響,恢復我國出口增長的基本力量。最后微小企業是穩定物價水平,減輕金融危機的沖擊的重要力量。

    微小企業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融資難。我國要很快走出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高速健康的經濟增長,需要微小企業有更好更快的發展。解決微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要進一步強化對微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版圖中的戰略地位和獨特優勢的認識,強化政府責任,改善微小企業融資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商業可持續原則,探索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突破技術瓶頸,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實現銀企雙贏,促進經濟發展。

    2.銀行信貸是解決微小企業融資的基本途徑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經指出,目前眾多的融資工具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銀行貸款。這一判斷,既基于微小企業的基本特點,又立足于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現狀,也是金融危機背景下富有效率的選擇,為現有環境下解決微小企業融資指明了方向。分析如下:

    微小企業規模小,機構簡單,經營靈活,且無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從資金需求方面看,微小企業往往需求的不是長期資金,而是流動資金。在資本市場融資流動資金,成本大,收益小,是銀行貸款成為一個低成本的理性選擇。由于微小企業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差,往往需要的是一種可靠的,大量的,持續的資金供給,這種特點的金融產品只有通過銀行貸款才能獲得,而民間融資的不可靠性,地下活動偏好性,資金來源有限性,遠遠滿足不了微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從微小企業的信息特點看,微小企業的各方面信息不具有“公開性”,與要求公開信息的債權股票融資相比,銀行的私募性質正好滿足了微小企業對自身信息的保密性要求。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對微小企業而言,銀行信貸是其主流選擇。

    從長期發展角度看,微小企業貸款和其他貸款一樣屬于商業銀行的常規產品。它既非慈善事業,也不是一種短期財務援助,它是商業銀行的一項盈利資產。就銀行而言,在對微小企業貸款中,有獲得成長的巨大空間。面對國內和外資金融機構的雙重競爭壓力,商業銀行必須創新商業生態,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關注微小企業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同時通過微小企業信貸業務創新,優化貸款結構,在避免貸款過于向大客戶集中的風險的同時,又能使銀行的閑置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增加銀行的收益。同時微小企業信貸是迄今為止大多數銀行尚未開展的金融服務,充分開發微小企業信貸市場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可有效擴大銀行的市場份額、鞏固市場地位,并通過交叉銷售,在吸納存款上爭取更多微小企業的支持,以此建立長期穩定的銀企合作關系。

    金融危機以來,政府和社會更加關注微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出臺了許多對微小企業貸款的支持和引導政策,但今年一季度的信貸流向明顯表明銀行在實際信貸過程中的不同選擇由此,認真分析銀行微小企業信貸的商業收益便顯得尤為重要。國際上從事微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實踐表明,微小企業銀行貸款的償付率超過了98%,在部分轉型國家更是高達99.8%,貸款逾期率為1%-3%,貸款核銷率小于0.3%。孟加拉鄉村銀行為成千上萬的窮人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務,在貸款不需要擔保的情況下,保持99%的還款率,始終盈利,其總裁尤努斯教授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些充分說明了微小企業貸款的優良性,銀行信貸不同選擇主要是存在著技術瓶頸和其他體制機制問題。

    3.微小企業信貸的技術瓶頸是信息不對稱

    在微小企業信貸中,信息不對稱是其主要問題。與銀行相比,微小企業占有信息優勢,掌握著更多、更真實的企業內部信息,而銀行了解微小企業信息渠道有限,處于弱勢,集中表現在對包括微小企業經營能力和企業本身信息的不對稱。處于信息劣勢的銀行,為消除信息不對稱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只能根據所掌握的中小企業總體的平均信息來設定貸款條件,而不是根據個體的風險程度來確定,由此“逆向選擇”和 “道德風險”同時存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久久成人午夜电影mp4|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www|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成人久久久久久|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综合乱码精品成人网|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 成人在线色视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青青草成人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