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生悟語經(jīng)典短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運用修辭
劉勰在《文心雕龍?征圣》中曾言:“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采。鑒懸日月,辭富山海。”平時大家經(jīng)常接觸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便是劉勰所言的“辭富山海”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我們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在文章結尾的營造上便擁有了一把利器。
1.比喻。如《媽媽的駝背》的文尾:
母親的駝背呦,是搖籃,哺育我們成長;是拱橋,引導我們走出山溝;是篷船,渡我們到彼岸。媽媽的駝背,母性的圖騰,不朽的豐碑!
該文段使用了比喻和排比。“母親的駝背”是“搖籃”,是“拱橋”,又是“篷船”,3個比喻形象生動,將一個心酸而沉痛的現(xiàn)實,以一種充滿感念與褒贊的方式噴薄而出,文段不斷反復著“母親”“駝背”,在字里行間中,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2.排比。如《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文尾:
失落時,掬一捧清泉,去蕩滌胸懷;困惑時,挽一縷清風,去喚醒理智;迷茫時,擷一點星光,去裝扮心靈;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是這樣。
該文段運用了排比,又綜合運用了抑揚結合的手法。透過形象的筆調(diào),“理趣”的精妙便顯露無遺。
3.引用。如《故鄉(xiāng)》的文尾: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漂泊的人是沒有故鄉(xiāng)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個個歡樂或痛苦的驛站。”可是,我是有故鄉(xiāng)的,牽掛著我、愛著我、等我回家的人在哪里,哪里便是故鄉(xiāng)。
該文段引用了名言佳句,為文章深刻的思想,作了有效的鋪墊,讓讀者體會了一份別樣的“故鄉(xiāng)情”:人情在哪里,故鄉(xiāng)便在哪里。
透過實例,細心的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要想在文尾處恰當?shù)剡\用修辭,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首先,要學會聯(lián)想,如上例中,“母親的駝背”與“豐碑”的聯(lián)想。唯有合理精妙地聯(lián)想,方能鏤刻出一條充滿魅力的“豹尾”;其次,要學會有層次的表達,情感往往有著層次性與漸進性,因而,在實際運用修辭時,要理清情感的輕重深淺,由實漸虛,逐步升華。
二、營造結構
1.首尾呼應。如《讀書改變了我》一文,開頭:“淺薄輕狂,妄自尊大。這就是15歲以前的我。直到后來與書為伴,與古人相遇,才改變了我。”結尾:“以古人為鏡,可完善自我;讀圣賢經(jīng)典,可明白得失。古人之思為人之百態(tài),與古人交,夫復何求?”
就結構章法而言,該文運用了“首尾呼應”的技法。文句文白相間,短句密集排布,一股深厚的書卷氣息拂面而來。同時,也深深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讀書可以改變自我”。分析至此,“理趣”的獨有美麗,便顯得分外耀眼。
2.諧趣生輝。
一條街上,同時有三家裁縫店。一個裁縫在門前掛出一塊招牌:“紐約城里最好的裁縫!”另一個裁縫也連忙寫了一塊招牌:“全美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個裁縫很是著急。兒子放學回來,告訴他不妨寫上這樣幾個字。果然,這個裁縫從此生意興隆。
原來,第三塊招牌上寫的是:“本街最好的裁縫!”
為何這則故事能夠吸引人,并最終讓人會心一笑呢?究其原因,莫過于結尾的精妙。該文段結尾設置得出人意料,使讀者收獲了一份恍然大悟的欣悅,同時也將一份感動深深地植進內(nèi)心。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欣賞身邊的文化,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2)弘揚民族文化。
2.知識和能力:欣賞歌詞能力的培養(yǎng)。
3.過程與方法:體驗品味語言、捕捉意象、體會意境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歌詞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朗讀品味法、問題討論法
五、學法指導:抓關鍵字句運用聯(lián)想、想象品味意境
六、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七、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周杰倫嗎?喜歡什么?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讓經(jīng)典成為流行,讓流行成為經(jīng)典的,由周杰倫演唱,臺灣著名詞作者方文山作詞的《東風破》。讓我們運用語文的知識來欣賞身邊的流行文化,更深地感受身邊的生活。同時也為第一單元的詩歌學習做好鋪墊。
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活得非常接近大自然天性,高興了就唱,不高興也唱。中國最早的詩歌不是四平八穩(wěn)寫在紙上的,而是唱出來的,飛流直下三千尺般地跌宕起伏,珠玉落銀盤似地清脆響亮。
(二)第一環(huán)節(jié)――“讀”(語速、節(jié)奏、輕重音)
①請一位同學用一句話概括歌詞內(nèi)容。(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別多年的故鄉(xiāng),良久佇立在墻面班駁的老屋前,頭腦里兒時美好的往事歷歷在目。)
②感覺這首歌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調(diào)子是(惆悵、悔恨、傷心、落寞、孤寂、懷念交融的復雜而朦朧的味道。)概括得很好,本詩總體上表現(xiàn)出一種東方詩歌的特有感傷美的情韻。
③帶著這種感情基調(diào)朗誦、歌唱這首歌詞。(一般來說,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讀,而憂傷凄苦的感情適合于緩讀。注意節(jié)奏、輕重音)
(三)第二環(huán)節(jié)――“品”(意象、語言、意境)
詩歌不僅要讀,還要品。品味詩歌要從意象入手,一般認為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意象是品詩的鑰匙。意象,簡而言之,就是景與情的結合。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現(xiàn)在請同學們于下列歌詞詞中出現(xiàn)的一個意象(燭火、圓月、酒、琵琶、楓葉、古道),挑一個歌詞中你最喜歡的,說說為什么喜歡?
1.“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輪圓月往往會勾起人們無盡的思念之情。南朝民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的都是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天上月圓人難再圓,卻要時時擔起那份千古不化的感傷,無語話凄涼!這年年依舊的冰冷月光,哀婉依舊,千回百轉(zhuǎn),這千年不變的月光從古時照到了今夜,凄清長夜,映照著孤寒清瘦的背影,搖曳的身影是一種刺骨的寂寞。
2.“燭火”――運用擬人的修辭。把無生命的燭火寫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煩惱,心里很疼而不忍心過嚴責備我,來反襯出游子的徹夜難眠,表達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燭火”的紅,反襯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徹夜難眠,對著微弱的燭火回憶往昔,一幕幕,一樁樁,清醒到天明。
3.“酒”――代表了落寞、憂愁、傷心、思念、憂郁的情感。
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白居易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形象地描繪一個倍受思念的困擾而容顏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4.“古道”――歷來為人們送別親人、友人的必經(jīng)之地,因此,它成了人們抒寫離愁常用的意象。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寫的都是離情別緒。
回憶起古道上“溫婉的小手”,如今卻只留下古典的歌聲,表達游子的甜蜜、失落、傷感的情懷。我仿佛看到漫漫荒煙,叢叢蔓草記錄著心情的文字。讓人回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境界。
5.“琵琶”――這個意象在古詩詞中多是訴說怨恨和相思,如杜甫“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晏幾道“琵琶弦上說相思”;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琴聲幽幽,傾訴著你的痛苦,我的憂傷。仿佛是有情的東風,蹉跎了歲月,一如從墻上落下的塊塊印記,而這一切都記錄在“琴聲幽幽”里。千萬年前,是誰鐫一把古琴琵琶,哀怨的彈奏一曲《東風破》,落了一地細碎如珠的樂符,留下綿綿無絕期的幽怨凄婉。那琵琶聲里的哀傷是誰在哭泣?
6.“楓葉”――曾有詞人這么來解釋“愁”字,那就是――“離人心上秋”,秋天原本是豐收的季節(jié),但在離人眼里,卻象征著蕭瑟、肅殺、萬物凋敝的死寂,如《東風破》歌詞中的“楓葉”,在旁人眼里,火紅的楓葉給秋點染了生機,而在離人心中火紅的楓葉只能更令人覺得寒意逼人。《西廂記》長亭送別就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作者也使用了“楓葉”這一意象并著重從色彩角度來突出感情,用一個“染”字突出楓葉紅的原因(那分明是鶯鶯用帶血的淚染紅的),這樣寫,進一步溝通了景與情的關系,一種哀婉、凄苦神傷之情躍然紙上。
小結:以上意象詩歌表達得很美麗,同學們分析的也很感人,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的同學很有文學潛力嘛!
我們也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寫是詩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詩歌通過對這些意象的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怎樣的境界和情調(diào)(意境)?意,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主觀的思想情感與客觀景物之間的有機融合成一個統(tǒng)一體,就是詩歌的意境。孤寂凄清,沉郁憂愁。
下面我們將印象加深一層,要求挑一個你最喜歡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語言加以描述,然后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最后根據(jù)這首詩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
1.漆黑的夜晚,我佇立在窗口,看著一輪明月獨自掛在天際邊,沒有星星的陪伴,再圓的月亮只會更寂寞。它象一面冰冷的鏡子,將逼人的寒光打在我單薄的身上,好冷好痛。這種孤單寂寞凄清的意境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2.楓葉似火,如翩翩的蝴蝶,它們紛飛著,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交織成了一張美麗而痛苦的網(wǎng),我被困其中,拼命掙扎解脫,越來越緊,我無法呼吸。
3.琴聲在耳邊悠悠回響,凌絕凄絕,如泣如訴,一聲聲音律撥動著他憂傷哀怨的心弦。
品味詩歌,還應品味語言。在文學文體中,詩的語言最為凝練,是一切文學語言中最具藝術魅力的語言。詩人們總是在語言上精細琢磨挑選,以期生動形象地抒情狀物,巧妙地表達旨意。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文藝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
討論:你認為哪句最巧妙,為什么?
方法:抓關鍵句――關鍵字詞/修辭/詞語搭配/句式
思路:哪句――關鍵字詞(動詞、形容詞、表示色彩的詞、疊詞)/修辭/詞語搭配/句式――表達效果(字義/句義+所傳達出的情感)
1.“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
最特別的那個字是“瘦”,它特別在與“思念”搭配在一起。說到“瘦”字,讓我聯(lián)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黃花瘦”。思念會讓人消瘦,反復的咀嚼思念也會令思念的內(nèi)容淡薄而消瘦。
形象地描繪一個倍受思念的困擾而容顏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2.“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
最形象的那個字是“偷”,它形象在將一去不復返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具體化了。說到這個“偷”字,讓我聯(lián)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話――“是誰偷了它吧”,說的也是時光的流逝。時光易逝,歲月難再,讓人悵然若失。
而“偷”的本義是什么,“偷”將時間具體化了,這有什么好的表達效果呢?,
“偷”字里頭有一種不知不覺的含義,可以形象表達時間流逝的特點。
“偷”東西的人往往非常迫切想得到那件東西,所以用來說時間,可以深刻表現(xiàn)挽回流逝光陰的渴望。
3.“花開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生短暫,機會難得,卻與之失之交臂的痛苦、悔恨的心情。
是的,人們說,人生短暫如朝露,在陽光灑散之際轉(zhuǎn)瞬而逝;永恒如太陽,日復一日地東升西落。萬物生靈的全過程,對于擁有無窮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間罷了。
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流淌,并努力使它變慢乃至停滯――可誰又能做得到呢?曾經(jīng)當流星劃過星空,我們錯過了許愿;當海浪拍打巖石,我們錯過了祈禱;當你講述故事,我們錯過了聆聽……同學們當機會來臨,請不要錯過。
4.“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運用擬人的修辭。把無生命的燭火寫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煩惱心里很疼而不忍心過嚴責備我,來反襯出游子的徹夜難眠,表達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5.“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
點撥:詩詞講究押韻、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音樂性,再加上詩境的創(chuàng)造的需要,這種種因素使詩詞造語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詞語搭配反常的常見現(xiàn)象。
詞人巧妙的將“離愁”來替代“燈”與“一盞”搭配,一是為了“愁”和“口”押韻,短句長句結合,二也更好地強化了孤單、寂寞、惆悵的意境。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它巧妙在不用“酒”來搭配“一壺”,一是為了“泊”和“喉”押韻,短句長句結合,卻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異地的孤寂。孤枕獨酒難入喉,飲不下的是那浪跡天涯的無邊哀愁。
小結:很好,同學們的回答能捕捉住動詞“偷”和形容詞“瘦”來賞析;能關注修辭、詞語搭配、句式來賞析,并能形成獨特的見解,富有創(chuàng)造性。記得,著名詩人、哲學家周國平在《度一個創(chuàng)造的人生》中說道:決定一種活動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關鍵在于有無靈魂的真正參與。如果你真正陶醉于一片風景,一首詩,一段樂曲的美,如果你對某個問題形成了你獨特的見解,那么你就是在創(chuàng)造。同學們的賞析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活動。
討論二:你認為哪句最富畫面感,為什么?
點撥:這里所說的畫面感,并非用繪畫、雕塑手段,而是借助語言這一媒介。歌詞的創(chuàng)作要給讀者以形象、生動的可感的立體感覺,能調(diào)動讀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感覺器官,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臨其境的可感性。
歌詞語言的可感性具體表現(xiàn)為:
有色彩(注意:非顏色的字,而事物本身有色彩,能使讀者產(chǎn)生顏色的感覺);
有音樂性(疊字/押韻)等方面。
色彩: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調(diào)動語言的色彩感來創(chuàng)造意向。加強詩境的創(chuàng)造。另外,張繼《楓橋夜泊》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雖沒有用表色彩的詞,但因為“月”“霜”“楓”“火”等非顏色的字能讓讀者產(chǎn)生顏色的感覺,也就有了色彩,大量詩作運用無色之色來寫意向,使讀者的視覺有色彩感。
疊字: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一個重復一個的音響,鮮明地暗示出一種單調(diào)和枯燥,而這種單調(diào)枯燥的音樂性恰如其分地傳達了詩人因國破家亡而感到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1.最富畫面感的那一句是“歲月在墻上剝落,看見小時侯”。
從色彩、視覺―――墻壁的斑白、灰暗,表現(xiàn)歲月的流逝,表達游子內(nèi)心的落寞、惆悵。令人仿佛看到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別多年的故鄉(xiāng),良久佇立在墻面班駁的老屋前,頭腦里兒時美好的往事歷歷在目。
2.最富畫面感的那一句是“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從色彩――“楓葉”,在旁人眼里,火紅的楓葉給秋點染了生機,而在離人心中火紅的楓葉只能更令人覺得寒意逼人。“逝者如斯夫”,每年楓葉變色的時候,又經(jīng)歷了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所以“楓葉將故事染色”了。仿佛感受到了在那蕭瑟的秋天,如火的楓葉并沒給漂泊的游子帶來溫馨,卻如冷冷的爝焰,讓人不寒而栗。
3.最富畫面感的那一句是“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從色彩――“燭火”的紅,反襯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徹夜難眠,對著微弱的燭火回憶往昔,一幕幕,一樁樁,清醒到天明。
……
小結:字句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拾擷品味了一番,原來沒讀懂的同學有沒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拇髲卮笪蜓剑磥碇挥杏眯木捉啦拍芷穱L出味道。無論是字、句還是語言的畫面感都是一種惆悵、悔恨、傷心、落寞、孤寂、懷念交融的復雜而朦朧的味道。
(四)三個環(huán)節(jié)――“悟”(意蘊)
大家能不能開動自己睿智的頭腦,用敏感的心去想象凄美言語背后的故事。(60字左右),或許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受,請你說一說,好嗎?
1.想象是一位男子因一個不可抗拒的原因離開了他的家鄉(xiāng),離開了他依依不舍的兒時伙伴。在外的日子苦難孤獨,他想念著故鄉(xiāng)的一切,尤其是他的伙伴。若干年后,返回故土,一切都不復重來而百感交集。
2.想象是一位男子迫于無奈離開了故鄉(xiāng)離開了青梅竹馬的女孩,異地漂泊的日子令他飽受相思之苦,好不容易返鄉(xiāng)時,看見日夜思念的故鄉(xiāng),卻不見心愛女孩的身影,或許她已出嫁了吧。
感悟:是的,人們說,人生短暫如朝露,在陽光灑散之際轉(zhuǎn)瞬而逝;永恒如太陽,日復一日地東升西落。萬物生靈的全過程,對于擁有無窮力量的造物主而言,只是宇宙的一瞬間罷了。
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流淌,并努力使它變慢乃至停滯――可誰又能做得到呢?曾經(jīng)當流星劃過星空,我們錯過了許愿;當海浪拍打巖石,我們錯過了祈禱;當你講述故事,我們錯過了聆聽……同學們,當機會來臨,請不要錯過。
補疑: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詞作者方文山有深厚的古詩詞底蘊。“東風破”原是古琵琶曲,詞作者藉由白居易古詩詞《琵琶行》、《長恨歌》中的意境入歌的想法,讓古詩詞令與現(xiàn)代流行音樂融合,打破現(xiàn)今新詩與歌詞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別經(jīng)營下,歌詞古今交替,更有時空交錯的感覺,《東風破》就是代表這首歌曲的新名詞。
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并非某些不變的無生命的典籍,而是始終處在生成之中的活的有機體,當然,傳統(tǒng)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一代人對人類永恒精神價值的不息追求,凡是不擁有傳統(tǒng)的人,同時也就不擁有創(chuàng)新的憑借和可能。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古詩文的閱讀應顯示這方面的眼光和覺悟,為今后的創(chuàng)新夯實基礎。
(五)總結
語文課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同生們能夠運用課上的知識,來擴展自己欣賞的范圍,從而更好地理解原來不能理解的藝術樣式,更好地欣賞身邊的文化,更深地感受身邊的生活。其實,無論一個人,還是一種藝術的存在,文化積累構成了其血肉,精神內(nèi)涵構成了其靈魂。這也是周杰倫、方文山成功的所在。
趙老師說,今年又是我省實施新課標的第一年,在高考作文方面,與往年相比變化基本沒有,而且也不大可能有,照往年的復習基本可以應對了。
最后半月作文要沖刺
記者:一般來說,作文修養(yǎng)在最后一個月內(nèi)已經(jīng)基本定型。最后時刻考生應有怎樣的準備?
趙老師:首先我認為這個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關鍵看你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應對高考了。如果不太把自己的前途當回事,到現(xiàn)階段了,你可以把作文放棄,到考場上隨便寫就是了。否則,你還得認真準備的,而且一定不會白準備。不到最后那一刻,你不應該有什么“已定型”、“不頂用”等想法與行動的。占半壁江山的作文豈能輕易放棄?
審題訓練
那么,在這最后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高考作文的復習呢?我想,第一應該加強審題訓練。就是有意識地根據(jù)高考作文的有關要求,每天找來三到五個有一定難度的各類材料,進行審題訓練。具體內(nèi)容有三:一是看此材料有幾個中心可確定,自己審準了沒有。二是確定下某個主題后,再想如何圍繞這個中心去組織有關材料,即寫什么,所選材料有無典型性、代表性,能否說明中心。三是如何去寫,如何不落俗套,如何在有關方面出新,超越他人,發(fā)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審題準確永遠是第一位的,它關系到整篇作文的生死。題目最好不要用“×××之談”“×××與×××”之類的。太濫了,影響批卷老師的心情。
積累素材
與此同時,還應該有意識地去積累一定量的素材。比如,看幾個名人成功的事例片段,記一些有哲理性的經(jīng)典語言,了解社會和你身邊最近發(fā)生的一些大事、新聞等,讓你的高考作文充滿最新最鮮的生活氣息。最后一點是,不中斷地閱讀有關的優(yōu)秀文章,讓那優(yōu)美的語言、精巧的開頭、特別的結局、有機的結構等時時出現(xiàn)在你的大腦中,讓你的意識在精美而濃厚的文學因子中不斷地浸泡著,以便到了考場上不至于感到干澀,找不到感覺,無話可談。這有似于比賽前的熱身,作用也是很大的,萬不可忽略。有時真的就可以現(xiàn)炒現(xiàn)賣的。
再一點便是,要做好如果到了考場上,看到較為陌生的作文題時,自己如何去面對的心理準備與對策。
網(wǎng)絡語言可錦上添花
記者:高考作文能不能用網(wǎng)絡語言?
趙老師:按理,高考作文考的是標準的現(xiàn)代漢語的運用能力,不能用那些不規(guī)范的網(wǎng)絡語言的。可是如果某些網(wǎng)絡語言很有新意,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且也較為流行,大眾在交流過程中沒有啥障礙,偶爾用一兩個也無傷大雅的。只是要注意一點,不能滿是火星語、數(shù)字語或是在極為狹小的圈子里使用的語言,特別是聊天時用的那種特別用語,一定得忌諱的。畢竟,這是高考,不是平時的作文或聊天。到時,扣你一分,損失可就大了,更關鍵的是它影響閱卷老師的心理情緒。按規(guī)定,必須是有三年高中教學經(jīng)歷的優(yōu)秀老師方可參加閱卷,剛從大學畢業(yè)的還不能,所以使用“網(wǎng)語”要慎重。如果你的文章是從幽默的角度出發(fā),去增加文章的表現(xiàn)力,那另當別論。
高考作文題提前預測
記者:如何才能提高作文的表現(xiàn)力?
趙老師:好多同學對這一點也很是關心。最好的方式便是多用各類表現(xiàn)手法,如果有時候?qū)Ρ憩F(xiàn)手法的運用,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就多用具體的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比、借代、比擬等,這些較為簡單。句式要多變,不要從開關到結尾就一種陳述句,反問句、設問句、排比句、對偶句,整散句、長短句、單復句等都可交替使用;要多用成語、古詩文,以增加文化氣息,還可以用一些幽默、諷刺有特點的句子,寫出文章的個性來。一句話,手法不要單一了,語言不要死板了,行文要靈活自如。段與段要有關聯(lián),首尾有呼應,全文要有中心。要想做到以上要求,平時就得多寫,多有意識地進行訓練。特別是這十幾天,更重要。
記者:能不能預測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或可能考哪方面的內(nèi)容?
趙老師:哈哈,好多考生和家長都有這種想法,經(jīng)常問我。我想說的是,預測是可以的,準確率是不大的。首先,今年不大可能考漫畫了,再者,材料的難度會有一定的下降,三者,估計還是給某些材料,讓你思考后作文。
參考這些年來的考試情況,我們可以著重從哲理、品德、人生、社會方面去多做些準備。或者說,你就圍繞一個有關“生命”的主題去準備也行。因為任何內(nèi)容都是讓你寫事說理的,這就必然會涉及到人這種生命。天下的理是相同的,事也是相近的,人性更是一樣的,生命是相一的。你能把有關生命之理悟透了,然后遷移到他人他事上,省心也省力。
萬一悟不透也不要怕,到時你可以把這種思考的過程真實而深刻地寫下來,這也是很難得的。一個有關生命的話題,可以應對百個高考作文。但不要大了,空了,泛了。為了深刻就具體到一個人身上談,而這個人最好是個文人,這樣的文章才會更有文學味。因為這畢竟是在考語文。
作文內(nèi)容不能假大空
記者:高考作文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拿高分有技巧嗎?
趙老師:回想一下這些年來指導高考復習時的情況,我認為好多考生在考場作文中,經(jīng)常有下列毛病出現(xiàn):
假大空
文章一開頭,不是歷史長河幾千年,就是中華文化悠久燦爛,就是人類自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如何如何……中間在談論有關問題的時候,常用報紙上那種高高在上的語氣,在那里氣勢洶洶地教訓人,理論一大片一大片的,而觀點卻是些陳詞舊調(diào),一點新鮮感也沒有。好不容易有那么一點內(nèi)容了,還是假的,不真實。這是作文的大忌,千萬不要寫這類文章。特別是開頭一段。
具體方式是,題目要具體生動形象,取材要小,要細,要具體、真實、可感,從生活中入手去選擇曾經(jīng)讓你感動過的東西,從歷史中去找讓你非常感觸大的人物或事件。如寫一只小螞蟻找一群螞蟻的事,寫街頭上一位獨自行走的小姑娘的情態(tài),寫一株風雨中的柳樹,寫一個老奶奶的臉的變化等等。以小見大,借事說理,以真寫情,用實表虛,這幾點應該學會的。現(xiàn)在高考作文中出現(xiàn)了一種八股腔,要注意避免。
觀點簡單浮淺
所論述的觀點非常淺顯,或說好多時候就是在說一種生活常識,不會分析原因,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更不會往廣度深度引擴挖掘,導致了文章如同半盆淺淺的白水,一眼就能看到底。比如談“苦難有時也是一種財富”這一問題,不要一段空洞的理論完后就舉一個事例,再一段理論,再舉一個事例就完結全文。這種結構方式一方面太幼稚,另一方面也無深度。可以從縱橫幾個方面去論證:苦難有時能磨礪人的意志,一定的挫折會讓人驚醒,心靈流血后靈魂會更理智,清楚了自己失敗的原因,就會知道錯在哪里;在苦難面前,有的人倒下了再不起來,有的人因為不愿服輸起來后更加堅強了,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苦難是激發(fā)潛能的一種難得的良方,苦難與成功是一對雙胞胎,難分彼此,相伴相隨……這樣一來,文章就有內(nèi)容了,豐富了,觀點也就能讓人信服了。
總結一點便是,抓住一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一步步深究下去,不斷提問,不斷論述。或往橫的方面,或往縱的方面,或縱橫交錯進行,不能就一個面往返論述。另外,所舉事例最好是一正一反一古一今,多幾個,詳略合理安排,這樣才有說服力。
段落安排不合理
首尾段最多不超過三行,中間段最多不超過七行,全文段落五到七段最佳,字數(shù)900字左右最好。再者,開頭不要用什么題記了,結尾也不要喊什么口號、大話之類的,來一句古詩,或有特點的哲理話最好。當然,如果你有才,寫一首優(yōu)美的小詩也不錯。
生拉硬套
可以借鑒優(yōu)秀作文的某一方面,模仿某一技巧,卻萬不可僵硬地套作。高考作文的中心只能是一個,不能多個混合。文章的重點一定要突出。議論時一般要對事例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