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恩格爾定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文科學生;科學教育,綜合素質;意義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社會全面進步最基本的因素,高科技產品不斷涌入人們的生活,科學素養正在變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能力。當今世界各國大學的講臺上,科學技術教育已經處于首屈一指的地位,未來教育也必然以科學教育為基礎。社會發展客觀上要求人才的培養改變單一型的智能結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然而,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推行狹窄的專業教育,“文科學生永遠搞不清理科學生在干什么,理科學生永遠搞不清醫學院在干什么。”為彌補這些缺陷,對理工科大學生適當加強一些人文課程的教育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人文高校大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漠不關心和科學素養的缺乏,卻還遠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對于我們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放手創造、發現、傳播科技新成果是極為不利的。
一、對文科大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文理滲透,培養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指的是那些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具有一二門專業知識,且知識面較為廣泛,基礎較為扎實,在廣泛領域內具有較強適應性和較高水平,并以自己創造性勞動在改造自然和社會方面作出某種貢獻的人。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必須包括下列幾方面的內容:第一,比較寬厚的基礎知識;第二,相當深厚的專門知識;第三,一般的“前沿”知識,即一般地了解所學學科和相鄰學科的動態、趨勢和重要的科學新成就、新問題;第四,必要的橫向學科知識和學科方法論知識;第五,一般文化知識,雖與所學專業無直接聯系,但有利于擴大眼界,開拓思想,活躍頭腦,提高文化素質的某些知識。
文理滲透,正是高等院校順應現代科學高度綜合發展趨勢的一項培養人才的措施。高等院校有必要適當打破有關學科之間的界限,提倡文理科學生有選擇、有目的地學習對方學科知識,重視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才能培養出既精通技術、又了解社會、適應性強,有創造力的復合型人才。
當然,搞文理滲透并不需要文科學生親自去做物理、化學的實驗或繁瑣的數學計算,但是,他至少要懂得這些實驗和計算的前提、結論和意義。他應該能夠做到如何把一個社會科學的問題化為一個自然科學的問題來討論。英國物理學家斯諾在其著作《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1959年)中評論說:“一位對熱力學第二定律一無所知的人文學者,和一位對莎士比亞著作一無所知的科學家一樣糟糕。”這一論斷對今天的高等教育來說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造力
科學素質的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掌握人文、社會科學和現代自然科學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二是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這兩方面是辯證統一的。科學和科學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與民主和民主精神一起共同支撐著人文精神的全部基礎。忽略了這一點,弘揚人文精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當今時代需要的科學素養強調的是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一個現代知識分子應當既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具有精深的科學素養。實施科學教育,培養和弘揚科學的實事求是、無私無畏的精神,培養科學的批判和辯證精神,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社會科學的發展,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如果我們的文科大學生不熟悉自然科學理論,不能掌握一些必須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那么全面素質教育將成為一句空話。
人文知識注重于形象思維的培養,而自然科學注重于抽象思維的培養。文理交融,打破了各種學科的壁壘,不僅有利于各學科內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對學生的智力訓練有相得益彰之妙。從學生的整個人生的發展來看,既有利于養成他們以科學精神看待人文社會科學的習慣,也有利于他們形成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來反思科學技術發展的批判意識。適當的科學教育為學生的文理貫通、開拓視野提供了先決條件,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有利于人文學科的綜合發展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各種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興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分界變得十分模糊,兩者的融合也日益明顯。兩種科學的相互促進、相互利用不僅成為可能,而且變得十分必要。
一方面,自然科學為社會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自然科學的研究工具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早已廣為人知的有:考古學中利用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的研究成果,來分析和測定文物年代;無線電技術用于文化傳播等。許多自然科學的概念也被社會科學所消化吸收、改造借用,一些文科化的概念也被理科化。以經濟學為例:物理學中的“宏觀”和“微觀”被吸收后,產生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而經濟學中的貧窮程度用恩格爾系數來描述,收入是否平等用基尼系數描述,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GNP度量等等。一些從自然科學中發展起來的綜合性學科,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等,所揭示的系統演化規律,不僅在自然系統中適用,在社會科學中也同樣適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應用于人文科學上研究并且成果迭出的時代里,還死抱傳統研究方法不放的人,和根本不會利用這些新方法的人,是不可能走在社會科學最前沿的。
另一方面,自然科學為社會科學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科學技術對自然界的改造,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看待自身的方式,也給社會科學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相對論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不能孤立地認識一個事物,即離開了A,就不能認識B,從而產生了哲學上的相對性原理;高能物理則使人進一步認識到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唯有激發其內部矛盾。又如過去我們認為生命活動是超脫于一切物質規律的,不能用物理、化學規律來進行研究。但現代分子生物學表明:生命活動是因為遺傳基因的化學作用的結果,這就改變了原來的結論。所有這些,正是自然辯證法中還原論、整體論的研究課題。
科學技術帶來的研究課題并不止于哲學。今天的生物技術、器官移植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已經帶來了大量的有關倫理、道德、法律、社會等問題,這些問題迫切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去解決。不難想象,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人腦研究的深入……將會給社會科學帶來多少研究課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顯然要求研究者具備相應的知識。
4,有利于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
美國芝加哥科學院副院長米勒博士于1989年提出公眾科學素養的三個標準:(1)對科學技術術語和
概念達到基本的了解;(2)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了解;(3)對科學的社會影響達到基本了解。他的這個基本思想一經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國的贊同。
任何人要想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接受一定的科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這種教育包括正規教育中系統的科學教育和通過大眾傳播媒體進行的科普教育。而我國正規教育中普通的科學教育僅限于中小學;在大學的理工科學生也只學習本專業相關的一些科技知識,科普教育更被認為是黃口小兒才需要的。可實際上我國國民的科學素養還比較低。前些年的水變油鬧劇,天價“納米水”、德潤生天價大米等無一不是利用了某些人對科學的無知和崇拜。高校加強科學和科學課程教育,特別是加強人文社科知識分子的科學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提高了的人文知識分子,尤其是記者、編輯、作家等,可以通過自身的影響,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限制、阻止偽科學對民眾造成危害。
二、對文科大學生科學教育的實現途徑
1,課程教學是實現科學教育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學校培育人才最重要的陣地,也是我們實施科學素養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劍橋大學在培養本科生方面,就將經典的和近代的乃至現代的科學知識的研習作為基本要求之一。他們的文學士也照樣學習在我國理工科專業大學生所學的數、理、化、生物課程。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有一批高校陸續開展了文科高等數學課程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少數師范院校還進行了開設化學選修課的嘗試。近年來,按大類招生,學習一兩年后再分專業,這種模式也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出現。北京大學率先于2001年實施的“元培計劃”邁出了第一步,學生進校時只按文理分類,不分專業。2002年北大有13個院系實行按院系招生,3個專業按學科大類招生。2003年不分專業招生,全校組織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資深教授任教,300多門課程涵蓋五大領域: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學生選課時必須涉獵這五大領域。隨后暨南大學也在文學院、醫學院、華文學院等五個學院推行“大平臺”招生。復旦大學從2005年起新生不分專業,共同學習,到三四年級才細分專業。以上的探索與實踐不失為對我國文科大學生實施科學教育的良好開端。
2,邀請專家講學,開設專題講座
科學素養教育的實施、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比較專業化的問題,需要有專門的以科學為職業的人員參與其中。在這方面,我們可以邀請有關專家到學校為教師與學生舉行專題報告,可以在學校周邊的科研院所、工礦企業中聘請在科學技術專業或科普方面有專長的專家參與學校的科學素養教育,和校內的各專業的教師一起組合成專兼職的科學素養教育師資隊伍,定期為學生們開設專題講座。國外各大學都經常性地開設各種講座,邀請校內外有成就的科技專家講學,這方面國內的名牌大學也做得比較到位。雖然有的院校因地理位置等原因,難以聘請到高水平的專家家學者前來講學,但無疑值得朝這方面努力。
3,形成優良傳統,搞好環境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