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描寫黃河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黃河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黃河的詩句

    第1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詩仙李白的《將進酒》中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看出黃河水的雄偉磅礴氣勢。

    可這與我所見的貴德黃河水截然不同。

    貴德的黃河水,并不像電視中那樣渾濁,它清澈見底。雖無那般雄偉氣勢,但也不缺乏神韻。綠如翠玉的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點點金光,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著微微漣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邊一樣。真是美不勝收。在配上遠處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自古描寫黃河詩句很多,如李白的《將進酒》、《贈裴十四》;王之渙的《涼州詞》、《登鸛雀樓》;王維的《使至塞上》等流傳千古的美文佳句。黃河的美。成了 古代文人墨客贊美的對象。

    黃河究竟為何如此清澈優雅呢?

    黃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匯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條河。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這兒發源,她哺育了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第2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②品讀詩歌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②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③通過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教學方法]

    教法:采用三學一反思教學模式

    學法:自學 研學 反思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黃河相關的知識。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激趣(學生看《黃河頌》歌曲視屏,老師導入激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筆揮灑激情贊美過它。可以說,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數不勝數,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背誦的詩句多。時期,詩人光未然向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讓我們共同傾聽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詩人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

    3、寫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詩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隨八路軍將士在黃河兩岸抗擊日寇。雄奇壯麗的山川,英勇抗敵的戰士,強烈的感染了詩人。激動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寫下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傳唱全國,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豪情。

    4、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澎湃 狂瀾 宛轉 哺育 一瀉萬丈

    二、自學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①聽讀:傾聽視屏朗讀,注意節奏與重音。②練讀:反復自由朗讀,讀出氣勢和感情。③賽讀:每組一人參賽,展示個性和風采。

    2、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各題:①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③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三、研學(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后,各組選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學習成果。

    1、朗讀“主體”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里?概括它們的大意。

    2、“繪黃河”的部分由哪個字來統領?詩中是怎么描寫的?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3、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歌頌黃河的?

    四、反思(檢測作業)

    學法提示: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并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出來。

    1、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列問題。①歌詞中“頌黃河”部分反復出現“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2、學完本詩,你有哪些收獲與疑惑,請你列出清單。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識?②你還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當年的隨軍記者,有幸與《黃河頌》的作者光未然面對面,你準備向他提出哪些問題呢?請你擬寫一份采訪提綱。

    五、總結

    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我們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力量!

    六、課外作業

    1、搜集積累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俗語、諺語、成語。

    2、黃河的水源和周圍的植被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請你擬寫一至兩條標語,呼吁社會各界都來打一場新時代的保衛黃河的戰役。

    第3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地理知識與語文知識關系非常密切。學語文也在學地理。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寫在前面”告訴學生語文與地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語文教學中可以學到許多地理知識。

    一、古詩詞中的地形描述

    我國疆域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描述各種地形的名家詩句數不勝數。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寫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寫出了廬山的雄奇秀麗。“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則生動描繪了陰山腳下河套平原的坦蕩遼闊和牛羊肥壯、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觀。“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則寫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嶇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視江如線,對面能說話,相會要一天”道出橫斷山區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種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殼運動的內力作用,也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對流水侵蝕地貌的描繪。

    二、古詩詞中的氣候

    我國的自然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大江南北景觀各異。比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春風”就描述的是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從東南沿海吹來,由于路途遙遠,加之眾多山脈阻隔,使之不能到達我國內陸西北地區。“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則反映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距離海洋較遠而形成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寫出了山地景觀的垂直變化。有時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解釋這種氣候的垂直變化。“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三種降水類型中對對流雨的形象寫照。“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表現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自西向東流,也可解釋海陸間的水循環規律,陸地徑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過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暗含水循環使得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再生和補充。

    三、古詩詞中的水文知識

    我國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L江、黃河、珠江、瀾滄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資源的形成需要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寫這方面的詩句也不少。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即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又可以從中看到瀑布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向我們展示了奔騰不息的長江流經三峽時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我們在體會大江東去,奔流入海,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歲月生,江水應春生”“絕岸愁傾履,輕舟故溯洄”等則展現了錢塘江洶涌澎湃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潮汐能量巨大,若能開發利用必將造福人類。

    四、古詩詞與天體運動

    關于天體運動,古詩詞中也多有體現,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說明地球自轉運動所引起的晝夜更替景象。“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則寫出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物向東,天物向西的視運動。“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詩詞言清四季變化,萬物輪回。“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這首詩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氣特點表現得優美如畫。

    五、古詩詞中的人文地理

    第4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人一出生,嬰兒的聲聲哭啼是否意味著人的一生必定會遇見苦難?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強者,便是在人生道路上遇山登山,遇水涉水;而失敗者,無論山的背后有多大的美景,只是退卻。

    眾所周知的貝多芬,人生路上一路坎坷,熱愛音樂的他,在他靈感鼎盛之時,上帝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可是,他并沒有放棄,他不是用耳朵聆聽音樂,而是用心靈感受音符。他,一個音一個音去創作,一個符一個符去描寫,他失去了音樂家不可缺失的部分,卻擁有無限的音樂靈感,正應了那一句話: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樂圣”貝多芬面對困難不屈不撓,他的一生苦難也正決定了他在樂壇的地位,他永遠是音樂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像貝多芬這樣的人不是小部分。“詩仙”李白學富五車,一心想為國家效力,可是卻屢遭排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詩句足以表明李白政治生涯的灰暗前景。在不受重用的情況之下,他還是發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誓言,這樣的他,沒有成為一朝大臣,卻成為了詩仙,這無疑是對他戰勝困難的褒獎。

    夏志強的《狼道》中寫道:狼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認準一個目標,就絕不放棄。貝多芬喜愛音樂,又何曾因為困難放棄音樂呢?比爾?蓋茨說過:“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而不是逃避它。”這正是一個成功者在告訴后來人不要害怕環境有多惡劣,不要怨恨別人,想成功,必須由自己創造人生。

    命運對每個人都是不公平的,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命運的好壞,卻可以選擇對待命運的態度。生活不相信眼淚,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總是充滿苦難與挫折,有人感嘆命運不公,怨天尤人;有人扼住命運的咽喉,柳暗花明。能否戰勝困難,便是強者與失敗者的區別。

    第5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一、巧妙結合歷史知識講好地理

    1 借助歷史地圖。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維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地圖是“用線條描繪的歷史,用符號勾勒的現實”,如果不承載歷史,它就是一張白紙,有了歷史就有了靈魂。

    借助歷史地圖可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地理教學中,選用歷史地圖,充分發揮其有血有肉、有情節有人物的特點,設計有情有味的讀圖活動。如講“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時,如果只是枯燥地講述各行政區的位置和名稱,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通過展示“中國政區圖”和“中國工農示意圖”,與學生一起“重走路”,讓學生說出所經過的省區,教師有重點地描述當時此地發生的歷史事件,學生在想象和感動中學習了知識,大大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激發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

    2 精講歷史故事。

    課堂教學中穿插歷史故事,之所以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因為這種聯系可以使學生有茅塞頓開之感。如講“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季風”時,可聯系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故事加以理解。當時在沒有現代機械動力的條件下,如此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并且最遠到達非洲東部海岸和紅海沿岸,如果不是巧用本地區季風在不同季節風向有顯著變化這一氣候特點,要完成如此壯舉是不可想象的。通過講歷史故事不僅可突破難點,同時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3 滲透歷史知識。

    地理教材本身充滿愛國主義情愫,其中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描述,時時激起學生的愛國、愛鄉之情,地理教學中,適時穿插古代先民的輝煌業績,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夏朝的有關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記錄;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通過精選相關歷史知識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可加深理解和鞏固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鄉之情。

    4 注重地史結合。

    近幾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命題,其綜合性特點更加突出。因此,培養學生將學科知識重組、整合,使知識、認識和方法相互交融,形成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如講“我國現在交通發展快速和重要性”時,中國古代交通的發展歷史都可成為榜樣。如漢代通向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陸上和水上),唐朝的中外交通,它們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至今不衰。

    二、地理教學中古詩詞的滲透

    古詩詞篇幅短小、文辭優美、內容健康、瑯瑯上口,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結晶。地理課堂中恰當地使用古詩詞,可以提高課堂情趣。詩詞中有大量描寫祖國自然風光、壯麗河山、風土人情、文化特色的千古名句,這些都可為豐富地理教學提供載體。一些詩詞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現象、成因,內容豐富、記述翔實,可為地理教學提供真實的背景材料,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

    1 巧用古詩詞,進行地名教學。

    地名教學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頗感痛苦,記憶起來也負擔沉重。如果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將事半功倍。如在學習“我國的地理位置”時可用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中的滄海是指渤海。學習“我國的行政區劃”時,可以提示學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蜀指四川。進行“地形”教學時可以復習名句“敕勒川,陰山下”或王昌齡《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來記憶陰山。學習“我國的河流和湖泊”時,復習劉禹錫《望洞庭》中“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記憶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2 分析古詩詞,學習地理環境。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河壯美,因此產生了一些描述地形地貌特征的優美詞句。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了內蒙古高原的地勢坦蕩;李白《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展現了廬山的相對高度;李白《早發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暗含我國第二、第三級階梯的落差之大。古詩詞中還有大量描寫天氣、氣候及其變化的詩句。如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刻畫了鋒面雨的特征。

    3 對比古詩詞,掌握區域特征

    長江和黃河是祖國的母親河,對比古典詩詞中對長江與黃河的描述,可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充滿節奏感,便于理解二者的區域差異,學習效果十分突出。古詩中直接描寫長江的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直接描寫黃河的有劉禹錫的“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白天涯”。借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詩句,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與記憶黃河的源頭和注入的海洋。

    第6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什么是詩眼呢?吳大受《詩筏》云:“詩有眼,猶弈有眼也。”“煉字如壁龍點睛,鱗甲飛動,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劉坡公《學詩百法》:“作詩點眼,猶之畫龍點睛。詩無眼則佳處不見,龍無睛則神采皆失。”這里的詩眼,就是煉字,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

    就詩歌而言,詩眼可能有下面三種情況:(一)全首詩的詩眼,即體現全詩主旨或情感的最精采的詞;(二)一句詩的詩眼,即一句詩中最精采、最能表現詩的境界或情感的詞;(三)不是所有的詩都有詩眼,有的詩有詩眼,而有的詩沒有詩眼,詩的情感體現在全詩詞的組合上。

    如何鑒賞詩句的詩眼呢?鑒賞詩句詩眼的方法大致有四。

    (一)最能突出詩句的境界的詞就是詩眼。

    所謂境界,如王國維所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人間詞話》)王國維對宋祁《木蘭花》詞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句評點:“著一‘鬧’字,境界全出。”從境界來看,這個“鬧”字應是這句的詩眼。一個“鬧”字,寫出春意盎然、生氣蓬勃的境界:那高高低低、遠遠近近的杏花,爭相綻放,火紅而熱烈;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爭相逗趣,仿佛那嗡嗡之聲、和鳴之音能聽到似的。

    又如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蒸”和“撼”,就是這兩句的詩眼,一是描寫出煙波浩渺、氣象萬千、湖浪壯闊的洞庭湖之境界,二是寫出詩人鑒賞大湖時開闊豁達、奔放震撼的胸襟之境界。

    《過香積寺》第三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香松”兩句中的詩眼,從境界看,分別是“咽”和“冷”。“咽”、“冷”形象地顯示出山中幽靜、清冷的境界: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而幽咽之聲,顯示山林的清幽;日色照在青松上,顯現青蒼而疏淡之色,襯托樹林的恬雅。

    (二)能突出詩題目的詞就是詩眼。如: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題目是“早梅”,詩中的“一”能體現“早”。從題目考慮,作者用“萬木凍欲折”“前村深雪里”來反襯梅花“一枝開”:皚皚白雪厚厚地蓋著大地,許多樹木凍斷了,只有那孤獨的梅根暖氣獨自升騰,一枝梅花迎雪開放,隨風送了縷縷幽香;接著采用正襯:遠處飛禽也悄悄來窺視這朵白梅。所以,“一”字突出了梅花開得早,就是詩眼。

    (三)能集中體現了全詩的情感的詞就是詩眼。如: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句用了擬人手法,“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是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關鍵詞,故“怨”字是這首詩的詩眼。

    為什么會“怨”呢?一是環境的孤苦。這座孤城遠在黃河之上,高高的似乎與白云相連,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山,見不到青青的楊柳,看不到勃勃的生機,送別故人也沒有楊柳折枝。二是士兵孤苦。有家難回,音訊難通,只能與白云、孤城、山嵐相伴,只能吹吹羌笛,發出嗚嗚怨恨之音。三是感受不到朝廷的關愛。守在邊遠之地,見不到朝廷對這里關懷撫慰之意,此為“春風不度玉門關”另一深層含義。可見“怨”字是全詩情感最集中的詞,也就是詩眼。

    (四)能體現全詩主旨的詞就是詩眼。例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詞呢?應該是“漲”字。從題目看,夜雨寄北,“漲”字最能體現“夜雨”。

    從全詩主旨看,這首詩是對親人思念自己的回答,更是自己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而這個“漲”字,正能表達這一主旨:巴山這一帶下了夜雨,雨下得很大,秋池也漲滿了,難以回去,什么時候雨停,不得而知,你問的歸期,只能說“未有期”;再說,巴山夜雨大,家鄉是否也夜雨大呢?如果也像這樣下著大雨,這實在令人擔憂,這更增加對親人的思念。詩人期盼著見面“共剪西窗燭”,更期盼在見面之時話一話“巴山夜雨時”,因為那是一個不平靜的雨夜啊!這個“漲”字包含豐富的內涵,體現了主旨,豈不是詩眼?

    當然,上述四種方法,可以綜合使用。

    有的詩既有全詩的詩眼,也有每句詩的詩眼,全詩的詩眼統領全詩,統領每句詩的詩眼。例如:

    宮詞 薛 逢

    十二樓中盡曉妝,

    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冷,

    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

    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

    袍袴宮人掃御床。

    這首詩全詩的詩眼是“望”字。用“望”字統領全詩,下面幾聯寫的是望而不來的感受。

    首聯寫宮女在樓中很早就妝扮好,像盼望仙人那樣盼望君王的到來,望眼欲穿。頷聯兩句各有其詩眼,分別為“冷”、“長”二字。宮門上的金獸形的門環被緊鎖著,“連環冷”,寂靜而冷清,足見其凄冷;銅龍滴水以計時,“晝漏長”,孤獨而漫長,足見其難耐。“冷”“長”二字,寫出了宮女的凄冷、孤獨、難耐的心境,那是因為君王不來。因君王不來,才“望”君王。

    頸聯兩句的詩眼分別是“還”、“更”。“還”“更”字寫出了這樣境界:宮女“云髻罷梳”,但依舊對照鏡子看哪一處還不令人滿意,怕自己的妝扮、容貌不如別的宮女;為了君王的到來,羅衣大概換了幾次,都不滿意,這次沒換前,就在其上增加香氣,希望能引起君王的寵幸。這一切動作都是為了“望君王”到來。

    尾聯兩句的詩眼分別是“窺”、“掃”。“遙窺”,遠遠的偷偷地看,想看又怕的心理。為什么?因為望君王寵幸,故想看;因為是“正殿”,不許看,故窺看。看到了什么?“袍袴宮人”在“掃”御床。看來,君王又不來了,望眼欲穿,卻大失所望,心又一次冷了。

    整首詩由”望”字起筆,寫環境的凄冷、時間的漫長,這是“望”的起因,也是望而不來的結果;接著寫“還對鏡”“更添香”的精心妝扮,是為了“望”到君王時所作的精心準備;最后寫窺看后發現君王不會來了,大失所望,與頸聯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全詩由盼望到失望,寫盡了宮中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時光。她們是君王的犧牲品。可見,“望”字統領“冷”“長”“還”、“更”“窺”、“掃”等字。

    五言律詩也有一字統領全詩。例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詩眼是“好”字。一是暗扣詩的題目“喜雨”的“喜”,二是統領全詩。全詩圍繞“好”字展開:一好雨“知時節”,當春發生,春天正需要雨水,恰好春雨來了;二好它悄悄而來,滋潤萬物細細無聲;三好夜里下不停,下得充足、透徹;四好天曉時花朵帶濕而怒放,錦官城花朵重重,花且如此,禾苗生長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統領各句的詩眼:知、生、潛、潤、俱、獨、濕、重。

    詩眼在詩中的位置,古人認為七言詩句在第五字,五言詩在第三字。這一判斷反映了一般的規律,如“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漲”字,“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怨”字,“望仙樓上望君王”的“望”字,都是七言詩的第五字;“昨夜一枝開”的“一”字,王維的《過香積寺》第三聯的“咽”、“冷”二字,都是五言詩句的第三字。但是古人這種說法也不盡然,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三句詩的詩眼都是最后一字。又如黃庭堅的“高蟬正用一枝鳴”詩眼是“用”字,詩中的第四字。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好”字是第一個字。

    詩眼,從詞性來說,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也可以是副詞或數詞。不再列舉。

    推敲詩眼,也可采用戴帽法,就是用一些近義詞更換來比較優劣。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譬人急買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試之,必有個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則詩眼靡不工矣。”煉詞之法,的確可以采用戴帽之法,這樣可以比較優劣。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采用戴帽法,初用“到”,繼而用“過”、“入”、“滿”,凡如是十許字,最后定“綠”字。

    第7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1 空間描寫場面調度的靈活性,可以使意境鮮明可感

    詩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與境、情與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我們知道“境”主要是依靠語言來表現的,詩歌所描寫的空間也是這樣,恰當地運用空間描寫就可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間描寫場面調度的靈活性,能使詩歌畫面鮮明、生動,多個空間描寫場面的貫穿,更能完整地增強意境的藝術效果。

    《陌上桑》是漢代的一首樂府敘事詩,我們看第一段描寫羅敷的驚人美貌:“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作者沒有正面描寫羅敷,而是從她生活的環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發式及所著的衣服、旁觀者見到羅敷時的神態舉止等幾個別開生面的場面落墨,每個場面又完整地貫穿起來塑造出羅敷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一個容貌驚人的“好女”的印象,為下文隨著敘述的展開,到第二部分把這種空間場面調度定格到她與一個使君的對話上,從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鋪墊。

    我們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語文試卷,其中有這樣一道題材雖然相似相通,意境卻完全不同的詩歌鑒賞題: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

    (1)請說出三人詩句在寫法上的相同點。

    (2)評者認為三人的詩句“司空為優”,請分析“優”在何處。

    這則材料其實是摘選明代謝榛的《四溟詩話》,他在其中曾把唐詩中相似的幾個意境詩句做了比較,也就是上面的四個句子。

    很明顯三位詩人的詩句在寫法上的相同點,謝榛已經歸納出來了“同一機杼”,即是說三位詩人的構思布局相同,內容上都是將自然的景物“黃葉”、“秋”與人之將老“白頭”、“老”關連起來,形成一種對應、類比關系;形式上都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表達出一種“悲秋”、“悲遲暮”、“悲人生短暫”的感傷。

    “司空為優”優在哪里?在原文的后面謝榛還有一句重要的評價“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婉,見乎言表。” 其實,我們更應該在詩句里去比較它們的不同點。“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詩句的意思是:窗外,綿綿秋雨中黃樹枝枯葉黃;窗內一燈如豆,昏黃的燈光照著滿頭白發的老人。詩人把這樣兩幅似乎互不相關的畫面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調動了讀者的想象,讓讀者從“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個特寫鏡頭的組接中,去體會畫面之外的場面。寫景直接客觀,不用“將老”、“已秋”、“……日”、“……時”作提示交代,而將具有“秋”、“老”的特征意義的詞語“黃葉樹”與“白頭人”直接組合在一起,而且用樹之落葉來比喻人之衰老。這里,“黃葉樹”作為環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又加上雨景和昏燈這兩個意象,就大大加強了悲涼的氣氛,拓展了意境:本來已處深秋的“黃葉”還處于“雨”中,更顯凄楚無助;人已“白頭”卻又在燈下獨坐,更見其悲愴與惆悵。煉字精當,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將“景”與“情”聯系起來,引發深刻的聯想與感慨,表面客觀冷靜,不動聲色,內里卻蘊含豐富,深沉動人。正如評價所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婉,見乎言表。”韋應物的“人將老”、“樹已秋”,和白居易的“黃葉日”、“白頭時”,都把人與樹從時間上聯系起來,但時空跳躍性不大,場面的調度缺乏靈活性,意境蘊藉性就不太強。而司空曙的兩句詩,勾勒出兩幅極直觀的畫面,一盞燈,一個人,還是一個已經白了頭的人,意境里延伸出來的情景,能留給讀者去豐富地想象。這種“藏”與“含蓄蘊藉”的韻味,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精華。

    可見,詩歌題材雖然相似相通,通過咀嚼字詞,分析意象,得出的意境卻完全不同。

    2 空間描寫富于時空的跳躍性,進一步成為以景起情或因景生情的意境契機

    空間描寫富于時空的跳躍性是詩歌中畫面組接的一個顯著特點。黑格爾也曾談論,詩是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這兩個極端在一個更高的階段的統一。詩歌的畫面組接,既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又可以突破主客觀限制,在詩歌中過去、現在、未來,近景、遠景、特寫都可以被詩歌融合為一,這樣使得空間與時空的跨度既明快又簡煉。它既是詩人在創作中馳騁想象的生活反映,也是我們讀者對詩人們筆下的景物,從個體到整體的聯想與想象過程,這種過程也是我們讀者了解景與情的對應特點。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掌握了這種分析空間與時間的跨度來領悟意境的方法就是文學理論中所講的從實境中探尋虛境,從景物中體驗對應的情思過程。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前十八個字,三組九個意象的名詞連綴成一副不涂濃墨的書畫,一組組巧妙的結合,構成了音節和諧、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呈現出了一幅夕陽傍斜的畫面,化景為情,情從景出,由細筆勾勒到濃墨揮灑,由眼前的悲涼到整個人生旅途的蒼茫,描繪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我們在鑒賞這首詩歌時,還應該注意這些意象所展示的獨特而豐富的情緒色彩。詩的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構成一種衰敗、凄涼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橋”、“流水”、“人家”組成一幅離世索居的圖景,表現出了孤寂的環境;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襯托一個浪跡天涯的人影,表現出一個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陽西下”又是美景隕落的暗示,表現出傷悼的心緒;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遠離,表現出懷戀的感情——這些各種意象在作品中合成為一個冷寂的世界,一個凄苦、悲涼的情緒氛圍。在這樣一副秋日黃昏白描的畫面中,我們注意的不再是“枯藤、老樹、昏鴉”這樣一些孤立的具體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類的單純的情緒,而是一個難以言說的,廣闊深遠的個個畫面,一種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彌漫的氛圍—— 一個失意才人浪跡天涯的人生走向。怪不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讀;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

    3 空間描寫中的構圖、線條與色彩的運用,使意象成為帶有色彩性的詩眼

    構圖、線條、色彩本來是屬于繪畫的理論,運用到詩歌中來就是指詩歌的構思,描繪的意象、帶有色彩性的詩眼等等。這個特點王維的詩歌就尤為突出,他本身就是個畫家,空間描寫中的構圖、線條與色彩的運用,更是游刃有余。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之一。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歌由天到地,由地到水,描寫了空山新雨后的明月、山泉、青松、月光皎潔、 姑娘紅紅綠綠、 蓮葉綠、水清澈……這些一串串流動著的氣息、光亮、色彩與音響,它們和諧完美地融合,創造出一種閑遠、甜淡的意境。

    又比如《使之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構圖色彩尤為強烈。大沙漠是平面,孤煙是一條直線,孤煙雖孤卻沖天而起,變得剛直有力;黃河曲折綿長而且奔流不息,落日與“圓”字搭配并用,就寓言深刻,富含一層象征意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色彩上,河水是黃色,落日是火紅,二者綜合好似為“半江瑟瑟半江紅”。“圓”字與“直”兩字,就成了這首詩歌的詩眼,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歌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表現了讀者的深切的感受,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空間藝術境界。

    總之,在表現運用上,詩歌是兼具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長處的一種文學體裁。詩人借助于空間描寫來抒感,創造意境,使得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過:“一個充滿音樂情趣的宇宙(時空合一體)是中國畫家詩人的藝術境界。”中國詩歌所展示的空間意識,是一種詩意的、節奏化的、音樂化的時空合一意識。空間描寫對于表達詩人的情懷有著突出的意義,也使詩歌的審美意蘊得到更好的體現與發揮。

    參考文獻

    [1]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

    第8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關 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請寫出《關雎》一詩的故事梗概。

    2.《關雎》中耳熟能詳、統攝全篇的句子是:

    。詩中最能體現主人公夜不成眠、相思之痛的句子是:

    3.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即景抒情,生動地抒發了強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B.詩中善用雙聲疊韻的詞,增強了詩歌的韻律美。

    C.詩歌末章抒寫了主人公夢想成真的歡樂情景。

    D.詩中由“雎鳩和鳴”引出“君子好逑”用的是比興手法。

    4.查找本詩資料,分析孔子說《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是什么意思。

    二、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這首詩的作者和 、 、

    并稱“初唐四杰”。

    2.這首詩之所以成為送別詩的上乘佳作,就在于 。

    3.唐代陸龜蒙《別離》詩中有“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的詩句,由此可聯想到本詩中的詩句: 。

    4.你能寫出兩句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同樣感情基調的送別詩句嗎?

    5.簡要談談詩中“風煙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產生的聯想。

    6.下列對本詩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送別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

    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寫對友人的安慰:彼此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句一掃離情別緒,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表現了作者不平凡的胸懷和抱負,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承上作結: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

    7.品味“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詩,簡述你對其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8.“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中“無為”的意思是什么,這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9.“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三、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1.為什么說夏日“丁壯”已“力盡”卻“不知熱”,反而“但惜夏日長”?

    2.詩中反映苛稅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 。

    3.“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中的“此”指代什么?從本句詩中,你可否總結出白居易是個什么樣的官員?

    4.有人認為《觀刈麥》的感情基調是“悲憐自責”,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結合本詩詩句加以說明。

    四、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

    ”點出初春小雨,以“ ”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并準確地捕捉到了春草的特點,與杜甫的“ ”有異曲同工之妙。

    2.“天街小雨潤如酥”一句的描寫高出常人一等,請你就其中一字談談其妙處。

    3.“草色遙看近卻無”是歷來備受稱道的名句,請你作簡要賞析。

    4.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早春草色的?

    五、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行路難(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詩中采用“ ”“ ”(限四個字)兩個典故,表達了作者有為于當世的理想。

    2.詩中名句“ ”表現了作者 的性格。

    3.這首詩感情激蕩,一波三折,試簡要分析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4.怎樣理解“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詩的意思?

    5.詩歌題目“行路難”的含義是:

    (1)

    (2)

    6.前四句描繪了 時的場景。

    7.形象表現作者內心苦悶抑郁和感情激蕩變化的四個連續動詞是:( )( )( )( )。

    六、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首聯用疑問語氣,勾勒出怎樣的圖景?

    2.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其中“鐘”“割”兩字用得極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的妙處。

    3.“陰陽割昏曉”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樣的特點?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名言。在這里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氣概?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請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6.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詩人由實望泰山而產生登臨意愿,于是想象登臨泰山絕頂的景象和心里感受。

    B.詩的第二句,作者沒有用筆墨去勾畫泰山是多么高,而是寫泰山眾地多么廣大,以距離廣遠襯托山勢高峻,用筆不凡。

    第9篇:描寫黃河的詩句范文

    2008年11月12日在北京永樂2008秋季拍賣會上,一批來自北美洲私人收藏的書畫扇面.因為受到眾多藏友格外青睞而使場內座無虛席。買家們競價激烈,多數拍品往往經過數個回合的爭奪后,才能落槌成交。全場百余把扇面的成交率達到了80%以上,其中傅抱石的《浪淘沙》以超出估價2倍的61.6萬元成交:張大千《倚棹聽泉》以53.76萬元成交。

    盡管在中國書畫投資收藏界歷來就有一手卷,二冊頁,三中堂,四條屏,五楹聯,末扇面之說。然而,近年來書畫扇面在拍賣會上卻異軍突起,如山人《雙魚圖》扇面于2005年在翰海拍賣會上以159.5萬元成交,張大千《雅集土圖并大吉嶺圖》成扇于2006年在上海崇源以115.8萬元拍出。咫尺之物,競能夠達到令人驚詫的百萬天價,不禁引得關注藝術品投資收藏的人士欲求探其究竟。

    折扇是古代文人必備之物

    早在明永樂年間,折扇就開始在民間流傳,而自明朝中葉至清朝中葉,折扇形款已趨完善,為制扇、畫扇和藏扇的鼎盛時期。其時,文人墨客紛紛在這絹裱紙糊的盈尺之間點染鉤劃。山水、人物、花卉、走獸無所不涉,真、草、隸、篆無所不寫;一時間,人皆一扇在手,出入懷袖,士宦雅士和文人墨客借此優游酬酢,以其作為交往的常見誼禮,而商賈闊佬和少爺公子則以此標榜儒雅風流,即使是廣大勞動大眾,也喜愛手執折扇納涼消暑。民國時期,京、津、滬等地更盛“斗扇”之風,即有閑且風雅之士于早、中、晚各執不同的折扇,以其上書畫之高雅、其問質料之優良來比試炫耀,風靡一時。

    中國古典美的核心準則是和諧與勻稱,它以比例(如著名的黃金分割)和排列(如對稱)來體現。人的雙眼平視時,最舒適的視界是落在豎短橫長符合黃金比例的長方形之內,以及人類視角約在120度,而這恰好與市面上最常見的16和18檔折扇張開時的角度及長寬比例相合。加之折扇扇面上下兩邊呈流暢的弧線,左右二側及其間的折痕為放射狀對稱排列,故使其在形態上達到了令人賞心悅目的完美境地。

    折扇還有著難得的風情美,它包括風姿美和詩情美。早在我國六朝時代就有“美風姿”一說,即指文人雅士在包含語言揚抑、眉目表情、衣著形色和身手動作在內,一起動作起來時所產生的類似舞蹈般帶有輕靈優雅意味的綜合動態美感。而在明清時期。折扇成為了文人騷客和名流商賈們的隨身必備器物,即使是在秋冬寒起之季,他們于出門應事、訪親會友的各種社交場合中,也會隨時隨處舒緩有致的展開這“懷袖雅物”,與同好共析和評品扇面上書畫藝術的高雅,其時執扇者爭相夸耀之眉飛色舞、談笑風生的興致盎然,意態閑適、儒雅逸趣的風姿橫生,大有“魏晉名士執尾”的遺風。

    扇畫給藏者帶來創意之趣

    書畫折扇上往往是一字一畫。如果收藏者能夠經過一番籌措。由二位藝術家將書畫藝術在扇面上天然合璧、相映成輝。則另是一番別樣情趣。筆者有一幅《唐人詩意》扇面,就是經過一番努力后,終使其上達到書與畫的“珠聯璧合”。

    多年前,友人送我一張書法扇面,是由南京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章炳文以其典雅獨特的漢隸書體揮就的詩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顛自天涯”。我久慕章先生的書法藝術,但每當欣賞時。卻又總會為書法下留有大塊空白.而懷有些許遺憾。一日.我突發奇想――能否以扇面中的詩句為題.請某位畫家于其上再補一幅“命題畫”呢?后經多方了解,我獲知江蘇省國畫院的著名山水畫家盧星堂,曾成功地作過一幅寬8米、高3米題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巨幅山水畫,并受到業內外的一致好評。當我懷著既急切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他請求后,沒料到星堂先生十分爽快地應許了。

    此畫完成后,我驚喜地發現,盧星堂先生以其深厚的藝術修養、高超的藝術概括力和嫻熟的筆墨技巧,以黃河途中的“一曲”來代表“九曲”;用河岸旁的沙灘來意喻黃河的“萬里沙”;以河面上的云霧渺繞來表現“浪淘風顛”:還用“源自畫外”來顯示黃河來自天涯,將古人詩句中描寫黃河這一磅礴壯麗的氣勢和意境,在畫面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書法和繪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扇畫造假難度相對較大

    由于扇面書畫通常是文人雅士抒情遣興的小品,或被遺贈戚舊,或被付諸市廛,其往往寫于優游酬酢之中,成于率爾不拘之時,因此創作時減少了作者借以獵名爭譽的心理壓力,作品面貌反而時出新異,愈顯人文親和力。此外,畫扇巧妙結合了卷軸掛畫與手中玩扇兩者的長處,使畫扇在掌間方寸揣摩把玩的同時,更加益于集中觀者精力和吸引其目光,使他得以細心品味扇畫所傳達出來的作者內心世界的清新格調、風雅意趣與閑情雅致。

    此外,又因為折扇扇面尺幅小,上寬下窄呈半圓狀和扇面展開時表面凸凹不平,加上有的材料如色紙、金箋、發箋等對落墨、設色要求更高。欲在其上揮毫者于行筆之前,必須長時間揣摩構思,精心布局,下筆落墨時要求明快簡潔,流暢多變,故一般書畫家視若畏途,不敢隨意染指。因此扇畫的造假比較困難,市場上名家的書畫扇面保真度較高,鑒藏時也要較其它的書畫形制相對“安全”得多。

    因此,市場上一有精美的扇面書畫亮相.往往會吸引海內外收藏家的踴躍競購。例如,繼2005年中貿圣佳推出的扇畫專場,164件扇畫拍出1478.4萬元;北京誠軒推出的“善哉扇齋――黃天才藏扇”專場,232件扇畫全部成交。成交額2254.78萬元。2006年西泠拍賣的成扇專場也創下佳績:200件名家成扇成交188件,總成交額達到1167.76萬元。

    購藏扇面應循之原則

    筆者以為,投資收藏書畫扇面,應當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真、精、新

    “真”即名家真跡;

    “精”是名家于藝術成熟期或藝術巔峰期創作,為他所擅長表現并具獨特風格的作品;而“新”是由于古代成扇通常使用過,其在開開合合中難免會有磨損甚至開裂難以重裱復原的現象,所以品相完好的扇面,特別是成扇尤為珍貴。

    2、書畫合壁

    書畫合璧往往是扇面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形式,而其上之書法,或由同樣為擅書的畫者本人書寫,或應由藝術成就或名氣比畫者更大的書法家揮就。

    3、成系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漫画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激情成人综合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 成人影院wwwwwwww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