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業園規劃設計要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農業觀光園;互動;節約型;水循環利用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87-03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Leisure Farm ――Taking the 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 of Magnolia Lake in Huangpi,Wuhan as an Example
Chen Li et al.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hool of Environmental Design,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is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sales and leisure sightseeing function with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eff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uhan Huangpi Mulan L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takes grandma's memory as a starting point,to create a beautiful and peaceful and idyllic life atmosphere,let visitors natural and fully interactive,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tour experience,to meet people close to nature's psychology,to pick up the memories of the move. At the same time a drop of rain in the journey as a clue,combined with landscape of water resources recycling,processing way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use problem,guide the utilization of attention water resources. Expect to create a beautiful garden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 at the same time,to provide a model of ideas and case for rural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Interaction;Conservation-oriented;Water recycling
休閑農莊是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的一種新嘗試,也是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各地休閑農業蓬勃發展,休閑農莊數量急劇增加。隨著休閑農業競爭態勢的全面展開,休閑農莊的規劃設計也相應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特點。生態農業觀光園就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生事物,它強調建設“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都可接受的農業”[1]。本文以武漢市黃陂木蘭湖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為例,力求創造出服務于休閑度假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觀光農業景觀,同時探索實現可持續的節約型的農莊建設方式。
1 基地概況
1.1 基地區位 黃陂區位于武漢市北部,全區森林覆蓋率約占武漢的一半,故有“武漢之肺”的美譽。木蘭湖位于黃陂區東北端的木蘭鄉,南距武漢市中心城區38km、西距孝感市30km、東距麻城市60km,交通十分便利。項目位于木蘭鄉經堂廟村,毗鄰木蘭湖。總用地面積為10.67hm2,包括3.41hm2的水面面積。
1.2 基地景觀資源 基地現狀自然山水田園景觀維持較好,四周農田環抱,兩面湖波蕩漾、田園風光宜人,但景物較為單調,還有待人工改造充實觀景效果。基地現狀植物較為單一,主要分布在場地北側和南側。胸徑在15cm以上具有保留價值的喬木有麻櫟、構樹、烏桕、槐樹,現存具有保存價值的灌木叢有金櫻子、油茶。基地內的水體大部分為人工開挖的小池塘,另有部分遺棄的水稻田為季節性儲水。在雨水較多的季節,北部和西南部的兩處匯水線形成溪水流入稻田,并最終匯入東側的木蘭湖。基地內現存建筑4棟,其中一棟已廢棄的三層爛尾建筑留有框架,現偶有工人在此休息。框架結實,年限不長,所占地理位置好,視線極佳,可考慮改造并賦以新的功能。
1.3 服務人群分析 基于木蘭湖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區位和資源,分析可知其服務對象主要為4類人群:家庭群體、公司團體、學生團體及療養人士,其游覽時間、需求期待及可開展的活動項目如表1。另可開展商務會議、婚禮場地等服務,以吸引新的潛在對象。
2 規劃設計主題與定位
2.1 規劃設計主題 木蘭湖水域寬廣,湖畔民風淳樸,別具木蘭人文特色,一直是武漢市民最青睞的鄉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小溪、野花、莊稼、野鴨……一切人或物都以最自然的狀態存在著,可惜好景不長,所有的一切被城市化漸漸替代。本案結合全園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營造田園牧歌式優美寧靜的生活氛圍,讓游人與自然充分互動,結合多種生態游覽體驗,滿足游人親近自然的心理。同時以一滴雨水的旅程為線索,結合造景對水資源進行循環使用,探索在水的使用過程中多種問題的處理方式,引導人們關注水資源再利用問題。期望在為市民創造一個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處的美麗田園的同時,為農村水資源處理提供一個樣板思路與案例。
2.2 規劃設計定位 項目以黃陂當地文化、木蘭湖畔天然優越的周邊環境為依托,立足于生態環境營造和發展旅游業、滿足城市居民休閑需要為目標,創建一個集農業生產、觀光、旅游、度假、休閑、生態修復為一體的復合型農業觀光園。人類活動定位:為人類提供游憩、休閑、療養、觀光、體驗、度假等功能;城市功能定位:為城市提供旅游資源,為農村水資源處理提供樣板;生態功能定位:將場地建設為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生態敏感性場地。
3 規劃設計要點
3.1 景觀結構分析 整個園區的景觀結構為“一軸兩翼四區多節點”。一軸為園區主入口與凈化濕地形成的北兩翼。北翼為觀賞花田、芳香療養和密林小道構成的安靜休閑區;南翼設有農事體驗、果蔬采摘、與魚同樂、鄉村住宿等多種活動,形成活力四射的動態區。自北向南的一條景觀道路將花卉植物觀賞區、繽紛入口區、鮮果采摘區、農事體驗區相連,多條小型環路穿插其間聯系各個節點,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如圖1)。
[(m)][5 50]
圖1 景觀設計總平面概況
3.2 生態水循環利用 本案將生態水循環分為雨水收集利用和污水處理回收利用兩大系統。雨水收集利用包括:收集全園屋頂上的雨水,如生態餐廳、芳香輕食餐廳、香草木屋等,讓其進入建筑周圍的雨水花園進行凈化處理,最終可用于農作物灌溉、綠地灌溉等;收集路面雨水,任其隨地形流向人工濕地集中凈化處理,通過這些不同的凈化途徑,產生的凈化之后的水可用于非農作物的灌溉、園路清洗、景觀用水等。污水處理回收利用是將住宿區和服務建筑內的洗浴用水、沖廁用水等回收進行初步處理,再排入人工濕地進行凈化,達標之后可供給園區清洗用水(如圖2)。這樣的水資源循環利用可以在不突破場地限制的情況下,兼顧防洪減災、水質改善和景觀特色方面的需要。
[屋頂雨水][沖廁污水][洗浴用水][廚余污水][地面雨水][水的旅程][ 進入建筑附屬雨水花園凈化,多余排入人工濕地][ 通入沼氣池,供燃氣][ 經污水處理設備初步處理后進入人工濕地進行凈化處理][ 通入沼氣池,供燃氣][ 順地形收集,進入人工濕地][收集的水經過人工濕地層層凈化,達到再生水標準,可分別利用于農田澆灌、園務用水、沖廁用水等。]
圖2 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示意
3.3 植物景觀建設模式 在植物景觀建設方面以“四季觀花、四季采果”為主題,充分發揮其農業園的本質特色,擴展其生產游覽的經濟效益。園區內既有丘陵地帶,也有濱水空間。在植物種植方面,既要考慮陸地上的喬灌草搭配的觀賞,又要考慮水體中水生植物的的造景效果。在色彩構圖上,陸地上的植物種植講究色彩搭配合宜,背景宜用深綠色調;在水中植物搭配方面,需根據水面的大小不同選擇相應面積和種類的植物進行造景。在平面線條構圖上,陸地上的植物可通過灌木與地被的對比形成豐富的邊際線。觀花采果種類見表2。
在觀光園內的生態處理環節中,植物滯留凈化功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生植物中主要選取了以下種類:黃菖蒲、千屈菜、花葉蘆竹、狼尾草、鳶尾、細葉芒、藍羊茅、荷花、唐菖蒲、芡實、萍蓬草、慈姑、溪蓀、菖蒲、眼子菜、水蔥、黑藻、再力花、梭魚草、荇菜、香蒲、蘆葦、睡蓮、鳳眼蓮、菱角、美人蕉、旱傘草、茭白、金魚藻等。
3.4 原有建筑生態改造 方案將位于場地南側的三層柱網結構的爛尾樓改造成為集生態餐廳、室內植物觀賞、立體農場為一體的功能復合型建筑。建筑平面呈鐮刀形,入口處設中庭,將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主要為室內立體綠化,從1~3樓均種植觀賞植物與農作物,如有需要可在其中設置臨時桌椅供游客就餐使用,建筑頂層為屋頂花園,設置為不需要其他水資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頂植物生長綠化系統[2];建筑東側尾部呈階梯狀,一樓為餐廳大堂與雅座,二樓為包廂及室外花園,三樓則作為蔬菜種植區。東西兩側的二樓、三樓均可通過懸空走廊進行人流的引導與疏散。建筑屋檐為U型鋼結構,設置一定的傾斜角度,將匯集于屋頂的雨水收集起來,聚集于建筑北側的水池之中,經過一定的沉淀處理后,進行儲存利用。可將水池中貯存的雨水抽至屋頂經過土壤下預埋的滴灌設備層層灌溉,節約水資源。
3.5 活動方案策劃 方案針對不同的旅游人群和旅游需求按園內資源劃分出以下4套活動方案:(1)家庭群體:農事體驗、果蔬采摘、特色餐飲、鄉村民宿、自助燒烤、香草手工、花卉觀賞等,該活動需多人合作,互動性強,能增強家庭的親密度。公司團體:戶外拓展、農事體驗、果蔬采摘、特色餐飲、鄉村民宿、魚蝦池戲水、自助燒烤、篝火晚會等,該活動集體參與度高,適宜多人群體游玩。(2)學生團體:戶外拓展、自助燒烤、魚蝦池戲水、農事體驗、香草手工、花卉觀賞等,該活動也適宜群體參加,可進行體能、自然、農事教育。(3)療養人士:晨跑、林間漫步、芳香生態療養、攝影、垂釣、觀鳥等,療養人士更多的是需要一個綠意盎然且舒適方便的環境,項目中動靜空間的劃分很分明,森林原生態的氛圍適宜療養活動,各區之間連通方便。
4 方案總結
本案是對于農業生產功能與觀光旅游功能的復合式探索,在現今倡導集約化設計的前提下,探索在農業園中多功能復合使用的可能性與適宜性。設計需要考慮的原則之一是“以人為本”,與此同時也需考慮自然生態的保護。因此,在充分挖掘人類的使用活動上,利用現狀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盡可能的建立重復使用資源的循環系統,達到對場地的最小干預。項目設計中,通過對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處理,實現場地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在場地內部結合場地本身特點進行造景,將水處理景觀化。與此同時,為都市的亞健康人群提供了一個修養身心的場所,創造了一種以生態旅游為依托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最大化地實現了人的需求與環境需求的統一,探索人與自然的互惠相處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