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華煙癮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 英語閱讀教學 社會文化因素 情感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在大學專科一年級的學習中,閱讀是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要輸入方式。在現行的英語教材和相關考試中,閱讀占據重要的地位。在閱讀課堂教學中,課程的重點在于系統傳授閱讀技巧,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閱讀策略。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泛讀教程》1-2冊為例,大學英語教材中閱讀量增加、話題范圍寬泛、文章內容也更加貼近生活。圍繞閱讀文章,教材還設計了多種語言活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文化視野,擴充詞匯量,吸收相關背景知識。教材還在閱讀的基礎上,設置了口語與寫作題目,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1社會文化知識的匱乏
高考的壓力下,高中英語教學更多的是關注詞匯和語法知識的掌握。學生由此進入一個誤區,認為掌握單詞和語法就是掌握了英語。而閱讀不單單是讀懂字句含義,而是讀者把內容與背景知識結合起來建構意義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雷斯尼克指出“閱讀是一種構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推斷能力與他原來的知識起關鍵性作用”。閱讀有三個要素,分別是速度、讀者以及整合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閱讀者的學習狀態、興趣、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以及性格及年齡特點都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每個讀者對文章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這與讀者對文章中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有著極大的關系。
泛讀是通過對文章的略讀,弄清文章的大意,所說明的問題,通常無需對字句進行分析。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經常反映看不懂文章。認真分析下,作者發現,學生的所謂看不懂并不是不了解單詞釋義、語法結構甚至語句含義;他們的不懂在于無法正確理解文章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許多同學不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很難理解一些文化性較強的文章含義。僅以教材第一冊25頁的閱讀理解為例,文章中提到“President Torrijos of Panama met Carter,he tried to give him a friendly hug;however,Carter quickly jumped back.”文章以美國前總統卡特參加巴拿馬運河回歸儀式為背景,卡特婉拒了巴拿馬總統的擁抱歡迎,而造成巴拿馬民眾的憤慨。學生無法理解如此一樁小事為何會釀成軒然大波。他們并不了解正式外交場合對禮儀的重視以及南北美洲對社交文化的不同態度;更重要的是,高中期間多學習文科的學生并未將此事與巴拿馬運河被美國長期控制聯系起來。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才想起自己在高中期間學習的歷史和地理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的表現形式。因此,特定的文化會產生特殊的語言背景。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文化體現在語言之中。離開了語言,文化是無法傳達的;離開了文化,語言也失去了內容與意義。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從三個層次來理解文章的意義,即詞匯層面,語法層面和社會文化層面。心理語言學中關于閱讀的研究表明,在眾多因素當中,文化背景知識的極大地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調查顯示,社會文化對閱讀的影響很大;學生普遍認為,其影響僅次于單詞的掌握程度。社會文化知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以及觀點。觀點在事實中體現。本文將社會文化因素分為三個層次:哲學、藝術、宗教等精神文化;衣食住行、人際往來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層觀念。在英語閱讀中,涉及到任何一個層次的理解困難都屬于社會文化障礙。
理解文章字句含義的理解是對文章淺層含義的理解。學生必須掌握英美國家文化,以加深對所讀文章的理解。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文化。在教授英語語言的同時,必須加強傳授社會文化知識,同時要求學生重視對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繼續上文提到的問題,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困惑之后,應提示他們將材料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回想南美洲國家歷史與地理狀況。和已有知識的聯系,加上教師對社交禮儀的介紹,學生才明白南北美洲問候習俗的差異引發了兩國之間隱藏的矛盾,并最終明白文章意圖。
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不僅取決于學生語言水平,還取決于學生對文章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知識的掌握。文化差異不可改變,但可以溝通和了解。了解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可以加深對語句和文章的理解,從而更準確地理解閱讀內容。
2 被忽視的情感
英語閱讀是一種認識活動,是知識和情感共同參與并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在閱讀方面要取得良好效果,除了對知識的掌握,還依賴于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包括學生的閱讀動機和興趣。在以往的閱讀訓練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它們對閱讀效果的影響。
動機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動力。閱讀動機極大地影響著閱讀效果。在閱讀當中,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文章進行吸收和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自己解決問題,進而體會完成任務的喜悅,并產生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促成學生內在驅動力的產生,引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
研究顯示,興趣是情感因素中對閱讀影響的關鍵。文章涉及的知識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活躍度。遇到感興趣的題材,學生比較積極,閱讀效果會有相應提高;興趣不僅影響了閱讀;在其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遇到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思維比較活躍,記憶和思維效果較好。遇到視為負擔的教學內容,效果必然降低。而這些事實上也會反作用于閱讀教學,使得學生對某些題材的文章更得心應手或試圖逃避。
3 應對策略
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和求知欲,從而產生強烈的動機。剛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大一學生大多仍處于青春發育期,心理不夠成熟,情緒易受心理和生理因素影響。大一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烈的情緒化傾向。當他們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時,情感上的需求便會產生。教師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滿足學生的興趣,更要適時引導學生,使他們對各類閱讀內容都能夠產生情感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學習并進行自主閱讀。
3.1明確閱讀目的
在進行閱讀之前,教師要明確地告知其閱讀目的。了解每一節課的具體任務和要求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一點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十分有效的。學生明確了教學目的和任務后,有利于發揮積極主動性。閱讀愿望的產生會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文章。
3.2設置問題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能夠讓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疑問,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至此已經成功了一半。產生疑問,繼而思考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語言技能和思維能力。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對教材熟稔于心,精巧地設計教案,巧妙地創造問題環境。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置應當層層推進。邏輯的連貫、程度上逐步深入才能避免學生的厭煩心理,真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
3.3 和諧的閱讀環境
輕松愉悅的閱讀環境有助于學生關注教學、促進學習。閱讀課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就文章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各小組競答。這樣的閱讀課堂設計閱讀帶有游戲和競爭性質。渴望獲勝的心理使學生萌發興趣,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去。這類的設置還有助于學生克服羞怯心理,最大程度地調動閱讀的主動性。
3.4傳授和學生所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文化知識
針對社會文化知識的補充,教師需要堅持實用和適度原則。傳授和學生所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文化知識可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和英美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適度選擇符合主流社會文化的內容,契合閱讀教學程度加以講授。這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漸理解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的本質。
3.5 注重反饋
在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后,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結果,認真分析后給予反饋。獎懲分明的學習過程有利于激勵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成績,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熱情。同時,通過反饋可以看到自己學習的錯誤和不足,從而激勵他們的上進心,及時予以調整。心理學家認為表揚與批評都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在使用這些措施時必須客觀、公正和及時。注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點,有針對性、有技巧地反饋學習結果。重點在于要讓學生對評價有正確積極的態度。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語言能力、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學生的興趣都對閱讀效果產生著重大影響。要提高大一新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停留在過去,只關注詞匯、語法知識的學習是不夠的。從課堂效果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學習英語的培養,使學生發自內心地主動學習語言和社會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最終促成學生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黃和斌.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3]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論文關鍵詞:重慶文化產業,影響因素,灰色關聯分析
一、研究意義
作為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地區,重慶市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試驗,其文化產業在過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長,為同期重慶市GDP增速的兩倍。2008年重慶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46.46億元,占全市GDP的2.87%。從重慶文化產業結構可以看出:以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圖書出版發行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規模日益擴大,與此同時,以數字傳媒、動漫、網絡等為代表的新興文化產業市場份額也有所提升。
現階段對重慶文化產業的學術探討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對重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文化產業政策研究、文化產業集群研究等,而對于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較少。由于重慶文化產業發展起步晚,數據不甚完整,口徑亦不統一,缺乏使用回歸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樣本數據。比較而言,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彌補了采用數理統計方法作系統分析所導致的缺憾,它通過對“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的研究實現對系統運行行為、演化規律的正確描述和有效監控。鑒于文化產業客觀條件的制約及灰色系統理論的特點,本文將文化產業和影響其增長的因素視作兩個灰色系統,考察兩者之間的灰映射關系,從而得出影響重慶文化產業發展因素的相關順序,以此對重慶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相關參考。
二、研究方法
關于產業增長的影響因素,目前尚無經典理論加以詮釋,但中觀層次的產業是宏觀經濟的組成元素,可依循宏觀經濟增長理論來分析文化產業的影響因素。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于勞動分工、資本積累;以哈羅德、多馬、索羅為代表的新古典增長理論,指出在技術水平不變的假設下,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具有決定作用;以盧卡斯、羅默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則認為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關鍵。
結合產業興衰轉化規律,主導產業的形成過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場與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響,政府對新興產業進行培育、資助、扶持和保護的各項政策,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與導向作用。此外,任何產業的形成都離不開市場需求的拉動,市場空間大小及其市場需求前景,對產業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將從勞動生產力、資金、技術、財政撥款、消費需求、投資、重大項目帶動幾個方面為數據指標分析其對重慶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三、指標選取及灰色關聯模型構建
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進行灰色管理鏈分析,首先要選準系統行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將重慶文化產業增長和影響其增長的因素視作兩個灰色系統,隨后進一步明確影響系統行為的有效因素,即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及比較序列,設系統行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產業相關評價模型的建立原則及數據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則,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慶市統計年鑒》及重慶文化產業統計數據中選取數據,(重慶統計局2009年文化產業數據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數據最新截止到2008年。)選取重慶文化產業增加值構成系統特征數列X,人均生產總值X;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純收入定為X及X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娛樂文化服務消費為X農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X;文化、體育、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X;科技經費支出X;文化體育傳媒財政撥款X;公共教育經費財政支出X見表1。
表12005~2008年重慶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數據
年 份
指 標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慶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億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產總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娛樂文化服務消費(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農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體育、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占重慶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體育傳媒財政撥款占重慶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經費財政支出占重慶GDP比重X
1.91%
1.87%
1.98%
2.56%
2.95%
3.01%
8個影響因素反映出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生產力提高、文化需求拉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根本動力
從表3可知,重慶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生產總值對重慶文化產業的影響最大,分別位居一、二名。這兩者是文化消費需求的根基,而文化消費構成了文化產業生產和再生產的最終環節和源泉,并調節著文化產業資源配置和供給,促使文化產業結構隨著人們需求層次高級化而高級化。產業經濟學中指出,生產力發展和消費能力的提升是新興產業的內生動力,也是根本源泉。重慶文化產業體制改革在經歷體制性“松綁”和政策性推動之后,正在從政府推動向市場推動轉變。
文化消費能力在現實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首先是文化消費總量不足。2007年,上海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653.67元,北京2007年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383.96元,相比之下浙江為2158.32元,而重慶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娛樂文化服務消費為12590.78元,相比之下可見其差距。其次是文化消費能力地區差異顯著。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能力對重慶文化產業影響排位居第五位,而農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更是排位第五。如何解決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而帶來的“消費斷檔”,這些問題都需要從市場本身尋求內生性增長源泉加以解決。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引導文化投資方向、擴大文化投資規模
資本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礎,決定著該產業的規模和素質,由表三可以看出:文化、體育、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占重慶GDP比重對重慶文化產業產生的影響位居第三位。重慶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需要繼續穩步推進“轉企改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市場主體,擴大文化產業投融資力度,盡管文化領域的投資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問題,但仍應給予其投資空間,這需要政府出臺明確的產業發展與投資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民資、外資等進入國家鼓勵發展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商貿、房地產、金融等外部行業以多種形式對文化產業進行資本滲透與融合,在發揮資本運營作用的同時,引入國外文化服務業先進理念、文化管理先進模式,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投資機制市場化的文化投融資體制。
目前來看,重慶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政府投資扶持,2010年,在中國國際文博會上,重慶9個政府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成功簽約,總額近80億元。重慶市政府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政府采購、后期獎勵等方式,成為推動重慶文化產業發展。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開拓新的投資主體,2007年,浙江宋城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旅游投資集團,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世界休閑博覽會實現貿易成交137.38億元,協議利用外資10.17億美元,引進內資108.34億元,重慶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也要借鑒各省市投融資成功的運行體制,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的投資環境。
(三)從依靠政府政策、投資推動轉變為依靠市場內生動力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在重慶的逐步深入,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關鍵命題將會逐漸轉向市場宏觀環境。如何給改制后的企業提供一個較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規范市場進入退出機制,給予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以國民待遇,通過市場管理文化,將政策性的安排轉化為制度性的建設等等,政府應從文化企業改革中轉變職能,全力培育規范的文化市場環境。
重慶文化體育傳媒財政撥款占重慶GDP的比重對文化產業產生了一定影響,據重慶財政預算執行情況顯示,2009年重慶市文化與傳媒支出19億元,2008年重慶市對廣播電視的財政補貼達到20377萬元,對藝術表演團體補貼總計達7187萬元,重慶市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扶持在一定階段是必要的,但是在擴大文化產業供給的前提下也要兼顧需求,兼顧文化產業發展自身規律,重要的問題不是財政是否具備能力,而是能否創新支持產業的體制機制,使得財政資金能夠有效發揮作用。重慶市政府在對文化產業進行財政資金支持的前提下,要對支持方式進行合理設計,要避免文化企業把政府作為“客戶”,開展不良博弈,降低財政資金的效用。
(四)財政資金應重點扶持高端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
2008年,重慶市政府對于文化體育傳媒財政經費投入為151279萬元,同比增長26.94%,財政撥款的方向和力度會對產業的發展起到引導作用。創新能力是文化產業的根基與靈魂,文化產業同樣會面對產業的整體換代升級,因此重慶財政扶持政策應著重偏向于高端文化產業的培育發展方面,增強深度開發能力、價值增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
處在全國網絡游戲產業和休閑游戲的領先位置的深圳,巴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補貼著重放在高端文化產業發展方向,依托IT等高新產業的優勢和動漫游戲產業的發展平臺,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加快新媒體產業發展,帶動基于互聯網、無線網絡、數字廣播電視等網絡基礎上眾多產業的轉型和融合,形成軟件服務商、設備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印刷出版者等共同參與發展的良好局面。
(五)為文化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指標排名中,公共教育財政支出在影像文化產業發展因素中位居第六,由于統計資料的限制,教育財政支出不單是指在文化產業方向進行的人才培養,但公共教育支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中的投入。文化產業要取得長足的發展需要構筑人才的平臺。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加強與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加大相關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及投入;在相關高校開設相關專業,提高文化人才隊伍的素質,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書華,王華強.北京市文化產業關聯分析[J]. 經濟論壇,2008.9
2 鄧聚龍.灰色系統基本方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
3 錢韻竹,張磊.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09.11
4 深圳文化藍皮書.改革開放與城市文化發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