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客服實習期工作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對于“工匠精神”,《辭海.工部》中解釋道:“工,匠也,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謂之工”。“匠”在古代主要有“工匠”“制造”“治理”和“經營”等義。精神則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指人的一種意志。也有人認為,“工匠精神”是對工作的執著,是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等。
結合古代對“工匠”的解釋以及當前人們的看法,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從事專門技術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所具備的一種敬業、嚴謹、細致、專業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二、會計領域的“工匠精神”體現
會計人員與從事制造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一樣需要“工匠精神”。會計領域的“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一是愛崗敬業,專注執著;二是要嚴謹細致,一絲不茍;三是堅持學習,努力提升。會計工作包括填制憑證、編制報表、審核分析等。專業的會計人員能在復雜的賬目中,找出漏洞,既能幫公司規避風險,又能提出最佳方案,使公司取得更多收益。因此,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發揚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三、中職財會專業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更傾向受過高職、本科教育的畢業生,中職財會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具體問題如下。
1.崗位專業性不強
近年來,從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和就業崗位看,學生就業主要面向基層中、小型企業,如餐飲、超市等連鎖商業服務企業,主要從事服務員、銷售員、收銀員等與財務專業聯系不緊密的的崗位,就算從事財務工作,大部分是統計員、倉管、出納、輔助會計等基層輔質的財務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待業在家。
2.專業對口穩定程度不高
通過各屆畢業生返校了解其具體實習就業情況,發現學生就業后專業對口穩定程度并不高。有的實習生在財務崗位實習期間,覺得工作辛苦,整天和數字、票據打交道,枯燥繁瑣,導致畢業后不想從事財會工作,最終選擇銷售、客服等專業性不強的崗位。部分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干脆待業在家。
3.職位上升空間不高
從事財務工作一段時間的畢業生,就算在學校已考出會計從業資格證,也無法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多變的實際業務中,尤其欠缺突發業務的應對能力,因此產生挫敗感,導致有些人逃避現實,轉崗離崗,影響最終專業對口率降低;有些人就算繼續從事財務工作也按部就班,上升空間遠不及大學畢業生。
可見,中職財會畢業生踏上工作崗位后嚴重缺乏“工匠精神”,很有必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財會教育,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探索中職財會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培養工匠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這需要從上而下的引導,從下至上的實施,對于中職院校的財會專業學生更加需要從入學開始,轉變傳統的教育目標,進行全程培養。
1.職業定位期――開展專業認知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相結合
傳統的中職財會專業以提高會計從業資格證通過率為教學目標,培養的會計人員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生入學后第一學年,改變傳統的教育目標,明確向社會輸送具備“工匠精神”的會人才的教育目標,開始進行“工匠精神”的初步培養。
一是開展專業認知教育。財會專業對于初升高的學生來說非常陌生。學生由于環境轉變及新事物的增加,容易處于迷茫狀態。因此,做好新生的專業認知教育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比如,通過講座形式,邀請專業教師以本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會對本專業的需求以及對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等作為主要內容,介紹學校和財會專業概況,讓學生對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財務工作有較清晰的整體認識,明確專業學習的目的及內容,初步形成對財會專業的感性認識。
二是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學校可通過集中培訓和學習,建立一支專業化、科學化的職業生涯指導教師隊伍,以社會為導向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初步形成畢業后從一名普通財會人員向高級財務管理人員的打拼意識,而不是局限于出納以及其他基層財務人員崗位。
2.職業實踐期――開展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培養相結合
“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并不是孤立存在。職業技能是職業精神的具體表現,職業精神又促使職業技能更精湛。因此,教師在已初步形成專業認知后的第二學年乘勝追擊,開展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培養相結合,進行“工匠精神”的綜合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
一是進行職業技能培養。在新課改背景下,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觀,調整課程設置,在提高會計從業資格證通過率的同時,注重傳授實際賬務處理的操作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學校邀請各類型企業的人事部門領導講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情況。企業提供在校生暑期到企業實習的機會,讓學生深入了解具體的實務操作過程,將理論知識運用實際,最終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制度和財務崗位要求的嚴謹性。
二是進行職業精神培養。培養學生嚴謹、專注、專業、追求極致的敬業精神。首先,班主任言傳身教。針對班主任與學生接觸較多的特點,要求班主任了解就業的知識、會計專業的就業形勢和政策,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比如,類似于企業管理制度,制定班規,實行考勤制度,增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等日常行為規范,以使學生今后能更好地適應企業嚴格的崗位管理制度。其次,專業課堂融入職業教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巧妙運用多媒體模擬教學法、模擬實訓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模擬企業情景進行角色分配,穿插觀看作假賬貪污案例,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實際賬務操作傳授中,讓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保密、正直、誠實的工作紀律,嚴謹仔細,按會計規范辦事的工作作風等職業道德與素質。其三,組織手工做賬和點鈔比賽。比賽能夠提高學生實際賬務處理能力,增強其心理素質以及競爭意識。最后,環境塑造,利用網絡、微信平臺以及召開家長會等方式宣傳中職財會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樹立對待職業耐心、專注、追求極致的態度。
3.職業分化期――開展心理咨詢與職業咨詢相結合
本階段是學生在校的最后階段,是將學到的綜合技能與社會相銜接的關鍵時期。要讓學生今后在工作崗位上長遠發展,讓企業將“工匠精神”進行流暢傳承,中職教育最后階段的“工匠精神”培養同樣不容忽視。
一是開展心理咨詢。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就業教育紀錄片,成立心理咨詢室,幫助畢業生重新認識環境和個人面臨的問題,促進其職場適應和職業發展。
二是開展職業咨詢。組建QQ群,做好畢業生關于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在線咨詢,協助畢業生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使其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不斷挖掘潛力,增強挫折承受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