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立法體系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立法體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立法體系論文

    第1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公共突發事件中存在著多方的信息傳播倫理問題,對此筆者提出了分析倫理選擇的“色散與濾光”模型,并據此模型,以突發的甲型H1NI流感為例,對甲型流感傳播中涉及的傳播倫理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指出了政府在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甲型H1N1流感事件概述

    2009年4月,一場肇始于墨西哥和美國的甲型H1N1流感開始在全球流行。據衛生部通告全國甲流防控工作情況指出截至2010年1月31日.全國31個省份累計報告甲流確診病例12.6萬例,死亡病例775例;截至2010年2月中旬,全球已達1.5萬余人因感染甲流而死亡。

    縱觀甲流從初期暴發到最嚴重階段的整個過程可以發現.相比2o03年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在我國、在全世界都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這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及時和全面的信息公開制度以及國家政府和國際社會充分、完善和快速的應急預警和處理機制。但是,面對此突發的公共事件的信息傳播,各方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進行倫理選擇.還是存在著諸如健康大眾知情權與患者隱私權、媒體堅持新聞新奇與政府欲求社會穩定等公民、媒體、政府之間的多方沖突。

    倫理選擇機制“色散與濾光”模型

    為解決上述沖突,需要對該倫理問題中的各方主體的價值選擇進行判明,茲提出倫理選擇機制“色散與濾光”模型,以便更為清晰地分析。

    從以上論述可以發現.當所有主體面臨同一具體新聞事實時.各方主體自身的動因和需求不同.驅使其作出不同的利益選擇.這就如物理學上的“光的色散”一樣,當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在光屏上會形成七色光帶.如圖1所示.自上而下分別為紅、橙、黃、綠、青、藍、紫。這是因為白光是由多種單色光組成的復合光,不同色光對同一種介質的折射率不同。白光經三棱鏡的二次折射后各種單色光的折射角不同,從而產生色散現象。

    而信息傳播中的倫理選擇也可用色散與濾光模型表示.即用白光代表了社會的新聞事實;用三棱鏡表示各方主體在面對事實時的價值取向和原則,即所有的倫理選擇:而復合光通過三棱鏡色散出不同的光線。代表了不同利益主體根據自身的動因和需求進行價值選擇,作出不同的相應利害關系的倫理選擇。根據信息傳播過程.這些主體包括信息提供者、信息傳播者、信息接收者。

    “色散”出不同的倫理選擇后.還有一個“濾光”的過程。物理學中“濾光”的目的在于突出某一種色光。在信息傳播中,不同主體有不同的倫理選擇,在這其中,有的選擇只從維護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有些選擇和行為是對社會整體福利有利的.有些選擇體現和尊重了人文主義精神和人權。有些則穩固了國家政權、維護了國家安全。所謂“濾光”,即指整個社會選擇和確立一系列標準,以對這些價值選擇加以判別,找出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應有、應然的價值選擇。倫理選擇的“色散”與“濾光”過程如圖2所示。

    這里要注意的是。所謂的應有、應然的價值選擇并非是找出一個解決方案來滿足各方的最大化的利益需求.既不是在這幾條“光線”中找出一個“焦點”來統一各方的利益需求.也不是要采取絕對平等的“三者不可偏廢”的措施.而是找出一條符合當前社會整體需求的、經過引導和有效控制的、“應有”或“恰當”的價值選擇。該價值選擇在某一領域中可能會在微觀層面上對上述“社會福利”、“人權”和“國家安全”等價值有所側重,但從宏觀層面來說,隨著歷史的發展,會達成各方利益并重的態勢。

    甲型H1N1流感信息傳播中“色散”出的倫理選擇

    通過對甲型H1N1流感已傳播的相關信息的搜集,并按不同傳播主體進行整理,筆者發現,主要涉及的三個主體的倫理選擇。具體體現為公民的言論自由權、知情權、健康權和隱私權,新聞媒介的傳播選擇及政府機關的社會期望三個方面。下面分別加以分析。

    公民的倫理選擇。公民信息傳播的倫理選擇又分為回國患者和健康大眾兩大不同群體.兩者的信息傳播也存在不同的選擇。一方面,健康大眾有權發表言論譴責攜帶病毒四處亂跑的回國人員,獲知他們的相關信息,維護自己的健康權和知情權;但另一方面,患者的隱私應受到保護。

    公民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尤其在網絡上,匿名發表言論,受追懲的幾率小,人們更敢于發表言論。于是,出于對自身健康的考慮.有網友在網上發表言論,譴責從流感暴發國回國的人員是“逃回來”,而且大發言論對回國還到處跑的何某進行人身攻擊,給其取名“何逛逛”,稱傳染了某攝影樓兩位工作人員的李某為“李染染”,各網絡小區里的言論也是以人身攻擊為主.同時還患者的相關信息,對他們進行人肉搜索。網友公布患者信息,進行人肉搜索,甚至使其家人牽連受罪,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患者的隱私權。一方面?;颊咴谝欢ǔ潭壬弦呀泴ι鐣舶踩斐闪擞绊?,已屬公共人物,健康大眾有權知道與自己相關的公共信息;但另一方面,患者作為公民,其隱私受到保護也毋庸置疑。由不同群體傳播信息的倫理選擇可見.面對公共突發事件,公民的倫理選擇與價值取向傾向于保護自己的利益.公民發表言論也是出于自身利益保護的需要。

    媒體的倫理選擇。追求消息的重要性、時效性、新奇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是媒體吸引讀者的根本之道。甲型HIN1流感與大眾生活、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媒體面對甲流的信息傳播,顯得格外活躍。

    中國《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社會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出版發行、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對中國新聞事業的性質及任務作出了明確規定。根據上述憲法的精神,有學者認為: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具有滿足公眾知情權、為公民參加社會協商與討論,為公民參與國家重大問題和其他公共事務的決策提供條件的社會功能。實,在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傳播過程中,新聞媒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動員信息的擴散者和信息傳播管道。

    媒體對甲型H1N1流感進行大肆報道.從一定意義上說,為公眾提供了最新流感疫情,尤其是國內、身邊的流感傳播最新動態,及時傳達了政府對病毒預防、治療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同時網友的評論和反響又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作出時效性、針對性強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但同時也應看到,很多媒體往往過于看重經濟利益,重視那些“吸引眼球”的“熱點新聞”,這種高調的宣傳報導很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普通老百姓的不必要恐慌。

    總之,面對甲型H1N1流感這一公共突發事件,媒介積極報道了有關信息,這相對于2003年媒體面對SARS,戴上“口罩”、保持沉默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也可以看到,眾多媒體傳播信息更多是從提升收視率、收聽率或者點擊率等自身利益角度出發。而未充分考慮信息傳播帶來的社會影響。這就是多數媒體的倫理選擇。

    政府的倫理選擇。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和復雜性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和協調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府的選擇舉足輕重。

    中國政府面對甲型H1N1流感,信息公開。新華網上開設有“中國應對”和“各國情況”專欄,傳達政府采取的各項措施,對甲型H1N1流感最新進展實時更新,這是中國政府正面積極傳播流感相關信息的表現。

    在危機狀態之下,政治動員是各國政府普遍采取的做法,中國擁有政治動員的傳統,適當的政治動員有利于及時制止公共衛生事件的擴大和蔓延。主席的兩次指示,總理的三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是實現政治動員的體現。各級政府、各部門快速的反應和應對措施.表示政治動員對各級政府和部門起到了作用。

    中國政府應對甲型H1N1流感這一公共突發事件的措施從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體現了政府以人民安全、健康為重的倫理選擇。政府關于甲型HIN1流感的信息較之以前也以更積極的姿態公開,可見中國政府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傳播以穩定社會、民心為價值導向。

    甲型H1N1流感信息傳播中“濾光”出的倫理選擇

    通過分析以上各主體“色散”出的不同倫理選擇.筆者認為.公共突發事件傳播中各相關利益主體在信息傳播中存在著諸多沖突和矛盾:~方面公眾信息傳播與患者隱私權的保護存在沖突.另一方面媒體對新聞真實性、全面性、時新性的追求要求對突發事件多加報道,而過多的報道又可能引發社會恐慌。這與政府要求的保持社會安定、國家安全存在沖突.除此之外。政府對信息有選擇性地公開對公民的知情權有所損害……總之,公共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面臨眾多倫理選擇與沖突。面對這些選擇與沖突。究竟怎樣的倫理選擇才是在甲型H1N1流感信息傳播中最應該遵循的呢?這就是“濾光”出應有、應然倫理選擇的過程。

    從以上各方“色散”出的倫理選擇不難看出,“濾光”出的價值選擇不能以單一的任意一方的價值導向作為應有的傳播倫理.因為任意一方都只以自身利益或自身堅持的倫理選擇為出發點.這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此前提到的各種沖突?!盀V光”出的倫理選擇應該以最大限度地緩和這些矛盾為基本目標。因此。筆者認為,“應有”和“應然”的倫理選擇,是在一定歷史范疇內.體現社會最廣泛利益的意志,面對如甲型H1N1流感這類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傳播,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政府對信息公開傳播進行控制和引導。該控制并非消極地隱藏信息,而是主動地傳達信息,并依靠網絡的高交互性與網民相配合,一方面利用網民提供的信息,補充自己的不足,尊重網民的言論自由:另一方面要接受網民的監督,對自身未披露的信息進行核查,如果其公布能夠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滿足群眾需要,有利于社會穩定,應該及時公布。同時,還應引導公民樹立尊重他人隱私權的意識,引導媒體增強社會責任感。

    第2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法律英語 特征 法律文體翻譯理論 方法

    1. 法律英語的特征

    法律英語就其文體來說屬于職業專用英語,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體,是應用語的一個分支,也是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一種語種。其行文莊重、結構嚴謹、表達準確。作為一種專用英語,法律英語在詞匯的使用、句法的安排、文體的選擇上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具體來說:

    1.1 句法特征

    句法特征是法律英語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包括慣用長句,分詞短語使用普遍(為了清晰地表達句意,法律英語往往更多地使用分詞短語來代替從句做定語、狀語或賓語),介詞和介詞短語使用頻率高,條件從句使用率高。法律英語句法的這些特征是我們研究和對其進行翻譯時所必須深入考慮和分析的。

    1.2 詞匯特征

    詞匯特征是法律英語特征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分為使用法律專門術語(法律英語在長期的法律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法律語言);拉丁語頻繁被使用(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拉丁語在英美法律實踐中頻繁被使用);相對詞義的詞語大量涌現;普通詞語被賦予法律含義,如Party在法律英語中被理解為“當事人”等。

    1.3 文體特征

    法律英語屬于書面英語。在起草法律文件時,嚴密準確是法律英語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只有嚴密準確的法律英語才能保障法律的權威性,才能更好地反映立法意圖并體現立法原則,才能更好地維護法律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便于對法律進行解讀和執行,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法制水平。

    2. 法律文體翻譯的理論

    法律翻譯的目的,是產生一個和原法律文本在功能和傳意方面都盡可能對等的文本,從而維護某個法律文件在不同語言國家和地區在理解和應用方面的統一和協調。

    2.1 對等理論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 “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

    2.2 翻譯目的論

    德國功能派翻譯學學者漢斯·弗美爾提出了翻譯目的論,強調譯者的目標決定翻譯行為過程。目的論注重的是翻譯的互動及語用層面,主張目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接受者的不同而變化。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是目的決定手段。圖里則將目的論描述為一種可供選擇的以目的為中心的翻譯策略。

    將此理論與法律翻譯實踐相結合,那就是說,翻譯預計要產生的法律文本決定一切。如法律問題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普法宣傳及教育,則應該盡量采用前線的語言翻譯出一個一般民眾易于接受的文本,翻譯出學術性強、有深度的譯品。

    3. 法律文體翻譯的方法

    法律文本的翻譯,必須達到一個對等的標準,及語言學層面的法律概念,思想體系方面,在此節當中,我們將不在討論此方面的習得,而主要討論法律文體翻譯方法。

    3.1 術語及專業詞匯的翻譯對等

    一個科學領域內,一個術語只表達一個概念,同一個概念只用一個術語來表達。術語最突出的特點是詞義單一而固定,每個專業術語所表示的都是一個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時其他任何詞語都不能代替。例如:“termination(終止)”不能用 “finish”代替;“invoke(援引)”不能用“quote”代替;“peremptory(最高)”不能用“supreme”代替;“a material breach(重大違約)”不能用“a serious breach”代替.其他,burden of proof(舉證責任),cause of action(案由),letters patent(專利證書),negotiable instrument(流通票據),reasonable doubt(合理的懷疑),contributory negligence(與有過失),等等。

    3.2 詞類轉化

    在翻譯法律文體詞匯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英漢語言在詞類方面的異同,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策略處理英漢或漢英翻譯中的詞類文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代詞、動詞和名次等詞類的翻譯,英語有動詞名詞化的傾向,而漢語多用動詞,法律文體也是如此。英語法律文體中選擇重復名詞性表達,而不像其他文體那樣用代詞來代替,除非帶詞的使用決無引起歧義或所只沒有不明確的可能。避免使用帶感彩和夸張涵義的形容詞及副詞。

    原文:禁止搶采掠青、毀壞母樹(《種子法》第24條)。

    譯文:Plundering of unripe seeds and doing damage to other trees are prohibited.

    分析:原文采用否定祈使句來表示對人人都適用的禁止性規范,“搶采”和“毀壞”都是動詞,譯文將它們分別譯成帶有名詞性質的動名詞“plundering”和“doing damage to”就是通過名詞化手段模糊和隱藏了動作的行為者,從而弱化了法律行為主體,擴大了法律適用范圍,而且使語言更加簡練。

    3.3 具體語境具體翻譯詞意

    準確理解法律文體詞匯,是翻譯法律文書的前提和基礎。在這里具體語境具體分析具體詞匯的翻譯就顯得由為重要。

    首先,要注意詞義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

    例如:“對本協議在解釋上若有分歧,應以……文本為準。”“解釋”一詞,可以翻譯成explanation, explication, expounding, interpretation.但該句中的“解釋”是指對法律條文的正式解釋,interpretation恰好符合這樣的含義,故一般翻譯成“In case of any divergence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agreement, the…text shall prevail。

    其次,要注意同義表達在譯文中的不同含義。

    例如:草簽文本:一個縮略的文本,譯成 initialed text草簽合同:對合同條款的初步認證,但尚不具備法律效力,譯成referendum contract。

    再次,要從法律概念上理解詞義。

    例如:訴訟參加人:不譯成litigant(僅僅指“訴訟當事人”)而譯成litigant participant,因為它指參與訴訟活動的人,包括:當事人,第三人,共同訴訟人”等。

    最后,正確選擇結構詞,不能從源語字面來翻譯術語。

    例如:合同雙方:both parties to the contract這里的介詞to不能用of代替,因為to是指“作為一方參加某個機構”。

    3.4 長句的翻譯

    法律英語在句法方面,長句、復雜句比較多,把錯綜復雜的信息通過各種連接有邏輯地安排在一個句子當中;為了準確完整地表達一個法律概念和法律事實,排除錯誤的可能性,條件句、定語從句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在翻譯復雜的長句時,要先簡化句子的結構,剔除定語、狀語等修飾語,尋找主謂賓,抓住中心意思。如下例:Subject to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12,the General Assembly may recommend measures for the peaceful adjustment of any situation,regardless of origin,which it deems likely to impair the general welfare or friendly relations among nations,including situations resulting from a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 of the present charter setting forth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該句獨立成段,句子主干部分占不到全句的三分之一,其余皆為限定和修飾成分,短語有“subject to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12”和“regardless of origin”,從句有“which”從句,“which”從句還有它自己的修飾成分,由“including”引導。我們只有理解了這些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正確的進行翻譯。當然,前面所談的狀語的翻譯技巧在翻譯長句時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譯文:“大會對于其所認為足以妨害國際間公共福利或友好關系之任何情勢,不論其起源如何,包括由違反本所在聯合國之宗旨及原則而其之情勢,得建議和平調整方法,但以不違背第十二條之規定為限?!?/p>

    第3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在物業管理活動中之所以出現許多新問題,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對物業管理中的法律關系熟悉不清,錯誤的理解自己在物業管理中的法律地位。發展商開發一個物業區,通過市場銷售,將所建商品房逐漸,部分或全部出售給購房人,即業主。發展商的法律地位逐漸從原來開發項目的所有者,到把商品房售完,逐步轉移而不再擁有已售出部分商品房的所有權。由于一貫發展商開發一個項目一般都需要幾年,在這幾年中,發展商對該項目擁有所有權。但當該項目完成商品房售出后,雖然所有權已經發生了轉移,但大多數發展商在概念中認為其所建商品房的所有權仍未發生轉變。他們仍認為物業區是他們所建,當然物業管理由他們管,這種概念往往把物業管理引入歧途。在法律上所有權的轉移也標志著新的所有權人對其所擁有的財產的處置權、管理權。這一概念在物業管理中尤為重要,所以在物業管理中,都要以圍繞向產權所有人提供服務為中心進行活動。

    產權所有人是物業區內的主人,由他們在適當的時候(入住達到法定比例),組織以產權人為主的業主管理委員會,代表全體業主的權益。業主管理委員會是物業區內的最高權利機構。業主管理委員會制定管委會章程。業主管理委員會決定選聘或續聘物業管理公司,并負責和物業管理公司簽定委托管理合同。業主委員會和已簽約的物業管理公司,共同制定新的物業管理公約和新的物業管理收費標準,由已簽過委托合同的物業管理公司代表業主管理委員會,選聘保安公司和其他專業服務公司向物業區內提供服務。

    由于購房人是逐漸進入物業區內的,而且業主管理委員會是當業主入住率達到一定比例時才成立的。所以在物業區入住的前期,也即發展商仍擁有全部或大部分商品房的所有權時,一般由發展商布置物業管理服務,包括這一時期的物業管理公司的選聘,管理公約的制定和物業管理收費標準,都只能暫由發展商來確定。但發展商應在管理公約中或收費通知中注明,此種布置是一種臨時性的布置,等業主管理委員會成立后,將由業主委員會再做調整。

    只有理順了物業管理中的法律關系,并讓物業管理中涉及的各個方面都能正確理解這種法律關系,物業管理中的新問題就輕易得到解決。

    二、發展商直接管理物業輕易引發的法律新問題

    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進步,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專業性也會越來越強。從專業分工的角度上來講,物業管理因該由專門的物業管理公司來經營,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許多不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很多項目的發展商就獨自承擔起物業管理的重任。這些發展商在其內部附設一個物業管理部門,自制物業管理公約,自訂收費標準,自己組織布置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總之,以主人自居對廣大業主和物業區進行物業管理。發展商的這種行為輕易造成如下新問題摘要:

    1.房屋本身質量新問題導致業主拒交管理費。房產做為一種商品,在居民消費中是最大的消費商品,也是較復雜的商品。商品的質量最難保證,質量新問題也是最輕易發生的。當發展商自己愿意承擔物業管理時,就如同給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一幅枷鎖。只要當業主的房子有諸如漏雨、強面傾斜,或是門窗裂縫,業主都會以此為由拒交管理費。

    2.當裝修出現質量新問題時。假如發展商交付的是精裝修的商品房,一旦出現壁紙脫落、地板走翹,石膏板開裂或裝飾物變形,業主都會以此為由來要求發展商減免幾個月的物業管理費。

    3.當實測面積和購買時的暫測面積有誤差時。實測面積和暫測面積一般都是有誤差的,一旦當這種誤差對業主不利時,業主就會以物業管理費作為討價還價的余地,迫使發展商讓步。

    4.采用分期付款或尾款緩交的情況。有的發展商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售房,業主先交百分之七十或八十的房款就可以先入住,后余款在入住若干時間內交清。這時假如發生房屋質量新問題,裝修質量或水電氣暖,以及面積方面的新問題,或有物業管理不到位的新問題時,發展上不但物業管理費收不上來,就連剩余未付的房款也難收上來。

    5.有銀行按揭貸款的情況出現時。發展上為了促銷,向銀行申請按揭貸款支持其業主購房,并為業主向銀行提供信用擔保。假如業主不能按時還本付息,自己愿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假如出現上述的有關質量新問題,或物業管理方面的新問題,業主會拒絕向銀行還本付息,而把承擔債務的責任推給發展商。

    之所以發生上面的幾種風險,主要的原因是發展商不能積極主動地避開風險,而是把兩個法律關系攪和在一起,這就導致了業主會把兩個方面的風險,即購房的風險和物業管理的風險合并在一起,同時推給發展商。假如發展商不涉及或不直接涉及物業管理,而由專業物業管理公司對物業進行管理,假如出現上述新問題,則責任輕易分清。該是質量新問題由發展商處理;該是物業管理責任由物業管理公司承擔;該交的物業管理費則業主自然會交。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假如發展商自己獨攬物業管理,一旦出現新問題,將很難從這些困擾和繁雜的法律泥潭中脫身。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講,發展商自己獨自從事其開發的物業區的物業管理都是弊大于利。

    三、物業管理公約應在什么時間簽署,由誰來制定

    物業管理公約是約束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行為規范的法律文件,這是物業管理活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這個文件體現的法律關系比較復雜,他不僅體現了所有者和被聘用者之間的聯系,也體現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在這個文件里業主從所有者到被管理者,物業公司從聘用者到管理者,雙方在發生著位置的變換。所有者同意讓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權利交給物業公司來行使,所以物業管理公約是物業管理中的最終要的法律文件。由于在物業管理立法中沒有明確確立物業管理公約的法律地位,無論是業主、業主委員會,還是物業管理公司對于物業管理公約的法律地位和功能沒有一個正確地充分熟悉,沒有充分熟悉和發揮物業管理公約的真正功能,對于物業管理公約的簽訂不夠重視。也導致在司法實踐中,部分法官往往并沒有將物業管理公約作為基于私法自治原則而衍生的物業管理的最高自治規則來對待,也沒有把物業管理公約看成為物業管理的基礎和準則,使得物業管理公約缺乏應有的法律約束力。

    在物業管理的初期,由于發展商擁有大部分產權,所以發展商在物業管理中的功能比較大,又因為是發展商首先聘用了物業公司,所以最初的物業管理公約是由發展商來制定的。我們知道現在有關政府部門也印制了物業管理公約的范本,但那僅是一個簡單的范本而已,很多內容還需要實際管理者增添。比較好的辦法是發展商應和物業管理公司共同制定物業管理公約。但這時的管理公約里一定要規定有效期限,比如規定當業主管理委員會成立后,其有效期截止。

    隨著房屋的銷售,產權逐步從發展商手里轉移到了新的業主手里,發展商原來在物業區呢的位置由業主們代替,原來發展商在物業管理公約中的權利和義務也要相應做些調整。同樣廣大業主的權利和義務也應該在公約中得到充分體現,所以修改物業管理公約就勢在必然。假如業主管理委員會成立后,決定選聘新的物業管理公司,當然就更應該制訂新的物業管理公約了。不論是修改原來的物業管理公約還是制訂新的版本,都應由業主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并會同物業管理公司一起根據物業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公約來。在物業管理實踐中經常碰到業主擔心侵害自己合法權益,而不愿意簽訂物業管理公約的情況,這也是物業管理公約功能得不到充分體現和發揮的一個普遍原因。因此,物業管理公約的功能要能夠真正體現和發揮,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確實保證物業管理公約的公平、公正、公開、平等以及合法、合理。在物業管理實踐中,的確有一些開發建設單位或物業管理公司利用自己有權起草和擬訂物業管理公約的途徑,在物業管理公約的強制性或禁止性內容上,處于維護自己的私利而設定一些侵害全體業主合法權益的公約條款,這就背離了物業管理公約應體現的公平、公正、公開、平等以及合法、合理的基本原則。

    四、物業管理費導致的新問題

    以業主承受能力為借口,導致的物業管理服務收費標準偏低,是制約物業管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多數物業管理企業疲于生計,必須靠其他經營收入才能維持收支平衡,這種普遍現象說明現行物業管理服務費的收費標準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物業管理是市場行為,必須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物業管理服務收費也應遵循市場規律,應由當事人按照市場規律的客觀要求自行協商確定價格。已成立業主委員會的,物業管理服務價格應由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企業雙方協商議定,可以通過物業管理招標投標的形式確定,在物業管理服務合同中應明確物業管理服務價格。確定物業管理服務收費標準,應當遵循公平、公開、合理以及和物業管理服務水平相適應的原則。

    過低或過高的收費,都會導致許多業主遲延交費,不交費或抗交管理費。由于不交費或少交費,發展商或物業管理公司對業主適行停水停電,不讓業主的汽車進物業區,停止通信或停電話,嚴重的則導致訴諸武力,引起法律糾紛。過高的收費或過低的收費會引起很多負功能,直接增加了物業管理的風險性。

    五、如何區分物業管理費和物業管理維修基金

    物業管理收費和費用標準的制定應是科學的和合理的,具體制定也是有其可行的方法的.各項收費的概念也應該搞清楚。物業管理中要收的費用有物業管理費、代收代繳的費用和物業管理維修基金。

    代收代繳的費用是由物業管理公司從業主處收來再如數繳給有關公司的,如摘要:水費、電費、綠化費、電視接收費、保安費、垃圾處理費、電話費、煤氣燃氣費、土地使用費等。

    物業管理公司對物業區內提供服務的收費,也即物業管理收費。這筆收費可以按照有關規定按每平方米每月多少錢來定。管理費是維持物業區正常運轉的“血液”,沒有穩定的管理費,物業管理公司就無法工作。假如一個物業區內成立了物業管理委員會,并且制定出了管理費的收費標準,則所有業主都應遵守這個標準,向物業管理公司準時交費。

    但有時確有一些業主,只顧自己個人私利,盡管業主管理委員會已經代表全體業主制定了收費標準,但他們仍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拒絕向物業公司交費。這些人的拒絕交費產生的后果就是破壞了物業管理的正常秩序,享受其他業主的權益,也即直接侵犯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這些人不交費,其他業主多的費用其實就在為他們服務。這樣的案例確實發生在一些物業區內。有時物業管理公司也采取一些強制辦法,如停水停電等,但這種做法輕易引起難以預料的后果。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法是由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管理委員會共同前去說服教育,假如仍不奏效,物業管理公司可以采用法律手段到法院提訟,最后法院用強制執行手段解決。業主管理委員會在制定管理公約時,應該將如何制裁無故不交管理費用的行為的有關條款寫進公約里。

    物業管理維修基金又可以稱為共同儲備基金。設立物業管理維修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在物業管理活動中巨額的非預見性開支,尤其是為維持和保存區分所有建筑物共用部分的正常運作、正常使用功能而進行的修繕改良的開支。這種修繕改良就是我們通常在物業管理活動中所講的中修、大修和更新改造。由于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的目的也是用于固定資產的中修、大修和更新改造,因此,物業管理維修基金的功能類似于物業區所有建筑物共用部分固定資產折舊費的計提。

    眾所周知,所有建筑物在建成之后,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和人為的損害。隨著時間的增加,自然環境如風力、重力、震動、大氣、水、雷電等對所有建筑物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侵蝕、老化、陳舊、殘損。假如沒有建立管理維修基金,就不可能合理、有效地布置區分所有建筑物的修理和保養計劃,必然會加速所有建筑物的自然侵蝕、老化、陳舊、殘損,以致會由于維修保養不及時使所有建筑物過早達到危險程度,縮短了所有建筑物的使用壽命使之提前到達設計壽命,甚至于釀成傷害事故。相反,建立其了物業管理維修基金,就可以有效、合理地妥善布置所有建筑物的修繕改良,所有建筑物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維修養護,使所有建筑物處于良好的狀態和正常運行,充分發揮所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不斷延長所有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改善和提高了所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提高了所有建筑物的檔次和適應性,進而推動了所有建筑物的升值,使所有權人獲得有效地經濟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投資的回報率。

    在物業管理法律、法規的立法中我們確立了物業管理維修基金和公用設施專用基金作為物業管理基金。其中規定各類物業管理都應設立物業管理維修基金,而公用設施專用基金原則上只適用于住宅類物業管理。這樣做是因為住宅類的物業管理都直接面對著居民,同時在住宅區內用于居民公益性質的公用設施相對比較多,考慮到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一般在需要對公用設施的維修養護以及更新改造時,需要的費用比較多,居民往往難以一下子承受,同時這些費用收集比較困難,這就直接影響了公用設施的維修養護以及更新改造的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設置公用設施專用基金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相反對于非住宅類的物業管理,公用設施相對較少,費用小也比較輕易籌集,因此,沒有設置公用設施專用基金的必要。

    六、業主管理委員會的職責和權限

    許多實踐證實一個物業區管理的好壞,和該物業區的業主管理委員會有著密切的聯系。業主管理委員會由物業區內過半數的業主選舉產生,代表廣大的業主的利益行使權力。實際上業主委員會是物業區內廣大業主行使權力的常設最高權利機構。

    業主大會每年召開一至兩次,由業主管理委員會負責召開。業主大會決議的內容有摘要:1.物業管理公約及《業主委員會章程》的修訂變更;2.在合同期內解除終止物業管理服務合同,解聘作為管理服務人的物業管理企業;3.物業建筑物的重大修繕或改良;4.物業建筑物的重建;5.業主委員會的撤消和重選;6.區分所有權的強制出讓;7.約定專有部分或共用部分的事項。其中尤其是涉及到全體業主根本的共同利益的物業管理企業在合同期內的選聘、解聘,以及物業管理公約修訂變更、業主委員會的撤消和重選等新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業主管理委員會每半年審核管理公司呈報的財務報表和資金使用概況,對物業區內的重大資金支出或維修事項予以審核,批準管理公司運用維修管理基金。由此可見業主管理委員會的功能在物業區內是非常重大的。業主管理委員會和物業管理公司每月都要定期舉行會議,商討重大新問題,以利于從早期消除物業管理中的隱患。

    假如物業區內不設立業主管理委員會,而只是有發展商或物業管理公司決定一切,就極輕易造成很多對業利進行侵犯的事件,業主的合法權益就不會得到保護,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糾紛的出現。

    七、正確的法律關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物業管理經營活動的基礎

    物業管理工作既煩瑣,又復雜,既辛勞,又不輕易搞好。有關物業管理方面的法規目前還不太完善,所以由于物業管理不善造成的法律新問題越來越多,而且這些新問題又極不輕易得到圓滿解決,這就是我們目前物業管理所面臨的現實新問題。要想避免物業管理方面出現的新問題,減少物業管理方面的風險,除了國家應頒布更詳盡的法規和制定有關政策外,完善物業管理中的法律關系,是使物業管理工作走上正規的第一步。否則,法律關系不正確,導致以后一系列的工作都會出現新問題。

    在目前要求所有的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管理委員會都正確理解物業管理中的法律關系,并用正確的法律文件來確定這些法律關系也是不現實的。業主管理委員會或是物業管理公司可以聘請精通房地產法律方面的律師提供法律服務,例如制作委托管理合同,物業管理公約,業主管理委員會章程等。律師還可以提供有關解決物業管理糾紛的法律咨詢服務。同時還可以幫助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管理委員會制定其他一系列相關物業管理的規定,物業管理應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應該指出目前在物業管理活動中所涉及到的物業管理法律新問題遠遠不止上述這些,諸如物業管理的監督、開發建設單位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權利義務、規范物業管理市場競爭、政府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功能……等等隨著物業管理的深入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的對物業管理的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深入探究和探索思索物業管理的法律新問題,強化物業管理理論探究,用所有權構筑起物業管理理論體系,從立法策略上構筑物業管理生存和發展的法制基礎,是我們從事物業管理行業的每一個業內人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只有通過我們大家的不斷探索、開拓和進取,才能迎來二十一世紀物業管理的燦爛明天。

    參考文獻摘要:

    1、劉佳能《現代物業管理》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

    2、陳華彬《現代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制度探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

    3、程信和、劉國臻《房地產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4、高富平、黃武雙《物業權屬和物業管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

    5、夏善勝《物業管理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

    6、《上海市居住物業管理條例》

    7、《北京市小區物業管理辦法》

    摘要:

    第4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企業建立ISO9001質量體系并通過認證是企業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需要,使企業處于不敗之地,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建立ISO9001質量體系并獲得認證,意味著企業已在內部架構,管理體系、工作分工、職權劃分以及供應商和分銷商關系及產品、市場、售后服務等所有方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系統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規范的能通過第三方認證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以使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供更優質產品和服務以增強顧客滿意度。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僅僅從產品的結構是很難看出是否符合要求。取得ISO9001認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企業從從獲得認證的產品中選擇符合標準的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不斷的被各個國家認可和接受,已逐漸成為一種國際慣例。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市場,取得ISO9001認證證書是各個國家普遍認可的標志,也是企業突破國際貿易壁壘的重要途徑。因此,ISO9001認證證書已成為企業在國外的有效護照。對于企業內部來講,要想達到法制化、科學化的品質管理目標,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產品合格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必須按照國際標準化的品質體系進行管理,對于企業外部來說,企業獲得權威機構的認證及其頒發的權威認證證書意味著企業有能力按期交付顧客所要求的產品或服務,從而增強顧客與企業合作的信心。

    二、消除了國際貿易壁壘,有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各個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設置了以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形式為主的眾多貿易壁壘。而產品品質認證和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則屬于非關稅壁壘中的技術壁壘。因此,要想消除貿易壁壘企業采取的主要途徑就是獲得認證。在國際貿易中,合作雙方是否彼此信任,是否迅速達成協議是關系到貿易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個國家語言、標準規范存在著差異,這為合作雙方的交流制造了障礙。ISO9001質量體系的建立打破了這種阻礙,為各個國家在產品(包括服務)品質方面建立共同的語言、統一的認識和共守的規范。因此,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已成為國際間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慣例。

    三、質量認證體系的建立

    隨著受益者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企業產生了建立和實施質量體系的想法。前期的準備工作直接影響了質量體系能否順利建立。例如,在企業內部開展質量意識和標準的培訓,這是建立質量體系的基礎;企業管理層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是質量體系建立實施的關鍵;成立領導小組和精干的工作班子,制定貫徹標準工作計劃是質量體系建立的保障。質量體系由組織結構、程序、過程和資源構成。在質量體系總體設計過程中,選擇和確定質量保證模式和質量體系要素,制定適合本身特點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構建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體系結構是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在質量體系的設計過程中,很多企業通過認證后,沒有按照精簡、效率的原則重新設置組織結構,仍維持著設計不科學不合理、權責不清、執行無力的組織結構,導致企業仍然出現權責不清、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的現象,沒有發揮質量體系建立認證后應有的效果。因此組織結構也成為質量體系建立實施的重點難點。在以上工作全部完成后,企業可以以市場、顧客、自身三方面需求為導向選擇合適的認證機構申請第三方認證。選擇合適的。認證機構是無等級之分的,而是有信譽之別的,因此國外的認證機構不一定是最好的,過分的迷信國外認證機構是錯誤的,選擇合適的認證機構對企業進入市場、提高信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企業在建立質量體系前,對ISO9000族的了解少之又少。因此單靠企業本身來完成這一涉及方方面面、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目前,多數企業的習慣做法是聘請外部的專家或顧問指導、協助企業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質量體系。

    四、做好基礎工作,確保ISO9001認證體系有效實施

    ISO9001族質量體系建立和認證,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向顧客提供有質量保證的產品,建立企業的品牌影響。因此,只有持續地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才能實現貫標和完成認證的意義,才不會使企業誤入為了認證而認證的歧途。ISO9000族標準是系列標準,各項標準之間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在系統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企業通過認證的質量體系,一般是經受益者推動方式按標準中三個質量保證模式的其中之一建立的質量體系。這種體系只證明了企業具備了質量保證的能力。從管理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尚不完善的質量體系,因為任何企業都不得不考慮質量的經濟性和過程中的安全性等。

    五、總結

    第5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關鍵詞】 火力發電廠 汽輪機 運行 節能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需求量日益增加。在這種形勢背景下,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一些核電機組,但是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電力需求,火力發電仍舊在我國發電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近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火力發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火力發電實現節能運行不僅大大提高了火力發電廠的經濟效益,而且也是滿足生態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下面,我們就從凝汽器真空、給水溫度以及汽輪機的啟動運行和停止等三個方面,對火力發電廠汽輪機運行的節能問題進行分析,使火力發電廠更好地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電力資源。

    1 凝汽器真空方面的改善措施

    在火力發電廠汽輪機的運行過程中,冷卻的水量和水溫、抽氣系統的能力、凝汽器的管材及結構等都會對汽輪機的真空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凝汽器真空與汽輪機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有著密切關系,所以,為了提高汽輪機運行中對能源的利用效率,我們需要使凝汽器處于一種最佳的真空狀態。下面,我們就對汽輪機凝汽器真空的一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一些改進措施,從而實現汽輪機的節能運行。第一,空氣泄露的影響。在汽輪機運行中,一般會在汽機低壓缸的安全閥、凝汽器的測量表、真空破壞門、低壓軸封以及汽機的排汽口等地方發生空氣泄露,泄露的一些氣體會在冷卻管的附近形成一種氣膜,進而對凝汽器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響。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強對空氣泄露問題的檢查,比如,在機組進行運作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鹵素檢漏儀器和痰質普檢漏儀器等對其進行檢查,而在機修停運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灌水的方法對其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從而確保機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第二,凝汽器管的結垢影響。凝汽器管結垢也是影響凝汽器真空的一個因素。一般情況下,結垢主要包括水側的結垢和汽側的結垢兩種類型。其中,水側的結垢是由于循環水中的一些污染物沉積而形成的,它對凝汽器的真空的影響比較大,而汽側的結垢則是由于油污、氧化鐵等造成的。對于凝汽器管的結垢主要的處理方式就是采取化學或者機械的方法對其進行清洗工作。第三,凝汽器運行的影響。在凝汽器運行的過程中,它的傳熱性能、冷卻管里面的積垢以及冷卻水的溫度等運行工況也會對其真空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這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冷卻管材料的選擇、更換管束以及調節循環的水量等來改善凝汽器的運行工況,從而使凝汽器處于最佳的真空狀態。

    2 給水溫度方面的改善措施

    在火力發電中,燃料的數量與給水的溫度有著直接關系,比如,給水溫度過低的時候,我們需要大量的燃料對其進行升溫,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損失很多熱量。鑒于此,我們可以通過改善給水的溫度來提高鍋爐的熱效率,進而實現火力發電廠汽輪機的節能運行。具體來講,提高給水溫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使加熱器在正常水位中進行運作。如果加熱器在運行中處于正常水位不僅可以提高回熱的經濟效益,而且對于提高設備運行的安全性也具有重要意義。第二,高壓加熱器的投入率。強化對高壓加起運行的維護工作,對高壓加熱器中的一些沉積物質進行及時清理,確保高壓加熱器中的一些保護動作處于正常運行狀態和高壓加熱器水位的穩定,從而提高高加的投入率。第三,借助于機組中的各種檢修機會,加強對加熱器的漏點和水室隔板密封性的檢查,如果發現加熱器存在漏點及時采取措施消除。

    3 汽輪機啟動運行及停止方面的改善措施

    通過對汽輪機啟動、運行以及停止等各個環節的改進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火力發電廠汽輪機能耗。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汽輪機啟動。按照相關標準,在啟動的時候,汽輪機的主汽壓力最好控制在2.5―3.5Mpa的范圍之內,這樣就能更好地縮短暖機的時間。但是,在現實中,工作人員在操作的時候汽輪機的主汽壓力都超過了3.5Mpa,在這種情況下,暖機使用的時間就相對增加了,暖管的質量也不是很好,隨著火電廠的電率和并網的時間的增加,火電廠汽輪機消耗的燃料也就增多。因此,為了降低汽輪機在啟動時所用的能耗,更好地推動節能運行的發展,我們可以運用開高低旁的方法把汽輪機的主汽壓力控制在規定參數范圍之內,通過減少并網和暖機所用時間從而達到降低消耗的目的。第二,汽輪機運行。目前,火電廠汽輪機一般都是采用一滑一定的形式進行運作的,使用這種運行方式,能夠很好地適應負荷的變化,以滿足機組的調頻要求。比如,如果是處于低負荷狀態,我們需要運用低水平定壓調節的方法確保火電廠鍋爐燃燒穩定性和水循環的正常運作;如果是處于中間負荷狀態,我們需要運用鍋爐的調節壓力來進行負荷加減的調節;如果是處于高負荷狀態,我們需要使用噴嘴對其進行調節,從而確保機組的安全高效運作。第三,汽輪機停止。在汽輪機停止運作的時候,無論是正常停止還是非正常停止運作,我們最好使用滑參數的方法對其進行停機。因為,使用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把鍋爐的一些余熱利用起來繼續進行發電,另一方面由于降低了汽輪機相關設備和鍋爐的溫度也有利于維修工作的開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面臨著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和能源短缺的矛盾,為了更好地滿足現實需要,實現火力發電廠汽輪機的節能運行勢在必行。因此,在火力發電廠汽輪機的運行中,我們要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力求最大程度上推動汽輪機的節能運行。

    參考文獻:

    [1]孫青,范.淺談火力發電廠汽輪機運行節能問題[J].新農村(黑龍江),2012,05(3):26-27.

    第6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摘要】文章闡述了行政相對人的含義,并論述了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的特征。

    【關鍵詞】行政相對人;行政主體;行政法律關系;共有特征

    行政相對人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對其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對于完善行政法基本理論框架,更進一步指導行政法制實踐具有重大意義。首先,研究行政相對人問題,對于完善行政法學的理論體系有重要意義;其次,研究行政相對人問題,對于發展完善依法行政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再次,研究行政相對人問題十分有益于我國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對行政權實施監督以及擴大行政相對人民主參政的法律實踐。

    一、行政相對人的定義

    “相對人(或稱行政管理相對人)是目前行政法學中使用較頻繁的稱謂,也有學者稱之為‘行政相對方’?!盵1]它原是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一個行政法學概念,2004年國務院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作為一個法律性文件則已明確使用了“行政管理相對人”[2]一詞。由此,它現在已成為了一個法律術語。

    人們對行政相對人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角度:(1)從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的對象角度理解行政相對人。(2)從行政法律關系的角度理解行政相對人。即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雙方中,行政主體是一方,與其互有權利義務關系的對應一方就是行政相對人。

    二、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共有的特征

    為了準確把握行政相對人特征,首先在行政法律關系范圍內,觀察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共有的一些特征。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雙方,除具有受行政法調整、參與行政法律關系、享有行政法上權利和履行行政法上義務等共同特征外,還具有內在自由與外在自由的統一、與客體關系中的“為我”傾向、自為性、自律與他律性一系列共有的特征。

    (一)內在自由與外在自由的統一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內在自由是指主體的意志自由,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意志和認識狀態,是一種理性自由和精神活動。

    (二)與客體關系中的“為我”傾向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性地位不僅表現在行政法律主體意志活動中按照“自我”的價值取向認識和把握行政法律關系客體,而且還表現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權力性實踐活動中按照“為我”的目的建構、控制乃至改造行政法律關系客體。

    (三)自為性

    在實踐——認識活動中有“為我”傾向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同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相互作用時必然表現出自為性。

    (四)自律與他律的統一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為我”趨勢和自為性等主體性特征,并不是說主體是不受限制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所受的制約來自兩個方面:自律與他律。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自律,即主體的自我制約。在每一行政法律規范中,都暗含著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義務,“命令”著行政法律關系在行使權利時,不應超過邊界條件。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權利性實踐活動中選擇和建構行政法律關系客體,要受其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的約束,這些價值觀念是其選擇和建構行政法律關系客體時的判斷基礎。

    三、行政相對人自有的特征

    (一)結構上的特征

    根據權力主體的歸屬和實際運轉,可以把權力主體分解為歸屬主體和行使主體。歸屬主體就是權力歸誰所有,哪一個主體是權力的所有者。行使主體就是權力由誰來行使,哪一個主體是權力的行使者。

    1.行政相對人的主導性。行使主體是不能離開歸屬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如果說兩者呈主屬關系的話,歸屬主體是主,而行使主體為從。

    2.行政相對人在意志上的主導性。行政權主體分解為歸屬主體和行使主體必然使行政權在運行過程中形成兩個主體意志:歸屬主體意志和行使主體意志。行使主體意志從屬于歸屬主體的意志是保持行政權統一性的前提條件。

    3.行政相對人的零散性與分散性。從兩個主體的客觀表現看,歸屬主體雖然從絕對數和相對數看其量都大于行使主體,但其呈現出較大的零散性、分散性,其結構尤其松散。行使主體則不然,其量的大小雖不能與歸屬主體相提并論,但其有著無可比擬的集中性、結構嚴謹性和較大的聚合力。

    4.行政相對人的弱勢性。權力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決定并改變有關參與者的物質關系、精神關系乃至于意識關系。行政權在整個權力系統中則是最為敏感的權力形態,它涉及了具有相當寬度和廣度的社會生活領域,幾乎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影響作用。

    (二)權利上的特征

    權利即規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

    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是指由行政法所規定或確認的,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由行政相對人享有并與行政主體的義務相對應的各種權利。一般認為,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包括參政權利、受平等對待的權利、受益權利、自由權利、程序權利。[3]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是行政法所設定或確認的權利。(2)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是在行政活動過程中予以行使的權利。(3)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是與行政主體的義務相對應的權利。權利與義務具有對應性,一定的權利需要一定的義務來使其得以滿足。在行政法律關系的結構中,行政相對人權利已經被特定化了,它只能是對應行政主體義務的一種特定權利,它既不對應行政主體作為機關法人時的義務,也不對應其他法律關系主體的義務。(4)行政相對人權利可以由行政相對人自由放棄。(5)行政相對人權利不具有個人獨有性。行政相對人權利是每個具體的相對人共同地、平等地能對行政主體具有的權利,即使他們屬于廣泛相對人中某一類特別的群體,這個群體中的個人也是與他人一樣共同、平等地對行政主體具有某種權利,因為大家面對的是一個共同的行政主體。

    (三)權利能力、行為能力上的特征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等于行政相對人,他們要成為行政相對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這種資格就是行政法予以規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1)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也就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公民在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是所行政法賦予公民享有行政法上的權利和承擔行政法上的義務的資格。(2)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行為能力。也就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行政法上的行為能力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以自己的行為行使行政法上的權利、履行行政法上的義務,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的資格。

    第一種是以行政主體作為義務主體,行政相對人作為權利主體的法律關系。在這種形態中,行政主體履行的義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所有的公民應當履行的,如保護所有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義務。第二種是以行政相對人作為義務主體,行政主體作為權力主體的法律關系。

    (四)行為上的特征

    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可以界定為:在國家行政行政活動過程中,由與行政主體對應的公民等一方所作出的、能產生行政法效果的各種行為之總稱。[4]行政相對人行為與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相比較,有如下特征:(1)行政相對人行為的形式靈活。(2)行政相對人行為目的的多重性。行政相對人的行為目的沒有行政主體的行為目的單一,行政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預定的國家行政管理目標,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不能有屬于自己或他人的特殊目的,也不能具有非目的性,否則將構成。(3)行政相對人行為對行政主體沒有直接的強制執行力。這是和行政行為相比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點。行政行為是國家行政權的運用,具有國家強制性,許多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具有直接的強制執行力,而行政相對人的行為是個體行為,不具有對行政主體或他方的直接強制執行力,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如要強制執行,則必須借助一定的國家權力,如權力機關的監督權、司法機關的司法審查權以及行政機關上級機關的監督權。但這并不意味著行政相對人行為沒有法律約束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行為由法律確認,即具有法律保障,具有法定的約束力。

    參考文獻

    [1]羅豪才.行政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人民日報,2004-04-20.

    第7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關鍵詞:接受美學;期待視域;中職語文;問題設計

    一、期待視域理論

    “期待視域”是接受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解釋“期待視野”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稱“文學的接受和作用論”,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于聯邦德國,由康士坦茨大學的姚斯、伊瑟爾等教授創立的,被稱為“康士坦茨學派”。其后又有眾多學者的補充,成為當今世界頗具影響的文學理論。

    “期待視域”是接受美學的核心理論,所謂“期待視域”主要是指“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1]。

    接受美學理論中強調的“期待視域”概念認為,在閱讀過程中,接受對象具有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能動地參與到創造文本之中,并且賦予文本以新的價值和意義。

    接受美學對中職語文教學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接受美學創立者姚斯就曾指出,它之所以能獲得意料之外的成功,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在60年代由于對語文學科的普遍不滿而產生的潛在需求”[2]。當然接受美學理論也同樣適用于當下的中職語文教學的境遇和氛圍。

    由于中職語文教學要求秉承新課程理念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側重它的工具性,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幾乎毫無新意可言,再加上中職學生的整體知識結構水平和層次的差異性,讓中職語文教學更加舉步維艱。

    因此,接受美學理論中的“期待視域”對中職語文課堂有著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可依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期待視域,依據不同學生知識結構、生活閱歷和思維模式來進行問題設計;另一方面,適當地調整和充實教學的內容并創新創造的設計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力求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文本研習的期待的意向,并形成自己獨創性的文本解讀,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二、對中職語文課堂問題設計的啟發

    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它任重道遠,每位教師也必定要躬自為之,它是指教師在分析課程、教材、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籌劃有利于激發、啟發學生思考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課堂教學問題,使其能對教材文本有進一步的解讀和創作。筆者認為這也正與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域”不謀而合。

    1.激發學生的期待視域,啟發問題

    (1)問題設計的歷時性。《論語》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贝搜缘弥?,學生的知識體系結構的形成恰恰是一個新舊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所以問題設計時就一定考慮到它的歷時性。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教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注釋,然后老師設問:“作者寫青荇,大家能揣測其背后的意圖嗎?”學生初讀這行詩,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種翠綠和自由的氣息,但是,細說起來,又難以準確地解釋此中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時,教師便可采用點撥法引導學生根據以往經驗對語境的文化背景進行詮釋和體驗,使他們明白其中深意。教師設問:“那我們在哪里接觸過‘青荇’呢?”學生肯定會記憶起初中學習過的《詩經·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然后學生可以推究出青荇是古代浪漫愛情的一個隱晦的文學象征,從而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有了更多一層的解讀和把握,總之,不論哪種理解,學生對這一特定語境的文化背景已有了深刻的認識,并以自己的個性解讀,獲得了創造性理解。

    (2)問題設計的情境性。在研讀教材文本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換位情境,進入角色,以“我”代替“他”,獲得新的文本體驗。比如,在《陳情表》一文中,李密對晉武帝邀請為官的回絕。如果教師設問:“該段文字高明在哪里?”學生一時或許語塞,答不出來。教師可先讓學生積極換位:設想你就是晉武帝,對李密回絕的理由該如何猜測?如果猜測理由成立,李密下場會如何?學生經過換位思考后會列出種種猜測理由,例如學生會認為李密可能自命清高,沽名釣譽,也可能認為李密仍對前蜀顧念不忘,也可能認為李密會另有所圖等。然后學生會意識到無論哪種理由,李密的結局都會不言而喻,最后研習文本“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的時候,學生就會意識到李密的措辭有多么高明高深,句句都戳中晉武帝的心坎,由此學生便對李密的謹慎縝密性格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從而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層的把握。

    (3)問題設計的開放性。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并非需要學生有唯一的答案,反而開放性的設計會有意料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教師在學生研讀文本后可以這樣設問:請大家根據文章中的語句揣測本文的主旨意圖?此問題不限固定答案,目的是激發學生多角度去考慮問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經過一番研讀后會得出以下“悖論”,例如根據文中的“這令我到底惦記江南了”和文末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蓮賦》以及漢民歌《西洲曲》,有的學生認為是朱自清懷鄉之作;有的學生推究出朱自清的“三重世界”,即“現實世界”“獨處世界”“想象世界”,而作者在這多重世界里穿梭,找尋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有“瞠目結舌”的解讀——有的學生根據朱自清的“像亭亭的的裙”“像剛出浴的美人”和引用的兩篇愛情題材的古詩以及文首和文末都提到的妻子推究出可能家庭婚姻對作者的壓抑等等。可見,開放型的問題設計正是體現了接受美學的實質精髓。

    2.統構問題,拓展學生的期待視域

    第8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關鍵詞:Internet 道德意識 道德規范 道德行為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從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各國正在規劃和實施適應信息時代的全國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相繼建成了國家級的計算機網絡,并相互連成覆蓋全球的國際性學術計算機網絡Tnternet據統計一,到19年1月為止,全球已有194個國家和地區聯人了Tn-ternet。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新的信息網絡革命,它將比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帶來的沖擊更為巨大,它將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學習方式

        1道德意識方面(領域)

        1.1道德相對主義盛行

        后現代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你想怎樣就怎樣”或者“怎樣都行”),非中心主義,多元化,表面化,無終極目標等等,直接源于后工業社會生產形式、組織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雛型Tnternet網絡世界中,道德相對主義卻找到了它最適宜生長繁延的領域。這是因為:

        (1)Tnternet沒有中心。在科學家們設計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時,軍方就要求這個網絡沒有中心這樣做的理由是.不管網絡的哪一個特定的點受到攻擊,’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夠正常工作。這樣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聯接在一起的網絡,沒有哪片網絡統治哪片網絡,也沒有哪片網絡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個絕對沒有中心的網絡世界

        (2)Internet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地理角度講,Internet覆蓋在整個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個球體,在這個覆蓋于球體的網狀物中,既沒有開始的地方也沒有結束,意味著沒有終極。一進人這個由光纖電纜和調制解調器構成的世界,你就變成了電子化的飛速運動的存在。這種狀態,除了使人忘記對終極目標的追求外,也會讓他不想對任何東西負責。因為作為一個個體,陷在無邊無際之中,他無法覺得自己有能力對任何事情負責。也就是說,小小的個人在無邊無際的網中的無能為力,為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

        1.2無政府主義泛濫

        Internet當初的設計思想,是讓信息在網絡中能夠自由的傳播,這樣,當網絡的一部分遭到襲擊時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夠正常運轉。當這種思想變成現在的Internet事實之后,使你在網上實施言論控制成了一種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叢生的荒野。在這里,還沒有政府機構誕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領導和主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擁有網絡的一部分。沒有誰獨自擁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沒有一個最終的管理者。美國政府和各個地方以及機構的網絡,再加上外國的網絡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這當中,誰都沒有絕對發言權,沒有誰說了算。但同時,誰又都有發言權。

        這樣,Internet成了一個容許真正言論“自由’,的地方,一個徹底“民主”(或無政府主義)的地方,一個無法無天的地方。在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則(或者不要原則)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個人不需要承擔自己的義務和責母,由此可以濫用自由的權利。

        1.3人際情感的疏遠

        人際情感是需要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來維持的。而在網上交流時,我們的言談舉止都被轉換成二進制的語言,我們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傳播,我們成了數碼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與人之間的隔離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時空,跨地域的多人參加、多向交流的技術,使人們更容易沉溺于網上交際,使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機會減少,人與機器的接觸卻日益頻繁,而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會交往會被削弱,使家庭成員之間,鄰居之間,同事朋友之間的感情聯系淡薄。

        2道德規范方面

        2.1對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沖擊,其約束力減弱

        網絡社會是人類為自己開拓的另一個生存空間,這個嶄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還是沒有法律規范,沒有道德規范的寢化社會,人們只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生體驗來約束自己。這對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巨大的沖突,使之約束力明顯下降。目前網上的道德規范是非強制性的,只能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這樣網上人是否遵從道德規范,也不易察覺和監督,而不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要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三者同時來維持。因此建立在網上的道德規范約束力減弱。

        2.2使道德規范在量的規范上不斷擴張

        從歷史的運動來看,人類社會規范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這表現為道德規范的適用對象的范圍在總體上趨于提高和擴大。網絡世界的發展對形成和發展道聲德標準,制定新的規范開拓了新領域,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網絡中,同樣需要教養,網絡行為和其它勘社會行為一樣.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因此.世界各國紛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絡行為的方方面面,從電子郵件使用的語言格式,通訊網絡協議,到字母的大小寫,電子郵件簽名等細節都有詳盡的規范。例如美國華盛頓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聲明中指出的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等等。所有這些規范都是對原有道德規范的補充和發展,使其在量上不斷積聚和擴大。

    第9篇:立法體系論文范文

    干部考核評價是干部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選人用人的關鍵環節。按照科學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干部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評價辦法是廣大干部群眾的強烈愿望,也是組織部門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觀活動中必須努力探索破解的難題。

    建立一整套符合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綜合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體現現代管理理念,在內容上既要繼承又要創新,在方法上既要規范又要可行,在推行步驟上既要積極又要穩妥。筆者以為,當前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力:

    完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提高考核評價的科學性

    一方面,要精心設計考評內容。在內容設計上,緊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提煉出若干核心指標,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功能定位和區域發展格局的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考核指標。另一方面,要細化考評指標。考評指標設置應堅持以下原則:全面系統原則。要全面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把“五大建設”統一起來,涵蓋干部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可顧此失彼。突出重點原則。要抓住綜合性強、涵蓋面廣的主要指標,適當強化經濟指標,避免考核內容過于繁瑣、過于微觀??茖W合理原則。要從實際出發,使指標設置與對干部的客觀要求和崗位職責相一致,盡力做到科學合理。客觀公正原則。要以客觀現實為依據,合理劃分單位的性質和類別,在指標設置和目標下達上有所區別和側重??刹僮餍栽瓌t。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指標要便于分解、監控、考核和評價,明確具體,簡便易行。動態適用原則。要保持考核指標的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同時,要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補充和完善。

    突出實績考核評價,提高考核評價的導向性

    要將實績作為考核評價重點,引導干部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工作和精力放在謀劃發展、推動發展、創造實實在在的政績上。要進一步創新實績考核手段。要通過有關方面提供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群眾評價意見,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現、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要正確分析干部實績。既看指標數據,又看群眾評價;既看發展速度,又看發展質量;既進行縱向比較,又適當進行橫向比較;既看客觀條件,又看主觀努力。要加強對實績考核工作的規范管理。要整合考核形式,對干部的考核只設置一套全面、綜合、以實績考核為主的考核體系,不再重復進行其他各種形式的考核檢查。要規范考核行為。干部實績考評應歸口到一個部門組織實施,形成一套規范的考評制度,對考評人員組成、程序、內容、標準、方式等相關內容作出明確要求。要規范考核時限。以干部任期為考核周期,在年度和屆中實行動態管理,實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以不定期為主,讓干部在任期內集中精力辦實事,不惟考核而工作,避免干部追求“短期政績”。

    改進考核評價方法,提高考核評價的真實性

    要改進傳統考評辦法。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拓寬參評主體范圍,讓更多的“知情人”參與到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和考察座談中來。要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要引入現代信息技術、量化技術,開發、應用考評軟件,快捷處理考評信息。運用科學的監測手段和調查統計技術,減少人工操作,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考核工作效率。要強化綜合考評。要將有關方法進行靈活組合,實行綜合評價,對各個環節的考核結果進行全面分析,統籌考慮。通過分析、比較、印證,多層面、多角度考核干部、了解干部。要整合考評資源。要加強與紀檢、審計、統計等職能部門的聯系協作。要引進社會中介調查機構和新聞媒體等社會評價系統,采取民意調查、入戶調查、現場調查、隨機抽樣等多種形式,對干部進行評價和監督。要建立干部考核評價信息庫。要及時收集相關職能部門的專項工作評價意見,及時跟蹤考核干部在重大問題、重大事件中的表現,抓緊建立干部考核評價信息庫,為全面、歷史地評價干部奠定基礎。

    加強考核評價隊伍建設,提高考核評價的準確性

    重點是推進考評主體的專業化。一方面,要強化教育培訓,提升綜合素質。要根據干部工作的發展變化,按照考評主體應具備的資格條件,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政策理論和業務能力培訓,使其能自覺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判斷和處理問題,能認真研究考評藝術,掌握基本技巧,去粗去精,去偽存真,全面正確評價干部,防止思想方法上的主觀隨意性,片面化和絕對化,提高考核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實行資格認證,優化人員配置。要建立考評主體資格認證制度,對考評主體的政治素質、思想水平、工作能力、職務身份,作出統一明確的規定,對從事考評工作的干部,要通過考試、考核,認證其資格,實行資格認證制度,持證上崗,以此確??荚u干部隊伍的高素質。在組成考評組時,要注重考核組成人員的合理性,組成人員知識結構要涉及黨務、經濟、法律、統計、管理、社會學、心理學等多種領域,提高考評人員把握經濟發 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黨的執政規律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建設專業考核隊伍,實行專業化考核。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提高考核評價工作的規范性

    由于制度不配套,使得干部考核工作在實際操作層面缺乏制度依靠,自由空間和裁量度較大,同時,使得結果運用上缺乏制度鏈接,降低了考核結果轉化運用的效用。因此,從制度設計上,既要把干部考核評價作為貫徹《干部任用條例》和《公務員法》等一級法規的細則性、配套性辦法和措施,也要把綜合評價考核作為一項主體制度,加強周邊操作性和環境性制度的建設,為其實施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撐。當前,既要把握綜合考核的特征和考核工作的規律,不斷建立完善適應綜合考核要求的職能職責規范、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分工負責制等基礎性、前提性制度,也要著眼于綜合考核的價值目標選擇,圍繞考評結果的運用,推動干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的完善,進一步完善干部目標責任制、領導干部職務任期制、交流制度、辭職降職免職制度、誡勉談話制度、調整不勝任現職制度和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培訓制度,以系統制度的配套,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基礎性參照作用。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亚洲精品成人a|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91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三级k8经典网|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