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春天的魅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春姑娘那沙沙的腳步聲近了。
田野上那無限明媚的春色,把小河打扮得更加妖嬈。岸邊的小草不知什么時候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在春風的吹拂下輕盈舞動,草地在陽光下像一塊碧綠色的絨毯。孩子們在上面坐著,躺著,有的還打著滾。成群的牛羊歡快地來到河邊吃草,飲水。小羊羔“咩咩”地在母親身邊跳躍。河兩岸,一排排垂柳,長出嫩綠的枝芽,布谷鳥、喜鵲,在枝頭蹦跳,唱出清脆婉轉的歌,垂柳的枝條伸進解凍的小河里,好似要洗去冬日的寒氣。微風吹過,水面上蕩起了一道道波紋,映在水里的青山綠樹一會兒擴大,一會兒縮小,一會兒聚攏,一會兒散開,像調皮的魚兒在那里游動。陽光暖洋洋地照在臉上,使人陶醉。春天的太陽像個溫熱的爐子,照在綠色的大地上,金光粼粼。春天的白云也格外多姿,像奔騰的小馬,像翻滾的浪花,又像那春姑娘白凈的臉......春風像個慈祥的母親,拂著你的臉頰,使你感到舒爽,心曠神怡。春風吹過大地,大地變綠了;春風吹過大地,大地變綠了;春風吹過大樹,樹葉輕輕搖動;春風吹過湖面,湖面上泛起了微波......春天的空氣格外清新,帶著春天的氣息,它能使你拋開煩惱和雜念,它能使你消除疲勞,增添力量。風,柔柔地吹;枝頭,悠悠地閃;明媚的春陽,灑在身上,暖在心里。爛漫的春光,唧啾的小鳥,透露著春的靈秀,春的歡樂。呵,迷人的春天,孕育著一個多么金碧輝煌的希冀!那一簇簇醉人的綠,幻成一團團漸次萌動、耀眼的金黃......
你們也愛春吧,是的,有誰會不覺得春很美麗,只要你用心體會,不僅感覺到春美麗有純潔的氣息,更感覺到大自然的美麗!
這就是春,一個惹人喜愛、生動活潑的美麗的春!
我們在回憶 說著那冬天
在冬天的山巔 露出春的生機
我們的故事 說著那春天
在春天的好時光 留在我們的心里
我們慢慢說著過去
微風吹走冬的寒意
我們眼里的春天 有一種神奇
啊 這就是春天的美麗
我們在回憶 說著那冬天
在冬天的山巔 露出春的生機
我們的故事 說著那春天
在春天的好時光 留在我們的心里
一遍一遍甜蜜回憶
春天帶來真誠友誼
我們眼里的春天 有一種歡喜
啊 這就是春天的美麗
本來想用《我們的故事》來做題目,再敲幾行文字,打發我閑適的時光。待聽完這首歌后,忽地閃過一念,是的,春天的美麗,誰又能準確的描述出來呢?
春天的美,不止在自然界,而是在人的心里,在人的感覺里,在人們對未來的憧憬里。
春暖花還未開時,人們去掉那層厚厚的棉衣,蜷縮的身體舒展開來時,那窩了一冬天的心,便也張開了翅膀。。。。。。
春天來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令人無比舒暢。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麥苗鉆出來了,野花野草滿地都是,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非常漂亮。
我愛春天!
實驗二校二年級:劉琦
這是一個白色的冬天;
這個冬天里,沒有春天。
曾經晃晃悠悠的生活著
從來,都是春天
即使在冬天。
曾經瘋瘋癲癲的跑著
從來,沒有過害怕
即使在冬天。
曾經無所事事的鬧著
從來,不感到孤單
即使在冬天。
<二>
這是一個頹廢的冬天
這個冬天里,沒有春天。
那些年,渾渾噩噩的活著
從未想過,要去追求什么
哪怕在冬天。
那些年,一無所有的走著
從未想過,要去得到什么
哪怕在冬天。
那些年,肆無忌憚地喊著
從未想過,要去愛上什么
哪怕在冬天。
<三>
這是一個淡淡的冬天
這個冬天里,沒有春天。
即使曾經晃晃悠悠的生活
我卻依然不去夢想什么
驀然,已經是冬天。
即使曾經瘋瘋癲癲的跑著
我卻依然不去挽留什么
驀然,已經是冬天。
即使曾經無所事事的鬧著
我卻依然不去珍惜什么
驀然,已經是冬天。
<四>
這是一個我愛的冬天
這個冬天里,沒有春天。
我留戀,過往的渾渾噩噩
那些年,我不需要去追求,更不去追求什么
漸漸,消逝了春天。
我留戀,過往的一無所有
那些年,我不需要去得到,更不會得到什么
漸漸,消逝了春天。
我留戀,過往的肆無忌憚
那些年,我不需要去愛,更不懂愛是什么
8月17日,新華社了《美〈讀者文摘〉擬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
8月21日,新浪網報道了《新聞集團擬停刊旗下倫敦免費晚報》的消息;
8月27日,中國新聞網報道了《法國中文報紙〈歐洲日報〉永久停刊》的消息;
8月28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了《〈中華新聞報〉發清算公告正式停辦》的消息;
9月2日,網易新聞報道了《美雜志上半年發行量下降1.2%很多雜志被迫關閉》的消息。
紙媒的確到了一個危機的關頭。更值得憂慮的是,紙媒目前的境遇并不僅僅是金融危機造成的,因為還有很多紙媒以外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形勢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甚至在金融危機的“亂世”里橫空而出。金融危機的寒冬遲早會過去,但是,紙媒的春天卻未必能再回來。究其原因,新技術與新媒體的發展導致了媒體間的競爭生態發生了變化,新一代人的成長也導致了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
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嚴肅報紙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一直處于發行量下降的態勢。2004年美國在線出版商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8歲到34歲的人,46%的人喜歡瀏覽互聯網,35%的人喜歡看電視,只有3%的人喜歡看報紙。”2004年《華盛頓郵報》的一份關于年輕讀者為什么不喜歡報紙的研究報告幾乎讓做紙媒的人瞠目結舌:“調查發現,一些參加研究活動的人甚至聲稱,《華盛頓郵報》即使免費,他們也不想訂閱,因為他們不喜歡在房間里堆著一些舊報紙。”在日本這個傳統的報業大國,紙媒的發行量更是自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下降。日本學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年輕人不再讀書看報。相反,在電車、地鐵上,更多的人喜歡看手機。手機已將新聞信息、球賽戰報以及趣聞軼事匯集在一起,隨時發送。”資料顯示,日本年輕人正在逐漸遠離報紙,“戶主在24歲以下的住戶中的報紙普及率,1984年為90.4%,1999年急落到53.4%,他們中間幾乎半數的住戶停止了訂閱”。而戶主在25歲到29歲之間的訂閱情況也大致如此,自1989年以后訂閱率逐年下降。
紙媒的衰落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如今卻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局部媒體的發行量和廣告額的上升,無法改變紙媒整體式微的現實。在新的媒體競爭環境中,紙媒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倒不是金融危機之類短期的周期性問題,而是因為新媒體競爭和人們閱讀習慣改變而導致的實實在在的受眾流失,這樣的流失很可能是愈演愈烈的。在新的媒體競爭態勢中,這樣的流失也很難通過版面內容調整等微觀層面的技術手段來挽回,這才是最致命的。在這種情況下,紙媒如何培養自己新的增長點,如何延緩這種幾乎是必然的衰落,值得深入研究。
自從電視出現以后,紙媒已經逐漸告別了獨霸天下的歷史,在與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競爭中,紙媒同樣也面臨著招架乏力的局面。關于紙媒的前途,有兩種對立的說法,一種是消亡論,一種是反消亡論。其實任何媒體都會有自己存在的空間,只是空間的大或小的問題,就像金石碑刻作為傳播手段目前還有存在的價值一樣,紙媒當然不會從人類的視線里消失。但是,空談紙媒的消亡與否在當前紙媒還占據足夠市場空間的情況下并沒有多少現實意義,紙媒眼下最迫切的問題不是消亡,而是怎樣在現有條件下生存與發展。
“什么東西是黑顏色加白顏色而且快要完蛋了呢?”美國電視主持人約翰?斯圖爾特在脫口秀節目中給出的答案是:“報紙!”紙媒目前亟需殺出一條生路,不要讓紙媒悲觀論者的調侃過早變成現實。
在人們的心目中春天是美麗的。人們常說:“春雨貴如油。”春天的雨像油一般珍貴。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小草被春雨澆灌后,就迫不及待地伸出小腦蛋。春天的小草是那么的朝氣蓬勃。春天也是百花盛開的季節。花兒們好像聽到了命令似的,便開出鮮艷美麗的花朵兒,好像是在為人們報告春天的消息,又好像是要舉辦一場比美大賽。春天還是播種的季節。一到春天,人們便下田播種去了。然后就等待著秋天的到來,等待著豐收。在人們的心目中春天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春天是美麗的、是珍貴的、是朝氣蓬勃的、是忙碌的……在每個人的心目中春天都是那樣的美麗,因為它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開始,也預示著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對一些成功者來說春天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把以前的基礎作為起點,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奮斗努力。對一些失敗者來說春天是一個新的起點的開始,忘記以前的失敗,給這個失敗畫上句號,重新向新的起點奮斗努力。
我喜歡春天,因為它讓我對自己有了新的希望。你們也喜歡春天嗎?
水城縣勺米鄉私立小學三年級 劉麗 指導老師 左江
大家期盼以久的春天終于來了,我們大家高高興興地迎接春天。
春風吹綠了小草,小草探出綠色的頭,準備把春天藏在綠色的世界里。春天喚醒了河流,河水唱著歌兒,歡快地流淌著,把春天的腳步留在河底;吹開了小花,小花把臉涂上五顏六色的顏料,笑得很燦爛,準備把世界變成五顏六色笑臉;喚來了小燕子美妙的歌聲和黑亮的剪子,美妙的歌聲喚醒了埋在地下的種子。
春天,看得見的美觀;春天,聽得見的聲音。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小朋友們都脫掉棉襖了,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
春天象個美麗的小姑娘,花兒開了,小草從土里鉆出來了,柳樹發芽了,筍芽兒伸出了小腦袋,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出來了!小鹿也來到了草地!小鳥在枝頭嘰嘰喳喳的叫,好像在說:"春天來了!"
春雨姑娘沙沙沙。雷公公轟隆隆。它們在迎接春天的來到。
美麗的國度荷蘭
早就聽說荷蘭盛產郁金香,但不身臨其境,你絕對想象不出郁金香花田有多么的壯美!
從飛機降落在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然后換乘旅行社的大巴前往入住的賓館開始,途中就經過阿姆斯特丹市郊的郁金香生產基地。在落日的余輝里大巴幾經轉變,突然進入一個彩色的世界。放眼望去,車窗外的郁金香花田一望無際;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里的郁金香是按顏色不同分開栽種的,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一片連著一片。這也足以表現了荷蘭花農栽花的“藝術功力”。如果是清一色的黃色或紅色,看上去固然壯觀,但不免有些單調。如今像這樣五顏六色的郁金香錯落有致地一片片排列開來,真像一幅無邊的油畫鋪在了田野上,既壯觀又絢麗。大巴像一艘游船漂蕩在花的海洋上,遠近的村落,像海洋中的小島,慢慢從視野中消失。滿眼的鮮花,滿眼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人們常說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黃色象征高貴,白色象征圣潔,紅色象征熱烈,紫色象征神秘。此時這高貴的、圣潔的、熱烈的、神秘的一齊向你襲來,恐怕也只能用“目不暇接”和“美不勝收”這樣的詞來感嘆了。
據悉,其實荷蘭原來并不生長郁金香,郁金香是從奧地利引進的,但聰明的荷蘭人預見到了郁金香的價值,作為一種產業在國內廣泛種植。現在荷蘭不僅是世界郁金香最集中的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鮮花集散地。每天都有上百噸的鮮花從阿姆斯特丹發往世界各地。郁金香不僅成了荷蘭國花,也成了荷蘭的財富來源。我想,一種鮮花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這在世界上也是極為少有的。在郁金香進入荷蘭后近400多年里,不僅深得荷蘭人喜愛,同時也受到了全世界游人的喜愛。
世界上最美麗的春季公園――庫肯霍夫公園
每到春天,郁金香花開的季節,就會有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荷蘭,涌入世界最大的球莖花園―荷蘭的庫肯霍夫公園。當然,我也不例外前來一訪。庫肯霍夫公園,占地面積達32公頃,每年的3月至5月間,這里都將綻放出700多萬株郁金香花及其它球莖花卉。每年庫肯霍夫郁金香公園都把此產品作為最大亮點。荷蘭人把花季主題產品同自然、人文、藝術、田園等荷蘭經典元素都結合到一起,讓游客在一次旅行中感受荷蘭不同領域的特色風貌。
庫肯霍夫公園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盛產球根花田的小鎮利瑟,也是每年花卉游行的必經之路。該公園原是雅各布伯爵夫人的所在地,霍夫(HOF)意為城堡中的庭院,用于打獵和種植蔬菜及藥草以供廚房膳食,庫肯(KEUKEN)意為廚房,據說這就是庫肯霍夫名字的起源。庫肯霍夫公園內郁金香的品種、數量、質量以及布置手法堪稱世界之最。公園的周圍是成片的花田,園內由郁金香、水仙花、風信子,以及各類的球莖花構成一幅色彩繁茂的畫卷。園中各類花卉達600萬株以上,還有很多難得一見的珍稀品種。每年的春天,這里都將舉行為期八周左右的花展,同時還安排許多相關的活動,包括園藝與插花等的工作坊、各種主題的展覽等等。這里最讓人矚目的活動是花帽的展覽,展出花卉在帽子設計方面的運用。
1830年荷蘭聘請德籍的景觀園藝家,設計庫肯霍夫公園的景觀,公園整體的景觀設計以英式的風格為主蜿蜒的林徑、幽靜的水池、噴泉交織著一叢叢的花圃,導覽游客參觀各式各樣盛開的花卉。一直到1949年,一群來自麗絲的花農為創造一個開放空間的花卉展覽場地,計劃將庫肯霍夫這個地方規劃成可以讓花朵自然生長、吐蕊的花園。
庫肯霍夫郁金香公園里到處可見美麗的郁金香、風信子、水仙花等各類春季盛開的花草。園中有各種風格的亭臺樓閣,舉辦各類植物及珍稀花卉展,您可以在這里盡情享受這道視覺大餐。在令人眼花t亂的世界中領略高層次的藝術。在過去60多年中,這里一直是荷蘭最負盛名的旅游地之一,在世界范圍內也很有名。公園里的步道有15公里長,漫步在這些步道上,您可以一邊享受美景一邊積聚靈感。
庫肯霍夫公園內郁金香的品種、數量、質量以及布置堪稱世界之最,而且每年通常只在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開放8周左右,引得世界各地愛花的人們在花期如朝圣般紛至沓來。當那么多種類和色彩的郁金香突然撞入你的眼簾時,真的會感覺眼睛不夠用,相機不夠快,無法將那滿眼的絢麗一一在腦海定格。來庫肯霍夫不僅可以賞花,還可以盡享園林之美。高大的喬木、起伏的草丘、蜿蜒的小徑、幽靜的水池、游弋的天鵝,移步易景,是人工卻更如天成,一切都是那么相得益彰。庫肯霍夫公@內還有特別為兒童設計的探險之旅、花園迷宮等,還放養了孔雀、松鼠、羊等動物,徜徉在公園內的每個人都會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是那么親近,簡單的幸福是那么觸手可及。庫肯霍夫名曰郁金香主題公園,但在32公頃左右的公園內,除郁金香之外,還有風信子、水仙花、百合等球莖花種一齊綻放。可想而知,多達6百萬顆花爭奇斗艷的是何等的壯觀美麗?
綠色精靈水鄉――羊角村
看完了城市的,第二天我就從阿姆斯特丹市區乘車進入了優美如畫的荷蘭鄉村――羊角村。美麗的羊角村位于荷蘭西北部上瑟爾省,威登自然保護區內。羊角村號稱荷蘭的威尼斯。至于中文翻譯為什么叫羊角村呢,傳說是因為最早的泥煤工人挖煤時挖到很多野羊角。其實羊角村和威尼斯風格差異蠻大的。羊角村以他的茅草屋而有名。冬暖夏涼,防御耐曬的蘆葦屋頂,是以前窮苦人家買不起磚瓦的替代品,現在價格卻是磚瓦的幾十倍,成為有錢人才能購買的建材了。
這里位于荷蘭的自然保護區內,非常住人口不得在此購房。所以想買間茅屋來做度假用房是不可能的。就我們兩天游玩看來,旅館大部分都分布在村的地方,村內餐廳小店多分布在西岸。而臨湖靠河的東岸基本都是有錢人的住家。每家屋頂都是蓋著茅草,簡單整齊的樣子,草地上一些樹和鮮花,很寧靜的鄉村風光。
羊角村,更像一幅油畫。湛藍色的天空中飄著白云,白云下邊是一望無際碧綠的田野,田野上散落著幾處村落,尖尖的紅色屋在陽光照射下格外醒目。村莊周圍有黑白相間的奶牛,棗紅色的駿馬,潔白的綿羊,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或臥或站,悠閑地吃草,偶爾也有大雁和野鴨同牛羊混在一起,一派祥和景象。在荷蘭鄉村,看不到大的城,也看不到林立的高樓和廠房,沒有機器的轟鳴,沒有車馬的喧鬧,人們置身其中,感受的是溫暖和寧靜。陶淵明所向往的世外桃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里雖沒有桑竹,但有一碧萬頃的牧草,交通便利,土地平展,我真的像走進了世外桃源。
羊角村又有“綠色威尼斯”之稱,因為水面映像的都是一幢幢綠色小屋的倒影。這里房子的屋頂都是由蘆葦編成,這可是比任何建材來的耐用,使用年數少說40年以上,而且冬暖夏涼、防雨耐曬。
荷蘭最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木鞋
木鞋對于荷蘭人來說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至少在歷史上是這樣的。據說荷蘭人穿木鞋是為適應荷蘭地理環境,冬天寒冷潮濕,地上結冰。先前,貧窮的農民買不起鞋子,又不能赤腳在結冰的地上走,于是就把木頭雕空制成鞋底厚實、鞋頭上翹的船形鞋,鞋內填充稻草,可以御寒。這種鞋穿在腳上又舒服又暖和,于是木鞋就在荷蘭流行起來,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許多荷蘭人,尤其是農民和漁民仍有穿木鞋的習慣。現存最古老的木鞋是大約800年前制作的,那是人們在鹿特丹附近的地下意外挖掘出來的。
從前制作木鞋統統是手工完成,既費時又費力,需要大批手藝高超的匠人。那時即使手藝最好的鞋匠也要兩三天才能做出一雙,制作時稍不留意就會出廢品,有時快完工的木鞋,因一刀失利,功虧一簣。木鞋雖是木頭制作,卻不是木匠的活兒,而是鞋匠的活兒,確切地說更像是雕刻匠的活兒。因為制作木鞋不像制作其它木器那樣,可以卯榫、粘接、釘釘、拼裝,一只木鞋是在一塊完整的木頭上鏤刻出來的。
木鞋取材于荷蘭特有的一種堅硬且無花紋的楊樹。由于容易清洗,原料便宜,且到處都有,加工起來也不是很困難,所以荷蘭人幾乎都會制作木鞋。一個好的制鞋匠實際上就是一位雕刻家。在荷蘭歷史上據說有一對叫做威茨耶思的兄弟,他們的制鞋手藝十分高超,無論顧客是什么樣的腳型,威氏兄弟總會做得非常合腳。兄弟倆一般先用各式各樣的工具或機械進行初加工,最后用手工來完成鞋子的制作。
現在木鞋從設計到制造整個工藝流程完全實現了電腦化和自動化,90%以上的工序由機器完成。據說電腦木鞋工匠里儲存近千種鞋樣可供銷售商選擇,而每種鞋樣的顏色和鞋面雕刻的花紋可以千變萬化,從電腦里能調出成千上萬種不同款式、型號、色澤、花飾的木鞋設計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