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鎮化進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特征。從職業教育理論基本原理和城鎮化的特征出發,運用類比分析、交叉移植等研究方法研究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特性和本質。重點研究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依據西部城鎮化特征研究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相似性,建立職業院校為西部城鎮化服務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分析框架。
2)構建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模型。從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提煉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礎性概念體系和能力進化的框架模型。包括職業院校固有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理論和城鎮化要素的各個概念。各要素的內部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以及各要素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的相互耦合與功能定位,建立完整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進化模型。
3)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的基本模式。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依靠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方式進行。利用比較教育學的思路和案例研究,探尋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培養模式。分別論述每種模式的特征、創新流程、對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要求及其適應性,揭示出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形成與決定的規律和內在本質。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內在機制。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特征決定其創新過程和結果受內外環境的影響,該部分研究職業院校為西部城鎮化服務的優勢來源、影響因素、產生機理,進而導出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演化的動力機制。
5)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保障機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必須有滿足人才培養要求的內外條件。本部分研究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城鎮化對適用技能型人才不同的要求以及職業院校內外橫向的教學保障,對職業院校內外技術、人才、資金、設備、管理、政策等要求進行研究。
6)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優化途徑。運用實證和案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比較教育學的視角,論述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優化途徑。具體包括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微觀創新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外部宏觀創新環境的完善(政府政策資源的提供模式)和社會外部關系型基礎環境的優化(理論知識、動手操作能力、思想品德、觀念等創新氛圍的引導與培育),針對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
二、職業教育與西部城鎮化進程的契合可以操作的模式,筆者認為有如下六點:
1)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需求、生成和演化具有特定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本研究利用比較教育學理論體系,剖析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特性,為西部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這也是一種全新研究范式的嘗試和拓展
2)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是由職業院校教育資源要素與外部城鎮化需求環境因素的動態契合決定。研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提高、熟練和市場選擇是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的基本模式。
3)從培養機制、保障機制和推陳出新機制分析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動態演化的規律。技能人才培養水平提高的動力存在于職業院校對城鎮化所需技能人才的應激性反應;職業院校教學能力的保障必須遵循環境適應性,滿足城鎮化創新活力要求;培育西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優化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結構和職業院校內外創新生態環境。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機制特征與運用比較教育學基本理論研究結合的可行性分析。這是該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該問題決定研究項目的整體可行性。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的研究成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論基礎。
5)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機制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型構建。從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特征出發,構建基于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特征模型。該模型預計從培養模式、操作方法和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根據分析需要,本文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和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選取城鎮化率(UR)、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占全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重(NXF)和農村信用社發展指標(NXD)三個變量,結合我國1981—2011年之間的年度統計數據,實證分析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
1.1模型介紹
1.1.1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傳統的經濟計量方法是以經濟理論為基礎來建立描述變量的模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是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建立的模型,通過對所有內生變量滯后值回歸分析,以估計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避免了經濟學先驗理論的羈絆。VAR(p)模型的數學表達式。
1.1.2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是包含協整約束的VAR模型,常應用于具有協整關系的非平穩時間序列建模。如果上述VAR(p)模型中yt所含有的k個序列為一階單整序列且它們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不包含外生變量xt的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數學表達式為。其中的ecmt-1=%Tyt-1是誤差修正項,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T是協整向量。系數矩陣&反映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將其調整到均衡狀態的調整速度。Γi是系數矩陣,所有作為解釋變量的差分項的系數反映各變量的短期波動對作為被解釋變量的短期變化的影響。
1.2變量選擇
1.2.1城鎮化率(UR)本文采用人口城鎮化率(UR),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重來衡量農村城鎮化水平,該比重越大,說明農村城鎮化水平越高。
1.2.2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占全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重(NXF)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使用NXF作為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評價標準,比例越高,支持力度越大。NXF=農村信用社貸款年底余額/全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1.2.3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指標(NXD)本文采用農村信用社每年年底的存貸款余額之和占GDP的比重(NXD),作為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指標。NXD=(農村信用社存款年底余額+農村信用社貸款年底余額)/GDP于是,可以知道本文中yt列向量就是向量[UR,NXF,NXD]T,后文就是以此向量建立VAR和VEC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的。
1.3數據說明文章收集了我國1981-2011年之間的年度統計數據作為樣本,所有樣本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和歷年的《中國金融年鑒》。尤其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農村信用社近年來的改革,為了切實反映農村信用社改革前后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狀況,數據將改革后部分省區的農村商業銀行數據納入其中。
2實證檢驗與分析
根據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實證分析需要,本文利用Eviews軟件,對UR、NXF和NXD三個變量進行了平穩性檢驗、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基于VEC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
2.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UR、NXF、NXD序列是時間序列數據,在建立模型進行相關檢驗分析之前,首先要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以防虛假回歸等問題。本文選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檢驗來進行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由表1可知,原序列UR、NXF、NXD的ADF值均大于5%臨界值,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UR、NXF、NXD都是非平穩序列。D(UR)、D(NXF)、D(NXD)在5%顯著性水平下都是小于臨界值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過程,即時間序列UR、NXF和NXD都是一階單整的。
2.2協整檢驗本文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檢驗UR、NXF、NXD協整關系。判斷農村城鎮化水平、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持、農村信用社發展狀況三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是在VAR模型中完成的,通過LR、FPE、AIC、SC和HQ準則選擇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為2,即建立VAR(2)模型。在VAR(2)模型下對三者之間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表2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UR、NXF、NXD之間存在且僅存在著一組協整關系。可以認為城鎮化率、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和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2.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說明了UR、NXF、NXD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相互依賴關系,但不能確定三者之間因果關系如何。為此,本文基于VAR(2)模型檢驗城鎮化率(UR)、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NXF)和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NXD)之間是否有顯著的Granger因果關系。結果如表3。由表3在5%顯著性水平下: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NXF)、農村信用社發展狀況(NXD)明顯不能Granger引起城鎮化率(UR);UR、NXD也外生于NXF;而UR、NXF能夠Granger引起NXD,即農村城鎮化水平、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是農村信用社發展的Granger原因。
2.4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的估計經過Johansen協整檢驗表明UR、NXF、NXD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于是可以建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VEC模型估計結果為。可以看出,NXF與NXD的短期波動每增加1%,城鎮化率將分別增加0.0016%、0.0186%。UR與NXD的短期波動對NXF短期變化影響分別為負和正。UR與NXF短期波動對NXD短期變化影響為負。從ecmt-1可以得出城鎮化率、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是:UR=-0.4966NXF+1.6784NXD+0.1197。分析協整方程,從協整系數可以看出,長期內城鎮化率與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與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并且由于正向作用系數為1.6784大于反向作用系數-0.4966,金融支持和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在長期內的等量提高總體上能帶來城鎮化率的提高。
3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 農民工 人文關懷 意義 對策
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體現。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不但解決了城鎮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也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個人價值得到體現。一方面,農民工為我國城鎮化發展和工業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農民工群體作為城市流動人口,是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發動機”。因而,做好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工作對于促進城鎮化發展,和促進城鎮人口人文素質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人文關懷的含義
人文關懷指的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是以人為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維護人的利益,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總和,人文關懷要求關注個體的獨立性、關注人的個性、情感和需要,人文關懷的目的與造就人、促進人養成健全的人格有關。
人文關懷強調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和主導,一切活動的進行不能單純以追求利益為中心,而應注重對人的價值的體現,應該從塑造人的素質和完善人的發展出發。這里所指的“人”,是不分階級地位、不分高低貴賤的,社會各階層應得到平等對待。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人文關懷的現實需要
同志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是否能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很難實現社會和諧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必須切實重視農民工群體的思想情感需要,為更好更快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目前,農民工群體在城市生活中一直處于較低地位,生活質量始終在較低水平線上徘徊,討工錢難、子女入學困難等現象普遍存在。隨著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農民工遠離家鄉,從農村走向城市,他們在城市中從事高強度的工作,日常生活缺乏正常的社交活動,有時甚至需要承受歧視的眼光,因此,農民工群體始終處于一種被孤立的地位。
康德曾經說過:“人非工具”。在正常的社會活動中,人的社會屬性應當大于自然屬性。但是,在現存的生產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僅僅注重人的自然屬性,單純的把人當做生產機器來使用,完全不重視人的生存環境。某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完全忽略掉了最基本的以人為本,在這個過程中生產矛盾逐漸加深了。為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有關企業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嚴格監督生產不規范的企業,真正關心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需求,改善農民工群體的工作環境,更加全面徹底的提供人性化的人文關懷。
真正做到人文關懷,不僅要適當提高農民工群體的勞動報酬,更需要全方位地關心農民工群體的生存現狀,不斷關注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變化,關注他們道德觀的轉變,關注他們對未來工作前景的追求,通過這些多角度的人文關懷,可以轉變農民工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在農民工群中體形成一種嶄新的人生境界。對農民工多角度多層次的人文關懷,需要通過精神上的溝通消除心理上的障礙,從而獲得一種心理慰藉。在農民工問題中,我們要系統研究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及時掌握農民工群體的精神動向,了解農民工的生活需求,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人文關懷體系。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人文關懷對策
(一)強化農民工就業培訓
目前,農民工進城務工多從事建筑、工業勞動,他們多數因技能較低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報酬較少的職業,這使農民工的生活水平較低、生活條件較差。因而要調整農民工的勞動力供給結構,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提升他們在城鎮生活中的歸屬感,首先就要落實農民工就業培訓機制,提升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培養他們的專業技能,提升他們的參與意識,改變農民工隨波逐流的就業習慣。首先,各級政府應結合當地勞動力需求結構、產業結構特點制定農民工培訓的總體目標、總體方向、總體規劃,按照當地的勞動力市場要求、城鎮化發展需要建立各級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其次,各級政府要對農民工培訓以及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給予大力扶持,組建一支公平、專業、高素質的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隊伍,實施“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制度,或積極地為接受培訓成績良好的勞動力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使農村勞動力充分感受到接受職業培訓的益處,從而充分調動農村勞動力對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學習熱情。
(二)完善農民工精神關懷機制
社會轉型主要包括體制轉型、社會結構變動以及社會形態變遷三方面。我國目前正處在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過渡階段,社會上各種矛盾錯綜復雜,農民工群體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處于較低的社會地位,這主要表現在農民工自身經濟承受能力、家庭承受能力較低,抵御家庭災難的能力較低,社會經濟負擔較重。由于在城市生活中貧富差距較為懸殊,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群體在經濟社會地位以及生存能力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競爭劣勢,這就使得他們在城市生活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剝奪喪失的情感較為嚴重,這種悲觀的情緒極易造成社會上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為了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必須不斷完善對農民工的精神關懷體系,時刻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利不被侵犯,最大程度的確保社會各階層的人格平等。
(三)建立農民工自助協會,提升農民工心理歸屬感
勞動合同簽訂難、子女入學難、工資拖欠等問題的普遍存在困擾著廣大農民工,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城鎮生活,缺乏心理歸屬感。雖然一些地方在勞動部門設立了農民工權益保護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多數形同虛設,不能設身處地地為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著想,起不到保護農民工權益的作用。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民工實際問題,為農民工排憂解難,各級政府應組織和鼓勵農民工成立自主協會,由農民工代表擔任自助協會的管理者和領導者,一方面使農民工有組織、有秩序、通過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向相關部門反映自身實際問題并尋求幫助,另一方面通過自助協會使農民工在心理上獲得一定的歸屬感。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和“調節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這一問題在農村表現尤為突出,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普遍偏低、社會保障覆蓋面十分狹窄,普遍表現為以家庭保障為主。因而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低收入者進行救助,包括國家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保險,并逐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中央政府應盡快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為農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提供足夠的資金,保證農民工救濟金和養老金的足額按時發放。同時各級政府應認真履行照顧社會成員和向社會成員提供福利的職能,關注農民工的切實需求,努力滿足農民社會保障需求。另外,應將農民工人文關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從制度上、立法上強化對農民工群體的生保障。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做好農民工人文關懷工作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目前,農民工生活條件差、子女教育難、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缺乏歸屬感等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工人文關懷應從這些實際問題出發,從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出發,通過勞動力培訓、精神關懷、社會保障、農民工自主協會等措施改善農民工的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工身心健康,使他們在城鎮化進程中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幫扶,共享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宇.創業教育:實現新生代農民工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J].職教通訊,2012(1):52-56
[2]楊前蓉.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中的人文關懷[J].中國集體經濟,2012(15):138-139
[3]陳鈿官.從細節上體現人文關懷——連江縣切實做好農民工工作[J].發展研究,2006(12):141-142
[4]盧國華,亓霞,王靜.人文關懷下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和諧管理.[J].價值工程
2012,31(9):74-75
關鍵詞 城鎮化 公共圖書館 新型城鎮化
分類號 G258.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2.017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Niu Yongping, Xiao Hong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tility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derives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of maximum utility according to the budget line. Because of the externality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of the public library will be less than the investment of other aspects. Through data comparison, it proves that the investment of public library lags behi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vestment in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be increased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ervice content should b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model should be explored.
Keywords Urbanization. Public library. New-style urbanization.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關于城鎮化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通過文獻梳理可以將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著重對圖書館面臨的問題、作用等的規范分析,二是注重對城鎮化進程中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發展機制進行實證分析。本文擬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首先提出政府的效用函數,找到其財政投入的均衡條件,從而得到政府在公共圖書館建設方面的投入幅度,然后通過數據比較,證明近年來公共圖書館投入滯后于城鎮化進程,最后提出結論和建議。
1 城鎮化進程中公共圖書館投入的模型分析
我們可以假設,在城鎮化進程中,政府財政有兩個投入選擇方向:一個是建設公共圖書館,一個是其它項目(例如房地產項目)。L為政府財政在公共圖書館建設方面的投入量,R為政府財政在房地產建設方面的投入量。政府的預算函數為:■。其中PL和PR分別為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價格(成本)和房地產方面的建設價格(成本),為財政支出。為簡便見,設定PL=PR。
3 推進公共圖書館建設,服務新型城鎮化
2014年3月6日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第十六章第三節提到:要加強公共文化、公共體育、就業服務、社保經辦和便民利民服務設施建設。而公共圖書館建設應該是公共文化的主要方面。我們認為,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快推進公共圖書館建設。
3.1 跟上城鎮化步伐,擴大覆蓋面積
2014年3月5日總理提出“三個一億人”概念,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這實際上指出了新型城鎮化的三種基本途徑:轉移人口城鎮化、本地城鎮化和就近城鎮化。其中轉移人口城鎮化又可以分為城市新區、產業新城和原地膨脹模式,這對公共圖書館的布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兩者要求首先建設中心圖書館,然后逐步向社區、街道延伸;后者則要求原中心圖書館進入新出現的社區、居民點。相比之下,產業新城模式對于公共圖書館建設的需求更為強烈。一些地方的產業新城除了廠房就是宿舍,幾乎可以稱為文化荒漠,文化設施的極度匱乏不僅降低了轉移人口的生活質量,對當地社會環境也存在不良影響。本地城鎮化通常伴隨著商業開發,公共圖書館不能僅僅成為被商業氣息所包圍的點綴,而應該成為能夠引導、滿足居民文化訴求、信息訴求的“圣地”。同時要注意城鎮化涉及到城市、鄉村兩套公共圖書館體系,尤其是農村新社區更加需要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此外,要認識到城鎮化的本質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對于那些短期內難以實現城鎮化的地區同樣要加強覆蓋,不可厚此薄彼。
3.2 逐步完善服務內容
城鎮化增量人口需要什么?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首先是生存,然后是提升生活質量,最后是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公共圖書館首先要提供城鎮化增量人口所需要的成本分擔信息和產業支撐信息,例如涉及城鎮化方面的各種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等內容,也包括就業選擇、就業信息、就業培訓在內的實用型信息資源;其次是文化知識與技能知識,農村人口在城市落戶,進一步補充文化知識以及提高生活、職業技能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實踐證明,存在相當比例的城鎮化增量人口在知識、技能需求方面處于茫然無助的狀態,公共圖書館在這一方面大有可為;第三是各種教育知識或信息。眾所周知,很多農村人口為了下一代教育而選擇進城買房或舉家搬遷到城市,為了孩子在城市租房的也大有人在,這類人口在青少年及兒童(素質)教育方面的知識需求非常強烈,而這方面的書籍價格并不低廉,公共圖書館傳統的借閱服務恰恰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實現知識傳播、擴散的功能。第四是咨詢查詢、藝術欣賞等多層次需求。公共圖書館至少可以在兩方面提供助益:一方面為用戶提供專業化的信息咨詢、信息傳遞服務,另一方面是用專注高雅文化的傳播理念驅散當前彌漫于一些城鎮的庸俗文化氣息。
3.3 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
考察發達國家的經驗,公共圖書館資金來源除政府財政外,還包括相當比例的社會捐助如基金會、企業、家族及個人捐款。我國國民一直有樂善好施的優秀傳統,但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盡快出臺關于社會捐助的法律法規,從稅收減免、福利調整等方面鼓勵和引導針對圖書館事業的社會捐助。對于部分商業性的捐助,也可以通過冠名、舉辦各種活動對捐助者進行回饋。此外,通過吸引公眾及志愿者參與圖書館建設也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可以降低圖書館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圖書館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逐步將圖書館從一個知識倉庫轉向一個人人參與的知識傳播平臺。
最后,我們應該認識到,現代圖書館的標志不在于宏大的建筑、價格高昂的服務器、各種先進的終端設備,而在于公眾能否與之發生聯系,能否通過利用圖書館從中得到幫助。
參考文獻:
[ 1 ] 譚小華.城鎮化與兵團圖書館事業的發展[J].圖書館建設,2004(6):65-67.
[ 2 ] 劉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4(7):51-55.
[ 3 ] 李玉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鎮社區圖書館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2015(5):57-60.
[ 4 ] 倪四秀,徐佳寧.江蘇省城鎮化與區域圖書館協同發展實證研究[J].情報探索,2015(2):108-112.
[ 5 ] 倪海燕.城鎮化進程中社區圖書館發展模式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12):5-7.
[ 6 ] 范興坤.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圖書館發展的社會基礎與政策趨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5):44-52.
[ 7 ] 朱善利.微觀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88-90.
[ 8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5-106.
[ 9 ] 范躍進.微觀經濟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10-111.
[10] 牛勇平,肖紅.山東各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比較及煙臺的對策[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5(5):25-31.
牛勇平 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山東煙臺,264005。
關鍵詞:城鎮化 金融支持 研究綜述
目前,我國城鎮化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是這其中困難重重。近些年中國政府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促進城鎮化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和緊迫任務,理論界與學術界對該領域的研究更加寬廣、角度也更加多元。其中,從金融支持視角探討農村城鎮化發展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本文試圖對這些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篩選出較近時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論文以及著作,希望對未來的研究能有所幫助和借鑒。
一、介紹國外金融支持城鎮化情況的研究
陸岷峰、馬艷(2009)分析了國外城鎮化進程中加強金融支持作用的有關經驗及特點。國外經驗主要有:在法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有:市鎮稅收、經營開發與分攤稅、城鄉規劃稅和開發稅、國家撥款、銀行貸款、企業投資、發行機構投資、發行長期債券以及保險公司、老年保險等基金投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利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徑;日本政府主要用兩種方式以自身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向:一種是“筑巢引鳳式”,即用小量投資為民間資本創造投資條件,吸引民問投資;另一種是“聯合投資式”,即將民間的資本和經營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資事業,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團體和民間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韓國通過設立國民投資基金,有效地把民間資本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吸引民間資本的政策法規。同時,由全球著名的經濟學家T.貝克、埃斯里·德米爾古克·肯特和羅斯·萊文(2006)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專門針對全球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問題所作的系列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正是金融的總體發展水平以及有效的金融支持,而不是金融結構,促進了經濟增長,并且,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差異也會影響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以上國外城鎮化過程中資金籌集的各種方式,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國外城鎮化建設的成功, 關鍵在于有效地運用了各種金融支持手段,而且充分實現了金融支持中資金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及投資方式多樣化,從而保證了資金的有效供應。
二、介紹我國城鎮化與金融支持問題研究
(1)研究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的具體方式。張迎春(2006)在《統籌城鄉發展與金融支持體系構建研究》一書中指出:涉農行業是統籌城鄉發展中金融支持的重點領域,市場金融和政策金融是統籌城鄉發展中金融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統籌城鄉發展中金融支持體系構建具體構想:構建以金融機構為主體的農村間接融資體系、拓展農村直接融資渠道。統籌城鄉發展中金融支持體系構建的著力點一: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的重構,改革和完善原有的農村金融機構、新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統籌城鄉發展中金融支持體系構建的著力點二:農村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展,大力發展農村票據市場、著重推進農業經營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胡斌(2002)分析指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手段,提出增強政策性金融對我國城鎮建設的支持作用、促進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的措施:明確發展戰略、提高規劃水平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是解決資金短缺、提高融資效率的基礎;完善信用結構等。張正斌(2008)對寧夏民族地區的金融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其主要研究結論是:金融在城鎮化中的作用可能更多地是通過收入在起作用,即金融通過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城鎮化的發展,而不是通過使人口向城鎮集聚起作用,人口向城鎮聚集僅僅是表象或收入變化的結果;在衡量城鎮化水平時,以收入作為衡量標準,可能更能說明問題。丁敏哲(2013)在“城鎮化與區域金融改革”報告中指出:城鎮化的重心在縣域,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制重點則在微觀金融、民間金融,在普惠制、均等化金融服務上實現突破。他認為,城鎮化金融支持要形成“五大體系”:一是構建城鎮化差異化的金融組織體系。二是構建微觀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體系。三是構建地方性的直接融資體系。四是構建區域信用與交易體系。同時,積極引入農村土地、農民住房等各類抵(質)押物的市場化定價機制,讓它們變成標準化、可交易的產品,進行有序流通。五是構建法律政策支持體系。研究出臺包括加大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層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法律政策,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推進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保障。劉澄(2013)指出:一定要找準新型城鎮化的金融切入點,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圍繞城鎮化金融需求特征,研究城鎮化金融結構、需求層次和需求動機,本著“政府規劃、銀行支持、全程服務、重點跟進、突出特色”的策略,選擇重點服務區域,設計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有計劃地進行組織機構重構和業務流程重組,以提高組織機構的反應能力和服務效率,以精心的準備、特色的服務,完成城鎮化金融大課題。
(2)金融支持對促進城鎮化發展的關系問題的研究。研究的主流結論是城鎮化與金融支持相關變量顯著正相關。鄭長德(2007)認為金融中介的發展與城鎮化進程間內含著一種互動機制,一方面,金融中介發展可以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過生產要素的不斷集聚,使市場規模得以擴大,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促進金融中介的發展。作者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城鎮化水平與經濟金融化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關性。黃勇、謝朝華(2008)采用非結構化的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檢驗發現,我國銀行貸款和城鎮化建設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銀行貸款對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持效應,但金融部門對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需求的興趣在降低。研究認為,為了更好地滿足城鎮化建設中的資金需求,可以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完善城鎮金融服務體系、完善信貸管理體系和規范政府與金融部門之間的關系等途徑,強化金融支持效應。
總的來看,這些文獻對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支持的相關研究有了比較充分的論述,詳細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的具體方式,但對城鎮化水平與金融的關系以及對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抑制現象研究過于籠統和寬泛,缺乏對金融資本的細分和各類金融資本對城鎮居民的影響的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陸岷峰,馬艷.以金融支持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新思考[N].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1.
[2]肯特·萊文.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銀行、市場和發展的跨國比較[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
[3]張迎春.統籌城鄉發展與金融支持體系構建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1.
[4]胡斌.政策性金融與我國城鎮化發展戰略[J].中國金融,2002-10.
作者簡介:
關鍵詞:人口城鎮化水平;勞動生產率;生產總值
一、提出問題
一般認為,工業發展的拉力和農業發展推力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城鎮化是在二者的雙重作用下完成的。拉力來自工業發展,從比較利益驅動的作用機制來看,隨著工業的持續發展,城鎮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市鎮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不斷增長,相對農村落后狀況,對農村勞動力就形成了巨大吸引力。推力來自農業發展,農村勞動力日益增長,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及農業機械的使用,農業部門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造成眾多勞動力失業,導致有一定經濟水平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因此,工業與農業發展是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城鎮化一直是三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研究工業與農業發展對城鎮化影響的文章很多。夏春萍在《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研究》指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而產生并加速發展起來的,工業化發展能夠推動城鎮化進程。姜太碧在博士論文《城鎮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推進城鎮化進程,農業不可持續發展則阻礙城鎮化進程。已有的研究基本都承認了工業與農業發展對城鎮化的重要影響,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通過選擇合適的經濟變量,把工業與農業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進行量化,定量分析工業與農業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
二、實證研究
城鎮化的程度通常用人口城鎮化水平來表示,用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反映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過程和聚集程度。因此,本文選擇人口城鎮化水平為因變量。工業與農業發展在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表現為生產總值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工業與農業的生產總值與勞動生產率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本文通過實證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工業與農業生產總值增長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第二,工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
(一)樣本數據
本文使用的樣本數據為年度數據,樣本期間為1987—2008年,樣本容量為32。
(二)基本研究變量
(三)工業與農業發展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
1.工業與農業生產總值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本文選用工業與農業生產總值代表工業與農業發展的總體情況。由于工業與農業生產總值的單位為億元,人口城鎮化水平為百分比。為了減小單位不統一的影響以及消除異方差,本文對因變量與自變量都取自然對數。根據雙對數模型的性質,自變量的系數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彈性系數。
lnulet = -1.1864lnagdpt + 1.0374lnigdpt(方程1)
(-22.0197) (19.9868)
R2=0.9095 R2=0.9050 DW=1.2156 AIC=-2.5944 SC=-2.4952
方程1的擬合優度為0.9095,說明方程的擬合程度良好。自變量都通過了系數的顯著性檢驗,為因變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估計系數的顯著性檢驗,農業生產總值的影響大于工業生產總值。由方程1可知,在其他解釋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如果工業生產總值單獨增加1個單位,那么人口城鎮化水平提高1.0374%;如果農業生產總值單獨增加1個單位,那么人口城鎮化水平降低1.1864 %。
2.工農業總產值之比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來自工業的拉力與農業的推力,因此研究城鎮化的動力不能單獨地考慮工業總產值或者農業總產值,而是要考慮兩者的比例關系。因此,本文分析工農業生產總值之比對城鎮化水平的影響。
ulet = 0.1033 + 0.1594riat(方程2)
(9.6047)(22.8544)
R2=0.9631R2=0.9613DW=0.9788AIC=-5.6311SC=-5.5319
方程2的擬合優度為0.9631,說明自變量很好地解釋了因變量的變動。根據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工農業總產值之比是人口城鎮化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由方程2可知,在其他解釋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如果riat增加1%,那么ulet增加0.1594%。
(四)工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
勞動生產率直接反映了生產水平,決定了生產活動對勞動力的需求。如果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則工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減少,即城鎮就業機會減少,從而減小工業發展對城鎮化的拉力;如果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則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減少,從而增大農業發展對城鎮化的推力。因此,工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人口城鎮化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勞動生產率可以用單位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產品的價值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價值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本文取單位時間為一年。同時,本文假設農業與工業為兩個生產部門,城鎮人口從事工業生產,農村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因此,工業勞動生產率用城鎮人口平均工業產值代表;農業勞動生產率用農村人口平均農林牧漁產值代表。由于工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單位為元/人,人口城鎮化水平為百分比。為了減小單位不統一的影響以及消除異方差,本文對因變量與自變量都取自然對數。
lnulet = 2.1879lnpat - 2.0553lnpit (方程3)
(9.5221) (-10.1250)
R2=0.6270R2=0.6083DW=1.0188 AIC=-1.1776 SC=-1.0785
方程3的擬合優度為0.6270,說明自變量解釋了因變量變動的62.7%。自變量都通過了系數的顯著性檢驗,為因變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T檢驗值,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大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由方程可知,在其他解釋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如果農業勞動生產率單獨增加1個單位,那么人口城鎮化水平提高2.1879%;如果工業勞動生產率單獨增加1個單位,那么人口城鎮化水平降低2.0553 %。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工業與農業發展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
1.工業與農業生產總值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工業與農業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符號符合理論預期。工業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為正,是由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業生產總值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導致工業對城鎮化的拉力增大;農業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為負,是由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業生產總值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導致農業對城鎮化的推力減小。農業生產總值的影響大于工業生產總值,說明農業發展的推力大于工業發展的拉力。
2.工農業總產值之比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工農業總產值之比的彈性系數符號為正,符合理論預期。方程2與方程1的結論是一致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業生產總值增加,引起工農業總產值之比提高,導致人口城鎮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總值增加,引起工農業總產值之比降低,導致人口城鎮化水平降低。但是,方程2沒有使用雙對數模型,更直接地反映人口城鎮化水平的變化情況。
(二)工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對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
1.方程3中的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彈性系數符號為負,正好與方程1中的工業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相反。但是,兩者都是符合理論預期的。討論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彈性系數的時候是在工業生產總值不變的條件下,此時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必然會帶來工業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導致工業對城鎮化的拉力減小。因此,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彈性系數符號為負。
2.方程3中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彈性系數符號為正,正好與方程1中的農業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相反。但是,兩者都是符合理論預期的。討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彈性系數的時候是在農業生產總值不變的條件下,此時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必然會帶來農業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導致農業對城鎮化的推力增大。因此,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彈性系數符號為正。
四、政策建議
1.把工農業總產值之比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參考指標。城鎮化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僅對農業生產產生巨大影響,而且也影響著工業的發展。不論從理論分析來看,還是從實證研究來看,工農業總產值之比都是人口城鎮化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反映了工業與農業經濟增長能夠承載的城鎮化水平。因此,在推進城鎮化時應該把工農業總產值之比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判斷城鎮化水平是否與工農業經濟增長相適應。
2.大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推進城鎮化的有效途徑。從方程1可知,在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城鎮化由于減少農業勞動力,會阻礙農業的經濟增長。因此,既保障農業經濟增長,又能夠推進城鎮化的途徑就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方程3也證明了此觀點,農業勞動生產率系數符號為正,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城鎮化水平呈正相關。3.促進工業經濟增長是推進城鎮化的有效途徑。從方程1可知,在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工業總產值增加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即提高更多的城鎮就業崗位,推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4.發展勞動密集型行業是推進城鎮化的有效途徑。從方程3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業勞動生產率與城鎮化水平成負相關。因此,工業發展中應該重視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既提高生產總值,又增加就業機會,積極有效地推進城鎮化。
參考文獻:
[1]賀建林.試論城鎮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與政策取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3).
[2]夏春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0).
[3]李國平.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關系分析與評估[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10).
[4]周達,沈建芬.農村城鎮化動力結構的統計研究[J].統計研究,2004,(2).
[關鍵詞] 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832.48[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Chongqing
Yang Zhan-he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scale in Chongqing year by year,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a model, aiming to identify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both. It conclud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level helps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but if we do not take measures actively to promote farmers' civilization, when urbanization reached 73.25%, the transfer scale of rural labor in Chongqing reached its limit size, then forming a vicious cycle. Finally, put up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urbanization and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ural labor transf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1.宏觀背景綜述
十把城鎮化列為全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城鎮化面臨著重要的機遇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過程的必然階段。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飛速前進,但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種種危機,怎樣妥善安置農村轉移的勞動力就是其中之一。重慶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地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處理好城鎮化進程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的關系,能夠吸引廣大的農村勞動力,能夠帶動重慶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能夠提高全民生活水準,能夠率先實現全民小康的宏偉目標。
2.重慶城鎮化與勞動力勞動力轉移規模分析
2.1模型建立
表1.1勞動力轉移規模與城鎮化率歷年數據(1998年—2011年)
Table1.1 The scale of Labor Transfer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over the years
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年鑒(2012)
表1.1為重慶市城鎮化水平與勞動力轉移規模以及其他相關統計數據,根據最近幾年符合趨勢的數據,構建以下重慶市城鎮化水平與勞動力轉移規模模型:
其中,-勞動力轉移規模(萬人),-城鎮化水平(%)
進行Cubic擬合三次方程回歸分析,得到方程:
得系數R2=0.985,擬合優度相關系數R=0.992,表明該方程中的兩因素的相關性十分顯著,F值為358.627,p=0.000
2.2相關性模型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城鎮化水平(X)與勞動力轉移規模(Y)函數對應關系為:
其函數曲線如圖1.1所示。
圖1.1城鎮化水平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循環上升圖
Fig5.1 the scale of labor transfer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irculate rising
現定義: ,則表示單位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勞動力轉移規模需求的增加量; 則表示單位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勞動力轉移規模變化量的增加量。
對進行求一次導:
=55.026-07512X
令=0,得出X =73.25,所以當前重慶各項指標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城鎮化水平達到73.25%,城鎮地區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容納限度將達到極限值。故在達到73.25%之前,始終大于0,如果不能采取足夠有效的措施來保證農村勞動力積極的市民化,那么新增的農村勞動力將不能被城鎮所接收,城鎮化進程將進入停滯狀態,這里把該城鎮化水平看為危險城鎮化率。
對進行求二次導:
結果分析:
1、>0表明,重慶市城鎮化水平單位增長對農村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多,同時單位規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對重慶市城鎮化發展的推動力越來越明顯。通過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能夠有效的加快城鎮化進程,通過加速城鎮化基礎可以吸納更改的農村勞動力,兩者相互促進,螺旋上升。,但城鎮化化率在達到73.25%時,城鎮化發展停滯,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80%以上的城鎮化水平。重慶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產業結構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城鎮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嚴重不足。
2、
城鎮化發展停滯,大量的農村人口沒有合理轉移,農民的收入水平難以提高,導致農村無法投入足夠財力來發展教育,使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低,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推廣速度慢,農村人口的經營管理較差,市場意識較薄弱不能適應和參與市場的經濟活動,廣大農民沒有參與農業管理的教育和培訓,缺乏市場經濟和農業相關產業的管理知識,難以適應時代需求和參與國際競爭。因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城鎮化發展停滯—>農村勞動力轉移受限—>城鎮化發展停滯。
3建議
3.1擴大農業科技投入
根據測算,2004年重慶地區農業剩余勞動力為30.07萬,2011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增至119.67萬人,大規模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確沒有生產出任何農業產值,是人力資源的極大的浪費,所以,重慶農業現代化水平偏低,農業生產所投入的農業科技較少,農業科技投入亟待加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利用科技的力量來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再好不過的選擇。針對重慶市實際,應大力推進機械化運作、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在政策上對購買農用機械的給予一定的補償,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3增加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重慶多山,鄉村所處地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比較落后,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統籌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手段。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當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實施規模,充實建設內容。加快與重慶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促使小城鎮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3.4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經濟多極增長
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這個城市今后的發展潛力。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在短期時間內雖然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和解決農村勞動力和城市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是從長期來看,其對資源的消耗過大,難免將來會面臨各種資源的短缺問題;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重慶產業處于全球產品價值鏈的末端,表現為裝配環節(勞動密集型)和非核心技術(低附加值),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產業過于相似,導致競爭激烈,利潤下降,生存條件惡化,積極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高達75%以上,依靠第三產業來促進就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的必然選擇。
3.5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衍生了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巨大差異,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從本質上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從事非農產業,但是確因為不是城鎮居民而享受不到城市的優厚社會保障。因此應該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擴大社會保障所覆蓋的區域,對在城鎮工作的農村勞動力提供社會保障,使農村勞動力能更好的融入城鎮,增加城鎮地區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徹底城鎮化。
參考文獻:
[1]傅崇蘭.統籌城鄉發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5
[2]董金懷: 農村與區域發展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轉移問題及對策分析[D].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3]重慶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作者簡介]
關鍵詞:城鎮化;政府引導;系統動力仿真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70-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20
一、引言
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由于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取向、擔保體系不健全、縣域保險體系不完善、市場主體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財政補貼力度不夠、稅收優惠不多等諸多原因,導致了金融機構存貸比低、資金閑置或外流,金融資源沒有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弱化了金融對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的推動作用[1-2]。以粵北地區廣東清遠市為例:2003―2009年,清遠市金融機構存貸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存貸比平均為48%,分別比廣東省和珠三角地區金融機構存貸比低14和1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09年末清遠市以非農業人口比重表示的城鎮化率僅為29%,位居全省倒數第五①,分別比廣東省、珠三角平均水平低23、42個百分點。
一方面城鎮化背景下基礎設施、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城鎮居民資金需求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的金融資源卻不斷流出本區域。在城鎮化升級為國家重要戰略方針背景下,有必要通過政策引導將更多信貸資源留在本區域內,甚至吸引轄區外金融資源以更好地服務于本地經濟加速城鎮化建設。基于此,本文以下部分將以粵北山區清遠市為例,對政府引導信貸資源支持欠發達地區城鎮化建設模式進行論證,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動力分析這一工具②,從動態系統的角度將信貸支持與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進行定量的系統仿真研究,以探索不同信貸支持力度下城鎮化率變化的規律,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二、引導信貸支持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引導信貸資源服務清遠市城鎮化的必要性分析③
1.完全市場化會導致市場失靈。逐利性是商業性信貸資金的天然本性,各類金融機構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必定要按照成本―收益法則對貸款項目進行營利能力分析,這也是保證其對城鎮化資金可持續性投入的內在要求。清遠市屬于欠發達地區,城鎮化過程中的基礎設施、企業、個人會產生巨大的資金需求,完全依靠市場化手段,會出現“市場失靈”行為,金融資源會源源不斷流向發達地區,出現“納克斯”惡性循環。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依靠市場自發方式,而要立足主動的建設,因此為更好發揮金融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加強清遠市城鎮化進程,有必要對金融資源進行引導。
2.城鎮化對地方、國家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長期以來,由于內需不足,我國形成了依靠投資和出口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城鎮化可以有效的拉動內需,對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央要求要以中小城鎮和小城鎮為發展重點,放開戶籍制度,著力推進城鎮化。地方受制于城鎮化過低的倒逼影響,也在大力通過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以促進城鎮化。既然政府層面上如此高度重視城鎮化,政府在招商引資,以工業化促城鎮化的同時,應重視金融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有必要對金融資源加以引導。
(二)引導信貸資源服務清遠市城鎮化的可行性分析
1.城鎮化金融與農村金融有所不同。城鎮化進程中所派生出的各種金融需求與農村金融需求相比風險較小。隨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推進,大城市的工業生產鏈條已經逐漸延伸到縣域、鎮域,產業集群使企業間的相互協作、合作關系更加緊密,這些都在迅速地改變著縣域的經濟結構①。縣域經濟不是風險較大的農業經濟,縣域金融市場也不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弱勢市場。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方式被大規模采用,形成了“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聯營化生產模式,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農戶生產的風險。
2.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等監管部門高度重視縣域金融的發展。央行明確提出“鼓勵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銀監會強調“2010年各銀行金融機構小企業信貸投放的增速要確保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信貸投放的增量要確保不低于全年”、“2010年涉農貸款要努力實現‘三個高于’目標,即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貸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均高于上年”。這些都為引導金融資源服務縣域,支持城鎮化進程提供了政策環境。
三、引導信貸支持廣東清遠市城鎮化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一)金融發展促進城鎮化的傳導機制分析
金融發展主要通過三個渠道作用于城鎮化進程。
1.金融發展為城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村居民進入城鎮、落戶城鎮,因此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發展,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如交通、市政等需求會越來越大。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除了來源于財政撥款外,主要來源于銀行信貸、市政債券等。而金融部門的職能正是通過聚集社會閑資金,積少成多,將個人和企業盈余配置到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去,因此金融發展可以為農村居民進入城鎮提供“安居”的環境。
2.金融發展為非農業產業提供資金支持。城鎮化的實質是要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而吸納規模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有發達的非農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因此,金融發展可以通過支持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提高非農就業人口比例,為農村居民進入城鎮提供“樂業”的環境。
3.金融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城鎮化進程要求在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的同時,還要保證農村能為城鎮化提供足夠的農業剩余(如農產品),即要保持并不斷提高農村的勞動生產率。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必將取代小農生產成為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因此,金融發展可以為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提供金融支持,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從而加速城鎮化進程(見圖1)[3]。
(二)引導信貸支持城鎮化的系統動力學仿真
1.系統模型的混合圖
以金融發展作用于城鎮化的傳導機制為基礎(見圖1),運用系統動力學軟件(Vensim5.8),建立系統動力學流程圖(見圖2),以對金融發展推動城鎮化進行仿真。模型中3條回路分別為:(1)城鎮化水平金融增長率儲蓄投資轉化率投資增長率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2)城鎮化水平金融增長率儲蓄投資轉化率農業貸款增速農村GDP增長率農民收入增速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3)城鎮化水平金融增長率儲蓄投資轉化率企業融資增速二三產業增速非農就業增速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
2.系統方程的構造
在系統動力學混合圖建立完成后,要對混合圖中所涉及的所有變量參數賦予初值以及建立函數關系才能運行。本文的參數初值用《清遠統計年鑒》(1998―2009)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統計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的原始資料進行回歸分析和指數平滑法初步確定,然后在模型調試中不斷修正,取使模型結果相對穩定且仿真結果與真實值總體誤差水平達最小時的參數,作為模型最終運行的參數。本文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主要變量及其模型數值關系如下①。
金融規模總量=INTEG(+金融規模總量增加值,金融規模總量初值)(萬元)
金融規模總量增加值=金融增長率×金融規模總量(萬元)
金融增長率=金融歷史增長率×城鎮化水平×1.7
金融歷史增長率=0.05
城鎮化水平=INTEG(+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初值)
城鎮化速度=(1+歷史城鎮化速度)0.4×(1+農民收入增速)0.3×(1+非農就業增速)0.2×(1+投資增長率)0.1-1
歷史城鎮化增速=0.006
農民收入增速=(1+農村GDP增長率)0.5×(1+農民收入歷史增速)0.5-1
歷史農民收入增速=0.03
農民收入水平=INTEG(+農民收入增量,農民收入初值)(元)
農民收入增量=農民收入水平×農民收入增速(元)
農村GDP總量=INTEG(+農村GDP增量,農村GDP初值)(萬元)
農村GDP總量=農村GDP總量×農村GDP增長率(萬元)
農村GDP增長率=(1+農業貸款增速)0.8×(1+農村歷史GDP增長率)0.2-1
農村歷史GDP增長率=0.05
農業貸款規模=INTEG(+農業貸款增量,農業貸款初值)(萬元)
農業貸款增量=農業貸款規模×農業貸款增速(萬元)
農業貸款增速=(1+儲蓄投資轉化率)0.8×(1+農業貸款歷史增速)0.2-1
農業貸款歷史增速=0.05
儲蓄投資轉化率=金融增長率×對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1.6
對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1
城鎮基礎設施投資=INTEG(+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增加額,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初值)(萬元)
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增加額=城鎮基礎設施投資×投資增長率(萬元)
投資增長率=(1+儲蓄投資轉化率)0.7×(1+固定資產投資歷史增速)0.3-1
固定資產投資歷史增速=0.04
非農就業規模=INTEG(+非農就業增量,非農就業初值)(萬人)
非農就業增量=非農就業規模×非農就業增速
非農就業增速=(1+二二產業增速)0.8×(1+非農就業歷史增速)0.2-1
非農就業歷史增速=0.04
二三產業增速=(1+企業融資增速)0.6×(1+二三產業增速)0.4-1
企業融資規模=INTEG(+融資增量,企業融資水平初值)(萬元)
融資增量=企業融資規模×企業融資增速
企業融資增速=(1+儲蓄投資轉化率)0.7×(1+企業融資歷史增速)0.3-1
企業融資歷史增速=0.05
3.政策變化對城鎮化影響的仿真與結果分析
以2006年為基期,仿真時期為2006―2018年,分別給出當引導力度為1和引導力度為1.2、1.4時各主要變量的動態變化情況(見圖3~圖7)。引導力度為1表明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對金融資源保持當前的態度,引導力度為1.2表明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出臺措施,對金融資源引導力度加大20%;引導力度為1.4表示對金融資源引導力度加大40%。仿真結果表明,如果加大對清遠市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非就業規模、企業融資規模、農業貸款規模、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城鎮化水平等將會上升(見表1、圖3~圖7)。加大對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將有利于提高清遠市城鎮化率。當引導力度為1時,到2018年清遠市城鎮化率為65.57%;當引導力度為1.2時,到2018年清遠市城鎮化率為67.90%;當引導力度為1.4時,2018年清遠市城鎮化率為70.29%[4]。
四、結論及啟示
本文在探討了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作用機制基礎上,建立了系統動力仿真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政府引導力度下信貸對清遠城鎮化率變化的影響。仿真結果表明:加大對信貸資源的引導力度,將顯著提高清遠市城鎮化率。因此,作為欠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地方政府、國家金融監督管理機構),應通過優化本區域內政策環境以誘導更多的信貸資源服務城鎮化建設,從而加快城鎮化進程。具體有以下幾點:
1.完善激勵機制,引導商業性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一是政府和金融管理機構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培育市場主體、實現機構多元化、促進市場競爭的同時,利用稅收優惠措施保障金融機構的資金收益和獲利水平,吸引更多的本地資金、外部資金和金融機構進入清遠市轄區內,激勵各類金融主體提高服務于城鎮化的功效。二是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按各金融機構對城鎮化的支持力度給予物質和非物質獎勵,如:可根據轄區內各銀行類金融機構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給予相應的稅費減免優惠、優先給予其政府性質投資項目融資的機會、央行給予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再貸款利率等方面的優惠。對積極參與轄區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機構給予明確的褒揚和宣傳,從而對其產生良好的正面效果和社會聲譽,提高其信用水平和公眾形象,節約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2.發揮政府作用,引入開發性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一是加強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的合作,組建綜合性融資平臺,包括城建平臺和中小企業融資平臺,賦予融資平臺整合各種資源以建立償債機制。二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地區的戰略規劃需要,整合內部資源,選擇確定項目,推薦申請開發銀行借款[5]。
3.加快建立和完善擔保體系。一是各級政府可通過積極推進和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為企業融資創造條件。二是可建立擔保基金補償機制,增強擔保公司資金實力,可在財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啟動資金,建立市、縣、鄉多層次的信用擔保機構,由財政、銀行、企業、社會共同出資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三是大力發展企業間互和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擴大擔保覆蓋面,分散和化解風險的貸款信用擔保體系。
4.加快發展縣域保險,深化銀保合作。一是積極推進“三農”保險,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在能繁母豬保險、農村住房保險、森林火災保險試點基礎上,可推動農民工意外傷害保險發展。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保險,適時擴大試點區域和參與機構。二是在銀保合作中創新金融產品。可在傳統保險產品的基礎上,深化銀保合作,根據城鎮化進程中企業、居民的金融需求變化,推出針對企業擴大生產貸款、居民消費貸款和經營性貸款的信貸保險產品,探索建立保險與信貸的聯動機制,緩解城鎮化進程中企業、居民的“融資難”問題。
5.加快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一是人民銀行在個人征信系統、企業征信系統的基礎上,借鑒“茂名模式”、“郁南模式”引入農戶征信系統,著力打造覆蓋城鄉的信用體系。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弱化抵押物在信貸中的作用,強化擔保、信用的作用,同時要大力推廣新型的信貸方式(如農信社的“金搖籃”信貸、工行的供應鏈融資等),為城鎮化進程中企業、居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范兆斌,左正強.區域金融發展與廣東省城鎮化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4(12).
[2]中國人民銀行中山市中心支行貨幣信貸管理科.廣東城鎮化發展與金融支持[J].廣東金融統計與分析,2010(12).
[3]李新星.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論文關鍵詞:玉溪市;城鎮化;研究
實施城鎮化戰略,是我國實現現代化歷史任務的目標和手段之一。玉溪是云南省地級市,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和經濟發展環境。現階段隨著改革深入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農業基礎薄弱;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于農村,農民增收困難;經濟增速減慢等。當前云南省提出要建設以昆明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促進城鎮化發展。能否抓住機遇,加速城鎮化進程,促進玉溪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至關重要,且其研究思路也可供其他西部中小城市借鑒。
1 玉溪市城鎮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玉溪市人口城鎮化發展也促進國民經濟水平顯著提高。2009年全市八縣一區人口共206.85萬人,設鄉鎮(街道辦事處)75個,其中45個建制鎮、27個鄉、中心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城鎮化水平為37.4%,成為云南省綜合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地州市之一。但研究中城鎮化發展仍然存有突出問題。
1.1 城鎮化發展水平低,尚處于初級向中級階段過渡時
2009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雖比云南省高出10.8個百分點,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個百分點,差距明顯,僅完成城鎮化發展的初級階段。
1.2 市域各縣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城鎮分布東密西疏,差距明顯
受經濟、社會、歷史等綜合因素影響,玉溪市域現有城鎮體系主要沿交通帶和“三湖”地區分布,形成兩種格局:以紅塔區為中心的五縣一區東部城鎮群區占全市總面積的30.49%,建制鎮占全市城鎮總數的60%,城鎮分布密度約6個/千平方公里。西部四縣城鎮群區占全市總面積的69.51%,城鎮分布密度約1.69個/千平方公里。
1.3 城鎮化發展速度滯后于經濟增長
2009年全市人均GDP按官方匯率計算為1674美元,根據城鎮化水平與人均GDP對應關系,城鎮化水平應達到40%以上,實際僅達到37.4%。另外,1990~2009年,全市GDP從41.31億元增長到286.47億元,平均增長速度為16%,而非農業人口由20.17萬人增長到36.08萬人,增長速度僅為4.6%,城鎮化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
1.4 城鎮規模小,總體實力不強,聚集效應不明顯,城鎮發育不充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
玉溪市是由中心城市——縣城城鎮——縣域建制鎮所組成的三級城鎮體系,城鎮總體規模小,單中心特征,無法產生明顯的聚集效應。單靠紅塔區來帶動經濟發展,能力有限。目前縣城鎮和縣域建制鎮以集市貿易為主要,工業基礎和基礎設施服務功能薄弱,重復建設,缺乏明確的分工協作,傾向于“小而全”的方向發展。
1.5 規模結構不盡合理,使城鎮體系難以形成較強的整體功能
按系統論的觀點,城鎮整體功能應形成由小到大、層次分明、相互支持的網絡結構,實現各種經濟作用的正常傳遞。玉溪市城鎮體系就缺少這種層次上的連續性。2009年紅塔區非農業人口13萬人,與第二位的通海縣秀山鎮(非農人口2.54萬)相比,城鎮人口規模相差較大,中間缺少接傳輻射的能力。
2 玉溪市城鎮化滯后的負面效應
造成玉溪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諸多原因中,城鎮化滯后是重要的一條。它給當地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帶來負面效應,客觀上加劇了城鄉、產業、地區發展的矛盾。
2.1 阻礙了工業化進程,造成人口結構與資源占用結構不合理
城鎮化與工業化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關系,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通過“聚集效應”、“循環累積效應”反過來促進工業化。2009年,玉溪市工業化率為61%,城鎮化滯后于經濟增長和工業化水平,導致城鄉二元結構不斷擴大。當年全市城鎮和農村人口比約為28,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余額占總量比接近82,一定程度上表明社會財富分配的差別程度,說明在這種結構下,農民不可能具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發展地位。
2.2 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城鄉差距拉大
由于城鎮化水平滯后,大量農業人口留在農村,人地矛盾突出,制約農業規模化經營,也阻礙了機械化的推廣,無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城鎮化滯后也導致市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明顯擴大趨勢。
2.3 阻礙第三產業發展,加劇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困難
城鎮化水平滯后阻礙第三產業發展,削弱了產業在其結構推移過程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從而使產業結構調整可能增加農民收入以及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出來,加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困難。
可見,加快城鎮化發展,是優化城鄉結構、促進全市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3 玉溪市城鎮發展的思路
根據全市城鎮化總體水平較低,東、西部地區城鎮化差距明顯,應采取適度非均衡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中心城市,積極發展縣城城鎮、合理發展縣域建制鎮,加快工業化進程,樹立經營城市(鎮)的理念。形成以紅塔區為中心,213國道為主軸,公路交通網絡為樞紐,環市域內一定數量、規模、等級、功能不同的城鎮群。即:通過“交通興鎮”和“產業建鎮”,帶動全市國民經濟發展。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狀況選擇適合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如:行
政、商貿為主的綜合型、工礦型、交通樞紐型、旅游型、農副產品集散型等城鎮。
4 推進玉溪市城鎮化發展的對策研究
4.1 強化紅塔區作為中心城市的建設的戰略地位,推進縣城城鎮建設和有重點的發展縣域建制鎮
隨著云南省提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國際大通道”三大發展目標,抓住機遇與挑戰,提升紅塔區在以昆明市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地位。優化現有城鎮結構,提高二級城鎮功能,增強聚集效應,發展具有前途的城鎮承擔中心城市接傳輻射能力。同時重點發展具有資源優勢、交通發達的三級建制鎮。
4.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鎮)功能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交通建設;園林綠化設施建設;改造城鎮供水、供電設施;完善排污系統、建立無害垃圾處理廠;大力發展文教衛生事業;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信息傳輸寬帶化、數字化和智能化。
4.3 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產業興鎮”
根據城鎮實際,實現產業互動協調發展。首先,在鞏固糧食、甘蔗、煙草三大產業基礎上,加快畜禽、林果、蔬菜、花卉、生物藥業五大優勢產業實現集約化經營。其次,鞏固發展“兩煙”及配套產業;突出發展生物制藥業、名貴花卉種球及種子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改造農產品加工業、建筑建材業、冶金業和機電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第三,積極發展新型商貿業;實施旅游業精品戰略;加快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發展。
4.4 樹立經營市(鎮)理念,提高城市(鎮)運營效率
作為西部中小城市財政收入有限,應樹立經營城市(鎮)的理念。利用公共設施建設、經濟調控政策和社會保障職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對城市資源和功能載體進行集聚、重組和營運,把城市建設由簡單的生產過程變成資本營運的過程。
4.5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
加快農村人口轉移,關鍵要提高人口的發展能力和非農就業能力。政府要花資金建立培訓體系,發展農村教育,開展創業、就業等形式培訓,提高農民的自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