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土地經濟與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經濟與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經濟與管理

    第1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摘要:本文將以實際的研究為例,具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實踐方法下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響應的差異。

    關鍵詞 :土地利用模式;管理實踐方法;土地經濟效益;不同與差異

    土地利用指的就是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的使用各種方法和行為針對土地資源的長期或者周期性的經營活動,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通過對土地資源進行有效利用以獲得相應的產品收益和經濟收益的活動內容。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實踐方法必然會帶給土地資源不同的產品收益和經濟收益,其甚至對土地資源自身的結構和化學性質也會造成相應的改變,通過相關實驗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并且能夠幫助人們找到土地資源的最優化利用模式和管理實踐方法。

    一、具體的實驗內容

    針對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實踐方法對土地資源經濟效益造成的影響進行試驗,首先應該選取土地資源性質相同的土地范圍作為試驗田,同時選擇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實踐方式對其進行試驗、查看、采樣以及分析并且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具體來講,本次實驗中選取了某一丘陵地區的某一范圍內的土地作為試驗田,其中試驗田所在范圍的每年平均溫度在18 度、日照時間在12 個小時左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春天、夏天以及秋天三個季節,同時具有明顯的氣候特征。同時結合試驗田范圍中的以往種植習慣和區域范圍內的社會經濟條件,本次試驗在試驗田中分別采取了五種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實踐方法,其分別是

    糧食、豆子、糧間、套作,其簡稱為FBF;

    蔬菜、經、菜間、套作,其簡稱為VEV;

    糧食、經、菜間、套作,其簡稱為FEV;

    單一的糧食、經,其簡稱為MONO;

    果樹、糧食、菜間、套作,其簡稱為FFV。

    此外,在本次試驗的進行過程中首先會針對馬鈴薯、蠶豆、小麥、榨菜、油菜、玉米等相關類型的蔬果進行不同種植田的分配,在分配結束以后才會投入到實驗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上述蔬果種子使用的實驗肥料類型都是基本相同的,只是針對其生長過程中的不同需求控制了施肥的比例。在相關農作物成熟以后,本次試驗采取了多點混合采樣的方法對已經成熟的果蔬物品進行采樣,同時使用水土比方法測定相應種植田的pH值范圍、使用重絡酸鉀滴定方法完成對種植田有機物質含量的測量、使用半微量開氏方法完成對種植田全氮含量的測定以及使用堿解擴散方法完成對種植田中堿解氮的測量工作。

    二、實驗結果的分析

    針對本次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采用了spss 軟件對相關蔬果的成熟數據進行采集并且配對分析,同時有效的結合土地利用環節結束后土地資源的有機物質含量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本次試驗成果中糧食、經、菜間、套(FEV)的土地利用模式對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的影響是最大的,而果實、糧食、菜間、套(FFV)的土地利用模式對于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的影響居于第二位,蔬菜、經、菜間、套(VEV)的土地利用模式居于第三位,糧食、豆、糧間、套(FBF)的土地利用模式則居于第四位,單一的土地利用模式則位列最后一位。因此本次實驗結構可以有效的證明,針對土地李元的不同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實踐方法會造成土地資源中土壤有機物質含量產生非常大的變化。

    同時本次試驗結果中針對土地經濟效益的響應參數進行計算,采用了的公式完成了對土地經濟效益響應系數的計算。其中代表的是第種指定產物的產量與成本的經濟效益之差、代表的是第種指定產物的單產產量經濟效益、代表的是第種制定作物的實際綜合種植成本、A 代表的則是當地以往種植的農作物的產量與成本之差的最大參數值。

    通過計算結果的分析可以清晰明確的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對土地造成的經濟效益參數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土地經濟效益的參數海域土地資源中土壤性質的參數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其相互之間呈現出互相遞進的關系。因此本次試驗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內容: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實踐方法中,單一的土地利用模式投入的成本較小、管理方式較為粗放,其最終產生的土地經濟效益參數值也較小。而在復雜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在同樣的土地管理實踐方法作用下,土地資源中的土壤施肥情況和土地經濟效益的參數差別是比較大的,在上述結果中的VEV土地利用模式獲得的經濟效益系數最好的,其土壤的肥力條件也是最好的。

    三、實驗結論的分析

    經過對本次試驗中相關結論的分析,本次試驗可以針對實驗結論得出以下結果:

    首先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必然會對土地資源中的土壤性質產生相應的影響,其在土地利用模式的過程中會使土地資源中的土壤肥力產生一系列的變化情況。

    而如果想要使土地資源中的土壤肥力始終保持在一個較為豐富的程度上,相關人員需要有效的加強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強度,同時有效的配合科學合理的管理實踐方法以達到這一目的。在土地利用模式中,單一的土地利用模式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強度是最低的、粗放式的管理實踐方法則會使外界環境對于土地資源中的土壤肥力的影響情況減少到最小,同時間、套類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和與其相匹配的管理實踐方法則能夠有效的增加土地資源的利用強度,同時增加外界環境對于土地資源中的土壤肥力的影響,使土壤肥力始終保持在一個較為健康和充足的狀態。因此在土地資源的利用模式中選擇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管理實踐方法,是保持土壤肥力并且實現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法。

    其次是土地經濟效益的參數與土地利用模式的變化也有著非常明顯的關系,在本次試驗結果中上述土地利用模式都能夠對土壤肥力產生相應的變化,但是在土地經濟效益參數上的變化卻是不同的。綜合來講,單一的土地利用模式所獲得的土地經濟效益響應參數的數值是最低的,而菜、經、菜間、套的土地利用模式所取得的土地經濟效益響應參數的數值則是最高的,也是最適宜于當前試驗田的種植方法,同時其對于土地資源中的土壤性質的影響也是最有利的。

    綜上所述,本文對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實踐方法下的土地經濟效益效應情況進行了具體的探究和分析,加強對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實踐方法的實驗并合理的分析相應的實驗結果能夠有效的幫助農戶選擇最優化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實踐方法,有效的提高農戶經濟收益的同時提高農戶土地資源中的土壤肥力,使土地資源始終保持在較為健康的狀態中以更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土地利用過程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第2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軟土地基; 擠土效應; 應力消散孔

    Soft ground static pressure soil squeezing effect of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Ren De-long

    ( Hualu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Xi'an,710065 China )

    Abstract: In the planning area has been built, the project expansion project, of pile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due to pile group construction must be strict to prevent soil squeezing effect caus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limb has built a structure or device facilities. Gasification area of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in Ningbo Wanhua two project, due to take stress to dissipate the the ditch, and dissipate hole and pile driving direction, pile driving rate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oil compaction effect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ensure the river steam tube of the safety of the Gallery.

    Key words: soft ground; soil squeezing effect; stress dissipate hole

    1.地質情況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場地巖土層分布從上到下分別為:

    名 土層 厚度

    (m) 承載力特征值

    KPa 液性

    指數ⅠL 壓縮

    模量Es(Mpa) 描述

    0 填土 1.0-2.0 松散~稍密

    1 粉質粘土 1.5~2.5.0 100 0.632 5.0 軟塑

    2a 淤泥質粉質粘土 3.0~4.0 60 1.292 3.4 流塑

    2b 淤泥質粉質粘土 6.0~7.0 55 15.27 2.8 流塑

    2c 淤泥質.粘土 4.0~5.0 50 1.293 2.6 流塑

    2d 淤泥質粉質粘土 6.0~7.0 55 1.258 3.2 流塑

    4a 淤泥質.粘土 6.0~7.0 60 1.077 3.1 軟塑

    5 粘質.粘土 8.0~11.0 200 0.497 6.9 中等壓縮、含中砂和角礫

    6a 粉砂夾粘土 4.0~5.0 150 0.705 6.2 中等壓縮

    7a 淤泥質.粘土 4.0~5.0 220 0.351 11 低~中等壓縮

    7b 淤泥質.粘土 1.0~2.0 160 0.654 6.5 中等壓縮

    7c 粉質粘土 8.0~10.0 240 0.284 12 可塑~硬塑

    2.擠土效應介紹

    樁基施工中樁尖處土體沖切破壞,擠壓樁周土體形成具有很高孔隙水壓的擾動重塑區,其厚度為0.5~1.5倍樁徑。在很強的擠壓作用下,被擾動和重塑并變得密實,淺層土會向上隆起,要靠消散孔隙水壓力,使緊貼樁身的擾動重塑區產生再固結而逐漸恢復土體的抗剪強度后形成在沉樁過程中,相當于樁體積的土體向四周排擠,土體破壞使周圍的土受到嚴重的擾動,主要表現為徑向位移,樁尖和樁周一定范圍內的土體受到不排水剪切以及很大的水平擠壓,樁周土體接近于“非壓縮性”,產生較大的剪切變形,形成具有很高孔隙水壓力的擾動重塑區,降低了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促使樁周鄰近土體會因不排水剪切而破壞,與樁體積等量的土體在沉樁過程中向樁周發生較大的側向位移和隆起。在地面附近的土體是向上隆起,而在地面以下較深層土體,由于覆蓋土層壓力作用不能向上隆起,就向水平方向擠壓。由于群樁施工中的迭加作用,會使已打入樁和鄰近構筑物和管線產生較大側向位移和上浮。樁群越密越大,土的位移也越大,據寧波地區樁基施工龍頭企業――浙江新中源有資料揭示,擠土地面隆起可達50~60cm,有的甚至達到70~80cm。這必將影響樁的工程質量(變位、上浮),危及鄰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線的安全,破壞性極強。

    3.項目情況

    煤氣化項目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工程造價約15億人民幣。項目樁基工程采用預應力砼管樁,北面裝置樁基離河邊管廊距離約20m,其中707氣化管樁采用PC-AB600(110)型,單樁設計豎向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2000KN,以7c層作為樁端持力層,沉樁控制以樁長和最終壓力雙控,樁長約50m∽55m左右,共計501根,集中施工面積約700m2,擠土估算:管樁進土按1/3計算,該區域場地擠土為5225m3,管廊北側是河對管廊周圍土體應力有消減作用,這將更加促使管廊周圍土體向河邊位移,河邊蒸汽管廊基礎未打樁,稍有不慎蒸汽管廊將傾覆,后果不堪設想,如采用鉆孔樁僅707樁基工程將增加費用約650萬元,工期將增加60天以上,再加上705/706和672等樁基需增加1500萬左右。

    4.采取措施

    采用應力消散溝和應力消散孔,可減少地基淺層軟土的側向位移和隆起,有利于降低沉樁所引起的超靜孔隙水壓力,從而減少地基深層土體變位。寧波萬華二期工程部分區域樁基施工雖然采取砂井(應力消散孔填碎石或砂)和應力消散溝等,但還是導致道路隆起約150mm,道路多處開裂最大達50mm,周圍管廊偏移達到130mm。

    5.方案

    第3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 工業化發展;相關度;土地政策優化與調整

    中圖分類號 F0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3-0081-04

    目前,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推進,已經進入中期階段[1],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用地壓力巨大,土地需求異常強烈,如何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克服目前存在的大量耕地的非農化,成為這一時期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必須考慮的問題。鑒于韓國同屬東亞,研究它們在走向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我國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1 韓國工業化發展中土地利用變化概況

    1.1 工業化起步階段土地利用狀況分析

    韓國工業化進程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 在60 年代初至70 年代中期這段工業化的起步時期,韓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均收入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其中,城市化水平達到50%,人均GDP也超過了1 500美元。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963-1976年,韓國年均GDP增長率達到9%[2],由于產業發展迅速,工業用地需求急劇擴大;同時,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住宅需求也開始大幅度增長,工業和城市用地需求的增加,激發了土地需求的增長。但由于韓國嚴格執行農地保護政策,農地占用受到較大限制,且韓國政府還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墾、填海造田等增加可用農地,使得農地數量減少并不明顯。

    1.2 工業化加速時期土地利用狀況分析

    20世紀70 年代中后期到80 年代中后期,是韓國工業化的加速發展時期,韓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韓國重點發展重化工業, 扶持鋼鐵、石油化工、有色金屬、造船、電子和機械工業等。但工業化加速的直接效應就是土地需求劇增,從而建設用地增加和耕地減少。國際經驗表明, 城市化水平在30%~70%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3]。在韓國則更加明顯,韓國工業化起步階段城市化水平是30.5%,而到1976年達到49.7%,年均提高1.48%。而在工業化加速時期,城市化水平更是從1977 年的51.6%提高到1987 年的68.5%, 年均提高1.69%,比前一時期增加了0.2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喪失約10 119 hm2耕地, 這對于一個只有990 萬hm2土地的韓國來說已經很大了。

    1.3 工業化后期土地利用狀況分析

    20世紀90年代后,韓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土地需求進一步增加,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韓國開始放寬耕地轉用限制,把一部分耕地轉化為工廠和住宅,一方面來降低土地價格,同時來解決土地短缺問題。盡管20世紀末,韓國人均GDP已達到8 711美元,城市化水平也高達81%,但農地資源消耗速度相比前幾個階段不僅未下降,反而出現大幅度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到了工業化后期,如果不能繼續實施嚴格的農地保護制度,農地資源消耗速度不會自動進入農地資源消耗的平穩期。

    2 韓國工業化推進中的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相關度變化分析

    2.1 韓國工業化加速階段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對韓國工業化加速階段耕地變化與GDP、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城市化水平分別進行一一對應回歸分析,并經過檢驗,結果均顯著。而在回歸過程中,我們分別進行了絕對變化的相關度和相對相關度彈性兩種分析。目的在于考察絕對彈性系數和相對彈性系數,也即影響度或影響系數。

    從表1可以看出,工業化加速階段,在耕地面積減少667 hm2情況下,影響度最大的是服務業增加值是6.1億美元,其次是工業增加值3.7億美元,再次就是對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影響為2億美元,對GDP的增加影響最小為0.1億美元。

    從相對彈性系數影響度來看,耕地減少1%,帶來增加幅度最大的就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達到了38%,其次是服務業增加值就會增加21.7%,再次是工業增加值增加21.5%,增加幅度最小的是GDP增加19.8%。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韓國,耕地減少對投資影響彈性最大。

    2.2 韓國工業化后期階段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韓國工業化后期耕地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耕地絕對變化影響最大的是服務業增加值,即耕地減少667 hm2,服務業增加4億美元,其次是固定資產投資為2.7億美元,再次是工業增加值為2.4億美元,最后才是GDP增加0.07億美元(見表2)。這與韓國在工業化加速階段的影響度排序基本一致。尤其是服務業最高,GDP影響度最低。所不同的是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影響度的排序有所變化以及影響度大小有所差異。

    第二,從相對彈性系數影響度來看,耕地每減少1%,

    引起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幅度最大為5.9%,而很有意思的是它對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和GDP增加的影響幅度均為4%。這一特點與工業化加速階段的相對彈性系數變化是很不一樣的。

    3 我國耕地及其建設用地變化分析

    3.1 我國耕地變化的階段性考察

    通過對1949-2005年我國耕地變化考察,可以將其分為1949-1995年和1996-2005年兩個階段,我國耕地面積變化可以發現以下特點:①1949-1957年,我國耕地面積是急劇增加的,在1957年達到高峰,1957年以后,耕地面積緩慢減少。但總體上在1979年之前,耕地面積總體上還是增加的,之后呈現緩慢下滑之勢。②1996年以來我國的耕地總量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從1996年的1.300 7億畝下降到2005年的1.220 7億畝,9年累計下降了0.08億畝,下降幅度達到6.15%。1996-2001年變化比較平緩,在1998年的時候甚至耕地數量還有所回升,2002-2005年下降速度相對較快,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下降的幅度比較大,其中2003年達到最大,耕地數量減少了2.01%。人均耕地數量變化比較平穩,幾乎呈線性遞減,從1996年的1 060m2到2005年的933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下降幅度達到12%。

    從這里可以看出,由于經濟的發展對建設占用耕地需求長期存在,加上生態建設對生態退耕的要求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原因,我國耕地總量下降趨勢明顯,在短期內難以逆轉。

    3.2 我國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概況及特點。

    對比分析建設用地比重的變化,可看到建設用地總體比重的上升很大一部分是由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帶動的,交通運輸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比重變化并不大(見表3)。

    注:取建設用地占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為100%,考察建設用地分別占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重;取建設用地占農用地為100%,考察其中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括號內為居民點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和水利建設用地在各自部分所占的比例。

    表3數據說明:①在所有新增建設用地中,農業用地占80%~85%,并且整體上呈上升趨勢;未利用地占15%~20%,整體上呈下降趨勢。②建設用地增加主要是通過占用農用地尤其是耕地,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大約60%左右,2003年達到67%。③在新增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工礦用地占了近80%,交通運輸用地和水利建設用地占用不到20%。

    4 從韓國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關系中獲得的啟示

    (1)從絕對彈性影響度來看,不管是工業化加速階段還是工業化后期,耕地的單位絕對量減少,對服務業的絕對增加量影響最為明顯,對GDP絕對量影響最小。從相對彈性影響度系數來看,不管是工業化加速階段還是工業化后期,耕地減少1%,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影響最大(加速階段是38%,后期是5.9%)。而從工業化兩個階段相比較,土地對經濟發展影響程度在工業化加速階段相對彈性影響度系數很強,而到了工業化后期,影響度則比以前大大減弱。

    (2)雖然一般來說耕地利用結構及其規模變化將經歷與工業化的“倒U”型變化類似的耕地減少速度先慢再快再慢的變化曲線。但是,這種變化并不是一種自然的變化過程,在工業化后期仍然會出現耕地減少速度加快的現象。因此,加強土地調控與管理并不能因為“倒U”變化趨勢而有所減弱,相反必須不斷加強。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經歷一個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變化。伴隨這一過程的土地利用變化也會呈現出相對應規律,在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土地資源消耗主要由第二產業的發展引起;在工業化后期及后工業化時期,土地資源消耗的動力主要來自于為改善居住條件而引發的居住用地需求增加。據測算,單位產值的第二產業用地要大于第三產業用地,所以,到了后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時,如果人口增長維持在較低水平,土地資源的消耗也因產業用地的減少而減少。這樣,與工業化的“倒U”型變化類似,在人均耕地資源較少、后備資源有限,而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那么,耕地減少(或者建設用地增加)同樣呈現出以下變化規律,工業化前期,通過各種方式增加耕地量的速度快于耕地資源消耗(建設開發利用)速度。工業化加速時期,即經濟發展快速階段耕地減少速度大于耕地增加速度,而在工業化后期農地的消耗速度逐漸緩慢。但從韓國土地利用變化看,在工業化的初期,由于農地保護政策,農地資源占用受到較大限制,而且韓國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如開墾、填海造田等增加了部分可用農地,使得農地數量的減少并不明顯。直到從1970年開始,韓國農地的數量減少現象才顯現出來,在1971-1975年期間,韓國農地每年平均減少0.87%。但在隨后的30年中,韓國已有20% 的耕地消失在大片的城市住宅和高速公路網中, 平均每年喪失約10 119 hm2, 年均減幅0.21%, 占全部土地面積的比重由期初的22.96%降到期末的22.48%, 20世紀90年代以后,韓國經濟又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農工爭地矛盾加劇,所以,農地資源的消耗速度相比前幾個階段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出現大幅度的上升。由此可見,即使到了工業化后期,如果不能繼續實施嚴格的農地保護制度,而過分強調平抑地價,降低土地供給成本,那么農地資源消耗速度仍將持續走高,不會自動進入農地資源消耗的平穩期。

    (3)經濟發展政策必須實現從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確定土地利用規模變化,轉向到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戰略轉移。工業化必然帶來土地利用結構新變化。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證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的過程就是農地面積大量減少,二三產業用地比例提高的過程,同時,工業化、城市化的高速度發展必然伴隨著農地高速度消耗的現象,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規律。因此在制定土地資源利用政策和農地保護政策時,必須正視并尊重這一規律。只要能將農地資源減少的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就是農地保護政策的成功,強求耕地減少零消耗(建設用地零增長)是不可能的,也是沒必要和不現實的。但是,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是導致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兩個主要原因,也昭示著控制耕地減少(建設用地增加)要以兩個主線來進行。其一是制定合理、科學、持續發展的產業政策,保證工業化增長方式先進且低耗、工業化推進速度適度、產業結構高效配置。而且,產業經濟政策必須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例如在投資政策上就要符合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基本規律,通過土地政策和投資政策的調整與互動,實現由“以經濟增長速度定土地利用”到“以土地來確定經濟增長速度”轉化,從“以投資定土地”到“以土地定投資”的轉變,力爭以最少的土地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使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擺脫要素拉動型尤其是土地要素拉動型的低效經濟增長方式,走資源耗費少、要素利用率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其二要制定適合中國的實際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人口的合理流動和就業率的提高,無論是資源依托型還是產業集聚型或者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均要以高效土地利用、減低土地資源消耗為前提。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曉西,張琦.新世紀中國經濟軌跡[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3.[Li Xiaoxi, Zhang qi. The Economics Track of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M]. Beijing: People Publishing Company, 2006:3~83].

    [2]劉新衛.“黃金發展階段”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土地利用淺析[J].國土資源情報,2006,(2):51.[Liu,Xinwei.Landuse Analysis of Japan、Korea and China Taiwan in Golden Development Stage[J].Intelligence of National Land, 2006,(2):51.]

    [3]劉麗.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工業化過程中的土地資源消耗[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6:246~300.[Liu Li. The Consumption of Land Resource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Important Countries of the World[M].Beijing: Land Publishing Company of China, 2006:246~300.]

    Analysis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dvancement in South Korean

    ZHANG Q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Resourees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第4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項目管理能力;認證考試;SE-CDIO;教學改革

    0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競爭的不斷加劇和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項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及組織所重視。在大量的項目中,企業決策者意識到運用項目管理知識可以大大降低項目的盲目性,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因此那些擁有良好項目管理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已成為各個公司追逐的對象。針對軟件業迅速發展以及軟件工程項目管理人員供不應求的現狀,我們在云南大學軟件學院利用SE—CDIO軟件人才培養體系對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通過課程、實訓和校企合作進行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學生了解項目管理的發展前景,并有效地運用軟件項目管理知識、工具和技術來管理項目,從而減少軟件工程項目中因為管理方面的失誤導致的損失。

    1 SE-CDIO課程改革

    SE-CDIO人才培養體系能夠靈活適應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我國目前項目增多、規模變大的國情,該體系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項目管理能力。在航空領域最早使用CDIO方法之后,MIT將其用于機械制造領域,提出CDIOfConcel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現、Operate運作)工程教育模式。SE-CDIO實現CDIO和軟件生命周期的有機結合,其中SE-C是軟件需求,SE-D是軟件設計,SE-I是軟件實現與測試,SE-O是“軟件運用+產業化+市場營銷”,讓學生經歷“理論一技術一生產一應用”的全過程。該體系對軟件工程專業創造型人才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具體目標進行了研究、探索和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

    基于SE-CDIO人才培養體系,我們進行了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課程改革。在保證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和理論性的基礎上,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并重,為軟件學院高年級學生開設專業選修課程“軟件項目管理”。該課程以優化整合知識點的項目實例為基礎,以認證考試為驅動,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其中認證考試采用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組織的項目管理專業人員資格認證。

    有關部門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的項目管理專業人才十分緊缺。據悉,未來3年需要萬名經過認證的項目管理人才,項目的規模、數量、投資額度、資金來源、資金渠道等要素的多元化及管理的復雜性,迫切需要大量與國際接軌的項目管理人才。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是項目管理專業人員資格認證,由項目管理領域權威認證PMI進行組織,現可用英語、德語、法語、日語、朝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中文等9種語言進行考試。1999年,PMP在所有認證考試中第一個獲得ISO9006國際質量認證。目前PMP證書已成為國際通用的職業管理資格標志性證書,有一定的國際權威性。我們針對PMP認證考試進行課程內容組織,傳授項目管理方面的5大過程及職業道德方面的知識,即啟動、規劃、執行、監控、收尾和職業道德,通過PMP真題的考核有效地評價學生的項目管理知識技能,通過與具有高品質的資格認證考試接軌的方式,來培養與國際接軌的項目管理人才。

    以認證為驅動,軟件項目管理課程主要教授軟件項目管理9大知識領域:綜合、范圍、時間、成本、質量、人力資源、溝通、風險、采購,目的是結合軟件開發過程介紹項目管理的過程(包括啟動、計劃、實施、控制及收尾)、項目管理的方法論、項目經理的職責,以及如何進行軟件綜合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及采購管理。課程分析了很多有意義的實際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將其中的知識應用到項目管理的合理框架中,為未來的創新者和經理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2 SE-CDIO的校內實訓過程

    為了強化項目管理能力,我們進行了綜合實訓。軟件項目不同于其他項目,有其特有的產業鏈、項目背景、策劃過程、開發過程、內容和生命周期。我們基于軟件項目的特點,形成以能力結構為特征、能力培養為主的SE-CDIO的實訓過程。設計SE-CDIO的實訓過程使學生能夠使用管理知識和技能、項目環境知識、軟技能和人際關系管理、應用領域的標準和規則。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需要掌握現代工程的工程鏈,進行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實現、運營等環節的管理。實訓過程要求學生在必修課“專業實訓(1)”“專業實訓(2)”“創新設計”“軟件工程”和大量選修課程中完成工程化大作業。

    大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歷軟件生命周期,完成軟件系統。大作業具體包括:(1)簽署項目開發合同,完成合同文本;(2)完善系統功能的描述;(3)根據提供的系統整體要求,按系統功能制定任務分解結構;(4)采用具體的估算方法,編寫項目規模估算表,并對項目進行規模成本估算;(5)采用國際先進項目管理,編制項目的進度計劃表;(6)編制此項目的配置管理計劃:(7)標識可能影響項目的10個風險,并提出處理每個風險的建議。學生要根據具體項目的需求分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軟件實用項目的模擬管理,運用項目管理的方法參與項目的分析、設計、進度控制,并利用相關工具進行系統演示和講解。

    由于沒有規定具體的題目,學生需要自主地進行社會調查和背景研究,從而規劃項目,確定項目范圍,并通過沙盤演算,制定虛擬項目的投資計劃,撰寫項目建議書或商業企劃書。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合作、協商的教學關系,以項目為主導,教師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積極地參與項目管理活動,使師生之間形成良好互動的教學氛圍。在實訓過程中提供資金資助各小組對項目開發技術進行技術研究,鼓勵學生自主開發軟件項目管理工具和研究項目管理技術,支持學生在此基礎上申報校、省和國家級的創新創業項目。在確定的項目范圍內,要求學生針對項目特色進行項目三要素(時間、成本、人員)的管理。學生要有效地采用計劃管理方法,熟練掌握和使用國際流行軟件項目管理工具,遵循技術規范管理軟件開發過程,在規定的時間、預算和質量目標范圍內完成軟件項目的目標。實訓過程中,小組成員間要采用頭腦風暴等方法進行溝通,定期召開會議,提交會議報告。學生在實訓工作環境中將了解到風險和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學會與不同特長、習慣和愛好的人合作,最終提高溝通交流能力。

    把現行的結論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改革考核體系,不單純地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價,綜合考核學生的組織運作能力、過程的規范性和文檔撰寫能力,還要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發展的潛能。其中,大作業中選題的意義以及采用的關鍵技術各占5%,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選題;項目完成的技術水平(個人)和工作量各占15%,主要考查學生的工作量以及完成的難度是否達到標準;技術路線的可行度、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及團隊合作精神各占10%,要求學生進行團隊合作,提出合理可行的技術路線,達到預期目標;學生報告撰寫質量占30%,綜合考查了報告的完整度、邏輯結構、內容、文字表達、圖表制作及整體效果。

    3 SE-CDIO的企業實訓過程

    SE-CDIO以企業產品和企業的組織結構為教育對象,把企業需求與項目管理人才培養體系聯系起來,讓學生了解咨詢公司、金融服務公司和非營利性咨詢公司等不同的職場需求,幫助學生進行未來職場規劃。SE-CDIO的企業實訓過程主要是學院和企業確定實訓方案、實訓課程計劃、簽訂實訓合同,其目標為全面提高學生在軟件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企業派出項目經理進行指導,企業實訓時間為大四上學期的第一個月,進行統一集中實訓。

    企業實訓方案將根據企業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進行設計,按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實訓內容。實訓采用項目驅動模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熟悉實際項目的管理流程。堅持“授人以漁”的原則,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和自我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訓采用團隊合作角色模式,學生在企業實訓中按組進行管理,按照公司項目管理方式進行模擬項目的管理,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有機會擔任項目團隊大多數角色,并在企業實訓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表達、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

    企業實訓過程采用階段模式。第一階段進行項目過程體驗與訓練,通過此階段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知識和項目經理的職業特點,掌握項目管理流程;第二階段是專業技能訓練,其目的是訓練學生軟件項目管理的全面技能;第三階段是綜合能力訓練,其目的是訓練學員的團隊協作能力、崗位適應能力、角色定位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

    企業實訓成績與小組成績直接掛鉤。實訓過程中采用自薦、演講、投票的方式評選各項目小組組長,小組長和企業項目經理簽訂項目開發任務書,按企業給出的需求完成相關任務,由項目經理和小組長對各組項目分別評分,并評選優秀項目小組和個人。個人最后得分為小組得分和個人得分之和。其中小組得分主要根據項目組各階段完成工作情況、工作氛圍、士氣和工作紀律、采用的工具等進行評估,個人得分主要根據學生的概念掌握程度、相關技術熟練程度、分配任務的完成情況、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進行評估。

    通過企業實訓,我們重點培養學生適應不同企業和項目的項目管理,積累實際項目管理經驗,有計劃地學習和培養相關技能。同時,建立網站和數據庫,有效地組織和公布各企業的職位招聘信息,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能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引用專業的性格測試如CSMP等幫助學生進行性格分析,引導學生小組有效地任務分工和小組合作。

    很少有學生在企業中能直接承擔項目經理工作,SE-CDIO的企業過程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和技能。學生將結合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職場規劃,了解項目經理的職能,掌握企業使用的管理工具,進行現實生活中的資源分配、進度安排和資源平衡等。學生將利用相關知識有效地管理時間和組織活動,學會有效地溝通和交流,養成要事優先等良好的習慣,而不是盲目無效率地利用時間。

    第5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42-03

    前言

    土地作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中的主體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趨重要,制約性也日益明顯。而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長導致非農業用地急劇膨脹,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業、城市、交通及工業等各業用地之間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劇。對土地的利用是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土地利用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用,而應該是在強調生態利用的基礎上的生態經濟利用,即既要追求經濟利用和社會穩定,也要強調生態效益。因此,土地利用效益中要兼顧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一、研究區概況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省會,是中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轄8區10縣(市),2008年總人口989.9萬。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連接歐亞大陸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近年來,哈爾濱經濟高速發展,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436.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7%。從2002―2007年,哈爾濱地均GDP由2 382萬元/km2,增長到4 667.73萬元/km2。生產總值由12 642億元增長到24 768億元。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由4.75 m2增加到6.65 m2。但是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卻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如表1所示)。

    二、評價模型

    (一)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函數模型

    fi=wijxij F(X)=wifi(1)

    gi=pijyij G(Y)=pigi (2)

    式中:Xij,Yij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各指標的標準化值;wij,pij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各指標的權重;fi,gi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目標層得分;wi,pi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目標層權重;F(X),G(Y)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綜合得分。

    (二)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指數評價模型

    T=α×F(X)+β×G(Y)(3)

    T為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依據土地利用中社會經濟效益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相對重要程度確定。

    (三)土地利用協調度評價模型

    根據協調概念的定義,F(X),G(Y)的離差越小越好,C為協調度,反映了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的協調程度;k為調節系數,一般情況下,5≥k≥2。它反映了在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綜合效益或發展水平一定的條件下(即F(X)與G(Y)之和一定),為使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復合效益或發展水平(即F(X)與D(Y)之積)最大,兩者進行組合協調的數量程度。顯然,0≤C≤1,協調度C達最大時即最佳協調狀態;反之,協調度C小,則越不協調。

    C=K(4)

    (四)土地利用協調發展度模型

    協調度C是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相互協調的重要指標,它對于約束環境與經濟的發展行為,促進兩者健康協調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協調度在有些情況下卻很難反映出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整體功能或綜合效益的大小(或發展水平)。因此,引入度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標“協調發展度”就十分有必要。

    D=(5)

    (五)耦合度模型

    借鑒物理學中的耦合概念推廣得到多個系統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即:

    R=(u1,u2,u3,…,um)(ui+uj)1/n (6)

    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具有耦合關系,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土地利用效益系統是非線性系統,借助物理學中的耦合概念可以建立二者之間的耦合度模型,由此得出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耦合度函數,可以表示為:

    R={[F(X)G(Y)/[F(X)+G(Y)(F(X)+G(Y))]}1/2(7)

    三、數據處理與結果評價

    通過確定土地利用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得出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指數,以及協調度、協調發展度、耦合度(如表3所示)。

    由計算結果得知,哈爾濱市2002―2007年生態環境效益指數波動較小,屬于平穩上升階段,說明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勢態良好,生態環境指數由2002年0.468到2007年0.496。2003年和2005年指數值相對較高,這一方面反映哈爾濱生態環境建設情況基本良好,另一方面暗示著它的環境保護政策執行情況較好,而同階段中,社會經濟效益則變化明顯,由2002年0.275發展到2007年的0.464,說明近年來,哈爾濱市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尤其是2002―2004年,呈直線上升趨勢,到2005年和2006年有緩慢下降趨勢,2007年又達到0.464的高值,說明哈爾濱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經濟發展的同時沒有對生態環境破壞,土地利用綜合效益呈現正向發展的方向。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哈爾濱市2002―2007年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關分析圖,如上圖所示,土地利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度呈波動上升趨勢,協調發展度趨勢與協調度相似,總體上呈協調關系,說明哈爾濱市六年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良好,經濟的發展沒有破壞到生態環境,反而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尤其是耦合度也是非常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顯著。

    結論

    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具有系統的相關性,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土地利用效益系統是非線性系統,借助系統科學理論與方法可以建立二者之間的相關分析模型,結合哈爾濱市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土地利用效益相關分析。總體看來,2002―2007年六年間,哈爾濱市土地利用效益處于協調發展階段。

    為維持土地利用效益協調發展的趨勢,土地資源開發要在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約水平的同時,注意經濟結構優化,通過科技創新,降低能耗,加大對環境的投入,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第6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地方所屬高校 英語聽力理解 語感和語境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142-01

    一、何謂地方院校

    地方所屬高等學校(省屬高校)是隸屬于各省省委直屬管理的高校,以地方上管理為主,其絕大多數以由省政府投資建設為主,部分實現地方與中央共同投資。一方面,地方政府從宏觀指導、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給予共建高校以大力支持,極大地推動了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地方所屬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積極爭取相關國家部委的資金和資源支持,以從戰略上最大程度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地方院校如何提高服務社會能力?院校的本質責任就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服務社會,為社會的進步盡力。地方院校當然更應該為當地社會服務,院校有較前的科技實力,有淵博的老師,有較先進的研發設備。地方院校可以將自己的內部優勢與外部的社會結合起來,發現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反映給政府或相關的部門,使社會更加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創辦一些地方上能夠隨,能夠扶持的優勢專業;立足地方,創辦一些地方企業急缺的,而這方面人才數量較少的專業,這樣才能創造出“政府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生動局面。

    二、地方院校大學生英語聽力現狀

    在英語學習中強調的四項基本技能是聽、說、讀、寫。“聽”是排在第一位,聽力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現在,隨著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以及大學階段對聽力教學越來越關注和重視,人們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

    地方所屬高等學校大學生由于受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學校教學條件、家長文化素質等綜合因素的限制。以及長期以來,我們的外語教學還受“聾啞”英語的影響,甚至在大學里,部分教師為了使學生易于“理解”,忽視語感能力的培養和語言環境的創造,特別是語感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大學里,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一重任就落在聽力課程上。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聽力教學受“多聽就會好”的影響,在教與學上片面地、簡單地聽。對學生來說,就是先聽,然后做題,對教師來說,其任務就是播放聽力材料,然后公布正確答案,對于這種聽力課,學生和教師均感到枯燥,特別是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更感到無所適從,興趣和信心蕩然無存,這又怎么能談得上提高英語聽力能力呢?所以在教學中發現語感、創設語境、利用語感和語境,使學生真正理解所聽內容就顯得特別重要。

    三、影響地方院校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的要素

    地方院校需要培養英語后備人才,而英語后備人才的聽力技能培養落在聽力這樣的基礎課程上。誠然,隨著人們教學中觀念的更新,許多英語教學工作者都在提出或者進行多種嘗試,聽的教學受忽視和缺乏科學性的狀況正在改變。可從學習策略的角度考查以下兩對關系:

    (一)聽力的環境與詞匯記憶

    一般說來,聽得越多,聽力理解能力越強。不容否認,多聽確是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較為積極的手段,但聽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聽的次數多少,也不完全在于聽的內容長短、以及所聽材料的難易如何,它取決于聽的環境,即所謂的語境,當然,它也是一個人英語綜合知識的全面展現,而所有英語知識的基礎說白了便是詞匯。詞匯記憶是一切英語訓練的基礎,聽力訓練自然也不例外。聽力理解中的每一個對話、語句、篇章都是由句子組成,而句子的基本單位正是詞匯。在聽的過程中,只有掌握相當的詞匯量,才能得知該詞匯所表達的意義。因此,從側面上說,聽力的環境和聽力者本身的詞匯記憶決定了聽力理解的難易程度。有效的聽力培養必須對聽的信息選擇性地集中注意力,要求學習者集中加強訓練詞匯記憶力。

    (二)聽力的語感和語境

    不少人學習英語多年,但卻未必能聽懂別人說的英語內容,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句子。在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就整體而言,學生的聽力水平仍低于有限水平。實質上在英語環境中,聽的心理活動過程與母語中的情況不同,其信息情況是:音到詞到句再到篇章,但在外語教學中聽、說 、讀、寫四種技能是同時起步的,而且,在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大綱、內容、時間、方法以及學習環境和學生個體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實質上這四種技能在實際中不可能做到同步發展。所以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感很重要,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先從辨聲的基礎上,運用言語認知對該語言材料作出各種分析、辨別,從而運用語感、語境方面知識預先判斷,推測說話者的意圖。以聽新聞為例,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賴聽者的地理知識、基本的文化常識,如這一地區地名的熟悉程度,就這一意義上說,學習者操練和運用語感,并豐富新的語境知識,而量的積累勢必產生語言習得中質的飛躍。

    四、解決途徑

    通過對上述幾對關系的探究,以下幾點在教學中值得注意。

    (一)首先必須選擇聽力的材料,根據地區的自身區域特征,建立有針對性地訓練聽力技巧的聽力教學體系。重視材料的實用性、趣味性、可理解性,聽力材料體裁的廣泛性、適用性和設置練習的科學性。

    (二)改變思維方式,培養聽者的聽力技能和語感并逐步建立語境的相關知識,達到讓聽者運用自己的背景知識從篇章層次上對聽力材料進行理解,以有效地提高聽力理解的水平。

    (三)語言的聽是積極的認知而不是單純的聲學認知。學習者在提高記憶的速度和效果的基礎上,根據歷史背景不同、結合地域的差異等多種因素,拓寬必要的英語國家的社會背景及文化知識。

    (四)優化心理環境,消除情緒障礙,運用多種視聽方法及手段,創設多種情景,以最終調動學生聽的興趣和動機。

    五、結語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的語感和培養語境認知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不僅有助于教師順利地提高學生吸收和理解教學內容的效果,而且能為學生學好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致力使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為地方培養合格的英語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An I 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 Ltd. 1985。

    [2]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 商務印刷館,1985年。

    [3]岑麟祥,《語言學史概要》[M]. 世界圖書出版,2008年。

    第7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為加快解決我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問題,保證“安居工程”的順利實施,現對出售安居住宅辦理權屬登記、買賣過戶等手續作如下規定:

        一、建設單位出售安居住宅,須持有關證明(附件一)到房屋所在區、縣房屋土地管理部門辦理權屬登記手續。

        二、建設單位與住房困難戶須持有關證明(附件二)到房屋所在區、縣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辦理買賣交易手續。

        (一)住房困難戶所在單位從建設單位購買安居住宅后再出售給住房困難戶的,先由住房困難戶所在單位和建設單位簽訂買賣合同,再由住房困難戶所在單位和住房困難戶簽訂買賣合同。

        (二)住房困難戶從建設單位按全額購買安居住宅的,由住房困難戶和建設單位簽訂買賣合同。

        三、住房困難戶辦理買賣交易手續后,須按規定辦理權屬登記。

        (一)凡住房困難戶從所在單位按當年市房改辦公布的房改價格購房的,由房屋所在地房地產權屬管理部門根據交易管理部門鑒證的買賣合同,按市房地局《關于1994年向職工個人出售公有住宅進行產權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京房產籍〔1994〕第622號)的有關規定辦理權屬登記手續。

        (二)凡住房困難戶按高于購房當年房改成本價售房公式計算的應付房價款購房的,其所購住房的產權執行房改成本價產權規定,在權屬證件附記中要注明當年出售公有住房每建筑平方米的成本價、所購住房的實際房價及交款日期。

        四、銷售安居住宅建筑面積的計算,按《關于我市銷售商品房有關測繪口徑的通知》(京房辦字〔1995〕第439號)的有關規定執行。

        五、房屋買賣手續費及房屋登記費的收取。

        (一)建設單位將安居住宅出售給住房困難戶所在單位,再由單位出售給住房困難戶,兩次交易并案辦理。由建設單位和住房困難戶分別按銷售價格和購買價格的0.5%交納房屋買賣手續費,住房困難戶所在單位的房屋買賣手續費免收。

        (二)建設單位將安居住宅全額出售給住房困難戶的,由住房困難戶和建設單位各按房價的0.5%交納房屋買賣手續費。

        (三)房屋登記費按每建筑平方米0.30元收取。

        六、凡屬職工購房的,參照房改售房的辦法由職工所在單位統一辦理有關手續。

        以上各點,請遵照執行。

        附件:1.辦理權屬登記,建設單位須提交的證明

        2.辦理交易手續須提供的證明

        附件一:

        辦理權屬登記,建設單位須提交的證明:

        ①工程開工許可證;

        ②工程質量竣工核驗證書;

        ③土地權屬證明、建設用地批準書;

        ④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⑤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⑥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法人代表的授權委托書、被授權人的身份證明);

        ⑦市房地局對認定為安居工程范圍用地暫不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的證明性文件。

        附件二:

        辦理交易手續須提供的證明:

        1.建設單位須提供:房地產權屬登記證明;

        2.住房困難戶須提供的證明:

    第8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經市政府批準,現將1999年出售公有住宅樓房的成本價及有關政策通知如下:

    一、1999年1月1日起,出售公有住宅樓房取消標準價,一律實行成本價城近郊區(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新建樓房的成本價為每建筑平方米1485元。遠郊區縣新建樓房的成本價,由區縣房改辦會同區縣有關部門按規定測定,報市房改辦批準后執行。

    按成本價出售公有住宅樓房的房價計算公式,付款方式,以及成新折扣、工齡折扣、調節因素、裝修設備價、提前付款折扣計算等辦法,均按(94)京房改辦字第054號文件的規定執行。其中,房價計算公式中的標準價高限按成本價的94%計,負擔價中的工齡折扣率為0.9%;現住房折扣率下調為1%;提前付款月折扣率為3.15‰;封閉陽臺按成本價的70%計算,未封閉陽臺按成本價的50%計算;復式住宅的價格計算按(98)京房改辦字第179號文件的規定執行。

    二、其它有關政策

        1.西藏內調人員購房的,按京組通〔1997〕78號文件的規定,購房人憑市委組織部出具的證明增加購房優惠,夫婦一方屬內調的,優惠5%,夫婦雙方同屬內調的,優惠10%。

    2.教師購房的,按(96)京房改辦字第075號、(97)京房改辦字第057號文件的規定增加購房優惠,夫婦一方是教師的,優惠5%,夫婦雙方是教師的,優惠10%。

    3.各產權單位出售公有住房按規定的計價公式計算后,實際售價(不含提前付款折扣)低于每建筑平方米211元的(含陽臺),均以211元計。

    4.公共維修基金的交納標準調整為每建筑平方米52元,交納方法仍按(94)京房改辦字第054號文件的規定執行。

    三、本通知未及事宜,仍按《北京市職工購買公有住宅樓房管理辦法》(京政發〔1992〕35號)等有關文件的規定執行。

    四、任何部門和單位都不得在出售公有住宅樓房過程中增加收費項目。

    第9篇:土地經濟與管理范文

    經市政府批準,現就我市公有住宅樓房出售中的有關問題緊急通知如下:

    一、近一段時間,我市居民購房踴躍。由于單位售房需要按規定編制售房方案、進行報批備案,房屋土地管理部門對所售住房要確權,一些單位難以在5月底前辦理完上述手續。為便于居民購房,減輕售房單位和房屋土地管理部門的工作壓力;同時考慮到國務院關于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宅建設的實施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為便于做好政策銜接工作,經研究決定:我市1997年向職工出售公有住宅樓房的價格和折扣政策的執行期限延長至1998年12月31日,其中,職工已建住房公積金的,工齡計算到建公積金前;未建公積金的,工齡計算到1997年。住房折舊年限計算到1997年,不計算提前付款折扣。房改部門審批各售房單位售房方案的時間延長到1998年11月30日。

    二、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半年我市將加快房改步伐,基本思路是新房新制度,老房老辦法,新老辦法相銜接。今后,對于現住公房的職工,仍然實行租買自愿。各單位要向職工做好宣傳工作,穩步推進公房出售。

    三、售房單位在工作中須嚴格執行以下規定:

    1.各單位在出售公有住房時,在售房對象、售房價格和折扣政策等方面,對本單位職工與外單位職工必須一視同仁。

    2.申請購買公有住房的職工所在單位應按規定及時交納所承擔的供暖費等項費用。房屋產權單位不得以其拖欠供暖費等項費用為由,拒向承租人出售公有住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欧美成人免费公开播放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七次郎成人免费线路视频|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性生话视频|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怡红院成人在线|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免费无码成人片|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