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科學的職業規劃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生物科學專業 本科生 就業途徑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Way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Biological
Sciences Majors' Employment
ZHANG Fan, SHI Fengyu, ZHANG Ru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wide environment,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dilemma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rough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full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ry to solve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ways and means
1 生物科學專業就業問題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市場需求偏離。伴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健全和不斷完善,出現了高等教育產業化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由“統籌統分”轉變為“自主就業、雙向選擇”兩個導向,但作為高等教育核心內容的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近年來高校生物科學專業規模上的不斷加大,并沒有對經濟轉型和社會需求變化做出有效的回應。從《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我們看到在2012屆畢業生中,受雇全職工作的人員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9%,相似度最低的為農學為53%。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畢業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達不到工作崗位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到一些學校的專業培養計劃已脫離社會發展,使得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造成了資源與人才的浪費。
(2)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對學生擇業的指導能力不足。在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的階段,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當下已經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如下原因。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理論知識學習投入較多,實踐環節相對較少,明顯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且知識結構不合理,加之受社會影響就業期望值過高;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充足的準備、對于職業定位也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致使在擇業的過程中屢遭碰壁,飽受打擊;再有,入學到畢業整個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教育嚴重不足,學生無法獲得科學的引導,也是導致就業率低的重要原因。
(3)就業期待過高與擇業心理準備不足。據《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對2012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最受畢業生歡迎的工作仍然是機關事業單位。雖然民營企業和個體用人單位在就業市場中作為絕對的用人單位,聘任了絕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但卻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無奈的選擇。報告還顯示,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9%;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50%。很多學生畢業后爭相前往大城市里收入高、職位穩定、發展前景光明的企事業單位,造成就業“扎堆”現象嚴重。另外近年的“公務員熱”的持續升溫,也導致了很多畢業生把時間的重心花費在公務員考試上,減少了擇業上的投入,很多人未能通過公務員考試,也失去了擇業的最佳時機。自我的正確認識和評價是現在很多學生缺少的,或者是對于就業有過高的心理預期,或者是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視就業困難和面對現實,存在著過度恐懼、自卑、焦慮等心理上的問題;影響了大學畢業生擇業的思想和具體行為,從而產生了人為的就業難。
2 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就業困境的對策研究
2.1 學校要進行教育改革,積極轉變生物科學專業目前就業形勢
(1)調整學科培養方案與市場需求接軌。專業培養方案的設置應以市場為導向,課程的設置應當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求,跳出“十八般兵刃、樣樣稀松”的怪圈,改變教學模式,實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使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有明確的職業意識和方向,從而避免盲目追求精英崗位的不良心態的產生,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互動性與創作性,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目前學校就業指導的最主要形式“就業和職業規劃的專題講座”,可是學生們對于這種形式是非常不感興趣的。學校應在學生入學之初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對自身優勢、興趣愛好及不足等方面進行分析,結合生物科學專業及所處時代特點,依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根據職業奮斗目標的不同,教授各自的學習方法,多為學生提供深入企業和用人單位進行實習的機會,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就業階段向學生提供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政策講解、就業信息提供等方面的指導。并提供創業基礎知識、創業途徑、創業環境、創業素質、創業風險、創業優惠政策等方面的創業指導。
(3)強化就業的心理干預,理性面對工作。雙向選擇能夠使一部分學生選擇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而有一些學生的擇業期待可能無法得到滿足。有的工作可能和自身所學專業對口但工作城市不理想,有的城市很優越但工作的相關待遇又不盡如人意。針對如此情況,學校、教師要教育畢業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要使學生認清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況且小城市及相對落后地區更加注重人才,作為當代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應志當高遠,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要引導學生明白一線工作是鍛煉人的最好地方,很多有作為、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多數是腳踏實地一步步努力工作,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的。針對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方面,學校和教師應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前的教育和指導,努力減少畢業生在擇業中可能出現的心理方面的問題,使畢業生們以良好的心態來進行擇業,充滿信心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
2.2 提高畢業生自身的就業能力
學生要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規劃好自己在大學期間的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結合自身優勢、興趣愛好及不足等方面進行分析,確立好自己大學中的長短期目標,合理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準備考研繼續深造的同學,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專業課程中理論課程和外語的學習上下功夫,并主動參與到任課教師的科研活動中,逐步鍛煉自己的實驗操作能力;準備畢業即就業的同學可以結合社會需求及行業特點加強行業技能方面的訓練,自學與所傾向行業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及考取相應的技能證書。還應努力提高個人修養,積極參加學生組織的課余文化活動,鍛煉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管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為就業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麥可思研究院編著.2013年度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張景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市場化訴求——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再審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76-78.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一流學科;農業學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7-0130-02
2015年8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這是中央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對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大學農業科學ESI排名全球23位,在浙大生命科學領域里,具有差異性優勢。浙江大學農學院從1999年組建開始,即確立了建設一流學院的戰略目標,全面謀劃一流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業績。學科水平處于較高層次,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園藝學、植物保護學均排名全國第2,作物學排名第5,具有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堅實基礎。根據“雙一流”建設的新要求,我們必須要切實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工程,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努力構建學科高峰。
一、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工程
1.制訂學科發展規劃。以建設引領我國農學學科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學科為目標,堅持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切實做好學科規劃。努力順應學科前沿發展趨勢,把握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發揮自身優勢特長。凝練學科建設方向,明確重點建設方向,有所取有所舍,形成富有差異性競爭性的亮點特色,集中優勢資源,構建學科高峰。
2.保證學科基本規模。保持學院的教學科研編制與學校的教學科研總編制數保持同步增長,滿足學科發展的基本需求。對重點發展的優勢學科和急需扶持學科,根據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國內同類學科競爭態勢,實行動態的定編定崗。
3.推進學科優化整合。根據學科建設需要,把握學科優化內在邏輯,打破行政壁壘,在院內、學部內甚至校內進行相關學科的優化整合,自主設置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平臺,集中優勢力量,發展農學學科的核心內容,推動學院學科交叉、整合、優化和快速發展,繼續沖擊國家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積極組織新團隊申報教育部、農業部和浙江省的創新團隊,由此帶動農學學科的建設和新一輪發展。
二、推進人才匯聚培養計劃
1.強化人才引進培育。按照“引進優秀的人,用好現有的人,留住關鍵的人,培養未來的人”的方針,做好領軍型杰出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工作。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引進包括院士、千人、青千、浙江“百人計劃”在內的高端人才以及高水平學術團隊的整體引進;實施院士培養計劃,努力在院士申報上實現突破;實施高端人才培育計劃,培養長江學者特聘、杰青、優青、等人才;根據農學學科特色,在學科規劃、人才規劃和定編定崗的基礎上,自主制訂人才引進條件,建設農科人才引進特區,通過Tenure-Track模式,引進優秀青年學者進入浙大“百人計劃”。
2.優化青年教師培養。繼續實施青年教師3個培養計劃(青年教師培養“提升計劃”、“跨越計劃”和“交流計劃”),持續資助40歲以下青年教師,聘請國內名師甚至國際導師進行交叉培養,提高學術聲譽,奠定學術地位。每年全額資助10名左右青年教師及博士后赴國外名校從事1―2年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積極為青年教師申報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創造條件和資源。
3.做好職稱評審工作。根據學科規劃,提高和優化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條件,強化其在優青、杰青等人才培養方面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完善直接引進教授、副教授的條件及其相應規則和機制。爭取建立教授職稱指標動態機制,以利于年輕教師脫穎而出。
4.引導教師職業規劃。創建“CPP”(Career Path Program)人才伍培育新舉措,通盤考慮教師的培養、晉升和聘崗工作,優化教師的職業發展導向。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要,兼顧公平與效率,完善崗位聘任工作。在學校分類管理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自主設置院內的崗位類別。突出團隊聘崗,在優化學科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緣結構的同時,引導教師向學科發展重點集聚,實現學術轉型。
三、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明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定位。堅持育人為本,始終堅守人才培養這一高校根本使命,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觀,努力培養和造就具有遠大抱負和國際視野,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能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生命科學發展,具有求是創新精神和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2.深化培養機制改革。改革招生和培養模式。根據農科學生的特殊性,爭取進行“小類招生,大類培養”。爭取擴大應用生物科學大類省外招生名額。推進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創立“本―碩―博”連讀8年制農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班,探索中國高端農科拔尖人才培養的新路子。調整研究生生源結構。提高直博生及碩轉博的比例;爭取博士生招生名額得到持續增長;增加科學學位碩士生招生名額;對有實力自主提供獎學金的導師,允許適當增加招生名額。優化博士生出口標準,鼓勵開展交叉研究,發表高水平論文,加大質的引導,弱化量的堆積。
3.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建立健全本科課程任課教師遴選制度,在教師申報的基礎上,由學院教學委員會參照教學質量考核結果確定任課教師,以提高廣大教師承擔本科教學工作的自覺性。強化教師教學能力培訓,實行青年教師全員擔任助教制度和新開課、開新課試講制度,健全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機制。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激發教師承擔本科教學工作的熱情。完善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深化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研究。
4.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優化課程體系,根據“寬口徑、厚基礎、適應性強、多學科交叉培養”的要求,按“基礎模塊+專業模塊”的方式,構建各專業課程體系,每個專業建設3―5門專業核心課程,實現通識教育寬專結合、專業教育精深相融。持續實施“名師―名課―名書”教學工程。爭取新增國家級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出版國家規劃教材。
5.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學科創新活動,努力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充分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省部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通過組織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和國創、省創等項目,引導學生開展科技研究。組織學生赴高水平科研院所及國外名校從事科研訓練。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系統化的社會實踐,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6.營造人才培養國際化環境。高效利用本科生國際合作交流的指標及經費,遴選并統籌安排本院學生的交流活動,聘請外國專家為本科生授課。積極與國外友好高校建立長期合作與交流關系,每年資助20名左右博士生到國外名校從事3―6個月的合作研究,選派50名左右研究生赴境外參加國際會議,聘請10名左右國外專家來校進行全英文教學。
四、實施科研品質提升工程
1.持續提升科研規模和質量。堅持“自主創新,內涵發展,質量提升,加速轉化”的指導方針,堅持創新驅動和開放共贏,緊緊圍繞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凝煉大科學,開拓大渠道,構建大合作,布局大項目,著力推進“總量、內涵、聲譽”的協同發展,在穩步推動科研規模發展的同時,促進科研內涵的豐富和科研聲譽的提升。匯聚學科優勢,整合研究方向,主動爭取部委、省市和社會支持,集中精力重點抓好千萬級項目的組織整合,努力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國際化程度,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組織的多邊科技合作和重大科研項目,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戰略聯盟,顯著提升科研國際競爭力。通過提升原始創新、應用創新和交叉創新能力,在若干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顯示度的原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