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文化比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名字,從某種意思上來說只是一種符號,代表的只是一個人的稱謂,然而,起名字卻不是隨意的,其代表的往往是每個人的愿望,愛好,以及名字本身所折射出來的一種文化。從狹義上理解,名字反映的僅僅是起名字的人本身的教育背景,性格,以及世界觀等綜合因素,但是,作為個體的人是生活在社會這個背景之下的,因此個人的文化,政治等背景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由此,我們可以從人們的名字中看出其寄予的涵義。同樣,從廣義上來研究中西方人的名字涵義的差異,就不難發現,名字背后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
首先,中國是一個幾乎沒有的民族,因此,名字里面很少出現宗教中的人物的名字,而西方人有,名字中會出現很多傳說中神靈的名字。譬如,佛教很早就傳入了中國,但是,我們且不說有多少中國人真正信奉佛教,就說說名字里,又有多少人可以給自己的孩子以佛教中神靈的名字來命名呢?也許你會認為,在中國人眼里,以神靈的名字來命名是對神的褻瀆,那么,傳說或小說中的人物呢?比如,《西游記》是一部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古代小說,是與佛教有關的名著,但是,你聽說過有人給孩子起名為唐僧、孫悟空或者豬八戒嗎?然而,西方人的名字中很多都是沿用的了宗教傳說中的人物的名字,很多名字都似乎和上帝有關,有的涵義代表是上帝的恩賜,有的代表的是上帝誓約,如Ann(安妮)――希伯來語,代表優雅的和仁慈的上帝;Athena(阿西娜)――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及戰爭的女神,雅典的保護神;Lisa(莉薩)――希伯來語,意思是對神奉獻;Aurora(奧勞拉)――來自拉丁語,意思是黎明女神;Christine(克里斯汀)――古希臘語,意指基督的追隨者或門徒;Dominic(多明尼卡)――拉丁語,意思是屬于上帝的;Phoebe(菲碧)――古希臘語,意思是會發亮之物,顯赫的人,月之女神。
其次,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因此中國人的名字中經寄予某種美德,如“忠、義、禮、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長壽、幸福,如“健、壽、松、福”等。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也不一樣,男人的名字多用表示威武勇猛的字,如“虎、龍、雄、偉、剛、強”等;女人的名字常用表示溫柔美麗的字,如“鳳、花、玉、彩、娟、靜”等。西方人的名字里面也包含希望,希望他高貴、顯赫、神圣、優雅、仁慈、純潔等。如:Adela(愛得拉)――德國人名,代表尊貴和優雅的;Adelaide(愛得萊德)――德國人名,代表高貴階級的;Alberta(愛爾柏塔)――英國人名,代表高貴顯赫的;Astrid(艾絲翠得)――丹麥人名,意思是神圣的力量;Patricia(派翠西亞)――來自拉丁語,代表出身高貴的;Alice(艾麗斯)――希臘人名,意思是尊貴的,真誠的;Camille(卡米拉)――來自拉丁語,指的是好品性的高貴女子。除了表達高貴顯赫,很多名字代表一種優雅和仁慈,如:Agatha(阿加莎)――希臘人名,意思是善良而美好的;Andrea(安德烈亞)――希臘人名,代表有氣概,美麗而優雅;Annabelle(安納貝爾)――希伯來語,表示美麗可愛,和藹可親的女子;Blanche(布蘭琪)――純潔無瑕的,白皙美麗的;Carol(卡蘿)――法國人名,代表悅耳歡快的歌聲;Ada(埃達)――英國人名,表達的是快樂和美麗;Clementine(克萊曼婷)――來自拉丁語,意思是溫柔且仁慈的人;Meroy(瑪希)――英國人名,代表慈悲。除此以外,純潔也是西方人特別珍視的品質,因此很多名字代表了人們對美麗,純潔的追求。如:Catherine(凱瑟琳)――希臘人名,意思是純潔的人;Agnes(愛葛妮絲)――希臘人名,來自拉丁語代表純潔高雅和貞節;Karen(凱倫)――希臘人名,意思也是純潔,Candance(坎蒂絲)――來自拉丁語,代表熱情,坦誠和純潔的。
再次,西方人的名字自古以來就是表達某種內心的美好的愿望,盡管時代變遷,但是,傳統的美德一直沒變,名字似乎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被烙上政治的烙印,而中國人的名字往往會隨著一個時代的變遷和變遷。比如,之初,領導大家建設國家,后來又有了學慶和大寨精神,那個時代人的給孩子起的名字都離不開“建國,建軍,建華,躍進,大慶,大寨”等。到了“”年代很多人的名字帶有了革命的色彩,如“,衛兵,衛國,紅兵,小兵”等。后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搞改革開放了,中國人的名字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名字都起個洋名,如“娜娜,莎莎,麗薩,莉莉,盧卡斯,貝蒂,卡爾”等。因此,從中國人的名字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國時代的發展與變遷。
第四,西方人崇尚自由和民主,因此,很多人的名字會沿用自己的父親或祖父的名字,這在西方很普遍,但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無論時代怎么變遷,有一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就是晚輩的名字一定不能與長輩相同,不要說是和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就是和自己的旁親也不能同名,否則會覺得有悖常理,對長輩極其不尊重,這是因為我們國家深受封建家長制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固有概念。
最后,和西方人相比,中國人重視家庭和家族,因此,孩子的姓多數都是沿襲父親的姓。為了表達對家族的尊重,我們通常是把姓放在名字的前面。而西方人崇尚個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通常把名放在姓的前面,以突出自己。比如,以中國人的名字“王建華”為例,“王”代表的是家族的姓,放在最前面;“建華”是名,放在姓之后。相反,如果一個老外的名字叫做“Michael Joseph Jackson”,“Michael”代表名,放在最前面,“Jackson”是姓,放在最后面。老外通常還有一個中間的名字,這個名字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稱呼,一般會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才會被使用,比如簽署一些法律文件等。
二
當然,無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多大,總還有一些相似之處,姓名也不例外。比如,中國人和西方人都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都喜歡一切能夠帶來快樂的東西,因此,姓名中總會包含這些元素,比如,中國人喜歡花,總會有人以花的名字來命名,如“翠花,小花,桂花,桂蘭,桂香,茉莉,小梅,小菊,秋菊,百合,杜鵑,海棠,玉蘭,小草,雪蓮,玫瑰,阿朵,夏荷”等,老外也有很多以花命名的名字,如Rose(玫瑰花),Lily(百合花),Jasmine(茉莉花),Lotus(荷花),Sunflower(太陽花)等。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無論是中國人和西方人,起名字盡量不起那些大家公認的臭名昭著的人的名字,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奸臣“秦檜”,名著《三國演義》中的反派人物“曹操”,這些都是家喻戶曉的反面角色,都是中國人起名字的忌諱。同樣,西方人也會對類似的人物有忌諱。如據美國媒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達緬、米拉和凱莉是西方人最懼怕和最不信任的名字,因為它們和迷信及一些不吉利的說法有關。“達緬”這個名字在調查中居首,十名受訪者中有九人因為聯想到20世紀70年代的電影《兇兆》中魔鬼之子而感到不安。僅次于達緬的是米拉,83%的受訪者對其心存迷信,這可能是因為該名讓人聯想到英國連環殺手米拉?新德利。緊隨達緬和米拉的是另外兩部著名恐怖電影中人物的名字――凱莉(影片《魔女凱莉》,由茜茜?斯派塞克主演)和羅絲瑪麗(影片《魔鬼怪嬰》,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以及《圣經》中背叛耶穌基督的猶大。四分之三的受訪者稱,他們會盡量避免與名叫達緬的人約會,根據這項調查,最不受歡迎的十個英文名字依次如下:Damien(達緬),Myra(米拉),Carrie(凱莉),Rosemary(羅絲瑪麗),Judas(猶大),Adolf(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Pandora(潘多拉,代表魔鬼),Regan(里根),Samara(薩馬拉),Boris(伯里斯)。由此看來,不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在起名字上還是有共同之處的,那就是都趨利避害,圖個吉利。
總之,中西方人因為歷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或者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不同,在起名字方面,有著諸多的差異性。無論是差異也好,相似也罷,這個世界都在走向一個大同的世界,我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不斷融合,人們會越來越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共建和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西方體育文化 歷史淵源 體育觀念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趨勢已非常明顯,奧運會在中國的舉辦,正是在東西方文化需要更深層次交流的背景下的產物。中國是東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國家,而在不同民族、環境、宗教等因素形成下的體育文化也和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們對中西方的體育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另一方面可以找出結合點和規律,為更好地促進它們之間的交流和發展做出努力。
1.中西方體育文化歷史淵源的比較
“體育”一詞雖然是近代由日本傳入我國的,而且當時內容都是以德、日體操為主的,因此帶有明顯的西方文化的色彩,但這并不能說明在我國歷史上就沒有體育。早在黃帝時期就有民歌《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當中已經有了體育的因素,但這些還只是以狩獵為主的肢體活動。為了滿足狩獵、祭祀和戰爭的需要,射箭、摔跤、蹴鞠等初期的體育活動開始流行。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稍后青銅器的銘文,出現了擊、斗、射、騎、跑等運動形式的記載。《詩經》中也有不少關于古代體育活動的描述。以上這些都是我國古代體育和體育文化存在的有力證據。
西方的體育產生于古希臘時期,古希臘是地中海沿岸一個擁有眾多島嶼的島國,地理環境的特殊性造就了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和民族的冒險性格與抗爭意識。就是在這樣的民族特性和多種因素影響下,體育逐步形成。《荷馬史詩》當中就記載了阿喀琉斯好友的葬禮中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體育競技比賽,而公元前776年第一屆古典奧運會的舉行標志著體育的正式形成。
所以從以上來看,中西方都是在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時期,以生存為目的而進行的狩獵、祭祀等活動中形成的以娛樂、健身活動為主的體育。但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特點和歷史背景,因而有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及其內涵。
2.中西方體育觀念的比較
由于地理環境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差異,我國的體育文化與西方的體育文化有著相當大的區別。我國古代以個體農業為經濟基礎,以儒家思想為文化核心,所以體育文化體現了“天人合一”和“修身養性”等思想。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所以中國傳統的體育養生術、氣功、武術中就充滿著這種“天人合一,陰陽之道”的思想。人們認為體育或諸如此類的活動應該就是體現人與自然的結合,而非具有競爭性,認為那些活動是野蠻和愚昧的表現。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統一性、連續性、封閉性的特點,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產生了一些體現內外兼修的體育項目,例如氣功、圍棋、龍舟等,而這些項目恰恰體現了中國體育文化的內涵。
西方體育由于起源和各種因素影響,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競爭性。這是與古希臘時期所處的地理環境和長時期形成的民族性格分不開的。西方體育崇尚力量、速度,追求超越自己、超越別人,古希臘保留下來的很多雕塑就是以運動員的塑像為主的,這顯示了一種相對于東方體育的不同認識。況且西方體育由于其政治體制的發展,很早便出現了“立法”。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就專門論述過古希臘和奧運會。他認為古希臘人之所以在公元前7世紀就能舉辦奧運會,重要的條件就是古希臘已經廢除了“血緣關系”,這為以后梭倫的法律改革創造了條件,這說明在這之前古希臘就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法律體系,這種體制也影響到了奧運會,以至于西方體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擁有嚴格的法則。所以從以上來看西方體育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就是其競爭性和擁有嚴格的法則。
中西方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所以對體育的認識也有著相當大的區別,但它們都體現了各自文化的特點,并深深受到了其影響。因為我國傳統文化要求人們身心兼修,天人合一,主張修身養性,體育項目因此就不具有競爭性,所以我們沒有產生那些具有身體對抗性和極具競爭性的運動。而西方體育受西方人提倡個性張揚和競爭的思想影響,突出人的自然性,追求個體的滿足,所有的體育項目和我國大有不同。這種差異更多體現的是一種中西方對體育的認識和觀念上的不同。
3.中西方體育文化的融合和發展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本質和發展方向雖有不同,但由于它們具有的這些不同特點,我們可以從它們之間發現互補性。中國傳統的體育講究修身養性,動靜結合,把體育的目的更多地體現在人的協調發展及其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注重的是人的整體觀。而西方體育則以運動技術為主,依據力學和西方醫學,追求的是人類向運動極限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這種優勢恰好就是西方體育的缺陷所在。相反,西方體育也具有中國傳統體育所不具備的特點。它依靠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運動技術進行分析,并結合醫學知識從而提出相對科學和完善的訓練手段,以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創造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這樣可以充分彌補中國傳統體育競技性不強和科學性缺失的弱點。
另外,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全球化的趨勢已非常明顯。在這樣一個發展的大前提下,我們更需要找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結合點和差異性,根據它們之間相同的特性去逐漸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產物,而通過對這些差異性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發展。因為全球化并不代表著主流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吞噬和同化,人類社會需要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文化的共同發展,而在和平、發展的主題下,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看到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真正地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和而不同”,從而使整個人類社會更加燦爛和輝煌。
參考文獻:
[1]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2]張繼順,郝玉峰,陳雪燕,趙瑩.論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的分歧和融合[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7.
【關鍵詞】 婚禮習俗 歷史背景 文化交融
1 課題背景
婚禮是人們一生中重要的時刻,標志著新生活的開始。從古到今不論哪個國家,在什么地區,即使人們語言不同,但不無例外的都對婚禮非常重視,一場正規的成功的婚禮儀式對即將開展新生活的一家人有很重要的影響。婚禮習俗又是一種非語言文化,它對當今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步伐的日益加強,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也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視野。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異大致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如婚禮的程序、嘉賓的邀請、喜服的顏色及樣式和婚禮上播放的音樂等。然而究其原因,以宗教原因為主。很多中國人所知道的關于西方的禮儀知識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本人選擇此課題來開展對中西方國家婚禮文化差異方面的研究。
2 中西不同的婚禮禮儀形式
2.1 中國婚禮形式
傳統婚禮習俗有“三書六禮”,“三跪九拜”的禮節。所謂的六禮:(1)納采:提親后求親。(2)向名:求婚后準備儀式。(3)納吉:通知女方。古代的風俗要用大雁作為訂婚的信物。后來就發展成首飾,綢緞,甚至是羊豬。(4)納征:納吉后,送聘禮,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聘禮數目取雙忌單。(5)請期:選擇結婚日期。(6)親迎。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象征繁榮)、燃炮、摸橘子、牽新娘、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在傳統婚禮上,嗩吶喇叭所演奏的婚禮調子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一對新人所穿必須以紅色為主,賓客所穿也盡量鮮艷,對賓客的招待也要以豐盛為主,樣式要多,菜式要好。
現代的婚禮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雙方在結婚公證處領取結婚證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輪流向客人進酒,每位客人都要喝一口新娘進的酒。喜宴結束后,大多數情侶會去度蜜月。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體現了中國婚禮的特點:隆重,熱鬧,喜慶。
2.2 西方的婚禮形式
西方的婚禮是屬于浪漫型的,一般有以下步驟:(1)來賓入席。(2)奏結婚進行曲。親友點蠟燭,牧師領唱詩班進場,婚禮開始。伴郎伴娘新郎陸續進場,女方家長陪新娘進場全體起立。(3)女方家長入席。全體來賓起立,父親把女兒交給新郎,女方家長、全體來賓就坐。(4)牧師證婚,新人宣誓。(5)互戴婚戒,宣誓。(6)獻詩。來賓唱祝福歌。(7)禮成。奏樂后退場。(8)茶會或晚宴。
婚禮時有舊(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藍(Something Blue)等習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征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在結婚時新娘總要帶著一方手帕,象征好運。而在婚禮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據說,盎格魯撒克遜的新郎必須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揮出配帶于右邊的劍,嚇退敵人。在進行結婚晚宴時,要特別定制結婚蛋糕,根據歷史記載,自羅馬時代開始,婚禮上就出現結婚蛋糕了。由此可見,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簡潔。
3 中西方婚禮的差距產生的原因
3.1 宗教原因
中國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數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禮是在教堂中而主婚人是神父。中國的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禮成了。
3.2 歷史及文化原因
在中國長久的歷史中,傳統文化已占領極重要的位置。儒學深深的影響著古代中國人的生活,而按部就班的婚禮正是宗法家族系統的一部分。而西方國家歷史相對較短,他們的婚姻習俗則被宗教深深影響。它強調,不論男人女人都是上帝的兒子和女兒。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使美國豁達和獨立,而中國保守老式。中國人喜歡喧鬧的和興奮感,這點充分體現在中國的婚禮習俗,西方人的婚禮則比較簡單。
3.3 價值取向
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特有的價值觀,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不同。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所以中國婚姻習俗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普遍都很熱鬧。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所以西方婚姻習俗都趨于簡單化。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和美國之間有不同的婚禮習俗。顯然,婚禮習俗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婚禮儀式,婚禮基調和婚宴。所有這些差異都歸因于兩國的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愛情和婚姻觀念,價值觀和。在信息和通信時代,婚禮習俗的多樣性的碰撞與融合,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中國和西方的婚禮習俗的差異與融合,正是人類的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趨勢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強,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也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交際日益增多,這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機會與外國人交流和接觸。因為我們所面臨的西方人無論是在價值觀,思維方式或者是在行為規范模式方面和我們中國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這些文化背景差異下掩蓋的利益差別,以免出現在交流過程產生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參考文獻:
[1]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2]曹明逸.體驗西方禮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關鍵詞:中西方;稱謂;差異;跨文化比較
稱謂語運用的得體與否,關系著交際的成功與否,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稱謂語的特點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以便更順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際。中西方兩種文化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稱謂系統,主要體現在社會稱謂,親屬稱謂上。本文將以這兩種稱謂為中心,探析這兩種稱謂的差異以避免交際禁忌和不必要的誤會,從而使跨文化交際順利的進行。
一、中西方稱謂語的總體差異
(一)中國人的非對等稱呼
中國人習慣于非對等稱呼,究其原因是中國人受傳統文化中儒家觀念和宗法等級觀念影響。中國人在“男女之別”、“長幼之別”等儒家觀念教化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觀念的影響下形成森嚴的等級觀念。中國人非對等的稱呼方式最明顯的體現在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稱呼要用敬稱上。如:職員給經理寫信,開頭要稱呼:“X經理:您好!”;兒子給年邁的父親寫信“父親:您老最近身體可好?”反過來,經理可以直呼職員的名字。父親可以直呼兒子的名字或昵稱,不用使用敬稱“您”。“您”往往表示對長輩或上級的尊敬,這種非對等稱呼在日常中國人的親屬稱呼和社會稱呼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二)西方人的對等稱呼
西方人的對等稱呼源于西方宗教文化和西方人對于法律的崇尚。西方普遍信奉基督教,倡導通過救贖解放個人和自由,尤其是倡導人人平等觀念。西方法律觀念更是體現著人人平等觀念,強調個人的人權。如:在美國晚輩或者下級可以直接稱呼長輩或上級的名字以表示親昵。如:小孫子Jim直接稱呼爺爺Mark的名字:“Jim:Mark,can you give me one doller to buy a bag of chocolate?” “Mark:Ok,honey!But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at first.”這種晚輩直呼其名表示親呢的現象,在中國出現可能被視為對長輩的不尊敬。甚至在美國奧巴馬探訪幼兒園小孩子都可以直呼奧巴馬的名字,以表示親近。這種現象在美國很常見,但在中國幾乎不能發生。
二、中西方親屬稱謂語差異的比較
(一)中國人的親屬稱謂
中國人的親屬稱謂系統復雜且帶有明確性。中國的稱謂分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而且親屬稱謂的每個年齡段上劃分的很明確。如:父親、母親;侄子、侄女;等。可以看出每個親屬都由固定且唯一的稱謂語,辨別十分明確。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嬸”、“周大伯”之類。此外,中國人還有兩個很特殊的稱謂現象:中國人在社會交際中,會向和自己沒有親屬關系的陌生人使用親屬稱謂以進行順利的語言交際。如:在社會交往中,乘車讓座時會對陌生的老人說:阿姨/叔叔、大爺/大娘您坐。另一個特殊現象是親屬轉稱現象。中國的夫妻間會稱呼對方:孩兒他爸/孩兒他媽;親人間也可運用,孩兒他姥爺、孩兒他舅舅等。
(二)西方人的親屬稱謂語
西方的親屬稱謂語中沒有父系和母系之分,也沒有長幼之分。體現了西方人的平等觀念。此外,西方人的親屬稱謂語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例如:Grandfather / Grandmother既可以表示爺爺/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公/外婆。尤其是Cousin既表示堂兄弟姐妹,也表示表兄弟姐妹。這都體現了西方的親屬稱謂的多義性和模糊性。
用英語稱呼男人或是女人時,一般是直呼其名。特例是稱父母為Dad,Mom,Mum,Mother等,稱祖父母為Grandpa,Grandma等,有時稱年長的親戚為Aunt Mary或Uncle Jim。就連對這種親屬關系,美國人也傾向于用名字相稱,不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語。
三、中西方社交稱謂語的差異
(一)中國人的社交稱謂語
社會稱謂反映了交際各方的交際關系、社會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所以歷來就特別重視社交稱謂。如:中國古人謙稱自己為“在下”,敬稱他人為“仁兄”。古代人對于交友也有很多稱謂,如“布衣之交”、“刎頸之交”等。建國后中國人習慣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地稱呼陌生人為“同志”,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實施,“同志”則較多地被使用在年齡稍長的人群進行社會稱謂交際,而稱呼年輕的陌生人為“小姐/先生”或“美女/帥哥”。中國人還習慣于用“姓+職業/頭銜”稱呼陌生人、上級等。如:孫局長、劉大夫等。中國人對于熟人、老朋友或同事之間的交際稱謂,會用“老+姓”的方式去稱呼表示親近。如“老張”等。而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習慣使用“小+姓”。如“小李”。此外,原來“師傅”只用來稱呼老手藝人、工人、廚師、汽車司機等。現在卻成了一種很普遍的稱呼,不問職業,不分男女,都可以稱“師傅”。而對某一領域有資歷但不一定從事教育行業的人,也會敬稱為“姓+老師”如“范老師”等。
(二)西方的社交稱謂語
西方社會重視人權,講究人人平等。西方人在社會交際中不分年齡差別或職稱級別都可以直呼其名,如“Tom”。西方人還常用“Mr./Ms.+姓”方式去稱呼。如稱呼自己的老師“Mr. Bond/Ms.Elizabeth”。西方人還可以用職稱或學歷稱呼他人,如“Doctor.Lee”。西方人社交時對于陌生人可以用“Sir/Madam”去稱呼對方以表示尊敬。
但近年來,許多講英語的西方人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Michael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年齡相近或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
四、中西方稱謂語的禁忌和偏誤
西方人很忌諱“老+姓”的稱呼方式,但在中國用“老+姓/姓+老”表示親近尊敬。如“老高、劉老”。西方人“老”代表體弱多病,社會地位下降,不受人重視。所以和西方人進行交際時要避免用“老”這個字去稱呼西方人。
對軍官的稱呼在漢英兩種語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漢語中用姓加職務,如“陳司令”、“郝團長”等。在英語中只用姓加軍銜不加職務,如可說 Captain Johnson(約翰遜上尉),卻不說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約翰遜連長)。漢語作品譯成英語時常將某些稱呼直譯成英語詞,如把“爺爺”譯成Grandpa,實際上不完全對應。有些人用英語寫中國的事情時,用這些稱呼使文字帶有中國色彩,這是無可非議的。不過,有些稱呼使人為難。如何稱呼教師,是直接叫Teacher 還是叫Teacher Zhang?這兩種叫法都不符合英語習慣。如果讓中小學生就按英語習慣,稱教師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楊太太)或 Miss Fei(費小姐),中國人又覺得有些刺耳。把“叔叔”譯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譯成Uncle 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國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國人民”;第二,在西方,軍隊和警察與人民的關系不像在中國這樣親密,不明白為什么要稱他們為“叔叔”。
通過對比我們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稱謂語的差異、禁忌和偏誤,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困惑和誤解,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懷,博采眾長的文化視野將助我們搭起一條通向國際的友好橋梁,使中國文化更好的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也使我們更加了解西方文明。(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梁萍.中西方稱呼語的模糊性差異對比分析[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院報 2011.12
(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建筑雕塑是建筑藝術最常用的裝飾手法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本文從中西方文化淵源入手,分析了中西兩大文化體系下的建筑雕塑的異同,試圖為現代藝術創作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文化;中西方;建筑;雕塑
中圖分類號:J30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219-02
雕塑是建筑這門古老藝術中最常用的裝飾手法,它既在視覺上豐富了建筑的外觀特征,同時又表達了多種寓意,具有強烈的文化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的建筑雕刻都有各自的風格,總的來說分為中西方兩大體系。
一、中西方建筑雕塑文化內涵之比較
(一)西方古典文化對建筑雕塑的影響
西方文明的源頭在于基督教文化和自身本土文化的融合,而西方的本土文化追根溯源就是希臘文化。這里的希臘,指的是古代希臘,它是一個寬廣的時空概念。
古希臘是一個自由富有理想的民族,古希臘神話的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1],這說明在希臘人眼中神仙也和凡人一樣,有著相同的外貌和性格。因此其雕塑風格具有寫實主義和人本主義特點,以人體比例尺度為審美標準,造就了優雅知性、端莊、平和的美。羅馬是對希臘文化的全面繼承者,羅馬人較之希臘人更加驍勇,少了理想主義,多了務實的態度,這使得羅馬建筑在希臘建筑的基礎上青出于藍,規模宏大,雄偉壯麗。
中世紀的歐洲,由于日耳曼等蠻族的入侵,倒退到了野蠻原始的時代。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會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而分裂了,西歐天主教一統天下,東歐拜占庭帝國在喘息中延續了近千年,逐漸發展為東正教,而后又被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占領。縱觀這一時期的歐洲,宗教力量籠罩著天空,建筑最大的成就體現在宗教建筑上,即教堂和修道院。教堂建筑莊嚴肅穆,寄托著人們對天國這一彼岸世界的理想。建筑雕塑在教堂的建設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不僅具備著裝飾功能,還承擔著教化、布道的任務。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建筑雕塑的影響
公元前6世紀前后,在遙遠的東方,也正處于一個思想高度繁榮、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中國古代建筑迎來第一個大發展時期。由于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隨之發生變化,井田制日益被新興的封建制取代,商業和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物質基礎為建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象,大量高臺宮室建筑出現了,并且隨著諸侯日益追求宮室的華麗,建筑裝飾也有了較大發展。史料典籍就曾記載魯莊公的宮室在椽子上雕刻裝飾紋樣的事件。然而,此時涌現的大批先賢圣哲們,如墨子、莊子等,對建筑裝飾持反對甚至深惡痛絕的態度,認為這種刻意雕琢,追求雕刻形式的美,是對材料資源的浪費;先秦思想家則推崇樸素之美。因此,這一時期建筑雕塑雖然有一定的發展,并未到達繁榮的程度。
中國的建筑雕塑的大發展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佛教源于印度,傳人我國后以迅雷之勢蔓延開來,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后扎下根。佛教的興盛推動了佛教建筑的修建,而佛教建筑是離不開雕塑的,客觀上推動了建筑雕塑的繁榮。自此之后的中國古代建筑就與雕塑結下不解之緣,雕塑成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對建筑雕塑的影響是很大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儒家的社會等級思想,這種思想影響在建筑領域就是“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禮運篇》);“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禮記·禮器》)[2]。這說明私人所擁有的一切物品,必須與其身份地位相吻合,不能逾越。建筑的大小、形制,建筑裝飾的華麗程度,建筑雕塑的內容題材和繁復程度都要與主人的身份相一致,建筑也成為維護倫理綱常、禮樂秩序的工具。二是中國傳統認知重文學藝術輕科技工學,建筑恰恰不幸的處于工學技藝的范疇,建筑人員在古代只能被稱作“匠”,建筑也充其量就是手藝活兒,這些導致了我國古代的建筑發展和傳承一直處于師傅傳徒弟的狀態,沒有像西方那樣有知識階層的充分介入,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成為一門學科。師徒式的代代相傳,往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徒弟要秉承師傅的教誨,守“祖訓”,勢必不能跨越祖宗定下的規矩。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國傳統建筑并沒產生質的飛越,無論是建筑材質、建筑形制,還是建造技術都沒有新的突破,理論上的建樹更是乏善可陳,僅有的幾部建筑方面的著作,也只是對現有成果的歸納總結,更多得是為了發揮規范作用。但是,這并沒有阻礙建筑雕塑的發展,中國古代建筑不乏繁復精美、巧奪天工之作。
二、中西方建筑雕塑表現形式之比較
(一)建筑雕塑的載體和部位
西方建筑普遍是磚石結構,石材是其建造建筑物的主要材質。因石材具有穩定性佳、耐腐蝕風化及抗災害性良好的特性,因此西方至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代偉大建筑較多。建筑雕塑依附于石材之上,以石雕為主。早期希臘建筑以柱子作為建筑的承重構件,在這些柱子的柱頭或柱身的下半部往往會有雕刻紋樣存在,有的甚至整根柱子就是一尊完整的人物雕塑。建筑山墻的尖端會有純裝飾性的雕塑出現,山花及檐部都有大量雕刻。羅馬時期柱子淪為裝飾,不再作為建筑的結構構件使用。中世紀的歐洲,主要建筑成就集中在教堂的建設上。12世紀以后,西歐的城市教堂以哥特式為代表,更強調世俗美和感性美,教堂的內部由垂直支柱構成框架結構,冷峻精瘦,支柱之間是大面積的窗子,這種內部結構形式使得其內部幾乎沒有墻壁,雕刻之類的建筑裝飾沒有了依附。但教堂的外部卻布滿裝飾,比如教堂的大門四周,主體建筑的外立面。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上就雕刻著彩色雕像,龕、小尖塔、華蓋上往往也會布滿雕刻,使建筑的天際線擁有跳躍的層次性,增強了教堂的莊嚴、靜穆之感。西方建筑雕塑的巔峰是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一種炫富情緒的釋放,它打破傳統建筑的設計思維,更注重標新立異,故而裝飾布滿建筑內外,大量使用雕刻和壁畫,華麗璀璨。許多天頂畫和壁畫采用浮雕技法,使雕塑、繪畫與建筑渾然一體。
中國古代建筑多以木構架為主,墻體多為土質燒制,這與中國古代的陰陽理論有關。古代風水理論認為,“木”屬陽性,宜于活人住所建筑,而石材乃無生命之物,一般用于陵墓等陰宅的修建。古代建筑雕塑以木雕為主,同時還有彩繪、漆飾等。西周時期出現了板瓦和筒瓦,東周時已有附有雕刻紋樣的瓦當出現。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多樣,兩屋面相交而成屋脊,兩條脊或三條脊相交必然產生一個集中的結點,對這個結點往往進行美化處理,雕刻成動植物或幾何樣式,稱之為寶頂或吻獸[3]。整個木構架體系的劃分細致,分為梁、柱、枋、檁、椽等,這些構件幾乎都是肉眼可以看到,暴露在外的,因此也是進行裝飾的首選之處。往往根據部位和形態的不同加工成動物造型、植物造型等不同形象。古代建筑的門窗也是進行雕刻的主要部位:大門上有成排的門釘,中央會有一對獸首口銜門環;窗子上多用紙糊的,窗格較為密集,這密集的窗格上大都布滿雕刻紋樣。古代建筑往往有高高的基座,臺基上建有圍欄,圍欄通常雕刻紋飾;望柱的柱頭和望柱下的排水口多被雕刻成動物形象,使整個基座高臺看起來莊嚴富麗。
(二)建筑雕塑的內容題材和形式手法
中西方建筑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雕刻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基本超不出植物、動物、人物這三大類。其中人物又分為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以及與表現人物所關聯的歷史事件或神話傳說。雕刻手法基本都是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幾大類,少數建筑上存在線刻手法。
西方古典建筑物上的雕塑多為古代神話。以帕提農神廟為例,該神廟是希臘神廟中最負盛名的一座,作為雅典衛城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物,它的雕刻和裝飾也是最杰出的,山墻的最上部有金色的雕塑裝飾物,東山花上是雅典娜誕生故事的群雕,西山花上是海神波塞頓和雅典娜爭奪對雅典的保護權故事的群雕[4],這兩面的雕刻恰當地被安排在三角形的外框內,自然貼切。檐部的隴間板上也雕刻了一幅幅畫卷,表現的仍是希臘神話內容。這些雕刻采用的是高浮雕和圓雕,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圣經故事也是雕塑的重要內容,大大小小的宗教建筑之上分布著圣母、圣子、圣徒雕像,《新約》也是其雕刻的重要題材。
早期的我國古代建筑雕塑最初僅具有本民族圖騰崇拜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雕塑越發豐富起來,其功能也更加多樣化。皇家宮殿多雕塑龍、鳳、獸、獅子之類,還創造出來并賦予某種美好寓意的動物,如鴟吻,原型類似海中鯨魚,用作房屋頂部正脊兩端,有防火的寓意;普通百姓府邸較多選擇表祥瑞的雕塑題材,如荷花、魚、福祿壽喜等;文人雅士的住宅則較多雕刻梅蘭竹菊之類品節高尚、卓爾不群的植物形象,用以托物言志;寺廟佛窟之類的宗教建筑雕刻的往往是各種佛像或佛祖故事之類的神話傳說;太廟祠廟類的壇廟建筑內多會刻畫一些先賢圣哲故事,突出人倫教化功能。
建筑雕塑依附于建筑而生,是建筑精神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演繹與傳遞。在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西方建筑雕塑,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了解中西文化,使傳統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尉陳.墻垣邊的人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07.
〔2〕洪震頤.從文化角度論中西方建筑與雕塑關系的異同[D].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2007.
〔3〕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251.
關鍵詞:中西文化;經濟型酒店;差異;比較
酒店是一個集中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公共場所。酒店服務與管理就是酒店為了使所提供的
服務產品達到最佳而采用的模式、方法、手段的總和。由于中西酒店發展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中西酒店存在著很多差異。酒店服務與管理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而酒店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寬泛,它的基礎是“軟件”,即人。因為酒店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是服務于人的行業,既要讓賓客滿意,還要讓員工滿意,這就需要較多的人文的東西。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人的思維方式、人際關系等有著極強的民族性,中西酒店文化亦存在著很多差異。
一、經濟型酒店概述
(一)經濟型酒店界定
經濟型酒店又稱為有限服務酒店,其最大的特點是房價便宜,其服務模式為“b&b”(住宿+早餐)。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國,如今在歐美國家已是相當成熟的酒店形式。它具有產品有限、產品和服務優質性、價格適中、市場定位明確、連鎖經營方式等特點在酒店市場份額中占有重要位置。經濟型酒店(Budget Hotel)是相對于傳統的全服務酒店(Full Service Hotel)而存在的一種酒店業態。
(二)經濟型酒店發展歷史
(1)20世紀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是經濟型酒店的萌芽與發展初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汽車旅館的出現與發展。
(2)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從美國傳播到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以及歐洲。這種擴張同時刺激了本土經濟型酒店的興起,尤其是歐洲的經濟型酒店開始快速發展。到80年代末期經濟型酒店已經成為歐美發達國家成熟的酒店業態。
(3)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大型酒店集團的多元化戰略和投資政策促使酒店集團更加傾向于通過資本運作來購買和整合原有行業內的品牌,而不是自創新的品牌。市場競爭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薄弱,資金運營不暢的品牌,一些大而強的品牌則因資本實力和管理實力變得越發強大。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轉向服務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品牌建設、質量管理、市場細分、產品多元化等企業內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4)新時期。我國經濟型酒店最初的發展始于1996 年,上海錦江集團旗下的“錦江之星”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型酒店品牌問世。進入21 世紀,各種經濟型酒店品牌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除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錦江之星外,首旅酒店集團和攜程網于2002 年共同投資設立的如家快捷也得到了迅速的成長。除此之外,一些區域性的經濟型酒店品牌也在短短幾年內在部分地區得到迅速的擴張,并積極向全國性品牌的方向努力。
二、中西方酒店文化差異比較
中西方經濟型酒店發展與文化差異緊密相連,文化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
中國講究“陰陽一體”,比較強調統一;西方哲學“神凡兩分”,重在對立;中國文化趨于尋求和諧,西方尋求的是世界的對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立體型的曲線思維,向前看時往往還要顧后,看到勝利時還會回頭看看失敗,試圖從失敗中尋找出一些教訓來,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種思維方式的表現。中國人還善直覺思維,懂得領悟,當管理信息相對缺乏時,能夠根據情勢做出判斷、決策,但有時會出現以小團體利益為中心,最終會導致整體管理的失敗。
西方人是線型的、表層的直線思維,重視思維過程的結構性和因果關系,做事一般勇往直前,不但不顧后面,連前面有多少障礙都很少顧及。表現在管理過程中重事實、細節,信息影響判斷、決策。處理問題有時候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當信息不暢時管理便缺乏靈活性。
(二)人際關系
中國人講人情世故,重鄉親義氣,比較寬容與隱忍,同事間是一種伙伴關系,能夠團結合作,富有集體主義精神,但往往會嫉賢妒能,有平均主義、公有思想。
西方人喜愛競爭冒險,注重個人奮斗,注重功利,同事間奉行“親兄弟、明算賬”,缺乏集體主義思想,注重自我,講求自我實現和成就感,推崇英雄主義精神。
在中國的社會制度里,講究人人平等,官民一家,當員工有錯誤時,批評教育要滿懷愛心,循循善誘,要在關心、理解、體貼、尊重的基礎上進行;西方則尊卑有序,一切靠制度說話,批評員工常常態度粗暴,將自己與員工的關系看成是主仆關系,對員工缺乏理解、尊重和愛護。中國酒店管理者大多喜歡順從、踏實、有悟性的下屬;西方酒店經營者更欣賞有個性、敢冒險、有見解的下級。中國酒店管理者對棘手問題的表態常常委婉含蓄,模棱兩可,周旋于各種關系的平衡,處罰下屬多見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西方管理者比較果斷,少情面,體現“火爐原理”特征,不受下屬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酒店在決策時,大多要自下而上層層會議,最后由班子集體拍板和承擔責任;西方酒店決策一般來自上層,之后各部門按等級順序對決策付諸實施。
(三)企業文化
中國酒店對企業文化的重視及建設不夠,沒有形成主體價值的企業價值觀,需要相應的制度建設和流程建設對企業文化進行落實。中國除少數酒店集團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外,大多數酒店的企業文化空洞、形式化,不能讓員工對酒店職業本身有深刻理解,也不能通過企業文化建設讓員工發現自己職業的意義并真正認清優質服務的含義,因而使得酒店凝聚力低下,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較低。
西方酒店注重企業文化建設,這種文化包括酒店服務理念、職業意義、管理方法、部門的組織結構、部門間的溝通與表達方式、處理問題的辦法等等。同時,各個酒店企業文化還獨具特色,他們通過優秀的企業文化來增強對員工的凝聚力,增強客人的忠誠度。目前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了酒店間競爭的一種手段,在市場競爭中獨有的企業文化使競爭對手無法模仿。
參考文獻:
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時代,他們在音樂美學的研究中都肯定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育作用。《禮記》中也有“審音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呂氏春秋》又指出,“先王之制禮樂也,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行義禮也”,他們都認為音樂有寓教于樂的功能和作用。
中國儒釋道三家對中國的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音樂有一個特質,便是詩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先秦時,《詩經》在民間廣為流傳,且代代不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以吟唱的方式傳唱,便于人們傳播與記憶。這種關系不論在屈原的《九歌》,漢樂府詩及南北朝民歌,還是到了后來的唐代說唱形式,都能得到體現。《尚書 堯典》云:“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不僅反映了中國詩與歌的關系,也體現了中國音樂精神中的一個主題——“天人合一”(也是中國哲學精神上的一種追求)。其中,儒家注重禮儀之樂,也要求音樂要有和諧之美。道家音樂追求“大音希聲”的一種與自然道化同行的至高境界。莊子認為音樂有天籟,地籟,人籟三種藝術境界。這都體現了與萬物合一的精神。佛教音樂在隋唐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其基本特點:一是頌佛,是菩薩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贊歌;二是佛由平和復沓,猶如空中飄浮著的云彩,悠悠無際,沒有什么激越跳躍。”佛教音樂里不追求曲調內在的張力也是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不同的一個特征。
而西方中世紀的音樂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公元352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定基督教為國教。從此,基督教成為占有統治地位的宗教。唱歌贊美上帝,是基督教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的音樂主要表現在教會音樂上。六七世紀出現的單聲部素歌,其特點是節奏自由松散,旋律莊嚴樸素。到十三四世紀復雜的復調音樂,其主要都是為宗教儀式服務。“如果要給任何圣詠旋律下定義的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在宗教儀式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理解圣詠音樂風格的基礎是了解基督教的宗教儀式。”此時,與此相互影響的還有一種世俗音樂。“詩人,作曲家和演唱者常常都是同一個人,往往是一首歌曲還沒有被寫下來,就早已通過口頭流傳,變得耳熟能詳了。”因此,它與中國早期詩歌傳播方式相似,但又因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地域、人們的思維方式、信仰的方式等的差異,而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具有當時當地獨特的音樂風格。當時,西方的世俗音樂中有流浪藝人,反映騎士精神的法國的行吟詩人,德國的行吟詩人,與之相互影響的教會音樂,它們在西方持續了1000年。
文藝復興,人們重新吸收了古希臘羅馬的經典,以羅馬的一句口號“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舉起了人文主義的大旗。被封建教會壓迫的資產階級紛紛實行宗教改革,使上帝的內涵和宗教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從整體上講,各種藝術都從這種對文化層面的關注中獲益匪淺。”因此,音樂也在這樣一個大時代中巨大的改變和進步著。其風格主要是反映當時時代氣息的復興風格。彌撒曲與經文歌是當時主要的宗教音樂。值得提出的是,音樂在宗教改革中對傳播新教教義起過巨大的作用。所以,宗教改革的音樂在這一歷史時期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西方音樂沿著文藝復興打開的西方近現代史大門繼續向前發展。接著,從巴洛克時期的巴洛克音樂,到古典時期的啟蒙社會音樂,都體現出了西方文明的一次次蛻變與不斷發展。
【論文摘要】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應有機地結合起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和英語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有利于培養和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對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所擁有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統一整體。(Tylor, 1871:123,轉引自陳申,1999)
根據不同的標準,文化可有不同的分類。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一個 民族對文明的所有貢獻如藝術、音樂、文學、建筑、技術、科學發現和哲學等。“小文化”是一個民族總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的語言、風俗、習慣、政治系統等。具體地說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舉止行為,包括:人們吃什么,怎樣謀生,組織社會的方法,對朋友及家庭成員的態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達同意和不同意的語句,必須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學的孟要性
長期以來,文化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而文化滲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總結其原因如下:(一)英語教師認為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在完成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再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二)教師缺少合適的文化教學資料,他們認為自己對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徹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三)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浪費時間,他們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對學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能力的檢測,日常生活中也屢見因相關文化的不熟悉導致交際失敗的例子。這就提醒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僅局限于語音、詞匯、句法、語法等的教授,還要輔以文化教學,因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不是與聽、說、讀、寫并列的第五種技能。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應熟悉我國社會生活,能用英語介紹祖國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師應把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通過顯性教學活動、隱性影響和中西文化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對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環境、政治制度、習俗及價值觀而導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礙大多來自于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間差異的不了解。(劉長江,2003:18)
鄧炎昌、劉潤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異,嚴肅的問題可能會引起哄堂大笑;無惡意的話可能會造成不愉快;外國人說的笑話可能會使我們不知所云。”張曉燕(2003:33)認為外國人可以原諒中國人語音、句法等方面出錯卻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際錯誤。比如,中國人習慣上問的“你吃飯了嗎?”,“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結婚了嗎?”等問題。會使西方人感覺個人隱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強高中學生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的理解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對于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理解認同的最有效的時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
近年來,中外許多語言學家和教師就文化教學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諸如“文化膠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島”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對某中學高一兩個班(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了研究。控制班沿用任務型教學法,實驗班采用中西文化對比方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并運用測試、問卷調查、課內外觀察等方式收集數據。
兩種文化對比的方法如下:
(一)對教材中出現的相關文化內容進行中西對比。
比如第五單元涉及電影,筆者為學生放映了《一個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無賊》、《侏羅紀公園》、《大白鱉》等中外電影。同時組織學生對張藝謀、馮小剛、Steven Spielberg}成龍、章子怡、劉德華、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導演和演員進行了比較和討論。
第十二單元涉及文學藝術,筆者引導學生就達芬奇、樊高、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等中外著名畫家的人生經歷、著名作品及繪畫風格等進行了比較與對比。
總體來說,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單元的導人并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結合。其宗旨是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藝術鑒賞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識。
(二)每兩周進行一次中西文化對比講座。
內容主要包括中西詞匯、習語、習俗的比較。其宗旨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與說英語國家的人們交流。
(三)為學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如《亂世佳人》、《出水芙蓉》、《魂斷藍橋》、《泰坦尼克號》、《羅密歐與朱麗葉》、《卡薩布蘭卡》、《哈里波特》、《與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學生呈現直觀的中西文化材料,強化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Herbert (1989:582)指出“適當選擇使用電影錄象,能潛在地提供目標語言及文化的深層知識,這僅次于與目標語言使用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一、從簡單單詞入手,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要想讓學生學好初中英語,單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樣,要想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單詞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中西方關于一些名詞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有時中國人很喜歡的一個名詞,到了西方卻非常憎惡,有時同樣含義的一個詞語,在中西方卻分別代表不同內容,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很好地將它們區分開。比如在講授“Let’scelebrate”一文時,當講到DragonBoatFestive這一詞組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大家想一下,dragon的含義是什么?”“龍。”學生紛紛回答,教師問:“大家對龍有什么樣的印象,它雖然是一種虛擬的動物,但我相信其已深深地印在大家心中,那么大家想想龍在你們心目中是好的還是壞的。”“好的,比如西游記中的東海龍王。”“好的,它可以降雨。”通過引導,教師發現班級中對龍的印象都比較好,于是教師可以將西方人眼中的龍介紹給大家:“這時大家的看法,但是大家知道嗎,西方人們對待龍卻與大家截然不同,大家可以想想我們看到一些電影,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龍,是非常兇殘的,這其實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師通過一個簡單的單詞,就能很好地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解釋出來。
二、從視頻影音中入手,讓學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
相對于一些枯燥乏味的課本講解,初中生對于一些直觀化的視頻非常感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影音視頻拓寬學生的英語知識面,并從視頻中為學生講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比如在講授“Shopping”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為大家播放這樣一個簡短的視頻內容,視頻中主要有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中國人購物的場景,場景中一位營業員問一位顧客:“女士,你好,你要買什么?”“我想買一件衣服。”“我看你不是很胖,你多重啊?”“哦,我51公斤。”……很快,雙方達成了購買協議。接下來第二組場景,售貨員還是那位售貨員,顧客換成一位英國女士,交流的語言也是類似的,當售貨員問“MayIknowyourweight?”時,英國女士氣得滿臉通紅地離開了。這樣兩組視頻播放給學生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同樣的話語,第一組中國顧客就能很爽快地與對方達成協議并完成交易,而第二組則不能。之后為學生解釋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隱私方面的差異。
三、從短文對話中入手,讓學生運用中西方文化差異
學習英語離不開日常的口語交流,在進行口語交流時,很多學生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交流時出現一些中國式的英語,或者見面說的話都是中國人的說話思路,因此教師在進行口語交流的練習時,特別是課文中的對話講解時,一定要注意將對話中的中西方差異教給學生。比如在講授課文“Neighbours”一單元時,教師在講授對話時講到這樣一句話:“IliveinaflatinaCityGardeninNinthStreet.”講到這句話時,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大家看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啊?”“我家住在第九街城市花園的一個樓房里。”“對,那要是直接翻譯呢?”“我家住在一個樓房城市花園第九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下,同樣是地點,漢語與英語有什么樣的區別。”“漢語先說大地點,英語先說小地點。”“非常好,大家都能發現這里面的不同,這其實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口語表達方面的不同。而且這種不同有很多,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們中國人見面第一句話都喜歡問對方什么?”“你吃飯了嗎?”有學生回答,“對啊,但是在英語中大家想想見面涉及吃飯的話題多不多?”學生思考了一會后回答“不多”,教師說:“對,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差異,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吃飯的事情,而西方人則不喜歡。”這樣在進行對話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課文。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