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課題申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基礎歷史教育 歷史學本科師范生 科研能力 培養模式
師范教育的出發點和最高目標是謀求基礎教育的發展。高師教育首先要強化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的觀念,形成適應、引領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強烈意識,設計未來教師職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培養“研究型”教師,提高其科研意識、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精神。探討歷史學本科師范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是對基礎歷史教育改革的響應研究。
一、基礎歷史教育的學科特點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初中歷史的性質作了明確規定:歷史(7―9年級)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規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2]
按照這一基本性質的要求,分析中學歷史課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中學歷史課是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
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因此中學歷史課的設置一定要符合這一要求。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從不同視角出發,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歷史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包括以歷史教科書為核心的歷史教材、歷史教師、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區、歷史遺存、互聯網。
其中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教師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
(三)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歷史學本科師范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一定要符合基礎歷史教育的這些特性。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基礎歷史教育的特性,把培養師范學院歷史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于教學的每一環節,科學地分析每一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使其規范化。
二、歷史學本科師范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模式
科研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美國著名教育管理學家霍伊(Hoy,Wayne,K)說科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基本目的就是要發展理論,理論是抽象的、普遍的解釋,不存在嚴格的正確和錯誤,但是很有用[3]。從適應基礎歷史教育的特性出發,經過多年實踐,我們把歷史學本科師范生科研能力培養分成四大部分。
(一)專業基礎課程板塊。
這是傳統的教學板塊,也是師范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主要通過教師科研成果向課程滲透、轉化來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老師主要采取講授的方式,在把知識傳承給學生的同時,也把科研基本思想和方法等基本的科研素養傳遞給同學,并讓學生了解學術界的新發展、新發現,以及有待研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這個板塊里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首先需要教師重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構,主要是指對教育活動的認識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教育觀念。既包括對教育教學目標的重新確定,也包括對教師和學生以及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問題。單純的以傳遞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大學,與高師院校承擔培養優秀中學教師的社會責任差之甚遠,也背離基礎歷史教育的特性。
高師院校本科生教學應該是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對已有知識體系進行質疑、反思和批判的過程。這種轉變也適應了知識觀的變化:知識不是普遍適用的,其真理性是在一定境遇中存在的。英國科學哲學波普爾就曾指出,沒有一種知識是絕對正確的,包括科學知識在實質上都是“猜測性的知識”,沒有一種知識可以被一勞永逸地獲得,科學知識所謂的“終極的解釋”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專業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與前瞻性。
第二,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注重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如:在世界史教學中,以全球史觀的通史為框架,輔以多個專題內容的拓展對通史予以支撐,把教學與科學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教學內容的設計,解決了近些年來困擾專業基礎課教師的一個難題:師范教育中專業課課時少的問題。
第三,在教學手段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并輔以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加大了講授的含量和信息量。實踐中我院歷史學專業目前已完成本課程的多媒體單機課件和網絡課件制作,并在教學中加以運用,效果反映良好。
第四,改革考試方法和評分標準,將單一的書面閉卷考試方式改為從理論、實踐、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學生學習成效的多樣化考試形式。逐步使筆試和口試相結合,必做和選做相結合。[4]
教師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是教師對教材的選擇、對課堂教學行為的設計與操作,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評估等。通過以上幾點,教師在系統介紹本學科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將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課堂,引發學生的討論和質疑,建立新思維,形成新的觀點和理論,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將學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對未知進行探索的過程中。
(二)選修課與講座模塊。
以講授、專題討論、課程小論文并重。
講授更多地滲透學科前沿、發展動態、亟待解決的問題,等等,激發學生進行開拓創新。
專題討論主要通過資料收集、獨立思索、討論發言、講評等培養與訓練學生內在的科研能力。每門選修課教師組織2―4次專題討論課,其模式是教師提出實踐性題目,學生分組查閱文獻資料、分析與討論、確立觀點與證據、代表發言,其他學生提問、教師點評。通過自身實踐和師生、同學間的交流互動,能力得到了訓練。
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在我院的人才培養中占重要地位,80%以上的專業課教師會結合課程講授內容而布置課程論文,以對課程內容靈活掌握和應用水平的檢驗為主要目的。
這個模塊一般以我們當地的歷史資源研究為主,選題有趣易行,從而得到原始資料收集、文獻查詢與閱讀、分析與歸納等方面能力的訓練。例如:依托南陽師范學院漢文化中心及臥龍文化書院,舉辦《南陽漢畫平面感的形成》、《漢畫神樹信仰》、《漢畫中的鳥文化》及《漢畫中螺女神話原型分析》等系列講座。在黃培賢、崔鑒平有獎征文比賽中,每屆都能收到學生論文20余篇,其中獲獎論文《淺談南陽漢畫生產活動題材稀缺的原因》、《學術文化接力――中國古代書院傳統管窺》和《從漢畫看漢代孝文化》,在河南省大學生挑戰杯中獲獎。
在本模塊的訓練中,首先強化基礎教育所需的基礎課程和基本功訓練,如與中學教育密切相關的閱讀與寫作、書法、演講、教師口語、教學設計等課程,以及相關的教學技能訓練。其次增設文化素質課程以及能反映最新前沿成果的專題和講座,將科學研究成果及時地引入本科教學之中,由高水平的學術帶動和促進高水平的教學。最后“電腦應用基礎”、“電腦寫作”、“電腦網絡信息檢索”等課程應成為學生的必修基礎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利用各種信息庫,去進行知識檢索和問題研究,在寬廣的知識空間中去建構富于個性的、最優化的知識體系和學術素質。
(三)專業實習模塊。
專業實習部分是以理論聯系實踐為目的,鍛煉學生獲取原始資料與信息的能力。實際中的觀察力和洞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這一模塊訓練的重點。例如,學生在洛陽考察過程中,指導教師結合所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龍門石窟的歷史價值,進行深入研究并把它整理成。
(四)論文與研究項目模塊。
論文與研究項目部分是以提高科學研究為主要目標,包括專題論文、畢業論文、參與項目。以每年省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為依托,與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要求學生從原始工作入手,收集資料、信息,發現問題,用創新思想與方法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近年來,為了適應大學教學的需要,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我校科研部門專門辟出一個校級科研項目類型“STP”項目,即教師申報該項目必須有在校學生參加,結項時必須有學生發表的論文。鼓勵大學生盡早從事一些科研活動,盡快與教師的科研相結合,在教師的帶動下,早出成績,加快培養人才的步伐。我院目前已成功申請STP項目8項,有20余名學生參與。學生通過接觸高水平科學研究和與教授的接觸,不僅可以檢驗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訓練,學習和了解科研方法與思維,訓練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科學家治學精神與風范的熏陶。
三、結語
高師院校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我們通過對歷史學科特點、人才培養諸環節的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歷史學人才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即專業基礎課程板塊、選修課與講座模塊、專業實習模塊、論文與研究項目模塊四組模塊模式。學生進行多種培養模塊的訓練,系統掌握歷史學知識與特性,從而獲得多層面科研能力的鍛煉,逐步成長為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美]韋恩.K.霍伊(Wayne K.Hoy),塞西爾.G.米斯克爾(Cecil G.Miskel)著.范國睿主譯.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