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經濟發展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東營市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產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隨著多家東營地煉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轄區內獲批進口原油指標總量超過勝利油田年產量,未來原油加工量和整體裝置開工負荷率將明顯提高。
1 石化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2016年,東營市規模以上石化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為4461.2億元、4431.2億元、182.2億元、294.4億元,分別占地方工業34.5%、36.1%、22.1%、26.8%。石油化工產業經過多年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不斷延伸和整合產業鏈,已形成煉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規模龐大、特色明顯的產業集群格局,壯大成為全國地煉企業最為集中、規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萬噸/年。
(一)集約效應優勢明顯。石化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臨港石化產業基地及東營區、廣饒縣境內。通過系列技術、裝備、工藝等改造提升,國Ⅴ標準成品油供應全國各地,油田化學品成熟對接勝利油田市場,化工新材料方興未艾,石化產業效益和競爭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4431.2億元,完成投資317.3億元,工業用地平均銷售收入達到12622萬元/公頃,單位工業用地平均投資強度達到9336萬元/公頃;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萬噸,占全國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產品成品油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9%,居于國內地級市首位;石化產業銷售收入占到集群銷售收入的95%。
(二)創新能力提升強勁。集群內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建立了完善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2016年,規模以上石化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增加,帶動了專利申請、新產品銷售等的快速增長。整個石化產業集群的研發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國內同行業前列,居于國內地級市石化產業的首位。
(三)資源節約效果明顯。強化目標管理,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健全長效機制,全市超額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節能目標任務。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對化工企業“三評級一評價”(節能、安全、環保評級和綜合評價)工作,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三項指標都居于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四)兩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內石化企業實現了全廠DCS、ERP、SIS系統,原油調和、石油加工、倉儲物流、銷售服務供應鏈的協同優化系統法應用,廣泛應用了工業云平臺、工業大數據平臺、三維數字化平臺、物聯網接入平臺、生產優化工具,普遍應用了移動巡檢、移動作業、有毒有害氣體監測、應急指揮、智能倉儲等智能手持終端等,兩化融合程度居于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聯合石化協會開展石化企業智能工廠試點示范工作,墾利石化、勝星化工、海科集團等3家企業試點成效明顯。開展了化工園區(聚集區)智能化改造工作。重點對臨港石化產業基地進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產業園應急指揮中心,建設了智慧園區管理平臺,打造集智慧辦公、智慧安全、智慧環保、智慧應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園區體系。
(五)集群產業配套完善。集群在臨港物流、研發孵化、原料儲運、高端石油裝備制造、交易平臺、生產銷售建設等領域配套完善。臨港物流。建設了萬噸級深水大港——東營港,碼頭總量達到39個,港口吞吐能力達到6000萬噸,成為涵蓋液化品、散雜貨、客運、集裝箱等多種運輸業務的區域性中心港口。油氣運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條,轄區總長度354公里,本市煉化企業管道供應能力1780萬噸;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條,長21公里,成品油外輸能力900萬噸;建成長輸天然氣管道7條,轄區總長度265公里,資源供應能力20億方/年。研發孵化。東營市石化產業轄區內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石油石化行業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個國家及省部重點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學校企業山東石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業重要的科研中試及工業試驗基地。以石油石化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務業為主要業態,規劃并開工建設了東營創新廣場等科技孵化設施。交易平臺。華東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線上交易、區域交收、在線金融、智能物流、價格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石油石化產品交易平臺。
2 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方案幾點思考
(一)“煉化一體化”是大型石化提質增效的根本方向。“煉化一體化”是集上游煉制到下游化工產品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生產經營方式,其最大優勢是能夠有效整合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生產裝置互聯、上下游產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生產效率高、產業結構優、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依托東營市現有煉油產業基礎,進行整合優化,提升煉化一體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體化、集約化、清潔化、園區化”思路,采用“常減壓-渣油加氫脫硫-蠟油加氫-重油催化裂化-蠟油加氫裂化”的總加工路線,實現全加氫型煉化一體化流程,提高裝置規模和經濟性,依托園區條件集中供應氫氣和水電汽風等,生產過程清潔、安環、環保。近期重點是整合煉油企業資源,向烯烴、芳烴領域進行延伸,提高基礎石化原料供給能力,同時減少成品油產量。遠期重點是對落后煉油產能進行整合置換,通過淘汰東營市部分煉油產能,在東營石化產業基地新建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技術水平,實現產業升級。
(二)延伸產業鏈是石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破解之道。當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潤空間已十分有限,并且隨著進口原油市場的開放,利潤空間將會逐步壓縮。石化產業向化工方向發展已是當前行業可持續發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學習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業通過加大技術引進和研發投入,延伸石化產業鏈條,推進建設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轉用化學品項目,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體系,促進東營市化工產業鏈的增值。
(三)調整優化布局是石化產業集聚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東營市北部地區重點打造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加強現有企業的安全環保節能監管,推進環境敏感區內的化工企業向石化產業基地搬遷,兼顧目前己經形成的重點企業發展需求,將基地建設與布局優化充分結合,提升化工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化工產業與城鎮、環境的和諧發展。
(四)實行一體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園區發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堅持“五個一體化”的原則,即以產業一體化為核心,實現公用輔助工程一體化、物流運輸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和管理服務一體化,化工園區管廊、碼頭、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配套要到位,水、電、氣(汽)、煤炭等生產物資由統一部門進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場化方式進行運營維護。設置應急管理中心,統一應急事件的指揮和處置。
(五)智能工廠建設是打造精品石化企業的有效手段。推動先進優化系統(APC)在石化和化工企業的應用。提高生產執行系統(MES)應用普及率、覆蓋范圍及應用深度。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過程、物流倉儲產供銷產業鏈一體化,實現產品可追溯、制造過程可監控、效益可實時計算的目標。充分發揮先進信息技術在激發新潛能、重構生產體系、引領組織變革、高效配置資源的作用,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石化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實現企業生產方式、管控模式變革,全面提高安全環保、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綠色低碳水平,促進勞動效率和生產效益提升,著力打造產品特色鮮明、服務競爭力強、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業。
東營市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2
近日,由山東省東營市政協牽頭,東營市海洋與漁業、科技等部門聯合進行的海洋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工作結束,形成了《東營市海洋經濟發展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總結東營市海洋經濟取得的成績、面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建議。
《報告》指出,2012年東營市海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已經成為拉動該市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經濟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海洋漁業快速發展,海洋工業初具規模,海洋服務業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港口建設進展順利,初步建成了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液體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撐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獲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綜合管理水平穩步提升;海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
但該市海洋經濟也存在著規劃體系不夠完善,海洋經濟總量小、質量不高,海洋經濟支撐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了六條建議:一是優化空間布局,統籌規劃海洋經濟發展,構建“三區兩帶”發展新格局,規劃建設功能區,強化海洋功能區劃的控制性作用;統籌陸海一體化發展,促進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二是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經濟體系,發展海洋漁業,優化提升海洋化工業,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積極培育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加快推進海洋旅游業。三是堅持科技興海,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加強海洋科技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四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海洋承載能力。五是保護生態環境,推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關鍵詞: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SSM分析法;灰色預測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1)09-0084-05
一、引言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1]。隨著海洋經濟的開發利用,海洋經濟已成為近現代經濟發展的重點,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18 000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海洋經濟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3%。環渤海地區依靠獨特的地理優勢、豐富的海洋資源和便利的交通運輸,不斷提升自身的海洋經濟建設水平,使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 271.76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12 015億元,成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
海洋經濟與區域經濟存在著直接、具體的聯系,海洋經濟的發展壯大直接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海洋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為了提升整個區域的經濟實力。目前,中國的海洋經濟具有良好的發展態勢,規模和總量不斷壯大,已經形成了13個主要海洋產業群,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2],為區域海洋經濟提供了發展平臺。在此,筆者重點研究影響海洋經濟的12個海洋產業,通過SSM分析法得出環渤海地區結構優劣和競爭力強弱,為更好地發揮海洋經濟在環渤海地區經濟中的作用提供借鑒。
二、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概況
(一)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區位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地帶,位于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位置,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協調南北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其向北與俄羅斯、蒙古相連,向東則與日本、韓國相連,向南與中國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相連,向西是中國亞歐鐵路大陸橋的起點地區。環渤海經濟圈輻射了大連經濟圈、沈陽經濟圈、京津唐經濟圈、膠濟經濟走廊和膠東經濟圈,并一直延伸到內蒙古和山西等省區,各個區域通過便利的交通網相連接。京津唐地區的高科技人才密集,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渤海、黃海還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為環渤海地區提供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中國海洋經濟最新隆起地帶。環渤海地區憑借著區位優勢成為中國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又一重要經濟發展帶,為北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特征
為了全面地了解環渤海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概況,筆者應用縱橫比較法[3]分別從橫向上將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與全國海洋經濟進行比較,從縱向上將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近幾年的發展相對比,進而得出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特點。
1. 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在全國的地位。從表1可以看出: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總產值是全國海洋經濟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說明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第二產業是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對環渤海產值的貢獻最大,第一產業相對第二、第三產業來說產值最低。除了產業貢獻之外,在海洋經濟中環渤海地區還為全國提供了32.97%的就業率,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2. 環渤海地區歷年海洋經濟增長情況。圖2清晰地表示出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2001―2008年的產業發展狀況和各年份所占全國海洋產值的比重。總體上看海洋產值不斷增加,占全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01―2005年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產值都處于平穩上升階段,海洋第一產業是支柱產業。2006年以來,海洋產業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第一產業的產值急速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產值迅速上升,尤其是第二產業取代了第一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成為三大產業中產值最多的產業。
三、研究過程
研究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應重點研究海洋產業的發展,殷克東[4]應用熵值法、灰色關聯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檢驗方法構建了評價海洋產業競爭力的測度模型。謝奉軍[5]和劉克利等應用層次分析法研究海洋產業,張耀光[6]等將偏離―份額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結合分析海洋產業。在此,筆者通過SSM分析法分析未來海洋產業的結構優劣和競爭力狀況,通過灰色模型預測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未來發展情況,從而為該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提出戰略性建議。
(一)研究方法
1. SSM研究分析法。SSM(偏離―份額分析法)是研究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B.克雷默[7]最先提出的。運用該方法將需要分析的區域經濟與整個國家的經濟作比較,得出份額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結構偏離分量(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競爭力偏離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可比較準確地對該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劣和競爭力強弱進行分析,進而制定出該區域將來的經濟發展目標。
SSM的數學模型[6]是:假設某個區域在經歷了一段時間t之后,經濟總量和結構均已發生變化。設初始期區域的經濟總規模為b0,末期為bt。同時,依照一定的原則,把區域經濟劃分為n個產業部門,分別以bj0,bj,t(t=1,2,...,n)表示研究區域第j個產業部門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規模,并以B0,Bt表示該區域所參照的上級區域在相應時期初期與末期的總規模,以Bj,0與Bj,t表示在參照區初期與末期第j個產業部門的規模。則有:
(1)區域與參照區域第j個產業部門在[0,t]時段內的變化率分別為:
rj= Rj= (j=1,2,…,n)
(2)以所參照的上級區域各產業部門所占的份額按下式將研究區域各產業部門規模標準化可得:
b′j= (j=1,2,…,n)
這樣,在[0,t]時段內研究區域第j產業部門的增長量Gj可以分解為份額分量Nj、結構偏離分量Pj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j三個分量,表達式依次為:
Gj=Nj+Pj+Dj 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Gj=bj,t-bj,0 PDj=Pj+Dj
Gj=bj,t-bj,0=Nj+Pj+Dj
其中,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引入Kj,0= Kj,t= L=/
K為所研究區域j部門在初期與末期占同期所在參照區相應部門的比重,則研究區域對于所在參照區的相對增長率為L。將L分解如下:
L==×
將L分解得到結構效果指數W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u,且0≤L≤1:
W= u=
L=W×u
2. 灰色預測模型。灰色預測特別適用于因素眾多、結構復雜、互補性好、涉及面廣、層次較高、綜合性強的社會經濟系統及其主行為特征量的預測,諸如總人口、總產值、總產量、國民收入、消費水平、生產效率等。GM(Grey Dynamic Model)模型是預測、決策和控制的基礎,是灰色系統的心臟,能較真實地描述客觀事物、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預測未來”本質上是個灰色問題,因為一個未出現的、沒有誕生的未來系統,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信息,且處于連續發展的動態變化之中。
GM模型的微分方程為:+aX(1)(t)=u,系數向量a=[a,u]T 方程中X(1)(t)為X(0)(t)的依次累加值,求微分方程的解,得到時間函數:(1)(t+1)=(X(1)(0)-)e-at+,再還原便得到:(0)(t)=(0)(t+1)-(0)(t),這兩個方程即為GM(1,1)預測的基本計算公式,本文利用SPSS軟件中的GM(1,1)對近十年的各海洋產業數據進行預測。
(二)研究結果
1. SSM分析結果。根據SSM分析法可得表2、表3、圖2和圖3。
(1)環渤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Shift-share分析。根據表2可知:從產業結構來看,濱海旅游、建筑工程、海洋油氣、交通等增長速度快于全國增長速度,說明這些產業與全國相比具有增長優勢。但造船和海鹽落后于全國,存在明顯不足。Pj的值越大,說明產業部門結構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越大。從12個部門結構來看,對環渤海經濟總量增長貢獻較大的是海洋化工、造船、交通等產業;海水利用占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的比重非常小,嚴重制約了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Dj的值越大,說明區域部門競爭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大。從表1可知環渤海地區旅游的競爭力最強,海鹽和造船與全國相比不具有競爭力。綜合分析可得,在增長速度、結構貢獻率和競爭力方面均較強的部門是濱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較弱的海洋產業是海鹽產量和海水利用。環渤海地區應根據分析結果深入了解各海洋產業的具體情況,調整產業結構,使海洋產業均衡發展。
(2)總體效果分析。根據shift-share分析表,筆者分別計算出環渤海地區海洋產業部門的結構效果指數W、競爭力效果指數U、總的結構偏離分量P以及總的競爭力偏離分量D,借以判斷環渤海地區總的結構效果和競爭力(見表3)。
表3數據顯示,環渤海地區12個部門的總經濟增量(G)很大,且L>1,說明環渤海地區總體海洋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結構偏離分量(P)較大,且W>1,說明環渤海國民經濟中朝陽的、增長快的產業部門比重大,在未來海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優勢;競爭力偏離分量(D)數值很大,且u>1,說明環渤海地區的海洋部門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綜合來看,環渤海地區的海洋經濟在全國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3)繪制Shift-share分析圖。繪制Shift-share分析圖,可以使結論清晰直觀,環渤海地區各海洋產業部門所屬類型顯示明確。如圖2所示,首先把坐標系平均分為8個扇面,然后標出環渤海地區11個海洋產業部門在坐標系中所處的位置,大多數海洋產業集中在A類地區,屬于部門優勢增長產業。圖3反映了環渤海地區海洋產業部門偏離分量情況,從扇面中可以看出:交通、油氣位于扇面1,表示環渤海地區這兩種產業基礎很好,競爭力很強;建筑工程分布在扇面2中,說明該部門基礎較好,競爭力較強;制藥和造船位于扇面4中,說明這兩個部門是環渤海地區基礎差但是發展較快且具有后發優勢的部門;海鹽位于扇面5中,說明其屬于基礎較好但競爭力較差的部門,海水利用位于扇面6中,說明該產業是基礎很差但發展較快的部門。環渤海地區應根據其所處的不同扇面位置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
2. 灰色預測模型分析結果。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涉及因素多、結構比較復雜、綜合性較強,對其未來海洋經濟的發展預測方法選擇需謹慎。張晉清、張耀光[8]應用灰色關聯度對海洋產業進行分析,劉思峰[9]在其著作中詳細介紹了灰色系統理論的應用。筆者通過灰色預測模型對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進行預測分析,圖4反映了通過灰色預測后環渤海地區海洋產業的未來發展狀況,從總體上看趨勢是不斷上升的,海洋漁業、旅游、交通等仍占主導地位并推動著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一)構建完整的海洋產業結構
根據以上對環渤海地區海洋各產業部門的具體分析可知:交通運輸和濱海旅游等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強勢產業,但海鹽產量、海水利用等產業仍處于劣勢,導致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環渤海地區當務之急是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積極調整海洋第二產業,穩定發展海洋第一產業[10],構建環渤海地區的海洋經濟產業集群,達到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的目的,最終使環渤海地區的海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成為全國的“龍頭”。
(二)增強海洋經濟綜合實力
環渤海地區應憑借其豐富的海洋資源、便利的交通運輸,加強國內外的經濟合作,以中國海洋局、科技部聯合的《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2008―2015)》中將環渤海地區定為重點發展區域[11]為契機,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避免海洋資源的低效率運行,提高海水利用效率,提升環渤海海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加強多層次的科技、信息等人才的培養,建立各個省市之間的海洋信息交流平臺[12],實現資源共享。
(三)加強各省市政府之間的合作
環渤海地區由三省一市構成,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取決于其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各省市之間必須加強聯系,突破產業壁壘,打破區域界限,在政府的領導下發揮各自優勢,支持各省市優勢海洋產業的聯合發展,共同帶動劣勢產業的發展。積極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發展海洋經濟的政策目標,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引進先進的海洋技術,加大海洋產業發展投入力度,共同制定適應區域發展的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協調整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將環渤海地區建設成為全國最發達的海洋經濟發展基地。
參考文獻:
[1]曹忠祥,任東明.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演進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5,(86).
[2]國家海洋局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張耀光.遼寧省海洋經濟發展布局及沿海經濟帶構建[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4]殷克東,王曉玲.中國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的聯合決策測度模型[J].經濟研究參考,2010,(28).
[5]謝奉軍,王文祥.基于AHP方法的中部地區主導產業選擇[J].決策與統計,2006,(17).
[6]張耀光,韓增林.遼寧省主導海洋產業的確定[J].資源科學,2009,(12).
[7]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8]張晉清,張耀光.灰色關聯度模型在海洋產業分析中的應用――以遼寧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
[9]劉思峰.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10]劉洪斌.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與海洋產業結構調整[J].東岳論叢,2003,(1).
[11]陳小弟.中國海洋工程行業最新發展與規劃研究報告[EB/OL].,2009-06-08.
[12]孫加韜.中國海洋區域經濟格局亟需深度調整[J].開放導報,2010,(3).
Marine Economic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Bohai Bay Area
Wang Li, Wei Daiping
(Studies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tial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1 海洋經濟的界定及內涵
1.1 界定
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中,海洋經濟的定義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海洋產業涉及范圍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業、海鹽及海洋化工業、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
從理論與實踐研究角度而言,科學界定海洋經濟的概念及范疇至關重要。海洋經濟是以海洋資源為基礎,以海洋產業為載體,以海港優勢為依托的經濟活動及其總結果。海洋資源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海洋及濱海的物質資源(如生物與礦物)、空間資源(如水體、天空及陸域)和能源資源(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
1.2 內涵
從經濟統計意義上來說,海洋產業就是海洋經濟。海洋產業是一個綜合性、多層次的產業系統,通常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主要是海洋水產、海水及海岸種植與養殖業、海岸林業、圍海造田等;第二產業主要是海洋鹽業及鹽化工、海洋石油與天然氣業、海洋及濱海礦業、海洋食品及制藥工業、海洋能源工業、臨港工業等;第三產業主要是海洋交通運輸、港口服務、海洋與濱海旅游,以及為海洋開發服務的海洋科教、信息、環保、監測、防災業等。海洋產業也可以劃分為傳統海洋產業、新興海洋產業和海洋服務業。
2 國內外海洋經濟發展概況
隨著陸地可開發資源的不斷減少,開發海洋資源成為國家或地區間經濟競爭的關鍵。海洋是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必爭之地,發展海洋經濟已成全球大趨勢。18世紀,英國借助海洋歷經百年發展,最終成為世界強國。20世紀初,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沿海工業化城市帶,一條是沿東海岸的波士頓—紐約—巴爾的摩—華盛頓,另一條是沿西海岸的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圣地亞哥,依托海洋,發展以海外貿易為主體的海洋經濟,成功地帶動區域發展,使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領跑者。20世紀50年代,日本以海外貿易和海運事業為紐帶發展臨港工業,形成東京、神戶、名古屋等深水港群與大城市群。號稱“亞洲四小龍”的韓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的興起,均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海洋經濟。
《2013—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分析數據顯示:2003—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到21.08%;海洋產業結構方面,第一產業比重不斷縮小,第二產業比重有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產業占比超過40%,2005年海洋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發展加速,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產業占比維持在5%~6%,第二、三產業占比則維持在47%以上;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38 439億元,同比增長12.8%。
進入21世紀以來,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資源需求的增長,政府適時調整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海洋經濟提到國家戰略高度,與此同時,沿海地區相繼提出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洋經濟產業將會有跨越式發展。
3 盤錦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
3.1 發展現狀
盤錦海洋資源豐富,以海洋資源為基礎的相關產業開發較早。海洋水產是盤錦的傳統產業,近海捕撈已有100多a的歷史。灘涂養殖業始于20世紀50年代,現已成為水產業的主要支柱。1998年新建的盤錦港運營后,海洋運輸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3年盤錦紅海灘被選為5月19日“中國旅游日”發行的《美麗中國》普通郵票中的美景。目前,盤錦紅海灘旅游勝地已全國聞名。
海洋經濟發展正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向海洋要資源、要速度、要效益已成為共識,港口經濟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從港口城市海洋經濟結構調整趨勢看,推動工業產品結構、市場流通結構、海洋捕撈作業結構、海洋養殖結構、初級產品與精細加工產品結構的策略正在優化升級。
3.2 發展方向及趨勢
3.2.1 依靠科技推進經濟增長 目前,盤錦的海洋經濟正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過渡,科學技術成為海洋經濟競爭的關鍵因素。現代海洋經濟依托現代科技成果,構建知識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海洋經濟。在海洋經濟范疇中,盤錦尚有多項產業沒有開發,屬于空白。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水產品深加工及淺海漁業養殖等當為海洋經濟的主攻方向。
3.2.2 借助海濱旅游發揮資源優勢 盤錦擁有世界第二大的蘆葦濕地,有具有天下奇觀之稱的紅海灘及蘊藏無數水中珍品的蛤蜊崗等,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寶貴天然資源。
根據資源特點,可以突出兩個主題:一是葦海休閑度假游。在蘆葦濕地中建設休閑度假村,游客通過葦海迷宮、賞鳥游灘等系列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感覺,同時呼吸新鮮空氣。二是涉漁休閑運動游。通過提供釣魚、采蛤、捉蟹等休閑運動,為游客創造緩解生活壓力和工作疲勞的機會。
3.2.3 利用對外開放加快發展 海洋經濟是一個完全開放和不斷發展的經濟系統,符合海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的發展實踐證明,擴大對外開放可以利用國內外市場及資源,這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突破口。盤錦也應借鑒以上沿海城市的經驗,大膽嘗試招商引資新方式,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港灣資源、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吸引境外更多的技術、資金、項目。
3.2.4 通過適度開發確保持續發展 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成為緊迫任務。海洋經濟資源成分眾多、因素復雜,多屬自然資源,只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才能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盤錦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要適度、適量,不能超過生態閾值,這樣才能保持旅游資源的高質量和旅游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季宏祥.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及其相互關系分析[J].工程技術,2016,1(6): 00258
[關鍵詞]海洋經濟;新戰略;啟示
[中圖分類號]P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45 — 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陸地資源受到制約的現象愈演愈烈。海洋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著各國經濟聯系紐帶和運輸大動脈的角色,對現代國際社會和各國的政治、經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構建和實施國家海洋發展戰略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行為,是中國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基礎和保障。海洋開發戰略已經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海洋資源,維護海洋權益,學習國外海洋發展的先進經驗已成為今后時期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借鑒外國海洋經濟發展新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二、國外主要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
目前,全球約有100多個沿海國家制定并實施了海洋綜合管理計劃,這些計劃在加快海洋綜合開發進程的同時,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新一輪海洋競爭也將勢在必行。在諸多管理計劃中,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尤為重要,縱覽世界范圍內海洋經濟發展狀況,澳大利亞、美國、英國、韓國、加拿大等國無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學習這些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起到了引導和促進作用。
1.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海岸線漫長,海洋經濟整體發展態勢良好,是世界上率先采用海洋經濟政策引導海洋發展的國家。澳大利亞十分重視政府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首先,通過區域資源整合與分管體系制定管理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在規劃中注重利益分配,有效兼顧海洋各個產業協調發展,從而更大程度上保持了生物多樣性和利益分配,對海洋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其次,澳大利亞政府積極呼吁政府等相關部門重視海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工作,主要涉及防止生態功能衰退與環境質量降級兩方面。通過建立生態保護區和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對重點環境監測點和海域環境實施定期跟蹤監測,在維持海洋生態功能、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漁業管理部門對海洋漁業資源實施可持續捕撈政策,對捕撈工具嚴格制定科學管理,有效防治過度捕撈帶給海洋漁業資源發展帶來的弊端。利用接近漁業實踐機會對漁業資源開發者積極宣傳政府環保政策,通過媒體及相關社會環保組織充分宣揚環保理念和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及緊迫性,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環保意識和水平。
2.美國
與其他發展海洋經濟的國家相比,美國海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20世紀60年代中葉,在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壓力下美國才開始發展本國海洋經濟,在發展之初就十分重視對科研的投入,美國發展海洋經濟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領域,并建立了一系列規范化科技產業化的進程。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海洋經濟發展依靠其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先進的科學管理手段始終屹立于世界海洋科技發展之巔。政府所倡導的“科技興海”戰略部署已廣泛開展,利用政企合作為藍色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據統計,美國政府現有海洋開發研究與開發實驗室近700個,從事科技研發的人員占全美國的六成,政府每年的投資達到了270 億美元。例如,夏威夷所在的海洋科技園以自然能實驗室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熱能轉換技術的開發和市場開拓,同時從事海洋生物、海洋礦產、海洋綜合利用、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技術產品開發。美國正是通過高科技戰略,廣泛利用海洋科技園區帶動藍色經濟發展,為其他國家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借鑒平臺。
3.英國
英國被大西洋、北海與英吉利海峽環繞,海岸線曲折總長約1.145萬千米,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英國作為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的代表國家,早在18世紀初就開始發展船舶業與航海業,在當時世界船舶業與航海業發展中首屈一指。上世紀60年代,英國將海洋經濟發展戰略重心轉移,主要集中在北海地區的海洋油氣開發,并迅速形成了本國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從而使英國在油荒的疲軟經濟時代成為一枝獨秀。另外,英國政府利用優惠稅收政策鼓勵海洋石油與天然氣行業發展,對于舊式油氣設備報廢成本由政府出面提供擔保,這就使大規模企業將成熟技術轉移給小規模企業,使眾多企業資源重新整合,從而令更多企業參與投資到此領域。與此同時,英國政府非常重視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并行政策,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將環境保護作為一種責任,努力提升油氣開發與環保的協調性。在現有油氣能源開發基礎上,英國政府還不斷積極探索與開發新能源,在保護海洋環境順利實施的情況下,使新能源戰略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從而達到穩步雙贏的新局面。
4.韓國
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與我國山東省隔海相望。韓國三面環海,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萬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韓國依靠其在1996年制定的海洋發展戰略,將政府所屬海洋部門最大化地進行整合,并更名為國土海洋部。國土海洋部內含海洋漁業部門,海洋技術開發部門、海洋資源環境保護部門、海洋政策制定等部門,合并目的是使各個部門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避免因責權不清造成的混亂。韓國歷來重視帶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產業,韓國目前試圖通過網絡服務器,建立信息系統和物流平臺,將各大港口連接起來,從而把各個海洋生物產業附加值提高。到2030年,韓國將把釜山港建設成為世界第三大海運中心,以帶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產業的產品為契機,將信息系統和物流平臺大力發展和高效運作,從而提升本國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另外,韓國政府針對海洋環境的治理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障措施。對于海洋廢棄物和污染物建立海洋污物處理系統,并行之有效地規劃廢棄物的排放和制定排放場所,制定環境標準以及建立科學的海洋環境綜合評價體系,使本國海洋經濟環境保護工作能夠高效開展。
5.加拿大
加拿大海岸線長達千米,為世界上擁有最長海岸線的國家。其周圍分布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海洋可利用資源豐富。加拿大開發海洋資源歷史悠久,在開發與利用海洋過程中,逐步建立與完善法規政策,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備的漁業管理制度。目前,加拿大漁業管理制度采用國際上較為復雜的TAC精細化漁業制度管理,利用TAC合理有效地將政策在海洋傳統產業與海洋新興產業方面雙向協調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漁民過渡捕撈海洋生物問題,聯邦政府采取IVQ制度與奧林匹克制度結合的方式,在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和海洋生物物種種群退化等方面做出科學規劃,對促進加拿大海洋漁業資源生產潛力,優化海洋物種群落結構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另外,加拿大政府為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還制定了漁業補貼制度,意在削弱因過度捕撈給漁業資源發展帶來的阻力。從補貼政策實施效果來看,因補貼導致個人利益得到滿足,故而制度進行中所受外力較小,本國漁業捕撈得到一定程度控制,進而使整體漁業資源發展水平得到增進。
三、對我國的啟示
縱觀上述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狀況,在政策、科技、人才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居于世界前例。由于我國發展海洋經濟起步較晚,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借鑒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成功經驗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1.加強我國海洋保護意識
中國領海面積可達300萬平方公里,但由于部分領海和日本、東南亞各國存在紛爭,導致我國進行海洋開發和海底勘探無法正常完成。我國在東海和南海海域與日本、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領海爭議實質就是海洋資源歸屬權問題。因此,結合當前新形勢制定總體規劃戰略,按照“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堅持捍衛領海,切實提高國民權益,增強保護意識勢在必行。
2.制定完善的海洋政策法規
和發達國家海洋政策和法規相比,我國針對海洋經濟開發和應用的法律條文相對不夠完善,還處于建設階段。我國目前在海洋開發方面還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強海洋立法是維持海洋生態平衡的固本之舉。我國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海洋生態損害補償賠償制度的法律體系,對海洋生態損害的責任主體、賠償范圍及標準、程序以及補償賠償金的使用管理等進行明確界定,不斷健全和強化海洋規劃、立法和管理體系,完善政策法規,維系海洋資源開發權益實施。
3.積極倡導用科技發展海洋
科技力量對于海洋的發展顯而易見,我國近年來雖然大力倡導開發海洋,發展速度節節攀升,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但和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相比,海洋開發所表現出的問題仍令人擔憂。過度追求眼前利益,海洋發展不是一時之需,注重海洋經濟發展的長遠大局才是真正有效開發利用海洋的明智之舉。我國在海洋開發領域,海洋科技發展對于海洋經濟貢獻率不足29%,成果轉化率不到20%,專利發明申請數量較少。在海洋第二產業發展中,油氣資源以及海洋石油工業、海濱采礦業等產業中技術裝備陳舊、科技投入不足成為限制海洋經濟發展的弊端。如何利用高新科技發展我國藍色經濟不僅對海洋經濟開發注入新活力,更是對我國海洋產業拓展和結構優化升級做出的重要舉措。
4.重視海洋綜合管理
由于我國近些年持續開發利用海洋,對海洋環境造成破壞事件時有發生。重視海洋資源利用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海洋本身生態發展,如何保護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條件,保證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如何在經濟因素、法律政策、社會影響等條件下,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是我國今后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結合國外先進海洋管理經驗來看,分清各個部門職能任務,統一化管理,避免各職能機構責權的交叉重疊和相互矛盾。積極構建環境保護評價體系,強化環保管理支撐體系,完善海洋區域監測控制、海洋監察體系是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新方向。
5.積極引進海洋類人才戰略
隨著海洋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海洋管理工作呈現出諸多新情況,這就要求在管理中有能夠快速適應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高素質人才,但目前,我國海洋人才的現狀并不樂觀,海洋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和海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成為我國實施海洋人才戰略亟待解決的問題。培養優秀的具備一定海洋知識,并能在海洋事業發展中運用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為海洋事業帶來效益的海洋人才,將有利于我國海洋事業更好地向前發展。另外,國家也要加強海洋觀教育,強化公民的海洋意識,利用政策引導激勵作用,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提高對海洋人才培養的激勵作用,促進對海洋人才的培養得以順利進行。
〔參 考 文 獻〕
〔1〕宋炳林.美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01):26-28.
〔2〕王雙,劉鳴.韓國海洋產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東北亞論壇, 2011,(06):10-17.
〔3〕謝子遠,閆國慶.澳大利亞發展海洋經濟的經驗及我國的戰略選擇〔J〕.中國軟科學,2011,(09):18-29.
〔4〕儲永萍,蒙少東.國外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及對中國的啟示〔J〕.湖南農業科學,2009,(08):154-157.
關鍵詞:新常態;山東;區域模式創新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就提出,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新常態從本質上說就是經濟由危機轉入平衡的換擋期,經濟發展處于調整期和危機后宏觀調控適應期。如何應對新常態,不僅是國家層面的任務,地方同樣應該有所作為。今年以來,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GDP)63002.3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山東之所以能夠實現外部環境趨緊背景下的逆勢增長,源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堅持區域發展模式創新,其做法主要有:
一、著力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山東省結合企業發展特點,制定出詳細的轉型升級方案。逐步淘汰高耗能落后企業,提前完成國家規定的落后產能整改任務。山東省地處東部沿海,結合自身地域與資源優勢,將“兩區、一圈、一帶”作為發展目標,提出相應的發展要求。首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積極響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根據海洋資源的特點,重點培育海洋優勢產業,加快建立海洋產業園區,實現地區18家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實現海洋產業的優化升級。再次,山東省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為起點,以濟南省會城市為中心,率先將濟南打造成為全省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綜合基地,建設成為全國創新型城市與服務發展新興城市。最后,結合魯西南地區的特點,建設農業特色產業園區,發展西部經濟,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青島市利用自身的海洋資源優勢,結合青島市發展規劃,重點建設以高校牽頭,國家注資的重點實驗室項目,打造科技生態園區,國家海洋資源研發新平臺。日照市根據自身靠海優勢,啟動中國藍色經濟引智試驗區發展計劃,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更好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引進海外專業人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山東省創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日照市率先開展海外海洋人才引進計劃,成為國家首個引智項目,對山東半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2)山東省經濟發展以四大海洋產業為基礎,制定聯合發展方案,將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政府主導承接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特點承擔科研創新項目,引導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保持與周邊省份城市的合作,逐步拓寬藍色經濟發展范圍,提升企業自身價值。(3)認真落實《2016年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申報計劃,積極鼓勵省內高校與企業產業直接對接,聯合申報項目,將高校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經驗相融合,提出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方案建議,為山東經濟的騰飛提供理論支撐。
三、產城融合、區域協調互動發展
(1)山東省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布局,主動與“一帶一路”項目相對接,實現京津冀城市群產業資源優勢的交接,同時山東半島地處沿海地區,加強與長三角、遼東半島等區域的聯系,將環渤海經濟圈打造成為半島區域經濟發展的示范區,成為國家經濟發展重點區。(2)完善“兩區一圈一帶”發展戰略,結合每個區域的地域特點,將歷史文化因素納入到發展的重要方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積極協調好地區之間的合作與發展大局,鼓勵各地市創新發展,向更高層次方面邁進,協調區域聯動,解決區域發展的各種疑難問題,確立2016年工作重點,為整個山東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協同四化,促進產城融合。山東省統籌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促進地區產業與城鎮相融合,編制各地區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運輸體系。2016年繼續推進濟萊同城化發展模式,組織編制濟南萊蕪協作區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提交濟萊城際鐵路可行性報告,加強兩市之間的教育衛生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聯系,統一規劃水電網絡,將兩市經濟發展緊緊聯系起來,擴大同城區范圍。
四、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
全面落實農村地區小額金融試點工作,以改革農村地區農信社為起點,落實普惠金融,促進小額貸款、村鎮銀行等農村性金融機構的發展。2016年,山東省各地市農村地區落實金融發展任務,建設投融資信息平臺,允許民間資本與政府合作,由政府擔保牽頭,完成一些大型項目的建設。山東省金融辦積極調研,逐步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力爭出臺《山東省地方金融發展條例》,完善金融機構監督體系,努力構建健康有序發展、運行高效的山東省地方金融體系。
論文關鍵詞:上海,海洋產業,現狀分析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緣,位于我國東部海岸的中心地帶,地處長江與東海的交匯口,是長江三角洲、長江流域以及東海黃金區域的結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區位條件極為優越,是世界重要的產業集聚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臨海的特大型國際都市,上海海洋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拓展城市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同時能夠順應全球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發展浪潮的需要。對上海海洋產業的研究也是上海作為國際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轉型及產業升級內在要求。
1 上海海洋產業現狀
上海全市陸地面積為6340.5km2,其中陸地面積6218.65km2,水面面積121.85 km2,海洋面積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12.32萬人。上海東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畢業論文,南接杭州灣,西與富庶的江蘇、浙江兩省毗領,北界黃金水道長江入海口,正當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是中國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線資源、灘涂、淺海資源分布及經濟利用
海岸線是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之一。上海的海岸幾乎全部建有海堤,為人工海岸。據上海東海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線修測成果統計,上海擁有海岸線470km。所轄海域灘地共55個,總面積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圍的灘地建立了一大批農場墾區、工廠企業、市政設施和自然保護區,合理開發利用灘地對緩解上海市土地緊缺矛盾,保證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增強農業后勁、促進工業產值增長、穩定長江口河勢、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1.2港灣、港址資源及港口開發利用分析
港灣、港址資源及港口的形成與發展,為現代化港口城市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天然優勢,并成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依托和載體。上海港始建于黃浦江,發展于長江,拓展于杭州灣,騰飛于洋山港,歷經了由內河向河口、沿海、海島的開拓過程,雄居中國港口半個世紀,現已躋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站。上海港根據港口區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為洋山港區、長江口南岸港區、杭州灣北岸港區、崇明島港區、長興島南岸港區、橫沙島南港區、黃浦江港區,共8個。上海港外貿物資中99%經由上海港進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萬TEU集裝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穩居世界集裝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達2990萬TEU。交通運輸部《2009中國航運發展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76.57億噸,比上年增長9.0%。在全球貨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設水平上持續保持和發揮產業優勢。
在發揮港口產業優勢的同時上海也存在著河口島嶼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足的問題。作為我國的第三大島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崇明島面積大于香港各島,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島平均GDP為8343元/人,只相當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與長江三角洲14個地級市比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畢業論文,三島比南通還低1035元/人。同樣是島嶼的舟山市,人均GDP也達11586元/人,超出三島人均GDP3243元/人。三島一產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產占全部GDP1.8%,崇明一產占24.8%,長興、橫沙占22.3%,三島平均22.3%。從現狀經濟及產業發展狀況來看,三島不僅在上海甚至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尚屬較慢地區。
1.3岸線海洋經濟密度分析
通過分析對比海洋經濟總產值與海岸線的關系,可以獲得海洋產業發展與海洋空間的相互關系。分別計算沿海11個省市2000、2007年海洋產業總產值與大陸海岸線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區單位岸線長度的海洋產業產出貢獻,即單位岸線海洋經濟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單位岸線海洋經濟密度(億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區
2000年海洋生產總值
2007年海洋生產總值
大陸海岸線
2000年岸線海洋經濟密度
2007年岸線海洋經濟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廣東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東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遼寧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蘇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廣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國
4133.5
25073.0
20219.7
牢牢抓住一個機遇
要抓住加快發展這一重大歷史戰略機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對于寧波來說,這不僅僅是推動海洋經濟大發展的一次戰略機遇。更是全面推動“六個加快”戰略部署、爭創科學發展新優勢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如何抓住這一機遇。我看主要有三條:一是強化機遇意識。借機加快發展。在寧波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我們抓住沿海對外開放的機遇,加大港口開發和臨港工業建設力度,奠定了寧波工業基礎;抓住市場化改革的機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形成了經濟的規模優勢。在新的發展階段,寧波新的增長極在哪里?又靠什么爭創新優勢?我看最大的空間就是海洋。最大的引擎就是海洋經濟。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強化機遇意識,把實施海洋經濟示范戰略作為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重大契機,以海洋經濟的興起推動寧波新一輪大發展。二是深化機遇研究,借勢擴大影響。機遇并不一定是具體的政策,更多的體現為對要素的集聚效應、體制機制的開放創新、經濟增長的潛力預期,更多的體現為一個城市加快發展的趨勢和在域競爭中的“氣場”。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機遇在哪里,如何為我所用,善于借題發揮、借勢而為,按照實施國家戰略的要求,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大力開展招大引強工作,更深層次推進體制創新,切實把機遇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業競爭力和城市影響力。三是細化機遇運用,借力推動工作。現代海洋經濟不是封閉的。不僅僅局限于海洋,它是一個綜合經濟體系;發展海洋經濟也不能就海洋而海洋,就沿海而沿海,而是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層面來研究和部署,堅持海陸統籌,放大聯動效應。我們不僅要抓住機遇,更要用好機遇,把發展海洋經濟納入推進“六個加快”戰略部署之中,在具體實踐中善于用海洋的理念來拓展發展思路,在實施國家戰略中善于借力推動“六個加快”各項工作的落實。如加快打造國際強港,要從港口這一核心資源出發,構建“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促進世界大港向世界強港的轉變,發揮好寧波港對全市海洋經濟的帶動作用。
正確認識兩個地位
正確認識海洋經濟在寧波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縱觀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的發展,都是因海而興、因海而強、因海而昌盛。特別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人類越來越認識到海洋擁有無法估量的通道價值和戰略價值,逐鹿海洋、競爭海洋、在保護中開發利用海洋,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和世界經濟增長的主戰略。可以說,21世紀已經進入了海洋世紀。誰對發展海洋經濟的“藍色戰略”認識深、謀劃早、起點高、措施實,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未來。從我們國家來看,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都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部署。近幾年,又把實施沿海發展戰略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載體,從北到南布局了10多個沿海開發重大域。就寧波來講,當前既面臨日趨激烈的外部競爭,又面臨日益加劇的要素制約和各種“兩難”問題。開發利用海洋、發展海洋經濟,既有利于突破資源要素環境約束,拓展經濟增長的空間,又有利于提升傳統海洋漁業和臨港大工業、擴大港口物流和海洋新興產業,拓展經濟轉型的空間,是“十二五”時期我市破解發展難題、落實主題主線的戰略途徑。因此,在推進新一輪發展中,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海洋經濟發展的大勢,進一步強化海洋戰略意識,把寧波的發展放到“兩個1萬平方公里”戰略空間層面來謀劃,大力推進陸海統籌發展。創新海洋資源開發方式,提升海洋產業發展能級,向大海要土地、要資源、要能源、要空間,積極構筑新的發展平臺、新的競爭優勢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正確認識寧波在浙江海洋經濟示范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根據國家規劃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今后浙江要形成“一核兩翼三圈九多島”的海洋經濟總體發展格局,其中“一核”就是寧波一舟山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什么是核心?我認為。核心就是建設海洋經濟示范的主戰場,就是國家戰略的主要實踐者。也就是說,浙江能不能真正引領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主要看寧波和舟山。這是省委、省政府賦予寧波和舟山的共同歷史使命,也是對我們這幾年海洋經濟發展成績的充分肯定。但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能不能真正成為核心,承擔起龍頭引領作用,不是給你一個規劃定位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靠“喊”出來的,關鍵是“干”出來的,最終靠實績來證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各級干部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切實強化“兩種理念”:一是開放合作的理念,二是主動擔當的理念。一方面,要把核心建設作為是寧波、舟山兩地合作發展的大載體、大平臺。核心只能是一個,不是寧波,也不是舟山。而是一個域整體的概念。建設核心對于舟山來講等于擁有了一個廣闊的內陸腹地,對于寧波而言等于擁有了一個更為豐富的海洋開發空間。要從服務全省、全國大局出發,進一步完善兩地開放合作機制,擴大合作開發領域,構建差異發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繁榮的開放合作格局,真正把核心建設成為浙江參與域和國際競爭的戰略高地。另一方面,要發揮自身優勢,在核心建設中主動擔當重任。寧波作為沿海開放地和海洋經濟大市,在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示范中,可以說既有基礎條件,又有優勢潛力,更有重要責任。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核心示范的定位,既切合寧波實際,也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勇于擔當核心的一種體現。從國家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來看,涉及寧波的有50多項。從全省海洋經濟重大項目來看。寧波占了近1/3。從省里確定的三項核心任務來看,其中在港航物流服務體系、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方面,寧波不僅有特色和優勢,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如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我市原油、鐵礦石、塑料、液體化工等市場交易量位居全國
第一;在配套服務方面,國際航運、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展覽三大中心將集聚為國際物流業配套的生產資源;在產業集聚方面,除了杭州灣新、梅山保稅港等國家級開發外,由北而南謀劃形成了一批沿海重大產業功能塊。可以說,寧波發展海洋經濟大有可為,在浙江海洋經濟示范建設中大有作為。我們一定要深化認識、堅定信心,放寬視野開辟發展新路,放開手腳創新體制機制,放大心量深化域合作,按照“六個加快”戰略部署和我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扎扎實實推進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建設,腳踏實地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進一步鞏固放大寧波在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始終堅持三大導向
堅持港口龍頭導向。港口是連接海洋和陸地的結點,港口經濟是海洋經濟的龍頭。寧波海洋經濟要加快發展、做大做強,最重要的是要放大港口優勢,提高港口配置資源能力和港航服務能力。強化港口對海洋經濟的帶動輻射功能。目前,寧波在港口生產規模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方面取得了先發優勢。但總體上仍屬于大進大出的運輸樞紐港。下步,要圍繞“加快打造國際強港”這一目標,走“大進、細分、精出、增效”的發展路子,扎實推進“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向貿易物流港轉型。一是增強港口輻射力。加快推進重大水運工程和集疏運網絡建設,啟動開展海鐵聯運綜合發展試驗建設,積極開發省內外海鐵聯運、江海聯運市場,全面深化與滬浙蘇港口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擴大寧波一舟山港的腹地。二是拉長物流產業鏈。加快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大宗散貨儲運基地和交割倉,引進培育一批龍頭型物流集團,積極開展進口業務,大力發展流通加工、分撥配送、國際采購、轉口貿易等商貿型、增值型物流,打造具有超大規模和鮮明特色的進口市場產業群,力爭到2015年市場交易額超過4000億元,成為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三是提高口岸競爭力。要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匯報溝通,爭取把寧波一舟山港納入上海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同等享受外貿集裝箱轉運、啟運港退稅、離岸金融、保稅交割、汽車整車進口等特許政策,切實優化口岸服務,集聚更多的優質港航物流資源。
堅持轉型發展導向。建設海洋經濟示范。核心是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提升海洋產業的競爭力,促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要立足域比較優勢,強化產業轉型導向,重點發展臨港先進制造業、海洋服務業和海洋新興產業。臨港大工業要擇優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臨港大工業是寧波優勢最強、貢獻最大的產業門類,也是寧波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支撐。沒有臨港工業,生產性海洋服務業和新興海洋產業就失去了發展的依存。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看,發展臨港大工業并不必然污染環境,關鍵看怎么樣發展,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我認為,寧波的臨港大工業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集群化、循環化、高端化發展之路。“集群化”。就是要在產業集中集聚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培育一批“補鏈型”中下游臨港大工業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加快形成域特色鮮明、產業關聯度大、創新能力強的臨港產業集群。“循環化”,就是要扎實推進臨港工業園生態化改造,全面推廣循環經濟模式和清潔生產方式,切實提高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回收利用率。“高端化”,就是要用先進技術改造升級臨港大工業,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優質鋼鐵、特種船舶、數控機床、輸變電設備等高端制造業。加快推動我市臨港大工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海洋服務業要壯大規模。形成體系。海洋服務業處于海洋經濟的高端環節,與“三位一體”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密切相關,是國際強港的重要體現。要借鑒上海北外灘航運服務業集聚建設經驗,高水平建設東部新城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和國際金融服務中心,大力發展航運經紀、航運保險、金融倉儲、船舶融資等生產性海洋服務業。同時,要完善海洋旅游域布局,有序開發海濱休閑、旅游度假、海洋公園、游艇郵輪、漁業綜合體等海洋旅游產品,加快建設象山港一石浦一三門灣海洋旅游帶,力爭建成浙江規模最大、體系最全的海洋服務業集聚。海洋新興產業要完善規劃。特色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是面向未來的全新產業,是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重點領域。相比于港航物流業和臨港大工業,我市海洋新興產業是一條“短腿”,而且普遍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下步,要按照差別化競爭、特色化發展的思路。抓緊編制海洋裝備、清潔能源、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海水綜合利用及深海開發、海洋新材料等六大海洋新興產業專項發展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建成若干個產業集群基地,推動海洋新興產業上規模、上層次。
堅持創新驅動導向。現代海洋經濟是科技主導型經濟。從建設海洋經濟示范的角度來說。目前我市海洋經濟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因此,從一開始就要堅持創新驅動的導向,避免重走粗放增長的老路。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立足寧波海洋資源、海洋產業、海洋科技的特色和基礎,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創新要素集聚、海洋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構建“藍色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海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一是打造一批“藍色創新平臺”。按照“系統集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的要求,大力整合市內海洋科技資源,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優秀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加快寧波大學海洋綜合性研究院和各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縣(市)組建海洋研究所,打造海洋領域的產學研戰略聯盟。特別要加大對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有計劃地發展一批企業海洋研發中心。培育一批科技型海洋龍頭企業和中小型海洋科技企業。二是建設一批“藍色服務基地”。圍繞加快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海洋高技術產業規模化和傳統海洋產業技術升級,培育發展一批域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交易中心,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海洋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新成果轉化的服務基地,為涉海企業提供多層次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服務。三是培養引進一批“藍色創新人才”。深入實施海洋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在重點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產業應用研發、前沿技術科研、海洋基礎科研等領域打造一批領軍型人才。同時,要弘揚海洋文化,推進海洋文化與科技、經貿、產業的融合,積極申辦國際海洋博覽會,辦好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海洋論壇、開漁節等活動,不斷擴大寧波海洋文化的影響力。
著力完善四項機制
完善基礎保障機制。建設海洋經濟核心示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要著眼長遠,又要立足當前,從最基礎的事抓起做起。要堅持適度超前,統籌推進交通、電力、水
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快捷暢通的交通網絡體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設施體系、安全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和資源共享的信息網絡體系。在交通建設方面,要按照“一核兩帶十十島”的海洋經濟空間布局,加快推進港口、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建工程要抓進度、抓質量,已立項項目要抓落地、抓開工,規劃擬建的要抓論證、抓申報,加快形成連接海陸、溝通塊的快速通道。在水資源和能源建設方面,要加快跨域引供水重大工程、多水源供水系統和應急水源工程建設,規劃建設與省主干網配套的天然氣管網。大力發展風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強對沿海和海島地的水資源和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在信息設施建設方面,要大力實施“數字海洋工程”,扶持發展物聯網技術,完善海洋信息系統,健全海洋防災減災預報預警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經濟信息化水平。
完善政策扶持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財政扶持、企業為主、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發揮海洋經濟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培育、重大平臺開發、海洋科技研發、生態環境保護、海島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引導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海洋新興產業、涉海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海洋漁業。要發揮企業投資的主體作用,積極鼓勵銀行、保險和擔保機構對涉海企業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支持企業采取股權置換、發行債券和上市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并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海洋服務業、先進臨港產業和海洋科技研發的投資項目,給予稅費減免優惠。要深化水、電、土地等價格政策改革,優先安排重大涉海工程項目用地用海指標,對海島地的重點項目建設給予適當傾斜。要完善促進投資政策,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瞄準世界知名企業集團、財團和央企,引進一批海洋經濟戰略合作伙伴。
關鍵詞:港城互動;城市經濟;湛江市
2003年,湛江市政府在第八次黨代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工業立市,以港興市,城以港興,港以城活,相得益彰”的發展戰略。這一重大戰略的提出使湛江的經濟增長方式由傳統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農業主導型經濟發展道路轉向開放式港口工業主導型經濟發展道路。自新戰略確定實施后,湛江市將湛江港發展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點,加大對港口建設的投資,優化港口功能,不斷提升與港口相關產業的生產能力,以港口工業為核心帶動全市工業的發展,科學的戰略定位使湛江市社會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
一、港城互動發展理論基礎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是在各子系統間的良性互動下,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由此推理,可以把港口與城市兩個系統通過各自的耦合元素產生彼此影響的現象定義為港口與城市發展耦合。這種耦合作用使得港口與城市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研究表明,港口與港口城市從空間關系到產業結構發展存在著階段性互動特征,其演變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港城初始聯系階段、港城相互關聯階段、港城集聚擴散效應階段和城市自增長效應發展階段。
從港口本身來看,港口作為港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對城市的經濟發展起著“龍頭”作用,一方面城市作為港口設施的載體,成為港口產業發展的依托;另一方面,港口產業由于關聯度大,經濟帶動性強而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當港口產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成為城市的主要支柱產業時,城市的主要功能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如深圳、廣州、上海、青島、天津、秦皇島、大連都是因港口的突出功能,形成廣闊的經濟輻射面,從多方面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隨著港口與城市的一體化發展,港口正成為開展貿易和服務業的集聚場所,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新增長點。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湛江特的區位優勢成為了其腹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未來的湛江港將成為西南地區的第一出海口和主要大通道。湛江良好的港口和區位優勢條件,決定了湛江發展離不開港城的良性互動。根據港城關系的演變理論,結合湛江港口和城市發展實際,湛江港城互動發展正處在港城相互關聯階段,并逐步向港城集聚擴散效應階段過渡。
二、湛江港城互動發展現狀分析
(一)港口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得到迅速發展
湛江港是粵西和環北部灣地區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已建成30萬噸級原油碼頭、20萬噸鐵礦石碼頭、25萬噸級深水航道三大工程,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港口貨物吞吐量由2001年的2848萬噸增加到2006年的8173萬噸,年均增長23.5%。按湛江市“十一五”發展規劃,到2008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將超1億噸,實現億噸大港目標,確立南方大港和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地位。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將湛江港確定為中國西南沿海地區港口群的主要港口,進一步凸現了湛江港的地位和優勢。同時,湛江港的跨越式發展,促進了渝湛高速湛江段和廣湛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以及黎湛鐵路復線河唇至湛江段、洛湛鐵路、湛徐高速、疏港公路二期工程等一批港口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以市區為中心,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共同發展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基本確立粵西交通樞紐地位。
(二)港口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湛江市的經濟發展
2006年,湛江市生產總值770.18億元,增長12.9%,增速創十一年來最高,五年平均增長11%。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主導地位明顯加強。2006年工業總產值968.44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5.5%,其中以重化工業為龍頭的臨港工業實現產值814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85.6%,連續三年位居廣東省第一。三次產業的比例由2001年的27.9∶35.6∶36.5變為21.4∶46.1∶32.5,第二產業的比重提高了10.5個百分點。臨港重化工業已成為湛江工業化的領航產業,奠定了臨港工業作為牽動湛江經濟進入快車道的龍頭作用,“以港興市”成效明顯。
(三)湛江港的經濟集聚效應明顯增強
隨著港口設施的不斷完善,湛江已具備了發展石化、鋼鐵等大型重化工業基地的良好條件,一大批重大項目在大港口的吸引下紛紛落戶湛江,初步形成石油化工、油氣勘探開采、電力、造紙、農海產品加工、飼料、紡織服裝、電器機械支柱產業。進入2008年,由寶鋼集團主導的湛江東海島千萬噸級鋼鐵基地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初步審批通過。按照項目建設規劃,項目總投資為人民幣1400億元,總產能達2000萬噸,預計在2011年底建成投產,產品主要為中國目前需要大量進口的高檔鋼鐵產品。專家認為,這些支柱產業真正發揮作用后,將舞起湛江發展的龍頭,成為重要的城市經濟增長點。
三、加快湛江港城互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湛江在港城互動發展方面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國內其他重要港口城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還存在港口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臨港工業布局與結構不盡合理、港口資源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因此,必須進一步堅持和落實“工業立市,以港興市”的城市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港城互動的良性發展,充分發揮湛江港對湛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一)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港口運作效率
湛江港2008年有望實現億噸大港的目標,到2010年,貨物吞吐量將達1.3億噸,力爭達到1.5億噸,確立西南沿海和環北部灣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對于億噸大港來說,湛江市目前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湛江必須加大對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形成立體的現代化綜合運輸網絡和暢通便捷的集疏運系統,以適應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的要求。同時,必須建立高效、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通信體系,加快EDI(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和VTS(船舶交通服務)系統軟件方面的建設。大力發展集裝箱和現代物流業,建設區域性主樞紐港和物流分撥中心,加快專業深水泊位和相關陸海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促進物流和商流的融合。
(二)制定科學規劃,加快實施港區一體化進程
港興城興,成為世界上港口城市發展的硬道理。港口與城市發展具有互動、互補關系,要將港城的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考慮。港口建設和發展,規劃要先行。湛江市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依托其港口優勢,以港口經濟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那么在城市發展規劃中,湛江市要優化港口發展規劃,拓展發展空間,其中要堅持城市規劃包含港口規劃,港口建設適應城市發展,將港口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使港口規劃與城市規劃相協調,加快港區一體化發展進程。
(三)加快臨海重化工業建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湛江要依托港口、資源、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國際產業轉移、國家鋼鐵與石化等工業布局進一步向沿海集中,以及珠三角產業向東西翼轉移機遇,大力推進和吸引一批重化工重大項目落戶湛江,加快臨海重化工業基地建設,積極培育發展臨海能源、鋼鐵和化工等產業,為海陸互動、發展臨海工業提供有力支撐,促進湛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壯大。
(四)充分利用港口優勢,積極培育港口產業群
以建設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性貿易中心為目標,以口岸經濟為支撐,按照發展現代物流業的要求,努力擴大港口的輻射能力,積極調整港區布局,構建起港口多元化發展的產業體系。積極培育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信息、口岸相關服務等港口產業群。
(五)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湛江廣博的海洋空間和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良好的區位條件決定了湛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經濟的發展。湛江只有做大海洋經濟,形成海陸經濟互動協調發展的局面,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根據湛江自身特點和條件應優先發展海洋漁業、水產品精深加工業、濱海旅游和海洋生物等主導海洋產業,把湛江建成粵西海洋產業集聚區,做大海洋經濟總量。海洋環境、資源的特殊性,決定了海洋開發與利用對科技進步的高度依賴性。高科技對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必須逐步構建先進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創建海洋高科技園,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從而增加海洋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提高海洋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通過培育海洋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升級,使湛江的海洋產業向現代產業方向演進。
(六)加大城市軟硬環境的整治力度,營造對外開放良好的氛圍
在硬環境方面,重點抓好城市道路的建設改造、街景改造、綠化改造、路燈改造,大力拆除市區臨時建筑和違章建筑、建設觀海長廊、整治城區河道等,美化、綠化市容市貌,提升湛江的城市品位。在軟環境方面,湛江市政府應積極啟動行政服務中心,采取有力措施攻克軟環境的“瓶頸”制約,努力營造對外開放的良好氛圍,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文明的服務,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者到湛江投資、經商和置業。
參考文獻:
1、蘇惠.青島港口經濟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
2、羅萍.我國港口與城市互動發展的趨勢[J].綜合運輸,2006(10).
關鍵詞:藍色經濟;郵輪產業;競爭力;SWOT分析
藍色經濟,又稱海洋經濟。現代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藍色經濟范疇。隨著對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的開發,郵輪產業被慢慢提上日程,現代郵輪產業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而郵輪旅游作為郵輪產業中的一種消費新時尚,近年來正迅速增長,據CLIA(國際郵輪公司聯合會)資料顯示,自1980年以來,全世界的郵輪旅游一直以平均8.6%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國際旅游業的整體發展速度,其對經濟的強大的拉動和吸附能力已成為拉動城市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在郵輪市場轉移和人們消費觀念轉變的背景下,我國郵輪產業面臨巨大的契機和發展潛力。《2010-2011中國郵輪發展報告》中曾指出,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是中國郵輪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期。本文以青島為例,運用SWOT方法對其郵輪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既能為郵輪產業發展提供借鑒和依據,又能響應國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號召,是促進產業轉移和結構升級的有力舉措。
一、郵輪產業相關概念
郵輪也叫郵船,原指海洋上定線、定期的大型客運輪船,其客運及貨運的交通作用遠高于游覽、觀光。現代意義上的郵輪是指裝備有較為齊全的生活與娛樂設施,用于游覽的輪船(魏小安,2005),現代郵輪設施功能齊全,集星級賓館、游玩、購物、休息、健身、酒吧等設施與一體,能夠全方位的滿足各類游客的需求。
現代郵輪產業是指由運輸業、觀光與休閑業、旅游業三大產業交叉形成的一種邊緣產業,郵輪旅游占最主導地位,郵輪旅游是一種以大型豪華游船為載體,以海上巡游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動和岸上休閑旅游業為主要內容的高端旅游活動,實際上,現代意義上的郵輪產業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郵輪旅游業。而郵輪經濟是由于郵輪產業的運行與發展而推動和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多產業共同發展的經濟現象,《2008-2009中國郵輪發展報告》將郵輪經濟定義為:以海上巡游的豪華郵輪為其明顯的識別特征,依托母港與停靠港所在城市的各類資源,主要推銷豪華舒適的生活質量,以郵輪旅游產品為核心,向上下游領域延伸,構成跨區域、跨行業、多領域、多渠道的投入產出形式。
二、 郵輪產業的現狀
(一)全球郵輪業的發展
據CLIA資料顯示,自1980年以來,全球郵輪旅游一直以年均8.6%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國際旅游業的整體發展速度,《2010-2011中國郵輪發展報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通過郵輪旅游的人次為1844萬,同比增長5.4%,2011年有1920萬人次,同比增長4.1%,與此同時,郵輪動力也正在增長,2009年到2010年全球有24艘新郵輪投入市場,2011年底達到252艘,約42.9個座位,同比增長2.8%,2011年到2014年還將有20艘郵輪建設投用。這些數據表明郵輪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同時已經引起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關注。
現代郵輪產業開始于北美,主要的活動區域為加勒比海、歐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盜、歐洲地中海區域最為密集,郵輪到訪量占世界的45.1%和22.4%。但是在市場漸趨飽和的情況下,郵輪產業開始向亞太地區傾斜,近年來,亞太地區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不斷興建專業郵輪港口,而且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二)我國郵輪產業的發展
1976年伴隨著日本國際郵輪珊瑚公主號首次停靠大連港,中國的郵輪產業拉開了帷幕。按照國際郵輪經濟的發展規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至8000美元時,郵輪經濟便具備了發展條件。我國許多沿海城市早就符合了這一條件,加上國民消費觀念的改善,國際郵輪產業在我國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據CCYIA(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郵艇分會)統計,2011年中國大陸全年共接待國際郵輪262 艘次,同比增長17.5%,從我國沿海城市出發的國際郵輪142 艘次,同比增長49.5%,我國大陸出入境游客252,084 人次;訪問我國沿海城市的國際郵輪120 艘次,同比降低6.2%,接待出入境國外郵輪游客252498 人次。另外,香港地區全年共接待國際郵輪104 艘次,接待出入境郵輪游客213,981 人次。CCYIA指出郵輪產業在中國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在認識到我國發展郵輪經濟的巨大潛力的同時,必須充分了解我國的國情,目前我國郵輪經濟主要面臨國家的宏觀發展政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行業營運等方面的約束,并且郵輪產業在我國還屬于開始階段,產業鏈條并沒有很好的建立并延伸,這些問題是我國面臨的發展郵輪產業的主要瓶頸。
三、青島郵輪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分析
藍色經濟即海洋經濟,現代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互服務性活動。為順應國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號召,山東省致力于藍色經濟區建設,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郵輪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有強大的拉動和輻射作用,國內重點港口城市已經開始把郵輪產業發展提上日程。青島作為山東半島的重點港口城市,發展郵輪經濟必定會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極,下面對青島市郵輪產業發展進行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政策支持
伴隨著國務院正式批準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標志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工作進入了實施階段,青島作為經濟區內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角色和國內重要的港口城市,在發展郵輪產業方面享受國家優惠的政策支持,青島市官方對發展郵輪經濟也一直保持積極態度,出臺的《青島郵輪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對于引導本市郵輪產業發展、產業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郵輪母港的建設能以1:10的比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政府的大力規劃和引導會為青島郵輪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力量。
2.潛在的巨大的消費市場
經濟的發展帶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帶來的需求多樣性和個性化日益增強,傳統旅游方式已不能適應消費者需求,郵輪產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現代郵輪旅游以高舒適、高娛樂性、高參與性、高特殊性為特點,與現代消費者的需求相適應。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初步具有郵輪消費的需求,當人均GDP6000―8000美元時,郵輪產業會達到一個快速增長期。青島人均GDP在2008年就已達7000美元,而且每年都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早已具備了發展郵輪產業的條件,同時伴隨著青島國際地位的上升,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也構成了郵輪的主要客源。在看到巨大的潛在消費者的同時,隨著國際郵輪市場的日漸活躍以及由此帶來的規模效應使得郵輪旅游的價格不斷下降,因此郵輪市場會逐漸擴大。
3.適合港灣建設的良好區位優勢
青島位于山東半島南部,海岸線總長為862.64公里,深水海岸線長,航道條件良好;溫帶季風性氣候使得青島港口終年不淤不積,膠州一帶港闊水深,為天然優良港灣,青島的港口優勢為發展郵輪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歌詩達郵輪的到來使青島結束了單純的“經停港”時代,正式步入了母港經濟時代,郵輪母港的經濟效應是停靠港的10~14倍,當一個港口城市被定位為停靠郵輪的母港,該區域就會受到郵輪經濟的較大影響,主要受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郵輪要在港口添加補給,油料,淡水與處置廢品,要接受港口的各種服務,郵輪的維修與修理;二是國際郵輪及其乘客要在本地消費。因此,青島良好的區位優勢使得能夠發展成為郵輪母港,同時郵輪母港又會刺激本地經濟發展。
4.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青島市本身就是旅游勝地,周邊旅游景點質優量多,2007年世界最美海港組織第四次全體大會認定青島為世界“最美海港”,郵輪產業要帶動周邊城市經濟發展需要停靠港有便利的交通,青島市有方便快捷的市內交通、腹地交通和國內外空中和海上交通條件,包括市內便捷的出租車、已投入建設的地鐵、高度發達的高速和鐵路系統以及華東第二大空港-流亭國際機場等為郵輪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條件。
(二)劣勢分析
1.基礎設施不完善
從青島郵輪經濟的現狀來看,還是以接待國際遠洋郵輪為主要任務,故只能稱作是一種郵輪現象,離真正意義上的郵輪經濟相距甚遠,國際郵輪經濟發達的港口城市如邁阿密、新加坡、香港、巴塞羅那等都有著現代化的碼頭,但這只是發展郵輪經濟的開始,并不能滿足豪華郵輪停靠的條件,另外青島港口沒有配套的餐飲、商店、休閑娛樂等服務設施,不能滿足郵客的多樣化需求,青島港口缺乏便捷的交通設施,游客出行很不方便,為接待國際郵輪提供的郵輪的補給、補充、廢料的處理修理等都不完善,因此,青島的郵輪經濟還有一段很艱辛的路要走。
2.沒有符合國際慣例的出入關程序和口岸管理條例
郵輪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國家對郵輪的出入關管理和口岸管理還是采用一般的出入關程序和口岸管理條例,根據我國的口岸管理條例,我國公民乘郵輪在國內港口中途下船游覽即視為入境,再回郵輪就是再出境,必須重辦出境手續,另外通關效率低,聯檢協調程度大,造成客人不便,同時也意味著乘客在岸上花費少,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這直接阻礙了青島郵輪經濟的發展。這一制約因素不僅是青島港口面臨的困境,也是全國港口城市想要發展郵輪經濟亟待解決的問題。
3.郵輪經濟缺乏“總規劃”
郵輪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在我國沒有管理條例也沒有立法,國際郵輪駛入后參照的是國內沿海運輸權的相關法律,但現行的法規并不能包括郵輪經濟的方方面面,雖說國家近年來召開了多次郵輪產業發展大會,對我國郵輪經濟的發展有了大概的規劃,但是具體措施實施起來力度不大,涉及的多是產業的合理布局,由此可見我國郵輪經濟發展很不完善,郵輪產業是一種投資巨大、成本回收期長的產業,次產業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行政法規來引導產業的合理有序健康發展
4.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
郵輪經濟是一個涵蓋了航海、餐飲、娛樂、海關、通訊、醫療、旅游、法律等眾多部門的綜合性較強的產業,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組織管理和運作,同時郵輪經濟也是一種國際性的高端產業,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務,必然要求高素質的從業人員,相關從業人員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和旅游、航運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知識,郵輪旅游在我國剛剛起步,對郵輪專業人才的需求強烈,對人才的需求問題的解決途徑只要有兩個:一是自己培養;二是引進,青島發展郵輪產業在這兩方面都存在不足。
5.高消費制約
青島郵輪產業剛剛起步,且郵輪母港剛投入建設,較長的成本回收期必然導致較高的郵輪旅游價格,同時,青島的高消費水平使得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較高,居民旅游動機不大,郵輪市場不活躍。另外青島的知名度多集中在海爾、海信等知名企業,相應的旅游企業品牌明顯不足,因此對國際郵客的吸引力不足。
(三)機遇
1.國際郵輪市場的方向轉移
全球郵輪產業絕對優勢的北美市場出現飽和,而作為新生的東亞市場憑借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不斷興建的郵輪專業港口,逐漸成為全球主要的郵輪旅游目的地之一,尤其是香港港、新加坡港、馬來西亞港等國際郵輪專用港口的帶動,東亞郵輪起步晚,但近年來勢頭良好,1975年伴隨著世界上最豪華的郵輪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號抵港,青島開了郵輪的先河,2001年到2003年成為青島進出郵輪最多的時機,2009年至今,全球最豪華郵輪鉆石公主號來青島已有5次,2009年,世界上最大的郵輪集團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歌詩達郵輪公司在青島設辦事處,2011年6月16日,歌詩達郵輪經典號青島首航,運營從青島出發的13個韓次的韓國郵航線,這標志著青島成為繼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國內地的第三個國際郵輪母港,在青島發展郵輪經濟一方面填補了中國郵輪市場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推動了世界郵輪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對中國和國際郵輪公司雙贏的選擇,同時,2008年奧帆會的成功舉辦和2014年世園會都大大提升了青島的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
2.青島自身的港口建設
2008年奧運帆船賽為青島發展郵輪旅郵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青島市郵輪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中指出青島奧帆中心將建成我市首個國際郵輪停靠碼頭,碼頭長300米,寬50米,將建設底層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候船大廳,可同時停泊2艘到3艘豪華郵輪。規劃中還提到,在四方歡樂濱海城建設國際郵輪停靠碼頭,在小港灣改造的項目中,也有打造郵輪停靠碼頭的內容。另外,青島將投資10億元人民幣在大港建設北方最大的國際郵輪碼頭,進而發展成郵輪母港,目前大港郵輪母港建設已啟動,并開設了發往韓國和日本隊郵輪班線,碼頭建設和相關的配套建設,“一關兩檢”以及海事港行所需配備的碼頭和辦公地點建設正在進行中。這意味著未來青島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母港區、兩三個停靠碼頭的相互補充、錯位發展的郵輪港口大格局。郵輪母港和郵輪碼頭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青島的國際地位,使青島乃至整個山東半島躋身于國際豪華旅游鏈,為青島郵輪經濟注入新生力量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四)威脅
青島郵輪經濟近幾年發展較為迅速,但同時也面臨著國內外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深圳等的威脅。上海把郵輪經濟作為一個新的制高點,《2010-2011中國郵輪發展報告》中指出,上海將加快建設上海國際客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到“十二五”末郵輪業成為支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重要力量。青島跟上海距離400多公里,上海郵輪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擠占青島的一部分發展空間。另外,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已投入使用,憑借中國北方第一個建成郵輪母港的城市,天津郵輪產業的發展也會成為青島的最大競爭對手。
除了國內港口城市的激烈競爭外,還有來自國外港口的競爭壓力,如日本的東京、橫濱、大阪、神戶,韓國的仁川、釜山,美洲的邁阿密,歐洲的巴塞羅那等。這些地區不僅具有發展郵輪經濟的良好硬件條件,也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員、和超前的居民消費觀念,這些都是青島發展郵輪經濟面臨的壓力和威脅。
四、郵輪產業發展的政策分析
(一)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
郵輪母港建設中要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充分利用現有碼頭的相關設施;同時要加強碼頭交通設施見識;要有完備的物資供應和維修設備以方便郵輪的補給、補充、廢料處理、修理等。在建設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二)制定和完善郵輪發展規劃。
對郵輪產業的發展規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郵輪碼頭建設規劃,在規劃中要協調好各部門的職責,避免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同時也要通過產學研相結合,使規劃建設更具科學、合理性;二,郵輪航線規劃,郵輪旅游的昂貴價格成為制約市場擴張的關鍵因素,青島在發展國際航線的同時要注重國內航線、省內藍色經濟區航線、日韓航線的規劃;三,加強郵輪法律法規建設,青島政府應呼吁并推動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出臺郵輪產業的管理條例。
(三)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人才短缺是制約郵輪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決途徑主要有兩方面:一、引進。青島市可以制定優惠政策包括:工資、福利、工作環境等來吸引國內外專業人員;二、培養。通過對本地人員的培養使之達到國際郵輪專業人員的要求,主要包括在相關院校開設相關專業或對現有的郵輪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等。
此外,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完善港口收費標準,優化邊檢通關手續從而提高通關效率,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涉及船舶購置及租賃,船舶檢驗和咨詢,航運物流金融服務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營造有利于港行發展的制度環境等。
參考文獻:
[1]wild p.,Dearing j.,Development of and prospects for cruising in Europe[J].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0,27(4):315-337
[2]Papatheodorou P., The Cruise Industry: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C], in Cruise Ship Tourism, by Ross K.Dowling,CAB International 2006,pp31-40
[3]Gibson,P.,Cruise Operations Management.Burlington[M ],MA:Butterworth-Heinemamn,2006
[4]董觀志.中國郵輪經濟發展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5(8):8-9
[5]孫光圻.淺談郵輪經濟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中國港口,2005(1):35-37
[6]馬克.曼西尼著.高玲譯.乘船航游與郵輪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