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現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行為金融學相對于標準的金融理論來說,更加符合市場運作的現實情況,而不是只憑借理性假設進行推理,基于這一個特點,行為金融學能夠解釋很多標準金融學所不能解釋的金融學現象和問題,包括金融市場異常的現象。現階段很多金融學研究專家已經開始了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為有效的投資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
1、行為金融學的概念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中一項處于邊緣的熱門學科,對于傳統的金融學發展起到了創新作用,行為金融學將行為研究與心理研究結合為一體,是一門新興的金融學研究學科。行為金融學主要研究個人的金融學行為,從個人的行為上分析金融市場的走勢與發展方向,這一研究方向從金融學市場的反常行為來分析金融學市場的問題,分析不同的市場運作主體帶給市場的影響,希望建立市場行為與市場運作發展的研究體系。
2、行為金融學對經濟現象的分析
2.1對股價波動現象的分析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股價時由于借助的信息不完全對等,導致在解釋股價波動時具有較大的分歧,但是在市場交易中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較弱,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交流程度不同,也不能很好的解釋眾多股價的波動性。行為金融學對于股價的波動現象有著獨特的見解,認為股價波動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資者處理信息和做出決策所應用的程序,佩恩認為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所面臨的問題和問題產生的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導致了投資者面臨的市場信息有很多都是相同的,但是投資者處理這些信息的方式確是不同的。
此外在證券市場上還存在著過度反應的現象,這種現象也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來解釋,過度反應是當某一個重大事件發生之后,引起的股價波動超過了預期的水平,然后又以反向修正的方式回歸到了原有的價位上。行為金融學認為這一現象是市場投資者對事件的影響不能準確分析造成的,證券市場的發展情況與投資者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投資者在采取決策行為時容易受到主觀情緒的影響,在出現問題時對股價的走向預測過于悲觀,導致股價理論水平下降,而過一段時間投資者的情緒穩定后,就能正確的看待事件的影響,股價就會出現修正的現象。
2.2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分析
資產組合理論認為要通過分散投資的形式來規避投資的風險,國外資產與本國資產的聯系較少,能夠實現分散投資,因此投資價值較高。在現實的投資市場中,投資者更愿意選擇國內股票和國外股票相結合的投資方式,且購買國外股票的數量低于資產組合投資理論的合格水平。按照資產組合理論的觀點來解釋行這一現象的話很容易,就是國外的股票不確定因素較多,因此投資者將國外股票放在投資金字塔的最頂端。
按照行為金融學的觀點來解釋這一現象,則是投資金字塔的組成是由投資者的投資目的決定的,當投資者的投資要求發生變化時,相對應的金字塔層數的投資比例也會增加或者是減少。在國際金融市場發生波動時,投資者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投資資產的安全,這時候位于投資金字塔頂端的國外股票將會出現被大幅度削減的現象。
2.3對我國國債市場圈錢現象的分析
關鍵詞:跟痛癥 絕經后婦女 危險因素 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14-02
跟痛癥(Painful heel syndrome,PHS)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結節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癥。跟痛癥大多一側發病,也有兩側同時發病者。癥狀以清晨下床時疼痛最為明顯,稱為“始動痛”,是跟痛癥的特征性癥狀。活動一段時間后疼痛可有一定程度緩解。跟痛癥患者行走困難,嚴重患者行走需借助拐杖,很多患者病史較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特別是對老年人影響更大,部分患者疼痛可遷延、漫長。本文對我院375例門診確診跟痛癥絕經后婦女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0-2011年間門診確診跟痛癥絕經后女性患者共336例,年齡40-85歲 平均62歲。平均絕經年齡49.30歲。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①一般項目:除姓名、性別、年齡外,還包括家庭住址、聯系電話,以便聯系、隨訪、幫助判斷及核對其他調查指標。②患者體重及運動習慣:每天堅持運動 偶爾運動,從不運動。體重偏重,體型瘦小。③患者飲食習慣:常喝牛奶患者,偶爾喝牛奶,不喝牛奶。素食者,非素食者。④ 病史:內分泌疾病史,胃腸切除史,子宮卵巢切除史,嚴重慢性疾病史,罹患腫瘤史。⑤跟骨骨密度T值:由跟骨骨密度測量儀測定取得。
1.2.2 調查表設計。
采用問卷調查,由患者自己在表格上回答。為保證回答準確、真實,首先在卷首寫明答題要求及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調查目的及準確、如實回答的必要性,并保證為其保密。具體調查內容的設計遵循兩項原則:①將前述調查內容盡量用簡明、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避免專業術語。②回答方便,讓患者只在表格的“是”或“否”上打“鉤”或者畫“圈”即可。
1.2.3 調查方法。
調查員由我院醫師和護士擔任。實地調查前先統一對調查員進行嚴格培訓,認真核對每一項調查指標。調查時,由調查員向患者講明注意事項,然后發給每人一份調查表,答卷過程中,調查員在場釋疑,答完后統一收回封存,由調查員送回課題組。共收回問卷415份,其中有效的調查表336份,有效率(81%)。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對全部調查者的27個項目先進行單因素相關分析,選擇其中有意義的因素,在運用強迫引入法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單因素相關分析結果。對所有調查指標進行數量化。定量指標用原始值,即實際值,對定性指標則進行數量化分級。對17項指標逐一進行相關分析,發現7項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將表1中的相關因素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得出55個因素與跟痛癥有顯著性意義,按OR值大小依次為:體重偏重、跟骨骨密度T≤-2.5、過量運動、子宮卵巢切除史、從不喝牛奶(表2)
3 討論
跟痛癥具有多個有爭議的病因,目前認為有足跟脂肪纖維墊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高壓癥、跟骨骨刺等[1]。足跟部疼痛往往與一些疾病密切相關,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Reiterp綜合癥、骨關節炎等,并作為上述疾病的一個癥狀出現[2],跟痛癥患者是由多種危險因素相互影響疊加所致,對個體跟痛癥患者的發病機制尚難確定。本研究通過對確診跟痛癥的絕經后婦女的多因素進行定量分析,有效控制了混雜因素的干擾,進而對跟痛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客觀評價。
吳立軍等人有限元模型的試驗發現足底腱膜后部承擔著最大牽拉應力,其次為足底長韌帶。這種高張力刺激機制是誘發足底腱膜炎與跟骨骨刺的力學因素[3]。絕經后肥胖婦女長時間站立時足底壓力發生高負載,通過生物力學參數的測定,絕經后的肥胖婦女站立時足底壓力峰值較非肥胖婦女大,在肥胖婦女中,足底不同部位壓力的增加引起不舒適及疼痛感[4]。本研究顯示,體重偏重為跟痛癥的首位危險因素,體重偏重患者可通過MRI檢測是否存在腱膜增厚并伴信號改變等足底腱膜炎的影像學改變,而且MRI還可以發現骨刺對小神經的卡壓,有助于制定完善針對性的診療計劃[5]。
2011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診療指南中明確指出: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之間為骨量低下(骨量減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現在也通常用T-Score表示,即T值≥-1.0為正常,-2.5<T值<-1.0為骨量減少,T值≤-2.5為骨質疏松。本次研究的危險因素中,跟骨骨密度T值、低鈣飲食及子宮卵巢切除史都與骨質疏松癥(OP)有密切聯系。雌激素可抑制破骨細胞對骨質的吸收,減少骨量丟失,子宮卵巢切除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導致骨保護減弱,引起骨質疏松的發生[6],低鈣飲食可引起血鈣從而刺激甲狀旁腺素的過度分泌,造成骨骼分解和骨吸收過程的加快。防治骨質疏松的原則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質和骨礦物質的含量,防止骨質的分解,促進其合成,緩解或減輕因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適感。[7]劉康妍等人對跟痛癥及骨質疏松的相關性分析指出,通過抗骨質疏松治療,抑制破骨細胞及促進骨吸收與骨形成之間的平衡,達到改善骨結構,提高了跟骨彈性,增強其負載能力[2],與結論相符。
穿硬跟、硬幫鞋,長期壓迫摩擦形成可引起跟腱周圍疼痛,外傷或反復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前滑囊發生炎癥。跟腱附著部位周圍組織也可因長期運動及勞損發生炎癥引起跟腱部腫脹、疼痛。跟腱變粗大,踝關節背伸、跖屈均可加重疼痛。常可見于運動員群體,過量運動為本研究其中危險因素,與結論一致。
跟痛癥病因機制復雜,并非單一因素而為綜合性因素所致的癥候群,體重偏重,過量運動,跟骨骨密度T值,子宮卵巢切除史,從不喝牛奶。對有以上因素存在的絕經后婦女,應采取預防措施,防患跟痛癥的發生。參考文獻
[1] 馮成安.跟痛癥的病因及相關應用解剖研究進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9,4
[2] 劉康妍.跟痛癥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臨床與影像學研究[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2,8
[3] 吳立軍.足弓第2與第5跖列的肌骨系統有限元模型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6,24(6):691-694
[4] Monteiro M.Influence of obesity and sarcopenic obesity on plantar pressure of postmenopausal women[J].Clin Biomech (Bristol,Avon).2010 Jun;25(5):461-7
[5] 毛賓堯.跟痛癥[J].中國醫刊,2005,40(11):7-9
[6] 邢淑敏.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3):132-134
[關鍵詞]事業單位 財務管理 形勢 問題 對策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事業單位舊有的管理模式逐漸暴露出本質上的缺點。完善內部成本管理體系,適應新的經濟體制背景的要求,是機構改革的必經之路。隨著我國對統一財政制度建立的推動,事業單位應當相應地扭轉內部管理觀念,完善制定集約型的成本管理體系,吸收采納先進管理手段,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形勢的現代化財務管理系統。
一、財務管理在事業單位的作用
事業單位作為政府為公民提供公共產品、履行社會服務的機構,承載了國家和政府投資建設任務,肩負著推動社會和諧持續發展的重要責任。與企業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不同,事業單位的經費資金大部分來源國家和地方政府撥款,小部分自籌經費。因此,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主要作用是通過管理與監控手段,提高資產投入回報比例,獲得最優化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現代化事業單位成本管理體系,不僅是為了提高政府資金投資比例,對國家財政支出去向負責,更是對黨和政府大力提倡的科學發展觀進行貫徹落實,對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事業做出貢獻的長久之計。
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 觀念落后,意識淡薄
1. 風險意識淡薄,資金運作不當
新形勢的經濟背景下,很多事業單位尚未從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妥善轉型,對單位非盈利的業務活動處理不當,導致財務壓力過大、流動資金短缺、日常開支無法順利進行,無法處理好單位運營和社會服務的平衡關系。
2. 資產管理脫節,導致資產流失
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對在存國有資產的管理意識淡薄,只注重經手收支,忽視固定資產、流動資產以及無形資產的使用情況,導致資產責任模糊,數量不明確,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對資產處置缺乏規范有效的監督手段,造成賬目漏洞。
(二) 體制缺陷,執行不嚴
事業單位內部會計和財務的體制不健全,監管執行力度軟弱,導致內部管控體制不能形成有效震懾。國有單位依仗舊體制中得天獨厚的經濟地位,以一貫自由散漫的管理概念對待資金和資產的執行程序,導致財務審計工作受到損害,國有資產浪費流失。
(三) 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成本管理手段落后,停留在重結算輕預算,重收入輕成本的落后體制中,對預算編制和分析不足,導致項目資金去向不清,貪污挪用等非法占用行為層出不窮而得不到依法制裁,對跟蹤審查、監督考核等細節執行不力,對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對現代化管理系統應用不足,死抓落后的人工模式,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失誤率居高不下。
(四) 隊伍薄弱,消極保守
國有事業單位中,上下階層對財務管理的觀念趨于淡薄,嚴重缺乏法律與風險意識,業務能力不高,忽視主動學習,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流于表面,落后于時代進步速度,對財務工作消極對待,封閉保守,無法承擔建立現代化高素質事業單位財會隊伍的責任。
三、事業單位加強財務管理的策略
(一) 推進機制改革,完善財務正規體系
事業單位的財務機制應當審時度勢,摒棄落后制度,開創嶄新局面。一方面要從單位部門架構、財務制度上積極整改,結合事業單位的特殊本質,建立針對性的管控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制度推進的力度,堅決對非正規、不合理、舊模式的行為準則進行顛覆性的重建,嚴格要求新制度的貫徹實施。
(二)采用現代手段,引入先進管理系統
1. 重視對預算編制和分析加強控制力度,推進財政管理的科學程序化進程,細化成本目標和實現渠道,建立完善的支出責任制度,通過績效考核等有效途徑合理引導資金流動,防范運營風險,減少資產浪費或流失的隱患。
2. 引入先進的技術,對傳統財會統算體系進行更新。如采用電算化系統改變手工整理賬目數據、核算支出的低效率辦法,利用管理軟件等高科技手段提高財務工作效率,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化財務管理模式。
(三)加大監督力度,建立內部檢查機制
1. 國家和政府有效監督投入資金和所屬資產,改變對事業單位放任自流不管不問的被動管理辦法,把握資金流動走向,定期跟蹤和抽檢,防止資金挪用、監守自盜等違法行為,督促事業單位對資金的細致管理。
2. 建立單位內部的自我監督機制,改善內部環境,調整財務不透明的混亂局面,形成內部約束的良好循環,發揮群眾監管作用,發放知情管理權力。對合理建議提出嘉獎,對違紀行為進行嚴厲處罰,鼓勵職工對單位財務給予合理關注。
(四)注重隊伍建設,提高人力資源質量
1. 建立高素質的專業化財務管理人員隊伍,對上崗人員要分別進行財務本職業務和現代管理辦法培訓,以及國家頒布的事業單位財務工作準則、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的學習,確保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法制意識和思想道德水平。
2. 強化員工的服務意識,鼓勵主動進步,對體制優化提出建議,樹立市場和理財觀念,將風險意識靈活應用到工作中,準確把握事業單位特殊性與財務工作重要性的內在平衡,成為國有資產的積極保護力量,履行國家和人民賦予的職責。
參考文獻:
[1]李朝棟.財務報告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的作用[J].河北水利,2007(6)
[2]劉開江,盧彥.適應財政改革要求強化預算及財務處理[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4)
【關鍵詞】中學生;顯微鏡;操作技術;水平;探究
作者采取整群抽樣的調查方法,對2011年秋季入學的新生20個班1150人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原初、高中期間學習生物學實驗課掌握顯微鏡操作技術水平,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確保教學質量。調查實際統計941人(填寫不詳不列入統計分析),調查統計率為83.64%,符合抽樣調查的要求。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調查方法
1.1 制訂問卷調查表
設計新生入學前生物實驗課顯微鏡操作技術水平調查表,由班學委組織進行問卷調查,填好后交顯微鏡實驗室老師統計分析。
1.2 上課方式
分老師現場示教、錄像示教和學生課堂操作三種方式。
1.3 顯微鏡操作技術水平
分為:不會操作和四會(會正確搬運顯微鏡,會正確對光,會調節粗細螺旋,會看片),三會(缺一會),二會(缺二會),一會(只會正確搬運顯微鏡)共五級。
1.4 統計方法
上課方式及顯微鏡操作技術水平比較均行U檢驗[10]。
2.調查結果
2.1 學生來源
抽樣調查2011年秋季招收新生941人,其中本省學生887人(94.26%),分布在全省14個地州市。外省學生54人(5.74%),分布在全國15個省市,以廣東(18人),內蒙(7人),湖北、重慶(各5人),海南(4人)居多。
2.2 地區分布
本省學生分布既高度分散,又相對集中。城鎮學生少(141人,15.81%),農村學生多(746人,84.10%)分散在全省84個縣市的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新生又相對集中在13個縣市(有374人,42.16%)。本市招收新生223人,只占全省的23.09%。
2.3 上課方式
全省各級中學對初、高中班級學生均開設了生物學課程,顯微鏡實驗課學生課堂操作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有73.51%(652/887)的學生既接受了老師示教、課堂操作或看錄像等多種教學方式上課。省內重點中學實驗課學生課堂操作率(331/419=78.99%)明顯高于一般中學(321/468=68.59%)《U=7.62,u>0.01=2.58,P
2.4 入校前顯微鏡操作技能水平統計
887人中掌握四會的155人(17.47%)、
三會的86人(9.69%)、二會的104人(11.72%)、一會的185人(20.86%),還有387人(43.63%)根本不會操作顯微鏡。省內重點中學學生顯微鏡不會操作率(122/419=29.12%)明顯低于一般中學學生(265/468=56.63%)《U=4.55,u>0.01=2.58,P<0.01》,省內與省外中學生顯微鏡不會操作率比較(18/54=33.33%)差異無顯著性(U=1.56,u<0.05=1.96,P>0.05)。四會率低、不會操作率高,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和關注。
3.有關問題探究
顯微鏡實驗教學是目前大學、職院、中專及中學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之一,是醫衛類專業形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聯系實際的手段。抽樣調查發現:2011年秋季入學的新生在原就讀初、高中學習期間上生物學實驗教學課時,很多學生沒有使用過顯微鏡,不會操作,或操作不熟練,甚至連老師現場示教、錄像示教也沒看過,顯微鏡知識非常貧乏,顯微鏡操作技術水平低,嚴重影響顯微鏡實驗課的質量和教學進度。上游教育部門暴露出初、高中學校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的不足,給下游學校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3.1 提高認識,放眼未來
顯微鏡可以說是生物學研究和教學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在生物學的發展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沒有顯微鏡人類就不可能發現細胞,也不可能創立細胞學說。它突破了人類生理的限制,將視覺延伸到了肉眼無法看清的細微結構中去。因此,顯微鏡才日益成為在生物、醫學、農林、環境和材料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2l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我國已將其列為了各項重點研究與發展領域之首,國家將生物學列為中學生必修科,就是為了適應這一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現在的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時代要求他們必須普遍具有較高的生物科學素養,他們中更有將來站在生物科學前沿的創造型人才,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生物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高瞻遠矚,堅定信心,擔負起生物學教育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心血管危險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彌漫性的病理狀態,可同時涉及頸動脈、冠狀動脈甚至其它動脈,是腦卒中、冠心病以及其它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1]。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在第一次出現臨床病癥前就已有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血管在較長的亞臨床期內僅表現為內皮的功能障礙和內膜中層的逐漸增厚。頸動脈作為心腦兩個重要器官的連接通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易發部位,其病變的出現與主動脈粥樣硬化大約同時進行,而往往比冠狀動脈早。
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事件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并可作為預測冠心病的獨立因素。頸動脈超聲檢查是一種有效、無創的手段,通過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可以明確臨床心血管相關疾病患者是否同時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2]。本研究旨在觀察超聲診斷技術在檢測心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重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共51例作為觀察組,選擇同期非心血管病患者45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為(70.8±6.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為(71.1±5.9)歲。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的診斷,對照組患者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代謝性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受檢者取平臥位,頭偏向檢查對側約45°,自頸總動脈近心端開始采取先右后左的檢查順序,分別取其橫切面和長軸切面,由近及遠,逐漸向遠心端掃查。觀察左右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和椎動脈的管壁厚度-斑塊及血流情況。每一指標測量2個心動周期之后取平均值。二維超聲分別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并應用超聲儀器軟件計算出狹窄程度。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斑塊總積分以及斑塊總面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的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分別為(0.94±0.13)mm、(5.72±3.89)mm及(1.82±0.18)mm2,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0.79±0.11)mm、(1.66±2.31)mm及(0.32±0.12)mm2,勺榧洳鉅煊型臣蒲б庖澹P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反映了全身主要血管區域的總發展趨勢,可通過超聲無創地評估頸動脈壁的病變,所以認識頸動脈僵硬度、IMT和早期斑塊的形成對于亞臨床人群及高危人群以后發生冠脈事件的預測具有重要意義。頸動脈超聲檢查既可用于對新發現的或已確定的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評價,也可用于通過臨床對高危因素干預后,動態觀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及消退,還適合于無癥狀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3]。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事件具有眾多的相似危險因素,例如:①年齡:年齡是任何動脈粥樣硬化重要的危險因素,隨年齡增長而增加;②高脂血癥:高脂血癥已被公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與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載脂蛋白S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載脂蛋白A-I降低有關;③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與冠心病和頸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頸動脈疾病和收縮壓、脈壓呈正相關,目前一致認為控制升高的收縮壓,能減緩頸動脈狹窄,這一點已得到證實[4];④糖尿病:糖尿病、高血糖、高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抵抗都可以使頸動脈壁增厚,很多研究表明,糖代謝異常與動脈IMT,呈正相關,并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產生影響;⑤性別差異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65歲以前的發生率女性明顯低于男性。性別差異可能由于絕經前雌激素水平對早期冠心病的發生是很強的保護因素,絕經后激素改變增加了對粥樣硬化病變的敏感性[5];⑥目前研究認為吸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的危險因素,其潛在機制包括尼古丁對神經系統的刺激,一氧化碳替代氧分子,誘發血管壁的損傷,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度和血栓形成[6]。
觀察組患者的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分別為(0.94±0.13)mm、(5.72±3.89)mm及(1.82±0.18)mm2,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0.79±0.11)mm、(1.66±2.31)mm及(0.32±0.12)mm2,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超聲診斷技術在檢測心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方面有著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便于更加準確的了解病程及預后,能夠更好的指導臨床工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邸海燕,劉巍,胡文宇.超聲評價老年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關系[J].中國衛生產業,2012,( 4):115.
[2]楊雪華.超聲評價老年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關系[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5(2):19-20.
[3]劉蘭,黃嵐.心血管危險因素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及超聲評價的意義[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5,28(1):139-142.
[4]劉芳,歐陽福珍,趙瑋,等.超聲技術評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意義[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4,20(11):831-834.
[關鍵詞]面部;凹陷性瘢痕;微晶磨削;像素激光
[中圖分類號]R6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4-0617-03
Th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uniting Microdermabrasion and Pixel laser to cure facial depression scar
ZHANG Jie, ZHANG Hui,WU Yi-ping,ZENG Ho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3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Microdermabrasion and Pixel laser to treat facial depression scar. Methods From Jan. 2010 to Sep.2011,86 patients Used Microdermabrasion firstly,and then used 2 940mm Pixel laser to evaluat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After 3~6 sessions, 9 patients healed completely,30 patients improved;42 patients were effective.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appeared. Conclusion Using Microdermabrasion and Pixel laser to treat facial depression scar is effective treatment.
Key words:face;depression scar;microdermabrasion;pixel laser
2010年1月~2011年9月,筆者科室應用微晶磨削聯合像素激光治療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8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86例,其中男20例,女66例,年齡7~33歲,平均19歲;病程:0.6~12年,平均5.7年。其中痤瘡后瘢痕30例,外傷后瘢痕34例,手術后瘢痕22例。
1.2 方法
1.2.1 治療程序:采用愛芙牌微晶磨面機和以色列Alma飛頓ER2940nm激光治療。根據瘢痕凹陷程度選擇激光能量大小,凹陷越不平能量越大。微晶磨削和像素激光交替進行,如第1個月使用微晶磨削,則下1個月使用像素激光,如此反復交替治療,連續6個月為1個療程。根據具體治療情況,可適當增加治療次數。
1.2.2 治療方法:女性患者需避開月經期。治療前告知患者治療相關事宜,簽署治療同意書,常規清潔皮膚并照相存檔。在瘢痕處涂抹復方利多卡因乳膏進行表面麻醉,30min后開始治療。①微晶磨削:根據瘢痕大小與類型調節功率、真空度,并選擇相適應的無菌磨削頭。左手緊繃瘢痕周圍皮膚,右手持手柄將磨頭垂直放于瘢痕表面,先將瘢痕周圍組織輕磨成平緩的斜面,眼口周圍使用較小能量,用紗布輕輕抹去散落的微晶和皮屑,磨削2~3次,見創面呈粉紅色、較前平整,或見真皮層少許出血點即可;②像素激光:采用7mm×7mm光斑,選擇合適的能量和脈寬,治療區域定點照射4~6個脈沖,不超過8個。以輕度灼燒感、皮膚輕度發紅、疼痛可忍受為宜。膚色深者適當延長脈寬、降低能量密度,避免水皰形成,治療后用冰袋冷敷治療區5~10min,創面外噴金因肽后涂抹0.5%金霉素眼膏。保持創面干燥,囑患者24h內不用刺激性化妝品,24~48h內創面嚴格禁水,7天左右結痂自然脫落,治療期間避免日曬,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1.2.3 療效判定標準:通過對比術前、術后治療效果及患者自我評定進行綜合療效評判。痊愈:皮損修復>80%,視覺上無凹凸不平感,膚色正常,患者非常滿意;顯效:皮損修復60%~80%,新生皮膚平坦,瘢痕凹陷、色澤不均明顯改善,膚色正常,患者滿意;有效:皮損修復40%~60%,瘢痕凹陷、色澤不均明顯減輕,膚色基本正常,患者較滿意;無效:皮損修復<40%,瘢痕凹陷、色澤不均無明顯改善,患者不滿意。
1.2.4 患者心理狀態評估:患者常因各種面部皮膚損害而感到苦惱、自卑、精神壓抑等,故有強烈的治療意愿。術前一定要做好溝通工作、評估患者心理狀態。
2 結果
2.1 療效: 所有患者隨訪3~6個月,其中痊愈9例,顯效30例,有效4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4.19%。5例無效患者主要為治療前后面部瘢痕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典型病例治療前后照片見圖1~3。
2.2 不良反應: 治療區術后1~2天有輕微疼痛,但均可忍受。創面約10天結痂、痂皮脫落,脫落后出現紅斑,持續1~2個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皮膚感染或一過性色素沉著。
3 討論
面部凹陷性瘢痕在臨床常見,是磨削治療的首選適應證。微晶磨削利用真空粒子加速,由特制的真空密閉系統導引,使螺旋加速的微晶體高速撞擊瘢痕表面,瞬間形成數萬個顯微擦傷,使治療區形成新的創面,利用表皮再生覆蓋創面,使創面愈合、改善瘢痕形態,從而達到去除表皮色素的目的[1-2]。微晶顆粒細小、作用均勻,與瘢痕組織磨擦時,其表面與磨掉的組織碎屑及滲出液粘合,使晶體棱角變鈍,因而打磨不會太深,控制新的瘢痕產生。根據瘢痕面積選擇圖形大小及密度,面積越大,則圖形越大、密度越高。對于大面積凹凸不平、色澤不均的瘢痕,可先以大圖形、高密度、低能量模式進行整體磨削,然后以點狀光斑對凹陷區周緣進行重點精細磨削,使凹陷區平滑過度。亦可先進行點狀重點精細磨削,然后進行大圖形整體磨削。凹陷性瘢痕主要是真皮層的塌陷或組織缺損而造成皮膚外觀的缺陷,磨削時所產生的壓力可刺激皮層細胞的再生及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的增生,從而使真皮層的厚度增加。操作時產生的負壓氣流會同時按摩皮膚組織、加速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使局部皮膚組織含氧量增加、改善微循環,有效提高了皮膚組織再生與色素細胞的代謝[3]。治療時應時刻注意磨削深度,見到創面有密集出血點或基底呈網狀、波浪狀即已到真皮深層,應停止磨削,避免新的瘢痕產生。
雖然單一使用微晶磨削已成為凹陷性瘢痕的首選治療,但從長期隨訪看來,效果不是很完美,色素沉著為以往治療中常見并發癥。而像素激光可以有效解決色素沉著問題,并能刺激膠原蛋白再生,故兩者聯合使用,在臨床治療效果中較好。像素激光是一種新型激光,基于選擇性光熱作用的理論,創建可控的寬度、深度和密度[4]。這些受控組織的損傷區與周圍正常皮膚組織間形成微型網狀結構,使表皮和真皮具有活力,加快治療區的修復,不易留瘢痕。它把傳統的大光斑分解為微米級的小光斑,這些小光斑的熱刺激會均勻地啟動皮膚修復程序,最終導致包括表皮和真皮在內的全層皮膚發生重塑和重建,達到治療目的[5]。此外,這些小光斑在皮膚上打出許多深達真皮的微孔,每個微孔間保留一定量正常皮膚,其在皮膚的修復中起到橋梁作用,通過基底層細胞的橫向修復,大大縮短了術后皮膚的修復時間,減少了術后色素沉著和持久性紅斑的幾率[6]。采用波長2940nm,該波長能深入皮膚真皮層產生熱效應,刺激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重組,而組織對其能量的吸收厚度僅為1μm,故像素激光具有磨削深度精確、可控性好、組織清楚、熱損傷小、組織內水吸收率高、氣化組織的能量閾值低、對麻醉的能量依賴小等特點[7-8]。它不僅能控制治療深度,減少對基底層細胞顆粒的刺激及色素沉著的發生率,且術后炎癥反應輕、患者痛苦小、恢復快、外觀改善大,故患者滿意率高[9]。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微晶磨削聯合像素激光治療面部凹陷性瘢痕療效好、副作用小、恢復快、疼痛較輕、術后護理方便,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剛,譚軍,李高峰.激光治療瘢痕的特征[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9):1727-1729.
[2]孫弘.美容外科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101.
[3]王娟.微晶磨削治療色素沉著性表淺瘢痕的臨床療效觀察[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09,5(1):46-48.
[4]Hantash BM,Bedi VP,Sudireddy V,et al.Laser-induced transepidermal elimination of dermal content by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J].J Biomed Opt,2006,11(4):411-415.
[5]張培英.像素激光治療面部色素沉著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5):63-64.
[6]Manstein D,Herron GS,Sink RK,et al.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a new concept for cutaneous remodeling using microscopic patterns of thermal injury[J]. Lasers Surg Med,2004,34(5):426-438.
[7]周展超,吳余樂.皮膚美容激光[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64-76.
[8]Gordon J,Khan MH, Khatri KA.Erbium: YAG laser resurfacing using a novel portable device[J].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2007,15(2):185-189.
【關鍵詞】 括約肌切開術;內窺鏡;膽總管結石;十二指腸狹窄;遠期并發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in treating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strictive papillitis, and then analyze possible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fter EST. Methods We mad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03 out of 158 patients who had EST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6. Results In the 103 patients, there were 13 cases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3m after EST), the incident rate being 12.6%: recurrent calculus of common bile duct in 8 cases, combined cholangitis in 6; cholangitis in 1; acute calculus cholecystitis in 2; residual calculus in 1 case;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1 case. Conclusion Endoscopic papillosphincterotomy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way to treat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Preoperative jaundice may be the risk factor inducing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fter EST.
KEY WORDS: sphincterotomy; endoscope; common bile duct calculus; duodenal papillary stenosis; longterm complication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和治療中,其中對膽總管結石和膽管下端炎性狹窄的治療效果更是得到了一致的肯定。盡管EST這項技術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它仍會導致許多并發癥的發生。目前有關EST術后短期并發癥(0~3個月)的報道相對較多,而國內有關遠期并發癥的報道甚少。本研究現通過對我院近兩年來行EST手術治療患者的長期隨訪,對EST遠期療效進行評估,并對可能引起術后遠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EST手術患者共158例。跟蹤回訪至2007年8月,觀察時間8~32個月。失訪41例,死亡5例,死亡率4.3%;9例回訪患者系門診治療者,術后資料記錄不全被剔除研究之外。103例隨訪資料完整的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齡16~94歲,平均(54.46±14.22)歲。其中診斷為十二指腸狹窄患者6例,剩余均診斷為膽總管結石而行EST術。術前有顯著黃疸者40例,急性膽管炎19例,膽源性胰腺炎16例,伴發十二指腸憩室患者16例。EST術前有膽囊切除術史者72例,其中22例同時行膽管探查、T管引流術。
1.2 手術設備 采用OlympusJFIT30型纖維十二指腸鏡,JF240、TJF240型電子十二指腸鏡,PSD10型電刀,EREBICC200型電刀,各式切開刀,擴張球囊,斑馬導絲,取石網籃,球囊,鼻膽管。
1.3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準備,術中均先行胰膽管造影,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十二指腸狹窄患者單純行切開術;膽管結石患者結石直徑在1cm左右的均可用網籃取出,直徑更大的結石,可以先行網籃套石粉碎后逐一取出;并發結石性膽囊炎的膽管結石患者在行EST術后3d內行LC手術。術后常規治療。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處理基于SPSS13.0統計軟件包來實現。遠期并發癥與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具體賦值見表1)。計數資料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表1 EST術后長期并發癥的21個可能危險因素與賦值
2 結
果
2.1 手術情況 103例患者均行EST手術。術中6例未取出結石,9例發現泥沙樣結石,余88例成功取出結石,結石直徑在0.1~2.2cm不等。10例第1次EST手術失敗,其中5例行第2次EST切開成功;4例繼續行開腹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1例因伴有巨大十二指腸憩室于術后8d直接行Rouxeny吻合。
2.2 遠期并發癥 103例隨訪患者中,出現遠期并發癥者13例。其中:膽總管結石復發8例,6例伴發膽管炎;單純膽管炎1例;結石性膽囊炎2例;膽管結石殘留1例;慢性胰腺炎1例。胰腺炎患者術后多次入院行抑酸、抑酶、消炎等治療,效果不佳,仍間斷腹痛,不能正常進食;1例膽管結石復發、急性膽管炎患者行膽腸吻合術,術中發現大量泥沙狀結石;2例膽管結石復發者再次行EST治療;1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行LC術。
2.3 統計分析結果 患者年齡、性別、術前是否并發黃疸、膽管炎、胰腺炎、生化指標、術前是否行膽囊切除、膽管探查術(是否有膽道的手術病史)、是否合并十二指腸憩室、膽管的直徑大小、膽石的大小、切開大小等EST術后遠期并發癥出現的可能危險因素,分為3組,分別和結果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術前黃疸是唯一可能引起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表2~表4)。表2 患者術前的一般情況與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3 患者術前生化檢查情況與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4 術中相關因素與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
論
EST被認為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處理膽管結石及十二指腸狹窄的方法,在臨床中已得到廣泛地應用。在并發黃疸、化膿性膽管炎和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EST更是被廣泛認可的首選手術方式。ANSELMI等[1]對并發急性膽管炎的膽管結石患者進行內鏡引流或開腹手術治療,結果發現,內鏡治療較傳統手術有明顯優勢,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是,EST作為一種侵入性微創治療仍會導致許多術后并發癥的出現。我們大致可以按術后并發癥出現的時間早晚將其分為早期并發癥(
本文對我院肝膽外科近兩年來開展EST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了跟蹤回訪,對文獻上報道可能引起膽道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了逐項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除患者術前黃疸狀態外,其他因素均非引起并發癥出現的危險因素。但是,我們隨后對直接膽紅素按不同水平(1、2、3mg/dL)進行分層處理并進行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直接膽紅素水平高低對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發生與否并無影響。這種矛盾的結果可能與我們統計的病例樣本數量較少和回訪的時間相對較短有關(國外文獻的隨訪時間大多在10年以上),有待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長時間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事實上,遠期并發癥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十二指腸括約肌功能喪失導致的膽道感染和切開部位瘢痕攣縮導致的狹窄。十二指腸括約肌是膽管和十二指腸腸腔之間的一道關鍵屏障,具有抗腸液返流和維持膽腸正常壓力梯度的功能。一旦Oddis括約肌被切開,膽總管的壓力梯度就隨之下降,腸腔內容物便逆流入膽管,從而造成了細菌的逆行感染,繼之增加了結石復發的風險。MANDRYKA等[8]評估了EST手術對細菌定殖、膽總管慢性感染、膽管結石復發的影響,結果發現所有EST術后患者膽道內均有細菌的定殖,大多數為革蘭氏陰性細菌,且都為多重細菌感染,細菌培養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和腸球菌。而且,隨著EST術后時間延長,膽總管的寬度、細菌培養的數量及細菌的毒性也隨之增加。
由于EST術后膽道感染不可避免,許多人認為EST術后保留膽囊是導致遠期并發癥出現的危險因素之一。因為當膽管炎癥波及膽囊時就會導致膽囊炎和膽囊結石形成;膽囊結石掉入膽總管后就會導致膽管結石復發。但是LAI等[9]研究發現,膽囊切除與否對患者在EST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影響,因此認為預防性切除膽囊的做法是沒有必要的,只有并發癥確實出現后才可進行膽囊切除術。本組103例病例中31例在行EST術時膽囊存在,其中19例膽囊無病變,13例伴隨膽囊結石。對于13例伴隨膽囊結石患者,EST術后立即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無1例出現并發癥。而19例膽囊正常患者僅行EST術,術后3例出現并發癥,1例為膽管結石復發;2例出現膽囊結石,分別出現在術后16、18、24個月,其并發癥出現率為15.8%。但是,兩組統計分析無明顯差異(Fisher確切概率法,P=0.253)。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膽囊的存在并不會增加膽管結石的復發,相反還可以保證患者膽汁分泌的生理特點,減小術后消化系統的不適;同時,食物刺激引起膽囊收縮,膽汁大量的排泌還可起到膽道廓清的作用,從而有效的防止了結石的形成。
切開部位瘢痕攣縮導致再次狹窄,膽汁排泄通道受阻,并發癥也會出現。由于切開是瘢痕增生的直接原因,所以適當的切開方法和切口大小一直被認為是防止EST術后并發癥出現的關鍵措施。對于十二指腸功能(紊亂)不全的患者,為了防止膽汁淤積和結石的形成,一般要求對Oddis括約肌進行徹底切開[6];而對于狹窄的患者,則可進行的中小切開。葉麗萍等[3]發現EST術后出血、穿孔與切口過大有明顯關系,切口越大,對括約肌的破壞越大,發生并發癥的機會就越多;同時,切口越大,也越容易產生腸內容物向膽道返流,引起膽管炎、胰腺炎甚至膽管癌的發生。所謂“中小切口”,指切口直徑均小于隆起的1/2~1/3。這樣的切口既可以明顯減少EST手術短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又可防止膽管內感染的發生。我中心行切開的大小介于0.5~1.5cm之間,平均(0.9456±0.169)cm,我們認為切開的長度應以恰好拉出結石為度,對于過大的結石可先行網籃拉碎,切開通常不超過1.5cm,最遠切至距與腸壁交界處約2~3mm,術后效果良好。
另外,不同病因的患者實施相同的切開長度,遠期并發癥發生率是不同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單純膽管結石的患者較十二指腸狹窄患者EST術后出現急性胰腺炎和(再)狹窄的發生率低[10]。這可能是由于:①狹窄的患者大多合并括約肌功能失常,常規的中小切開并不能完全解除膽汁引流不暢的癥狀;②狹窄的患者切開后更容易形成局部的纖維組織大量增生,瘢痕攣縮,導致再次狹窄;③狹窄患者在針刀進入時較困難,反復的電切和探查導致局部嚴重的黏膜損傷,增加了瘢痕組織生成。但是,我中心對不同病因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發現,十二指腸狹窄患者8例,其中1例在術后8月結石復發,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2.5%,和本組單純膽管結石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12.6%相比無顯著差異(P=0.9)。這和文獻報道的結果有所出入,其原因可能與樣本量太小有關。
總之,患者術前黃疸可能是影響EST術后并發癥出現的危險因素,其理論的可靠性還需進一步論證。引起遠期并發癥出現的根本原因為括約肌功能的破壞,膽汁引流不暢;十二指腸細菌逆行感染,長期膽管炎癥反復刺激膽道。從對我中心EST術后的病例回訪的情況看,總體的手術療效是比較滿意的,EST可以作為不同原因導致的膽道梗阻的首選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ANSELMI M, SALGADO J, ARANCIBIA A, et al. Acute cholangitis caused by choledocholithiasis: traditional surgery or 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 [J]. Rev Med Chil, 2001, 129(7):757762.
[2]陳幼祥,呂農華,徐萍,等. 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的早期并發癥分析 [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6, 23(4):297298.
[3]葉麗萍,林敏華,何賽琴,等. 中小切口的括約肌切開術加鼻膽管引流在治療膽總管結石中的價值 [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3, 20(5):336337.
[4]楊河. EST并發癥發生率及危險因素探討 [J]. 中國內鏡雜志, 2004, 10(4):9495.
[5]COSTAMAGNA G, TRINGALI A, SHAH SK,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choledocholithiasis, and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J]. Endoscopy, 2002, 34(4):273279.
[6]SUGIYAMA M, ATOMI Y. Risk factors predictive of late complications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bile duct stones: longterm (more than 10 years) followup study [J]. Am J Gastroenterol, 2002, 97(11):27632767.
[7]MASCI E, MARIANI A, CURIONI S,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ancreatitis following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a metaanalysis [J]. Endoscopy, 2003, 35(10):830834.
[8]MANDRYKA Y, KLIMCZAK J, DUSZEWSKI M, et al. Bile duct infections as a late complication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J]. Pol Merkur Lekarski, 2006, 21(126):525527.
方法:我們選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呼吸內科急癥患者64例,將其使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治療的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與總結。
結果:64例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9%;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明顯高于治療前(P
結論:將纖維支氣管鏡應用于呼吸內科急癥患者的檢查及治療中,療效較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為進一步救治贏得時間,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纖維支氣管鏡 呼吸內科 急癥患者 生存質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204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143-01
目前,由于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及大氣污染加重,呼吸內科疾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隨著纖維支氣管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臨床診斷與治療已經將其做為常用的手段,對呼吸困難急癥患者,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可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稀釋后吸出,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呼吸不暢,對于咯血患者,可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在直視下進行止血治療,有效地降低了臨床死亡率[1]。本文選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呼吸內科急癥患者64例,將其使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治療的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與總結,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們選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呼吸內科急癥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在11―72歲,平均年齡為46.3±12.5歲。患者疾病類型分為:難治性大咯血14例;分泌物阻塞氣道17例;血凝塊阻塞氣道12例;肺不張21例。
1.2 方法。操作前,醫師要詳細了解患者心肺功能、血壓、呼吸、脈搏及胸部X線片等檢查指標,在確定無操作禁忌癥后給予術前用藥,阿托品于術前30分鐘注射,以減少氣管內的分泌物以及預防術中因迷走神經反射而引起心臟驟停,使用1%麻黃素進行滴鼻,給予患者機械通氣或吸氧,采取2%丁卡因對咽喉部位作噴霧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臥位,將纖維支氣管鏡置入鼻腔,沿咽后壁進入至喉部,在聲門開放時,將其送入氣管。對氣管切開患者,纖維支氣管鏡由氣管套管置入。若患者分泌物較黏稠,用生理鹽水分次沖洗,分泌物稀釋以后使用負壓吸引器吸出,在吸取分泌物時要注意,鏡體前端不可接觸黏膜,避免黏膜損傷。對咯血患者治療時,在纖維支氣管鏡直視下,對出血部位給予局部灌注凝血酶原與腎上腺素進行止血治療。
1.3 評價指標。
(1)療效評價標準[2]。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胸片檢查,結果提示肺復張、肺部紋理清晰。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胸片檢查結果均有明顯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胸片檢查結果均未見緩解或加重。
(2)采用蔡映云制定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3],其包括四項內容: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抑郁;焦慮等。每項分值均在1―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采取SPSS11.0軟件統計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將P
2 結果
(1)治療效果:顯效43例;有效19;無效2例;治療有效率為96.9%。
(2)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明顯高于治療前(P
3 討論
使用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檢查與治療已經在呼吸內科患者中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其對呼吸道疾病診斷與治療均有重要價值。隨著纖支鏡技術普及及醫師操作熟練程度的增加,使用的禁忌證也在不斷減少,對呼吸內科危重患者進行搶救時,應用量明顯增加[4]。應用纖維支氣管鏡主要的目的是將下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吸出或使用止血藥物灌注止血治療。纖維支氣管鏡能夠及時發現或確定出血位置,其又可在直觀下判斷或毛刷涂片,做病理學檢查,經對出血部位灌注止血藥物,能夠快速止住病變部位出血,從本次研究中可看出,其對難治性大咯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纖維支氣管鏡可以將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通氣與換氣功能,快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使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與治療時,筆者認為應注意:①嚴格掌控適應證,醫師技術操作應熟練并具備豐富的經驗,盡量縮短治療與檢查的時間。②充分做好搶救準備,術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若有異常要立即停止技術操作。③操作前麻醉要充分,尤其要注意聲門與喉部的麻醉效果,避免喉、支氣管痙攣發生。④患者在檢查或治療過程中均要給予吸入氧氣,預防術中患者動脈血氧分壓下降,降低心律失常與心跳驟停發生機率。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64例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9%,與劉廣華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這說明了纖維支氣管鏡在呼吸內科急癥患者的檢查及治療中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文華.纖維支氣管鏡在呼吸內科急診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34(03):605
[2] 雷立鋒.纖維支氣管鏡在呼吸內科急診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21(10):130-131
關鍵詞:統計;會計;協調
統計工作與會計工作,均有為社會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是國家和企業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預測決策的信息來源渠道。國民經濟核算是把國民經濟作為整體,利用會計與統計相結合的方法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數量關系進行系統、完整、統一的核算,它是宏觀經濟信息系統的核心,是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的基礎。要建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關鍵是要解決好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會計核算和統計核算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實現兩者一體化的呼聲漸強。但一直以來,在實際工作中這兩種核算體系之間不協調和各自為政的狀況使得資源不能共享,無論會計核算還是統計核算不能發揮應有作用,造成了企業經營管理的諸多不便。為滿足各方面對經濟信息的需求,保證信息質量,有必要處理好統計工作與會計工作的關系,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現從兩者的現狀出發,探析協調和改進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合理建議。
一、會計、統計核算的主要差異與問題
統計核算是以貨幣、實物或勞動量為計量單位,通過運用大量觀察法、統計分組法、綜合指標法、統計推斷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對國民經濟活動的規模、水平、結構、速度及效益等數量關系進行匯總和計算,以探討經濟運行的規律性。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通過貨幣計價、設置科目和賬戶、采用復式計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核算、財產清查等方法,取得財務信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過程及結果進行連續、系統地記錄,來計算和編制會計報表。統計核算、會計核算和業務核算一起組成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同時又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作為兩種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在:
1.核算范圍上的差異。統計核算是把國民經濟當做一個總體的宏觀核算,而會計核算是把企業當做一個總體的微觀核算。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范圍上看是總體與個體的關系。由于各單位之間經濟活動的相互聯系性,反映個體某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數值(或科目)即使內涵相同也會有重復計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觀總體的某個指標數值與微觀個體之間不是簡單的匯總關系。
2.核算對象上的差異。統計核算是實物量與價值量的雙重核算。它運用特定的方法對企業經濟現象進行分類、分組,并運用一系列指標反映企業生產活動水平、發展速度和變化趨勢。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會計方法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或預算執行情況及其結果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記錄、計算、分析。會計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觀經濟現象,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而統計核算的對象相對要比會計核算的對象廣泛。
3.計量單位上的差異。統計核算不僅以貨幣為計量單位,有時還用實物和勞動量為計量單位,從價值和實物兩種形態上考核企業活動過程和結果。而會計核算只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從價值上考核企業經濟活動的過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異。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都需要經過資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過程。但在具體核算中,統計核算是通過對客觀現象進行大量調查,運用描述和科學推算的方法(如分組法、綜合指標法等)來把握事物的總體特征,推斷事物發展的總體概況;而會計核算是根據憑證和賬戶采用復式計賬的方法,對每一筆業務加以登記、分類和匯總。
5.會計、統計對生產經營成果的核算原則不同。會計核算是按權責發生制原則來核算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而統計核算是按生產經營原則來計算生產經營成果的。如統計核算對本期生產但未銷售的產品、自制設備、大修理作業、定貨者來料加工的原料價值都計算產值,會計核算則不將其作為銷售收入。在計算生產經營成果時,會計核算是按實際銷售價格計算,而統計核算則是按現行價格計算;對本期生產未出售產品,統計核算按出廠價計算,會計核算則按成本價計算。
6.分類標準上的差異。統計核算主要是按產品或產業分類,如把國民經濟劃分為兩大部類、三次產業、十三大門類(行業)。企業會計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門分類,如按主管部門分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品流通、旅游飲食服務、施工房地產、對外經濟合作、金融保險等。
二、會計、統計相互協調的必要性
1.會計和統計的相互協調可以提高經濟效益。會計、統計核算長期分家,自成體系,不僅造成大量的重復勞動,而且數出多門,相互矛盾,淡化了企業經濟核算的整體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要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強化會計、統計核算的協調統一,講求核算資料的質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核算整體效應,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會計和統計的相互協調為現代企業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礎。會計和統計都是從獲取原始的數據信息開始,采用不同方法進行加工整理,為企業提供生產經營情況和財務活動的信息。會計通過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成果進行核算與評價,提供財務信息;統計通過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統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