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針灸理論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針推 課程設置 優化 整合
【中圖分類號】R―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02―0026―01
隨著人們醫療與保健意識的不斷發展,對針灸推拿專業人才的需求與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等中醫院校,一定要順應形勢,創新發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針灸推拿專業人才?;诟叩戎嗅t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繼承與發展并重”的特點,結合多年的教學與臨床經驗,我們提出了針推專業“重基礎、精技能、有特色、覆蓋廣”的課程設置優化整合方案,供同行們探討。
1 重基礎,夯實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學“四大經典”的研讀,是夯實中醫理論基礎、掌握中醫臨床技能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針推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明顯忽視對經典的研讀,甚至取消了經典課程。因此,優化與整合針推專業課程設置,首先要開設或重視中醫“四大經典”課程,為培養學生的中醫理論與思維奠定基礎。
2 精技能,突出實踐技能的掌握
針灸推拿專業是一個技能性很強的專業,社會對針推專業人才的質量要求也是以精湛技能為主。因此,針推專業的課程設置一定要突出對實踐技能的要求。
2.1 增加專業課程的實踐技能訓練課時。對于《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推拿手法學》等專業基礎課程,要增加實踐環節的學時,甚至可以達到與理論教學一樣的程度,通過反復的訓練,使學生掌握精湛的針灸推拿技能。
2.2 改革考核手段,增加針對實踐技能的考核。在課程考核的形式上,突破單純的試卷考核,增加針對實踐技能的特殊考核,以此促進學生重視實踐技能的掌握。
2.3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增設選修課程。根據社會對針推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如增設《足部按摩療法》、《保健按摩》、《中醫拔罐療法》等,以完善學生對針灸推拿相關技能的學習和掌握。
3 有特色,根據專業特點與實際需求整合課程資源
根據針推專業的專業特色與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我們認為,應該將關聯性較強的課程整合,避免課程銜接不利,重復教學;同時將專業課程分化細致,突出專業特色。如可以將兩門課程《經絡學》與《腧穴學》整合為一門課程《經絡腧穴學》,將一門課程《推拿學》分化為兩門課程《推拿手法學》和《推拿治療學》,這樣既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又突出針推專業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特色,符合社會對針推人才的質量要求。
對于各門中醫臨床課程,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呻醫兒科學》、《中醫傷科學》,關于疾病基礎知識的內容重復之處較多。而且,針推專業對上述課程的授課內容與掌握程度要求均較低。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上述課程合并為一門課程《中醫臨床治療學》,以單一疾病為講授單元,將多種臨床治療方法組合在一起集中講授,可以極大的整合教學資源,減少浪費。
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加,導致針灸推拿在國內外的應用范圍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在各醫療領域中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發展,對于針灸推拿的教學質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針灸推拿學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優化與完善的模式,并在結合實際教學目的的基礎上來進行實踐平臺的構建,還能夠對現有的針灸推拿教學模式起到良好的優化效果,從而起到一定的人才培養目的。
一、針灸推拿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尚無統一的培養標準。近年來針灸推拿技術的應用范圍雖然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其人才培養目標也被各高等院校跟社會所認可,但是開設針灸推拿專業的院校還存在有比較大的差異,有著是職業技術院校,有的則是本科院校[1]。個院校之間因為生源的差異性以及教學水平的差異性,也就使得針灸推拿專業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有一定的人才培養標準缺乏統一性的問題,對于該專業的發展也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并難以獲得良好的針灸推拿專業人才培養效果。
(二)教學資源匱乏。針灸推拿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中醫中藥學,其也是自然科學跟人文科學相融合的知識體系。但是我國現階段開設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也多為中醫藥院校,并存在有社會資源匱缺以及實踐平臺不足等諸多問題。此外中醫院校自然學科跟人文學科相對比較薄弱,學生們的知識面也相對比較狹窄,也就難以獲得良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效果,并無法很好滿足針灸推拿專業的實際發展需求。
(三)教學內容局限性比較大。在現有的針灸推拿專業中還存在有專業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更新緩慢以及教學模式過于傳統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有著臨床教學經驗不足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了在具體的針灸推拿教學過程中存在有比較大的局限性,部分學生們對于教學內容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理解,這也是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基于實踐平臺創新針灸推拿專業教學模式
(一)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跟優化。為了獲得良好的針灸推拿教學效果,還需要同時做好基礎理論跟基本技能的訓練工作,這樣才能夠實現促進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們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梳理、模型展示以及學生提問等多個環節,來讓學生們的理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為后續的臨床實踐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2]。目前我國中醫院校針灸推拿專業開設課程的局限性比較多,也無法獲得良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效果,這也就需要在進行針灸推拿教學過程中進行西醫理論以及社會人文類學科課程的適當增設,借此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針灸推拿專業體系模式。
(二)進行多種教學資源的統籌管理。在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教學模式中雖然能夠獲得良好的理論知識教學效果,但是因為中醫理論、針灸推拿等基礎理論相對比較難以理解,部分知識跟西醫還存在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也就導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也就需要對針灸推拿專業課堂教學環節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形象化教具的應用以及多媒體演示的模式,能夠使得一些抽象的中醫知識變得更加的形象化,并能夠幫助學生們對這些中醫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此外通過增設讀書交流環節的模式,也能夠促進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現有的中醫理論多來自于經典文獻,因此只有進一步加強對這些經典中醫文獻的閱讀,才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了解相應的針灸推拿理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們還可以通過講解經典的模式,讓學生們在結合自身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經典文獻的閱讀,并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模式來進行經典文獻的推薦以及交流,從而促使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并能夠掌握相關針灸推拿知識的精髓。最后教師們可以通過定期開展知識競賽的模式,來在班級中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競爭氛圍,這樣也能夠促進學生們的針灸推拿學習興趣跟愛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給予其實踐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進行實踐途徑的整合,并不斷提升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在具備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之后,還要求教??們將學生實踐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點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多種實踐平臺的有效整合,并需要適時來讓學生們進行相應的針灸推拿操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們充分領會到針灸推拿的奧妙跟內涵,從而獲得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因此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之中,還需要對以下幾點實踐途徑進行有效的整合:①積極進行校內實踐平臺的建設,來給予學生們進行實踐機會的提供,并使其能夠成為優秀的臨床應用型人才。②進行校外實踐平臺的擴展:對校外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倆將學生們培養成社會醫療服務中的優秀人才。③進行社區實踐平臺的建立,并進行醫療服務站的成立,來讓學生們定期在社區中進行針灸推拿以及宣傳,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們進行專業信心的樹立,并促進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若要問華夏幾千年傳統文化中最具實用性,影響最深遠的內容,無疑是中醫學。它以獨一無二的理論體系、博大精深的歷史傳承福及國人數千年。在捍衛人類健康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充分證明了自己存在的科學價值。作為中醫基礎理論著作,《中醫學基礎》全面闡述了中醫臟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1],是中醫學理論的入門學科。但是,對學科基礎本就不佳的中職生來說,以文言文為載體的中醫理論內容顯得深奧且枯燥,極易產生畏難心理、喪失學習興趣。在國家大力提倡“實施課程改革系統工程”的當下,中職學?!吨嗅t學基礎》教學必須要走革新教法之路。在此,筆者結合個人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在彰顯中醫理論特色,不斷擴展其內涵的同時,提高學生對中醫理論的興趣,夯實理論基礎和強化操作技能。
拓寬思維,調整內容
西醫快,中醫慢?西醫副作用大,中醫副作用???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類似的言論。作為兩大醫學體系,西醫學與中醫學的激烈碰撞從未停止。關于二者孰優孰劣,至今未有定論。學生對此也極為關注、興趣頗濃。而這恰恰正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的興趣支點。所以,教師可拓寬授課思維,在傳授中醫理論知識的同時,適時把中、西醫學在基礎理論、病癥診斷、臨床治療中的差異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了解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但能滿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讓學生科學辨證地看待兩者在疾病診療中異同。
根據重要性和實用性,結合大綱要求,將教材內容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類。僅需了解的教材內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自學;要求理解的內容,教師要向學生簡明扼要的說明,讓學生熟知其中的醫學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難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內容,教師要系統地全方位講解,力求學生能抓住重點、全面過手。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一過程中,理論聯系實踐的指導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為優先。另外,針對《中醫護理學》、《中醫學》、《中醫學基礎》三門課程內容之間知識交叉、內容重復的現狀,有必要優化整合這三門中醫基礎課程,使其知識內容上的聯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創新。
創新教法,多元施教
“選擇對某節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訴我們:如果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缺少變化,學生定然會有單調刻板、興趣日減之感,最終嚴重影響課堂效果。因此,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是活躍課堂、提升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筆者在多年的實際教學中發現,將啟發引導法、歸納總結法、分組討論法、、趣味記憶法、寓教于樂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學生中醫素質,提高學習水平有明顯效果。比如用名句“為伊消得人憔悴”來印證“思為脾之志、思傷脾”,用典故“范進中舉”來說明“喜為心之志、喜傷心 ”,這種寓教于樂自然能讓學生一點就通且過目不忘;比如在講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時,向學生說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鄰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學生很容易記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識記麻黃湯的四味主藥:甘草、麻黃、桂枝、杏仁時,依其諧音,把它翻譯成“干媽貴姓”,這樣的趣味記憶相信學生想忘記都難。
善用資源,形成合力
由于中醫學基礎是一門純理論學科,基本沒有實驗課程的相關安排。這是導致學生興趣流失、信心缺乏的根本原因[2]。在實際教學中,為加強學生對中醫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其獨立分析、創思維新和觸類旁通的能力??捎谜n外興趣小組、圖書室開放閱讀等載體向學生開設《方劑學》、《針灸推拿學》、《中醫食療學》《中藥學》等多門選修課程,讓學生能較全面了解中醫學知識。
1知“神”
1.1“神”的涵義:“神”是撐起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在兩千多年來的臨床實踐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若要用簡明而確切的言辭對“神”的涵義進行表述,卻非易事[1]?!端貑枴ぐ苏衩髡撈氛f:“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
《黃帝內經》以降的諸多醫家,除遵從《黃帝內經》相關論述以外,或以陰陽變化為“神”,或以胃氣為“神”,或以目中光彩為“神”,或以膚色光澤為“神”,或以心火為“神”,都只是隨文釋義、各取所需的零散說法,關于“神”的涵義并沒有邏輯嚴密的系統性論述。
“神”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即對以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為基礎的臟腑、經絡等全部功能活動的高度概括,當這些功能活動正常時,表現于外的征象均屬“神”的范疇;狹義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內經》認為,“神”既是生命的本原和本質,同時還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作為生命之本的“神”并不純粹是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東西。相對于現代醫學把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確切地歸之于大腦,《內經》則籠統地把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歸之于“血氣”。如《平人絕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薄栋苏衩髡摗罚骸把獨庹?,人之神。”《營衛生會》:“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此皆說明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由飲食轉化生成的血氣。此所謂血氣,雖然沒有固定的形質狀態,但是卻具有客觀實在的物質屬性。
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原則,人體生命自身是一個整體系統,同時又是宇宙局系統的一個組成要素。因此,人體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在生命過程中,機體不斷地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接受各種刺激,并根據不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生理和心理的調節和反應,從而維持機體生理機能的動態平衡。
人類的情志活動是正常的心理或和行為表現,也是正常的生理機能的反映,因而具有相應的內部臟腑生理基礎,情志活動與臟腑機能活動高度相關。
根據整體論原則“心藏神,為五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心在情志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任何一種情緒體驗都是在心的主導作用下,臟腑之間相互協同作用的結果,是臟腑機能整體性的體現。從這一意義上說,針刺以神為主宰,統帥全身的生命活動,以經絡為聯系通路,把人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營養全身各臟腑組織和器官,從而實現器官與機能的統一。在臟腑、經絡、經筋、皮部、腧穴及關節之樞機中,使其神氣充足,正氣旺盛。因此,借助于具有感傳效應神氣的活動,使針刺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形神并重,對于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2“神”是生命的原動力:“神”的觀念最早發軔于占星術及其古代天文學思想[2]。在觀測天象的基礎上,人們認為天地之間萬物復雜多樣的運動變化受著一種尚未被認識或把握的力量的推動和控制?!吧瘛笔遣赜谑挛飪炔康囊环N決定性的力量,同時這種力量是有兩種勢力的對峙,《荀子·禮論》云:“列星隨璇,明暗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搏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內經》在先秦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探索人體生命本質的過程中,擺脫了宗教觀念的束縛,對“神”的涵義賦予了新的內容[3]。《靈樞·本神》認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保弧鹅`樞·天年》云:“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必具,乃成為人。”生命誕生之時,氣血流暢,五臟調和,又具有感覺、知覺、意識、思維等心理活動,都是“神”這種原動力推動的結果。
1.3“神”的表征與作用:通?!吧瘛笨杀憩F為感覺、知覺、意識、思維、情緒、情感等心理活動和過程[4]?!秲冉洝钒选吧瘛狈譃槲迳窕顒雍颓橹痉磻?。五神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都是臟腑生理機能活動的反映,并分屬于五臟[5]。
五神實質上涉及到人類潛意識活動和認知心理活動,人類的潛意識過程和認知活動是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鹅`樞·本神》云:“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心是人類接受和處理信息的重要器官,然而,將人類處理信息過程按照實際發生的順序,即信息處理的一般規律,分為具有不同的心理內容和形式的動態過程。
從接收、處理信息到形成概念、假設、判斷,從已知對象到未知對象,認知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具體到復雜、抽象,認知方式從歸納推理到演繹推理,使人類獲得了新的知識、觀念和問題解決的策略,產生相應的行為方式,是五神活動的普遍規律和實質內容。意、志、思、慮、智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內部機制和過程,是人類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故《靈樞·五色》云:“積神于心,以知往今。”
1.4經絡與“神”的關系:經絡正是具有運行氣血的功能,“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將“神”氣分布于全身而會聚于頭腦,故稱腦為“元神之府?!蹦X之所以能主宰人體的精神和軀體活動,是通過經絡來運行氣血,協調內外,聯系臟腑和肢節。因此經絡的通暢與否,直接影響所主宰的精神活動、感覺和運動機能。如經絡運行功能正常,則可表現出思維敏捷,視物清晰,言語正常,動作準確。若經絡運行功能失常,腦髓之氣不能外彰,則可表現為精神不振,思維混亂,動作失調,言語錯亂等。
經絡與腦髓神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傳導方面,腦髓以經脈為通道,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密切相連,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腦神”之用一為生命機體的主宰,以化神機,推動生命的運動;再為主持記憶、思維、創造等聰明智慧;三為主持人體正常的情志活動。因此可以說,腦以髓為體,以神為用,“腦神”即為腦的功能作用的總體體現。
1.5針灸臨床醫患互動中的“神”:“治神”一方面是“制其神,令氣易行”,另一方面是“以移其神”,這就要求醫者在針刺治療中掌握和重視病人的精神狀態和機體變化,充分說明針刺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施術醫者須定心凝“神”,制“神”行氣,做到治病“治神”,針入“神”入,將“神”貫穿于施術的全過程。因此,我們在臨床中論病因、勘病機、審病情、立治法時應特別注重患者的精神狀態,通過以“神”養形,以“神”治形來使醫患之間精神互動,密切協作,從而提高針刺療效。
2針灸“治神”
2.1針灸“治神”的涵義:針灸“治神”是通過病人精神調攝和醫生意念集中,細心體察等方法,使針下得氣適度而氣至病所,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的一種治療方法。針刺“治神”包涵氣功和心理療法等內容,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十分廣泛[6]。
2.2針刺中“治神”的理論基礎
2.2.1氣血與形“神”的關系:針刺作為一種刺激信號,通過激發人體固有調節機能(氣血運行),激發人體內的潛能(調理陰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神”之物質基礎是氣血,氣血又是構成形體的物質基礎?!鹅`樞·平人絕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素問·八正神明論》:“氣血者,人之神”。故針刺與形“神”有直接關系,針刺在整體觀念指導下,應形神并重,應用于診斷及治療[7]。
2.2.2針刺應以“治神”為前提:凡醫者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又“氣行者神旺,神行則氣行”,“氣速至而速效”。針刺中的得氣與行氣現象即是經絡傳導效應的功能表現,又是療效好壞的表現,感傳效應的功能又可說是“神”氣的活動,由此可見針刺必先借助于“神”的調節作用。故“知形之肥瘦,則知針之淺深;知血氣之盛衰,則知方圓之補瀉。血氣者,五臟之神氣也。能知形之肥瘦,氣之盛衰,則針不妄用,而”神“得其養也”。
2.3針灸“治神”的方法
2.3.1“察神”:針灸醫生需要通過全面仔細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以了解病人的全面狀態,謹慎地確定診療方案,取穴用針,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鹅`樞·通天篇》云:“故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靈樞·本神篇》又云:“是故用針者,觀察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存亡得失之意,五臟已傷,針不可治也。”
審察病人的“神”氣則可知五臟之虛實、氣血之盛衰,以決定針刺的補瀉,調整患者之“神”,使其心“神”安定、精神集中,則易激發經氣,使針下氣至。
2.3.2“安神”:針刺“治神”涉及到醫患雙方的問題,兩者在施針前應該達到思維和情緒的統一狀態。使針灸過程出現最佳精神狀態,收到最好的針灸效果?!鞍采瘛保褪窃卺槾讨委熐埃贯t患雙方能夠安定“神”志、“集精全神”,進入最佳臨刺狀態。只有在患者精神安定、積極配合,醫者精神集中、心身專注的前提下,才可施行針刺治療。
2.3.3“守神”:所謂“守神”,即根據病人的氣血盛衰及生命活動的綜合狀態施行針刺治療。不同的患者稟賦陰陽氣血的偏多偏少是不一樣的,對針刺的反應也不一樣。因此,臨床上就應依據“五態”理論分辨患者的人格類型,并對他們的體質強弱、陰陽屬性與神氣的盛衰情況精思詳察,借以判斷內部臟腑氣血的變化,并把它們作為針灸辨證施治的參考依據。
2.3.4“調神”:所謂“調神”,即在針治過程中,醫者善于辨證選穴,并采取相應的針刺手法,以使患者臟腑安定,氣血調和,隨其反應行針施術,引導針刺感應的傳導,使之氣至病所。“調神”,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8]。(1)調陰陽。《靈樞·根結》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疾病的發生發展是陰陽失調的結果,臨床治療就應依據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不同,采用補陰瀉陽或補陽瀉陰的針刺方法來調和陰陽,以平為期。(2)安五臟。由于“神”分藏于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若五臟發生病變,氣血不和,就會引起相應的情志異常變化。臨床治療就應該通過安五臟以攝神。(3)定神志。人的情志活動是以臟腑生理為基礎,即所謂“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人的情志變化也可影響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正如《靈樞·口問》所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七情內傷影響到不同的臟腑,臨床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候。神志病宜選用督、任、心、脾、足三陽經脈的穴位來治療[9]。
2.4針灸“治神”的修練要求
(1)要有良好的醫德修養:較好的掌握心理學及多種社會科學知識,隨社會的變革,心因性疾病在增多,對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變化有了透徹的了解,才能有利于針灸的“治神”。
(2)要有精湛的醫術:深入學習探究祖國醫學寶庫。做到“治神”與針術完美地結合。
(3)要有一定的氣功修練:歷代針灸學家皆認為氣功修練對針灸“治神”對臨床療效影響極大。當代著名針灸醫師賀普仁教授認為:“療效好壞,皆在兩手手法及功力”,“針灸醫生指功不可不練,而坐功又不可不行”。彭靜山教授在《針灸秘驗》中,專門論述了氣功做修練方法[10]。
3 “治神”的臨床應用
我們在臨床治療中主要從進針前和進針后兩個方面進行“治神”,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差異,運用時有所側重[11]。無論進針前或進針后,治神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精神內守,避免患者之“神”過松或過緊。
3.1進針前“治神”:施術者針前應集中精神,心無旁鶩,認真審察患者的氣血盛衰及“神”情變化并通過語言暗示,押手揉按等方法令患者“神”情安定,以待進針。具體運用時,如遇到精神緊張的患者,囑其深呼吸,語言引導其安靜,不用緊張,并以押手按壓其內關穴片刻,然后進針。對于精神旁移,意不在針或因病痛而精神散亂者。以押手重按所刺之穴,候其神定而進針。
3.2進針后“治神”:進針后,施術者一方面注意體會針下感覺,另一方面需密切觀察患者針后是否有暈針或精神旁移,心不在焉。對于暈針者及時處理,精神不集中者,則以反復行針,配以語言誘導以收其神,令志在針。如有的患者進針后心不在焉,甚與他人談笑,術者當囑患者閉目“守神”,同時行針以加強針感,并囑患者體會針感,暗示其意守針處,以促進氣至病所。
3.3針刺“治神”的臨床要求:針灸“治神”的臨床要求可歸結為以下五項:(1)“治神”要求患者情緒穩定;(2)“治神”要求醫生精神專一;(3)“治神”的選穴;(4)“治神”要求得氣;(5)“治神”要求醫生身體健康。
4“治神”對針灸療效的影響
從針灸的“察神”、“守神”到針刺感應,“治神”都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醫生不能“治神”,而是馬虎從事,就很難發揮針灸治療應有的療效?!爸紊瘛笔轻樉膶W有理論,是針灸學中的精華部分。針灸療效的獲得取決于針灸診療的各個環節的和諧統一,一氣呵成,“治神”貫穿于針灸整個過程中,應當努力學習體會,并掌握其實質,對提高針灸療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2]。
5問題與展望
綜上所述,“神”在針刺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神”字可也貫穿于針刺診治疾病的全過程,是針刺治病的精華所在,努力掌握,對提高針刺治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在臨床上很多臨床醫師還不能真正理解經典中“治神”的涵義,只能在“粗守形”的層次上,所以臨床療效不佳,嚴重影響了針灸在民眾中的聲譽,現在針灸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臨床療效上。
如何提高療效?是針灸的當務之急。吾師石學敏院士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其中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中國的針灸,我國也非常重視中醫針灸的研究。我們應該借此大好時機,調動所有積極因素,多學科、多層次研究針灸“治神”的機理,為針灸臨床提供理論基礎。參考文獻
[1]丁彰炫.論神的系統性[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2):3
[2]鄭紅斌.中醫形神觀源流與內涵[J].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28(1):9
[3]齊向華.論廣義之神的本質[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8(2):98
[4]徐木林,王秋琴.論五臟神[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6(4):198
[5]申鵬飛,石學敏.針刺治神學術思想淺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1):1515
[6]申鵬飛,石學敏.針刺治神學術思想淺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1):1516
[7]煙建華.《內經》“神”概念研究[J].河南中醫,2006,6(1):4-8
[8]劉永濤.淺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3,9(11):39
[9]董江濤.黃鼎堅針刺手法經驗[J].中國醫藥學報,2001,16(1):54-56
[10]胥榮東,張軍偉,付天昊,等.針刺治神與導引行氣[J].針灸臨床雜志,2007, 23(2):40
1.1培養目標與實際教學不統一
國家明確了大專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以培養面向農村、社區醫院的助理執業醫師為主要目標,即“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但在目前??茖嶋H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師各執其教。其次,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講解,忽視技能提高。目前各??圃盒a樉牟糠职才派倭康膶嶒灮蛞娏曊n外,基礎部分無實訓課,臨床部分無見習和實習機會。再次,重點難點不突出。許多院校教師對中醫學教學重視不夠,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畢業生在今后的臨床應用。
1.2教學目標與教學時數不匹配
按照我國高職高專醫學教育改革和基層醫療衛生發展需要,專科層次中醫學強調“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夠用”原則。隨著各院校近年來教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教學計劃不斷修改,臨床醫學專業的《中醫學》課時數多少不一,最多72學時,最少36學時。而中醫學包含中醫基礎、中藥、方劑、中醫診斷、針灸、中醫內科、其他臨床各科等7門主干課程為一體,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顯然不夠,篇幅與課時不相吻合,教師只能走馬觀花式教學,大大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完成。
1.3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擔任中醫學教學的教師基本由老中青三個梯隊組成。由于從教時間不同,教學經驗及職稱、學歷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師的不斷補充,教學經驗不足,教法欠佳,對教材的著眼點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體授課時對講授內容、重點難點、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內容取舍處理不當,由此產生了教學計劃與進度安排不一,教學內容不一,沒有起到真正培養技能的目標作用。
1.4學生層次不同致掌握知識不一
以平涼醫專為例,臨床醫學專業招生學生分高中起點普通大專和中職起點三校生兩類,前者沒有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后者雖然經歷了中職醫學教育,但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參差不齊,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師教學水平差異,最終導致學生對中醫學知識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現偏差,對下一步進入臨床開展中醫診療造成差距。
2.改革課程結構
以注重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為先導,以注重提高學生應用技能為目標,按照“先進性、實用性、針對性”的原則安排教學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將中醫學教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即中醫學總論、中醫學基礎、中醫學臨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計劃、學時及進度,是理論與技能教學基本保持1:1。通過總論部分學習,使學生了解中醫學的思維特點,中華醫藥的偉大淵源和杰出貢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通過中醫學基礎部分的學習,使學生熟悉中醫認知及思辨理論的核心,為下一步臨床技能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通過中醫學臨床部分的學習,使學生完全掌握中/!/醫基本技能,為臨床中西結合診療常見病、多發病做鋪墊。要求每部分內容依據教學時數精細編寫,詳略得當,達到學而致用的目的,為學生畢業后更好地開展臨床工作服務。
3.改進教學模式
3.1明確定位目標
根據??婆R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統一規劃教材內容,明確層次目標、專業目標、技能目標,確定授課內容,以便更好的指導教師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2加大授課時數
許多院校對中醫學重視不夠,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輕視中醫,偏頗中醫,安排學時時只是為了完成部頒大綱的教學任務,而忽視了畢業生在今后的臨床應用,對教學時數能減則減。按照我國高職高專醫學教育改革和基層醫療衛生發展需要,專科層次中醫學強調“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標、特定對象、特定限制)、“必需、夠用”原則,臨床醫學專業的中醫學教學,應當至少安排96(理論60學時,實踐36學時)學時數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方能達到學以致用的培養目標。
3.3加強實踐教學
3.3.1多種教學手段并用
在中醫學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采取多媒體教學法(課件或影像資料)、病案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使抽象的中醫理論簡單化,轉化為學生易懂、易學、易記的實際技能訓練。對于緒論、中醫學發展史等章節的內容可采取多媒體教學法;對于中醫學基本特點、病因病機可采取問題教學法;對于治則可采取討論教學法;對于辯證、方藥知識可采取病案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相結合
;對于四診、針灸基本知識等可采取實驗實訓教學。 3.3.2多開展在校實訓
在中醫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四診、針灸基本知識、毫針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實驗實訓教學,利用中醫實體脈象儀、舌診模型、針灸模擬人等諸多實訓器材反復進行實訓,也可同學之間模擬四診診療。
3.3.3加強臨床見習
中醫的實踐性教學,只有通過早臨床、常臨床、多實踐,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加強中醫基本診療技能的臨床鍛煉和培養,才能對疾病有感性認識,并將感性認識與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對疾病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根據不同的臨床見習特點,采用參觀法、實踐法、病例討論法和精講復習法等不同教學方法,強化臨床實踐技能,不斷提升臨床見習效果。
方法:將6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按照抽簽方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為30例。對照組僅采用吞咽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針灸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ADL評分情況。
結果: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70.00%(21/30),顯著低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3.33%(28/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針灸配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顯著,患者自理能力明顯改善,應加以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針灸 吞咽訓練 腦卒中 吞咽障礙 臨床療效 ADL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74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39-02
當前,腦血管疾病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我國中老年人群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危的一個重要疾病,其中腦卒中患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由于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使得受延髓支配的肌肉出現癱瘓或者半癱瘓,而發生吞咽困難、發音障礙以及飲水嗆咳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地損傷 [1]。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治療,國內更多地則應用中醫治療的方法。由于吞咽障礙的患者難以服下中藥,因此其中又以針灸治療為主。然而針灸治療方法與現代吞咽訓練技術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及局限性,仍然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本研究主要采用針灸配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F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入組對象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54~73歲,平均(65.01±5.39)歲;病程2~36h,平均(18.27±3.82)h;其中腦梗死39例,腦出血21例。將本組患者按照抽簽方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數均為30例,經分析,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入選標準。主要包括:①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上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且處于意識清醒及恢復期患者;②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吞咽困難、構音障礙以及飲水嗆咳等假性球麻痹癥狀,且經CT或MRI診斷;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主要包括:①其他嚴重軀體及精神疾病患者;②感染嚴重者;③既往存在食管功能異常、感覺性失語、認知及智能障礙者;④依從性較差,且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1.4.1 觀察組。①針灸法?;颊呷∽?,用酒精消毒之后,選擇華佗牌30號針灸針,按照患者胖瘦等方面的體質差異,選擇合適長度的針具以及針刺深度。穴位:雙風池、雙完骨、雙翳風、雙人迎、廉泉。平補平瀉,留針半小時,1次/d,10d為一個療程;②吞咽訓練。按照患者吞咽障礙的具體程度進行頸部放松、口腔周圍肌肉的運動訓練、呼吸訓練、寒冷刺激訓練等進行間接性訓練,且給予密度均一,有一定黏性、不易松散以及容易吞咽的食物進行直接進食訓練,每次半小時,2次/d,10d為一個治療療程。
1.4.2 對照組。僅采用吞咽訓練,同觀察組。
1.5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主要包括 [2]:①痊愈:進食恢復至正常水平,嗆咳全止,經隨訪,半年之內未見復發;②顯效:進食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可進食半流質飲食,偶爾存在嗆咳情況;③好轉:進食有一定的恢復,可進食流質飲食,嗆咳緩解;④無效:治療前后癥狀未見明顯改善。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觀察指標。較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ADL評分情況。
1.7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經治療,對照組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10例、7例、4例及9例,臨床總有有效率70.00%;觀察組分別為16例、10例、2例及2例,臨床總有效率93.33%,兩組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X±S,分)
注:*P
3 討論
中醫認為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本為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標為風火相煽,痰淤雍阻經絡。中醫治療方法較多,效果良好。但吞咽困難嚴重者,中藥湯劑難以內服,使中藥內治法存在局限性,影響了其療效 [3]。因此,中醫治療更多地使用針灸,并證實了其有確切的療效,顯著好于單獨藥物治療。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中醫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F代吞咽訓練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如①需要患者主動配合做吞咽器官的運動,病情嚴重者、認知障礙的患者、精神情緒障礙的患者難以配合。②冰刺激法可能加重吸入性肺炎的癥狀。本研究主要將針灸聯合吞咽訓練用于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之中,患者ADL評分顯著增大,此結果提示,該方法下患者自理能力顯著增強。綜上所述,針灸配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顯著,患者自理能力明顯改善,應加以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立明,甕長水,賈建軍.吞咽訓練與實時電刺激結合治療80歲以上老年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56-57
關鍵詞:腹針療法 特色 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9-183-02
1996年,我院榮幸地請來了“腹針療法”發明人薄智云教授,當時在我院教學治療一個月,在這一個月期間,腹針療法的神奇療效深深地吸引了我。雖然當時腹針療法的理論還未完全成熟,但醫院臨時設立的30張床位天天爆滿。涉及的病癥范圍包括頸椎病,腰椎病,膝踝關節退行性病變,肩周炎,失眠,眩暈癥,腦血管病后遺癥,視網膜病變,早期白內障,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各種婦科疾病,肥胖癥等。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小女孩,患視神經炎失明一個月,在北京同仁醫院醫治收效甚微,經薄教授施以腹針療法,處方:天地針“中脘,關元”,腹四關“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治療十天,視力完全恢復正常,其神奇療效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之后,追隨薄教授又到北京宣武區老人醫院學習一個月。雖然回來后應醫院安排在內科病房工作,但有專門來求醫者或有針灸要求的病人給予針灸配合治療,收治病人約400余人,治愈顯效率達95%以上,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神奇療效始終深深地吸引著我。
20多年來,薄智云教授培養國內外腹針人才兩千余人;腹針療法從2002年起連續4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向全國推廣;2001年被列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診療技術整理與研究項目”研究課題,2004年通過結題驗收;出版有《腹針療法》專著和教學光盤;成立了意大利,新加坡國際腹針學會;中國針灸學會腹針專業委員會也正式運轉。
腹針療法深深地植根于中醫理論基礎之中,而又具有獨特的視角,從臨床中來,總結升華出“先天經絡理論”發現了具有經絡規律的“神龜圖”,彰顯了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為中醫藥貢獻了一朵奇葩。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易接受,療效好的新療法。
經過十幾年的臨床實踐,對薄智云先生發明的腹針療法特色有如下幾點認識。
一、理論上創立了先天經絡學說(理論)
經絡學說形成于兩千多年前,長期以來一直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薄智云教授在長達三十多年的臨床觀察中發現,以臍(神闕)為核心的腹部有許多特定穴分布在臍的周圍,這些穴位的排布不但有序,并且淺表,雖然針刺時常常并無任何的針感,卻與全身的應答關系非常明確,有時止痛的效果快到可以用秒的速度計算,而這些有序的穴位排布方式在已知的經絡學說中從未提及,因此,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經絡系統。薄先生認識到可以把經絡的形成追溯到胚胎期,人體在母體是通過臍帶從母體汲取氣血逐漸成形,因此,臍(神闕)通向全身運行的通道在先天即以形成,這些通道便是經絡系統,故經絡系統是先于臟腑與肢體的全身最早的系統,這個系統便是神闕經絡系統,薄先生將之定位“先天經絡系統”。他逐漸在臍的周圍發現了與全身應答關系非常明確,排布有序的穴區帶逐步完善了神闕調控系統是全身最早的調控系統與經絡系統母系統的理論,創立了先天經絡學說。先天經絡學說是經絡理論實踐的新發現,可以算得上腹針療法理論上的一大特色。
二、臨床上發明了“神龜圖”
“神龜圖”是薄先生在原有經絡穴位和其新發現的穴位基礎上通過反復臨床實踐,驗證,集三十年經驗之大成,重新構架排布,定義其功能主治而逐步發生得來,對于全身相應部位的疾病有十分明確的應答關系,一般性的疾病按照“神龜圖”所指,均能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神龜圖”的問世,既是先天經絡學說在臨床實踐中的體現,也是腹針療法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針灸方法的可持利器,更是處方標準化,操作規范化的基礎,任何中醫師,甚至包括西醫師經過適當的培訓都能夠進行重復驗證,某些對中醫藥不甚了解的人認為中醫個案經驗雖多但可重復性差,對中醫的臨床效果表示懷疑,腹針療法的臨床實踐恰恰是對這些人觀點的有力駁斥。
“神龜圖”認為人體存在以臍(神闕)為核心的,全身影像似一個伏在腹壁上得神鬼,其頭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左右;頸部從商曲穴(雙)伸出;前肢由滑肉門(雙)引出,在上風濕點(雙)屈曲,止于上風濕外點(雙);后肢由外陵穴(雙)向外伸展,通過下風濕點(雙),止于下風濕下點穴(雙),尾部從氣旁穴(雙)向下延伸終于關元穴上下左右。(神龜圖)并非僅僅指向以上這些點,而是在它們之間的連線上形成了穴位點狀密集的穴區帶,這就是腹針療法之所以可以根據病情對相應部位進行即時調整的原因。上風濕點(雙),上風濕外點(雙),下風濕點(雙),下風濕下點(雙),氣旁穴(雙)為薄先生發現的新穴。(神龜圖)不失為腹針療法的又一大特色。
三、方法上體現了中醫防治疾病精髓,臟腑經絡局部同時并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是中醫的疾病認識觀,中醫講究“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療疾病時不僅注意癥狀的改善,更注重臟腑狀態的調整。腹部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腹部不僅可以調陰,而且可以調陽,臟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腹部,因此,針刺腹部可以直接調整臟腑。腹針療法提出,“調理臟腑入手,兼顧經脈局部”的原則,強調先調臟腑以產生氣血,再調經絡以輸布氣血,再調局部以使用氣血,故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傳統針灸治療疾病主要以刺激四肢經絡穴位為主,主要調整經絡,盡管也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必須經過多次反復的治療療效才能穩定下來,考慮可能與“治病必求于本”和“標本兼顧”有關。腹針療法真正體現了臟腑,經絡,局部的有機聯系,體現了中醫防治疾病的整體觀精髓,行臟腑經絡局部同時并舉之事,也應算其特色之一吧。
2010年,科室收進一位腦血管病后遺癥患者劉某,男,58歲,患病已有十年,右側肢體活動不靈,伴有語笨,攙扶下可以行走,近一周,右側肢體痙攣性疼痛,不能著地,不能伸展,夜間疼痛難忍,不能入睡。用藥效果不佳請會診。查體,右側肢體肌力四級,觸之發涼,屈曲90度不能伸直,強行伸展疼痛難忍,無腫脹,足背動脈波動良好,排除動靜脈血栓,考慮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及里,損及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臟腑之氣日衰,則經氣鼓動無力。因此取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先天養后天(調臟腑),滑肉門(右側),引經氣,氣旁穴(左側),改善對側下肢氣血運行(調經絡),是薄先生的經驗穴,外陵(右側),下風濕點(右側),下風濕下點(右側),以改善同側下肢氣血運行(調局部),內庭穴(右側),以引經氣達到末梢。第一天針刺十分鐘后,右下肢末梢已有溫熱感,能慢慢伸直,疼痛緩解,起針后右下肢能著地,攙扶下能走幾步,夜間仍有疼痛,但能忍受,三天后癥狀基本消失,又鞏固治療兩天,共五天恢復同前,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四、使用上無痛,安全,有效為腹針療法又一大特色,患者樂于接受
腹部在生理上有疼痛感彌散的特點,痛覺不敏感,所以針刺腹部,只要手法相對熟練,一般沒有痛感,即無痛。傳統針灸療法,講究得“氣“,認為“氣至病所”療效會更佳,而得“氣”主要是以患者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得氣感)為標志。腹針療法既有傳統針灸療法的安全,有效,還很好的解決了“得氣感”的問題,更容易為廣大患者接受??傊?,腹針療法是一種無痛,安全,速效,長效的針灸新療法。5.取穴上突出規范化操作特點
腹針療法為取穴規定了規范化的操作規程。首先,規定了比例寸,無論高矮胖瘦均按比例寸取穴,這樣就從客觀上杜絕了醫者的手取穴造成的誤差。上腹部從中庭到神闕為8寸,下腹部從神闕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腹部兩側從神闕至腹部外側緣為6村。其次,這些尺寸應作水平線。第三,找準任脈(腹白線)也是關鍵環節,因為腹部的自然正中線并非總是與腹白線相吻合,薄先生將任脈定于腹白線的下邊,是其幾十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取穴的規范化操作除了便于學者易學之外,更有力地保證了療效的穩定。
那么學習運用好腹針療法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呢?我認為:
1.要有較為深厚的中醫藥知識和功底
薄先生從理論上創立了先天經絡學說,臨床上發明了“神龜圖”,方法上臟腑經絡局部同時并舉,取穴上突出規范化操作特點,直至構建了一種無痛,安全,有效地針灸新療法,哪一樣都離不開中醫藥理論的指導,應該說是中醫藥理論框架下的新發現,所有中醫藥核心理論都是腹針療法的基石。要想學習,運用好腹針療法,在學習其理論,方法的同時,必須加強對中醫藥理論的學習和實踐,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即便是取得了一時的療效,也不能使疾病獲得痊愈。
2.取穴要按照規范化了的操作規程來做
在正確診斷,辯證,處方的基礎上,取穴很重要,根據我的體會,取穴必須按照規范化了的操作規程來做,只有取穴準確,才能保證療效,真是差之毫厘,區之千里。初學時用尺子來衡量,對每一位患者都認認真真,兢兢業業,也是取得較好療效的原因之一。
3.調針時一定要調到位
薄先生將腹壁分為天,地,人三部,天,地,人中又各分為天,地,人三部,共九部,調針到位的原則是:調理臟腑一定要調在地部,調理經絡一定要調在人部,調理局部一定要調在天部。這其中有經驗的因素在內,但以此為原則在臨床中往往能取得好的療效。調針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療效的顯現程度。
綜合以上,我認為,首先,應當大力推廣腹針療法。腹針療法除了有與其他針灸療法一樣的優點---安全,有效,基本無副作用,綠色環保外,還具有無痛,速效,長效的特點,古人說:“一針二灸三服藥”。在農村,對于尚處于看病難,缺醫少藥狀況的我國十億農民來說,包括腹針療法在內的針灸應當成為防治疾病的首先選擇和經常選擇,如果鄉村醫生能夠很好地學習,運用這些醫療技術,基本能滿足一般防治疾病的需求,有利于促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的解決。在城市,由于生活環境,方式的改變,疾病譜的變化,腹針及其他針灸療法同樣大有作為。應當大力推廣。
其次,應當加大對腹針療法的科學研究力度。為什么針刺腹部可以治療腹部之外的疾?。繛槭裁瘁槾谈共恐委熂膊辛⒏鸵娪暗男Ч??腹針療法無疑證明了經絡的存在,它們是如何聯系的?其物質基礎是什么?臟腑經絡局部為什么會或能在同一時間有機結合?等等----依據確切療效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有的可以用中醫藥理論來闡明,有的尚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將對開拓針灸與中醫的視野發展空間起到積極的作用,其中蘊含著的生命科學命題,值得研究探索。
關鍵詞: 能力本位教育 《針灸推拿》 職業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產生于二戰后,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能力本位教育來源于通過職業背景描述職業的觀點,分析職業背景,最終歸納出從事各種職業所必需的、有限的能力。在教學中應該使學生掌握這些能力,從而使從業新手順利地勝任自己的工作。在能力本位教育(CBE)和能力本位培訓(CBT)中,專業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及評價標準都依據一整套“能力”制定,這些能力是從事職業所必需的。
與傳統教學理念不同,CBE打破了以學科為中心,以學科的學術體系確定教學課程和學時安排的傳統思路。CBE以對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的分析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教育專家和教師的觀點開發課程體系。CBE的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淡化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CBE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新體系包含對綜合素質和行業崗位需求的知識、技能、態度的考核,重視過程評價。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實行專業下的項目訓教,而不是完全照搬能力本位教育理論。“能力”不等同于“職業能力”,不單純指職業能力。“能力本位教育”是知識、技能和態度三位一體的綜合體,不單單是“實踐能力”的培養。“能力本位教育”強調的是“全人”的發展,不單單是職業能力的培養。
針對具體的一門課程而言,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以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培養學生本課程必須具備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夺樉耐颇谩肥址ㄊ歉叩戎嗅t院校針灸推拿專業的臨床基礎課程,在學習和掌握推拿臨床技能,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掌握本門課程技術的程度關系到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因此,加強《針灸推拿》課程建設,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課程定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采用模塊化教學
針灸專業培養具備中醫藥理論基礎、針灸推拿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綜合性醫院針灸等部門從事針灸、推拿醫療及科學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夺樉耐颇谩氛n程培養具備中醫藥理論基礎、針灸推拿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人才,適用于骨傷專業的學生使用。通過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針灸專業學生掌握適應臨床崗位需要的針灸推拿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相關技術,并將它們運用于臨床實踐。主要內容包括針灸技術中各種刺灸法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推拿功法的基本姿勢和練功方法,推拿作用原理及診斷方法,推拿技術中的手法操作等;以及針灸推拿的治療原則、針灸處方的運用、推拿的基本治法及常見病的針灸推拿治療。
本課程定位要明確,教學目標清晰,以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培養為課程核心,以職業標準及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為課程內容。學生學習本門課程后要求掌握嫻熟的手法技術,針對客戶的不同情況進行保健康復服務,具有不斷拓展專業技能和可持續學習專業技能的能力,具有職業崗位轉換能力和內涵遷移能力。
二、課程教學內容側重實踐性教學,教學方法多樣化
針對培養目標,《針灸推拿》課程的教學內容要獨立開設實訓課程并不斷更新相關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上要側重實踐性技能內容的教學;在教學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側重于如何做而不過分探究為什么做,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把課堂教學分為緊密結合的“理論教學”與“課內實訓”兩部分,不僅在每一理論知識點的講授中借助案例分析和簡單任務加深理解與應用,而且在每一單元知識講授完成后都借助任務情景設計小型實訓項目。把課程內容從原來的以教師講授和課本知識為載體變成以完成項目為載體;把學生被動聽講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識的探索,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采用現場教學、項目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法,實施課堂授知與實訓傳藝相結合、課堂研討與現場演練相結合、實物操作與情景模擬相結合等多種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比如除了基本的手法練習外,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相互進行點穴、針刺、艾灸及拔火罐等操作,可以采取分組競賽的方式,對比操作的準確性,同時,可以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點評和糾正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
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建立MOOC課程資源庫
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基本原則,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實施手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邀請行業的推拿專家,成立課程開發團隊,確定資源庫建設方案。按《針灸推拿》課程核心知識技能點全面梳理課程結構,建構豐富的網上MOOC課程資源;借鑒MOOC在線網絡功能,掌握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反饋;借助實訓教學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做近似真實的操作,模擬訓練,使體會感更真實、更強烈。通過基于MOOC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在線完整地、系統地實現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體驗、師生互動過程。課程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標準、學習單元(單元描述、電子教案、電子課件、實施手冊、評價標準、習題)、資源素材等,引入企業案例、制作媒體素材(照片、視頻)、軟件工具包等素材。
【摘要】慢性腎小球腎炎是臨床的常見病,目前臨床治療方案主要為藥物治療,包括西藥利尿劑、降壓藥、激素與細胞毒藥物的應用,以及中藥的辨證論治。由于慢性腎炎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等特點,長期藥物治療存在毒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差等問題。中醫外治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價格低廉、方便實施。通過從針灸、穴位注射、穴位貼敷、藥浴、灌腸、功法、推拿、耳穴壓豆等方面入手,對中醫外治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現狀進行分類和梳理,認為中醫外治療法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統一的執行標準和操作規范,以及臨床研究普遍樣本量小,缺乏代表性等。
【關鍵詞】慢性腎炎;中醫外治法;研究進展;綜述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原發于腎小球的一組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伴緩慢進展的腎功能不全,最終可發展為慢性腎衰竭。中醫方面,本病屬于“腎風”“風水”“水腫”等范疇,病機屬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清代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所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意即中醫外治法治病,同樣要根據病因病機辨證施治。現將中醫外治法在慢性腎小球腎炎中的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通過刺激經絡腧穴而疏通經絡,并通過辨證選穴與補瀉手法的結合達到溫陽散寒、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朱崇安等[1]應用董氏奇穴“下三皇”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與西藥組相比,結果針灸組總有效率優于西藥組,治療后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均較前下降,且針灸組低于西藥組,認為針灸董氏奇穴“下三皇”治療慢性腎炎能減少蛋白尿和改善腎功能,療效優于單純西藥治療。也有研究證明灸法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腎炎療效較好。張超等[2]利用溫針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腎小球腎炎,治療組在對照組中西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腎俞、脾俞、命門、足三里、氣海等穴溫針灸。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有所下降,且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溫針灸結合中、西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脾腎陽虛型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2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經穴位給藥,使藥物對穴位長時間地保持良性刺激,以求達到藥效、穴位刺激和經絡調節的有效結合,達到局部治療和整體調節的治療目的。寧志春[3]選用中藥(黃芪、山茱萸、白術、菟絲子、附子等)加穴位注射(腎俞、足三里、脾俞、陰陵泉,選用豬苓多糖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藥物1ml)治療脾腎陽虛型腎小球腎炎,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且未發現有明顯毒副反應。王玲娟[4]將67例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sPGN)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一般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參附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選用雙足三里、腎俞,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且治療后患者的癥狀、體征及尿檢指標等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證明參附注射液穴位注射臨床治療MsPGN療效較好。
3穴位貼敷療法
穴位貼敷療法亦通過穴位與藥物的共同作用而發揮療效,正如清代徐大椿所說:“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膜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爆F代研究表明,穴位貼敷是使藥物從體外作用于人體穴位,刺激穴位,使局部溫度增高,毛細血管擴張,有利于中藥成分透過皮膚、穿過毛孔,不斷進入淋巴液、血液而發揮其藥理作用。梁白冰等回顧性分析了50例內服中藥復方滋腎方聯合外用院內腎炎貼敷貼雙腎俞、雙三陰交穴位治療慢性腎炎病例,疾病療效總有效率94%,證候療效總有效率98%。內服滋腎方聯合外用雙腎俞、雙三陰交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有較大價值,具有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韓韜治療慢性普通型腎小球腎炎予對照組口服腎炎方(黃芪、胡黃連、山茱萸、丹皮、山藥等),治療組將腎炎方制成藥糊涂于腎俞穴,腰酸痛及畏寒者予醫療電烤燈熱敷腎俞穴,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90.00%,腎炎方聯合電烤穴位貼敷治療普通型慢性腎小球腎炎療效優于單用中藥湯劑。
4藥浴療法
藥浴療法的機制如元代齊德之在《外科精義》提出的“疏導腠理,通調水道,使無凝滯”,溫熱效應和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是藥浴發揮內病外治作用的基礎,如《醫宗金鑒》所言藥浴可“借濕以通竅,干則藥氣不入”[8]。因此,藥浴療法又被稱為腎臟病的“皮膚透析”。賈英輝等[9]以西醫常規治療為對照,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浴(桑寄生、補骨脂、蛇床子、熟地黃、丹參等)治療10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腎衰竭患者。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藥浴聯合西醫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腎衰竭臨床療效確切。尹建平[10]以西醫常規療法為對照,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藥浴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明西醫常規療法聯合中藥浴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療效確切,是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優質輔助措施。
5灌腸療法
藥物灌腸療法的中醫理論來源于《素問》中“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是在《傷寒論》中蜜煎導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和完善而來的一種外治法。據現代研究,其根據腹透原理,通過彌散作用和超濾作用,將血液中分子物質清除掉,一方面可以清除血液中的代謝產物,同時將中藥有效成分吸入血液中;另一方面中藥的直接瀉下作用,可緩解機體水液潴留,有效消除水腫,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11]。汪超等[12]治療80例老年慢性腎炎患者,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尹蓮芳教授驗方口服結合中藥灌腸,結果治療組在腎功能、血壓變化及臨床癥狀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證明中藥口服結合中藥灌腸可有效維持老年慢性腎炎患者腎功能穩定、降低血壓、改善臨床癥狀。呂朋飛等[13]治療100例慢性腎炎失代償期慢性腎衰患者,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與足浴,治療2個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和臨床控制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藥灌腸與足浴聯合西醫治療能明顯改善慢性腎炎合并失代償期腎衰患者病情,改善腎功能,控制病程進展。
6功法
中醫傳統功法包括放松功、保健功、八段錦、易筋經等。強調“調神”“調息”與“調心”,做到松靜自然、心平氣和、意守丹田,從而達到“意”“氣”“力”三者的協調統一,進而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增強人體機能,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黃健理[14]以辨證練功為主,配合中藥治療30例經中西醫長期治療無效的慢性腎炎患者。功法有放松功(意守部位:以丹田、命門為主,配合腎俞。血壓高加涌泉、大敦,血尿加涌泉,納呆加足三里)、保健功(包括叩齒、攪海、摩腹、浴面、擦腰、后托天。血壓高加擦涌泉,納呆加按摩足三里、單舉托天,血尿加擦涌泉、三陰交,腰痛加活腰胯,雙手攀足)。結果臨床治愈16例,顯效1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
7推拿療法
中醫推拿手法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按照“補虛、瀉實”的原則辨證施治,選用不同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陰陽平衡,達到防治疾病與強身健體的目的。郭繼承等[15]用推拿手法聯合口服中藥治療60例脾腎氣虛型慢性腎炎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加口服慢腎湯(黃芪40g,焦白術15g,茯苓40g,旱蓮草20g,女貞子20g等),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推拿手法,每日1次,按摩手法包括腹部摩法,腰背部擦法及滾法。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總有效率80.0%,說明口服中藥聯合推拿手法治療腎小球腎炎有效,為治療慢性腎炎脾腎氣虛證提供了新思路。
8耳穴壓豆療法
《靈樞•口問》記載:“耳著,宗脈之所聚著?!薄独逭茨σg》記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說明耳與人體的經絡、臟腑均有密切關系。當人體內臟或軀體發病時,往往會在耳的相應部位出現壓痛敏感、變形變色等反應,參考這些現象來診斷疾病,并通過刺激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李清萍將8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一般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耳穴壓豆(耳穴選穴包括腎、脾、輸尿管、膀胱、肝、耳背腎)配合參芪地黃湯,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證明耳穴壓豆聯合常規治療能有效改善慢性腎炎患者癥狀,減輕水腫,延緩腎衰進展。
9小結
綜上所述,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辨證選用恰當的中醫外治法單獨或輔助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均有顯著效果,不僅可有效改善慢性腎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血尿生化指標,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指標,從根本上解決西醫學上慢性腎小球腎炎免疫介導的發病機制,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此外,中醫外治法還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價格低廉、易學易掌握、方便推廣等優點。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執行標準和操作規范,以及目前臨床研究普遍樣本量小,缺乏代表性等問題,中醫外治法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推廣工作尚需要臨床工作者的努力和進一步研究,從而提高中醫綜合外治療法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療效,解除慢性腎炎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1]朱崇安,羅云波.針灸董氏奇穴“下三皇”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5,35(4):335-338.
[2]張超,張春艷,吉勤,等.溫針灸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脾腎陽虛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5(4):240-242.
[3]寧志春.中藥加穴位注射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腎小球腎炎102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1(2):213-214.
[4]王玲娟.參附穴位注射治療系膜增生性腎炎的臨床觀察[D].福州:福建中醫藥大學,2009.
[5]翟璐.中醫外治法對腎小球疾病的治療概況[J].中醫外治雜志,2010,19(10):52-53.
[6]梁白冰,遠方.中醫二聯療法治療腎小球腎炎50例回顧性分析[J].湖北中醫雜志,2015(11):15-17.
[7]韓韜.腎炎方聯合電烤穴位貼敷治療普通型慢性腎小球腎炎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6):26-27.
[8]畢禮明,陳英蘭.藥浴輔助治療慢性腎臟病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4):1585-1587.
[9]賈英輝,劉盼,楊立豹,等.中藥浴聯合西醫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竭的療效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0):1374-1375,1377.
[10]尹建平.西醫常規療法聯合中藥浴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50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5):36-37.
[11]尹波,何渝煦.中醫外治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5,38(1):92-94,100.
[12]汪超,尹蓮芳,周蘭,等.運用尹蓮芳教授中藥口服結合灌腸治療老年慢性腎炎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6):4646-4647.
[13]呂朋飛,劉計寧,黃同玉,等.中藥灌腸、足浴聯合西醫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失代償期慢性腎衰竭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8):3082-3084.
[14]黃健理.辨證練功為主治療慢性腎炎3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0(12):9.
[15]郭繼承,金麗霞.推拿結合中藥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