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形容氣勢大的詞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預習要求:朗讀課文2―3遍,讀熟課文3―5自然段,思考從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灰椋鳥歸林的壯觀?用“――”畫下來,并作旁注。
二、 精巧復習
師:(投影出示詞語)這些詞語會讀嗎?
生:(讀上面一行)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蕩蕩
生:(讀下面一行)互相應和呼朋引伴百鳥爭鳴
師:讀了這些詞語你有什么發現?
生:這些詞語都是寫灰椋鳥的。上面一行寫灰椋鳥的數量多,下面一行寫灰椋鳥的聲音大。
師:能記住這些詞語嗎?(生個別背,齊背)這就叫歸類積累法。
師:(投影出示最后一段話,指名朗讀)“觀賞”能換成“觀察”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觀察”就是看,而“觀賞”不僅有“看”的意思,還有“欣賞”的意思。
師:“觀察”是仔細地看,有目的地看,而“觀賞”不僅有“看”的意思,還有“欣賞”的意思,灰椋鳥歸林的場面很壯觀,是一種欣賞地看。誰能用“觀賞”說一句話?(生造句)
師:最后一句是什么句?誰能把它換種說法?(生練習句式轉換)
三、 精讀感悟
(一) 歸林的壯觀
師:第4小節中哪幾句最能讓你感受到灰椋鳥歸林的壯觀?
生: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
師:(投影出示以上一段話)哪些詞語一下子跳入你的眼簾,讓你覺得壯觀?
生:排空而至。
師:能想象一下“排空而至”是怎樣壯觀的景象嗎?
生:“排空而至”就是形容飛過來的灰椋鳥很多,排滿天空飛來。
生:“排空而至”就是灰椋鳥密密麻麻地布滿天空,黑壓壓的一片。
生:“排空而至”就是形容成千上萬只灰椋鳥排山倒海般飛來。
師:是啊,“排空而至”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成千上萬只灰椋鳥密密麻麻地布滿天空,它們推開空中一切,排山倒海般飛來。這是多么壯觀啊!誰能讀出它的壯觀?(生個別朗讀)
師:誰能讀得再壯觀些?(個別再讀,齊讀,讀得很有氣勢)
師:除了“排空而至”,還有哪些詞語也讓你感受到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
生:“浩浩蕩蕩”“整群整群”“一批一批”,從這些疊詞我感受到灰椋鳥似江水涌來,聲勢浩大,勢不可擋。
生:“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讓我體會到隊伍很長,很龐大,蔚為壯觀。
師:“數百米長的長隊”有多長?“巨大的橢圓形”有多大?(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
師:是啊,小小的灰椋鳥竟然排這么長的長隊,圍成如此巨大的橢圓形,這是多么壯觀啊!誰能把圈畫的這些詞語所展現的壯觀氣勢讀出來?(個別讀,齊讀,讀得很有氣勢)
師:能抓住這些詞語把這段話背出來嗎?(自由背,個別背)這就叫抓關鍵詞語記憶法。
師:(投影出示句子:先回來的鳥……后到的鳥……與熟悉的伙伴會合)這是一個長句子,講了幾層意思?
生:兩層。第一層講先回來的鳥,第二層講后到的鳥。
師:這兩層都是講鳥剛歸林后的表現,因此可以把這兩層意思并成一句話,但為了區分這兩層意思,在這兩個句子之間必須用一個標點符號隔開,知道是什么標點符號嗎?(生:分號)
師:在第3課《早》中,我們認識了頓號,還記得頓號的用法嗎?
生:頓號用在并列的詞語之間。
師:對,頓號用在并列的詞語或較短的詞組之間,而分號則用在較長的并列的分句之間。下面我們做一道練習。(生練習加標點,區分頓號和分號)
(二) 鬧林的壯觀
師:第五自然段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灰椋鳥的壯觀?誰能把自己畫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生:樹林內外,百鳥爭鳴……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
師:這句話中“俱樂部”指什么?在這個俱樂部里,能找到“彩燈”“跳舞的女子”“音樂”嗎?
生:“天然的俱樂部”指整個竹林和刺槐林,“彩燈”是夕陽和晚霞,“跳舞的女子”是灰椋鳥, “音樂”是灰椋鳥的叫聲。
師:從這樣的“俱樂部”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場面很熱鬧,很壯觀,灰椋鳥很快樂。
師:(播放鳥叫聲)你覺得這樣的音樂還像什么?你能模仿書中的句式用“似……如……”再寫一句嗎?
生:似琵琶齊奏,如銅管齊鳴。
生:似狂風吹過樹林,如暴雨落入江河。
……
(三) 人與自然的和諧
師:同學們,鳥是人類的朋友,沒有鳥,我們就感受不到“鳥語花香”;沒有鳥,就不會有“驚弓之鳥”“笨鳥先飛”給予我們的啟迪;沒有鳥,我們就不會欣賞到“兩個黃鸝鳴翠柳――”(生:一行白鷺上青天)
師:沒有鳥,我們就不會觀賞到“草長鶯飛二月天――”(生: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沒有鳥,唐朝詩人孟浩然就不會吟誦出“春眠不覺曉――”(生:處處聞啼鳥)
師:杜甫也不會吟誦出“流連戲蝶時時舞――”(生:自在嬌鶯恰恰啼)
師:我們要保護鳥,讓鳥成為我們人類永遠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我們不僅要保護樹林,還要植樹造林,讓鳥永遠擁有幸福的家園。這樣,人與自然才和諧。(板書:人鳥林和諧)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徐秀娟,她愛鳥勝過愛自己的生命,為了救一只受傷的丹頂鶴,不幸滑入了沼澤地,獻出了年僅23歲的生命。徐秀娟不懼怕死亡,因為她對生命有更博大的愛!鳥兒想念她,人們懷念她。(課件播放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
師:聽了這首歌,我們一定要牢記徐秀娟姐姐的心聲――
生:(齊讀)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
四、 精當反思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哪些方面還需要努力?
生:我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我們要保護鳥,保護樹林。
生:我知道了分號的用法,分號用在并列關系的分句之間。
生:我學到了兩種方法,一是歸類積累法,二是抓關鍵詞語記憶法。
……
師:同學們能從獲得的知識、習得的方法、懂得的道理等方面進行學結與反思,很好。只要我們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總結,我們就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
五、 精練拓展(略)
1. 閱讀片段,完成習題。(略)
2. 寫一段話用上分號。
[關鍵詞]言語實踐;假設;詞語;人物;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1-026
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假設,可以引導學生跨越時空,溝通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促推學生內化言語,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如何巧用假設,促推課堂的言語實踐呢?
一、 巧用假設,有效推促詞語內化
對小學閱讀教學來說,詞語是教學的重點。而同一個詞語往往因環境不同而意義不同。由于學生年齡小以及認知方面的不足,導致他們在理解詞語時停留在表面,無法真正觸摸其內涵。因此,在教學中巧用假設,引導學生在詞語“歧義”上越“陷”越深,繼而在“荒謬”中理解詞語的正確含義。如,教學《埃及的金字塔》一課中的“巍然屹立”一詞,筆者這樣引導。
師:那你說說“巍然屹立”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高,很有氣勢。
師:我們學校有這樣的建筑嗎?誰來用這個詞語形容一下?
生:我們學校的教學樓巍然屹立。
師:(故意夸獎)不錯!(接著又轉換口氣)能這樣形容嗎?(停頓一下)我們現在讀一讀這一句。
(投影顯示: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師:高146米,繞一周需要1千米,這樣的建筑才算得上巍然屹立。我們教學樓多高?能用這樣的詞語嗎?
(學生哄笑)
……
案例中教師巧用假設,把學生帶入“套中”,并引導學生把金字塔與教學樓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金字塔與教學樓的明顯差異,準確把握“巍然屹立”這個詞語的準確用法,最終內化詞語。
二、巧用假設,感受人物特征
教學寫人類文本,重在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而,由于學生實際生活與文本距離相去甚遠,導致他們很難真正走近人物,自然也無法準確把握文本的主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假設,引導學生“誤入歧途”,讓他們充分暴露自己在理解上的“荒謬”、認識上的“粗淺”,繼而重新調整,理解文本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教學《祁黃羊》這一課,筆者這樣引導學生走近祁黃羊的內心世界。
師:晉悼公要他推薦中軍尉人選時,他會想到什么?
生:他會想到我一定要推薦能力強的人,不負晉悼公所托。
師:他想了一會兒,想到了解狐。而解狐則是他的殺父仇人。同學們,你們好好想想:這時祁黃羊會怎么想,祁黃羊的母親又會怎么想。
……
師:假如朝中官員知道這一件事,又會怎么評價呢?
生:他們一定認為祁黃羊太無能了,太軟弱可欺了。
師:(故作贊許)是的,在古代,殺父之仇不報,是最大的不孝。但是,祁黃羊當時有沒有想到這些?請看課文第11小節……
案例中,教師先重點強調解狐是祁黃羊的殺父仇人,繼而進行假設,引導學生揣摩祁黃羊的各種心理,讓學生認識到作為一個普通人,會怎么做;接著,在故意贊許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文本中找依據,以前各種假設,從而讓他們認識到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為公、高尚的人。
三、巧用假設,領悟寫作方法
對小學生來說,品析語言、領悟寫作技巧是有一定難度的。對難以理解和把握的寫作技巧,教師也可以巧用假設,促推學生去感悟。比如,《“番茄太陽”》有這樣的一句:“她的小嘴呼出的溫熱氣息拂過我的面頰,我的淚嘩地一下子流了下來。”教學中,筆者這樣假設。
師:這句話寫得很好。同學們,好好想想,有哪些詞語可以形容“我”當時的樣子呢?
生:“淚流滿面”“淚如泉涌”。
師:是呀!明明雖然有點幼稚,但心地非常善良,“我”怎能不感到呢?好好想一想,當時“我”會怎么說,怎么做。
(學生思考,動筆……)
富麗拼音:fù lì,漢語詞匯。形容體態豐滿美好。選自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 湯二官,不知其籍,其體富麗,其色華艷,善諧謔,后不知所終。”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富麗詞語的實用造句,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一、富麗詞語的解析宏麗;華麗。 唐 柳宗元 《李赤傳》:“堂之飾,宏大富麗,椒蘭之氣,油然而起。” 明 謝榛《四溟詩話》卷一:“作詩雖貴古淡,而富麗不可無,譬如松篁之於桃李,布帛之於錦繡也。”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山崖上矗立著一幢巍峨而富麗的洋樓。”富饒美麗;豐富華麗。 宋 蘇軾 《策斷二十五》:“ 契丹 自 五代 南侵,乘 石晉之亂,奄至京邑,覩中原之富麗,廟社宮闕之壯而悅之;知不可以留也,故歸而竊習焉。”
二、富麗詞語的近義詞璀璨 [ cuǐ càn ]
綺麗 [ qǐ lì ]
斑斕 [ bān lán ]
三、富麗詞語的造句1、天空它從來都那么善良,那么美麗,當夕陽殘留在天空中時更顯得光輝更富麗,被它的美迷惑也是一種幸福。
2、沐浴在夕陽的余輝里,眼前的一切,都變地金光閃閃,富麗堂皇。
3、于是,溪水泛起粼粼的波光,閃現出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這就是富麗堂皇的水晶宮,埋藏著五光十色的奇珍異寶。
4、在陽光的照射下,鮮紅的玫瑰花上,一顆一顆的小水珠卻變成一顆顆美麗的金珍珠,使玫瑰花顯得更加富麗堂皇了。
5、喜歡蝴蝶花,它雖不如富麗堂皇的牡丹,雍容華貴的玫瑰,也不如婀娜多姿的,但它也有自己的獨特魅力。
6、殿內富麗堂皇,供奉著西方三圣佛、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千手觀音等幾座佛像,金光閃閃,耀眼奪目。
7、腳下,在富麗堂皇的大城市,路都被水泥灰漿鋪墊。
8、牡丹,花中之王,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
9、移步入洞,仿如置身于恢宏大氣、富麗堂皇的天庭之中,中間是一個空闊的大廳,巖壁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各種溶洞造型唯妙唯肖,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10、妖嬈,富麗,宏偉,這些耀眼的字眼太過時尚,對這個古老的山村而言,那只不過是些華美的形容詞。
11、其實,桂花屋遠不止一個富麗堂皇這么簡單,它的真正傳奇之處,還在于它同一個王朝的終結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12、走進這座清代建筑,高墻深院,雕梁畫棟,從屋內木質隔墻和檐壁等精細雕刻當中,你就可以想象它在當時該有多么的富麗堂皇。
13、矗立的藏房,白墻彩檐,繪飾朦朧鮮麗,正門明朗富麗,窗欞似梯形,雕刻精細。
14、看這頤和園,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又充滿自然之趣。
15、國印往往一本正經,裝飾華貴,卓顯一種富麗堂皇和嚴正威儀。
16、鄉村的建筑,不夠富麗奢華。
但村莊的屋舍,保留明清遺風,多為高墻深院。
17、這座載入中國建筑史的曾氏祖廟,和我初見時一樣,依然氣勢恢宏,富麗堂皇。
18、一家家雨后春筍般的飯店,一樣樣吸人眼球的所謂名菜,一種種富麗堂皇的餐飲品牌,你方唱罷我登場。
19、祖孫倆漸行漸遠,長長的影子映在油亮的青石板路上,與這個富麗的街道形成鮮明的對比。
20、白族民居不僅院落組合寬敞豪華,且建筑風格采用殿閣造型,飛檐串角,再飾以泥塑、木雕、彩畫等,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
21、越過華亭湖邊富麗堂皇的、具有英倫皇家豪華建筑風格的立詩頓賓館和綠樹下的淑女雕像走過拱橋,漫步在綠茵盎然的斯凱島和艾倫島。
22、這座有五層樓那么高的轉經筒是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筒身為純銅鍍金,金光閃閃,富麗堂皇。
23、廳堂建筑不算恢宏,也不富麗堂皇,但格外肅穆莊嚴。
24、形形,虛虛實實,飄渺不定的妙筆,把大海點綴得富麗堂皇,無比的輝煌。
25、院子是一座普通的青磚灰瓦四合院,不象是王公貴族的那樣富麗堂皇、高大氣魄,但形致一樣。
26、紅宮、白宮與山體融合在一起,群樓重疊,殿宇嵯峨,富麗堂皇,氣貫蒼穹。
27、人民禮堂描龍畫鳳,富麗堂皇;
百貨大樓線條明快,樸實大方。
28、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
29、來自意大利時尚又富麗堂皇的高級琉璃吊燈,巨大的燈蕊被周邊無數的燈瓣縈繞,層層疊疊如迎風招展的夏日映荷。
30、洛青穿過高樓大廈,重樓飛閣,再次來到了這座富麗堂皇的店鋪。
【關鍵詞】鑒賞 古詩詞 語言
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像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一般人對《登鸛雀樓》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鑒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于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味”與意蘊。鑒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涵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于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晴看到紙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我們在這里只對古詩詞的語言風格的賞析題目的作答方法具體加以討論。
一、煉字型
煉字,指錘煉詞語,指詩人經過反復琢磨,從詞匯寶庫中挑選出最妥切、最精確、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析煉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動的效果。一首詩的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移家別湖上亭(十一月測)》(戎昱)“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中的“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詩中的“系”字描繪了一幅修長柔軟的柳條藤蔓,好像要牽扯住主人,不讓主人離去的動人景象。一個“系”字,飽含了詩人移家前,對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類題目的答題對策:(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還原內容。(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又如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中的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獨、形單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佇立在玉階,癡癡地、徒勞地茫然望著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引起無盡的思念愁緒。“空”字也表達了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的感情,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二、賞析作者語言風格型
古詩詞的語言的特點常見的有: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平淡,又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磣,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煉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這類題目的答題對策:①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如《春怨》(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三、比較兩詩不同的語言風格型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答題對策:①用一兩個詞概括各自的語言風格。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通過比較,找出其差異。比如樸實和綺麗是相對舉的語言風格,其特點各有千秋,關鍵是不同作品的內容、主旨、情感決定了它們的各自長處。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的前兩句寫的是作者登樓所見。一輪落日向著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沒;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折向東去流歸大海。這里的畫面遼闊,景象壯觀,氣勢龐大,誰讀了胸襟不為之一開。接下來詩人想進一步游目騁懷,而那“更上一層樓”的詩句所體現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不更激勵我們去挑戰人生嗎?如果用王之渙這首詩和蘇軾的具有豪放風格的作品相比較,那么我們能否從中體會出在語言風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東西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國語文中、高考中,古詩詞賞析連考了多年,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題量有逐年加大的趨勢,成為中、高考備考的一個亮點。在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上,成為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 文體學 山東農業大學 校歌
1.引言
對大學而言,校歌不僅僅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號,更是一種靈魂,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并代表各校的特點。校歌是由各校的歷史傳統和辦學風格凝聚而成的,它的旋律縈繞、彌散著每一位師生心中的夢想。一首膾炙人口的校歌不僅能激起廣大師生的熱情,增強學校內部的凝聚力,還能喚起校友對母校的深情回憶,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達到“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筆者以山東農業大學校歌《攜手攀登,共創輝煌》為研究對象,從詞匯特點、句法特點、形象使用和對照關系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細致的分析,旨在發掘其美感、潛藏的傳統文化底蘊及暗含的育人功能。
2.詞匯特點
2.1名詞
《攜手攀登,共創輝煌》作為一首典型的現代校歌,以描述為主,其名詞占約總數的一半。其中,描述地理位置和文人特色的具體名詞約占名詞總數的二分之一,如“齊魯”、“大地”、“孔孟”、“鄉”、“黃河”、“泰山”、“山東農大”。另外,人稱代詞(我們),物主名詞(“山東農大”、“國家”、“民族”)的涉及反映出作為農大人的“我們”、大學和國家民族緊密的聯系,教育農大學子為祖國富強和民族興旺而實干奮進。其他抽象名詞,如“創新”、“理想”、“輝煌”,則是對農大精神(愛國愛校,質樸厚德,求真創新,實干奮進)的闡釋。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并重突顯了歌詞整體平衡感,顯示出農大美好的自然風貌和人文環境,以及農大學子有理想有抱負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2.2動詞
在此首校歌中,動詞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靜態動詞,如“流淌”、“挺拔”,在歌詞初始就營造出祖國大好河川(即黃河和泰山)的即視感,給人一種豪邁激昂的震撼力。而動態動詞,如“創新”、“成長”、“實現”、“追求”、“攀登”等能激動人心,陶冶情操,發揮巨大的精神激勵作用,賦予歌詞以動態感,給人一種青春向上的活力,展現出農大人青春張揚的風貌。
在這首校歌中,動詞的數量雖少,卻是整個歌詞語言藝術的靈魂和主旋律。富有動感的動詞使節奏流暢明快,富有時代精神,催學子奮進,激勵學子立志讀書、報效祖國。
2.3形容詞
此歌詞中有四個形容詞,分別是:“共同”、“富強”、“興旺”和“新的”。共同理想指作為社會共同意識的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也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理想。“共同”在“共同理想”中,不僅體現了農大人還體現了社會成員的凝聚力和意志力,具有現實社會的教育意義。同時與國家“富強”、民族“興旺”互相契合,表達了共同的美好愿景。“新的”輝煌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農大已經取得的輝煌,二是指力爭上游、不斷傳承和弘揚優良文化傳統的崇高精神品質。
2.4副詞
此詩歌中有兩個副詞:“共”,出現兩次,“共”與形容詞“共同”意義功能相似,強調合作與凝聚力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歌詞多采用氣勢磅礴、積極向上的名詞和動態活潑的動詞,這些典雅、正大的詞精辟地概括了中國文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深刻認識,表達了學校學子要在各自學業中做出不朽建樹的豪情。
同時,在歌詞首部(“齊魯大地,孔孟之鄉”;“齊魯大地,孔孟之鄉”)、中部(“啊山東農大,啊山東農大”)和尾部(“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都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這在歌詞中很常見,從詞義的角度看,強調了所重復的內容,形成一種磅礴的氣勢。
3.句法特點
3.1句子的復雜性
本歌詞共十二句,共114個字,平均句長為9.5個字,相對要短。同時,句式結構簡單,多為陳述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在句子的內部結構中,多為省略主語的簡單句,如“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成長”,“實現自身價值追求共同理想”,“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其中,有兩句較復雜:“這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這里挺拔著泰山的脊梁”,是以指示代詞“這里”為主語,強調山東農業大學優越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的特點。另外,句式結構的雷同使歌詞獲得了一種整齊的節奏感。歌詞整體給人感覺節奏流暢明快,歌詞朗朗上口、簡潔凝練,富有感召力。
3.2詞類
本歌詞中主要詞類(即實詞)占詞匯總數的79%,這說明其具有更大的直接性和具體性。名詞、形容詞、動詞和副詞組成或具體或抽象的事物,蘊含著一種簡潔樸實、努力攀登、質樸務實、埋頭苦干的精神力量。
4.形象的使用
4.1韻律與節奏
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是交際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校歌的最終歸宿是譜曲演唱,為了更好地與音樂配合,歌詞追求語音和諧的效果,主要通過押韻、使用襯詞的創作手段實現。
這段歌詞每句話尾的押韻表現為aabacdaaaaaa,韻腳為“鄉”、“鄉”、“脈”、“梁”、“大”、“籃”、“堂”、“長”、“想”、“旺”、“煌”、“煌”,前半部分重在繪景寫人,語氣較平穩,后半部分以“ang”一韻到底,激昂豪邁,重在行發遠大志向渾厚有力,有種宣誓般的昂揚,給人以鼓舞和激勵。
用韻與歌詞的內容及所表達的感情是十分一致的,這種一韻到底的韻律色彩明朗,與校歌積極向上的精神特質十分吻合。
4.2對偶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均衡對稱美,因而對偶的使用范圍極其廣泛,從對聯到詩歌,從詞曲到散文,隨處可見它的身影。對偶可分為寬對、嚴對,農大校歌歌詞中的對偶基本屬于寬對,重點在于表情達意,對于詞語的詞性、聲調等要求并不嚴格。如“這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和“這里挺拔著泰山的脊梁”,“流淌”對“挺拔”,“血脈”對“脊梁”,贊美了農大地理位置優越,鐘靈毓秀。又如在“我們求知的搖籃”和“我們求真的殿堂”中,“求知”對“求真”,“搖籃”對“殿堂”,這幾對雖然平仄不太對稱,但聲調十分協調,讀來抑揚頓挫。
4.3反復
使用反復這一辭格,既使得歌詞結構整齊有序,歌詞感情也得到強化。此首校歌歌詞中運用的反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地點和校名反復出現,旨在引起農大學子的自豪感,如“齊魯大地,孔孟之鄉;齊魯大地,孔孟之鄉”和“啊山東農大;啊山東農大”;二是反復歌詞中的部分,即在結尾處“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的反復,加深了歌者與聽者的印象,突出了農大學子努力向上、為校為國爭光的決心和毅力。
4.4擬人
在此首歌詞中,運用擬人的句子是“這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這里挺拔著泰山的脊梁”,將黃河形容為有血脈有生命的事物,將泰山形容為獨當一面的巨人,仿佛兩位偉人守護著山東農業大學,氣勢宏大,也增添了些許情趣。
4.5比喻
用比喻對事物的特征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依此引發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此首歌詞中,運用比喻的句子是“啊山東農大啊山東農大;我們求知的搖籃;我們求真的殿堂”,本體為山東農大,喻體為搖籃和殿堂,將農大比喻為學子揮灑汗水、求真求知的場所,將學子和學校緊緊地聯系起來,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農大濃厚的學習氛圍和人文環境。
5.上下文照應關系
此首歌詞的最明顯的上下文照應關系體現在開頭和結尾處的反復上,開頭為“齊魯大地孔孟之鄉;齊魯大地孔孟之鄉”,結尾為“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詞首的反復給整個歌曲奠定了渾厚沉穩的基調,最后的反復將歌曲推向了,同時暗含了農大“登高必自”的校訓,表明了農大學子勇往直前、不懈進取的精神面貌。
6.結語
校歌是大學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精神的表達,是學校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高度濃縮。對于學生的成才,對于學校的建設,校歌猶如大學的精神圖騰,發揮著雙重作用:對內,自我激勵,從而凝聚人心;對外,自我張揚,從而展現風貌。通過對山東農業大學校歌從文體角度的深入細致分析,使我們對校歌的意義價值建立在更堅實客觀的基礎上,更深刻地理解“愛國愛校,質樸厚德,求真創新,實干奮進”的農大精神和“樹人、求真、包容、開放”的農大文化。《攜手攀登,共創輝煌》這首校歌在文學語言表達上富于文采,底蘊深厚,有強烈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啟發性,能引起內心的強烈共鳴,永記在心,永受鼓舞,即使走出校門也能銘記校歌精神。
附錄:
《攜手攀登,共創輝煌》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
這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
這里挺拔著泰山的脊梁
啊山東農大啊山東農大
我們求知的搖籃
我們求真的殿堂
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成長
實現自身價值追求共同理想
為國家富強為民族興旺
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
攜手攀登共創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傅進軍.大學校園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9-10.
[2]高曙光.王升文,申圓圓.從校訓校歌的文化內涵探討大學生素質教育――以延安大學校訓校歌為例[J].延安:延安大學,2012.
[3]賀秀蘭.中國大學校歌的文化解讀[D].長沙:中南大學,2008.
[4]賀秀蘭,康玉唐.大學校歌文化解讀[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J],2008(25).
[5]賀秀蘭,康玉堂.從大學校歌透視大學理念[J],2008(10).
[6]李愛麗.大學校歌的現狀及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改革導向[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
辭趣類辭格
辭趣類辭格,主要是利用漢字或漢語組合的特點來完成的,語言往往新穎、活潑而又幽默、風趣。理解這類辭格,要結合上下文,體會其中的語言特點,弄清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隨著社會的演變推進,現實生活中不斷有一些全新的元素出現,如果想使用原有的詞語來形容、描述這些新出現的事物或者概念,常常會出現某些方面不盡貼切的情況。新聞評論為了保證本身所特別需要強調的事實真實性,保證評論能夠最真實最確切地反映現實生活,在文章中就得靈活改造舊詞,或者創造新詞。梁厚甫的新聞評論中運用的辭趣類辭格,主要是仿擬辭格以及拆用辭格。
所謂仿擬辭格,就是指模仿現成詞語、句子、作品,用更換文中的某個詞或語素的方法臨時制造的詞語、句子、作品的修辭方式。在梁厚甫的新聞評論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修辭格的運用。
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一文中,作者在評論冷戰時期美蘇之間有無可能爆發核武器大戰時,有這么一些評述:“飛機、大炮、坦克、潛艇、航母、雷達的性能,容或比之二次大戰前有一些進步,但被幻想為一戰而能屈人之兵的武器是沒有的。”“在這樣情況之下,甲乙兩國,當然是‘兩敗俱傷’,當然是不上算。既然不上算,只能按彈不動。”“不論‘兩敗俱傷’也好,‘兩勝俱不傷’也好,都否定了率先一擊的價值,從而也否定了核子彈本身的價值。”其中的“一戰而能屈人之兵”、“按彈不動”、“兩勝俱不傷”幾個詞正是從原本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按兵不動”、“兩敗俱傷”等詞語中仿擬過來的,雖然改動的僅僅是詞中的一兩個字,卻形象地說明了美蘇之間不可能爆發核武器大戰,語言新穎風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拆用辭格在梁厚甫的新聞評論當中也屢有運用。所謂拆用辭格,是指為了思想表達的需要,故意把固定的詞、成語和句子拆開來用。在《總結70年代的美國》中,梁厚甫在評價卡特時寫道:“至少卡特總統有比之尼克松聰明的地方,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庶乎是‘若愚’的‘大智’。”采用語素易位的手法,把成語“大智若愚”拆用成句子“庶乎是‘若愚’的‘大智’”,顯得風趣形象。
引導類辭格
引導類的辭格,一般是利用句子結構的相同或近似來完成的,相同或近似的特征,就使得它們帶有更多的強調意味,帶有更強的氣勢。因此,應該多從語意強調的重點、語言的氣勢、語脈的連貫等方面來理解這類辭格。梁厚甫的新聞評論中,運用的引導類辭格主要是排比辭格和對偶辭格。
排比辭格,是指把三個或三個以上內容相關、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句子成份、句子、段落排列起來。排比修辭格運用得當的話,能夠加強文章的氣勢,給讀者一種高屋建瓴、大氣磅礴、不容置疑的感覺。
梁厚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分別寫了兩篇同一類型的文章,《60年代的美國》和《總結70年代的美國》。在《60年代的美國》一文中,梁厚甫精辟地指出:“在60年代,美國無所謂政治,有之便是越南問題的政治;無所謂經濟,有之便是越南問題的經濟;無所謂軍事,有之便是越南問題的軍事。”而在1980年3月12日香港《明報》上發表的《總結70年代的美國》一文中,作者是這么寫的:“美國政治上的綏靖主義已走到盡頭,代之而興者,是有限度的警惕主義;經濟上的干涉主義和面包至上主義已走到了盡頭,代之而興者,是有限度的節約主義;軍事上的退縮主義已走到了盡頭,代之而興者,是有限度的擴張主義。”這兩篇文章對美國兩個時期不同政策的概括,都用了三個整齊的排比句,言簡意賅,切中要害。這兩組排比句語勢貫通,讀起來一氣呵成,給人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
對偶辭格,是指把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意義相關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起來。對偶修辭格,充分體現了漢語是音節文字、容易整齊劃一和漢語句法靈活的特點。在古代詩文里,對偶的限定要求相當嚴格,除了結構相同、字數一樣、意思相關之外,還要求詞性相對、平仄相對、不使用相同的字。現代文章對對偶的要求就相對寬松了很多。
1981年5月31日香港《明報》上發表的梁厚甫的新聞評論《盱衡大局》,作者在論述當時世界大局變化時,如此說:“問題不是第二世界走向蘇聯那一邊,而是第二世界向美國來性。第二世界知道,今天,固不容美國頤指氣使,同時,蘇聯自己戴上兩個枷兒,至少目前是動彈不得的了。蘇聯無足畏,故美國無足惜。”而在論述美國經濟時,梁厚甫寫道:“美國白宮主人在口頭上雖可以也文也武,但是,在地面掘不出東西來,實在是勇者不能為力,而智者不能為計。”
上面所舉的幾個例子中,像“蘇聯無足畏,故美國無足惜”、“實在是勇者不能為力,而智者不能為計”這樣的短語,不僅有重復的字,而且字數也不相同,不拘陳法,不落俗套,但從表達的意思看,它們都屬于對偶。這種寫法雖然沒有那種絕對整齊勻稱之美,但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卻可以因為短語和句子中的“故”、“實在是”、“而”等字詞的調節,多了一種抑揚頓挫的節奏感,讓整個句子獲得一種嚴格對偶形式所沒有的語感,別具魅力。
描繪類辭格
描繪類辭格,一般都是借助某一對象或某種材料來組織的,因此理解時應緊緊扣住所依據的對象或材料,通過恰當的聯想和想象作出合理的解釋。梁厚甫的新聞評論中,運用的描繪類辭格主要是比喻辭格,此外,比擬、夸張、移就等修辭格也時有出現。
比喻辭格就是打比方。在梁厚甫的新聞評論中,多使用比喻修辭格,以具體事物來說明描繪抽象的道理,這種對事物的特征進行的描繪或渲染,使得文章說理議論變得通俗易懂,比一般的講道理更能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
“自然,參院至少于今年9月以后,才作表決,參院的趨向如何,不但為蘇聯所不易知,即使卡特總統,也無把握,不過,就今天而論今天,主動之權,已不在卡特總統手上,卡特已變成了范增。這就是白宮上面,滿布烏云的原因。”這是梁厚甫發表在1979年7月5日香港《明報》上的《白宮頂上是否有一朵烏云?》中的一段。在這段文字里,作者把當時有可能遭到蘇聯政治算計的卡特總統比喻成中國楚漢爭霸時期遭到劉邦離間算計的項羽謀士范增,以古喻今,既貼切地形容出了卡特所處的環境,也給讀者點明了蘇聯與劉邦兩者類似的行為,寓意豐富,發讀者深思。再用白宮上面“滿布烏云”來比喻卡特政府里可能在國內面臨的政治風險,也顯得很形象生動。
所謂比擬辭格,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把人當做物來寫,或把甲物當做乙物來寫。以梁厚甫在他的《“通才學”的新構想》一文為例:“今天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春心已動,要談婚媾。”作者在這篇文章里介紹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學界政界重視通才的新思潮,把社會上趨于結合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比擬為一對戀愛中的男女,說兩者是“春心已動”、“要談婚媾”,賦予了這兩門科學以人才具有的動作行為和思想感情,文章的議論一下子就鮮活了起來。
所謂夸張辭格,就是有意對客觀事物言過其實,以此強調或突出事物某方面特征,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這里,有必要強調一點,在梁厚甫的新聞評論中,夸張辭格時有出現,但作者都恪守新聞評論客觀、真實的原則,對這種修辭手段的運用有著很好的掌握。以梁厚甫發表在香港《良友畫報》上的《中美間的“最惠國待遇”》為例:“美國處理中東問題,比之處理任何問題都見棘手。到今天,布什總統正碰上最大的考驗。美國國內,中東問題專家,確是不少,但是,一有問題發生,地面經常是‘’有聲。何以故?他們眼鏡落地也。”
在《美國股市為什么會暴漲?》一文中,有這么一段話:“當政府的高利息政策,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減低通貨膨脹的速率,就變成為不可能。既不可能,政府只有出于放寬通貨供應額之一途。征兆出現,股市便如不羈之馬,只有天頂才是股市的極限了。”
答:在按游覽順序介紹景物特點的文章中,常常采用所謂移步換景的方法,也就是到一個地方寫一種景色。《頤和園》中描寫景物乍一看是按:“長廊——萬壽山腳下——佛香閣前——昆明湖”這樣的游覽順序來介紹的,但在實際描寫中,卻藏著豐富的變化。
首先是對萬壽山上的描寫。“來到了萬壽山腳下”寫的卻不是山腳的景色,而是“抬頭看”,寫了半山腰的“佛香閣”和“排云殿”;“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卻不寫山上,反而“向下望”去,寫山下樹叢掩映的黃的綠的屋頂和朱紅色的宮墻,寫昆明湖的靜和綠,還寫了眺望遠處的城樓和白塔。這樣看起來,其中的“移步”與“換景”不相一致,甚至有點對不上號,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這正對應著頤和園的特點。因為頤和園是一個皇家園林,它的占地面積和精妙設計,都不是一覽無余的。如果站在山下寫山下,就會被樹叢遮住平視的視線,只能看眼前的景色,不能看到更多更遠的景色。這樣寫顯然是難以表現出這個面積龐大的皇家園林的氣勢。此時,抬頭看到山上的景象,又恰巧表現出佛香閣、排云殿在頤和園中的突出位置。而在山上寫山下,使那在山下只能一處處看到的景色盡收眼底,形成整體的印象。這就是在俯仰之間上下互見的妙處所在。
其次是對昆明湖的描寫,并不是集中在一處的。文章先說在有名的長廊里就能感受到湖上吹來的“使人神清氣爽”的風,似乎在說昆明湖上宜人又迷人的風光招引著游人去觀覽。接著從俯視的角度站在山上遠望昆明湖的靜和綠,所以用“像一面鏡子”和“一塊碧玉”來形容,顯得恰如其分。最后才下山來到昆明湖邊駐足,近看昆明湖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昆明湖的獨特與迷人。如果作者不是這樣巧作安排,而把“微風”與“靜”的描寫都放在“來到湖邊”集中寫,“微風”與“靜”的效果就難以自圓其說了,那么昆明湖會因之失去一分嫵媚與動人。
當代社會將經濟的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毫無疑問,消費是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消費品的物體,不僅僅具有消費的使用價值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傳播交流的作用。消費品在不斷擴大的傳播過程中,通過交換來進行溝通,其不僅僅是物質意義上的交換,更是精神文化的交流。誠然,室內設計作品作為大眾類目繁多的消費品之一,其同時具有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在以消費文化主導的社會氛圍之下,文化價值作為室內設計中劃分空間地位的重要精神指標而獨立存在。因此,當室內設計從建筑內部裝飾的一部分演化成一個獨立的設計門類之后,單純的功能劃分與物質裝飾形式已經不能完全作為衡量設計質量的標準,文化價值的體現對于室內設計深層次意義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質享受之于精神享受
來源于與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物質享受。能夠讓人的心情得到滿足并且產生快樂的物質生活才是物質享受的生活。精神享受來源于物質享受,是物質享受在精神上的反映,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它表現為對物質享受對象愛的情感的產生,比如喜歡吃某種美食,這種最基本的精神享受,也是人追求物質享受的動力。這種享受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滿足感,滿足感作為一種精神狀態,也是美的享受。
追求生活環境中的精神享受有很多種方式,因為這種由環境產生的滿足感也能同時讓人在審美中獲得享受。比如視野開闊的使用空間,以及能夠滿足不同功能需要的場所及設施,能夠讓人產生滿足感。建筑的式樣、材料、風格、顏色等等都能產生各種美感,從建筑外觀來看,或宏偉、或秀麗、或怪誕、或鮮艷,顯示了氣勢造型或色彩的美;從室內空間來看,或溫馨、或富麗堂皇、或古樸醇厚、或自然清新,這些美在精神上反應為各種感覺、情感、心境等。形容美的詞語是種種精神狀態的形容詞,對對象的形容,即是表現出來的對象對精神的映射和作用,或精神對象的反應。人們在面對不同對象時會產生不同的心境。人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建筑與層次豐富的室內空間,都是根據人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不同的精神需要。
幸福觀念之于室內設計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已經成為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對象,并不是單一領域的研究可以說明的,關于幸福的內涵沒有標準答案,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條件下,人們對于幸福觀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可以說對于幸福感的認定是具有開放性的。雖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人均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也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
室內設計行業本質是幫助人們來美化空間,優化空間組織結構,從而讓人們能夠幸福的居住和使用室內空間。然而在如今物質與精神環境均受到巨大沖擊與破壞的局面之下,人們很難意識到本身核心價值觀的存在,要想讓人們真正獲得幸福的感受,就要讓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發展。因此,對于幸福觀念之于室內設計,筆者從室內設計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消費文化視野下室內設計應該注意的問題:
a.在消費文化盛行的當代社會,花費越多的室內設計不一定會營造更為幸福的空間。然而在這個注重物質消費文化的當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家園,最后的結果固然是富麗堂皇,但是大多數人表示這種室內空間更像是展示給他人炫耀的空間,并不十分適合居住。這種花費較多的室內空間不僅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且營造出一種有距離感的空間而很難讓人產生歸屬感。
b.尺度與顏色適宜的室內空間可以營造居室的幸福感。誠然,在室內空間中光、聲、熱等環境的條件對室內空間都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尺度與顏色卻都是從視覺上直接給人以感受的。顏色對室內空間的影響更不必多說,不僅僅對于居住空間,辦公空間與某些特殊功能空間中,有了色彩的輔助都可以達到所需的效果。
結語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陜西省略陽縣。這里地處秦嶺腹地,山高坡陡民窮,是李白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關。我流連在這里,販點山貨倒點野味,甚是凄惶可憐,甚至到了春節年關還不敢作歸鄉的打算。
春節的氣氛越來越濃,鞭炮聲鼓鑼聲從街巷小院傳來,聽得人心煩意亂,我裹掖著衣服離開縣城走向一個熟悉的小山村。這里也在操練鼓鑼作春節上街*的準備。既然躲不掉就留下來聽聽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幫老頭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間看著壩中十來個中青年漢子把鼓鑼敲得震天價響。
敲打鑼鼓的漢子們敦實威風,這些平時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時一個個精神抖擻,紅光滿面,(A)賣著狂傲,逞著威風,顯得不可一世。這氣氛使我這個異鄉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獨孑孑。我準備悄悄地離開。正在這時,敲打大鼓的壯漢把雙槌一收,抹一下額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掃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邊的一個瘦老頭身上,說:張伯,你來玩一把。別,別,這個叫張伯的老頭既瘦弱又邋遢,穿著一件破舊的黑布棉襖,雙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樣的怕過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婦們卻揪住他往前推搡,說:鼓神,來一個!打鼓的漢子一臉虔誠地把有如嬰兒手臂粗的雙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銅鑼銅鈸的后生們也滿臉殷殷地望著他。
我真不相信這樣的蔫老頭能敲擊出什么花樣來。我等著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辭不掉了。布滿皺紋和胡茬的臉上突然煥發出一股豪氣,只見他把棉襖脫下來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將雙槌握在手中的時候,一個我不敢相信的奇跡出現了。一個在黃土中長大的像黃土一般平凡的漢子忽然間像天神似的項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滿光輝,臉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鋼棍一樣堅強起來,在輕輕地敲打了鼓沿幾下后,雙臂猛一揮,一聲石破天驚的巨響倏地刺進了我的耳膜和心臟,接著小鼓銅鑼一起轟鳴,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沖動和古老意念的混亂音符猛地從地底躥出來通過雙腳直抵進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種脫胎換骨般的劇痛的.
我像被魔語詛咒了似的,雙目緊盯著他,(B)只見他急敲慢敲,重敲輕敲,時而敲打鼓沿時而肘杵鼓面,時而躍騰猛捶,時而貼鼓輕撫,柔時如絲綢無骨,堅時像槍擊鋼板,亂時如烏云壓頂,齊時如布兵排陣;鐵馬金戈亂箭飛,細雨輕風荷塘清,劈山開路是男兒,再聞堂前紡織聲
就在敲擊出的聲聲鼓鳴中,我似乎聽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獷,女人的嬌娉,還有生命,嬰兒落地開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這些奇妙的幻象在鑼鼓聲交織而成的音韻的羅網中不斷地沖突,糾纏,呼嘯,狂亂它們似在演繹著生命,似在點撥著生命,似在操縱著人類奔向精神將要達及的終點
我站在這群肅立的山民之間,觀看眼前出現的不可思議的奇跡,大鼓在響,小鼓在響,銅鑼銅鈸鏗鏗鏘鏘,而指揮這支創造奇跡的鼓隊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個蔫耷漢,而是一個飄逸的精靈!一串神秘的符號!一團無形的罡聲!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這個人中的英杰此時就代表著人類在立地項天!我驚愕了,世上競有著這樣的聲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沒有卑微和可憐。我從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來,充滿敬意地望著他們。我想我該回家過年了。(選自《首屆老舍散文獎獲獎作品》)
15.從不敢作歸鄉的打算,到該回家過年,我為什么改變了主意?(4分)
答:
16.本文在寫鼓神奇跡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處鋪墊。請細讀原文,指出其中兩處并作簡要分析。(6分)
答:(1)
(2)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請在畫線的A、B兩處任選一句作點評。(4分)
()句點評:
18.結合全文內容說說鼓神神在哪里。(6分)
答:參考答案:
15我事業無成,境況甚是凄惶可憐,自以為無臉回家見父老鄉親。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靈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沒有卑微和可憐,因此決定回家過年。
16(1)張伯開始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漢,神情羞惑,穿著破舊,像個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這是先抑后揚。
(2)文章前面對中青年漢子們威風表演的描寫,從正面襯托了鼓神。
(3)姑娘媳婦們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張伯,打鼓漢子一臉虔誠送鼓槌給張伯,后生們滿臉殷殷望著張伯。這是用眾人近乎崇拜的舉動正面襯托鼓神。
(4)我開始時以為張伯也是像我一樣的怕過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這樣的蔫老頭能敲擊出什么花樣來,可我后來卻為之震撼了。這是側面烘托鼓神。(每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