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治理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葡萄病害的預防
葡萄病害的治理以“預防為主”。發(fā)病前可以采取噴灑農藥的治理方式,使發(fā)病率降低,并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據不同病害的發(fā)病時間等信息以及天氣的陰晴狀況,合理、適時的噴灑農藥,秉承“趁早不趁晚”的原則。
2 葡萄病害的防治
2.1 植物檢疫、栽培管理技術預防、化學防治等都是防治葡萄病害的有效方法 充分、合理及恰當的運用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各種方法能夠揚長避短、互相協調,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及效益。栽培管理技術的預防,指的是在管理葡萄的過程中,盡量選取對植株抗病性有增強作用,能夠有效阻斷病原菌繁殖、擴大、感染的有針對性的栽培技術。合理提高果穗的質量,及時摘除發(fā)病的葉子或果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葡萄病患的出現,同時有助于果實質量及品質的提高;針對葡萄病害進行化學治療,有利于抑制病害的發(fā)生及擴散。
2.2 葡萄病害的前期防治 包括:黑痘病、穗軸褐枯病等;中后期的病害防治分為: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全生育期的病害防治含有:灰霉病、根癌病、蔓枯病等。葡萄病害的初始發(fā)病期,應針對性地進行及時、合理的噴藥治理。高溫陰雨天氣不利于農藥的噴灑,且容易引發(fā)感染病毒,因此,可以在天晴后重新噴藥一次,每日對葡萄園實行全面觀察與預測等措施。
3 綜合治理技術
3.1 葡萄病害是嚴重影響葡萄產量及品質的極為嚴重的災害之一 葡萄病害可以分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兩種。不同的葡萄病害的危害情況也不同,總結其主要的發(fā)病規(guī)律我們可以發(fā)現:霜霉病是一種世界性的葡萄病害,病原開始于美洲,它主要對葡萄的葉片、新梢、卷須等有損害,霜霉病的發(fā)生及盛行與天氣狀況密切相關;葡萄黑痘病的發(fā)生具有全球性,世界上很多的葡萄產區(qū)都出現過此種病害,特別是一些培植單一葡萄的歐洲區(qū)域,病害尤為嚴重,該病害對葡萄的果實、葉片等綠色幼嫩部位存在危害,其發(fā)生與流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雨水、空氣濕度有關;葡萄白腐病有被稱為腐爛病、爛穗等,其主要發(fā)生于我國北方的一些葡萄產區(qū),其病原菌可以對葡萄的幼莖、花序及果穗等進行侵染,導致果實、葉片的大量脫落等。針對不同的病害,進行不同的治療。
3.2 陰沉多雨的天氣,容易造成肥料的嚴重流失 因此,合理提高施肥量可以增強葡萄的抵抗功能。果農可以根據葡萄的生長情況及土壤質量等判斷是否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合理、適當的添加鈣、鎂、磷等,以增強葡萄植株的抗病性;適時、合理地對土壤進行松土,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尤其是大雨或暴雨之后,葡萄園的土壤過度陰濕,表層板結,通透性不好,所以導致葡萄的根系嚴重缺少氧氣,生長趨勢被減弱,抗病性降低等。因此及時在進入雨季前或雨季間隙的晴天對葡萄園的土壤進行深度的活土;另一方面,陰雨季節(jié),葡萄更容易出現徒長趨勢,而且葡萄樹干副梢的發(fā)病率極高,所以要進行及時、合理的剪枝及摘心等。對葡萄園進行全面、完整的清園工作,嚴密控制病害的感染及傳播,盡量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等情況。
3.3 對葡萄園土壤進行地膜覆蓋,可以有效阻止侵染病菌通過雨水或其他擴散 能夠顯著減少霜霉病、黑痘病等情況的發(fā)生;合理改良土壤,及時施肥灌溉,有利于葡萄根部的發(fā)育以及顯著提高葡萄樹的抗病功能;對高于地面40厘米區(qū)域的新梢、多余枝葉等進行修剪,以提高通透度,接受陽光直射,使葡萄園內土壤的濕度得到有效的降低。
3.4 對葡萄病害的防治要堅持三個原則 盡力做好葡萄果園的清潔工作,有效的防止侵染及病原;提高培植管理的相關技術,促進空氣濕度的降低,提高葡萄樹的自身抗病性;合理、及時的進行農藥噴灑,使幼嫩部分得到良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王永升. 葡萄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河北果樹,2007(1):50-51.
關鍵詞:山體滑坡 滑坡防治 滑坡治理
0 引言
滑坡作用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也可分為長期作用因素、短期作用因素和周期性作用因素,但就其對形成滑坡的作用來說,一是改變坡體的應力狀態(tài),增大坡腳應力和滑帶土的剪應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河流沖刷、開挖坡腳、坡上加載等改變坡形的因素;二是改變滑帶土的性狀減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滲、地下水位變化、水庫水位升降、灌溉水和生產生活用水下滲、潛蝕和溶蝕作用等降低滑帶土強度的因素;三是既增加下滑力又減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帶土結構破壞(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動等。總之,其作用既有力學作用,還有物理化學作用,還有作用的時間過程,進行綜合動態(tài)分析是必要的。
1 滑坡防治理念
滑坡失穩(wěn)致災是一個能量緩慢積聚突然釋放的動力學過程,通過監(jiān)測及早預測滑坡所處階段.防患與未然,可以在滑坡發(fā)育初期(滑動面尚未完全貫通)施以相對經濟可行的方法實現滑坡的有效治理。例如:牽引式滑坡前一級滑動后,后級會失去前部滑坡體的支撐而隨之滑動,滑坡范圍不斷擴大,及時穩(wěn)定前一級滑坡,治理工程量相對較小。對滑坡采取防治措施時,應當根據滑坡失穩(wěn)后的破壞結果,將滑坡防治工程的設計安全等級劃分為三級。一級為危及縣和縣級以上城市、大型工礦企業(yè)、交通樞紐及重要公共設施,破壞后果嚴重。二級為危及一般城鎮(zhèn)、居民集中區(qū)、重要交通干線、一般工礦企業(yè)等,破壞后果嚴重。三級為除一級、二級以外的地區(qū)。
通過工程實踐表明,目前滑坡防治技術體系可從繞避、排水、力學平衡和滑帶良等方面進行滑坡防治技術分類。
1.1 繞避滑坡的防治方案。通過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和指導思想,在可行性研究、初測和定測階段都應加強地質工作,詳細查明所遇到的滑坡的規(guī)模、性質、穩(wěn)定狀態(tài).發(fā)展趨勢和危害情況,應當盡可能地避開大型滑坡連續(xù)分布地段、大型厚層堆積層分布地段和大型斷裂破碎帶。繞避方案可以通過采用橋梁跨河繞避,也可以通過采用隧道繞避。通過結合工程實踐,根據滑坡防治措施分類:對滑坡避讓措施具體可采取如下:人居區(qū)、工程設施搬離滑坡危險區(qū);擬建工程避開滑坡危險區(qū)。條件是搬遷、避讓費用小于滑坡工程治理費用,并且有適宜的搬遷場地。
1.2 對滑坡采取監(jiān)測預警。工程實踐表明,通過進行滑坡監(jiān)測預報,可有效地避免人員傷亡,減輕財產損失。條件是對于形成條件復雜、無法確定治理方案的滑坡;滑坡規(guī)模大,搬遷避讓難度大、治理困難。
1.3 這對工程建設中隨時可能產生危害的滑坡應當首先爭取能立即生效的應急措施,爭取時間,保障安全,然后再進行全面規(guī)劃和采取永久性措施。
1.4 對滑坡已經存在危險性的,應對其采取一次根治、不留后患,以有效地達到防治滑坡發(fā)生。同時針對滑坡存在的危險問題,應針對引起滑坡的主導因素進行整治。
1.5 工程實踐表明,滑坡整治宜放在旱季為好,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程序應能避免產生新的滑動,并做好臨時性排水措施。
2 滑坡治理理念及其技術
滑坡是具有滑動條件的斜坡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但對某一特定滑坡總有一或兩個因素對滑坡的發(fā)生起控制作用,我們稱它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應著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機制和變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穩(wěn)定滑坡,對其他因素則采取一般性措施達到綜合性治理的目的,其治理工程應根據保護對象及滑坡體特征,從排水、削方卸載、抗滑支擋等方面綜合考慮,提出優(yōu)化治理方案,實現滑坡綜合治理。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為主,因削弱坡體支撐力引起者則以恢復和加強支擋工程為主。
2.1 根治與分期治理相結合。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及保護時限,區(qū)別對待滑坡治理工程使用壽命,設計使用年限應為50年,屬于根治范疇。如對于滑坡體規(guī)模巨大(超過1000萬m3)、而且滑坡穩(wěn)定性較好、治理經費有限時,可進行分期治理;而對于穩(wěn)定性差且存在危險性大的滑坡區(qū)域予以優(yōu)先治理,尚不能實施有效治理的滑坡區(qū)域必須進行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及應力監(jiān)測。分期治理的滑坡應根據監(jiān)測結果時刻掌握滑坡的穩(wěn)定性態(tài),據此調整滑坡后期治理思路及方案。
2.2 治理工程與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相結合。針對我國國土資源十分匱乏,尤其在交通干線部位、江河港口碼頭及水庫岸坡城鎮(zhèn)集中區(qū)域,滑坡治理應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
2.3 工程治理與景觀相結合。這是一個比較創(chuàng)新的滑坡治理理念,尤其是對于公路、城市邊坡及風景名勝區(qū)內的滑坡治理,防治工程方案擬定及結構工程設計應充分考慮景觀效應,治理工程在色彩、飾面、外露部分的結構造型等方面與環(huán)境相協調。
現針對常用的幾種滑坡治理技術進行探討。
2.3.1 抗滑擋土墻技術。抗滑擋土墻與一般擋土墻的區(qū)別有以下幾點:①不是承受一般土壓力,而是滑坡推力,后者比前者大得多。②胸坡緩、重心低,胸坡1∶0.4~1∶1。③基礎埋深大,基巖中0.5~1.0m,土層中1.5~2.0m或更大,必須置于滑面以下穩(wěn)定地層。④盡量利用墻背填土重量。⑤墻后縱向盲溝要求高。⑥墻體穩(wěn)定性檢算中除抗滑、抗傾覆和截面強度檢算外,還應檢算從墻底滑動和從墻頂滑出的可能以決定墻的埋深和墻高。⑦推力作用點位置一般不在三分之一墻高,而在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二墻高處。⑧施工必須分段跳槽開挖,從兩側向中部推進,避免因挖基造成滑坡滑動。
2.3.2 排水工程,治化先治水。采用截水溝截斷從滑坡體周圍進入滑坡體的地表水,通過地下排水方式排泄滑坡體周圍進入滑坡體的地下水及滑坡體區(qū)域內的大氣降水入滲滑坡體的地下水。
2.3.3 削方減載。在條件適宜時應當盡可能采用削方減載。通過結合工程實踐,對于滑坡削坡減載的采用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筆者結合工程實踐,把條件總結如下:①滑坡屬于推移式;②滑坡體中后部地表無道路、市政管網、居民聚集區(qū)等;③滑坡體附近有足夠的棄渣堆積場。
2.3.4 坡腳回填反壓。運用巖土體反壓滑坡中前部,增大滑坡抗滑力。載滑坡中前部無房屋、道路及市政管網等基礎設施。地勢平坦,巖土填料易于獲取等條件下,優(yōu)先選用用坡腳回填反壓治理滑坡。條件適宜時回填反壓應與滑坡削坡減載方案同時使用。治理工程設計時.應確保回填反壓土體的自重穩(wěn)定。
2.3.5 懸臂抗滑樁。對于中小型滑坡,滑坡推力較小,設計治理工程方案可采用懸臂樁。懸臂段承受滑坡推力,并通過嵌固段傳遞到穩(wěn)定地基內。嵌固段長度為1/3~1/2樁長。為嵌入中風化巖層內的長度。
2.3.6 錨索抗滑樁。而對于大型、特大型尤其是巖體滑坡,滑坡推力較大,擬定治理工程方案時可采用錨索抗滑樁。錨索抗滑樁有鋼筋混凝土抗滑樁和錨索組成,錨索布設在樁頂以下1.0~1.5m,滑坡推力較大時可布設多排錨索。對于錨索傾角應當不大于30°。
2.3.7 錨索框架。對于大型及特大型滑坡,可采用錨索框架予以防治。錨索框架又稱為“錨索格架”,由錨索和鋼筋混凝土格構組成。格構由C25及其以上標號的鋼筋混凝土現場澆注,從而形成不大于3.3m×3.5m的框架,格構梁采用矩形斷面,長邊垂直于坡面。
3 結語
文章通過總結滑坡的防治原則出發(fā),提出有效的滑坡預防措施,以及治理滑坡方案,為從事滑坡災害防治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介紹一些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從而對今后的工作有所借鑒;同時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關注與探討,共同促進我國防災減災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綜澤.滑坡的因素與預防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2,(03):35~39.
1國內現狀
人類活動(包括農業(yè)活動、大規(guī)模基本建設)、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條件、土壤土質特性決定了流域產沙的復雜過程。一是人類活動使流域土壤的植被受到破壞,流域的覆蓋率大大降低,土壤抗蝕能力降低,從而在流域內產生大量的泥沙。二是人類活動導致土壤于大氣中,較松散、易受到水流、風流的侵蝕。據不完全統計,長江、黃河的年輸沙量高達2 113億t,我國江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約27億t。泥沙在塑造美麗富饒的平原陸地的同時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災害,由于泥沙災害導致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數以億計。泥沙災害主要包括土地沙化、山地崩塌與泥石流、岸灘崩塌、泥沙沖刷、泥沙淤積等。泥沙災害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規(guī)模、過程等方面具有類似的規(guī)律性。漸變性或突發(fā)性、群發(fā)性、時間分布不均勻性、危害嚴重性、災害類型的轉化性、地域分布不均勻性是泥沙災害的主要特點。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接受流域泥沙的資源化與水沙優(yōu)化配置,并已開始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如建筑材料、淤臨淤背、造地)。
2泥沙治理技術措施
2.1流域水沙治理方法
以黃河流域治理為例,黃土高原地區(qū)近幾十年開展的大規(guī)模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顯著地改變了流域的下墊面條件,也改變了流域系統的水沙過程。水利水保措施具有明顯的減沙作用。通過采取淤地壩攔沙、灘地攔沙、梯田與果園減沙、水保林及封山育林減沙、種植草地減沙等有效途徑,減少了泥沙淤積、引洪淤灘是處理黃河泥沙的有效途徑。
2.2河口泥沙治理技術
每年世界范圍內由河流帶入海洋的泥沙約200億t。充分認識河口泥沙擴散自然過程的必要手段是定量研究,地貌學、沉積學等是其重要研究內容。定量研究方法包括2類:一是間接得到泥沙擴散的方向和數量,可通過測量研究區(qū)沉積物的沉積速率獲得,通過這類方法可以得到長時間尺度泥沙擴散的定量估計。二是結合水力條件,直接測量水體中與泥沙密切相關的物質或泥沙含量,計算水體中泥沙的搬運數量。但該方法只能給出短期泥沙擴散的定量估計或泥沙擴散的距離、方向等屬于定性的估計。
2.3水庫防淤減淤技術措施
一是加強流域的綜合治理。由于人類農業(yè)活動和風化作用的加劇,降雨的沖刷作用較強烈,西北地區(qū)土壤的表層顆粒十分松散,抗沖刷能力弱,細、中顆粒土強度低,降雨可形成較大的高含沙水流運動。防治水土流失可以與綠色產業(yè)相結合,做好流域的植樹造林、生態(tài)養(yǎng)護工程十分必要,即可以加強上游攔沙阻沙效果,或通過修建淤地壩等小型攔水建筑物[6-8]。二是樞紐底洞排沙。水庫必須具有配套的排沙底洞,以便為保持水庫留有一定的永久使用庫容,利用壩前底洞將入庫泥沙全部或部分排出。一般可以一洞多用,灌溉放水洞兼顧排沙洞。例如延安王瑤水庫增建排沙洞運行后13年來累計排沙5 570萬t,而無排沙洞時運行5年后的淤積損失率達31.2%。設置灌溉兼排沙的底洞,可使淤滿的死庫重新啟用。三是充分利用異重流排沙。異重流排比較高,也屬于壅水排沙的一種類型。多次異重流平均排也可以達到60%以上,一次洪水異重流排可高達90%以上。
2.4河道淤積緩解技術
建立在熟悉高含沙水流性質的基礎上,可利用高含沙水流極高的挾沙能力進行長距離輸泥可緩解河道淤積。
3流域泥沙治理存在的問題
流域泥沙治理是綜合性課題,其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水沙變化趨勢預測影響水土保持措施,人類活動顯著影響了降雨產沙過程,預測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增加。因此,可不斷探索用高新技術(GIS、遙感等),從基礎理論、基本資料入手,根據實測資料分析水沙規(guī)律,研究水土保持措施減水減沙效益及趨勢預測。從而較準確地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效益,以便預測未來的水沙變化趨勢。二是應加強對河道本身沖淤對水沙變化的影響、農田及耕作措施攔蓄水沙作用的研究。三是缺乏較成熟的水文統計模型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效益,而產沙輸沙的水文概念性物理模型起步較晚,還不能像降雨徑流模型那樣方便地應用于實踐,因為影響水沙變化的因子較多,資料的代表性尤為重要。四是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qū)的水沙觀測資料缺乏,分析研究工作的困難增加。五是難以準確地將降雨侵蝕產沙試驗資料和小流域情況分析推廣運用到大尺度的流域上去。
4發(fā)展展望
通過上述提到的治沙辦法可以看出泥沙治理技術日后會偏向于生態(tài)治理方向,從單純的治沙轉向治沙的同時利用淤沙,并且將先進科學技術應用于流沙治理方面。應把水土流失治理與水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相結合,作為一個系統,其目的是建立穩(wěn)定、持續(xù)、高效的流域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tài)經濟系統[9-10];從實際出發(fā),綜合分析流域內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的可開發(fā)因素、制約因素、有利因素,合理確定治理技術發(fā)展方向和治理目標。
5參考文獻
[1] 金德生,師長興.流域系統的泥沙災害類型及其劃分原則[J].地理學報,2002,57(2):238-248.
[2] 王峰,石輝.紅壤丘陵區(qū)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術體系[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48-251.
[3] 譚衛(wèi)青.高揚程灌區(qū)泥沙治理工作初探[J].內蒙古水利,2011(4):96-97.
[4] 蔣東,曹文杰,卜祥旭.黃河泥沙利用與防洪河道整治結合研究[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9):366.
[5] 陳富民.渭河下游水沙演進特性分析[J].陜西水利,2010(1):29-32.
[6] 劉雙喜.金溝河渠首泥沙治理措施探討[J].人民黃河,2009,31(11):79-80.
[7] 張彥南,張禮達.河道淤積泥沙來源及治理對策[J].水利電力科技,2009,35(1):15-18.
[8] 孫連成.淤泥質海岸天津港工程泥沙治理與功效[J].水運工程,2009(4):10-18.
【關鍵詞】煤礦瓦斯治理;關鍵技術;探討
一、引言
在采礦活動的整個過程中一直存在瓦斯,其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礦工、煤以及瓦斯共同存在于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令礦工的處境危險萬分。從這幾年治理瓦斯的情況來看,情況有所好轉,安全生產的意識也深入人心,但是,最近發(fā)生的貴州水礦集團所屬的格目底公司馬場煤礦的一起煤與瓦斯突出事故,造成25人死亡,讓人痛心疾首,安全事故時刻告誡我們瓦斯猛于虎,瓦斯治理千萬不能松懈。要想把瓦斯事故防范于未然,必須采取合適的治理瓦斯災害的手段和方案。在瓦斯治理的過程中一定要督促礦工養(yǎng)成勤通風的習慣,提高滅火意識,預防煤塵和瓦斯,在已經取得的瓦斯治理的成果的基礎上繼續(xù)努力。
二、煤礦瓦斯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伴隨著不斷增加的開采深度和強度,越來越大煤層瓦斯含量和壓力也隨之產生,同時涌出更多的瓦斯,防范也因此變得更加困難。所以,要繼續(xù)增加科技投入,加緊科技研究,增加防災技術的可靠性,努力攻克由開采條件變化以及技術發(fā)展所引起的各種難題,使煤炭的成本降低,將生產與安全之間的矛盾減少到最小,當下,面對煤與瓦斯越來越嚴重的危害,解決的手段比較少,怎樣奪取防突主動權是目前防治瓦斯的熱門研究課題。
2.相當一部分礦井通風系統不合格。①在有一些礦井新建成的采區(qū)內,排水以及通風系統還沒有建成或是健全,就開始了破壞式的開采,極大地增加了瓦斯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時刻威脅著礦工的生命安全。②當礦井的開采深度逐漸增大時,沒有響應的改變通風手段,以及選擇風井回風亦或并聯式,這樣極易造成風速過大而導致超出極限值,通風系統的抗災能力大大的削弱了瓦斯治理核心技術的基石是治理通風系統,可靠且穩(wěn)定的通風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發(fā)生瓦斯事故。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系統,保證通風斷面等大,減小通風阻力。
3.在各個煤礦中,瓦斯抽放管理系統實施不健全。一些管理者對瓦斯危害的嚴重性和瓦斯抽放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妨礙了推廣應用新的瓦斯治理技術;一些礦井的煤層松軟、透氣性差導致在抽放鉆孔時容易坍塌,影響了抽放效果;相當一部分礦井的設備簡陋,各項專業(yè)設備存在不合格、不配套的現象,這樣設備使得抽放效果不好,礦井的安全生產更是無從談起。解決方法:增加資金投入,創(chuàng)設抽放系統;配備專業(yè)的鉆機設備;抽放技術現場運用和管理工作要到位。
4.單一的瓦斯抽放方法。我國選擇抽放的方法大多是井下抽放,沒有大范圍應用地面鉆孔瓦斯抽放設備。瓦斯抽放設備落后,很少有人研究瓦斯利用,導致利用率極低。
5.不夠完善實時監(jiān)控系統。盡管礦井聯網目標達到,但是信息化運用與應急處理能力差。沒有技術維護和現場管理人員,不能有效地維護系統。很多礦井缺乏安全監(jiān)控系統的傳感器,與“煤炭安全規(guī)程”標準相差甚遠。
三、采用瓦斯治理關鍵技術的措施
1.提高瓦斯治理意識
要有不排除瓦斯的安全威脅,礦井就極易發(fā)生事故的認識,對于一家煤礦企業(yè)來說,只有把瓦斯治理好了,才有資格談論效益問題,礦工的安全問題解決了,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對于礦工來講是最大的福利。在瓦斯治理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礦井瓦斯全方位實時監(jiān)控,絲毫不允許懈怠;堅持瓦斯先抽后采原則,什么時候都不能違背;采掘工作面堅持選擇以風定產的方式,把瓦斯的綜合治理放在首位。要清楚基礎是通風,重點是抽采,管理是關鍵,保障時是實時監(jiān)控;同時要及時更新前沿的技術,配備先進的裝備,合理布局,狠抓管理,嚴格執(zhí)行,切實提高人員素質。要堅持治理與利用并重。
2.建立完善的通風系統
通風是礦井安全生產的關鍵,要想實現高產高效,必須建立完善的通風系統。可靠、獨立、穩(wěn)定的通風系統才能保證采掘工作面有大量的新鮮氣流,瓦斯才不會聚積和超限,才會把瓦斯事故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①合理設計通風系統的布局和資源配置,保證其穩(wěn)定可靠和高效合理。完善礦井風量供給和分配制度,使各類通風參數符合標準;增加有效通風率,保證可靠的通風系統;根據生產變化及時調整供風量;通過網絡解算優(yōu)化通風系統。
②實施系統可靠性評估,使通風能力有效提高。礦井正常生產的前提條件是合理、可靠、穩(wěn)定的通風系統。礦負責人每月組織一次審查礦井通風系統活動,每年優(yōu)化一次通風系統、進行一次可靠性評估,以便及時檢查出通風系統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抓緊時間優(yōu)化和調節(jié)系統;定期核定通風能力,實時改進,切實保證通風順暢;完善和健全事故預警和預報、事故處理應急措施,提高抗災能力。
3.抽采礦井瓦斯
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抽采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正確科學的處理好抽采的關系,把安全生產放在首位,從根本上排除瓦斯事故。結合采前抽采與邊抽邊采兩種方法,選擇安全的瓦斯抽放手段。就我們國家的地質構造而言,煤層氣田構造變化各異,煤層埋藏較深,超過一半的煤田采用地面大規(guī)模煤層氣開發(fā)的方法不合適,最好根據實際采礦工程步驟,結合地面抽放和井下抽放兩種方法。
②瓦斯抽放價值。瓦斯抽放不但可以攻克瓦斯災害難題,而且實現瓦斯利用價值。瓦斯抽放的重要作用:可以使煤層中瓦斯量減少,幫助減低空氣中瓦斯的排放量。
4.創(chuàng)設完善的實時監(jiān)控系統
運用發(fā)達的技術方法,以便捷的網絡為媒介,建成集語音、數據、視頻于一體的綜合網絡信息平臺,推行實時監(jiān)督檢查,增強操作培訓,嚴格規(guī)范管理,實施責任制,全局聯網監(jiān)督,并安排各級管理人員二十四小時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控,監(jiān)控原則是“分級管理、分級響應”,實時明確了解井下瓦斯體積分數和含量,一旦發(fā)生類似瓦斯超限等不正常情況時,隨即消除和檢查和重大瓦斯危險源,立刻采取措施,解決危機,避免事故,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瓦斯事故應急預案。
5.完善的管理系統
①嚴抓企業(yè)管理,做到責任明確。制定完善的煤礦的瓦斯治理工作責任制制度,并一直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設立部門專門負責瓦斯治理工作,切實做到責任到人;實時監(jiān)控并掌握瓦斯治理計劃、措施制定以及實施具體情況,將安全責任細化,把對領導和員工的培訓日常化,保證切實理解和掌握規(guī)章制度,從而提高執(zhí)行力。
②轉變觀念,實施走出去政策。通過對先進的煤礦參觀、學習、培訓,加強文化溝通,組織相關人員經常參加各種交流會,學習前沿的瓦斯治理的方法、技術,與本礦的實際相結合,大膽運用并創(chuàng)新,將瓦斯抽采工作從被動抽采轉化成主動抽采,。
四、結語
瓦斯的治理是一項涉及到安全和資源的綜合的復雜的工程,瓦斯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從源頭上消除瓦斯事故的發(fā)生,維護國家財產安全和礦工人身安全。所以,要堅持不懈地對瓦斯的突出治理和防治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探索新途徑新手段,運用瓦斯治理的關鍵技術綜合整治。
參考文獻
[1]朱紅漢,劉祖飛.煤礦瓦斯治理關鍵技術探討[J].科技資訊,2011(02).
【關鍵詞】工作面瓦斯;治理技術;措施;方法
瓦斯對于礦井安全開采建設可謂一大致命威脅,瓦斯的不斷積累聚集,瓦斯動力現象等產生的瓦斯事故嚴重威脅著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煤礦的正常開采。通過對瓦斯自身成分及特點的認識,再參考一些綜采工作面瓦斯治理技術的例子,總結出瓦斯治理技術的常規(guī)方法,對現實煤礦開采建設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1礦井瓦斯的認識
煤礦瓦斯是指的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烷烴,其中甲烷占絕大多數,也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還含有硫化氫、二氧化碳、氮和水氣,以及微量的惰性氣體,如氦和氬等。
煤礦瓦斯一般從煤或巖層中涌出,根據我國《煤礦安全規(guī)程》的規(guī)定,按照CH4(瓦斯)相對涌出量和涌出形式將礦井分為三類:相對涌出量等于或小于十立方米每噸的為低瓦斯礦井;大于十立方米每噸的為高瓦斯礦井;煤與瓦斯突出礦井。
影響瓦斯含量的因素有很多,即使同一層煤,其不同標高的瓦斯含量也有不同,這個要根據瓦斯實際等級鑒定而得知。
2瓦斯治理措施
2.1及時抽放采空區(qū)的瓦斯
根據煤礦瓦斯涌出的特點,我們可以知道,瓦斯涌出量在同一礦井內隨開采深度的增加、開采規(guī)模的擴大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大。所以采空區(qū)的空間相對較大,因此瓦斯含量也多。如果兩個開采區(qū)的進風流有一定的影響,就會導致某個區(qū)域的瓦斯超限,在采空區(qū)容易聚積高濃度的瓦斯,從而產生威脅,容易發(fā)生事故。利用旋風機對采空區(qū)的瓦斯進行抽放可以降低瓦斯?jié)舛龋诤艽蟪潭壬洗_保礦井安全作業(yè)。但采用旋風機進行瓦斯抽采時要考慮到實際情況,包括旋風機的構造、額定風量、對應的風壓、允許風筒中最大的瓦斯?jié)舛鹊葐栴},做到旋風機能根據礦井的特點進行安全運轉。
此外,對采空區(qū)的聚積瓦斯抽取除使用旋風機外還有鉆孔抽采技術、采空區(qū)埋管抽采和本煤層抽采。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采取傾向鉆孔的方法來抽采,尤其是在工作面回采期間,根據實際勘探,建立鉆場,開鑿有傾斜度的鉆孔,并確定鉆孔的直徑大小,然后對鉆孔進行嚴密的封孔,計算抽采量。也可以使用埋管抽采的方式來進行補充,隨著開采長度的增加,開采時產生的動力會影響煤層的垮落,開采空間也慢慢增大,容易涌出大量瓦斯,因此使用這種方式可以進行處理。
從開采工作面的上瓦斯的來源看,工作面開采的煤層是瓦斯的主要涌出源,一般有丟煤瓦斯、落煤瓦斯、下分層瓦斯和煤壁瓦斯這幾類,因此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采取本煤層瓦斯抽采,在某一煤層中,工作面瓦斯涌出較多,為整個工作面瓦斯涌出的主要層,這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本煤層進行瓦斯抽采,這樣可以減少旋風機的瓦斯排放量,減小通風系統的工作壓力。本煤層瓦斯抽放也可以采用超前預抽與邊采邊抽相結合的方法,根據煤層和礦井實際情況靈活應用。
2.2強化礦井初采期的瓦斯治理
一般來講,綜采工作面的瓦斯主要來源于割煤和采空區(qū)的頂板動力作用。在割煤時產生的動力,會干擾煤層中瓦斯的平衡,失去平衡后這些瓦斯就變?yōu)橛坞x的狀態(tài)釋放到工作面上;而在壓力的作用下,采空區(qū)的頂板運動會將自身區(qū)域的瓦斯壓入工作面,造成瓦斯大量聚積,形成威脅。
在礦井初采階段,工作面基本屬于開始推進,在推進過程中會出現老頂跌落的現象,這時候工作面初次來壓,而初次來壓與以往回采時的壓力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在初采推進時會有一些新的施工巷道產生,這些巷道的波動較大,巷道要根據煤層和地勢的特點建設,具有不穩(wěn)定性,而開采出來的都是新揭開的煤層,其瓦斯涌出量比較大且集中,加之處于初采階段,開采的煤很可能堆積在工作面上,煤層的透氣性較差,這樣一來從各處涌出的瓦斯會對工作面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脅。
針對以上在初采期容易出現的情況,企業(yè)必須強化這個時期的瓦斯治理。一般可以采取對特定區(qū)域進行放頂或堵漏等措施,總之在工作面初采前做好處理工作,考慮全面,制定解決及備用方案,預測突況和制定相應措施,以確保安全生產。
3礦井瓦斯突出的防治措施
3.1礦井要有自己健全的瓦斯防突預測報告系統
瓦斯防突預測預報系統對礦井安全作業(yè)至關重要,企業(yè)要重視此環(huán)節(jié),擁有自己的防突細則,這個細則應該針對自身礦井的特點和對礦井長期情況的了解來制定,企業(yè)管理和礦工都應該領會細則的內容。比如出現工作面出現噴孔、頂鉆等現象時即視為危險。還可以制定相關的預測指標判斷,在哪個指標是瓦斯突出多少,危險系數為多少。
3.2礦井要有明確的防突措施
根據工作面所處環(huán)境、進行分析對比來決定防突措施的選擇,這樣可以明確有效地直擊問題根源。也可以進行行業(yè)信息整合交流,積累突發(fā)問題解決經驗,比如針對透氣性差且瓦斯含量較多,加之煤層埋藏深的情況,要防止突發(fā)問題的出現,必須針對工作面壓力大的問題采取煤層卸壓和采排瓦斯的措施。
3.3防突措施也要確定技術參數
在防突措施中明確標出技術參數,方法細則及作業(yè)位置,有便于工作人員順利作業(yè),如遇錯誤能及時找出問題并解決。
3.4防突措施實行要有具體步驟及人員配置
礦井瓦斯防突措施不同于其他防治,它具有一定的專業(yè)要求,要能對可能出現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并能夠提出多種建設性的方案。有了具體的步驟,在每次防治完成后就能對之前的行動進行完善、改進,可以做到進一步優(yōu)化方案。在措施實施時,各環(huán)節(jié)的配合很關鍵,所以防突防治人員對礦井的開采運作及周圍環(huán)境,包括地勢、地形、人文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確保防突防治萬無一失。
綜上所述,綜采工作面瓦斯處理技術常見的有通風和抽采,再根據礦井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合適有效的處理措施。想要有一個長效實用的工作面瓦斯處理措施,就需要企業(yè)技術人員多總結經驗,收集同行處理礦井問題的例子,還要對自身礦井做長期的勘探和研究,從而得出有力的處理依據。企業(yè)作業(yè)的統一規(guī)范對工作面瓦斯處理工作也至關重要。做好綜采工作面瓦斯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它要求工作人員對瓦斯及礦井工作的知識學習到位,還要靈活應用各種技能,能夠變通,遇到突發(fā)事件迅速作出反應。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國的勘探科技也在不斷發(fā)展,一些預防和勘探的先進設備也相繼產生,企業(yè)想要做到安全生產,就必須應用科學成果,服務于安全開采,從而降低瓦斯威脅。
參考文獻:
[1]陽平,紀洪偉.高瓦斯綜采工作面瓦斯綜合治理技術[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7(S1).
[2]謝新軍,萬軍,焦振營.高瓦斯綜采工作面瓦斯治理技術應用[J].中州煤炭,2007(04).
[3]紀洪偉.高瓦斯綜采工作面瓦斯治理成功經驗[J].煤炭技術,2008(03).
Abstract: In synthesis leather production process waste gas main origin for organic solvent volatility, but expands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synthesis leather product scale of production, the synthesis leather industry exhaust gas discharge and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day by day are also prominent.This article to synthesizes the leather waste gas the government technology to carry on the multi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provides the model take the time as the project.
1.引言
合成革是以高密織布(非織造)作為基布進行聚氨酰浸漬和涂層加工后的產品。由于合成革產品應用領域的迅速擴大、產品的高附加值,其生產規(guī)模逐步擴大,但由此引發(fā)的廢氣排放和環(huán)境問題也逐漸凸顯。因此,采取經濟實用的治理技術,開發(fā)合適的工藝流程,使眾多合成革廠的廢氣排放指標達到國家標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合成革生產的環(huán)境問題
合成革生產過程中廢氣的主要來源為有機溶劑的揮發(fā)、其來源包括樹脂及溶劑在配料、運輸、存放時的揮發(fā);涂覆或含浸等加工過程中有機物的揮發(fā);在烘箱加熱時有機物的揮發(fā);后處理過程中有機物的揮發(fā)。廢氣污染物同具體工藝及配方組成有關。對于一定工藝配方往往可以更改,所以其產生的具體污染物也并不固定。干法工藝生產過程中一般的有機溶劑污染物有:DMF、甲苯、二甲苯、丁酮等;濕法工藝生產過程中一般的有機污染物有DMF。
二甲基甲酰胺(DMF)作為溶劑近年來使用量劇增,它的用途很廣,主要用作高分子合成的溶劑或中間原料,特別是用作聚丙烯晴纖維的紡絲溶劑,也用于制造人造革或皮革(或稱PVC面料、鐳射革、防水布)表面材料時作為聚氨基甲酸酯樹脂的處理溶劑,還被用作石油制品如:乙烯、丁烯的分離提取溶劑、乙炔的回收和防蟲防銹涂料的溶劑等。二甲基甲酰胺屬中等偏低的有毒物質,可經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侵入機體,引起中毒反應。
3.合成革廢氣的治理技術
3.1合成革主要生產工藝及產污簡介
合成革生產工藝(工序、流程)種類較多。根據要求,一種產品往往需要多種生產工藝進行組合生產。通常以一種材料為基材,在上面涂覆一層或多層合成樹脂(包括各種添加劑)制成的一種外觀似皮革的產品。所用的基材有各類織布、合成纖維無紡布、皮革等,也有無基材的產品。涂覆的合成樹脂主要為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據資料介紹還有聚酰胺(PA)和聚烯烴(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在此重點介紹干法和濕法的生產工藝。
3.1.1干法生產工藝
干法生產工藝用于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及聚烯烴(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合成革的生產,包括直接涂覆法和間接涂覆法(離型紙法、鋼帶法等)。其主要工藝流程是將涂層物質涂覆(直接涂覆或間接涂覆再貼合)并烘干的過程,其中最常見的為離型紙法。
離型紙干法典型生產工藝流程圖1。
3.1.2濕法生產工藝
濕法生產工藝主要是聚氨酯(PU)合成革生產工藝,生產的結果一般還是半成品(稱為“貝斯”),一般再經干法工藝或其它后處理后才成為成品。濕法工藝包括浸漬(含浸)、涂覆工藝或兩種工藝組合。
3.1.3合成革的廢氣污染物
廢氣污染物同具體工藝、配方組成有關。對于一定工藝,配方往往可以更改,所以其產生的具體污染物也并不固定。生產過程中一般的污染物有:
(1)聚氨酯干法工藝:有機溶劑(DMF、甲苯、二甲苯、丁酮等)
(2)聚氨酯濕法工藝:有機溶劑(DMF)
(3)聚氯乙烯等相關工藝:增塑劑煙霧(鄰苯二甲酸二辛酯等)、氯乙烯、氯化氫、有機溶劑、鉛
(4)后處理工藝:有機溶劑(DMF、甲苯、二甲苯、丁酮、乙酸丁脂等)、顆粒物
(5)超纖工藝:有機溶劑(DMF、甲苯、二甲苯等)
3.2合成革廢氣的治理技術
制革生產工藝中加入甲苯、丁酮和DMF作為溶劑,由于較易揮發(fā)、回收困難,這些溶劑大部分隨著廢氣排入環(huán)境中。目前,對于高濃度的有機廢氣的凈化處理,人們早就有研究,而且已經開發(fā)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控制技術。在這些控制技術中研究較多并且廣泛采用的有吸附法、熱破壞法、冷凝法、吸收法等。近年來形成的新控制技術有生物膜法、電暈法、臭氧分解法、催化燃燒法和等離子體分解法等。但對于低濃度有機廢氣,凈化處理難度大且費用高。因而這類工業(yè)廢氣的凈化處理在國內外都是環(huán)境保護的難題之一。
廢氣處理方法一般有:焚燒法、吸收法、吸附法、催化燃燒法、冷凝法、靜電法和玻纖過慮器法等。對較稀有機溶劑廢氣采用催化燃燒法的很多。我國加入WTO后,國家對環(huán)境的治理越來越嚴格。而現在的制革廢氣中有機物含量達不到新的排放標準,已有方法少且不理想。合成革廢氣治理技術的發(fā)展是隨著合成革工藝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的。合成革生產中DMF使用規(guī)模與其它工業(yè)相比并不算大,但回收技術并不簡單。與主體設備相比,回收設備費用的投資相當高。廢棄物回收利用是合成革行業(yè)最有潛力的清潔生產途徑,經濟效益明顯。我國DMF大部分需進口,且價格昂貴,回收DMF可大幅度節(jié)約成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干法生產線的有機廢氣主要在烘箱和涂臺等處產生。廢氣排放特征為:廢氣溫度低,一般低于75℃;廢氣量大,一條典型的干法生產線排放含DMF工藝廢氣的量約為大于2000~25000m3/h;廢氣中有機物污染物濃度高,其中DMF的濃度約為1500ppm;污染物DMF可與水混溶。根據以上廢氣特征,可以將干法生產線DMF廢氣進行回收利用。現有制革廢氣治理技術一般采用水噴淋塔吸收并回收廢氣中DMF,或者活性炭吸附廢氣中有機溶劑,再經直接燃燒處理。噴淋水吸收法雖然能較好地除去廢氣中的DMF,但對甲苯和丁酮的去除率很低,甲苯和丁酮依然隨著廢氣排入大氣中。活性炭吸附在制革廢氣治理中,由于氣量較大,活性炭再生困難。現多采用吸附飽和后直接送去燃燒的方式,因此運行費用很高,一般企業(yè)難以承受。我國有些合成革廠采用分段濃縮提取法,即將初始溶劑蒸發(fā)最濃縮的區(qū)域中,采取有形隔絕稀薄區(qū)域的措施,將此段濃廢氣單獨吸出處理。有些廠采用串聯多級吸收塔,循環(huán)吸收,直到允許排放濃度才放空。要串聯多少塔那就取決于廢氣的排放濃度。
4.基于綠色設計概念的吸收法治理工藝
綠色設計和綠色產品的概念最早出現在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對綠色設計已有了較為科學的定義。綠色設計是以環(huán)境資源為核心概念的設計過程,即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優(yōu)先考慮產品的環(huán)境屬性,如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將其作為產品更新換代的設計目標,在滿足環(huán)境目標的同時保證產品的理化目標。綠色設計綜合了面向對象設計,并進行工程、壽命周期設計等,包含了產品從概念形成到生產制造,乃至廢物的回收、再用及處理的各個階段,即涉及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
本文在此從綠色設計的概念出發(fā),遵循綠色設計的目標和原則,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的資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產品生命周期成本,使產品的環(huán)境污染最小化。在合成革廢氣治理工藝設計的過程中,通過應用溶劑綠色化技術,在不引入新的有機溶劑的前提下,高效率地吸收回用廢氣中的甲苯、丁酮和DMF,從而能夠產生明顯的環(huán)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下面以某合成革廠的廢氣治理為例進行說明。
4.1廢氣排放工藝參數
由表1中的各項工藝參數可以發(fā)現,現有廢氣特點是廢氣排放量大,廢氣中所含的有機溶劑-DMF、甲苯和丁酮的溶解特性存在差異。針對該廠的廢氣排放特點,選用現有的廢氣治理工藝中較為經濟成熟的吸收法,結合該合成革廠的實際情況和治理需要,進行工藝設計,選用DMF作為吸收劑。利用廠方已經有噴淋塔水吸收DMF設備、水-DMF蒸發(fā)回收系統、排氣筒和風機等設施,重點考慮去除廢氣中的甲苯和丁酮。
4.2工藝原理
本工藝設計的關鍵是以兩級吸收塔設備來分別吸收廢氣中的甲苯、丁酮和DMF。填料塔或板式塔作為第一級吸收設備,DMF作為吸收溶劑來吸收廢氣中的甲苯和丁酮,并配以包括系列換熱器、蒸發(fā)器、回收溶劑接受槽、輸送泵、真空泵等設備的有機溶劑蒸發(fā)回收系統,從廢氣中吸收分離出甲苯和丁酮。DMF則隨廢氣進入第二級吸收設備。第二級吸收設備為噴淋塔或板式塔,水作為吸收溶劑來吸收廢氣中的DMF,經吸收凈化后的廢氣排放。回收的DMF一部分用作第一級吸收設備的吸收溶劑,其余的DMF和回收的甲苯、丁酮用于生產或者出售。該工藝設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不引入新的有機溶劑情況下,高效率地吸收回用廢氣中的甲苯、丁酮和DMF,具備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使得廢氣中的上述三種有機溶劑成分能達標排放。
4.3工藝流程
為了不增加新的污染成分,同時有效利用廠方現有的水吸收DMF設備,降低投資和運行成本,在此采用DMF-水聯合吸收工藝。工藝流程簡圖如圖1所示。
第一級吸收系統:由換熱器(DMF-Air)、填料塔、風機1、甲苯/丁酮真空蒸發(fā)設備合相應的輔助設備組成,主要吸收和回收廢氣中所含的甲苯、丁酮。吸收設備采用填料塔,塔內裝規(guī)整填料,吸收溶劑選用DMF溶液。第二級吸收系統:由噴淋塔、風機2、DMF常壓蒸發(fā)回收設備和相應的輔助設備設施組成。根據DMF的溶解特性,選用水作為吸收溶劑。DMF常壓蒸發(fā)回收設施選用廠方現有設備。在廠方已有水吸收DMF系統的情況下,只需在收集好的廢氣出口至水吸收DMF設備之間添加第一級吸收系統,形成完整的廢氣中有機溶劑治理回用裝置,從而大幅度降低系統的投資費用。
整個裝置工作時,收集好的有機廢氣先進入DMF-Air換熱器進行預降溫,從填料塔底出來的吸收了甲苯、丁酮的DMF溶液在此進行預升溫。從DMF-Air換熱器中出來的廢氣進入填料塔,填料塔內裝有SM350型板波填料,采用DMF溶液作為溶劑來吸收廢氣中的甲苯和丁酮。在此過程中,甲苯和丁酮絕大部分被溶劑吸收而進入DMF溶液,DMF溶液對甲苯和丁酮的吸收效率高達95%,從而保證尾氣中甲苯和丁酮成分的達標排放。進入吸收溶劑的甲苯和丁酮從塔底經過DMF-Air換熱器進入“甲苯/丁酮真空蒸發(fā)系統”。在此吸收過程中,廢氣中因帶出而新增加的DMF及原有的DMF氣體從塔頂出來后經過引風機切向進入噴淋塔。氣體在噴淋塔內旋轉上升,與自上而下的吸收溶劑水霧接觸發(fā)生吸收作用,由于水對DMF的吸收作用非常強,因此在該塔中基本能完全除去廢氣中的DMF成分。從噴淋塔底出來的吸收了DMF的水溶液經過泵進入廠方原有的DMF常壓蒸發(fā)系統進行DMF和水的蒸發(fā)分離。為了減少廢氣中的含水率,應在噴淋塔頂部加裝特殊設計的旋轉除霧板,防止風機帶水,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從噴淋塔頂部出來的廢氣經過引風機后通過排氣筒排入大氣。從填料塔底出來的吸收了甲苯、丁酮的DMF溶液在泵送作用下先進入。
DMF-Air換熱器與廢氣熱交換進行預升溫。之后,含溶質的DMF溶液進入DMF換熱器,蒸汽作為加熱源,在這里DMF溶液被加熱到100℃。DMF經加熱后進入真空蒸發(fā)器,在真空蒸發(fā)器中,由于甲苯和丁酮的沸點比DMF低,丁酮和甲苯先從溶液中蒸餾出來進入甲苯丁酮冷凝器,在甲苯丁酮冷凝器中冷凝后,甲苯和丁酮進入溶劑接受槽,甲苯、丁酮液體從溶劑接受槽底部進入回收有機溶劑罐進行回收,然后再次應用生產。從真空蒸發(fā)器中出來的DMF溶液由DMF泵送至DMF冷卻器,在DMF冷卻器中和冷卻水進行熱交換從而降溫至300℃,再循環(huán)回填料塔作為溶劑使用。整個管路的真空度由后續(xù)的真空泵提供真空度。在整個循環(huán)過程中,由于霧沫夾帶等原因,DMF溶液會有少量的損耗,因此,應當定期補充適量DMF溶液。
5結論
關鍵字:硫化氫 生物法 化學法 物理法
前言
硫化氫是一種具有重大危害的有毒有害氣體,尤其是對人體和環(huán)境的危害和影響是最為明顯的。硫化氫的存在不僅僅是對人類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更是會對管路和相關的設備產生腐蝕作用。因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研究學者毒霸研究熱點放在研究硫化氫的治理技術上。目前,在工業(yè)上有成效的治理方法倒是有許多,大體上可以劃分為生物法、化學法、物理法等三大類。
一、生物法
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研究者研究的方法是運用生物凈化法處理廢氣。在我國,最早進行了生物法處理H2S廢氣研究的有同濟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兩所學校的學者。孫佩石和黃若華等[22]研究學者運用生物膜填料塔作為反應器,并采用活性污泥法進行填料掛膜,以此來研究除去H2S廢氣。而邵立明等[23]則采用城市污水處理廠的二沉池污泥,經過液相曝氣馴化之后,制作固定化的小球進行試驗,經研究結果發(fā)現固定化微生物除去污泥率超過95%。殷俊等[24]則是采用了研究泥炭生物慮塔處理含量H2S惡臭氣體的技術。
二、化學法
1.化學吸收法。利用H2S(弱酸)、化學溶劑(弱堿)之間互相發(fā)生的可逆反應,來脫除H2S的就是化學吸收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較低的操作壓力,或者原料氣中的燼含量較高的場合中。常用的化學吸收法一般來說就包括碳酸鹽法、氨法等。最早使用從其他中除去Co2、H2S等酸性氣體的方法的是碳酸鹽法,它可以完全除去COS,但是不含Co2或者Co2含量較低的場合中。碳酸鹽溶液在化學性質上還是比較穩(wěn)定,不會與COS、O2等物質發(fā)生降解反應,而目前的科學研究更是主要集中在新型活化劑的研究開發(fā)方面[21]。
2.液相催化氧化法。在國內外,使用液相催化氧化來處理H2S的方法是比較多的,一般來說是由堿液吸收H2S,直接生成氫硫化物,而且硫化物在相對應的催化劑作用下,進一步氧化成硫磺,并且催化劑再生之后還可以再繼續(xù)使用。
3.氨法。運用氨水作為吸收劑,對一些設備具有較重的腐蝕性,并且還會污染環(huán)境。但是,在處理焦爐煤氣時,利用焦化廠可以生產出自產的堿源,因此,運用此法,會在經濟上占到足夠的優(yōu)勢。
4.鐵、鋅化合物脫硫法。采用氫氧化鐵,并添加石灰石、木屑、水等物質進行混合作為脫硫劑來實現的就是氧化鐵法,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處理焦爐煤氣、其他含有H2S的氣體,使得脫硫的效率達到99%。但是,該方法耗能比較大,占地面積廣,脫硫劑需要定期再生,總體上來說不是很經濟。采用氧化鋅作為脫硫劑來實現的就是氧化鋅法,該方法比較適合用于處理H2S含量比較低的氣體,脫硫率高達99%,其主要的劣勢就是脫硫劑再生困難。
三、物理法
1.活性炭法。通常所說的活性炭是一種常用的固體脫硫劑[4.5],一般來說,許多學者都會認為是在氧氣的存在下,才會出現活性炭脫硫,而活性炭表層面積上的醌酚基會將H2S催化氧化作為單質硫,進而打破呼吸的平衡。使得活性炭脫硫的能力提高到10倍以上。假如,將活性炭侵澤后,過度到金屬(如:CuO、CoO、Fe2O3等),可以很明顯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活性炭的催化活性,不僅降低了脫硫溫度,而且還大大的提高了脫硫容量。黃岳元、趙天成等[6],將活性炭侵澤過碳酸鈉之后,通過研究發(fā)現,該性后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一般的、普通的活性炭提高了許多。
2.物理吸收法。利用物理吸收溶劑來對H2S的選擇吸收溶劑來實現的就是物理吸收法,通常情況下,是以吸收溶劑的有機溶劑為主,按照所用的不同量的溶劑來劃分為[1--3]:碳酸丙烯酯法、冷甲醇法、磷酸三丁酯法等。
3.分子篩法。作為性能優(yōu)良的吸附劑是分子篩,它一般具有骨架結構的堿金屬,或者說堿土金屬的硅鋁酸鹽晶體[18]。分子篩不僅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而且還具有高度局部集中地極性電荷。這些局部集中地電荷分子可以使得分子篩進行強烈的吸附有極性,或者說可極化的化合物,例如H2S等。并且分子篩脫硫的工藝流程是由酸氣通過過濾器,除去雜質、游離水等物質,然后進入到脫硫塔繼續(xù)除去H2S,再進入脫硫塔內,H2S就會被分子篩篩細孔進行吸附,吸附到H2S達到飽和狀態(tài)之后的分子篩,利用精華氣再生。所以,分子篩的基本特點就是可再生吸附劑,但是分子篩脫硫的裝置一次性投資較大,尾氣處理的費用較高
4.微波法。微波法通過利用微博的特性,從分子內部激發(fā)出H2S分子,以及提高了分子能級,進而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H2S去除。馬文等[10]研究了,在微波作用下,把硫化亞鐵當做催化劑,將硫化氫分解成為氫氣和硫磺的反應,經過研究表明:硫化亞鐵在微波的作用下,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轉化的轉化率達到95%以上。而且微波技術還可以運用到天然氣中,以此來分解H2S,變成H2和硫磺,這樣的產品可以用作燃料和油品煉制。
5.膜分離法。利用氣體中的不同組分,通過特制薄膜的速率差異來實現的就是膜分離法。在國外(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膜分離法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到天然氣脫硫[19]的制作過程中。這種方式的好處就在于操作簡單、方便靈活、操作成本低、環(huán)境良好等,因此,,膜分離法具有很好、很廣的發(fā)展前景。
結束語:
目前,在國內外的硫化氫治理技術已經十分的成熟,不過經過仔細研究發(fā)現,不管是生物法、化學法、還是物理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一些不利的弊端。隨著人類逐步的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運用科技研究,進行開發(fā)高效并無二次污染的硫化氫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研究的主流課題,研究新的治理方案加上多種治理方法的互相組合運用,是今后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殷俊,方士,陳英旭.泥炭生物慮塔處理低濃度H2S氣體的試驗研究.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3,23(1):41~44
關鍵詞:沖擊地壓 未來發(fā)展趨勢 治理技術
所謂煤礦沖擊地壓是指在高地應力作用下,井巷或回采工作面周圍的煤巖體出現了破壞的情況,并伴隨著較大的聲響,巖體拋起的現象。這不僅僅會對于采掘空間中支護設備造成危害,還將可能使得采掘空間出現變形,嚴重的情況下造成人員傷亡,井巷毀壞和局部地震。
1.我國國內煤礦沖擊地壓災害以及理論研究情況
1. 1國內外煤礦沖擊地壓災害評述
我國最早記錄的沖擊地壓發(fā)生在1933年的煤撫順勝利礦。在此后的60年間的時間內,礦井累計發(fā)生了四千多次的破壞性沖擊地壓,造成巨大人員傷害和財產傷害。
1. 2沖擊地壓理論研究現狀的評述
我國對于沖擊地壓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主要是以結合實踐沖擊地壓生產實踐的方式來進行探索的。首先系統化的對于煤礦沖擊地壓進行研究的是重慶大學和煤科總院重慶分院,以天池煤礦為研究對象開展的;隨后全國性的煤礦沖抵地壓調研工作順利開展。與1987 年頒布實施由煤科院北京開采所和阜新礦業(yè)學院聯合起草的我國第一部《沖擊地壓煤層安全開采暫行規(guī)定》。通過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 已使我國對沖擊地壓機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 其中煤體注水與深孔松動爆破方法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以及沖擊地壓的非線性有限元數值模擬、煤巖體地應力場的測試和有限元計算分析、聲發(fā)射技術、微震監(jiān)測系統在防治沖擊地壓的研究與應用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對煤、巖體沖擊地壓和巖爆機理的研究。
2.沖擊地壓發(fā)生的機理
結合實際煤礦沖抵地壓實踐,其運行的機理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沖擊地壓的分類及顯現特性,一般情況下沖擊打壓可以歸結為動型,構造應力性和動構造應力并有三種類型,依照不同礦體變形破壞范圍大小可以實現合理的劃分。而沖擊地壓的特點可以表述為煤壁拋射性塌落, 頂板下沉或底板撇裂, 板炮頻繁, 煤體移動, 彈性振動, 設備震搬, 煤塵飛揚, 無明顯預兆突然爆發(fā),伴有巨大響聲和地震, 沖擊風波引起構筑物損壞, 易于出現較大損失和傷亡[2]。 其二,發(fā)生沖擊地壓的地質及開采條件,不同的沖擊地壓地質和開采條件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沖擊地壓情況,對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對于沖擊地壓特點的界定。其三,沖擊地壓發(fā)生的地點及影響范圍,在實踐過程中需要界定沖擊地壓的發(fā)生區(qū)域,不同區(qū)域,其機理運行也是不同的,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四,影響沖擊地壓產生的因素,如果采煤方法,采掘程序,頂板管理控制,煤柱大小尺寸和放炮有所不同,也會對于沖擊地壓產生影響。其五,選擇防治沖擊地壓措施的原則,保證對于不同地點,不同影響范圍,不同誘因展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方案。
3.沖擊地壓理論研究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一直以來,沖擊地壓理論研究都是巖石力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大量的學者都在此方面做了研究工作。我國學者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對于沖擊地壓進行研究的,其主要集合沖擊地壓實際生產流程來畸形探析。不可否認,我國對于沖擊地壓機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有了很多的成績,比如煤體注水與深孔松動爆破方法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以及沖擊地壓的非線性有限元數值模擬、煤巖體地應力場的測試和有限元計算分析、聲發(fā)射技術、微震監(jiān)測系統在防治沖擊地壓的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3]。從這個角度來探析沖擊地壓理論研究的未來發(fā)展趨勢,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以微裂紋擴展區(qū)的概念實現對于巖石類材料的損傷狀態(tài)的描述;其二,從巖石斷裂和損傷力學的角度去審視巖石的斷裂和損傷情況;其三,以變量定義的方式去探析宏觀微觀理論的損傷變量方法和損傷模型;其四,以巖石準靜態(tài)損傷過程理論去假定,實現對于損傷和外界的功成正比探析;其五,從現代數學、力學理論如斷裂力學、突變、分形、分叉(岔)、混沌等理論出發(fā),實現對于沖擊地壓問題的研究,健全交叉學科體系;其六,以預測預報為突破口的防治觀念研究,以綜合指數法、鉆屑法、微震法、地音法即聲發(fā)射法、電磁輻射去實現對于巖石動態(tài)監(jiān)測;其七,將計算機技術和測試技術納入到煤礦沖擊地壓知識體系中去,以不斷提高預測效果。
4.國內煤礦沖擊地壓治理技術
從沖擊地壓發(fā)生的機理特點出發(fā),治理的實質是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技術途徑,不斷改變煤炭巖石的應力狀態(tài)和物理力學性質,從而實現對于惡性事件的遏制。對于我國來講治理煤礦沖擊地壓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煤層注水,這是我國采用最早的施工技術,操作簡單,效果比較明顯;其二,開槽卸壓、誘導爆破和鉆孔卸壓等防治措施。其三,現階段國內使用比較多的沖擊地壓治理措施有煤巖體注水、鉆孔卸壓、深孔松動爆破、卸載誘導爆破、煤巖體掏槽卸壓、頂板預斷裂、巷道切槽卸壓、加固軟煤層、加強采掘支護、開采保護層、合理選擇開采方法和安排采掘設計及工藝進度等。
5.結束語
顯然我國煤礦沖擊地壓理論體系還不夠健全,在此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斷總結自身實踐經驗,實現查缺補漏,以健全煤礦沖擊地壓治理體系;其二,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治理經驗和理論,保證不斷創(chuàng)新,以實現自身理論知識的健全。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不斷促進我國煤礦沖擊打壓理論體系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鞠文君,潘俊鋒. 我國煤礦沖擊地壓監(jiān)測預警技術的現狀與展望[J]. 煤礦開采. 2012(06)
關鍵詞:公路邊坡坍塌;災害機理;邊坡坍塌治理;治理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U4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 (2010)13-0133-03
邊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類工程活動中最基本的地質環(huán)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設中最常見的工程形式。同時,隨著我國基礎建設的大力發(fā)展,在大量鐵路、公路、礦山、水利等部門都涉及大量的邊坡問題,特別是在丘陵和山區(qū)建設中,人類工程活動中開挖和堆填的邊坡數量會越來越多,高度將越來越大。以公路為例,北京-福州高速公路面建段200余公里內高度大于40m的邊坡達180多處;云南省元江-磨黑高速公路147km內高度大于50m的邊坡160余處;寶成鐵路陜西省寶雞至四川省綿陽段,通過的地段大部分為深山峽谷區(qū),河道蜿蜒,山坡陡立,自然斜坡一般接近其臨界坡度,穩(wěn)定性較差,邊坡災害發(fā)生頻繁。作為公路邊坡常見地質災害之一的坍塌災害,已經嚴重危及公路及公路運輸的安全和暢通。因此,對公路邊坡各類災害成災機理及誘發(fā)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是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的依據,是減少災害損失的有效途徑。
一、邊坡坍塌現象及特征
坍塌是土層、堆積層或風化破碎巖層斜坡,由于土壤中水和裂隙水的作用、河流沖刷或人工開挖坡陡于巖體自身強度所能保持的坡度而產生逐層塌落的變形現象。其具有“滑坡”和“崩塌”兩種機制和“先滑后塌”的變形破壞過程。由于其突發(fā)性和頻繁發(fā)生的特點,給公路造成嚴重危害。
坍塌主要產生于邊坡表面松散的風化破碎層,邊坡的設計坡率超過了巖土體所能保持的穩(wěn)定角,在風化、干濕循環(huán)和降雨作用下,或因開挖改變了地下水的滲流條件而使坡面滲水,巖土軟化,從而引起邊坡上部失穩(wěn)。坍塌形成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1)松散的巖土邊坡,坡度較大,一般大于潮濕狀態(tài)下天然休止角,平均坡度為30°~40°以上;(2)有較豐富的降水或地表水與地下水水源。
坍塌的基本特征:(1)坍塌發(fā)生后,坍塌體堆于坡腳,整體性完全破壞;(2)坍塌裂縫逐次向邊坡上方發(fā)展,最外一條裂縫受邊坡坡度控制,一般自坡腳以上平均坡度在1U1.5范圍內;(3)每次坍塌均不按固定的面移動,而是按新的不規(guī)則的面移動,一直坍塌至潮濕土層穩(wěn)定為止;(4)坍塌體下緣均在臨空面以上;(5)雨水、坡面水和地下水是誘發(fā)坍塌的重要原因,其中90%以上直接由降雨引起;(6)坍塌體厚度不大,通常小于6m。
坍塌按照物質組成可以分為巖石類坍塌、坡殘積層坍塌和土質坍塌三類。
二、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發(fā)生機理及影響因素
(一)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發(fā)生機理
公路邊坡是有人工開挖或填筑而成的斜坡,由于公路斷面形式的不同而分為路塹邊坡和路基邊坡。公路邊坡坍塌是指發(fā)生在路域邊坡范圍內的坍塌,將直接造成公路邊坡的破壞,嚴重的將造成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破壞,進而將帶來經濟損失。
坍塌是高邊坡常見的變形現象,其變形是從表層開始,逐漸向內部發(fā)展,受坡體整個松弛帶內結合強度的控制,無貫通的軟弱帶,非坡內某一軟弱帶或面的破壞。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坡度大于其穩(wěn)定坡率,在降雨等因素誘發(fā)下發(fā)生局部破壞,破壞面為巖土體最危險剪切面,即同生面。
(二)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的影響因素
影響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的因素很多,按不同因素的作用特點及作用形式,主要可以歸納為內因和外因或誘發(fā)因素兩部分:
1.災害形成的內在條件有:巖土類型,坡形、坡度、坡高,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程度,巖石風化強度等。在各類內因之中,坡度、坡體結構、坡型和巖性是主要因素。邊坡類型按不同的分類指標可有多種分類。(1)按構成邊坡的物質種類可以分為土質邊坡(整個邊坡均由土體構成,按土體種類又可分為:1)粘性土邊坡、黃土邊坡、膨脹土邊坡、堆積土邊坡、填土邊坡等);2)巖質邊坡(整個邊坡均由巖體構成,按巖體的強度又可分為硬巖邊坡、軟巖邊坡和風化巖邊坡等,按巖體結構分為整體狀(巨塊狀)邊坡、塊狀邊坡、層狀邊坡、碎裂狀邊坡、散體狀邊坡);3)巖土混合邊坡(邊坡下部為巖層,上部為土層,即所謂的二元結構的邊坡)。(2)按邊坡的高度分為:一般邊坡(巖質邊坡總高度在30m以下,土質邊坡總高度在15~20m以下)和高邊坡(巖質邊坡總高度大于30m,土質邊坡總高度大于15~20m)。(3)按公路斷面形式分為路塹邊坡和路基邊坡。(4)按坡體結構特征可以分為類均質土邊坡、近水平層狀邊坡、順傾層狀邊坡、反傾層狀邊坡、塊狀巖體邊坡、碎裂狀巖體邊坡和散體狀邊坡等。
實踐證明,容易發(fā)生變形破壞的邊坡多為高邊坡、順傾層狀邊坡及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強烈的邊坡,因此,這些邊坡將是研究與防治的重點。
2.坍塌災害的誘發(fā)因素很多,主要有地震、降雨、地表沖刷、融雪、浸泡、地下水活動、沖刷或開挖坡腳,凍融、晝夜溫度變化等。其中,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邊坡開挖)是誘發(fā)災害的主要因素。大量的調查表明,邊坡坍塌災害的發(fā)生大都與降雨有關。在降雨量較多,雨季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滑坡地段,大量雨水滲入坡體內,使巖(土)層潮濕軟化,從而降低了抗剪強度,也導致容重增大。同時,自然災害的產生并不完全是自然因素決定的,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譬如:亂砍濫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無全局計劃的截流使河流下游土地沙漠化;工程開挖使邊坡失穩(wěn),引起坍塌;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等。據統計,現己發(fā)生的各類地質災害約有50%與人類活動有關。隨著近年來我國高等級公路的大規(guī)模修建,隨之而來的是人類對自然地表物質的剝蝕、搬運、堆積以及對地形和地貌進行的局部改造,使地球表面原有的自然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加劇了各類地質災害頻繁發(fā)生。公路建設具有線路長、規(guī)模大、類型復雜等特點,特別是山區(qū)公路的建設,對環(huán)境的影響比較明顯。山區(qū)的地質作用一般較為強烈,地質條件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公路建設過程中的邊坡開挖有可能會改變天然山體的穩(wěn)定條件,巖層的軟弱結構面被切斷而形成各種不利組合,以及開挖面在大氣與水的作用下,巖體強度的降低等,都會形成對開挖邊坡穩(wěn)定十分不利的因素。
三、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1.預防坍塌災害的首要措施是削坡,即減小邊坡坡率,增加邊坡穩(wěn)定性。
2.對于存在軟弱結構面而易引起坍塌的高邊坡,可根據情況采用支擋墻或支護墻等措施,以支撐邊坡并防止軟弱結構面的張開或擴大。對邊坡坡腳因受河水沖刷而易形成坍塌者,河岸要做防護工程。
3.在可能發(fā)生坍塌的地段,必須做好地面排水設施,其中坡頂截水溝能起到防止邊坡上部坍塌的作用。
4.巖質坍塌宜采取下列措施:(1)刷坡:清除坡面危巖、嚴重風化破碎表層及不穩(wěn)定部分,清除影響路基及邊溝的坡腳坍塌堆積物、風化剝落碎屑物等;(2)設置截水溝:水是誘發(fā)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坍塌也不例外,攔截地表水入滲坍塌體裂縫是防治坍塌的有效措施之一;(3)支護加固:對局部坡面風化破碎層較厚的地段設置護坡、擋墻。
5.土質邊坡宜采取下列措施:(1)分級開挖:根據邊坡的物質組成、松散程度及天然坡度等工程地質特征設置適宜的邊坡坡比將邊坡設計成臺階狀,并分級放坡開挖,以增大邊坡的穩(wěn)定性;(2)護面:加強坡面植被及水土保持措施,對于植被破壞嚴重或放坡開挖不得不破壞植被的地段應盡力恢復坡面植被;(3)排水:在容易產生坍塌地段設排水工程,以攔截疏導地表水。
6.SNS主動柔性網。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的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科學合理的防治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坍塌災害防治時往往需要將上述防治措施中的幾種措施進行組合、配套,以便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某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的防治實例
(一)工程概況
災害點位于某公路K1721+750~K1721+910 處,處于彎道超高段與豎曲線頂部,由巖土碎屑堆積而成,結構松散,長約160m。
1.地形地貌。該路段(K1721+700~K1828+700)為沿江線,山高坡陡,山谷相對高差一般為700m左右。公路地貌為山嶺重丘,自然邊坡較陡,坡度一般在20°~40°,由于植被發(fā)育自然邊坡多數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公路多數路段沿漢江河谷山坡展布,路基平均高出漢江河床20~30m,為半填半挖路基,路基上邊坡,由于人工開挖,邊坡較陡,一般邊坡坡度為40°~70°個別路段為直立或倒懸,邊坡高度一般為5~30m,該路段為湘渝線施工便道,由民工改建修筑,支擋防護不到位,許多邊坡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路基下邊坡坡度一般為30°~55°,高20~30m,由于漢江水位漲落和江水沖蝕,邊坡總體穩(wěn)定性較差,特別是沿江古滑體局部下邊坡穩(wěn)定性更差。
2.地質構造。該路段大地構造屬華南板塊,位于褶皺帶上。具體為徽縣-旬陽華力西-印支海盆,主要斷裂構造有3條,均為北西向,其中公館-白河高角度逆斷層,破碎帶寬數十米至百余米,對公路災害形成有一定影響。地層節(jié)理發(fā)育,一般為3組,堅硬巖石多切割為塊狀結構,軟弱巖石多切割為碎裂結構,在風化及人為活動的影響下對邊坡的穩(wěn)定性影響較大。
3.地層巖性。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泥盆系、志留系和寒武、奧陶系。除第四系地層外,其余為一套淺變質巖地層。地表以沖洪積砂礫石和含礫低液限粉土、、坡殘積土、紅色粘性土等,且具有中―弱膨脹性,工程性質較差,易造成路基沉陷變形、滑坡、滑塌等公路災害。
4.氣候條件。該地處亞熱帶,半溫暖―溫熱濕潤氣候區(qū),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7℃左右,年最高氣溫31℃左右,年最低氣溫高于-10℃,年降水量800~1000mm之間,年降水季節(jié)差異大,夏季降水量多,占全年的38%~45%,特別是暴雨季節(jié)易形成公路水毀,并造成各類公路災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冬季最少,僅占全年的2.6%~4.4%。
5.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該區(qū)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孔隙裂隙水。松散巖類孔隙水分布廣泛,地下水位與水量隨季節(jié)變化較大,特別是坡殘積土層中地下水對邊坡的穩(wěn)定影響很大,常常是造成路基上下邊坡滑坡和滑塌的重要因素。
(二)坍塌成因分析
通過對該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的研究分析,造成該段上邊坡坍塌的主要原因有:
1.人工開挖邊坡破壞巖土體結構,形成較高較陡的臨空面,易使巖體沿地層層面滑動。
2.調查時發(fā)現坡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坡面與巖層層面同向,坡面植被稀少。
3.雨季特別是暴雨沖刷,雨水下滲,使土體中含水量增加,土體重量增大,土體抗剪強度降低,這是形成該處滑塌的重要原因。
(三)邊坡坍塌治理設計方案
該段上邊坡巖石坍塌主要為坡面覆蓋層在水作用下失穩(wěn)所致,經常造成公路交通中斷。因此,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由于坡腳不穩(wěn)定,需進行支擋防護;人工開挖形成較大的臨空面,采用清方削坡、修護面墻。施工時應先清方,再挖基砌筑抗滑擋墻。仰斜排水管為聚氯乙烯管,采用專用打孔設備鋪設,在管的周圍鉆φ12mm的滲水孔,間距為50mm,整個管壁鉆四排孔呈梅花狀布置,排水管豎向間距為2m,橫向間距為3m;PVC雙壁波紋打孔管除埋于擋墻內的部分,其余均應打孔并用高強尼龍網包裹2層,搭接長度不小于10cm,并用14號鋅鐵絲綁扎結實,間距為52 mm,管頭也包裹活用管帽封頂。
2.該處坡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采用SNS主動柔性網進行治理。治理區(qū)夏季易發(fā)生暴雨,施工最好安排在旱季進行,以保障施工進度和質量。無論清除突出危石,還是柔性網防護,均應先清除危石,清除治理坡面隱患,再進行下道工序;此外,施工前應與當地政府、居民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確定沿線其它公用設施、居民、車輛、行人的安全。
(四)邊坡坍塌治理效果評價
該治理工程竣工后,通過長期觀測,邊坡穩(wěn)定,災害整治效果明顯。
五、結語
1.坍塌是土層、堆積層或風化破碎巖層斜坡,由于土壤中水和裂隙水的作用、河流沖刷或人工開挖坡陡于巖體自身強度所能保持的坡度而產生逐層塌落的變形現象。
2.公路邊坡坍塌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巖土類型、坡形、坡度、坡高、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程度、巖石風化強度等內在條件和地震、降雨、地表沖刷、融雪、浸泡、地下水活動、沖刷或開挖坡腳,凍融、晝夜溫度變化等誘發(fā)因素。且容易發(fā)生變形破壞的邊坡多為高邊坡、順傾層狀邊坡及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強烈的邊坡,因此,這些邊坡將是研究與防治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馬惠民,等.山區(qū)高速公路高邊坡病害防治實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李鐵峰,等.災害地質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何兆益,等.路基路面工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4]李斌.公路工程地質[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5]谷德振.巖體工程地質力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6]張悼元,王蘭生.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7]胡厚田.崩塌與落石[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