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衛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居家護理發展不均衡,管理制度不規范:我國大陸地區的居家護理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各地市都處于對居家護理的探索狀態,尚未形成規范的管理制度,家庭護理服務市場比較混亂。目前大陸地區開展的居家護理服務主要有2種方式:①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為患者提供一般常見病的居家護理服務;②通過醫院為出院患者提供延續性的護理服務,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及??谱o理指導,但惠及人群有限,患者仍需定期到醫院[2]。中國港臺地區的居家護理服務受國外影響,發展較為完善。中國臺灣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居家護理,目前已形成由政府、非營利機構、營利機構和社區共同構成的較為完善的多元化服務體系[8]。中國臺灣的居家護理是由專業的醫師及居家護師構成有組織、有系統的醫療服務團隊,為個體提供合適與階段性的居家護理。服務對象包括出院后仍需繼續照顧的患者,長期患病需居家醫療的患者,病情穩定能在家中進行醫療措施者。在中國香港,有龐大的社工、義務團體作為后盾,保證醫院延伸(居家)護理工作的順利運作[2]。醫療保險體系不完善:我國尚未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居家護理的費用沒有納入社會保險報銷范疇。出院后醫保支付比例比住院時低,特別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的護理項目沒有被覆蓋,使得患者選擇居家護理的意向降低。且三級醫院尚無居家護理的規范收費項目。居家護理人才缺乏:居家護理要求護士不僅要掌握相關的醫療護理保健知識,還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敬業精神。在我國,居家護理主要由社區護士承擔。面對迅速增長的居家護理需求,護理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國社區護理人員大多未受過專門的居家護理培訓,普遍存在知識老化、能力欠缺的問題。社會對社區護士的不信任:長期以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使得大多數人對社區護士的護理服務持懷疑態度,從而影響社區家庭護理工作的開展。
2在我國發展居家護理的必要性
我國人口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的態勢。與此同時,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經非常普遍,獨生子女婚后要同時照顧老人和孩子,負擔很重,導致家庭護理功能下降。三級醫院雖然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但由于病房床位緊張和高昂的醫療費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醫療資源。加之醫療報銷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經濟困難對醫院住院的費用難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療和護理。因此實施老年患者居家護理,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環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減輕其經濟負擔和家庭壓力[2]。
3在我國發展居家護理的建議
3.1加大政府對于居家護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國和日本,政府在居家護理服務發揮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在居家護理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護理隊伍得以壯大,居家護理模式漸趨完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需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開展長期護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長期居家護理服務體系。表明我國政府已開始重視居家護理的發展。
3.2建立健全我國的居家護理的相關法律體系:可借鑒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形成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護理需求和社會問題。建立居家護理服務相關的規范和相關法律政策。包括居家護理服務功能與執業范圍、機構設置與執業登記、人員配備與管理、執業規則與業務管理、執業監管等,在保護患者權益的同時保障護士安全,保證居家護理服務順利進行[9]。
3.3規范居家護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護理服務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后持證上崗,以保證居家護理的服務質量,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護理各項制度,如訪視制度、入戶安全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與患者或家屬)、消毒制度、護理文件書寫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等[10]。
3.4成立由醫院與社區共同組成的居家服務互助指導小組:從大中型公立醫院選拔具有5年以上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營養師、康復師和護士及社區醫生、護士組成居家護理服務團隊,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護理服務。并由大醫院醫護人員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關鍵技術指導。大中型公立醫院與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居家護理的優勢在于可為社區居民提供延續性、便捷性、實效性的護理服務。既有利于醫護人員及時了解出院患者的身體狀況,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既節省了時間,節約了醫療費用,也減輕了家屬的負擔。同時還可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轉率,幫助患者監測疾病相關指標,提高患者出院后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減少疾病的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高品質服務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節約國家醫療資源[11]。
3.5重視對居家護理人才的培養:各級護理院校應借鑒國外經驗,開設居家護理、老年護理學等必修課程,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居家護理人才。政府還應通過提高社區居家護理人員的工資待遇,減輕其工作壓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護理學生選擇社區居家護理。同時要加強對現有護理人員的培訓,通過正規、系統的護理培訓,使居家護理人員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術,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使其能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護理服務。
3.6合理調整居家護理收費價格:合理的居家護理收費是保證“居家護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借鑒德國的經驗,根據每天需要護理的時間來劃分護理的等級標準,根據護理等級確定護理費用。同時,為充分調動居家護理服務人員積極性,可適當提高居家護理的收費價格。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居家護理的合理經濟補償機制,拉開居家護理與醫療機構護理的自費承擔比例,讓更多老人接受居家護理[12]。
3.7對居家護理效果進行監督評價:可通過電話隨訪和問卷調查等形式,由居家護理人員和患者實行互評機制,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居家護理報酬的支付考核范圍,以提高居家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和服務水平。
3.8加大居家護理宣傳,增強人們對居家護理的認識: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向社會介紹居家護理的優勢,提高人們對居家護理的認識,轉變人們的傳統健康觀念,提高人們的防病、保健意識,從而促進居家護理更好地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僅僅關注疾病的治療工作,而是加大了對疾病的預防和防治等方面的關心。醫學的宗旨是預防疾病,保障人們的健康,可大多數人卻認為醫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治療疾病,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總體來講,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對于某些慢性疾病,我們的目的不僅是治愈,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可見,加強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臨床醫學不僅要關注治療還要實行為病人講解預防知識等相關服務措施。在公共衛生方面,由于其重視程度不夠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育不夠導致公共衛生的人才較少,缺少了對公共衛生工作普及,同時醫務人員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對臨床醫學的知識了解甚少,不能有效的將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相結合。
2社區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整合的必要性
在我國公共衛生方面主要是通過預防為主,同時加強預防和治療的方法落實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員也都在實行。對于整個衛生事業來講,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是一體的,單純認為預防是公共衛生的范疇,治療是臨床醫學的范疇,這樣的思想是不正確的。為了加強人民的保健措施,我們要將公共衛生的知識融入臨床醫學,使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幾年來,公共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其主要內容主要是預防、保健、基本醫療等,以上服務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真正的為患者解決了許多難題,可見在公共衛生中加入基本的醫療方面知識,能有效的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在臨床醫學中加入少量的預防知識也能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率,由此可見,將社區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進行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討論
3.1增強社區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整合的作用
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整合的相關機構就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因此,社區衛生服務成立我們關注的焦點之一。為了使社區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整合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功能,我們要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措施,可以在醫院、社區等各個地方加強人們對公共衛生學和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對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等,我們要在社區內加強各種慢性疾病知識的學習和教育宣傳,使更多的人們了解并知道如何做好預防。讓人們意識到醫療也是公共衛生體系的一部分。
3.2加強全方面人才的培養
一直以來,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的教育存在分離現象,所以很多人的知識具有局限性,不能滿足現狀,為了將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更好的結合,可以加強全方面人才的培養,充分開拓醫務人員的眼界,增加對公共衛生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培訓,讓醫務人員在疾病的預防、保健、基本醫療等多方面提高自己,培養出具有綜合性的醫療服務現代人才。
3.3加強衛生應急能力,構建綜合性衛生體系
對于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要求各部門同時發揮作用,醫療機構作為核心機構,是控制突發事件防控的關鍵。為了實現綜合性衛生體系的構建,我們進行信息收集、應急指揮中心、綜合處理站以及現場處理等公共衛生應急平臺,所有部門均可從此平臺獲知最新消息,實現信息共享,避免了信息的浪費。
3.4加強社區的管理,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
很多慢性疾病我們不能一下根治,只能暫時的緩解癥狀,為了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我們加強了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的整合,實施社區綜合性管理。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針對性的干預管理,定期為社區老年人進行血壓和血糖的測定,開展老年人俱樂部,加強老年人的鍛煉,增強其免疫力。定期開展講座,為老年人講解某些慢性病的相關知識和預防方法。
4小結
一、需明確的幾點政策
(一)申報條件:按照《關于衛生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京人發[]101號)執行。
(二)關于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的要求,按照《關于貫徹人事部<關于完善做好職稱外語考試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京人發[]31號)執行。
(三)關于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的要求,按照《北京市人事局關于職稱評聘程序調整有關政策的通知》(京人發[]37號)以及《關于北京市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水平考試有關規定的通知》(京人發[]111號)執行。
(四)關于對2010年城市醫生晉升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的要求,按照《關于城市醫生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前到基層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京衛人字[]37號)和《關于城市醫生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前到基層服務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京衛人字[]38號)精神,要求城市醫生晉升副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之前必須到基層衛生單位累計工作服務1年(即晉升副主任醫師必須到基層農村服務40周或200個工作日,晉升主任醫師必須到基層農村服務36周或180個工作日)或到83個邊遠山區半山區鄉鎮基層衛生單位累計工作服務8個月。按照《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實施方案》(京衛醫字[2010]45號)要求,各支援醫院臨床科室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每年必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的服務。對無故拒絕到社區服務或沒有按時完成規定的每年下社區服務15天任務的人員,不能晉升職稱。對積極下社區并按要求圓滿完成任務并受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居民好評的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職稱。城市醫生到農村基層服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對于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一經核實,將嚴肅處理,兩年內取消其申報資格,并追究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責任。
(五)關于對申報全科醫學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要求,按《關于印發<北京市全科醫學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與評審暫行辦法>的通知》(京衛人字[]6號)執行。
(六)關于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要求,按《關于印發<北京市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辦法>的通知》(京衛人字[2006]9號)執行。
(七)關于對傳染病防治知識掌握的要求,根據2011年北京市衛生工作會議精神,首都所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都要學習掌握重點傳染性疾病防治知識,每人每年學習不得少于20個學時,在今年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答辯中,各專業答辯組將繼續考核申報人員傳染病防治知識,并作為職稱晉升和職務聘任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需說明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對申報人員公示的要求,各單位須對申報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情況(如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的周數、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醫德醫風、論文、到農村或社區基層服務的時間和地點、繼續教育情況等)進行公示,時間一周。公示后由本單位推薦委員會進行推薦。在公示期間群眾舉報申報人有弄虛作假的,由單位推薦委員會責成有關部門或人員進行核查,一經核實,兩年內取消其申報資格。
(二)關于對論文的要求:按照人事部、衛生部的有關規定,晉升副主任醫師,應在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論文(或著作),在專業期刊發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晉升主任醫師,應在擔任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論文(或著作),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各單位推薦委員會負責對申報人提交論文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進行審核。
(三)關于破格的要求:申報中醫、預防醫學、藥學、護理、醫學技術高級專業技術資格、未達到《衛生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規定的申報條件,但業績突出的人員,經所在單位推薦委員會同意后,報市衛生局核準,可以破格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破格標準參照臨床醫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申報條件執行。
(四)關于網上申報問題:為了使報名工作更加方便、準確、快捷,北京市申報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繼續實行計算機網絡申報與離線申報相結合的方式。申報人可登陸北京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網站)進行網上申報或下載離線錄入版(網上填報的內容必須準確、詳盡,并與報送的紙質材料一致),各單位人事部門認真審核申報人資料后,按規定時間報送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詳見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的有關通知)
三、答辯評審時間
擬定于10月份,具體安排另行通知。
四、報送材料時間
區縣衛生局、市屬局(總公司)、各有關單位:8月20日—8月21日
直屬單位:8月22日—8月24日
五、報送的材料
(一)單位需報送的材料:
1、區縣衛生局提交區、縣職改(人事)部門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標或崗位職數證明;市屬局(總公司)提交職改(人事)部門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標或崗位職數證明(評聘分開工作試點單位除外)。中央等非本市所屬單位提交委托代評函。
2、申報人員的公示情況。
3、臨床科室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服務的書面證明(須注明時間、地點以及工作內容,并加蓋支援醫院、接受支援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其所在區縣衛生局的公章)。
(二)個人需報送的材料:
1、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申報表(申報表中評審委員會意見不再填寫)一份
2、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報送《推薦晉升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高級技術資格量化考核表》和《推薦晉升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工作業績群眾評議匯總表》各一份(市衛生人員考評中心統一印制)西醫臨床醫學以外的專業報送上一年度考核表(可提交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3、申報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須提交執業醫師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4、城市醫生申報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須提交“城市醫生到農村服務鑒定表”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5、答辯論文或代表作(必須為第一作者)一式二份
6、按文件規定,需提交的其他論文或材料一式一份
7、外語成績合格證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8、計算機考試合格證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護理專業除外)一份
9、破格審批表一份
10、學歷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11、現專業技術職務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12、《傳染性疾病防治知識培訓證書》復印件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一份
六、報送地點
[關鍵詞] 社區護士;社區教育現狀;調查;技能
[中圖分類號] R19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b)-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system of community nursing human resources educ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nurse education. Methods The education status of 120 community nurses,came from 1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f Shiyan Street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from August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mean of questionnaire. Results Among 120 respondents,115 cases had the general training qualifications,accounted for 95.83%.Education background was mainly of junior college,and accounted for 58.33%.A total of 50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periodicals of national level was 32 and accounted for 64.00%.The mainly factors that impacting nurses receive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mmunity nursing were age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The mastery score of other community nursing knowledge liked common basic nursing technology,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prevention and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as (2.38±0.51) points,which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A total of 75 investigators had received job training,accounted for 62.50%,the training content were mainly of community prevention,healthcare and recovery. Conclus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health education skills of community nurses are low,the modes of strengthen job training,encouraging community nurses to improve education and rational adjustment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the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mmunity nursing staff should be improved,which can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e;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Investigation;Skill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對預防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不斷深入的衛生體制改革下,深圳作為原衛生部發展社區健康中心的試點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得到較大發展[1-2]。本研究以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17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120名社區護士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寶安區石巖街道社區護理人員的教育現狀,探討寶安區社區護理人力資源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其教育體系的建立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1月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17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120名在職在崗社區護士作為研究對象。
1.2 調查方法
參考國內外文獻,在相關專家指導的基礎上自擬“社區護士教育現狀調查問卷”,信度為0.87,效度為0.82。采用問卷調查法,于2016年1月對研究對象進行集中指導,集中填表,問卷有統一的指導語和填表方法說明,填寫后當場收回。共發放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問卷回收率達到100%。
1.3 調查內容
①社區護士年齡、性別、工作年限等基本情況,護理教育背景、進修學習繼續教育現狀、護理科研及科研論文撰寫情況;②影響接受社區護理繼續教育的因素;③對社區護理知識技能的自我評價,包括社區護理的科研方法、家庭健康護理理論及健康檔案的建立與動態管理等社區護理理論與方法;④社區護士崗位教育培訓現狀及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社區護士崗位培訓意向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社區護理知識與技能需求采用聚類分析,以P
2 結果
2.1 社區護士基本情況分析
120名調查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1~45歲,平均(28.61±8.25)歲;臨床工作年限0~22年,平均(6.61±3.68)年;115名持全科崗位培訓資格證,5名無崗位培訓資格證;學歷:中專20名,大專70名,本科30名;職稱:護士40名,護師55名,主管護師22名,副主任護師3名; 120名調查者共發表科研論文50篇,其中國家級期刊32篇,省部級期刊15篇,地市級3篇(表1)。
2.2 影響接受社區護理繼續教育的因素
將年齡、學歷、職稱等可能影響社區護士崗位培訓意向的10個影響因素納入回歸模型,調查社區護士崗位培訓意向的影響因素,應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學歷是影響護士接受社區護理繼續教育的主要因素(表2)。
2.3 社區護理知識技能的自我評價分析
常見基本基礎護理技術、院前急救基本知識、技能及傳染病的預防與檢測等其他社區護理知識的掌握評分為(2.38±0.51)分,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技能;其次為不同人群的社區護理知識和技能,評分為(2.29±0.52)分;社區護理的理論與方法評分為(2.19±0.64)分。
2.4 社區護士崗位教育的方式
通過現有培訓方式分析發現,120名調查者中有75名進行過崗位培訓,占62.50%,其中14名參加過網絡學習,52名通過講座接受培訓,6名通過參加健康教育觀摩進行培訓,另有3名調查者接受過一對一指導。
2.5 社區護士崗位教育的內容
社區護士崗位教育培訓內容主要以社區預防、保健及康復為主,其中社區護理概論占94.67%,社區衛生服務概論占90.67%,社區健康教育77.33%,嬰幼兒衛生保健68.00%,社區護理程序73.3%,老年保健62.67%,常見疾病的預防護理68.67%,社區康復70.67%,院前急救61.33%,社區常見傳染病與性傳播疾病的護理88.00%。
3 討論
社區護理是服務個體患者、健康人及家庭,覆蓋全社區范圍與生命健康的全過程[3-5]。社區護士的教育體系是發展護理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完成社區護理功能的基礎[6-7]。發達國家用自己的成功經驗證實,提高、增強社區護理從業人員的文化層次及個體素質,對保證社區衛生服務的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8-10],有助于為居民提供一系列多方位、全面完整的護理保健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部分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已得到較大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利用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初步實現了“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目標,但是社區護理人員專業教育現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11-13]。
3.1 提高社區護士在校學歷教育
課堂教授是社區護士在校所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目前醫學院校存在課程安排、內容較為局限,學生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學習相比較少,對社區護理專業知識不夠重視等問題[11-16],對此,可增設社區護理相關課程,甚至建立社區護理專業,加大實踐在學習中所占的比例,培養具有專業社區護理知識的專業型社區護理人員。
3.2 加強社區護士在職崗位培訓
通過對現有培訓方式及社區護士崗位教育培訓現狀分析發現,120名調查者中,有75名進行過崗位培訓,占62.50%,其中14名參加過網絡學習,52名通過講座接受培訓,6名通過參加健康教育觀摩進行培訓,另有3名調查者接受過一對一指導。上述調查表明,現階段寶安社區護士雖已有部分接受過在崗教育培訓,但大部分被調查者反映,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內容與實際社區護士實踐內容存在一定差異,培訓內容不能完全滿足社區護士的需求。從社區護士崗位教育培訓現狀中可以看出,社區護士對常見疾病醫療、護理等相關知識的培訓需求量較大,建議今后的培訓內容可以增加社區護士職業防護、家庭護理、社區護理管理及科研、社區災害救治與護理、社區人群的運動指導等知識[17-19]。
綜上所述,應加強崗位培訓,大力開展基層工作衛生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工作,同時從經濟上對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給予相應的支持,鼓勵社區護士提高學歷及合理化調整職稱結構等,努力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而改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路玲,葉耀輝,王素珍,等.江西省社區衛生服務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思考――基于SWOT分析[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7(6):88-90,97.
[2] 賈朝霞,謝爭,王軍華,等.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人員配置狀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2):1868-1871.
[3] 萬楓濤.社區護士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作用[J].全科護理,2011,9(23):2155-2156.
[4] 姜華.神經內科護士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認知和活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5):251.
[5] 謝成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方法和成效[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4):385-386.
[6] 陳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11):314.
[7] 耿婷婷,趙慶華,肖明朝,等.社區衛生中心人員接受培訓與居民滿意度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1129-1130.
[8] 劉佳,賈靜,嚴玲霞,等.優質護理服務中科室護士和護理員管理模式探討[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4):81-82.
[9] 尹翔燕,楊國勇,李秀娥.美國牙科輔助人員培訓及實踐范圍對我國口腔護士培養的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雜志,2014,14(3):332.
[10] 白雪,王惠連.本科實習護生專業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雜志,2014,31(6):19.
[11] 黃德群.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3):64-70.
[12] Finkbeiner BL.Technology in dental assistant education[J].Dent Assist,2007,76(5):28-30,32.
[13] 潘曉彥,邱華麗.優化教學模式 適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J].護理研究,2014,28(13):1655-1656.
[14] 張雪梅,楊秀華,王麗紅,等.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成績的教學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5):66-67.
[15] Staggs VS,Knight JE,Dunton N.Understanding unassisted falls:effects of nurse staffing level and nursing staff characteristics[J].J Nur Care Qual,2012,27(3):194-199.
[16] 李莉,李銀芳,劉航,等.思維導圖在《基礎護理學》實驗課集體備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0(3):8-10.
[17] Cho WK,Lee CM,Kang MJ,et al.IL-13 receptor α2-arginase 2 pathway mediates IL-13-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3,304(2):L112-L124.
[18] 王云屏,梁文杰,楊洪偉,等.中國衛生發展援助的理念與實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5,8(5):37-43.
【關鍵詞】 社區教學基地;全科醫學;師資培訓
隨著當前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的醫學院校為醫學生開設了社區實踐活動,以使學生較早地接觸臨床服務環境。為了解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的教師的培訓需求和探討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建設策略,我們對正在建設的全科醫學教學基地的10名醫生進行了調查?,F將主要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我們主要采用了專題小組訪談、知情人物訪談等定性研究技術進行調查。訪談對象為正在建設的全科醫學教學基地的10名醫生,這些醫生在接受本訪談之前經過了廣東省衛生廳的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考試。知情人物訪談對象是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的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包括:目前醫生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對診療知識有何培訓需求、與個人發展相關的培訓需求有哪些、對培訓形式時間的建議、帶教意愿以及對工作待遇的滿意程度等。
2 結果
以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為線索,現將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2.1 服務內容存在局限 經過訪談,90%的醫生認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的醫生對患者服務有一定的連續性,服務內容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慢性病長期管理、計劃生育指導、心理咨詢、常見病診治、社區康復、家庭病床服務工作等方面。由于他們缺乏救治危重患者的臨床經驗和設備,所以比較擔心心腦血管病等危重癥的救治,在遇到該情況時,被訪談醫生一般都采取呼叫救護車轉診的方式,轉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此外,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缺乏進一步的規范培訓,所以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不是特別高。
2.2 專業技能培訓需求較強
參與訪談的醫生100%的認為每月安排3 d左右的專業技能培訓十分有必要,并且他們普遍認為對內科的鑒別診斷、常見慢性病和老年病管理規范、急診急救技術、外科常見病的診治和包扎縫合技術、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腦卒中的康復技能、心理學知識等專業技能培訓有著強烈的需求;70%左右的訪談對象認為應給予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術、社區常見病并發癥的篩檢和轉診標準、社區診斷的知識與操作技能、兒科知識等方面的培訓;40%左右的訪談對象認為應加強預防醫學、婦幼保健、老年保健、傳染病處理等方面的培訓。
2.3 醫生個人發展培訓需求強烈 參與調查的醫生都希望在工作中探尋個人發展機會,認為應給予更多的科研設計、論文寫作方面的培訓,尤其希望通過適當的培訓教會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選擇科研課題,在日常診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收集資料的方法;他們普遍認為缺乏統計學的方法和技能,但75%的人認為學會統計分析方法對他們來說很困難,希望結合具體的課題資料分析給予講解。
2.4 培訓途徑比較有限 各機構人員的工作負荷大、經費、家庭負擔等因素制約他們外出進修學習。在既往的培訓中,他們認為大多數培訓內容不能滿足他們改進服務的培訓需求,或者認為對工作沒有幫助;雜志中的部分內容如全科醫療的診療思維、案例分析等對他們較有幫助,但具體的臨床操作技術需求仍不能滿足。
2.5 帶教意愿 經統計,75%的被訪談醫生認為可以從教學的壓力中成長和學習,愿意接受醫學院學生的實習帶教任務,但同時認為應該加強教學方法的培訓。對于不愿意帶教的醫生,我們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日常工作負荷較大、自身對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療工作存在的諸多困惑等。
2.6 工作滿意度 參與訪談的醫生認為他們的收入較工作負荷和因工作內容不斷擴展所帶來的壓力來說,是非常不滿意的。他們均比較喜歡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認為政府在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制度建設和投入,對未來個人的待遇的改善抱有希望,認為將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會跟學生抱怨這些問題。
3 討論
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不僅承擔著醫學生的教學,還主要承擔著全科醫學住院醫師這一更高層次學員的培訓,對教學基地的基本條件要求較高,必須有一定的患者群體和疾病種類,對教師的條件要求也較高,不僅臨床知識和技能要寬廣扎實,而且人文、社會科學、法律道德的知識也要全面,而且因為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內涵要求,預防醫學的知識和技能也要足夠。此外,我們還要重視教學基地師資的選拔和教學技能的培訓,掌握一定教學技巧的醫生才能把自身經歷和實踐經驗升華并講給學生,使學生在社區實習中得到最大的收獲!
參 考 文 獻
中心堅持“開拓創新,持續發展”的服務理念,始終走在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前沿。1998年成為上海市首批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單位,2000年成為上海市首批示范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3年成為上海市全科團隊服務新模式的改革試點單位,2006年成為上海市社區衛生綜合改革試點單位,2010年起開始探索實踐家庭醫生制的服務試點。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上海市文明單位七連冠,2008年成為上海市首家獲得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10月成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 以創建促發展,管理效率顯著提升
1.1 制度建設,規范執業行為
中心以創建為契機,對全中心的各項制度進行了梳理,建立健全標準化制度和職責,從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保護患者的權益出發,進一步規范了醫務人員的執業行為,改善了服務態度,提高了服務質量,保證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1.2 結構優化,發揮人才優勢
中心一貫重視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目前已有高級職稱的執業醫師5人,中級以上中醫類別的執業醫師6名,中級以上公共衛生執業醫師2名,中級以上注冊護士20名。通過建立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服務滿意度為內容的績效考核制度和分配方案,績效考核的結果與續聘、解聘、晉升和評優相結合。中層干部、中級職稱醫務人員全部實行競聘上崗,實現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進一步發揮了中、高級人才的主觀能動性。
1.3 資產管理,提高運行效率
中心在實行收支兩條線的基礎上,加強財務資產管理,做好統籌預算工作。建立固定資產專用登記冊和耗材專用賬冊,并按規定對各項設備進行強檢,對于盤盈、盤虧、變質、毀損等情況及時查明原因,根據管理權限報經批準后及時進行處理,實現了耗材和固定資產的動態管理,做到了賬賬相符,賬物相符。并嚴格執行國家藥品價格政策和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做到了信息公示,杜絕了亂收費現象。
1.4 人文培育,提高職業素養
中心通過建立和完善醫德醫風管理檔案,及時記錄每一位職工參與培訓和獎懲的情況,動態反映了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工作水平和精神風貌。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服務理念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中心開辟文化走廊,大力宣揚先進典型,樹立道德標桿,進一步激勵了醫務工作人員學先進、趕先進、做先進,員工的精神風貌得到了全面提升。
2 以創建促創新,服務內涵不斷深化
2.1 健康管理,提升服務內涵
中心是上海市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點,近年來中心依托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完善了健康檔案信息系統,通過多點采集一檔共享,及時掌握了轄區內居民的健康需求。2011年中心調整布局,建立了多功能的健康管理中心,整合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重構社區衛生服務形態。健康管理中心為居民提供包括出診、家庭病床、家庭責任醫師簽約、預約門診等多項內容的健康管理服務;為家庭責任醫師提供任務分配,工作提醒、日志安排、報表統計等終端服務,成為家庭醫師管理簽約居民的電子助手;成為了中心提供家庭醫生管理的協調指揮平臺。
2.2 康復服務,完善服務功能
社區康復作為六位一體的重要功能之一,近3年來中心加大了社區康復的軟硬件建設,2011年新擴建的康復科面積達200 m2,引進了康復醫師及康復治療師,配合區殘聯開展了聽力篩查、視力篩查和診斷,并對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開展了軀體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評估和訓練。同時,中心利用康復器械開展運動治療、理療、作業治療、傳統康復治療等二十余項康復項目,得到了社區居民的好評,逐步建立起“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
2.3 功能整合,發揮中醫優勢
中心是上海市第一批中醫藥服務的社區示范點,2011年中心在原有中醫館的基礎上,建立了中醫治未病中心,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開展了中醫藥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健康教育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通過聘請上級醫院名老中醫坐堂及技術指導,為中心中醫醫療工作的提高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2.4 臨終關懷,創新服務模式
中心通過十余年的悉心研究,培養了一支臨終關懷服務團隊,建立了三床聯動的服務模式,形成了一整套緩和醫療和安寧護理的適宜技術。中心還制定了臨終病人病情評估工具,完善了分層管理、全程照料的服務流程,培育了多支志愿者隊伍。2008年中心注冊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社區臨終關懷科,完成了衛生部《臨終關懷準入標準及規范研究》的課題研究,臨終關懷科也發展成為集全程照料、宣傳協調、系統管理、學術研究、志愿者培訓為一體的一級科室。提高了臨終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肯定。
3 以創建促提高,社會滿意度不斷攀升
3.1 改善服務環境,提供人性化服務
對照創建標準,不斷改善就醫環境,中心將科室標識、標牌進行了統一更新,使標識、標牌更加規范、清晰明了。中心從尊重患者隱私著手,對一人一診室、康復治療室、中醫診療室、病區等服務場所添置了軌道式遮隔簾,移動屏風等遮隔措施;掛號、收費、藥房、檢驗等科室設立了開放式服務窗口,環境整潔、溫馨;新增盲文導向、無障礙坡道、殘疾人扶手、洗手池等無障礙設施,為社區弱勢群體的就診開辟了“綠色通道”;中心通過觸摸屏、網站、滾動信息屏、公示欄等向居民公開各項服務內容,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和公益,提供了人性化服務。
3.2 優化服務流程,提供規范化服務
中心一直注重衛生信息化的建設,并逐步加大了信息化利用的程度,通過創建,對中心內部HIS、LIS、PACS系統進行了整合和優化,實現了區域內以及和三級醫院醫聯平臺的檢查化驗及就診信息聯網;實現了自助掛號,全程一站式收費,化驗報告自助打印,專家門診預約,門診病區電子病史,電子處方;實現了信息化的居民健康檔案服務與管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基本醫療服務管理,并能通過決策系統等信息化手段進行社區衛生統計信息服務和資產成本管理。
創建工作對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軟硬件配置得到了改善,機構管理進一步規范,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但對照標準,中心在人員配置以及人才學科建設上還有一定的差距。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體醫務工作人員決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探索,不懈努力。以創建工作為契機,以家庭醫生制服務為抓手,依托信息化平臺,把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推上新的臺階。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萬方數據庫
中國期刊網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國內統一刊號:cn11-5603/r
國際刊號:issn1673-9701
郵發代號:80-611
辦刊宗旨
雜志堅持“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和服務性”的辦刊方針;以“傳遞醫療科技資訊、報道醫生臨床進展、展示醫生科研成果、交流醫生工作經驗”為宗旨。雜志所刊發的論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全國各級醫院、婦幼保健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門診部、診所等醫療機構廣大臨床醫生和鄉村醫生及醫學院校師生工作、學習的參考和交流的園地。
主要欄目
關鍵詞:家庭醫生;工作內容;評價;因子分析;AHP
1.引言
20世紀后期,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之一——家庭醫生服務興起。美國家庭醫學會認為,家庭醫生是一種綜合性的醫療服務,它是將醫療重點放在家庭的服務形式上,即對家庭成員中所有的人,無論其年齡性別、病變的器官或疾病的種類.都始終負有醫療上的責任[1]。而家庭醫生制就是在“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以一種契約方式在“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之間建立的一種固定聯系,以固定聯系為紐帶,一方面使社區醫生變被動為主動,從坐等患者上門轉變為主動深入家庭的服務模式[2]。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由于具備良好的軟硬件條件,以家庭醫生模式為主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順利,并且易于成功,而在中國廣大農村或者城郊結合區域,由于地域與經濟的限制,家庭醫生工作開展難度很大。作者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到目前為止,已有人提出了中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并且將之應用到實際中,但是卻沒有找到更進一步,專門針對家庭醫生制服務模式尤其是城郊區域的家庭醫生制服務模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的。本文源于某課題項目,根據上海市Q區社區衛生中心家庭醫生制服務工作情況,試圖建立符合其區情的家庭醫生制服務模式評價指標體系。本文為此項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主要側重家庭醫生工作內容這部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
2.指標初選
根據指標體系構建時必須遵守的五大原則: 系統性、代表性、客觀性、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在大量查閱國內外有關家庭醫生工作分析的文獻資料及國家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性文件的基礎上,初步選定了指標。指標一共有16條描述語句,基本概括家庭醫生工作內容。
3.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采取因子分析[3]的方法來建立指標體系。作者在Q區發放問卷260份,實際收回255份,有效問卷249份?;厥章始s為98%,有效率約為96%。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來檢驗問卷信度。經過檢驗,Cronbach's Alpha系數值為0.978。這表明問卷經過了檢驗,問卷這一工具本身優良適當,具有穩定性。
經過分析,量表的KMO值為0.906,大于0.5,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經過Bartlett's球形檢驗,得到χ2值為2763.744,也達到顯著,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本文中,因素抽取方法采取主成分分析,轉軸法采取最大變異法。作者在提取公因子時,采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來取公因子,提取得到3個公因子。因子1包括第01—06條語句,分析各條語句的內涵,其主要強調對特殊人群的特殊管理,工作具有針對性,因此命名為“工作針對性”。因子2包括第07—11條語句,主要要求對于工作或居民要求應該及時反應,檔案實時快速更新,意即管理應該動態化,因此命名為“工作動態性”。因子3包括第12—16條語句,主要強調宣傳,包括通過自身形象塑造、講座等形式。因此命名為“工作宣傳性”。具體見下文圖4-1。
4. 各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中采用的權重分析方法是國際上應用較為成熟的層次分析法[4]。首先,根據問卷調研數據,計算各個三級指標的得分(均值),然后運用AHP分析軟件構建層次結構模型,之后根據構造原則,構造出工作內容重要性的比較判斷矩陣最后,通過軟件分析,得出各層因素對總目標的組合權重和各指標相對于上一層指標的相對權重。具體見下文圖4-1。
各級指標相對權重顯示:工作動態性的權重相對較大,這個結論是合理的同時又很值得探討,在家庭醫生的工作中,動態性的要求大于針對性和宣傳性,經過實地觀察不難理解雖然家庭醫生工作開始之初是很具有針對性的,比如在一些鎮,簽約主要是找哪些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或者一些特殊人群簽約,因為他們較一般大眾而言,處于弱勢,并且也有被服務的需要,但是家庭醫生發展至今,從家庭醫生的角度看來,針對性慢慢減弱了,雖然特殊群體依舊受到重視,但是一般健康人也加入到其中來,這是一種趨勢,此時更加要求家庭醫生工作具有動態性,實時性,靈活性。再看其一致性檢驗結果,各個矩陣一致性比例C.R都小于0.1,說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判斷是符合邏輯規律的。至此,完整的指標體系構建完畢。整指標體系及其權重如截圖4-1所示。
5.結論
研究發現工作內容下共三個二級指標,根據權重發現,動態性相對最重要,其次是宣傳性,最后是針對性。這為家庭醫生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表明今后家庭醫生應該將更關注動態性指標中相關指標的執行。談到本論文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時間精力限制,該體系沒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檢驗與完善。因此,體系的檢驗與完善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作者單位:東華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儲振華. 家庭醫生的概念[J].中國醫院管理,1986,(4):47.
[2]鮑勇,杜學禮,張安,孫緯,許速,倪軍杰.基于社區健康管理的家庭醫生制服務意義和功能研究[J]. 社區衛生保健,2011,10(5):307.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所謂服務學習是強調學校和社會的合作,將各類社會服務活動與課程相聯系,使學生在服務中進行學習與發展[1]。進而培養學生的知識、品格與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醫藥大學衛管專業要求學生從大一開始,在學習了相應的課程之后必須進行社會實踐,尤其是在學校實行的“三學期制”下,為衛管專業走進醫院和社區,進行服務學習提供了條件。
1服務學習理念下社會實踐的實施步驟
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是高校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采用合適的社會實踐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實踐中學生可以深入社會,了解國情,實踐已成為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學生從第一學年開始,每一學年分2個大學期(各15周)和1個小學期(10周),并在小學期中進行社會實踐。在服務學習理念下,衛管專業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了“大一進醫院,大二進社區,大四綜合實習”的不同層次的運行模式,見表1。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不同的課程需要對醫院、社區、企業有全面的了解。服務學習的教育價值依賴于高質量的實施。服務學習一般包括以下4個步驟:準備、服務、反思和評價[3]。衛管專業的教學實踐活動按照其步驟,經過長時間的累計,形成了下列過程:崗前培訓→初步確定課題名稱→定題→問卷設計→問卷調查→問卷統計→課題匯報→評分這8階段,以上8個階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務學習的4個步驟,具體為:
1.1準備
“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準備中包含了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教師準備具體包括:①崗前培訓,衛管專業第二學年的小學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具有社會調查性質的課題。而社會調查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一定理論基礎。為此,在學生實踐之前,專業教師系統的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社會調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應有的能力。②課題名稱的初步確定,在實踐前由專業教師根據實踐點的實際初步羅列課題名稱供學生參考。在選題、調查問卷的設計等方面均配備了專業教師進行輔導。
1.2服務
服務即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服務過程中了解社區,了解社區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此階段中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名稱后進行問卷設計,并在社會實踐中完成問卷調查。社會調查的關鍵是做到與時俱進,尤其牽涉到政策變動較多的問題?;谛l生問題政策變動較多的特點,緊扣衛生事業當前熱點,在社會實踐前專業教師會準備10多個相關課題供學生參考,使其初步確定課題名稱。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完成課題,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衛生國情和國內衛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務學習的關鍵階段“,學而不思則罔”,反思是對自己在服務中獲得的信息、知識、對現實的理解進行梳理和總結[4]。在社會實踐的最后要求學生完成一份調研報告,并進行回顧總結,深入討論,思考在實踐過程中醫院管理、社區衛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反思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1.4實踐結果的評價
實踐結果的評價是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系統總結,總結在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踐結果的評價主要由學生自評、社區或醫院帶教老師評價和課題匯報總分三者按照一定權重最后確定學生該小學期的實踐總分。
2調查研究
2.1對象本次調研選擇2007級和2008級衛管專業的全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2007級31人,2008級44人,所有的學生均參與過第三學期的社會實踐活動。發放75份,實收75份,且均是有效問卷。
2.2方法采取問卷調查,該問卷調查共設計了13題,主要從兩大方面進行調查:①了解衛管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社會實踐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務學習理念下的衛管專業現存實踐模式的科學性;②了解學生對社會實踐實施過程中面臨具體的諸如實踐時間、實踐點的問題的認可度。
2.3調查結果
2.3.1對衛管專業社會實踐模式的調查
調查顯示,衛管專業學生對于其服務學習理念下的“大一進醫院、大二進社區、大四綜合實踐”的模式均非??隙?,有81.4%的學生認為這樣安排較合理。同時為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由學校和實習點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會實踐中要求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完成一份社會調研報告,86.7%的學生認為非常合理或較合理。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有效地做到了讓學生以所選課題為主線把實踐工作貫穿起來,將實踐地點作為實現小組能力的陣地,逐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同時激發學生主人翁責任感,讓個人能力在實踐中閃光。
2.3.2對衛管專業社會實踐認可度的調查
對衛管專業社會實踐認可度的調查主要涉及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必要性的認知、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實踐點是否豐富、在實踐中是否有收獲以及社會實踐是否運用所學知識這5個方面進行調查。在調查中顯示,有76%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非常必要,有56%的學生認為在社會實踐中收獲非常多。但在具體的時間和實踐點的安排調查中,有42.7%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的時間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課時太少,需要增加課時量。而在社會實踐點的安排上54.7%的學生認為一般,28%的學生認為實踐點匱乏,只有17.3%的學生認為較多。對于大學生能否將自己所學的內容運用到實踐中去有60%的學生認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運用。
3討論與分析
3.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的來說衛管專業的學生對現有的在服務學習理念下的實踐模式表示肯定,認為以課題為導向的社會實踐模式非常必要,從中也收獲頗多,主要表現為:
3.1.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據匯總統計,從2005年衛管專業建立以來,已撰寫論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發表。有3項獲得學校創新課題。所有的論文均采用調查問卷形式,課題研究內容有:①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調查對象進行的調研,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病人滿意度的調查、醫療滿意度調查、護理人力資源現狀及對策研究;②以整個社區為單位進行的調查,如閘北社區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針推在閘北社區的發展狀況研究、中醫健康教育在社區普及程度的研究、對家庭小藥箱情況的調查等等。在實踐中了解社會、了解社區基層的衛生現狀,這也和衛管專業就業定位——社區相吻合。#p#分頁標題#e#
3.1.2有利于培養學生溝通、協調和團隊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調查問卷需要與患者或居民面對面交流,有利于學生增強表達能力,認識到人與人交流溝通,尤其是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性。同時,4~5名學生共同完成一個課題就必須要相互協調,發揮自身的強項,共同合作,探究問題。
3.2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2.1增加社會實踐課時
目前社會實踐主要是每學年的第三學期,但實際實踐時間為一個月,學生普遍反映時間較短,尤其是對于大二的學生,一方面要在實踐單位實習,另一方面還要花時間完成問卷設計、調查、匯總和文章的撰寫,難度非常大。
3.2.2加大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資金投入
要使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持久、廣泛和有效開展必須有經費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學生撰寫了非常優秀、符合現實狀況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學經費的支持,使其公開發表,這樣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專業、部門,乃至學校的聲譽度。
3.2.3進一步擴大實習點
目前衛管專業的實習點主要依托校級社會實踐基地,如多家附屬醫院和合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面對學生興趣的多樣性,學校、部門和專業如何積極開拓新的實習點,如衛生行政機關、醫藥企業等,使衛管專業實踐可持續發展,不斷邁進新臺階。
3.2.4與課程的結合服務學習要求服務與課程緊密相結合,但在實際過程中,課程與社會實踐內容很容易脫節,兩者不能做到相互促進,如何做到兩者緊密結合是我們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內容。
4思考與意義
4.1社會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銜接
長期以來,高校教授的課程理論難以與實踐相銜接,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尤甚。衛生管理學科則是理論和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而在每個學年安排社會實踐,并使其課程化,有效地解決了大學生課程理論認識與大學生親身實踐之間的銜接問題。通過先理論學習,后選擇相應單位,并在理論學習中邀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人員參與主題講座等形式,促進了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同時能使學生通過自身實踐的檢驗,看到課堂教學和自身知識、能力結構的缺陷,主動調整知識和能力結構,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這類教學實踐后的總結,又反哺教學中理論性太強的缺陷,起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醫院管理學課程,衛管專業大一進入醫院實踐后,大二開設該課程,學生普遍感覺該課程生動有趣,并能在課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思考,這與學生進行過醫院實踐有密切關系。
4.2社會實踐培養人文精神
對于醫學院校而言,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同時,尤其需要關注人文素養,“醫乃仁術”。因此,醫學與管理類等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教育,還涉及到學生職業精神(情操、意志與人格)的塑造。由于現行的教學模式的局限,在人文類課程教學中理論和實踐銜接困難、教學資源匱乏的前提下,通過社會實踐,增加學生的職業情感、內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會實踐無疑是一門很好的人文類教學課程。
4.3社會實踐加強了邊緣學科建設
當今學科飛速發展,交叉、邊緣學科的發展已取代大學科的概念。社會實踐加速了邊緣學科的建設,諸如醫院管理類、社區衛生管理類課程??梢云刚垖嵺`點的醫生教授部分課程,同時也安排專業教師到實踐點進行深入帶教、完善上述課程的實踐教學,避免理論化,幫助我們培養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