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上地理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讀圖能力,培養,提高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應學會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著眼長遠,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是教育教學中的核心目標,地圖能力和素養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人長期從事初中階段七、八年級的地理教學。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結合《新課程標準》,仔細分析了近年來部分省、市的地理中考試卷,我認為讀圖能力的訓練尤為重要?,F就初中年級地理教材有關地圖的教學作出部分歸納,以便于和廣大地理教師共同交流和探討。
一、幾種常見的地圖
1.經緯網圖
人教版七年級上P5-8頁“緯線和經線”這一框題,主要講述緯線和經線、緯度和經度、經緯網的有關知識。在上課過程中,講授這節內容時,經常覺得學生難以接受,仿佛有一種看“天書”的感覺。課后我和同事交流探討,認為學地理猶如有一道“高門檻”。那么如何上好這節課,讓學生掌握這節課的內容,是我們地理教師值得考慮的問題。我就結合圖1.10和圖1.11這兩幅圖,重點分析經線和緯線的排列變化方向;記住低、中、高緯度的劃分;東經用“E”表示,西經用“W”表示,南緯用“S”表示,北緯用“N”表示,它們是分別取英文東(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的首字母。然后結合地球儀詳細講解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同時利用經緯網圖解決實際問題。并借助經緯網圖的有關練習來訓練學生,以便于更好的掌握。
近年來部分省、市地理中考試卷,發現每年都有這方面的試題出現在試卷上,而且分值也較大。可見有關經緯線知識的掌握和訓練不可小看。
2、氣溫變化曲線圖、降水量柱狀圖
七年級地理P49-56頁講授的是“氣溫和氣溫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師可在上課前充分利用我校的現有資源——百葉箱、雨量器,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讓學生注意觀察連續的氣溫情況,每個小組只要求關注一天的氣溫情況,最后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老師發的表格中。
上課時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記錄的氣溫變化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右圖(圖1),在這幾天內里,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圖1
在什么時候,最低大概什么時候、這幾天氣溫有沒有變化。
(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應當鼓勵與引導,還能調動課堂氣氛。)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學生回答完畢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講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時,可以結合圖,再結合實際生活,聯系部分地區的干旱、洪澇發生,讓學生自己歸納降水的時間差異和地區差異。通過降水量柱狀圖來分析一個地區的降水量,以及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從而更好的掌握本節內容。最后分析總結一下一個地區的氣候。
3、地形圖
地形圖是著重表示地表起伏變化的普通地圖,地貌一般用等高線表示。地形圖又分為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等。
(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判讀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地勢高低、坡度陡緩、地表形態和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①判別高度和氣溫。根據等高線的特性即標高為海拔高度、同線等高、等高距全圖一致等判別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從而計算某地氣溫。
②判別地勢??筛鶕0闻袆e;有的等高線地形圖上沒有數據,而是用示坡線表示。示坡線也叫降坡線,表示降坡方向即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這方面的知識初中教材暫不作要求,則要求學生記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根據這一個規律掌握地形的陡緩。
(2)地形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是建立在等高線地形圖基礎上的,它表示沿地表某方向垂直的剖面圖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勢。通過它,可以直觀地看出某條線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如八年級上P22頁圖2.1“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形剖面圖。七年級下P6頁6.7“亞洲大陸沿30°N的地形剖面”和6.8“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等地形剖面。
判讀剖面是沿什么方向的?(如圖2),該圖注明剖面是沿32°N, 即東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標系:橫坐標代表經度,此圖中經度從西向東逐漸增加,因此一定是東經。我國所跨經度大約從73°E—135°E,緯度從4°N—53°N,因此一定是我國地形剖面圖。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聯系地形圖,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現的特征。通過這個剖面示意圖(圖3),就能夠看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剖面圖試題主要用來考查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動手繪圖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應該注意解題的步驟,學會將平面地形圖轉換為立體剖面圖。
4、景觀圖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景觀圖片較多。如何合理利用這些圖片,讓學生掌握和理解,則是十分重要。對于教師來說,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西雙版納地區景觀圖、北京旅游景觀圖、黃土高原的窯洞、七年級下冊圖8.11“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圖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通過這些大量圖片的展示小學教育論文,更加直觀形象、一目了然。通過這些圖片,也加深了學生對這些地區的了解和認識。
5、結構圖
這種圖形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出現的也比較多。如八年級下圖6.28“臺灣省出口貿易的結構變化”、圖7.3“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圖7.5“珠江三角洲和全國人均GDP增長曲線”、圖8.13“延安1951——1991年旱澇災害發生頻率”等。學生通過讀圖析圖就可以找到答案,解決問題。
6、區域地圖
區域地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幾乎每一節區域地理都有區域地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這些地圖,充分利用地圖獲得大量地理信息。這有助于學生學習區域的內容,掌握本區域的知識要點。
二、緊密結合地圖進行地理教學——圖文結合
所謂“圖文結合”,即地圖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地理知識的大部分內容,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因此,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學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夠牢固記憶。地圖圖像猶如戲劇中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學生對圖像內容的好奇心,又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新課的印象,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三、將地圖和課本插圖緊密配合進行教學——圖圖結合
所謂“圖圖結合”,即教學掛圖。地圖冊和教材中的地圖、插圖相結合。把教學掛圖和課本中的地圖、插圖三者緊密配合,在教學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中國“地形”時,教材中指出中國地形多種多樣,地形類型齊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學掛圖上指出我國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稱和位置,接著指導學生參看課本上的四幅插圖和圖下面的文字說明,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弄清高原與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區別。講“長江”一節時,在掛圖上指出長江從源頭到入海口的長度,流經省區、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稱和位置之后,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上“長江水系干流剖面圖”和“長江三峽略圖”兩幅插圖,并閱讀文字注釋,這樣,學生對長江上游特點(地勢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和長江三峽的位置、排列次序、峽谷、寬谷情況及葛洲壩水利樞紐的位置等,不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至于講各大洲氣候類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識,更不能忽視教材和地圖,課本插圖三者的緊密配合。由于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學生對學過的地理知識,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節課的檢查提問中,大部分學生都能作出準確無誤的答案。
四、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的習慣——無圖不成課
通過以上運用地圖講授地理課的實例和收到較好效果的證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使用地圖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教師經常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學生也認真運用地圖學習和復習地理知識,養成了運用地圖的習慣,一旦離開地圖,就覺著無法復習和做作業。正如有些學生所言:“離開了地圖,學習地理就覺著撈不著邊”。
五、加強地圖知識應用的指導——地圖隨我行
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能開闊人的眼界,增長人的知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實用性,尤其地圖的應用更為普遍。據調查,我所教的學生中90℅以上的學生家里都有地球儀,很多學生家里都有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少數學生家里除了學校發給的地圖外再沒有別的地圖??磥淼貓D是絕大多數家庭必備的文化用品。當拿到一幅地圖后,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能讀懂,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學生都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有圖且會讀圖,可是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意識地運用地圖呢?據一次問卷調查,若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之前,有36%的學生要查閱地圖,而54%的學生則是問別人怎么走,還有10%的學生跟著別人走??梢?,能在平時自覺使用地圖的學生還不夠多,作為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應用地圖的指導。當學生看電視中的天氣預報時,53%的初一學生和82%的初二學生能知道絕大多數省區市的位置,其余的學生則只知道北京等少數幾個省區市的位置。地圖就在家里,怎么不查查呢?看來向學生提出這項要求是很必要的。
總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讀圖析圖,培養學生用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是地理教師一項重要的任務,每個教師必須做好它。當然,要做好它還需要注意許多問題,還有許多方法,教師還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上是個人淺薄的認識,希望能夠得到各位同仁指教。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
參考文獻
1.《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2003.10。
2.《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地圖能力的考核和地圖教學》,李峻峰、石高?。喝私叹W。
4.《試論地圖學習能力的結構與評價》,蔡國霞:廣州教研網。
5.《中學地理教學探索》,金正楊:上海教育出版社。
【摘要】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地理教學任務。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推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地理課堂教學,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了教師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關鍵詞】導學案;地理高效課堂;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長期以來,初中地理一直被稱為“副科”或“雜科”,使它在絕大多數學生、家長,乃至部分老師眼中成了可有可無的課,占用、少安排、隨意取消常有發生,再加上部分非地理專業教師上地理課仍是“念課文或劃書”式教學,使許多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從而對學習地理根本毫無興趣!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地學習地理,開學第一天發下的地理課本,第二天就可能撕了或丟了。那么如何改變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低迷這種狀況呢?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從課堂上和教材上著手,想方設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采取多種形式新穎的教學手段,巧用風趣幽默的課堂語言藝術等,把一堂原本枯燥無味的地理課變成一堂融活動、游戲、競賽于一體的豐富多彩的地理課。這樣才能活躍學生思維,緊緊扣住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逐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在教師指導下,建立一種有目標的學習向往,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讓我深深體會到真正能讓一堂地理課上得輕松、愉快、活潑,學生為主體踴躍參與的課,莫過于導學案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所謂導學案是指教師為了便于在課堂上設計活動、游戲、競賽等形式而精心設計的引導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本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導學案的運用。
1 在導學案之首設計“競賽”試題――導入
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其好勝心,將學案中的課前復習設計為小組競賽形式。這一步驟的做法是:事先制定好競賽規則和鼓勵措施及班級分組。在每節課上課時發下競賽試題(適量),約3-5分鐘后就派幾個小組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各組的答案,接著再派另外幾個小組給予批改,然后,老師和全班同學共同批改并決定勝負,最后給予掌聲、口號等贊賞性的語言鼓勵(如向第幾組學習、非常不錯、也不錯、還行等)。這樣一來,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本無心學習的同學也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集中到課堂上來了,以至達到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但這種競賽題的設計要求教師在鉆研教材設計學案時要認真研究新、舊課之間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并結合生活中地理知識,使競賽成為聯系新舊知識點的橋梁和紐帶,起到上掛下聯,溫故知新,自然過渡的作用,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講授八年級地理《海南省》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競賽題的:
(1)我們家鄉最豐富的資源是什么?
(2)我們家鄉以發展什么工業為主?
(3)我們漢族人最盛大的節日是什么節?
表揚結束后,話題一轉:那么,海南省的情況如何呢?就很自然地轉入新課的學習。這樣做,既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又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既讓學生興趣昂然又讓學生思路清晰,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把他們引入探索知識奧秘的境界,為后面各環節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起到了鞏固舊知識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這種競賽的方式有多種,在教學中可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常用的方式有:選擇、填空、判斷、提問、搶答等。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中既起著檢查鞏固,承上啟下,又激發學生求知欲的作用。
2 在導學案中設計自學提綱――導讀
導讀是指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圖表的過程,是導學案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這一環節要求學生緊扣課本結合提綱把主要知識點掌握住。但有的初中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對課本內容缺乏分析,綜合,往往邏輯混亂,思路不清,記憶不牢。因此,如何加強對中學生的閱讀指導是教者課前務必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教者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和了解學情精心設計自學提綱及活動程序,并指導學生學會圍繞學案中設計的問題找重點、做記號,讓學生分段閱讀、看圖分析,理解不同層次的知識,理清結構,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和遷移,對類似問題的比較,注意插圖與課文內容的對照與轉換等等;同時還要加強實踐活動。
例如:學習比例尺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①比較北京市圖和中國地圖哪幅圖的比例尺大?
②哪幅圖表示的范圍大?
③哪幅圖上北京市表示得更詳細?
一邊比較,一邊讓學生把三個問題的答案寫到圖幅的下面,然后將寫在圖下的結論寫出來即是:“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較詳細;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圍大,內容較簡略”。接著進行指導實踐活動比賽,要求各小組都拿出三張大小一樣的紙張分別畫出學校①棟樓、②棟樓和③棟樓的平面圖,看哪個組畫得快而又美觀,及時給予中肯的表揚和鼓勵。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有關比例尺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和動手能力;又有利于總結比例尺大小與表示內容詳略和范圍大小的關系,同時,還可教會學生繪制地圖時如何選用合適的比例尺,使知識步步加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效果。
3 在導學案中設計思考活動題――導議
導議最突出的特點是:運用啟發式引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圍繞學案中設計的思考活動題展開討論。這是一節課的關鍵,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學案中設計的思考題進行思考并展開討論和發揮想象。這個時候正是最多學生想偷懶的時候,這時老師該怎么做呢?這就要發揮老師的機智了: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或學案中提出的思考題采取相應的新穎的手段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刺激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思索狀態。
例如:我在講授《海南省》一課時,先是根據課本中提供的活動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海南省近年來旅游業下滑的原因,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這樣一來,就有不少學生感到疲憊和困惑。這時我就給他們播放與活動材料相關的視頻,讓他們看到真實的情境,從而激發他們的思考欲望,再利用反問、對比和設問等各種形式結合視頻所揭示的社會現象,設疑引導,將趣味性和現實性融于一體,啟發學生思考,然后派出幾個組的代表發表各自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及時給予中肯的表揚和鼓勵。接著繼續播放不同行業人士給西雙版納旅游局獻策的視頻,讓學生借鑒,啟迪學生發散思維提高想象力,最后,要求學生以“假如我是海南省三亞市的市長”為題擬寫一編經濟建設的簡略方案。這樣的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既符合學生的思維活動順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創新能力;又可避免教師過多單調講述,也能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培養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力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4 在導學案中設計不完整的知識綱要和練習題――導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