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鯨魚的自述范文

    鯨魚的自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鯨魚的自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鯨魚的自述

    第1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我是一頭抹香鯨,是海洋里的一位“公主”。我們鯨家族一共有80多種類型,我只是其中的一種。我們家族最大的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都有兩千公斤重。據說,中國發現過一頭近四萬公斤重的鯨,約長十七米。其實,這已經是夠小的了。

    從前,我和伙伴們會經常在海洋里無拘無束地游來游去,自由自在地捕捉食物,盡情地嬉戲、玩耍……可是突然有一天,父母不許我們出門,并且嚴厲禁止我們在海洋里捕食,特別是人類在海洋撒下的食物。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是你們人類乘著捕鯨船,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我們的家園……待海底平靜后,我和伙伴們一起悄悄的把頭露出海面,你們正在興奮地近乎瘋狂地互相夸耀著捕殺了幾條“戰利品”,卻沒發現,原本充滿生機的海洋卻變成了一汪死氣沉沉的海洋,而原本湛藍的海洋卻變成了一汪血色的海洋,海洋的上空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血腥味!人類,你們難道非要逼著我們已生活了5000多萬年的鯨滅絕嗎?

    本來我們的繁殖能力就很差,平均兩年才產下一頭幼鯨。再加上像你們這樣瘋狂的捕捉我們,我們的家族數量急劇減小。我的藍鯨阿姨們,就因為你們在20世紀泛濫地捕殺,她們只剩下50頭了,這是多么可怕的數字,在我們鯨家族中,她們已經是瀕臨滅絕的邊緣了!

    第2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劇中的主人公孫少平高中畢業后,不安于現狀,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雖然家里的光景在哥哥孫少安的操持下越來越好,但是,孫少平執意要出去闖一闖,干一番自己的事業,想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

    是啊,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這也是我年少時的夢想,至今仍在為之奮斗的夢想。

    迷 茫

    小學畢業,我沒有如愿考上重點中學,進了一所普通中學讀書,心情沮喪極了。望著那些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進了重點中學,我心里五味雜陳,既羨慕他們,同時又恨自己不爭氣,覺得自己的前途渺茫。爸爸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一天晚上,爸爸媽媽把我叫到客廳,說是要開一個家庭會議,議題是如何幫助工作陷入困境的媽媽。

    當時,媽媽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因為各種原因,媽媽的業績不好,她為此感到苦惱,覺得自己從能力,到收入,到生活,似乎一年以來,甚至幾年來都沒什么改變。茫然之間,滿腔的豪情,曾經信誓旦旦的目標,如雪山般崩塌……于是,她想跳槽,但未卜的前途卻使她更茫然……

    爸爸開導她:“你看看我,早幾年,我在單位只是一個小角色。但是,我勤于鉆研,研究出了和公司產品相關聯的配套產品。這樣,單位的產品比以前賣得更好了。公司投資新的項目――生產我研究出來的產品。我被任命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并擁有一定份額的股份。我從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成了公司舉足輕重的人物。”

    聽到這里,我說:“媽媽做貿易工作,您搞科研,你倆的工作沒有可比性。”

    媽媽也辯解道:“即便我也是搞研究的,我的腦瓜子哪有你那么聰明啊!”

    爸爸笑了笑,耐心地解釋道:“我不是讓你去搞研究,你可以像我一樣,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公司就是一條河,你在這條河邊挑水。如果你總以為自己每天都是為別人挑水,就會應付了事,虛度光陰。比如,公司要求你今天完成10個老客戶的售后服務工作,上午你就完成了,你在糾結,下午我還可以聯系10個客戶,可是,嗎要多做呢?公司又不給我多發工資!你想一想,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行為?”

    媽媽說:“你的分析太有道理了,我真是這樣想的啊!而且,我的同事也是這樣的,絕對不會多做一點事情。”

    爸爸笑了笑,說:“你是不是該轉變一下觀念?你下午多做點,多開發一些客戶,多積累點客戶管理經驗,提前完成明天的工作。這樣,老板也許會因為你的效率高而給你新的任務。或者,你可以學點其他的東西,為未來自己挖一口井積累資本。”

    爸爸的一席話,讓媽媽茅塞頓開――要學會在河邊挖井。通俗地說,你可以利用別人給你的機會,給自己的未來挖一口井,這樣做,自己冒的風險很小。

    啟 發

    家庭會結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爸爸媽媽用心良苦,他們開這個家庭會,貌似在幫助媽媽,實際上是在開導我。

    于是,我纏著爸爸,讓他給我一些建議,因為我也想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爸爸沒說什么,而是給了我一本書。我翻開書,一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從前,有兩個和尚,他們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里。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小溪,溪水純凈而甜美。這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們成為了好朋友。

    時間在一天天地流逝。兩個和尚每天都去小溪邊挑水,不知不覺間五年過去了。

    有一天,東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去挑水,西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也許睡過頭了。”他沒多想,挑了兩桶水回去了。

    第二天、第三天,東邊那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

    過了一個星期,西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見到他的朋友下山挑水。

    一個月過去了,西邊這座山的和尚終于忍不住了,他心想:“我的朋友會不會生病了呢?我必須去他那兒看一看,萬一他遇到困難了,我也許還能幫上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東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他來到廟里,看到他的老朋友正在廟里的空地上練習太極拳。

    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能做到不喝水嗎?”

    他的朋友微笑著說:“我不去山下挑水,不等于我就沒水喝啊!”說完,他帶著前來看望他的西邊那座山的和尚來到廟的后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后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候我很忙,我也堅持挖井,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從未間斷過。如今,我挖出了這口井。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西邊那座山的和尚聽了,心想:“我怎么就沒想到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呢?”

    然而,回到自己的廟里后,這個和尚很快就忘了挖井的念頭。時間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個和尚還是在挑水喝。

    讀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爸爸的用意――讓我適應新的環境,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學習,一定會取得好成績的。

    從那以后,在這個學風不怎么好的中學,我“入鄉隨俗”,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安心學習。課余時,我報了校外的輔導班,努力學好各門功課,彌補自己的不足。我也像東邊那座山的和尚一樣,在“挑水”的同時,為自己挖了一口井。

    初中畢業,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周末的時候,別的小伙伴在玩兒,我卻去了少年宮學習鋼琴、圍棋、國際象棋,讓自己掌握一些在學校學不到的才藝。在通往大學的路上,我又為自己挖了一口井。

    后來,我順利地考上了大學。在大學里,我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取舍,為自己以后的生活挖了一口屬于自己的井。

    比如,在中學時代,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大多習慣于問老師該怎么做;但在大學,老師不會給你明確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去選擇。比如,某一天的同一時間,有兩個活動――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和世界著名交響樂團的演出,你該如何選擇呢?對于我來說,我會選擇去參加演講比賽,我認為參加演講比賽帶給我的收益會更多。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的問題又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其實,學會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在兩難中取舍,的確能很好地鍛煉個人能力。

    實 踐

    工作后,我仍然記得爸爸的話,努力為自己挖一口井。

    我工作得心應手,業余時間,我常常去書店買書,把自己的業余時間都用在讀書上。因為我懂得,人與人的不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你拿你能支配的時間來做什么。從這種意義來講,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比如,我們單位的一個保安,他用全部業余時間學英語,最后他考上了某重點院校的外語系。我的一個朋友,他每天都圍繞作文教學這個專題閱讀一個小時,幾年之后,他成了國內作文教學的專家。許多人常常抱怨命運不公平,世事不如意,但上天賦予我們最寶貴的東西――時間,是人人共有的。

    我珍惜時間,利用業余時間讀書,目的就是要為自己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很多人之所以人生旅途不如意,或者早年春風得意,老來則風燭殘年,是因為一輩子都在挑水喝,不懂得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想一輩子挑水喝,還是想挖一口屬于自己的井呢?

    第3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2、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唐·李白《關山月》

    3、渡江隨鳥影,擁樹隔猿吟。莫隱高唐去,枯苗待作霖。——唐·杜牧《云》

    4、漠漠沈沈向夕暉,蒼梧巫峽兩相依。——唐·徐夤《云》

    5、晴曉初春日,高心望素云。彩光浮玉輦,紫氣隱元君。——唐·陳師穆《立春日曉望三素云》

    第4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關鍵詞:交通經濟融資;問題;困境;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速度也越來越快,交通項目作為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必然也會越來越多。因此,交通經濟已然成為了微觀經濟學的組成范疇之一,成為了城市經濟發展的見證。然而,伴隨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交通建設與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困難就是交通經濟的融資問題,它日益成為交通建設的最大阻礙,由于建設資金不足引起的交通問題頻頻發生,這一涉及交通及經濟雙重層面的發展問題理應成為城市全局規劃與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瓶頸性問題。從融資渠道加大交通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方能從根本上改善交通經濟建設融資難的發展困境,促進城市化建設的有序開展。

    一、我國交通經濟融資情況介紹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交通融資主要有三種形式,如下:

    (一) 政府投資

    最主要的形式是政府投資,而政府投資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國債資金,是國家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債券募集資金,投入交通建設; 另一是中央補助,即國家財政資金撥款,作為交通建設的資金。政府投資一直是交通經濟的主要融資手段,也是交通建設最重要的保障。但是近些年隨著交通建設速度的加快和數量迅速增長,政府的投入已經無法滿通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

    ( 二) 銀行貸款

    向我國交通經濟融資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銀行貸款,由于銀行的資金比較充足,相比而言更容易籌集資金。但是,不利的方面是貸款的利息比較高,容易造成融資成本的提高,另外交通經濟貸款的還款周期一般會比較長,往往出現了交通經濟發展一年的利潤全用來還貸款的現象。

    ( 三) 民間資本

    我國交通經濟融資中有一種比較少的形式是利用民間資本,所占比例非常低,民間資本投資熱情也不高。這是因為交通建設耗資巨大,建設周期長、風險大,資金回收又比較慢,所以對于追求穩妥、希望快速回收資金的民間資本來說,投資交通建設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二、我國交通經濟融資中的問題及困境

    交通建設是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它是國家經濟及人們生活的根本保障。但是,就目前而言,困擾城市交通建設的重要問題是交通經濟問題,融資成了關鍵。然而,近年尤為嚴重,交通經濟建設問題遇到了發展瓶頸,融資難的問題一度成為阻礙城市交通發展的攔路石。政府投資占據了主要的交通經濟融資渠道,國債投放與資金下撥的途徑看似是對區域交通經濟發展的重大支持,實則這樣的融資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城市交通經濟的發展速度,甚至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交通經濟的有序運轉。在這樣的基礎上,民間資本對于城市交通經濟的促進效果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體現,銀行對于交通融資的貸款業務由于收益及償還周期的原因也沒有對融資問題產生過大的影響,甚至不少地區在交通融資貸款業務方面還故意提高了貸款利率。此外,交通運輸工程由于耗資大和周期長的特征在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方面顯得極為薄弱,這也加重了城市交通經濟的融資負擔,單一的政府融資手段顯然難以對融資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效果。從交通經濟融資的主要形式來分析融資困境的狀況,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其一,政府投資中的國債資金及中央補助對于地方交通經濟壓力的緩解僅僅是杯水車薪,隨著城市交通經濟壓力的增長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迫切需要更加多樣化的融資渠道來解決當前的交通經濟融資問題。其二,銀行資金在交通經濟貸款方面顯得比較充裕,然而由于銀行貸款利息過高導致交通經濟融資成本的顯著提高,這就使得城市交通經濟在銀行貸款執行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瓶頸,甚至不少地區不得不用自身整年的交通經濟收益來償還銀行的融資貸款。其三,民間資本在交通經濟融資中所占的份額極小,并且存在著明顯的風險大、資金回收慢的特征,因此交通建設領域對于民間資本投資來說并沒有形成強大的經濟投資吸引力。

    三、當前解決交通經濟融資問題的優化策略

    面對近年來日益突出的交通經濟融資難的問題,需要交通管理部門從思想上引起足夠重視,積極采取必要的優化措施,促進交通經濟融資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城市交通進步與城市經濟發展依賴于交通經濟建設,緩解當前城市交通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融資問題不僅是對交通經濟發展的有效保障,同時對于國民經濟建設工作的實施也勢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意義。需要注意的是,交通融資問題與國家經濟宏觀調控及市場調節之間有著必然聯系,因此市場經濟的有效管控和民間資本的大量投入必將對融資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針對當前交通經濟融資難的問題,筆者擬從如下幾方面優化交通經濟的融資問題:

    1. 從交通債券及交通基金的雙重角度緩解交通經濟發展的壓力

    交通債券作為基礎建設型融資模式的組成部分之一,對于緩解當前交通經濟發展中的融資問題是極為有利的。交通債券有政府債券和地方債券之分,在國家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支持下相信交通債券必將對交通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交通基金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公路基金,通過稅收模式作為對公路建設的有效補充,這對解決融資問題也有一定作用。

    2. 實現對銀行交通融資貸款業務的有效監管

    銀行在交通融資建設方面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高額利息問題,這就需要從銀行的融資貸款風險出發,盡可能降低融資債務風險,改善當前交通融資困境。銀行本身應提示交通融資貸款的有效性,確保項目收益,杜絕一切亂收費等違法行為的出現。

    3. 從民間資本角度拓寬交通經濟的融資途徑

    民間資本的引入對于緩解當前交通經濟融資壓力大有裨益,積極確立有效的融資目的,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交通經濟的持續運轉。對交通建設項目的明確定位、降低交通建設項目在經濟方面的融資風險、確保建設項目的穩定收益,都是民間資本應用于交通建設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

    4. 重視國家宏觀調控及市場經濟體制對交通融資的促進意義

    由于交通經濟自身的公益性特征,這就決定了交通建設項目在運營過程中必然受到國家宏觀調控及市場體制的影響,需要考慮到融資方式及資金償還過程中的諸多風險。在計劃與市場的共同作用下,交通經濟的資源配置和融資問題必將得到最大改善。

    四、結束語

    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們在肯定交通經濟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果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對交通經濟融資問題的分析。無論是公路建設還是公路養護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資金供給不足問題,交通經濟融資已然成為限制城市交通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因素。面對交通經濟融資的發展現狀,我們需要從根源抓起,積極尋求改善融資困境的出路,保證交通建設的持續有效運轉。此外,我們需要從思想觀念上認識到交通經濟發展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肯定交通經濟本身的戰略發展價值,促進城鄉交通經濟的和諧與均衡發展。對于交通經濟建設來說,融資問題至關重要,我們在積極謀劃融資風險防范機制的同時也應注重民間資本對于緩解交通經濟壓力的促進意義,從多角度促進交通經濟融資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1] 張雪梅. 交通規劃中的交通經濟問題研究[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09).

    [2] 陸禮. 從經濟理性主義到現代交通的困擾[J]. 貴州社會科學,2007,(01).

    第5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數字化;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17-0069-02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簡介:王俞涵(1981―),山東威海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職業教育分社高級編輯,經濟學碩士。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教育應運而生。美國《教育技術白皮書》對數字教育給出了一個準確的定義,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種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溝通機制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數字教育在構建中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新溝通機制,另一個是交互作用。

    一、國家對高職數字化教學的指導

    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職業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為“十二五”的重要任務。在性質上,信息化是數字教育的基礎,為數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同樣,在數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況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著數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種方式在推動數字教育的發展:2012年,教育部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當時僅有數百名教師參賽,而到2015年則有約6萬名教師參賽,可以看出大賽對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2014年,教育部舉辦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每年組織職業院校信息化研究課題。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則開始著手構建全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網絡,當時的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強區域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職業院校組織開發一批優質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模擬仿真實訓軟件和生產實際教學案例等,并廣泛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組織和支持教師和教研人員開展對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研究;繼續辦好信息化教學大賽,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角色、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完善下,數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溝通和交互兩個主線也得以強化。“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這些舉措均有效促進了高職院校的數字教學的發展。

    二、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的現狀

    1硬件設施顯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撐數字化教學

    從我們的調研情況看,只有30%的高職院校具備了較為充足的上網學習條件,而有70%的高職院校供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條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證一次學生正常使用機房的時間。在更進一步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在人機比例較好的院校,很多電腦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現代化數字課程的呈現,只能供學生用來進行聽力活動的訓練,導致即使有好的現代化數字學習資源,很多院校也無法通過正常的課堂授課來實現,甚至是輔的實現,最終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2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教學觀念尚未轉變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高職院校中還有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教學的重要性,課堂的授課模式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的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上,既缺乏溝通,又缺乏互動。一部分教師認為原來沒有數字化教學,學生一樣學得很好,因此從思想上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創新;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帶的多媒體課件和光盤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學過程中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活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能充分發揮出來,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

    目前能夠提供給學生的數字化資源有限,導致學生不愿主動去學習,或者是在主動學習中存在較大的自學壁壘。雖然老師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教學管理功能去監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但由于內容枯燥和缺乏互動,往往是學生跟老師打游擊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平常根本就不認真在線學習,純粹靠掛機在線來混時間,作業也基本是在網上搜索現成的資料或答案,然后復制粘貼拼湊完成。

    4缺乏真正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優質數字教學資源

    優質數字教育教學資源的匱乏也是導致傳統教學無法向數字化教學實現真正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謂的供職業院校學生學習使用的數字化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機構打著外語學習資源的旗號,內容實則東拼西湊,未經過嚴格審核,錯誤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學理念的支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

    三、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改革的措施

    1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并專注教育本質

    雖然數字化時代要求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和手段的現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質。數字化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在數字化建設過程當中,不能違背基本的教學規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要從教育本質出發,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使兩者有機地融合。

    2專注全面發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數據

    目前市場上為學生提供的數字化學習資源要么只專注B端學生的在校學習,提供的內容僅為學生的課堂服務,要么太關注學生職業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在校階段的基礎學習。真正的職業數字化教育是需要將B端和C端的數據打通,通過對學生在B端的在校學習行為作出大數據的分析,然后將其運用到其C端個性化學習階段,使數字化教育真正實現精準化、智能化和個性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3加強對數字資源的質量監管,打造出一批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庫

    由于開發數字化資源的機構不像出版機構一樣需要經過嚴格的資質審核和管控,導致很多小機構打著教育的旗號不斷侵權盜版,私下改編一些未經版權許可的資源,更有很多機構為了牟利而粗制濫造的資源流向市場,直接導致學生接觸到這些質量未經嚴格把關的產品,而使教育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未來專注創新的同時,也需要對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機構和內容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和范圍,支持鄰接權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保證受教育者基本的權益。

    四、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的展望

    在改革的推動下,高職院校的英語數字化教學將有效實現教學資源、教學設備、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四路并進:通過支持優秀的出版機構進行數字化資源的出版,并將數字化資源的質量提升到現行紙質出版的資源水平,實現數據資源和紙質資源的互聯互通;通過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資金支持職業院校的數字教學設備的更新和提升,尤其是軟件和視頻解析能力的提升,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可堅持軟件優化硬件的思路,大幅度提升教學設備條件;通過“政府+市場”機制的教師技能提升和數字化教學模式創新的方式,努力推進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普及,逐步將數字教育作為教師教學的必備技術和表現形式之一進行確定,并提升數字化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通過數字教育所具有的溝通功能和交互學習功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和便利性,將數字教育的優勢有效鞏固和突出,并形成穩定的學習渠道、資源渠道和教育渠道。在改革和創新的推動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將有序實現全面性、泛在化、安全性、移動化、興趣性和互動化的教育教學目標,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綜合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參考文獻:

    第6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關鍵字:數字廣播系統;智慧化景區;無縫覆蓋;局域網

    1 引言

    廣播系統是一個旅游景區所必需的系統,早期的公共廣播系統是全模擬的傳統定壓型廣播,結構簡陋,在傳輸過程中隨著距離的增加信號的衰減隨之加大[1], 信號衰減和串擾控制困難[2]。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廣播系統的逐漸由形式、內容、功能上的集中、單一的模擬系統向區域化、多樣化的數字廣播系統方向上發展。數字廣播系統對傳統的公共廣播系統中的局部模擬設備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將數字化的音頻信號、視頻信號等數據信號進行編碼、調制、傳遞等處理[3]。數字廣播系統的建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也是高質量軟件設施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數字廣播系統可以實現分區、分組功能的任意組合,不同的景點可以結合自身需要,有選擇地播放適合環境特點的播放材料。蓬萊閣以局域網為基礎,在復雜的景區環境中實現數字廣播系統的覆蓋。

    2 數字廣播系統的規劃設計

    2.1 需求分析

    景區計劃采用全數字化傳輸,根據整個景區的布局合理布點,建設一套覆蓋整個景區的網絡化廣播系統。

    (1)管理上要求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由一臺服務器對所有終端的狀態進行集中監視,對所有播放文件集中存儲。

    (2)功能上系統除應具有實時采播、實時播放、定時任務、背景音樂、應急疏散等基本功能外,還應實現消防聯動功能;

    (3)日常使用上滿足多樣化、區域化需求,各景點不受機房地理位置的局限,在網絡達到的任意位置,根據需要隨意播放與自身相關的內容,實現多點控制。

    (4)效果上音量可調整和預置,播放背景音樂時柔和,應急廣播時響亮。

    2.2 規劃布局

    蓬萊閣景區核心區域面積30多萬平方米,大體上可分為丹崖山、田橫山和水城三部分,丹崖山和水城以古建筑等歷史文化景觀為主,所有景點都坐落其中,而田橫山則以自然景觀為主,對于一個廣播系統的構建來說蓬萊閣景區屬于大區域型旅游景點、特點地域廣而景點密集。因此,為節約資源,景區采用虛擬局域網的技術,將廣播系統搭建在景區已建成的局域網系統上,實現多網合一。以局域網的接入交換機所在機房為數字廣播網絡的接入點,終端音箱設備以此為中心向周邊延伸構成一個單獨廣播區,從而將整個景區分為16個單獨廣播區。不同廣播區內的喇叭可以同時播放不同的內容,但單獨的廣播區內的音箱只能同時播放相同的內容。

    2.3 系統架構

    數字廣播系統采用C/S架構,在機房安置一臺廣播服務器,用于管理整套播放系統,配置核心參數同時存放需要的播放文件。每個分區的機房內安置一臺終端播放器和一臺功放,終端播放器的作用是實現系統的數模轉換,通過局域網將接收的服務器或客戶端發出的命令發送給功放,帶動前端音箱工作。應根據廣播分區的大小,對音箱的數量及分布狀況進行確定,進而對該區布置功放的功率進行確定,功放一般采用1000kw、1500kw兩種。音箱根據景區美觀需要,選擇草地音箱和音柱兩種形式。

    2.4 硬件設備的選擇

    (1)廣播系統服務器選用MS-2000網絡廣播控制中心,內置IP播控服務器軟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求下載或制作錄制節目。負責音頻流點播服務、計劃任務處理、終端管理和權限管理等功能。

    (2)網絡適配器選用MS-2002IP,百兆網絡接入RJ45口,用于外接觸發電源控制或短路強切控制。

    (3)功放選用T-61000/T61500,這兩款功放具有強勁的功率輸出,超強的負載能力,高保真效果、性能達到專業演出功放水平。

    (4)終端音箱選用草地音響系列T-300,室外防水音柱系列T-803。

    2.5 功能及效果的實現

    (1)功能實現:在景區局域網內劃分一個供廣播系統專用虛擬局域網Vlan3,網段為10.60.3.0,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網關為10.60.3.1,廣播系統服務器ip地址設置為10.60.3.120,各廣播區域的網絡適配器及不同景點的客戶端操作電腦經配置均就近通過超5類網線接入交換機的Vlan3端口。服務器上運行ITC-IP網絡廣播系統控制中心服務器軟件,并集中管理系統數據庫,可以對用戶權限、管理區域進行劃歸,存儲用于定時播放的文件。各區域操作電腦安裝ITC 網絡廣播客戶端軟件,通過分配的用戶賬號和密碼登錄客戶端,享有指定廣播區域的設置實時播放任務、定時播放任務、進行語音廣播的權限,實現了分區、分組的任意組合和多點控制。

    (2)效果實現

    為實現景區廣播系統無縫覆蓋的音響效果,設計上主要從音箱安裝密度、空間格局、前端功放音量調整三方面考慮。一般情況下,各播放區域音箱主要以網絡適配器、功放所在機房為中心,向四周進行延伸布置,在整個蓬萊水城及蓬萊閣的主要路線上,按每30米布置一個室外音柱,在重點區域安裝室內音箱,平時播放悅耳的音樂,出現警情時用于緊急廣播;為保證較廣的播放效果,采用“草地設音箱”、“球機桿設音柱”的方式,充分利用景區視頻監控均勻分布攝像機桿的資源,形成“地上、空中”音箱空間分布格局。對于小部分較難實現音箱密度要求的區域(如田橫山后海棧道有些位置難以固定音箱),主要以調整功放輸出音量的方式來補充實現語音覆蓋功能。

    3 調試運行

    按上述設計方案建成的景區數字廣播系統具備需求分析中的廣播功能。工程完工后,安排技術人員對每一個區域單獨進行檢測,通過調整音箱的位置、方向,以及對功放輸出音量進行反復調試,最終達到的效果:清晰實現景區V播無縫覆蓋,整個景區內廣播的語音提示信息清晰悅耳,通過播放優美的音樂能為游客創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旅游環境。

    4 結論

    蓬萊閣景區數字化廣播系統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它以景區搭建的局域網為信息載體,通過一臺數字廣播服務器對系統進行統一管理,突破了傳統廣播系統集中、統一、短距離的缺點,實現了在整個景區的不同區域、不同景點背景音樂和廣播的自控播放,同時在播放音質、抗干擾、擴展性等性能上相對于傳統模擬廣播都體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這套數字化廣播系統的建成是蓬萊閣智慧化景區建設的重要一環,可以預見,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數字廣播系統將會為景區的提供更加高效管理和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毛雨.基于以太網的數字廣播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12年.

    [2]傅越千.網絡數字音頻公共廣播技術的研究與應用[D].浙江:浙江工業大學,2008年.

    [3]祁霞耿博望.數字廣播系統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年15期:1727.

    [4]孫凱.數字化智能型公共廣播系統的設計[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04年.

    作者簡介

    第7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關鍵詞:數字網絡技術 著作權 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

    中圖分類號:DF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330(2014)02-0045-14

    治理人們,從廣義上講,不是強制人們去做統治者想讓他們所做的事;而是施加強制的技術與主體自我構建或轉化過程這兩者之間既互補又沖突的動態平衡。

    ——米歇爾·福柯①

    一、 數字網絡技術引發著作權實現困境

    現代著作權法的設計理念是通過授予作者對其作品一定時間的排他權來促進科學進步,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促成了著作權法的不斷發展。②自17世紀晚期以降三百年歷史看,著作權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起因于作品復制和傳播技術的發展。著作權法的產生源于現代印刷機的發明,復制和存儲技術的發展使著作權法將保護對象逐漸擴展至照片、電影和錄音,廣播技術使遠距離提供作品成為可能,促成了著作權的進一步擴張。數字網絡技術則代表技術創新的第三次浪潮,對現今著作權法的發展更是產生了深刻影響。

    數字網絡技術一方面可以實現對作品高保真、低成本且瞬時的復制,另一方面可使信息的傳播擺脫傳統有形載體的限制,使傳播成本大為降低。萬維網、搜索引擎的出現、網絡接入費用和數據存儲費用的降低以及網速的不斷提高,使網上大規模傳播作品成為可能,尤其是P2P技術的出現更使作品傳播技術發生了歷史性變革。③這種技術使作品的傳播可以繞開傳統傳播者(圖書出版商、唱片公司及電影公司等)的技術和資金壁壘,還可以支持網絡用戶之間分享文件,獲取和分享流行音樂和電影。利用P2P技術,人們可將信息瞬間傳遞到世界任一角落,從而造成了作品的大規模網上傳播。由于這些作品的獲取和傳播大多未經著作權人授權,因此,P2P技術引起的作品大規模網上傳播成為著作權法上的難題,P2P分享被認為是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產業尤其是音樂產業的首要威脅。網絡著作權的保護問題在法律、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如何應對數字網絡技術給網絡著作權的保護和實現帶來的挑戰,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美國有相對成熟的音樂產業和著作權法律制度,我國的音樂產業目前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背景下考察美國音樂產業如何應對新技術給網絡著作權保護和實現帶來的挑戰,總結其經驗和教訓,探尋數字網絡環境中著作權實現的可行之路,對我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數字網絡技術對著作權保護的挑戰

    著作權法的設計基礎以及著作權保護機制的構建前提都是數字網絡出現之前的技術,數字網絡技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著作權法的設計基礎和保護機制的構建前提。數字網絡技術對著作權的保護帶來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著作權法規制對象發生錯位

    從歷史角度看,著作權主要是針對作品的專業使用者而設計的,個人使用者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忽略。首先,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法《安妮法》就是皇室賦予出版商禁止其他出版商再利用他們作品的特權。著作權起初就是一種專業人士對抗專業人士的“專業權”。其次,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出現之前,著作權法主要都是針對專業機構的。這些機構包括合法的廣播公司、有線電視公司,以及非法的磁帶、光盤生產商和銷售商。數字網絡技術則改變了著作權產業的生態,每一網絡用戶既可以是作品使用者,又可以是作品傳播者,非專業的網絡用戶成為網絡環境中的新興力量。而與此同時,過去專門用來規制專業商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或對抗專業盜版的工具仍然被用來對付非專業的網絡用戶。這種狀況導致一方面權利所有者想通過上述策略阻止個人網絡用戶未經許可網上傳播作品,并獲取作品的使用費用;另一方面,在網絡社會中,作品使用者都希望利用互聯網技術給他們帶來的巨大社會福利獲取和傳播信息。數字網絡技術其實已悄無聲息地在權利所有人和終端使用者之間開通了市場之路,④而權利所有者們卻漠視這一千載難逢的市場機會,將數以億計的使用者視為盜版者,從而將其推向著作權保護的對立面。

    (二) 傳統“守門人”著作權保護機制失靈

    (Gatekeeper)“守門人”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心理學家Kurt Lewin提出。該理論認為,信息傳播是通過守門人進行的,只有符合一定規范或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被傳播給聽眾。⑤具體到著作權領域,“守門人”是圖書出版商、唱片制作者、電影公司以及其他大規模生產作品的機構,這些機構主要是通過阻止購買侵權產品的渠道來預防侵權對法律的入侵。⑥但“守門人”著作權保護機制的最大弱點就是對“守門人”專業性的依賴。基于作品復制行業的投資和技術門檻,它假定對作品的大規模復制行為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勝任,這是保證“守門人”機制的有效性的前提。然而,新技術使這種機制逐漸走向崩潰。一方面,數字技術的出現使普通個人具備了無損、快速且低成本復制作品的能力,這使傳統“守門人”的角色被大大弱化。網絡的出現則使作品在網上大規模傳播成為可能,從而放大了數字技術的效應,并使過去的“守門人”失去了在信息傳播中的壟斷權。另一方面,數字網絡技術使“守門人”機制的有效性大為降低。網絡使用者可自由上傳下載文件導致了信息本身及其傳播主體數量上的爆炸性增長。這樣,在數字網絡技術的影響下,傳統“守門人”著作權保護機制逐漸失靈。

    (三) 法律規范與社會道德規范脫節

    如果一項新技術已經被社會行為規范廣為接受,而法律卻規定這些行為是違法的,就會造成法律規范與社會道德規范脫節,這是導致著作權法對網絡技術尤其是P2P技術規制失敗的重要原因。當一項技術廣為流行甚至足以造就新的社會道德規范時,法律想保持其有效性,就必須將自己保持在該社會道德規范的范圍之內。在社會道德規范可接受的范圍內,使網絡用戶的行為趨向一定的方向,或者將社會道德規范慢慢推向一定的方向是可能的。但如果法律超出社會道德規范的范圍,通常就會失敗,這是因為技術很可能對法律進行規避。⑦有學者指出,美國音樂產業應當吸取的最大教訓就是,產業界應當停止對P2P技術的法律戰爭,而應將精力轉向市場,學會從P2P中獲取作品使用費,順應網絡用戶的市場需求,對P2P分享進行授權。⑧另有學者總結,P2P技術背景下既有的著作權保護措施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音樂產業沒有向公眾展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因為公眾不太可能去關心一個只會賺錢而沒血沒肉的唱片公司的感受。如果歌迷們知道他們付的錢會進入到藝術家兜里,他們將會愿意為他們的音樂下載付錢。⑨

    總結數字網絡技術對著作權保護帶來的挑戰,究其根本原因是傳統著作權保護方法將物理世界的規則應用到了虛擬世界。在物理世界中,人人都受物理規則約束,開發和散播傳播工具的成本昂貴,傳播作品的技術都是用來營利的,傳播技術的開發者不會與消費者和競爭者分享技術秘密。而虛擬世界的規則大為不同:以代碼形式存在的傳播技術開發成本可以非常低;傳播技術開發者不一定有營利目的;開發者會公開技術秘密以促進技術改進。⑩

    盡管數字網絡技術對著作權的實現帶來了上述挑戰,并且有學者主張傳統的著作權法已經無法適應數字網絡社會,B11但至今為止,對著作權予以保護仍然是促進科學進步的最有效途徑。因此,當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對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保護帶來挑戰時,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既有的網絡著作權保護方式能否有效保護著作權?如果不能,那么在數字網絡環境中應當采用何種方式保護促進著作權的實現?

    三、既有網絡著作權保護方式及效果評價

    音樂產業界雖然以前經歷了點唱機、收音機和錄音機等帶來的挑戰,但卻從未遇過像數字網絡技術所帶來的如此嚴峻的挑戰。面對作品的網上大規模使用和傳播,擺在著作權權利人面前有兩個選擇:要么阻止,要么允許。他們本能地選擇了前者,音樂產業先是采用了技術保護措施限制對作品的獲取,防止著作權侵權。在P2P技術出現后,除技術保護措施,他們又采用了針對P2P分享服務提供者和網絡用戶的大規模訴訟、逐級響應機制等各種措施對網絡著作權侵權進行圍追堵截。

    (一) 技術保護措施:限制作品獲取

    為應對數字式錄音磁帶(DAT)的發明給著作權保護帶來的挑戰,防止DAT錄制者制作二代復制品或連環復制品,美國于1992年就出臺了《家庭錄音法》(Audio Home Recording Act),要求任何進口到美國、在美國生產或銷售的數字錄音設備和數字音頻接入設備必須安裝SCMS(Serial Copy Management System)系統,并規定禁止或者篡改SCMS設備為非法行為。B12這是美國對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較早的實踐。但這一法案存在著明顯的缺陷:(1)制定得太晚。因為DAT技術早在六年前就出現了,在這六年中,實際發生或可能發生的訴訟已經使數字錄音設備遠離了消費者,立法的延遲導致了數字錄音設備在商業上的失敗。(2)該法案針對的對象太過具體,這使該法案在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快就處于邊緣地位。隨著電腦在復制和傳播領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該法案日漸衰微。(3)該法案在家庭錄制音樂是否合法這一問題上態度含糊,這也為后來發生的Napster案埋下伏筆。B13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通過技術保護措施和著作權管理信息措施對數字環境下傳播的作品進行保護,并保證這些措施不被篡改或破解成為一種普遍需要。在此背景下,160個國家于1996年12月在日內瓦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著作權公約(WCT)。根據該公約,著作權人可選擇對其作品進行反復制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的保護,但這種規定必須轉化為國內法才能實施。鑒于法律在禁止技術保護規避設備的生產和銷售以及權利管理信息篡改行為方面能否對著作權提供有效保護存在不確定性,加上履行國際公約義務的需要以及利益團體的游說,美國最終在美國法典(U.S. Code)Title 17下新增一章,作為1998年數字千年著作權法案(DMCA)的重要組成部分。B14按照DMCA,技術保護措施分為“接觸控制”措施和“權利控制”措施。“接觸控制”即任何人都不得對使作品受接觸控制保護的技術措施進行規避。“權利控制”指任何人都不得對使作品受權利保護的技術措施進行規避。B15

    技術保護措施對著作權的保護采用事前救濟,以技術制衡技術的辦法相比事后救濟有一定優勢,但技術保護措施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首先,正如世界上沒有打不開的保險箱,任何技術都可以被破解,各種規避或破壞技術保護措施的反技術措施幾乎與技術措施相伴而生,B16這使技術保護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技術保護措施不利于對表達自由、隱私、競爭、學術研究和消費者的保護。B17另外,很多案件表明,技術保護措施不是被用來保護著作權,而是被用來限制競爭。B18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游說對技術保護措施進行立法保護的產業界正在放棄使用技術保護措施。B19可能是基于上述原因,Amazon、Wal-Mart等在線音樂銷售商都轉向無技術保護的銷售模式,蘋果公司也于2009年1月宣布iTunes將不再銷售有技術保護措施的音樂。B20有學者認為,技術保護措施立法作用的有限性,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其事前調整的屬性。B21因為舊技術所有者總是試圖阻止他們看來有威脅的新技術,而不去尋找與新技術合作的路徑。B22技術保護措施的立法正好迎合了舊技術所有者的這種心態。這種立法僅僅是延遲了新技術帶來的社會和經濟變化,但不可能扭轉這種趨勢。

    (二) 對P2P服務提供者的間接侵權責任訴訟:阻止傳播工具

    面對P2P技術對音樂產業產生的巨大威脅,大型唱片公司于1999年12月對美國出現的第一款P2P應用程序Napster提訟,依據著作權法上的間接侵權責任(Secondary Liability)要求Napster承擔兩項侵權責任:幫助侵權責任(Contributory Liability)和替代責任(Vicarious Liability)。案件經歷了兩年多時間,法院最終認定兩種間接侵權責任均成立,并要求Napster對非法作品進行屏蔽,且在百分之百過濾所有侵權內容之前不得上線。這對Napster實際上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B23最終,Napster于2002年6月3日提交破產申請。與Napster提供相似服務的Scour與Aimster也都最終難逃倒閉的命運。B24

    Napster敗訴的原因主要在于其“集中式”的拓撲結構(Centralized Topology)。B25這種拓撲結構意味著:如果沒有服務器的編目與檢索服務,用戶就無法通過網絡下載和上傳作品;Napster有能力在發現侵權行為后終止侵權賬號。這些事實讓法院可依據其拓撲結構得以彈性解釋Sony案的判決精神,對認定合理使用的“非實質權用途”規則做了解釋性修改,B26從而認定幫助侵權責任和替代責任成立。

    上述三個服務雖然倒閉,但又出現了新一代P2P分享軟件。這些P2P軟件為規避法律,避免Napster的命運,采用了“分散式”拓撲結構(Decentralized Topology)。這種結構擺脫了對服務器的依賴,用戶可直接搜索其他用戶計算機中的分享內容。Grokster、Morpheus和KaZaA便是這種新技術的典型代表。B27雖然如此,但他們還是最終坐上了被告席。2001年10月2日,Grokster、Morpheus和KaZaA被美高美公司(Metro-Goldwyn-Mayer)。B28起初,案件結果確實如程序開發者所愿:兩級法院均依據Sony案的“實質性非侵權”規則判決Grokster不承擔侵權責任。B29但原告將案件上訴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意識到僅適用“實質性非侵權”規則會導致不合理結果,因此,改變了Sony案的規則,給“實質性非侵權用途”規則附加了一個條件,即:被告要想免除責任,不僅要證明“實質性非侵權用途”,還要證明沒有故意教唆和引誘他人侵權,并據此最終認定被告構成引誘侵權。B30

    至此,著作權人完全取得了對P2P技術在訴訟上的優勢。但是,訴訟雖然可讓一個或幾個P2P服務關閉,但卻無法阻止其他P2P軟件的繼續出現,如Azureus、LimeWire、Shareaza等。至此,著作權人認識了單單依靠這種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訴訟根本無法阻止大規模的網絡侵權,因此暫時停止了這種策略。

    (三) 對個人使用者的直接侵權責任訴訟:禁止傳播行為

    唱片公司之所以首先以P2P服務提供者而非P2P個人使用者為目標,是因為他們清楚:想通過個人阻止網絡侵權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且,他們也很清楚,自己的客戶絕非正確的商業策略。B31但訴訟上的成功根本無法阻止P2P技術的傳播,以及使用者大規模的網上分享,這使唱片公司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選擇嘗試通過P2P軟件使用者個人發動訴訟以扭轉局勢。B32這一次,的法律依據是著作權法上的直接責任。從2003年到2007年,唱片業對個人使用者發動了超過30000個訴訟。B33這些被隨機選擇的被告不僅包括孩子、祖孫,也包括失業的單身母親和大學教授,B34但這種訴訟很快陷入了公共關系危機。B35另外,這種訴訟還遇到了確認用戶真實身份的技術困難。B36

    針對個人使用者提訟的結果是:雖然判決獲得勝訴,但卻受到公眾和社會的廣泛質疑;更重要的是,P2P分享的數量仍然絲毫未減。B37有研究指出,P2P個人用戶大規模訴訟失敗的直接原因是:(1)P2P用戶太多,使全部使用者變得不可能;(2)P2P軟件隱名技術的發展使確定使用者身份非常困難,從而使P2P用戶受到追訴的可能性大大降低;(3)很多用戶并不認為P2P分享是違法行為。B38

    (四)“逐級響應”機制:限制網絡接入

    由于P2P個人用戶也無法遏制大規模網絡著作權侵權的增長,美國唱片業又轉向其他辦法。2008年底,音樂產業宣布,他們將放棄針對個人用戶的大規模訴訟策略,聲稱找到了對付網絡盜版的更好辦法。這種辦法就是依靠與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合作來應對網絡盜版問題。按照他們與網絡服務提供商達成的初步協議,如果網絡用戶非法分享音樂文件,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就會通知或者警告該客戶。如果該客戶仍然進行分享活動,他們就會收到一封或更多警示電子郵件,并會受到降低網速的懲罰,最嚴重的后果是切斷其網絡服務。B39這種做法被稱作“逐級響應(Graduated Response)”或“三振出局(Three Strikes)”。B40

    實際上,雖然一些ISP愿意與著作權人合作,向用戶發出侵權通知,但它們不愿采取對用戶進行斷網等更嚴格的措施,因為切斷用戶的服務不符合ISP本身的利益。B41數年來,音樂產業及其他著作權產業一直都在說服ISP采取更為積極和配合的行動。直到2011年,音樂產業(RIAA)和電影產業(MPAA)才與主要的ISP(AT&T,Comcast,Verizon等)達成一項關于“逐級響應”機制的協議。B42總體而言,這項協議對非法文件分享的態度非常保守,著作權方作出了許多的妥協。B43隨后,協議參加者公布了在這一協議的基礎上形成的著作權警告系統(Copyright Alert System)。B44這一系統嚴格來說已不能稱為“三振出局”,而應稱為“六振出局”,因為這一著作權警告系統由六次警告構成。B45從其內容看,這種著作權警告機制是相對緩和的:首先,它由“三振出局”變為“六振出局”;其次,即使通過ISP六次警告后仍然從事侵權行為,用戶也不會必然被切斷網絡服務。

    這種著作權警告機制與娛樂業先前采取的措施相比,對用戶具有更強的教育功能,且吸取了其他國家實施該制度的教訓,但自其面世就受到了批評和質疑。這些批評和質疑包括缺乏公共投入、媒體公司與ISP之間的激勵倒錯(Reverse Incentives)、緩和措施過于嚴厲以及舉證負擔的倒置等。B46由于這一機制在美國剛實施不久,效果如何尚不確定。該機制在其他國家的實踐情況使我們不能對其預期效果過于樂觀。University of Rennes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認為法國的“三振出局”機制不僅沒有起到反盜版的作用,反而使盜版增加。B47另外,法國文化部長Aurelie Filipetti也認為“三振出局”反盜版預算過高,且該機制無法實現通過懲罰文件分享從而讓人們回歸到音樂和電影商店并遠離未授權網站的目的。B48另外,愛爾蘭也于2011年出于保護隱私考慮廢止了“三振出局”機制。B49

    綜合上述既有網絡著作權保護模式的經驗教訓,可以得出這樣的初步結論:在數字網絡技術的影響下,傳統的“守門人”著作權保護機制已經失靈,而著作權法規制對象的錯位則造成了對新技術條件下個人作品使用者市場需求的漠視,法律規范與社會道德規范的脫節更是放大了新技術帶來的挑戰。這些挑戰使技術保護措施、侵權訴訟以及逐級響應機制等既有網絡著作權保護模式在數字網絡技術背景下已經無法很好地實現保護著作權的目的,這促使我們必須改變既有網絡著作權保護方式以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

    四、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的興起

    由于既有的網絡著作權保護方式無法保證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實現,美國音樂產業開始探尋網絡著作權的實現模式。網絡著作權與競爭性財產以及傳統著作權的不同決定必須對其采用不同的保護規則。互聯網的創生性和新技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則使得法律上對新技術進行有效規制變得十分困難。同時,來自盜版產業的競爭也促使新的著作權實現模式必須具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使用戶從使用盜版轉向使用優質合法的服務。這一切都意味著,權利所有者必須將“阻止”的思維定勢轉變為“許可”的思維模式。正如有學者所言,著作權從來都不是水壩,而是被用來疏通河道。B50為方便表述,我們姑且把這種“許可”的思維模式稱為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

    (一) 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的必要性

    1. 網絡著作權與傳統財產權、著作權的差異:采用不同的規則

    著作權與傳統的有形財產最大的區別在于其非競爭性(Nonrivalrousness),這意味著作品一旦產生就不會被耗盡而產生稀缺性的問題。如果說對傳統競爭性財產的保護既需要保證財產的提供,又要保證財產不被過度使用,那么對著作權的保護則只需要保證作品的提供即可。盡管從理論上講著作權具有非競爭性,但在數字網絡技術出現以前,作品通常是依靠紙張、磁帶等有形物質載體予以固定,其復制和傳播仍然需要一定成本,所以傳統的著作權保護模式仍然是采用保護競爭性財產的思維保護著作權。

    與傳統技術條件下不同,在數字網絡環境中,作品可以僅僅以數字形式存在,根本不需要像紙張、磁帶等傳統的物質載體,這使網絡著作權產品與傳統的有形財產有了本質的不同。與傳統的著作權產品相比,可以說數字著作權產品具備了“徹底”的非競爭性。針對網絡著作權產品的這一特點,有學者指出,互聯網上的價值并不是由稀缺性創造的,相反,這種價值是由網絡對作者與使用者的連接促成的。B51更有學者不無偏激但富有洞見地說,資訊本身并不具有價值,有價值的是傳播這些資訊的渠道。B52因此,網絡著作權與競爭性財產以及傳統著作權的差異要求對網絡著作權的保護應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走向以授權機制為中心的實現模式。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萊斯格(Lessig)所言,兩種資源共用一種體系的確有害無益,必須根據資源的類別來確定控制方式,不能都穿同樣尺碼的衣服。B53

    2. 新技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法律規制的不可欲

    按照美國網絡法學者Jonathan Zittrain對互聯網特點的歸納,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其創生性(Generative Pattern)。所謂創生性是指“通過不加過濾地吸收廣泛、多樣的受眾的貢獻,而產生不可預測變化的系統能力”。B54只要能夠保持終端的創生性和互聯網的接入,具有顛覆性思維的技術專家們就能夠開發出突破一切網絡封鎖的程序。互聯網的這一特性可以解釋技術保護措施在保護著作權方面緣何失敗。與此觀點類似,美國知識產權法學者Daniel Gervais則用“未充分發展技術(Inchoate Technology)”這一概念解釋對P2P技術規制失敗的原因。這一術語是用來表達某些技術尚未得到完全發展的事實,是相對于趨于穩定的技術而言的。“未充分發展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以不可預測的方式進化,從而引發一系列新的技術發展,而且這種進化獨立于市場和規制力量。B55他還提出一種三角理論來說明對P2P技術規制的困難所在:“未充分發展技術”、市場和規制構成一個三角,任一因素都影響其他兩個因素。“未充分發展技術”就像一個不斷移動的靶子,它使得無論被認為多么合意的規制手段都可能偏離預期的方向。B56

    3. 來自盜版的競爭:以優質合法服務吸引使用者

    正如上所述,既有著作權保護模式的失敗教訓要求權利人對大規模的網上作品使用選擇許可,而不是阻止。事實上,個人使用者也面對在免費獲得和合法購買之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從經濟理性角度,用戶會選擇成本較低的一種途徑,這就涉及到合法供給與“免費”的競爭。實際上,“免費”的背后隱藏著潛在的非金錢成本。這些非金錢成本可能包括在網上尋找文件所需的時間、下載文件的質量問題、下載文件與終端設備的兼容問題、搜尋(甚至購買)“翻墻”服務所需的成本、潛在被的危險、自我道德感等等。因此,如果存在對“免費”獲取的良好替代品,即合法取得在線文件的授權機制,那么網上大規模非法使用和傳播作品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正如著名搖滾樂隊Pink Floyd的第一任經理人Peter Jenner指出,我們用19世紀和20世紀的商業模式去應對21世紀的技術,我們現在處于一片混亂不足為奇。新技術使作品發行和獲取回報有了新的選擇,而整個產業界在對這種新的選擇作出適當的回應方面是失敗的,發達國家的大規模的網絡盜版就是這種失敗的一種反映。B57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一種機制,既能滿足用戶巨大的市場需求,又可以使著作權人得到合理回報。這樣,當用戶面臨兩個選擇時,一個是方便、價格合理的合法服務,一個是搜尋費時費力、有病毒感染危險的非法文件分享,他們會選擇哪個就變得非常明顯了。

    (二) 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的實踐

    為了適應數字網絡技術對著作權產業的挑戰,主要的內容服務提供者開發了各種商業模式對作品的使用進行授權許可,從而達到實現著作權目的。以美國音樂產業為例,目前至少存在以下幾種類型的商業模式。與既有網絡著作權保護模式對新技術進行“阻止”性的規制不同,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主要是利用新技術的特點,開發適當的商業模式滿足網絡使用者對作品的使用需求,同時又能使著作權權利人從作品的使用中獲得激勵。這些模式有些已經被商業實踐采用,有些尚處于建議階段。

    1.數字音樂零售(Digital Music Retail)

    這種商業模式一方面可將實體商店的一切功能轉移到網絡上,另一方面還具備了實體商業模式不具備的優勢——單曲銷售。用戶可以在網絡商店中搜索自己喜歡的作品,付款后進行下載。蘋果公司于2003年4月28日在美國推出了iTunes Store(當時叫iTunes Music Store),這是第一個廣受媒體關注的線上音樂商店。蘋果公司的這一授權模式成為數字零售這一商業模式的先驅。這種商業模式有兩個顯著特點:采用iPod+iTune軟件與硬件相結合的營銷策略;采用以單曲基本價格0.99$出售的定價方式。iTunes Store

    在2008年4月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音樂銷售商,2010年2月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音樂商店,B58到2012年10月10日,iTunes占據了64%的在線音樂市場份額,并占據全世界音樂銷售的29%,B59截止到2013年2月6日,iTunes共賣出了250億首歌曲。B60有證據表明,在線音樂授權服務不僅有助于使用戶從P2P非法分享轉向合法服務,B61而且也增加了音樂創作者的收入。B62類似的零售模式的數字音樂服務還有CD Baby、Amazon Music Store、Google Play等。這種商業模式的一個很大競爭優勢是其給消費者帶來的消費體驗。例如,如果某客戶在iTunes上曾經購買過某歌手的音樂,它可以提醒客戶該歌手何時將發行新的音樂等客戶可能非常感興趣的信息,而Amazon的音樂服務則可根據某一客戶以及其他客戶的購買歷史記錄向用戶推薦音樂。

    2.訂閱服務(Subscription Service)

    這種商業模式大部分是訂閱與廣告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廣告盈利,另一方面可以向用戶提供免費或者低價格的音樂服務。這一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2005年面世的Pandora和2008年的Spotify。Pandora可以提供自動音樂推薦服務,只要用戶輸入自己喜歡的歌曲或者藝術家,系統就可以播放相似的歌曲。這樣用戶就可以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廣播電臺。Spotify也同樣可使用戶免費以流媒體方式播放曲庫里的音樂,但會插播商業廣告。同時,這兩種服務還可以向用戶提供沒有商業廣告的付費版本。如用戶每年向Pandora交36美元或者每月3.99美元,就可以享受免除廣告、高音質、個性皮膚、使用獨立于瀏覽器的桌面應用的服務。Spotify的付費服務(去除廣告、去除媒體流限制、更高的質音頻量、可在iOS以及Android等移動設備上使用)需交每月9.99美元服務費。類似的音樂服務還有Rhapsody、MOG、Rdio、Zune、Slacker等。這種商業模式的最大特點是以廣告的收入支付其獲得作品的著作權費用,從而可以向用戶提供免費或低價格的服務,這大大增加了競爭力。

    3.“藝術家對歌迷”模式(Direct-To-Fan)

    數字和網絡技術出現之前,音樂的現場演出、廣播授權以及發行一直都由唱片公司控制。新技術使藝術家可以相對獨立地創作、發行自己的作品。“藝術家對歌迷”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是指藝術家繞開唱片公司控制,通過網上商店、社交網絡等途徑直接向歌迷出售自己的作品。例如,一個歌手可以將自己的新作品放在個人網站上,歌迷們則可直接在網站上購買歌曲。Bandcamp是這種商業模式的代表,這種服務可以為已有的樂隊網址增加實體或數字音樂、商品(T恤衫、衛衣、海報等)銷售功能,或者直接作為藝術家的網站。Bandcamp能夠提供快速、可靠地對藝術家作品的流媒體服務和下載服務,同時賦予藝術家設定價格的權限(當然也可以免費)。在這種模式下,藝術家可以得到85%以上的收益。B63類似的服務還有Radiohead experiment、Nine Inch Nails experiment、Magnatune等。這種模式一方面可以使藝術家獨立于唱片公司的控制,減少發行成本;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歌迷對藝術家的忠誠度,從而形成固定的歌迷群體,打造自己的品牌。

    4.自愿性集體授權(Voluntary Collective Licensing)

    這種商業模式的設計是以承認網絡環境下作品的大規模傳播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為前提的。該授權機制的主要內容是:音樂產業成立幾個集體管理組織,使音樂消費者能夠以合理價格使自己的文件分享行為變成合法行為。只要用戶付費后,就可以隨意使用P2P軟件分享音樂。集體管理組織根據音樂流行的程度將收入分配給權利人。這樣,分享者越多,權利人得到的回報越多。在這一機制中,權利人可以選擇參加上述集體管理組織并獲得報酬,也可以選擇不參加這種機制。電子前線基金(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最早于2004年4月白皮書建議唱片業采納像廣播電臺那樣使用的自愿性集體授權模式。B64該白皮書在前言中寫到:“在對P2P分享發起的法律戰爭中,誰都不是贏家。唱片公司銷售繼續下滑,數千萬美國音樂分享者(歌迷)都感覺自己是罪犯。損害每天都在增加——隱私受到侵害,創新被阻礙,經濟增長被壓抑,還時不時有隨機被挑選的個人被唱片公司。同時,針對歌迷的訴訟沒有使藝術家們得到一分錢。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出路。”B65這種機制的設計實質上是模仿美國表演權集體管理組織ASCAP、BMI和SESAC,成立新的集體管理組織對P2P進行授權。

    新近出現的與上述類似的授權機制是加拿大作曲家協會(SAC)設計的,旨在對利用P2P技術進行的非商業性音樂文件分享進行收費從而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該授權機制最終版本于2011年底面世。其基本原理是:由作品創作者或權利人成立一個新的公司Song-Share.ca,該公司與網絡服務提供者(ISP)合作,向消費者提供音樂文件分享授權;該模式只對非商業性文件分享行為提供授權,商業需按正常法律手續從權利人處取得授權;消費者可以用一切基于網絡的工具進行文件分享,無須任何行為的改變;授權使用費將作為網絡接入收費中的一項由ISP將賬單發送給消費者;ISPs從收取的授權費中扣除手續費用后轉付給Song-Share公司。公司自己或第三方機構分析歌曲的使用次數并根據該數據將收入在表演者、作曲者和權利所有者之間分配,使用費的分配主要是通過相應的集體管理組織轉付。B66該建議對商業模式的工作原理進行了介紹,還附加了很有說服力的可行性分析。有評論指出,“雖然這種商業模式并非盡善盡美,但卻觸碰到了問題的本質。音樂產業不應增加限制而應尋求能夠使消費者通過支付合理費用從而能夠使用全世界的音樂”。B67

    另外,為應對P2P技術引起的網上大規模文件分享問題,還有稅收化(Taxation)、B68特別使用費(Levy)B69等建議被提出。這些建議均須以法律的形式對市場進行干預,從本質上屬于強制許可(Compulsory Licensing),他們雖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P2P帶來的問題并同時使權利者得到補償,但其仍有以下問題:需要立法對法律進行修改;如何確定分配方案非常困難;不一定能使權利者得到足夠補償;對所有用戶征收同樣的價格不公平;可能減損合理使用政策。法定許可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使權利所有者失去了控制并利用自己著作權的權利,從而無法在與使用者的授權談判中最大程度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除少數例外需要,法律沒有必要違背權利所有者意思代替其處分自己的權利,而應將問題交給市場機制解決。基于這一原因,以及研究重點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對此不作深入闡述。

    (三) 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的效果評價

    很長一段時間內,網絡盜版問題一直是音樂產業無法解決的難題,網絡音樂產業的發展始終沒有明確方向。傳統著作權保護模式的失敗教訓使產業界逐漸轉換了著作權保護的思維模式,嘗試通過開發和實踐各自的商業模式以市場手段來實現著作權的價值。

    有數據表明,網絡著作權實現模式的轉型使得網絡盜版的局面逐漸轉變。2003年美國消費者可以購買歌曲的曲庫有40~50萬首,B70到2004年這一數字就變為100萬。B712003年全球范圍內提供的合法音樂服務少于50家,而到2009年則增長到400多家。B72與此同時,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研究表明,2004年是在線音樂產業取得實質性利潤的第一年。B732003年下半年美國單曲銷售下載量還只有1920萬首,到2004年則增長為1.426億,B742005年達到3.53億,2006年則為5.82億,B75到2012年達到13.4億。B76美國2004年數字音樂收入為4億美元,2005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1億,到2007年則為29億。B772012年數字音樂的收入超過音樂產業總收入的一半,占55.9%。B78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數字音樂銷售收入增長與數字音樂服務的增長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在其他條件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機制的成效已經開始顯現。目前,網絡著作權的授權商業模式仍然在不斷進化和發展。有學者指出,隨著合法在線音樂市場的持續增長和授權標準的不斷發展,對合法音樂服務的挑戰將逐漸消失。B79更有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音樂產業塌下的天又升起來了。B80

    五、邁向一種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

    網絡著作權與傳統財產權、著作權的差異性、新技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以及來自盜版的競爭,決定了新技術背景下不能過于依賴既有的網絡著作權保護方式,必須轉向以授權為核心的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除了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的市場路徑外,由于新技術的不可預測性以及網絡環境下法律規范與社會道德規范的脫節,又使得著作權的實現必須充分考慮技術、社會道德規范等其他因素。而且,新技術條件下著作權的保護涉及多方主體,需要協調多元利益的平衡。這一切都意味著在新技術背景下必須走向一種整體性的著作權實現模式。在這里,美國著名學者萊斯格的規制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定啟發。

    (一) 萊斯格的整體性規制理論

    按照萊斯格的規制理論,法律、社會道德規范、市場和架構共同構成對規制目標的規制要素。B81以網絡空間中對作品的下載和分享為例:首先,法律通過侵害著作權的直接侵權責任和間接侵權責任對著作權侵權予以懲罰。其次,對作品的下載和分享還會受到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在網絡空間中,分享已經成為網民廣為接受的行為規范,這對作品的下載和分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再次,市場在規制作品的下載和分享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市場能夠提供具有足夠競爭力的服務,網絡用戶很可能就會由非法的服務轉向合法的服務,反之,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就會更盛行。最后,技術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B82上文提到的技術保護措施和分級響應機制雖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著作權網絡侵權問題,但卻可以增加著作權侵權的難度。

    可見,各種規制要素對規制對象的規制方式各不相同:法律通過懲罰和責任、規范通過共同體施加的榮辱感、市場通過供應和價格、架構通過物理約束進行規制。同時,這些規制要素既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例如,技術規制可能增強,也可能減弱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規制;而相反,法律也會影響到其他規制因素對規制對象的規制。單一的規制因素常常會影響到其他規制因素對規制對象的規制效果。在改變一個特定規制因素之前,必須充分考量這一改變對其他規制因素的影響以及其他因素對這一要素的反彈效應。因此,不同規制因素之間的這種關系決定了對規制對象的規制必須采取整體性的視角。

    雖然根據萊斯格的理論四種規制要素是相互作用的,但在網絡著作權實現這一具體領域中各要素的地位卻是不同的。正如上所述,單純的侵權訴訟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有效規制對作品的大規模網絡侵權,而以市場授權為中心的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則可以使網絡用戶從非法的服務轉向合法的授權服務,從而促進著作權的實現。正如有學者所言,以嚴格的執法取代對數字作品的許可是一種錯誤的立場。B83在合法的在線作品服務的供給不足時,使用侵權訴訟、刑事懲罰等強制執法手段很可能造成傳統的著作權產業消除在線市場競爭,阻礙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B84因此,網絡著作權的實現必須以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為中心,兼顧其他規制因素。

    (二) 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的大致框架

    根據上述整體性規制理論,我們嘗試以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為中心,兼顧法律、社會道德規范以及架構等其他規制要素,對網絡著作權整體性實現機制的框架作大致描述。

    首先,網絡著作權的實現應當以作品授權為中心,通過開發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來組織市場,為使用者對作品的使用提供授權通道,同時使著作權的權利人獲得激勵,這是因為網絡著作權的實現主要不在于能夠減少多少侵權,而在于能夠增加多少授權。

    其次,使網絡用戶從非法服務轉向合法授權服務是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成功運行的必要條件,這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作品授權的商業模式必須能夠為用戶提供方便、優質的服務;適當運用技術保護措施增加使用非法服務的成本;與網絡服務提供商合作,對用戶進行侵權提醒,提高網絡用戶的著作權意識;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一方面減少作品服務提供者取得授權的成本,另一方面發揮集體管理組織的維權功能,增加用戶的違法成本。

    再次,要使網絡用戶從非法服務轉向合法授權服務,瓦解非法服務的商業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音樂產業可以采取與網絡服務提供商、支付平臺、搜索引擎、廣告主等進行合作的方式瓦解非法服務的生存環境:(1)與網絡服務提供商合作,利用“通知—取下”規則對非法內容進行刪除,同時考慮采取逐級響應措施,促使用戶停止使用非法服務,切斷非法服務的客戶源。(2)與搜索引擎合作,在搜索結果中將非法服務靠后或刪除。(3)廣告收入是非法服務得以運營和盈利的主要來源,因此,促使廣告主不在非法服務網站投放廣告是瓦解非法服務的重要途徑,可考慮由集體管理組織向廣告主通知非法網站名單,并要求廣告主撤下廣告。制定行業規范也是促使廣告主不與非法網站合作的可行途徑。B85(4)與支付服務商合作,使非法服務無法利用這些支付服務進行交易,切斷非法服務的資金流動管道。這樣,在法律、社會道德規范以及架構等不同規制因素的配合下,開放型著作權實現模式將在網絡環境下對著作權的實現起到核心作用。

    當然,上述對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的描述只是框架性的,在具體制度設計和運作中還需對各種規制因素在整個規制框架下的配置作進一步考量。這是因為著作權保護制度一方面涉及到權利持有人、作品使用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廣告主等多方主體的利益,另一方面還需要促進新技術發展和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因此,一個好的著作權實現機制必須充分協調好上述多種利益之間的平衡。從這一意義上說,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的設計更像是精密的鐘表制造,而不是簡單的木工活。

    六、余論: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與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前景展望

    在數字網絡技術的沖擊下,技術保護措施、侵權訴訟以及逐級響應機制等以減少侵權為目的的傳統著作權保護方式無法實現著作權法的目的。網絡著作權與傳統財產權、著作權的差異性、新技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以及來自盜版產業的競爭使以授權機制為中心的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在數字網絡技術背景下成為必要,而且現有事實已經證明這種著作權實現機制已經出現成效。不僅如此,最新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授權核心的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在未來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從技術上保障授權商業模式的實施,而且更有利于控制侵權。云技術時代的來臨將會使更多的終端設備接入云端,數據同步、云存儲以及新的應用將大大提高授權商業模式的用戶體驗,這將進一步促進商業模式的不斷發展。隨著網絡接入和終端設備的進一步普及,過去P2P時代的上傳、下載、傳播將逐漸減少甚至消失,這從客觀上有利于控制大規模復制傳播的侵權行為,瓦解非法服務,使更多用戶轉向合法的授權服務。

    其次,大數據的價值挖掘使得作品授權商業模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使免費或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向用戶提供作品成為可能。對開放型商業模式來說,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于其一旦收費,將會有很大一部分用戶專享免費的非法服務。而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用戶愛好、消費習慣等數據成為價值不可限量的金礦,這可以使授權商業模式一方面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用戶提供音樂、影視等作品服務,另一面通過大數據價值挖掘彌補其取得著作權的成本。目前,我國消費者缺乏著作權意識,付費意愿不高,這使音樂產業對音樂服務進行全面收費在短期內非常困難。在這種背景下,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可以為授權商業模式爭取用戶、培養用戶付費習慣提供寶貴的緩沖時間。

    再次,3D打印領域很可能成為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發揮作用的新領域。雖然3D打印技術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打印材料技術的不斷成熟,3D打印技術將對傳統制造業起到顛覆性的影響。3D打印技術將使對著作權作品的大規模復制從虛擬網絡世界擴張到現實世界。只要輸入需要的材料,人們通過掃描或在網絡上取得數據,可以利用3D打印機高質量、高效率地打印一切物品。可以預見,對三維作品的未經授權的復制在不遠的將來很可能成為繼P2P技術以來著作權保護的又一新的難題。如果將來仍然用傳統的著作權保護思維去規制3D打印,那么對P2P技術規制失敗的故事很有可能重新上演。我們有理由相信,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在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3D打印領域的著作權問題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美國音樂產業解決大規模網上作品使用問題的教訓和經驗表明:既有的網絡著作權保護方式無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以開放型著作權保護模式為中心的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是數字網絡技術背景下著作權實現的必然選擇。我國網絡著作權尤其是在網絡音樂著作權領域侵權糾紛不斷,其根本原因在于網絡著作權的授權渠道不暢造成。B86我國可以吸取美國的經驗和教訓,將網絡著作權實現的重心放在以增加合法使用為中心的整體性著作權實現機制上,而不是單純依靠強制執法去減少非法使用,這應當是應對數字網絡技術對著作權保護和實現帶來的挑戰的理性思路。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Copyright Realization in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A Positive Analysis of U.S. Music Industry in the Background of P2P Technology

    MEI Xia-ying JIANG Fu-xiao

    第8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關鍵詞:網絡環境;圖書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8-0098-03

    作者簡介:徐躍慧(1973―),廣州航海學院圖書館館員。

    1 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的模式及特點

    網絡環境下的圖書資源共享廣受圖書館界關注,當前我國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資源共享建設已取得不少成果,正向規模化、體系化邁進[1]。綜合分析我國網絡環境下已形成的圖書資源共享模式,共有三種模式。

    1.1 層次共享模式

    層次共享模式是指網絡環境下的不同層次圖書館進行圖書資源共享協作,即下級圖書館與上級館進行資源共享。采用層次共享模式的圖書館受共同管理機構領導,在圖書資源共建共享建設中具有組織和管理比較容易的特點。如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CALLS管理中心在北京大學,下設工程、農學、醫學、文理四個文獻資源信息服務中心,一個國防文獻信息服務中心以及各個地區院校的文獻信息服務中心,形成中國高等教育文獻資源網絡系統。CALIS系統采用國內外先進網絡信息技術,包括了文獻共享、聯合著錄、信息檢索、資源整合等多個子系統。2010年,CALIS系統門戶網站正式開通,對高校圖書文獻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為用戶提供了大量高校館藏圖書資源檢索服務。

    1.2 合作共享模式

    合作共享模式是指網絡環境下不同專業領域的圖書館建立的圖書資源共享模式。該模式的主要優點在于參與單位一般在相對較小的地域范圍內,所擁有的實體化圖書資源便于實現互借,具有共享成本較低的特點。如上海市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和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務中心”就屬于這種模式。1994年建立的上海市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集合了上海地區科研、高校、公共和情報四個類別的19家圖書機構,實現上海市各類型圖書館互聯。十多年來,該網絡系統致力于發展館際文獻共享、文獻資源采購、基礎設備建設,目前協作機構已增加到80多個,建設成效顯著。另外,2007年開始運行的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務中心”實現了湖北省科技信息網、國家科技文獻中心(NSTL)、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互聯互通。該網改變了過去的圖書機構獨立建設、獨立服務的模式,為湖北省廣大師生及用戶提供圖書資源共享服務,提升了圖書資源共享水平。

    1.3 開放共享模式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學術交流方式也在隨著改變。因學術期刊價格上漲以及文學著作權的控制,使得學者們對學術資源的獲得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開放共享”學術出版模式應運而生,成了一種新型的圖書資源共建共享的模式。開放共享模式對參與圖書館的地域、隸屬關系基本無限制,相比層次和合作共享模式,該模式有效增大了圖書資源共享范圍,各種類型的圖書資源能廣泛地實現共享,有利于用戶對圖書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如中國國家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就是這種模式,其突破了傳統出版物的發行限制,采用先進計算機網絡技術,改進了文獻的編輯、審查、印刷、修改等流程,為學者成果和觀點,提供了簡潔的途徑。

    2 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共建中存在的問題

    2.1 “趨同”現象嚴重,標準規范不統一

    雖然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加入到了圖書資源共享體系,實現了圖書資源共享采購,但各圖書館在自身的圖書資源庫建設中,只滿足于自建自用的應用要求,從本館、本系統的需求出發,這種自建自用行為使圖書資源信息大量重復錄用,無法保證建庫質量,使數據庫的應用受到限制,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導致建設中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不高。

    2.2 缺乏協調管理,交換共享無動力

    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建設就是讀者通過計算機網絡遠程查詢資源。而我國圖書館多為縱向管理、條塊分割的體制,各館各系統各自為政,導致圖書資源共享庫及操作平臺種類繁多。同時,在網絡化共享建設中,各圖書館只注重了本網絡內部的標準化建設,而忽略橫向網絡之間的標準化建設。雖然各系統書目數據的存儲格式都基本采用了國際通行標準,如MARC統一格式等,但各網絡共享系統在運作機制、管理規章、技術平臺等都有各自的方式,這造成了各網絡平臺缺乏統一接口和連接,導致讀者只能查詢本系統網絡內部的圖書資源,而無法共享其余網絡外部的圖書資源。

    2.3 法規制度缺乏,技術手段不具備

    對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工作的管理、協調、知識產權等方面尚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法規條例,針對早期資源共享的各類政策規定已不能滿足當前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的需要,造成圖書資源共享建設的無序化。同時缺少實現圖書資源共享的技術手段和平臺,致使分布于不同區域、不同層級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在采集、加工和儲存等環節均是由圖書館獨立完成的,缺少對圖書資源進行導航、整合、定位和檢索共享的技術。

    2.4 業務合作缺乏,服務水平需待提高

    目前圖書館間開展的共享合作主要集中在實體資源互借或編目業務方面,其他共享業務開展不足,大量圖書資源整合不足。共享資源不足、業務服務缺乏、服務形式單一、平臺操作復雜,同時所共享的圖書資源一般為原始圖書資源,各館對圖書資源的深層次挖掘不夠,使共享平臺對用戶缺乏吸引力[2]。

    2.5 共享投資巨大,效益產出不夠明顯

    目前,圖書資源的共建、共享采用網絡數字化實現,實現網絡化共享需要大量基礎網絡設備提供支撐,初始投資及網絡維護成本較高。同時,由于系統平臺缺乏有效管理領導,致使資源采集規劃不統一,系統資源庫重復性大,圖書資源共享范圍小,大范圍推廣應用具有較高難度,致使圖書資源共享系統使用效益降低,效益產出不夠明顯。

    3 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的實現途徑與實踐

    圖書館的服務宗旨是“讀者第一,服務至上”,但隨著時展和社會進步,尤其是當今網絡技術的進步改變了用戶的要求,拓展了圖書資源共享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在網絡環境下,應以用戶及市場需求為目標,拓寬圖書資源共享服務領域,使傳統的圖書館工作向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轉變[3]。

    3.1 圖書資源建設方面

    3.1.1 形成圖書資源保障體系。建立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協調組織,協調和領導全國圖書部門,統籌規劃各地區的文獻資源布局,同時各地區合作成員館要對合作共享的策略、資源建設、服務方式及人員設置等方面統一思想,把本館資源看作是整個圖書館系統信息資源的一部分,按學科專業、文獻類型、出版國別及文獻語種實行分工購藏,通過有力的分工協作機制形成資源保障,以解決文獻資源的及時更新問題,使有限資源獲得最大化地利用。圖書館可以采用大家認同的聯合采購機制或期刊采購模式。聯合采購中要先做好經典書目,然后查缺書目,再協調各成員館根據書目缺失情況進行采購。同時,要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跟蹤其文獻資源建設動態。在對文獻資源的建設開發上,要從網絡整體出發,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網絡間的協調合作,形成一個互相補充、互通有無的信息資源體系。

    3.1.2 完善館藏聯合書目庫建設。各成員圖書館應采用CNMARC標準建立館藏書目數據庫,盡量利用網絡上已有的標準書目數據源,如國家圖書館期刊庫的CNMARC數據光盤。同時依據各成員館實際情況,對合作編目工作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各成員館要在不斷完善自身書目圖書數據庫建設的同時,積極參與全國性書目數據庫建設。

    3.1.3 加強特色館藏數據庫建設。分配各成員圖書館的聯合采購任務,減少數據庫的冗余和人力資源浪費,在網絡環境下使圖書資源共享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各成員館要根據自身所在地區特點,有步驟、有計劃地把獨具特色的館藏資源轉化為網絡環境下的數字化的可檢索特色數據庫,如高校圖書館的特藏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專題數據庫等。

    3.2 共享服務推陳出新

    3.2.1 加強網絡環境下文獻傳遞服務。網絡環境下,圖書文獻傳遞的理想模式是讀者直接從文獻提供方獲取到文獻資源,即讀者通過網絡對已有的文獻資源進行檢索,獲得所需求的全文文獻信息。充分整合、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各地區圖書館之間直接進行文獻資源的傳遞。數字化的文獻資源可以通過網絡以聲音、圖像、文本等多種形式進行傳遞,是一種傳遞不受時空限制的技術型傳遞活動,具有傳遞速度較快的特點。因此,通過網絡化電子郵件、遠程登錄、網絡傳真等方式進行數字化文獻資源傳遞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必將推動圖書資源共享的實現。

    3.2.2 加強網絡環境下聯合參考咨詢服務。聯合參考咨詢已成為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外圖書資源共享實現的主流方向。因此,提高圖書聯合參考咨詢服務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如聯合更多商業門戶網站或圖書館進行協作,整合相關的圖書資源,形成完善的聯合參考咨詢系統;要實現統一的檢索界面,解決不同數據源、不同數據庫的聯合查詢;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服務模式,參與國際化的合作參考咨詢服務網,結合國內各地區圖書館的特色,實現全球資源共享,形成更具有效性的聯合咨詢服務。

    3.3 完善共享機制建設

    3.3.1 加快資源共享法規建設。信息資源管理法規建設是圖書資源共享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國在圖書資源共享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仍停留在圖書行業管理方面,還缺少網絡環境下國家層面上的圖書資源建設管理方面的相關法規,如條例制度、共享法規和管理方法等。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加快,需要完善網絡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方面的規章制度,以規范我國科技資源的管理、投入等相關行為,以形成圖書資源共享共建的制度保障環境。

    3.3.2 資源共享共建標準化建設。標準化建設必須貫穿于圖書資源共享共建的各個環節,只有圖書文獻格式標準化,才能實現不同地區、館藏、系統的數據共享。要想實現網絡環境下的圖書資源共享,國家有關部門應研究制定統一的網絡軟硬件技術標準以及圖書資源數據庫的規范。以編目基礎相對較好的圖書館作為聯機編目的中心組織,制定編目管理章程,同時明確各館義務和權利。中心館負責與國內外編目中心的交流合作,開發書目產品,編制聯合目錄。成員館負責向編目中心輸入圖書數據庫中缺失的原始編目記錄。

    3.3.3 注重資源共享知識產權問題。圖書館在加強圖書資源共享共建的過程中,應加強與檔案界、信息情報界的合作,探討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圖書資源共享共建“合理使用”知識產權的途徑和方式,向上級部門或主導產權法制度的相關部門提交合理化建議,使國家在修訂著作權法時,明確圖書資源共享共建合理運用知識產權法的范圍,能在考慮著作權人及出版商利益的同時,也能考慮圖書館及最廣大讀者的利益,從而避免侵權,減少以后知識產權的爭執。

    3.3.4 引入市場機制增加資金來源。網絡環境下的圖書資源共享模式推廣可以有一些市場化的手段或意識,圖書館可以發揮其在信息搜集加工方面的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及自身優劣勢分析,推廣出屬于自己的精品和特色圖書資源信息產品,并通過深層次、高附加值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作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資金的補充。另外,在圖書資源共享共建中也應邀請企業、社會各界或個人參與到資源共享建設當中。這樣就形成了政府與社會投入,市場化經營的資金來源模式,使圖書資源共建共享形成良性循環,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4]。

    4 結語

    網絡時代的更新和技術發展,給圖書館資源共享帶來契機,利用網絡技術搭建平臺,能促進圖書館資源實現共享,同時增加了人性化服務,能顯著提升圖書資源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海霞.有關高校圖書資源服務的若干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2):252-253.

    [2] 牟桃.網絡環境下圖書館資源共享探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196-198.

    [3] 周瑋瑋.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資源共享[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19):100-102.

    第9篇:鯨魚的自述范文

    關鍵詞:圖書館理;數字化;必然性;發展與前景

    一、圖書管理數字化的必然性

    第一,隨著科技產品種類不斷增多,而人們整逐漸地利用手機、電子書等智能產品代替紙張讀物,而我國圖書館雖然能夠持續發展,但由于社會水平以及人們對多元化閱讀模式的喜愛與追求已逐漸代替了在圖書館中閱讀的形式,因此圖書管理工作必須通過數字化進行提升;第二,由于圖書館中藏書較多,而大部分圖書的紙張因年代久遠而不斷出現斷裂、老化等損壞現象,而其中部分珍貴的書籍字跡也因墨跡不斷消失而出現缺少的情況,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工修圖際醯仁侄衛唇行還原;第三,由于我國大部分青年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較為繁忙,同時由于生活節奏過快,使之無法擁有在圖書館內進行閱讀的時間,從而對圖書館的經濟效益產生一定影響;第四,由于圖書館內圖書資料等占據了大部分面積,且種類繁多,如需要查閱資料時,因其種類過多而難以尋找,消耗的時間較多,導致圖書管理效率無法提升,而讀者在查閱過程中逐漸失去耐心。

    由此可見,傳統的圖書管理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節奏,因此,對其進行數字化改進與發展是必然的。

    二、圖書管理數字化的發展現狀

    1.圖書管理數字化有效推進數字化教育的發展

    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能源和關鍵動力,圖書館面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擔負著傳播文化知識、教育社會群體的重任。圖書管理工作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民的整體素質甚至整個社會的知識經濟發展水平,高質量的圖書館工作推動著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和整個社會的知識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見,強化圖書管理工作尤為重要。圖書管理數字化打破空間的局限性,實現多元化資源的有效共享,讀者只需在一定空間依托網絡技術,便可以進行在線閱讀、下載、分享等操作,且資源內容可涉及多個領域、多個地區,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誰率先掌握了信息,誰就占據了先機。圖書管理數字化將有效推進國家數字化教育的發展,增強國民素質,提升綜合國力。

    2.圖書管理數字化提升了紙本資源的利用率

    圖書、論文、期刊、文獻、報紙等這些紙質文本,通過電子化、數字化、無紙化處理后,形成信息的數字化傳播,便于收藏管理,提高利用率。進行數字化管理后,復本便有了無限性,不存在圖書或資料被一人借閱后其他讀者無法借閱的情況。圖書資源得到了更廣泛的共享,只需通過復制、網絡傳送等功能,便可以惠及無數受眾。

    3.圖書管理數字化采用智能系統,提高工作效率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都是圖書管理人員的日常管理內容,采用數字圖書館后,以上步驟都只需在網絡上操作即可完成。數字化圖書館采用現代化設備,配備智能檢索軟件,每一項操作都是精心系統設計的成果,有效減輕了圖書管理的負擔,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有效節約讀者檢索、共享時間。數字化還擴展了圖書資源的存儲空間,先進的信息技術改善了以往單純依靠地面空間存放圖書的現象,轉化為電子存儲空間后,圖書館便成了超大容量的數據庫,極大地豐富了館藏資源。數字化的圖書管理還有效地避免了管理上的漏洞,如傳統查詢可能存在資源遺漏現象、傳統維護還可能滋生管理人員投機取巧的取向,數字化管理將有效改善以上弊端。

    三、圖書管理數字化的發展與前景

    1.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

    改善硬件是圖書管理數字化建設的基礎,數字化發展,硬件先行。需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為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

    2.加強個性化管理

    個性化服務是圖書管理數字化的重要方向。要建立有效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平臺,進而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加強針對性。如根據館藏資源,做好分類整理工作,使讀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做好一對一的服務工作,保證各得其所;通過讀者的檢索記錄,分析讀者的閱讀喜好,進而為讀者提供定向服務,最大限度滿足讀者的需要。

    3.研發特色產品和服務

    圖書管理數字化不僅是對館藏資源的數字化,還應是針對本館讀者和用戶需求,將自建文獻和商品化、網上文獻數據整合,建成特色化檢索體系。圖書館要建立區別于他人的特色化的數據庫,這需要對圖書館的原有資源進行合理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資源的潛力。同時還要樹立市場營銷的觀念,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斷開發潛在的市場資源,根據自身優勢,制定完善的數字化發展戰略,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促進圖書館良性發展。隨著移動數字終端設備的發展,人們利用智能手機、電腦等工具便可快速地搜索、查詢、瀏覽,可研發特色終端軟件,方便讀者使用瀏覽和存儲使用。

    4.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第一,在聘請圖書管理工作人員時需要充分考慮其年齡與工作能力,優先選擇年齡適宜且具備數字化設備操作能力與管理能力的人員,提高整體圖書管理人員隊伍的科學素質及數字化使用能力;第二,對圖書管理人員進行職前培訓,使其充分了解自身崗位的重要性與相關職能,能夠提高對讀者的幫助,同時通過人性化的圖書管理服務使讀者感受到數字化管理帶來的便利,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效益;第三,當圖書館內引進最新管理數字化技術時,應提前對圖書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與指導,使管理人員成分掌握該技術并能夠熟練應用,確保圖書館管理數字化模式的先進性,保證時刻以高品質的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水平。

    5.加強日常安全管理和維護

    加強日常的維護是保證圖書管理數字化運行操作的關鍵,圖書館需建立專門的部門進行維護,避免出現系統故障,影響正常的管理和讀者使用。

    四、結束語

    綜合目前實際情況,圖書管理數字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將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進步和拓展。但是由于技術、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圖書管理數字化的起步相對較晚,還處于過渡階段,即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到數字化模式轉變的階段。但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綜合能力的提升,圖書管理數字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參考文獻:

    [1] 張萍.高校圖書管理數字化模式探究[J].通訊世界,2014(22).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91啦中文成人|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女性成人毛片a级|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a级成人毛片久久|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www亚洲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成人久久伊人精品伊人|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www.国产成人|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激情网|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