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巧克力味的暑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辛苦了一個學期,同學們期待的暑假終于來到了!
這是一個巧克力味的暑假。因為在暑假里同學們開心的就像吃到巧克力一樣。我的暑假開頭就是玩、去朋友家玩……等到發暑假的第二天“七月三日”才開始寫暑假作文。不是所有的“巧克力”都是甜的,也有苦的“巧克力”在巧克力味的暑假里。例如:爸爸說如果我跟他賭期末的分數的話,英語考一百分就能去蒙古,我說跟他賭,可我英語考了一百分他卻說我沒跟他賭,這可把我氣壞了。除了這件事,這兩天里還有幾塊“苦巧克力”。不過,好人都比壞人多。所以“甜巧克力”比“苦巧克力”多。“吃”完了墓前的“苦巧克力”還有許多吃不完的“甜巧克力”呢!例如:我去好朋友林莎莉家玩。她的小腦袋里有好多好玩的游戲,有海綿寶寶、黑黑捉迷藏等等。還有一塊比這更“甜的巧克力”。它是:去廣州逛博覽會。我們在那兒買了掛表手表、保溫盒……在那兒只要是蘋果用戶的人都可以送一只手機筆呢!
在巧克力味的暑假里,還會有更多的“甜巧克力”和“苦巧克力”等著我。
中山紀念中學三鑫雙語學校二年級:劉奕樂
《巧克力味的暑假》是我在圖書館買書時無意間所看到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很有趣,而且也耐人尋味,暑假有巧克力味嗎?一時之間,我就把它買下了。
哈,哈!看了才知道,書名中原來是蘊含著這樣一個故事:項心儀是一個六年級的學生,畢業考后,對于她來說最大痛苦之處?詹皇強際猿杉ǎ??怯胨?啻α肆?甑乃奈緩門笥眩?詒弦悼己缶鴕?髯苑稚⒘耍?諉揮信笥訓娜兆永錚??睦鍤嵌嗝吹墓碌ビ肟釋?5?煜攣薏簧⒅?巰?鎩K淙緩門笥言詒弦悼己蠖祭脫嚳址閃耍???彼?步壞攪誦巒?Ш團笥選R虼耍??芯醯劍?巖昃拖袂煽肆σ謊??嗌?杏執?刑鵜饋
友誼對于人來說是多么的可貴和重要啊,我下個學期也要升六年級畢業班了。和項心儀一樣,也要面臨與好友分離時這種不舍之情。沒有了友誼,就像沒有一片云的天空;沒有了友誼,就像沒有一只小鳥的森林;沒有了友誼,就像沒有一滴水的大海。無論在什么時候,友誼都是我們支撐的拐杖,沒有了它,就與擁有痛苦無不兩樣。想想看,是誰在你傷心的時,安撫你;是誰在你開心時,與你共享歡樂?他不正是我們的朋友嗎?雖然與好友分離時,難免會悲傷,但“天涯何處無芳草”啊,再見亦是朋友,前方的路還很遠呢,我們以后一定會交到更多的新朋友啊!與其悲痛交加,不如展望未來,樂觀接受。
《巧克力味的暑假》讓我懂得了在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坎坷,我們不能因為失去而悲痛欲絕,在失去的同時,我們也擁有新朋友對我們的真摯友誼啊。所以我們要珍惜友誼,共度美好時光,不要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王陸: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技術系學術委員會主席。全球華人探究學會副理事長,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執行理事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全國計算機輔助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首批教師教育專家。靠譜(COP)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首席專家。主要研究領域與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原理、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智能學習支持環境。共出版學術專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課題。
對話嘉賓:
魏寧:教育碩士,高級教師。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研修員。北京教育學會中青年理論工作者研究會理事,多次擔任全國、市級論文、課題、活動賽項評審專家。主持北京市級課題1項。《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特約撰稿人。先后為20多家報紙、雜志、公眾號撰寫文章,總計200多篇,40多萬字。
魏寧:王老師,提起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研究,我記得您在本世紀之初就已經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了,雖然那個時候大數據的概念還不火爆,但您從一開始就堅信,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研究是一個能把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連接起來的紐帶,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一座橋梁。您還曾多次用“巴斯德象限”這一范式來說明這個道理。
王陸:是的,作為我國第一個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靠譜COP(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簡稱靠譜COP)聯盟的首席專家,我一直認為靠譜COP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研究必須堅持正確的研究價值觀和研究取向。
巴斯德象限(Pasteur Quadrant)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主席顧問及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RC)的主席Donald E.Stokes(唐納德?E.司托克斯)在他的《基礎科學與技術創新:巴斯德象限》一書中提出來的,司托克斯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兩兩關聯放置在一個四象限中(如圖1),用來考察科學研究的范式。
如圖1所示,左上角的第一象限叫“玻爾象限”,表示純粹的基礎研究。諾貝爾獎獲得者尼耳斯?玻爾(Nie1s Bohr)對原子結構模型的研究,就屬于純粹的基礎研究,絲毫不考慮應用。但是,他發現了構成這個世界的基礎結構。
右下角的第二象限叫“愛迪生象限”,意味著以應用為目的的研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卓越的發明家之一,他多年如一日從事著具有商業價值的電照明研究,而從不去探尋發明背后更深層的科學意義,不尋求對某一科學領域現象的全面認識。
左下角的第四象限至今沒有正式命名,但也有人把它稱作“皮特森象限”。起因于北美的鳥類觀察家們對昆蟲標記和發病率的高度系統化的研究,這些研究的成果后來被載入《皮特森北美鳥類指南》。這類研究的特點是研究本身是由科學家對某種事物的好奇心驅使的,這點與玻爾的初衷頗為相似,但結果卻造就了應用研究的成果。
右上角的第三象限就是我們所說的“巴斯德象限”,它代表了那些以應用為目的而引起的基礎研究。這一命名來自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他一生所從事的研究幾乎都是以應用為目的的,如解決發酵食物和飲料的變質問題、解決因細菌侵害蠶卵而導致絲綢工業瀕臨破產的難題以及把傳染病的微菌培養成為防病的疫苗等問題。但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巴斯德在解決這些應用問題的同時,沒有像愛迪生那樣僅僅滿足于應用問題的解決,他同時還追求了@些應用問題背后的更深層次的科學意義。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發展出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成為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巴斯德象限”說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看似不同的目標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在教育技術研究領域,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研究就是連接二者的一座橋梁。
我清晰地記得我的導師南國農先生2007年1月28日在紀念中國電化教育7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的三個應該加強的研究中,就有“什么是能夠真正把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結合在一起的好辦法”的研究問題。當年,這個問題曾經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頓感責任重大。我認為,靠譜COP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研究,是以巴斯德象限為范式的科學研究,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終服務于基礎教育,服務于教師和學生,是我們一貫堅持的科研價值觀和科研取向。
魏寧:王老師,大數據這個詞語現在可謂無人不知,但要很嚴謹地定義它,又不是那么容易,您能給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下一個定義嗎?
王陸:目前,大數據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教育領域的大數據概念同樣如此。我所理解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是指在課堂情境中,伴隨教與學過程而產生的大規模、多樣性、蘊含了豐富的教與學涵義的非結構化與半結構化的特殊數據集合。目前,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具有模式數據、關系數據、結構數據和行為數據四種典型的類型。
而所謂的課堂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也就是教師為了促進學習者完成學習行為而進行的支持性、服務性、指導性的活動總和。課堂教學是一切問題的衍生物,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問題,所以,課堂教學行為分析也是聚焦問題類型、問題水平、問題結構、問題理答等方面的行為分析。
魏寧:王老師,針對課堂教學行為,應該說,我們一直在“研究”,從教師日常的聽評課活動,到教育專業研究人員的研究,在大數據介入之前,這些傳統的方法存在什么問題嗎?
王陸:是的,對于課堂教學行為,我們一直在研究它。但以往的研究明顯存在著幾個問題:在方法上,由于以描述性案例為主,缺少學理分析,特別缺少對課堂教學行為的框架理論研究,致使這類研究較多停留在行為關注的層面;在研究結果上,雖然多數研究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了調查分析,但由于缺少對數據資料科學的系統分析,所以無法給出恰當的策略建議。以往的教學行為研究無法把個案的研究結果轉化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導致許多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成果無法影響到真正的課堂教學行為改進,也就無法對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課堂教學變革產生重大影響。
魏寧:對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研究,我記得您還有一個精彩的比喻,就是中醫和西醫,您能解釋一下嗎?
王陸:傳統的針對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或者就是教師日常的聽評課,基本是以經驗為主。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就好比老中醫,用“望、聞、問、切”的方法對待課堂教學行為,依據其個人的教育信念、教育價值觀和教育經驗做出他們的評判與診斷。而我們用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方法對課堂教學行為展開研究,要經歷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并要可視化地表達經過信息處理后所得出的數據影像,這就好比西醫的X光片、B超掃描,甚至是CT和核磁共振等。當然,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分析與研究,是需要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是需要被觀察和被診斷教師個人以及觀察者和診斷者個人的教育經驗的。其實,若想全面、科學地對課堂教學行為加以診斷,最好的辦法就是中西醫結合。
魏寧:王老師,我知道您從2000年起就帶領您的科研團隊致力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研究,到今天已經走過了17年。其間,先后出版了《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等學術專著。但更為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在一線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分析。17年來的數據豈止是“車載斗量”,我想,這才是您和您的團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中國教育的寶貴財富,是真正的中國本土的原創研究。您能否大致介紹一下,17年來您都做了哪些方面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研究?
王:我的靠譜COP團隊堅持17年進行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研究,從最初只有4個人的團隊,發展到今天一個近60人的科研團隊。我們的研究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部分。在基礎理論研究中,我們從數據采集與數據分析的原理、方法及技術等維度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數據向信息的轉化、信息向知識的轉化、知識向智慧的轉化等數據流及數據生命周期等做了大量的實證類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性研究,形成了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教學反思方法與技術、知識建構方法與技術,以及知識管理方法與技術等系列成果。在應用研究中,我們對基于大數據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開發出面向具體經驗獲取、反思性觀察、抽象概括和積極實踐等不同維度的共計12類4096種支持服務,開創了我國第一個教師在線實踐社區,實現了大學科研成果的轉化等。
魏寧:其實,對于教育領域而言,大數據只是一種研究的方法與手段。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們能搜集到與課堂教學行為有關的海量數據。但面對這些數據,我們又該如何“下手”呢?換而言之,不是說我們有了海量的數據,就會自然而然產出有價值的研究結論。我們必須有具體的工具和方法,來剖析這些數據。我也曾經見到不少學校、教育管理部門,號稱用教育大數據采集師生的教學行為,進行了大數據的分析,并用大數據指導課堂教學改進等。但實際情況是,數據的來源和以前并沒有什么兩樣,關鍵是,處理這些數據的手段依然是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這樣的教育大數據只不過是借用了一個時髦的說法而已,本質上并沒有什么改變。您覺得,在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面前,哪些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為我們所用?
王陸:第一,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采集方法。課堂教學行為數據已經從結構型數據擴展到多維度的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中沒有無用的數據,只有未被利用的數據,關鍵是如何獲取數據。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搜集,已經從以前有針對性地獲得結構化數據(如課堂觀察量表數據),轉變為有選擇地刪除某些數據。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中的收集數據就是從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中,識別、整理、提煉、汲取(刪除)、分配、存儲,并將其轉化為結構化數據的過程。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小數據時代,人們對數據的精確性有嚴格的要求。而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不精確性是允許的,人們需要接受紛繁蕪雜的各類數據,而不應一味追求數據的精確性。
第二,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分析與決策方法。“量化行為獲得結構化數據數據轉化為信息信息轉化為知識知識轉化智慧”是對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分析與決策方法的簡述。其中,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中的編碼體系和記號體系可以將教學行為大數據轉化為信息;教學反思方法與技術可以將信息轉化為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抽象概括的方法與技術及積極實踐可以支持教師從實踐性知識中涌現出教學智慧。大數據正在顛覆傳統的、線性的、自上而下的精英決策模型,逐步形成非線性的、面向不確定性的、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
第三,信息化教學領導力的方法。校長與教師借助多種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化資源,直接對課程與教學各要素進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與處理,提升洞察力,優化教學決策,強化決策力和對教學產生影響作用的領導能力,具體如下頁圖2所示。
魏寧:通過您介紹的這些主要研究方法,您和您的團隊在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中發現了哪些有價值的結論呢?
王陸: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在用上面這些研究方法重新審視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時,發現了很多以往沒能發現的問題。我舉幾個例子。
1.關于課堂提問傾向的分析。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這里面其實大有文章。根據我們的研究,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可以分為八種類型:“是何問題”“為何問題”“如何問題”“若何問題”“記憶性問題”“推理性問題”“創造性問題”和“批判性問題”。它們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教師提問傾向。其中,“是何問題”與“記憶性問題”反映的是教師提問的開放性教學傾向,這兩類問題發生的頻次越高,表示教師提問的開放性教學傾向越低;“如何問題”“為何問題”及“推理性問題”反映的是教師提問的問題解決教學傾向,它們發生的頻次越高,表示教師提問的問題解決傾向越強;“若何問題”“創造性問題”和“批判性問題”反映的是教師提問的批判性及創造性教學傾向,它們發生的頻次越高,表示教師提問的批判性及創造性教學傾向越突出。
我以提問的批判性與創造性傾向的研究結果為例,在提問的批判性與創造性傾向維度中,我們采集了教育發達地區、教育中等發達地區和教育發展中地區的教師大數據,結果是三類地區的教師整體水平都非常低,但教育發達地區相比其他兩個地區,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開放性最高、問題解決傾向最明顯、批判性問題與創造性問題傾向最突出的教學特點。
通過研究,我們還發現在教師的課堂提問中有兩種十分普遍的現象:一是教師提問的隨意性十分明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因為發現有學生在搞小動作沒有聽講,或在課堂中有些學生表現出昏沉的狀態,便隨即使用課堂提問的方式給予學生警告性提醒,其后果是課堂提問數量非常多,而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是簡單記憶或機械判斷性問題;二是教師判斷教學活動是否需要結束是以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被全班大部分學生正確回答為依據,其結果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大多是具有唯一正確答案的良構性問題且問題缺乏解決傾向與創造性和批判性傾向。上述兩種現象在教育發展中地區尤為突出。
這些現象的背后,能折射出教師對課堂提問的價值取向:重視課堂提問的局部價值,忽視了課堂提問能夠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課堂互動之中的整體價值;注重課堂提問的工具價值,輕視了課堂提問能夠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的目的價值;重視課堂提問的淺層價值,忽視了課堂提問的作用是促進學生提出更好的問題的深層價值。當前,有關課堂提問的價值取向應該引起教師培訓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需要引導教師重新認識提問這個最古老的教學行為的教育價值和目的,并以此為依據和出發點再對現實的課堂教育活動作出更具體的評析,提出新的提教學原則、方案乃至方式和方法。
2.不同性別教師的差異性教學現象與共性教學現象。
我們曾對不同性別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教師的差異性教學現象在0.01顯著性水平下,不同性別的教師在師生行為轉換率Ch上呈現出顯著差異。而不同性別教師的共性教學現象在于,無論是男教師還是女教師的課堂,在批判性問題、創造性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后匯報,以及學生創造評價性回答等教學現象上均無顯著差異,且這類教學現象明顯少于其他教學現象。通過對不同性別教師的師生行為轉換率Ch、管理性問題、對話深度二和對話深度三等教學行為大數據均值及標準差的分析,可以發現:女教師的師生行為轉換率Ch值、管理性問題數量、對話深度二和對話深度三都顯著高于男性教師。這一數據分析結果所反映的教學現象是:女教師比男教師在課堂中更頻繁地更換課堂對話的話語權,女教師會跟學生發生更多的言語互動,同時女教師也更注重對課堂的統一紀律要求和管理,更重視在師生對話中開展適當的追問干預。
3.不同科目教師的差異性教學現象與共性教學現象。
我們分析了文科和理科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所帶來的課堂教學現象的差異情況,結果表明:不同科目教師的差異性教學現象是在0.01顯著性水平下,文科和理科教師在課堂提問類型中的記憶性問題、推理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上呈現出顯著差異;在提問方式中,在提問前先點名、讓學生齊答、叫舉手者回答上呈現出顯著差異;在學生回答類型中的個別回答維度上呈顯著差異;在學生回答類型中的認知記憶性回答、推理性回答和創造評價性回答上均呈現出顯著差異;在問題結構的是何、如何、若何上呈現出顯著差異;在對話深度一和對話深度四上呈現出顯著差異。這表達了什么意思呢?就是無論是文科教師還是理科教師,在批判性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以及運用基于小組的討論法教學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現象方面均無顯著差異,且這類教學現象明顯少于其他教學現象。經過對教學行為大數據均值及標準差的分析,可以發現:文科教師的記憶性問題、創造性問題、個別回答、記憶性回答、創造評價性回答、是何問題、對話深度一,以及學生的個別回答、認知記憶性回答、創造評價性回答都顯著高于理科教師;而理科教師的推理性問題、推理性回答、如何問題、若何問題、對話深度四以及學生的推理性回答都顯著高于文科教師。這一數據分析結果所表明的教學現象是:文科教師比理科教師更重視陳述性知識和創造性知識的獲取,文科課堂也比理科課堂擁有更多的開放性問題,但對話深度明顯低于理科課堂,說明文科課堂中的問題難度普遍較低,教師也較少進行追問式的教學干預;理科教師比文科教師更重視學生對原理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和遷移性知識的獲得,理科課堂中的問題難度普遍比文科更高,且理科教師比較多地采用了追問式教學干預。
4.關于發散思維和評價思維的培養問題。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發散思維和評價思維的培養,是當前教與學的最薄弱環節。教學是由問題構成的,教學的一切都可以說是問題的衍生物,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就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關注課堂中的問題類型可以讓我們獲得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與認知目標達成水平的判斷依據。通過對2000―2015年連續16年全國24個省市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類型分析可以發現:小學文科和初中文科無論是對話型、混合型還是練習型的教學模式,課堂問題類型都是以記憶型問題為主,整體問題類型處于最低層級,即處于低層次集中型問題水平,學生的認知目標為認知-記憶水平。而小學理科、初中理科和高中理科及高中文科則多以推理性問題為主,問題層級處于高層次集中型問題水平,學生的認知目標為聚合思維水平。無論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理科與文科課程,整體都缺乏以批判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為核心的分析型問題,發散思維和評價思維的培養是當前教與學的薄弱環節和課堂教學中的短板。
魏寧:我們對課堂教學進行大數據分析,能透過紛繁的教學現象,得出關于師生教學的普遍規律性的東西。但若要改變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糾偏,就必須通過教師行為的改變。這就涉及教師的專業成長了,所以我認為,大數據在很大程度上能助力教師成長。根據您的課堂教學大數據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您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何改進建議呢?
王陸:首先,透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既存在共性問題,又存在突出的個性問題。在我看來,課堂教學行為的共性問題折射出的是教師應該“怎么學”的關鍵性問題,而課堂教學行為的差異性問題折射出的是教師應該“學什么”的關鍵性問題。從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當前教師的教學還是以模仿模式為主的,也滲透了一定的變化模式;要想從教學的模仿模式徹底轉變為教學的變化模式,首先就需要轉變教師的專業學習方式。正如戴維斯教授所指出的,教師如何學習會反映在他如何教學上(Davis,2003)。教師的專業學習方式需要從技術性實踐(Technical Practice)模式轉變為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模式,即教師要從真實的教學實踐出發,經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再重構新的教學經驗的以教師實踐性知識為核心的非正式學習方式。
其次,教師個體的教學行為具有差異性,造成教師教學行為具有差異性的原因是教師個體具有差異性的實踐性知識。差異性的實踐性知識給不同的教師個體帶來了知識勢差,而知識勢差是造成知識流動、知識傳播和知識轉移的根本原因,也是教師能夠獲取實踐性知識這種隱性知識的基本條件。為此,以“差異即資源”的理念搭建起來的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靠譜COP),為不同的教師個體搭建了實踐性知識流動、傳播與轉移的基礎環境,形成了由教師、專家及助學者所組成的一種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混合的學習型組織,有效支持了教師的反思性實踐,促進了教師通過知識轉化而最終獲得實踐性知識的增長和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取得了顯著的教師專業發展成效。靠譜COP為不同的教師個體搭建了實踐性知識流動、傳播與轉移的基礎環境,形成了由教師、專家及助學者組成的一種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混合的學習型組織,有效地支持了教師的反思性實踐,促進了教師通過知識轉移最終獲得實踐性知識的增長和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取得了顯著的教師專業發展成效。
此外,長期以來,中小學都采用師徒制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即指派一名具有較長教學經歷和較多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即成熟教師,作為新手教師的師傅,并希望這種模式能夠促進新手教師在成熟教師的指導下,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對教學實踐進行有效的反思,從而能夠較快地獲取、繼承、傳遞、存儲和應用成熟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一名新手教師成長為勝任教師至少要經歷知識生產和知識進化兩個關鍵階段。既要經歷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現新知識的生產過程,這個過程一般發生在新手教師自入職開始的1~3年期間;也要經歷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主動改變知識內涵與結構以適應新環境的知識進化過程,這一般在新手教師入職3年以后。知識生產階段是新手教師快速積累教學經驗的階段,而知識進化階段是新手教師發展、修正、完善、建構其實踐性知識的階段。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顯然,在這個公式中經驗是一種“慢變量”,是新手教師要隨著時間和實踐機會的增加而慢慢積累起來的;而反思是可以干預的一個“快變量”。在抽取了來自4個省8所靠譜COP項目學校共120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新手教師40名,勝任教師40名,成熟教師40名,收集了這120位教師從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一年期間在靠譜COP平臺的論壇中所發表的帖子、所撰寫的課后反思文本以及制作的教學反思DST(Digital StoryTelling)視頻材料等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采用了內容分析法、視頻案例分析法和統計分析法等分析后發現,在高層教學反思中,勝任教師與成熟教師的反思特征相似聚為一類,而新手教師則單獨為一類。繼而進行了回歸分析后,顯示出新手教師的高層教學反思水平僅受勝任教師的高層教學反思水平的正向影響,與成熟教師無關。
同時我們發現:教師知識的進化過程是一種教師的知識集合處于不斷的流通與變化的過程;成熟教師與新手教師在知識進化過程中的試探性理論或解決方案上表現出了比較大的差異,即成熟教師更傾向于從局部要素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新手教師則更傾向于從整體要素的改變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知識進化的過程中,成熟教師對新手教師的影響十分明顯;新手教師在知識進化排除錯誤的過程中,會表現出直接吸取成熟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傾向。這一研究結果帶來的啟示是:在知識生產階段,讓勝任教師擔任新手教師的師傅會顯著影響新手教師的高層反思水平,從而使新手教師獲得更快的進步與成長。在知識進化階段,由成熟教師擔任新手教師的師傅會更加有效地促進新手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增長與改進。
根據大數據的分析研究結果,優化后的師徒制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是一個“雙師制”模式,即在知識生產階段,學校為新手教師安排一名勝任教師做其師傅,幫助新手教師迅速獲取具體經驗,而在新手教師步入知識進化階段后,可以再增派一名成熟教師同時擔任其師傅,從而構造一種新的“雙師制”的師徒制知識管理方式,使得新手教師、勝任教師和成熟教師都能在同一個生態環境中發展與成長。
魏寧:通過這么多年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研究,您對教育大數據一定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您怎么看待當前火熱的教育大數據呢?
王陸:應該說,到現在為止,國內外對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課堂是錯綜復雜的,需要廣大研究者深入課堂教學的實際情境中,把課堂教學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去闡釋課堂中存在的種種教學現象,從多學科的角度去說明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尋找教學現象背后的教學規律與教學本質。
當前,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最關鍵、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及其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任何教學改革的成功都取決于教師作為系統的實施者對改革需求的理解與應用,教師是學校改革的真正推動力。通過對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深入分析與挖掘,大數據能夠把教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從而助力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專業成長。
我們要感謝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新工具,讓我們實現了用數據化手段測度人類行為和人類社會,并由此改變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方法。大數據通過對事物的數據化,實現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綜合集成,使人文社會科學等曾經難以數據化的領域像自然科學一樣走向了定量研究,實現了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統一與融合。
應該看到,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所表征的數量關系,僅僅是一種認識和研究教學現象的手段,是一種以搜集微觀研究材料進而開展宏觀理論構建的研究途徑,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過數量關系探尋課堂教學的科學規律與教學現象的意義。無論是教學實踐者還是教學研究者,都需要重視課堂中的教學現象并理解教學的本質。只有教學實踐者透徹地理解教學本質,才有可能真正促進教學現象的有效改進;只有教學研究者走近或者走進教學現象,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教學的本質,也只有從教學現象中揭示出教學的本質,才有可能使其回歸到教學現象之中,并對教學現象形成真實的影響力和指導力。由于課堂教學具有復雜性、情境性和實踐性,在優化課堂教與學時往往不能僅憑個人經驗或簡單使用某種具有普適化意義的教與學的理論,為此,以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為研究手段的教學現象研究,不僅是我們發現教學本質的切入點,還是我們創新教學研究的立足點和改進課堂教學行為的助推器。
魏寧:通過您的介紹,我對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17年彈指一揮間,您的堅持終于得到了回報。在這里,我祝愿您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豐碩的成果,用大數據服務于教育改革,服務于教師,最終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王陸:謝謝您,我們會繼續努力的,靠譜COP一直與您同行。
對話印象
從學生時代算起,和王老師已經有二十多年的交往了。在我的眼里,王老師不僅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諄諄善誘的長輩,很多時候更像是一位傾心相交的朋友,這是因為無論是在治學上還是做人上她都能時刻給我以啟迪。
在教育技術界眾多的專家學者中,王老師有著極為鮮明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王老師的“跨學科”上。對教育技術來說,“跨學科”三個字本不稀奇,因為教育與技術本就分屬文理,教育技術學自然就成了一個文理交叉的領域。但細究起來,大多數專家學者還是有著明確的學科背景的,要么以技術為背景,要么以教育為背景。真正意義上橫跨教育、技術兩個領域的學者可謂少之又少,而王老師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王老師早年的研究方向是智能學習支持環境,她對人工智能有頗深的研究,她的教授職Q便是來自計算機工程學院,她是不折不扣的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專家。而此后,王老師毅然轉入教育領域,又在教育技術方面取得了成功。
兼具文理的雙重背景讓王老師的研究既有教育人的情懷,又不失理工人的嚴謹,更讓王老師真正做到了“用技術的手段去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用教育的視角去反思技術的應用”。但在“跨學科”三個字的背后,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在我看來,那才是王老師的成功秘訣――問題意識。其實,在王老師眼中,本沒有學科的界限,只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才是“跨學科”三個字的本質。王老師二十年如一日,始終關注的是如何用技術手段去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正是在這個目標的驅動下,王老師完成了一次次的轉型、跨界。
單純到只剩甜蜜。
棒棒糖
猴子說好給我們5根棒棒糖的,是因為她喜歡高咩,還是因為友情。到現在我也沒搞清楚,只知道有阿爾卑斯吃就好了,管他為了誰的。反正有糖吃。
記得第一次和Ta出去玩,他遞給我一根檸檬味的阿爾卑斯,讓我至今鐘愛檸檬味的阿爾卑斯,那種味道,思念至今。
忘了是幼兒園的那次什么比賽,我的了第四名,因為沒有得到棒棒糖,自己一個人在角落里哭,覺得自己很笨。老師遞給我一根巧克力味的棒棒糖,我不懂老師說的什么“再接再厲”只知道老師的棒棒糖告訴我沒人永遠是第四。
不知道男生也很喜歡棒棒糖、吭某人你還欠我一根原味棒棒糖。從我手里搶的。張小白可是很記仇的!
巧克力
女生喜歡用巧克力來慰勞自己,喜歡它的甜蜜。只能自己疼自己,2月14自己送自己巧克力。
曾經很喜歡德芙,但是從那次J送我一塊德芙后,我再也不想吃了。沒有甜蜜,只有膩人的甜。奇怪。
記得Ta上學常常帶一塊巧克力,可惜躲不過張小白靈敏的鼻子(和警犬沒有可比性)只要一拆包就必須給我一塊,要不咱就告老師……呵呵。
薄荷糖
喜歡薄荷糖深邃的青色,他們說這叫深湖綠,我倒覺得在色彩調上找不到那種顏色。
在午后含一塊清涼的薄荷糖,品一縷陽光,哇咔咔,那叫一個愜意(破壞氣氛了)。
記得那個暑假,我給哥哥兩塊薄荷糖,他替我寫暑假園地,結果被媽媽訓了一頓。記得那個少年嘴角一揚,瞥給我一個俏皮的笑,好讓我不至于那么內疚。
我知道,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疼我,還有哥哥疼我。
回憶那個“辛酸”而又俏皮的暑期啊!
棉花糖
找不到那種近似于白色卻比白色深的顏色。
記得原來有人一直捏我的臉,親昵的喊:棉花糖小妹~。
棉花糖有那種一絲絲的,也有軟綿綿的。都是小白很愛的糖。
小時候每次拍照,都要拿著糖,多數是棉花糖。
“喜歡你寵著我,讓我感覺像、含著含著甜到膩的糖果”
在很小的時候,每晚臨睡前,媽媽都會給我講《白雪公主》《灰姑娘》《堅定的踢兵》等童話故事,不管媽媽講無數遍我都不會討厭,而是聽的津津有味,有時也會做白日夢把自己幻想成美麗的白雪,與七個小矮人一起在大森林唱啊,跳啊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人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書依然是我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在書的陪伴下,我月漸成長,我坐在亭子上捧著書,書則是海,我便成了魚,在空中翱翔著。讀了《紅樓夢》我為香 玉 的可憐女子而流淚。讀了《淘氣包馬小跳》我感受到馬小跳很天真活潑。讀了《巧克力味的暑假》我感受到了暑假中的苦與甜蜜,就像巧克力,老朋友—走了,來了—新朋友甜蜜。無論苦與甜,都牽幼著我們的心。
提到暑假記得有一次,我呆在圖書館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很好奇的打開這本書。從此,“保爾叔叔”便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
暑假里,我在商場看中一套粉色巧克力工坊,可是不管怎樣哀求,媽媽都不同意給我買。后來媽媽說要不到她公司打工一星期,憑自己的勞動所得買來才有意義。沒辦法,只好這樣了。我們事先講好,連續工作5天,每天50元錢。
周一,我跟隨媽媽到了公司,媽媽先是讓我打掃衛生。這個簡單,小意思。我拿起掃帚掃地,東一下西一下,掃到最后啥也沒掃出來。那就開始拖地吧!還是一樣,東一下西一下,邊拖邊踩,總也拖不干凈,整個地板成了一張大花臉。叔叔阿姨都笑我,問我這是啥臉譜,臊得我的臉也快成臉譜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不拖了,擦桌子去,這個容易吧!洗了一塊抹布,我便開始挨個用力地擦桌子,連電腦一起吧。正干得起勁呢,只聽一聲大喝,嚇得我抹布都脫手了。“你竟然用濕抹布擦電腦!”媽媽沖了過來。再一看,果然,幾臺電腦上都還掛著晶瑩的水珠呢!唉,電腦不能沾水,基本常識都不懂,更郁悶的是媽媽說今天的工資扣10元。
終于衛生搞得差不多了,屁股還未沾到椅子,媽媽又吩咐我下樓給叔叔阿姨買午飯。媽媽說:“各位親,中午要吃什么飯,各自寫好字條交給張靜怡小朋友,別忘了給鈔票,讓她幫你們下去買,都寫好自己的名字哦!”一會兒,我的手上就塞滿了字條和鈔票,叔叔阿姨還不忘調侃我幾句。這也太狠了點吧,頭都大了。唉,沒辦法,為了那40元錢不泡湯,我硬著頭皮飛奔下樓。左腳進這家,右腳進那家,點餐,交錢,找錢,等餐,打包,裝袋,那是暈頭轉向啊!等我大包小包地把飯提上樓,腰腿酸得不行,一屁股坐到沙發上先大口大口喘喘氣,當然還沒忘記分飯盒、找錢。最讓我自豪的是,竟然沒有買錯飯,也沒有找錯錢。叔叔阿姨自然不斷夸獎我,我驕傲得一直忍不住笑。
下午,媽媽又吩咐我復印,理貨,寫快遞單,我忙得不亦樂乎!
周二至周五,我就越干越賣力、越順手,在最后一天下班時,我拿到了五天的工資,240元錢,讓人興奮的是媽媽還獎勵了我20元。我飛奔到商場,把夢寐以求的粉色巧克力工坊買回了家。每每看到它,我的心里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好高興啊!
暑假里做小“童工”,忙、累、苦,但我非常快樂!今年的暑假我還要做“童工”,到時媽媽不同意都不行,祝我成功吧!
點金石: 本文選材新穎、層次清楚,將暑假打工的經歷娓娓道來,真實生動。小作者從最初打工手忙腳亂、不斷犯錯,到后來的得心應手、不亦樂乎,也讓我們看到了她的成長。作文詳略得當,條理清晰。詳細敘述了第一天的打工經過,尤其是“打掃衛生”和“買午飯”兩個事例敘述具體、語言幽默風趣、富有生活氣息,讀來趣味橫生。之后四天簡單概括。結尾“小‘童工’忙、累、苦,但非常快樂”一句點明中心,畫龍點睛。社會是所大學校,用心實踐,體驗成功,為小作者加油!(韓 濤)
——題記
作者/藍顏知己:
十一年了,在每年的愚人節這天,我都會來到小露的墳前,為她送上一束鮮花。小露,你在天堂還好嗎?今天是你的三周年祭日,我來看你來了。你知道我每天都在思念你嗎?你知道我每天都為你落淚嗎?你還能原諒我嗎?小露,今生我們無緣再相續,來世我一定好好愛你!好嗎小露?你聽見我說的了嗎?
蒙蒙的細雨夾雜著我的淚水,一滴一滴落在了小露的照片上。我撫摸著小露的照片,視線在我眼前漸漸地模糊不清。我的思緒又回到了與小露在一起的那段美好的日子里。
小露,是我的學妹,說起我跟她的相遇,還真是一個美麗的邂逅。那是2000年初春的一天下午,正好是周末(星期六)。我習慣每個周末都去圖書館看兩個小時的書,然后再去林子里散散步,讓疲勞的眼睛能得到一點放松。從圖書館出來已經是下午3點過10分了,外面剛剛下過一陣春雨。我站在圖書館門前的臺階上,呈現在眼前的世界,是那么的清晰美麗!我的心情也好像被雨水清洗了、擦亮了,一種明朗、歡快的感覺在滋長。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好像一切都重新開始了,樹是新的,新得綠芽滿枝;草是新的,新得嬌嫩纖弱;花是新的,新得含苞欲放。甚至連心情也是新的,心中只有一種清爽愉快的感覺。
我正陶醉在眼前這一美麗的大自然之中,突然,在我前面不遠處,有一位少女由于腳下一滑,“啊!”的一聲,身子正向右邊倒去。說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步沖下了臺階。正在她要倒下的那一刻,我沖到了她的身后,抱住了她。“姑娘!你沒事吧?”她臉一紅,連聲說“謝謝”!我扶她站穩后,仔細一打量:眼前這位姑娘,她高挑的身材,一雙皓膚如玉的纖手,映著綠波,便如同透明一般,一頭烏黑的秀發,自然地披散在肩上。她有著一張白白凈凈的臉龐,柔柔細細的肌膚。雙眉修長如畫,雙眸閃爍如星。小小的鼻梁下有張小小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上翹,帶著點微笑。整個面龐,含情凝睇,仙姿玉色如此脫俗,簡直不帶一絲一毫人間煙火味。她那么的文靜優雅。那么純純的,嫩嫩的,像一朵含苞的出水芙蓉,纖塵不染。我被眼前她的韶顏雅容所深深地吸引。
“剛才多虧你,我才沒有摔倒,謝謝你!”
我回過神來,笑了笑說:“沒什么的,這是我應該的,不用謝,”
“你也喜歡經常來這里看書嗎?”她捋了捋額前的劉海說。
我點了點頭:“嗯!是的,我每個周末都會來這里看書的,你也經常來這嗎?”
“嗯!”
“你老家是哪的?”
“岳陽的,你呢?”
“哦!我就是長沙的,你大幾了?”
“大一,你呢?”
“高你一級”
我們順著五一大道邊走邊聊,走向湘江河畔……
在我的提議下,我們來到了湘江邊,江面上,白帆穿梭,就像綠緞上繡滿銀花,浪中的魚兒在不停的跳躍,粼光閃閃,蔚藍色的江水,明凈,錦緞般閃著銀色的光輝。遠處,幾只小船緩鍰地飄來,靜靜的水上起了一些波紋,江面上銀波燦爛,山的倒影,樹的倒影,隨著微微的波浪在水里蕩漾。啊!多美的一幅山水畫呀!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從那以后,我和小露就漸漸地熟悉起來。我們一起談論學習,憧憬未來。論各自的理想。我們都有著很多相同的愛好,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慢慢地,我從心里愛上了這個單純又賢淑的女孩。
在她18歲生日那天,用我節省了好幾個月的零花錢,為她買了一份她最喜歡的禮物。后來她得知我是用幾個月的零花錢為她買的,她心疼地說:“明德,你為什么要這樣?你這樣做,我不但不開心,反而很難過!”“小露,快別說了,只要你能開心,為自己心愛的人做點小事情這一點算不了什么。小露,我是真心愛你的”!小露含著熱淚,把頭依偎在我的懷里,我雙手緊緊地抱住了她……
暑假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小露,回到了農村老家,小露也回老家了。我們每天都是以電話,短信聯系。我第一次感覺到了離別后的思念與落魄,第一次嘗到了那種相思之苦。我們彼此每天都在思念中度過……
暑假里,為了能給父母減輕一些負擔,我在縣城的工地上找了一份臨時工作。雖然工地上的活很臟很累!但我依然做得很開心。我把對小露的這種愛,都化為了動力。
突然有一天,小露打來電話告訴我,她父母不同意我們在一起。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是農村的,又相隔那么遠。我頓時愣在了那里,久久未能開口。我冷靜了一下,對小露說:“小露,我能理解,我真得很愛你!可我現在不能承諾能給你幸福,我尊重你的選擇,愛你不一定就要得到你。今生我們若是無緣相守在一起,那就來世,來世我一定好好愛你!我不能為難你的父母,他們把你養這么大也不容易!他們也是希望你能嫁個好人家,過上好日子。”
電話那頭,小露一直在哭。“小露,別哭了。”我哽咽著,強忍著淚水說:“有什么話,咱們回到學校再說好嗎?你現在也別難過,一切都會去過的。”“嗯!你在家也要保重身體,不要太辛苦了。記得有我在等你。今我去街上買了一條很漂亮的裙子,回學校后我穿給你看。”“好!你也要多保重身邊!記得不要吃太多辣的食物了。”
那次,我和小露足足聊了兩個半小時。掛了電話后,我靜靜地躺在床上,回想起我和小露的點點滴滴。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爭取到小露父母的同意。
暑假過后,我早早的來到了學校。小露打電話告訴我她要第二天早上才能到,叫我去火車站接她。掛了電話后,我急忙跑到花店,為小露訂了一束鮮花,叫花店的老板為我包裝好,明天一早來取。付了定金后,我又去給小露買了一些她最愛吃的零食與最喜歡的洋娃娃。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匆匆趕去花店,拿到花后又急忙往車站趕,我提前30分鐘到達。我雙手捧著鮮花默默地站在出站口,雙眼不停地掃描著每一個出站的行人。“明德!”“小露!”她一看見到我,就立馬沖過來緊緊地抱住了我,淚水不停地流了出來:“明德,我真的好想你!為了說服爸媽,我沒少磨破嘴皮。你一定要好好表現,不能讓我失望。”我用手指輕輕點了一下小露的鼻子:“遵命!”我把鮮花遞給小露,小露接過鮮花微笑著把臉緊緊地貼在了我的胸膛……
回到學校后,我們還是每天除了學習之外,都會去公園散散步,聊聊天。去操場打打羽毛球。陪小露逛逛街,購購物,一切都很充實。真的,那段校園生活,真的很難忘!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出現過我倆的身影。
中秋節那天,我買了一盒月餅。電話約小露晚上一起去江邊吃餅賞月,小露高興地答應了。晚上我們早早的就拿著月餅來到的湘江邊,平靜的江面在秋風的吹動下泛起點點漣漪。我們選了一塊賞月的最佳方位坐了下來。此時明月已經高高地掛在了天空。在皎潔的月光下,小露更加顯的楚楚動人!我摟著小露,一邊賞著月亮,一邊吃著月餅,我們都時不時的喂對方一口月餅。我為小露講著有關嫦娥的故事。小露聚精會神地聽著,恍惚她已成為故事中的主人翁了……講完故事,我與小露對著明月各自許下了一個心愿。
又到寒假了,春節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原本想叫小露去我家過春節的。可小露說她要回家好好陪陪她爸媽,我也就沒多說什么了。那天我送小露到車站,順便給小露的爸媽買了些禮品。相擁后,我不舍地揮動著右手與小露告別,看著列車遠去,我又一次與心愛的人離別……
過完春節,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了,我與小露的愛又深了幾分。
2月14日情人節那天,我和小露走在街上。撲鼻的玫瑰花香和濃濃的巧克力香味讓人沉醉其中。大街小巷彌漫著歡樂的節日氣氛。那一對對有情人手捧各式各樣的玫瑰花,口里含著各種美味的巧克力,幸福極了。一對對有情人相互傳遞真情,表達愛意。沉浸在甜蜜的溫情之中。那代表熱情真愛的紅玫瑰,那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戀的黃玫瑰,那代表天真純潔的白玫瑰,那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貴獨特的紫玫瑰,那代表美麗和友情的橘紅色玫瑰,那代表溫柔真心的黑玫瑰,那代表敦厚善良的藍玫瑰,一對對有情人相互贈送。那代表可人的果仁的巧克力,那代表我的蜜糖的奶心巧克力,那代表與你共醉的酒心巧克力,那代表忠貞的榛子巧克力,每一對戀人用心品嘗著不同味道的巧克力。還有那百合,紫丁香,郁金香,紅菊等對愛情的贊美和對愛人的祝福花朵有情人相互贈送著。
我們來到一家花店,我為小露買了20朵紅玫瑰。我對小露說:“20朵玫瑰代表生生世世的愛。”小露接過玫瑰,深情地吻了我一口…。。
正當我們沉侵在濃濃的愛河之中時,老天和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從此,使我與小露陰陽兩隔。
4月1日愚人節那天,我給小露發了一條短信:“對不起!小露,我們分手吧!”小露也沒回我的短信。兩個小時之后,同學給我打來電話,說小露跳江自盡了。我如同晴天霹靂,差點昏憋過去。當我發瘋似的沖到江邊,看到的只是小露那具冰涼的尸體。我抱住她嚎啕大哭。小露,難道你不知道今天是愚人節嗎?我那短信是騙你的!我沒有真的要與你分手!你不要走!你給我回來!你不要這么忍心離開我!然而小露再也聽不到我的呼喚了,我用手輕輕地合上了小露未全閉的雙眼……
雨越下越大,我從回憶中晃過神來,用手抹了抹臉上的淚水與雨水。“小露,如果有來世,你真的肯原諒我,我愿用我今生的眼淚,換取你來世的情……”
今年暑假,我可去了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糖果城!
剛到糖果城,我便聞到了一陣糖果的香味,好香呀!我沿著菠蘿糖做的小路,走到了旅館,哇!這旅館的墻壁是奶油餅干做的,屋頂是奶油做的,門是巧克力做的!我沖進旅館,拿著蘋果糖房卡,跑進旅館,這電視是可樂糖做的,椅子是白糖,床是泡泡糖!
在泡泡糖床上,我睡了個好覺,第二天,我要去游泳。來到游泳館門前,我驚呆了,這游泳館竟是用冰糖做的。我走進去,哈!這水是果汁!我“撲通”一聲跳進去,喝了個夠。回到旅館,我就睡著了。
今天是我在糖果城的最后一天,我得買點禮物。于是,我逛遍了糖果城的大街小巷,買了一大堆禮物,什么跳跳糖手鐲、酒心糖發卡等等,好不容易上了車,可行李架上卻放不下了……
這個時候我心里還有一件事,就是昨天爺爺和小姑媽給我訂的蛋糕還未拿回來。爺爺上午出去拿了現在還未回來,其實是我心太急著,爺爺沒過多久就把我的心愛的巧克力蛋糕取了回來,蛋糕真的很好看,上面是巧克力,水果,真好看,我真想現在就吃幾塊…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中午飯時間,我幫家里擺桌子,拿碗筷,飲料準備大家好好的吃一頓。今天的菜的自然是很豐富,爺爺奶奶沒在菜上小下操心,反正很合我的味口。飯桌上大家讓我跟哥哥姐姐干一杯,不過我還是勉強和大家喝了一杯,不過我不知道說什么好。可能與我平時酒桌上說話少有關系,這點上我很“失敗”。接著大姑媽給我一個大紅包,我小心的收好。吃完飯后,小姑媽后小姑媽就給我正式舉行生日儀式,吹蠟燭,許愿和分蛋糕給大家吃,雖然沒有人給我喝生日歌,我還是很高興。只想說蛋糕太好吃了。
吃完中午飯,已經是下午,大人們開始打麻將,我們小孩就看電視,之后我還小睡了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