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貿易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培養;實踐能力;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1-0116-01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是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現已轉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學院秉承“經世致用,學貫中西”的校訓精神,以“給學生和社會最需要的”為辦學宗旨,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教學模式,吸納國外教育優質資源,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跨國文化交際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外向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人才支持、智力貢獻和技術服務,重點為外企、外貿及國際交流涉外領域提供人才支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黑龍江外國語學院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也是學院重點專業之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專業。其實踐體系的主導思想是設計、建立實踐型教學體系,通過實踐性教學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旨在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實際操作經驗的養成、為將來從事實際工作打好基礎。
一、教學規劃上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一)將實踐能力確立為專業培養目標
隨著近些年經濟形勢不斷變化,外貿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需求重點。學院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需求多次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不斷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5級指標,即國際市場分析與決策、進出口貿易業務、國際貿易風險防范與管理三大模塊、81項五級指標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應用型人才確立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科學系統地規劃培養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
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周期性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證。學院注重在培養的過程中,使學生既能夠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知識,又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專業操作能力和綜合能力,具有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處理實際國際貿易工作中的問題。自建校以來,學院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致力于建立科學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目前已見成效。
二、教學條件上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實踐能力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作為一門應用性強的專業學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培養應用型國際貿易的專業人才,而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核心就是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完整系統地接受經濟類理論知識的教育,使學生建立經濟學理論系統,其中包括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等學科的專業知識,但最為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建立完整知識系統的同時,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一)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的硬件條件
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局限于教師的講授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社會的需要,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的硬件條件,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引進國際貿易模擬軟件。在課堂模擬的過程中,開設課內上機模擬,穿插在理論教學中,使學生將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在上機模擬中得以消化。經過上機模擬的訓練,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總結出解決問題的共性原則。
2.建立校內實訓室,將課堂模擬和校內實訓室的模擬實訓相結合。利用現有的校內資源,在已有的國際貿易模擬操作試驗教學軟件的基礎上,突出實際工作場景,分別在課上和實驗室中進行實踐訓練。課堂實訓注重單項能力的培養,校內實訓室則側重綜合能力的培養,課堂實訓與校內實訓相結合,做到點與線的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過程與實際動手能力的結合,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各部分的實踐知識運用到模擬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
3.開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在貿易業務實踐中,要求從業人員熟練掌握國際貿易的流程,能夠接單洽談,妥當處理交易磋商、簽訂合同、履行合同的各項工作。在整個流程中,特別要求學生的單證操作技能,從而得到貨物的相關信息,明確質量體系認證,根據海關監管條件準備報關報檢文件,了解國際貿易的相關術語,維護雙方交易的正常進行。這一流程雖然可以在校內模擬實訓中進行鍛煉,卻需要校外實訓基地的進一步檢驗。
(二)提高師資隊伍的實踐能力水平
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首要問題是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水平。以往的國貿教學,教師主要依靠課前備課、課堂講授的流程傳授國貿理論與實務知識,僅專注于課堂教學的教師,脫離了國貿實踐,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人才培養的需要。
1.教師知識應與時俱進。學校劃撥專項經費,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培訓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教師可到有國際貿易業務的企業進行掛職調研或鍛煉,及時將外貿業務中應用的新方法、新技術引入課堂,將專業教師培養成既能講授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實踐操作的雙師型人才,避免教師紙上談兵。
2.聘請企業專業人才成為兼職講師。積極從商檢、海關、外貿協會等機構聘請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也可以從校外實訓基地直接聘請專業人才,指導教學和模擬過程
三、教學環節上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國際貿易實務是專門研究國際商品交換的具體過程,所掌握的內容是國際貨物買賣進出口業務的具體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1.注重案例教學,突出課堂實踐模擬。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大量引進實際業務中的相關案例,使學生了解理論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比如,經常性組織一些討論,討論的主題一般沒有標準答案,通常是一些比較有爭論和啟發性意義的題目。例如,“你認為中國產品屢遭國外反傾銷調查和制裁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中國企業如何應對?”等等。在討論過程中,通常引入學術會議的國際范式,即一位同學主講后,先由學生點評人點評,然后其他同學提問和討論,最后由主講老師進行總結。這種與國際接軌的討論方式使學生受益很大,因而深受學生們的歡迎。教學案例的選用具備普遍性、代表性和實踐性,并且具備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內容。另外,自主開發本課程案例教學課件,生動形象地傳授相關教學內容,使學生能獨立地進行案例實戰和案例開發,提高了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在進行實踐技能培訓時,首先把握課堂的基礎技能培訓。只有學生熟悉了業務流程,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后,才能夠在外貿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上對于專業能力進行檢驗。但是以往的教學中,忽略了對于學生的基礎技能培訓,如放棄了基礎實務練習直接進行綜合模擬環節的訓練,造成的主要后果是學生的實踐教學沒有系統性,實踐結果不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課堂的實踐模擬中,應遵循層層遞進的原則,把握課堂實踐培訓學生的基礎能力。
2.注重實踐的系統性、完整性。在培訓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應將相關技能訓練聯系起來,從全面培養學生能力出發,構建新的國際貿易實訓體系。主要措施包括:(1)將單個技能聯系起來,組成綜合能力網。如在進行單證制作的過程中,將單證制作與單證所涉及的業務流程訓練綜合起來;練習商務電函,將之與國際市場的分析決策訓練聯系起來;練習合同的模擬,將預防合同風險結合起來等等。(2)豐富實踐內容體系,充實市場分析與決策、國際貿易風險防范與管理等內容。(3)以市場為導向,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分為若干學期進行完整的聯系,而不應該只在單一的學期進行密集型訓練,在教學中應將實踐的指導思想貫穿整個教學過程。(4)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按照課堂基礎能力練習—仿真模擬實踐—場景實踐—社會實踐檢驗的模式,將國際貿易技能訓練進行完整性的訓練。
(二)創新考核方式,增強學生對實踐能力的重視
對于理論性課程,如國際貿易理論、國際經濟與合作等課程應注重平時考核,提高平時成績與考核成績的比例,使學生在平時注重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考核時,可以采取集體討論、小型成果報告會、課堂試講等方式,使學生掌握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報關實務、國際貨運、進出口單據制作、信用證使用等課程,在要求學生熟練操作的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使用網絡系統快速準確操作。
對于外語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如商務英語、外貿函電、商務談判等,可以采取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方式,口試可以采用情景模擬,師生對話的方式進行,相應的提高口試考核的比例。
一、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開展立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各大高校開設國際貿易專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的國際貿易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慣例,能夠熟練地運用業務知識從事國際經濟貿易經營和管理活動的高級專門人才。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國際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開設國際貿易專業,高校為高素質外貿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可以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國際貿易理論等,專業方向課主要包括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外貿函電等。但是,在現實人才培養中,部分高校過于重視專業基礎課,將很大一部分學分放在該類課程的設置上。其最終結果必然導致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教學與實踐相脫節,學生對實際工作適應能力差。
(二)創新傳統教學模式的要求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手段多是黑板粉筆加老師的口授,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相互脫節現象嚴重。諸如目前各大高校都將國際貿易理論作為國際貿易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在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往往偏重于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和概念的闡述,而忽視該門課程對學生今后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被動地掌握所學知識,影響學生開展國際貿易實務所必備的宏觀經濟分析能力的提高。雖然部分高校在國際貿易教學中也引入案例教學、實驗課程,但從考核方式上來看,閉卷考試仍是國際貿易教學的主要考核方式,且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務課,均以概念性知識點考核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其他各種諸如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和提高。因此,隨著社會對國際貿易人才需求的提高,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模式必須有所創新。
二、立體化教學模式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的體系構建
在國際貿易教學中引入立體化教學模式,其實質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術手段、新教學方法,將教師和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教學與考核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進而滿足社會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為此,結合立體化教學模式和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可以設置以下流程:
(一)立體化教學環境構建
立體化教學環境的構建是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和完善的前提,也是傳統教學模式改革的根本保證。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宏觀教學環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水平。鑒于此,在進行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驗設施建設。同時,要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不斷完善教學基地的建設,從而為以后的產學研結合提供一定的平臺。
(二)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整個立體化教學模式中的核心環節。如何使學生熟悉國內外宏觀環境,掌握扎實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是這一環節所解決的問題。為此,在國際貿易教學中必須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國際貿易培養方案。通過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適當引入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加強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進而使整個教學環節體現多樣性、靈活性、創新性的特點。
(三)實踐能力提高體系構建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提高體系的構建是整個立體化教學模式中的關鍵環節。這是因為國際貿易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十分強的專業,各種專業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專業課開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陸續安排好各種實驗、實踐課程,有助于使學生做到從理論知識到感性認識和實際操作有機結合,最大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各種實踐課程中,一方面可以發現自己理論學習中的不足,及時查漏補缺,另一方面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處理實驗實訓過程中的問題,進而提高自身處理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人才考核體系的構建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考核體系的構建是整個立體化教學效果的監督環節。國際貿易專業具有很強的涉外性、靈活性和實踐性,傳統的閉卷考試難以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外語的學習應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這是因為從事外貿工作,外語是一種工具,學生不僅要提高讀寫的能力,更要提高聽說的能力。因此,在整個立體化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增加雙語教學的比例,加大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考核。而針對《國際貿易實務》、《商務單證制作》、《國際結算》、《報關實務》等專業性和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則要減少如名詞解釋、簡單等理論內容的考核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實訓能力等能力的考核比例。
三、立體化教學模式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的實施途徑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結構
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基礎在于合理設置課程結構。因此,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要適應大眾化教育對教學的新要求,樹立為目標崗位培養應用人才的教育理念,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結構。對于理論課的教學,在科目的設置上以合理、夠用為原則,壓縮不必要的專業理論課程。而對于《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商務單證制作》、《報關實務》等實際操作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課,在課程性質上要堅持必修課的地位不動搖,并適當加大實驗、實訓學時的比例,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專業課程設置與實際需要相脫節的問題。
(二)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主要以課堂講授、黑板板書為特征的灌輸型教學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信息量和教學效果明顯不足。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在立體化教學模式改革中,可以將傳統教學手段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現代教學手段相互補充,并結合具體課程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對國貿專業學生進行課堂講授時,應該大力借助多媒體技術,積極推行案例教學、演示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實證式教學、實體經營式教學、辨論式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互信關系,確保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但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揚棄,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程時要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尤其要考慮時間因素,正確處理好多媒體的教學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的時間關系。諸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中的世界貿易組織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收集到的入世之后中國在金融、貿易、知識產權、零售等方面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然后以提問的形式加深學生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關系的理解。再如《商務單證制作》涉及大量的單證素材,如發票、匯票、裝箱單等,而這些素材學生都鮮有接觸,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收集最新的較全面的單證式樣,直接或通過幻燈片、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向學生直觀展示樣單、演示并示范填寫、修改操作,如此可增強學生對外貿單證的感性認識,邊說邊操作,讓抽象的知識變為具體的、直觀的操作。
(三)以網絡教學為平臺,注重師生互動
立體化教學模式中的網絡教學平臺,是以網絡為紐帶、以數據庫為基礎、以網站為窗口的立體化教學與實踐體系,從學科、專業建設層面出發,借助現代化的服務器和網絡系統,運用數據庫、高級編程語言、媒體制作工具軟件和網頁制作工具軟件等開發工具,建設具有交互型特點的網站,通過網絡完成在線教學、輔導答疑、交流討論和測試考核,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支持。這種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在于它不受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在課程網站上補充、增加更多的相關專業知識與內容,建立更多的專業網站鏈接,有助于學生從更大范圍內了解學科與專業發展的現狀。鑒于此,國際貿易課程網站在構建過程中要體現內容全面性、案例新穎性、應用互動性的特點。就內容而言,國際貿易課程網站的構建既要有教學大綱、授課教案、教學錄像、案例題庫等教學資源包,也要有貿易政策、貿易慣例、課外導讀等延伸內容;既要立足于校內資源,又要與其他外貿網站建立鏈接。就互動性而言,國際貿易課程網站的建設是教師和學生聯系的紐帶。對教師而言,可以通過網絡授課,為學生提供教學輔導;對學生而言,則可以通過網絡課程平臺所提供的自主學習空間實現學習、答疑、作業、討論和測試。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利用各種網絡資源進行異步學習,從而真正實現教與學的一體化,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
(四)以模擬實訓為依托,強化實踐教學
由于國際貿易是一種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它不僅要求從業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求從業者具備一定的市場調查、市場開拓、商務談判、文書撰寫、合同履行、爭端解決、日常管理等一系列的能力。而對于從未接觸過外貿業務的學生來說,很難從書本上的抽象文字感受到真實的外貿實務情境。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在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建設中,必須強化實踐教學,增加實驗、實訓課程的課時。諸如,在開設專業課之前,可以通過外貿業務場所的實地參觀訪問或邀請有外貿實踐經驗的業界人士做報告的形式,引導學生加強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初步了解。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實用性
一、民辦本科院校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上的問題分析
1.不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著過分地重視理論教導的傾向,學生在校期間只重視考試成績。應試教育理念在國際貿易專業的深入只會讓大學生失去培養自身創造力和綜合能力的機會。在對本省所在的民辦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后顯示,以實用性為目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環節和技能培訓卻相對薄弱。多媒體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幫助教師實務展示的作用,但是這也僅僅是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輸知識的過程,學生依然得不到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當今世界處于后危機時代,外貿企業在用人上存在著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傾向,加上出于保護商業秘密的動機,他們很少有愿意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基地的,僅憑教師個人的社會關系為所有國貿專業學生都找到實習單位是不現實的。2.實踐教學課時較少。實踐教學是實現實用性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和適應社會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果學校實踐教學課時很少,學生還很難通過自己的能力參加到社會實踐之中去,那么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但是民辦本科院校卻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課和專業理論課的學習,這本是無可厚非之事,但是大多數學校卻沒有開設與理論課學習相對應的獨立實訓課程環節,在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學大綱中,筆者發現很大一部分學校都沒有將實訓課程的開設列入其中,學生在經過理論課的學習之后完全不能適應社會工作對他們提出的要求。3.學生語言能力培養體系不完善。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將來的工作屬性對其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般的民辦本科院校都會要求學生在畢業之前通過四級或者六級考試。但是應用型大學本科生的學習基礎比較差,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的難度較大。另外,學校在教導國貿專業學生英語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其專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沒有讓學生意識到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性。一些民辦本科院校為了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和學生將來工作實際需要,開設了一些小語種課程,但是收到語言環境、學習時間和師資力量的影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依然比較匱乏。4.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當前民辦本科院校在評價教師的工作績效時還從其上課課時、教學效果、科學研究成果幾方面來衡量,對教師實踐教學開展狀況的評價則缺少具體可實施的標準和要求,長此以往導致教師根本就不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也缺乏積極主動進行實踐教學創新的意識。
二、民辦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實用性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1.在充分分析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確立人才的培養目標。很多民辦本科院校當初設立國際貿易專業是出于兩點考慮:第一,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一體化時代背景的要求,二是國際貿易專業本身屬于優勢學科,在促進學生就業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國際貿易專業天然地帶有著涉外特點,所以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上應該充分地體現出這一點: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首先應該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現代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貿易專業基礎知識,在熟悉同行的國際貿易慣例的基礎上掌握國外對外經濟貿易法規、國外地區經濟發展現實狀況,最終形成較強的外貿實踐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民辦本科院校應該致力于培養具有一定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駕馭市場能力的專業人才。2.適當地開展雙語教學。雙語教學在國際貿易專業中主要是指教師在講解專業課的過程中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外語能力,達到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在國際貿易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口語交易的流暢性和準確性直接決定了國際貿易活動是否能夠順利地開展,因此外語教學的效果直接體現著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優劣。雙語教學則能夠在固化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外語交際能力,達到一箭雙雕、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將專業和英語的學習有機結合在了一起。因此民辦本科院校應該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外語學習的環境,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滿足社會和市場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讓學生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雙語教學還能夠提升學生搜尋外國文獻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地了解到國際貿易發展的動態,最終成為既了解國際貿易知識又具有良好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3.將課內外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可以劃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個部分。其中,校內實踐主要借助于國際貿易實務模擬軟件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真實的業務操作環境,初步了解到出口企業牽涉到的業務程序;校外實踐則是指學生到外貿企業和離境口岸參與實習和實踐,得到集中學習的機會。筆者所在學校最近三年來都安排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到省內的外貿企業中參加實踐,學生在此過程中受益匪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擴寬學生的視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民辦本科院校還可以安排學生到具有離境口岸的城市去有計劃、針對性地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到外貿業務程序,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在實習單位表現良好的話,他們可能獲得畢業后直接簽約實習外貿企業的機會,也能成功地解決就業問題。
[論文摘 要]在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這種重要趨勢的背景下,研究其對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所帶來的影響有著重大的意義;探討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把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應對貿易壁壘列入“人文貿易”的系統化研究范疇,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貿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wwW.133229.Com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t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t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現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市場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入生產成本。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的“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其實是一種“虛擬”、“現時”的增長,其增長的背后忽略了“現實”、“延時”的補償成本,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損失,傳統的自由貿易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結論實際上可能站不住腳。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第三,構建應對國際貿易“人文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伴隨著“人文壁壘”的產生,為了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構建相關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人文貿易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壘”的變化因素進行監測、識別、評價、預測、預防控制并及時矯正不良發展的趨勢,以保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美]馬克a盧茲.經濟學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標價貨幣;局部均衡;一般均衡;人民幣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01-0005-07
國際貿易中選擇什么貨幣作為標價貨幣,是使用出口商貨幣(exporter currency)、進口商貨幣(importer currency)還是第三方貨幣(third currency or vehicle currency),是國際經濟學中重要的研究對象,這不但對于國際貿易中的出口企業和進口企業(直接面臨匯率、需求等風險的經濟主體)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一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以及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關鍵的一個影響渠道就是匯率波動對進出口價格的傳導,如果以本國貨幣為標價貨幣。進口匯率傳導會很低。而出口匯率傳導很高,如果以貿易對象國貨幣為標價貨幣,則正好相反,如果以第三方貨幣為標價貨幣,則貿易的交易國雙方貨幣匯率波動對進出口價格的傳導可能都比較低。從近期快速發展的“新開放宏觀經濟學”文獻來看,匯率傳導會通過影響名義價格剛性從而作用于最優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選擇。此外,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中國最終的發展目標,而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任何一個國際貨幣首先都是成為本國國際貿易中的主要標價貨幣,然后再逐漸成為主要的儲備貨幣和流通貨幣,因此,研究國際貿易中的標價貨幣選擇也為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一個理論支持和國外經驗。
一、內生標價貨幣選擇的理論基礎
國際經濟學家很早就關注國際貿易中的貨幣選擇問題,但早期文獻主要關注于為什么存在工具貨幣以及什么樣的貨幣能夠成為工具貨幣。Swoboda(1968)強調貨幣作為一種交易中介的作用,尤其是作為金融交易的而不是貿易交易,所選擇的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要具有高度流動性,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帶來貨幣使用收益,因此,他指出那些能成為工具貨幣的國家必須:(1)擁有較大的國際貿易量和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大規模交易量;(2)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Magee and Rao(1980)則認為國際貿易中工具貨幣的存在的原因還包括信息成本和主要工具貨幣的跨期穩定性。McKirmon(1979)指出對于高度同質化的初級產品來說,以相同的貨幣標價可以使得交易更有效率。Grassman(1973)研究了瑞典1968年后的進出口數據,發現66%的出口以瑞典克朗標價,而只有26%的進口以瑞典克朗標價。這種發達國家之間工業制造品的貿易主要以出口商貨幣定價的規律稱之為“Grass,man法則”(Grassman’s law),并且被Page(1981)、Carse and Wood(1979)、Bilson(1983)等不斷證實。Rev(2001)構建了一個三國的世界經濟模型來研究工具貨幣的使用,她認為一國在全球貿易中的高份額和外匯交易中的低成本會形成該國貨幣的“厚的市場外部性”(thick market externalities),在一個類似于Kiyotaki and Wfight(1989)的模型假定下,這種外部性增加了交易雙方配對成功的概率,從而實現交易過程中的規模收益遞增。這些文獻雖然為人們理解標價貨幣的選擇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是它們都是從經驗觀察或者宏觀層面來分析,缺乏相對明確的微觀基礎,所以國際經濟學家一直致力于從微觀角度來研究進出口企業的標價貨幣選擇,尤其是近一些年取得了很多成果。
就理論基礎而言,內生標價貨幣選擇的理論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局部均衡模型到一般均衡模型。局部均衡模型一般假定匯率風險、出口商的成本和需求函數都是外生的,而一般均衡模型則將其內生化。
(一)局部均衡模型
Baron(1976)和Giovannini(1988)是最早從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分析標價貨幣選擇問題的經濟學家,他們均假定生產、定價和出口決定同時作出的。Bamn(1976)發現,如果需求價格曲線是線性的,而邊際成本不變,則以進口商貨幣定價對出口企業來說可以獲取最高的期望利潤。Giovannini(1988)假定匯率是風險的唯一來源,認為需求函數和成本函數的形狀決定采用什么貨幣。Donnenfeld and Zilcha(1991)則假定出口企業的順序是生產、定價和銷售,指出在當一個企業在本國和外國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的時候,采用那種貨幣標價不但取決于收益和成本函數的凸性,還取決于匯率不確定性的程度,匯率風險高時一般采用進口商貨幣標價。但他們沒有分析第三方貨幣的作用。
Johnson and Pick(1997)擴展了Giovannini(1988)的模型,將工具貨幣選擇加入進去,和Donnenfeld and Zicha(1991)不同,他們假設出口企業的順序是定價、生產和銷售,發現在壟斷狀態下,進口商貨幣標價和出口商貨幣標價都是優于工具貨幣標價,但是如果存在一個競爭型出口商,并且該出口商使用工具貨幣標價時,他們證明即使不存在貨幣的交易成本和出口商的風險中性,使用工具貨幣標價也是可能的,他們認為這是由于出口商面對競爭時,為了固定產品的相對價格來降低不確定性時,隨對手標價貨幣選擇成為受益最大化的選擇。他們的理論表明了標價貨幣選擇的相互依賴性。但是它們只能解釋國際貿易中初級產品的貨幣選擇,尤其是美元的工具貨幣的作用,對于差異化產品的解釋不足。
Friberg(1998)認為以往的模型存在兩個不真實的隱含假設:風險中性和沒有遠期貨幣市場,所以他將風險規避和遠期貨幣市場納入到模型中,在一個壟斷模型中,他證明了風險規避和遠期貨幣市場假設并不會改變出口商是采用出口商貨幣、進口商貨幣或第三種貨幣來標價的結論,標價貨幣的選擇仍然主要取決于需求函數和成本函數的形狀。此外,他還將貨幣標價選擇和匯率傳導文獻連接起來,指出無匯率風險狀態下匯率不完全傳導的充分條件同時也是存在匯率波動條件下以進口商貨幣標價的充分條件,導致這種等價性的原因在于兩者都是穩定需求的方式。他的這種觀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從匯率傳導的角度來分析貨幣標價問題為后面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啟發。
Novy(2006)受到名義匯率對進口和批發價格的傳導彈性遠高于對消費者價格的傳導彈性的現實的啟示,認為這表明企業所面臨的相當部分成本是由外幣標價的,事實上對于許多國家的企業來說,生產成本中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使用外國貨幣(如美元等工具貨幣)標價的,如石油、礦產資源、農產品等。這種以外
幣標價成本的存在會影響到出口企業對出口標價貨幣的選擇。他構建了一個壟斷競爭的三國模型,假定j國企業在生產時包括不同國家貨幣標價的投入要素,他發現企業出口標價貨幣的選擇既受到對沖成本的影響,也受到匯率波動性的影響,具體來說,如果企業所面對的成本有很大部分由某國貨幣k計價,企業傾向于以該國貨幣標價來對沖成本,如果該國貨幣k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標價貨幣1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則兩種貨幣標價可以相互替代。但是貨幣k自身很不穩定時,此時會出現多重均衡,取決于成本標價貨幣的比重、投入要素的各標價貨幣之間的相關性等具體的參數沒置,即對沖成本動機和價格、匯率穩定動機的平衡,他的理論從企業層面對為什么美元作為工具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的遠高于自身貿易份額的使用程度作出了一個很好的解釋。
和Novy(2006)假定生產函數規模收益不變不同,Goldberg and Tille(2008)的三國模型則假設規模收益遞減,他們得到下面三個結論:(1)出口商傾向于跟隨競爭者使用標價貨幣來防范產出波動,尤其是當企業面臨著規模收益遞減和產品替代彈性很高的時候,他們稱之為“聚合動機”(coalescing motive)。(2)出口商標價貨幣的選擇隨著宏觀經濟波動性的影響,尤其是匯率通過要素價格和總需求波動對邊際成本的影響程度的大小會影響到企業如何選擇標價貨幣對沖成本和收益的變動,而匯率波動方差和匯率與工資、總需求的協方差的比率也會影響標價貨幣的選擇,即匯率的波動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3)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交易成本雖然會對企業標價貨幣的選擇有影響,但是在程度上不如競爭者選擇(“聚合動機”)的影響大。
上述的局部均衡分析都是靜態的。而且沒有分析“歷史”、預期等在出口商標價貨幣選擇中的作用,尤其是美元作為工具貨幣中的廣泛應用,如東亞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有很長的歷史,并且直到現在對于幾乎所有的東亞國家和地區來說,美元現在依然在國際貿易占絕對主導地位。Fukuda and Ono(2006)的研究主要解釋這個問題。他們首先構建了一個靜態的三國壟斷競爭模型,分析表明預期會對標價貨幣的選擇產生重要影響,當企業競爭比較激烈的時候,這種預期存在“羊群效應”,當某個出口企業預期其他出口企業會以某個工具貨幣定價,它也會跟隨其他企業來使自己不偏離這些競爭者,然后他們將模型擴展到動態,并假定出口廠商以Taylor(1980,2000)的方式對出口價格進行交錯調整(staggered price-setting),利用動態納什均衡分析方法,他們證明了“歷史”也是標價貨幣選擇的一個關鍵因素,尤其是在面對激烈競爭的時候,“標價貨幣的選擇往往顯示出對“歷史”的路徑依賴和慣性的特征。
在一個類似的動態交錯價格設定假定下,Gooinath et al_(20071區分了兩種匯率傳導,中期匯率傳導(medium-run pass-through)和長期匯率傳導。(long-run pass-through)。前者定義為其他企業沒有調整價格而只有自身進行調整時的對匯率變動的反應,后者定義為所有企業都作出價格調整時對匯率變動的反應,真正影響企業標價貨幣選擇的是中期匯率傳導,具體來說,當0
(二)一般均衡模型
隨著以Obsffeld和Rogoff為代表的“新開放經濟中的宏觀經濟學”(new open-economy macroeeonomiesl的快速發展,學者越來越不滿足于局部均衡分析和各種外生性的假定,認為匯率波動是由于生產沖擊、貨幣沖擊等各種沖擊所致,這些沖擊同時又會影響到其他經濟變量,于是從更大的層面上來影響出口商的標價貨幣的選擇,從而將局部均衡中的外生性因素內生化,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有Bacchetta andvan Wincoop(2005)、Devereux and Engel(2001)、Dev―ereux et al,(2004)、Engel(2006)等。
Baceheua and van Wincoop(2005)則建立了一個從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兩國模型。假定出口企業面臨著不變彈性的需求和成本函數,即D(p)=p+,C(q)=wq,u是需求價格彈性,w為工資率,在壟斷條件下,如果u(-1)1,則以進口商貨幣標價。然后,他們考察了出口國市場份額和企業戰略互動對標價貨幣選擇的影響,假設某行業內本國有N個企業出口到外國市場,而外國國內有N+個企業,則出口國市場份額為n=N/(N+N),在一個具有差異化產品替代彈性為u(u>1)的CES效用函數下,同時定義n=0.5-0.5/u(h-1),他們得到以下三個結論:(1)如果u(q-1)1,并且n1,并且n>n,此時存在多重均衡,當存在很多國家都向某國出口時,但如果沒有一個國家的市場份額很大,此時貨幣聯盟會顯著地提高以出口商貨幣標價的概率。在局部均衡的分析基礎上,他們將模型擴展到一般均衡中。貨幣以現金先行(cash-in-advance,CIA)的方式引入,匯率就表示成兩國貨幣供給的比率,這樣貨幣供給沖擊成為匯率不確定性的來源,在名義工資剛性情況下,結果和局部均衡結果唯一的差別在于用(u-1)(n-1)代替u(n-1),這樣企業以出口商貨幣標價的區域擴大了一些,他們認為這是由于與本幣標價相關的需求風險下降。出口商貨幣貶值會增加需求,但貶值又意味著外國貨幣供給的下降。又降低了需求,進而抵消了一部分的需求風險,從而增加了出口商貨幣標價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假定存在一個完備的資產市場,。此時外國需求和本國、外國的貨幣供給正相關,本幣貶值也意味著本國貨幣供給的增加,從而弱化了對需求風險的抵消效應,降低以出口商貨幣標價的吸引力。在實際工資剛性情況下,國家規模對出口貨幣標價有重要影響,其中大國企業和名義工資剛性情況下一樣,但小國企業則比名義工資剛性情況下更可能以進口商貨幣標價,這是反映了匯率波動對不同規模國家的價格指數和名義工資影響的不對稱性。
Bacchetta and van Wincoop(2005)的分析是在一個靜態一般均衡模型,而Devereux and Engel(2001)建立了一個動態開放經濟的兩國均衡模型,和CIA不同,他們使用MIU(內含貨幣效用)的效用函數,分別分析了完全風險分擔和無風險分擔兩種情況下出口
企業標價貨幣的選擇。無風險分擔是指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必須平衡,即國內消費必須和國內收入相等,在他們的模型中,同時也意味著各國居民消費的名義價值要相等,而有風險分擔指存在一些債券可以在國家間流動,此時P,為以外幣標價的價格,S。為匯率,r0為常數,取決于初始狀態,各國居民的消費不需要一定相等,但是消費、價格和匯率之間存在固定的關系。結果表明,在完全風險分擔情況下,兩國的出口企業當Var1-l(mt)Vatt(m*)時,選擇以外幣標價,即出口企業選擇以具有較低供給方差的貨幣標價;而在完全風險分擔狀態下,標價貨幣的選擇不僅取決于兩國貨幣供給方差,還取決于相對風險規避系數(風險規避程度)和本國生產產品種類(在0-1的產品連續統中的范圍)。Devereux et al,f2004)進一步將貨幣供給波動、匯率傳導與標價貨幣選擇聯系起來,并引申出一個政策含義:通過一個成功的貨幣穩定政策,降低貨幣增長的方差,該國會獲得一個價格穩定“紅利”(price-stability‘bonus’),這是由于更多的外國出口商以該國貨幣標價,降低了匯率變動對CPI的影響。
Engel(2006)在一般均衡的層面上拓展了匯率傳導和出口商貨幣標價之間的關系,他主要研究了粘性價格設定和彈性價格設定兩種條件下出口商標價貨幣選擇問題的聯系,在其構建的壟斷出口廠商模型框架下,利用二項式近似方法,他證明了粘性價格設定下出口商選擇本幣標價等價于彈性價格設定下匯率傳導彈性B-0.5。此外,他還對上述一系列的模型,中匯率傳導和標價貨幣選擇的關系納入到他的模型中,并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二、相關的實證研究
盡管由于數據稀缺的原因,對國際貿易中的標價貨幣選擇的實證分析并不多,但還是有一些學者利用有限的資料和數據對該問題進行了經驗研究,表1列示了主要的一些實證研究的情況和結論。
三、小結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無論是理論模型還是實證分析都表明:貿易標價貨幣的選擇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既包括本國市場份額、貿易國市場份額、是否為差異化產品等市場結構因素,也有匯率風險、匯率制度等匯率因素,此外還包括金融市場、外匯市場發展程度、企業治理結構、企業規模、貿易類型(是否為公司內貿易)、宏觀經濟變量(通脹率、失業率等)、歷史習慣以及貨幣國際化等有意識的戰略行為等因素,所以要分析和研究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選擇什么樣的貨幣作為標價貨幣時,必須十分慎重。表2前三欄總結了影響企業出口標價貨幣的選擇因素。盡管學者們的研究使人們逐漸清楚企業標價貨幣選擇的內在邏輯和機制,但是從目前來看,這些研究依然不是很成熟,還不能和國際經濟學中的許多主題很好的連接起來,如與開放條件下最優匯率、貨幣政策選擇、最優貨幣區理論等的聯系仍感欠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開放宏觀經濟學”中的模型還沒有將標價貨幣選擇問題完美地融入其框架和體系中,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本文上述的一般均衡模型還沒有能夠分析存在第三方貨幣(工具貨幣)條件下的標價貨幣選擇問題,而這可能也是未來國際經濟學要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推動和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化進程緩慢而實質性地向前推進。國家也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國人也對人民幣國際化報以很大的期望。而前文已經指出人民幣的國際化的第一步就是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作為標價貨幣的比重和份額,結合上文的分析,我們在表2的第四、第五欄給出中國現在在出口企業采取人民幣標價的既有的基礎條件,并做了相應的優劣勢分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中國在貿易份額、匯率波動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在本國金融市場成熟程度、資本項目管制、產品定價能力、出口目的地方向、東亞特征以及進口要素比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劣勢,因此增加人民幣作為標價貨幣的比重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過程,短期內讓企業較多地使用人民幣標價存在巨大困難。
從出口企業的貨幣標價角度來講,要實現在國際貿易交易上面的人民幣國際化,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人民幣國際化的各種措施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使企業自愿選擇人民幣作為標價貨幣,那么首當其沖的是要清楚中國貿易中的企業在進出口中標價貨幣選擇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從目前來看還沒有專門的論文或公開資料研究這個問題,而這正是有關政策和措施制定的基礎。
2、從現實來看,保持人民幣穩定,減少人民幣的波動程度,發展人民幣外匯市場,降低人民幣兌換和交易成本,穩定國內通貨膨脹都會有利于提高人民幣作為標價貨幣的使用比例。
3、對不同的國家的貿易企業在政策上應有所偏重。考慮到不同貿易對象國的差異會對企業標價貨幣選擇有重要影響,人民幣的國際化應重點放在與中國貿易中產品差異化程度較大、國際貿易份額較低的國家。
關鍵詞: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貿易收支;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111-03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人民幣處于持續升值的狀態之中,匯改日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幣匯率為8.11,截至2013年6月30日,人民幣已累計升值達24%。盡管升值幅度較大,但是當前人民幣仍面臨持續的升值壓力。很多學者從自2001年開始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國貿易順差是造成金融危機后國際收支失衡愈發嚴重的主要原因,并且將這個問題與人民幣匯率相聯系,認為人民幣匯率的低估造成了中國貿易順差和一些國家貿易逆差。因此,研究人民幣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究竟是否存在關系,對于人民幣匯率的下一步調整和國際收支狀況的調節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此,本文以1994年匯改以來至2013年月度數據為樣本容量,實證研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中國國際貿易收支的關系。
二、文獻綜述
(一)理論基礎
1.彈性分析理論:指匯率變動通過相對價格(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之間、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等本國生產地貿易品與非貿易品之間)的變動來影響一國的進出口價格和需求,以此來達到調整國際收支的目的。
2.吸收分析理論:這一理論首先以國民收入恒等式推出的基本公式為分析出發點進行研究,在國際收支調整的先決條件上尤其強調了彈性分析理論所忽視的問題,即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下,如果要使貨幣貶值達到調節國際收支的目的,要保證有足夠的資源用于供給更多的出口和進口替代品的生產,就必須配合減少貨幣支出的政策執行。
3.貨幣理論:認為貨幣存量失衡是造成國際收支失衡的根本源頭,不以國際收支的某個具體項目為研究對象,不追求局部均衡,未采用以前國際收支理論的研究方法,而是將研究范圍由經常項目擴展到資本項目,強調國際收支的整體均衡。
(二)實證成果
1.國際實證研究。(1)匯率波動對貿易收支沒有顯著影響。Tilak Abeysinghe和Tan Lin Yeok(2005)對于名義匯率和新加坡國際收支做出了相關的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示,本幣的升值惡化貿易收支的情況并不明顯。Silvana Tenreyro(2004)和Wilson(2000)分別選用數據專門研究了名義匯率或者實際匯率波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二者結論相同,都是匯率的波動對貿易收支沒有任何顯著影響。(2)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有影響 。Tauf Choudhry(2005)運用1974―1998年美國對加拿大和日本的實際出口量的數據,從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兩個角度研究了匯率波動影響,其結果表明,美元名義匯率的波能夠對美國的出口量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Eleanor Doyle(2001)采用了GARCH模型、協整與誤差修正理論分析匯率波動如何影響愛爾蘭對其重要的貿易伙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出口,表明不論名義或真實匯率波動對愛爾蘭的出口都具有積極影響。
2.國內實證研究。(1)匯率變動對中國貿易收支無顯著影響。宿玉海、黃鑫(2006)分別研究了1997―2004年間人民幣名義匯率變動對中國向日本及歐元區國家出口的影響,結果是中國出口貿易受人民幣名義匯率短期變動的影響效果不顯著。歐元明等(2005)著眼于研究對內資企業出口與匯率的關系,采用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進行了相關實證,得到結論表明中國內資企業出口和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無論在長期和短期變動方面均沒有因果關系。(2)匯率變動與中國貿易收支有顯著關系。朱小梅、田賢亮、王紅玲(2006)以中國對日本的農產品貿易為研究對象,采用1994―2004年的數據區間,對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到實證結果表明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量受匯率波動的影響。盧向前(2005)采用協整向量自回歸的分析方法重新對ML條件進行檢驗,對1994―2003年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加權實際匯率與中國進出口為研究數據,對二者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結論為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中國進出口存在顯著的影響,馬歇爾―勒那條件成立,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進出口的影響存在“J”曲線效應。
三、實證分析
盡管前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有的研究結果在解釋和預測上可能不甚合理。本論文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將樣本容量進行擴展,以1994―2013年的人民幣實際匯率和中國貿易收支數據為樣本,運用Eviews 3為計量軟件,實證研究人民幣匯率與中國貿易收支的關系,以期在解釋和預測上更為準確和更具時效性。
1.數據選取及處理。我們選取樣本期間為1994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共234 個月度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和中國貿易收支差額數據。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來源于BI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網站,BIS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采用的是間接標價法,以2010年為基期進行了指數化調整,匯率指數上升(下降)意味著人民幣升值(貶值)。中國貿易收支差額的進出口數據來源于中國海關總署網站,以當期美元計價。
(1)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是本國價格水平或成本指標與所選擇國家價格水平或成本指標加權幾何平均的比率與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的乘積。由于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一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2)對數化調整。由于中國進出口數額的數量級與匯率的數量級差別很大,所以如果進行回歸或誤差修正就會出現自相關性,通過對對數化的調整能夠消除這種自相關性。(3)實證方法。本文通過單整及協整檢驗,在驗證人民幣匯率與中國國際貿易順差的長期穩定關系的基礎上,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了二者的因果關系。
2.實證過程。
(1)為了避免兩個時間序列變量之間出現偽回歸,首先要檢驗變量的平穩性。本文采用ADF方法檢驗兩時間序列是否為單位根過程。分別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以及出口/進口取對數,即得到ln(reer)與ln(ex/im)。二者ADF一階差分結果(見表1):
(2)由第一步知兩變量一階差分平穩,為同階單整,因此用Engle-Granger檢驗二者是否具有長期穩定關系。
第一步:協整回歸,用OLS法估計yt=+xt+ut得yt= -0.2685+0.09xt,保存殘差序列e。
第二步:對模型的殘差序列e 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由檢驗結果可知殘差項為0階單整,說明平穩,ln(reer)與ln(ex/im)兩序列是(1,1)階協整的,二者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3)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二者因果關系。由檢驗結果可得,對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原假設,拒絕第一類錯誤的概率僅為0.07,表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概率較小,可以拒絕原假設。第二個檢驗伴隨概率為0.4,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接受原假設,即不能認為LNREEX是LN(EX/IM)的格蘭杰原因。
3.實證結果及原因分析。匯率的變動不是引起出口―進口變動的原因。而相反,出口―進口的變動是引起匯率變動的原因。匯率的調整并不能緩解貿易收支逆差,貿易收支的變動還可能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1)進出口價格傳遞:從出口角度看,中國出口大多數為消費品,本幣升值,匯率貶值時出口傳遞大,升值時的出口傳遞彈性較小,升值對出口影響小;從進口角度而言,貶值時,由于中國進口商品技術含量相對較高,因而匯率貶值的進口傳遞彈性較大,升值時的進口傳遞小,升值對進口影響小,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于中國貿易順差調節作用不大。(2)商品結構:對于壟斷性競爭產品的出口,其價格彈性較大,對于匯率的變動反應敏感。但在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貿易中,匯率變動對于出口傳遞彈性小,因此貿易收支基本不受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3)可貿易性投入品的比例:如果生產所需投入品完全為本國提供,則出口產品價格變動與匯率變動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投入品部分或全部來自國外時,比重越大,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效果越小。中國需要進口原材料的在加工貿易中所占比重大,因此匯率波動對貿易產生的作用不明顯。
四、結論
貿易收支差額的變化是引起匯率變動的原因,而由于進出口價格傳遞,商品結構以及可貿易投入品的比例等原因的影響,匯率的變動卻并不能有效影響到一個國家貿易收支的差額,其更多的是作為貿易收支變化的結果而不可能依靠一個國家匯率的變動來調節國際收支。匯率只是國內一般價格水平的一個參照點,而不是實際的競爭力,要求人民幣升值以達到扭轉逆差的觀點是不合理的。人民幣應該繼續保持匯率穩定的政策,如果單純地依靠改變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是不現實的,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侯英.匯率波動影響貿易收支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分析[J].經貿論壇,2010,(20).
[2] 畢云.匯率對中國貿易收支的影響[J].中國經貿,2009,(4).
[3] 高奇,廖涵.匯率與國際貿易收支關系研究理論新進展――簡評對中國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11,(2).
[4] 謝斌,馮勇.淺析匯率與國際貿易收支的關系[J].中國集體經濟,2011,(34).
[5] 周惠.人民幣匯率變化對中國貿易收支的影響[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5.
[6] 危兆麟,劉佳.人民幣匯率與國際貿易收支差額變動關系研究[J].商業文化,2007,(9).
[7] 徐少強,馬丹.人民幣實際匯率對中國貿易收支影響的實證分析[J].新金融,2005,(2).
[8] 王冰.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對山東省國際貿易收支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5.
關鍵詞: 國際貿易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模式 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為了確保國際貿易領域專業人才的資質,國家推行了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越來越多的崗位要求持證上崗。如報關員、報檢員等,只有通過相應的職業資格考試,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進入相關行業工作。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要依據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把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把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強化技能訓練,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一、國際貿易企業崗位及人才需求分析
1.外貿企業設置的國際貿易崗位。
從社會調查來看,外貿企業設置的國際貿易崗位主要有外銷業務員、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商檢員等崗位。約65%的企業分別設置業務員、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等崗位;約25%的企業則采取“一腳踢”的崗位設置方式,即由業務員兼做其他崗位的工作;還有約10%的企業只設置業務員、跟單員等個別重要業務崗位,單證、報關、報檢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請他人代勞。大中型企業多采取第一種方式,采取后兩種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外貿企業在未來幾年中對各種崗位人員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體還是外銷業務員。地方工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目標應該是以外銷業務員為典型崗位的包括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等崗位在內的崗位群。地方工科院校應該根據這一目標崗位群對就業人員素質、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適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
2.崗位人才來源與要求分析。
據調查外貿企業崗位人才來源主要有向社會招聘、院校畢業生、企業內部培養、其他途徑,分別占59%、33%、5%和3%。
首先,外貿企業獲取業務人才的來源偏向于社會聘用,直接從院校招聘畢業生處于次要地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貿業務對從業人員的工作經驗與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較高;(2)外貿企業的現職員工流動性較大、跳槽頻繁,企業員工流失多,但從社會招聘也相對容易;(3)院校畢業生缺乏社會工作經驗、動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適應企業的用人需要。
其次,外貿企業招聘業務人才時普遍重視專業背景。調查統計顯示,考慮應聘人員專業背景的企業占比達到86%。這說明外貿業務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知識、工作技能有較高的要求。
二、目前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培養國際貿易人才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如外語能力差的問題、崗位專業能力不強等問題,這與我們的培養體系有關。
1.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證書聯系不緊密。
目前,對于國際貿易專業而言,職業標準的開發相對完善,發證規范,主要有商務部及人事部聯合頒證的國際商務師(執業資格)即外銷員考試,商務部外經貿企業協會的國際貿易業務員、跟單員、單證員職業資格考試,海關總署的報關員資格考試,國家質檢總局的報檢員資格考試,國際貨運協會的國際貨運員資格考試,劍橋商務英語初、中、高級考試,等等。對于這些職業資格和技能的考證,很多學校沒有給予重視,仍然沿用以前的學科式教學計劃,沒有將職業資格鑒定課程和教學計劃緊密結合,使學生畢業時手中含金量較高的國際貿易職業證書缺乏,實踐技能也相對較差,所以在就業競爭和崗位競爭中處于落后局面,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2.沒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導致學生實習崗位欠缺。
地方工科院校培養的國際貿易人才是應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條實用、高效的途徑,可以對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國際貿易這個專業而言,校企合作缺乏“雙贏”機制,首先,從學校角度而言,學校十分希望將所有學生派到國際貿易企業的相關崗位去實習,并在實習中通過企業外貿從業人員的指導,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實踐技能。但是學生數量眾多,平均一個班有30―40人,一個年級大約有80人甚至更多,以每個企業接納3―4名實習學生計算,一屆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大概需要找20―30家國際貿易企業,這對于學校而言十分困難。其次,從企業角度而言,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高,實習效果普遍不佳。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國際貿易企業普遍對其業務特別是客戶資料采取保密的態度,學生參與到實習中去企業擔心其客戶資料流失給企業帶來損失。另一方面,外貿業務環節繁瑣,很多細節東西問題需要有豐富經驗才能應對自如,企業擔心沒有任何經驗的學生參與其中會導致業務出差錯,因此一般只讓學生觀看,不會讓學生上手操作,導致實習學生有時干脆被晾在一旁,實習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三、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1.調整教學計劃,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積極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建設應用型本科國際貿易專業的基本思路。將國家在行業內已經推行的職業資格證書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職業資格標準與專業課程標準相銜接,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大綱與課程教學大綱相銜接,保證開設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90%以上的學生畢業時獲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國際貿易行業職業標準的開發相對完善,發證也比較規范,有外銷員考試,外貿業務員、跟單員、單證員、國際貨運員等職業技能考試,也有報關員、報檢員等職業資格考試,還有一些含金量較低的所謂的職業技能考試混在其中。因此,在實施“職業資格證書”教學時,需要對國際貿易專業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進行研究,引導學生合理和理性考證。因為,這些職業資格和技能的考試在外貿行業有著一定的層次性,對從業人員的個體特性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國際貿易專業還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職業規劃,將國際貿易職業資格認證形成體系,并將該體系融合到學歷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針對性、層次性和差異性,完成對學生的人性化培養。對在校生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規劃如下。
職業資格證書要求
以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為核心,以外經貿業務工作過程為主線確定課程體系。根據職業資格證書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構建五模塊課程體系:知識與素質課程模塊,職業核心技能課程模塊,職業一般能力課程模塊,其他特質課程模,以及把上述四大模塊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訓實習模塊。然后以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為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重點重在知識的應用,重在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的提高,重在強化實踐教學:所有的專業課打破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分離式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目前在核心課程《國際貿易實務》中,主要教學內容圍繞實際工作環節展開,實務操作內容占50%以上。將理論知識融于實踐教學中去,實現“知”與“行”之間的“零距離”接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
2.加強校企合作,創建“戰略伙伴”關系。
我校的校企合作在現階段為培養人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要真正做到和企業的全面合作,達到理想的互利互贏的境界,就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互利互惠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校企合作要實現多贏,必須確立和遵循互利互惠機制,才能使校企合作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和持續向前發展。就技術、人力、資本等而言,企業(行業)能從學校得到什么?學校又能從企業(行業)得到什么?回答好這個問題,才是校企每一次合作的基礎。在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的今天,互利互惠機制越來越明顯,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認真建立互利互惠機制,才會實現多贏。
二是與企業創建“戰略伙伴”關系。在校企合作中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成為更緊密的戰略伙伴關系。目前,江蘇省應大力鼓勵國際貿易外包業務的發展,因此,可以與本地相關公司深度合作,建設校內國際貿易服務外包實訓基地,加強國際貿易服務外包業務的實訓。通過該項目運作,一方面可實現產學交替,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感受企業文化、熟悉職業規范、動手實踐操作。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促進職業道德素養的形成,提高職業崗位適應能力,提升就業競爭能力,實現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依托江蘇省或鹽城市國際貿易行業協會的企業資源,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將其建成集頂崗實習和就業于一體的高水平校外實訓基地,確保學生畢業崗位調研、崗位見習、輪崗實習、頂崗實習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淺談新時期如何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案例分析..
[3]王勝華,郭躍.基于KSAO模式下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與職業能力培養[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4):15-16.
[4]譚璐.地方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流向分析及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2):38-39.
關鍵詞:三本院校 國際貿易 從業人員 培養方向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往越來越密切,這要求我國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工作隊伍,為國際貿易工作開展提供人才支撐。在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基本素質的培養中,三本院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三本院校在培養工作中卻存在一定的不足,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專業人員基本素質的提高。本研究將具體分析這一不足,并以此為視角,分析具體的改進措施。
二、三本院校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培養工作不足
(一)貿易實踐活動較少
導致這種情況發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學校沒有意識到專業實踐的重要性。學校更多地向從業人員傳授國際貿易實務方面的理論知識,對專業實踐方面的引導則比較少。另一方面,從業人員參與專業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同三本院校相比,實習單位更傾向于選擇本科的從業人員。在這一情況下,學校卻沒有積極為從業人員專業實踐創造條件,使得這一問題更為突出。為此,三本院校在從業人員的培養工作中,應該重視他們的專業實踐,并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支持。
(二)會計、計算機、物流等相關專業的教學活動沒有得到合理關注
國際貿易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國際貿易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需要了解會計、計算機、物流、銀行等專業知識。但是,部分三本院校在課程安排上卻只關注國際貿易專業內容,忽視了其他相關專業。這不利于從業人員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對其今后的專業實踐產生不利影響。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學校管理者的意識偏差。一些三本學校的管理者簡單地認為從業人員僅僅需要具備國際貿易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沒有必要了解相關專業內容。另外,師資力量缺失也是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一些三本學校缺乏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這給課程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壓力。
三、三本院校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培養措施
(一)重視實踐教學,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應用能力
貿易實踐作為國際貿易從業人員的必備素質之一,應該得到三本教育管理者的重視。教師應該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示范有機統一起來,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進行實踐教學可以改變單調的理論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即強化了從業人員的學習動機,又提升了他們的實踐技能。例如,在“國際貿易磋商”教學中,教師在講授“詢盤”的時候,可以將“詢盤”的技巧現場展示給從業人員,幫助其習得相應的技能。另外,教師還可以播放同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觀察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有效掌握作品人物的貿易技能,提升自身的專業應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重視自身的實踐能力。不少三本國際貿易的教師是碩士或者博士應屆畢業生,缺少實踐經驗。為此,教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實踐,積累經驗,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素材。
(二)加強校企合作,為從業人員專業實踐創造平臺
同本科院校相比,三本院校的從業人員的專業實踐機會比較少。這就要求學校應該通過自身的社會關系,加強同相應企業的聯系,為從業人員的專業實踐創造有利的條件。在專業實踐之前,學校可以對從業人員進行適當的培訓。教師可以根據實踐單位的工作內容,對從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以便于他們更好滿足實踐單位的用人需求。另外,學校還需要關注從業人員的安全。同其他工作相比,國際貿易工作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為此,學校應該與貿易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將實踐活動制度化和規范化。與此同時,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安排指導老師對從業人員進行指導,避免其因合法權益在貿易工作實踐中受到損害。
(三)關注相關專業教學活動,優化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
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在掌握國際貿易技能與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對計算機、物流等內容進行充分地了解,這對培養國際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具有積極的意義。為此,學校應該根據需求,在課程安排上適當增加物流、計算機和會計等專業課,優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在相關專業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所教專業同國際貿易的聯系,避免教學內容與國際貿易專業內容相互脫節。同時,學校還需要引進相關專業的教師,使師資力量滿足教學需求。在引進過程中,學校對于具有國際貿易知識背景和經驗的人才應該優先考慮。此類人才能夠較好地根據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需求來安排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同人才培養要求相契合。
參考文獻:
[1] 江維國.地方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途徑探析——以外向型中小企業人才需求特征為視角[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2] 嚴長遠.淺談“雙師型”教師的內涵[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加工貿易實際匯率
一、引言
自2005年7月21匯改以來,人民幣開始了大幅的升值過程,截至2008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達到1:6.83,累計升值17.4%。而自2010年6月22日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又開始第二波的大幅升值,截止筆者發稿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達1:6.39,一年多時間內升值了5.7%。就目前國際政治形勢來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依然巨大。那么,人民幣升值究竟在對中國進出口貿易有何影響?
而從另一方面講,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很大,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外貿總進出口額的比例從1981年的5.99%增長到2010年的38.95%,在部分年份,這個比例甚至超過50%;從貿易順差角度講,加工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就2010年的數據來看,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為1831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順差達到了3229億美元,為總體貿易順差的1.76倍。因此,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與貿易相關的進出口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一直是國際經濟學家研究的熱點。Goldstein和Khan(1985)全面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部分學者使用標準的貿易方程對各國貿易進行實證研究,基本上將影響進出口的因素一歸結為國家間的相對價格和實際經濟活動變量。Rose和Andrew.K(1991)、Manuchehr Irandoust (2006)、Arize(2008)等人選取年度或季度數據,運用協整或面板分析等不同的計量分析方法對一國或多國間貿易需求的價格彈性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都完全或部分的驗證了匯率的變動或波動會對貿易額產生顯著影響。
然而,就匯率變化對加工貿易影響進行分析的文獻卻非常缺乏。由于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決定機制存在差異,而傳統國際收支理論的分析大多以一般貿易為前提。而就國內而言,相關文獻中僅陳治中(2005)就匯率變化對加工貿易行業中的外資企業利潤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以及楊碧云(2009)和王玨(2010)簡單研究了匯率與加工貿易的關系,這幾篇文章并沒有仔細研究匯率變動如何影響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問題進行研究。為了考察匯率變化對加工貿易的實際影響,本文首先計算我國的實際匯率,并對我國實際匯率和加工貿易的變化趨勢及相關特點分別作性分析,然后針對加工貿易進口與實際匯率之間的長期均衡與進行分析,建立加工貿易進出口模型,并針對有關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三、我國實際匯率及加工貿易現狀分析
(一)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計算及分析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匯率的計算公式為:
REER=NER■
其中,REER為實際匯率,NER為名義匯率,P和P*分別為本國商品的價格和外國商品的價格,在實際計算過程中,可以用通脹率來計算。本文采用我國的通脹率及美國的通脹率進行計算,其中人民幣匯率數據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中國通脹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美國通脹率數據來自美國統計局網站。通過換算得出得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數據如下:
表1 1978~2010年人民幣實際匯率
圖1 1978~2010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及實際匯率走勢圖
從圖1中可以看到,從1978年到1994年期間,人民幣匯率(直接標價法)是一個穩步貶值的過程,期間人民幣匯率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實行并軌,1994年到2005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基本維持在8.3左右,而實際匯率則有小幅升值。2005年7月21日,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開始,人民幣匯率開始加速升值過程。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從1:8.11升值至1:6.39。相對而言,實際匯率升值幅度相對平穩一些,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為1:6.73。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現狀
由圖2可以看到,從1981年到2010年我國的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均有大幅的增長,其中加工貿易的增速更快。加工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6.35億美元到2010年的11577.60美元,三十年間增長了439.38倍。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從1981年的11.31億美元到2010年的7403.3億美元,增長了492.24倍;加工貿易進口額從1981年的15.04億美元到2010年的4174.3億美元,增長了277.54倍。在貿易差額方面,從圖3可以看到,我國從1994年起一直是貿易順差,而加工貿易順差從1989年就開始了,而且其增長幅度很大,除了2009年受金融影響有所減少,長期以來一直呈增長趨勢,就2010年的數據來看,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為1831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順差達到了3229億,為總體貿易順差的1.76倍。所以可以說,近年來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就是加工貿易順差形成的。
圖2 我國1981年至2010年一般貿易及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
(億美元)
圖3我國1981年至2010年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及貿易總額
差額(億美元)
四、模型構建
根據價格傳遞理論,匯率對價格是完全傳遞的,同時貿易商品對進口國商品是完全替代的。這一假定對現實情況來說,不夠嚴謹,過于寬松。而我們實證中采用Bickerdike -Robinson -Metzler的非完全替代模型。該模型認為貿易商品不能完全替代進口國商品,具體而言,貿易商品除受進口商品價格、進口國國內收入等因素的影響外,還受進口國國內商品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考慮建立模型時,除了考慮到名義匯率的影響,還考慮了國內和國外的價格因素。同時考慮國內外經濟增長對于進出口的影響,加入了GDP等影響因素。另外,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后,進出口呈現明顯的加速增長態勢,這一制度因素也需要考慮。綜上所述,我們的一般模型設定為:
EXPR=f(GDPF,P,P*,R,WTO)
IMPR=f(GDP,P,P*,R,WTO)
其中,EXPR表示我國加工貿易出口,P表示我國價格因素,表示外國價格因素,R表示匯率,GDPF表示國外收入(用世界GDP表示),GDP表示我國的GDP,WTO表示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虛擬變量。其中P,P*,R可綜合表示為REER(即實際匯率),故我們可以將貿易收支的模型假定為:
lnEXPR=β1lnGDPFt+β2lnREERt+β3lnWTO+β0+εt
lnIMPR=γ1lnGDPt+γ2lnREERt+γ3lnWTO+γ0+μt
數據來源及處理: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數據、中國GDP數據、中國通脹率數據來自中經網數據庫及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人民幣名義匯率數據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美國通脹率數據來自美國統計局網站,世界GDP數據來自國際統計年鑒。在實證檢驗過程中,相關變量均經過對數化處理。本文所使用的計量經濟軟件為Eview5.0。
五、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在傳統的實證研究中,一般假定所用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然而實際經濟中的許多時間序列數據都是非平穩的。如果直接使用這些非平穩時間序列進行計量分析,在做統計推斷時,參數統計量的分布不再是原來的標準分布,并且所作的回歸是一種不滿足古典假定的偽回歸。因此本文首先要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采取的檢驗方法是ADF單位根檢驗法,檢驗過程是從帶截距項模型、帶趨勢和截距項模型、不帶趨勢和截距項模型等方法進行檢驗:
表2 各時間序列的ADF檢驗結果
說明:檢驗形式(C,T,L)中的C,T,L分別代表ADF檢驗模型中的常數項、趨勢項和滯后階數。C和T取0表示模型中不包括常數項和趨勢項。滯后期的選擇標準是以AIC和SC的值最小為準則。***為1%置信區間;**為2.5%置信區間;*為10%的置信區間。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10%置信區間下,所有的時間序列都是平穩的,所以可以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經典回歸。
(二)加工貿易出口函數
運用Eview5.0 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在置信區間α=0.025 的條件下,得到的加工貿易出口額與實際匯率關系的函數結果如下:
lnEXPRt=2.786lnGDPFt+0.802lnREERt+0.290*lnWTO-29.939
t=(15.392)(5.358)(2.282)(-14.770)
R2=0.9910 ■2=0.9898 F=844.9235 D-W=0.9379
注:*表示為5%置信區間
加工出口模型的估計結果顯示,加工貿易出口的實際匯率彈性系數為0.802。由于REER是用直接標價法表示的數據,REER減少表示升值,REER增加表示貶值。因此,表明從長期來看,實際匯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其他條件不變時,加工貿易出口將減少0.802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的收入彈性為2.786,這表明國外收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其他條件不變時,加工貿易出口將增加2.786個百分點,影響非常的顯著。其作用大于匯率對加工貿易出口的影響。虛擬變量WTO的長期系數為0.290(在5%的置信區間下)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加入WTO使中國的加工貿易出口增加了29%,加入WTO對中國的加工貿易出口影響顯著。
(三)加工貿易進口函數
在置信區間α=0.025 的條件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加工貿易進口額與實際匯率關系的函數結果如下:
lnEXPRt=2.786lnGDPFt+0.802lnREERt+0.290*lnWTO-29.939
t=(9.236) (2.924) (2.734) (2.734)
R2=0.9820 ■2=0.9798 F=420.4243 D-W=0.5436
加工進口模型估計結果顯示,加工貿易進口的匯率彈性系數為0.612,它表明從長期來看,實際匯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其他條件不變時,加工貿易進口將減少0.612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的收入彈性為0.872,這表明我國收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增加0.872個百分點。虛擬變量(中國加入WTO)的長期系數為0.442,這表明加入WTO使中國的加工貿易進口增加了44.2%。
總結以上兩個加工貿易進出口方程,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1%,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減少0.802%和0.612%,匯率對加工貿易出口的影響大于對進口的影響,合起來會導致加工貿易凈出口減少0.19%。國外收入的增長對加工貿易出口的發展影響很大,而我國國內收入的增長也拉動了加工貿易進口的增長。另外,加入WTO對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從很大程度上(29%和44%)拉動了加工貿易進出口的增長。
六、政策建議
(一)加快調整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是彈性低、附加值低。因此,為減少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應轉變我國加工貿易增長方式,加大對知識、技術含量的投入比重,以提升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我國對外貿易的綜合實力。以高附加值出口產品為導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創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提升中國企業在進口市場的議價能力。
(二)出口型企業應提高匯率風險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出口企業對于價格和實際匯率缺乏充分的敏感度。金融危機以后,部分出口企業對于匯率的變動帶來的影響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企業應提高風險意識,轉變經營理念,密切關注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變化,努力學會運用金融避險工具。在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建立匯率風險防范機制,提升出口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
(三)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進一步深化市場供求對匯率浮動的作用
讓市場逐步對匯率浮動發揮更大作用,我們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外匯管制,使企業能保留部分外匯和資本項目用匯,便利個人經常項目用途,這些都使得外匯市場更加客觀地反映外匯供求關系,以便發揮匯率引導國內外資源合理配置的職能。另外最近的金融危機也顯示,對包括匯率制度在內的金融體系的監管是必不可少的。
(四)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同時要配以相應政策對加工貿易行業進行扶持
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過大會帶來消極影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是一個必然趨勢,不可能因為匯率波動幅度大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而終止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進程。因此,要加強對人民幣匯率失調與錯位的研究,及時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勢進行研究和預測,并對實際情況的觀測,根據研究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對相關產業進行扶持,以減少人民幣匯率在市場化進程中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有效地推動我國貿易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Goldstin,Morris and Khan.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ies in Foreign Tade.”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Amsterdam North-Holland,1985:1041-1106
[2]Rose,Andrew. K.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in A Popla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oes the ‘Marshall一Lerner’ Condition Hol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1(4):301-316
[3]Manuchehr Irandoust,Kristin Ekblad,Johan Parmnler. Bilateral trade flows and exchange rate sensitivity: Evidence from likelihood-based panel cointegration [J]. Economic Systems, 2006(30):170-183
[4]Arize, Osang, Slottje. Exchange-rate volatitlity in Latin America and its impact on foreign trad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8(17):33-44
[5]徐立平,貿易摩擦對出口企業的沖擊及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J].浙江金融,2007(4),49轉44
[6]陳治中,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加工貿易行業中外資企業的影響 [J].科技情報開放與經濟,2005,(9):117-119.
[7]楊碧云,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加工貿易進口影響的實證研究:1995-2008 [J]. 當代財經,2009,(9):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