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品質標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累積點滴改進,邁向完美品質。
2、生產沒有質量的產品,等于制造無用的垃圾。
3、發現問題馬上報,及時處理要做好。
4、沒有品質便沒有企業的明天。
5、有品質才有市場,有改善才有進步!
6、檢驗測試堅持做,一點問題不放過。
7、沒有措施免談管理,沒有計劃如何工作,
8、愛惜物料,重視品質;合理規劃,標識清晰。
9、品質意識加強早,明天一定會更好。
10、重視品質要付出代價,不重視品質代價更高。
11、QA好比守門員,把關職能記周全。
12、人人品管做得好,顧客抱怨自然少。
13、眼到、手到、心到,不良自然跑不掉。
14、寧愿事前檢查,不可事后返工。
15、想要產品零缺點,全面品管不可免。
16、品質管理講技巧,溝通協調很重要。
17、一個疏忽百人忙,人人細心更順暢。
18、質量意識在我心中,產品質量在我手中。
19、作業標準能遵守,品質效率不用愁。
20、產品原料不放松,后道工序才輕松。
21、革除馬虎之心,提升產品品質。
22、愛惜原料一點一滴,講究質量一絲一縷。
23、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會失敗。
24、品質你我做得好,顧客留住不會跑。
25、做好產品包裝工作,保障產品最終質量。
26、來料檢驗按標準,產品質量有保證。
27、劣品標識加隔離,退料重要易處理。
28、下一道工序將是我們的顧客!
29、加強現場工序管理,嚴謹過程因素控制。
30、我們的承諾:不做不良品。
31、光靠記憶不可靠,標準作業最重要。
32、你思考,我思考,品質提升難不倒。
33、品為眾人之口,質乃斤斤計較。
34、合理搬運周轉,愛惜勞動成果。
35、沒有措施免談管理,沒有計劃如何工作。
36、時時尋求效率進步,事事講究方法技術。
37、不收不良品、不做不良品、不出不良品。
38、來料檢驗按標準,品質交期自然穩。
39、進料出料要記清,數帳管理更分明。
40、自檢互檢,確保產品零缺點。
41、倉儲原則能遵守,先進先出要做到。
42、專心工作為首要,質量安全皆顧到。
43、一線工人請注意,品質效率在于你。
[關鍵詞] 質量標準 品牌信任 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14-01
品牌是生產商用來區分與其他競爭者產品的標識或者是設計組合,為企業在市場中表明身份的特質信號。品牌同消費者有密切的聯系,若脫離消費者,品牌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所以,品牌是一個公司在市場上的承諾,是消費者認可的結果,其價值中存在消費者的信任。
一、當前質量標準與品牌信任的情況
1.信息不對稱
市場經濟之中,產品的生產者要比消費者更了解“私有信息”,所以就產生了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會導致市場失靈,嚴重可能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逆向選擇的情況。因為農產品的檢驗是后期進行,所以消費者在進行消費前不能對產品的質量加以判斷,至使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更為嚴重。為方便消費者更容易獲得產品信息,對產品的質量加以區分,農產品行業對其他的行業的品牌模式加以效仿,運用注冊、推廣品牌的形式傳遞生產企業想讓消費群體了解的產品參數,進而縮短不對稱的差距,可實際進行中的效果卻不理想。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生產者的品牌意識薄弱,農產品品牌營銷歷時時間尚短,品牌建設還處于標示階段,具有較高知名度及價值品牌的產品并不多。在市場之中消費者也只是利用價格標示及以往經驗實行刷新,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牌意識相對淡薄,品牌意識并沒有發揮其作用,相反安全問題屢見不鮮。
2.農產品質量認證以及質量標識
認證由專業認證機構對產品、服務及管理體系、技術規范等進行標準化審評,農產品的認證為認證體系中重要構成。農業生產過程之中產出的初級產品或者是粗加工產品是農產品認證進行認證的主要對象,其對產品“私有信息”進行了全部公開。
農產品認證對于弱化信息不對稱以及強化市場信號等問題效果十分顯著。農產品的認證體系能夠降低市場中信息傳遞的成本,生成生產集約效應。農產品的認證能夠設立中介信用體系,利用“第三方信任”機制,加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體現農產品的品牌價值。除此之外,農產品認證體系還結合了政府的授權、認證機構市場及認證企業三者疊加的信用值,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農產品復合認證體系,產品大大提升了市場價值,并消費群體廣泛認可,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收入。
3.品牌信任
品牌信任具有多維度性被普遍認可,代表性鮮明卻普遍存在的有以下3種:1、消費者對品牌信心。2、信任度與專業性。3、能力、善意以及真誠等。通過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品牌信任需要包括品質信任、善意信任以及能力信任。實際之中,品牌的品質和能力容易混淆,兩者都是企業追求生產能力及質量的表現。
二、研究設計及數據搜集
對國內現有農產品信任方面的文獻進行借鑒,對消費群體進行實際的詢問,對信息進行搜集,對農產品品牌信任度進行調查時要避免出現“天花板效應”。
對于調查表中設立的問題進行前期的探討,使其與實際情況高度吻合,各變量的測量表要從現有的研究進行選取,若發現問題要做及時的更改。
問卷按順序對消費者對未認證農產品品牌的信任度、認證產品信任度以及對品牌產品信任度的實行測量。為保證結果的有效性,被調查人口填寫相關個人資料。
三、數據分析
運用標準化系數的標準對數據的信度進行檢驗,其中注意各項的相同性,對效度檢驗運用CFA進行分析,對被檢驗的品牌信任程度及認證標準信任程度等變量表的結構要密切注意。使用SPSS軟件對品牌信任驗證性數據實行具體分析,將認證前與認證后的品牌信任設為研究重點。運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對認證標識能夠干擾消費者提升品牌信任進行驗證。對認證標識優化品牌信任的途徑進行分析,運用AMOS18.0結構實行方程檢驗。最后對認證標識對于品牌善意的信任影響做分析。結合所得出結果進行下一步的具體分析。
四、結果分析
1.主要結論
消費者對認證標識具有一定的認可度,認證標識能夠與農產品品牌向市場輸送的質量信號一致,削弱農產品市場之中信息的不對稱性。不管是否計算品牌信任各種維度間的互相作用,認證標識對強化農產品品牌的能力信任影響均大于對于善意信用的影響。這種情況產生的結果與我國農產品的認證體系關聯較大,我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害食品的認證,在農產品體系認證中有HACCP認證及GMP認證,針對的是農產品能力方面的認證。
農產品的品牌信任有二維結構的特性,消費者信任品牌體現在能力及善意的信任上,而且兩維度間的作用在品牌信任之上有突出的體現。對于某些調查進行合理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善意信任在能力信任中有明顯體現,消費者在進行消費對企業的態度較為和善。并且,交叉作用表明能力信任也間接的作用于善意信任,降低了品牌信任的影響能力,這些都與農業產品安全上的負面消息有直接關系。
2.局限性分析
為了更準確的分析質量標志對產品品牌信任的作用。在今后的調查中需要融入調節變量因素,針對質量標志對農產品品牌信任的作用做更細致的分析、研究。而且我國大部分的農業產品代表性比較弱,綜合展現力不夠,以后的調查研究可以引入不同行業的質量標準,利于對整個質量認證體系的掌握,也更清晰其對品牌信任的作用。
結語
我國的品牌認證體系會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完善,國家要嚴格質量認證的標準,對農產品進行定時、不定時的抽檢,保證進入市場的食品的安全性,運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加強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程度,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立勝,陸娟.質量標志與農產品品牌信任研究[J].商業研究,2012(02).
關鍵詞:產品標準;產品質量監督;二者的關系
若要提升產品現有的質量,應能借助于常態流程內的監督。設定明晰的產品標準,強化細節范疇的查驗及監督[1]。產品標準涵蓋著預設的規格、產品必備的質量、結構等的規定。在特定時段之內,產品標準供應了查驗的參照,搜集可得精準的信息。由此可得,產品標準及各時段內的質量監督應能彼此依存,這樣的基礎之上彼此促進,構建更為完備的質量體系。
一、二者彼此依賴
產品標準構建了后續檢驗的必要根據,依循正式標準來檢定多類的產品,測定了產品屬性。采納這樣的路徑,可獲取的查驗數據才擁有了可信性,更為可靠且真實。詳細來看,二者彼此依賴的特性含有如下表征:
(一)提供了可查驗的監督參照。質量監督側重去查驗某一產品,它有著凸顯的監督屬性。質量指標關涉若干的數據,依循設定的檢驗流程來判別選出來的產品是否合格。在檢驗流程內,產品標準有著必要的價值。針對同類產品,若沒能設定可供查驗的指標,那么測得的質量狀態也不夠可信。因此,產品標準預設了質量監督特有的根據,是監督的參照。作為技術根據,產品標準應能折射出真實情形下的產品特性,它可分成多重的指標數據[2]。
(二)落實設定好的監督指標。唯有落實了預設的標準化,產品監督才可供應更精準的產品信息。質量監督真正去落實了擬定的若干標準,監督是必備的手段。設定了標準后,唯有經由后續真正去落實,這樣的標準才會凸顯實效。產品標準應被用作衡量產品、辨析產品表征出來的特性。要真正去貫徹,不斷去提升初始的指標,獲取更高水準的新指標。落實了設定出來的產品查驗指標,將從根本上助推質量提升,企業依循這樣的指標來調控平日生產。
(三)共有對象及目標。質量監督及查驗、擬定的產品標準,二者針對著共有的對象,也擁有同一目的。這是由于,二者都面對著待查驗的某類產品,都有著強制特性。設定監督及查驗,是為創設更優的某一產品質量,二者預設了同樣目標。擬定了新指標、最終真正予以落實,它們都創設了多層的質量保障。質量監督擁有自身的監督特性,意在保護消費者、督促企業去接納自身缺陷,從而自覺予以整改。從這種特性可知,二者都意在從本源上提高質量,這是根本目標。
二、二者彼此促進
質量監督有著本體的監督價值,也有著督促性。這是因為,質量監督側重去更新設定好的現存標準,常態監督也督促著標準的修正。即便起初設定了再完備的指標,也不可始終存續下來。實踐變更的態勢下,唯有不斷予以修正才會吻合新市場下的產品監督。設定的初始標準經由不斷升級,更能符合實踐。這樣的標準升級伴隨著產品監督,監督起到了凸顯的指引作用。質量監督進展之中不斷發覺弊病,搜集了反饋可得的一切信息,而后再去及時整改。監督之中隨時都會查出疑難,發覺現有標準潛藏的某一漏洞。反饋至上級后,變更了不適宜的舊式標準,促進更高的進展。現今市場替換了總體格局,更新產品標準、不斷延展質量監督覆蓋著的現存范疇,促進了水準的提升。從現今狀態看,生產正快速進展,技術水準也將伴隨提升。創設出來的新穎產品根植于新態勢下的技術變更,從客觀視角看,產品更新也不可缺失擬定的新標準。檢驗的流程、質量監督可選取的成套設備也將被變更,二者顯現出同步性。技術帶動之下的產品標準日漸被變更,產品監督也融匯了新內涵,它們彼此是促進的,帶動著共同的進展。質量監督依托于常態的檢驗,產品標準測定了它的可靠性,決定著可否供應精準的、必備的數據。質量監督擁有了本身的指引價值,查出了產品潛藏的缺陷,供應了更為長久的消費保障。選出來的檢測儀器、檢測可依循的總體步驟都不可缺失,它們有著必備價值。采納先進的成套儀器、新穎的技術流程,將會創設更高效情形下的產品監督。提升了監督水準,歸結可得精度更優的數值,檢驗也可擁有更高的權威特性。結語:強化質量監督,查驗細微狀態下的質量弊病,協助企業真正去改進。這樣做,提升了常規情形下的監督水準,讓產品標準變得更為明晰。從根本上看,產品標準應被看成技術準則,提供了查驗必備的技術參照。與此同時,常態的質量查驗協助關聯部門去發覺若干的標準漏洞,改進可得更為適宜的新標準。借助檢驗方式,測得了產品本體的若干特性。產品標準及查驗監督不可被分割,應能整合予以考慮,依照新態勢下的市場特性來改進監督,促進質量完善。
參考文獻:
[1]袁潤成,紀朝鳳,胡成亮.產品標準與產品質量監督的關系[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13(12):28-30.
紡織品在日常使用中會接觸到各類液體,表面潤濕性是其表面性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與其實際使用要求密切相關的一項性能。本文重點詳述了紡織品表面潤濕性的現象和原理,接觸角試驗方法,接觸角在紡織品表面潤濕性中的應用及研究狀況。
關鍵詞:接觸角;表面潤濕性;躺滴法;超疏水表面;荷葉效應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進步,人們對紡織品的性能也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表面潤濕性是紡織品的一項重要指標,是評價其具有拒水性/親水性的項目之一。例如醫用防護服、手術單、戶外運動服裝、墻布、桌布、雨衣、防雪服等產品都對表面潤濕性有不同的要求,以確定其是否能夠滿足實際環境的應用。
接觸角試驗方法通過測量紡織品表面與液體之間的接觸角大小,得到可量化的接觸角值來表征紡織品的表面潤濕性,還可以通過觀察紡織品表面接觸角的變化情況了解其潤濕過程。
1 表面潤濕性
潤濕是固體表面上的一種流體被另一種流體所取代的過程,往往是指液體取代氣體的過程。表面潤濕性是液體在固體表面上附著的現象,是固體表面的重要性質之一,也是自然界常見的一種界面現象。自然界中的荷葉、玫瑰花瓣和鱗翅目昆蟲翅膀等表面都存在特殊的微觀幾何結構以及具有一定疏水性的化學組成,其表面與水滴的接觸角可以達到160°,水滴在這樣的表面很容易滾落,如圖1所示荷葉上的水珠,這種現象被稱為荷葉效應。荷葉效應理論已經應用到很多行業,而在紡織行業中,很多企業基于這種理論開發了具有荷葉效應的織物,該類織物具有超疏水的能力。
圖1 荷葉效應
著名的楊氏方程揭示了在理想的光滑表面上,當液滴達到平衡時表面張力與接觸角之間的函數關系。一般當固―液間的接觸角θ90°時,認為表面具有疏水性質,如圖2(b)所示 [1]。
圖2 接觸角示意圖
紡織品的表面潤濕性通常包括對織物表面潤濕性和單根纖維表面潤濕性的研究。對于織物而言,它是纖維的集合體,纖維之間存在空氣,其表面潤濕是液體和纖維集合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單根纖維的潤濕,則遵循固體表面的潤濕原理[2]。潤濕作用包括沾濕、鋪展、浸濕三種類型,對于織物來講,其表面潤濕性主要是沾濕和鋪展;而對于纖維以及染色工藝來講,其表面潤濕性主要是研究浸濕。
2 接觸角試驗法
接觸角是在固―液―氣三相交界處,作液―氣界面的切線穿過液體與固液交界線之間的夾角,它是表面潤濕程度的度量,如圖2所示。接觸角是肉眼可以觀測到的一種界面現象,是液體與固體表面相互作用的直觀表現。將液體滴于織物表面,液體可能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個具有一定接觸角的液滴并停留在織物表面,也可能鋪展開來并被織物吸收。接觸角的大小可以用來表征織物表面的潤濕性或者疏水性,接觸角越小,表明織物潤濕性越好,疏水性越差;接觸角越大,表明潤濕性越差,疏水性越好。
液滴的平衡是體系能量趨向最小化,使液滴在固體表面處于穩定狀態,靜態接觸角是固―液―氣界面間表面張力平衡的結果。織物表面的潤濕性能一般采用靜態接觸角表示,簡稱接觸角來衡量。常用的紡織品接觸角試驗方法主要包括座滴法和Wilhelmy法,其中座滴法適用于織物的接觸角測量,而Wilhelmy法則適用于單根纖維接觸角的測量。
2.1 座滴法
座滴法是測量織物表面與液體間接觸角的一種最常用方法,也稱躺滴法,將規定體積的液滴直接滴在織物表面上,然后通過量角法、量高法、液滴形狀分析法和光反射法等方法來測量液滴在織物表面的接觸角。
(1)量角法:將一個液滴滴在織物表面,在獲得織物和液滴的清晰圖像后,在固―液―氣三相交界處作液―氣界面的切線,使用量角器直接量出接觸角大小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優點是操作方便快捷,缺點則是受試驗人員的操作影響較大,精度較低,不能實現連續動態測量接觸角的變化情況。
(2)量高法:當液滴的體積小于6μL時,可忽略重力作用對液滴形狀的影響,認為液滴呈現標準圓或者標準圓的一部分[3]。將一個液滴滴在織物表面上,通過測量織物表面上液滴的高度和接觸面的寬度來計算接觸角,同時可以通過連續跟蹤測量液滴高度和接觸面的寬度來得到動態的接觸角變化情況。
(3)液滴形狀分析法: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其在接觸角測量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計算機軟件可以通過使用液滴形狀分析算法來計算接觸角。常見的液滴形狀分析算法包括:多項式擬合法、Snake法、軸對稱液滴形狀分析法、Young-La-place方程數值綜合法和解析近似法等。液滴形狀分析法重復性好,誤差小,精確度高,已廣泛應用于接觸角測量中[4]。
(4)光反射法:將液滴滴在織物表面后,將光源通過狹縫照射到三相交界處,通過改變光的入射方向,當反射光剛好沿著固體表面發出時,可根據入射光與反射光的夾角計算接觸角,光反射法只能用于測定小于90°的接觸角,局限性大,并且操作繁復、難度較大。
2.2 Wilhelmy法
Wilhelmy法可用于測定液體的表面張力和液體在單根纖維上的接觸角,是由Wilhelmy于1863年提出的,根據其測量原理也將其稱為潤濕天平法。該方法基于Wilhelmy公式,對于浸沒在某一種液體中的物體:F=P?C?cosθ-(QL-QG)?V,其中F為潤濕力;P為潤濕周長;C為液體表面張力;θ為接觸角;QL為液體密度;QG為氣體密度。對于相當細小的纖維來說,與總作用力相比,浮力約為總潤濕作用力的1%,可忽略不計,則F=P?C?cosθ。當纖維與液體接觸時,潤濕力會給纖維一個拉力,或者是推力,通過測量纖維垂直與水接觸時的潤濕力,根據公式可以計算接觸角。
纖維表面并不是完全均質且光滑的理想表面,因此其實際接觸角并不是如楊氏方程所預示的取值唯一,而是在兩個角度之間變化,這種現象稱為接觸角滯后現象。當液體沿著纖維表面上升時,纖維的表面是由固―液界面代替固―氣界面,該接觸角稱為前進接觸角;當液體沿著纖維表面下降時,纖維的表面由固―氣界面代替固―液界面,稱為后退接觸角。通過采用前進接觸角和后退接觸角的差值來表征接觸角的滯后性。
3 應用研究
接觸角法在紡織品中的應用包括:計算表面能、親水/拒水整理效果表征、染色、開發超疏水織物、纖維表面性質和纖維和樹脂界面相容等方面。
3.1 計算表面能
表面能是固體表面特征和表面現象形成的主要推動力,是描述和決定固體表面性質的重要物理量,表面能的計算與表征是許多自然現象和生產過程的理論基礎。至今為止尚未找到一種能夠從試驗上直接測量固體材料表面能的試驗方法,對于紡織品表面能的計算,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就是接觸角法,該方法通過測量織物與不同表面張力的液體之間所產生的不同接觸角去計算出紡織品的表面能[5]。用接觸角來計算固體表面能是基于楊氏方程的推導,由于楊氏方程只適用于化學性質均一的理想光滑表面,因此研究學者在楊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了很多計算表面能的方法,如Zisman法、Antonow規則法、Berthelot規則法、Good-girifalco法、Fowkes法、Owens法、幾何平均法、調和平均法和LW-AB法等[6]。
Wenzel理論認為粗糙表面使得實際上固―液之間的接觸面要大于表觀觀察到的面積,增大固體表面粗糙度會使疏水表面更疏水,親水表面更親水,這種粗糙是指纖維表面的微納米級的肉眼不可見的粗糙。Wenzel只考慮了液滴在固體表面完全接觸的情況,Cassie-Baxter理論認為當固體表面具有很高的粗糙度時,液體與固體不完全接觸,部分與氣體接觸。在材料微細結構化表面,因為結構尺度小于表面液滴的尺度,將有截留的空氣存在,于是表觀上的固―液接觸面將由液―固和液―氣共同組成[7]。
狄劍鋒等[8]為了比較各種紡織品表面能計算方法的結果差異,分別用Owens二液法、Owens三液法、Neumann法、Forkes法和Vanoss法計算表面能,并對計算結果進行了比較,認為Neumann法測量和計算最為簡單,Owens二液法最為常用。Owens二液法、Owens三液法、Neumann法、Forkes法和Vanoss法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但研究發現,它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5種計算方法均可用于表面能大于20 mJ/m2的表面,但對小于20 mJ/m2的最好選用Neumann法計算[9]。
3.2 親水性/拒水性評價
劉嫻等[10]采用親水整理劑浸漬PP非織造布,然后以蒸餾水為試液,通過針管將水滴滴落在整理過的PP非織造布表面,測得其平衡接觸角為0°,即液體在織物表面完全潤濕,而整理前PP非織造布的接觸角為148°,通過整理前后非織造布接觸角的測量結果來表征其親水整理效果。黃鋒林等[11]研究了等離子體處理后丙綸纖維表面形態以及接觸角的變化,利用基于Wilhelmy原理的接觸角儀測量了纖維的動態接觸角,通過比較分析得出了等離子體處理后丙綸纖維的表面形態和表面接觸角的關系,結果表明等離子體處理技術能夠顯著降低纖維表面接觸角,改善纖維潤濕性能,發現表面粗糙是導致纖維表面后退角降低的主要原因。
3.3 染色性
丙綸纖維表面潤濕性差,使得其染色困難,限制了在服裝上的應用,所以改善丙綸纖維的潤濕性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狄劍鋒等[12]為了改善滌綸纖維的染色性能,采用堿液對其進行了表面處理,用動態接觸角儀測量表面處理后纖維的動態接觸角,用原子力顯微鏡測量了纖維表面的粗糙度,用分散染料對處理前后的纖維進行染色,并用測色配色儀測試了樣品的染色深度。試驗結果顯示,經過表面處理后的纖維,表面粗糙度明顯增大,表面接觸角明顯減小,纖維上色速度明顯加快,可以減少染色時間10min以上且達到同樣的染色效果。
唐曉亮等[13]采用自行研制的常壓介質阻擋放電連續處理裝置,在不同氣體(Ar,N2-Ar,O2-Ar)環境下分別對滌綸織物進行表面改性處理。測量了滌綸纖維處理前后接觸角、毛細效應和色差值等。結果表面經過常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的滌綸織物,其染色性能和表面潤濕性能都得到了改善。
3.4 超疏水紡織品
通常將接觸角大于150°的表面稱為超疏水表面,具有超疏水表面的紡織品在表面自清潔、防雨雪、拒油、抗血液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超疏水透氣織物可用在軍用作戰服裝、戶外服裝、醫生手術服、帳篷、防雨服、防雪服等領域,具有巨大的市場和經濟效益,使其成為紡織領域研究的熱點。
王前進等[14]以荷葉表面微納米結構為參考模型,對棉織物進行處理修飾,獲得了超疏水織物,水滴在該織物上表面接觸角可達160°。織物形成的微納米級粗糙度和ASO-1膜的存在是織物疏水的主要原因,微納米凸體能減少纖維與水的接觸面積,提高水在纖維表面的接觸角,使織物具有超疏水性。
制備超疏水表面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徑:在纖維表面涂敷一層低表面能物質,同時增加其表面的粗糙度;對纖維的親水基團進行改性,如將纖維素結構的―OH等親水性基團用其他疏水性基團取代。
3.5 纖維表面性質
李健等[15]研究了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對PBO纖維潤濕性的影響,通過芯吸效應和接觸角法表征處理前后PBO纖維的潤濕性,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處理前后纖維的表面微觀形貌,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對處理前后PBO纖維表面化學組成進行定性分析。結果表明,改性后PBO纖維芯吸高度大幅上升,接觸角明顯降低,其表面產生明顯刻痕,局部有剝離現象,改性后PBO纖維O、N元素含量均有所提高。
4 結語
表面潤濕性是紡織品的一項重要指標,采用接觸角法可以得到可量化的接觸角值來表征紡織品的表面潤濕性,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液滴在紡織品表面的形狀和變化。同時接觸角法在紡織品的表面能計算、親水/拒水性改性評價、可染色性、超疏水表面、纖維表面性質、界面相容性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加強對紡織品接觸角試驗方法和表面能理論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和完善其在紡織品領域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徐壁,蔡再生.紡織品超拒水整理機制和新技術[J].染整技術,2008,30(11):1-4.
[2]凌群民,李永鋒,譚磊,劉呈剛.對織物潤濕性能的研究[J].紡織科學研究,2005,(1):44-47.
[3]狄劍鋒.低溫等離子處理對丙綸纖維濕潤性能的影響[J].五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6(4):1-4.
[4]劉永明,施建宇,鹿芹芹,等.基于楊氏方程的固體表面能計算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3,27(11):123-129.
[5]徐廣標,楊立榮.3種天然纖維表面自由能計算與評價[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9(3):280-282,337.
[6]羅曉斌,朱定一,石麗敏.基于接觸角法計算固體表面張力的研究進展[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7,7(19):4997-5004.
[7]王雪梅.超疏水表面潤濕性能研究[J].廣東化工,2013,40(11):73-74,78.
[8]狄劍鋒.織物表面能的計算方法及其比較[J].紡織導報,2005,(9):77-79.
[9]狄劍鋒.織物表面能計算公式的局限性[J].紡織學報,2005,26(5):43-45.
[10]劉嫻,吳明華.聚丙烯非織造布親水整理工藝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26(2):160-164.
[11]黃鋒林,魏取福,徐文正.等離子體處理對丙綸纖維表面接觸角的影響[J].紡織學報,2006,27(2):65-67.
[12]狄劍鋒.表面處理對滌綸潤濕及可染性的影響[J].紡織學報,2005,26(4):49-51.
[13]唐曉亮,任忠夫,李馳,王良,邱高.常壓等離子體表面改性滌綸織物[J].紡織學報,2007,28(8):63-65.
[14]鄭傲然,周明,楊加宏.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備及潤濕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7,38(11):1874-1876,1883.
摘 要: 針對產品設計知識的多樣性、動態化和相關性等特點,提出了一種基于本體的產品設計知識表示方法。建立了以客體、概念集、屬性集、命題集和函數集為核心的知識單元,并設計了五者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引入了輸入輸出模塊,以增強產品設計知識表示的全面性和靈活性。最后以圓柱形螺旋彈簧設計為例,驗證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關鍵詞:
知識表示;本體;設計知識;知識單元;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 TP182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y, dynamics and correlation of product design knowledg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ethod for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ontology, established a knowledge unit with the core of object, concept set, property set, proposition set and function set, and designed the links between the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introduced input and output module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of product desig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inally, the paper took cylindrical spiral spring design as an example and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Key word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ntology; design knowledge; knowledge unit; product design
0 引言
現代產品設計以設計知識為基礎,新產品的設計開發大多依賴已有的設計知識。設計知識的組織、重用可以有效降低設計成本,提高產品開發速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知識表示直接影響到知識組織重用的效率和質量,是進行設計知識組織和重用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如何面對設計知識的多樣性、動態化和相關性特點,對知識進行有效表示,是企業和研究機構面臨的復雜問題[1]。
目前關于產品知識表示的方法主要有產生式表達法、框架表示法、面向對象表示法和基于本體的表示法等。相對于其他方法,基于本體的知識表示方法能夠保證在傳遞共享過程中知識理解的唯一性,并且滿足設計知識類型多樣、語義關系復雜的要求,已成為知識表示的主要方法之一。國內外學者對于本體知識表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設計知識檢索重用和產品知識庫的設計等方面:Bock等探索了結合本體和基于模型技術進行協同設計的方法[2];Brandt等綜合本體表示模式和過程數據倉庫提出了對設計過程知識進行管理的方法[3];Kim等提出了將本體用于異構和分布式設計的方法[4];張善輝等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機械產品知識嵌入機制[1];石鑫等提出面向重用的本體構建方法和領域本體知識設計模型[5];畢魯雁等提出了基于本體的產品設計知識庫設計及其檢索方法[6]。上述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現有的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封裝方法,知識單元的設計不包含支持輸入輸出相應功能的模塊,難以全面有效地表示產品設計知識信息。
本文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本體的產品設計知識表示方法,構建了產品設計知識單元,并引入了輸入輸出模塊,以支持知識單元與外界進行信息交互,從而更加全面地對產品設計知識進行表示。
1 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表示方法
1.1 本體概述
“本體論”(Ontology)原是哲學研究中發展出來,用于研究客觀事物存在及其本質和規律的學說。近十年來,本體的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哲學的范疇,Gruber于1993年指出本體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一種形式化規范[7]。Borst在此基礎上,提出本體是可共享的概念化的一種形式化規范[8]。Studer等認為,本體是可共享的概念化的一種明確的形式化規范,其中概念化是通過標識某個現象的相關概念而得到的這個現象的抽象模型[9]。本體的核心是一個領域內公認的概念實體的有限集合,本體可以實現領域知識規范化,是有效的共享和重用知識的基礎。
1.2 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表示
國內外學者就本體在不同領域的知識表示應用給出了各自的解釋,如Noy等研究人工智能領域的文獻后提出,本體是一套關于某一領域概念的規范而清晰的描述,它包含概念(concepts),概念的屬性(properties)、屬性的限制條件(restrictions)和相關的實例(instances)[10];在知識共享重用方面,Perez等認為基于本體的知識組織包含5個基本的建模元語:類(classes),關系(relations),函數(functions),公理(axioms)和實例(instances)[11];李景提出了在農業信息技術領域,本體作為知識組織的重要手段應該包含以下六個要素:聲明(Statement)、公理(Axiom)、概念(又稱為類,Concept, Class)、屬性(Property, Slot)、函數(Function)和實例(Instance)[12];在產品設計領域,余旭等提出利用“領域本體―索引知識―數據資源”三層結構表達設計知識[13],江偉光等使用了由概念集、屬性集、概念實例集、關系集和公理與規則集組成的五元組進行知識本體的表達[14]。
上述知識模型過于封閉,未就知識模型如何與外界進行信息交互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本文在歸納前人對本體在不同領域知識表示研究基礎上,給出了本體在產品設計知識領域的表示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知識單元按照本體形式進行設計,知識單元內部應包含設計所需的全部知識、概念、函數和實例等;知識單元以自身屬性區別于其他知識單元;知識單元以遞歸分層方式定義,可以有一到多個父知識單元并繼承父知識單元的屬性和概念等要素,從而形成樹狀結構,每一層存儲不同的設計知識;同時知識單元可以與外界進行信息交互。本文提出的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單元應包含的具體要素如下。
1)客體(Object)。知識單元的核心,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實體,知識單元內部其他集合均與客體相聯系。
2)概念集(Concept Set)。包含人為定義的產品特有的術語集合和分類方法等。
3)屬性集(Property Set)。描述了本知識單元不同于其他知識單元的固有特征和功能等,如產品的材料屬性,分為數值屬性和對象屬性。
4)命題集(Proposition Set)。包含知識單元所涉及的公理、定理和定義等。
5)函數集(Function Set)。包含知識單元進行設計所需用到的計算方法、公式等。
6)實例庫(Instances)。實例是知識單元的實例,知識單元是實例的單元,是具體的知識單元的表現對象,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每個實例都有區別于其他實例的屬性,以區別不同實例。
7)輸入(Inputs)。知識單元可以接受其他知識單元或外界的設計要求參數的輸入,以對設計要求進行推理計算。
8)輸出(Outputs)。經過知識單元的推理計算,得到設計所需的數據,要將這些信息輸出到下一知識單元或外界,以進行下一步的設計。
知識單元可以擁有上述全部要素,也可以只擁有部分要素,以利于知識單元的靈活使用和保證設計知識表達的全面性。
根據以上設計的知識單元要素和產品設計知識的建模要求,建立了知識單元的視圖,如圖1所示。在知識單元中,將本體核心劃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概念集、命題集、函數集和屬性集,知識單元可接受外界的輸入和對外界進行輸出,并可繼承一個或多個父知識單元和泛化實例。知識單元包含許多類型的關系,以利于設計知識的表達,其中:1)part_of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2)attribute_of表示屬性關系;3)has_attribute表示包含屬性關系;4)kind_of表示繼承關系;5)sibling_of表示兩元素同類,且具有傳遞性;6)instance_of表示實例關系;7)use_of表示使用關系。在圖1中,客體處于知識單元的中心,具有唯一的名稱以用來標識,概念集、命題集、函數集和屬性集均直接與客體發生關系,輸入和輸出與上述集合發生關系且包含相應的參數和值,函數集中的函數由值域、定義域和映射關系三部分組成,并可以使用命題集中的元素。
2 應用實例
本文以彈簧設計為例,根據上文提出的設計知識單元模型,繪制彈簧設計知識單元,截取知識單元片段,如圖2所示,并選用對推理能力支持較強的OWL(Web ontology Language)作為本體建模語言對片段進行表示。
在本例中,包含彈簧、圓柱形螺旋彈簧、圓柱形螺旋壓縮彈簧客體。其中:彈簧具有概念集,如外形分類和命題集,如胡克定律;圓柱形螺旋彈簧具有屬性集,如材料、圈數、直徑、中徑、曲度系數等和函數集,如物料選擇、穩定性驗證;圓柱形螺旋壓縮彈簧具有實例集,如模型和產品,設計片段包含相應的輸入輸出。
1)圓柱形螺旋彈簧客體表示。
程序前
圓柱形螺旋彈簧
程序后
上述代碼定義了“cylindricalcoilspring(圓柱形螺旋彈簧)”,并說明它是彈簧的一個子知識單元。
2)數據屬性的表示方式。
程序前
程序后
表示“diameter(直徑)”的類型為float,定義域為“cylindricalcoilspring(圓柱形螺旋彈簧)”。
3)對象屬性的表示方式。
程序前
程序后
上述表示定義域是“cylindricalcoilspring(圓柱形螺旋彈簧)”,值域是“Material(材料)”,對象屬性為“MaterialPro(材料屬性)”。
4)約束的表示方式。
程序前
1
程序后
表示“cylindricalcoilspring(圓柱螺旋彈簧)”具有材料屬性,且為必選屬性,屬性值只能為“Metallic(金屬的)”。
5)命題的表示方式。
Java代碼如下:
程序前
public class hooksLaw
{
public float k;
public float f;
public float b;
public hooksLaw(float k,float f;float b)
…
public float calculateLength(float k, float f, float b)
{
return k*f+b;
}
}
程序后
OWL代碼如下:
程序前
此處是否缺少了一個“”?,請明確或補充所在的具體的位置。
程序后
表示“Hookeslaw(胡克定律)”,具體彈簧長度的算法在hooksLaw.java中定義,OWL設置一個指向計算方法的屬性。
6)函數的表示方式。
程序前
程序后
定義為“cylindricalcoilspring(圓柱螺旋彈簧)”的函數型屬性,用以驗證穩定性,對于指定的“FreeHight(自由高度)”,利用Java類中的方法進行計算。
7)實例的表示方法。
程序前
程序后
表示一個客體實例“Product1(產品1)”,它的所屬的知識單元為“cylindricalcoilcompressionalspring(圓柱螺旋壓縮彈簧)”。
8)概念的表示方法。
程序前
程序后
利用枚舉類“Appearance(外形)”來表示彈簧的外部形狀,它所屬的知識單元是彈簧,共有四個元素:“Annular(環形)”、“Acetabular(碟形)”、“Laminar(板形)”和“Sprial(螺旋形)”。
9)輸入輸出的表示方法。
程序前
1
程序后
表示對“cylindricalcoilcompressionalspring(圓柱形螺旋彈簧)”的輸入,用OWL中的無名類定義其中包含的“Activation(激活條件)”并且設置至少有一個輸入才能啟動此知識單元,這里設置了輸入“minload(最小載荷)”和“maxload(最大載荷)”分別為200N和700N,“stroke(行程)”為14mm。輸出的表示方法與輸入類似,這里不再贅述。
3 系統實現
根據本文提出的基于本體的產品設計知識表示方法,采用Delphi編程語言和SQL Server數據庫開發了水輪機設計知識管理平臺系統,通過知識單元配置設計任務的知識流,實現了集成化、數字化設計和全面設計知識管理,支持水輪機的開發設計的全過程。系統實現了對知識單元層級樹狀結構的管理,如圖3所示,實現了知識單元節點的管理和單元內主要參數的管理。
以水輪機關鍵件――推力軸承設計為例,如圖4所示,通過指定軸承的絕緣等級、定子接法等參數和上級知識單元的支持,實現了軸承設計的知識化、智能化。
4 結語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本體的產品設計知識表示方法,引入了輸入/輸出模塊,建立了以產品設計知識為對象的知識單元,可以有效支持知識單元與外界進行信息交互,為產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設計奠定了基礎。圓柱形螺旋壓縮彈簧設計實例表明,本文提出的設計知識單元可以有效地組織產品設計知識。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設計知識表示方法,開發了水輪機設計知識管理平臺,顯著提高產品設計的效率和知識的利用率,實現復雜產品的設計的知識化、智能化。
參考文獻:
[1]
張善輝,楊超英,劉震宇.基于本體的機械產品設計知識嵌入方法[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0,16(11):2386-2391.
[2]
BOCK C, ZHA XUANFANG, SUH H-W. Ontological product modeling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 [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0, 24(4): 510-524.
[3]
BRANDT S C, MORBACHB J, MIATIDIS M, et al. An ontology-bas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design processes [J].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32(1/2): 320-342.
[4]
KIM K-Y, MANLEYB D G, YANG H-J. Ontology-based assembly desig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J]. Computer-Aided Design, 2006, 38(12): 1233-1250.
[5]
石鑫,同淑榮,馬飛,等.面向重用的設計過程知識領域本體的構建[J].機械設計,2011,28(1):1-4.
[6]
畢魯雁,焦宗夏,范圣韜,等.基于本體映射的設計知識庫搜索方法[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9,15(10):1890-1899.
[7]
GRUBER T 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 [J]. Knowledge Acquisition, 1993, 5(2): 199-220.
[8]
BORST P, AKKERMANS H. An ontology approach to product disassembly [C]// EKAW97: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European Workshop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7: 33-48.
[9]
STUDER R, BENJAMINS V 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98, 25(1/2): 161-197.
[10]
NOY N F, McGUINNESS D L. Ontology development 101: A guide to creating your first ontology [EB/OL]. [2011-03-12]. .
[11]
PEREZ A G, BENJAMINS V R. 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onents: Ontologies and problem-solving methods [EB/OL]. [2011-03-25]. oa.upm.es/6468/1/Overview_of_Knowledge.pdf.
[12]
李景.本體理論及在農業文獻檢索系統中的應用研究――以花卉學本體建模為例[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4.
[13]
余旭,劉繼紅,何苗.基于領域本體的復雜產品設計知識檢索技術[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17(2):225-231.
[14]
江偉光,武建偉,吳參,等.基于本體的產品知識集成[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43(10):1801-1807.
[15]
董剛,李建功,潘鳳章.機械設計[M].北京:機械工程出版社,2001:326-334.
收稿日期:2011-06-17;修回日期:2011-08-16。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51005162);國家863計劃項目“云制造服務平臺關鍵技術”項目審批下來了,還沒確定編號。
關鍵詞: 菌落總數 檢測技術 食品
菌落指的是生長在固體培養基上,通常由一個細胞生長繁殖而成的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細胞群體。菌落總數作為食品安全的重要衛生指標,反映食品被污染的程度。食品生產、運輸、消費過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安全中最突出的問題。GB/T4789.2中規定的菌落總數是指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后,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如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和時間、pH、需氧性質等),所得1 mL(或1g)檢樣中形成的菌落總數。該規定中的“一定時間”通常指48h~72h培養基中長出的菌落,這一時間段只有細菌能夠長成菌落,菌落總數即活的細菌數,且不包括嗜冷菌、嗜熱菌、厭氧菌等特殊環境條件下生長的菌。目前,檢驗機構對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通常選擇國標法,但因國標法的檢測周期較長,影響產品的新鮮度和貨架期,快速檢測技術應運而生且發展迅速。
1.國標法
GB/T4789.2規定菌落總數的測定方法有兩種:平板菌落計數法和菌落總數PetrifilmTM測試片法。平板菌落計數法包括采樣、稀釋、培養、計數等步驟,過程繁雜,需要一定的專業操作技能。平皿長出的菌落有的比較小,有的顏色與培養基相近或相同,在計數過程中不容易區別,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將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加入到培養基中。TTC是脂溶性的光敏感復合物,能被活細胞還原為紅色,使培養基中的菌落呈紅色,便于計數。
菌落總數PetrifilmTM測試片法是將菌液滴至含培養基和指示劑的紙片上進行培養,紙片由滅菌濾紙、纖維膜、膠膜等作為載體,省略了培養基配制、消毒滅菌等過程。近年來的研究報道稱美國3M公司生產的PetrifilmTM效果好。
2.阻抗法
阻抗法是利用菌體代謝過程中能將培養基中的蛋白質、脂類、糖類等電惰性物質分解為小分子的胺類、有機酸、無機鹽等有電活性的物質,在溶液兩端通以小振幅交流電,通過測定一定時間內阻抗參數值的變化,快速、定量分析樣品中的微生物變化情況,阻抗值與微生物污染程度存在相關關系,樣品中微生物污染程度高,則阻抗參數變化較大,建立阻抗值與菌落總數之間的標準曲線,通過測定食品的阻抗值,計算出食品中含有的菌落總數。阻抗法比傳統的平板計數法更快速,能夠動態地對菌落總數進行實時監控,操作簡單,靈敏度高。其缺點是投資高,對好鹽微生物難以檢測。
3.ATP生物發光技術
ATP生物發光測定法是一種快速檢測菌落總數的方法,是基于螢火蟲發光機理設計的。活菌中含有ATP且其含量固定,菌體死亡后,ATP將很快被菌體中的酶分解,研究表明,ATP生物發光反應的發光強度與ATP含量呈正比,ATP生物發光法是通過提取菌體的ATP,測定ATP濃度,從而推算出樣品中的活菌數。反應機理:以熒光素、ATP、氧氣為底物,在蟲熒光素酶的催化下,熒光素分子被激活,其電子躍遷到不穩定的高能態,當電子回到低能態時發出熒光光子,熒光素不斷被激活,連續產生熒光。ATP生物發光法的優點是快速、簡便、靈敏度高,其檢測過程僅需要數分鐘,其缺點是不能區分非菌體ATP,會干擾結果。另外,ATP的提取方法也會造成干擾和抑制發光作用。
4.濾膜法
濾膜法又稱膜過濾法,原理:待檢檢樣通過已滅菌的濾膜,經過抽濾,菌體被留在濾膜上,然后將膜貼于選擇性培養基上進行培養,根據長出的菌落數即可推算出檢樣中的微生物數量。此方法投資小,但僅適用于液體或氣體,且含微生物數量較小的樣品,不適用于含有直徑大于濾膜孔徑的顆粒狀樣品。濾膜法通常用于飲料或水中菌落總數的測定,若用于固體或直徑大于濾膜孔徑的顆粒狀樣品,則需用無菌水浸提樣品,取上清液通過濾膜過濾。
5.流式細胞技術
產品是一種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體。產品設計中的感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主要是指人的主體,具有人文關懷的特定表現,是人類原始的、基本的動因。無論是在物質非常豐富的現代社會,還是在物質相對缺乏的傳統社會,人們是普遍存在著感性需求,這主要是由于感性不僅是人類感性生命的回歸,而且它還能滿足人類的基本精神需要。本文將對產品設計中感性的認知與表達探究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關鍵詞:
感性;認知;產品設計;表達
一、人們對產品感性的認知
所謂大眾對產品的感性認知主要是指人們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產品與人們的精神所發生的一種互動運動,是相對比較復雜的一種心理歷程。
1.人們對產品的感知覺感覺與感性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特定意義上來說,感覺世界就是感性世界。人們對周圍的刺激和各種變化以及對這種刺激和變化的生物反應共同組成了人們的感覺世界。人們所感知到信息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傳送到大腦,此后知覺便隨之而生了。人們對藝術設計的感覺主要來自于人們對藝術設計的知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主要是人們對事物內在關系和整體屬性的總體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們的經驗和理解的約束。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一般都是從感覺開始的,基于的感覺對客觀事物的狀態和屬性進行反映。這種感覺只是相對較為單一的心理活動,但是在人們的心理運動中其卻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通過感覺內容進行自身行動計劃。必須注意的是,人們必須順應信息關鍵歷程,并根據客觀情況進行一定的調節,人們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經驗產能充分發揮作用。
2.人們對產品的注意在心理學中,注意是用來解釋和描述轉移和集中的心理活動的。從本質上來講,注意是意識的集中與聚集,是心理活動對特定活動和事物的集中和指向,在人們對產品形成感性的認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人們在選購產品時,會比較注意產品的材質、色彩和造型等感性要素,而注意的集中,會讓人們對特定對象產生很大的傾向性,繼而能夠起到深化人們心理活動的效果,這些特定對象就是中心注意。因此,在感性設計產品時,所設計的產品要盡可能的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產品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主動“說話”,以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但是,這并非獨立的一種心理過程,而是需要讓注意在知覺、感覺、情感中等都有貫穿,在思維、記憶中都有維持,并進行不斷進行深入的。
3.人們對產品的情感情感是指人們對自身和周圍事物的心理態度,是人們對事物客觀屬性的一種反應表現,是事物對自身需求符合程度的經驗和態度。從產品的角度而言,情感是根據人們對所包含信息的滿意程度而出現的,是一種具有恒常性、本質性和變異性的主觀態度和情感體驗。它包括人們受傳播情感的所感染情感,人們對產品內容的情感和人們對自身言行、心理反思的情感,是人們整體情感的基本組成部分。盡管這種情感是基于產品傳遞信息而產生的,但和認識不同,它并非源自于人們的自身需要,也不是對事物屬性的直觀反映,而是由產品對象激活的,通過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主觀態度和主觀體驗,是對人們需求滿足情況的一種心理反映。
二、產品設計中感性的表達
敏銳的感知生活中的“感性”,并將其在產品設計中進行超水平的表達是產品設計人員必須具有的一種素質。那么,產品的感性是如何進行表達的呢?
1.基于感官層面的思考感性從人的感官層面來說主要是人們在與事物的互動中,本能的通過感覺器官所產生的,是人在受到各種刺激時,通過本能反射進行回應的。盡管感性在這一過程中是比較原始的,但也是最難抗拒、最為直接的。在人類的五大感覺中,觸覺、視覺同設計的距離最近,但是在國際影響日益強大的當下,視覺的重要性受到了強烈的強化,人們通過各種大眾傳媒將信息以視頻、圖片和印刷品的形式進行傳遞和開發,這時視覺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人們最重要的感覺。因而,人們相信,被人們在上個世紀遺忘的那些未開發的感覺,在今天將會重新變得非常重要。從一個注重國際號召力的時代到今天這樣一個倡導個性的時代,身體感覺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衡量人們的感性是非常困難的,而感性的產品設計又具有很大的風險,但設計至少要從人們的感覺視角做一些探究性的研究,不只從產品視覺角度進行問題思考,還要基于其他感覺例如,味覺、嗅覺、觸覺和聽覺進行問題研究。
2.基于精神層面的探究人們在產品的使用中,會接觸到各種信息,發生各種心理和生理反應。這些感性一般是通過精神層面進行體現的。因此,我們將從不同精神層面進行產品感性表達探討。首先,意境的營造。基于精神層面進行產品感性表達的研究,意境是很好的一個途徑。因為在營造產品意境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綜合感官的體驗,重視自然、用者和所造之物的和諧一體,進而創作出詩意十足的情境,是一種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情境會意。其次,意義的豐富。對于設計人員而言,想要設計出好的作品,就要積極、深入的進行思考,盡可能的在產品中添加各種積極的意義,將比較簡單的產品設計成非常獨特的、意義非常豐富的事物,讓它可以融入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人們接觸到意義豐富的作品時,會產生一種像朗讀詩歌的不確定感覺,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和設計產品具有一致的內在感性。最后,愉悅的體驗。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愉悅體驗的感受需要產品使用者的積極參與。例如,像各種需要使用者自己親自組裝的產品,使用者會在自己親手組裝的過程中收獲愉悅的感覺,而不再是通過產品被動的激起相關體驗。使用者對產品的主動參與,不但能夠感受外在世界,而且可以在心理上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他們的潛在感性因素,進而可以更好的體驗產品的感性。
總之,產品的感性組成越多,產品的內在價值就越大,就能更好的滿足使用者的相關需求。因此,產品設計人員要不斷憑借對生活的感知,對事物的感知對創造出一種更好、更有意義的感覺。
參考文獻:
[1](美)DonaldA.Norman著.付秋芳,程進三譯.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2](日)中西元男,王超鷹主編.21世紀頂級產品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李樂山著.工業社會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桑貝爾簡歷: 國際地理標志協會主席路易斯•菲爾南多•桑貝爾、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知識產權總監。就讀于哥倫比亞安第斯大學,并獲得經濟學學士和碩士等學位。1998年,加入擁有超過56萬名會員的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1992年至1997年期間,負責美國和荷蘭的業務。1997年,桑貝爾先生加入哥倫比亞咖啡聯合會有限公司。
前瞻觀點: 人們更喜歡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到咖啡館與朋友聚會。哥倫比亞咖啡的競爭優勢是市場細分,目前,中國許多咖啡消費者喝速溶咖啡,這是由于他們經常喝茶養成的習慣。因此,我們將在中國推廣和普及喝自磨的咖啡,并在中國開設咖啡館,星巴客咖啡不是我們的競爭者,而是推廣哥倫比亞咖啡品牌的一個渠道。了解更多請點擊贏銷互聯網站省略。2007年影響力: 有著真人原型的標識,代表著哥倫比亞56萬名咖啡種植者的形象,經過大力宣傳和推廣哥倫比亞咖啡與“胡安瓦爾迪茲”品牌專利,并通過一個老漢和一匹馬的商品標識,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哥倫比亞咖啡真品。
路易斯•菲爾南多•桑貝爾在頻繁的世界商務旅行中,每到一地都會擠出時間轉商場,他的目標就是直奔咖啡柜臺,挑選幾袋標有哥倫比亞字樣的咖啡,帶回哥倫比亞去做鑒定。“我們一定要保證向全世界消費者提供100%的哥倫比亞咖啡。”這位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知識產權總監說。 目前,他還擔任著國際地理標志協會主席,桑貝爾向記者介紹了國際地理標志在市場競爭中的價值,以及哥倫比亞咖啡是如何通過保護和推廣地理標志,在全世界獲得成功的。 國際地理標志協會創立于2003年7月11日,地點在瑞士的日內瓦。其成員主要來自于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歐洲等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萬家傳統產品生產商。 地理標志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體現的是特定產品的品質,與氣候、緯度、溫差、土壤、水分、傳統工藝、產品歷史等緊密相連。因此,在市場競爭中由于差異化而更加具有競爭力,例如法國的波爾多葡萄酒、瑞士的手表、中國的紹興黃酒、西湖龍井、張裕葡萄酒等。 桑貝爾說,目前地理標志已得到國際市場的普遍認可,世界貿易組織已經將地理標志與商標、專利等作為平等的知識產權列入保護范圍。國際地標協會的重要職責就是向消費者普及推廣地理標志知識,加強保護地理標志生產商的利益等。 自從1989年加入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桑貝爾便奔走于世界各地,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不遺余力地推廣和保護哥倫比亞咖啡。桑貝爾向記者講述了哥倫比亞咖啡幾十年來不斷在全球市場獲得良好營銷業績。 1959年,只有4%的美國人聽說過哥倫比亞咖啡。為此,哥倫比亞人推出了哥倫比亞咖啡與“胡安瓦爾迪茲”品牌專利,并借此大力宣傳和推廣:一個老漢和一匹馬的哥倫比亞咖啡標識。這個有著真人原型的標識,代表著哥倫比亞56萬咖啡種植者的形象。桑貝爾說,我們要向消費者傳播100%的哥倫比亞咖啡真品,而不是混雜著其他成分的咖啡。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胡安瓦爾迪茲”這一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成功。哥倫比亞從美國市場發起推廣攻勢,1980年打入歐洲市場,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日本市場。其主要做法就是選擇在各個城市的車站建立咖啡銷售點。 “從事咖啡業是一項長期的投資行為,因為種植咖啡樹需要兩年后才能開始結果,一棵咖啡樹的壽命是15年,咖啡業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所以從事咖啡業需要不斷地進行多方面的投資。”桑貝爾介紹說。 現在哥倫比亞咖啡每年在全球的銷量已達到1000萬袋,在哥倫比亞咖啡業是不打價格戰的,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根據市場行情制訂一個指導價格,只要價格比其他咖啡品種高1%,銷售額就能增長1300萬美元。了解更多請點擊贏銷互聯網站省略。 目前,在美國市場上,哥倫比亞咖啡的認知度已經達到了92%,在中國,這個數字是72%。
1 肥料企業產品標準的結構
通常一項肥料產品標準應包括的內容:封面、前言、標準名稱、范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包括抽樣和判定規則)、標志、包裝、運輸、貯存。可選內容一般包括:目次、引言、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分類和型號、規范性附錄、資料性附錄、參考文獻和索引。這些內容可根據產品種類、特點以及制定產品標準的目的進行增刪。
2 編制肥料產品標準應注意的事項
2.1 標準名稱
肥料名稱及商標應標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已經規定的肥料名稱。對商品名稱或者特殊用途的肥料名稱,可在產品名稱下以小1號字體予以標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對產品名稱沒有規定的,應使用不會引起用戶、消費者誤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稱。在起草產品標準名稱時,應仔細斟酌名稱的措辭,所起草的名稱要盡可能簡練,并應明確表示出產品標準的主題,使該產品標準與其他標準的主題容易區分。產品標準名稱中無需對文件作為企業標準的性質進行描述。如不應使用“……企業產品標準”的表述。起草肥料產品標準名稱需要注意的事項:(1)產品名稱不允許添加帶有不實、夸大作用效果的詞匯。如,高效、特效、速效、高產、快速、雙效、多效、增長、促長、高肥力、肥王、霸、王、神、靈、寶、圣等。(2)夸大產品功能的詞匯。如,活性、活力、強力、激活、抗逆、抗害、高能、多能、全營養、保綠、保花、保果、綠色等。(3)套用食品類詞匯。如,**乳、**晶、**奶、**精等。(4)使用不當專業術語。如,光合、螯合、生態、納米等。(5)制造新肥料名稱。如,硼鎂肥、鈣鋅肥、硅鈣磷肥等。(6)使用化學名稱或通用名稱。如硼酸鉀等。
2.2 前言
前言是必備要素,編制前言時我們應該注意:
(1)GB/T 1.1-2009[1]中6.1.3規定,“前言”應給出標準編制所依據的起草規則,提及G B/T 1.1。如:“本標準依據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的規定編制。”但相當多的企業的產品標準“前言”未提及GB/T 1.1。有的企業產品標準在“前言”中寫了標準制定的目的、重要性和作用、依據等,但就是沒有提及標準編制所依據的起草規則。
(2)GB/T 1.1-2009中“前言”刪除了附錄性質的陳述。但有企業產品標準中仍然在“前言”中列出附錄的性質。如“本標準的附錄A屬于規范性附錄”。
(3)GB/T 1.1-2009中附錄C規定,如果標準編制過程中沒有標注涉及專利內容,則標準“前言”中注明: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
2.3 范圍
范圍應明確界定標準化對象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由此指明標準或其特定部分的適用界限。必要時,可指出標準不適用的界限。范圍的陳述應簡潔,不應把標準制定的背景也寫在范圍中。肥料企業標準的編制中,第一章范圍中一般有兩段,第一段為“本標準規定了××肥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識、包裝、運輸和貯存”。第二段一般指明適用界限,如“本標準適用于……”,應寫出本公司生產這種肥料的原料,通過什么工藝制成的這種肥料。如大多數生產各種復混肥料的企業一般這樣寫:“本標準適用于以……為原料,添加……,經……工藝加工而制成的……肥料。”
2.4 規范性引用文件
GB/T 1.1-2009中規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導語較2000版簡單。編制規范性引用文件時候注意:
(1)規范性引用文件應列出標準中規范性引用其他文件的清單。引用文件正確的排列順序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國內有關文件、國際標準、ISO 或 IEC有關文件、其他國際標準以及其他國際有關文件。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按標準順序號排列;行業標準、其他國際標準先按標準代號的拉丁字母順序排列,再按標準順序號排列。有時企業產品標準的規范性引用文件清單排列混亂,不按標準順序號排列;有的則將強制性標準排列后再列出推薦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