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人與海鷗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品中探妙,加強語文實踐
品,是語文教學的獨有策略。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時,必須聚焦文本的語言現象,挖掘言語的“增值”點,也就是言語的品味點,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文本謀局布篇、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積淀語感。
1.揣摩傳神的字眼,悟表達之妙
字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文本當中的有些詞語往往看似一般,其實背后隱藏著無限的潛能。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引導學生沿徑探源,批文入情,在不斷揣摩、品析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精妙奧秘,提升學生對言語的感悟力。
《老人與海鷗》一文中寫道:“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對于這句話的學習,學生讀書時做到了字字入目、句句在心。有的學生關注到了“動詞”: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為我們生動地再現了老人喂海鷗的過程,體現了老人的愛心;有的學生關注到了“餅干丁”:老人之所以把餅干捏成一小塊,是擔心海鷗噎著,想讓海鷗更好地享受午餐,多么耐心的老人!還有的學生關注到了老人與眾不同的“退” 字,這 “退”字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老人處處為海鷗著想,多么細心的老人!在扎扎實實的理解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老人與海鷗》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理性的文本,學生借著文本的指引和召喚,揣摩著傳神的字眼,觸摸到了老人那顆“愛海鷗勝過一切”的滾燙的心。
2.咀嚼精彩的文字,悟表達之妙
于永正老師說:“任何文本都有兩種意義,內容意義和形式意義。學習它不僅要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樣用語言來表達,既要得文,更要得意。”字斟句酌,品字為先。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挖掘出來,引導學生認真感悟、品味濃郁的語文味兒,進而“習得”。如品讀《漁歌子》中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時,讓學生細細咀嚼文字,發現藏在語言文字中的秘密:“青箬笠”與“綠蓑衣”文字對稱,句式齊整,如“青”對“綠”,“箬笠”對“蓑衣”;“笠”與“衣”押“i”韻,富有韻律美、節奏美,長短句式的錯落,讀起來朗朗上口。“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只有在境界的“水”中游弋,方有語文的澄明和灑落。
3.探究特殊的標點,悟表達之妙
王尚文先生說過:“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 精彩的詞語,關鍵的語句,甚至是一個“會說話的標點”,都是指引學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
《橋》開篇有這樣的描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看似簡單的四個字,中間使用的是句號,構成了兩句話,便將暴雨的來勢兇猛以及形勢的危急形象地表現出來,為下文洪水肆虐侵襲,木橋危在旦夕,村民命懸一線的情勢埋下了伏筆。教學時,嘗試讓學生把句號改成逗號,對比來讀,通過聲音的延續以及停頓的時長來體會暴雨如瓢潑一般傾瀉而下的情景,從而以聲摩形,通過朗讀來再現當時的情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如臨其境。在語言實踐中,教師只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揣摩標點符號的含義及用法,才能使小小的標點符號展現出應有的魅力。
二、研導結合,加強語文實踐
《學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職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語文實踐中,教師就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
1.導中求效
教師在鉆研教材時,要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依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后思考習題等,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確定課文的教學重點,由此設計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提高設問質量。
如學習《珍珠鳥》一文,在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借助問題理清事件的發展過程,把握“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然后讀書思考:“‘我’為什么能夠取得珍珠鳥的信賴?”引導學生讀文、品文、悟文,探究課文的內涵:是由于“我”對珍珠鳥的寬容和喜愛,讓珍珠鳥開始信賴“我”。從而使學生由事明理,體悟到“信賴”的價值和力量。最后,讓學生讀書,通過美讀來體驗:“他們創造出了什么樣的美好境界?”使學生由明理到生情。三個問題與文本契合度深,揭示了讀書感受的三個層次:“事—理—情”,呈漸進式、生成式,學生的認識也在螺旋上升,圍繞關鍵問題,集中全力突破重點,扎實地完成學習任務。
2.導中求創
趙鏡中先生一直認為:“語文課要傳授給學生思考的技巧。”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教學中,我不斷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實踐。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問中,嘗試把書讀“厚”,提升思維品質。在“比較三個事例有什么相同之處”時,學生依托文本,找到了八處:一是都有問號,有真理;二是發現都出于偶然;三是都經過反復研究;四是最后發現者都獲得成功;五是并列的段落結構和寫法相同,先寫發現問題,接著寫反復研究,最后寫得出結論;六是發現者都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七是善于觀察和善于提問的人,問題都寫得較為具體;八是三個發現者都是外國人。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文本之間走上幾個來回,文本也就顯得尤為厚實了。
3.導中求拓
“初次閱讀一本書,有如初識一位朋友,交換名片、記得相貌而已;重讀則像老友重逢,有漸成新知的可能。書本成為良友,其意亦近于此。”學課文《草船借箭》時,學生已經讀過《三國演義》,可以請學生來交流《三國演義》里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學生交流得熱火朝天之際,可以用課件出示易中天的“品讀”:曹操的形象內涵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你們能從小說里找出相關事例來說說嗎?學生再次走進《三國演義》, “三言兩語話三國”。學生單純的心靈融入這名著深厚濃烈的情感世界中,蕩起了層層漣漪;學生稚嫩的思想與作者的深邃廣博的思維碰撞,產生了智慧的火花。“三國之旅”閱讀已經與學生的個性體驗緊緊相連。
三、讀寫結合,加強語文實踐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文章,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極具匠心。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領悟模仿,舉一反三,在有效地模仿訓練中強化對語言的吸納。這樣,文本的典型范式就能逐漸成為學生的寫作儲備。
1.仿句式練筆
語文課程資源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課文里的佳句是學生學習、模仿、借鑒、創造的最佳藍本。
我執教《老人與海鷗》一課時,引導學生 “與文字相遇”,讓學生來“露一手”,尋找自己身邊熟悉的或相似的景物,仿寫句子:
A.綠葉依風的節奏
,晃成一段濃密的樹影,繪成一曲
。
B.蝴蝶
,
,
。
課堂上,學生的表達“發之于心,源之于情,吐之于聲”,學生積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以升華。
生1:綠葉依風的節奏飄飄灑灑,晃成一段濃密的樹影,繪成一曲和諧美好的小調。
生2:蝴蝶依花的節奏翩翩起舞,融成一片靈動的春色,繪成一幅詩意盎然的畫面。
生3:黃河依水流的節奏回旋澎湃,匯成一匹奔騰的駿馬,涌成了一首激昂奔放的狂響曲。
生4:花兒依陽光的節奏頻頻點頭,搖成一片起伏的波浪,繪成一段娓娓動聽的小曲。
生5:駿馬依人的節奏縱蹄疾馳,閃成一個迅捷的身影,譜成一首歡快的歌曲。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聯系日常的生活經驗,調取自身的閱讀積累,進行仿寫,進行語用嘗試,能夠進一步體會課文的語用規范感,把握課文的語用邏輯,感受課文的語用得體感,辨別課文的語用分寸感,從而獲得豐富的語用經驗,為靈活地運用言語夯實了基礎。
2.在典型處模仿寫
模仿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寫作的起點,是讀與寫的興趣結合點。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時,我圍繞課后討論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勾畫、探究,然后討論交流。學生能夠注意到這些語句:“進入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這些語句顯示了作者的游覽順序。我引導學生抓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敘游覽過程的動詞,學習作者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從讀到寫,讀寫結合。借鑒《頤和園》的寫法,學生意文兼得,緣文悟法,遷移仿寫,在文章中注入了“源頭活水”。
4.在簡略處擴展寫
《最后一頭戰象》一文的學習中,通過品讀“重披象鞍”“重回戰場”兩部分的細節描寫,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世界。在“莊嚴歸去”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聚焦“嘎羧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這一個鏡頭,引導學生在簡略處擴展:面對著埋葬著八十多位戰友的‘百象冢’,這頭即將歸去的戰象可能在想什么?它又會傾訴些什么?這頭戰象沒有去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它永遠都屬于它所在的團體,即使要告別這個世界也要和戰友們在一起。此時,這頭戰象在學生的腦海里清晰起來,不再是一頭普通的大象,而是勇敢的戰士!深情的戰士!忠誠的戰士!善良的戰士!情深義重的戰士! 可歌可泣的英雄!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 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這樣,學生在與文本的不斷對話中,對嘎羧的認識循序漸進,從“戰象”到“戰士”再到“英雄”,學生的情感隨之共鳴、升華。
5.在想象處延伸寫
畫家畫畫,總要留點空白,“踏花歸來馬蹄香”“蛙聲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給觀賞者遐想的空間。寫文章也如此,要么意猶未盡,要么含而不發,留下耐人尋味的“空白”。
“展開想象”是《蒙娜麗莎之約》一文最顯著的表達方法。我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充分想象,體會栩栩如生的畫面:“那微笑,有時讓人覺得舒暢溫柔……是那樣耐人尋味,難以捉摸。”讓學生思考并用細膩的筆觸寫下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為何如此引人遐想、令人神往?師生一同品味文句、揣測畫面……學生思維的波瀾被一次又一次激發起來,表達呼之欲出:蒙娜麗莎有時候讓你覺得溫文爾雅令人沉醉;有時嘴角微微上揚,一副傲視群芳的模樣;有時又仿佛滿目哀愁略含凄楚。那微笑有優雅,那微笑有沉靜,那微笑有思想在浮動……在想象處延伸,使學生變得睿智,變得豐盈。
電教多媒體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語文教學當中,它有著簡單易操作和能入情入境幫助學生理解的優勢,電教多媒體走進語文課堂后,顛覆了聽說讀寫的傳統觀念,不僅令所教內容更加直觀,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成為現在語文課上的必要教學手段之一,受到老師和學生青睞。
一、投影儀
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投影儀,使用投影儀可以方便地進行生字、重點詞語、句子的教學。例如生字教學時,可用不同的顏色將生字的注音、偏旁和易錯部分等加以區分,低年級還可以利用“加一加”“減一減”和“換一換”等方法進行生字的積累。除展示字詞句以外,還可以將文章中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景色呈現在學生眼前,例如,在教學《花鐘》這一課時,學生對文中描寫的荷蘭并不熟悉,僅僅靠課文插圖來理解花鐘的設計巧妙遠遠不夠,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將搜集到的圖片甚至動畫視頻展示給學生,看得明白才能理解準確,才能感受真摯,隨之有感情的朗讀便不成問題了。不僅如此,投影儀還可以產生特殊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生理解霧的時候,市內不常發生霧,而且有的學生根本沒見過霧。這樣理解這一自然現象就有困難,這時就可以利用投影儀解決這個問題,通過變焦,使銀幕的圖像模模糊糊依稀可見,似白茫茫的大霧在緩慢游動。讓學生感受到霧中朦朧的美,然后慢慢調準焦距,讓學生感受霧散的過程,領略動態的美。這樣學生對霧的理解更深刻具體。在布置作業時,也可以將作業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遠比口頭布置讓學生印象深刻。
實物投影不僅可以將教具、演示器件等投影在幕布上,擴大演示,便于學生觀察,還可將學生書寫的生字、文章、手抄報等作品投影上去,便于學生進行作品的交流、欣賞,同時有利于教師對其進行指導。在實物投影下進行隨機的書寫指導,是一種具有實效的教學方法。
二、錄音機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錄音機能夠聽示范朗讀,還能把朗讀、音樂、音響恰當配合,為教學創設情景,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學《老人與海》第二課時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老人去世后,海鷗像送別親人一樣久久佇立在老人的遺像前的感人畫面,就可以找到帶有配樂的示范讀文,讓學生在聽中體會此時海鷗對老人深深的愛,再將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現出來。這樣讀中感悟、感悟后朗讀的形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遠比干巴巴的命令學生去有感情地朗讀有效。除此之外,錄音機還能夠記錄、重現學生的演講、朗讀等,為記錄學生的成長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錄音機還有許多運用的技巧,如播放一段錄音后,暫停一段時間,讓學生復述或思考其內容,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聽覺能力。還可以在放錄音過程中,配合使用投影畫面,既能夠增加畫面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又能夠使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深刻理解播放的內容,同時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產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感。還能將學生當堂朗讀、口頭作文錄制下來當場播放,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評估學生的口語水平。如,在口語交際訓練時,學生在說話時經常有口語“嗯”,自己卻不知道,當堂將他的話錄下來,播放之后,學生馬上發現了問題,再說的時候就很少出現這個問題了,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