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匯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按照《市獸醫局20__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安排》截止10月底全市全面完了動物防疫工作,對高致病性禽流感、豬牛羊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雞新城疫五種主要動物疫病免疫密度分別達到了98.2%、99.6%、100%、98.4%,免疫抗體監測均在80%以上。實現了全年無重大動物疫情的形勢。
2、今年在“甲流”疫情形勢下,我局立即在全市大、中、小型豬場、市場、屠宰場、開展豬流感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共設立監測點126個,累計監測生豬68萬頭份,堅持了周報制度,通過點面監測,生豬引種中轉監測、交易屠宰等監測,目前,我市尚未發現疑似豬流感病例,保證了動物產品衛生安全和質量安全,目前豬流感監測工作仍在繼續。
3、加強了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信息的報告,及時報送獸醫工作信息,截止10月底,全市已向省動物防疫網報送工作信息66條,其中:市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報送48條。及時、準確的向省、市業務部門傳遞報送了我市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進展和動態。
4、改進作風,宣傳獸醫職能,今年7月24日市獸醫局領導帶領動物檢疫、防疫人員走進市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市人民介紹獸醫工作職責,動物疫病防控知識,承諾防疫服務事項,接聽了群眾對防疫、檢疫問題的電話,宣傳了獸醫公共衛生知識,推動了獸醫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經驗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市獸醫局在省、市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維護獸醫公共衛生安全和畜產品安全為已任,以保障畜牧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為目標,切實落實重大動物防控決策和部署,從思想上做到了高度重視,工作上密切監控,應急上積極主動,提出“政府保免疫密度,獸醫部門保免疫質量”的本文來源:文秘站 具體要求,營造了各行業支持關心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氛圍,形成了協作防控的合力。
2、開展防疫執法檢查,近年來,獸醫局堅持組織技術人員對全市防疫進展、免疫效果進行檢查和指導工作,通過檢查對全市防疫進度、質量進行了通報評比,引起了縣鄉的重視,已形成了機制和規范。
3、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在完善市、縣改革的同時,著力加強了鄉村獸醫防疫體系改革。目前,市縣成立了畜牧獸醫局、動物衛生監督所和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了獸醫管理、獸醫執法、技術支撐三大機構的改革,分別承擔管理、執法與技術服務職責。全市102個鄉鎮設立了獸醫站,為縣級行政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鄉鎮級獸醫已納入財政全額供給,全市配備了1700名村級動物防疫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市、縣、鄉、村四級獸醫體系。有效保證了獸醫工作的順利開展。
4、加強了獸醫隊伍建設。針對各級管理、執法、技術人員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現狀,我們在全市先后開展了大規模的培訓,共舉辦飼料獸藥管理及經營業主培訓班8期500名;對全市200多名鄉站獸醫和1700名村級防疫員進行了疫病防控技術培訓,和平涼農校聯合開設了獸醫專業學歷教育班,對在職的各級人員開展學歷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一、生豬產業發展情況
1、生豬飼養量穩步提升。2012年,全縣能繁母豬存欄6693頭,生豬飼養量為13.92萬頭,其中,存欄5.41萬頭,出欄8.51萬頭。預計全年,能繁母豬存欄8768頭(后備母豬約1700頭),同比增長了31%;生豬飼養量為14.66萬頭,其中,存欄5.60萬頭,出欄9.06萬頭,同比分別增長了3.4%和6.1%。實現銷售收入1.54億元,農民年增收3718萬元,農民人均增收370元。
2、規模養殖發展迅速。全縣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有38個,主要集中在橫水、鉛廠、過埠、長龍和關田五個大鎮。養殖規模為:500-999頭的豬場19個;1000-2999頭的豬場13個;3000-4999頭的豬場3個,5000-9999頭的豬場3個。規模養殖量約占飼養總量的67%左右。散養戶繼續減少,有的行政村已沒有散養戶。
3、污染整治落實到位。我縣有19家千頭豬場,全部登記備案。從2011年到現在,污染整治工作開展了三年的時間,這些豬場現已建好了相應規模和數量的沼氣池、沉淀池等排污設施,能夠達標排放。其他小型豬場,通過建設國債沼氣池項目,大部分已建有相適應排污設施。目前,全縣已有21家規模豬場辦理了《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
4、生豬疫病防控措施健全??h防重辦繼續實施了豬口蹄疫、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三種生豬疫病強制免疫。全縣“春、秋”兩防共免疫生豬11.17萬頭,還結合每月補免周制度,確保生豬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8%以上。我縣完善了縣、鄉、村三級動物疫情監測網絡,嚴格執行動物疫情零報告制度,由各鄉鎮畜牧獸醫站長負責匯總本月疫情信息,在次月3日前上報。執行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班制度,做到了疫情通報信息暢通。今年我縣橫水鎮發生了一起輸入型動物疫情,縣防重辦立即采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進行了果斷處置,有效地防控了此次疫情。
5、“瘦肉精”監管有力。我縣今年采購了“瘦肉精”檢測等試劑7.8萬元,包括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三種,主要用于監測縣生豬定點屠宰場和規模豬場。我局主要負責生豬飼養、收購和販運環節監管,對縣生豬定點屠宰場按日屠宰量的10%進行抽檢,對規模豬場進行每季度的定期檢測和每年兩次的不定期檢測。目前,我縣還沒有發現一起在生豬行業中使用“瘦肉精”的違法行為,有效保障了我縣肉食品安全。
二、存在的問題
1、全縣生豬養殖整體水平有所欠缺。一是飼養技術不過硬,體現在母豬產仔率和仔豬成活率偏低,直接造成肉豬出欄率低;二是抵御風險能力不足,由于自身防疫條件限制,加上疫病復雜多變,以及資金問題等原因,對疫病風險和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不足。
2、生豬發展產業鏈不健全。今年全縣生豬養殖量為14.66萬頭,內銷量約為3萬頭,其余的都要往外銷。因品種、體型等方面不符合條件的原因,還剩下一部分生豬難以進入珠三角大市場。我縣沒有加工企業,而市內生豬產品加工企業太少,內銷能力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動物衛生防疫體系建設,分期分批對村級農業技術員、動物防疫協助員進行正規化中專學歷教育,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增強他們對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和向廣大農民傳授農業實用技術、動物防疫技術的本領,成為促進農業、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加快我市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任務目標
從2009年到2013年,每年2000名,利用五年時間對全市萬名村級農業技術員、動物防疫協助員進行正規化中專學歷教育,通過兩年的系統學習達到中專學歷水平,為我市培養一支立志務農、科技文化素質較高,吸收應用新技術能力較強、熱心為群眾服務、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層農業技術員和動物防疫員隊伍。
三、組織方式
村級農業技術員、動物防疫協助員的中專學歷教育,由縣(市)、區農業和畜牧部門分別摸清尚未達到中專學歷的人員底數,結合縣(市)、區農廣校從2009年開始進行正規化中專學歷教育,按照成人中專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對完成學習科目且成績合格者頒發國家承認的河北省農廣校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市縣兩級農廣校負責學員的報名錄取、教學管理、考試畢業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認識。村級農業技術員、動物防疫協助員,是農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和動物疫病防治的重要力量,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帶頭人,他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水平和動物疫病防治水平的高低,進而影響著我市農業和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加強對農村基層“兩員”培訓,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要求,是搶抓新機遇、建設新*、實現新跨越的要求,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各級政府和農業、畜牧等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農村基層“兩員”培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關于“重點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行免費”的決定。牢固樹立“抓農村職業教育就是抓農村經濟,抓農村經濟必須抓農村職業教育”的思想,培養農村實用人才,要以農村“兩員”作為抓手和突破口,下極大的力量解決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的農村實用人才匱乏這一短板問題,消除“兩員”培訓是軟任務、可抓可不抓等模糊認識和“兩員”培訓好是好,就是缺錢搞不了畏難情緒,增強“兩員”培訓的責任感、緊迫感,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2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將農村“兩員”培訓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由各縣(市)、區主管農業領導牽頭,農業、畜牧、財政、農廣校等單位參加的農村基層“兩員”培訓領導機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主管農業的縣(市)、區長要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農村基層“兩員”的培訓工作,經常聽取工作匯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培訓工作遇到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困難。各級農業、畜牧等部門的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各級農廣校的主要負責同志要集中主要時間和精力抓。各級農業、畜牧部門和農廣校要密切配合,落實責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市農業、畜牧部門和農廣校要及時掌握各縣(市)、區的培訓進度和工作運行情況,發現困難和問題及時幫助解決,確保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 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問題;措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1-0299-01
根據浙江省、溫州市建設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有關文件精神,根據永嘉縣農業產業的特點、規模、布局,立足縣域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精選試點,積極有序推進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現將試點建設情況及相關工作匯報如下。
1 存在的問題
一是辦公場所難以保障。在區域調整以后,部分鎮(街道)辦公用房緊張,難以做到集中辦公和新建30 m2農產品檢測室的要求。二是農技人員投身農業的精力難以保障。鎮(街道)農技人員的人事權仍在鎮(街道),很多農技人員系兼職人員,仍需擔任鎮(街道)中心工作,很難保障從事農業服務的精力。三是農技人員技術支撐難以保障。鎮(街道)農技人員大多是部隊轉業、安置人員等,自身技術水平不高,農業生產經驗不足,難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1]。
2 措施
2.1 創新服務模式,規范運行機制
堅持“鎮管縣指導”的條塊結合管理體制,在原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增掛“農合聯”牌子,設立“三部兩站”(農信部、供銷部、農技部、畜牧服務站、農監站),實行“多塊牌子、一套人馬”??h機構編制委員會及時下發《永嘉縣行政區劃調整相關事業機構設置和編制調整方案的通知》(永編〔2011〕42號),對全縣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重新進行定編。同時,縣人民政府下發《關于認真做好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人員定崗定責的通知》(永政辦發〔2011〕111號),要求各鎮(街道)必須配備種植、林業、養殖、農機、防疫等技術推廣、農業信息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經管理的服務人員,確保中心規范、有序運行[2-4]。
2.2 拓展服務內容,適應發展需要
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基層農業服務中心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因此,要及時對其功能進行完善,使其能夠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全面推行“3+X”的“一站式”職能配置和服務模式,即在履行好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3項基本服務職能的基礎上,整合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向農民提供生資服務、融資服務、銷售網絡服務等功能。引入農村金融咨詢及辦理、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服務。為農民宣講“三農”政策,并及時將市場最新消息、新的科學技術、土地流轉制度和農產品的銷售等方面的消息傳遞給農民,使其能夠根據這些信息及時做出應對措施,為經營主體提前、產中、產后等服務。在抓好以上公益的同時,要積極拓展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功能。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社等社會化服務主體開展農機作業、農機維修、農資供應、電子商務等經營,實現公益和社會化服務的有機鏈接和完善。
2.3 完善設施配套,改善服務條件
加強統籌協調,科學調配資源,落實和建設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用房,重點配備與農業產業相關的儀器設備、科技資料、信息化工具、培訓設施等基本裝備[5]。楓林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服務用房面積約200 m2,包括服務大廳、農信部、供銷部、農技部、畜牧服務站、農監站、檢驗室、農技培訓教室。配備土壤肥料養分速測儀、農藥殘留速測儀、病蟲測報燈、病蟲調查統計器、雙目解剖鏡、手持放大鏡、電子天平等儀器和辦公用具,能較好發揮“多位一體”農業綜合服務等功能。同時,引導和鏈接基層供銷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村信用社、農資公司、農業保險公司等各類社會化服務力量,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需要,積極參與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
2.4 配備精干人員,提升服務質量
根據省市相關政策文件規定,結合永嘉縣鄉鎮農業公共服務的需要,科學核定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編制,配備與服務任務相適應的專兼職工作人員,確保農民能隨時聯系到工作人員,服務人員盡可能“一專多能”。如楓林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設編制14名,主任1名,由鎮政府分管領導兼任(不占中心編制),設副主任4名,其中1名中心副主任主持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日常工作(享受鎮中層正職)、分管農合聯副主任1名(由楓林鎮供銷社主任兼任,不占中心編制),下設“三部二站”。
為充實和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力量,2012年永嘉縣共委托浙江農林大學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4名,專業分別為農學、植物保護、食品質量與安全、動物醫學,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工作,實行招生與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并軌。為今后提升農技隊伍的農服務能力打下基礎。積極鼓勵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村官到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工作,切實解決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隊伍老化問題。
圍繞“便農、高效、優質”的服務目標,建立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責任追究制等內部管理制度。通過采用現場指導服務、窗口受理服務、鄉土
專家坐堂、電話網絡信息咨詢等多種服務形式,切實增強農業服務人員為農服務能力[5]。
2.5 整合資源力量,形成建設合力
在現有專項的基礎上,整合統籌農業、供銷聯社、農信銀行等部門資源,加大對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的支持力度,落實場所裝修、配套設施、技術培訓、儀器配備等所需經費。向國家發改委申報《永嘉縣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為10個鄉鎮申請配置一批農技推廣服務儀器設備,加強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裝備。整合上級部門有關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業科技推廣、農民培訓等方面的經費,支持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整合資源力量,形成建設合力,綜合各個部門的資源,共同促進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服務水平的提高;同時,設立更多的服務窗口,讓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能夠更多合作,共同發展,為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進一步集聚服務要素和資源,拓展服務內容,增強實力和活力[5]。
3 建議
永嘉縣將認真貫徹落實此次溫州市創新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場會精神,學習兄弟縣(市、)區的先進經驗,加大工作力度,勇于探索創新,不斷總結提升,爭取用2年時間,在全縣18個鎮(街道)全面建設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其中創建5個省級示范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 4個市級示范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9個非示范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2012年底以前完成18個鎮(街道)農合聯的組建,實現服務全覆蓋,為永嘉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6]。
4 參考文獻
[1] 王賓,趙陽.我國農業公共服務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1):18-20.
[2] 李燕凌,李立清.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5):1-5.
[3] 陳振明.加強對公共服務提供機制與方式的研究[J].東南學術,2007(2):71-78.
[4] 楊君昌,曾軍平.關于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思考[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3):88-93.